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黃賓虹花卉圖

黃賓虹花卉圖

發布時間: 2023-04-18 14:49:07

㈠ 黃賓虹的繪畫風格

中國畫作品之多,難以計數。從評論角度看,畫有兩種:一種是可看之畫,另一種不僅可看且還值得人們去讀。梅墨生在《大家不出世——黃賓虹論》中說:“可看之畫,眼目之愉悅;可讀之畫,心胸之洗滌。”又:“可看之畫,多外美;堪讀之畫,多內涵。”可讀之畫,讀時須用心,越是深入品味越是震撼人心。究其原因,是其內涵豐富、思想深邃。無疑,黃賓虹的畫屬於後者。

一、飽讀經史,妙悟自然

1865年,黃賓虹出生在浙江金華。他出生的年代是舊中國極為苦難的年代,在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後積弱積貧,正一天天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黃賓虹的父親黃定華是個儒商,愛好書畫,收藏頗豐。他對黃賓虹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夠中舉入仕、光宗耀祖。黃賓虹4歲時,父親就給他講授《說文解字》;5歲時,黃賓虹便開始學習畫畫,臨摹沈廷瑞的山水畫冊頁。為了拿到打開仕途之門的鑰匙,黃賓虹主要在私塾讀書。私塾教育打牢了他的國學根基。黃賓虹13歲時回家鄉歙縣參加了童子試(縣試),初次應試就名列前茅。然科舉之試完全是遵從父命,並非他的喜好之事,他最樂意的還是習書作畫。所以,他利用家裡收藏字畫頗多的有利條件夜以繼日地臨摹古畫,百臨不倦,對一些名畫的臨摹甚至達到了亂真的地步。

黃賓虹一邊學畫一邊讀書高凱升,不久後考取了紫陽書院,投師在王宗忻門下,接受了較為系統的理學教育。王宗忻國學功底扎實,學識淵博。黃賓虹孫清在其門下進一步鞏固了自己的國學基礎,這對他以後的學藝影響很大。黃賓戚老虹對王宗忻的人品、學養和愛國思想非常欽佩,稱其為“近代國學巨子”。

1885年,黃賓虹再次返回故里應試。這次他卻辜負了家人的期望,未能成就。經過這次打擊之後,黃賓虹決定放棄科舉,從書學中另闢立身處世的新路。

在黃賓虹的學畫生涯中,有兩位對其影響較大的人物。一個是倪逸甫。倪逸甫與黃定華是摯友,擅長畫畫和吟詩。幼時的黃賓虹對其很仰慕,整天纏著倪先生要跟他學畫。倪先生見黃賓虹聰慧好學,便授其畫技,並叮囑他作畫“當如作字法,筆筆宜分明,方不至於為畫匠也”。黃賓虹將此話當作學畫名言,終身行之。這對他後來“以書入畫,以金石入畫”思想的形成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另一位是安徽懷寧的老畫家鄭雪湖。黃賓虹在20歲時專程拜見了鄭雪湖,並拿出自己的習作請求他指點。鄭雪湖見黃賓虹虛心好學,便向他傳授了一些山水畫法和畫理。其中,“實處易,虛處難”的觀點講述得尤為細致。黃賓虹一直將這六字畫訣銘記在心,並為之求索了一輩子,終於在入蜀游青城山的旅途中找到了答案。

1933年早春的一天,黃賓虹來到青城山,登到半山腰時下起了大雨。雨水淋濕了他的衣衫,但他卻絲毫不在意。雨中時隱時現的峰巒,風中搖曳的樹叢,反而讓他感到無限愜意和快慰。當他從金岩背轉到朱崗口時,猛然發現對面岩壁上懸掛著好多條瀑布,穿過朦朧的雨簾,猶如一條條銀絲從天而降。這絕色美景讓黃賓虹的心為之一動。他不顧風吹雨打,忘情地欣賞雨中的山巒、樹林和千尺流泉,並吟詠著“潑墨山前遠近峰,米家難點萬千重。青城坐雨乾坤大,入蜀方知畫意濃”。回到成都,他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一口氣畫了十多幅《青城煙雨圖》。這些畫的筆墨方法各異,有潑墨法、有焦墨法、有宿墨加干皴法。在經過反復試驗後,黃賓虹終於找到了“雨淋牆頭”的繪畫技巧。“雨淋牆頭”說的是徽州民居白牆青瓦構築,潔白的馬頭牆因為風雨的侵蝕留下了許多漏雨的痕跡,遠看就像是一張白紙上水墨暈染的效果。如何表現這種效果?黃賓虹為之苦苦探索,終於在青城山找到了好的表現方式。這是一次典型的忠於“道法自然”理念的實踐,也是黃賓虹“長期積累,偶爾得之”的結晶。能得畫理於自然之中,這讓他興奮至極。

返滬途中,黃賓虹又被奉節縣的風景所吸引。他選擇夜間出遊寫生。夜山的基調是黑色的,岩石上面月光直射到的地方呈現出銀白色。透過月光的山林隱隱約約地散發著固有色的光環,或黃或綠;沒有月光的暗處黑漆一片。放眼望去,凹凸分明,變化微妙。黃賓虹在月光中迅速畫了幾張速寫。月光照射處一筆不畫。暗處先將岩壁輪廓勾出,然後再層層加黑——這就是後來黃賓虹慣用的“積墨法”。次日清晨,黃賓虹拿出這些畫稿重新審視,大為驚嘆:“月移壁,實中虛,虛中實。妙!妙!妙極了!” 黃賓虹近五十年來一直苦求的老畫家鄭雪湖“實處易,虛處難”的六字畫訣終於在大自然中得到了詮釋。他在給友人的信中寫道:“我從何處得粉本?雨淋牆頭月移壁。”

入蜀之游使黃賓虹在親旅大自然中加深了對“實”與“虛”的認識,收獲頗 豐。“實”是對自然的忠實描繪,“虛”則是對自然精華的提煉。在一幅畫里,虛實是相統一的,太實會有損畫面的意境,太虛又會失去自然的本體。只有“虛實相生”,才能謂之美。虛要從實處看,同樣實也要以虛為陪襯。黃賓虹明白了這個道理,並在畫中充分表現了老子的這一思想。

黃賓虹繪畫之根是什麼?筆者認為,他的根在道家。黃賓虹曾說:“老子言:‘道法自然。’庄生謂:‘技進乎道。’學畫者不可不讀老莊之書,論畫者不可不見古今名畫。”(《黃賓虹文集》)中國畫必以哲理、詩意、書骨、神氣為基,這也是畫家生命態度與文化積累之反映。簡言之,有什麼樣的人生閱歷、什麼樣的文化修養、什麼樣的世界觀,就會有什麼樣的繪畫。如八大山人畫之虛靈空寂,非其人不能為之;齊白石畫之健康清新,亦非其人不能為。同樣,黃賓虹畫之蒼茫幽謐,亦非其人不能為也。

二、不斷求變,開放通達

探討黃賓虹繪畫思想形成之軌跡,必須要提到一個對其影響至深的重要人物——譚嗣同。

1895年,“維新變法運動”在中國掀起,進步人士紛紛響應。黃賓虹亦是熱血青年,他對譚嗣同提出的“革去故,鼎取新”的改良思想特別贊賞。1895年夏,他委託好友肖振引薦與譚嗣同在安徽貴池相見。這次相見使黃賓虹終身難忘。譚嗣同說:“吾國天下雖大,然而不學,人才如何得來?西學東傳,勢在必行,如何可阻?他日,吾國發達,東學亦可西傳。科學取之於天地間,用之於普天下。西人既用,吾人如何不能用?”譚嗣同的這些觀點和言論使黃賓虹深為感慨,大有相見恨晚之感。此後的三年多,二人常有書信來往,黃賓虹受譚嗣同影響頗深。

譚嗣同在《仁學》里提出“仁以通為第一義”。這一“通達”思想成為黃賓虹“開門迎客”的藝術思想之基礎。黃賓虹在《國畫之民學》里說:“將來的世界一定無所謂中畫、西畫之別的。”他還說:“發揚我們的民學精神,向世界伸開臂膀,准備和任何來者握手。”這些觀點實際上就是譚嗣同“通達”思想在黃賓虹繪畫藝術思想中的具體表現。

“開門迎客”的藝術思想從某種程度上講,對黃賓虹繪畫藝術的提升和成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20世紀之初,中國畫同中華民族的命運一樣面臨著生死抉擇。對此,中國畫壇分成兩個“板塊”:一些有識之士從外來文化中看到中國畫走出絕境的曙光,開始摸索以西方繪畫的技法改造萎靡不振的中國畫;另一些守舊之士則抱殘守缺、墨守成規,除了哀嘆江河日下外,便滿足於偏安一隅。

黃賓虹選擇的是堅持從傳統中來,大量地臨摹古人作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改造和發展中國畫。當時人們將他定為“守舊派”,這是對他的曲解。相反,黃賓虹選擇的是一條能夠拯救中國畫的正道。這是一條返本以求生之路。它既不同於視傳統為糟粕而熱心於西方文化的“新派”,也不同於視外來文化為洪水猛獸而泥古不化的“舊派”,而是處於新、舊兩個“板塊”邊緣之外,在夾縫中求生存。這是一條既艱難又孤獨的中國畫改革創新之路。由於黃賓虹的探索和創新不為人們所理解,故其被當時的畫壇邊緣化了,甚至有人認為他不會畫畫。可以想像,他在當時是何等的孤獨和寂寞!然而,黃賓虹依然堅守著他的理念,艱難又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獨一無二的“黃賓虹”終於在其晚年將中國畫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這與他具有開放、通達的思想,執著的精神和與眾不同的遠見、廣闊的胸襟息息相關,也與譚嗣同對他的影響密不可分。

黃賓虹對譚嗣同敬佩之至,終生懷念。他在彌留之際還喃喃吟出自己為譚嗣同殉難時所作的詩句:“千年蒿里頌,不愧道中人。”由此可見譚嗣同在黃賓虹心目中的至高地位以及二人的深厚情誼。

三、“內美”特徵,“民學”思想

黃賓虹繪畫思想的形成有個不可逾越的環節,那就是他在上海的30年和在北京的11年之經歷。

1907年,黃賓虹因幫助革命黨人解決活動經費而私自鑄錢被人告發,受清政府通緝逃亡到上海。探討黃賓虹到上海之後的轉變對研究他的繪畫思想很有必要。那麼,他有哪些轉變呢?

首先,他由一個持有民主革命思想並冒著生命危險積極參加反清革命活動的革命黨人變成了編輯、出版家、教授、古董商、畫家。為什麼會有這樣大的變化呢?筆者認為,他的轉變不完全是為了生計和立足,而是在經歷了數次革命活動失敗後,冷靜地分析了形勢,開始理性地考慮一介文人書生要以什麼來救國圖存。他根據自己的志向和特長以藝術救國,以此來報效國家。結合他後半生從藝的表現來看,雖然他的身份轉變了,但他奮發圖強、救國圖存的目標沒有改變,改變的只是路徑和方法。

其次,當時的上海集聚了大批的各類優秀人才,如吳昌碩、張大千、林風眠、高劍父、魯迅、柳亞子、徐悲鴻、傅雷、王國維、沈曾植、康有為、羅振玉等。初到上海的黃賓虹以十分開放、包容的胸襟,和諧地與各方人士相處,吸取各派人物之長。上海的文化氛圍和環境磨煉和鑄就了他,讓他開闊了眼界,增長了學問。他受“海派”文化的影響,胸襟比以前更開闊,眼光也更加深遠。無疑,這些對他繪畫藝術水平的提升很有幫助。但是,黃賓虹對“海派”文化並不是全盤吸收。他對繪畫領域里的功利性、商業性不屑一顧,從不去迎合市場,畫那些顏色艷麗的畫作。

黃賓虹在北京期間,北京畫壇為 “京派”畫家所把持。“京派”繪畫的特點是為王權服務,粉飾太平、歌功頌德;在繪畫形式上濃彩華麗,工整嚴謹。這些表現為“君權”“神權”的東西與黃賓虹的繪畫思想格格不入,所以他堅決抵制。其結果當然是難以融入北京的繪畫圈,更得不到外界的了解。據說黃賓虹曾將自己的畫作送人,而人家當面拒絕,說畫得太黑,看不懂。可見黃賓虹當時的處境是多麼尷尬。即使如此,他依然堅守著自己的思想、畫風,不改初衷。這就是黃賓虹的藝術眼界、藝術思想,非常人可以企及。

無論在上海還是在北京,黃賓虹在畫壇上始終處於邊緣化的尷尬境地。但他從不想改變這種狀況,更不去炒作自己。

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黃賓虹在當時這種矛盾的狀況呢?筆者認為,他之所以甘於寂寞,是因為他對中國畫的歷史和現狀進行了深刻的分析,明了中國畫的發展方向。他堅守著自己的繪畫思想,不為時風所動。正如曾國藩所言:“獨處守心。”黃賓虹選擇了堅守,註定是寂寞的。對此,他絲毫不以為意。因為他知道,他的目標之大、追求之高是別人無法理解的。他曾經對其家人和學生說:“我的畫要五十年後才有人看得懂,你們等著看吧!”多麼自信!

黃賓虹是學者型的藝術家,他的學品、人品決定了他所追求的境界、思想不是當時的畫家所能理解的。那麼,他在繪畫中要表達什麼呢?筆者認為,他要表達的是中華民族的“士”文化精神。這種精神在他的繪畫里體現為“內美”,其思想核心是“民學”。

思想家黃宗羲的主張,核心是民為上。黃賓虹早年就對黃宗羲的思想主張很崇拜。他曾和好友許承堯、陳去病等人在歙縣成立了“黃社”,宣傳黃宗羲的“民學”主張。黃宗羲“以民為本”的思想讓他印象深刻。在後來的從藝生涯中,他逐漸將“以民為本”上升為“以民族精神為上”。縱觀黃賓虹的一生,繪畫特點越到晚年越是清晰——章法畫技因時而異,民族精神萬古不移。這是他在人文觀念上推崇“民學”之升華。

因為黃賓虹站在了中國文化宏觀的氣象、氣韻、氣息、氣質之上,所以他的繪畫思想抓住了中國文化最核心、最本質的東西,那就是他自己總結的四個字——渾厚華滋。這四個字是黃賓虹繪畫“內美”的集中表現。渾,蒼茫;厚,厚重、樸厚;華,高華;滋,光明、澄澈。這四個字凝聚了他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對中華民族精神的認識。

黃賓虹以深厚的國學根基,睿智地抓住了中國畫的發展創新與中華民族文化相結合的關鍵點,以“民學”統馭繪畫。在繪畫的表現形式上,他“以書入畫”“以金石入畫”。在現代畫壇上,黃賓虹的筆墨功夫無人比肩,堪為數百年之筆墨大師。但他不是為筆墨而筆墨,而是想通過筆墨表達民族性。他曾說:“國畫的民族性,非筆墨中無所見。”(《黃賓虹文集》)把筆墨運用到傳達一個民族的精神氣質,非黃賓虹而無二者。他用一生的實踐,一步步地修煉、探索,終於完成了完美參證。

黃賓虹用非凡的筆墨將畫中的虛實關系表現得淋漓盡致、渾厚華滋,忠實地體現了老莊思想,展示了中華民族精神。他的畫能夠向觀眾傳遞一種情懷、一種理趣、一種憧憬。他的畫讓人回味無窮,久讀不厭。他以孜孜不倦的精神,完成了自己的“蝶化”。

㈡ 黃賓虹代表作

黃賓虹(1865年1月27日——1955年3月25日),原籍安徽省徽州(今黃山市)歙縣,生於浙江金華,成長於老家歙縣潭渡村,初名懋質,後改名質,字朴存,號賓虹,別署予向、虹叟、黃山山中人。近現代著名畫家、學者。[1]擅畫山水,為山水畫一代宗師。六歲時,臨摹家藏的沈庭瑞(樗崖)山水殲弊冊,曾從鄭備改粗珊,陳崇光等學花鳥。

他的書法仿鎮「鍾鼎」之功力較深。其畫風蒼渾華滋,意境深邃。偶作花鳥草蟲亦奇崛有致。曾在北京、杭州等地美術學院任教、任中國美術家協會華東分會副主席。著有《黃山畫家源流考》《虹廬畫談》《畫法要旨》等。

㈢ 黃賓虹山水畫最佳作品

黃賓虹(1865年1月27日—1955年3月25日),初名懋質,後改名質,字朴存,號賓虹,別署予向。男,原籍安徽省徽州歙縣,生於浙江省金華市。中國近現代國畫家,擅畫山水,山水畫一代宗師。也是書法家,與白蕉、高二適、李志敏合稱「20世紀文人書法四大家」。曾任中國藝術專科學校校長,解放後任全國第二屆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被稱為「中國人民優秀的畫家」;1955年3月25日病逝於浙江杭州。

黃賓虹1865年生於浙江金華,卒於1955年。名質,字朴存,擅長山水、花卉並注重寫生,但成名相對較晚。50歲以後,他的畫風逐漸趨於寫實,80歲以後,才真正形成了人們所熟悉的「黑、密、厚、重」的畫風。黃賓虹晚年的山水畫,所畫山川層層深厚,氣勢磅礴,驚世駭俗,這一顯著特點,也使中國的山水畫上升到一種至高無上的境界。由於黃賓虹在美術史上的突出貢獻,在他90歲壽宴源辰的時候,被國家授予「中國人民優秀的畫家」清乎稱號。

㈣ 黃賓虹簡介

黃賓虹(1865年1月27日—1955年3月25日),初名懋質,後改名質,字朴存,號賓虹,別署予向。原籍安徽徽州歙縣,生於浙江金華。中國近現代國畫家,擅畫山水,為山水畫一代宗師。

黃賓虹自少即喜繪畫、篆刻,六歲能臨摹家藏沈廷瑞(樟崖)山水冊,十三歲應童子試,名列前茅。十六歲在金華麗正書院肄業。與倪蘇泉、蔣蓮僧為知交畫友。二十一歲,補凜貢生,任兩淮鹽運使署錄事。

1907年去滬,曾參與吳昌碩主持的海上題襟館活動,協助鄧實、指禪黃節、柳亞子等編輯《政藝通報》、《國粹學報》、《國粹叢書》等,並先後與宣廬愚、鄭午昌等組織宙合社、藝觀學會、爛漫社、蜜蜂畫社等,還在神州國光社、商務印書館、有正書局等單位工作十三四年。

(4)黃賓虹花卉圖擴展閱讀:

黃賓虹的主要作品:

著作有:《黃山畫家源流考》、《唯雀塵虹廬畫談》、《古畫微》、《畫學編》、《金石書畫編》、《畫法要旨》等,與鄧實合輯《美術叢書》並有輯本《黃賓虹畫語錄》。

代表作品

黃賓虹知名畫作:《富春江圖軸》、《峨眉龍門峽》、《松雪詩意圖》、《花卉四屏條》、《設色山水圖》。

《山林秋色》軸,紙本著色。縱122.8厘米,橫48.8厘米。現藏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此圖一眼望見山巒重疊,林木扶疏,雲霧繚繞。遠景為山坡,古松蒼郁,有幾間平房,前後錯落。園後有四角亭,亭歲團中坐一人。山腰樹木叢生,枝條欹斜,往上高山聳峙,巋然獨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黃賓虹

㈤ 黃賓虹代表作

黃賓虹代表作是山居煙雨,新安江舟中作。

《山林秋色》軸,紙氏顫本著色。縱122.8厘米,橫48.8厘米。現藏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此圖一眼望見山巒重疊,林木扶疏,雲霧繚繞。遠景為山坡,古松蒼郁,有幾間平房,前後錯落。園後有四角亭,亭中坐一人。山腰樹木叢生,枝條欹斜,往上高山聳峙,巋然獨立。

左側為一片廣闊的湖面,有二隻帆船順風行駛於兩山之間,以山襯水,以水烘山,使山水發生了相互為美的密切關系。這幅畫面盡管崇山峻嶺,山路曲折盤旋,林木叢生,層次頗多,但畫面仍清妍秀潤,頗有章耐世法。構思平中見奇,近取其質,遠取其勢,不落尋常蹊徑,筆墨枯潤相間,有虛有實,繁而不亂。這與畫家長期的藝術實踐分不開,使其畫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

㈥ 黃賓虹最著名的作品

黃賓虹最著名的作品:《黃山畫家源流陵悉考》、《虹廬畫談》、《古畫微》、《畫學編》、《金石書畫編》、《畫法要旨》等,與鄧實合輯尺猜乎《美術叢書》並有輯本《黃賓虹畫語錄》。字畫列表黃賓虹知名畫作:《富春江圖軸》、《峨眉龍門峽》、《松雪詩意圖》、《花卉四屏條》、《設色山水圖》。

湖山晴靄:這是黃賓虹描繪江南秀麗景色的佳作。他一反常用的重墨畫法,先以淋漓的水墨任意潑寫,然後因勢利導,隨機應變,用花青勾勒皴擦,再以淡赭色作適當鋪墊,使之色墨交融,渾然一片,傳神般地呈現出江南晴靄兆賀勝景。

作品介紹

霜容點碧嵐:此作無年款,畫面章法大致出自黃氏多年「鉤古畫法」的經驗,皴法以披麻為主,只是雜樹草木施以點染,用力處在講求「筆筆分明」,筆墨風格已從明人的「枯硬」向學習元人後的松秀轉變,略現腴潤;款書則稍帶出鋒,平整間見婉轉秀逸。

㈦ 中國近現代山水畫家誰有著千古第一用墨大師之譽

黃賓虹是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的開派巨匠,被譽為「千古以來第一用墨大師」。

黃賓虹(1865年—1955年),祖籍安徽歙縣,生於浙江金華,是中國近現代國畫家。除山水畫外,黃賓虹花鳥畫也境界不凡,書法成就更是超然,在金石篆刻、文字學、考古學上也頗有建樹。

黃賓虹早年受「新安畫派」影響,以干筆淡墨橡鏈、疏淡清逸為特色,為「白賓虹」;80歲後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為特色,為「黑賓虹」。

黃賓虹主要作品

《黃山圖》、《山稿散林秋色》、《設色山水圖軸》、《富春江圖》、《峨眉龍門峽》、《松雪詩意圖》、《湖山晴靄》、《霜容點碧嵐》、《擬孫雪居筆意》、《江行圖》、《雨過雲猶濕》、《樹下撫琴圖》、《仿范寬筆意》、《仙霞嶺上》、《花卉四條屏》、《山水四條屏》、《山林秋色》、《武夷山水》、《黃山湯口圖》、《黃山野卉圖》、《遵義紀游》、《秋林圖》。

《支硎山秋色圖》 (《支硎山圖》台北、《支硎山圖》北京)、《黃山松谷白龍潭》、《黃賓虹像》《富春山居圖》、《焦墨加色山水》、《渠河小景》、《西湖棲霞嶺》、《西泠遠眺圖》、《秋泛舟圖》、《蘇堤春曉》、《閩江泛舟圖》、《溪山幽居圖》、《湖濱山居》、《青城山色圖》、《擬巨然山水圖》、《湞陽峽》、《山川臥遊卷》、《溪山草堂》、《野橋山店見村居》、《峨梁敬孫嵋山色》、《水墨山水》、《夜山圖》、《柳亭高會》、《萬松煙靄》 等。

㈧ 洛陽牡丹國畫大師有誰

牡丹國畫大師當代有王一容,石開,仇谷,張洪山等人,這些人的牡丹畫創作都很厲害,深受人們的好評,我家裡掛的一幅富貴長春圖,就是當代十大具有影響里的畫家石開的作品。

㈨ 中國十大水墨畫名家

中國的水墨畫歷史悠久,涌現出了許多著名的畫家虛賣。以下是中國十大水墨畫名家:

1、張大千:二十世紀中國著名的畫家,擅長山水、花鳥、人物等各種題材的創作,代表作品有《松鶴延年圖》、《千里江山圖》等。

9、朱耷:清代畫家,擅長花鳥畫,是中國花鳥畫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品有《百鳥朝鳳圖》、《蘭桂齊芳圖》等。

10、裴翻:唐代畫家,擅長山水畫,代表作品有《洛神賦圖》、《太和殿圖》等。

㈩ 國畫花鳥畫名家作品

一、齊白石(1864-1957)
湖南湘潭人。他工筆畫到頂,寫意畫達峰,工寫結合成為大師。為中國畫藝術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代表作品有《蝦》、《蟹》、《牡丹》、《牽牛花》、《蛙聲十里出山泉》等等。出版有《齊白石畫冊》多種。

二、傅抱石(1904-1965)
祖籍江西新余,生於南昌。是我國最具影響力的中國畫大師。傳世作品有與著名畫家關山月合作、陳列於北京人民大會堂的巨幅山水畫《江山如此多嬌》、《柳下聞吟圖》等。他還是一位美術理論家。

熱點內容
小梅花鹿英文 發布:2025-09-14 20:31:17 瀏覽:113
新型盆景樹 發布:2025-09-14 20:29:17 瀏覽:154
貓語玫瑰官網 發布:2025-09-14 20:22:43 瀏覽:834
看百合漫畫的軟體 發布:2025-09-14 20:22:42 瀏覽:876
七夕送花給我 發布:2025-09-14 20:15:46 瀏覽:52
wow2014情人節 發布:2025-09-14 20:10:48 瀏覽:301
拆牡丹視頻 發布:2025-09-14 19:51:54 瀏覽:469
小說百合花 發布:2025-09-14 19:50:41 瀏覽:384
喬一情人節配色 發布:2025-09-14 19:47:32 瀏覽:970
tfboys櫻花愛戀 發布:2025-09-14 19:46:45 瀏覽: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