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岱廟里的花卉

岱廟里的花卉

發布時間: 2023-04-12 08:50:32

❶ 山東哪裡有臘梅可以觀賞

臘梅,雖然不是梅花,卻和梅花有著一樣的品格,傲雪斗霜,品質高潔,很多朋友都喜歡將兩者放在一起,其實臘梅和梅花的美是不一樣,只要是仔細觀賞就會發現其中的不同,臘梅想起撲鼻卻很清澈,花開艷麗卻不俗氣,冬日中,任憑寒風凜冽,臘梅依舊花開不敗,顏色溫暖。

在山東這里就有很多適合大家去欣賞臘梅的地方,如果大家喜歡臘梅的話,今天小編的這篇文章就是來給大家介紹幾處山東這里適合去觀賞臘梅的地方,我們來了解一下吧!

濟南千佛山

首先小編來給大家介紹的一處臘梅觀賞地點就是這處千佛山了,微風習習不是這里的風格,這里的氣候比較冷,尤其是風吹過的時候,更是寒風凜冽。

冬季的時候,走進景區,這里的很多樹木都是都被冰雪覆蓋著,一片銀裝素裹的世界,然而在這樣冷庫的環境中,我們卻可以看見一抹最是溫暖的顏色,就是這處臘梅花了。

臘梅花盛開在仿戚纖山林之間,周圍是冰雪圍繞,很多樹木都被壓低了頭,只有臘梅還在昂著枝頭,盛開著美麗的花朵,似乎是在和這里天氣斗爭著,傲人聖潔的氣質,讓人心動。

這里種植的梅花品種比較多,包含著素心梅,還有著虎蹄梅和九英梅等,將寒風中的千佛山裝飾的很是溫柔。

濟南趵突泉

對於濟南的趵突泉,大家應該很是熟悉了,一年四季都有來這里旅遊的遊客,然而冬季這里的主題就是臘梅花了。

大家來到景區,順著清新的花香就可以找到臘梅花開的地方,目前,這里的臘梅花還沒有開的完全,大家也可以去欣賞的,含苞待放也有著自己的美麗。

另外,這里的臘梅最先盛開的地方就是泉水邊上了,因為這里的溫度是比較高的,然後其他的地方也會慢慢的盛開,一直到將梅花的味道充斥著整個景區。

濟南大明湖

對於大明湖,我們更是熟悉了,尤其是那句「您還記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嗎?」,更是讓這里被大家熟悉。

在冬季的時候,這里的臘梅就開始盛開了,屆時金黃色的花卉在這里盛開著,是整個園區內最是亮眼的景色。

微風習習。花香四溢,讓大家不捨得離開這里,因此冬季的這里也是遊客很多,備受大家的喜歡著。

泰安·岱廟

岱廟也是欣賞臘梅花的一個地方,這里生長著很多的臘梅花,且各有姿態,有的小巧,有的精緻,有的則是婀娜,有的端莊等等,很是豐富。

冬季大家來到這里,味道清新,卻不太過濃郁,這里的梅花主要是以金鍾梅和素心梅為主的,紅色的牆壁配合著淡雅的梅花,為大家勾勒出一幅充滿著古韻的畫作。

除了岱廟,泰安這里還有很多可以欣賞臘梅的地方,比如說這里的王仔掘母池、天外村、梅園、普照寺、竹林寺等都是賞臘梅的好去處,大家可不要錯過啊!

淄博·因園(趙執信故居)

這座建築古色古香,是趙執信的備仿故居,歷史悠久,是一處園林風格的建築,園內假山涉水,亭台樓閣,背靠著荊山,巧妙地將自然風景和人工設計結合在一起。

這里種植著一些淺黃色的梅花,在冬季盛開,溫暖美麗,尤其是午後的時候,當一縷縷溫暖和煦的陽光散落在院落中,光線將花朵照射的有些靚麗,發著些許淡黃的光芒,更是讓人喜歡!

煙台·煙台山

這處煙台山這里,景點比較豐富,擁有著雄偉高聳的白色燈塔,擁有著歷史悠久的百年長廊,還有著一望無際的大海,也有著淡雅美好的臘梅花開。

寒風之後,梅花香氣撲鼻而來,走進去觀賞這一朵朵盛開的臘梅花,顏色亮麗,卻一點也不俗氣,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更是給著人一種溫暖的感覺。

這里種植的梅花主要是以九英梅為主,這種梅花也被叫做狗爪梅,因為其盛開的形狀就像是小狗的爪子一般!

煙台·奇山所城

對比很多觀賞梅花的地方,這處奇山所城真的是比較小眾了,但是卻備受攝影愛好者的喜歡,這里的梅花花香四溢,且小巧精緻,備受大家的喜歡。

大家冬日來到這里,這里的梅花就已經開始准備著盛開了,一般最佳的時間是在二月份的時候,即使周邊是冰天雪地,這里的臘梅也是可以盛開的生機勃勃。

嶗山太清宮

冬季的時候,大家來到青島這里旅遊,可不要錯過了太清宮這里的臘梅花了啊!嫩黃色的花更是為這個冬日增添了不少的溫和和暖意!

環翠樓

最後來給大家介紹的這處欣賞梅花的地方,就是這處環翠樓了,這里也種植著幾株臘梅花,冬季的時候,就開始准備著盛開。

遠遠望去,金黃的顏色就先入了大家的眼中了,是冬日這里十分亮眼的一抹顏色,寒風吹過,迎難而上,生機盎然!

在臘梅花開的季節,大家如果來山東這里旅遊的話,這些臘梅正在等著大家去觀賞,大家可不要錯過了啊!

❷ 九月的泰山什麼花兒開

九月的泰山姿和敗桂花兒開。根據查詢相關公開信息顯示,金秋九月時,泰山腳下岱廟里的丹桂花開始漸次綻放。趁著半日有閑,我踏香而來,尋香而至。一進園子便深嗅到陣陣"桂花風跡顫",連風里都是桂花馥郁又天然的香棚喊氣。

❸ 一廟一道士一古寨兩百歲老人——周日冶底岱廟游學記(一)

城南有座廟叫岱廟,廟里有位神奇的道長叫彭漣,廟外有古道古村寨,村寨里有兩位百歲老人,還有一群讀書人探究幾個神奇的迷。

晉城市澤州縣南村鎮冶底村距離晉城市區15公里,是晉城市南郊第一大村,是「古清化一大道」上的重要關鎮之一,是山西省首批歷史文化名村之一。她座落在一個小盆地里,安然祥和,滋養著一方百姓安居樂業隱廳,幸福安康,百歲老人在這里不再是神奇,街上可見。從冶底村南山頂上俯視,村子形似一隻肥碩的蠍子,頭東尾西,十分逼真。

周日11月4日我帶著幾位朋友參加了晉城市伊尹讀書會組織的游學冶底岱廟活動,收獲頗多,受益匪淺,特記錄下來,以資後憶。

冶底岱廟對於我來說並不陌生,已經多次前往,最近一次就在5月的旅遊節。然而這一次看到游學活動的公告,我還是決定報名再去一次。真的是不虛此行,收獲滿滿。

                                    一

銀杏王:冶底岱廟門前的銀杏王,經中科院測算,樹齡6200年的銀杏王,高25.4米,胸徑3.25米,可與北京潭拓寺里宴團的銀杏樹相媲美。更為奇異的是此銀杏王打破了銀杏樹雌雄異體的規則,周圍幾公里內獨此一株銀杏樹,經鑒定為雌雄同體。此銀杏王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前來考察。先有銀杏王後有岱廟。

銀杏出現在幾億年前,是第四紀冰川運動後遺留下來的裸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遺植物,現存活在世的銀杏稀少而分散,上百歲的老樹已不多見,和它同綱的所有其他植物皆已滅絕,所以銀杏又有活化石的美稱。資料記載的銀杏樹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約公元前1600—公元前221年)。這棵6200歲的銀杏樹已經遠遠超出了這些記載,可嘆為觀止。

銀杏樹,落葉喬木,葉扇形,晌攜橘在長枝上散生,在短枝上簇生。球花單性,雌雄異株。種子核果狀。為銀杏科、銀杏屬落葉喬木。11月已進入深秋,這株雌雄同體的銀杏王,獨立於岱廟門前,滿地金黃色的銀杏葉,鋪地錦似的展示出其特殊的神韻。

那麼這棵幾公里范圍獨生的銀杏王是怎麼來的呢?

伊尹讀書會的老師們在銀杏樹下逗留了很久,各抒起見,展開探尋。清風玄子給我們講了這樣的傳說:二郎神擔著扁擔路過此地,走累了,坐下休息。兩只籮筐一放,籮筐就變成了兩座山,叫「二郎山」,距此不遠。至今「二郎山」頂仍然保留著插扁擔的空洞口。二郎神把扁擔順手插在地上,這條扁擔就變成了這棵神奇的「銀杏王」。

圖文/王文梅

未完待續

❹ 泰安市的市花是什麼花

泰安市的市花為紫薇,亦稱癢癢樹、百日紅,屬千屈葉科,為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在羅漢崖庭院中有一株紫薇樹齡近百指啟年,樹干虯然如龍蟠,古趣盎然。每年自夏至秋,開時燦爛如火,微風吹拂,嬌嬌顫動,美不勝收。近年來泰安市政府在泰城街頭、庭院、景區廣為種植紫薇,並定其為市花。 泰安市的市樹為國槐,亦稱中槐、家槐,屬豆科,落葉喬唯衡如木。國槐適應性強,壽命長,樹形跋朗瀟灑,是攔並一種很有觀賞價值的風景樹種。泰山上下樹齡在100年以上的國槐計有42株,其中岱廟的「唐槐」、斗母宮的「卧龍槐」、登山盤路上的「四槐樹」等較為著名。

❺ 泰山東岱廟的構造是怎樣的

岱廟,舊稱「東岳廟」,又叫泰廟、泰山宮,是古代帝王來泰山封禪告祭時居住和舉行大典的地方。為泰山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也是寺廟建築中規格最高的。岱廟城堞環繞,殿廡嵯峨,門樓高聳,氣勢非凡。廟內古柏參天,碑碣如林,文物薈萃,是與北京故宮、承德避頌彎暑山莊、曲阜孔廟並列的我國古代四大建築群之一。

岱廟位於泰安市城區北部,恰在南起舊泰城南門,北到岱頂南天門中軸線上。南北長405.7米,東西寬236.7米,呈長方形,面積為9.6萬平方米。岱廟的建築,採用了中國古代縱橫雙方擴展的形式,在總體布局上遵循的是傳統的宮城模式,以南北為縱軸線,劃分為東、中西三軸。東軸前後設漢柏院、東御座、花園;西軸前後有唐槐院、環詠亭院、雨花道院;中軸前後建有正陽門、配天門、仁安門、天貺殿、後寢宮、厚載門。主體建築宋天貺殿位於岱廟內後半部,高踞台基之上,其他建築則設在中心院落之外,彼此獨立,又有內在聯系。這種建築布局是按照宗教的需要和宮城的格局構思設計的,形成分區鮮明,主次有序,庄嚴古樸的獨特風格,並通過建築空間的變幻,在莊重、肅穆和幽深、雅朴的相互滲透中相映成趣,完整一體。廟中巍峨的殿宇與高入雲端的南天門遙相呼應,給人以置身泰山之中的優美感。

岱廟城堞高築,廟貌巍峨,宮闕重疊,氣象萬千。岱廟創建於漢代,至唐時已殿閣輝煌。在宋真宗大舉封禪時,又大加拓建,修建天貺殿等,更見規模。其建築風格採用帝野卜悶王宮城的式樣,周環1500餘米,廟內各類古建築有150餘間。天貺殿是岱廟的主體建築,是宋真宗趙恆為慶祝所謂「大書」,在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建造的。該殿建於長方型石台之上,三面雕欄圍護,長48.7米,寬達19.73米,高22.3米。重檐歇山,彩繪斗拱,畫瓦蓋頂,下有八根大紅明柱,規模宏大,富麗堂皇與北京故宮以及曲阜大成殿,合稱為「中國三大殿」。殿內祀泰山神,面容肅穆,氣氛庄嚴。像高4.4米,頭頂冕旒,身著袞袍,手持圭板,儼然帝君。龕上懸清康熙皇帝題「配天作鎮」匾,門內上懸乾隆皇帝題「大德曰生」匾。像前陳列明、清銅五供各一套及銅鼎、銅釜、鹵簿等。大殿東次間有明代銅鑄「照妖鏡」一架,原在遙參亭,1936年移此。殿內東、西、北牆壁上繪有巨幅壁畫,名《啟蹕回鑾圖》,長62米,高3.3米,描繪了東岳泰山之神出巡時浩浩盪盪的場面,共有人物630餘名,並繪有各類珍禽異獸、山石樹木、宮殿樓閣等,構圖嚴謹,疏密相間,氣勢磅礴,筆法流暢。描繪了泰山神出巡的浩盪壯觀的場面。畫中人馬,千姿百態,造型生動逼真,是泰山人文景觀之一絕。大殿重台寬廣,雕欄環抱。中置明代鐵鑄大香爐和宋代兩大鐵桶;兩側有御碑亭。內立乾隆皇帝謁岱廟詩碑。殿兩側原有環廊百間,與仁安門兩側的東西神門連接,內繪十殿閻羅、七十二司。東廊中間柯鼓樓,西廊中間有鍾樓,均毀於清末。1982年後,陸續重建環廊與鍾樓。今東廊內陳列歷代碑刻,自北而南有《仿秦刻石二十九字碑》等名碑19塊,西廊內陳列漢畫像石48塊,均為絕世精品。

岱廟是泰山文物最集中的地方。這里保存了琳琅滿目的歷代帝王祭祀泰山神的祭器、供品、工藝品,也有閃爍著華夏文明光華的泰山出土文物和革命歷史文物,並保存了大量的泰山典籍和道經。更為珍貴的是還有184塊歷代碑刻和48塊漢畫像石,岱廟內碑碣林立,保存著歷代的修廟祭告碑、經幢、題名、詩刻等共計151方,一直有碑林的名號。藏於東御座的秦二世詔書石刻,是以公元前209年李斯的篆書鐫刻而成的,是目前中國保存的最為古老的文字石刻之一。藏於漢柏院的東漢建寧元年(168)的衡方碑、中平三年(186)張遷碑、西晉泰始八年(272)孫夫人碑和唐神寶寺碑、漢張衡不忘碑等,都是著名的碑刻。岱廟成為我國繼西安、曲阜之後的第三座碑林。

岱廟又是一座賞心悅目的古典園林。虯龍蟠旋的古柏,遮天蔽日的銀杏,玲瓏精美的盆景,爭奇斗艷的花卉,又為古樸典雅的亭、台、樓、閣增添了萬種風情的媚態。位於岱廟東南隅的漢柏院,院內原有炳靈殿,又有漢柏,故舊稱炳靈宮或東宮,今稱漢柏院。門內巨匾高懸,李鐸書「炳靈門」。周圍有古柏5株,傳為漢武帝東封時所植。如今扭結上聳,蒼勁蔥郁若虯龍蟠曲。雖已膚剝心枯,卻新枝繼生。古人譽為「漢柏凌寒」,為泰安八景之一。岱廟,一年四季景色如畫,吸引了眾多的中外遊客。

庄嚴、雄偉的岱廟,殿宇輝煌,文物薈萃。這里的每一弊塌處建築都體現著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風采,每一件文物都反映了泰山的文明發展。漫步在這藝術的世界裡,抬眼望到的,舉手觸到的都是民族的瑰寶,無不使觀者動容,令遊人感慨。巍巍岱廟,是一座融建築、園林、雕刻、繪畫和祖國傳統於一體的古代藝術博物館。

❻ 冶底岱廟的建築景觀

冶底岱廟的始建年代不詳,廟內最早的建築遺存為正殿天齊殿,於北宋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重修,此後金、元、明、清歷代又屢加整繕,現存格局成形於明永樂初年。全廟建築分上下兩院,高低錯落。
作為入選2001年第五批「國保」的古建築,冶底岱廟最珍貴的莫過於它金元風韻的舞樓和北宋正殿天齊殿。
沿中軸線從南到北依次排列有山門、魚沼、舞樓、天齊殿。兩側設有碧霞元君殿、土地殿、五穀神殿等。廟里精湛的石雕、磚雕、栩栩如生的木雕、琉璃、壁畫無一不顯示著我國宋、金、明、清工藝的顯著卓越。 泰山以外唯一建有岱廟的地方
緊挨冶底岱廟旁矗立著一棵銀杏樹,據專家考證該樹至少已有6000多年歷史,是晉城所有樹種中最粗大十大樹王之一,在國內來說都是獨一無二的。岱廟門前,樹冠鋪散開來遮天蔽日,像一把撐開的巨傘。 原來這棵樹有8個支幹,在解放初期為了給村裡學校的學生做桌椅板凳砍掉6支,現在只剩下了兩支。
銀杏樹邊樹立的一塊牌子,上面寫著它的簡歷,銀杏王:又稱公孫樹、白果樹。這棵樹高達25.4米,胸徑3.25米,周粗9.6米,盤根14.6米。據中國科學院估算,樹齡約5000年至7000年,是迄今省內現存銀杏樹中最大的一株,可與北京潭柘寺的銀杏樹相媲美。
岱廟的銀杏王在當地百姓眼中被看做「神樹」,銀杏屬於異株異花授粉植物,一般而言都是雌雄並植的。
岱廟的千年銀杏王,竟為單株結果,更令人驚奇的是在它主桿的側枝上發現一向下長的枝桿,該樹枝粗壯無葉,已有30多厘米長。銀杏樹干高5米,而樹高25.4米,要八人圍抱才能將樹合攏。而枝桿向下生長的狀態,在世界都實為少見。
相傳,自秦時從西京長安到泰山祭天必經冶底,帝王每到此處必焚香祭拜「銀杏王」,祈求神樹保佑。後在樹旁建成岱廟(泰山古稱「岱」,岱廟由此得名),冶底是除泰山以外唯一建有岱廟的地方。 舞樓始建年代或早於王報戲台
舞樓位於上院天齊殿對面,坐北朝南,下臨竹圃、魚沼,也是岱廟的主要建築之一。
整個舞樓八卦形木構架藻井,平面為正方形,單開間,寬約7米余,台基高1,03米,為十字歇山頂亭式建築。四角立柱,其中東北角柱雕有花、草、童子等圖案,其餘三根皆素麵且砂石質地有異,由此推斷應該不是同時之物。
碑錄記載,池之北左右石階而升高丈余,入左門二小門,之間有樓焉。南則俯視與知脊兆池,然二覺其樓之野者高也;北則仰瞻於祠,恍然而悟其樓之卑也。碑錄里記載的「樓」即岱廟之舞樓。
早些年舞樓東北角石柱柱頭東側題牌中還有隱隱可見的字跡,字跡顯示舞樓創建於金正隆二年(1157年)。搭租從已剝落的文字中看到「正隆貳」三字,應該是金海陵王正隆二年,即1157年。
另據廟內碑刻所載,重修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其中台基、台明、石柱、檐額及勾欄仍為金代遺構,斗栱及屋架、屋頂等顯示為明代風格。2003年,我國現存最早的戲台在高平市王報村二郎廟被發現,經過推算,王報村的戲台距今已有829年歷史,如此看來,舞樓建造年代可能比王報戲台還早26年。
不過,由於雕花的東北角石柱風化嚴重,現在石柱上的字跡已模糊不清,無法通過它確認舞樓確切的修建時間,不然我國最早的戲台很有可能會易主。雖然現有文字資料不足證明岱廟舞樓是國內現存最早的戲台,但其仍是國內現存歷史較為悠久的戲台。 天齊殿建築工藝只有宋代才有
正殿天齊殿,又名五嶽殿,居岱廟中軸線最北端,是奉祀泰山神東岳大帝的殿堂。天齊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前面一間為走廊。殿前四根方形抹角石柱和一米見方的方形覆蓮柱礎為宋代遺物,柱上有宋元豐三年題記。金代石刻門框選料講究,線刻龍、獅、菊、蓮、牡丹、化生童子等圖案,刀法洗煉,工藝精湛。殿內原有塑像現今早已不存,但是磚砌神台、神龕花罩均保存完好。
岱廟的天齊殿又名五嶽殿,是奉祀泰山神東岳大帝的殿堂。天齊殿坐落於廟內中軸線最北部。由總體院落地形高差來看,與其兩側的配殿、耳殿等實居於第三層台梯上。前檐石柱及石質門額上的題刻為該殿歷史提供了確切依據,是一座主體構架屬於宋代(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而局部木構件及裝修等歷經金代(大定二十七年,公元1187年)重修的木構古建。大殿坐北朝南,建於高1.64米的磚砌台基上,面闊、進深各三間,前檐兩椽出廊,單檐歇山頂。其建築風格挺拔古樸,集宋金石雕、磚雕、栱眼壁畫、各類瓦件、琉璃吻獸、木雕神龕、彩繪為一堂。
冶底岱廟的正殿天齊殿是宋金時代的建築,而其相對的戲台也是金代建築。金元時期的戲台相對的正殿建造時間都比較晚,有的正殿是明代的,有的是清代的。
天齊殿卻是絕對的宋代遺物,天齊殿台階上的磚與磚間,由一些黏狀液合攏,縫隙很小,連一根針都插不進去,這種工藝只有宋代才有。這就是冶底岱廟獨特有價值的地方。
天齊殿梁架斗栱構件的間隙之間,以磚坯封閉,內外白灰抹面,滿布壁畫。大面積畫法為水墨寫意各種花卉,畫面四周以墨線畫出栱枋輪廓。
其中前檐板門上方與攀間枋之間的壁畫三幅,不論其面積、繪制方法、內容還是保存情況均可堪稱闔殿壁畫的奇葩。壁畫內容為山水木石、漁樵耕讀,經多方面專家鑒定為宋代原物。三幅壁畫皆為水墨淺絳小寫意,山石披皴,濃淡墨的不同變化而深淺得宜,清新寧靜幽雅之境躍然壁上,體現出宋代鄉野生活的恬淡安然,具有極強的寫實主義畫風。
整個殿宇囊括石雕、木雕、磚雕、壁畫、琉璃等附屬文物於一起。所以說不論其建築技術還是其藝術成就,天齊殿都具有鮮明的特色,而且還反映出澤州地區宋金建築的一些共性,成為研究本地區早期建築的寶貴資料,具有極重要的文物價值。 岱廟是北方園林建築的「活化石」
通常意義上講,一般的北方寺廟更多給人的是凝重庄嚴的感覺,而岱廟卻有完全不同的感覺。
現在已經無法查知當初寺廟的設計者,但據考證是位滿腹經綸的飽學之士。正是因為設計者別具匠心的園林布局及景觀點綴,才讓岱廟具有有別於其他廟宇與眾不同的風采,正如魚沼的設計就讓人欽佩不已。
魚沼位於一進院內中軸線上,北側由竹圃過渡於廟內第二層台梯石壁之下,為一個平面方形、四周條石砌成壁體的水池。因其平面呈方形,池內有魚,故名魚沼。屬於因泉聚水,因水砌石成池的自然與人工相結合的「建築」。泉自池北壁中間的石雕龍頭口中涓涓流出落下方寒潭,頗似畫中之境。
相傳該魚沼有一奇特之處,就是它可以報旱澇。魚沼內側壁有石雕龍頭、虎頭各一,水淹龍頭多為澇年,虎頭外露則為旱年,龍頭不淹、虎頭不露即風調雨順,據說這非常靈驗。
魚沼北種有竹圃一方,再北石崖上方建有舞樓,舞樓兩側為東西雲水樓,這樣魚沼、竹圃、舞樓在立面上便形成了由下而上參差升高的風格。 岱廟沼壁為人工砌成,粗獷古樸的黃砂岩條石壁體與上述風格相融為一體,給凝重庄嚴的宗教祠廟平添了許多情趣與生機,屬於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協調融洽,再現了道教所崇衍的「天人合一」的建築理念。岱廟其以碧水青山、古樹翠竹輔襯殿宇亭台這一獨到之舉,也反映了先人們在廟宇規劃中的匠心獨具。難怪有專家考證後由衷贊嘆,岱廟完整地保留了古代北方園林建築的形式,不愧是北方園林的「活化石」。

❼ 游岱廟、登泰山探尋泰山特色碑文、石刻

碑文《登泰山銘》 系唐玄宗李隆基撰文並書。
金黨懷英撰書的《谷山寺記》
《秦泰山刻石》秦丞相李斯篆書
漢《衡方碑》、《張遷碑》、元《天門銘》。

山高望遠 彭真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毛澤東
海岱縱目 黃苗子
保護世界遺產,建設東岳泰山 李鵬
五嶽獨尊 泰安府 王構
昂頭天外 辛耀文

岱廟是泰山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的古建築群。岱廟在泰安主幹道:東岳大街路北,渿河以東,通天街北首,紅門路南首。從泰安紅門路一直向南就是岱廟北門:厚載門;南門為正陽門。
4路、6路、K39路、15路東環等公交車可直達。從岱廟里游覽完可沿紅門路一直北上到達泰山盤道,由此登山。
岱廟的中軸線與泰山頂的南天門一線貫通,紅門就是登泰山的起點,從紅門往南直走1.5公里就是岱廟。
岱廟,為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坐落於山東省泰安市區北,泰山的南麓,俗稱「東岳廟」。始建於漢代,壇廟建築是漢族祭祀天地日月山川、祖先社稷的建築,都充分體現了漢族作為農業民族文化的特點。壇廟建築的布局與構建同宮殿建築一致,只是建築體制略有簡化,色彩上也不能多用金黃色,是凝聚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標志性建築。
岱廟城堞高築,廟貌巍峨,宮闕重重,氣象萬千。岱廟創建於漢代,至唐時已殿閣輝煌。在宋真宗大舉封禪時,又大加拓建,修建天貺殿等,更見規模。其建築風格採用帝王宮城的式樣,周環1500餘米,廟內各類古建築有150餘間。岱廟與北京故宮、敬禪山東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莊的外八廟,並稱中國四大古建築群。

最佳季節
四季皆宜。

建議遊玩
3-4小時

門票
30.00元

開放時間
9月1日~10月31日:08:00~17:30 11月1日~2月28日:亮謹塵08:00~17:00
創建歷史悠久,有「秦即作疇」、「漢亦起宮」之載。唐開元十三年(725)進行增修,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再次進行大規模的擴建,據《重修泰岳廟記碑》所載,時有「殿、寢、堂、闔 門、亭、庫、館、樓、觀、廊、廡八百一十有三楹。」金代部分建築被毀 ,元時又有增修,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廟內大部分建築遭到焚毀,清代修繕。岱廟城堞高築,廟貌巍峨,宮闕重疊,氣象萬千。岱廟創建於漢代,至唐時已殿閣輝 煌。在宋真宗大舉封禪時,又大加拓建天貺殿等,更見規模。其建築風格採用帝王宮城的式樣,周環1500餘米 ,廟內各類古建築有150餘間。
東岳廟。又名東岳行宮、東岳行祠、泰山廟、天齊廟等,是道教的重要道場。東岳廟最早起源於對泰山的崇拜。後來經過不斷傳播,發展成影響全國的信仰。隋唐以後,凡是有泰山信仰的地區幾乎無不建有東岳廟,所以歷史上有「東岳之廟,遍於天下」的說法(明孝宗《重修東岳廟碑》)。隨著我國對非物質文化保護力度的加大和泰安地區申報非物質文化的重視,泰安地區民俗文化的研究,更成為廣泛意義上的泰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對泰山東岳廟及東岳廟會的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
泰山東岳廟(岱廟)創始於漢,為泰山信仰的祖庭。是隨著對泰山的崇拜各地修建泰山神的行宮或行祠。有史可查的是隋唐時期,特別是唐玄宗封禪泰山告成後,首封泰山神為「天齊王」對全國各處修建東岳廟起到重大推動作用。許多碑記都記載全國郡縣普建東岳廟始於盛唐封禪。如元孟淳《長興州修建東岳行宮記》曰:「自唐封禪 郡縣咸有之。」
泰山祭祀極盛於趙宋,宋真宗封禪泰山,加禪帝號後,泰山神的信仰漸漸擴大,各地興建東岳行祠。大中祥符三年(1011),宋真宗降敕稱:「越以東岳地遙,晉人然(雖)備蒸嘗,難得躬祈介福,今敕下從民所欲,任建祠祀 」此敕頒行,促使東岳廟在北宋國境普遍興建。宋人陸周在為海鹽東岳廟所作碑記中稱「章聖皇帝東封,申嚴帝晌答號 以彰洪德,允答元功,順天休命,典冊具存,是於今日尤為尊崇,非諸祠廟所得擬議也。」趙室帝君對泰山崇祀始終不替,促使東岳廟祀在南北進步普及,真正發展成為全國性祠廟,因此在兩宋期間東岳廟是一個發展的大高峰期。
元蒙入關,繼承了宋代這一廟祀傳統,且由於元代疆域開闊,也使東岳廟的分布更加廣闊。元至正年間《重修東岳廟碑銘》(山西蒲縣)所言:「今岱宗之廟遍天下,無國無之,無縣無之,雖百家之聚,十室之里,亦妥靈者 」形象地展示了當時廟祀狀況。
明初改制祀典,東岳行祠被正式納入「會典」(《明會典·祭祀》),並與社稷壇、風雲雷雨山川壇、城隍廟、文廟、關王廟、火神廟、馬王廟等合成一整套官方祭祀系統,在各府州縣普遍推行。這一體制於清朝入立中原後仍在延續。於是形成了凡設州立縣,幾乎均建置有東岳廟的格局。故有研究者認為:明清兩朝是東岳廟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高峰期,各地之廟在總數上已遠逾宋元。

學者王克煜認為,東岳廟主要有三大地域特性,一是東岳廟在地域上的傳播首先起源於今山東,唐代《元和郡縣圖志》所載之魚台(今屬山東)泰山府君祠,為最早見於官修地誌的東岳廟。此後廟祀漸及北方各州縣,唐代的河南、河北、河東等道——即今山東、河南、山西、河北等地都較早建置東岳廟的地區。這一地域,也是泰山信仰的傳統地區。早在漢代「泰山主死」信仰便盛行於此。
二是中國的南方地區幾乎與北方興建東岳廟同時,南方一些都會開始建起此類行祠,如蜀地灌口的泰山府君祠,至遲晚唐王經出現,此外江南、閩中的部分東岳廟,也於唐五代時肇建。但東岳廟在南方的普遍興盛,則托始於兩宋時期。特別是宋室南渡,將東岳崇祀大力在江南地區推廣,更使南方一躍成為泰山信仰的重鎮。
三是中國的邊疆地區,宋元以後,隨著歷代王朝對邊疆的開發,東岳廟祀也開始向邊境各地傳播。元代東岳廟首先構建於漢南蒙古,明立國後,雲南、貴州、廣西、寧夏等地先後納入其版圖,包含有東岳廟的官方祭祀體系在上述地區推行。明清之際,南明鄭成功部收復台灣,建東岳廟於台南,將廟祀遠播至台灣。清廷入關,滿漢文化日益融合,東岳廟遂大興於東北,此後清朝平定新疆等地,政令行於邊陲,促使東岳廟祀又推廣到這些地域

豆腐宴
大概始於古代帝王來泰山封禪祭祀時,「食素齋,整潔身心」。經過歷代廚師的挖掘整理,泰山豆腐宴現已成為魯菜中的 一枝奇葩。宴會時有多達150多道豆腐菜可供選擇。以豆腐為主料烹制的名菜有:一品豆腐、八仙瑤池聚會、佛手豆腐、人參豆腐、芙蓉豆腐、荷花豆腐等,色香味形,美輪美奐

葯膳宴
泰山層巒疊嶂,氣候適宜,水分充足,深山密林中生長著品種繁多的中草葯。通過發掘利用泰山豐富的中草葯資源,泰安的廚師們研製推出了泰山葯膳宴。葯膳對於防病治病、延年益壽有良好的功效。主要菜點有靈芝蒸雞、靈芝蒸鴨、何首烏燉羊肉、四葉參蒸雞、冰糖黃精湯、銀杏豬肘、杏仁豆腐等。

野菜宴
泰山野菜食用歷史悠久,大概也始於古代帝王來泰山封山祭祀時「食素齋,整潔身心」。另外泰山山高林密,也為各類野菜生長提供了自然條件。泰山野菜宴可分為冷盆類、油炸類、蛋炒類、腌制類、湯羹類等,尤以薑汁薺菜、炸荷香、炒山雞等最有名。

赤鱗魚
赤鱗魚為泰山獨有珍品,清代為宮廷"貢品"。赤鱗魚生長於海拔270米至800米的泰山山澗溪流中,一般長不足20厘米,它與雲南洱海的油魚、弓魚、青海湖的湟魚、富春江的鰣魚並列為國內「五大名魚」。赤鱗魚形體雖小,但光彩熠熠,美麗動人 赤鱗魚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刺少,無腥味,營養價值高。以赤鱗魚入菜 可清氽,可干炸,最有名的是「龍鳳寶珠湯」,喻赤鱗魚為龍,魚元或肉丸為珠。成品後色澤艷麗,口味清爽。常見名菜有:干炸赤鱗魚、清氽赤鱗魚、鳳尾赤鱗魚等。

泰安煎餅
煎餅是有名的山東小吃,但泰山的煎餅更有特色。泰山的煎餅與山東其它地方不同,一是主要原料採用小米或玉米,以小米原料的為上品。二是泰山煎餅加工前多了一道發酵的工序。三是泰山煎餅薄如蟬翼,幾乎透明。煎餅吃起來略帶酸味,香軟可口。煎餅最遲在明代已成泰安人的家常便飯。以煎餅為主料的小吃有油煎餅(煎餅加蔥油、豆腐或白菜等餡烙制)、糖酥煎餅(小米麵加白糖烙制)等。煎餅卷大蔥更是婦孺皆知的街頭小巷大眾美食。

壁畫傳說
宋真宗封禪泰山以後,龍顏大悅,為了感謝「天書」,下旨要在泰山下修一座天貺殿,並在殿內牆上畫一幅巨幅壁畫,表現泰山神出巡的宏大場面。
泰安縣令接旨後,精心組織施工,大殿很快就建好了。可是,殿中的壁畫卻讓他費盡了心機。當時,縣令把附近有名的畫師都找來了,讓他們設計出草稿請皇上審定,結果反反復復送了五六次,真宗仍是不滿意,並下旨道:十天之內不設計出好的畫樣,就拿縣令問罪。
縣令本想借建造大殿的機會立上一功,以便升遷做大官,不想這下卻惹怒了皇帝,眼看升遷的事就要泡湯,他十分氣惱,於是把氣出在畫師身上,下令五天之內,如果畫不出皇上滿意的畫稿,將重打八十大 板,打入死牢。

縣令在公堂上大發雷霆以後,回到家中,夫人見他一臉的哭喪樣,便知又遇上了麻煩事,問清緣委後,對縣令說:「老爺真是糊塗。如果把那些畫師都打入死牢,你還想不想活命?」
「此話怎講?」縣令神情緊張地問道。
「你想,如果把這些畫師都打入死牢,老爺再去請誰來設計畫稿呢?以妾愚見,作畫是需要靈氣的,你這 樣粗暴地對待他們,他們還有什麼作畫的心情?不如對他們以禮相待,給他們好吃好喝,讓他們安心畫畫,或許能幫老爺度過這一關。」
縣令聞聽此言,也覺得有理,便又下令對畫師酒肉相待,精心侍候。
卻說那些畫師只想畫畫,如果畫不好,皇帝老子怪罪下來就要丟了性命,早就嚇得七魂六魄都沒了,誰還能安心下來畫畫。就在他們走投無路的時候,縣令的夫人傳出話來說:「皇帝不是嫌你們畫得不夠氣派威風嗎?皇上來封禪的時候你們都見過了,照著那場面畫下來,皇上准滿意。」一句話提醒了眾畫師,他們連夜趕制,第二天便把畫稿送到了縣令手中。縣令呈給宋真宗,果然贏得了皇上的歡心。於是,岱廟就有了這樣氣勢宏偉的壁畫
岱廟石坊是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山東布政使施天裔創建,通高12米,寬9.8米,深3米,總體略呈方形 造型端正,為四柱三門式。坊起三架,重梁四柱。近觀則可見石坊通身幾乎都有石雕裝飾。從石坊的屋脊開始 檐下的斗拱、橫梁、立柱到柱兩邊的抱鼓石,石坊下的基座,處處布滿各式花紋浮雕,內容有8個石獅,姿態各異 重梁四柱刻有「丹鳳朝陽」、「二龍戲珠」、「群鶴鬧蓮」、「天馬行空」、「麒麟送寶」等20餘組形象逼真的祥禽瑞獸和大量植物花卉紋樣。
整座石坊造型別致,刻鏤透細不凡,為清代石雕藝術中之珍品。坊柱南北兩面都刻有楹聯,南面為施天裔所題「竣極於天,贊化體亢生萬物;帝出乎震,赫聲濯靈鎮東方」。北面是清山東巡撫、兵部侍郎趙祥星題的「為眾岳之統宗,萬國是瞻巍巍乎德何可尚;摻群靈之總攝,九州待命盪盪乎功孰於京?」。兩副楹聯扣人心弦,先聲奪人,把泰山的崇高地位和泰山神的顯赫聲威做了高度概括,使人未進岱廟便生敬仰之情。
其它相關

景點級別:AAA
自然景觀:丘陵,江河,鄉野,泉潭,保護區,珍稀植物
適合人群:家庭,公司,朋友,白領,商務
最佳時間:二月,三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
出遊方式:參團,火車
岱廟廟會 每年大年初一至初三
地址: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東岳大街

熱點內容
干百合的用法 發布:2025-09-15 02:13:24 瀏覽:679
三角插花瓶教程圖解 發布:2025-09-15 02:13:22 瀏覽:407
什麼花的花語是誠信 發布:2025-09-15 02:09:06 瀏覽:533
情人節西餐宴會設計 發布:2025-09-15 02:07:44 瀏覽:551
丁香北路 發布:2025-09-15 01:42:55 瀏覽:715
櫻花雨桐 發布:2025-09-15 01:37:51 瀏覽:534
墨蘭花上盆 發布:2025-09-15 01:11:07 瀏覽:16
魚類的花語 發布:2025-09-15 00:59:00 瀏覽:713
讓自己的生命為他人開一朵花作文 發布:2025-09-15 00:26:48 瀏覽:657
帶條紋的茶花 發布:2025-09-15 00:23:14 瀏覽: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