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花卉
①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人才隊伍
朱明凱:蔬菜遺傳育種專家,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李樹德:蔬菜遺傳育種專家,中華農業科教獎農業科研獎獲得者
朱德蔚:蔬菜遺傳育種專家,俄羅斯農業科學院院士
方智遠:蔬菜遺傳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何梁何勵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獲得者
劉紅: 蔬菜遺傳資源專家,全國三八紅旗手
孫培田:蔬菜遺傳育種專家,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蔣名川:蔬菜栽培專家
張紀增:蔬菜學家,首批進藏、援蒙蔬菜專家
程天慶:蔬菜育種專家,
陶辛秋:蔬菜栽培專家,
尹彥: 蔬菜育種專家,
鄭光華:蔬菜栽培專家,
王耀林:蔬菜栽培專家,全國農業勞模,農業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高級職稱人員:
方智遠
杜永臣
張寶璽
張志斌
劉玉梅
孫日飛
謝丙炎
李錫香
連 勇
劉廣樹
顧興芳
李寶聚
胡 鴻
蔣衛傑
金黎平
張友軍
黃三文
蔣淑芝
王曉武
徐兆生
劉 肅
楊麗梅
尚慶茂
葛 紅
劉富中
謝開雲
明 軍
於賢昌
趙 華
韓 旭
龔一帆
副級職稱人員:
劉 佳
楊宇紅
高儉德
賀超興
陳 紅
李瑞雲
梁 勵
張學傑
高 蘋
錢 洪
王先覺
張思遠
劉 春
李君明
王長林
卞春松
吳青君
沈 鏑
王孝宣
章時蕃
屠康明
張天明
庄 木
范翠蓉
余宏軍
劉 偉
張淑江
庄飛雲
張延國
高富欣
張秀新
王懷松
王少麗
閆書鵬
武 劍
朱路芳
莫 青
陳 潔
史艷華
王小琴
徐寶雲
龐萬福
② 苗族女人為什麼戴牡丹花
以大為美
苗族銀飾以大為美的藝術特徵是不言而喻的,苗族大銀角幾乎為佩戴者身高的一半便是令人信服的例證。堆大為山,呈現出巍峨之美;水大為海,呈現出浩渺之美。苗族銀飾以大為美的獨特見識,用美學的觀點來看是很有道理的。
以重為美
再看以重為美,貴州施洞苗族婦女自幼穿耳後,即用漸次加粗的圓棍擴大穿孔,以確保能戴上當地流行的圓輪形耳環,利用耳環的重量拉長耳垂。有些婦女因耳環過重,耳垂被拉豁。當地耳環單只最重達200克。黎平苗族婦女的簍花銀排圈講究愈重愈好,重者逾八斤。
以多為美
苗族銀飾上呈現出的"多"的藝術特徵,也是十分驚人的。很多苗族地區佩戴銀飾講究以多為美。耳環掛三四隻,疊至垂肩;項圈戴三四件,沒頸掩額;腑飾、腰飾傾其所有,悉數佩戴。特別是清水江流域的銀衣,組合部件即有數百之多,重疊繁復,呈現出一種繁縛之美。這種炫耀意識的物化在其他民族也不難見到。傣族男子的紋身習俗講究紋身部位愈寬、圖案愈復雜愈美;求偶期的哈尼族少女渾身上下戴著密密的珠飾、貝飾;青海牧區藏族婦女的「加龍」背飾充分體現了追求大和多的審美原則;德昂族的腰箍多達三四十圈,可謂追求飾品數量的典型。足見追求繁縛的以多為美,不止苗族一家。
③ 侗族的風俗習慣
黎平侗族的居住環境大多數依山傍水,村寨都建於溪河旁,田壩中或山腳下,寨中鼓樓聳峙,村邊古樹濃蔭,花橋橫跨流水,風景十分優美。酒在侗族飲食中佔有重要位置,常用來消除疲勞,各種節日喜慶、親友交往,總以酒為禮,以酒為樂,家家都會自釀自烤米酒。 侗族的服飾以自仿自織的青布為主,夏秋配以藍色,節日盛裝配以銀飾,與其它民族服飾有很大區別。 黎平的節慶習俗及活動主要有:祭薩、抬官人、對唱大歌、鬥牛、「哆吔」(踩歌堂)、蘆笙賽、唱敬酒歌、演侗戲、吃長桌飯等。 黎平侗族青年戀愛方式主要是「坐月堂」,通過對唱情歌來交流情感,表達愛意。婚戀自由,情投意合即可互訂終身。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是一種罕見的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民間合唱音樂,為侗族文化傳承的主要載體,主要流行於黎平縣境內和從江、榕江與黎平接壤處。歌聲如蟬鳴鳥叫、溪水奔流,自然和諧。其早在宋代就有記載,上世紀50年代方被音樂界發現。黎平侗族大歌曾多次參加國內外大型活動演出,1986年在法國金秋藝術節上唱響巴黎,被譽為"清泉般閃光的音樂"。黎平縣人民政府現正積極將其申報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黎平·中國侗族鼓樓文化藝術節 每兩年一度的黎平·中國侗族鼓樓文化藝術節是侗族歌舞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節慶文化總展示,是侗族地區最盛大的慶典,逢雙年的10月3日在侗都黎平舉行。
千三歡聚節 黎平地捫村原分散到各地的1300戶人家,每年正月11至15日都匯聚地捫,前來祭祀心中無所不能的女神--「薩」(始祖母),故稱「千三歡聚節」、亦稱「祭祖節」。節日期間安排有唱大歌、演侗戲、鬥牛、踩歌堂等豐富多彩的娛樂項目。
長桌飯 是侗族最盛情的待客宴席。當客較多或聚餐時,為促進交流、增添氣氛,便在自家的長廊里擺上長桌飯,放上侗家美食,賓主一席而餐,席間敬酒歌此起彼伏,情濃四溢,其樂融融。
婚俗 侗族婚戀自由,婚禮則因地區不同而各異,但攔親對歌必不可少。娶親當日,女方舅家表哥表弟在女方家門外路口拉上一條插有草標的繩子進行阻攔,與男方娶親隊對歌,不管誰勝誰負,新娘新郎均會備禮贈送。這是打破「姑表親、心連心」舊俗後表示對新娘外嫁的一種婉惜與尊重。圖為娶親隊擔送禮品。
抬官人 「抬官人」意為抬著對侗鄉有突出貢獻的名人、官員,是在節慶活動中把活動掀到狂歡高潮的一項插曲。此項活動已有300多年歷史。活動形式奇特,通過化妝表演,誇張地再現了過去的社會現象和傳說,具有濃厚的戲劇色彩。
祭薩 侗語的「薩」即為始祖母之意,「薩」是侗族人心中無所不能的神,侗鄉各村寨都設有「薩堂」(祭壇),逢年過節,侗家人都要開展各種活動來祭奠她,以保佑村寨平安。
寨老議事 侗族村寨過去為加強聯防、調解糾紛、化解矛盾、管理內務而結款,用「款約」來維持社會秩序。新中國成立後,實行民族團結平等政策,結款現象不存,但今侗族民間事務特別是寨內公益性事務仍由寨老召集各房族族長商議而定。
攔路歌 客人在進入侗寨時,寨中女孩在寨門前將障礙物把路攔起,擺上侗家米酒,唱起攔路歌。客人若唱起「開路歌」,主人便將礙物逐一拆去,若不能對歌則需喝酒方得進寨。
踩歌堂 踩歌堂是侗族在節慶活動結束前的一種集體歌舞,賓主手牽手圍成圈,伴著節奏明快的歌聲旋轉跳動,歌曲一人領唱眾人跟,侗家人稱這種歌曲為「耶」,它象徵著侗家人的團結友愛,被稱為「東方圓舞曲」。
④ 侗族的代表花
侗族的代表花是杜鵑花。
杜鵑花又名映山紅,屬落葉灌木,生於山地疏灌叢或松林下,喜酸性土壤,花期4-5月,果期6-8月,在全州16個縣市均有分布,其中丹寨、黎平有形成連片區域。
相關信息
據黔東南新聞網報道,4月24日,州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六次會議聽取和審議了《州人民政府關於提請審議黔東南州「州樹州花」的議案》,決定批准《州人民政府關於提請審議黔東南州「州樹、州花」的議案》,確定紅豆杉為黔東南州「州樹」、杜鵑花為黔東南州「州花」。
會議認為,「州樹」、「州花」是一座城市人文特色和城市形象的物化名片,評選「州樹」、「州花」對促進黔東南州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義。
經過廣泛宣傳發動、縣市推薦、專家初評、公眾投票、工作組審核、會議審定等程序,把紅豆杉確定為黔東南州「州樹」、杜鵑花確定為黔東南州「州花」,既符合創建國家森林城市要求,又符合黔東南州的地域特點、人文特色和群眾期盼,能夠反映黔東南州的精神風貌,能夠體現黔東南州的城市形象。
⑤ 哪些地方旅遊最爽!!
推薦兩個,一個是冰島,一個是山形縣。
冰島。我所喜愛的國家,必然是自然風貌獨特罕見,有著標志性的,對於城市我不不感興趣,去過8次巴黎,都沒有正兒八經的看看巴黎,在自然面前,那點稱之為雄偉壯觀的人類文明,我覺得在整個地球的生命長河中屁都不是。而冰島就是這樣的一個國家,它是地球上的外星球。
今年3月給給好友在冰島拍結婚照,我帶他們去了飛機殘骸,零下五度的夜裡走了2小時,最終我還是拍到了極光下的婚紗照,拍完之後我們回到酒店把照片陸友給了酒店的冰島大媽看,大媽看了哭了,說50多年來第一次看到有人在冰島拍極光下的婚紗照,特別可愛。
一邊讓雙腳泡溫泉,一邊欣賞雪景,可以說超級愜意!整個山形縣最有名的溫泉是隅研吾先生設計的「藤屋」。他喜歡運用竹,木,紙,石頭,玻璃作為主要的建築元素,簡約而時尚。他的溫泉擁有5種不同的特色。
山形縣是個很小的小鎮,目前鎮上只有15家左右的旅館,所以每個冬天最好提前三個月預定,否則很容易露宿街頭哦。山形縣位於日本的東北部,從東京出發的話新干線3小時可以到大石田站,只要在溫泉鎮上住,店家都會派車來接送,40分鍾左右可到溫泉鎮。
⑥ 求大師賜名
艾樂欣:安樂歡欣。適用於女孩取名字。出自晉代張協的《洛褉賦》:「美節慶之動物,悅群生之樂欣。」
艾若飛:若飛,形容快捷迅速,像飛一樣。適用於男孩取名字。出自《木蘭辭》:「關山杜若飛」。
⑦ 藏在貴州深處的「寶藏」丨旅遊呈現新「黔」景
貴州的景,絕色且絢爛。近年來貴州依託著山地風光、民族風情,深入挖掘氣候資源、科普資源等,將資源優勢持續轉化為市場優勢,推動 旅遊 業態與文化、鄉村、田園等 旅遊 資源融合發展,打造了「春賞花、夏避暑、秋風情、冬康養」 旅遊 品牌。
觀自然景觀、泡溫泉、體驗民俗活動……貴州的 旅遊 別有一番滋味,已儼然成為 旅遊 首選目的地,吸引各地遊客前來打卡。
畢節市百里杜鵑管理區拍攝盛開的杜鵑花海。羅大富 攝
草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鶴的主要越冬地之一。每年冬季都有10萬多隻候鳥飛臨草海越冬,草海成了候鳥越冬的樂園。王純亮 攝
草海是貴州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海拔2171.7米,常年水域面積25平方公里,以水草繁茂得名。唐福德 攝
赤水丹霞 旅遊 區•大瀑布景區遊客如織。翁永學並絕 攝
赤水丹霞--五柱峰。王茂祥 攝
赤水竹海滿目綠色,景色宜人。王茂祥 攝
從江縣加榜梯田星空。莫曉樹 攝
丹寨縣龍泉山景區賞花。鄒光學 攝
丹寨縣萬達小鎮景區手工造紙體驗館,工作人員(右)幫助小遊客撈紙漿製作花草紙。黃曉海 攝
梵凈山景區蘑菇石景點觀賞美景。喬啟明 攝
貴陽甲秀樓景區。喬啟明 攝
黃果樹瀑布。陳熙 攝
凱里市下司古鎮。鄒光學 攝
同行的親友團們正在美麗的鎮遠縣高過河漂流,享受清涼一夏。鄒渝 攝
西江苗寨全景。朱進 攝
興仁縣放馬坪風箏節。蔡家友 攝
遊客在百里杜鵑管理區泡溫泉,享受假日時光。李華 陳金貴 攝
遊客在赤水市長沙鎮戈千崖景區體驗「空中雲梯」。王長育 攝
遊客在從江縣加榜梯田景區觀賞梯田。羅京來 攝
遊客在丹寨縣龍泉山觀賞杜鵑花。黃曉海 攝
遊客在丹寨縣萬達小鎮景區觀賞文藝表演。黃曉海 攝
遊客在丹寨縣萬達小鎮景區泡溫泉。黃曉海 攝
遊客在福泉市灑金谷景區遊玩。高貴華 攝
遊客在貴陽市花溪區高坡鄉觀賞晚霞。喬啟明 攝
遊客在黃平縣谷隴鎮大高山觀賞盛開的野生杜鵑花。梁文 攝
遊客在劍河縣仰阿莎溫泉小鎮景區沐浴溫泉,禦寒康養。萬文傑 攝
遊客在黎平縣肇興鎮紀堂村體驗穗櫻打糍粑。盧忠南 攝
遊客在烏蒙大草原天池景點騎馬拍照留念。鄧永長 攝
遊人在畢節市百里杜鵑景區觀賞杜鵑花。羅興祥 攝
在開陽縣禾豐鄉雲中君滑翔傘基地,周邊不少市民走出家門來到戶外體驗一把滑翔傘飛行,盡情放飛心情,體驗著滑翔傘運動帶來的樂趣。袁福洪 攝
在遵義會議會址,遊客正在駐足瞻仰、觀賞。穆向東 攝
鎮遠古城內遊客如織。龍順偉 攝
鎮遠古城㵲陽河夜景。鄒渝 攝
遊客在貴陽高坡雲頂花海遊玩。張暉 攝
自行車騎行愛好者在余慶縣觀光園騎行。穆明飛 攝
策劃 貴州圖片庫編輯部
來絕族姿源 貴州圖片庫
編輯 蘆曉娟 徐然
二審 邱勝 施昱凌
三審 成嘉廷 李勇 田旻佳
⑧ 苗族女人的頭上都會戴一種銀飾,這種銀飾叫做什麼
苗族銀頭飾包括:銀角、銀扇、銀帽、銀圍帕、銀飄頭排、銀發簪、銀插針、銀頂花、銀網鏈、銀花梳、銀耳環、銀護頭花、銀頂花、銀瓢頭排等。
一、銀童帽飾屬於頭飾,通常釘在童帽上。
二、貴州苗族銀角,以地域分為三種類型:西江型、施洞型、排調型。
1、西江型銀角兩角分叉,主紋通常為二龍戲珠形象,龍身、珠體均為凸花,高出底面約一厘米。
2、施洞型銀角又稱銀扇,因其在分叉的兩角間均勻分布四根銀片,頗似扇骨而得名。
3、排調型銀角,銀角似角似羽。兩角一分為二,遠觀似角,近觀如羽。正中開出一支,頂端則明顯為變形銀羽。突出三艾皆插白雞羽。
三、銀帽分為三種類型:重安江型、雷山型、革東型。
四、銀圍帕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將散件銀飾固定在頭帕上;另一種則整體為銀制,內襯布墊或直接固定在頭上。
五、苗族銀發簪式樣極多,雖然同樣是花,但單瓣、復瓣,或束或簇,繁簡密疏,造型大不相同。
六、插針的類型:有葉形銀插針、挖耳銀插針、方柱形銀插針、錢紋鑲珠銀插針、幾何紋銀插針、「壽」字銀插針、六方珠丁銀插針等等。
七、銀耳環:分懸吊型、環狀型、鉤狀型、圓輪型四種。
(8)黎平花卉擴展閱讀:
苗族銀飾特徵:
1、以大為美,苗族大銀角幾乎為佩戴者身高的一半。堆大為山,呈現出巍峨之美;水大為海,呈現出浩渺之美。苗族銀飾以大為美的獨特見識,用美學的觀點來看是很有道理的。同時也體現了你的家庭富裕程度是不錯的,並顯示著苗家姑娘的大氣。
2、以重為美,貴州施洞苗族婦女自幼穿耳後,即用漸次加粗的圓棍擴大穿孔,以確保能戴上當地流行的圓輪形耳環,利用耳環的重量拉長耳垂。有些婦女因耳環過重,耳垂被拉豁。當地耳環單只最重達200克。黎平苗族婦女的簍花銀排圈講究愈重愈好,重者逾八斤。
3、以多為美,苗族銀飾上呈現出的"多"的藝術特徵。很多苗族地區佩戴銀飾講究以多為美。耳環掛三四隻,疊至垂肩;項圈戴三四件,沒頸掩額;腑飾、腰飾傾其所有,悉數佩戴。特別是清水江流域的銀衣,組合部件即有數百之多,重疊繁復,呈現出一種繁縛之美。
⑨ 貴陽市特色農業的種類
近年來,貴州特色農業穩步發展,如中葯材、夏秋反季節蔬菜、辣椒、馬鈴薯、苦丁茶、柑桔、梨、花卉、香豬、烏骨雞、野桂花蜜、特色漁業等,正在市場嶄露頭角,前景喜人,成為我省農業結構調整中的亮點。
貴州是我國最適宜種植中葯材的地區之一,部分產品在國內享有較高的聲譽,中葯材生產已形成了一定的規模。據2003年6月農業廳調查統計,全省已種植的天麻、杜仲、銀杏、半夏、石斛、太子參等79種,總留存面積在107萬畝以上,為貴州的中葯材生產奠定了穩固的基礎。全省現有制葯工業企業195家,生產中成葯、民族葯共256個。2004年,規模以上醫葯工業總產值63.08億元,佔全省GDP的1.57%。發展中葯材產業,不僅是貴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點產業,也是促進全省經濟發展最具潛力的支柱產業之一,對我國中葯現代化發展,競爭國際中醫葯市場具有重要影響。
目前,全國性農業結構調整使蔬菜發展加快,大眾化蔬菜產品出現了季節性、區域性過剩,蔬菜需求向反季節、名特優、無公害產品發展。貴州夏秋反季節蔬菜生產條件十分優越,具最接近國內主要消費區域和出海口岸的優勢,發展前景很好。2004年全省夏秋反季節蔬菜商品基地種植面積67.4萬畝,生產商品菜170萬噸,全部銷往國內華南區和周邊區,部分優勢品種還遠銷歐盟與日本,實現產值11.9億元。
貴州是辣椒之鄉,優質品種多。2004年貴州兼用型辣椒(鮮食、干制、加工型品種)種植面積205萬畝,產量133萬噸,產值17.9億元。干辣椒是貴州辣椒產業的主要產品,也是辣椒製品的主要原料,全省現有近70家辣椒加工企業,辣椒製品在全國市場佔有率居第一,加工業產值已達9億多元。特別是貴州辣椒加工龍頭企業「老乾媽」公司,2004年年銷售收入已達6.2億元,實現稅收7521萬元,利潤13469萬元,對地方經濟發展起了較大的促進作用。
貴州是全國種植馬鈴薯最早的省份之一,常年種植面積和產量目前在全國名
列前茅。1999年—2001年,全省馬鈴薯種植面積在全國僅次於內蒙古居全國第二,總產量在1999年居全國第一,2000—2001年均排全國第二;單產水平也由1990年的640公斤/畝提高到860公斤/畝,在全國位居第16位。2004年全省馬鈴薯的種植面積已達到827萬多畝,佔全省糧食種植面積的18%,成為我省第三大糧食作物。同時,我省已建一批馬鈴薯脫毒快繁中心,形成年產近3000萬粒微型薯的生產能力,實際生產已超800萬粒,脫毒馬鈴薯微型薯快繁能力已具有相當規模,為全省脫毒馬鈴薯推廣、馬鈴薯單產水平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貴州茶葉生產歷史悠久,茶葉已成為我省的主要優勢特色經濟作物之一。2004年末,全省實有茶園面積66.77萬畝,茶葉總產量18584噸。目前全省茶葉初制加工能力超過1萬噸,精製加工能力接近1萬噸。有一定規模交易量的茶葉批發市場有貴州茶葉批發市場、貴陽太升茶葉批發市場、湄潭縣的西南茶城、都勻市茶葉專業批發市場。全省有「都勻毛尖」等省級以上名優茶品牌50餘個。另外,貴州苦丁茶的發展勢頭也比較好,目前年生產能力已達150-200噸,產品一直供不應求。
優質水果中,柑桔和梨的優勢比較突出。
2003年全省共有柑桔類果樹52.39萬畝,產量13.53萬噸,分別占水果總面積的35.52%,水果總產量的24.30%,面積和產量均居各類水果之首;其中,椪柑10萬畝,臍橙4萬畝,優質柚5萬畝,尾張溫州蜜柑等品質較差的品種大約28萬畝。已有4個品牌獲得了省優質農產品認證,2個品牌獲得了國家綠色食品認證。
2003年梨樹栽培面積46.5萬畝,佔全省水果面積的30.06%,產量9.79萬噸,佔全省水果總產量的22.36%。省內各縣(市、區)均有梨樹的商品栽培,栽培品種中多為砂梨系統的日本品種或具有日本梨親緣的品種和本地砂梨品種,「金秋梨」約25萬余畝,「湘南」、「平壩二十號」、「長十郎」等13萬畝,「黃花梨」3萬畝。已初步形成了黔中、黔東、黔西北優質梨產區,創建了「苗疆」、「金谷」、「烏江」、「山妹子」、「雷公山」等5個省優質農產品品牌,梨果品收入已成為40萬農戶現金收入的主要來源,梨產業已成為部份縣市的支柱產業。
我省花卉產業悄然興起,特別是「九五」以來,隨著我省國民經濟持續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和農業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我
省花卉產業呈現出快速發展的好勢頭。據統計,至2004年,全省包括鮮切花、盆花、盆栽觀葉植物、盆景、食用葯用花卉、綠化觀賞苗木、草坪等在內的花卉面積9餘萬畝。其中, 鮮切花面積1863畝,銷售量4411.6萬枝; 盆花面積5766畝,銷售量572.7萬盆; 盆栽觀葉植物面積1692畝,銷售量158.3萬盆;以金銀花、百合等為主的食用葯用花卉面積63081畝;觀賞苗木面積14881畝, 草坪72.44千平方米。全省花卉設施栽培74.936千平方米,花卉企業314家,其中大型企業68家,花卉產業從業人員11163人,花農3233戶, 花卉市場79個。2004年全省自產花卉銷售額2.05億元。從全省的花卉布局和銷售來看,貴陽市的花卉產業發展已初具規模,花卉生產面積佔全省的50%,以貴陽市為中心的花卉市場正在形成。鮮切花中的非洲菊、馬蹄蓮等品種因質量好、產量高,己基本佔領省內主要市場。
貴州香豬是我國稀有的優良微型地方豬種,2002年以中心產區從江縣為主體的香豬存欄總數已達12萬頭,其中基礎母豬達2.5萬頭,其產區在由從江西部月亮山一帶逐步向外延伸。在產品銷售上立足本省,面向全國,走向世界。目前已建立了貴州、湖南、廣州、深圳等國內銷售網路,同時與美國ABA集團簽訂了長期供貨合同,展示了良好的市場前景。
貴州烏骨雞品質優異,葯用保健價值、食用價值和經濟價值高,具有較好的市場競爭能力和發展前景。品種主要由貴州優良地方雞種中的烏雞類群經本品種選育而來,有黑羽矮腳烏雞,竹鄉烏雞、小香烏雞和烏蒙烏雞。經研究測定,肉質均含有豐富的人體必須氨基酸、維生素和常量、微量元素,具有極好的葯用價值和保健價值。這些烏雞除均具有「土、香、烏」的優點外還各具特色。以小香烏雞為例:具有「小、土、香、烏」的特點,體型小,肉質細嫩,肉味鮮香,湯含特殊的甜乳香味,具有極好的食用價值。這些特點,完全符合當今消費市場對美食和保健價值的追求,以及家庭結構小型化帶來的消費結構變化。近3年來「侗家小香烏雞」以32-36元/千克售價已打出特有品牌。2000年,貴州年出欄烏雞近200萬只,年產烏雞肉0.28餘萬噸。約占雞肉產量的4%。比1990年的年產70餘萬只增長了約180%。平均每年增長18%。促進了貴州養雞產業的發展,豐富了城鄉人民的菜藍子。
貴州省野桂花主產於黔東南州的錦屏、天柱、劍河、黎平、從江、榕江等縣。
⑩ 貴州歷史名人 及其主要事跡
1、趙旭:
(1812-1866),字石知,號曉峰,清朝貴州桐梓縣人。幼年喪父,青年時代隨其叔至山東騰縣祖父官署居住。先後游學吳楚,閱歷學識極富。回桐梓後,曾九次鄉試不第。長期居家課讀,與"西南世儒"鄭珍、莫友芝情誼深厚。曾任桐梓、荔波教諭。清同搭培治元年(公元1862年)任荔羨叢波縣教諭時,以實績加翰林院孔目銜兼署都勻府教授。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農民起義軍攻破荔波縣城,旭受重傷後投江死。趙旭博學多才,關心桑梓的文化事業,曾采訪桐梓掌故,編成《桐鑒》6卷、《被桐鑒》1卷、又編成《桐梓耆舊詩抄》1卷、《桐梓藝文志》4卷、《文學爾雅注》1卷、《琴鶴堂先澤拾遺》1卷、《蜀碧補遺》6卷。趙旭一生的主要成就是詩歌創作。著有《播川詩抄》8卷,選詩500餘首。又有《播川全集》50集。一生坎坷,長期居住在農村,對貧苦農民的生活較了解。他寫的詩,多反映貧苦老百姓的疾苦,同情勞動人民的苦難,大膽揭露清軍的腐敗的社會的黑暗。語言朴質無華,通暢明快知派唯,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2、汪承潮:
字小瀛,號祖龍坑外人,貴州貴陽人。畫家。工山水人物,能寫真。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曾為麟慶《鴻雪因緣圖記》繪黔中名勝。
3、王立中:
清朝貴州平越(今福泉縣)人。清朝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進士,入翰林院。
4、 安淦辛:
清朝貴州水西人。奢香後裔。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他稟請為奢香立碑於墓前,又修奢香祠於墓側,立"奢香夫人故里"石柱標志於路旁。
5、陳鈺:
(1814-1869),字二如,號一指山人,清朝貴州貴陽人。貴州籍指畫名家自幼不喜科舉,醉心水墨繪畫,未到中年畫名即已遍黔中,因用心過度,40度後雙目失明,經數年治療,重見光明。擅長指畫,畫人物、山水、花鳥、尤以人物最精。書畫造詣甚高,可惜局於黔疆,無緣與海內外名家交遊,難顯其名聲。陳鈺的人物畫,到民國年間仍有為其族人保存者。計有《一指山人行樂圖》、《十八羅漢冊》等。貴州省博物館收藏有其畫數種,有《鍾馗破扇圖軸》、《墨筆山水花卉散頁》(十頁)等。
6、何德勝:
(1814-1867),字安國,本姓劉,呼為劉二、何二,清朝貴州黃平木老坪人。農民起義軍黃號軍首領。生性倔強,好打抱不平,對清政府濫征捐稅,強行"折征"的政策極為不滿。清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在甕安天文組織起義,用黃布扎頭,史稱黃號軍。建立有上大坪、轎頂山等根據地。九年(公元1859年)十月攻入開州,十年(公元1830年)四月擬攻貴陽,已進占烏當,擊斃守備戴雨先,因提督田興增援,遂退至開州、平越、貴定等地與官軍進行爭奪戰。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相繼擊斃後補道趙國澍、守備袁學先、千總孫德勝、副將何顯士、知府戴鹿芝、知縣白婪蟾,游擊商肇淮、郭開貴等文武官員,攻佔修文,與另一農民起義軍潘名傑聯合擬再次攻貴陽,已進兵至小關、茶店等地。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又攻破長順、長寨、定番、其勢力達到安順、安平,擊斃守備王三錫、游擊田慶宜、黃德正、都司李洪林、唐萬全、千總蘇一相等。同治四至六年(公元1865-1867年),又破清鎮縣,入息峰,擊斃副將葉有貴、倪朝榮等。征戰黔境十三年,縱橫數百里,隊伍發展到十餘萬人,使清政府為之震懾,視為"腹心之患"。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十月,病逝於轎頂山軍中,其起義隊伍由其妻領導繼續堅持斗爭。由於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失敗,清朝廷調集大軍前來鎮壓,黃號起義軍最後失敗。
7、舒光富:
(1814-1855),乳名舒大,民間稱他舒裁縫,清朝貴州遵義人。幼讀私塾,成年隨父業鹽商。清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二月參加獨山楊元保農民起義,拉開了貴州咸豐同治年間農民大起義的序幕。起義失敗後回家。是年八月,與桐梓九壩場楊龍喜率千餘人起義,攻佔桐梓縣城,以"除暴安民"為宗旨,建立了以賽波府(九壩場)為中心,包括興州(桐梓)、新開(仁懷)、遵義城周圍的根據地,尊舒光富為江漢皇帝,楊龍喜為都督大元帥,改咸豐四年為江漢元年,開倉賑貧,得到了廣大農民擁護,隊伍發展很快,壯大到兩萬多人。後率軍南下,攻婁山,戰板橋,占仁懷,並准備攻打遵義,並出擊黔西、綏陽、正安等。因朝廷派雲南總督羅繞典率雲南、四川和貴州等地官兵圍剿。起義軍失利,南退歸化(紫雲)、羅斛(羅甸)、都勻、獨山、麻哈(麻江)、平越(福泉)、甕安、余慶、石阡等地。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4月,楊龍喜舉家殉難於石阡的葛彰河邊。舒繼續率隊奔松桃,過思南,回桐梓,後在遵義土窯失敗被俘,壯烈就義。此次起義,對川楚震動極大,為貴州各族人民咸同大起義起到了奠基作用。
8、 諶厚光:
清朝貴州織金人,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進士。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任山西大同府知府,勤奮有為,玉河漲水時他組織修堤護城,平市商限息調劑,其盈虛緩急定為每年三限,商民稱信。至仕歸。
9、胡萬育:
字仁山,清朝貴州黎平人。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貢生。遵義黎柏容為開泰校官時,胡萬育與之唱和頗多。著有《容膝山房詩集》二卷。
10、何開瀛:
字萊仙,清朝貴州清鎮人。書畫家。生活於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曾為貢生,善書畫,尤精蘭竹。
11、趙鍾域
字省三,又字友莪,清朝貴州普定人。畫家。生活於道光年間(1821-1850年),曾為廩生,善畫蛺蝶魚蟲。
12、楊沂秀:
字魯川,貴州鎮遠人。為果勇侯楊芳之侄。系清朝道光年間進士,曾任陝西鄂縣知縣等。其女兒楊林貞工書畫。
13、田溥:
字雪樵,清朝貴州綏陽人。畫家。清道光(公元1821-1850年)年間貢生,工水墨山水畫,師法董、巨。
14、徐樗:
清朝貴州銅仁人。清道光(1821-1850年)中監生。《黔詩紀略後編》錄有其詩,並稱善畫。
15、史荻洲:
字勝書,清朝貴州黔西州(今黔西縣)人。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與黔西詩人、書法家張琚結"桐蔭詩社"。十五年(公元1835年)中舉人。他與清鎮詩人戴粟珍同為黔西知州、著名詩人吳嵩梁之學生,二人結下終身情誼,不僅詩賦文章出類拔萃,而且情同手足,二人同赴京城任職,同到吉林大安從政。當地稱詩者,贊譽戴、史二人"才名不相上下,交情亦最深"。後來荻洲客死遼寧任上,粟珍安葬荻洲後,每歲必以荻洲名義為荻洲之母致書奉遺金,及至史母仙逝時也不知兒子已死。這種至深至厚的情誼至今傳為美談。史、戴的詩,曾載於都中,後刊於黔。史荻洲著有詩集《秋燈畫荻詩抄》。
16、任必達:
字裴然,清朝貴州清平縣(今凱里)人。生活於清嘉慶、道光年間(公元1796-1850年)。初參幕務,後杜門不出,居家著述。著有《清平縣志稿》四卷。又工詩文,書法亦重筆墨外間韻味,遠近識者,無不贊賞。
17、楊開秀:
字實田,號雲卿,貴州綏陽縣人。應鄉試久不中,直到五十歲才中舉人。一生以教書為業。道光末年到遵義禹門寺設私塾,各鄉學生多慕名來讀書,寺中房舍全住滿。黎庶燾、庶番、兆銓、光普和庶昌等都是他的學生。黎庶昌為文,多得力於楊先生。此時的禹門寺私塾盛況足以與乾隆年間黎安理執教時相輝映。晚年力學古文奇字,撰有《古文異訓》,成一家言。惜未完成而逝,終年67歲。
18、郭超凡:
(?-1858),字小袁,貴州清鎮人。幼時聰明好學,十七歲時就很有文名,學者徐光文給他起名"超凡"。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中進士。先在貴州興義府任教授六年,興修試院,擢拔人才,張之洞皆出其門下。鴉片戰爭後,於道光廿四年(公元1844年)調廣東作官,歷任饒平、東莞、香山知縣和廣州知府。他不畏強暴、不懼洋人,平息地方械鬥,擒殺海盜"天公大王",矯正考場弊端,多次抗擊英國侵略者的欺凌和攻打,從而使當地的社會秩序得以安定。劉誾譽其為"名儒"、"名將"。只因廣東總督葉名琛忌才,被其壓抑,不能大展雄才。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5月30日,終因積勞成疾,抑鬱早逝。死後,朝廷贈"太僕卿
19、 莫庭芝:
(1817-1890),字芷升,別號青田山人,清朝貴州獨山縣人。"西南世儒"莫友芝之弟。從小受父兄和鄭珍之教,擅長詩詞古文,以教育文學名世。道光廿九年(公元1849年)拔貢生,次年參加京城應禮部試落第。便絕意仕途,專心研究學問。歷任永寧州學正、安順府學訓導、思南府學教授、貴州學古書院山長。一生執教四十年,為貴州文化教育事業作出了貢獻。他和黎汝謙還編輯了《黔詩紀略後編》三十三卷,為貴州清代詩歌總集,與莫友芝所輯的《黔詩紀略》有雙壁之譽。為後世保存了珍貴的歷史文獻。他著有《青田山廬詩鈔》、《青田山廬詞鈔》,黎蒓齋在日本為他刻印,風致真朴。工小篆及八分書,自得天趣,與同時書畫名家孫竹雅、吳茗香相知,故詩詞集中題畫之作亦不少。
20、柳天成:
(1817-1871),清朝貴州都勻府人。農民起義軍領袖。出身貧苦,飽受壓迫,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五月在都勻壩固領導苗族起義,進軍雞賈河,建立根據地,眾推柳天成為王。柳天成足智多謀,勇敢善戰,他領導的義軍活動於都勻、獨山、荔波、都江、八寨、麻哈、大塘、貴定、平越、甕安和羅斛等地。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攻戰麻哈,擊斃提督佟攀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六月,在羊安與貴州提督張文德激戰,殲敵近萬名,使總兵、副將當場斃命,使張文德負重傷,取得了自張秀眉義軍黃飄大捷之後的又一大捷。由於清廷調重兵圍攻,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四月,雞賈河根據地失陷,柳天成退守內外套,不幸被叛徒暗殺身亡,起義失敗。
21、周灝:
字子純,清朝貴州貴陽人。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舉人,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進士。以知縣分發直隸,先後任沙河、定興(保定)、正定知縣。後因遭彈劾落職講學,昭雪後復職,署甘肅故城。因罹瘟疫,卒於任所。灝性廉愛民,總督劉長佑疏聞,奉旨於正定建專祠。
22、吳寅邦:
字清臣,清朝貴州永寧州(今關嶺縣)人。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拔貢。歷任安順、清鎮、貞豐書院講席,參與纂修了《安順府志》。清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秋,曾親到貴州關嶺縣境內紅岩碑古跡岩下,將紅岩碑再拓了一道,分別分送各處,紅岩碑的真面目,始比較容易與社會見面,為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古跡紅岩碑的研究作過貢獻。
23、黃國賓:
號西樵,貴州銅仁人。書畫家。道光十二年(公元1837年)拔貢。善書畫,喜作米家山水畫。
24、付壽彤:
(1818-1887),原名華賡、更昶,字青余,清朝貴州貴築(今貴陽市)人。道光廿四年(公元1844年)舉人,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進士。入翰林院、歷任歸德、南陽、開封知府、河南汝光道、河南按察使等。工書法。著作有《孝經述》、《古音類表》、《孔庭學裔》、《淡勤室詩》、《湘漓別志》、《十六國年表》、《吳越游記》、《吳越歸程記》、《淡語》、《真錄篇》、《古文辭》等。善書法,幼年隨宦粵中,服膺許鄭之學,鄉試時為學使何紹基賞識,何書"實事求是"贈之。壽彤書法師何紹基,四體皆工,中年精研晉草運腕這之妙,尤得道州真傳。晚年居長沙,該地書家甚多,而傅氏書名特彰,求書者應接不暇。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卒於長沙,與妻劉氏合葬於瀏陽南鄉渡頭市淡庄。
25、傅有賡:
貴州貴陽人。學者。他於清朝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撰寫了《三國志音證》。古代南朝劉宋時裴松之編寫了一部《注三國志》,成為人們研讀《三國志》不可缺少的輔助與參考材料,但它亦非完美無缺。傅有賡的《三國志音證》,為其補綴音義之不及,是一部很有價值的書。
26、蕭尚卿:
清朝貴州平越(今福泉縣)人。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進士,入翰林院。
27、潘新簡:
(1819-1869),清朝貴州荔波縣人。水族農民起義軍領袖。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三月發動水族農民千人在九阡、莪蒲起義。提出"不繳糧、不納稅、打倒清朝享太平"的口號,他們吸取了太平軍的一些好政策,建立了九阡山根據地,號稱輔德王。他們支持戰斗十多年,義軍發展到四萬人,在太平軍別遺隊余誠義、黃金亮以及都勻柳天成,都江羅光明,張秀眉義軍部將高禾、九松等各路義軍的積極配合下,轉戰於黔桂邊區,控制了大半個荔波縣,曾五占荔波縣城,南窺思恩,北圖都勻、獨山,打死荔波守備更玉麟,千總王代龍等。義軍的強大,引起了清廷的不安,派廣西、貴州清軍圍剿,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九阡失守,因叛徒出賣,潘新簡被俘,犧牲於桂林。
28、胡長新:
(1819-1885),字子和,貴州黎平縣人。幼受業於莫友芝、鄭珍,學有根柢。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舉人,次年進士。以知縣分發江蘇。因受其父被降官職的影響,淡於榮進,棄知縣不就,改任貴陽、銅仁等府教授。學使以學異推薦他,擢升翰林院典簿,又不受。遂辭職還鄉,主講於黎平書院,終老不倦,為家鄉的文教事業作出了貢獻。著有《籀經堂詩鈔》、《籀經堂文鈔》等,校刊《三忠合編》,擅小篆,得秦漢古璽遺意。其《聞升京官》詩,描述了作者聞調升京官消息後思想感情的波動和變化,抒發了作者對升遷官職的淡漠,流露了對官場的厭倦,表現了作者恬淡自守的情操。
29、戴粟珍:
字禾庄,別名吳蘭雪,清朝貴州清鎮縣人。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舉人。他與黔西舉人史荻洲同為黔西知州、著名詩人吳嵩梁之學生,因而結下終身情誼,不僅詩賦文章出類拔萃,而且情同手足,二人同赴京城任職。道光中期,二人到吉林大安從政,當地稱詩者,贊譽戴、史二人"才名不相下,交情亦深"。後來史荻洲客死異鄉,粟珍安葬荻洲後,每歲必以荻洲名義為荻洲之母致書並奉遺金,及至史母仙逝時也不知兒子已死。這種至學至厚的情誼直今傳美談。戴、史的詩,曾載於都中,後刊於黔。粟珍著作有《對床聽雨詩》、《詩鈔》、《補遺》、《南歸草》等。
30、楊元保:
(?-1854),清朝貴州獨山人。布依族農民起義軍首領。清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初,楊元保之父帶眾抗捐被捕入獄,慘死獄中。楊元保懷著深仇大恨,在太平軍推動下,於二月份領導布依族、苗族、水族、漢族農民和手工業者數千人在上司起義,提出"順天成道,打富濟貧"的口號,連續擊敗八寨游擊和獨山州牧,攻克都勻平舟司,占據通往獨山、羅甸、大塘和廣西南丹的要道。聲震獨山、都勻和荔波三地。因貴州巡撫蔣蔚遠調集官軍圍攻,力量眾寡懸殊,不到三個月,起義失敗。楊元保在廣西南丹州屬昔里山被俘,在貴陽英勇就義。這次起義點燃了貴州各族人民咸同大起義的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