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寶豐花卉

寶豐花卉

發布時間: 2023-02-27 05:51:50

1. 使用高錳酸鉀處理過的陶瓷,有什麼特點

陶器的出現是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主要特徵之一,它加強了早期人類定居的穩定性,豐富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制陶是一種專門技術,一般選用黏土,經過成型、入窯火燒而成。有資料考證中國最早的陶器資料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早期。1962年發現於江西萬年縣仙人洞遺址的圓底罐,據放射性碳素斷代為公元前6875±240年(此符號為「±」即6875年加240年或減240年,斷代測立所用的有機材質不一,可能有500年左右的寬容度。),系夾砂紅陶,質地較粗糙,外表飾繩紋。公元前5500年~公元前4900年的裴李崗文化的陶器多為泥質或夾砂紅陶,亦有少量灰陶,多用泥條盤築法成型;器形有杯、碗、盤、缽、壺、罐等,其中以三足缽、雙耳壺最有代表性;其紋飾有篦點紋、弧線紋、劃紋、指甲紋、乳釘紋、繩紋等。磁山文化(公元前5400年~公元前5100年)的陶器除仍用泥條盤築法外,還出現了捏塑法,陶質以夾砂為主,有紅、灰、褐、灰褐等色陶器,同時出現了豆、盂、支架等新器形,部分器物表面飾有繩紋、篦紋、剔剌紋、劃紋、乳丁紋等。發現於甘肅秦安縣大地灣的大地灣文化(公元前5200年~公元前4800年)的陶器,以夾細砂紅陶為主,器形有圈足碗、三足缽、三足罐等;較之上述陶器不同的是大地灣文化陶器中,部分器物有外紅里黑,或兩面紅中間黑的現象,較為別致;其紋飾有網狀交叉繩紋、鋸齒紋等。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文化遺址,以及商、西周至秦漢的遺址發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依其種類可分為彩陶、黑陶、白陶、印紋陶、彩繪陶器等。
彩陶 即彩色陶器,系利用赤鐵礦粉和氧化錳作顏料,使用類似毛筆的工具,在陶坯表面上彩繪各種圖案,入窯經900 ℃~1050 ℃火燒後,在橙紅的底色上,呈現出黑、紅、白等顏色的圖案。自1912年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發現後,甘肅、青海、陝西、寧夏、河南、河北、山西、山東、江蘇、四川、湖北等省區均陸續出土,它們分別屬於不同的文化類型。
早期彩陶
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彩陶
1953年首次發現於陝西西安市半坡村,因而得名。主要分布於甘肅東部和陝西關中地區。陶器以卷唇盆和圓底的盆、缽及小口細頸大腹壺、直口鼓腹尖底瓶為典型器物,造型比較單純。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年代為公元前4800年~公元前4300年。其紋飾主要有:① 動物紋,以魚、蛙、鹿及鳥為裝飾對象,尤以人面魚紋、魚紋、魚鳥結合紋,生動精彩,變化多端,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② 幾何紋,多從抽象化的動物紋、植物紋、編織紋演變而來,有寬頻紋、三角紋、曲折紋、斜線紋等。③ 編織紋,有線紋、籃紋、繩紋等。另外,在彩陶缽口沿的黑色寬頻紋上,飾有各種符號,可能代表著各種特殊的意義或某種特定的記號。
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彩陶
1953年發現於河南陝縣廟底溝。其分布區域為甘肅、青海、陝西、山西、河南等省。器形仍以盆、缽、瓶為主,另外還出現了瓮、罐等,造型多平底,大口、曲壁、小底,形體多呈倒三角形,給人以挺秀、飽滿、輕盈而又穩定的感覺。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年代為公元前3900年前後。其紋飾有:① 植物紋,多呈旋花紋、葉狀紋;② 動物紋,較少見,有蛙、鳥等形象;③ 編織紋,有線紋、籃紋、繩紋;④ 幾何紋,主要由圓點、鉤葉、弧線三角和曲線等組成的帶狀花紋。
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彩陶
1924年發現於甘肅臨洮縣馬家窯村,其范圍可達青海、寧夏、四川等省區。器形仍以盆、缽、罐、壺為主,尖底器已基本消失。其年代,據放射性碳素斷代為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900年。其紋飾有:①人物紋,如1973年在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的舞蹈紋彩陶盆,繪有15人分3組手拉手跳舞的形象;② 動物紋,有蝌蚪紋、蛙形紋;最具有時代特徵的為漩渦紋和波浪紋,紋飾旋轉、起伏,給人以強烈的運動感。
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彩陶
1924年發現於甘肅和政縣(今臨夏回族自治州)半山地區,分布於甘肅及青海東北部。器形有短頸廣肩鼓腹罐、單把壺、斂口缽、敞口平底小碗等,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年代為公元前2650年~公元前2350年。
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彩陶
1924年秋發現於青海民和縣馬廠塬。主要分布於青海、甘肅等省。器形基本沿襲半山類型的造型,較之半山顯得高聳、秀美。出現了單耳筒形杯,耳、紐的造型富有變化。其年代,據放射性碳素斷代,為公元前2350年~公元前2050年。紋飾有同心圓紋、菱形紋、人形蛙紋、平行線紋、回紋、鉤連紋等。
另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齊家文化等遺址中也出土有彩陶。但其數量、規模和藝術水平已與上述文化類型有一定的差距。
黑陶
在器物燒成的最後一個階段,從窯頂徐徐加水,使木炭熄滅,產生濃煙,有意讓煙炤熏黑,而形成的黑色陶器。它是繼彩陶之後,中國新石器時代制陶業出現的又一個高峰。1928年,黑陶首次發現於山東章丘縣(原屬歷城縣)龍山鎮城子崖,其文化遺存,考古學界稱為「龍山文化」,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其年代為公元前2500~前2000年。這種典型的龍山文化,又稱為山東龍山文化,是繼大汶口文化之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其分布區域以山東和蘇北地區為主。黑陶作為山東龍山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是中國新石器時代在制陶工藝中可以與彩陶相媲美的又一光輝創造。
山東龍山文化黑陶
器形品種較之彩陶更加豐富,亦漸規整。主要有罐、盆、盉、鬲、甗、豆、、杯、鼎等。其造型較彩陶亦有所不同,更多從生活實用出發,設計新穎巧妙,講求實效,且更具美感。如鬲是在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變鼎實心三足為空心三足,足底中空,在煮水和食物時擴大了與火的接觸面積,縮短了炊煮時間;而鬲的造型也因3隻豐滿的袋足顯得尤為穩定和勻稱,並在穩定中透露出靈活的韻味。而由鬲演變來的不僅形體奇特,且更能給人以美的意趣。造型上它可能受鳥類的啟示,很像一隻伸著長喙的鳥,亦有3隻豐滿的袋足穩定而立,然在形體結構上與鬲有所不同,它一側鳥喙式長流向上、向外伸展,顯得非常活潑、靈巧,與曲線的鋬相呼應,形成新的平衡,使它既便於握持和提取,又便於傾倒器中之物,並富於形式美,成為黑陶工藝的傑出代表,體現了山東龍山文化的發達水平和制陶匠師高超的設計能力。其他像杯、豆、甗、簋等器物的設計製作亦頗具匠心。器物各部附件較之彩陶亦豐富多樣,如器蓋的增加,一蓋兩用,以動物作蓋等。
黑陶的製作,早期以手工製作,用泥條盤築法,其器胎較厚重,表面亦少光亮。至山東龍山文化時期,已普遍採用輪制,加之陶窯的改進和封窯技術的掌握,使工藝有了極大的提高。因而使所制黑陶,器形多呈正圓形,胎體極薄且勻,具有黑、薄、光等特點,故有「蛋殼陶」之譽。黑陶的裝飾極簡朴,除早期採用泥條盤築法而留有編織紋、籃紋、繩紋及某些以鏤空的手法雕鏤出的花紋外,一般不重裝飾,而是以器體造型的豐富多變和設計新穎巧妙取勝。山東龍山文化黑陶在輪制過程中,在器體上留下了許多意外的凹凸線條(亦有人稱為輪紋或弦線),也具有一種韻律美。
其他文化類型黑陶 ① 早期龍山文化黑陶,器形有鼎、斝等,製作方法多取泥條盤築法。器體色灰質粗,紋飾有籃紋、繩紋、劃紋及堆貼裝飾。主要分布於山西南部、河南西部、陝西關中等地。② 晚期龍山文化黑陶,以河南後崗二期文化和陝西客省庄二期文化為代表。這時器形增多,有甑、甗、、鬲、盉、罐、杯等,鼎、斝減少。典型蛋殼陶出現,紋飾以籃紋、繩紋為主,製作方法除泥條盤築法外,亦有模製和輪制。③ 良渚文化黑陶,分布於浙江北部、江蘇南部,良渚文化為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特徵與龍山文化有相同之處,其黑陶亦較發達,器形有豆、盤、盉、尊、鼎、簋、壺等,多以輪制,表面打磨,黑而有
白陶
用高嶺土燒制,質地潔白細膩。它起源於新石器時代,至商代因製作技術的提高,使原料的淘洗更加精細,燒制火候的掌握也恰到好處,因而使所燒器物愈加素凈可愛。白陶的器形多為生活用品,有壺、罍、觶、卣、簋等。其紋飾主要吸取青銅器的裝飾紋樣,如獸面紋、饕餮紋、夔紋、雲雷紋、曲折紋等。其裝飾方法有刻紋和淺浮雕兩種。白陶的裝飾往往遍布器物全身,構圖嚴謹而富於變化。如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據殘片復原的商代《白陶壺》,其主體以淺浮雕雕出相對的雙夔,底層按空白地位的大小施以雲雷紋,底紋與淺浮雕層次分明,錯落有致,而又彼此和諧,使器物顯得莊重華貴。
白陶是當時奴隸主貴族使用的一種生活器皿,至西周已漸消失。
印紋陶
在做好的陶坯上,趁未乾前用印模將所需花紋在所定部位捺印上去後進行燒制。依其燒制溫度的低高,又分為印紋軟陶和印紋硬陶。前者又有泥質與細砂質之分,多呈紅褐、灰白、灰等色,多流行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代以前;後者因燒制時溫度較高,故胎質堅硬,呈灰色,系在前者基礎上發展起來,其出現年代約在商代以後。印紋陶的器形大多為日常生活用具,主要有瓮、壇、罐、盂、缽、杯、盤、豆、簋、尊、罍等器皿。製作方式為手制、模製和輪制。其紋飾是用印模在作好的坯胎上捺印出來,最初只是出於防止器物變形,有加固陶坯的目的,故早期的印紋陶上多留有布紋、席紋和繩紋的痕跡,後隨技術的提高和人們審美能力的發展,逐漸使紋樣趨於豐富、精美。印紋陶的紋樣均為幾何形,主要有水波紋、米字紋、回紋、方格紋、編織紋、雲雷紋。其紋飾多與器形相協調,如曲折紋、雲雷紋、回紋等較粗獷的紋樣,多用於瓮、壇及較大的罐等。而小件的盂、缽等多飾以米字紋、方格紋等細密、秀美的紋樣,其中尤以商、西周、春秋時期的紋飾線劃均勻,結構嚴謹,且富有韻律感。
印紋陶的裝飾工序,寄寓於器物脫坯後的壓印過程中,製作較為簡單,且一旦製成模具,即使不會刻畫的人,也能從事捺印。因此,簡單易行,適合大量生產,故它在一定區域內獲得極大發展,成為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以來具有鮮明地域特徵的一種制陶工藝。它主要流行於浙江、江蘇、上海、福建、廣東、廣西、台灣、江西、安徽等省區,盛行於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暗紋陶器、彩繪陶器等的興起和迅速發展而走向衰落,至漢代以後逐漸消失。
彩繪陶器
即陶器燒好後再描繪朱、黃、白、黑等彩色紋飾,色彩易脫落,興於戰國、盛於漢代。器形多為仿青銅器及陶瓷器皿,主要有杯、盤、碗、壺、盒、鼎、匜、爐、豆、敦、罐等。製作方法分輪制和模製兩種,以輪制居多。胎色有灰、褐兩色。灰胎多敷黑色陶衣,後再敷白粉一層,然後用黑線、紅色及其他色彩彩繪。褐胎多敷白粉或黃粉,後多用紅色彩繪,色彩鮮明,對比強烈。另外還有用金銀繪線的。到了漢代,其色彩又有所增加,使用紅、灰、褐、綠、藍、黃、橙等色彩彩繪。紋飾有:① 幾何紋,佔比重最大,包括弦紋、菱形紋、鋸齒紋、三角紋、方格紋、圓圈紋等;② 雲紋;③ 花瓣紋,有梅花、柿蒂、卷草等紋樣;④ 鳥獸紋,有龍、鳳、鋪首等紋樣。其紋樣組織多為二方連續,加之鮮明醒目、對比強烈的色彩,使彩繪陶器更為燦爛豐富。
彩繪陶器主要作為明器,用於陪葬。故在盛行厚葬之風的漢代尤為流行。它產生於中原,後擴展至全國大部分地區,以河南洛陽、輝縣、陝縣,湖南長沙、常德等地出土較多。
(節錄自《中國大網路全書·美術》卷)
瓷器
以瓷土為原料,經配料、成型、施釉後,在1 200 ℃以上高溫焙燒製成的器物,瓷胎燒結後,質地緻密,不吸水,叩之發音清脆。
中國原始瓷器最初出現於商代中期,在鄭州、湖北黃陂盤龍城等地都有出土,但選料、製作不精,釉層易於脫落。東漢時期,燒成標準的青釉瓷器,並能燒造出黑釉瓷。
魏晉南北朝時,制瓷工藝有很大進步,以浙江越窯青瓷質量最高。唐代瓷器生產的特點是「南青北白」,燒造青瓷器的中心是南方的越窯,燒造白瓷器的中心是北方的邢窯。
宋元時期是中國瓷器的繁盛時期,著名的瓷窯在北方地區有代邢窯興起的定窯、陝西的耀州窯、河南的鈞窯、河北的磁州窯。磁州窯為民窯的代表,以燒造白釉黑(褐)花瓷器為主。
南方地區有江西的景德鎮窯、浙江的龍泉窯、福建的建窯、江西的吉州窯、福建的德化窯等。青瓷的生產主要是龍泉窯,景德鎮窯為元、明、清時期中國瓷器生產的中心。
青花瓷器為明清時期瓷器生產的主流。彩繪瓷及多種色釉瓷器也達到很高成就。
青瓷
青瓷為中國傳統顏色釉瓷器品種之一。因釉呈青色而得名。陶瓷釉的呈色除燒成溫度外,還取決於釉中含有的金屬成分和窯內的火焰性質。若釉中氧化鐵的含量在3%左右,並以適當的還原焰燒成,就可得到青瓷。因釉中含鐵的多寡、燒成溫度的差異、對還原焰的不同把握,故青釉雖以綠色居多,但也有大批呈色偏黃、偏灰。
商周原始瓷器所施便為青釉。從瓷器出現東漢至唐,中國瓷器均以青釉為主。入宋,隨著白釉、青白釉、黑釉的發展,青釉雖逐漸失去領袖地位,但到明前期,仍占很大比重。
五代以來的北方也有重要的青瓷窯場,如五代北宋的耀州窯、北宋的汝窯和官窯。但以浙江為代表的南方長期是青瓷的主要產地,浙江的重要窯場有漢唐時代的越窯、甌窯、南宋官窯、宋元龍泉窯等,特別是宋代龍泉窯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將青瓷的幽雅之美發揮到極致。
汝窯
中國宋代瓷窯。窯址在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因寶豐在宋代屬於汝州而名。臨汝、寶豐一帶本燒耀州窯系的刻花、印花青瓷,現在一般稱為臨汝窯。北宋晚期,宮廷以定窯器口部無釉,不便使用,而在寶豐燒制供御青瓷,此即古今所謂汝窯。
入貢的汝瓷以盤、碟、洗、奩、尊、瓶等小型器物居多,極少裝飾,有些造型仿自古代青銅器,頗為典雅。裝燒則常採用支燒法,以使釉盡可能地遮蓋胎體。胎呈香灰色,頗細膩。釉色以天青為主,極勻凈,顯微鏡下,可見釉層中有稀疏的氣孔,故呈色柔和,而釉中的瑪瑙結晶體則同宋人記述中的汝窯以瑪瑙末為釉符合,釉面帶有細碎的開片。
在陶瓷史上,汝窯地位突出,它將陶瓷之美薈萃於優雅的造型和如玉的釉質,對後世影響極大。
耀州窯
中國古代瓷窯。窯址在陝西省銅川市。因銅川在宋代屬於耀州,故名耀州窯。
創燒於唐,唐代時期的產品以黑釉和白釉為主,也燒青釉、花釉和三彩等。晚唐之前,器物尚較粗陋。晚唐始,青瓷產量增加,質量提高。到五代,青瓷已經佔主導地位,器物質地細密,五代晚期,出現了淡青、粉青等釉色,還燒造裹足支燒的「官」款青瓷。北宋早期,裝飾流行簡率的刻花,大約同越窯相似,而被稱為越器,但製作較粗,北宋中期,進入鼎盛,又增添了印花、鏤空等裝飾,刻畫勁健灑脫,印花則繁滿嚴謹,釉色青翠,造型極規整,產品入貢宮廷。入金,漸趨衰落,釉色姜黃,裝飾多轉為簡陋。
耀州窯的影響十分廣泛,同系的窯場多分布在河南,而遠在廣東、廣西,也有瓷窯燒造與之面貌接近的青瓷。
宋官窯
中國宋代瓷窯。南宋顧文薦《負喧雜錄》說,官窯有三處:即徽宗後期的汴京(今河南開封)官窯和南渡後臨安(今浙江杭州)的修內司官窯與郊壇官窯,修內司窯「襲故京遺制」,「釉色瑩徹」,「極其精緻」,而稍後的郊壇窯則水平大為遜色。如今,在杭州的窯址已被發現。
同汝窯產品相近,產品通常無裝飾,而以粹美的瓷釉和古雅的造型取勝。胎色多較深,常為黑色或黑灰色,釉較厚,其色多為粉青,也有青灰、青黃色,極潤澤,有如玉的質感,釉面普遍帶有疏密不一的開片。較小的器物採用支燒,更多的器物採用墊燒。因胎色較深、施釉較厚,燒制中,器口釉垂流,隱現胎骨,為避免與墊餅粘連,底足則刮釉露胎,形成了紫口鐵足的特色。有大量造型往往仿古的陳設器和祭器,所仿為上古青銅器及玉器,這既有宋人好古的原因,又有南宋祭器往往以瓷為之的背景。
鈞窯
中國古代瓷窯。窯址在河南禹縣,禹縣金元時期屬鈞州,故名。創燒於北宋初,金代,燒造更盛,元代,在中原形成窯系,而後,漸趨衰落。
產品有印花青瓷、白地黑花瓷、黑瓷等,產量更高、更有特色的是藍色的乳濁釉瓷,而最華貴的是藍釉與紫紅色錯綜掩映的窯變器物。藍釉呈色或濃或淡,濃者為天青,淡者為月白。紫紅色以氧化銅為呈色劑,在還原氣氛中燒成,也因色彩的差異而有玫瑰紫、海棠紅等稱謂。鈞瓷的精品胎質細膩,器體厚重,造型規整古雅,常見考究的尊、洗、花盆等陳設瓷,器物不重裝飾,而以窯變的美妙取勝,釉中則有在燒制中自然形成、形態變幻莫測的「蚯蚓走泥紋」。
定窯
中國古代瓷窯。窯址在河北曲陽,因曲陽古代屬定州,故名。其瓷史可以上溯到晚唐,北宋極盛,入元,漸趨衰落。
晚唐五代時期白釉器受邢窯影響,多素麵。宋代定窯以乳白釉著稱,也兼燒黑釉、綠釉等,絳色釉數量雖少,但久負盛名。白瓷胎質細膩,釉色潤澤,造型規整,常帶裝飾,早期多用刻劃花,圖案簡潔,形象秀雅,北宋中期始,流行滿密而清晰的印花,描金銀則是高貴而少見的裝飾。覆燒是定窯在北宋中期的發明,因它能節省窯爐空間,降低燒造成本,故為許多窯場仿效。覆燒引出的缺欠是口沿因無釉而毛澀,於是,又用金屬片包鑲口沿。
定窯影響很大,當時,在河北、山西已經形成了窯系,後世的景德鎮窯等也常以它為楷模,高麗青瓷也往往「竊仿定器制度」。
景德鎮窯
中國古代瓷窯。窯址在江西景德鎮,因其地古代屬饒州,故明以前,多稱景德鎮窯為饒州窯。為元、明、清以來的中國瓷器生產中心。
景德鎮制瓷不早過中唐,唐五代主要燒青瓷。入宋,陶瓷業蓬勃發展,已有窯三百餘座,政府設官監管生產和銷售,產品則以青白瓷著稱。元代,政府在當地設立了唯一的官府瓷器作坊,產品有卵白釉、青白釉、藍釉、紅釉、釉里紅等,而影響最為深遠的是青花瓷的創造。明清的景德鎮仍為御器廠所在地,產品以青花為主,同時也有鬥彩、五彩、粉彩等彩繪瓷和各種顏色釉器物。不僅官窯昌盛,民間瓷窯也蓬勃發展,乾隆初期,當地有「民窯二三百區,工匠人夫數十萬」。
由於擁有得天獨厚的原料和精湛高超的技術,元明清的景德鎮陶瓷不僅在國內聲譽最高,並且暢銷海外,對世界陶瓷的發展影響極大。
青花
中國傳統彩繪瓷器品種。做法是,以氧化鈷在坯胎上繪畫圖案,施透明釉後,在約1300℃的溫度中以還原焰燒成。效果多為白地藍花,偶見藍地白花。
青花瓷出現於唐代,產品受西亞白地藍花陶器的啟發,燒造在河南鞏縣。到宋,依然作品粗朴,數量稀少。元中後期,由於蒙古族色尚青、白,青花瓷迅速發展,成就輝煌,並從此成為中國瓷器的代表,其產地雖不斷增加,但元以來,景德鎮始終以量大質優,作為生產的中心。入明清,青花不僅是御器廠燒造的主流,也是民窯生產的重要品種,前者製作考究,後者通常較粗放。元明青花的圖案呈色往往受鈷料產地的影響,通常,含鐵較高的西域料發色濃艷,含錳較高的國產料發色灰暗。
中國青花不僅暢銷國內,且大批銷行海外,並對異域陶瓷影響深遠,14世紀以後,在世界陶瓷生產中,白地藍花的器物歷來是產量最高的一種。
釉里紅
中國傳統彩繪瓷品種。做法為,以氧化銅為呈色劑,在坯上繪以紋飾,再罩以透明釉,以高溫燒成,圖案呈白地紅花或紅地白花效果。
元明清燒造於景德鎮窯,已知最早的作品為一件帶至元四年(1338年)銘文的谷倉。元末明初,釉里紅瓷器數量較多,其器形、紋飾與同期青花大體相同,以後,很少燒制,這當與銅紅難以燒成有關。明清時代,多為御器廠產品。至康熙(1622年~1722年),燒成青花釉里紅。雍正(1723年~1735年)釉里紅呈色純正而鮮艷,水平很高。
郎窯紅
中國清代景德鎮窯紅釉瓷。即江西巡撫郎廷極在景德鎮監造瓷器時(1705年~1712年),創燒的一種紅釉瓷器。
當時,景德鎮御窯廠模仿明宣德、成化時期瓷器,能夠亂真。郎窯紅模仿明宣德寶石紅釉特徵。釉凝厚,玻璃感強,佳品呈鮮紅色。傳世品以瓶為多,常見的有觀音瓶、棒棰瓶、直頸扁腹瓶;盤碗也為數不少,有通體呈菊瓣形的。器物口部多為白色,與宣德紅釉器的燈草口相似,底部有白色、米黃色、淺綠色。器底書寫年款的有「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兩種,但數量不多。
粉彩
中國清以來的彩繪瓷品種。創始於康熙朝,雍正乾隆時極盛,精美的清代作品多出自景德鎮御器廠,屬釉上彩。圖案繪制採用渲染法,注重表現題材的陰陽向背,繪制前,在裝飾部位以「玻璃白」(即在含鉛的玻璃質中加入砷)打底,以使彩色圖案呈色柔和。
康熙時,粉彩數量極少,色料較厚,花紋微微突起。到雍正,粉彩大得帝王及社會上層人士青睞,成為燒造數量最多的釉上彩品種,特別是官窯作品,圖案題材豐富,繪制精細考究,最受推崇的是花卉和花鳥題材,柔婉多姿,清綺優雅,顯示出很高的藝術造詣,而胎體的潔白細膩更烘託了器物的柔秀。乾隆粉彩雖仍保持了較高的水平,但裝飾逐漸表現出繁縟瑣細的趨向,造型也會妄求奇異。乾隆以後,產量雖然很高,但藝術逐漸衰落。
鳳首壺
中國唐代瓷器造型。其釉色或青或白,為一種口蓋閉合後形若鳳首的執壺,造型奇崛挺拔,同西方執壺相似,唐人所謂胡瓶當指此類器物。
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青瓷螭柄鳳首壺》為此類器物的代表。它高41.2厘米,口徑9.3厘米,底徑10.2厘米,傳河南省汲縣出土。胎色灰白,胎體厚重,釉色青綠,釉內開片。裝飾主要靠堆貼方法完成,輔以刻畫,用聯珠、蓮瓣、卷葉、力士、寶相花等多種花紋組成裝飾帶,層層環繞器身。不僅造型類似西方執壺,繁多的裝飾帶也明顯受西方影響。是初唐北方青瓷中的傑作,類似作品在河北滄州也曾出土。

2. 元明清三代全國的制瓷中心是哪裡

中國歷代名窯

大同窯: 在今山西大同,故名。始燒於金代,終於元代。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刊刻的《大同府志》中謂有 "青瓷窯",距城二十三里。據此在大同西郊瓦窯村發現一瓷窯遺址,證實即方誌中的青瓷窯。遺址面積不大,以燒黑釉器物為主,兼有少量茶葉末袖;弦紋瓶及剔花罐具有代表性,剔花線條粗曠,劃花線條纖細,有水波及魚紋,黑釉烏黑光亮,茶葉末釉表面無光。

懷仁窯: 在今山西懷仁,故名。明《大明一統志》有"錦屏山在懷仁縣西南二十五里,山舊有瓷窯"記載。發現遺址有小峪、張瓦溝、吳家窯三處;始燒於金代,歷經元明兩代。燒瓷以黑釉為主,弦紋瓶及罐等器物胎體厚重,裝飾有粗線條劃花及剔花兩種,有雁北地區特色。

渾源窯: 在今山西渾源,故名。明《大明一統志》記載渾源產瓷器。清乾隆《渾源州》又有"天贊初與王郁略地 燕趙破磁窯鎮"語,知在五代後梁時渾源已有磁窯鎮地名。經實地考察,渾源窯當建於唐代,燒白釉、黑褐釉、茶葉末釉等品種。金元時期窯廠擴大,品種增多,有黑釉剔花、白釉剔花與劃花,有盤、碗、盆、罐、枕等器。黑釉剔花為雁北地區之最精者,牙白釉剔花在山西其他地區也屬少見。

榆次窯: 在今山西太原盂家井,孟家井明代屬榆次縣,故名。此窯產瓷,明初已有記載,孟家井柏靈廟明弘治三年(1490)重修碑記中說:"榆次縣治之北六十里有鄉曰孟家井,居民大率三百家,乃古昔陶器之所。" 窯址遺存大量瓷片,以自釉印花碗最多,碗心一圈刮釉,具有典型金代作風。

平定窯: 在今山西平定柏井村,故名。始燒於唐,歷經五代到宋,以燒白瓷為主,還燒黑釉器物,有印花、剔花盤以及北方習見的五角、六角紋盤碗等器。窯址與河北臨城邢窯、曲陽定窯相距較近,瓷器造型裝飾與兩窯有共同處。

交城窯: 在今山西交城,故名。始燒於唐,以自釉產量最大,有盤、碗、壺等器物,還發現有黑釉斑點拍鼓殘片較多。宋代有發展,仍以自瓷為主,也有當時北方各瓷窯所習見的動物小雕塑,還燒制白釉釉下儲彩彩繪裝飾,特徵與介休窯大體相同,儲彩有呈桔紅色者,其他地區極少見,珍珠地劃花裝飾品種有枕、洗等器,但產量較少。

介休窯: 在今山西介休洪山鎮,故名。1959年發現。始燒於宋,歷經金元明清四代,在山西較少見。宋代以自 釉為主,早期碗體厚重,與交城窯相似,有薄胎印花碗盞,胎白紋細,受定窯一定影響,碗盞里心都留有三個細小支燒痕,是其特徵之一;白釉黑花品種也有發現,釉面光亮,與河南、河北同類裝飾有別。金代燒黃褐釉印花器較多,器內多印花,尤以孩童盪船紋飾為多,富有介休窯待色。

霍縣窯 : 在霍州境內(今山西霍縣陳村),故名。為山西七十年代後期新發現的古窯址之一。以燒白瓷為主,光素無紋者多,少量有印花裝飾,胎浩白,用支釘墊燒,器內及器足都留有五個小支燒痕。明代曹昭《格古要論》中所提及的彭窯仿古定器折腰盤,霍縣窯遺址里遺留甚多,證實明清兩代文獻中的彭窯就在霍縣陳村。元代還燒白地黑花品種,遺址有高足杯標本,明清兩代繪花卉者較多,有書寫文字者。傳世品有帶紀年銘文者,故宮博物院有墨書"明昌四年"(1193)盤一件,是研究該窯燒瓷上限的極有價值的資科。

長治窯: 在今山西長治八義鎮,故名。燒瓷品神有白釉、 白釉紅綠彩、白釉黑花及黑釉四種,以白釉紅綠彩繪碗最富特色,碗心多畫折枝花卉,有畫魚紋者,碗心及圈足都有五支燒痕,這種碗晉南地區金墓出土過。白釉有刻花及畫黑花裝飾,刻花紋飾較簡練,黑花多繪於碗內或壤外,紋飾多為折枝花卉,也有魚鴨等紋,但為數較少。

淄博官窯: 在今山東淄博磁村,故名。七十年代後期發現,經過小規模試掘,初步判明始燒子唐而終於元代。該窯在唐代以燒黑瓷為主,宋代燒白瓷,有剔花、刻花裝飾,金代出現蓖劃、絞胎、白地黑花、白釉紅綠彩等新裝飾,碗心也多一圈刮釉,有北方地區瓷窯風格。

安陽窯: 在今河南安陽北郊安陽橋附近,故名。經過小規模試掘,初步判明是隋代青瓷窯址。據此,可確定安陽地區部分隋墓出土青瓷是此窯所產。五十年代在善應十天傅二鎮還發現宋元時期窯址,前者專燒鈞釉瓷器, 後者燒白瓷;二鎮距磁州窯較近,但未發現有磁州窯風格的瓷器。

鶴壁窯: 在今河南鶴壁,故名。始燒於唐而終於元代。在唐代燒白、黃、黑釉器物,有花口缽、短流壺等;宋金時期的白地黑花、褐黃釉刻花折沿盆最富代表性,白地黑花彩色烏黑,褐黃釉刻花有蓮花、鵝與兔吃草等紋,盆口徑都在40厘米以上;白釉劃花大碗與磁州窯風格相同,碗心也有五個長條狀支燒痕。

碌武窯: 也稱"當陽峪窯"。在今河南修武當陽峪,故名。為北方著名民間瓷窯之一。所燒器物以剔花品種最富 盛名,紋飾流利灑脫,又以黑白、褐白對比強烈的色彩獨具一格,其藝術感染力遠在磁州窯系瓷窯同類裝飾之 上;絞胎也屬成功品種之一,用白褐兩種色料絞在一起, 組成與羽毛相似的紋理,製作技巧高超。

鞏縣窯: 在今河南鞏縣,故名。從已發現的窯址,可知始燒於隋代,燒青瓷;唐代有較大發展,以白瓷為主。李吉甫《元和郡縣志》有"開元中河南貢白瓷"記載,西安唐大明宮遺址出土有鞏縣窯白瓷,證實此窯貢白瓷。此外還燒三彩陶器,洛陽地區唐墓出土三彩陶器及雕塑不少是該窯所產;遺址出土素燒坯很多,可知三彩陶器是兩次燒成。所制絞胎多模仿漆器紋理特徵,黑釉、茶葉末釉也佔一定比例,遺物有盤、碗、瓶、壺等。

密縣窯: 在今河南密縣,故名。已發現西關及窯溝兩處遺址,西關窯始燒於唐而終於宋,窯溝窯燒瓷則在宋金 時期。西關燒白、黃、青、黑各色釉及珍珠地劃花等品種,珍珠地劃花裝飾在密縣窯中出現最早,宋代較流行,窯址出土的五代鵪鶉紋小枕,紋飾具有仿唐金銀器鏨花工藝特徵。窯溝以白釉為主,白地畫黑花標本的也遺留不少,瓶、壺等器物上多畫簡潔的花草紋,畫圈紋的較別致,是此窯獨特之作。

登封窯: 在今河南登封曲河,故名。始燒於晚唐,下限到元代。燒瓷品種較多,以自釉為主,有白釉綠彩、白釉刻花、白釉剔花、白釉珍珠地劃花及白地畫黑花等,還燒瓷塑玩具、黑釉及三彩陶器。珍珠地劃花品種,受密縣窯影響,產量在同類瓷器中居首位,遺物有瓶、枕、罐、洗、 碗等,以瓶、枕較多,瓶高達40厘米左右。遺址附近的殘廟內有清嘉慶碑記一座,碑文載:"嘗就裡人偶拾遺物,質諸文,獻通考,而知當有宋時窯均環設,商賈雲集,號邑巨鎮",描繪了宋時的繁盛情況。

寶豐窯: 在今河南寶豐青龍寺,故名。燒瓷時期為宋金兩代,品種有青瓷、黑瓷及三彩低溫鉛釉陶器,青瓷質量較臨汝窯略勝,造型紋飾與耀州窯近似,印花裝飾較多。黑瓷有凸線紋、麥粒紋裝飾,後者在北方瓷窯中極少見;此外還燒三彩與綠釉、醬釉爐枕等器,,枕面劃花有花卉及錢紋等題材。

魯山窯: 在今河南魯山段後,故名。創燒於唐代而終於元代。唐代南卓《羯鼓錄》中有"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魯山花瓷"語,經調查發現花瓷拍鼓瓷片標本,證實該書所述。宋金時窯廠擴大,燒瓷品種豐富,裝飾方法也多種 多樣:如有自釉罐上以褐點組成的三角形,白釉瓶上以蓖劃復線直線紋與曲線紋的相間排列;以及三彩蓮瓣高足爐等;均有特色。

郟縣窯: 在今河南郟縣,故名。在發現黃道、黑虎洞及石灣河三處遺址中,黃道及黑虎洞均有唐及元代標本, 石灣河則屬元代遺址。唐代遺物有黑釉斑點花瓷、黃釉及白釉綠彩品種;綠彩呈碧綠色,在河北、河南、山東、陝西四省九處瓷窯所燒同類品種中,色彩最美。元代遺物有磁州窯風格的白地黑花裝飾及鈞釉器物。

宜陽窯: 在今河南宜陽三里廟,故名。明清兩代方誌都提到宜陽產瓷,其燒瓷上限,乾隆《宜陽縣志》記有:"德應侯廟在縣西二里,宋熙寧感德軍守臣以水旱禱應狀聞,治廟封侯爵享祀。崇寧末年復重修,今廢無考,一在半壁山。"德應侯是北方瓷窯供奉的窯神,宋神宗熙寧(1068一1077)時宜陽建德應侯廟,則此窯燒瓷當在熙寧之前。以燒青瓷為主,也有少量白釉、黑釉、白釉黑花及三彩陶器。

新安窯: 在今河南新安,故名。已發現遺址十餘處,多數均燒鈞釉器物,屬鈞窯系。燒瓷時間歷經宋金元三代,所燒器皿有盤、碗、爐、瓶、罐等,以盤、碗占絕大多數。

內鄉窯: 在今河南內鄉大窯店,故名。因宋屬鄧州,故舊稱"鄧窯"。始燒於唐而終於元,唐時燒黑釉及帶斑點的花瓷,宋金時燒青瓷,過去曾將一種釉色青綠、器底呈紫褐色的,稱為"鄧窯";印花盤碗較多,與宜陽、臨汝窯近似。遺址有元至大二年(1309)普濟宮碑一座,碑文有 "孤村陶煙時起,前事宛然在目"語,可知元時仍燒瓷。 (鄧窯即"內鄉窯")

柴窯: 窯址迄今未發現。柴窯一名最早見於明代曹昭《格古要論》,萬曆以後的《玉芝堂談套》、《清秘藏》、《事物綢珠》、《五雜姐》、《博物要覽》、《長物志》等書多論及此窯, 但眾說紛紜。基本有兩種見解,一為周世宗姓柴,當時所燒之器都叫"柴窯";一為吳越秘色青瓷即"柴窯"。對其形質,曹昭認為"柴窯天青色滋潤,細膩有細紋,多是粗黃土足,近世少見";張應文則謂"柴窯不可得矣,聞其制雲,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但均屬傳聞, 未見實物。清末民國初有以"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證諸柴窯,僅有景德鎮宋影青瓷相符;或謂可能張應文誤以宋影青為柴窯而概括之。

東窯: 在汴京(今河南開封)附近。專燒磚瓦。《宋會要》窯務條文載:"京東西窯務掌陶工為磚瓦器給營繕之用,舊有東西二務景德四年廢止,大中祥符二年復置東窯務。" 明代曹昭《格古要論》有董窯條,謂其特徵與官窯相似,而又不及,今亦少見。明清兩代談瓷筆記多引用之。但董窯實物未見傳世,窯址亦無明確地址,或為東窯之誤會。

林東窯: 在今遼寧昭烏達盟巴林左旗林東鎮,故名。共發現上京窯、南山窯及白音戈勒窯窯址三處。上京窯為 遼代官窯,燒白瓷、黑瓷及綠釉陶器,白瓷產品有長頸瓶、海棠式長盤、方盤及長柄壺等。遼上京故城內出土 的白瓷"官"字款穿帶壺,繫上京窯產品。

赤峰窯: 也稱"缸瓦窯"。在今遼寧昭烏達盟赤峰西南六十公里的缸瓦窯屯,故名。窯址出土有帶"官"字銘文的 窯具,證明為遼代官窯。所燒器物有白瓷、白地黑花、三彩及色陶器。以白瓷為主,器皿有杯、碗、盤、碟、壺和罐;三彩陶器以印花盤為多,黃釉有雞冠壺和鳳首瓶。赤峰遼應歷九年(959)附馬墓出土的白瓷帶"官"字銘文盤碗,就地理方位及胎釉特徵看,是缸瓦窯產品。

遼陽窯: 在今遼寧遼陽東三十公里江官屯,故名。燒瓷以白釉粗瓷為主,也有少量白地黑花、黑瓷及三彩陶器I 白瓷及白地黑花胎體較粗,均掛化妝土。白瓷燒杯、碗、 盤、瓶、罐等器,黑釉則燒大器;此外,還燒黑釉、白釉、小俑、狗、馬、駱駝等小玩具。

旬邑窯: 在陝西旬邑,故名。地距黃堡鎮耀州窯較近,燒瓷具耀州窯特徵。遺址遺留有黃釉殘片,碗里有刻花、印花紋飾,有花卉、海水、牛等題材;盤碗的里心多一圈刮釉,與耀州窯金代地層出土瓷器特徵相同,應屬金代產物。

瓷具耀州窯特徵。遺址遺留有不少青黃釉碗殘片,碗里 有刻花、印花紋飾,有花卉、海水、牛等題材;盤碗的里心 多一圈刮釉,與耀州窯金代地層出土瓷特特徵相同,應 屬金代產物。

華亨窯: 在今甘肅華亭,故名。最早見於明李賢天順本《大明一統志》,土產條記有黑瓷器出平涼、華亭二縣;鎮堡條也有安口鎮出瓷器記載,可知明代前期華亭縣安口鎮產黑瓷。經調查在安口鎮發現瓷窯遺址一處,遺留物為青黃釉盤碗標本,器里有印花、刻花裝飾,器心多一圈無釉,乃適應迭燒需要而致。器物紋飾與燒制特徵和陝西耀州窯相同,屬金代,為耀州窯體系。

蘭州窯: 在今甘肅蘭州,故名。最早見於《元一統志》,蘭州土產條,簡略提到產瓷器,有窯一所,距州四十五里。清康熙《蘭州志》,山川條:"煤炭山洞在州南四十里,其洞數十,皆產煤,州民賴之。阿干峪在州南四十里,其土宜陶,經火不裂,故多窯冶,水岔在州東南六十里,亦有窯冶。"經調查阿干峪,發現元代黑瓷窯址一處,以黑釉碗為主,《蘭州志》所記初步得到證實。

宜興窯: 在今江蘇宜興鼎蜀鎮,故名。燒瓷歷史悠久,早在漢晉時期已燒青瓷。澗眾村發現有唐代青瓷窯址。明代以紫砂器聞名於世,出現不少制壺名家,如供春;時大彬、李仲芳、陳仲美等,並仿燒宋代鈞窯器物,因有"宜鈞"之稱。

德清窯: 在今浙江德清,故名。是浙江地區發現的兩處黑瓷產地之一。燒瓷於東晉至南朝。共發現窯址四處, 同窯燒制青瓷和黑瓷,造型大體一致。窯址標本與浙江地區墓葬出土瓷器有的完全相同。

餘杭窯: 在今浙江餘杭,故名。是繼德清窯之後發現的又一處早期黑瓷產地。窯址共發現兩處,所燒器皿與德清窯近似;黑釉雞頭壺地面遺留較多,有大中小三種形式,當時產量較大。

修內司官窯: 也稱"南宋官窯"。宋室南遷後在杭州另立的新窯。窯址迄今尚未發現。宋葉真《坦齋筆衡》載:"---中興渡江,有邵成章提舉後苑,號邵局,襲故京遺制,置窯於修內司,造青器名內窯,澄泥為范,極其精緻,油色瑩徹,為世所珍。後郊壇下別立新窯,比舊窯大不侔矣。"郊壇窯是南宋設立的第二座官窯,三十年代在杭州烏龜山發現窯址。所燒瓷器除盤碗外,多仿周漢時期銅器玉器式洋,胎呈黑褐色,釉有粉青、月白、炒朱黃各色。明清兩代景德鎮御器廠仿官成風,以清雍正 (1723一 1735)時所仿質量最好,有的幾可亂真。 (郊壇窯即"修內司官窯"。)

蕭山窯: 在今浙江蕭山,故名。共發現窯址三處,一在進化區茅灣里,是浙江地區戰國時期原始瓷產地,碗里有螺旋紋,江浙地區戰國墓葬出土的不少這類器物中,即有茅灣里的產品;其餘兩處在戴村區上董村、石蓋村,遺物有褐斑及劃花蓮瓣紋裝飾,具有東晉、南朝時期特徵。

紹興窯: 在今浙江紹興,故名。已發現窯址兩處:一在富盛區長竹園一帶,時代屬春秋戰國,遺物有原始瓷碗缽等器,器里有螺旋紋,是浙江早期窯址之一;一在下蒲西一帶,出土罐壺等遺物多印有帶狀網紋及鋪首裝飾,具有吳、西晉時期典型特徵。

越窯: 也稱"秘色窯"。在越州境內(今浙江餘姚上林湖濱湖地區),故名。為唐代六大青瓷產地之一。發現窯址已達二三十處,以鱉唇山東晉時期遺址最早,唐、五代到宋初時期的窯址尤多。唐代越窯青瓷已很精美,博得當時詩人的贊美,如,顏況"越泥似玉之甄",許渾"越甄秋水澄",皮日休"邢人與越人,皆能造瓷器,圓似月魂墮,輕如雲魄起",陸龜蒙"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等。五代吳越時越窯瓷器已"臣庶不得用",作為吳越王錢氏御用及貢品。進貢瓷器動輛萬件;入宋以後,貢瓷數量有增無已,一次進貢有多達十四萬件者。

慈溪窯: 在今浙江慈溪杜湖濱湖地帶,故名。為新發現的一處青瓷產地,與餘姚毗鄰。產品以壺類較多,壺有多種式樣,腹部多有刻花與劃花裝飾,肩部多帶雙系,系面也有多種紋飾;釉色多呈青灰,色調特殊,但瓷質鬆脆易破。

寧波窯: 在今浙江寧波,故名。已發現郭堂嶴、雲湖及小洞嶴三處窯址,以郭堂嶴窯燒瓷歷史最早,東漢後期即燒青瓷、黑瓷,與上虞、小仙壇窯近似。雲湖與郭堂嶴隔嶺相望,燒瓷始於東晉終於南朝,以青瓷為主,有少量褐釉。小洞嶴窯標本具唐代特徵,以碗為主,光素無紋者多,少數印有雙魚紋;有於碗口裡外飾以半圓形褐色斑點者,與金華地區唐婺州窯有相同處。

勤縣窯: 在今浙江勤縣,故名。已發現小白市、沙葉河及郭家峙三處,以小白市窯歷史為早,燒瓷在東晉、南朝時期;另兩處均為五代、北宋時期。造型、紋飾及支燒方法與餘姚上林湖越窯極其近似,所燒瓷器多供吳越王錢氏進貢之用。

上虞窯: 在今浙江上虞,故名。已發現窯址達三百處以上,是國內發現窯址最多的縣。燒瓷自東漢迄於宋。東漢小仙壇窯址出上標本,已具備成熟瓷器的各種條件, 當時除燒青瓷外,還燒黑瓷。三國、兩晉、南朝窯址也發現很多,江蘇墓葬出土有上虞窯帶紀年銘文的瓷器。五代到宋代窯址最多,所燒瓷器與鄰近地區餘姚、寧波、勤縣等窯關系密切,造型、紋飾有共同點,同屬以餘姚上林湖越窯為主的越州窯系,吳越王錢氏用以供奉的瓷器,絕大部分都取給於這些瓷窯。

象山窯: 在今浙江象山,故名。據明清著錄謂燒白瓷,似定窯瓷器而粗;經查,判明唐已燒青瓷。遺址面積不大,遺留標本不多,所燒以盤碗為主,直口平底碗的造型與浙江麗水、吳興、餘姚等窯相同,屬唐代前期流行式樣。

東陽窯: 在今浙江東陽,故名。六十年代發現窯址九處,七十年代後期又續有發現。始燒於唐而終於宋,其地屬婺州,所燒瓷器屬婺州窯系。

婺州窯: 在婺州(今浙江金華地區),故名。為唐代六大青瓷產地之一。始燒於東晉,五朱堂窯有青釉褐斑標 本。唐代遺址共發現四處,以生產茶碗出名,造型有習見各式碗,多角形短流壺及雙系罐,有黑渴釉及青釉褐斑裝飾。唐代陸羽《茶經》中有評語。

武義窯: 在今浙江武義,故名。文獻未見記載,近年經調查在境內發現青瓷窯址數十處,絕大部分均屬宋代,燒瓷以碗較多,碗里多刻花篦點紋裝飾,外部刻復線紋,這類碗盛行於宋元時期,在浙閩瓷窯發現最多。元代遺址多燒龍泉釉盤碗,器里中心多印陰紋花卉,偶有帶八思巴文者,為數不多。

臨海窯: 在今浙江臨海,故名。共發現窯址兩處;均燒青瓷。一在五孔嶴,燒瓷在南朝到初唐之間,所燒瓷器以碗為主;一在許市,燒瓷在五代到北宋之間,器物胎簿,釉色青綠,有雕鏤極精的香薰,屬越窯系。

黃岩窯: 在今浙江黃岩,故名。燒瓷於五代未到北宋。五十年代發現竺家嶺、牌坊山等八處窯址,以生家嶺窯遺址面積最大,遺物最為豐富,屬越窯系。器物紋飾題材以刻花花卉為主,鸚鵡紋在越窯系瓷窯中比較常見,但多為細線條劃花,黃岩窯為刻花線條粗放,紋飾生動,富有特色。

溫州窯: 在今浙江溫州西山一帶,故名。遺址面積較大, 燒瓷在唐宋時期。所燒瓷器受到甌窯和越窯一定影響,胎釉色調較淺,保留了早期縹瓷固有傳統;粗線條劃花以及支燒方法與越窯有共同點。宋代盤碗多帶刻花劃 花裝飾,支燒工具亦與越窯系大體相似。

麗水窯: 在今浙江麗水,故名。已發現窯址二十餘處,早期遺址在呂步坑,始燒於南朝後期到唐;元代窯址發現較多,均屬龍泉窯系,保定窯器里心多印蒙古官書八思巴文;龍泉大窯、安仁口及武義等三處窯址也有這類文字出土,多為陰文,印於花卉紋飾之中,保定窯為大字。

泰順窯: 在今浙江泰順,故名。燒青白瓷,復燒窯具口大底小,是完整的整體,裝坯時先裝小器,依大小可裝九件,上面一件口徑最大。所燒器物釉色偏灰,器里有簡練的刻花紋飾。

江山窯: 在今浙江江山,故名。燒瓷從宋代到清代,因地距江西較近,受景德鎮、南豐兩窯一定影響。宋元時期以青白瓷為主,造型紋飾與江西有近似之處,同時兼燒少量青瓷、黑瓷。元末以至明清兩代燒青花瓷,經過測定分析,所用鑽礦與江山縣產者近似。

哥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南宋時有兄弟二人,各主一窯,兄所燒者曰"哥窯",弟者曰 "弟窯"。兩窯的記載最早見於明嘉靖四十年(1561)《浙江通志》:"相傳舊有章生一、生二兄弟,二人未詳何時人,主琉田窯造青器,粹美冠絕當世。兄曰哥窯,弟曰生二窯。"此後有關兩窯的著錄漸多,均源於此。哥窯多仿三代銅器式樣,釉開片形如冰裂,紋片星黃黑二色,因有金絲鐵線之稱。傳世品較多,多收藏於故宮博物院。龍泉窯經多次調查與發掘,迄未發現傳世哥窯標本,哥窯是否屬於龍泉窯系統的問題還有待於證實。(弟窯即"哥窯")

蕭縣窯: 在今安徽蕭縣白土鎮,故名。始燒於唐代,燒白、黑、黃釉器物;宋代主要燒白瓷。白土鎮曾採集到白瓷瓶一件,瓶身刻 "白土鎮窯戶趙順謹施到慈氏菩薩花瓶一對供養本鎮南寺時皇統元年三月二十二日造"三十六宇,由此得知金代此窯仍燒白瓷。

宿州窯: 在宿州境內(今安徽宿縣),故名。始燒於宋代,以燒白瓷為主。南宋周輝《清波雜志》"輝出疆時見虜 中所用定器,色瑩凈可愛,近年所用乃宿、泅近處所出,非真也"。可知宿州白瓷有定窯作風;明清兩代文獻著 錄宿州窯者多來源於此。窯址迄今尚未發現。

泅州窯: 在泗州境內(今安徽棲縣),故名。始燒於宋代,以燒白瓷著名。最早見於南宋周輝(清波雜志,謂泅州 窯在灑縣附近,所燒瓷器也屬定窯系。窯址迄今尚未發現。

壽州窯: 在壽州境內(今安微淮南高塘湖濱湖一帶,唐屬青州),故名。為唐代六大青瓷產地之一。共發現隋唐 窯址六處。管家咀最早,隋代開始燒青瓷,有貼花、劃花裝飾;余家溝遺址出土物以碗為多,此外有注子和枕,器物多平底,注子有多角形短流,枕為小長方形,都具有典型唐代風格;釉多黃色,與唐代陸羽《茶經》所說的"壽州瓷黃"特徵吻合。

繁昌窯: 在今安徽繁昌,故名。始燒於宋代,五十年代在繁昌柯家沖發現青白瓷窯址十一處,七十年代後期又續有發現。胎較薄,釉光潤,無紋飾者多。安微合肥、桐城、銅陵、樅陽及宿松等地宋墓出土的青白瓷,有的來自景德鎮,有的為繁昌窯產品。

長沙窯: 在今湖南長沙銅官鎮一帶,故名。共發現窯址十餘處,燒瓷多在唐至五代,為唐代重點瓷窯。品種以青釉為主,兼燒少量褐釉、醬釉、綠釉和白釉等;裝飾有釉下彩繪、印花、貼花和彩色斑點幾種。釉下彩繪創始於長沙窯,中唐時開始出現單一的釉下褐彩,後演進列褐綠兩種彩色;以彩色斑點作裝飾的較普遍,始飾以大圓斑四組,漸變為小斑點組成紋飾;貼花多裝飾在壺罐腹部,題材有人物、鳥獸、園景、雙魚相葡萄,在紋飾上多施以醬釉圓斑。長沙窯瓷器唐時暢銷海內外,在今日本、南朝鮮、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伊朗等地都有出土,南朝鮮出土兩件帶銘文注子,一書。"卞家小口天下有名",一書"鄭家小口天下第一",富有商品宣傳特色。

湘陰窯: 在今湖南湘陰,故名。為唐代六大青瓷產地之 一共發現三處,以縣城內遺址為最早,出土遺物都具 隋代作風,器身多有印紋裝飾,僅高足盤盤心紋飾即達三十種以上,為同時期其他瓷窯所少見。鐵罐嘴遺址標 本有唇口及玉璧底碗,屬典型唐代式樣,為唐代岳州窯的一部分。鳥龍嘴遺址多印花魚紋碗,碗心飾團菊一朵,有宋代特徵。 "、

景德鎮窯: 在今江西景德鎮,故名。據記載始燒於唐武德(618一626)間。建國後發現遺址多處,以楊梅亭、石 虎灣、黃泥頭最早,均為五代時期,燒青瓷和白瓷,青瓷釉色偏灰,白瓷釉色純正,達70度。宋代已發現有湖 田、湘湖、南市街、柳家灣等遺址,均燒釉色介於青白之間的青白瓷,楊梅亭等三處窯址也改燒青白瓷,有盤、碗、瓶、壺、罐、盒、枕等器,裝飾有刻花、印花、蓖花、蓖點等技法;北宋後期吸取北方復燒法,產量大增。元代創燒青花、釉里紅釉下彩裝飾新品種。1976年南朝鮮新安海底發現一艘中國元代沉船,打撈出元代瓷器一萬七千餘件,其中景德鎮青白瓷及樞府型五千餘件,不能判明窯口者二千餘件。明代一躍成為全國瓷器燒制中心,青花瓷器有很大發展,釉上彩、鬥彩、素三彩、五彩等品種相繼出現。清代彩釉更有改進和創造,彩瓷品種更加豐富,色調一致,既能仿製宋代名窯瓷器,又能仿燒玉、石、 漆、銅以及干鮮果品,幾可亂真。南宋起產品就遠銷海外,如日本、南朝鮮、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等地。

豐城窯: 在今江西豐城寺前山--帶,故名。始燒於東晉,歷經南朝至唐代,早期所燒器物與江西地區東晉、南朝墓葬出土物近似。隋代高足盤心印有多種花葉紋飾,其造型紋飾與各地青瓷大體相同。唐代釉有青、褐二色,與陸羽《茶經》記載"洪州窯瓷褐"基本一致;唐時豐城屬洪州,故此窯即唐代的洪州窯。

南豐窯: 在今江西南豐,故名。最早見於元代蔣祁《陶紀略》一書,謂與景德鎮競爭者有此窯。六十年代發現,七十年代再作調查,判明為專燒青白瓷單一品種的瓷窯。 始燒於宋代,所燒器物以盤碗為主,尚有注壺、盞托、盒子與枕,裝飾以刻花居多,有剔刻月梅紋的,有醬口刻花碗,為其他青白瓷窯所不見。

吉州窯: 也稱"永和窯"。在吉州境內(今江西吉安永和鎮),故名。是江南地區名瓷產地之一。共發現窯址二十餘處,始燒於五代,宋元時期有較大發展。品種豐富,有青白瓷、黑釉、青釉、醬釉、綠釉及白地黑花等。復燒方法與印花裝飾借鑒於北方定窯,白地黑花來源於河北磁州窯。玳瑁釉、剪紙貼花以及窯變花釉是其特色,剪紙貼花紋飾題材有雙龍、飛鳳、梅花、朵花以及福壽康寧、金玉滿堂、長命富貴等四字古語。六十年代以來江西地區宋墓出土不少此窯瓷器,南昌南宋嘉定二年(1209)墓葬出土的蓮花紋爐及奔鹿紋蓋罐,對於判斷窯址及同類出土器物的燒制時代有重要參考價值。

贛州窯: 在今江西贛州,故名。始燒於宋代,燒青白瓷,有刻花紋飾;元代燒青白瓷、黑釉及龍泉釉。發現的高足懷與柳斗杯有地區特色;杯里施釉,外部劃刻柳斗紋,不施袖,頸部有凸起白色乳丁一周。1976年南朝鮮新安海底打撈元代沉船一艘,打撈元代瓷器一萬七千餘件,其中不能判明窯口者二千餘件,還有贛州窯柳斗杯及吉州窯白地黑花瓶等。

陶窯: 唐代景德鎮陶玉主持的瓷窯。始見於《景德鎮陶錄》卷五:"陶窯,初唐器也,土惟白壤,體稍薄,色素 潤,鎮鍾秀里人陶氏所燒也。邑志雲,唐武德中鎮民陶玉者載瓷入關中,稱為假玉器,且貢於朝,於是昌南鎮瓷名天下。"但景德鎮發現古瓷窯遺址,最早為五代時期,未發現唐代遺址《景德鎮陶錄》所記陶窯尚待證實。

霍窯: 唐代景德鎮霍仲初主持的瓷窯。最早見於《景德鎮陶錄》卷五:"霍窯,窯瓷色亦素,土墡膩,質薄,佳 者瑩縝如玉,為東山裡人霍?

熱點內容
談馬蘭花 發布:2025-09-17 22:21:38 瀏覽:748
一朵折秋風 發布:2025-09-17 22:15:35 瀏覽:893
檸檬盆栽乾枯 發布:2025-09-17 21:43:12 瀏覽:934
花語仙靈娑麗絲值得培養嗎 發布:2025-09-17 21:42:02 瀏覽:906
百合過夜可以吃嗎 發布:2025-09-17 21:41:01 瀏覽:739
如荷花一樣 發布:2025-09-17 21:19:35 瀏覽:333
平遠哪有蘭花 發布:2025-09-17 21:19:33 瀏覽:978
茶花塑料質量 發布:2025-09-17 21:18:38 瀏覽:986
山中一朵馨香的蘭花 發布:2025-09-17 21:17:25 瀏覽:632
一陣風櫻花 發布:2025-09-17 21:17:21 瀏覽: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