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慈禧花卉條屏

慈禧花卉條屏

發布時間: 2023-02-05 18:54:38

1. 清朝宮廷擺飾,像玉如意,土定瓶

代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而紫禁城作為九五之尊的帝王宮殿,有九位帝王在此居住生活,處理朝政,紫禁城內的宮室陳設與空間布局無一不彰顯皇家的風格特點。

清代的紫禁城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這些場所由於使用功能不同,其內部空間陳設也各有特色。

紫禁城的外朝部分,是清代帝王舉辦政務、舉行朝會的場所。以坐落在紫禁城中軸線上的三大殿和左輔右弼的文華、武英殿為主體,再包括沿牆南緣的辦事機構內閣以及檔案館、鑾儀衛等大庫。而其中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占據了紫禁城中最主要的空間,在建築設計和殿內陳設布局上,以其宏偉的規模,威嚴的氣勢取勝。

太和殿在明初稱奉天殿,嘉靖年間改稱皇極殿,清初才改為今名太和殿。太和殿是紫禁城內最重要的殿堂,也是中國木結構古建築中規格體制等級最高的建築。

太和殿殿高十一丈(實測是35米),殿頂為重檐廡殿式。殿寬60米,開間原為九間,康熙年間改為十一間,進深30.3米,為五間,是明清時期所有宮殿建築中最大的一座。殿內面積兩千三百七十多平方千米。它的內外裝修極為豪華。外梁、楣都是貼金雙龍和璽彩畫,寶座上方是金漆蟠龍藻井,靠近寶座的六根瀝粉蟠龍金柱,直抵殿頂,上下左右連成一片,金光燦爛,極盡豪華。

殿內安有寶座台基,台基為七級台階,金漆木雕龍紋寶座高踞在七層台級的座基上,寶座後面背倚雕龍髹漆屏風,寶座左右兩側陳設有太平有象高香幾、甪端香幾,寶座前面丹陛的左右還有四個香幾。香幾上有三足香爐。當皇帝升殿時,爐內焚起檀香,香筒內插藏香,於是金鑾殿內香煙繚繞,頗顯肅穆凝重,在殿內東西牆兩側還陳設有紫檀雕龍頂箱大櫃。

太和殿是明清兩代舉行朝政大典的主要活動中心,明清兩朝盛大的典禮都在這里舉行。主要包括皇帝即位,皇帝大婚,冊立皇後,命將出征,以及每年元旦、冬至和皇帝生日三大節等,皇帝均在這進而接受文武百官朝賀並賜宴等。平時是不使用的。

(圖一)位於太和殿後的中和殿是皇帝臨太和殿大典前暫坐之處,中和殿在明代又稱華蓋殿,嘉靖年間稱中極殿,清初稱中和殿,顯正方形殿。在大典中它是為太和殿的正式活動做准備的地方。此外,明、清兩朝皇帝,每年春季祭先農壇、行親耕禮,在祭祀之和親耕之前,要在中和殿閱視祭祀用的寫有祭文的祝版和親耕時用的農具。祭祀地壇、太廟、社稷壇的祝版也在這里閱視。另外在給皇太後上徽號時,皇帝要在此閱奏書。清朝規定每十年纂修一次皇室的譜系——玉牒,每次修好,進呈給皇帝審閱時有比較隆重的儀式,也在中和殿舉行。

中和殿內高懸的匾額上,是乾隆皇帝的御書:「允執厥中。」兩邊柱子上的對聯是:「時乘六龍以御天,所其無逸,用敷五福而錫極,彰厥有常。」中和殿內的陳設較為簡略,與太和殿陳設不同的是,中和殿內沒有高起的寶座台基,只在低矮的地平上陳設有髹漆寶座,寶座背倚髹漆龍紋屏風,前後兩側分別陳設有香筒、香幾,寶座的地平下左右設有炭盆,地平前面設有四個高香幾,上面擺放有象鼻腿式三足香爐。

(圖二:中和殿內陳設)

三大殿的最後一座是保和殿,保和殿位於中和殿之後,面闊九間,重檐歇山頂,明初稱為謹身殿,嘉靖年間改稱建極殿,清初改稱保和殿。清代保和殿內高懸有乾隆皇帝的御書匾額:「皇建有極」。兩旁柱上的對聯是:「祖訓昭垂,我後嗣子孫尚克欽承有永;天心降鑒,惟萬方臣庶當思容保無疆。」保和殿內的陳設與太和殿大致相同,惟保和殿內陳設寶座屏風的台階階數要小於太和殿,為五層台階,在寶座台上陳設有髹金漆龍紋寶座及屏風,寶座兩邊由近及遠依次陳設有甪端、炭盆和香筒。寶座前面的陛下陳設有四個高香幾,高香幾上擺設有三足象鼻腿琺琅香爐。

保和殿雖然在前朝三大殿內排在最後,但是在這三大殿中,使用的頻度卻很高。清代常在保和殿舉行宴會,這里成了皇家舉行盛大宴會的場所,清代每年除夕、上元賜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宴,公主下嫁之時,賜宴額駙之父,有官職家屬宴及每科殿試等,均於保和殿舉行。順治三年(1646年)後順治帝曾居保和殿,而從乾隆五十四年以後,保和殿又行使了一個新的職能,就是在這里舉行科舉制度的最高一級考試——殿試。

(圖三:保和殿內的屏風寶座)

位於前朝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這三座大殿依次修建在一個高達八點一三米的台基上,台基上下重疊三層,俗稱「三台」,頗顯恢宏氣魄。(圖四:遠眺太和殿三台)三大殿內的空間布局有著相似之處,在殿內陳設有髹金漆雕龍寶座,寶座後面有高大的罩漆屏風,兩側有甪端香幾。由於這三大殿位於紫禁城內的前朝,其主要功能是是為了處理政務,舉辦朝會的重大場所,所以這三大殿整體的特點是代表皇權的寶座屏風、甪端、香筒、太平有象等陳設,沒有過多的其他陳設,之所以如此,正是為了突出帝王之唯我獨尊的地位,在偌大的空間中,無論有多少人,舉行何種政務活動,都只能突出皇帝一人,通過疏朗空透的空間布局來體現皇家肅穆凝重的氣勢。

與外朝三大殿不同的是,紫禁城的內廷陳設更多的是突出了生活氣息,紫禁城內廷的多數建築承載的是封建帝王起居生活的功能。

紫禁城後半部是封建帝王及其家屬居住的地方,稱為後寢。其中宮殿、園林、樓、台、亭、閣櫛比相連,布局緊湊。每座庭院除有院牆門廡環繞之外,又用高大的宮牆圍成更森嚴的內部禁區劃,所以通稱為內廷。

內廷大致可分帝、後寢宮——後三宮;後妃宮室——東西六宮;清雍正年以後的皇帝寢宮——養心殿;太上皇宮殿-寧壽宮;太後太妃宮殿;太子宮室等六組宮殿建築區。

內廷的主要建築是乾清宮與坤寧宮。由於這兩座建築是帝後的寢宮,所以建在紫禁城的中軸線上,與外朝的三大殿並稱為「三殿兩宮」。

清宮內廷的宮殿陳設遠較外朝三大殿的陳設豐富多彩。內廷中,乾清宮正間、養心殿正間的陳設與外朝三大殿的陳設有相似之處,而其它宮室內部的陳設格局顯得靈活多變,隨意性較強。因篇幅關系,下面僅舉乾清宮、儲秀宮及咸福宮幾例,來看一看清宮內廷的陳設風格。

清宮內廷中,乾清宮正間的陳設與太和殿陳設格局基本一致。但乾清宮是皇帝處理政務和群臣上朝議事的場所,除了屏風、寶座、香亭外,根據實際需要,在寶座前又增加了御案。乾清宮的寶座正中設金漆雕雲龍紋寶座,後有金漆雕雲龍紋五扇式屏風。兩側陳設甪端、仙鶴燭台、垂恩香筒等,座前有御案,全部座落在三層高台上。

(圖五:乾清宮內的寶座陳設)

而乾清宮東暖閣的陳設則富於變化,據檔案記載:乾清宮東暖閣里陳設:

「東暖閣炕寶座上設:紫檀木嵌玉如意一柄、紅雕漆痰盒一件、玻璃四方容鏡一面、癢撓一把、青玉靶回子刀一把。左邊設:紫檀木桌一張,桌上設:御筆青玉片冊、附紫檀匣,硯一方、附紫檀匣、銅鍍金匣,松花石暖硯一方,青玉出戟四方蓋瓶一件、附紫檀商絲座,五彩瓷白地蒜頭瓶一件,右邊桌上設:銅掐絲琺琅爐瓶合托盤一分,定瓷平足洗一件,銅掐絲琺琅冠架一件。紫檀木箱一對,左邊箱上設:五體清文六套,右邊箱上設:西清古鑒四套。續鑒二套。地下設:銅掐絲琺琅四方火盆一件,玉瓮一件。樓上設:殿神牌位三龕,隨紫檀高桌二張,銅掐絲琺琅五供一分,銅掐絲琺琅瓶盒一分。黃雲緞桌圍二件,裁絨毯一方。樓下抑齋落地罩內;楠木包鑲床上設:紅雕漆痰盒一件,癢撓一把,青玉靶回子刀。左邊設:紫檀木桌一張。桌上設:青玉爐瓶盒一分。右邊設:紫檀木桌一張。桌上設:漢白玉仙人插屏一件、附紫檀座。青花白地瓷瓶一件,淳化閣帖二十四冊,盛於紫檀匣內。年節及尋常鋪設:黃氆氌座褥二件,石青緞迎手靠背二份,衣素座褥二件,隨葛布套,妝緞坐褥三年,炕氈一塊。」

以上乾清宮明殿是清代皇帝升座引見官員以及內廷朝賀、筵宴的處所。東暖閣則為皇帝召見臣工的辦事處所,裡面陳設則較為隨意,沒有正殿的那種象徵皇權威儀的金漆寶座屏風及甪端、仙鶴燭台、垂恩香筒等,而是一些擺放文玩玉器漆盒的桌子及生活氣息很濃的楠木包鑲大床等傢具。

清宮內廷還有許多宮殿主要是充當帝後們生活起居之用,其建築的內部空間相對於外朝三大殿來說,空間較小,比較緊湊,但是裡面的裝修陳設卻格外豐富,悅人耳目。

現在舉西六宮的儲秀宮為例來看一看,儲秀宮是西六宮之一,原名昌壽宮,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年年建成,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名儲秀宮。清代曾多次修葺。光緒十年(1884年)慈禧太後五十整壽,耗費白銀六十三萬兩修繕一新,在十月壽辰時移居於此,住了十年。當年慈禧居住儲秀宮時,這里有太監二十多人宮女、女僕三十多人,晝夜伺侯慈禧起居。

儲秀宮的內檐裝修精巧華麗。正間後邊為楠木雕的萬壽萬福群板鑲玻璃罩背,罩背前設地平台一座,座上擺紫檀木雕嵌壽字鏡心屏風,屏風前設寶座、香幾、宮扇、香筒等。(圖六:儲秀宮正間的寶座屏風)這是慈禧平時接受臣工問安的座位。儲秀宮西側碧紗櫥後為西次間,南窗、北窗下都設炕,是慈禧休息的地方。由西次間西進是寢室,它以花梨木雕萬福萬壽邊框鑲大玻璃隔斷西次間,隔斷處有玻璃門,身在暖閣,隔玻璃可見次間一切,隔斷而不斷。暖閣北邊是床,床前安硬木雕子孫萬代葫蘆床罩,床框張掛藍綢緞藤蘿幔帳;床上安紫檀木框玻璃鑲畫橫楣床罩,張掛緞面綢里五彩蘇綉帳子,床上鋪各式綉龍、鳳、花卉錦被。東梢間北邊有花梨木透雕纏枝葡萄八方罩,這些花罩構圖生動,玲瓏剔透,製作精細,堪稱晚清傑出的木雕藝術作品。

(圖七為儲秀宮東梢間北側的花梨木雕纏枝葡萄八方罩門)

東次間與東梢間都以花梨木雕作間隔,裡面陳設富麗堂皇,多為紫檀木傢具和嵌螺鈿家的漆傢具。東梢間靠南窗有木炕,兩側擺黃花梨雕螭紋炕案,上陳瓷瓶及珊瑚盆景。東梢間東側靠牆設一張黑漆嵌螺鈿翹頭案,案上陳設鍾表和一對象牙寶塔。牆上懸掛著緙絲福祿壽三星祝壽圖,兩側懸掛壁掛,案前地面放有一隻炭爐,左側有紫檀嵌琺琅坐墩和八角落地罩,罩內有桌案等陳設。

(圖八為儲秀宮東梢間內部陳設)

儲秀宮西次間北沿炕上,炕上正中陳設有紅漆嵌螺鈿壽字炕桌,兩邊陳設有百寶嵌炕櫃,炕下放有紫檀嵌螺鈿腳踏。儲秀宮內的整個空間布局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氣息。

(圖九:儲秀宮西次間北側陳設)

在西六宮中,還有一座宮院,這就是位於西六宮中最西北的咸福宮,它位於儲秀宮之西、長春宮之北。咸福宮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曰壽安宮,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曰咸福宮。清沿明舊,於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修整。

咸福宮一區主要由咸福宮、後殿同道堂以及兩側的配殿組成,咸福宮的正殿上懸掛乾隆御筆「內職欽承」匾額。正殿正中的低矮地平上是一組紫檀山水人物寶座屏風,寶座兩側有高香幾,香幾上陳放著青玉太平有象,前有掐絲琺琅炭爐。在咸福宮的東西兩側牆邊依次陳設有紫檀雕雲龍頂箱大櫃、紫檀雕龍架幾案以及紫檀大插屏鏡子,東西牆上還掛有掛屏。其中紫檀架幾案上擺放著紫檀嵌銅羅漢圖插屏及青花瓶等陳設品。大殿布置以中間的寶座為中心,兩邊的櫃架屏鏡則起陪襯點綴作用,突顯寶座及寶座主人的尊貴。

(圖十,咸福宮正殿)

咸福宮在清代曾有多位嬪妃在此居住,已知的有:道光皇帝的琳貴人、成嬪、常貴人、彤貴人;咸豐三年,奕欣的母親康慈皇貴太妃(道光皇帝的靜貴妃)曾在這里短暫居住;咸豐五年到六年間,咸豐帝的懿嬪那拉氏(也就是後來的慈禧太後)也曾在這里居住過一段時間。

咸福宮的特殊性在於它也是清代皇帝經常停留的地方。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一月,太上皇乾隆皇帝病故,嘉慶皇帝先是以上書房作為倚廬,二十天後移住到咸福宮,繼續為皇皇治喪。咸福宮按嘉慶皇帝的要求,不設床,只鋪白氈和燈草褥。喪事滿月以後,再行設床。嘉慶皇帝在為父皇治喪的後期遷到咸福宮,是為了推遲入主養心殿的時間,咸福宮便成為倚廬兼過渡性的寢宮。在咸福宮居住的十個月間,嘉慶皇帝在這里主持政務,引見軍機大臣。並寫下一對聯:「一日萬機,咸熙功有作;群黎百姓,福錫德無疆。」嘉慶皇帝的親政生涯就是從咸福宮開始的。直到該年十月,嘉慶帝才從咸福宮遷入養心殿。

嘉慶皇帝駕崩後,道光皇帝也在咸福宮「寢氈枕塊」,為父皇守制,並寫下了《初居咸福宮述悲》一詩。道光帝駕崩後,咸豐帝同樣在這里守制,在位期間也曾多次在這里小住,默念祖宗世代持守的基業和意志,為此咸豐將咸福宮後殿命名為「同道堂」。

而咸福宮的後殿同道堂,也並不是一座普通的宮殿,當年咸福帝的懿嬪(即後來的慈禧太後)曾在此居住,於咸豐六年,在此生下了咸豐皇帝的第一個兒子,後來也是惟一一位成活的兒子載淳,即後來的同治帝。生子之後,懿嬪很快升為貴妃,遷回儲秀宮。咸豐皇帝御賜給慈禧兩方印章,其一就是同道堂之印。慈禧在同治年間,最愛鈐用這一印章。說明慈禧對同道堂有著太深的感念。

現在咸福宮後殿同道堂里,還保留著咸豐時代的原狀陳設。

同道堂是一座五開間的殿堂,分別為正間、東次間、東梢間、西次間、西梢間。正間原有乾隆皇帝御題的匾額:「滋德含嘉」,咸豐時改為「襄贊壼儀」,匾額下方左右兩側懸有掛對,上書「盛世寰區仍望澤,端居宵旰早關懷」。炕上設有黃龍坐褥隱枕,兩側置有炕幾、炕桌,上面擺放文玩插屏等陳設物。(圖十一:同道堂正間陳設)東次間正東的門牆上掛有奕欣親手書寫的楷書「杜甫秋興八首」掛匾,南窗的前沿炕上有黃花梨炕桌及楠木多寶格等陳設,(圖十二:東次間南炕陳設)北牆上懸有「譯經萃室」匾額,下面設有紫檀平頭案,兩旁有條桌,上面擺有鍾表、瓷器及古琴等物。東次間之東為東梢間,東梢間南邊為炕罩,炕罩內為前沿炕,上面陳設有樺木圭式案及坐褥隱枕,圭式案上擺放有掐絲琺琅硯匣及筆山,東牆上懸有藍字「克敬居」匾,此匾藍字為守孝時的專用字。「克敬居」匾下方為一對乾隆嵌螺鈿御筆掛屏。北側炕罩內為一固定的炕床,這種北床南炕的格局是清代皇宮中常見的一種室內陳設。

同道堂正間往西,一道隔扇門將正間與西次間隔開同道堂西次間南側為一臨窗的前沿炕,炕上正中陳設有炕桌,兩邊是多寶格和炕幾,上面放置文玩器用,臨窗牆上掛有壁瓶。與南炕相對的北邊牆上懸有一方御筆「寶」字圓匾,一張紫檀長方桌倚牆而放,兩邊擺有一對圓形扶手椅。西次間之西為西梢間,中間一道隔扇門將兩處空間分割開來。西梢間裡面的布局與東梢間一致,也是南炕北床的格局。南邊臨窗的前沿炕上陳設有炕桌炕幾,上面擺放插屏、鍾表、冠架等小件陳設物。西側牆邊擺放有一件紫檀平頭案,平頭案上放有嵌瓷插屏及天球瓶,左右兩邊是一對紫檀嵌瓷扶手椅,牆壁上懸掛有螺鈿邊框御筆掛對,北邊的炕罩內是固定的炕床。

總體上看,同道堂的空間分為五開間,除了正間以外,其他幾個開間都是對稱一致。特別是東西梢間里,南炕北床的室內設計是典型的清宮內廷家居的布陳風格。在此格局下布置的傢具器用疏密有度,富有變化。與空闊壯觀的三大殿和赫赫威儀的乾清宮正殿相比,同道堂內的陳設更充滿了生活氣息。

總體而觀,紫禁城內的宮殿由於其使用功能的不同,裡面的傢具陳設呈現出豐富多變的風格,前朝三大殿為清朝舉行重大政務活動的場所,其內部空間布局以空透舒朗為主,在殿內正中位置上擺設髹金漆龍紋寶座屏風及甪端香幾等陳設品,此外別無他物,太和殿和保和殿的寶座屏風還被安置在高起的台基之上,以突出其空闊疏朗、以壯觀瞻的視覺效果,逾顯皇權至高無上的神聖感。而內廷的宮殿布局比較緊湊,由於是起居寢興之所,所以室內多使用隔扇和各種罩類分隔空間,裡面的陳設不僅僅是單調的寶座屏風、甪端香幾之類,還增加了諸如插屏、掛對、多寶格、桌案、椅凳、架格、炕床等多種傢具以及陳設在傢具之中的各類文玩雜寶,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氣息。

2. 現在哪些書畫家的作品最值錢

楹聯的世界

作為中國文化的一種獨特的藝術,書法是世界藝術市場的奇花異草。從格式區分,書法也似國畫,有卷、軸、冊、頁等,但當今市場上出現最多的書法作品是楹聯。

楹聯出現於宋代,它的盛行卻在明萬曆以後。楹聯也稱對聯、楹貼,兩幅上下對稱,常見字數有五、七、八言,講求平仄、對仗,內容包含詩句,也可以是格言。像扇子一樣,楹聯具有雅俗共賞的特點,尤其是乾隆以降,書家的潤例多取自對聯,大有無書非聯之勢。

市場上出現最多的是清中葉以後的作品。何紹基(1799-1873年),出生於湖南書香門第,父親和二兄弟皆善書。他先出入於篆隸古體和北碑,後學行、楷,受爭座位和集王聖教序影響較深,保持著顏真卿的雄健和王羲之的優雅之間的張力,晚年書法多顯戰筆。2003年12月18日的朵雲軒上,何紹基的隸書臨漢碑殘本3.3萬元和隸書四件屏軸5.5萬元。

篆書大師楊沂孫(1812-1881年),受鄧石如影響,融會三代、秦漢的篆書傳統(鍾鼎文、石鼓文等),在清末名重一時,吳大澄、吳昌碩均對他的成就有所領悟。1993年、1994年兩屆朵雲軒拍賣各推出一件楊沂孫的作品,拍得5.72萬港幣和3.2萬元。2003年11月26日的北京華辰上,篆書七言對聯1.98萬元。墨跡如書學專家傅申所說的那樣: 向著筆畫的終端自然地形成枯筆,筆畫的開端較粗,逐漸變細成為稍純的尖尾。

翁同酥(1830-1904年),咸豐朝狀元,光緒帝老師。他早年學歐陽詢、褚遂良,後沉醉於顏真卿。其早年書法疏朗寬闊,後期筆法顫動。1993年首屆朵雲軒行書對聯 醉里雄辭驚電掃,起來信手攬書看,4.62萬港幣。2003年10月24日,他的一副行書八言聯5.28萬元(上海崇源)。

康有為(1858-1927年)、梁啟超(1873-1929年),眾所皆知的維新變法領導者。康有為提倡北碑並身體力行,與鼓吹政治一般不惜餘力。傳聞一位學康書絕似的年輕弟子,與藏有康有為印章的遺孀合作,曾在杭州偽造了康有為大量書跡。1994年春季嘉德上樑啟超書法有三幅,楷書對聯燕子來時更能消幾番風雨,夕陽無語最可惜一片江山,端秀抒情,與其師不同,5.5萬元。2004年1月,康有為的行書橫幅7.48萬元(北京翰海)和草書四言1.65萬元(上海崇源)。在2003年10月27日的蘇富比拍賣會上,梁啟超的楷書十五言聯價值7.8萬港幣,2004年12月22日,康有為草書四詩屏在上海崇源售20.9萬元。

羅振玉(1866-1940年),1994年朵雲軒上一幅立軸9千元。甲骨文的書寫形式對這位精於此道的專家,乃本色當行。同次拍賣還推出鄭孝胥(1860-1938年)的楷書對聯,2.2萬元; 此公政治上麻煩頗多,影響了他在書法史上的地位,其實,他至少是位近代史上少有的對楷書有創造力的書家。2004年1月9日藍天國拍上,羅振玉的篆書四屏3.19萬元; 而鄭孝胥的行書立軸在2004年1月9日的中國嘉德上售價3.21萬元。

書法要比國畫更難推陳出新,於右任(1879-1964年)能推出易識又不落入野狐禪的於體草書,當然地位頗高。1994年朵雲軒上,其行書對聯 湖光遠帶柳溪水,春色好在桃源家,1.1萬元。另一位草書家沈曾植(1850-1922年),書風奇奇詭詭,風格濃烈,1994年朵雲軒的章草對聯,從0.8萬元拍至3.5萬元。2003年11月26日的北京華辰上,於右任的行書五言對聯7.7萬元,其草書立軸在中國嘉德上以7.15萬元成交。2002年6月22日的上海敬華上,沈曾植的四體書法四屏2.64萬元。

張大千的兩位老師,是當時號稱北李南曾的書家李瑞清(1867-1920年)和曾熙(1861-1930年)。李瑞清工魏書,用筆顫掣到誇張的地步,1994年朵雲軒上,其魏書立軸(1.1萬元)中就能看得清清楚楚。曾熙亦以魏書著名於世,但書風不似李氏那麼強烈。1994年春季嘉德上有一幅古畫仿石溪筆法秋林古剎(4.4萬元),和他的弟子張大千比較一番,還是蠻值得的。十年過後,曾熙的書畫價沒什麼變化。2004年1月11日北京翰海上,其行書六言聯1.32萬元,而兩天前的中國嘉德上的校碑品茶園3.3萬元。

現代書法

章太炎(1863-1936年),朴學大師,其著作古奧。1994年嘉德春季拍賣,篆書七言對聯城上赤雲呈勝氣,眉間黃色見歸期,成交價為1.98萬元。章太炎在拍賣行最高價的作品還是在十多年前創造的,1993年朵雲軒上的篆書軸,9.9萬港幣。其師俞樾(1821-1906年),工隸書,他的居所曲園是蘇州園林中最具學問氣的。1993年朵雲軒上的俞樾隸書四條屏,有篆書意味,謹嚴認真,3.08萬港幣。在同一個拍賣會上還有一幅葉恭綽(1881-1965年)的行書四條屏,1.32萬港幣。葉恭綽年輕時作了一篇鐵路賦,鐵路入賦,新鮮。更新鮮的是,他以後果然當了鐵道部長。另一幅國學大師馬一浮(1883-1967年)的行書,在書家字與文人字之間,寫得很放鬆,估價6千到8千港幣。在2003年上海敬華的兩次拍賣會上,推出了馬一浮的行書七言聯與篆書八言聯,售價1.87萬元和1.045萬元。

馬一浮的朋友李叔同(1880-1942年),又名弘一法師,他的前半生入世,男扮女裝演茶花女,會樂會畫會詞會詩也會玩,後半生卻來個突變,出家當和尚,選擇修道最艱難的律宗且振興之,激烈與平和都極端地表現在他的身上。弘一法師早期寫魏碑,神氣十足; 晚年以文字宣揚佛教,氣韻不溫不火,亦大眾亦雅人,人見人喜。1994年朵雲軒上兩幅對子,隸書對從0.9萬元拍到2萬元,楷書對拍得6.4萬元。弘一法師類似的作品數量極多,每天可寫四十件,還能拍得好價,可觀。他的字假冒的極多,高手所為,單憑無跡可尋的筆墨難斷真偽。按佛門道理來說,也是借更多的方便弘揚護生吧。弘一法師在21世紀初的藝術市場上仍是熱門人物。在朵雲軒的拍賣會上,弘一的許多作品拍得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元。如楷書普賢行願品贊(51開)售價143萬元(2002年6月25日),楷書摹龍門四品四幅50萬元(2003年8月18日),行書十六言對聯41萬元(2003年8月18日); 2003年12月14日,他的出世入世箴言手卷在北京榮寶上拍得121萬元; 2004年12月30日,弘一法師的《四分注戒本隨講別錄》(49開),在朵雲軒上拍得187萬元,這不單是書法,還是文化與宗教的價值了。

21世紀初,當代的一些書法家進行了一次投票,評選出了吳昌碩、林散之、康有為、於右任、毛澤東、沈尹默、沙孟海、謝無量、齊白石和李叔同為中國20世紀十大傑出書法家。

林散之(1898-1989年)書價不低,他工草書,學二王、懷素,飛動跳盪,草書毛主席詩詞15.4萬元(中貿聖佳,2003年11月1日)和草書12.1萬元(北京榮寶,2003年8月31日)。比較而言,沈尹默(1883-1971年)的書法價格要低些,較貴的也只是行草毛澤東詩並序8.2萬元(朵雲軒,2002年12月9日)。沙孟海(1990-1992年)也是現代書法大家,他在2002年6月25日朵雲軒上的行書五言聯賣到4.07萬元,亦是高價了。謝無量(1883-1964年)在拍賣行里並不走俏,2002年4月22日的中國嘉德上有一幅行書七言聯,成交價1.76萬元。

書法與國畫價格落差較大。譚延闓(1876-1936年),清光緒進士,翰林院編修,曾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學顏書,善寫牌匾,2003年12月17日的朵雲軒上的行書七聯只有8,250元,而其弟譚澤闓(1889-1969年)在2004年3月12日的朵雲軒上的書法對聯售價1.87萬元。白蕉(1907-1987年)書風和沈尹默相近,清秀婉約,他在1995年9月24日朵雲軒上的作品行書軸24萬元,算是極高價了。王福廠(1879-1960年)是西泠印社的創立者之一,書風雅逸,在1995年的朵雲軒拍賣會上篆書七言聯售價3.2萬元,十年過後,恐怕也只是這個價格。鄧散木(1898-1963年)倒是拍賣會的常客,臨石鼓文(27開)6.6萬元(北京翰海,1996年6月28日)。
畫家之字

中國藝術傳統向來提倡書畫同源,元代又強調以書入畫,所以畫家往往是書家,書家不少也是畫家。相對來說,畫家之字受法度約束較少,較隨意放鬆。

近代海上畫派的趙之謙、蒲華、吳昌碩都是書法家兼畫家。趙之謙初學唐楷,後專注北碑,兼雜宋人意味。蒲華的書法如其畫,揮灑不羈。趙之謙的魏碑七言聯4.62萬元(中貿聖佳,2003年11月1日)。吳昌碩的石鼓文鼎鼎大名,行書一氣呵成。1993年首屆朵雲軒上,吳昌碩的石鼓文,3.3萬港幣; 1994年朵雲軒上,行書立軸,2.8萬元; 石鼓文四屏,13萬元。

陳師曾是個全面型的文人,書藝亦傑出。吳昌碩曾評論他: 以極雄麗之筆,郁為古拙塊壘之趣。詩與書畫,下筆純如。1994年首屆中國嘉德上,行草潞河秋泛手卷,估價3.8萬-4萬元。1994年朵雲軒的隸書對聯,估價2萬-2.4萬元,可惜均流標。

吳湖帆其書早年學董(其昌)趙(孟頫),又喜薛曜,遂作瘦金體,後又取法米南宮,晚年書風狂放。1994年朵雲軒上,行書對聯,1.8萬元; 行書四屏,從1.4萬元拍至4.6萬元。2003年11月1日的中貿聖佳上,行書十二言聯7.92萬元。

齊白石,書學何子貞、金農、李北海、天發神讖和三公山,晚年參以曹子建碑。他的篆書最珍貴,有大刀闊斧的金石意味,1994年朵雲軒上的大幅篆書立軸,29萬,當時書法有這樣的價格是不多見的。2001年12月14日上海敬華上齊白石的篆書四言聯拍得66萬元,另一幅行書立軸在2004年11月16日的天津文物拍賣上也以同樣價格售出。

張大千的書法如其人,瀟瀟灑灑,風姿綽約,後期書風受黃山谷影響,體態變形拉長,以斜取勢。首屆朵雲軒的早期行書立軸,2.2萬港幣; 首屆嘉德上的行書立軸,3.85萬元。10年過後,張大千的字跡賣得也不錯,2004年1月11日的北京翰海上的行書七言聯 13.75萬元,而只寫了畫廊二字的書法鏡心要賣9.6萬港幣(蘇富比,2003年10月27日)。

黃賓虹,書讀得多,金石、考據等學問精深,以三代金文為人稱道。1994年朵雲軒上的篆書對聯,從0.7萬元拍至3.8萬元,超出估價三倍多。他的行書也好,筆無定跡,信手書來,崇尚內美,不以勢壓人,實屬弘一、馬一浮書法一路。2003年11月25日的中國嘉德上,篆書七言聯拍得8.25萬元。而行書詩句手卷7.92萬元(中國嘉德,2000年5月7日)。

潘天壽,書法成就也高,似其畫風,雄強奇險,力能扛鼎。因此書價很高,一幅草書曾在1990年售出14.3萬港幣,但以後的拍賣會上極少出現他的作品。

現當代畫家能書者不勝枚舉,如徐悲鴻、高劍父、來楚生,等等。在北京翰海上,徐悲鴻的行書七言聯11萬元(2003年8月30日)和行書五言聯10.45萬元(1995年10月6日)。又如錢瘦鐵的草書四屏2.42萬元(上海工美,2003年7月16日)、高劍父的草書對聯3.29萬港幣(佳士得,2000年10月30日)。來楚生的隸書毛主席詩詞(21開)12.65萬元(朵雲軒,2003年12月17日)。

名人之字

誰都知道,藝術市場沒名頭的東西賣不出去,而有名即非書畫家,也能標價。人難免勢利,去博物館,見一幅佚名的古舊山水,若標上王蒙或倪雲林的名字,觀者也會多看幾眼。

清末以前的大官一般都會書法,有些還為功名所掩,舊時代的大官要經過層層科舉,若字不好,很吃虧。清末學者、書家俞起先就因字跡影響了功名。書法基本功有了,官僚在紛紛擾擾的政治舞台上顛來顛去,氣也養得很好。市場上數量特多的19世紀中葉左右的文官武將書跡,最能看出政治與藝術結合的廟堂之氣。其中曾國藩名氣最大,當個書法家確實也綽綽有餘。他是個全面性的人物,依賴武功使清王朝多苟活了半個世紀。文治也在行,文章雖屬桐城派,卻超過了方苞,儒家氣息濃厚,視界開闊,其後的蔣介石和青年時代的毛澤東都極佩服他。1994年朵雲軒拍賣的行書水墨紙本手卷,338cm長,一絲不苟,見其文如見其人,4.8萬元,不算貴。

黃賓虹曾將林則徐列入咸豐年間畫學中興的人物,其書法也頗為可觀,1994年嘉德春季拍賣的林則徐七言行書對聯,3.3萬元。清末年間對聯很盛行,與太平天國作戰過的左宗棠、胡林翼、李鴻章的對子都進入了國內藝術拍賣市場。左宗棠最多,七言楷書對聯,3.08萬元; 七言行書對聯,3.52萬元; 均在1994年嘉德春季拍賣上成交。1994年朵雲軒拍賣,行書對聯,1.8萬元。李鴻章的八言行書和胡林翼的八言行書在1994年春季嘉德拍賣中,分別以2.75萬元和1.76萬元成交。後者的估價僅7千-8千元,名人確實有號召力。

民國總統的字畫也值錢。1994年朵雲軒上的袁世凱行書對聯,拍得2.4萬元,袁大總統的書法在當時小有名氣,評他書法古勁有姿媚,筆多反而白止,甚至預言他會稱帝,因為其筆皆反也。袁世凱的二公子袁克文其實倒是近代有名的書家。袁克文的篆書6,600元(北京翰海,1996年6月28日)。1994年嘉德的黎元洪楷書對聯估價5千-6千元,徐世昌的對聯則估價1萬-1.5萬元,徐世昌的另一幅秋樹閑亭畫作,2.31萬元。1994年朵雲軒拍賣,有趣的是一件軍閥兼清末舉人吳佩孚的虯龍破雪,一枝墨梅還算工整,估價6千-8千元,拍出2萬元,可能是代筆,也可能是本人手跡,可見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並不重要。馮玉祥將軍的楷書對聯也是2萬元。

在拍賣會上,孫中山的字跡也不少,一幅博愛兩字書法在2000年10月30日的佳士得上賣了16.45萬元。蔣介石的八言楷書箋本字對在1995年北京翰海上以10.45萬元成交,他的致王寵畫信扎一通在2003年11月25日的中國嘉德上以5.72萬元拍出。而在2004年1月11日的北京翰海上,宋美齡的一幅山水價值1.98萬元。另外,早在1993年首屆朵雲軒拍賣會上,汪精衛的一幅行書也炒至24萬港幣。

京劇名角兒梅蘭芳梅花扇面和荀慧生山水,也是收藏家的雜項。在1994年朵雲軒拍賣會上,分別拍得1.1萬元和0.88萬元。此外,1994年嘉德春季拍賣上另兩件東西也屬名人所作,而且是大名人,清嘉慶皇帝楷書扇面,5.11萬元; 另一位是寫作與《聊齋志異》齊名的《閱微草堂筆記》的弄臣紀曉嵐,其行書七言2.42萬元,傳說紀曉嵐的字曾受時人譏評,看來還是有名則靈。

歷代皇帝的書跡在拍賣會上也時有出現。遠的可推宋高宗真草二體嵇康養生論(999萬元,中國嘉德,2000年),宋高宗即與岳飛過不去的趙構確實是個大書家,其後的皇帝大多就比較業余了。貫穿康乾盛世的三位皇帝都有拍品面世。康熙的朱子五言詩660萬元(中貿聖佳,2004年6月6日),有些貴了。雍正的行書三月三日得雨28.6萬元(中貿聖佳,2003年11月1日),平常些。乾隆帝到處題詞,可惜總讓人覺得不著邊際。行書五言詩46.2萬元(中國嘉德,2003年11月26日),乾隆也有畫拍賣,金蓮花165萬元(中國嘉德,2004年5月16日),實在不怎麼樣。慈禧太後的畫作更多,如在2004年6月26日北京翰海上的花卉四屏45.1萬元,但基本上是由宮中女畫家代筆。乾隆帝的11子永瑆倒是個書家,其行書手卷在2001年5月20日的中貿聖佳以28.6萬元成交。而道光帝的行書司射手卷售價62.7萬元(中國嘉德,2003年11月26日)。乾隆的寵臣和珅的字是高價,他的楷書詠物詩60.5萬元(中貿聖佳,2003年11月11日)。

現代文人之字也很有價值。盡管人們對郭沫若的行事為人褒貶不一,但他的書法還是不錯的,行書毛主席詩詞(中國嘉德,2001年4月24日)15.4萬元,行書八言聯18.15萬元(北京華辰,2002年11月4日),都是不錯的價格。到了2004年12月18日,他的一幅自力更生奮發圖強行書售319萬,就有點兒讓人摸不找頭腦了。郭沫若的朋友郁達夫也有幾幅拍品,如行書七言聯4.84萬元(中貿聖佳,2003年11月1日),行書對聯3.54萬港元(蘇富比,2002年10月28日)。魯迅的書法對聯難得甘苦兩心知,實是濡沫十年人,售價4.4萬元(中鴻信,2004年1月8日)。他弟弟周作人的楷書1.54萬元(北京翰海,1997年12月18日)。胡適的字跡比魯迅還貴,如楷書朱晦翁語10.2萬港幣(蘇富比,2003年10月27日),而行書立軸售價8.8萬元(上海工美,2003年12月22日),內容很有意思: 剛忘了昨兒的夢,又分明看見夢中的一笑。

陳獨秀的字也很好,他的行書四條陶淵明詩6.49萬元(北京華辰,2003年11月26日),而五四運動的好友劉半農的楷書八言聯雖然只有7,700元(中國嘉德,2001年4月24日),畢竟渾厚古雅。還有文人革命家瞿秋白的行書四屏1.65萬元(北京翰海,2001年12月8日),也讓人感慨。

3. 究竟是誰讓46歲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後有了身孕呢

清朝皇宮之中,彈琴的地方在慈禧寢殿的西廂房,西廂房擺著七八具琴,都是金弦玉軸,張春圃試彈都不合節拍。忽然一個十歲左右的幼童過來,見了琴就用手指玩,張春圃阻止說 :「 這是老佛爺的東西,動不得。」 旁邊一個婦女即責備張春圃:「 老佛爺事事都依他,你不打算要腦袋了?」 張春圃不再說話。晚清容納了許多特立獨行的奇人,光緒中葉以後,慈禧怡情於翰墨,學畫花卉,又學寫書法,但自己的字寫得不太好,就想找個代筆的婦人。

李蓮英為人聰敏,對待其他人也比較和善,但安得海、李蓮英與慈禧之間的曖昧即使有,也不可能發生切實的性關系。因為若他倆如果沒凈身干凈是瞞不了所有人的,要知道,清朝對於太監的檢查是尤其嚴格的。

4. 沈陽故宮藏慈禧太後的書畫

        慈禧太這位專橫跋扈的皇太後在書畫創作上的喜好有些兩極:柔美的花卉和威猛的擘窠大字。現在這兩極之作在沈陽故宮同時亮相,為我們欣賞慈禧書畫的全面風貌提供了一次難得的機會。

      有人說這件書畫代筆痕跡相當明顯,形制如此巨大的字,看上去筆力雄渾,無論是她的書法功力還是體力都不允許。

        據傳慈禧皇太後的代表就很多,除了清末著名才女繆素筠,還有王韶、阮玉芬和屈兆麟等人,屈兆麟常為其畫松、鶴、靈芝和蝙蝠。

        慈禧書畫有個重要的功能是賞賜功臣,每年元旦、春節都會集中賞賜一批書畫。因數量多所以就找代筆書畫,最後簽字蓋章。

        有種說法:慈禧50多歲時喜畫梅花,60多歲時多畫魚和牡丹,晚年喜畫不老松。這些題材能反映出慈禧心境的變化。但從此次展出的作品來看,各種題材的創作在不同年齡均有。

5. 慈喜太後和安得海風流事

慈禧太後(1835——1908年),葉赫那拉氏,滿洲正黃旗人,安徽寧池廣太道惠征之女。咸豐元年(1851年)入宮,封懿貴人,六年生子載淳
(同治帝),進懿貴妃。同治即位後,與恭親王等密謀殺肅順,垂簾聽政。光緒即位後,仍聽政。光緒親政後,因無實權,發動戊戌政變,被其挫敗,將光緒囚於宮中。光緒二十一年,光緒卒,次日,慈禧亦卒。葬於東陵。
慈禧太後執晚清政權五十年,其間發生的許多大事可謂路人皆知,慈禧在我們的印象中不外一個賣國者、陰謀家,狠毒而冰冷。但作為一個凡人來說,慈禧也有她不為人知的另一面,有與平常人一樣的喜怒哀樂、七情六慾,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不可思議。

在中國的近代歷史上,一提到慈禧太後,人們往往將其定義為「禍國殃民、嗜權如命、狠毒兇殘、工於心計、愚昧跋扈、頑固保守」的一代誤國妖後。為此,在國人對她惡評如潮。可以說慈禧眾多國人心中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賣國者、狠毒而冰冷的專制愚昧者,遺臭萬年。但畢竟我們也只能從記載中略有了解,試想如果慈禧真的這么愚笨,那她又是如何玩轉中國四十八年,幾乎達到了半個世紀?

慈禧太後作為帝制期間為數不多持久當政的女性,史學家們從未放棄對於這個人物的研究。有關慈禧的史學論著和文藝作品,大都只講慈禧禍國殃民的一面。近來,史學界逐漸開始有人從歷史條件局限的觀點,對慈禧當政提出較為公平的評價。但她在大多數人的心中,依然是一位負面人物。

關於對慈禧太後的評價,有的人認為她是敗光國家的罪魁禍首;有的人認為她是罪惡的化身,是屈辱的代名詞;還有的人認為她淫亂後宮,寵幸過無數男性,給傳統男尊女卑的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倫理上的沖擊,是一個典型的另類人物。那麼,慈禧太後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究竟擁有多少個男寵呢?

慈禧太後

慈禧太後是中國歷史上少數幾個曾經控制過整個國家的女性之一。從她15歲開始被選入宮中成為秀女之時起,便註定她的命運與大清王朝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進入宮中後,慈禧太後憑借著美貌的容顏和聰明的才智,很順利便得到了咸豐皇帝的寵幸,被封為懿貴嬪。咸豐皇帝死後,慈禧太後聯合恭親王奕發動「祺祥之變」,很快便控制了朝政,將年幼的同治皇帝推向了皇帝的寶座,而自己則成為幕後真正的控制者,也就是史書上所說的「垂簾聽政」。在擁有了權力之後,慈禧太後先前那種被壓制的個人慾望如滔滔江水般連綿不絕的釋放出來,於是,一個又一個男人被她所寵幸,演繹了繼武則天之後又一幕女人寵幸男人的活劇。

關於慈禧太後的後宮性生活,稗官野史中流傳著形形色色的說法,但是無論哪種說法都是圍繞一個中心——慈禧太後放盪不羈、淫亂後宮來展開。

有人認為,慈禧太後在剛入宮做秀女之時便已經開始和恭親王發生戀情了,並經常趁其他宮女不注意時外出與恭親王偷情狂歡。正因為如此,有的人甚至對同治皇帝的身份產生了懷疑,他們認為同治皇帝並非是咸豐皇帝的親生子,而是慈禧太後與奕私通的結晶。這種觀點有一定的可信度,如果慈禧太後與恭親王兩人之間毫無關系的話,那麼在咸豐皇帝死後恭親王不可能幫助慈禧太後鏟除異己,更不可能坐視慈禧太後垂簾聽政而不管。

如果說慈禧太後以前與恭親王的戀情還只是偷偷摸摸的話,那麼在她政權穩固之後,更是開始明目張膽地在男人身上發泄自己的私慾。第一個被她抓中的是榮祿,也就是她的初戀情人。根據野史記載,慈禧在進宮之前,是當地一位有名的美人,當地的惡少早已對她垂涎三尺,於是有一次趁慈禧太後獨自一人外出之際,便企圖將其強奸,恰好榮祿路過此地,便趕跑了這群惡少,使慈禧太後免遭這群惡棍的侮辱。從此以後,兩人的感情迅速升溫,一直保持著曖昧關系,即便慈禧太後進宮之後,兩人還經常私通淫亂。慈禧太後垂簾聽政之後,更是將他們的關系公然暴露於公眾的眼球之下,這從慈禧太後聽政之後榮祿的平步青雲之中便可以看出來。

榮祿只是慈禧太後垂簾聽政之後第一個公開的寵男,除此以外還有其他許多沒有公開的被慈禧太後寵幸過的男人。據民間傳言,慈禧太後除了奕和榮祿之外,還與當時的太監安德海和李蓮英有染,盡管太監沒有生理能力,但是他們可以給慈禧太後帶來心理上的安慰和刺激,由於這兩人很會在這個方面迎合慈禧太後,因此他們得到了慈禧太後的萬般寵愛,這從慈禧太後對李蓮英一再的封官和賞賜之中便可以看出一點端倪。除此之外,清人所寫的《聞塵偶記》中也記載有一個有關慈禧太後的風流韻事:光緒八年,一位姓白的古董商人在李蓮英的介紹下會見了慈禧太後,慈禧太後被他英俊的外表和優美的談吐所折服,當天夜裡便將這個古董商留宿於其寢宮,過了一個多月才將古董商放出。除了《聞塵偶記》之中所記載的這個故事之外,慈禧太後的風流韻事還有一個在民間廣為流傳的傳說,相傳慈禧太後很喜歡吃金華飯館的湯卧果,每天都要派人去買,李蓮英與金華飯館的一個姓史的伙計很熟,經常帶他到宮中遊玩,按照清朝宮廷以往的慣例,私自帶外人入宮是要被殺頭的,但是慈禧太後見到這位姓史的伙計之後立刻被他英俊的外表所吸引,不僅沒有怪罪李蓮英私自帶外人入宮,反而顯得很興奮,當晚便寵幸了這位姓史的伙計。

以上關於慈禧太後的這些風流韻事絕大多數出自於一些野史的記載,因此其可靠性究竟幾何還難以得出一個明確的結論。但實際上,即便真有其事,正史中記載的可能性也很小,因為這些正史在流傳之前,一般都會經過統治階級事先的核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慈禧太後有這種風流韻事也是很正常的,畢竟,一個從二十六歲便開始守寡的年輕貌美的女性,要說沒有一點出軌的跡象,是難以令人相信的。

北京琉璃廠有個叫張春圃的琴師,以為人彈琴糊口。他為人戇直且樸野,琴技出神入化,在士大夫中口碑極好。慈禧閑來無事想學琴,聽到張春圃的名聲,就把他召入宮里彈琴。據說彈琴的地方在寢殿的西廂房,正屋有七大間,慈禧坐在最西邊一間,距離西廂房很近。張春圃在宣召時就與太監約好,不能跪著彈,必須坐著才可以彈好,太監一口許諾,所以不讓他對著慈禧的面。

西廂房擺著七八具琴,都是金弦玉軸,極其華貴,張春圃試彈都不合節拍。接著聽到慈禧說:「可將我平日所用的琴取來讓他彈。」太監奉命取來給張春圃。張春圃一落指,覺得聲音十分清越,連聲稱贊:「好琴好琴。」張春圃彈了一首,稍作休息。忽然見有幾個穿乳母衣服的人攜一個十歲左右的幼童過來,衣服極華美。幼童見了琴就用手指玩。張春圃阻止說:「這是老佛爺的東西,動不得。」幼童瞪目看著他。旁邊一個婦女即責備張春圃:「你知他是誰,老佛爺事事都依他,你敢攔他,你不打算要腦袋了!」張春圃不再說話。
這天張春圃出宮後,後來慈禧又宣召,他寧死也不敢去了。張春圃為人狷介有志節,因為貧窮在廠肆為佣,而其琴法馳名於公卿間。慈禧那天曾命太監傳語說:
「你好好用心供奉,將來為你納一官,在內務府差遣,不怕不富貴。」但張春圃自見那個幼童後,絕跡不入宮。同輩問他,張春圃說:「此等齷齪富貴,我不羨慕。」

肅王聽說張春圃的名聲,召他至府邸彈琴,給他月俸三十金,早來晚歸習以為常。張春圃覺得束縛不自由,欲擺脫卻沒有好辦法。一天黃昏下雨,肅王說:「你別回去了,就住在這里罷。」張春圃不肯,肅王再三挽留,張春圃說:「肆主不知我在此留宿,還以為我嫖娼呢。」肅王大怒,將他驅逐出去,再也沒有召他進府。張春圃欣欣然以為得計。

有一個世家小姐曾請張春圃教琴,張春圃午後來,彈完一曲就走,連一口水都不沾唇。後來張春圃因狷介而貧困死。
其實晚清容納了許多特立獨行的奇人,張春圃並不因為不奉慈禧詔或惹怒肅王而招來殺身之禍,擱到別的朝代是不可想像的。

光緒中葉以後,慈禧忽然怡情於翰墨,學畫花卉,又學寫書法,常寫福壽等字賜嬖倖大臣。但自己的字寫得不太好,就想找個代筆的婦人,於是降旨各省督撫留心尋覓。四川有官眷繆氏,其夫在蜀地做官死在任上。繆氏工花鳥,會彈琴,小楷字寫得楚楚清秀,於是被送入京里。慈禧召見面試後大喜,讓她隨在左右,朝夕不離,並免其跪拜。月俸二百金,又為她的兒子捐內閣中書職位。繆氏有時也做應酬筆墨賣於廠肆,其書畫頗有風韻。自是之後,凡大臣家有慈禧所賞的花卉扇軸等物,都出自繆氏的手筆。

慈禧六十大壽的前幾天,她忽然問繆氏:「滿洲婦女的婚妝,你也見過了;我卻沒見過你們漢女結婚時穿的是什麼?」繆氏說:「是鳳冠霞帔。」慈禧說:「慶祝那天,你要穿鳳冠霞帔做我的陪賓。」第二天繆氏買了鳳冠霞帔穿上,慈禧大笑不可抑止,說像戲劇中的某人。到了慈禧大壽那天,眾滿族婦女入宮,看見繆氏的服裝無不大笑失聲。慈禧當天十分高興,而繆氏被束縛在鳳冠霞帔里整整站了一天,苦不堪言。估計她下輩子再也不想穿什麼倒霉的鳳冠霞帔了。

傳說慈禧太後有男寵,若武則天之與薛懷義、張昌宗那樣。清代文廷式《聞塵偶記》雲:光緒八年的春天,琉璃廠有一位姓白的賣古董商,經李蓮英介紹得幸於慈禧。當時慈禧四十六歲。白某在宮里住了一個多月以後被放出。不久,慈禧懷孕,慈安太後得知大怒,召禮部大臣,問廢後之禮。禮部大臣說:「此事不可為,願我太後明哲保身。」當夜慈安猝死。

另有野史記載:慈禧好吃湯卧果,每日早晨派人去宮門口買四枚湯卧果,由金華飯館的伙計派人送來。金華飯館有一個姓史的年輕伙計,他長得玉樹臨風,儀容俊美。史某與李蓮英混熟了,經常被李蓮英帶到宮里去玩。有一天,慈禧忽然發現李蓮英旁邊站著個俊美的少年,便問李蓮英那是誰?李蓮英十分害怕,因為帶外人入宮嚴重違反宮禁,但又不敢撒謊,只得如實稟告。慈禧沒有表現出生氣,反而有些興奮,將史某留在宮內「晝夜宣淫」,一年後生下光緒。慈禧不敢養在宮中,命醇親王代為養育,接著將史某滅口。光緒比同治低一輩,慈禧違反立子不立弟的常規,或許因為光緒是她的親生兒子。

慈禧和太監安德海、李蓮英有私的傳聞,在史書中查尋不到足夠的證據。李蓮英在入宮前,因為生活落魄,曾私販硝磺,外號皮硝李。後販硝磺被抓入獄,出獄後以補鞋為生。好友沈蘭玉見他可憐,將他引進宮里當了太監。李蓮英素有「篦小李」之美譽,以一手漂亮的梳頭功夫得到那拉氏的賞識。他的值班房離西太後住所不遠,有時太後到他屋裡看一下,李便把慈禧坐過的八張椅子全部包上黃布,西太後果然稱許他忠誠細心,對他愈加信任。

康熙末年規定太監品秩最高為五品,最低者八品;乾隆七年改為「不得超過四品,永為定例」。慈禧執政時,打破祖制,賞李蓮英為二品。多年來,慈禧對李蓮英寵眷不衰,二人常在一起並坐聽戲,凡李蓮英喜歡吃的東西,慈禧多在膳食中為他留下來。李蓮英為人極為聰敏,善解人意,對待其他人也比較和善,不如安得海那樣氣焰囂張,所以能夠得到善終。

但安得海、李蓮英與慈禧之間的曖昧即使有,也不可能發生切實的性關系。因為若他倆沒凈身干凈,是假太監,這事是瞞不了所有人的。在清朝對太監的檢查尤其嚴格,當太監後隔年還得接受慎刑司驗身。

慈禧生前酷愛珍珠、瑪瑙、寶石、玉器、金銀器皿,死後棺內陪葬的珍寶價值白銀高達億兩。1928年6月,外號孫大麻子的河南軍閥孫殿英以剿匪為名,深夜時直奔清東陵。工兵爆破墓室,炸開慈禧太後明樓下洞門里的金剛牆,打通了進入地宮的通道,撞開石門後進入墓室。

慈禧棺內底部鋪金絲織寶珠錦褥,厚七寸,下面綴大小珍珠一萬多粒,紅光寶石八十五塊,白玉二百多塊,錦褥上有一層綉滿荷花的絲褥,上鋪五分重的珍珠二千四百粒。慈禧屍體上蓋一條織金的陀尼經被,明黃緞底,捻金織成,織有漢字陀羅尼經文二萬五千字,綴有八百多粒珍珠。頭上的鳳冠由無數珍珠寶石嵌成,其中僅一顆珍珠就價值白銀約一千至二千萬兩。

屍體周圍的大件珍寶有:九玲瓏寶塔、翠玉佛、翡翠西瓜、蟈蟈白菜、紅藍寶石、祖母綠寶石、玉石、紅珊瑚樹、墨玉荸芥等不計其數,均去向不明。慈禧太後的牙被撬開,口所含的夜明珠,分開時是兩塊透明無光的珍珠,合攏時就是一個圓珠,射出一道綠色寒光,夜晚百步之內可以照見人頭,十分清晰。

孝欽顯皇後(葉赫那拉杏貞),通稱慈禧太後,滿族,1835年11月29日(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1908年11月15日(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又稱「西太後」、「那拉太後」、「老佛爺」,徽號慈禧端佑康頤昭豫庄誠壽恭欽獻崇熙。死後清朝上謚號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庄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後」。咸豐帝的妃子,同治帝生母,光緒帝養母。1861年至1908年間清朝的實際統治者。慈禧太後,姓葉赫那拉,出生於北京,滿洲正藍旗人也有說法是漢族人,慈禧太後是晚清統同治、光緒兩朝的最高決策者,她以垂簾聽政、訓政的名義統治中國四十七年。

熱點內容
清香木的盆栽圖片 發布:2025-09-18 22:30:57 瀏覽:769
梅花易數三藏 發布:2025-09-18 22:12:56 瀏覽:279
櫻花園九年 發布:2025-09-18 22:10:30 瀏覽:160
盆栽心願卡 發布:2025-09-18 21:57:31 瀏覽:226
綠植可以天天噴水嗎 發布:2025-09-18 21:49:17 瀏覽:166
平原櫻花 發布:2025-09-18 21:44:18 瀏覽:136
春光爛漫海棠紅 發布:2025-09-18 21:43:31 瀏覽:328
情人節快樂的韓語 發布:2025-09-18 21:40:46 瀏覽:801
蘭花分櫱 發布:2025-09-18 21:34:21 瀏覽:168
涼粉草盆栽 發布:2025-09-18 21:32:25 瀏覽: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