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奈的花卉
A. 馬奈的代表作是什麼
他的代表作有《草地上的午餐》、《奧林匹亞》等。
愛德華·馬奈(édouard Manet,1832.01.23 - 1883.04.30)是19世紀印象主義的奠基人之一,1832年出生於法國巴黎。他從未參加過印象派的展覽,但他深具革新精神的藝術創作態度,卻深深影響了莫奈、塞尚、梵谷等新興畫家,進而將繪畫帶入現代主義的道路上。受到日本浮世繪及西班牙畫風的影響,馬奈大膽採用鮮明色彩,舍棄傳統繪畫的中間色調,將繪畫從追求立體空間的傳統束縛中解放出來,朝二維的平面創作邁出革命性的一大步。
2014年11月5日,他的《春天》在美國紐約佳士得拍賣行拍得3320萬美元。
《草地上的午餐》(法文:Le déjeuner sur l'herbe)是法國寫實派與印象派畫家馬奈創作於1862年和1863年間的一幅布面油畫。原本名為《浴》(法文:Le Bain)。畫中幾個人物構成一個互相交錯的三角形,兩位男子和裸體女人的肢體互相交纏,這樣就把此畫的性戀的含義凸現了出來。
B. 愛德華·馬奈——印象派的先驅
Edouard Manet, 1832-1883
The Pioneer of the Impressionists
馬奈以其不算長的一生,創造了繪畫史上的一個時代,
盡管他生前顏受挫折,但他在藝術史上的地位是無人可撼動的。
愛德加·德加在馬奈去世後評價他說:「馬奈要比我們所想像的更偉大。」
愛德華·馬奈Edouard Manet, 1832-1883,1832年1月23日出生在巴黎一個富有的資產階級家庭。他早年學習法律,當過水手,在18歲時才進入巴黎古典主義畫家托馬斯·庫蒂爾的畫室正式學習繪畫。6年的時間里,他受到了嚴格的繪畫基本功訓練,獲得了扎實的造型功力,但他不滿古典主義,經常同老師爭論,批駁僵死的教條和脫離生活來教畫的藝術體系。
在這期間,馬奈還研究和臨摹過大師委拉斯開茲、戈雅、魯本斯以及提香的作品,還有與他同時代的畫家德拉克洛瓦的畫,他還常到盧浮宮觀摩歷代大師作品,並游歷德國、義大利、荷蘭和比利時,以獨立自主的見解獲取了在畫室中難以得到的真正清新厚實的藝術修養。
老畫家們的影響在馬奈的許多作品中都有所體現。西班牙派畫家在選材、選擇構圖手法和灰暗色調等方面的影響在馬奈早的作品中表現得尤為突出。這些作品中有些還很受公眾的賞識,如1860年完成的《西班牙男歌手》及後來的《持劍男孩》等。
馬奈於1863年完成的《草地上的午餐》因未按照古典主的模式進行創作引起了眾怒,該畫在未被評判委員會通過後,於1863年在官方沙龍展覽會「落選作品沙龍畫展」上進行了展出。
馬奈的另一幅巨作《奧林匹亞》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情。在這幅畫里,畫家也拒絕了古典的模式。這幅畫是用在當時說來不尋常的大面積明暗對比手法完成的:人物裸體躺在明亮的床上,旁邊則是暗色的牆壁、黑人女僕、黑貓和五彩繽紛花束的明亮色塊。
馬奈對學院派教條感到反感,他善於通過現實主義者、探求真理的人的眼睛來認識世界。他的作品還具有寫生手法的清新和新穎,贏得了年輕畫家們的認可。一幫年輕的畫家追隨著馬奈的腳步,其中的勇敢者就成為後來印象派代表。馬奈因此被尊為印象派的先驅,但他自己卻從來沒有參加過印象派的展覽,也不承認自己屬於印象派。
1866年,馬奈完成了《吹笛少年》。畫中描繪的是近衛軍樂隊里的一位少年吹笛手的肖像。畫家在探索形與色的統一時,注意到對人物個性特徵的刻畫。在色彩上追求一種穩定的、幾乎沒有變化的亮面,然後突然轉入暗部,將人物置於淺灰色、近乎平塗的明亮背景中進行描繪,用比較概括的色塊將形體顯示出來。在這幅畫中沒有陰影,沒有視平線沒有輪廓線,以最小限度的主體層次來作畫,否定了三度空間的深遠感。左拉曾在這幅《吹笛少年》面前贊嘆道:「我相信不可能用比他更簡單的手段獲得比這更強烈的效果的了。」當時官方沙龍展的評委們都不願意收藏這幅作品
19世紀80年代,馬奈不顧重病,繼續堅持工作。他這時經常畫些花卉和靜物寫生,如《水晶玻璃花瓶中的丁香》等。1881年,他還在病中創作了自己的傑作之一《女神遊樂場的酒吧間》。在這幅畫里,他最後一次表現了他所酷愛的熱鬧繁華的巴黎生活。這是馬奈的最後一幅大作,一幅簡練的而又驚人的寫生手法的傑出典範。馬奈因這幅畫的展出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官方授予他「榮譽團勛章」。病中的馬奈說:這實在太晚了。」1883年的4月30日,馬奈永遠離開了他熱愛的光和色的世界。
C. 馬奈的作品有哪些呢
印象派大師愛德華·馬奈的名畫《春天》5日在美國紐約佳士得拍賣行拍得3320萬美元。《春天》是馬內的代表作之一,最早於1882年在法國巴黎展出,描繪女演員讓娜·德馬爾西身穿花裙,與春色交相輝映。馬內試圖用畫筆描繪四季,但僅完成《春天》和《秋天》。馬內1883年離世,終年51歲。
注意:
馬奈,1832年出生在巴黎一個富有的法官家庭,青年時還當過海員,旅途中大自然的魅力深深誘發了他那用色彩和線條描繪自然美的激情。18歲時,馬奈毅然走進了巴黎古典主義畫家托馬斯·庫遲爾的畫室學習繪畫。在這里前後學了6年之久,受到了嚴格的繪畫基本功訓練,獲得了扎實的造型功力,但他不滿學院派的僵化和虛假,而迷戀歷代大師提香、格列柯、里貝拉、委拉斯貴支、戈雅、哈爾斯和魯本斯的藝術。
1856年,馬奈離開庫退爾畫室之後,到處旅行。在各地的博物館里廣泛地學習和研究。他把自己的全部經驗和技巧,全都用於以自己的方式去解釋和表達他所描繪的現實。他將光和色綵帶進了人物畫,開創了印象派的畫風。
D. 馬奈的代表作及作品分析,主要主要啊
畫作名稱:《福利·貝熱爾的吧台》
【創作者】愛德華·馬奈(法國)
【創作年代】1882年
【類別】畫布油畫
【風格】印象主義
【題材】風俗
【規格】130×96cm
【材質】油彩 畫布
【存藏處】德國
作品賞析
這幅畫是馬奈晚年的代表作 。在這幅畫中他最後一次刻畫了他所熟悉和喜歡的巴黎喧囂和豪華的生活。畫中描繪了一位金發女招待站在吧台後面,身穿飾有寬大花邊的緊身上衣,兩手撐在檯面上,正在應酬顧客。她的身後是一面大鏡子,畫外的一切隱隱約約地收入其中。酒吧間里燈火輝煌,賓客滿座,熱鬧華麗的景象被表現的淋漓盡致。為了加強空間的對比關系,畫家特意利用了大塊的玻璃鏡作為背景,以琳琅滿目的酒瓶、玻璃杯作為背景,使畫面變化豐富而生動,好似觀者自己正站在台前。這幅畫於1882年沙龍展出後,得到了廣泛好評。
馬奈是法國印象主義畫派的代表畫家和精神領袖,其最大特點是打破傳統繪畫追求空間感而趨向平面裝飾化。其繪畫作品構圖新穎,形體概括,色彩絢麗對比強烈,將傳統與現代的繪畫元素完美結合。《福利·貝熱爾的吧台》作為其代表作,將模特置於擺滿食物與酒的吧台中進行寫生。馬奈並不是自然模擬,而是按照藝術規律和自己的主觀理解對畫面進行處理:畫面色調格外明亮,色彩生動活躍,輕快不失和諧。人物與環境的結合自然巧妙。他把人物安排在畫面中心,凸顯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充分顯露出畫家高超的構圖技巧。整幅畫作筆觸流暢自由、收放有度,色彩豐富絢麗而熱烈,形成主與次、人物與環境虛實相生的映襯美感,從而營造了一個充滿想像的藝術空間,刻畫了畫家心目中的吧台。
尚尼奧在記述他見到馬奈創作這幅畫時的情況寫道:當我於1882年1月回巴黎時,第一個拜訪的人便是馬奈,那時他正在畫《福利·貝熱爾的吧台》的油畫,模特是一位很美麗的女孩,她站在一台擺滿了食物與酒的檯子後面。雖然馬奈在他的畫里採用了模特兒,但是他並不是一個自然的模仿者;我特別注意到了他那具有大師之風的簡略藝術手法。這個女子的頭部造型十分明顯,但不是說她的樣子就是如此的。每一件事物都經過了他的再創造;調子方面比實際更明亮,色彩更加生動,月夜的安排更加緊湊。其效果是一種高尚而輕快的和諧。我去的時候他便中止作畫和我交談。他說:「簡化在藝術上是必要的,同時也是一種精練...... ,這段記述可以幫助理解這幅畫和馬奈的藝術思想。這幅畫顯示出他那古典的高貴氣質和華麗美艷的印象派色彩,可看成為他生命交響樂的輝煌結尾。
畫作名稱: 《草地上的午餐》
作者: 愛德華·馬奈(法國)
創作年代: 1863年
風格: 古典主義
題材: 風俗
規格: 213.4×269厘米
質地: 布 油彩
存藏處: 巴黎 盧浮宮
作品賞析:
《草地上的午餐》1863年在落選者沙龍中展出,一畫引起了世所罕見的轟動,他直接表現塵世環境,把全裸的女子和衣冠楚楚的紳士畫在一起,畫法上對傳統繪畫進行大膽的革新,擺脫了傳統繪畫中精細的筆觸和大量的棕褐色調,代之以鮮艷明亮、對比強烈、近乎平塗的概括的色塊,這一切都使得官方學院派不能忍受。此畫在構圖上,把人物置於同一類樹木茂密的背景中,中心展開了一個有限的深度,中間不遠的地方那個彎腰的女子,成為與前景中三個人物組成的古典式三角形構圖的頂點。在技法上,把繪畫作為二度表面的主張又向前推進了一步,在對外光和深色背景下出現作了新的嘗試,因此此畫在藝術技巧和歷史意義上都是一個創新。
畫家簡介:
愛德華.馬奈(1832-1883)
人們在追溯現代派繪畫的起源時,通常以1863年馬奈在落選者沙龍中展出《草地上的午餐》為開端,拿破崙三世想用皮鞭抽打的不朽之作開始,世界畫壇出現了日新月異的變化。
愛德華.馬奈(1832-1883)是法國19世紀著名畫家,印象派領袖。他出生在巴黎一個富有的法官家庭,青年時當過海員,後進入學院派畫家庫圖爾畫室學習。但獨特的個性使無法容忍學院派的那種僵化與虛假,他說:"每當我走進畫室,總覺得好像是走進了墳墓一樣。"離開畫室後,他到各地美術館臨摹和研究前代大師們的作品。
1863年在落選者沙龍中展出的《草地上的午餐》一畫引起了世所罕見的轟動,不論是題材還是表現方法都與當時占統治地位的學院派原則相悖。它直接表現塵世環境,把全裸的女子和衣冠楚楚的紳士畫在一起,畫法上對傳統繪畫進行大膽的革新,擺脫了傳統繪畫中精細的筆觸和大量的棕褐色調,代之以鮮艷明亮、對比強烈、近乎平塗的概括的色塊,這一切都使得官方學院派不能忍受。
1865年展出的馬奈另一件作品《奧林匹亞》同樣以其離經叛道的藝術形式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遭到了評論界和新聞界的猛烈攻擊,被咒罵為"無恥到了極點"。以左拉為首的進步作家和青年畫家們則為馬奈喝彩。左拉說:"馬奈將在盧浮宮佔一席地位。" 這場爭論使得馬奈名聲大振,一批年輕畫家聚集在他周圍,他們受馬奈新穎畫風影響,努力探求新的藝術風格與手法,被當時人諷刺為"馬奈幫",這就是後來著名的印象派,馬奈無形中成為這些印象派畫家的領袖。馬奈以其強烈的繪畫敏感性和其典範性的作品,使他所處時代的繪畫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1883年4月30日,馬奈病逝。馬奈這一名字出典於拉丁文題銘 Manet et manebit,意思是:"他活著並將活下去"。
E. 請幫忙找下國外花卉油畫名家名字,越多越好。
樓主你好
梵高的《向日葵》
印象畫家巴齊耶的《插牡丹花的黑女人》
印象派馬奈的《白色牡丹花》
其實很多畫家都畫花卉的 你找一下 印象派的就有很多 不知道你是不是要這樣的畫
希望我說的可以幫到你
F. 影響西方文學與藝術的120座美妙花園丨繆斯的花園
還記得莫奈的吉維尼花園么?
克勞德·莫奈,《吉維尼花園》, 作於1902年
這是莫奈親自改造的一片園地,裡面種滿了奇花異草。
每天莫奈都會打理這座花園,好像它是位模特,正為畫像擺出姿勢一般。而這座花園也的確滋養了莫奈創作四季草木畫作的 色彩靈感 ,並激發他創作出了深入人心的傑作—— 《睡蓮》 。
克勞德·莫奈,《睡蓮》,1906年
對薄伽丘來說,花園則是極其理想的 故事發生地 。
他在 《十日談》 第三日的故事中,讓那群年輕人搬進了一座花園。
薄伽丘還親自用硬筆和棕色顏料繪制了這座花園的插圖。
喬凡尼·薄伽丘所著的《十日談》插圖,作於約1370年
圖中一群年輕人圍坐在鮮花開遍的草坪上,還有一座六邊形的噴泉池,噴泉池上方矗立著維納斯雕塑,下方四個獸形噴頭正在噴水。
也許你已經注意到了花園在以上作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事實上,在此之外的許多文學和繪畫作品中, 「花園」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 :
亞當和夏娃偷食禁果,歐也妮·葛朗台的第一次心動,簡愛和羅切斯特先生令人感動的重逢……從古代神話,到現代文學經典,其中的許多情節無一不是發生在花園之中。
龐貝古城的壁畫,奧古斯特·雷諾阿的《鞦韆》,馬奈的《杜伊勒里宮的音樂會》……從遙遠的古城壁畫,到現代眾多藝術大師的繪畫傑作,也無一不在描繪著花園中的場景。
奧古斯特·雷諾阿,《鞦韆》,1876年
那麼花園究竟是如何進入文學、藝術大師的視野,又如何被他們所記錄描繪呢?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下吧~
[法]埃絲特勒·普萊桑-索萊爾
2020年6月
有書至美-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文學作品中 首次出現 花園是在公元前13世紀的蘇美爾人史詩 《吉爾伽美什》 之中。
書中的主人公吉爾伽美什因為朋友恩基杜的死亡倍感痛苦,又因為對自己的命運感到憂慮,因此踏上了尋找永生奧秘的征途。
出土於伊拉克杜爾-沙魯金(Dur-Sharrukin),《神靈將罌粟花帶向生命之樹》,約公元前710年
在世界的盡頭,他只花了不到「十二個時辰」便穿過陽光之間的幽暗道路,照亮了整個世界。
吉爾伽美什最終來到 寶石之園 ,「園中的樹木不結果實,而是 累累垂著各色寶石 」。
古代神話通過這樣的描述 將花園和神祇聯系在一起 。然而,吉爾伽美什在寶石之園中並沒有尋找到可以令他永生的植物,在他終於求取到這種植物的時候,一條蛇卻將之竊走,迫使吉爾伽美什必須作為凡人度完一生。
到頭來,吉爾伽美什這一場波瀾壯闊的遠行,只留下「刻在石碑上的旅行記述」,長生不朽,永垂後世。
美妙絕倫的花園加上毒蛇,不由讓人想起另一個神話故事中的 伊甸園 。
這一處花園可以追溯到 美索不達米亞地區 。它坐落在四條大河的源頭,這四條大河之中,便有灌溉著亞述國首都亞述城的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從很多方面來看, 伊甸園都和古代亞述的花園頗為相似 。
出土於君士坦丁堡,《樂園》
《聖經》故事中的上帝和古代波斯的帝王一樣,「破曉時分,便行在花園之中」,手植草木,汲水溝渠。
這樣的一處世外桃源,引得後人紛紛追尋其蹤跡。
自伊甸園的傳說誕生以來,它就和園中禁果的故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在《聖經》中,盜取禁果乃是 人類最初的原罪 ,而據聖奧古斯丁的論述,它也是背負原罪之人 獲得救贖 的一個象徵。正因為盜取禁果,人類才被趕出伊甸園,而通過皈依正信,人類未來將會進入下一座伊甸園。
《原罪:亞當和夏娃偷食智慧之果》,1143年,義大利巴勒莫諾曼宮(Palazzo de Normanni)壁畫
伊甸園神聖園地的形象,也是 創始神話和生命起源神話的一次結合 。希伯來語中的「伊甸」一詞,本義是「豐盛、歡樂、愉悅」,因此我們也可以將伊甸園闡釋成「歡樂之園」。之後出現的那些為神所中意的神聖園地,也無一不是充滿樂趣的奇妙之所。
這些古代花園既是 生命力勃發的聖地 ,也是 人類情感的熱土 。
高聳的圍牆 是中世紀花園的一大特色,高牆可以將園內與園外的世界分隔開。
這一時期,既有用以隱修和自省的「 隱修園 」,也有供人尋求幸福與愛情的「 愛之園 」。
在修道院所有的「隱修園」(hortus conclusus)中,外部世界的一應景物俱被擋在界外,以便園中之人內斂自省,或是抬頭望天尋求啟示。
馬扎林的無名氏(Maitre de la Mazarine),《天堂及其泉流》,15世紀初
據聖伯納德的說法,人類的靈魂離開背負原罪荊棘的肉體後,便能夠上達天堂樂園,來到極樂世界。但與伊甸園不同的是,這一處天堂將不會是失樂園,而是虔信之人身後永恆的居所。
這和但丁所描繪的天堂之旅頗為相近。在但丁的筆下,人的靈魂先要經歷煉獄的考驗,才能進入樂園。
中世紀的花卉也有各自的象徵意義: 白色的鳶尾花象徵著純潔和堅貞;紅玫瑰象徵著敬神之愛的美妙、聖潔的光輝和對耶穌基督的虔誠 。
這兩種花往往會出現在聖母瑪利亞的庭院之中,
聖露西亞無名氏,《玫瑰園中的聖母》,15世紀
在「貴婦人和獨角獸」題材的掛毯中,自然往往以詩意化的形式出現,然而它象徵給人的感官帶來的歡愉,和它本身的性質頗相接近。「隱修園」也因此轉變成了「愛之園」,供人在其中尋求幸福和愛情。
掛毯《少女馴服獨角獸》中「采味」部分,1484-1500年
在《科里傑》的傳說中,他的伴侶菲尼絲為了逃避丈夫假裝死亡,之後逃進一棟暗無天日的高塔,躲避數月後,便來到一處花園內再次現身在科里傑面前,希望說服他相信自己業已重生。
這一對情侶隨後便在花園中盡情向彼此傾訴情意。雖然他們之間的感情有違規矩,卻因為彼此之間已許下承諾而得以存續,傳說故事中對他們之間的愛情有著頗為露骨的描寫。
《園中情侶》,1490年
而克里斯汀·德·皮贊在《情詩》中則如此詠嘆愛情之園:
那愛情之神司掌這美景絕倫的樂園
五月的春色里,紫羅蘭和玫瑰
迎春、鈴蘭和百合花,一片正應良辰。
安東尼奧·維瓦里尼(Antonio Vivarini),《愛情之園》,1465-1470年
文藝復興標志著對中世紀傳統的一次革命,並成為日後歷史篇章的開端。
中世紀的思想雖然並沒有被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所採納,但是中世紀文藝作品的主題卻被他們保留並繼承了下來。「隱修園」、「愛之園」和「情感激盪」這樣的主題並沒有消失,但與中世紀的花園描寫不同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開始 從自身的眼光出發去觀察自然風光 。
他們發展出了一套基於現實世界的花園建築學,並且運用他們的文字將之發揚光大。
馬洛後來所描寫的那種完全由植物營建而成的神殿庭院,便標志著中世紀花園觀逐漸向文藝復興思想過渡的過程:
神殿門前花相映
山谷路中草繽紛
昔日牧人帕里斯
一駕天馬去絕塵
朱庇特神曾來此
為有美景堪置身
亞當夏娃如有信
須認此處是故征
……
弗朗切斯科·德爾·科薩(Francesco del Cossa),《維納斯的榮光》,1468-1469年
在薄伽丘的《十日談》中,中世紀陳腐得到清除,鄉間的小花園開始重獲和諧。其中第十日的故事中,騎士內里·德·烏貝爾蒂在宅邸的邊上修建了一個花園,並在花園之中,迎接王駕。
花園從中世紀的情愛之地,逐漸轉變成文藝復興 理想中的社交場所 ,人在花園之中可以擁有樂觀的視野和自我的尊嚴,花園也因此成為人的一個 理想國 。
杜·貝萊(Du Bellay)、龍薩爾(Ronsard)和多比涅等人歌詠花園的詩句揭示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園藝要義: 人文主義者不再前往中世紀的花園之中勞作,而是將其封存記錄,以備後世吟詠。
[法]埃絲特勒·普萊桑-索萊爾
2020年6月
有書至美-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巴洛克式的花園繼承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先進理念,並將之推向極致, 務求創造絕景奇觀 ,因此成為一門真正的 高雅藝術 。而這一時期的文人與畫家們也無不通過自己的藝術將花園之美微縮於筆下。
賈科莫·托雷利(Giacomo Torelli),《花園與別墅》,17世紀
路易十四 是一位在園林藝術造詣上登峰造極的大家,在他親自營建的凡爾賽宮園林里,即使是在其中野餐時,都可以享受到精美絕倫的園中風光。
艾蒂安·阿列格蘭(Etienne Allegrain),《路易十四游覽凡爾賽宮北花園》,1688年
蒙蒂尼修道院長(abbe de Montigny)因此將這種巧奪天工歸結於神祇襄助,而這也 啟發了多勒諾伊夫人 (Mme d』Aulnoy)多年之後創作出 《白貓》 這部作品。這部將花園搬上舞台的劇作把權力的影響作了深入的描寫。
巴洛克風格的花園除了務求濃縮宇宙和世界,也力圖成為玄學的討論場,因而也成了 撫慰人們的鎮靜之所 。
這一時期的花園通過 精密的幾何學 確定形制,藉助 嚴謹的計算 布置田地,又以 精準的比例 安排園中區劃,因此,花園得以 將世間的混亂轉化為秩序 ,並在其中開辟出一個 讓人安心的小小世界 。
讓·巴普蒂斯特·馬爾丹,《從薩托里遠眺凡爾賽城堡和橘樹園》
啟蒙時代的狂飆突進
18世紀初與日後的英國園林藝術 並不追求整齊有序 ,而是「拋棄地形和規劃」,不用人工劃定的形制, 從自然固有的地勢形態出發,將風景納入園林之中 。
為了更進一步模糊自然和園林的邊界,英國的園藝師甚至 取消了園林的藩籬 ,而是以游園者目力所不及的溝壑為界;或者辟出一條小徑為界,這樣一來既可以方便游園者環游整座園林,又不顯突兀。
但需要注意的是,風景派園林仍然不是真正的自然風光,它仍然是人工景觀,只是「 園藝師開始在暗處作手筆 」。
理查德·威爾遜(Richard Wilson),《特姆瑟河上遠眺里士蒙花園及希永庄》,18世紀
這種英式風格的花園和啟蒙時代的思想一脈相承,因此大獲成功。
伏爾泰 1760年在描寫自己的花園費爾尼園(Ferney)時,就無意間體現出這種園林品味的變遷:「用彩花劃成的線一眼望不到頭,將園子沿東南西北分成四片土地,房子則居於正中。除此,再沒有什麼是經過人工規劃的。感謝上帝。」
狄德羅 在《拉莫的侄子》開篇便贊頌了游園:「無論天氣好壞,我都習慣在晚上5點出門,去皇家園林里走一走。我通常一個人去,常常在埃爾金森的長椅上陷入沉思。我和自己探討政治、愛情、生活品味乃至哲學等話題,任由自己的思緒自由激盪。」
讓·沃諾雷·弗拉戈納爾,《林蔭道》,1773年
英式園林的游園者在園林中思考,正是啟蒙時代哲人的理想圖景。而狄德羅、盧梭、伏爾泰、歌德、簡·奧斯汀等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在園林中對理想社會的思索以及所迸發的無限靈感,讓整個啟蒙時代突飛猛進的發展。
進入19世紀, 現代花園與城市息息相關 。既有龐大的 公共園林 供人們呼吸新鮮空氣、社交、娛樂,也有私密的 私家花園 供人們尋找幸福和快樂,還有印象派種滿了奇花異草的 自然之園 ,給予藝術家無限的素材和色彩靈感。
馬奈 所作的 《杜伊勒里宮的音樂會》 便是描繪 公園社交功能 的一幅作品。
馬奈,《杜伊勒里宮的音樂會》,1862年
馬奈在這幅作品中不僅刻畫了自然景物,還描繪了社會各階層的不同姿態——戴著高頂禮帽的大資產階級,舉止優雅的貴婦及忙著照顧幼兒的奶媽。這些形象經畫家的手躍然紙上,他們都是常見的形象,然而絕不會被混為一談。
而 喬治·桑 則在自己的作品—— 《我的人生故事》 中回憶起了姨媽家的花園:「花園呈四方形,面積很小。但對當時的我來說,盡管每天都要在這里繞上兩百來圈,可是我卻總覺得這里廣闊極了。花園里的布置在當時看來十分時髦——園子里有不少鮮花和蔬菜,用一圈圍牆遮住,絲毫不會出現在視野之中。在一片鋪沙露台的盡頭,有一個古色古香,兩側施有獸紋的大花瓶……」
昂利·勒巴斯克(Henri Lebasque),《園地中的孩子們》,1914年
也正是在花園之中,作者才得以 懷念自己無憂無慮的童年 。
此外,這一時期園林技術以及交通運輸方式發展迅速,使得原本出產他國的各色植物匯聚一處, 令痴迷於色彩的印象派畫家歡欣鼓舞 ,紛紛創作出大量的 描繪露天花園 的作品。
克勞德·莫奈,《藝術家的花園》,1900年
[法]埃絲特勒·普萊桑-索萊爾
2020年6月
有書至美-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自古代文明以來,花園一直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象徵,也是文學家與藝術家的靈感源泉。
在這本精美的花園圖集中,法國藝術史學家埃絲特勒·普萊桑- 索萊爾從廣袤的文學世界中挑選了 120 篇文學經典名篇 ,上迄遙遠的荷馬,下至法國現實主義文學。與這些篇目一起出現的,則是 相互映襯的藝術作品 ,二者遙相呼應,共邀讀者 漫遊在曼妙怡人的花園之中 。
《繆斯的花園》簡體中文版採用 16開 大開本,尺寸更適宜呈現藝術畫作, 手感舒適 。封面使用 無縫接裱工藝 , 溫潤苔綠色主色調 , 彰顯典雅氣息 。
精選內文紙能夠 完美再現名畫色彩 ,內頁使用專色加四色全彩印刷,極致匠心,畫作每一處細節都能看得見。
圓脊雙鎖線精裝,180°隨心翻閱,既是 休閑閱讀佳選 ,又是 走心優雅的絕妙禮物書 ,送給愛美之人。
G. 馬奈的作品有哪些
1、草地上的午餐
這幅描寫了一個裸體女子和兩個穿衣男人在草地上野餐的作品,1863年在巴黎的「落選者沙龍」上引發了法國藝術界的許多爭議。盡管作品的主題是以喬爾喬納的《田園合奏》和蒙特的版畫《帕里斯的評判》為藍本的,但它還是引起許多人的憤怒。因為古典的田園式的主題,在馬奈的作品中被具有現實意義的形象語言所代替了。
H. 馬奈的作品有哪些
馬奈的作品有:《吹短笛的男孩》、《草地上的午餐》、《福利·貝熱爾的吧台》、《奧林匹亞》、《酒館女招待》等。
1、《吹短笛的男孩》
《吹短笛的男孩》,又稱吹笛少年,1866年,160x98cm,布油彩,巴黎奧賽博物館,愛德華·馬奈。法國《吹笛少年》畫中描繪的是近衛軍樂隊里的一位少年吹笛手的肖像。畫家在探索形與色的統一時,注意到人物個性特徵的刻畫。
I. 月季馬奈和彩蝶的區別在哪裡呀
月季媽的和彩蝶的區別在哪裡月季盲的區別是在一個一個比較大一個花比較小
J. 馬奈的《瓶中花》的創作背景是什麼
馬奈被人看作是最偉大的靜物畫畫家,尤其是花卉畫畫家,他生前主要有兩個時期都在畫花卉,即19世紀60年代中期和他一生的最後時期,由於病重,不能畫大幅畫,他便轉向畫靜物,因為這樣便於找原型。他對畫花卉的興趣產生於在博物館學習期間,而他去博物館的目的是竭力探尋古代繪畫大師的秘訣。他在他妻子的故鄉——荷蘭旅行期間,研究表現花、水果和珍貴餐具的17世紀弗拉芒畫家們的那些表現手法十分細膩的作品。這些東西擺在一塊白色的檯布上或地毯上,讓人想起節日大餐和與西方的禮拜有關的菜餚。靜物正如傳統所定義的,從未被降低為對實物的簡單模仿,而總是表達隱含的哲學思想或宗教思想。很多荷蘭的畫中出現完全成熟的花和水果,它們在堆積的材料和顏料下坍塌了,還常常與其他凋謝的花或被蟲子吞食的水果並排著。實物的短暫的美只有通過畫家的畫筆才能夠長久保留下來,提醒人們死亡的境遇。
1864年馬奈有了豐富的參考材料,畫了一系列表現牡丹的畫,牡丹是他喜歡的花,但是很難畫,因為它凋謝得早,花瓣雨一般地驟落。
畫家畫了第一幅畫,
畫中他把達到不同成熟程度的花放在一隻花瓶中,
這樣表現牡丹從花蕾至花瓣凋謝的生命的周期。
他又以同樣主題畫了一幅較小的畫,畫中只有兩朵牡丹花,放在整枝剪旁,整枝剪子的出現令人想到剪下來的花是肯定要死亡的。畫家選擇的深色背景使輪廓朦朧的白色和粉紅色的花瓣的嬌弱得以烘托出來,畫是用畫筆揮灑而成,筆蘸的顏料多而濃,有質感。簡明地放在花的周圍的綠葉豐富了輔助色點的組成,把花的主題固定在畫的左上角。這些數筆畫在布上的花,是畫家獻給自然主義先驅、他的朋友、也是庫爾貝的密友、作家和藝術評議家尚弗勒里的,以表達對他所作出的有利於現代繪畫的斗爭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