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惲壽平畫花卉圖冊
① 灼灼桃花,絕美詩畫,與君共賞!
《花卉八開·桃花》 清 鄒一桂
「東風著意,先上小桃枝」 ,桃花的妖冶美艷在群芳之中可謂是出類拔萃,《詩經》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句,為我們描述出春天的大地,四處盛開的桃花熱烈嬌艷,彷彿把整個世界都燃燒起來的美麗壯景。
若說春色三分,桃花便占盡了一分。
王翬《桃花漁艇》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自古以來,桃花在中國文人的情調生活中佔有很高的地位,無論是踏春、賞春、游春、詠春、傷春,它總是歷代詩人、畫家的重要題材,在穿越時空的歲月中,給後人留下了許許多多桃花的絕美佳作。
陽春三月,桃花爛漫,古今名家筆下的桃花更是各具神采,為我們送來不盡的春意。讓我們藉助畫家、詩人的神助妙筆,一同去欣賞詩畫中的芳華!
《桃花庵詩圖》明 唐寅
桃花塢裏桃花庵,桃花庵裏桃花仙。
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折花枝當酒錢。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須花下眠。
花前花後日復日,酒醉酒醒年復年。
不願鞠躬車馬前,但願老死花酒間。
車塵馬足貴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
若將富貴比貧賤,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將貧賤比車馬,他得驅馳我得閑。
世人笑我忒風顛,我笑世人看不穿。
記得五陵豪傑墓,無酒無花鋤作田。
——唐寅《桃花庵歌》
《桃花山鳥圖》 宋 佚名 絹本設色
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 不知轉入此中來。
——白居易《大理寺桃花》
《桃鳩圖》 宋 趙佶
尋得桃源好避秦,桃紅又見一年春。
花飛莫遣隨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
——謝枋得《慶全庵桃花》
《桃花鴛鴦圖》 南宋 佚名
桃源只在鏡湖中,影落清波十里紅。
自別西川海棠後,初將爛醉答春風。
——陸游《泛舟觀桃花》
《桃花書屋》 明 沈周
桃花書屋吾家宅,阿弟同居四十年。
今日看花唯我在,一場春夢淚痕邊。
——明 沈周題《桃花書屋》
《碧桃倚石圖頁》 宋 馬世榮
桃花春水生,白石今出沒。
搖盪女蘿枝,半搖青天月。
——李白《憶秋浦桃花舊游》
《桃枝棲雀圖》南宋 佚名
桃花淺深處,似勻深淺妝。
春風助腸斷,吹落白衣裳。
——元稹《桃花》
《碧桃圖頁》宋 佚名
風暖仙源里,春和水國中。
流鶯應見落,舞蝶未知空。
——齊己《桃花》
《桃花圖》清 鄒一桂
爭花不待葉,密綴欲無條。
傍沼人窺鑒,驚魚水濺橋。
——蘇軾《桃花》
《武陵春色》清 惲壽平
念遠心如燒,不覺中夜起。
桃花帶露泛,立在月明裡。
——聶夷中《雜曲歌辭·起夜半》
《桃花白頭圖》清 高其佩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崔護《題城南庄》
《春夜宴桃李園圖》清 冷枚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腸斷春江欲盡頭,杖立徐步立芳洲。
癲狂柳絮隨風去,輕薄桃花逐水流。
——杜甫《絕句漫興》
《桃花鳴禽軸》絹本 清 蔣季錫
滿樹和嬌爛漫紅,萬枝丹彩灼春融。
何當結作千年實,將示人間造化工。
——吳融《桃花》
《桃花柳燕圖》清 李鱓
小桃西望那人家,出樹香梢幾樹花。
只恐東風能作惡,亂紅如雨墜窗紗。
——劉敞《桃花》
《桃花春柳》清 李鱓
二月春歸風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
殘紅尚有三千樹,不及初開一朵鮮。
——袁枚《題桃樹》
《桃潭浴鴨圖》清 華嵒
百葉雙桃晚更紅,窺窗映竹見珍瓏。
應知吏侍歸天上,故伴仙郎宿禁中。
——韓愈《題百葉桃花》
《仙萼長春圖冊之桃花圖》 清 郎世寧
江上人家桃樹枝,春寒細雨出疏籬。
影遭碧水潛勾引,風妒紅花卻倒吹。
——杜甫《風雨看舟前落花絕句》
《錦春圖》清 郎世寧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千葉桃花勝百花,孤榮春軟駐年華。
若教避俗秦人見,知向河源舊侶誇。
——楊憑《千葉桃花》
《花卉八開-1-竹子桃花圖》清 鄒一桂
桃花春色暖先開,明媚誰人不看來。
可惜狂風吹落後,殷紅片片點莓苔。
——周朴《桃花》
《甌香館寫生冊桃花石頭圖》清 惲壽平
楊柳千尋色,桃花一苑芳。
風吹入簾里,惟有惹衣香。
——《雜曲歌辭·胡渭州》
《花卉圖冊之一·桃花》 清 惲壽平
安得舍羅網,拂衣辭世喧。
悠然策藜杖,歸向桃花源。
——王維《菩提寺禁口號又示裴迪》
《花鳥圖冊》清 余穉
誰家無春酒,何處無春鳥。
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曉。
——顧況《聽山鷓鴣》
《花鳥圖冊》清 余穉
門前洛陽道,門里桃花路。
塵土與煙霞,其間十餘步。
——劉禹錫《題壽安甘棠館二首》
《花鳥圖冊》清 余穉
春塢桃花發,多將野客游。
日西殊未散,看望酒缸頭。
——張籍《和韋開州盛山十二首·桃塢》
《花卉》清 余省
批竹初攢耳,桃花未上身。
他時須攪陣,牽去借將軍。
——李賀《馬詩二十三首》
《桃花雙綬圖軸》清 余省
桃花淺深處,似勻深淺妝。
春風助腸斷,吹落白衣裳。
——元稹《桃花》
《花鳥圖軸》清 沈詮 美國大都會美術博物館藏
楊柳千尋色,桃花一苑芳。
風吹入簾里,唯有惹衣香。
——張祜《胡渭州》
《桃紅李白鸚鵡綠》清 沈銓
素腕撩金索,輕紅約翠紗。
不如欄下水,終日見桃花。
——李群玉《龍安寺佳人阿最歌八首》
《桃花飛燕圖》清 沈銓
念遠心如燒,不覺中夜起。
桃花帶露泛,立在月明裡。
——聶夷中《起夜來》
《桃花雙禽》清 王武
細雨桃花水,輕鷗逆浪飛。
風頭阻歸棹,坐睡倚蓑衣。
——韓偓《野釣》
《桃花鴛鴦》清 上睿
掩靄愚公谷,蕭寥羽客家。
俗人知處所,應為有桃花。
——徐鉉《題雷公井》
《萬橫香雪》 清 任熊
桃花洞口開,香蕊落莓苔。
佳景雖堪玩,蕭郎殊未來。
——《白衣女子木葉上詩》
《桃花黃鸝》清 柳如是
馬帶桃花錦,裙銜綠草羅。
定知幃帽底,儀容似大哥。
——張元一《詠靜樂縣主》
《桃花溪畔》清 金農
裹頭極草草,掠鬢不菶菶。
未見桃花麵皮,漫作杏子眼孔。
——張元一《又嘲》
《灼灼芳華》清 倪耘
采菱渡頭風急,策杖林西日斜。
杏樹壇邊漁父,桃花源里人家。
——王維《田園樂》
《桃花流水圖》吳湖帆 潘靜淑
魏帝宮人舞鳳樓,隋家天子泛龍舟。
君王夜醉春眠晏,不覺桃花逐水流。
——顧況《雜曲歌辭·桃花曲》
《桃花雙禽》蔡銑
漢家宮里柳如絲,上苑桃花連碧池。
聖壽已傳千歲酒,天文更賞百僚詩。
——《雜曲歌辭·涼州歌第一》
《竹外桃花》黃賓虹
桃花灼灼有光輝,無數成蹊點更飛。
為見芳林含笑待,遂同溫樹不言歸。
——蘇頲《雜曲歌辭·桃花行》
《桃花雀鳥》黃幻吾
西塞山邊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春江細雨不須歸。
——張志和《雜歌謠辭·漁父歌》
《桃花雙棲》江寒汀
紅粉青娥映楚雲,桃花馬上石榴裙。
羅敷獨向東方去,謾學他家作使君。
——杜審言《戲贈趙使君美人》
《桃花雙雀》林風眠
桃花欲落柳條長,沙頭水上足風光。
此時御蹕來游處,願奉年年祓禊觴。
——劉憲《上巳日祓禊渭濱應制》
《桃花蝴蝶》齊白石
暮春三月日重三,春水桃花滿禊潭。
廣樂逶迤天上下,仙舟搖衍鏡中酣。
——張說《三月三日定昆池奉和蕭令得潭字韻》
《桃花》吳昌碩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張旭《桃花溪》
《桃花雙禽》汪溶
先賢盛說桃花源,塵忝何堪武陵郡。
聞道秦時避地人,至今不與人通問。
——王昌齡《武陵開元觀黃煉師院三首》
《桃花小鳥》任伯年
雨歇楊林東渡頭,永和三日盪輕舟。
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門前溪水流。
——常建《三日尋李九庄》
《折枝桃花》 任伯年
湖上老人坐磯頭,湖裡桃花水卻流。
竹竿裊裊波無際,不知何者吞吾鉤。
——常建《戲題湖上》
《桃花山禽》謝稚柳
一尉何曾及布衣,時平卻憶卧柴扉。
故園柳色催南客,春水桃花待北歸。
——劉長卿《時平後春日思歸》
《桃花竹雀》謝稚柳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李白《山中問答》
《桃花鸚鵡》陸抑非
水作青龍盤石堤,桃花夾岸魯門西。
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風流到剡溪。
——李白《東魯門泛舟二首》
《桃花八哥圖》 陸抑非
黃雀始欲銜花來,君家種桃花未開。
長安二月眼看盡,寄報春風早為催。
——岑參《春興戲題贈李侯》
《桃花喜鵲》王雪濤
朱唇一點桃花殷,宿妝嬌羞偏髻鬟。
細看只似陽台女,醉著莫許歸巫山。
——岑參《醉戲竇子美人》
《桃花》王雪濤
腸斷春江欲盡頭,杖藜徐步立芳洲。
顛狂柳絮隨風去,輕薄桃花逐水流。
——杜甫《絕句漫興九首》
《桃花翠鳥》張大千
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
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
——杜甫《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
《桃花春燕圖》王一亭
草色青青柳色黃,桃花歷亂李花香。
東風不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長。
——賈至《春思二首》
《桃花春禽》於非闇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
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戴叔倫《蘭溪棹歌》
《桃花小鳥》趙少昂
蘄水城西向北看,桃花落盡柳花殘。
朱旗半卷山川小,白馬連嘶草樹寒。
——戴叔倫《蘄州行營作》
《桃花》方君璧
除了歷代名家的詩畫外,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自問世以來,一直都是人們嚮往的仙境,令人心馳神往。每個人都希望能追尋到夢中的桃花源,去探覓那份久遠的悠然嫻靜和自得其樂。
此時此刻,讓我們跟隨《桃花源記》畫卷一起走進那魂牽夢繞的桃花源。
南宋 陳居中 《桃源仙居圖卷》
明 文徵明《桃源問津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 陸治《桃花源圖》
明 錢轂《桃花源圖卷》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藏
明 佚名(舊傳趙伯駒)《桃花園圖卷》美國波士頓藝術館
明 仇英《桃花源圖卷》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藏
清 石濤《桃源圖卷》
清 黃慎《桃花源圖》
清 袁耀《桃源圖卷》
明 周臣《桃花源圖》蘇州市博物館
明 仇英《桃源仙境圖》天津市博物館
明 丁雲鵬《桃花源圖》
藍瑛《桃花源》檀香山藝術學院
清 吳榖祥《桃源圖》
清 顧符稹《桃花源圖》上海博物館藏
②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了哪些中國書畫珍品
以下是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館藏中國書畫目錄 希望題主採納給分哦
五代 傳董源 溪岸圖 220.3 x 109.2 cm
傳董其昌 詩扇 17.0 x 52.1 cm
倪元璐 自書道中詩 16.8 x 47.9 cm
元 傳夏永 呂洞賓過岳陽樓圖 21.9 x 18.7 cm
元 傳王振鵬 大明宮圖 31.1 x 683.3 cm
元 傳王振鵬 金明池龍舟圖 34.3 cm x 53.8 m
元 傳趙孟頫 花溪浴馬圖 39.1 x 402.6 cm
元 倪敬 寒梅圖 106.5 x 24.8 cm
元 倪瓚 江渚風林圖 59.1 x 31.1 cm
元 倪瓚 秋林野興圖 98.1 x 68.9 cm
元 倪瓚 虞山林壑圖 94.6 x 35.9 cm
元 元人 人馬圖 45.1 x 38.1 cm
元 元人 仿吳道子觀音坐像 102.9 x 51.8 cm
元 元人 冬鴉禿木圖 41.6 x 37.3 cm (1)
元 元人 冬鴉禿木圖 41.6 x 37.3 cm
元 元人 摹張雨雙詩 29.8 x 160 cm
元 元人 摹李公麟九歌 32.1 x 467.4 cm
元 元人 摹李公麟蒙人馬駝圖 30.5 x 31.3 cm
元 元人 春郊牧羊圖 24.1 x 24.8 cm
元 元人 梅竹石圖 130.2 x 49.5 cm
元 元人 羅漢像 112.4 x 49.1 cm
元 元人 耕稼圖 26.7 x 506.4 cm
元 元人 蓮池水禽圖 141.6 x 67.9 cm
元 元人 詩扇
元 元人 釋迦三尊圖 96.5 x 48.9 cm
元 元人 高士觀梅圖 94.6 x 29.2 cm
元 元人 黑猿圖 24.4 x 23.8 cm
元 吳鎮 老松屈曲圖 166.1 x 82.6 cm
元 吳鎮 蘆灘釣艇圖 31.1 x 53.8 cm
元 吳鎮 高節凌雲圖 166.7 x 97.8 cm
元 唐棣 摩詰詩意圖 128.9 x 68.7 cm
元 唐棣 霜浦歸漁圖 134.3 x 86 cm
元 夏永 黃鶴樓圖 20.6 x 26.7 cm
元 姚彥卿 雪山行旅圖 98.1 x 54 cm
元 張可觀 露台觀月圖 26.7 x 24.8 cm
元 張羽 松軒春靄圖 92.1 x 31.8 cm
元 張遜 松石圖 90.8 x 41.9 cm
元 方從義 雲山圖 26.4 x 144.8 cm
元 李堯夫 達摩渡江圖 85.6 x 34.1 cm
元 李衎 竹石圖 189.9 x 55.2 cm
元 柯九思 仿文同竹枝圖 107.6 x 47.6 cm
元 王冕 斷橋香雪圖 113 x 50.2 cm
元 王振鵬 維摩不二圖 39.2 x 218.3 cm
元 王蒙 丹崖翠疊圖 67.9 x 34.3 cm
元 王蒙 空林草亭圖 25.1 x 28.3 cm
元 王蒙 素庵圖 136.5 x 44.8 cm
元 盛懋 秋林漁隱圖 102.6 x 33.3 cm
元 盛懋 秋林漁隱圖 26.7 x 33.7cm
元 盛著 秋江垂釣圖 25.9 x 27.4cm
元 羅稚川 古木寒鴉圖 132.1 x 80.3 cm
元 耶律楚材 送劉滿詩 36.8 x 283.8 cm
元 趙原 仿燕范山水圖 24.9 x 77.5 cm
元 趙原 晴川送客圖 95.3 x 35.2 cm
元 趙孟頫 即事絕句 133.4 x 53 cm
元 趙孟頫 雙松平遠圖 26.8 x 107.5 cm
元 趙孟頫 右軍四事 24.4 x 117 cm
元 趙孟頫一門 三世人馬圖 30.2 x 178.1 cm
元 趙蒼雲 劉晨阮肇入天台山圖 22.5 cm x 564 cm
元 邊魯 牡丹孔雀圖 169.9 x 102.2 cm
元 鄧宇 竹石圖 135.1 x 42.2 cm
元 錢選 蘭亭觀鵝圖 23.2 x 92.7 cm
元 錢選 梨花圖 31.3 x 96.2 cm
元 陸廣 丹台春曉圖 61.6 x 26 cm
元 顏庚 鍾馗嫁妹圖 24.4 x 253.4 cm
元 鮮於樞 石鼓歌 44.9 x 459.9 cm
元人 老僧月下讀經圖 74.6 x 33 cm
元明人 雲行雨施圖 44.8 x 190.8 cm
元明人 仿趙雍蒙人馬戲圖 26.7 x 172.7 cm
元明人 仿錢選歸去來辭圖 106.7 x 26 cm
元明人 宮苑嬰戲圖 139.4 x 76.2 cm
元末明初 仿王詵秋林鶴逸圖 24.8 x 25.4 cm
吳寬 喜雨詩 17.1 x 49.5 cm
唐 唐人 四十三行靈飛經墨跡 20.8 x 8.9 cm
唐寅 一年歌 17.3 x 49.8 cm
宋 仿周昉戲嬰圖 30.5 x 48.6 cm
宋 傳劉松年 春山曛暮圖 24.8 x 26 cm
宋 傳夏珪 澤畔疾風圖 26 x 27 cm
宋 傳屈鼎 夏山圖 45.4 x 115.3 cm
宋 傳李唐 觀瀑圖 25.1 x 25.7 cm
宋 傳李唐 重耳復國圖 29.4 x 828 cm
宋 傳李嵩 貨郎圖 26.4 x 26.7 cm
宋 傳李迪 寒柯山鷓圖 23.8 x 24.1 cm
宋 傳楊邦基 聘金圖 26.7 x 142.2 cm
宋 傳江參 百牛圖 31.8 x 221.8 cm
宋 傳燕文貴 江邨圖 24.1 x 25.4 cm
宋 傳燕文貴 秋山蕭寺圖 32.7 x 321.3 cm
宋 傳王齊翰 待詔挑耳圖 25.1 x 47.6 cm
宋 傳直翁 葯山李翱問道圖 31.8 x 84.5 cm
宋 傳趙令穰 江村秋曉圖 23.7 x 104.1 cm
宋 傳趙克夐 藻魚圖 22.5 x 25.1 cm
宋 傳閻次於 松壑隱棲圖 21.4 x 23
宋 傳閻次於 風雨維舟圖 24.8 x 27.3 cm
宋 傳陳居中 胡騎春獵圖 24.1 x 27.3 cm
宋 傳黃宗道 射鹿圖 24.6 x 78.9 cm
宋 周東卿 魚樂圖 30.8 cm x 593.7 cm
宋 夏珪 山市晴嵐圖 24.8 x 21.3 cm
宋 宋人 三猿得鷺圖 24.1 x 22.9 cm
宋 宋人 乞巧圖 161.6 x 110.8 cm
宋 宋人 仿周文矩宮中圖 26 x 146.7 cm
宋 宋人 仿夏圭溪口垂釣圖 23.2 x 23.8 cm
宋 宋人 仿夏珪冒雨尋庄圖 25.6 x 26.4 cm
宋 宋人 仿李成寒林策驢圖 161.9 x 100.3 cm
宋 宋人 仿范寬山水圖 166.1 x 104.5 cm
宋 宋人 仿馬遠松蔭玩月圖 25.4 x 25.4 cm
宋 宋人 仿馬遠洞天論道圖 24.8 x 25.2 cm
宋 宋人 佛祖降世圖 104.5 x 53.7 cm
宋 宋人 冬雁圖 31.4 x 28 cm
宋 宋人 別院春山圖 26.2 x 286.5 cm
宋 宋人 呂洞賓過岳陽樓圖 23.8 x 25.1 cm
宋 宋人 摹韓干圉人呈馬圖 30.5 x 51.1 cm
宋 宋人 新安汪氏譜牒 33.3 x 24.8 cm
宋 宋人 明皇幸蜀圖 113.7 x 82.9 cm
宋 宋人 春光先到圖 23.8 x 24.4 cm
宋 宋人 水牛圖 23.2 x 24.1 cm
宋 宋人 泛舟柳塘圖 23.3 x 24.9 cm
宋 宋人 猿鹿圖 17.8 x 22.2 cm
宋 宋人 琉璃堂人物圖 31.4 x 128.4 cm
宋 宋人 睢陽五老圖畢世長像 40 x 32.1 cm
宋 宋人 竹梅小禽圖 25.7 x 26.7 cm
宋 宋人 維摩詰經圖 27.9 x 794.7 cm
宋 宋人 蘆鷺圖 25.2 x 26.2 cm
宋 宋人 豳風圖 29.2 × 1398.9 cm
宋 宋人 雪景待渡圖 25.1 x 25.7 cm
宋 宋人 雪橋買魚圖 24.8 x 26.0 cm
宋 宋人 風雨拉纖圖 24.1 x 25.7 cm
宋 宋人 騎驢圖 64.1 x 33 cm
宋 宋徽宗 翠竹雙禽圖 33.7 x 55.4 cm
宋 宋高宗、馬和之 詩經國風畫意 27.8 x 663.6 cm
宋 張即之 行書杜甫樂游原詩殘卷 32.4 x 76.8 cm
宋 李公麟 孝經圖 21.9 x 475.6 cm.part1
宋 李公麟 孝經圖 21.9 x 475.6 cm.part2
宋 李結 西塞漁社圖 40.6 x 136.5 cm
宋 梁楷 澤畔行吟圖 22.9 x 24.3 cm
宋 米友仁 雲山圖 27.6 x 57 cm
宋 米芾 吳江舟中詩 31.1 x 557 cm
宋 蘇軾 墨竹圖 54.3 x 33 cm
宋 趙孟堅 梅竹三詩譜 34 x 353.1 cm
宋 趙孟堅 水仙圖 33.2 x 374 cm
宋 郭熙 樹色平遠圖 35.6 x 104.4 cm
宋 金處士 十王圖五幅 129.5 x 49.5 cm
宋 馬和之 詩經小雅鴻雁之什六篇圖 32.4 x 1304.9 cm
宋 馬遠 月下賞梅圖 25.1 x 26.7 cm
宋 馬遠 觀瀑圖 25.1 x 26 cm
宋 馬遠 高士觀瀑圖 29.1 x 27.6 cm
宋 馬麟 蘭圖 26.5 x 22.5 cm
宋 馬麟 春山喬松圖 25.2 x 26 cm
宋 高克明 溪山雪意圖 41.6 x 241.3 cm (1)
宋 高克明 溪山雪意圖 41.6 x 241.3 cm
宋 黃庭堅 廉頗藺相如列傳 33.7 x 1840.2 cm
宋 龔開 壺天樂圖 29.8 x 431.8 cm
宋元人 六馬圖 46.2 x 168.3 cm
宋光宗 五言聯團扇 21.3 x 21 cm
宋孝宗 池上詩團扇 22.9 x 24.4 cm
宋孝宗 漁父詩團扇 23.5 x 25.4 cm
宋理宗 暮春詩團扇 24.4 x 23.5 cm
宋理宗 枝上詩團扇 27.9 x 24.1 cm
宋理宗 湖上詩團扇 25.1 x 25.1 cm
宋理宗 潮聲聯團扇 20.8 x 22.1 cm
宋理宗 秋深聯團扇 23.7 x 17.8 cm
宋至明 傳宋徽宗 荔枝山雀圖三幅
宋高宗 天山詩團扇 23.5 x 24.4 cm
張鳳翼 七言律詩 15.9 x 49.5 cm
文彭 臨獻之地黃湯帖 15.2 x 48.3 cm
文徵明 三詩 16.2 x 51.4 cm
文徵明 夏日雨後書詩扇 16.2 x 49.5 cm
明 丁雲鵬 十八羅漢圖 21 x 233.7 cm
明 傳仇英 星宿神形圖 19.2 x 402 cm
明 傳仇英 清明上河圖 29.2 x 645.2 cm
明 傳仇英 白描羅漢圖 34.4 x 524.2 cm
明 傳仇英 韃靼狩獵圖
明 傳吳寬 扇面17.5 x 49.5 cm
明 傳周天球 扇面 17.5 x 54.0 cm
明 傳唐寅 冬景圖 18.4 x 51.1 cm
明 傳唐寅 墨竹圖 29.1 x 150.2 cm
明 傳唐寅 蕉葉睡女圖 20.3 x 61.0 cm
明 傳張弼 千字文 31.1 x 755.7 cm
明 傳彭年 書扇 16.5 x 47.0 cm
明 傳文嘉 湖岸亭圖 17.5 x 49.5 cm
明 傳文彭 扇面 19.1 x 53.3 cm
明 傳文徵明 山水 18.1 x 52.1 cm
明 傳文徵明 玉蘭圖 27.9 x 133 cm
明 傳王寵 扇面 17.1 x 50.8 cm
明 傳王穉登 扇面 16.8 x 49.5 cm
明 傳董其昌 仿米家山水圖 25.9 x 219.1 cm
明 傳藍瑛 仿黃公望山水 16.8 x 52.1 cm
明 傳陸治 山水 18.4 x 48.9 cm
明 傳陳洪綬 扇面 16.2 x 50.5 cm
明 傳陳洪綬 花瓶圖 162.2 x 60 cm
明 傳陳淳 花卉圖冊 32.5 x 57.3 cm
明 倪元璐 雲石圖 130.8 x 45.4 cm
明 劉俊 漢殿論功圖 166.4 x 106 cm
明 卞文瑜 秋窗讀易圖 26 x 108 cm
明 吳弈 篆書怡松卷首 32.4 x 144.8 cm
明 周天球 人日雪霽集虎丘詩頁 18.7 x 30.5 cm
明 周天球 扇面 18.3 x 53.7 cm
明 唐寅 垂虹別意圖 29.7 x 107.6 cm
明 唐寅 山水八段圖 32.4 x 413.7 cm
明 唐寅 春雷墨竹圖 17.3 x 49.8 cm
明 唐寅 答門生李子元詩 27 x 25.1cm
明 唐寅 致若容札 26.7 x 64.1 cm
明 唐寅 葦渚醉漁圖 72.2 x 37 cm
明 唐寅 薛濤戲箋 30.8 x 30.8 cm
明 唐寅 觀瀑圖 52.7 x 24.8 cm
明 夏昶 清風高節圖 203.4 x 59.7 cm
明 姚綬 文字飲詩書畫 23.3 x 77.2 cm
明 宋克 七言律詩 26.7 x 69.2 cm
明 宋珏 手札 22.4 x 24.4 cm
明 宋珏 手札 29.2 x 45.7 cm
明 居節 雨後詩 15.9 x 47.8 cm
明 張瑞圖 後赤壁圖 27.9 x 320 cm
明 張瑞圖 赤壁賦 28.9 x 19.1 cm
明 張路 習畫圖 148.9 x 98.7 cm
明 惲向 山水冊十開 26 x 15.2 cm
明 戴進 涉水返家圖 167.6 x 82.6 cm
明 文從簡 扇面 16.5 x 53.3 cm
明 文仲義 書扇 16.8 x 49.2 cm
明 文嘉 為項元汴作山水圖 117.5 x 39.8 cm
明 文嘉 致姚制函 21.6 x 38.7 cm
明 文彭 送林俊還閩詩稿 29.2 x 39.7 cm
明 文徵明 上岳丈吳愈函 22.9 x 30.8 cm
明 文徵明 東林避暑圖 31.8 x 108 cm(缺一幅)
明 文徵明 小楷陸機文賦 23 x 117.8 cm
明 文徵明 拙政園八景 26.4 x 27.3 cm
明 文徵明 瀟湘八詠冊頁 21.0 x 19.7 cm
明 文徵明 藂桂齋圖 31.6 x 56.2 cm
明 文徵明 高士隱居圖 95.3 x 45.7 cm
明 明人 仿仇英山水 37.9 x 240 cm
明 明人 仿仇英蘇惠織錦璇璣圖 25.6 x 311.8 cm
明 明人 仿吳鎮墨竹圖 31.8 x 665.5 cm
明 明人 仿夏圭長江萬里圖 59.4 x 487.7 cm
明 明人 傳吳鎮墨竹圖 34.3 × 527.7 cm
明 明人 傳李公麟神仙圖 34.0 x 215.9 cm
明 明人 四時山水圖 35.1 x 569.9 cm
明 明人 胡笳十八拍 28.6 x 1196.3 cm
明 李喬 書扇 16.5 x 51.4 cm
明 杜堇 伏生受經圖 147 x 104.5 cm
明 楊文驄 書扇 16.8 x 53.3 cm
明 汪懋麟 書扇 15.9 x 48.9 cm
明 沈仕 雙詩 18.4 x 49.5 cm
明 沈周 四季花卉圖 27.5 x 504.8 cm
明 沈周 溪山秋色圖 20.6 x 640.7 cm
明 沈周 雨夜幽寂圖 79.7 x 33.3 cm
明 沈周、文徵明 山水合璧圖 36.8 x 1729.3 cm
明 沈度 致梁仲仁書 26 x 33.7 cm
明 焦竑 手札 27 x 16.8 cm
明 王寵 致南村書 25.7 x 34.0 cm
明 王穉登 七言詩 18.1 x 51.4 cm
明 王穉登 殘稿 24.4 x 40.2 cm
明 王穉登 短札 24.6 x 13.5 cm
明 王衡 書詩 19.1 x 56.5 cm
明 王鏊 書詩 17.1 x 50.2 cm
明 王鏊 尺牘 24.1 x 29.2 cm
明 王鏊 贈別詩 207 x 63.5 cm
明 范允臨 書扇 17.8 x 53.3 cm
明 莫是龍 書花底詩 15.2 x 48.4 cm
明 董其昌 書謝惠連雪賦 26.7 x 183.7 cm
明 董其昌 仿古山水冊頁 32.1 x 23.2 cm
明 董其昌 山水八景冊頁 24.4 x 16 cm
明 董其昌 王維五言絕句詩 188.9 x 74.3 cm
明 董其昌 致陳繼儒二札 23 x 23 cm
明 董其昌 荊溪招隱圖 26 x 92.6 cm
明 藍瑛 仿宋元圖冊 31.6 x 24.8 cm
明 藍瑛 春江漁隱圖 184.8 x 90.8 cm
明 藍瑛 紅友圖 148.9 x 47.3 cm
明 薛明益 手札 14.6 x 45.7 cm
明 謝環 杏園雅集圖 37.1 x 243.2 cm
明 趙左 仿大痴山水 24.4 x 631.5 cm
明 邢侗 蘭州詩 15.2 x 48.3 cm
明 鄒之麟 書詩 16 x 52.4 cm
明 鄭重 搜山圖 27 x 847.1 cm
明 錢榖 蘭亭修契圖 24.1 x 435.6 cm
明 阮大鋮 書扇 17.8 x 50.2 cm
明 陸應陽 書扇 15.1 x 46.7 cm
明 陸治 桃花錦浪圖 16.5 x 46.7 cm
明 陸治 種菊圖 106.7 x 27.3 cm
明 陳元素 書詩 17.5 x 53 cm
明 陳名夏 書扇 16.5 x 52.1 cm
明 陳洪綬 准提佛母法像 125.1 x 48.4 cm
明 陳洪綬 扇面合冊 24.1 x 52.1 cm
明 陳洪綬 摹古冊頁 17.8 x 17.8 cm
明 陳洪綬 林亭清話圖扇面 20.3 x 55.9 cm
明 陳洪綬 畫冊 22.2 x 9.2 cm
明 陳洪綬 陳小蓮 雜畫冊十一開 22.2 x 21.7 cm
明 陳淳 溽暑花卉圖 320.4 x 99.7 cm
明 陳淳 重陽詩 17.1 x 51.4 cm
明 陳繼儒 書李白登廬山觀瀑布詩 18.4 x 51.4 cm
明 陳繼儒 書詩 16.5 x 49.5 cm
明 陳繼儒 劉敬仲記 30 x 15.6 cm
明 陳繼儒 詩贈董其昌 21.9 x 29.8 cm
明 項元汴 山水詩畫 30.2 x 92.7 cm
明 項聖謨 山水花鳥冊頁 28.3 x 22.5 cm
明 項聖謨 梅枝圖16.5 x 50.8 cm
明 項聖謨 秋景圖頁 24.8 x 33 cm
明 魏之克 金陵四季圖 31.3 x 1183.6 cm
明 黃道周 松石圖 173 x 47 cm
明 龔鼎孳 書扇 16.5 x 52.1 cm
明清人 仿李公麟白蓮社圖 30.2 x 593.1 cm
明清人 仿李公麟群仙理佛圖 34 x 215.9 cm
明清人 仿趙孟頫山陰修契圖 33.3 x 348 cm
明清人 仿趙孟頫相馬圖 30.5 x 102.9 cm
明清人 仿郭忠恕洛陽輞川圖 31.8 x 490.2 cm
明清人 傳仇英仿李昭道湖畔宮圖 35.9 x 27.0 cm
明清人 傳倪瓚九龍山居圖並十三跋 27.9 x 146.1 cm
明清人 傳李公麟龍王請齋圖 147.3 x 28.9 cm
明清人 傳沈周 四松圖 154.0 x 60.3 cm
明清人 傳沈周 帆艇圖 24.4 x 37.6 cm
明清人 傳沈周 柳亭圖 24.3 x 37.5 cm
明清人 傳沈周 秋葉圖 24.4 x 37.8 cm
明清人 傳沈周 過橋圖 24.4 x 37.6 cm
明清人 傳沈周山水 17.5 x 52.7 cm
明清人 傳沈周秋渚浴禽圖 29.2 x 453.1 cm
明清人 傳錢選洗象圖 34.0 x 57.2 cm
明清人 傳陳淳山水 32.7 x 750.6 cm
明清人 養正圖十則 34.3 x 52.1 cm
明清人 寫經三卷
明清人 摹趙孟頫西成歸樂圖 22.9 x 89.5 cm
明清人 翎毛圖 32.9 x 199.7 cm
楊妹子 春日詩團扇 23.2 x 24.4 cm
楊妹子 薔薇詩團扇 23.5 x 24.5 cm
沈周 為漢文詩 16.5 x 47 cm
清 傳八大山人 書畫冊頁 19.7 x 17.6 cm
清 傳惲壽平 山水 17.5 x 52.1 cm
清 傳惲壽平 桂圖 20.6 x 30.5 cm
清 傳惲壽平 百花圖 41.9 x 649 cm
清 傳惲壽平 菊圖 30.2 x 20.6 cm
清 傳査士標 書扇 15.9 x 51.4 cm
清 傳王原祁 仿倪瓚山水 16.5 x 49.5 cm
清 傳王時敏 山水 16.5 x 52.1 cm
清 傳王翚 中秋夜景圖 57.2 x 40.6 cm
清 傳王翚 仿燕文貴山水 16.5 x 48.9 cm
清 傳王翚 采苓圖 17.1 x 50.8 cm
清 傳王鑒 仿徽宗山水 16.2 x 52.1 cm
清 傳王鐸 扇面 16.2 x 51.4 cm
清 八大山人 與文玉書 17.1 x 49.5 cm
清 八大山人 雙鷹圖 187.3 x 90.2 cm
清 八大山人 山水冊頁 18.7 x 23.2 cm
清 八大山人 山水十二冊頁 25 x 34 cm
清 八大山人 致鹿邨先生十札 19.7 x 13.8 cm
清 八大山人 荷塘戲禽圖 27.3 x 205.1 cm
清 八大山人 魚石圖 135.3 x 61 cm
清 弘仁 幽谷泉聲圖 102.9 x 41 cm
清 惲壽平 臨帖三種 17 x 50.8 cm
清 惲壽平 仿宋元諸家山水冊 27 x 39.7 cm
清 惲壽平 夏夜荷塘圖 209.1 x 98.3 cm.jpg
清 惲壽平 花卉 17 x 50.8 cm
清 樊圻 為玉翁作山水冊 15.2 x 18.9 cm
清 樊圻 山水冊 16.8 x 20.3 cm
清 法若真 畫說 31.1 x 367 cm
清 王原祁 為瞻亭作山水 95.3 × 47 cm
清 王原祁 仿吳鎮山水圖 108.6 x 51.4 cm
清 王原祁 江國垂綸圖 26 x 146.1 cm
清 王原祁 輞川圖 35.6 x 545.5 cm
清 王時敏 仿黃公望山水 15.7 x 49.5 cm
清 王時敏 仿黃子久山水圖 134.6 x 56.5 cm
清 王時敏、王鑒 仿古山水冊 25.7 x 16.5 cm
清 王翚 仿巨然燕文貴山水圖 31.1 x 402.3 cm
清 王翚 仿李成雪霽圖 112.7 x 35.9 cm
清 王翚 太行山色圖 25.3 x 209.4 cm
清 王翚 康熙皇帝南巡圖第三卷(濟南至泰山) 67.9 x 1393.8 cm
清 王翚 溪山雨霽圖 114 x 45.4 cm
清 王翚 雨過山圖 16.4 x 49.2 cm
清 王翚、王時敏 仿古山水冊 22 x 33.8 cm and 25.4 x 33 cm
清 王鑒 仿古山水冊頁 29.8 x 31.4 cm
清 王鐸 尺牘 27.3 x 15.2 cm
清 王鐸 山水圖 55.9 x 27 cm
清 石濤 五詩 17.5 x 44.5 cm
清 石濤 人物山水圖 21.6 x 28.6 cm
清 石濤 十六羅漢圖 46.4 x 598.8 cm
清 石濤 四季景觀冊頁 21 x 31.4 cm
清 石濤 尋仙冊頁 14.9 x 27.3 cm
清 石濤 山水 17.5 x 44.5 cm
清 石濤 歸棹冊頁 21.1 × 13.5 cm
清 石濤 游張公洞之圖 45.9 x 286.4 cm
清 石濤 秋林人醉圖 161 x 70.5 cm
清 石濤 重陽山水 71.6 x 42.2 cm
清 石濤 野色冊頁 27.6 x 24.1 cm
清 石濤 題忍菴畫像 58 x 136.8 cm
清 石濤 黃山三十六峰意圖 205.9 x 78.7 cm
清 翁同龢 一筆虎 129.5 x 67.3 cm
清 鄭燮 蘭竹圖 34.9 x 374.7 cm
清 鄭燮 遠山煙竹圖屏 179.1 x 68.3 cm
清 金農 為馬曰琯作畫詩 16.8 x 26.4 cm
清 金農 冊頁 28.6 x 23.8 cm
清 金農 梅花冊頁 25.4 x 29.8 cm
清 髡殘 石樑飛瀑圖 125.7 x 61 cm
清 龔賢 雲山居圖 325.1 x 112.4 cm
清 龔賢 冬景山水圖 165.7 x 48.9 cm
清 龔賢 十二月令山水冊 30.2 x 62.9 cm
清 龔賢 山水冊 22.2 x 44.1 cm
清 龔賢 樹景山水冊 15.9 x 19.1 cm
清 龔賢 水墨山水冊配詩 27.3 x 41 cm
王谷祥 五言律詩兩首 16.2 x 47.3 cm
王鐸 臨虞世南賢兄帖 16.8 x 52.7 cm
祝允明 書陳鶴詩 19.1 x 49.5 cm
董其昌 節書歸去來辭 17.5 x 50.5 cm
③ 惲壽平花卉冊頁12開封面是吳昌碩83歲篆刻。大概值多少錢
估計會在幾億人民幣
④ 惲壽平花卉冊的技法。
以朱紅和藤黃調白來粉,呈現花源瓣轉折、翻轉、厚薄的質感,花 瓣上的墨點要隨花瓣起伏之形點寫,切記不可隨筆亂點,花蕊呈放射狀,以淡黃色弧線形寫出,蕊尖以濃墨按照不同的生長方向寫出,暗示花蕊的前後空間關系;花葉以深花 青寫正面,淺綠色寫背面,葉上的脈絡要虛實得當,也就是線再細也要壓住紙,呈現萱草在微風中迎風展姿的自然獨特姿態。
(4)清惲壽平畫花卉圖冊擴展閱讀:
惲南田的山水畫初學元代黃公望、王蒙,深得冷澹幽雋之致,與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吳歷合稱為「清六家」。他的山水畫,不讓「四王」,小幅逸筆草草,寄鬱勃於悠閑,枯而有潤,淡而有奇,自成格局,有「四王」未到之處。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臘月,惲南田離家到杭州賣畫。次年五月,託人購得杭州墳地兩處,決定遷葬其父靈柩於湖上,以了其生平之願。他急於籌款,抱病作畫,以致病倒不起。其於三月十七日返回常州,次日卒於白雲渡甌香館,終年五十八歲。一代才華絕世的宗師,就此默默地終結其坎坷的人生。
⑤ 湖南省博物館的館藏藏品
1972—1974年發掘的長沙馬王堆三座漢墓,是20世紀最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墓中出土三千多件珍貴文物和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屍。其中漆器,代表了漢初髹漆業的最高水平;絲綢,展示了紡織技術的成就;帛畫,敘述了神秘的天國幻想與永生渴望;帛書,傳承了先哲的學識與智慧;女屍,是人類防腐史上的奇跡。陳列展示的284件(組)文物,是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的精華。
重點展品
西漢直裾素紗襌衣
西漢T型帛畫
西漢黑地彩繪棺
西漢雲紋漆鈁 湖南地區最早的銅器是岳陽銅鼓山和石門皂市的商代遺址,距今約3500年。商代晚期,湖南地區進入青銅文化的鼎盛時期,出現了一批既有中原特點,又有本地特色的銅器。西周時期開始出現具有南方特色的銅器,同時也出現楚國銅器,構成了春秋戰國時期湖南地區以楚國青銅文化為首,同時又有多種青銅文化並存的局面。
湖南商周青銅器在中國青銅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湖南省博物館收藏的商周青銅器數量較多,《湖南商周青銅器陳列》精選出銅器72件,與銅器伴出的玉器11件,雖然只是極少的部分,但從中可以看到湖南地區青銅文化的發展脈絡,也可以了解到其中的銅鐃和動物造型的器物,豐富了中國青銅文化的內涵。
重點展品
商銅象尊
商豕形銅尊
商立象獸面紋銅鐃 道縣玉蟾岩陶片,是國內最早的陶片之一。約在東漢中期湖南開始燒造青瓷。
湖南發現東漢至清瓷窯四百餘處。湘陰窯瓷釉色晶瑩透明,曾受官府青睞。塵封已久的唐代長沙窯是中國彩瓷的初盛,釉下彩繪是民間繪畫藝術的縮影。
重點展品
元青花人物故事玉壺春瓶
西晉青瓷對書俑
唐長沙窯褐斑貼花舞蹈人物瓷壺
唐長沙窯青釉褐綠彩獅座詩文瓷枕 書法是中國古老而獨特的傳統藝術,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特有載體,是以漢字為依附美學表象。明清時期,無數書法家的追求形成了書法的藝術多元化體系。
館藏明清書法作品甚豐,藝術涵蓋面廣,尤其是湘籍名人的書法作品。這里展示的明清書法作品,正是這一時期全國各地特別是湖南書法家演繹中國書法繼承、創新和發展歷程的一個縮影。
重點展品
李東陽 行書詩卷(明)
祝允明 行草書《岳陽樓記》卷(明)
趙之謙 隸楷書聯(清)
董其昌 行書軸(明) 明清繪畫,在唐宋的基礎上,趨向個性化,重傳統的摹古和改革創新兩大潮流並峙交織,「摹古」派講究傳統的繼承、技法的表現,「創新」派注重畫意內涵和筆墨形式。同時提倡詩書畫印的有機結合,使中國畫的意境更為雋永、深沉和含蓄。
館收藏明清繪畫作品甚多,其中有些畫家的作品在全國尚屬少見。展廳所展示的58幅作品,僅是明清繪畫中的一鱗半爪,然可連綴出明清繪畫藝術發展。
重點展品
陳錄 梅花推蓬圖卷
仇英 楓溪垂釣圖軸
八大山人 松鹿圖軸
惲壽平 花卉圖冊 《湖南十大考古新發現陳列》展館位於湖南省博物館新陳列大樓二樓西北,其面積約400平方米,展品共計133件(組),於2003年1月18日對外展出,集中展示了10餘年來我省最重要的十大考古新發現,其中有八項被評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這八項中又有三項被評為20世紀百項考古大發現,而龍山裡耶戰國秦漢城址的發掘,被譽為21世紀我國最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
重點展品
舊石器遺存
道縣玉蟾岩石器時代遺址
澧縣彭頭山與八十壋新石器時代遺址
黔陽高廟與安鄉湯家崗新石器時代遺址
澧縣城頭山新石器時代城址
望城高沙脊商周遺址
龍山裡耶戰國秦漢城址
長沙古墳垸西漢長沙王室墓
沅陵虎溪山西漢沅陵侯吳陽墓
1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
⑥ 清惲壽平畫墨牡丹圖的作者簡介
惲壽平不只師法古人,更向大自然學習,也就是以寫生的態度來作畫。他的花卉畫,幾乎全以身邊常見的花草為題材,如牡丹、桃花、菊花等等,信手拈來,就有無窮的生意,而其中畫得最多,最具特色的就是牡丹。他的牡丹有利用鮮艷明亮的顏色,或者只用水墨來畫牡丹的花葉。設色的牡丹,雖然顏色穠麗,但用的顏色純凈而明亮,將牡丹畫得典雅明麗;單用水墨的,則利用墨色變化,將牡丹畫得清逸超塵。
另外,惲壽平曾說過:「凡畫花卉極生動之致,向背欹正,烘日迎風挹露,各盡其變,但覺清芬拂拂,從此間寫出乃佳耳。」為了要呈現花卉完美的形象,不僅利用顏色畫出花朵的陰陽向背,表現細致寫實的花葉翻轉外,還要讓觀者可以從畫面上,聞出花香來,能表現出他所強調的「清芬拂拂」,才算是最好的作品。如這幅墨牡丹,構圖大膽,花朵集中於右上角,花瓣僅以乾筆畫出,再以更乾渴的筆墨擦出明暗,花蕊則以點墨的方式畫出,用筆相當隨意,枝葉則以濕筆表現。全幅墨色濃淡變化多端,富書法筆趣,除了將牡丹繁復的花葉表現得栩栩如生外,從畫面上似乎隱約可以聞到一股濃郁的芳香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