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萊爾花卉
A. 【法】波德萊爾《惡之花》片段
1、四處飄泊的波希米亞人
這目光如火、灼灼有神的慣於占卜的部族
昨天上了路,紛紛把嬰兒背在背上,
或者,為了讓孩子大口大口地吃個舒暢,
乾脆敞開下垂的乳房這常備不懈的寶庫。
漢子們帶著擦得發亮的槍支,
尾隨擠滿他們親朋的馬車一步步往前走,
懷著因幻想破滅而引起的悔恨與憂愁,
時時用遲鈍的眼神朝向雲天凝視。
隱蔽而多沙的洞穴深處,蟋蟀
目送著他們走過,越發起勁地唱起歌來;
庫柏勒對他們一往情深,讓青枝綠葉格外茂盛,
為了迎接這群萍蹤浪跡的旅行家,
讓懸岩間湧出清泉,讓荒漠里開出鮮花,
讓未來那顯得十分親切而又渺茫的王國開啟大門。
2、 人與海
啊,自由自在的人,你會永將大海依戀!
大海是你的明鏡;透過它無窮無盡的滾滾波濤
你將自己的內心世界觀照,
你的靈魂原也是個深淵,絕不比大海少一點辛酸。
你總喜歡投入到這明鏡的深處去;
你用目光與雙臂擁抱你鏡中的影子,你的靈魂
迎著大海猛烈而不可遏制的怨聲
有時不免排遣你心中喧囂的愁緒。
你們倆無不守口如瓶、諱莫如深:
人啊,你深淵的底究竟在哪裡,誰也測不出來;
海啊,誰也不了解你的內心世界究竟多麼瑰麗多采,
因為你們都嚴於保守秘密,唯恐不夠謹慎!
然而,無數個世紀過去了,你們竟依然
明爭暗鬥,既不感到內疚,又無惻隱之心,
你們竟如此熱衷於殺戮,醉心於死刑,
啊,死也不相容的兄弟!啊,一輩子好鬥的夥伴!
3、 高翔
越過池塘,越過幽谷,越過高山,
越過樹林,越過雲層,越過大海,
飛向太陽之外,飛向重霄之外,
飛向布滿星辰的宇宙邊緣,
啊,我的靈魂,你彷彿潛身波浪
如醉如痴的游泳健兒,敏捷地穿雲破霧,
你春風滿面地往來於廣宇深處,
你的歡樂不可抑制、無法名狀。
你就飛騰吧,遠離致病的疫氣;
願你飛到更高的天空中去盪滌你所沾染的污泥濁水,
願你盡情享受明朗宇宙中的燦爛光輝,
宛如撲向清醇而神奇的美酒痛飲不已。
啊,擺脫了向彌漫著茫茫迷霧的人生
壓上自己重負的種種煩惱與無窮憂傷,
終能展開剛勁的翅膀
向光明而寧靜的境界飛奔,你是多麼有幸!
啊,超脫地看待生活,無聲的萬物
與百花的語言也能一聽就懂,
讓紛至沓來的思緒迎著曙光飛向天空,
像雲雀一樣自由自在,這是多麼幸福!
4、契合
大自然是座神殿,那活的柱石
有時發出朦朧的喃喃話音;
人漫步穿越這片象徵的森林,
森林目光親切,注視著人的舉止。
宛如來自遠方的一些悠長回聲,
融入深邃、不可思議的統一體中,
像白晝之光明般無邊無際,又像夜間之黑暗無窮無盡,
芳香、色彩、聲響紛紛相互呼應。
有香氛鮮嫩如兒童的肌膚,
甜柔如雙簧管吹出音符,新翠如草地,
——有的卻變質、多餘、眉飛色舞,
流露出無限的天地萬物的心跡,
彷彿龍涎香、麝香、安息香和乳香,
歌唱精神與感覺的激盪。
5、聲音
我的搖籃背靠著書櫥,
在這幽暗的巴別塔里,韻文故事、科學、小說、
古羅馬的灰燼、古希臘的塵土,
雜然而陳,應有盡有。我的個頭和對開書本差不多。
每每聽見兩個聲音。一個又陰險又糾纏不休:
「世界就是一塊香噴噴、甜津津的蛋糕;
我會讓你有吃蛋糕一樣好的胃口,
到時候你的快樂會沒完沒了!」
另一個聲音響起:「來吧!啊!請到夢中來徜徉,
請越過可能的范圍,越過已知世界的邊境!」
前一個聲音像沙灘上的風一樣歌唱,
猶如不知從哪兒來的幽靈
發出動聽卻又令人驚恐的哭聲,
於是我回答後者說:「好吧!悅耳的聲音!」
唉!從此就產生了我的傷痕,開始了我的厄運。
從無邊無際的生活舞台的背景後面,
從最黑暗的深淵底部,
我分明發現奇奇怪怪的世界,
我這出了神的洞察力害得我受盡痛苦,
我竟拖著蛇走路,蛇偏咬住我的鞋。
從那時起,猶如那些預言家,
我一往情深地愛上沙漠與大海,
我在悲哀中啞然失笑,我在歡樂中黯然淚下,
我從最辛酸的苦酒中品出甜美的滋味來;
我往往把事實當成謊言,
又因舉目望天而墜入陷阱。
但這聲音卻安慰我說:「請留住你的夢幻,
聰明人可沒有瘋子這么美妙的夢境!」
B. 你知道惡之花是什麼嗎
《惡之花》一般是指波德萊爾的文學著作,是一部兼具有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和象徵主義的詩集。作品分為六個部分,刻畫出了憂郁和理想沖突對抗的軌跡。
C. 惡之花是什麼花
《惡之花》是夏爾·波德萊爾(1821-1867)的一部詩集,它是一本有邏輯、有結構、有頭有尾、渾然一體的書。《惡之花》被譽為法國「偉大的傳統業已消失,新的傳統尚未形成」的過渡時期里開放出來的一叢奇異的花」。作品兼具浪漫主義、象徵主義和現實主義的特徵。
《惡之花》中的詩不是按照寫作年代先後來排列,而是根據內容和主題分屬六個詩組,各有標題:《憂郁和理想》、《巴黎即景》、《酒》、《惡之花》、《叛逆》和《死亡》,其中《憂郁和理想》分量最重。六個部分的排列順序,實際上畫出了憂郁和理想沖突交戰的軌跡。
(3)德萊爾花卉擴展閱讀:
由一百多首詩歌組成的《惡之花》,由詩人精心安排為六個有機組成部分,有序地展開詩人的精神探索。
第一部分「憂郁與理想」,寫憂郁,也寫理想,憂郁是沉重的,理想是渺茫的。穿行在沉重的憂郁中,尋找著難尋的理想。
第二部分「巴黎即景」,寫的是詩人眼中的巴黎,或者說是心中的巴黎。這不是美麗的城市,不是繁華的「花都」,而是「熙熙嚷嚷的都市,充滿著夢想的都市,幽靈在大白天里拉著行人的衣袖!」
波德萊爾將詩歌的視野從浪漫主義的大自然拉到光怪陸離的現代大都市,讓人看到的卻是一幅幅畸形、變態的圖畫。
第三部分以「酒」為題,寫詩人的「以酒澆愁」、「以酒為樂」的無奈與悲涼。
第四部分「惡之花」,詩人從醉酒的幻景轉向直面罪惡的「花朵」。
第五部分「叛逆」,是針對上帝的。在這里,該隱和撒旦都受到了贊美,因為他們是受害者、叛逆者。世人所希望的,是自己的靈魂能傍著撒旦「休息」。
第六部分「死亡」,在歷經苦難之後,在閱盡丑惡之後,死亡,是唯一的歸宿、唯一的慰藉。死亡是一切的終結,但也是新的開始。
整首詩集以一首題為《旅行》的長詩作結,概括了詩人一生的求索。
D. 波德萊爾的<<惡之花>>曾一度使他在法國臭名昭著,是嗎
是的
波德萊爾(1821~1867)法國詩人。在19世紀中葉文學史的轉折時期,波德萊爾宣稱:「大名鼎鼎的詩人早已割據了詩的領域中最華彩的省份。因此我要做些別的事。」
波德萊爾在苦悶中寫詩,但發表的不多。1848年革命中參加過武裝起義,但起義失敗,路易·波拿巴稱帝,使他聖西門式的空想社會主義破滅。在此情況下,波德萊爾受美國詩人坡的啟發,作《惡之花》於1857年出版。此書一出,輿論大嘩,波德萊爾也一舉成名,但他因《惡之花》成的名卻是「惡之名」,波德萊爾成了「惡魔詩人」。法蘭西帝國法庭曾以「有傷風化」和「褻瀆宗教」罪起訴,查禁《惡之花》並對波德萊爾判處罰款。
E. 請問各位是如何欣賞波德萊爾的《惡之花》的呢
《惡之花》(1857)是波德萊爾的代表作,也體現了他的創新精神。創新之一在於他描寫了大城市的丑惡現象。在他筆下,巴黎風光是陰暗而神秘的,吸引詩人注目的是被社會拋棄的窮人、盲人、妓女,甚至不堪入目的橫陳街頭的女屍。波德萊爾描寫丑和丑惡事物,具有重要的美學意義。他認為丑中有美。與浪漫派認為大自然和人性中充滿和諧、優美的觀點相反,他主張「自然是丑惡的」,自然事物是「可厭惡的」,罪惡「天生是自然的」,美德是人為的,善也是人為的;惡存在於人的心中,就像丑存在於世界的中心一樣。他認為應該寫丑,從中「發掘惡中之美」,表現「惡中的精神騷動」。波德萊爾在描繪人的精神狀態時往往運用丑惡的意象。以《憂郁之四》為例,詩中出現的意象全部是丑的:鍋蓋、黑光、潮濕的牢獄、膽怯的蝙蝠、腐爛的天花板、鐵窗護條、卑污的蜘蛛、蛛網、游盪的鬼怪、長列柩車、黑旗。這些令人惡心的、醜陋的,具有不祥意味的意象紛至沓來,充塞全詩,它們顯示了「精神的騷動」。總之,波德萊爾以丑為美,化丑為美,在美學上具有創新意義。這種美學觀點是20世紀現代派文學遵循的原則之一。
創新之二在於展示了個人的苦悶心理,寫出了小資產階級青年的悲慘命運。在詩歌中表現青年的這種心態,是別開生面的。浪漫派詩歌表現愛情的失意、精神的孤獨、政治上的失落感,在挖掘人的深層意識方面僅僅是開始。波德萊爾從更高的意義上來理解憂郁,他認為美的典型中存在不幸。憂郁是《惡之花》要表達的最強音。從整部詩集來看,詩人寫的是人在社會中的壓抑處境。憂郁像魔鬼一樣糾纏著詩人。忱郁是對現實生活不滿而產生的病態情感,也反映了小資產階級青年一代命運不濟,尋找不到出路,而陷於悲觀絕望的心境,正如詩集初版時廣告的說明和評論所說的:《惡之花》「在於勾畫現代青年的精神騷動史」,「表現現代青年的激動和憂愁」。
F. 波德萊爾作品《惡之花》有哪些特點
《惡之花》是波德萊爾1857年出版的一部詩集,共有100多首詩。
《惡之花》充分表現了波德萊爾的風格,他的風格曾被戈蒂耶歸結為「睿智、復雜、博學、充滿陰影和探究,總是推開語言的界限,借用一切專門詞彙,從所有調色板中調用任何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