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竹器插花

竹器插花

發布時間: 2023-01-06 07:25:32

插花怎麼做

(1)我國梅花插花的歷史 我國梅花插花的最早記載,至少應在魏、晉之際。據《荊州記》載:「陸凱與范曄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詣長安與曄,並贈詩雲:『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宋代,梅花插花之風甚盛。李嵩畫有《花籃圖》,在此畫中,一個精緻的藤籃中插有梅花、蠟梅、山茶、水仙、瑞香等花卉,技法豐滿、細膩。張道洽的《瓶梅》詩雲:「寒水一瓶春數枝,清香不減小溪時。橫斜竹底無人見,莫與微雲淡月知。」陸游作有「瓶里梅花夜來香」的詩句,戴復古作有「古瓶斜插數枝春,此即吾家勸酒人」的詩句,楊萬里作有「膽樣銀瓶玉樣梅,北枝折得未全開。為憐落寞空山裡,喚入詩人幾案來」的詩句。明、清梅插花及藝梅均步入鼎盛期。明代出現插花的專著,如張謙德《瓶花譜》、袁宏道《瓶史》等。《瓶史》中「花目」一節雲:「余之諸花,取其迎而易致者,入春為梅為海棠」;「品第」一節雲:「梅以重葉、綠萼、玉蝶、百葉緗梅為上」;「使令」一節雲:「梅花以迎春、瑞香、山茶為婢」。《瓶史》很快傳入日本,並形成日本插花的流派之一——宏道流。清代以瓶供為主,如陳書繪制《瓶供》圖,梅花與牡丹交輝,更顯得梅花插花的清麗高潔。清代涉及梅花插花的著作也更豐碩,如《芥子園畫傳·梅菊譜序》就有「出家除夕無他事,插了梅花便過年」之句。其他還有陳淏子的《花鏡》、沈復的《浮生六記》等也涉及有梅花插花。近代,梅花插花應用在規模、風格上均有新的提高。如1949年在上海舉辦的梅展,據考證,可能是我國有史以來的第一屆包括梅花插花的正式梅展。1989年中國花協梅花、蠟梅分會成立後舉辦過九屆全國梅展,均設有梅花插花展區。
(2)插梅的構圖與立意 牡丹重姿、重彩,插牡丹必須顯出富麗堂皇;玉蘭潔白、清麗,插玉蘭要突出亭亭玉立之姿;桃杏嬌艷、繽紛,插桃杏可烘托熱鬧的氣氛……梅花,不以華麗取寵,而以韻格為勝,具有自己獨特的氣質及風格。所以插梅的構圖與立意與眾花不同。
人們愛梅,不只是欣賞梅的外在風姿,更在於梅的「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的品格,人們視梅為堅貞、頑強、幸福及友情的象徵。因此,我們插花之前應先立意:或以冰中孕蕾、雪裡開花的梅花為主體,配以蒼松、翠竹,構成松、竹、梅「歲寒三友」圖;或以「欲傳春信息,不怕雪埋藏」(宋·陳亮)為題來歌頌威武不屈的精神;或以「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晉·陸凱)以寄予友人之情誼;或以「賞梅倍思親」來抒發親人團聚的願望;或以「喜迎佳節春意鬧」,象徵欣欣向榮的景象。關於梅花的插花藝術,《瓶史》中談到:十一月插紅梅,正月插梅花。花木搭配以梅花為主,再配迎春、瑞香、山茶。
(3)插梅的主要方式 插梅的主要方式可分花瓶式插梅、盆景式插梅和壁掛式插梅3種:
花瓶式插梅:花瓶深色、素凈者均可,銅質和陶瓷的古樸花瓶更能顯示梅花的高雅。切勿用華麗的花瓶,以免喧賓奪主。如瓶口太大而花枝擺動,可剪幾根短枝架設瓶口,也可將花枝基部的中間切開,使它能夾住瓶內的小橫木,以固定花枝。如花瓶較輕不易立穩,瓶中可投鉛、石等,以防倒伏。梅花有紅、白、綠等色,可一色單插,也可幾色合插,但必須以一色為主,以免紛雜。插梅時也可適當配些南天竹、文竹等,以調和色彩與層次。
盆景式插梅:一種插器是淺身闊口的水盆器皿,一種是用以製作小型寫意盆景的各種觀賞淺盆。用水盆器皿插梅,必須藉助於花插座(也稱劍山),這是由金屬鑄制而成的,圓形、三角形或方形平底,向上一面有較多針刺,用來固定花枝之用。根據自己的立意要求進行構圖,在插「歲寒三友」圖時,由於竹枝易乾枯,必須將它盡量低插,近於水面為好。若松枝過於笨重粗大,不能平穩放置,可先將其基部釘在方塊木板上。置於盤中後用卵石蓋壓木板,這樣就可固定松枝。如梅枝較粗,可在花枝下中間處,用刀切成十字形,切隙深度應比劍山的針約長兩倍,切好後再插。挑選好橫斜疏瘦的小梅枝,借古人詠梅的佳句名言為意境,創作寓意深刻的寫意盆景,置於書房幾案,以假亂真,同樣可收到極好的觀賞效果。其製作方法為:用濕棉花或濕紗布將梅枝基部纏繞,用塑料布包好後,根據立意要求,或直或斜栽於盆中,並適當點綴一些蕨類、小草等小植物和玩石、朽木之類的小配件,再用土鋪成起伏不定的山巒起伏,也可留些空白做水體,最後用苔蘚將土體全部鋪蓋;這樣,一盆梅花寫意盆景就製成了,只要經常在苔蘚上噴些水就可欣賞數日之久,花謝後可再換梅枝。
壁掛式插梅:採用竹器、陶瓷等懸掛式的花器。斜垂的梅枝,配以文竹或常春藤的長蔓,這樣剛毅的梅枝與搖曳的長藤在合適的背景前交相輝映,一剛一柔,別有風味。若梅枝不斜垂,可在適宜彎曲處,鋸1~2個缺口,用三角形硬木填塞鞏固其隙以符所需角度。
(4)插梅的保鮮技術 花瓶口小身高,水應盛至瓶身最寬闊處,使水與空氣有較大的接觸面。以雨水為佳,河塘水亦可,渾濁者須澄清方可使用。自來水中因有氯氣,須貯放數日再用。唯井水鹼性大,切勿使用。水溫應與氣溫相一致。為使瓶水不腐,可在水中加入0.1%的食鹽或1/4000的高錳酸鉀或適量的硫磺,並注意經常換水。
花枝浸入水中剪切,避免剪切時空氣侵入枝莖導管中,利於吸收水分。切口斜度越大越好,以擴大吸水面積,增大吸水量。在切口處多開裂縫,也可達到此目的。用厚報紙將梅枝上部包裹好,把切口浸入加了少許食鹽或明礬的沸水中10秒鍾左右,這既可排除切口細菌,又能將導管中所存空氣排出。或者將梅枝切口用火燒焦,使它局部炭化。
我國古代也有一些插梅保鮮措施,如宋代范成大雲:「花下不易焚香……至若濁氣煤煙,皆時殺花。」明代王象晉《群芳譜》載:「煮鯽魚湯可插梅。」清代陳淏子《花鏡》載:「梅宜用豬肉汁去油俟冷插花,且瓶不結凍,雖細蕊皆開。」明代《瓶花譜》載:「古銅壺龍泉均州瓶,有極大高三二尺者,別無可用,冬日投以硫磺,斫大枝梅花插供……梅花初折,宜火燒折處,固滲以泥。」又雲:「日置南窗下,夜卧置榻旁,俾近人氣,可不凍。」大家不妨一試。

⑵ 梅花在插花中多用於什麼

花瓶式插梅。
花瓶深色素凈者均可,銅質和陶瓷的古樸花瓶更能顯示梅花的高雅。切勿用華麗的花瓶,以免喧賓奪主。如瓶口太大花枝擺動,可剪幾根短枝架設瓶口,也可將花枝基部的中間切開,使它能夾住瓶內的小橫木,以固定花枝。如花瓶較輕不易立穩,瓶中可投鉛、石等,以防倒伏。梅花有紅、白、綠等色,可一色單插,也可幾色合插;但必須以一色為主,以免紛雜。插梅時也可適當配些天竹、文竹等,以調和色彩與層次。
盆景式插梅。
一種插器是淺身闊口的水盆器皿,一種是用以製作小型寫意盆景的各種觀賞淺盆,用水盆器皿插梅,必須藉助於花插座,它是由金屬鑄制而成的。圓型或方形平底,向上一面有較多針刺,用來固定花枝之間。根據自己的立意要求進行構圖。在插「歲寒三友」圖時,由於竹枝易乾枯,必須將它盡量低插,近於水面為好。若松桿過於笨重粗大,不能平穩放置,可選將其基部釘在方塊木板上。置於盤中後用卵石蓋壓木板,用刀切成十字形,切隙深度應比劍山的針約長兩倍,切好後再插。
壁掛式插梅。
採用竹器、陶瓷等懸掛式的花器。斜垂的梅枝,配以文竹或常春藤的長蔓,這樣剛毅的梅枝與搖曳的長藤在合適的背景前交相互映,一剛一柔,別具風格。若梅枝不斜垂,可以適宜彎曲處,據1~2 個缺口,用三角形硬木填塞鞏固其隙以符合所需角度。

⑶ 如何用插花裝飾新居

如何用插花裝飾新居

花藝是現在居室的裝修中一個充滿活力的部分,使用的花藝和其他的裝飾物不一樣,花藝是充滿生機的,是動態的裝飾物。下面,我為大家分享用插花裝飾新居的方法,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插花的形式

規則式:用碗或盂狀容器,使插花呈圓形對稱的形態,常為球形、半球形或傘形,風格端莊華麗;選材要求體態勻稱,花朵大小適中、用花量大、花形端正,月季、百合鬱金香康乃馨、唐菖蒲等均宜做規則式插花之用。規則式插花常用於重要或正式場合,如客廳、會客室等。

盆景式:容器宜淺而寬大,常借用山水盆景的淺盆;選擇姿態清雅的花枝或花草為主,掩以山石,石上綴以青苔小草,利用均衡的原理進行布置。此種形式選材不拘,著筆於意境的構思。

普通式:用通常的花瓶作為容器,選材甚廣,著重於色彩構圖,也結合姿態的要求造型,力求表現出絢麗的色彩和優美的線條。

容器的選擇

除花瓶外,人們日常生活所用的陶罐、瓷碗、玻璃器皿、竹筒、酒壇以及杯碟、羹匙之類均可作插花之用。一般來說,陶瓷及玻璃器皿能較好地保持清潔,水也不易變質,因而使用較多。容器應注意與花相互配合,若插小型菊花、石竹等體態輕盈、色彩鮮亮的花卉。

可選用晶瑩的玻璃瓶;插月季、百合、白玉蘭、鬱金香等典雅的花卉,則應選擇端莊、大方的花瓶;器皿上有圖案時應特別注意,若容器上的圖案與插花材料不協調,會影響插花的美感,但容器圖案太好,又會轉移人們視線,喧賓奪主。

因此最好選擇沒有圖案的器皿;此外,容器還應與居室空間環境相協調,矮小的房屋不宜採用過高的容器,寬敞高大的廳室,也不宜選用小型容器,中式房間應選中式古器瓶;走廊中採用竹器、陶器或瓷器,則顯得活潑生動。

插花的藝術處理

不論何種形式的插花,要給人以美感,主要在於其花材、容器、布置是否與環境相協調,是否符合調和、均衡等構圖原理。

插花的調和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所選花材要調和。選用一種花卉相對比較容易調和,若選用2至3種或更多的`材料,必須注意應以一種為主要材料,其花色、數量佔主導地位,其他材料則處於從屬或次要地位,作陪襯點綴之用。

常用的插花組合有:臘梅和南天竹、梅花與松枝、黑紅色玫瑰與滿天星、康乃馨與石竹、乳白色馬蹄蓮與金紅色鬱金香等,這些都是色彩與形態上結合比較好的實例。

其二,花材應與容器調和。花的色彩、大小、數量應與容器緊密配合。如素色細花的瓷瓶,插入淡雅的翠菊就有協調感;濃艷、球形的大麗菊就需要配釉色烏亮的粗陶罐,才能顯出其風采;淺藍水盂插以低矮密集的粉紅色雛菊;晶瑩剔透的玻璃頸瓶,插入扶桑花加飾文竹,並使文竹枝蔓纏繞於瓶身,都會表現出融洽協調之美。

插花的均衡是指其構圖給人以穩定平衡的感覺。對稱是最簡單的均衡,規則式插花就是採用對稱的構圖形式。不過大多數插花是採用不對稱的動態均衡。一般來說,色彩深暗濃艷、體積大數量多、質地厚實的花材給人重的感覺,通常放在中間或下方;色彩素淡、形態纖細、體積較小數量少、質地薄且柔軟的花材則使人感到輕盈,宜放在上部或邊緣。

;

⑷ 亳州有哪些名吃

1、展溝燒餅

展溝燒餅是安徽省亳州市利辛縣展溝鎮的特色小吃。利辛展溝燒餅外酥里嫩,香酥可口,味道鮮美,別有風味,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喜愛。展溝燒餅是利辛縣的一道名吃。展溝鎮是「和聖」柳下惠的故里,因而展溝燒餅也稱和聖燒餅。

⑸ 日本茶道是怎麼回事

這么回事
http://ke..com/view/43304.html

⑹ 梅花的插花方法

梅花插花藝術,是我國獨特的傳統,也是居室裝飾的一項獨特藝術。下面是我整理的梅花的插花方法,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1、插梅的構圖與立意

宋代詩人范成大雲:「梅以韻勝,以格高,故以橫斜疏瘦與老枝怪奇者為貴。」《潛確類書》載「梅有四貴:貴稀不貴繁,貴老不貴嫩,貴瘦不貴肥,貴含不貴開。」清代思想家龔自珍主張「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梅以疏為美,密則老態。」上述這些觀點,可作為插梅的構圖原則。

人們愛梅,不只是欣賞她的外在風姿,更在於她的「萬花敢問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的品格,人們視她為堅貞、頑強、幸福及友情的象徵。因此插梅花之前應先立意。或以冰中孕蕾、雪裡開花的梅花為主體,配以蒼松、翠竹,構成松、竹、梅「歲寒三友」圖;或以「欲傳春信息,不怕雪埋藏」為題來歌頌她威武不屈的.精神;或以「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以寄予友人之情誼;或以「賞梅倍思親」來抒發盼祖國統一,親人團聚的願望,或以「喜邁佳節春意鬧」,象徵祖國欣欣向榮的景象。

2、插梅的主要方式

插梅的主要方式可分花瓶式插梅、盆景式插梅和壁掛式插梅三種:

(1)花瓶式插梅。花瓶深色素凈者均可,銅質和陶瓷的古樸花瓶更能顯示梅花的高雅。切勿用華麗的花瓶,以免喧賓奪主。如瓶口太大花枝擺動,可剪幾根短枝架設瓶口,也可將花枝基部的中間切開,使它能夾住瓶內的小橫木,以固定花枝。如花瓶較輕不易立穩,瓶中可投鉛、石等,以防倒伏。梅花有紅、白、綠等色,可一色單插,也可幾色合插;但必須以一色為主,以免紛雜。插梅時也可適當配些天竹、文竹等,以調和色彩與層次。

(2)盆景式插梅。一種插器是淺身闊口的水盆器皿,一種是用以製作小型寫意盆景的各種觀賞淺盆。用水盆器皿插梅,必須藉助於花插座,它是由金屬鑄制而成的。圓型或方形平底,向上一面有較多針刺,用來固定花枝之間。根據自己的立意要求進行構圖。在插「歲寒三友」圖時,由於竹枝易乾枯,必須將它盡量低插,近於水面為好。若松桿過於笨重粗大,不能平穩放置,可選將其基部釘在方塊木板上。置於盤中後用卵石蓋壓木板,用刀切成十字形,切隙深度應比劍山的針約長兩倍,切好後再插。

其製作方法為:用濕棉花或濕紗布將梅枝基部纏繞,用塑料布包好後,根據立意要求,或直或斜栽於盆中,並適當點綴一些蕨類、小草等小植物和玩石、朽木之類的小配件,再用土鋪墊出起伏不定的山巒,也可留些空白做水體,最後用苔蘚將土體全部鋪蓋,這樣,一盆梅花寫意盆景就製成了,只要經常在苔蘚上噴些水就可欣賞數日之久,花謝後可再換梅枝。

(3)壁掛式插梅。採用竹器、陶瓷等懸掛式的花器。斜垂的梅枝,配以文竹或常春藤的長蔓,這樣剛毅的梅枝與搖曳的長藤在合適的背景前交相互映,一剛一柔,別具風格。若梅枝不斜垂,可以適宜彎曲處,據1~2個缺口,用三角形硬木填塞鞏固其隙以符合所需角度。

3、插梅的保鮮技術

花瓶口小口身高,水應盛至瓶最寬闊處,使水與空氣有較大的接觸面。以雨水為佳,河塘水亦可,渾濁者須澄清方可使用。自來水中因有氯氣,須貯放數日再用。唯井水鹼性大,切勿使用。水溫應與氣溫相一致,為使瓶水不腐,可在水中加入0.1%的食鹽或1/4000的高錳酸鉀或適量的硫磺。並注意經常換水。

花枝浸入水中剪切,避免剪切時空氣侵入枝莖導管中,利於它吸收水分。切口斜度越大越好,以擴大吸水面積,增大它的吸水量。在切口處多開裂縫,也可達到此目的。用厚報紙將梅枝上部包裹好,把切口浸入加了少許食鹽或明礬的滾水中10秒鍾左右,這既可排除切口細菌,又能將導管中所存空氣排出。

⑺ 梅花的插花方法

1、主體插花:選一支最壯最美麗的花枝作主枝,突出中心,兩側各插一支不同花卉陪襯,要避免花枝排列整齊,主體花要突出,三支不要交叉,更不能將所有花枝束縛一起一次插入。

2、同色系插花法:可以嘗試同種顏色或同一色系的多種花材來插花,相比起專業的配色技巧,這種方式比較不容易出錯,雖然可能整體效果沒那麼出彩,但也不會出現凌亂不搭等問題。

3、選對花器:除卻花材本身,花器的材質、高度、瓶口大小,花頭高出瓶口多少、不同位置的花莖長度如何呈現等,都是需要考慮的。

4、花器與花材的色彩匹配:如果鮮花本身顏色較為淡雅的,可以適當選擇一些色彩艷麗的花器,但如果鮮花顏色很艷麗,這時候花器的顏色則不能太過艷麗,否則兩種色彩沖擊力較強的搭配在一起則會略顯難看。

(7)竹器插花擴展閱讀

插花保鮮

夏季室內瓶插花易謝.按下面方法可保鮮15~20天:

1、剪去莖根部葉片,用急火燎一下莖根,這樣既可保持莖內儲藏的養料,又防腐爛;

2、瓶內水量要充足,但切忌水齊瓶口,以免影響花枝吸氧:

3、每晚換水一次,放於室外。每隔3天將莖根 斜剪去0.5厘米,洗凈擦於,用急火再僚一次;

4、10天後,每晚將全校淋水,洗凈根莖擦乾. 用塑料袋封裝,置冰箱冷藏室。梅花:剪口切成十字形,浸入水中,可以促進花朵對養料的吸收。

⑻ 求有關日本食品的傳說和故事

1.日本清酒是借鑒中國黃酒的釀造法而發展起來的日本國酒.
據中國史書記載,古時候日本只有「濁酒」,沒有清酒。後來有人在濁酒中加入石炭,使其沉澱,取其清沏的酒液飲用,於是便有了「清酒」之名。清酒的分類:(一)按製法不同分類:(1)純米釀造酒 純米釀造酒即為純米酒,僅以米、米曲和水為原料,不外加食用酒精。此類產品多數供外銷。2)普通釀造酒 普通釀造酒屬低檔的大眾清酒,是在原酒液中對人較多的食用酒精,即1噸原料米的醪液添加100%的酒精120L。(3)增釀造酒 增釀造酒是一種濃而甜的清酒。在勾兌時添加了食用酒精、糖類、酸類、氨基酸、鹽類等原料調制而成。(4)本釀造酒 本釀造酒屬中檔清酒,食用酒精加人量低於普通釀造酒。(5)吟釀造酒 製作吟釀造酒時,要求所用原料的精米率在60%以下。日本釀造清酒很講究糙米的精白程度,以精米率來衡量精白度,精白度越高,精米率就越低。精白後的米吸水快,容易蒸熟、糊化,有利於提高酒的質量。吟釀造酒被譽為「清酒之王」。
(二)按口味分類:(1)甜口酒 甜口酒為含糖分較多、酸度較低的酒。(2)辣口酒 辣口酒為含糖分少、酸度較高的酒。(3)濃醇酒 濃醇酒為含浸出物及糖分多、口味濃厚的酒。(4)淡麗酒 淡麗酒為含浸出物及糖分少而爽口的酒。(5)高酸味酒 高酸味酒是以酸度高、酸味大為其特徵的酒。(6)原酒 原酒是製成後不加水稀釋的清酒。(7)市售酒 市售酒指原酒加水稀釋後裝瓶出售的酒.
(三)按貯存期分類

(1)新酒 新酒是指壓濾後未過夏的清酒。(2)老酒 老酒是指貯存過一個夏季的清酒。(3)老陳酒 老陳酒是指貯存過兩個夏季的清酒。(4)秘藏酒 秘藏酒是指酒齡為5年以上的清酒。
(四)按酒稅法規定的級別分類:(1)特級清酒 品質優良,酒精含量16%以上,原浸出物濃度在30%以上。(2)一級清酒 品質較優,酒精含量16%以上,原浸出物濃度在29%以上。(3)二級清酒 品質一般,酒精含量15%以上,原浸出物濃度在26.5%以上。
濁灑:濁酒是與清酒相對的。清酒醪經壓濾後所得的新酒,靜止一周後,抽出上清部分,其留下的白濁部分即為濁酒。,
濁酒的特點之一是有生酵母存在,會連續發酵產生二氧化碳,因此應用特殊瓶塞和耐壓瓶子包裝。裝瓶後加熱到65℃滅菌或低溫貯存,並盡快飲用。此酒被認為外觀珍奇,口味獨特。
2.日本豆腐
明代大葯理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二五卷《谷部》中載:「豆腐之法,始於漢淮南王劉安」,並詳細介紹了豆腐的製作方法。公元前164年,劉安襲父封為淮南王,建都壽春。劉安好道,為求長生不老之葯 ,招方士數千人,有名者為蘇非等八人,號稱「八公」。他們常聚在楚山即今八公山談仙論道,著書煉丹。在煉丹中以黃豆汁培育丹苗,豆汁偶與石膏相遇,形成了鮮嫩綿滑的豆腐。劉安煉丹未成卻發明豆腐。之後,豆腐技法傳入民間。
豆腐古時名稱很多,有「菽乳」、「黎祁」等。五代時的陶谷,在他著的《清典錄》中說:「日市豆腐數個,邑人呼豆腐為小宰羊」。大約到了唐、宋以後就稱之豆腐了。唐代鑒真和尚在天寶10年(公元757年)東渡日本後,便把豆腐技術傳進了日本,所以日本的豆腐業一直視鑒真為豆腐製作的祖師。豆腐,在宋朝傳入朝鮮,19世紀初傳入歐洲、非洲和北美,逐步成為世界性食品。
3.一、 日本飲食文化的特點

中國對日本的文化感覺,好似男人與男人或女人對女人,有一種同類感。日中交流了數千年,正因為"一衣帶水",隔海相望。舟船往來,互通有無。東方世界中,再沒有其他國家像中日這樣有如此深切的文化血緣。沒有去過日本的中國人,大多懵懵懂懂,把中國文化當做一種"母文化",把日本文化當做一種"子文化"。中國的文化是雞,日本的文化是雞蛋。中國人何須再向日本人多看一眼。至於文化,老師還需要向學生學習什麼呢?

這真是天大的誤會,也是天大的誤解。日本文化在它的哺乳時期,的確曾從早熟的強壯的飽滿的中國文化機體中,大口大口吸過乳汁。但是早在1000年前的"平安時代",日本就將巨大的中國文化消化在自己強勁的胃裡,形成了舉世無雙的洋溢著大和民族精神的日本文化。而日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就是"飲食文化"。

日本菜餚最大的特點生鮮海味。

四面環海,由四千多個島嶼組成的日本列島,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有得天獨厚的新鮮海產,所以發展自己的海洋菜餚。存在決定意識,在菜餚的發展方向上也不例外。換言之,風土釀就菜系。

同時,因為日本是島國,加之資源缺乏,又無接壤之領國,這一自然環境使其危機意識濃重,總怕遇有什麼天災人禍難以度過,使日本民族滅絕。為此,有些中國傳去的文化到日本人中間便轉為日本式解釋。如"粗枝大葉害死人"這一成語,日文為"油斷大敵"。他們理解為:沒有油(即油斷以後),大敵臨頭,會有不測的遭遇。為此日本人聯想到,不能像中國那樣每頓都用油燒菜,要惜油、省油,以求平安度日。為此日本盡量不用或少用油烹制菜餚,久而久之發展為以清淡新鮮為主流的日本菜餚。

正如大家所知,日本受儒教思想影響較大,特別是"和為貴"的思想根深蒂固。日本人崇敬的聖德太子就極為重視"和",在他主持制定的十七條憲法中第一句話就是"和為貴"。有鑒於此,日本人對屠宰大的牲畜食用,以為不仁。加之日本平原少,牲畜難於飼養,日本人很少食用牛羊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得知牛肉的營養價值,才逐漸吃豬、牛肉。羊肉則在市場上少見,僅在北海道等少數地方才能買到。像中國那樣食用鹿、驢、狗、兔肉的習俗更是罕見。這就釀就了日本菜餚少加工而吃生鮮的特點。

中國菜講究"色、香、味",日本菜講究"色、形、味"。變了一個"形"字,日本飲食文化的特徵就出來了。日本菜餚雖不講究吃出什麼滋味,但很注重"形",所以說日本菜餚是用眼睛吃的。這也符合日本的情況。日本地面窄小而人口多,保護、不破壞自然景觀是自古以來的風俗。日本人總是不折不扣傳承自己先人留下的美。在整個飲食環境里,處處洋溢著含蓄內斂卻依然讓人不可忽視的美。而重視歷史的日本人更是把古人的飲食習慣一絲不漏地繼承了來。為此,把烹飪出來的菜餚也作為自然風物中的一束花朵,用以點綴人們的生活。

二、 茶道

以"茶道"為例,大體地說,茶道是以沏茶、品茶為手段,用以聯絡感情且富有藝術性,禮節性的一種獨特活動。它是日本文化的結晶,日本文化的代表,又是日本人生活的規范,日本人心靈的寄託。茶道的內容是豐富的,它幾乎將東方文化的所有內容都囊括在一個小小的茶室里。在思想方面,它含有神仙思想、道教、陰陽道、儒教、神道等;在形式方面它包括建築、書畫、雕刻、禮儀、插花、漆器、陶器、竹器、烹飪、縫紉等內容。茶道被稱為是應用化了的哲學,藝術化了的生活。茶室中展現的是一個活靈活現?quot;小東洋"。因此,我們才得以通過茶道來一窺日本飲食文化的深刻內涵。

實際上日本茶文化的歷史是隨著中國茶文化的歷史發展而發展起來的,它大體可分為三個時期:首先是受中國唐朝的餅茶煮飲法影響的平安時代,其次是受宋朝末期的茶沖飲法影響的鐮倉、室町、安土桃山時代,最後則是受明朝的葉茶泡飲法的江戶時代。其中第二個時期是茶道史上最重要的時期,但茶道的成熟期則在第三個時期。那時茶道普及到了各個階層,茶道內部也分出許多流派,形成百花爭艷的局面。

與藝術、繪畫、舞蹈等藝術形式相比,茶道藝術有許多特殊性。第一,茶道是通過人的眼、耳、舌、鼻、身來同時感受的,茶道藝術中有色、有聲、有香、有味、有觸感。比如在茶事進程中我們可以欣賞到各色藝術品,可以從風聲,雨聲,點茶時的水聲,主人走動時有節奏的腳步聲中體會茶的意境可以聞到花香、茶香和香爐中發出的香氣,可以嘗到美味的食物,可以把你欣賞的任何一件茶道具拿在手裡撫摸。第二,茶道藝術試圖包羅萬象,並使之藝術化。茶道把山川風月、春夏秋冬、花草蟲鳥、歷史文學等等都包容進四小時的茶事之中。第三,茶道藝術不是由個人或單方面獨自完成的。它要求參加茶事的客人一起參加表演,客人的舉止和對茶道的修養程度直接關繫到茶道是否成功。最後,第四個特殊性是,茶道藝術是無形的,但又是永久性的。說它無形是說茶事完成一次藝術的創作便隨之消失,那種只有當事人咱當時的環境下才能感覺到的藝術美的瞬間再也不會重現。說它又是永久性的,是說茶道要求茶人日夜埋頭於藝術創造與藝術修行之中。鋼琴演奏家在演奏鋼琴時是舞台上的藝術家,下台以後可以過平常人同樣的生活。而茶人則不同,茶事完了之後的日常生活也需謹慎自製,早起修行,慎於酒色,茶人的日常生活是茶事的繼續。

茶道首先是茶事,每次茶事都有主題,確定主題後也就確定了首席客人,之後再根據首席客人選擇陪客,這一切都是為了使茶事的氣氛融洽。為了辦好茶事,主人要親自東奔西跑,選擇好茶、好水、好茶食。最後,主人還要精心准備最後一項工作-清掃。清掃茶室、茶庭是茶人每日的必修課,在舉行茶事時更為重要。茶庭的地面上不能有一片多餘的樹葉,樹葉上的灰塵也不能放過。主人要把客人將要經過之處的樹葉一片一片用抹布擦乾凈。

據說有的茶人在清掃完畢之後將抹布(當然是雪白的)打開平托在胸前,然後在茶室里渡來渡去,為帶走茶室里的浮塵。從日本茶人准備茶事的態度,我們便可探知大和民族的待客之道。他們體貼地在事前為客人收拾好一切,盡最大的努力使客人感到舒適。因為日本人天生內斂的性格,使他們看起有禮而生疏,當從他們所作的一切,就不難發現他們待客的熱情。同時,從茶人們細致入微的事前准備,我們也能看出日本人的性格是怎樣的認真、謹慎。

茶是開始之後,客人們要膝行進入茶室,在壁前跪坐,將小扇子放在膝前,向掛軸行禮,表示對掛軸者的信仰,在拜讀之後,再拜看茶字句、欣賞裱褙配色、絹快的花紋等,最後再行一禮,之後拜看茶室里其餘的裝飾。主人進茶室後,主客免不了一番寒暄客套,雖曰是主客間彼此尊重,但仍不覺讓人聯想到大和民族禮節的繁褥,同時也覺得過分虛偽的做作。稍事停頓之後,主人為客人端來食案,用餐。其間,用餐動作要求一致,並因先欣賞碗中的藝術造型、藝術色彩,享受食物發出的香氣。用完點心之後,又是一系列的繁文縟節。值得一提的是,茶道的一般程序都是從左的,足見的日本人對歷史的重視,否則,在日本這個現代化的發達國家裡,就不會存在京都、奈良這樣於千年前無大差異的左都存在了。

而日本人的審美觀,則在茶食、茶花中得到充分體現。茶道崇尊自然,追求與大自然的同化。茶點心與一般點心不同的是,它不僅要求營養價值高,味道好、外形美,而且要求色彩與形狀樸素淡雅,易化,尺寸小,最大的茶點心不過雞蛋那麼大。江戶果子司鈴木越後的後裔,第十七代鈴木宗康提出茶點心要達到使五感滿足。第一是視覺。當點心端出後,點心的外形、色彩及容器的藝術風格要給人以美感。人們從點心的外形上可以感覺到季節的變換。第二是觸覺。人們通過手拿、口嚼、舌頭的觸動,可以感覺到茶點心的柔軟、易化,使人感到親切和陶醉。第三是味覺。茶點心要求尊重原材料本身的味道,不主張加過多的配料,主要原材料為江米粉、米粉、小豆、砂糖、山芋等。要選用新鮮的材料,使客人感覺到每一種材料的香味。第四是嗅覺。隨季節的變換,茶點心有時還用樹皮之類做外皮。如櫻花開放時,將櫻樹葉用於點心;端午節將槲樹葉用於點心等等,都可以使人們嗅到一種大自然的清新氣息。第五是聽覺。人們在吃完茶點心之後,要向主人提問:"請問今日茶點的名稱。""初雁"(一例)。人們聽了主人的介紹,對已吃進的點心產生一種奇妙的回味。

而茶食以"和敬清寂"為宗旨,不提倡用於時節不合的山珍海味,反對用昂貴稀有的材料。茶食尊崇自然、強調季節性和包榮性。即宜採用時令蔬菜,同時既要有山貨也要有海味,還要有原野的東西,葷素的搭配也要十分的小心。

茶食的色彩比較素雅,反對濃重的修飾,崇尚簡素之情,茶食在製作過程中盡量少用調料,以尊重材料本身的味道,而日本人多喜生食也是處於這個原因。
茶道用花要求用時令花木,且必須尊崇花木的本來面目,反對過分擺弄。

茶道可以說是日本的飲食文化名勝之一,然而說到日本的飲食,人們的腦海中便立刻跳出"壽司"二字。是的,壽司在日本的地位就如米飯在中國一樣舉足輕重。那麼,下面我們就為大家介紹一下日本的飲食文化上的又一瑰寶-壽司。

三、 壽司

關於壽司的名稱、形狀和味道等,正像外國人所知道的那樣,愛吃的不愛吃另當別論,凡是到過日本的人或是對日本有興趣的人,大概都會從書本上或從別人的談話中對壽司有所了解:壽司就是把金槍魚或是鰹魚等切成一口能吃下去的小簿片,然後用手把它攥在米飯團的上面……

而事實上壽司有著令人意想不到的歷史和文化因素,很難用一兩句話簡單地把它說清楚。而我們現在對壽司的認識已與過去有了很大的變化。

首先是壽司名稱的來歷。

壽司的寫法實際上有很多種,作為壽司店的字型大小,有的寫成鮓,也有的寫成。壽司的日語發音是(su shi),來自日本古語表示酸味的形容詞"酸(su shi)"。現在無法肯定是根據這個發音加的漢字,還是這種食物和漢字一起從中國傳到日本,因其帶有酸味而起了這么一個名字。在中文裡也有"鮓"字和"鮨"字,原來也具有那樣的含義。現在在日本常用的"壽司"兩字是用漢字作擬聲詞,並不表示任何含義。這兩個字的使用似乎在進入十九世紀之後。江戶時代嘉永元年(一八四八年)出版的《江戶名物酒飯手引草》介紹了當時江戶(東京)的九十五家壽司店,以"壽司"為字型大小的只有兩家,絕大部分都是?quot;鮨"字。"鮓"字的中文含義與日語一樣,是指用鹽和灑糟把魚腌起來。在史料中可以確認壽司的最早的雛形"鮓"里並沒有米飯。

把魚和鹽及酒糟放在一起不是為了攪拌著吃,而是為了保存。實際上,加入米飯是事過多年之後的事了。而且加入米飯也是為了保存,因為米飯可以促進發酵提高防腐能力。也就是說,當初壽司並不是"米飯加小菜"的食物,只是保存魚肉的一種方法。米飯是為達此目的而加入的一種"媒介"。這種目的在於保存的壽司被稱為"馴壽司"。

然而現在我們一提到壽司,馬上就會聯想到加醋的米飯團上放新鮮的魚蝦之類的海鮮,蘸著醬油和綠芥茉吃的一種食品。其實在日本各地壽司的種類很多,其形狀大多數都與上述壽司形狀完全不一樣。例如:三重縣伊勢地區有被稱?quot;手捏壽司"的家鄉飯。這種壽司是把金槍魚切成一定大小的塊,然後和紫菜及加醋米飯拌在一起吃。這種壽司沒有什麼特定的形狀,也不用手把米飯攥成米飯團。而平時我們說的壽司是指"攥壽司"。實際上,除攥壽司之外,還有很多各式各樣的壽司,有飯團 、壽司卷 、什錦飯團、油炸豆腐飯卷、茶巾鮨等。

但是我們還是先來談談攥壽司。

追溯攥壽司的來源,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其歷史淵源並不久遠。在江戶時代的延寶年間(1673年至1680年),京都的醫生松本善甫把各種海鮮用醋泡上一夜,然後和米飯攥在一起吃。可以說這是當時對食物保鮮的一種新的嘗試。在那之後經過了一百五十年,住在江戶城的一位名叫華屋與兵衛的人於文政六年(1823年)簡化了壽司的做法和吃法,把米飯和用醋泡過的海鮮攥在一起,把它命名為"與兵衛壽司",公開出售。這就是現在的攥壽司的原型,這種說法早已成為定論。在東京及近郊不少地方可以看到掛著"華屋與兵衛"字型大小的日式餐館連鎖店,其名稱即來源於此。這也就是說,現在在日餐中最具代表性的食物--攥壽司的歷史並不長,只有一百五十多年。(在那之前所說的壽司時並不是指這種攥壽司,而是指"馴壽司"。)

除攥壽司之外,還有"捲起來"的壽司,這是指"海苔卷"。壽司卷通常一根用米九十克,煮成飯大約二百克,用紫菜包後食用。有時也可用薄炒蛋皮替代紫菜。用一整張紫菜包的壽司卷叫「太卷」(即粗卷),只用半張包的就叫「細卷」。壽司卷里一般夾煮過的甜寒天、蘑菇、炒蛋皮、魚松或鴨兒芹。但是其中把煮好的干胡蘿條捲起來的"干瓢卷"是從江戶時代起就有的。進入明治時代以後又有了把金槍魚的紅色魚肉卷進去的"鐵火卷"。(為什麼叫"鐵火卷"呢?在日本,過去稱賭博和賭徒為"鐵火打"。據說在十八世紀時,許多日本賭徒終日流連賭場�Tekkaba,賭得性起,又怕捱餓,便把吞拿魚肉放進飯中,用紫菜將之捲起來,可以大口大口地吃,又避免飯粒黏著撲克和手指,一舉兩得,深受賭徒歡迎,以後漸漸演變為今日的手卷。)

下面是一種簡單的卷壽司的製法。朋友聚會時,就可以自製壽司款待賓客。這種家庭壽司的製作方法比較簡單,將剛剛蒸好的米飯放在笸籮內打散,放入少量的食醋、鹽,充分拌開,然後乘熱將適量的米飯放入似篳廉上攤開,再把篳廉緊緊地捲起來。將卷好的米飯條塊切成小塊,上面放上生魚片、生蝦片,也可在卷米飯條塊的時候加入烤紫菜或者雞蛋片、鹹菜之類一起卷,制出的壽司黑白、黃白、紅白相間十分好看。

至於壽司的材料,從今天的常識來看,也沒有長遠的歷史淵源。在攥司壽出現時,當時只有魚肉為白色的魚作材料。據說,使用紅色的金槍魚作壽司,始於江戶幕府時代晚期的安政年間(1854年至1859年)。用金槍魚的肥肉部分作壽司始於大正時代;進入昭和時代以後,海膽醬和鮭魚子也成了作壽司的常用材料。而現在一般壽司用的金槍魚、鯛、鯔、赤貝、墨魚等都是生鮮的。而星鰻則需蘸上醬,烤了以後再用。八爪魚、蝦、鮑魚之類則大都用開水燙熟或蒸熟後再用。在用生鮮魚蚧類做壽司時,通常要在魚蚧類和飯之間放上芥末。這里談談綠芥末。壽司原來是一種傾向於甜味的食品,所以綠芥末與壽司飯團一起食用的歷史也很淺。原來的想法是利用芥末的辛辣來保持壽司材料的新鮮程度。

淥��繾喜恕⒂闥傘⒊吹暗紉渤S糜謔偎盡?br>
現在,壽司成了高級飯菜的代名詞,可是,最初壽司是小攤上的一種"小吃",也可以說是日式"快餐"。甚至到了現在,壽司店的廚房和食堂仍沒有隔開,壽司

師傅就在站在櫃台里當著客人的面用手攥壽司。有的壽司店在櫃台上方有像屋檐的樣子的裝飾物,保留著江戶時代壽司攤的遺風。

想吃壽司,不一定非要去壽司店。可以讓店裡的人把訂的壽司送到家中享用。這時,可以看到盛壽司的器具或壽司飯盒裡有綠葉作裝飾。過去我也只把它當做一種裝飾而已。可是通過這次查找資料才知道這是壽司店為讓送貨人便於了解壽司應該送往何處而放的標致。在江戶時代識字的人還不多,用文字寫明送往何處是一件困難的事。而用綠葉剪成對方家紋的樣子便可以一目瞭然。

而在坐電車旅行時,其樂趣之一就是嘗一嘗各地的"車站便當",其中有種各樣的壽司便當。

我們找到了幾種具代表性的和罕見的壽司。

"粥鮨"(山形縣):這是該縣酒田地方的家鄉風味,以干青魚子和咸大馬哈魚子為中心加上山菜,然後再加上大量的米飯和酒進行發酵。最後成粥狀,所以不能用拿著吃,只能用羹匙來吃,這是一種很特別的壽司。

"下鮨"(和歌山縣):一般用青花魚,有時也用香魚等河魚。就現在來看,是一種很特殊的做法,不用醋只把鹽和米飯放在一起進行自然發酵,可以說這就是鮨的原型。這一點與上面談到滋賀縣的"鮒鮨"有共同之處。在米飯上撒鹽,用手捏到發粘為止,然後和用鹽腌過的魚放在一起,用柿葉等包起來,上面壓上很重的石塊,發酵半個月左右。

"酒鮨"(鹿兒島縣):在用少量水煮出的米飯上加上酒,然後把魚貝類、筍、胡蘿卜、牛蒡和山菜等放在米飯上疊成五層,上面再用很重的石塊壓住。

除了比較高級的壽司以外,普通日本人家庭外出郊遊或者上班帶飯時,也自製飯團子,飯團子是將白米飯捏成三角形,有的外麵包一層烤紫菜,因這種飯團子吃時不用加熱,所以是比較普及的食品。

從上述內容可以看出,過去日本極為缺少食物,想獲得新鮮的動物蛋白是很不容易的。在中國過去沒有做壽司的必要,在日本壽司則成了具有代表性的食品,這一道理是不難理解的。

⑼ 如何進行梅花的插花製作

(1)我國梅花插花的歷史 我國梅花插花的最早記載,至少應在魏、晉之際。據《荊州記》載:「陸凱與范曄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詣長安與曄,並贈詩雲:『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宋代,梅花插花之風甚盛。李嵩畫有《花籃圖》,在此畫中,一個精緻的藤籃中插有梅花、蠟梅、山茶、水仙、瑞香等花卉,技法豐滿、細膩。張道洽的《瓶梅》詩雲:「寒水一瓶春數枝,清香不減小溪時。橫斜竹底無人見,莫與微雲淡月知。」陸游作有「瓶里梅花夜來香」的詩句,戴復古作有「古瓶斜插數枝春,此即吾家勸酒人」的詩句,楊萬里作有「膽樣銀瓶玉樣梅,北枝折得未全開。為憐落寞空山裡,喚入詩人幾案來」的詩句。明、清梅插花及藝梅均步入鼎盛期。明代出現插花的專著,如張謙德《瓶花譜》、袁宏道《瓶史》等。《瓶史》中「花目」一節雲:「余之諸花,取其迎而易致者,入春為梅為海棠」;「品第」一節雲:「梅以重葉、綠萼、玉蝶、百葉緗梅為上」;「使令」一節雲:「梅花以迎春、瑞香、山茶為婢」。《瓶史》很快傳入日本,並形成日本插花的流派之一——宏道流。清代以瓶供為主,如陳書繪制《瓶供》圖,梅花與牡丹交輝,更顯得梅花插花的清麗高潔。清代涉及梅花插花的著作也更豐碩,如《芥子園畫傳·梅菊譜序》就有「出家除夕無他事,插了梅花便過年」之句。其他還有陳淏子的《花鏡》、沈復的《浮生六記》等也涉及有梅花插花。近代,梅花插花應用在規模、風格上均有新的提高。如1949年在上海舉辦的梅展,據考證,可能是我國有史以來的第一屆包括梅花插花的正式梅展。1989年中國花協梅花、蠟梅分會成立後舉辦過九屆全國梅展,均設有梅花插花展區。

(2)插梅的構圖與立意 牡丹重姿、重彩,插牡丹必須顯出富麗堂皇;玉蘭潔白、清麗,插玉蘭要突出亭亭玉立之姿;桃杏嬌艷、繽紛,插桃杏可烘托熱鬧的氣氛……梅花,不以華麗取寵,而以韻格為勝,具有自己獨特的氣質及風格。所以插梅的構圖與立意與眾花不同。

人們愛梅,不只是欣賞梅的外在風姿,更在於梅的「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的品格,人們視梅為堅貞、頑強、幸福及友情的象徵。因此,我們插花之前應先立意:或以冰中孕蕾、雪裡開花的梅花為主體,配以蒼松、翠竹,構成松、竹、梅「歲寒三友」圖;或以「欲傳春信息,不怕雪埋藏」(宋·陳亮)為題來歌頌威武不屈的精神;或以「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晉·陸凱)以寄予友人之情誼;或以「賞梅倍思親」來抒發親人團聚的願望;或以「喜迎佳節春意鬧」,象徵欣欣向榮的景象。關於梅花的插花藝術,《瓶史》中談到:十一月插紅梅,正月插梅花。花木搭配以梅花為主,再配迎春、瑞香、山茶。

(3)插梅的主要方式 插梅的主要方式可分花瓶式插梅、盆景式插梅和壁掛式插梅3種:

花瓶式插梅:花瓶深色、素凈者均可,銅質和陶瓷的古樸花瓶更能顯示梅花的高雅。切勿用華麗的花瓶,以免喧賓奪主。如瓶口太大而花枝擺動,可剪幾根短枝架設瓶口,也可將花枝基部的中間切開,使它能夾住瓶內的小橫木,以固定花枝。如花瓶較輕不易立穩,瓶中可投鉛、石等,以防倒伏。梅花有紅、白、綠等色,可一色單插,也可幾色合插,但必須以一色為主,以免紛雜。插梅時也可適當配些南天竹、文竹等,以調和色彩與層次。

盆景式插梅:一種插器是淺身闊口的水盆器皿,一種是用以製作小型寫意盆景的各種觀賞淺盆。用水盆器皿插梅,必須藉助於花插座(也稱劍山),這是由金屬鑄制而成的,圓形、三角形或方形平底,向上一面有較多針刺,用來固定花枝之用。根據自己的立意要求進行構圖,在插「歲寒三友」圖時,由於竹枝易乾枯,必須將它盡量低插,近於水面為好。若松枝過於笨重粗大,不能平穩放置,可先將其基部釘在方塊木板上。置於盤中後用卵石蓋壓木板,這樣就可固定松枝。如梅枝較粗,可在花枝下中間處,用刀切成十字形,切隙深度應比劍山的針約長兩倍,切好後再插。挑選好橫斜疏瘦的小梅枝,借古人詠梅的佳句名言為意境,創作寓意深刻的寫意盆景,置於書房幾案,以假亂真,同樣可收到極好的觀賞效果。其製作方法為:用濕棉花或濕紗布將梅枝基部纏繞,用塑料布包好後,根據立意要求,或直或斜栽於盆中,並適當點綴一些蕨類、小草等小植物和玩石、朽木之類的小配件,再用土鋪成起伏不定的山巒起伏,也可留些空白做水體,最後用苔蘚將土體全部鋪蓋;這樣,一盆梅花寫意盆景就製成了,只要經常在苔蘚上噴些水就可欣賞數日之久,花謝後可再換梅枝。

壁掛式插梅:採用竹器、陶瓷等懸掛式的花器。斜垂的梅枝,配以文竹或常春藤的長蔓,這樣剛毅的梅枝與搖曳的長藤在合適的背景前交相輝映,一剛一柔,別有風味。若梅枝不斜垂,可在適宜彎曲處,鋸1~2個缺口,用三角形硬木填塞鞏固其隙以符所需角度。

(4)插梅的保鮮技術 花瓶口小身高,水應盛至瓶身最寬闊處,使水與空氣有較大的接觸面。以雨水為佳,河塘水亦可,渾濁者須澄清方可使用。自來水中因有氯氣,須貯放數日再用。唯井水鹼性大,切勿使用。水溫應與氣溫相一致。為使瓶水不腐,可在水中加入0.1%的食鹽或1/4000的高錳酸鉀或適量的硫磺,並注意經常換水。

花枝浸入水中剪切,避免剪切時空氣侵入枝莖導管中,利於吸收水分。切口斜度越大越好,以擴大吸水面積,增大吸水量。在切口處多開裂縫,也可達到此目的。用厚報紙將梅枝上部包裹好,把切口浸入加了少許食鹽或明礬的沸水中10秒鍾左右,這既可排除切口細菌,又能將導管中所存空氣排出。或者將梅枝切口用火燒焦,使它局部炭化。

我國古代也有一些插梅保鮮措施,如宋代范成大雲:「花下不易焚香……至若濁氣煤煙,皆時殺花。」明代王象晉《群芳譜》載:「煮鯽魚湯可插梅。」清代陳淏子《花鏡》載:「梅宜用豬肉汁去油俟冷插花,且瓶不結凍,雖細蕊皆開。」明代《瓶花譜》載:「古銅壺龍泉均州瓶,有極大高三二尺者,別無可用,冬日投以硫磺,斫大枝梅花插供……梅花初折,宜火燒折處,固滲以泥。」又雲:「日置南窗下,夜卧置榻旁,俾近人氣,可不凍。」大家不妨一試。

⑽ 日本飲食文化的介紹!

說到飲食,不僅是以大米為主食、蔬菜、魚與肉為副食的日本式餐點,而且西歐中國餐點一般也很普及,在日本可以品嘗到豐富多樣的餐食。日本是一個優質水資源非常豐富的國家,衛生設施也很完善,所以自來水在日本的任何地方都可以飲用。現代的日本文化更是多彩多姿。

女孩子們在學習自古以來的日本傳統文化,如茶道、花道的同時,也跳迪斯科。觀覽市區、古老寺院和高層建築相鄰而建的情景並不稀奇。故而現代的日本文化是結合了古老的、新興的、西洋的和東洋的文化而形成。

日本人普遍愛食用生魚,因而蓋著生魚片的壽司是日本國內最流行的食物。

日本料理非常講究保持食物的原味,不提倡加入過多調料,以清淡為主。對菜餚的色面尤其有著很高的要求,不但使用各式各樣非常精緻的盛器來裝食物,對食物的形狀、排列、顏色搭配也都有很細膩的考慮。看著那一道道精細得有如風景畫一般的日式料理,初到日本的遊客往往不忍破壞那份美麗。

飲食習慣

日本的冷麵是放在竹製盤上,用筷子夾起一口的數量放在冷湯里進食。有些餐館沒有附上湯匙,日本人習慣拿起來喝湯。

日本的酒類

啤 酒:日本人最喜歡喝啤酒,無論是生啤酒或是瓶裝的都受歡迎在夏天,部分百貨公司更高有露天啤酒館,吸引大量遊客。

日本清酒:清酒可以熱喝或冷喝,無論那一種清酒,都是日本菜餚的最佳搭配。酒味可口甜美,容易喝過量而醉。

威 士 忌:日本人喜愛喝威士忌加冰加水稱(Mizuwari)

燒 酒:這種酒是用蕃薯、大麥、蔗糖等材料製成,經過濾後的

標準的日本菜:

Sukiyaki:禍置於餐桌上,在禍湯內不斷放入牛肉片,蔬菜,豆腐等等,且煮且食。天婦羅(Tempura):在麥粉中加入雞蛋和冷水,拌成麥粉漿,然後把蝦,魚,蔬菜等等,放入鍋內油煎。

壽司(Sushi):在有醋昧的飯團上,加以各種生魚片。

生魚片(Sashimi):生的魚片,用醬油佐食。

懷石菜(Kaiseki):被認為是日本烹調技術的精華。利用蔬菜,魚介,海草等精製而成,味道異常鮮美。

串燒(Yakitori):一串串的雞肉或肝臟,巨火烘熟。

炸豬排(Tonkatsu):豬肉片在麵包屑里一滾,然後用油煎 !


(10)竹器插花擴展閱讀:

日本把菜餚叫做料理,因此日本菜日語稱為日本料理,中國菜稱為中國料理或中華料理,西餐統稱為西洋料理。另有一種說法就是日本的稱謂和食,西洋菜稱為洋食,日語中幾乎不說中食,但是飲食文化在日本呈和,中,洋三足鼎立之勢。

關於日本料理我想大家可以在中文或日文的網站上搜索到很多。對蔗民百姓來說中國人是這樣的,注重形式的日本人來看也不例外。首先,我個人雖然來日本已經10多年了,說實話我對日本料理持批判和不屑的態度大概佔了2/3的年頭,如果我一個人吃飯,不是應酬,我選擇日本料理得概率幾乎接近零。

日本料理生食很多,從生理上講我對那種軟綿綿,滑膩膩的東西通過我的喉嚨至今無法容忍,雖然在日本,因為很多場合不得不應酬,但是大多是讓這些生東西穿喉而過,從不多細細品味,因為我怕自己條件反射的打惡心反而在客戶面前顯得失禮。

參考資料:網路-日本的飲食

熱點內容
蘭花草一年 發布:2025-09-20 19:05:52 瀏覽:823
七夕節童話 發布:2025-09-20 18:44:44 瀏覽:620
神持玫瑰 發布:2025-09-20 18:43:11 瀏覽:97
玫瑰pan 發布:2025-09-20 18:41:33 瀏覽:97
我願做一朵 發布:2025-09-20 18:40:05 瀏覽:456
武漢櫻花水粉 發布:2025-09-20 18:16:49 瀏覽:785
櫻花四年櫻 發布:2025-09-20 18:11:50 瀏覽:993
一句話插花 發布:2025-09-20 18:11:34 瀏覽:56
誘使蘭花變異的方法 發布:2025-09-20 18:05:39 瀏覽:724
大蘭花故事 發布:2025-09-20 17:59:55 瀏覽: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