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掃插花加I
Ⅰ 插花是清明節的習俗嗎
延續至今的習俗已慢慢從焚香燒紙簡化為清掃墓碑、供奉寒食和鮮花等形式。如今人們提倡文明祭掃,在清明節期間更多人會選擇獻花祭,買一束鮮花,莊重地擺放在先人墓前,寄託著對對逝者的深深思念之情。
滿天星
滿天星代表著是想念與夢境的意思。滿天星在掃墓的時候用來送給自己的親人或者朋友,表達著 對逝去之人無限的想念與懷念之感。
Ⅱ 平時去掃墓該帶些什麼
需要帶清香、冥紙、鮮花。
公歷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為清明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清明是祭祀逝者的一種活動,而且祭祖是和孝道綁定在一起的,如果不參加祭祖,就是一個不孝順的人,一個忘記祖先的人。
由於現在更多的人提倡文明祭掃,所以現在很多人在清明都會選擇一束鮮花來代替傳統的焚燒,一來可以保護環境,二來也可以寄託哀思。至於鮮花的選擇則通常是菊花,因為我國古代把菊花當作寄託之花,有思念和懷念的含義。白色菊花是最適合的,也可以搭配一些綠草,如百合,綠葉,康乃馨等,會更漂亮。黃色菊花則不太適宜,因為它有長壽菊之稱,比較適合看望病人。
一、上香。就算是對於不提倡燒紙錢的人而言,上香也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上香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幾點:
(1)取一枝或是三枝香點著,後著後立即把香頭沖上,用別一支手把火輕輕扇滅。不要用口吹或把香揮動使火熄滅。
(2)用左右手食指及中指的、二、三指把香桿夾著,用左右手的大拇指承托著,頂著香的尾部,把香頭平對佛像,舉起齊眉供一供。
(3)若是一枝香,便用左手插在香爐中央。
(4)若是三枝香,先上中間的一枝,然後有左手上右邊的一枝,再上左邊的,三枝香中間約離在一寸二左右,若香爐大的,香粗大的,香與香的距離可遠一些,反之,可以縮短些,看情況而定。在上香時,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念佛或是發願。
上香時,一定要把香頭和香腳垂直,不要東倒西歪,三枝香上好後,要有問訊。
二、燒紙錢。這是目前不太提倡的一種祭拜方式,但是傳統的中老年人依舊會偏愛於採用燒紙錢的方式來寄託哀思。
三、叩拜。
Ⅲ 今′年清明節墳基可以一插花嗎
今年清明節,墳墓可以插花嗎?
清明節是祭奠逝去親人的節日,這一天遊子們不管多遠,能回來的都要回來掃墓祭祖,以懷念逝去的親人?清明掃墓是一種傳統的習俗,清明時節氣溫都比較適宜。舉家團圓到野外到墳墓前,點上一柱香,擺上祖先願意吃的各種食品,親人們,在一起回憶一下過去,也向逝去的親人說說這一年來的大事小情,也期待著祖先能保佑親人們一切順利,健健康康,萬事大吉。也讓逝去的親人知道晚輩沒有忘記記了他們。
一般去掃墓上墳都要買一些貢品和紙錢,為去世的親人寄去錢財讓他們在那邊過得好。今年清明有許多人都買了插畫插在墳頭。使祭祖又有了不一樣的感覺。感覺更文明很溫暖。
今年清明,在墳墓上插花更顯得溫馨了。
Ⅳ 掃墓的花束怎麼插
買花束的時候,他應該給你帶了插花的花泥,記住掃墓時插花,的數目一定是單數,不能是雙數
Ⅳ 是不是花店一年四季都有賣的掃墓用的菊花
是的,花店一年四季都有賣掃墓用的菊花。
那是
非洲菊
,是常見的花店插花用花。
大型花店基本上一年四季都有。
Ⅵ 掃墓的時候為什麼插花要插單數
因為好事成雙,如果你插花是雙數那就是褻瀆先輩的靈魂,被視為大不敬
那麼反過來,你插花是單數就是在默哀先輩,因為「壞事成單」體現你緬懷先烈
個人看法,呵呵~O(∩_∩)O
Ⅶ 上墳用的花,與家裡插的花有仕么區別
沒有復區別 但這個方法 對亡制者沒有如何利益的
多多念誦經文 做功德 放生功德迴向給亡者 這樣更為利益他們的
念誦 地藏經 佛號或多多放生功德迴向效果更好 念誦經文一般要連續7、15、21、49天!!
迴向文是:願以此功德迴向給(出生在年月日的名字---農歷生日)願你早日離苦得樂,脫離六道輪回,往生極樂世界。三遍
需要祭祀了
上墳 或路口祭祀都行
上墳不用畫圈 但地址必須寫 否則收不到!!
其他都是小錢 燒元寶就行 這個是大錢 用現成的-----送錢表文
元寶 晚上 過5點可以燒了 在十字路口 畫圈 西南方向開口 中間畫「X」 先燒地址----就是送錢表文 復印就行
後燒元寶 可以加些冥幣 十幾億 那種 地址不要寫活人名字 寫親屬寄 就行 已故先人(過世人名字和農歷生日) 最後的日期 年月日---寫當天燒元寶的農歷日期
Ⅷ 清明節為什麼要在墳墓上插插上那些什麼假花為什麼呀
清明節習俗是指在清明節前後進行的祭奠先人的習慣風俗。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烈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更重要的是認識先輩。看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帶動後人。感悟人生的價值,去除先輩遺留的干枝枯葉,保留可借鑒的新芽,弘揚正能量。世世代代,清清楚楚的修正日,每年陽歷4月4-6日。
清明節已有2500多年歷史,古時又叫踏青節、三月節、祭祖節、掃墓節、掃墳節、鬼節等。[1] 它與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十月初一的寒衣節,並稱為中國三大著名「鬼節」。公歷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且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
2013年,清明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1] 。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清明節掃墓送菊花,既環保,又能向逝者帶去我們的哀思與懷念。而實際上,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菊花代表的是高尚的氣節和吉祥長壽,其悼念的含義是從國外引進的。
悼念的由來
在歐洲,菊花栽種最多的地方是墓地,因此歐洲的傳統文化中認為菊花是墓地之花。在拉丁美洲,菊花有「妖花」之稱。可見其在西方的地位。
與國外迥異,在我國文化中,菊花因其凌霜而放,西風不落的傲骨和其「此花開盡更無花」的氣度,被賦予了堅貞不屈的高潔情操。另外,菊花開放在九月,「九」是單位數中最大的數,被稱做「至數」、「陽數」,因而菊花與九九雙陽相疊的重陽一樣,被賦予吉祥、長壽的寓意。
而用菊花掃墓如同用玫瑰表達愛情一樣,其實主要是「西俗東漸」的結果。
清明祭掃如何選花
清明祭掃常選白色、黃色的菊花。黃菊花代表思念,白菊花代表祭奠。但如果是古稀年長者仙逝,可適當增加紅色、粉色鮮花的比例,這些溫暖的顏色更能體現後輩綿綿的思念之情。
需注意的是,如無特殊情況,最好不要用香氣濃郁和顏色鮮艷的花。除非故人生前有鍾愛的花種,那就不需要拘泥形式,選擇他喜歡的花就好,即便是火紅的玫瑰也無所謂。或者你也可以選擇最能表達你對對方感情的花。
送幾支也有講究的
悼念逝者的鮮花一般都用單數,比如3、7、9支。但也可以組合成24朵,因為24諧音是:哀思。
不同關系送不同的花
除了菊花以外,白玫瑰、白色鬱金香、馬蹄蓮等象徵純潔、思念的花朵也常常用來悼念逝者。但每種花的花語不同,送的對象也有所區別。
清明節掃墓送鮮花,是為了表達敬意和懷念。隨著人們生活的進步,以往傳統的燒紙錢的習俗漸漸的被取代,再加上西方國家送花習俗的傳入,清明節送花不僅環保,而且時尚。
Ⅸ 清明節掃墓的禁忌和習俗有哪些
掃墓俗稱上墳,是祭祀祖先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時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描繪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 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在古時,還有一種說法,就是 「三月節」。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春分後十五天為清明,是郊遊的好日子。清明又是掃墳祭祖的日子,民間又稱為「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十月一日總稱「三冥節」,有城隍出巡的儀式。
寒食、清明本來是兩個節日,但山東民間大都把兩個節日合而為一。一般叫清明,少數地區叫寒食節,但過節卻是在清明這天。
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清明祭掃儀式一般應帶上香紙供品,親自到塋(墓地)地去舉行,但由於每家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舊時「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現在則流行網上掃墓,其實不論哪種形式,都是為了寄託對先人的哀思,傳承人類文脈,當然親自到墳上去掃墓,體現精誠,則效果更好一些。同時,給祖墳插插花,壓壓紙,添添土,除除草,也有利後代運勢。
清明節還流傳插柳的風俗,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
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祛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菩薩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里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所以在掃墓時,如果條件允許,在墳地周圍,插幾棵柳樹,載幾株楊樹或松柏,都是避邪扶正、蔭庇子孫的善舉。
掃墓一般都在山野進行,清明節時因為風大,在燒紙上香時,一定要注意防火,到指定的地方梵燒,否則引起火災,不但愧對祖先,也破壞環境,也可以只點些香,供些花果,而不必非得燒紙。
有的地方對掃墓還有一些其它的講究,比如一般女人是不宜去墓地的,這倒不是男尊女卑,是由於女人陰氣較重,而墳地陰氣也重,如再沾染一些陰氣,則會影響睡眠與健康,但唯獨在清明節時,可以去墓地為祖先掃墓。
不過來月經的女性朋友,最好迴避一下,雖然也可以隨同家人一起去掃墓,但宜遠遠祭拜,而不宜直接到墳前活動,因為月經是「生氣」,容易與「陰氣」產生反應,而影響健康與情緒,或帶來其它麻煩。
總之,祭祀祖先有各種形式,心到則神知,並不一定非得拘泥,而通過祭祖傳承孝道,讓子孫後代了解歷史,熱愛祖國,傳承文明,才是最重要的內容。
Ⅹ 清明節插花和掛山球有什麼含義
清明節源於商代時代,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歷4月5日前後。清明節後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冬天的污濁,迎來春天的氣息,實現由陰到陽的轉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飢」一事,後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為一。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寒食節,宋後移到清明。傳說中「寒食節」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來歷即是為紀念介子推「割股充飢」而不圖為報,最終在此被大火燒山而亡,綿山也因此又稱「介山」。 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明清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么來的。 清明節還有許多失傳的風俗,如古代曾長期流傳的戴柳、射柳、打鞦韆等,據載,遼代風俗最重清明節,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鞦韆為樂,仕女雲集,踏青之風也極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