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花卉冊
『壹』 惲壽平花卉冊的技法。
以朱紅和藤黃調白來粉,呈現花源瓣轉折、翻轉、厚薄的質感,花 瓣上的墨點要隨花瓣起伏之形點寫,切記不可隨筆亂點,花蕊呈放射狀,以淡黃色弧線形寫出,蕊尖以濃墨按照不同的生長方向寫出,暗示花蕊的前後空間關系;花葉以深花 青寫正面,淺綠色寫背面,葉上的脈絡要虛實得當,也就是線再細也要壓住紙,呈現萱草在微風中迎風展姿的自然獨特姿態。
(1)製作花卉冊擴展閱讀:
惲南田的山水畫初學元代黃公望、王蒙,深得冷澹幽雋之致,與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吳歷合稱為「清六家」。他的山水畫,不讓「四王」,小幅逸筆草草,寄鬱勃於悠閑,枯而有潤,淡而有奇,自成格局,有「四王」未到之處。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臘月,惲南田離家到杭州賣畫。次年五月,託人購得杭州墳地兩處,決定遷葬其父靈柩於湖上,以了其生平之願。他急於籌款,抱病作畫,以致病倒不起。其於三月十七日返回常州,次日卒於白雲渡甌香館,終年五十八歲。一代才華絕世的宗師,就此默默地終結其坎坷的人生。
『貳』 錢維城《花卉冊》都是什麼花 梅花 秋葵 芍葯
此冊作折枝花十二種,沒骨暈染,精工刻意,造形逼真,設色艷麗,頗有燦爛富版貴的廟堂氣象。其筆法權不類陳書而與鄒一桂相近,蓋一桂亦任職京師,極得宸賞,維城得其沾溉自在情理之中。本幅每頁有乾隆御題七絕一首,其題寒梅雲:幾枝斜入碧寥天,洗盡鉛華凈且娟。那更無端閑布景,月香水影自如然。題芍葯雲:淡雅風情綽約姿,侍花王必爾為宜。揚州聞說種稱賞,惜未曾逢爛漫時。詠畫,亦詠物。更因維城之畫,憶及南巡至揚州未逢芍葯名品開放之盛期而遺憾不止。頁頁題詠,可見乾隆對錢氏畫冊欣賞之甚,亦可見其作詩作書之勤。一個錦衣玉食高高在上的帝王能如此愛好文化藝術,至為難得。
『叄』 怎樣國畫作舊
字畫材質辯偽
紙絹是中國書畫的載體之一,它對字畫鑒定之重要性自不待言。在字畫偽品中,用古紙、古絹作偽畢竟是有限的。於是,五花八門的紙絹作偽騙術就應運而生,但又很少有人知道它作偽的手段及辯別方法。本文就此方面向大家介紹一些辯偽的常識。
紙娟作偽主要包括:做舊色、做舊污、做舊殘,現分述如下。
一、 做舊色
做舊色是指用顏色將紙、絹染成與某原件一致或近似於通常所見的古舊書畫之顏色。
做舊色的顏料
做舊色常用的顏料是以國畫顏料為主。如藤黃、花青、赭石、胭脂、三青等等,其形制有管狀、塊狀、粉末狀。其特點是透明親水、不洇色,染出來的色澤比較耐久。其次是化工顏料,一般用得較少,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使用,其特點染出來的顏色比較新,容易泛色。另外,還有用一些土方法,如煙熏,日曬。用黃櫱、煙葉、茶葉、梔子、橡碗子等煮汁後直接染色。
無論採用哪一種顏料作舊,事先必須經過調色。如採用國畫顏料染之,首先將顏料研調成液態,然後用紗布過濾去除淀屑渣(因為在製作顏料時雖然細度已足,但在顆粒之間 有聚合現象)。之後兌入膠礬溶液便可試染。如用煙葉等熬汁染色,等待色液冷卻之後再試染。由於用這些原料煮出的色液顏色較單調,根據需要有時還要另加其它顏色,才能得到滿意的效果。
做舊色的方法
1、 直染法 即將被染的對象平鋪在檯面上,然後用排筆直接依次從右至左上色。這種方法適用於吸水性強,薄質紙類。
2、 拉染法 即用一個與被染對象規格相當的長方形水槽盛上色液。然後用兩手拎著被染對象的兩角或上端緩緩從色液中拉出即可。這種方法適用於紙質結實,拉力較強的紙,如皮紙、裱件等。
3、 浸染法 是針對絹帛而言。因為絹帛屬絲織物,紡織出來的新絹有油。如在檯面上用排筆上色難以掛住,也易皺,所以,置於色液中浸泡稍加揉搓,待數日後取出,可得舊絹色。如經過膠礬便得舊色熟絹。
4、 托染法 也是針對絹帛而言,由於綾絹不易掛色,事先托上一層宣紙,後再染色。色方法同「直染法」。
另外,還有的通過日曬,風吹,使其泛黃,俗稱「風化紙」、「風化絹」等等。
辯別方法
了解了一些作舊色的方法,我們就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辯別它的真假。
1、 看 總的說來,古舊紙、絹的舊色,直觀感覺應是自然、平和,「潔凈」,正反顏色勻透,紋理清晰。新做的舊色看上去火氣,顏色不均,紙絹面也欠清潔,文理不清,而且起毛。真品紙本舊色一般是褐色、黃褐色及淡灰色較多。絹本一般是深棕色、棕黃色較多。新做舊的顏色粗看無別,細看覺其中帶有黃綠色。
做舊色又分書畫芯(書畫前書畫後)和裱件作舊。
在書畫前做舊色的,書寫和繪畫以後,字跡清晰,墨色,色彩及印油仍保持原色。
在書寫和繪畫後作舊色的,細心觀察可見有淡淡的一層顏色蒙照在字跡或 畫意上,有時還可見作舊色時留下的刷痕。
是裱件作舊色的,較易辯別,最容易看出的是顏色不均。因為裱件至少有四層紙合成,所以,顏色不容易將四層紙全部滲透,只要將卷桿上的包紙打開,就可發現裡面的紙的顏色不均或呈白黃色,卷桿也受污染。筆者曾經接觸過一橫幅山水畫,畫技較好,做舊的水平也較高,而且做舊以後,又經使用了一段時間,畫面已出現霉跡和油跡,如果沒有豐富的經驗,單從紙色來看,還真可誤認為是真品。當揭開卷桿之後真相大白,里層的包紙呈梅花鹿皮狀的斑點顏色,卷桿也受到污染。很明顯是裱件通身做的舊色。真品裱件的紙和卷桿顏色自然、潔凈。
2、聞 真品的舊紙絹聞時覺有日灰氣、煙氣等氣味。新做舊色的紙絹聞時覺有刺鼻的顏料氣味及膠氣。
3、照 真正的古舊優質紙對光照,透光度好,紙簾也清晰可見。即使某些紙的厚薄有差異,透光度雖有所不同,但紙簾的感覺也是自然的。另外總能發現有細小的砂眼。新紙做舊,由於染色不均及揉擦紙因此透光度差,紙簾也模糊不清。
舊絹對光照與紙恰恰相反,由於年久磨擦等原因,絹絲受損散脫導致絹面厚薄不一,對光照時,有的透光度較好,有的透光度則差,但有一點比較好掌握,因絹酥脆失去了機械強度,不能將其隨手牽拉,否則就會破裂。新做舊色的繪絹,對光照顏色一般欠均勻,也可隨意拉扯,而且經緯線隨之歪斜,難以破裂(除極少數將絲絹故意搗制無筋骨狀的例外)。
另外,可放在強光處,但不要在太陽光下直照。如靠近窗前,走廊里,是古舊紙絹經數天後,纖維內部結構會受到一定破壞,從而降低機械強度,但對其顏色在短時期內不會明顯表現出來,因為光對它們的破壞是潛移默化的。
如是新做舊的顏色,幾天之後顏色就會由黃變灰至白,筆者曾接觸到一副對聯,是在書寫之後作的舊色,托芯後置於室內窗戶處,由於光輻射熱的透入對字畫的輻射,一個星期後,就由黃變為灰白色了(是自然泛舊與人工做舊色之區別)。
4、洗 舊紙絹經水清洗後,舊色基本上不受影響,只顯干凈,洗出的水呈棕黃色(茶色),但水質較「純」,放數日後底層仍沒有沉澱物。新作舊的顏色,經水清洗後,紙絹顏色明顯變淺且不均,洗出的水色新呈黃綠色,紙本因染色時由於揉擦紙而出現的紙疙瘩,在過水時,不免有紙漿帶入水中,所以底層就有沉澱物,並且出現水與沉澱物分離現象(上面的水近似於清水)。是絹本,只要用濕毛巾稍用力擦拭,被擦拭的某一塊就會泛灰白至白色,又因一般都是用新絹做的舊,所以擦時纖維隨之傾斜,也無損。
二、 做舊污
做污方法
做污是指用各種方法在紙絹上施污,如做霉點、銹點、油跡、水跡、筆跡,蒼蠅便跡……故意將畫現弄得臟兮兮的,以此騙人,做污多見於畫芯。
1、 做銹跡的方法 所做銹跡大都以「紅銹」多見(鐵銹)。
用鐵釘事先在紙絹上鑽眼,然後在眼的邊緣塗上高錳酸鉀,干後可得較自然的「銹洞」。
用回曲針、大頭針、圖釘等粘上近似於紅銹的顏料,然後夾在或釘在紙絹上,數日後取下大頭針等物,便可得「銹跡」。
用已生銹的鐵物直接置於紙絹上,數日棄去鐵物,便可得「鐵銹」印。
總之,做銹的方法很多,不一一例舉。
2、 做油跡的方法 通常在書畫上見到的油跡有:植物油、動物油、蠟油、木油…… 用手指直接在紙絹上點油點,然後在上面擦拭塵土,干後就可變舊「油跡」。
用蠟燭溶液滴在紙絹上,待干後去棄固體蠟油,然後抹上塵土,便可得舊「蠟油跡」。有的則將薄薄的固體蠟留在紙絹上,形成蠟油疙瘩。
辯別的方法
1、 銹跡的辯別方法
(1) 看 舊紙絹上的陳舊銹印,色呈明顯的舊色,並有乾枯的感覺,色深,呈黑紅色或赫紅色。色印有一定深度,色印的邊緣有很自然的參差不齊的印痕。
例如,大家所熟悉的曲別針的銹跡,由於它與紙在接觸時所受壓力不一樣,會出現很自然的,干凈利索的,深淺不一的銹跡壓印,而且還有斷印現象,邊緣出現的對差不齊的壓印也很清晰。新作的銹印色新,由於時間不長大都呈桔紅色,並覺有濕潤感。
如果是用回曲針沾顏色做的鐵銹(為了急於出效果),與真正的鐵銹色相比,顏色失真,又由於宣紙吸水好的緣故,壓印不顯利索,特別是邊緣的印痕被滲浸的現象更為明顯。
(2) 洗 陳舊的銹跡用清水洗是無濟於事的,一般都需用葯水清除。如果是後來新做跡,用清水洗明顯可顯淡一些。
2、 油跡的辯別方法
(1) 看 陳舊的油跡看上去覺有乾枯感,表面光滑略有泛白,油跡處紙絹發硬,表麵灰塵易撣去。
新做的「舊」油跡,看上去有濕潤感,色深印新,表面塵土不易撣去。用手摸揉有的可見有紙毛偏倒,屬絹素的也較結實。
(2)洗燙 陳舊的油跡一般用清水是難已去掉的,特別是植物油,都需用有機溶劑清除。新做「舊」的油跡,有的用洗滌劑就可去除,用熨斗墊紙反復輕燙也能吸去部分油跡。
三、 做殘
做殘方法
「做殘」是指對紙絹進行殘破加工。
字畫做殘種類很多,如棄角撕口,蟲洞,折印,斷字等。
1、 做棄角撕口的方法 棄角撕口顧名思義是將書畫芯用剪刀、刀片去掉某一角或在某一段上破口。
2、 做蟲洞的方法 用刀刺等立法,然後在洞眼上抹上塵土,便可得"舊"蟲洞。 辯別方法
1、 棄角撕口的辯別方法
(1) 看 紙本缺角或裂口的斷層面,大都光潔利索,即使有毛茬的也短少。特別是非常酥脆、發硬的更易脆裂、裂口處基本上不見「藕斷絲牽」的毛茬,稍碰裂口即碎成粉末。
新做的紙本破口的斷層面毛茬長密(尤其是用手撕的),即使是用刀刺形成的硬口,經過再次加工後口面也會溢出較長毛茬,並具有一定抗拉力。(圖7)筆者曾見過一副對聯,破口是在對聯的三分之一段上,用手撕的,裂口容易吻合,毛茬較長,抗拉力也較強。明顯是新做的。(圖8)
如果是舊絹上原有的破口,此紙口更易辯別。因為帛絹最易老化酥脆,破口一般都是參差不齊的,毛茬短禿,無抗拉力,一觸即碎,並伴有粉塵飛揚。又因為絲織物不能象紙那樣可用手隨意撕口,即使強行撕口,周邊絹絲的經緯線必定要受到影響,導致歪斜,不易於書畫。如果書畫後做裂口,裝裱質量又是不佳,那麼,畫意非變形不可。如果是托紙後做裂口,就顯得更假了。所以,要想在新絹上做出陳舊的裂口效果是非常難的。
(2) 洗 由於陳舊的畫心是自然泛舊色,除用化學試劑清洗外,毛茬不會褪色,濕水後也不能隨意提取。新做裂口的畫芯,一般來講事先都是做了舊色的,毛茬過水以後,泛灰白色至白色(上面那幅對聯就是如此),濕水後也易提取。
2、 蟲洞的辨別方法
(1) 看 自然的蟲洞形狀各異,千變萬化,洞口邊緣光潔鋒利。嚴重受蟲蛀的畫芯洞眼是密密麻麻,有圓形、十字形,還有似條狀蟲樣的,象一條條活蟲浮在畫芯上,使人毛骨悚然(圖9、10)。蟲洞雖小,要做出它的「神似」並非容易,所以做假的蟲洞,一般只覺有殘洞感,能做出「形似」就算不錯了,因此,真假蟲洞是較易辨別的。
(2) 找 另外,做假人在做殘時也是經過「經營位置」的。有的破在空白處,有的破在畫意處,還有的破在題款、落款以及圖章處。筆者曾見有一副花卉冊頁,做殘的方式很巧妙,是用刀做的硬口,這個硬口是沿著葉子的形狀而做的(葉子的邊緣),且只做了半邊葉,當顏色著紙渾開後,加上畫面又臟,一時很難看出破綻(當然,要與作者在作畫時自己所裁補的硬口相區別),做假人這樣的做的目的是使人轉移視線,故弄玄虛,如在圖章上破口破洞,就會影響觀其圖章的全貌,這樣,在鑒別時由於看不清字的牽絲筆畫而產生混亂,以至達到他們騙人的目的。所以,我們要善於發現隱藏的破綻。
四、 相關方面——裝潢做舊
裝潢做舊的方法
1、 利用原舊鑲料配裱在假畫上 採用從古舊書畫中拆取原裝的絹、紙、軸頭配裱在假畫上。因為有的古舊字畫在裝裱時使用的漿子較薄,加上繪絹又是稀粗帛絹,所以,命紙有時可以整張揭取,有的裝潢材料質量較好,加上保存得法,揭下的綾絹也完全可以再次使用,特別是這些材料的舊色又十分自然,所以,做假人就利用這些有利條件來做假騙人。
2、 仿舊鑲料配裱在假畫上 利用仿舊材料配裱在假畫上,古舊安字畫的裝潢材料,不外乎紙、絹、綾、布等。在這幾種材料中,綾是有花紋圖案的,做假人一般的弄不清楚各時期綾具有的花紋特點,因此,他們大都不敢輕易用花綾仿舊色做鑲料(除開在原裝中拆下的)。所以就用其它幾種材料仿舊色作鑲料,如將紙絹染成米黃色、桔黃色、淡青色、淡綠色等。還有古舊字畫有用青藍布做鑲料的,所以,仿舊人也有用這種布裝潢假畫的。
3、 仿舊裱裝潢形制裱在假畫上 古舊字畫裝潢形制一般都比較大氣,鑲料顏色淡雅,如米黃、米白、淡青等。結構較復雜,僅鑲邊有的就有三個層次,錦眉、包首似乎不可少。裱件規格也較大,一般鑲首似乎不可少,一般鑲邊為7至10厘米,裱件總長為234至250厘米。即使是小畫芯,是要裝裱成掛軸形式的,也是畫芯不夠料來湊,所以,也有仿這種高大形制和裝潢結構的。
4、 在裱件上作殘、作污 仿舊者除了在畫芯上作殘和作污以外,在裱件上也同樣有作殘污的。
作污:有的將裱件捲起來存放在濕度大的地方,故意讓其受潮,形成霉點或水跡,有的做絛圈銹跡,有的做天、地桿木油黃跡……
作殘:在裱件上破殘洞,有的將鑲料邊的接縫處故意掀翹形成與畫芯似脫非脫的分離狀,還有的在天,地頭處將畫桿與紙脫開形成狹散狀。有的又將套邊故意弄成殘缺和硬摺痕等。
總之,裝潢作舊五花八門,除以上外,有舊畫揭兩層的,畫芯合拼與拆散的,移挖畫芯的,還有對已作殘的畫芯修補復原的……
辨別方法 1、 裝潢鑲料辨別方法
(1) 看鑲料的牢固程度 仔細觀察裝潢材料從原物中拆下的還是用後來的新材料仿舊的。拆下的材料一般都較酥脆,舊色自然,多少都有一些損壞的痕跡。仿舊的鑲料都較結實,經緯花紋清晰。
(2) 看鑲料的花紋特點 如果是用綾裝裱的,就要看綾紋特點是否與畫芯的時代相符。因為鑲料只有後人用前人的,不可能出現前人用後的情況。筆者在「做舊色」一節中談到的橫幅山水畫,它是裱後通身做舊色,從表面上看,舊色效果也不錯,做舊色的本意看得出來至少要將它做成明清時期的舊畫,但做舊者只注意到了仿舊色方面,忽視了綾的花紋特點與繪畫時代風格相吻合的問題,也就是說,作假人不懂得明清時期的綾的花紋特點,就無知地採用了現市場上出售的藍色冰梅花的仿宋錦作裝潢材料(圖11),稍有經驗的人就可從這一破綻中便知是做假的(當然,與舊字畫用現在的綾絹作鑲料進行修復重裱的是兩回事,不能混談。)
(3) 看鑲料的顏色(請看做舊色一節)
2、裝潢形制辨別方法
(1) 看裝潢形制 做假的也有仿古書畫高大的裝潢形制的,但不多見,可能與省工、省料有關。所以,裝潢的規格以2米左右為多見(現也有真品裱2米左右的)。另處,裝潢的結構形式與古時差不多,但結構之一的「包首」,在古舊字畫中是常見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但現在許多從事裝裱的人並不懂得包首的配裱,即使懂得,又嫌費料費工,所以現字畫裝裱幾乎沒有配包首的,做假的更是如此。
(2) 看裝潢做工 古舊字畫裝潢,不管是宮廷還是民間裝,做工都是很講究的,哪怕是用遜於綾絹的紙作鑲料裝裱的,也能從中看到裱工們的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做假人為了牟利,將做假的字畫一般都是請「半桶水」的裝裱匠裝裱,所以,時常看到裝裱的做假的字畫做工不精,具體表現在:用漿板滯、鑲料裁剪彎曲、鑲邊搭口寬窄不一、鑲料顏色搭配不當,甚至天、地頭的比例分配也不諧調。
3、 作殘作污辨別方法
看施污的部位
如在天頭見有無規律的絛圈銹跡,可認定是新做的,因為絛圈是固定在天桿上的,由此產生的鐵(銅)線圈的銹跡也應是有規律的。
如果作殘的畫芯未經補殘(未裝裱),作殘的痕跡易識破,如果經過裝潢後就難以辨認是原有的舊殘還是做假的「舊殘」。可用放大鏡仔細辨認,並採用以下方法:
(1) 裱件反卷 對於有殘的畫芯,裝裱的目的是補殘復原,那麼補殘處必然會有灰層邊。如果裱工又差,經補過的破殘處就在可能脫漿,反卷時,補口邊緣會翹起,如補的是硬口,反卷時,硬口自然斷開。
(2) 透光照 如果修補的是硬口,對光照時,會漏出「一線天」,筆者在「作殘」一節中說到的花卉冊頁,作殘時是破的硬口。從當時的裱件看是難以看出破綻的。但用以上兩種方法試之就原形畢露了,將裱件反拱,硬口斷開,再透光一照,硬口就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了。
在辨認已補殘的畫芯時,要注意以下兩點:一是真品由於裝裱水平不佳,用以上兩種方法檢驗時,很可能出現假品殘跡的效果,誤認為是假品。二是假品由於裝裱水平高,用以上兩種方法檢驗時,很可能又出現真品殘跡的效果,誤認為是真品,所以千萬要當心。 最後要提出來的是:由於某些人(所謂的「收藏家」)的鑒定水平有限,花了財力物力收購了一些贗品,為了收回「學費」,違背良心又去騙別人,對此,人們要特別引起警惕。建議字畫收藏愛好者,了解一些書畫(發展史)以及裝裱知識,最好能動手寫寫畫畫,我們就不會被做偽者所「愚弄」。
『肆』 中國古代花鳥畫各有哪些著名的代表人物及主要作品
1、顧愷之的《鳧雀圖》
2、史道碩的《鵝圖》
3、顧景秀的《蜂雀圖》
4、蕭繹的《鹿圖》
5、韓乾的《照夜白圖》、《牧馬圖》
6、邊鸞的《梅花山茶雪雀圖》
7、刁光胤的《寫生花卉冊》
8、趙孟堅的《墨蘭圖》、《歲寒三友圖》、《水仙圖》
9、揚補之的《四梅花圖》、《雪梅圖》
(4)製作花卉冊擴展閱讀:
一、花鳥畫的特點:
花鳥畫中的畫法中有「工筆」、「寫意」、「兼工帶寫」三種。
工筆花鳥畫,即用濃、淡墨勾勒動象,再深淺分層次著色;寫意花鳥畫即用簡練概括的手法繪寫對象;介於工筆和寫意之間的就稱為兼工帶寫。
早在工藝、雕刻與繪畫尚無明確分工的原始社會,中國花鳥畫已萌芽,天水放馬灘出土的戰國末期木板畫《老虎被縛圖》,是已知最早的獨幅花鳥畫 ,美國納爾遜·艾京斯藝術博物館所藏東漢陶倉樓上的壁畫《雙鴉棲樹圖》,也是較早的獨幅花鳥畫。
花鳥畫發展到兩漢六朝則初具規模。南齊謝赫《畫品》記載的東晉畫家劉胤祖,是已知第一位花鳥畫家。經唐、五代北宋,花鳥畫完全發展成熟。
二、趙孟堅的《墨蘭圖》
1、畫作內容
本幅款署「彜齋趙子固仍賦」。鈐「子固寫生」一印。墨蘭是趙孟堅善畫的題材。畫面上繪墨蘭二株,呈放射狀的長葉參差錯落,分合交叉,俯仰伸展。自題詩曰:「六月湘衡暑氣蒸,幽香一噴冰人清。曾將移入浙西種,一歲才華一兩莖。」詩中表露了作者孤高脫俗的思想境界。
2、藝術鑒賞
圖中運筆柔中帶剛,花朵及蘭草葉均一筆點劃,土坡用飛白筆輕拂,略加點苔。蘭葉皆用淡墨,花蕊墨色微濃,變化含蓄,形成墨色對比。畫雖為水墨,但格調高雅,「遠勝著色」。
『伍』 東方古藝之花,蘇州桃花塢年畫
桃花塢年畫因曾集在蘇州桃花塢一帶生產而得名,故而蘇州在四五百年前出現了名揚天下的「一人一品」,一人是江南大才子唐寅,一品即是桃花塢年畫, 桃花塢年畫因其「中西合璧,雅俗共賞」的特質,而成為中國四大年畫之一,並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它生動地、多層次地再現了吳地民間民俗活動,並以濃郁的民俗風情,展示出了強烈的鄉土文化, 充滿著勃勃生機。
一、桃花塢年畫的歷史發展
桃花塢年畫歷史悠久。按照習俗,每逢農歷歲末,要張掛年畫,以驅避鬼魅的侵擾,同時祈求來年的好運,後拓展至其他節日以及婚假、壽慶等民俗活動中。桃花塢木版年畫從明末清初形成至今,至少歷經了 400 年的時間,並伴隨著社會政治的發展與更迭,桃花塢年畫也經歷了由盛到衰過程。
1.初始期
從明末到清代乾隆、嘉慶之間為桃花塢木板年畫的初始期。這一時期,隨著蘇州一帶手工藝的發展,是桃花塢木板年畫發展最具市井文化氣息的時期。如萬曆二十五年的《八仙慶壽圖》、清初的《二十八宿鬧昆陽》《清明佳節圖·二十四孝圖》《楊貴妃游花圖》《清音雅奏》《瑤池獻壽圖》等。
2.興盛期
從康熙以後到雍乾時期,是桃花塢年畫歷史上最為興盛與輝煌的時期。這期間是史上的康乾盛世,經濟繁榮,姑蘇有了專門的版畫鋪子。這時期的桃花塢年畫最具市井氣息。《姑蘇萬年橋圖》就是這一題材的代表作。同時還有《棧道積雪圖》《簾下美人圖》《宋太祖千里送京娘》等反應山水、仕女、戲曲、故事等題材的作品。
3.衰退期
從清末到咸豐、同治年間的戰亂期,桃花塢年畫出現了衰退期。隨著戰爭的頻發,國民經濟的衰退,桃花塢年畫也走向了發展的低迷期。蘇州的石印年畫和膠版年畫生產規模大幅度降低。這一時期流傳下來的年畫有《玉堂富貴·蓮生貴子》《水滸綉像全圖》《法人求和》《紅樓夢十二金釵》等,其中以戲曲作品最為繁盛。
二、桃花塢年畫的題材
桃花塢的工藝製作精細,獨具匠心,其工序復雜,要求環環相扣,年畫製作的每一步都有其特定的工具和材料。製作步驟分為畫、刻、印三道工序。對於桃花塢木版年畫印製也十分講究,要求構圖飽滿,題材主要表現戲曲故事、忠孝禮義、歲時節氣等內容。
1.歲時節氣類
吳中地區歷來節令風俗甚多,尤以元宵燈市最盛,固有「 吳中風俗,尤竟上元」一說。如年畫《虎丘燈船勝景圖》,即以蘇州吳中舊有舊俗,元宵佳節夜遊虎丘為題材,展現了人們坐著掛滿彩燈的船隻,一路游覽夜景的熱鬧場面。《端陽喜慶圖》描繪的便是端午節昊中地區劃龍船的熱鬧場面。又如常見的《逼鼠蠶貓》,就是吳地養蠶之家喜聞樂見的一種圖案。
2.戲文故事類
表現戲曲內容類題材的作品也叫「戲文」,戲曲指戲劇和曲藝的總稱。充滿地方風味的蘇州評彈、崑曲等戲曲形式,在桃花塢年畫師們的描繪下,被繪成年畫。如年畫《小廣寒》描繪了清代上海「小廣寒」 書場,台上七位彈詞藝人, 或抱琵琶,或拉胡琴,再現了評彈的會唱情景。又如《金槍傳楊家將前後本》《西廂記》《三笑姻緣》《珍珠塔前後本》等都是京戲文題材的作品。
3.花卉博古類
雖然在桃花塢年畫中經常會出現花卉、草木、禽鳥、走獸、魚蟲之類的形象,但大多隻是其他題材作品中的「配角」,並且具有一定的象徵或寓意。如康熙時丁應宗的花卉冊頁,內有花鳥、草蟲、梅竹、瓜果等不同內容的畫面。乾隆年間的《長壽富貴圖》《瓶花博古圖》《歲朝如意圖》等都出現了博古圖案。
4.江南生活類
雍正七年 《嶺南會館廣業堂碑記 》 記載:
姑蘇江左名區也。聲名文物,為國朝所推。而閻門外商賈鱗集,貨貝輻揍,襟帶齡山塘間,一久成都會。
說明了當時的蘇州商業資本的活躍。年畫仕女嬰戲《姑蘇聞門圖 》《姑蘇萬年橋圖 》,有如《清明上河圖》刻畫了林立的樓台商肆、 綢緞庄、染坊、葯鋪、雜貨鋪、飯館、醬園 等街頭熙來攘往的民眾,有賣藝的 、走路的、玩耍的小孩、結伴閑游的、匆匆趕路的、詢問貨價等,描繪現實風景、刻畫了宏偉的場面。
5.女性形象類
仕女是桃花塢年畫中出現最多的人物形象,頻繁出現於各類題材的作品之中。如有表現女性勞作的年畫《漁樵耕讀》《孟母斷機圖》《浮針乞巧》等;表現女性休閑娛樂的年畫《美人饒花圖》《弄花香滿衣》《雙美賞花圖》《弈棋美人圖》等;還有表現情感活動的年畫《美人鞦韆圖》《雙桂軒彈琴》《妻兒待郎圖》《西湖行宮圖》等等。
6.福壽喜慶類
福壽喜慶類的年畫,是將人們美好的願景融入到年畫中的一種創作。比如具有招財進寶、登科陞官、五子登科、喜鵲登梅等美好寓意的內容,表達著人們對生活的美好述求。如《招財進寶》《聚寶盆》《平安吉慶》《風調雨順》等祈求平安順遂的年畫,就是福壽喜慶年畫的表達。
三、桃花塢年畫的價值
1.審美價值
傳統的文化是民間美術發展的基石 ,無論從桃花塢年畫的造型特徵,還是從畫面的構圖來說,桃花塢年畫都符合傳統的對稱、和諧性,美觀性。這也折射了中國民眾的審美哲學,穩定、圓潤、通達。
2.承載價值
隨著歷史的更迭,很多場景我們已經不能再看見,但是通過記錄,我們能重見那個時代的輝煌,桃花塢年畫就是一個很好的媒介。在《 姑蘇萬年橋》中,我們能夠重見「康乾盛世」之境,為後人研究當時蘇州的社會狀況和人文風貌提供了寶貴資料。
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我們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質,記錄著我們的生活方式、風土人情 。桃花塢木版年畫作為我國的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了解這項非遺,就是去感受傳統文化的厚重,讀懂桃花塢,就是讀懂了一段傳奇,讀懂了一朵盛開在東方的古藝之花。
『陸』 草本花卉植物有哪些
1、常見草本花卉:春蘭、香堇、慈菇花、風信子、鬱金香、紫羅蘭、金魚草、長春菊、瓜葉菊、香豌豆、夏蘭、石竹、石蒜、荷花、翠菊、睡蓮、芍葯、福祿考、晚香玉、萬壽菊、千日紅、建蘭、晚香玉、鈴蘭、報歲蘭、慈茹花、香堇、大岩桐、水仙、小草蘭、瓜葉菊、蒲包花、免子花、入臘紅
2、常見木本花卉:梅花、桃、牡丹、海棠、玉蘭、木筆、紫荊、連翹、金鍾、丁香、紫藤、春鵑、杜鵑花、石榴花、含笑花、白蘭花、茉莉花、梔子花、桂花、茉莉花、木芙蓉、臘梅、免牙紅、銀芽柳、山茶花、迎春。
(6)製作花卉冊擴展閱讀
草本花卉簡介
1、一年生草本花卉是指從播種、生長、開花、結實到老化死亡,壽命在一個生長季內完成的草本花卉。
2、一年生草本花卉培期短,通常在2-6個月內開花,開花結實後就會自然死亡,如「三色堇」、「百日草」、「雞冠花」、「一串紅」、「孔雀草」、「大波斯菊」、「金盞菊」等。
3、花卉的莖,木質部發達,稱木質莖。具有木質的花卉叫做木本花卉。木本花卉主要包括喬木、灌木、藤本三種類型。
草本花卉是指花卉的莖,木質部不發達,支持力較弱,稱草質莖。具有草質莖的花卉,叫做草本花卉。草本花卉中,按其生育期長短不同,又可分為一年生、二年生和多年生幾種。一年生有一串紅、刺茄、半支蓮(細葉馬齒莧)等。而多年生如美人蕉、大麗花、鳶尾、玉簪、晚香玉等。多年生草本花卉又概稱為宿根類花卉。
生長習性
一年生
生活期在一年以內,發年播種,當年開花、結實,當年死亡。如一串紅、刺茄、半支蓮(細葉馬齒莧)等。
二年生
生活期跨越兩個年份,一般是在秋季播種,到第二年春夏開花、結實直至死亡。如金魚草、金盞花、三色堇等。
多年生
生尖期在二年以上,它們的共同特徵是都有永久性的地下部分(地下根、地下莖),常年不死。但它們的地上部分(莖、葉)卻存在著兩種類型:有的地上部分能保持終年常綠,如文竹、四季海棠、虎皮掌等;有的地上部分,是每年春季從地下根際萌生新芽,長成植株,到冬季枯死。如芍葯、美人蕉、大麗花、鳶尾、玉簪、晚香玉等。
多年生草本花卉,由於它們的地下部分始終保持著生活能力,所以又概稱為宿根類花卉。[1]
地理分布
以雲南、四川、江蘇、浙江、海南為重點的南方熱帶、亞熱帶花卉產區;以廣東、福建為重點的南方熱帶觀葉植物產區;以浙江、四川、河南、河北為重點的觀賞苗木產區;以北京、山東、河北為主的北方花卉產區;以遼寧為中心的東北花卉產區。
『柒』 「花箋」是什麼樣的紙啊如何製作
花箋掇英
--------------------------------------------------------------------------------
紙之精緻華美,尺幅較小者,叫「箋」。箋紙用作書札,稱「信箋」;用以題詠寫詩,名為「詩箋」。現代的人已無詩詞雅興,寫信都用圓珠筆和機器制有光紙,所以箋紙在市上已絕跡,或作為高雅品在旅遊定點玻璃櫃中。�
民國以前,古人寫詩唱和,或公私書信往來,都用國產手工制紙,以毛筆書寫。箋紙上印有八條紅線,俗稱「紅八行」,封套則以白綿或宣紙糊成長方形,名址皆由右至左豎寫。這類箋紙、信封都已定型,市上南紙局、文具店都有出售;非同今日,全國信封統一形式,且由郵局監制出售,否則不予投遞。古代的文人學士,有的以為市井俗品承載其文翰,如蠅污白璧,有傷其雅潔之美,乃自製箋紙,以標其高雅不入俗流。如清朝末年翰林杜彤家在天津楊柳青,所用信箋皆由愛竹齋畫店用梅紅紙刷印,名家畫梅。也有在箋紙上印以漢瓦周壺或銘文者,古香古色。還有以各種色彩,或雕版印製成山水花鳥等圖樣,故統稱之為「彩箋」、「花箋」、「錦箋」等美名。若將彩印箋紙輯成圖冊,則稱其為「箋譜」。如《十竹齋箋譜》《北平箋譜》等等。按:箋字《說文解字》謂:「箋,表識書也。從竹。」古代箋是作為表明古人著作者意,或斷以已意,使大眾可以讀懂其文。如漢·鄭玄注釋的《詩經》稱作「鄭箋」,並非專指箋紙。可知漢代雖然發明了制紙,但質地粗糙,故尚無「箋紙」之名出現。�
一、花箋創始於南朝�
紙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為推進人類文明進程,起了加速作用。明宋應星《天工開物》「殺青」(造紙)卷中說:「物象精華,乾坤微妙,古傳今而華達,夷使後起含生。目授而心識之,承載者以何物哉?君與民通,師將弟命,馮藉〓〓口語,其與幾何;持寸符,握半卷,終事詮旨,風行而冰釋焉,覆載之間,藉有楮先生也。聖頑咸嘉賴之矣。」觀此,紙對社會發展之作用,不需多說了。�
紙之發明和實物出現,從甘肅居延漢代遺址中出土的兩片麻紙看,最晚是在漢宣帝甘露二年即公元前52年。(見《文物》1978年1期)據文獻記載,東漢時尚方令蔡倫,字敬仲,改進了造紙術,製作出一種「蔡侯紙」,漸漸代替了竹簡和縑帛書寫文書。范曄《後漢書·宦者列傳·蔡倫傳》:「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上之,帝善其成,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東漢時期的蔡侯紙屬於尚方(皇室手工業作坊)製造,產量不多,供宮中用。晉代之紙,改良提高,且有南北之分:「北紙用橫簾,其紋橫,其質松而厚,謂之側理紙;南紙用豎簾,其紋豎,晉二王真跡,多是會稽豎紋竹紙。」(明·屠隆《考〓〓事》)又晉·陸〓《鄴中記》載:東晉十六國時,後趙國君「石季龍與皇後在觀上為昭書,五色紙,著鳳口中,鳳既銜詔,侍人放數百丈緋繩,轆轤回轉,鳳凰飛下,謂之鳳詔。鳳凰以木做之」。石虎以五色紙作詔書,可知其時紙質已柔韌,而且已有染以彩色之紙了。唐·王維《和賈至早朝大明宮》詩有「朝罷須裁五色詔」句,即引石虎「鳳詔」的故事。此外,東晉時,南方還有藤紙出現。到了南北朝時,陳·徐陵編《玉台新詠》,序中有「三台妙跡,龍伸〓屈之書,五色花箋,河北膠東之紙」之句,證實了以五色花箋書寫詩賦文章,早在六世紀中已廣泛應用於文人筆墨之間了。從而得悉「花箋」之名,開始出現在我國文風昌盛的南北朝時期的南朝。�
二、隋唐時期的蜀箋�
隋朝統一了南北朝分裂局面。不久,李淵起兵,取而代之,建立唐朝。唐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大強盛朝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藝術蓬勃發展,超越前朝。體現在造紙工藝方面,較以往不僅質量提高,而且品類也增多,如玉版、貢〓、經屑、表光、魚子、硬黃……與此同時,唐詩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也是一個輝煌奪目的時代,承載這宗詩文的載體紙張——詩箋,隨之名目也繁多,五光十色。唐代制紙工藝首推四川,而蜀中箋紙又以「浣花箋」首屈一指。浣花箋一名「薛濤箋」,又名「松花箋」。相傳唐元和(公元806-820年)中,元稹使蜀,營妓薛陶(濤)造十色彩箋相贈,稹於松花箋上題詩寄陶。(李石《續博物志》)又李商隱《送崔珏往西川》詩:「浣花箋紙桃花色,好好題詩詠玉鉤」句,可見薛濤箋為當時詩人所樂道。按:薛濤字洪度,隨父流落蜀中,遂入樂籍,工詩。韋皋鎮蜀,招令侍酒賦詩,稱為女校書。暮年屏居浣花溪。元·費著撰《蜀箋譜》,謂薛濤七十三歲卒,不知所據。薛濤箋是「以芙蓉等為料煮糜,入芙蓉花末汁,或當時薛濤所指,遂留名至今。其美在色,不在質料也」(見《天工開物》)。這時的箋紙,已有名家自製之開始。�
三、五代時的砑光箋�
唐代彩色紙箋普遍用於文人詩酒間,然而尚無箋紙上雕印山水花卉之說。五代末,曾任後晉戶部尚書的姚〓,其子〓善造五色箋,光緊精華,砑紙板乃沉香刻山水林木,折枝花果,獅鳳蟲魚,壽星八仙,鍾鼎文,幅幅不同,紋鏤奇細,號「砑光小本」。
砑光的箋紙,是雕版刷印花箋的前身,其法是以彩色紙料薄而勁韌者,覆在線刻的畫版上,然後用木棍或石蠟在紙背上磨砑,雕版上的花紋則光出紙上。這種砑光紙直到清代,尚在各地南紙店裡砑制。�
四、宋元花箋新發展�
宋代城市經濟繁榮,手工業發達,是因趙匡胤用兵結束了五代十國時諸潘割據的戰亂年代,社會暫時得到安定。造紙質量提高及活字版印刷術出現,更推進了文化昌明。就箋紙而論,宋代有澄心堂紙極佳,有碧雲春樹箋,龍鳳箋、團花箋、金花箋……,都是宮中御用之箋紙相當華貴。�
元代制紙,有彩色粉箋、蠟箋、花箋、黃箋、羅紋箋皆出紹興;有白篆紙、觀音紙皆出江西。彩印詩箋,尚無所聞。惟有紙上繪金如意雲者,為元朝大內明仁殿御用之品,可裁作詩箋。清朝曾有仿製,特於紙面左下角捺「乾隆年仿明仁殿」長方圖章,亦系御用之物。皆非一般市上所售,後有復制者。回觀上述文獻資料,截至元代,雕版印刷彩箋尚無所聞。所以只有中國版畫藝術發展到了明末黃金時代,才涌現出了諸如《蘿軒變古箋》、《十竹齋箋譜》等高雅精絕的花箋,相繼問世。�
五、明代的彩印箋譜�
明代是中國版畫藝術發展的高峰時期,當時無論是文學藝術、蒙學讀物,還是醫葯氣功、衣食生活以及文房四寶……幾乎無不附以精雕之插圖。以圖為主的畫譜、墨譜、神仙人物圖傳,更不必細說,而其中以彩色套版精印成冊,雅趣高絕,專供士大夫「清玩」者,莫過於《蘿軒變古箋》和《十竹齋箋譜》了。《蘿軒變古箋》又名《蘿軒箋譜》,明末蘿軒輯,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吳發祥刊版於江寧(今江蘇南京)。《蘿軒變古箋》中的「拱花」版式,是版畫史上一大創新。它是先將物象的輪廓用陰刻刀法刻在平面木板上,再將宣紙覆於版面上,上加薄氈,以木棍用力壓或木槌輕敲,紙面就凸出了版上凹下的圖象花紋,猶如今日官防鋼印。所以顏繼祖說:「若干曲折,卻非依樣葫蘆。」明刻《蘿軒箋譜》今已難得,1981年上海朵雲軒有復刻本印行,可資參考。繼《蘿軒變古箋》後,有《十竹齋箋譜》刻成於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十竹齋」命名與編印者胡曰從經歷有關。胡原籍安徽休寧人,生於萬曆十二年(公元1584年)、喜鑒藏文物。相傳胡酷愛竹筠,嘗於寓所種竹十餘竿,讀書雅玩古董於竹窗下。後在南京雞鳴山側開一古玩店,因而取名,「十竹齋」。胡曰從曾任南明王朝中書舍人,明亡不仕。《十竹齋箋譜》印成於南明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內容豐富,包括歷史故事、詩詞意畫、山水人物、商周銅器、古陶漢玉等等。共分四卷,二百八十圖。其中卷三,有以象徵之物,以表古代成語故事;有以寫實人物,畫才德兼備,非流俗所能企及之高士。箋譜諸圖,皆纖巧玲瓏,印製極工,除「〓版」外,還以「拱花」凸版印壓花瓣脈紋,鼎彝瓶花圖案者。典雅清新,今難再現。《十竹齋箋譜》卷首有李於堅《箋譜小引》和李克恭《十竹齋箋譜序》。序文對箋譜的發展演變,〓版、拱花的雕版印製等,闡述較詳。1940年鄭振鐸編《中國版畫史》,分類編入其中。�
六、清代花箋之繁榮�
清初,戰火未靖,社會反滿統治中華的抗清連動不斷。康熙帝親政後,學習漢文化,詔命纂輯《欽定圖書集成》……同時版畫藝術遙接明末余緒,始漸繁榮,但多頌揚之作。而箋譜之制,卻無多聞。乾隆(公元1736-1795年)時,始有單頁印箋出現。此後,蘇州、南京、上海、北京、安徽歙縣皆有詩箋繪刻,其中大都是陽線刻版,淡色刷印於彩色或素紙上,也有少數以朱綠套版印製者。在內容方面,除傳統的山水、花鳥、草蟲、人物外,還有戲曲小說。諸如《西廂記》、《紅樓夢》等具有情節的畫箋刻印。顯然是清中葉後,沿海城市工商業經濟繁榮,花箋常被生意人取作信箋,用於書信往來了。古代詩箋原來是載乘文人詩詠,名士書札以至詔命等,本屬文士雅玩之品,似與商賈以物論價,金錢往來無關。晚清工商業發展,開明人士受到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和國家腐朽現狀影響,詠詩作詞,不再是時代風尚了。詩箋的載體也由雅趨俗,面向社會現實發展。因此,需求者增多,內容也有新的變革。「戊戌變法」(公元1898年)後,上海商務印書館、機器造紙局等,曾用機制箋紙,大量生產。為了爭相獲利,且不斷推出新樣,如上海商務印書館印製的《西湖十景》、劉炳堂畫的《太師》《百鹿》等寫生動物。此外,更有值得注意的是以《世界八大英雄》(哥侖布、英國克林威爾、俄國大彼得、美國華盛頓、法國拿破崙、義大利加富爾、德國俾斯麥、日本西鄉隆盛)為題材的箋紙出現。它打破過去中國版畫史上刻印名賢志士,以教人尊重品德和仁恕之道的傳統;提倡要學哥侖布探險,彼得大帝南擴,華盛頓自強獨立,俾斯麥強權外交,西鄉隆盛主張維新……世界上各樣不同的時代人物。就這幾張小小箋紙來看,它也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之實況。這時的宣統已是封建社會末代皇帝。於此變革前夕,天津文美齋刊印了一部《百華詩箋譜》,圖有:紫丁香、玉蘭、菊花、萬年青等草木花卉。作者張兆祥,號〓庵,天津人,善畫花鳥,設色艷雅,備極工緻。前有張祖翼序。序文作於光緒丙午(公元1906年),刻版印製於宣統三年(公元1911元)五月。繼《百華箋譜》之後,文美齋集上海錢慧安、沈心海、楊伯潤,南京王慎之,天津辛蔭圃和陸炳文、黃花農等畫家所作的人物、花卉、博古、山水等刻印成一部《文美齋箋譜》,後又以石印版印行了一部《七十二侯箋》(錢慧安作)。箋譜發展,至此暫告終止。�
七、關於《北平箋譜》�
公元1933年初,魯迅先生收到鄭振鐸(西諦)君贈送的《中國文學史》三本後,於二月五日回信說:「去年冬季回北平,在琉璃廠得了一點箋紙,覺得畫家與刻印之法,已比《文美齋箋譜》時代更佳,譬如陳師曾、齊白石所作諸箋,其刻印法已在日本木刻專家之上,但此事恐不久也將銷沉了。因思倘有人自備佳紙,向各紙鋪擇尤(對於各派)各印數十至一百幅,紙為書葉形,彩色亦須更加濃厚,上加序目,訂成一書,或先約同人,或成後售之好事,實不獨為文房清玩,亦中國木刻史上之一大紀念耳。」其時,魯迅與鄭振鐸一位在上海,一位在北平,只以書信往來,並將詩箋由郵寄還,不數月,《北平箋譜》問世。其中包括沈兼士題簽;扉頁書名「北平箋譜」題字由沈尹默書。最重要的是魯迅先生一篇《北平箋譜》序,概述了中國版畫發展史。�
魯迅寫此序文前,曾函告鄭振鐸:「我當做一點小引,但必短如兔尾巴……」並認為這是一部「新古董」,只印百部。魯迅一面邀西諦在北平訪箋收集,一方面自己在上海收集到數十種,認為「皆不及北平;杭州、廣州,則曾托友搜過一通,亦不及北平,且劣於上海,有許多則即上海箋也,可笑,但此或因為搜集者外行所致,亦未可定。總之除上海外,而冀其能儼然成集,盡難矣。北平私人所用信箋,當有佳制,倘能亦作一集,甚所望也。」此文既反映了當時除北平外,上海、杭州、廣州等地,尚有印版箋紙於市上出售,同時又可知北平還有私人印製的信箋。鄭振鐸於此期間,將收集工作寫作一篇《訪箋雜記》,魯迅寫信說:「《訪箋雜記》是極有趣的故事,可以印入譜中。第二次印《箋譜》,如有人接辦則為紙店開一利源,亦非無益。〓草創不易,一創成,別人亦可踵行也。」《北平箋譜》刊行後,魯迅先生還想復刻明版《十竹齋箋譜》。一因「文,求老頭子惜而不賣,他以為還可以得重價。」又因「我們的同胞,真也刻的慢,其悠悠然之態,固足令人佩服,然一生中也就做不了多少事」(以上引言均見《魯迅書信集》1976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越兩年,魯迅先生病逝於上海,魯迅和鄭振鐸編印的《北平箋譜》,第一次出版了一百部,預約出售只四十部,其餘六十部分送給有關的中外人士。這百部都有編號和魯迅、西諦親筆簽名發行,十分珍貴。第二次刷印的百部均無魯迅、西諦之簽名。今天無論是第一次或第二次刷印者,都已很難得到了。�
八、花箋掇英帶淚痕�
《北平箋譜》印行不久,1937年日本帝國發動全面對華侵略戰爭。七月七日,北平淪陷,全國人民投入抗日救國戰爭,何暇再談箋譜盛衰之事。待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文房四寶,詩箋墨譜,被視為非勞動大眾生活所需。1956年,「我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當時琉璃廠一帶的私營南紙店、字畫鋪等,早在社會主義改造前,多已歇業,更無彩箋印製。四川成都春熙街文具店曾以夾江紙於1960年印製了一些《蜀箋》,到了1966年「文化大革命」起,經過了「掃四舊」等「革命行動」,詩箋作者、收藏者,都被扣上了「牛鬼蛇神」的帽子,一並掃入了拉圾堆中;其時何止詩箋。所以1978年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中,沒有「詩箋」和「箋譜」的條目了。好像中國年輕人和後代,不需要知道詩箋、箋譜為何物。可嘆!�
收集彩箋,繼《北平箋譜》之後,再編成一部箋譜,初無此願,只是作為自己玩賞。因我年輕時,見到書攤上的箋紙印刻的內容,常與木刻年畫相類。如:同泰義印的《西廂記》、鳳榮室印的《晴雯撕扇》,澄心堂紙箋中的《麻姑獻壽》《天官賜福》等等,遂感興趣,不斷收集,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已有數百幅之多。後來印製箋紙者日稀,由此更加珍視。十年浩劫期間,除損失少許外,大部分都埋藏起來,未敢「自我革命」銷毀掉。隨著歷史發展,人們漸從盲目崇拜的迷信中解脫出來。祖國優秀傳統的民族文化,獲得了法律保護。近日,黑龍江美術出版社蔣悅先生訪箋至敝廬,感《北平箋譜》印行後,時光已逾六十年,至今竟無一部新編古舊珍品箋譜問世。豈不恰中魯迅先生所說:「意者文翰之術將更,則箋素之道隨盡。」「此事恐不久也將銷沉了。」怎不可惜!囑筆者將舊藏各地印製的彩箋細選三百頁,編成一部「彩箋掇英」,以博眾賞。同時也是為了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五十周年,以表民間大眾整理祖國文化遺產之成果。為不負此重託,今選就三百餘幀,分作上下兩集,內容為人物、仙佛、仕女、兒童、小說和風景、山水;花卉蔬果、鳥獸蟲魚、梅蘭竹菊,擬古仿古,諸家名箋。其中多是知名畫家之作。如惲壽平、李鱔、任薰、張熊、張兆祥、沙山春、錢慧安、任伯年、王素、陳慰之、墨禪、冷香、胡公壽、沈心海、劉炳堂、朱良材、趙之謙、楊伯潤、戴伯和、李瑞清、齊白石、吳待秋、於非〓、溥心〓、馬晉、張大千、吳南愚、徐燕〓、吳光宇、白雲生、慧生……今皆已成古人了。印製這宗箋紙的店鋪,除北京榮寶齋早已歸為國營,尚在琉璃廠營業外,其他字型大小諸如清秘閣、寶晉齋、成興齋、松古齋、澄心堂、彝寶齋等,早在抗日戰爭勝利前後就倒閉了。此外,還有清代浙江、江蘇和安徽箋紙店的製品,如上海九華齋、戲鴻堂、松茂堂、商務印書館、揚州晨風閣、南京同泰義、恆隆以及其它地方的松竹齋、桂林館、文芸閣、佳蓮、鳳榮、合泰、松芸、尺木、文美齋……都已成為不復存在的老字型大小。至於這部箋譜的雕版印製,幾乎概括了中國版畫藝術的諸般技巧。既有單線木刻版印者,又有陰紋凹版拓本;既有五色套版刷印,又有多塊〓版渲染。還有拱版暈色,壓花無色以及鋅版機制方法印就者。花樣之多,不僅可供中國版畫家、美術史家創作、研究參考,同時也是研究中國印刷史、文化史家不可多得的參考資料。
明包汝《南中紀聞》也有一段關於三月初三日桃花的傳說:「每年三月初三日,井水浮溢。那人攜佳紙向水面拂過,輒做嬌紅色,鮮灼可愛。但止得十二紙。過歲閏則十三紙。此後遂絕無顏色矣。」
據說這是著名詩妓薛濤的發明。那種紙被稱為「薛濤箋」,又叫「桃花箋」或者「紅箋」,後來成為貢品;那井被稱為「薛濤井」,蜀王府作亭於井上,欄桿圍護,凡人不許逾越。時常想,當初薛濤漂紙之際,面容映在井裡,也是「人面桃花相映紅」吧?只可惜,彼時她已經闢地歸隱,出家為道,再高潔的情懷再清艷的畫面,也已經乏人欣賞了。
『捌』 初一上冊美術第六課怎麼,人教版
初一上冊美術第六課《花的變化》學習思路:
花卉圖案設計式樣:
1、單獨紋樣:單獨存在和獨立使用的紋樣,它沒有邊框的限制,所以也稱為「自由紋樣」。
2、適合紋樣:適合於一定形狀空間中的裝飾圖案,如方、圓、三角、梯形等。
3、連續紋樣:通過紋樣單元的重復構成的連續性圖案,如二方連續、四方連續等。
4、二方連續紋樣。
5、四方連續紋樣。
七年級美術學習知識點
1、 《中國花鳥畫》:中國畫分為人物、山水、花鳥三科,中國花鳥畫是以植物、動物、昆蟲等自然界中各種生物為題材的一種繪畫形式。
2.《芙蓉錦雞圖》:作者:趙佶(獨創了「瘦金體」),時代:宋代,畫種技法:中國畫。
3.《寫生珍禽圖》:作者:黃筌,時代:五代,畫種技法:中國畫,繪畫特色:精微、逼真。
4.《墨葡萄圖》:作者:徐渭,時代:明代,畫種技法:中國畫,繪畫特色:借物抒情,具有一定的象徵性,把葡萄比作明珠,又把明珠比作自己。
5.《花卉冊》,作者:惲壽平時代:清代,畫種技法:中國畫(沒骨法)。
『玖』 王正簡介
樓主要哪個時代的王正啊,好多啊!
宋朝歷史學家
〔宋〕臨安(今杭州)刻工,紹興三年(一一三三)刻湖州版新唐書,十五年(一一四五)刻紹興版尚書正等書。 《宋元考古學初稿》
清朝文學家
〔清〕女。字端叔(叔一作淑),中國畫家人名大辭典作端人,江都(今江蘇揚州)人。李若谷妻。善花卉,布置工穩,亦善翎毛。詩受業於徐少宗伯倬。後入都,馬相國齊嘗延為閨塾師。康熙四十年(一七o一)在北京作花卉冊十二頁。著有硯廬草。 《王端容花卉冊》、《國(清)朝畫征續錄》、《眘墨堂詩話》、《清畫家詩史》
還有其它叫王正的,如果樓主要的話,去該網址:http://ke..com/view/2036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