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五彩花卉紋盤
❶ 明清彩瓷的目錄
彩版
1洪武白地紅彩雲龍紋盤殘片殘15.5×8.5厘米
2永樂青花風凰三系竹節把壺高11.4厘米
3永樂青花壓手杯口徑9.1厘米
4宣德青花龍紋高足碗
5永樂青花金彩碗口徑15厘米
6上圖側視
7永樂青花胡人樂舞扁壺高29.5厘米
8永樂青花纏枝蓮執壺高28.5厘米
9宣德釉里紅三魚紋高足碗口徑11.8厘米
10宣德青花紅彩海獸紋高足碗口徑9.95厘米
11永樂青花無擋尊高16.5厘米
12宣德青花花果紋執壺高29.5厘米
13宣德青花纏枝花卉紋水注高32.5厘米
14宣德青花綬帶葫蘆扁瓶高25.8厘米
15宣德青花紅彩海濤龍紋碗口徑15.2厘米
16宣德青花芭蕉竹石帶蓋梅瓶高41厘米
17宣德青花纏枝蓮鏤空花薰通高40厘米
18宣德青花五彩蓮池鴛鴦紋碗
19上圖俯視
20宣德礬紅彩纏枝蓮托八寶雙耳爐通高12.5厘米
21成化鬥彩花卉小罐高8厘米
22成化青花草花紋蓋罐通高14.2厘米
23成化鬥彩雞缸杯口徑8.3厘米
24弘治白地刻填醬釉花果紋盤口徑25.1厘米
25成化五彩蓮池鴛鴦紋盤口徑21.7厘米
26成化孔雀綠釉青花蓮魚紋盤口徑23.5厘米
27成化鬥彩蔓草紋瓶高18.1厘米
28正德素三彩海水蟾紋冼口徑23.7厘米
29弘治黃釉青花花果紋盤口徑26.1厘米
30嘉靖黃釉紅彩葫蘆瓶高45.1厘米
31嘉靖鬥彩八卦爐高9.8厘米
32嘉靖五彩魚藻紋蓋罐通高46厘米
33萬曆五彩鏤孔雲鳳紋瓶高49.8厘米
34萬曆五彩雲龍紋蓋罐高11.1厘米
35萬曆五彩花鳥紋蒜頭瓶高54.8厘米
36天啟青花觚高31.6厘米
37天啟青花五彩纏枝蓮蓋罐通高19.7厘米
38明琺華樓閣人物紋瓶高42.8厘米
39康熙五彩瓷盆高31.5厘米
40康熙五彩加金荷蓮鳳尾尊高46.6厘米
41康熙墨地素三彩花卉紋方瓶高49.5厘米
42康熙黃地琺琅彩花卉紋碗口徑15.6厘米
43康熙珊瑚紅地五彩花卉紋碗口徑10.9厘米
44康熙釉里三彩海水龍紋瓶高41.6厘米
45康熙釉里紅鏡紋瓶高23厘米
46康熙釉里紅加彩花卉紋水盂口徑7.3厘米
47康熙青花山水蓋罐通高60.5厘米
48康熙五彩三國故事圖盤口徑26.7厘米
……
黑白版
❷ 清代瓷器裝飾紋樣的特徵
.明清瓷器的特點:
1·洪武(1368—1402年)
(1)青花雲氣紋碗,青花福字紋碗。此期民窯器質量很差,極粗,但有此寫意瓷畫的畫筆簡潔瀟灑,如高士圖,水蓮紋,草書「福」、「壽」字等。
(2)青料。全部為國產料,發色灰暗,少數呈褐色。
(3)紋飾。碗外壁僅上部繪畫,多見雲氣紋,筆法以一筆點劃為多;碗內壁一般為口沿一周邊飾,底心繪畫,紋飾有蘭草、牡丹、菊、蓮、水草、蝶、螺、熊、魚、松竹梅石、山水、高土、花托「福」字、草書福、壽字等。
(4)胎釉。胎色米灰,個別米黃色,粗糙,瓷化程度不強,常有未燒透的孔隙,為窯溫掌抽不好所致。釉有很濃的影青味,有卵白釉、青白釉、灰青釉、地釉有白、發青,這是造成青花發色灰暗的原因之一。釉厚渾濁,出現開片,釉面鬆散。
(5)造型及製作工藝。多見墩式碗與折腰盤。圈足平切,底心有乳點,有粘沙現象,多見跳刀痕,旋坯痕,製作粗糙。有的碗帶澀圈,發現有澀圈上有黑字的情況,鈷料若不罩釉,燒成後即成黑色。由澀圈可看出當時有一種碗摞碗的疊燒工藝。見有花瓣形款,太極圖款。
2·永樂、宣德(1403—1435年)
(1)典型器為青花壽字紋碗,南京博物院藏群仙獻壽紋大罐。
(2)青料、紋飾。均用國產料,發色較灰暗,也有小鐵銹斑,但不及官窯的大、深。紋飾布局同官窯。繪畫多實筆。紋樣中不見官窯的龍紋與藏文,除官窯中常見的各式折枝、纏枝花卉外,常見各種高士圖,繪於碗心,幾筆勾出人物形象,非常簡煉,畫面中常配有大片雲,日本稱為「雲堂手」。犀牛望月紋一周常繪雜寶中相輔。月映梅紋的梅花,為空心梅。繪於碗外壁的雲氣紋,永樂碗中亦常見,但不象洪武時僅繪上半部分,而是外壁滿繪。常用楷書「福」、「壽」字,乳虎吹喇叭亦常見。梵文開始啟用,永樂時多在圓器內心作主題紋飾。而宣德時多用於邊飾紋樣。
(3)胎釉、造型及工藝。胎質粗,見氣孔,色灰白。釉發青,肥潤。碗不撇口,墩式。圈足根為兩面斜削、平切。多砂底,少釉底,見跳刀痕現象。盤有圓口、花口瓜棱腹兩種。大罐有胎接痕,常因燒結不好而掉底。露胎處見窯紅,盤、碗常見芝麻醬釉,俗稱檀香口。
3·正統、景泰、天順(1436—1464年)
(1)典型器。由於民族矛盾和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時局不安定,民窯生產受到影響而減勢,但沒有象官窯那樣大起大落。這段時間民窯生產可以分為兩期,前期繼承宣德風格,後期開成化先河,是承上啟下的一期。典型器有江西省新建縣正統二年朱盤烒墓出土的青花纏枝蓮紋蓋罐,高20、口徑8.9厘米。南京博物院藏南京牛首山弘覺寺正統七年塔基出土青花纏枝花卉紋瓜棱蓋罐,青花開光雜寶紋瓜棱蓋罐。景德鎮市郊景泰四年嚴處土墓和景泰七年袁氏墓出土的一批青花瓷器。山西省博物館藏「天順三年大同馬氏造」款青花回紋爐。這是民窯中第一件寫帝王年號款的器物。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青花阿拉伯紋三足爐,底有「天順年」楷款。香港藝術館藏天順五年許願文銘青花纏枝牡丹紋盤螭龍紋瓶。另外,南京玉帶河出土的瓷片、景德鎮窯里、湖田等窯址中發現的這一期瓷片,都證明了此期生產的持續。景德鎮昌江沿岸的十八渡為燒制此期青花的主要窯址。
(2)青料。多數為國產料。前期青料呈色蘭中偏黑,後期發色淡雅的較多,鐵銹斑暈散較少。青花品種有白地青花,外豆青里青花,外祭藍內青花等。
(3)紋飾。前期布局繁密,兩面都繪有繁密的花紋,後期布局疏朗,筆法以一筆點劃為主,也有渲染。動物圖案有犀牛、麒麟、香草龍、獅子綉球、寫生蝴蝶、池塘鴛鴦、魚藻圖、松竹梅(松針為球形針葉)等,其中以前三者最為常見。人物題材紋樣較多,採用簡筆寫意,並配以雲朵,前期為大片雲,後期是小片雲,皆似神仙幻景。內容有陶淵明愛、蘇東坡夜遊赤壁、庭園嬰戲、張騫乘槎、攜琴訪友等。嬰戲紋的特點是:小孩肖額大,有劉海。壽星是冬瓜頭,時代早頭長,時代早頭長,時代晚頭短。文字圖案有梵文、漢文的吉祥字,福字多,壽字少,一盤為楷書。邊飾,龜背錦紋較多,蓮瓣常呈螺絲形,有雙重蓮瓣。
(4)胎釉、造型、工藝。胎較粗。釉色前期白中興青,後期白釉潔潤。造型墩厚;生活器皿與祭器多,有碗、盤、蓋罐、香爐、鈴台、凈水杯等。罐蓋紐頂鼓起,呈荸薺形;瓶多帶雙耳,有月形、戟形、獸耳。爐有的帶座。瓶、罐均為砂底。碗,圈足深,圈徑大,底部常有乳點、縮釉點、芝麻點。盤有圓,口、花口瓜棱腹折沿式,足根內斜,而且較淺,口、花口瓜棱腹折沿式,足根內斜,而且較淺,食指和姆指難以提起。釉底、砂底均有。瓶罐不講究修胎,介面明顯。
(5)款識。此三朝共29年。正統見楷、草楷、隸書「福」字款。景泰,款字開始從器心移向器底,除「福」字款外,見「太平年造」、「太平」、「大明年造」等款。天順,偶見紀年款,有將梵文作款識書於外底者。
4·成化(1465—1487年)
(1)典型器。江西清江博物館花人物爐,底墨書一周:「成化二十年七月吉日江桓壁因過景德鎮買回。」
(2)青料。用平等青,呈色淡雅,由於釉厚潤澤,而使得青花十分含蓄,個別有因青花濃重而黑色斑點。品種有黃地青花,青花釉里紅(此種明代使用不多),孔雀綠青花,淡描青花填色等。
(3)飾紋。布局疏朗。技法為渲染色勒,增加層次感。題材為百戲圖、松鼠葡萄、秋色圖、水藻浮蓮、花卉、花鳥等,以後二者為多。紋飾特點,水藻似黃豆芽、細長。牡丹葉呈鋸齒狀,外廓留一圈白邊、葉脈清晰,葉子畫成雞爪形,花果帶藤須。口沿常見邊飾有龜背錦紋、梵文。梵文過去單一作輔助紋飾,成化時組成立體圖案,影響到弘治。圈足一盤不用裝飾帶,僅畫兩條藍邊線。
(4)胎釉。胎體單薄,質地細膩。講究用釉,色白釉厚,有滋潤玉質感,光澤細潤,個別是差的釉發灰。釉的特點是內壁、外壁、圈足底三者一致,有的有細細的桔皮紋。
(5)造型、工藝。造型精巧規整,大件少,小件多,形式簡單,單,罐、碗給人發渾圓之感。香爐多見筒形爐和鼓形三乳足爐,底邊支撐三小乳足,亦見獸足香爐。碗的底足「挖足過肩」。器物底足整齊,碗的足根細圓,足徑變小,足根有一圈淡的枇杷黃窯紅,多釉底。罐等琢器,講究合適胎,介面不明顯,皆砂底,少釉底。
(6)款識。開始大量書寫帝王年號款。常見「大明成化年造」六字二行款、「大明年造」四字二行款、「甲辰年造」款,方勝、銀錠一類圖記款。
5·弘治(1488—1505年)
(1)典型器。過去將弘治瓷中好的歸入成化,差的放到正德,隨著紀年器物的不繼發現,此朝器物逐漸被認識。英國大維德基金會弘治九年銘青花纏枝蓮紋象耳瓶,高61.1厘米,外口沿銘文:「江西饒州府浮梁縣里仁都程家巷信士弟子程彪喜舍香爐花瓶叄件共壹付,送到北京順天府關王廟,永遠供養,專保合家清吉買賣享通。弘治九年五月初十吉日信士弟子程存二造。」此瓶仿元至正十一年象恥瓶,屬弘治民窯中粗獷類型典型器。南京博物院化松鶴紋碗,底有「壬子年制」款,無錫弘治九年墓出土,碗高7,口公式15.2厘米,弘治壬子羅得弘治五年(1439年)。景德鎮落馬橋、陳家街窯址,為此期青花瓷窯址。
(2)青料、紋飾。多用平等青,發色青淡,但無成化那種典雅感,有暈散現象。紋飾繪畫以勾勒渲染為多。成化瓷畫單調渾,弘治纖細,但也有粗獷風格一類的,如典型器中的象耳瓶。紋飾特點是纏枝花葉密而小,人物瀟灑,龍纖柔和,梵文圖案增多。纏枝花卉托八吉祥紋、包袱錦、樹石欄桿、松鹿紋(松針針葉由空白期的圓形變為此期的橢圓形)為典型紋飾。
(4)胎釉、造型及工藝。總的風格是胎質厚重,小件也有細巧的。釉有卵白釉與釉色發青兩種,肥厚,但不及成化的講究。造型敦厚,但不及成化的精巧。祭品很多,有香、凈水杯、暖碗等,暖碗又稱諸葛(孔明)碗,淺盤,三層夾胎,底有一小洞。暖碗於此朝最常見。有一部分器物帶座。工藝不及成化講究,瓶、罐、爐多為砂底,蓋罐器身較矮,肩由溜肩轉為豐肩。
6·正德(1506—1521年)
(1)典型器。此期上承明中期,下戾明晚期,為明青花風格由細巧轉為粗獷的轉化期。典型器有上海博物館花回紋硯,底有「大明正德十年十月方孟置用」款。景德鎮湖田、四圖里、韋陀橋等窯都有此期民窯青花瓷出土。
(2)青料、紋飾。前期有平等青,後期逐漸出現回青,發色不正常。青花特點發灰,鮮艷的不多,有暈散現象,品種有青花加雕地黃地青花(正德開始黃釉成蕉黃,俗稱虎皮黃,色較深,黃地青花的地色亦如此)、青花紅綠彩、青花鬥彩等,有及成化的秀氣。紋飾風格繁密,花葉細瑣,不豪放。題材常見鳳穿花、魚藻、獅子綉球、庭院嬰戲、樹石欄桿、蓮花托八吉祥紋、回紋,後三者最常見。紋飾弘治細,正德粗。
(3)胎釉、造型、工藝及款識。胎質厚薄不勻,較粗。清亮釉為多。稀薄,透明度強,底釉亦薄。碗造型有墩式碗、宮碗、高足碗。香爐形式多樣,有四方、象耳、龠口三足式。大件器增多,有葫蘆瓶、出戟貫耳瓶、軍持瓶、花插、奩盒等。工藝上不講究做工,碗底心往往下塌,又出現雞心底、跳刀痕、粘沙、窯紅等現象,瓶、罐接痕十分明顯。在碗上,偶見底心書楷款「正德年造」。
底」。塑像有三種方尖:手主、壓印模子次之,兩者結合少見。
7.嘉靖(1522—1566年)
(1)典型器。此期器物明顯反應出入晚明時,青花瓷發生了又一次顯著變化。典型器有景德鎮嘉靖元年、嘉靖四十一年墓出土的七件青花器。江西省南城縣嘉靖三十六年益庄王墓出土的青花正面龍紋盤。上海博物館藏「嘉靖辛酉年制」款青花花鳥紋碗。辛酉年為嘉靖四十年(1561年)。窯址有景德鎮湖田、觀音閣、四圖里。
(2)青料。主要用回青料,呈色紫艷,不同於其他朝。常見色暈散,紋飾模糊的,為青料中回青比例太高或火候太過的緣故。青花品種多,有白地青花、黃地青花、藍地白花、外祭藍內青花、外紅釉內青花、青花五彩等。
(3)紋飾。畫法多為單線平塗,好的講究填色,不流向線外,工細,差的流向勾線之外,題材有纏枝花卉、龍鳳、花鳥、魚藻等。紋飾特點:花組字。用花枝、松枝組成福、壽,還有的花枝中空白寫字,有五穀豐登、天下太平、永保長壽、國泰平字等。八仙人物較多,有呂純陽、老君煉丹、龍紋開始有正面龍、庭園嬰戲圖,小孩子後腦勺開始變大,著長袍。龍紋開始有正面龍、螭虎龍,到隆慶、萬曆時大量使用。牡丹花葉似雞爪,八卦、八吉祥、靈芝紋飾也多用。
(4)胎釉。胎不及宣德以來的細膩,白中閃達,釉雖較細膩,但亮度強,不如中期肥厚、閃青。個別厚釉混濁。多數為青亮釉,釉面不夠平整,有隱的波紋。
(5)造型。總的風格是凝重。大件器增多。葫蘆形瓶始於正德,此時流行,還有天圓地方瓶、多楞瓶、四方瓶、八方瓶、帶蓋梅瓶等,瓶始帶活環。果盒有方勝形的。壺禎則以缽式爐為多。個別酒杯,玲瓏剔透,細薄。有八仙、文昌、壽星、真武等塑像。
(6)款識。式樣多,吉祥款有:長命佳器、福壽康寧、萬福攸同。頌語款的:富貴佳器、上品佳器、食祿佳器、富貴長春。專用款有「酒」、「湯」、「茶」等。還有東書堂、東蘿館一類堂名款。
(7)工藝。不注意修胎,瓶、罐介面明顯,有的二、三、四節相接,盤碗粗糙不工整,盤有塌底現象,碗有種底心凸起,俗稱「饅頭底」。塑像有三種方尖:手主、壓印模子次之,兩者結合少見。
8·隆慶(1567—1572年)
(1)典型器。嘉靖開始「官搭民燒」,民窯中精品與官窯不相上下。此期青花產量少,但質量不錯。典型器有南京博物院藏「隆慶二年」款青花攀枝娃娃硯。安微省歙隆慶銘青花牌位。
(2)青料。主要用回青,部分發色純藍穩定,另一部分灰淡。品種有折地青花、黃地青花、外豆青內青花、青花五彩、青花紅綠彩、淡描青花等。
(3)紋飾。布局煩瑣、疏朗皆有。技法為單線平塗,填色工細的不向外擴散。紋飾題材,攀枝娃娃、馬上封侯、封侯爵祿為此期流行圖案;較常見的政治家串枝龍鳳,團龍,團鳳,爬形螭龍、團形螭龍,青花和暗花結合的錄芝,蓮塘游禽,文字組成的圖案等。
(4)胎釉、造型。胎體細膩,精緻輕薄。釉面膩潤光亮,白中閃青。造型上敦厚的大件不多,除常見造型外,典型造型有多角形、銀錠式、四角、六角、八角等。文具用品有筆盒、筆架、硯台等。名貴產品有菱花形洗、帶把提梁壺、高把子高壺等。
(5) 款識。多「隆慶年制」、「隆慶年造」四字二行楷書款,「隆」字中的「生」字常寫成「正」字,款外用單圈或無框。吉祥款有:萬福攸同、福壽康寧、永保長春等。頌語款有富貴佳器、上品佳器、長春佳器、大明年造佳器等。
9·萬曆(1573—1620年)
(1)典型器。此期有明確紀年墓葬和窖藏出土的器物相多。青花瓷以多取勝。典型器有江西省新干縣萬曆二十一年墓出土的青花獸紐蓋雙耳三足爐和青花攀枝娃娃瓶。吉林輝發城遺址出土的萬曆青花瓷。鄭州古滎窖藏出土的萬曆晚期青花瓷162件。
(2)青料。早期用回青料,呈色好的色澤藍中泛紫。後期主要用土青、石子青,發色灰暗。絕大多數青花為雙勾線分水,達2個色價以上。品種有白地青花、青花五彩、青花紅彩,後期淡描青花、哥釉青花廣泛使用,延續到天啟,色澤淡雅有致。
(3)紋飾。布局繁密凌亂,主題不顯,畫筆無力。題材除常見紋飾外,多見花鳥、雲龍、壽山福海、雲鶴、天馬、螭虎龍、魚藻紋等。人物故事紋飾多見八仙慶壽、老子講經、東方朔偷桃、東波夜遊亦壁、高士圖、嬰戲圖。嬰戲圖中常見攀枝娃娃。肩部邊飾多用錦地開光花卉紋。外銷瓷紋飾有異國風味。
(4)胎釉。胎土較細膩,瓷化程度好,胎薄。釉細膩,白凈,白中閃青。
(5) 造型。基本特徵是厚薄兼備,大小皆有。大的有魚缸、綉墩;小的如蟋蟀罐、小方碟。筆、硯、盒等文具多見。各種套盒、鏤孔三足、雙耳有蓋三足爐為此期特殊造型。墓誌銘亦常見。
(6)工藝。前期較工細,後期較粗糙。圈足一般不夠規正。
(7)款識。多寫「大明萬曆年造」,少數寫「大明萬曆年制」;多六字二行楷書款,少數六字三行;也有「萬曆年造」四字二行的。見有八字二行款「萬曆年制、棒日樓用」,「萬曆九年、李衙置用」。多偽托款,有書宣德、成化、嘉靖的。南京博物院件青花攀枝娃娃紋碗,內底心書「大明靖年制」,外圈足內書「大明成化年制」,字體不規正,兩款均為假款。多吉祥款、頌語款,如金玉滿堂、德化長春、永保長春、富貴佳器、玉堂佳器、沈府佳器、長春佳器、五嶽山人佳器等,有的寫在紋飾開,有的寫在底部圈足內。個別的盤、碗上,沾書「萬曆年造,德化長春」篆體款,以及「京兆郡壽房記」楷書款。
10·泰昌(1620—1621年)
泰昌朝僅幾個月。在江西省博物館舉辦的江西陶瓷史展中,有泰昌元年墓出土的青花開光花卉紋盤,應為萬曆產品。見有青花纏枝蓮花紋爐,有「泰昌元年造」款,實為抗日戰爭時北京生主的鷹品。
11·天啟(1621—1627年)
數量減少,質量下降,但小碗還較精細。
(1)典型器。江西天啟四年墓出土哥釉青花鹿松紋梅瓶。上海博物館啟元年青花團龍燭台一對。器座銘:「大明國直隸微州府歙縣滾綉鄉孝行里潭濱禮堂大社管居信士弟黃舜耕,室中孫氏,前妻程式朱式,男黃伯正,媳婦關氏,女時娥時鳳,孫女接弟招弟,喜御香案前香爐花瓶燭台一會供奉,祈保早賜男孫,合家清吉,人眷平安,壽命延長,萬事如意,福有攸歸。皇明天啟元年仲夏月穀旦立」。除此之外,各地還有一批天啟紀年題款的器物。
(2)青料。石子青為主,少量回青。石子青呈色好的細膩淡雅,大部分青中閃灰,個別青花呈色開始分深淺濃淡。青花品種多見哥釉青花、淡描青花、青花五彩。
(3)紋飾,布局疏簡,改變了嘉靖、隆慶、萬曆時繁瑣雜亂的局面。畫風草率飄逸,有生活氣息。用筆自然生動,簡筆寫意,幾筆勾勒,非常傳神,為民窯青花瓷畫佳作。紋塑除常用纏枝花卉外,多圖畫性。常見荷花鷺鷥、獅子戲球、博古圖、糜鹿、卧馬、花卉、萊菔菜、魚、龜、蟹、螺、天官賜祿、羅漢、達摩一葦渡江、吹簫引鳳、嬰戲等,嬰戲圖人物為漫畫式,極生動。吉祥圖案也多見,如連升三級、連中三元、蓮生貴子、喜報多子、靈芝托壽、狀元及第、「喜」字、「佛」字、赤壁賦等。
(4)胎釉、造型。胎薄,淡灰色胎。多數施薄釉,個別厚釉,光潔度強。造型小件器多,實用器多。碗、盤口沿薄,底心薄而下塌。碗有玉壁形底,線條柔和。盤有折沿式,多角形。琢器中觚較歷朝多見,特殊器形有青花盤龍鍾,細巧供玩賞。安微歙縣博物館收藏一副天啟元年板瓦形墓誌,很少見。
(5)工藝。粗糙,不講究修胎。碗的足根多為尖狀。琢器介面明顯。器底有粘沙,有放射性跳刀痕。
(6)款識。此朝歷7年,款的式樣比較多。干支紀年題款流行,特別是供器的香爐、凈水碗、花觚上常見,如見「皇明天啟丙寅歲吉旦立」碗,「天啟五年吳各冬」爐,「天啟元年米石隱造」花觚。偽托款有永樂、宣德、成化、天順、正德、嘉靖等朝的,其中偽托天順款的,只見天啟有。吉祥款有天下太平、長命富貴、萬福攸同、永保長春。頌語款有玉堂佳器、富貴佳器、長春佳器、天祿佳器、上品佳器、天上佳器等。堂名款有:於斯堂、白玉堂、竹石居等。插殊款有「宣窯」、「美」、單圈「福「字。圖記款有兔子、盤腸、方勝、銀錠、窗欞式等。
12·崇禎(1628—1644年)
(1)典型器。此朝既保持明朝味道,也孕育著清初風格。典型器為一批有崇禎紀年款的供器。如廣東省博物館藏大明崇禎年制青花羅漢圖缽式爐。中國歷史博物館藏崇十二年青花山石人物凈水碗。上海博物館禎二年青花雲龍紋三足爐,呂銘:「河南懷慶府河內縣客人馮運喜奉香爐一個,祈保買賣享通,萬事大吉。崇禎二年孟夏月吉旦造關聖這君供奉。」
(2)青料。用石子青,顏色鮮艷的少見。一般呈色清淡,發青灰色。明崇禎至清初,有一批花觚、筆筒上的青花,混水濃淡層次分明,色澤向青翠欲滴方向發展。品種有青花五彩、青花釉里紅,青花加紫。
(3)紋飾。畫法為單線平塗。青花顏色向外流散,畫筆無力、草率。題材有花卉、花鳥、龍、鳳、魚藻等。寓意紋飾漸多,如喜鵲登梅、鳳穿牡丹、折枝葡萄等。高士圖有陶淵明愛菊、周敦頤愛蓮、竹林七賢、唐僧取經、西漢演義、三國演義故事等。有的碗心以細小的四字語為紋飾,如狀元及第、金榜題名、萬古長青、三元及第等。青花瓷罐上有寫「積善之家、天理存心」的。紋飾特點是:正面龍披頭散發,影響清初。紋小孩比例失調,後腦勺大,腿短。小山江邊多有簡筆小人。人物畫中的地皮景、括弧雲為繼代典型紋飾。
(4)胎釉、造型。胎色發灰,粗糙,疏鬆。釉色白中閃青,有的發灰,個別漿白釉,釉面不平整,胎體厚薄兼有,以厚為多。器型品種較單調,以供器為多。碗,口外撇,深腹,砂底,大圈足,底心厚香爐常見缽式,筒式爐的獸足短,幾乎與檯面接觸,砂底。凈水碗,龠口,深腹,小圈足。缸底有:平底、砂底,時間早;凹圈足,釉底,時間遲。
(5)工藝。做工粗糙。器口上飾醬釉開始增多。新出現上下暗花裝飾帶,中間青料繪花的新工藝。器物露胎部分多見窯紅。器底多有小砂現象,多見旋坯痕、跳刀痕。釉義施釉薄,釉不平整。砂底尖底心,足根尖,足深。有壁形底碗。
(6)款識。許多供器於器身題銘,落干支年號款。少數盤、碗、杯底心書「大明崇禎年制」、「崇禎年制」楷款。南京曾多次發現科舉考試用瓷,器底書款:「已卯科置」(為崇禎十一年,公元1639年)、「庚午科置」(為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丙子科置」((為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壬午科置」(為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應天癸酉科置」(為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堂名款有「白玉齋」、「雨香齋」、「博古齋」,為景德鎮董家塢民窯出品,可能為雅工良匠之自署。書於碗心的款有翔鳳堂、喜、貢、春、玉等,書於碗底的有信古齋、叢菊齋、清雅、長春、片玉、松石居、聚賢堂、正、雅等。花押款,大明年制款,偽托宣德、成化年號款,崇禎最多見。
❸ 清康熙五彩十二月花卉紋杯的介紹
清康熙五彩十二月花卉紋杯,是清代康熙年間 的文物,現收藏與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❹ 古代所說的五彩是哪五種顏色
青、黃、赤、白、黑,泛指各種顏色。
這五種顏色從陰陽五行學說上講,分別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時,分別象徵東、西、南、北、中,蘊涵著五方神力。
在明清兩代得到發明和發展。主色調有赤、黃、綠、藍、黑、紫。
(4)清代五彩花卉紋盤擴展閱讀
康熙五彩花鳥盤。翻口,通體施白釉,盤內繪五彩花鳥圖,邊飾蓋血紅錦地紋花卉,上書「萬壽無疆」四字。底書「大清康熙年制」二行六字青花雙圈楷書款,斜削足牆。
盤內五彩花鳥繪得十分精緻。五彩是紅、黃、綠、藍、紫、黑等色繪畫組成,其意是多種色彩,不局限於「五種」色彩,因此,每件器物用色多少不一,五彩是在燒好的白釉上施彩,後再行燒制而成。此盤畫面應為「喜報三元」圖,是清代流行的吉祥圖案。坐繪畫上看,此畫章法宋元,但融入了西洋畫法。
康熙五彩胎質緊密,份量較重,施彩濃厚,而且增加了藍、金和黑彩,因而康熙五彩亦被稱為「硬彩」。
❺ 古代五彩花紋碟瓷器的朝代
五彩瓷器成熟於明代, 據《陶雅》上說:「康熙硬彩,雍正軟彩。」五彩瓷 又據《飲流齋說瓷》中解釋:「硬彩者彩色甚濃,釉付其上,微微凸起。軟彩者又名粉彩,彩色稍淡,有粉勻之也。」 真正康熙時期的五彩瓷是相當珍貴的,瑰麗多彩,品種繁多,它的最大特徵是: 1、胎釉和青花、鬥彩相似; 2、色彩主要為紅、黃、藍、綠、紫、黑等,但以紅彩為主; 3、其繪法先在白釉瓷面上,畫人的顏面,不填顏色,用紅色筆加勾; 4、多用小開片,裂紋向下而緊合。
五彩瓷器成熟於明代,是由諸多因素決定的,可謂天時、地利、人和所促成的必然結果。「天時」是指明代全國幾大著名的瓷窯,均出現衰落的趨勢,盡管還有不少地區在生產各類陶瓷,但無論從產品的質量還是數量以及產品的多樣性方面,均無法和景德鎮燒造的青花瓷、釉里紅瓷及釉上彩繪瓷媲美。如浙江龍泉窯仍繼續燒造青瓷,磁州窯的白地黑花器雖然仍為人們所鍾愛,但在陶瓷的胎釉和製作工藝方面卻無法和景德鎮的瓷器相抗衡。至明代中期,景德鎮的瓷器幾乎占據了當時全國的大多數市場。大量的需求,極大地刺激了景德鎮陶瓷製造業的快速發展和規模的擴大。景德鎮成為「天下窯器所聚」的繁榮的瓷器生產中心。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記載:「合並數郡,不敵江西饒郡產……若夫中華四裔,馳名獵取者,皆饒郡浮梁景德鎮之產也。」當時景德鎮瓷窯遍地,一派生機。明萬曆時王世懋在《二酉委譚》中記錄了景德鎮當時的繁榮景象,「萬杵之聲殷地,火光炸天,夜令人不能寢。戲呼之曰四時雷電鎮」。
景德鎮具有極其優越的自然條件,這是形成瓷業中心的重要因素。景德鎮四面環山,從祁門的大洪山向西貫穿江西的昌江流經景德鎮。景德鎮位於昌江中下游,距上游祁門140公里,距下游的波陽(曾名鄱陽)90公里。在景德鎮附近有東河、南河與西河三條支流。東河源於浮梁東鄉的東源山,仝長60公里,流經出產瓷原料和燃料的瑤里、界首、高砂、王港、鵝湖等地,於浮梁舊城注入昌江。南河發源於婺源西南山中,全長45公里,流經盛產瓷土原料和燃料的浮梁南鄉之程村、東流、湘河、湖田等地。西河發源於安徽至德縣,全長約50公里,經浮梁北鄉的祁門、港口、大洲、三龍等瓷料和燃料產地。昌江各支流流經的地方,多為陶瓷原料和燃料產地,在歷史上對景德鎮的瓷業發展至關重要,是景德鎮制瓷原料、燃料供給和陶瓷產品對外運輸的重要通道。這可以說是「地利」。
所謂「人和」,是指由於明代全國許多名窯逐漸衰落和北方的戰亂以及各種原因,各地身懷技藝的制瓷工匠匯集景德鎮;外來人才和當地工匠的融合,迅速地推動了景德鎮制瓷技藝的新發展,形成了「工匠來八方,器成天下走」的局面。如此天時、地利、人和的有利因素構築了景德鎮陶瓷發展的基礎。 明代洪武年間,朝廷在景德鎮設置了御窯廠。御窯廠平時有饒州府的官吏管理,每逢大量燒造時,朝廷便派宦官至景德鎮督陶。御窯廠燒造的陶瓷數量很大,不惜人力、物力,追求「至精至美之瓷」。 《明史》記載:「燒造御用瓷器,最多且久,費不貲。」御窯廠所用的工匠技藝熟練而高超,並且「凡燒造供用器皿等物,須要定奪樣制,計算人工物料」。因此,御窯廠的製作均非常精緻,不惜耗時費力,精美的五彩瓷由此產生便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明代五彩瓷的發展,大致可劃分為三大階段:洪武、永樂為初創期,宣德至正德為發展期,嘉靖、萬曆為成熟期。 』
洪武至永樂時期
明早期釉上五彩瓷器傳世品不多見,因為當時景德鎮延續元代制瓷主流產品青花、釉里紅的生產。然而從所見到的為數不多的洪武釉上紅彩可以判定,洪武時期的紅彩瓷器已為「五彩」瓷的蓬勃發展造聲蓄勢,可以說洪武釉上紅彩已拉開了明代五彩瓷輝煌的序幕。 洪武時期的五彩瓷器很少見,主要原因是洪武朝御窯廠設置較晚,當時所造瓷器應為民窯所燒。1964年在南京明故宮遺址所發現的洪武時期釉上紅彩龍紋殘片(圖2),「盤壁表裡各畫五爪紅龍兩條及雲彩兩朵」。其構圖動感十分強烈,筆意瀟灑勁利,龍紋圖案空間安排疏密得當,雲朵畫法也生動活潑,充滿意味;胎壁勻稱,輕且薄,對光透映,里外龍紋疊合為一,表現了明初高超精緻的製作水準。器物雖小,但圖案紋樣布局合理,是明初釉上彩製作成就的展現。特別要指出的是,用紅彩描繪精細的龍紋、雲紋等圖案,只是明初才出現於景德鎮。 另外,明洪武《五彩束蓮紋玉壺春瓶》,也具有鮮明的承上啟下的印跡。它在造型上缺少明代中期的雋永秀美而顯得比較粗獷,在尺度、比例上一些細節處不夠嚴謹,裝飾上還留有元代的多層裝飾的遺韻,蓮紋畫得粗放活潑,但從整體看已和元代造型有很大的區別。 關於永樂時的釉上彩瓷,過去未曾發現過釉上五彩,只有釉上紅彩,如御窯廠遺址出土的明永樂《紅彩龍鳳紋墩式碗》、《紅彩雲龍直口碗》。1986年,馮先銘先生曾在景德鎮「見到一些新發現的永樂彩瓷,這批瓷中有白地釉上紅彩、青花紅彩、白地孔雀綠彩、白地刻填醬彩、白地刻填醬彩加綠彩、黃地綠彩等。馮先生認為,這些彩瓷品種的發現,說明了明後期的多數彩瓷在永樂時期已經開創。
宣德至正德時期
宣德窯生產的瓷器品種之多是空前的,單純的釉上彩有釉上紅彩和五彩。有文獻記載:「彩瓷始自宣德。」但從近年考古發現,洪武時已有紅彩出現。然而宣德時所燒紅彩,較之洪武紅彩更加鮮艷,並且色調有濃重和淺淡之分。「宣窯五彩深厚堆垛」,也許就是指這種色調濃重的紅彩。河北安次縣曾出土明宣德《紅彩纏枝八吉祥三足爐》,其紅彩色呈黑紫,深暗凝厚,表面無光,紋樣線條粗獷。宣德時紅彩是釉上紅彩和五彩的開端,為後世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宣德以後,明代經歷了正統、景泰、天順三朝,共28年。這一時段,在陶瓷史上稱為「空白期」,在傳世作品和非景德鎮地區的考古發掘中從未見過一件可以確認為這三朝的官窯瓷器。《明史》記載,英宗於宣德十年正月即位,曾一度減免徵役、造作。御窯廠亦曾停燒。 《明英宗實錄》記載,正統三年,「命都察院出榜,禁江西瓷器窯場燒造官樣青花白地瓷器於各處貨賣及饋送官員之家。違者正犯處死,全家謫戍口外」。正統十二年,「禁江西饒州府私造黃、紫、紅、綠、青、藍、白地青花等瓷器。命都察院榜諭其處,有敢仍冒前禁者,首犯凌遲處死,籍其家貲,丁男充軍邊衛,知而不以告者,連坐」。景泰五年,「減饒州歲造瓷器三之一」。天順三年,「光祿寺奏請於江西饒州府燒造瓷器共十三萬三千有餘。工部以饒州民艱難,奏減八萬,從之」。從這些文獻來看,正統時期對景德鎮燒造瓷器有嚴格的限制,其他兩朝也在減免瓷器的燒造。這些舉措,對景德鎮陶瓷在這三朝期間的發展必定產生影響。近年隨著考古發掘工作的深入,不少學者加強了對明代這三朝的研究,推斷這時期陶瓷發展大概有幾種狀況:其一,宣德末年留有未完成的瓷器在三朝完工而仍書宣德款或不落,這一推斷來自於成化早期官款器的胎、釉的情況及彩繪圖案和宣德官窯並無太大區別。其二,政治的不安定,宮廷內亂以及社會經濟的衰退,也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其三,上層統治者在興趣愛好方面的轉向,也可能是另一方面的重要原因。 景泰年間特別流行一種銅胎掐絲琺琅器,這種工藝歷史已很久遠,但在明景泰年間製作最精,最為著名,後世便以「景泰藍」來稱謂這種銅胎掐絲琺琅器。綜其所述,明代正統、景泰、天順三朝在官窯瓷器的燒造方面,的確存在停滯的現象,但從其他資料來看,民窯燒造的瓷器從未間斷過。1988年,景德鎮在明御窯廠遺址西側,發現了明正統官窯堆積層。這一發現將隨著研究的深入使人們認識更多的問題。 明成化朝共23年歷史,但在景德鎮燒造的宮廷用瓷器的數量卻很大。《明史·食貨志》雲:「成化間,遣中官之浮梁景德鎮,燒造御用瓷器,最多且久,費不貲。」明人王士性《廣志繹》記述:「本朝以宣、成二窯為佳。宣窯以青花勝,成窯用色淺淡,頗成畫意,故宣不及成。」《博物要覽》記述:「成窯上品,無過五彩。」從這些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出兩方面的情況,一是成化時御用瓷器燒造數量很大,二是五彩瓷的質量愈加精美。但是成化窯瓷器更為引人注目的是鬥彩。關於鬥彩將另篇敘述。為研究之方便,我們根據約定俗成,將以青花色作為一種顏色用於陶瓷裝飾中的作品稱為五彩瓷。 成化時的五彩,己相當成熟。英國達維德基金會所藏的明成化《五彩蓮池禽戲紋盤》,內外兩面都用紅色的顏料畫輪廓,沒有用青花勾線,而盤面圖案中的蓮紋採用色澤明艷的進口青料。圖案以鴛鴦蓮紋為主,構圖精巧活潑,彩繪技巧純熟。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畫面中使用了不少黃彩,主要圖案以黃彩打底,上面再以紅色渲染,使色彩更顯濃艷厚實。這件彩瓷證實了明代彩瓷所謂「黃上紅」的彩繪技法,開創於成化,非始於嘉靖。這點是非常重要的。 明弘治朝的彩瓷基本是成化風格的延續,其中最有特色的品種是刻花填彩。刻花填彩的製作方法是在胎上先刻出所需圖案紋樣,上透明釉時將刻好的圖案留出,將其用高溫燒成後再在白釉露胎的瓷器上施彩並用低溫燒烤即可。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明弘治款《五彩雲龍紋盤》便是典型一例,龍紋在釉下胎上刻成,釉上用孔雀綠、礬紅、黃等色彩繪,它標志著釉上五彩的製作已進入成熟時期。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另一件黃地綠彩器《嬌黃地堆花綠彩趕珠龍高足碗》,侈口窄唇,深碗壁,高圈足;碗外壁堆飾雙龍戲珠,間飾雲紋;內壁光潔無飾,薄胎黃釉,花紋以綠彩填飾。碗心有「弘治年制」四字篆書款,加填綠彩。這些白地綠彩、黃地綠彩為弘治時最主要的品種。 明正德時燒造的彩瓷,其造型、裝飾除繼承前代傳統外,還在創新中確立了正德朝獨特的風格。正德五彩是在白釉器上直接另繪五彩紋飾,這種工藝,採用較廣。正德白釉五彩器製作精細,使用較多的是紅、綠、黃三彩,綠色多為翠綠和孔雀綠,綠色淺且閃黃。有些器物重用黃綠彩,紅彩做點綴,或以套色來烘托紋飾,增加裝飾畫面生動活潑之感。 正德五彩瓷的裝飾,除傳統的花鳥和穿花龍、翼龍紋飾外,還以阿拉伯文或伊斯蘭圖案為紋樣作裝飾,成為正德五彩瓷又一鮮明特徵。
嘉靖至萬曆時期
明代五彩瓷器經過數朝的發展,到嘉靖、萬曆時已是相當成熟,質量和數量蔚然可觀,開創了五彩瓷製作的新局面,在陶瓷史上做出了傑出貢獻。 嘉靖朝瓷器生產量在明朝最多,由於採用「官搭民燒」的做法,出現了官窯民窯競燒的局面。同時瓷器的對外輸出也極大地刺激和促進了陶瓷品種的創新。《景德鎮陶錄》記載:「製作益考,無物不有。」嘉靖釉上五彩以紅、綠、黃、紫、孔雀藍、黑彩描畫圖案,其中紅、綠、黃為三主色,亦有金彩等多種色彩的五彩器。嘉靖《五彩雲鶴紋罐》,造型圓渾飽滿,紋飾粗獷豪放,通體以青花加紅、綠、黃三色彩繪;黃鶴均先以紅彩勾畫輪廓線,再填以黃彩,雜寶及朵花點綴其間,主題紋飾上下分別繪變形蓮瓣紋及蕉葉紋,整個畫面熱烈而不浮躁,非常典型地顯示了嘉靖五彩的特點。 嘉靖五彩瓷器的裝飾內容豐富,有以龍鳳為主體並配以水波、祥雲紋的圖案,也有以花卉、禽鳥為主題的圖案,還有以嬰戲或人物故事為題材的圖案。《五彩天馬紋蓋罐》造型端莊,胎堅釉潤,主體紋飾繪四匹天馬,形象誇張簡練,極富動態,其他配襯紋飾有彩雲、海水紋,整個畫面不使用青花,屬純正釉上五彩作品。 在國內外許多博物館中,嘉靖五彩瓷傳世品很多,其中大器較多,如大罐、大缸、大盤等。嘉靖五彩器,多數有六字青花楷書款。 明代萬曆窯的五彩瓷仍以前代風格為主體,沒有新的創造。萬曆時五彩的裝飾改變了前代構圖清新疏朗的風格,以圖案紋樣滿密為勝,特別是採用鏤空工藝。裝飾的內容仍以龍鳳花草為主,並有嬰戲、八仙、百鹿等圖案。也有用雕塑手法來表現的,並帶有道教色彩。另有以吉祥內容為題材的,如福、祿、壽這些祝福的吉語用得較多,更顯出了平民化、市俗化的意味。《博物要覽》載;「漏空花紋,填以五彩,華若雲錦。」以鏤空工藝和五彩相結合的裝飾方法,是五彩瓷在明代出現的新品種。萬曆款《五彩鏤空雲鳳紋瓶》是典型的鏤空五彩裝飾。該器運用鏤雕與彩繪相結合的裝飾手法,紋樣繁密,多而不亂,鏤雕工藝與施彩搭配得巧妙無比,色彩熱烈,紅、黃、綠、青花等諸多色彩把整個器物烘托得艷麗華美。 嘉靖、萬曆五彩器的共同特點,即裝飾繁密、色彩絢麗,製作工藝和造型大同小異,因此常被歸於一類器物。但嘉靖五彩多用孔雀綠彩,而萬曆五彩則不然,這是兩朝五彩瓷之間的重要區別。 明代的五彩瓷博取中國陶瓷藝術近千年的精華,從初創到發展以至成熟,從洪武、永樂到嘉靖、萬曆,無論是五彩瓷的顏料,還是彩繪工藝、燒成工藝都已達到歷史上的高峰階段,為中國陶瓷藝術的發展史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❻ 分享一件大清康熙款青花盤
清代康熙期,經濟貿易發達,康熙十九年景德鎮恢復御窯廠,青花瓷器取得了突出成就。康熙青花瓷以胎釉精細,青花鮮艷,造型古樸多樣,紋飾優美而負盛名。康熙青花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終,其中康熙中期青花瓷器最為突出。
瓷盤為人們常見的日用器皿,其基本器型為敞口、淺腹、平底、高足或圈足。據其功能可分為果盤、湯盤、托盤等;據其形狀可分為葵口盤、花口盤、折沿盤等,以圓為主也有方的或橢圓的。均為硅酸鹽製品。瓷盤最早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有灰陶、黑陶、紅陶製品。最早的瓷盤為原始青釉,始見於商周時期。漢、三國、西晉、東晉、南北朝均有原始青瓷及青瓷盤生產,此時的瓷盤因胎釉結合不緊,故釉多有脫落。
清代瓷盤常見有兩種:一種是侈口、腹壁微弧,圈足較深,足尖圓滑。另一種是折腰撇沿,折腰線下部弧圓,上部斜直,圈足較淺,胎體相對薄小。清代裝飾方法最為豐富多樣。有鬥彩、粉彩、五彩、素三彩,青花及單色釉等。內容多為龍鳳、山水人物、花鳥魚蟲和有特殊寓意的吉祥圖案。下面是我有幸見到的一件青花瓷盤,在這與大家分享交流一下~
此件青花盤圖案精美,款式輕薄,極顯奢華,盤內及四周有花卉圖騰環繞,是當時社會經濟繁榮的體現,極具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瓷器屬於易碎品,且年代十分久遠,經過幾百年的顛沛流離,能保存得如此完好,依舊嶄新發亮,實屬不易,盤底有「大清康熙年制」落款。胎質細膩,釉面光潔瑩潤,色澤明艷,畫工細膩。品相完整,是不可多得佳品,值得收藏!
因此類青花瓷器在收藏市場上少之又少,因其稀缺性,成為了大家的寵兒,每個資深收藏家都為之爭的「頭破血流」,一擲千金也在所不惜。
據我了解,2000年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一件明嘉靖五顏六色魚藻紋蓋罐,此器引得世界各地藏家競相搶奪,畢竟以高達4404.475萬港元成交。2015年香港皇室貴族拍賣會上,一件明萬曆青花花卉紋碗以120.24萬元成交。同年9月份,香港佳士得瓷器拍賣專場,一件清代青花海棠花卉纏枝紋盤以735萬元成交,刷新當時最高價值記錄。
❼ 清宮舊藏:景德鎮明清時期「魚紋瓷」的斷代與鑒賞
魚紋 ,陶瓷裝飾的傳統紋飾之一,廣義上可包含由魚紋和其它紋樣組合而成的紋飾,狹義上僅指純粹魚紋或以魚紋為主體的紋飾。魚紋早在西安半坡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彩陶中即已出現,河南臨汝出土有鵲魚石斧圖彩陶缸,其後的商周青銅器、玉器,秦漢的漆器、彩陶上,魚紋均得到廣泛應用。到了唐代,魚紋開始用於瓷器裝飾。宋代定窯、景德鎮窯、龍泉窯、耀州窯、磁州窯都有大量的魚紋裝飾,明清之際景德鎮御窯生產的魚紋瓷種類繁多,最為引人注目。
一、明清時期魚紋瓷器概述
1、明代魚紋瓷
明代魚紋瓷以景德鎮為中心的瓷器生產出現了空前的繁榮景象,其用魚紋裝飾的瓷器種類豐富,具有濃郁的時代氣息。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有:綠釉刻魚水紋小碗、宣德釉里紅四魚紋高足碗、宣德霽藍釉白花魚蓮紋盤、宣德白釉魚藻紋盤、成化五魚紋高足碗、弘治礬紅五魚紋盤、正德紅綠彩四魚紋盤、正德紅釉白魚紋盤、正德釉里紅魚紋盤、正德孔雀綠釉刻花魚蓮紋大碗、正德青花礬紅五魚紋大碗(彩版一,1)、嘉靖青花魚蓮紋罐、嘉靖仿宣德款青花魚蓮紋菱花式洗、嘉靖款青花魚蓮紋大碗、嘉靖青花魚藻紋盤、嘉靖青花蓮塘魚藻牡丹紋花式洗、嘉靖青花魚藻紋出戟尊(彩版一,2),嘉靖青花加彩魚蓮紋罐、嘉靖五彩魚藻紋罐、萬曆青花魚蓮紋大盤、萬曆青花魚藻紋蒜頭瓶、仿定窯印花魚蓮紋碗、仿定窯印花魚蓮紋大碗等。明代魚紋用在釉里紅、青花、青花礬紅、五彩、紅綠彩、孔雀綠釉、仿定窯白釉印花等種類的器物上,魚紋成為明代各朝喜繪的紋樣。嘉靖時期最普遍,它由前期的單畫一條鯽魚演變到畫鯖、鯉、鮊、鯽四種魚,魚體肥大。在瓶、罐、或盤、碗的四面各畫一魚,互相對稱,空間襯以水草、蓮花、浮萍。嘉靖魚紋在紋飾內容上比元代豐富,藝術處理上比元代進步,能夠與現實緊密地結合起來,將水中的魚兒、蝦、蟹、蝌蚪、深水中的藻類,都通過畫面大膽生動地呈現出來,畫法細膩,紋飾繁密,用色濃艷,裝飾性強,受晚明畫風影響,商業性較強。
明嘉靖 五彩魚藻紋蓋罐
明萬曆 青花魚藻紋蒜頭瓶
明宣德 藍釉白花魚蓮紋盤
明宣德 釉里紅三魚紋高足碗
2、清代魚紋瓷
清代制瓷業達到了鼎盛,裝飾紋樣不僅繼承了前朝的優秀傳統,而且有所發展和創新,魚紋瓷的品種、數量和魚紋的組合都超越前朝。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藏品異常豐富,所見按年號和色釉列舉如下:
康熙時期魚紋瓷
此時宮中所藏共計90件,按釉色品種和器物種類分別有下列幾種:
(1)青花:青花魚龍變紋高足盤、青花魚蓮紋葵花式洗、青花魚龍變紋板沿洗、青花魚草紋小碗、青花海水魚龍變紋折沿洗、青花魚龍變紋盆、青花魚龍變紋筆筒、青花四魚紋缸、黃地青花魚水紋水丞、青花加紫落花游魚圖碗、青花加紫魚藻紋缸、中和堂款青花加紫魚藻紋碗和青花紅彩三魚紋碗等。
清康熙 青花魚藻紋缸
(2)釉里紅、紅彩:釉里紅三魚紋水巫、釉里紅雙魚紋瓶、釉里紅魚龍變紋盤口瓶、釉里紅海水魚紋缸、釉里紅魚藻紋魚缸、仿宣德款粉青釉里紅四魚紋水丞(彩版一,3)、礬紅彩魚紋折腰碗、郎窯紅描金魚藻紋盆和礬紅彩五魚紋盤等。
(3)五彩:五彩魚龍變紋洗、五彩四魚紋盤、五彩四魚花卉紋折腰碗、五彩五魚紋碗、五彩魚藻紋缸、五彩開光游魚斗雞圖銀錠杯、五彩里龍外魚紋盤、雙魚款五彩詩句花卉紋盤、在川知樂款五彩魚藻紋大盤、在川知樂款五彩魚藻紋小盤。
清康熙 五彩魚藻紋棒槌瓶
(4)仿明魚紋瓷:仿宣德款鬥彩外海水五魚里團花紋盤、仿宣德款霽藍釉白花魚藻紋盤、仿宣德款白釉凸魚龍變圖觚、仿成化款鬥彩落花流水圖碗、仿成化款八魚紋碗、仿成化黃地白魚紋石榴尊和仿成化款灑藍地釉里紅魚紋撇口碗。
(5)其它品種:灑藍描金紅魚紋盤、酒藍描金魚紋棒槌瓶(彩版一,4)、霽藍地白魚藻紋碗、黃釉魚式筆山、白釉魚藻紋缽缸、孔雀綠釉魚式水注和素三彩魚草紋碗等。
雍正時期魚紋瓷
此時宮中所藏共計41件,按釉色品種和器物種類分別有下列幾種:
(1)青花:青花魚藻紋盤、青花魚藻紋盆、青花加紫五魚海水紋葫蘆瓶和仿成化款青花四魚紋碗等。
(2)釉里紅、紅彩:釉里紅三魚紋碗、三魚紋把碗、三魚紋高足盤、三魚紋盤、鮮紅三魚紋碗和紅魚藻紋觀音瓶等。
(3)粉彩、五彩和鬥彩:粉彩魚藻紋板沿洗、粉彩花卉四魚紋盤、五彩魚藻紋碗、五彩魚草紋碗和仿成化款鬥彩落花流水圖杯等。
(4)白釉:雙魚紋瓶(彩版一,5)
乾隆魚紋瓷
此時宮中所藏共計36件,按釉色品種和器物種類分別有下列幾種:
(1)青花:青花魚藻紋碗、青花魚藻紋盆、青花海水魚龍變紋高足盤。
(2)釉里紅:折枝花雙魚耳洗、五魚紋盤、三魚紋把碗、豆青地青花釉里紅魚藻盤。
(3)粉彩:魚藻紋盆、山水魚藻紋折沿盆、四系金魚轉心瓶(彩版一,6)、豆青地粉彩外魚藻里紅彩五蝠紋盤、黃地粉彩魚紋瓶、木紋釉里米色地粉彩魚龍紋卧足碗。
(4)其它:仿龍泉釉刻魚紋高足盤、天藍釉雙魚瓶、黑彩外山水裡魚藻紋方斗杯和仿黑紗魚藻紋嵌時表葫蘆壁瓶等。
二.明清魚紋瓷文化內涵
明清瓷器大量採用魚紋的裝飾紋樣,不是偶然的,是歷史積淀的結果,追本溯源魚紋貫穿整個中國古代社會的始終。如新石器時代魚紋彩陶盆、父系氏族社會出土的綠松石魚墜、商代中期龜魚紋盤、西周中晚期的青銅雙魚瓶、春秋早期刻魚紋銅盤、秦漢鳥銜魚紋瓦當、晉代鳥啄魚紋金飾品、唐宋官服上的魚袋、魚符、唐代發兵用的「魚契」、宋代宮中「魚鑰」、宋代魚藻圖繪畫作品、南宋魚藻紋銀杯、明代魚紋織錦、清代魚藻紋漆盒、清代象牙鏤空雕魚、清代魚藻繪畫作品、在民間有魚燈,直至今日還流行「連年有餘」、「鯉魚跳龍門」等年畫。其中尤以魚紋陶瓷最為豐富,歷史悠久,距今已有七千年。
魚,作為水中最常見的動物,為什麼能長久地活躍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它已成為一個文化因子深深地融入中華民族的血液中,魚為什麼能與中國歷史文化交織在一起,這是本文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1、魚與祭祀宗教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起源》的第一版序言中指出:「根據唯物主義的觀點,歷史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結蒂是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但是,生產本身又有兩種。一方面是生活資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產另一方面是人類自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在長期的漁獵經濟生活中,原始社會的先民對魚有了很深的了解,「魚腹中多子」引發先人對生殖的聯想,聞一多認為魚的象徵意義起源於魚的繁殖力最強,與原始人類的崇拜生殖、重視種族敷衍直接相關。「鯉魚擺子」一類繁殖事項,啟發著人們去幻想藉助魚的旺盛生殖功能來提高和強化人們的生殖能力,以期子孫榮昌,魚成為生殖崇拜對象。1958年,在西藏日士縣發現的葉蕃以前的岩畫,展示了類似生殖崇拜觀念,其中一幅,繪有日月,男女性器、鳥和魚等。畫面上,一條大魚腹內孕有十條小魚,下方有四個戴鳥形面具的人在舞蹈,周圍有三條小魚。畫中的日月、男女性器、魚鳥均表示陰陽對應,對生殖崇拜觀念做出了多層面的渲染。半坡的人面魚紋是寓人於魚的寫照。有人說它是圖騰的象徵,有人說是「寓魚於人」,有人則認為是一種早期的宗教祭祀儀式。
根據趙國華《生殖崇拜文化論》一書認為雙魚的外形象徵女陰,月經從女陰流出,他們把魚血象徵女性的經血,創造了魚血祭,以求女性多有經血,多多繁衍人口。遠古人類又以水象徵女性的月經,月經稱作「信水」、「月水」、「經水」,由於女性有月經(信水),月經又與水相聯,人類進入以農業為主的社會之後,初民以水象徵女性的觀念下傳,於是魚血祭演化為祭魚求雨的儀式。《帝土世紀》:「黃帝出遊洛水之上,見大魚,殺五能牲以醇之,天乃甚雨」。董仲舒《春秋繁露》中記述的求雨法,在春旱求雨時,用八條活魚(「以生魚八」)祭祀共工;在秋季求雨時,還用九條桐木魚(「以桐術魚九」)祭祀太昊。先秦典籍中,關於以魚作祭祀的記載很多,《苟子·禮論》如「尊之尚玄酒也,俎之尚生魚也,豆之先大羹也。」《管子.輕重篇》:「主五厲之祭,祭堯之五吏。春獻蘭,秋斂落魚以為脯,鯢以為餚。若此,則澤魚之徵百倍異日」。
2、莊子的「魚樂」思想
《莊子·秋水篇》雲: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魚出遊從容,是魚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女安知魚樂」雲者,既己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戰國時代莊子把水中的游魚視為可凝想,認同自然生命的象徵。莊子在觀賞一群跳躍的游魚時,深深地體會到生命的喜悅。他以「天人合一」的理念去領會魚的感受。莊子不但可以化魚,也可化蝶,充分表示在中國文化中,人有能力跨越自然界的范疇和界限,領悟其他不同生物的感受。中國的萬物有靈,物吾合一,情景交融的說法,歷史悠久,意義深刻。莊子道家這種宇宙觀,源自於易經的思想構架。莊子的「魚樂」思想,在中國古代繪畫作品中,如魚樂圖、魚藻圖、游魚圖亦演變成一種獨有的繪畫主題,是中國特有的。有關魚樂的繪畫作品《宣和畫譜》和《盛京故宮書畫記》有著錄,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有《春溪魚藻圖》、《群魚戲若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有宋代畫家易元吉的「魚藻圖」,清代揮壽平的「紫藤游魚」等,元明清陶瓷上的各類魚藻圖深受上述繪畫作品的影響。藝術家以平淡的方式來描寫游魚活潑的姿態。它們有時漂浮徘徊於水藻間,有時突然穿梭於清流旋渦中,有時沉入荷塘,或躍出水面。畫家用流暢的筆墨,描繪出自然生命的韻律節湊。而這種對生命力的認同,正是莊子在濠梁岸邊,銘感於心,無法以語言溝通,物吾兩忘的意境。
3、魚紋的吉祥寓意
由於魚象徵多產,食魚可去疾不老,又可乘魚升仙,金魚能攘災避邪,魚的吉祥之意漢代就有顯示。例如漢代銅洗上的「雙鯉圖」後面配有「長宜於孫」、「君宜子孫」一類吉語。明清以來,運用物象諧音組成吉語,給事物以象徵表現又成為新的時尚,魚以及魚與其他事物的象徵建構,不僅表現著對人口生殖的祝福,而且更多地趨向對農作、物產、年運豐足的
祈求,進而,通過豐兆吉語再演化成迎祥納福的吉祥圖像,如瓷器上大量流行的「連年有餘」(魚和纏枝蓮)、「吉慶有餘」(漁和戟、磬)、「富貴有餘」(魚和牡丹)、「富足有餘」(游魚)表明,人們對魚的生殖崇拜已轉化為對物的豐收期望。流行於清代的魚龍變,其意在於魚可化龍,凡可入聖,這表明由魚的生殖崇拜、對物的豐收企盼,轉化為對時運、前途、機遇的吉祥祝頌了,魚紋的意義隨時代而升華。
正是由於魚具有的獨特文化內涵,才使中國百姓、士大夫以及皇室的養魚之風興盛起來,從而推動魚紋瓷的發展。
三.明清魚紋瓷產生的社會背景
1、明清賞魚養魚風尚
中國人賞魚可能始於唐朝。韓愈詩曰:「老翁真個似童兒,汲水埋盆做小池。一夜青蛙鳴到曉,恰好方口釣魚時。」「瓦沼晨朝水自清,小蟲無數不知名,忽然分散無蹤影,惟有魚兒作隊形。」韓愈描述了自己埋盆、喂魚、賞魚的情景。到了宋代,賞魚的風尚更盛,宋人蔣之奇有一首詠金鯽的詩全體若金銀,深藏如自珍,應是嗅餌者,固有是常鱗。」蔣之奇將金鯽比作深藏自珍的高士。明代養魚己相當普遍,一部養魚、賞魚、品魚的專著一《硃砂魚譜》此時問世,另外宮中也有「賽金魚」活動。《明官吏》「飲食好尚」篇中記載,每年到了八月中秋,內廷及達官貴人的庭院中,便有「賽金魚」的活動,各家將精心培育的奇特品種,爭相展出,以示富貴。清代養魚賞魚是宮廷生活的一部分,故宮的御花園、文淵閣、延禧宮的水晶宮都曾養魚,《國朝宮史續編》:「御花園七品首領一,執守待八品副首領一,待監、太監二十四,專司園內斗壇、四神祠等處香燭,陪澆花樹、飼養池魚……」①。延禧宮中的水晶宮也曾養魚,據《清稗史》記述:「宮立中央,凡三層,層九問。又四角各有一亭,計三十九問,以銅作棟,以玻璃為牆,四望空明,入其中者,如置身玻璃世界。牆之夾層中,置水蓄魚。下層地板亦以玻璃為之,俯首而窺,池中游魚,一一可數,荷藻參差,青翠如畫」②。為了滿足宮廷賞魚之風需求,為此明清的景德鎮御窯廠專門為宮廷燒造各式魚缸,明代的魚缸十分考究。富豪人家誇耀財富,有用金、玉等材料做缸的;宮中則多用景德鎮瓷缸。據《硃砂魚譜》記載:「缸以瓷州所燒白者為第一,杭州、宜興所燒者亦可用,終是色澤不佳。」瓷州,即今天的景德鎮,宮窯所燒的青花白胎魚缸,或彩繪的鼓式魚缸,寇絕一時,深受養魚人家所鍾愛。《浮梁縣志》記載:「明嘉靖三十三年,青花魚缸六百八十」③。清代魚缸的燒制空前絕後,有很多珍貴品種,如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康熙落花流水紅魚魚缸、雍正斑竹釉魚缸,雍正天藍釉缽缸。明清景德鎮燒造了大批魚缸,數量之多,種類之豐富,表明兩朝養魚、賞魚風氣的興盛。
2、帝王對魚紋瓷的追求
明清時期的景德鎮陶瓷生產達到了鼎盛,其生產力的發達,工藝的精進,皇室的強大支持,使得它能為宮廷生產繁多的魚紋瓷器,充分滿足了帝王的需求,據嘉靖《江西大志》陶書「御供」記載:
「二十一年,青花白地滿池嬌蜻帕鯉縱水藻魚罐二百。
三十年,青花白地蜻帕鯉里雲鶴花碗二千三百。
三十三年,里青穿花龍邊空穿花龍鳳外荷花魚水藻甌一萬九千八百」④。
以上可見明嘉靖時期宮廷對魚紋瓷的大量需求。
清朝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最輝煌燦爛的時代,瓷都景德鎮仍然是全國瓷業生產的中心,產品居於全國的領先地位。清朝首先廢除了明代的匠籍制,產品實行官搭民燒。由於工匠制度的改革,極大地調動了生產積極性,客觀上促進了陶瓷生產的發展。經過康、雍、乾三朝的刻意經營,我國陶瓷生產進入了全面發展的黃金時代。《陶說》雲:「景德鎮延裹僅十餘里,山環水繞,僻處一隅,以陶來四方商販。民窯二三百區,工匠人夫不下數十萬,藉此食者甚眾」⑤,反映出當時陶瓷生產的繁榮景象,因此能夠為宮廷生產種類多、數量大的魚紋瓷,清政府還派督陶官,親理窯務,燒造魚紋瓷。
《浮梁縣志》記載:
「康熙十九年九月,內奉旨燒造御器,差廣儲司郎中減應選,筆帖式車爾德,於二十年二月,內駐廠督造。每製成之器,實估價值,陸續進呈。陶器則有缸、盆、盂、盤、瓶、罐、碟、碗、盅、盞之類,而飾以夔、雲、鳥、獸、魚、水、花、草,或描、或錐、或暗花、或玲瓏,諸巧具備」⑥。
至雍正六年,復奉督理燒造,政善工精,具詳陶使沈陽唐英《陶成紀事碑記》備載於左。計開燒造各色條款:
仿龍泉釉寶燒,本朝新制有三魚、三果、三芝五福四種⑦。
清代魚紋瓷之精美還與宮廷畫家的直接參與密切相關。清宮廷造辦處集中了大批具有高深造詣的畫家、藝術家,如康熙朝的名畫家劉源、高鳳翰,他們的作品直接反映在瓷器紋樣之中。《清史稿》記載:「劉源,字伴阮,河南祥符人,隸漢軍旗籍。康熙中,官刑部主事,供奉內廷,監督蕪湖、九江兩關。……時江西景德鎮開窯,源呈瓷樣數百種,參古今之式,運以新意,備諸巧妙。於彩繪人物山水花鳥,尤各極其盛。及成,其精美過於明代諸窯」⑧。郎士寧,康熙五十四年來中國,歷任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宮廷畫師,擅長肖像花鳥、走獸。特點是以西洋畫法為主,略參中國技法,重透視和明暗,刻劃細致,暈染勻稱,寫實而止於形似。康熙灑藍描金魚紋棒捶瓶、康熙釉里紅四魚水巫、乾隆金魚轉心瓶等都能看到其影響。
四.結語
綜上所述,明清魚紋瓷,不僅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而且也有深刻的文化內涵,並有產生的文化背景,它伴隨著陶瓷工藝的發展而繁盛,進而成為極具民族特色的傳統瓷器。
注釋:
①(清)慶桂等編纂:《國朝宮史續編》(一百卷),北京占籍出版社,1994年。
②曹榮等撰:《滿清稗史》(二十九卷)。
③(清)程廷濟修凌淪錦纂《浮梁縣志》(十二卷),清乾隆四十八年刻本。
④(明)土宗沐纂修:《江西大志》卷七,「陶書、解運」,明嘉靖三十五年本。
⑤(清)朱玫撰:《陶說》(六卷)。
⑥(清)喬桂修游際盛增補《浮梁縣志》(二十二卷),清道光三年刻、十二年增補刻本。
⑦熊廖主編:《中國陶瓷占籍集成》注釋本,第132頁,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⑧戴逸:《清史稿》,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
❽ 如何為你手中收藏的五彩瓷器斷代
五彩開光龍鳳紋梅瓶
一、彩瓷的起源與發展
我國最早出現的瓷器都是單色釉,有青釉、釉瓷器。到三國時期出現最早的釉下彩繪瓷器。如南京出土的青釉釉下彩繪羽人圖壺,釉下繪有褐彩紋飾。
唐宋時期是中國彩瓷的發展時期,除南方地區的越窯、長沙窯為代表的青釉褐彩、青釉褐綠彩以外,由於北方瓷業迅速興起,出現白釉綠彩、白釉黑彩、白釉褐彩、唐三彩、金三彩、遼三彩等品種。
元代以景德鎮為中心的彩瓷有了新的發展。和其他瓷窯相比較,景德鎮的彩瓷由於採用高嶺土製成,瓷器質量大大提高,從質量和品質上看優於其他地區的彩瓷。燒制出青花、釉里紅、青花釉里紅、藍釉白彩、藍釉金彩、紅綠彩、戧金五彩、青白釉褐彩等品種。
明清時期是彩瓷最為興盛的時期,彩瓷空前發展,從數量和品種上大大增加。除青花、釉里紅品種以外,還有鬥彩、五彩、紅綠彩、素三彩、青花五彩、白地綠彩、白地赭彩、粉彩、琺琅彩等。清代更是各種色地彩瓷的繁榮時期,品種更加豐富。
五彩是彩瓷發展的又一新的階段,最早出現於元代,在金代三彩的基礎上,景德鎮燒制出元代五彩,器物有高足杯、玉壺春瓶等。九十年代見到的戧金五彩,是在景德鎮燒制的卵白釉瓷器上,採用進口料繪制而成,紋飾類似堆粉,突出於器物表面,紋飾有花卉、龍紋等。色彩以紫、白、孔雀綠、黃諸色,有些施加金彩,故有戧金五彩之稱。自元代開始,五彩瓷器逐漸流行,尤以明代嘉靖、萬曆時期和清代順治、康熙時期的五彩瓷器最為著名。
青花五彩魚藻紋蓋罐
估價HKD 37,470,000-74,940,000
尺寸:高:48cm 口徑:17.5cm 底徑:21cm
五彩瀚林博物館征購:13;221,38『』181;8{dian,hua}
二、何謂五彩
五彩瓷器分為釉上五彩瓷和青花五彩瓷兩種。五彩瓷並不是一定要有五種彩,施彩多寡,要依據整體裝飾效果來確定。現掌握的實物資料證明,金代磁州窯系燒造的釉上紅、綠彩瓷器是最早的釉上五彩瓷器。釉上五彩是在已經燒成的白釉瓷器上施彩繪畫,再入窯以700℃至800℃爐火燒制而成,工藝簡單。青花五彩瓷燒造工藝相對較復雜,先用青花料在坯上描繪出一定的紋樣,罩上透明釉入窯燒制,再以紅、黃、綠、紫、赭等色彩在已燒成的瓷器上進行描繪,最後再入窯以700℃低溫燒成。目前所見最早的青花五彩瓷是明宣德時期燒制的,但數量極少。明嘉靖時期,青花五彩工藝開始流行,至萬曆朝發展到高峰,器型有盤、碗、罐、蓋盒、尊等。
萬曆時期的五彩瓷器色彩鮮艷,造型多變,頗受世人喜愛,歐洲人、日本人更是對其情有獨鍾。市場上出現的萬曆五彩瓷器數量較多,但大多數是仿品,其中有一部分仿品具有相當迷惑性。因此,瓷器收藏愛好者尤其是初涉收藏的朋友應謹慎辨別。
明五彩開光龍紋天球瓶
三、明代釉下青花釉上五彩瓷器特點
明早期釉上五彩瓷器傳世品不多見,因為當時景德鎮延續元代制瓷主流,生產青花、釉里紅產品。然而從所見到的為數不多的洪武釉上紅彩可以判定,洪武時期的紅彩瓷器已為「五彩」瓷的蓬勃發展做好了鋪墊,可以說洪武釉上紅彩已拉開了明代五彩瓷輝煌的序幕。特別要指出的是,用紅彩描繪精細的龍紋、雲紋等圖案,只是明初才出現於景德鎮。宣德時期紅彩,是釉上紅彩和五彩的開端,為後世的五彩瓷器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成化時期的五彩是釉上五彩,其呈色以淡雅為主,色彩包括紅、綠、黃、奼紫等,並開始使用孔雀綠彩。此時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紋飾繪繪畫中使用了不少黃彩,而且主要圖案都是以黃彩打底色,上面再以紅色渲染,使色彩更顯濃艷厚實。這種彩瓷證實了明代彩瓷所謂「黃上紅」的彩繪技法,開創於成化,並非始於嘉靖。
弘治一朝的釉上五彩瓷基本是成化風格的延續,所用顏色有紅、綠、赭、黑、孔雀綠等,色調恬靜淡雅。其中最突出的品種是刻花填彩。刻花填彩的製作方法是在胎上先刻出所需圖案紋樣,上透明釉時將刻好的圖案留出,高溫燒成後再在白釉露胎處施彩並用低溫燒制而成。刻花填彩的出現,標志著釉上五彩的製作已進入成熟和發展階段。
正德時期釉上五彩在造型、裝飾方面不但延續了傳統的特點,還在創新中確立了正德五彩獨特的風格。正德釉上五彩器製作精細,多以在白釉上直接繪畫五彩圖案為主,稱為「白地五彩」。多用紅、黃、綠彩,綠色多為翠綠和孔雀綠,其中綠色淺中微微閃黃。常以阿拉伯文或伊斯蘭圖案為紋樣作裝飾,這是正德五彩瓷的鮮明特徵。
明嘉靖青花五彩魚藻紋蓋罐
明代五彩瓷經過了數朝的發展,到了嘉靖一朝已相當成熟。此時的釉上五彩瓷器,以色彩斑斕而著稱。官窯和民窯都有大量生產,無論其質量和燒造數量都蔚然可觀。開創了五彩瓷製作的新局面。此時期在用彩方面,也有一些變化。如官窯瓷器在色彩上較前朝更加豐富,多用紅、綠、黃、赭、紫、孔雀藍等色彩繪。紅彩為「棗皮紅」;綠色為孔雀綠,分為大綠、淡綠;紫色為艷麗赭紫;黃彩似蜜蠟。此時「黃上紅」工藝運用得較為普遍。大面積使用紅彩形成了嘉靖五彩極為絢麗濃重的特徵。嘉靖五彩造型多為大器,如大罐、大缸、大盤、花盆等。常見紋飾有雲龍、雲鳳、花鳥、八仙、八吉祥等。
明代萬曆五彩瓷仍以前代風格為主體,新出現了以鏤空工藝和五彩相結合的裝飾方法。萬曆朝的釉上五彩的色彩繼承了嘉靖一朝的特點,與嘉靖時期的五彩多有相同之處,都是以紅、綠兩色為主,其中點綴黃、黑彩等。紅、綠彩更加鮮艷、熱烈,對比強烈。嘉靖、萬曆時的五彩器均裝飾繁密,色彩絢麗,製作工藝和造型大同小異,因此常常被歸於一類器物。但嘉靖五彩多用孔雀綠彩,萬曆五彩則不然,這是兩朝五彩器的重要區別。
天啟、崇禎時期的釉上五彩瓷器已不如嘉靖、萬曆時五彩色澤濃重,色澤趨向柔和,淡雅宜人。用紅、黃、綠、紫、孔雀綠等色渲染,紋飾繪畫生動灑脫,具有中國文人畫的筆墨情懷。但是有一類五彩器比嘉靖和萬曆五彩更加濃烈,紅色為深紅,綠為黑綠或黃綠,青花顏色也發黑。還有一類厚胎的白地五彩器,施釉較厚,口部多為醬黃釉,多用標記款識。這一類器物多以民窯製品為主。崇禎一朝五彩器發現得不多。
清雍正珊瑚紅地五彩牡丹紋?
估價:HKD 8,000,000-12,000,000尺寸:11.4cm
四、清代五彩瓷器特點
順治五彩在明代五彩的基礎上又有所發展,可以明顯看出從明代向清代過度的風格。五彩瓷器與同時期的青花瓷器在造型、紋飾上有許多相似之處。器型有罐、瓶、蒜頭瓶、花觚、盤等。紋飾以花卉題材為主,雙犄牡丹比較常見。除花卉紋以外,還有人物、動物等紋飾。動物紋比例較大,多佔滿器物的整個空間。順治到康熙早期,常見用紅彩在花紋以外的地子上畫出各種錦地紋飾,是這時期五彩瓷器裝飾的特點,口部多飾醬色也是順治五彩瓷器的特點。
五彩瓷器發展到康熙時期有了重大突破,此時發明了釉上藍彩,替代明代所用的釉下青花。釉上藍彩的創燒成功,基本上改變了明代青花五彩佔主流的局面。藍彩色濃而且鮮艷,勝過青花。康熙時期的釉上五彩是在明代嘉靖、萬曆五彩瓷器和順治五彩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其製作工藝高超,彩色鮮明透澈,彩飾華麗,繪畫線條剛勁有力,有極高的藝術水平。此時五彩用多種色料進行繪制,官窯以規矩的繪制和細膩筆法著稱,而民窯則以釉彩濃重艷麗、畫意清新活潑見長。從某種意義上說,清康熙時的五彩瓷是真正意義上的五彩瓷。康熙五彩由於色彩豐富,紅彩比明代五彩用得少,因此,它的畫面色彩顯得沉穩、熱烈而不浮躁,這是其鮮明特色。
清康熙五彩龍鳳紋茶圓
康熙五彩瓷器還大量外銷,在外銷的五彩瓷器中,常見花卉、人物、動物、山水以及具有域外風格的紋飾。清代五彩瓷器的花卉紋中有牡丹、荷花、菊花、四季花、洞石花卉、花果、石榴花果、松竹梅,花卉多寫實,也有圖案式布局的花卉,難以分辨畫的是某一種花,只作為裝飾圖案。
為數不多的傳世作品說明,雍正時期的釉上五彩製作也非常精美,一改前朝濃艷的風格,而顯得淡雅柔和,紋飾也由康熙的繁雜趨於疏朗,筆劃也由剛勁變為細膩,疏密結合恰到好處。並留有較大的空白。雍正釉上五彩的總體特點是清雅俊秀。雍正五彩常用的顏色有紅、黃、綠、紫、藍、黑、白等色,施色較薄,大紅大綠少見,藍色使用較少,黑色較多。
清雍正五彩龍鳳紋碗
到了乾隆時期,五彩器物就更少了,僅有官窯的龍鳳碗和十二月令花卉杯。嘉慶、道光時期,略有少量官樣器生產,像撇口式五彩龍鳳碗、花卉杯,但存世量也比較少。
同治、光緒時期民窯出現了仿康熙的五彩器,有的仿寫明代各朝及康熙款、圖記款,字跡很潦草。同治時期仿的大件器類,色彩用得過於濃艷,施彩也比較凝厚,同時缺乏光澤,紋飾畫得也比較粗率,不及後期光緒的五彩器。光緒一朝仿康熙五彩較多,有青花五彩和白地五彩。白地五彩所用的彩料紅、黃、綠彩色較為鮮艷,但紅彩表面顯得比較干澀淡薄,也有顯得厚暗的;仿康熙青花五彩的器物,青花的顏色過於濃艷、漂浮,色階變化不明顯,繪畫層次也較少。所仿的器物胎質疏鬆,胎釉結合不緊密,符合晚期器物的所有特徵。
❾ 【天元藏·薦】乾隆款金陵十二釵五彩人物故事紋盤
彩瓷是在已經燒制完成的白瓷上再以低溫色彩描寫圖畫紋飾,然後第二次入窯燒制,主要特點是色彩艷麗豐富。對於五顏六色的色彩, 《南窯筆記》雲:「五顏六色有礬紅,用皂礬煉者,以陳為佳;黃色用石末,入礬紅少許配成;用、石末入銅花為綠色;石末入青料則成紫色;翠色則以京翠為上,廣翠次之。」乾隆年間的五彩瓷器器型大多以小件的盤、碗,大件的瓶等擺件為主,以中國傳統書畫人物故事、自然山水渲染瓷器,造型精美而整體華貴精緻。因此大清瓷器極具藝術文化考究價值和藝術觀賞價值、陳設實用價值。且清乾隆款的精美瓷器存世量不多,除去早期出土被國家博物館收藏和私人傳世珍品被藏家長久收藏的瓷器,在藝術品拍賣交易市場流通的大清瓷器一露臉便會掀起競拍高潮。早年間的一件「清乾隆粉彩開光八仙過海圖瓶」在拍賣會上380萬元起拍,通過數十輪激烈競拍,最後以5280萬元高價成交,便奠定了大清瓷器的拍賣市值;另一件清乾隆青花釉里紅五彩雲龍瓷器,在2016年5月23日也拍到了354萬元!
近日,深圳市天元文化徵集到的這一件大清乾隆年制五彩瓷盤,便是以中國古典小說《紅樓夢》中最優秀的十二秀麗女子生活入畫勾勒的五彩人物故事瓷盤。這件藏品高4.5cm,口徑為35.2cm,底徑為22cm,圓撇口,圈足,整體造型精製華美。白瓷底瑩潤細膩、胎質精細柔和,以紅、黃、綠等彩釉勾勒人物、樹木、建築,層次分明,濃淺相宜,栩栩如生。
《紅樓夢》素質的金陵十二釵是文學史上較為經典的藝術群像,具有較為永恆的藝術生命。此件瓷器以此為主題五彩勾畫,盤沿以纏枝花卉相襯,瓷盤瑩潤有光澤,質地細膩如玉,極好的再現了金陵貴地女兒美的一片繁華景象。
這件藏品是瓷器工藝與中國傳統繪畫技藝和文學的完美結合,具有很高的藝術鑒賞價值和文學考究價值,是一件較為難得的精美瓷器陳設工藝品。觀其底部,瓷質潔白如雪,圈足中心用紅色彩勾勒的正方款式「乾隆年款」,字跡秀麗雋永,格調高雅。
此件藏品保存完好,形制周正,並無多少歷史遺留的痕跡。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藝術品經濟走向繁榮,如此件獨具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精品瓷器不僅僅是在中國,乃至全世界藝術品市場都佔有較大的收藏和投資優勢,價值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