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葦棒插花
㈠ 蒲葦和蘆葦的區別
區別有主要三個:形態特徵、花期、生長環境。
形態特徵
蘆葦是多年水生的高大禾草,莖稈直立,可高達1-3米;有發達的匍匐根莖,葉鞘圓筒形,圓錐形花序分枝稠密。多數蘆葦長花,少數長棒,蘆葦棒可點燃驅蚊。
蒲葦多年生,稈高大粗壯,高2-3米,莖叢生,葉多聚生在基部,下垂,邊緣有細齒。雌花穗銀白色,有光澤,雄穗為寬塔形。
花期
蒲葦花期在9-10月,有很好的觀賞價值;
蘆葦花期在8-12月,是保土固堤極佳植物。
生長環境
蘆葦是多年生水生植物,多生在灌溉溝渠旁、河堤沼澤地等,世界各地均有分布。
蒲葦是一種很有觀賞價值的草本植物,蒲葦原產於阿根廷和巴西,大多分布於美洲,我國上海、南京、北京等公園也有引種。
(1)蒲葦棒插花擴展閱讀:
蒲葦的花語就是:對愛情堅貞不渝的信念與決心,同時嚮往自由奔放的愛情。
蘆葦淡泊名利,從不爭奇斗艷,它的花語是韌性、自尊又自卑的愛。
㈡ 蘆葦棒可以驅蚊嗎
蘆葦棒可以起到驅蚊的作用。
長成的蘆葦棒,摘下來之後經過烈日暴曬,曬干之後點燃,在晚上就能起到一定的滅蚊作用。
蘆葦棒和蒲棒的形態特別十分相似,很多人懷疑兩者是一種植物,其實蘆葦棒和蒲棒並不是一種植物,它們雖然都是同科同屬植物,但可以通過花期、形態、生長習性、運用價值等多個方面區分兩者。
蘆葦棒最高可達1~3m左右,葉片是葉鞘圓筒形的,而蒲棒的整體形態雖然和蘆葦棒的差不多,但蒲棒的稈高比蘆葦棒的粗壯,最高可達2~3m,葉片形態和蘆葦棒差不多,不過邊緣有細齒。
其實蘆葦棒和蒲棒生長的環境都差不多,大多都生長在沼澤地里,不過蒲葦對環境要求比較嚴格,蘆葦棒分布在全球各個地區,而蒲棒主要分布在阿根廷、巴西等地區,蘆葦棒點燃可驅蚊,蒲棒有著一定的葯用價值。
㈢ 鮮花插花要是花朵枯萎了怎麼辦
那就做成乾花吧。 我們平日擺放的鮮花許多都可以製成乾花,尤其對我們有特殊意義的花束,製成乾花後能保存更長時間。我們還可以買來鮮花花瓣,乾燥後製成香袋,非常便宜。最簡單、最自然的方法是把鮮花紮成束放在溫暖乾燥的地方讓其變干。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風干。但有些花用這種風干方式會變形,甚至會變質。如果你想要花幹得更長些地話,不妨用微波爐來幫忙。 風干風干是最簡單、最常用的一種製作乾花的方法,選一間溫暖、乾燥,且通風條件良好的房間,室內溫度不應低於攝氏10度。通風好的櫃子,有加熱設施的房間,或是頂樓、閣樓之類的地方都很好。花在乾燥過程中有裝飾價值,你不妨考慮把卧室和餐廳作為風乾的場所。 常年生野花、綉球花、飛燕草、含羞草、艾菊等花,需用細麻線把他們紮成小把倒掛在衣鉤或細繩上面,但一定要遠離牆面。紙莎草、熏衣草、蒲葦花,插在敞口很大的容器里風干,使它們能成扇形攤開。有的花只需平攤著放到架子上即可。 風乾的時間隨著花的類別、空氣濕度和氣溫的變化而變化。在溫暖、乾燥的房間里,飛燕草只需兩三天就變幹了,但在溫度稍低的棚子或雜用間里,就得要八至十天的時間。必須記住每隔兩三天就要去看一看,聞一聞,如果你的花感覺紙那樣脆了,便大功告成了。 微波爐烘乾用微波爐烘乾是新出現的一種方法,特點是時間短,不需別的媒體。這種烘乾方式適用於那些能風乾花類,如百草、雛菊、玫瑰、金盞花等,還有一些草類如蒲葦、大薊、紙莎草等。 用微波爐烘乾的時間依爐型、花的數量而定,有些漿果類在微波爐中容易破裂,所以首先將它們放在陰涼、乾燥、通風的地方風干至少一星期。 乾花香袋現在最常被製作乾花袋的花朵包括:茉莉、玫瑰、白蘭花、梔子花、桂花、薰衣草、桂花及香草類如檸檬草、紫蘇等。 將玫瑰、薰衣草等花瓣自然風干至一定程度,裝入瓶內,只要將瓶蓋稍稍掀開,就能讓滿屋子充滿玫瑰或薰衣草香。把自己喜歡的香味包裹收藏起來,即可隨時享受香味的樂趣。方法是,把花放入烤箱中以50~80度烘烤至全乾。待蒸氣散盡後,再裝入准備好的玻璃小瓶子中。也可以用一條手帕花瓣紮起來。 用小花布縫一個可愛的小袋袋,或者用一條手帕可做成四個小袋,裝滿了乾花瓣以後放在衣櫃中,就會讓衣物統統沾上一份花香了。也可以放在隨身攜帶的手提袋裡。 也有些女士喜歡用乾燥玫瑰花瓣的枕頭,連睡都帶香甜。
㈣ 遼河邊的蒲葦
遼河邊的蒲葦
陳蘇錦
在大遼河邊上,一望無際的深綠色的蒲草,與深秋開著紫紅色的蘆花的蘆葦相依相伴,大大小小的像火炬一樣的蒲棒,從浩浩盪盪成片的修長的蒲葦中間伸出來,在秋日不急不躁的陽光下泛著光,給秋天的大遼河增添了一抹迷人的神韻……
遼河邊上的蒲葦,在這里生長了多少年,沒人知道,也沒人說得清。說得清楚的是它和這沿河隨處可見的蘆葦一樣屬於天然野生,沒有任何人為栽種和打理的痕跡。
在這河邊居住的人家,春天,看見它冒出新芽,一叢叢的嫩綠,一點一點兒地向上生長,顏色逐漸變深,慢慢地從蒲葦中間長出細細的莖,莖上長出了淡黃而後逐漸變綠,一棵大人小孩兒都期待的蒲棒長成了。
我們小的時候,成群結隊,去下水扒蒲棒吃,吃得滿嘴、腮幫子都是黃綠色的,誰也不笑誰,只覺得好吃好玩兒。那時候,我們做夢也想不到,這大遼河邊兒上的蒲葦的嫩芽蒲筍,會被中央電視台以「舌尖上的中國」的聲音和畫面向全中國人、向全世界的人推介開去,蒲筍,我們當地人不以為意的蒲筍,就一下子聲名遠播,身價不同凡響起來,現在的春末初夏里,不用誰通知,你就會在大遼河邊兒上看到那些采蒲芛的男人和女人的忙碌而熱鬧的身影了,他們有時是劃著小船來,有的在水淺的地方就穿著那種羆色的齊腰的膠皮叉褲……
遼河邊上的蒲葦,不光是它修直的身姿在水中是一道生長著的風景,待到秋末收割來,當地人心靈手巧,用它編蒲席,自己家用的少,很多時候作為一種副業,編完之後賣走掙一點兒家用的零花錢。我記得我們上高中的時候宿舍里的床上鋪的床墊都是蒲墊。現在說起來其實還很留戀那種暄軟,那種透氣,隔涼隔熱。其實當地人有所不知的是古代的時候蒲席只有貴族家才可以用,那時候人們叫蒲席為莞。我在《詩經》里讀過那樣的句子,「下莞上簟,乃安斯寢。」說明古代已經有人在編蒲席、在使用蒲席了……
遼河邊上的人家也會把蒲草晾乾,做成大大小的蒲扇,不光是輕,還有草的淡淡的香。夏天,男女老少都用,白天扇風,尤其晚上看露天電影的時候,又可扇風去熱,又可扇風轟走嗡嗡叮人的討厭的蚊子。那時,我經常看見我們生產二隊的隊長愛背著手拿個扇子,動不動還讓他老婆把編好的蒲扇送給「青年點兒」的那些城裡來的知青們,後來就看見那些城裡來的知青們也動不動地在看露天電影時跟我們一樣帶著蒲扇了,一邊看著銀幕上的故事,一邊能看見有無數的蒲扇在那晃著……
遼河邊上的蒲葦,現在可真成了寶貝,沒有孩子像我們小時候去下河捋蒲棒吃了,可是蒲棒上面的我們原來咬下來的黃色花序現在被收集起來作蒲黃這種中葯了,那些花絮上的毛絮,也被那遠道而來的有心人收走了,說是蒲絨,大城市裡的人更喜歡這種原生態的蒲草,深加工之後做成香囊放到更高級的店裡去了。而當地人組織起來,成立了葦編工藝合作社,用晾乾的蒲葦,做成拖鞋、大大小小的蒲墊,圓的、方的、長方形的都有,收納的箱子、各種各樣的包,染成各種各樣的顏色,當成工藝品來賣,有的還出囗賺外匯,再也見不到誰家像過去秋末割來當柴禾燒掉了……
遼河邊上的蒲葦,作為多年生的禾本科植物,一年一年,沐風櫛雨,不聲不響,就在那裡生長,朴實得和這里所有的蘆葦一樣,和沿河村莊里里的農戶人家一樣,朴實,本分,或者反過來說,當地人多少年來,就和這河邊的蒲葦一樣,與世無爭,各盡本分,鍥而不舍,堅韌地守著這一方田地……
我想起漢樂府《孔雀東南飛》里劉蘭芝對焦仲卿的深情,「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這是蒲葦被賦予了堅貞不移的愛情的色彩。蒲葦,這樣叢生的美麗,有這樣的寓意,應該是早些年看慣了蒲葦的當地人不知道的吧?而現在,這遼河邊上的蒲葦見過了這里的風,見過了這里的雨,貝過了這里熟悉的村子裡的二大娘、三嬸子,見過了更多的扛著長槍短炮把它的翠綠鮮艷與綠的深沉收入鏡頭的人,見過了對它且歌且詠的行吟詩人,也見過了更多的把它一天天當作寶貝的人……
㈤ 蒲棒和蘆葦棒的區別(蒲草棒的作用)
1、蘆葦棒和蒲棒是一種嗎。
2、蒲葦棒是什麼。
3、蘆葦棒是什麼。
4、蒲葦棒的作用。
1.蘆葦棒和蒲棒不是同一個品種。
2.蘆葦棒通常是在每年的夏天到冬天進行開花,並且它的葉片呈圓筒狀。
3.而蒲棒通常是在每年的秋季進行開花,並且它的葉片邊緣有一些鋸齒,模樣也比蘆葦棒粗。
㈥ 什麼花適合做乾花
玫瑰、勿忘我、滿天星、雞冠花、薰衣草、尤加利、小雛菊、康乃馨、粉專晶、千日紅、紫羅屬蘭、薔薇、勿忘我和黃金球等,除此之外的松果、蘆花、高粱穗和貓柳等。花的顏色越深做出來的乾花也越深,比如白色會變成米黃色,大紅色會變成黑紫色。
拓展資料
日常操作簡單的方法
1、懸置風干法:
風干是最簡單、最常用的製作乾花的方法。首先,你需要選擇一個溫暖、乾燥且通風良好的環境,然後將鮮花分枝倒掛放置其中。風乾的時間隨著花的種類、空氣濕度和溫度的變化而變化,一般只需幾天就能夠變干。當你感覺花像紙那樣脆了,便大功告成了。
2、微波烘乾法:
如果家中微波爐足夠大,能利用起來是很好的。微波爐烘乾的特點是乾燥時間短,不需其他媒介。它的烘乾時間依爐型、花的數量而定,有些漿果類在微波爐中容易破裂,必須先將它們放在陰涼、乾燥、通風的地方風干至少一星期。也可以將鮮花用A4紙或者信封包起扎緊,放入光波爐中,只需微波25秒即可。
㈦ 畢飛宇《蘇北少年「堂吉訶德」》節選賞讀
《蘇北少年「堂吉訶德」》節選賞讀
《新作文·中考在線》2015001
丁鋒
[作者簡介]
畢飛宇,1964年1月生於江蘇泰州興化市。作家、南京大學教授、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小說創作,作品曾被譯成多國文字在國外出版,代表作品有《推拿》《哺乳期的女人》《青衣》《平原》等。作品《哺乳期的女人》曾獲得首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獎。2010年憑借《玉米》獲英仕曼亞洲文學獎。2011年憑長篇小說《推拿》獲得第八屆茅盾文學獎。非虛構作品《蘇北少年「堂吉訶德」》獲2013「年度華文最佳散文獎」。
[媒體推薦]
某種意義上,這本書是中年畢飛宇與少年畢飛宇的對話。
——《華夏時報》
畢飛宇以記敘性非虛構文體為孩子講述作者在興化街頭長大的童年生活。以更多的篇幅和更加溫馨的筆墨,津津有味地講述著自己兒時的生活,紅領巾泳褲、奶奶的蠶豆等情節感人至深。全文莊重與詼諧並具,情感與記憶交織,不可多得。
——新浪網
畢飛宇用靈動活潑的語言,揮灑出蘇北大地變幻的色彩,生動的畫面似乎能夠觸手可及,那些似曾相識的生活場景,更是恍若昨日。其中也不乏對社會諸多詬病的犀利筆鋒,雖然點到為止,卻不失酣暢,對農業文明逝去的懷念,也淡淡流淌在字里行間。
——《中華讀書報》
[寫在前面]
蘇北少年的溫暖與疼痛
1964年,他出生的村子,叫「楊家莊」;5歲時,做鄉村教師的父母工作調動,他生活的村子變成了「陸王」村;1975年他11歲,父母再次調動工作,他生活的地方叫「中堡」,「少年的生活再一次被連根拔起,所有玩伴將杳無蹤影」……彼時的畢飛宇,是一個沒有故鄉的人。
他,甚至連姓氏都沒有。在他的首部自傳《蘇北少年「堂吉訶德」》第六章《童年的情境》中,有兩小節都在寫「父親的姓名」。「右派」的父親,曾經是個養子,那戶人家姓陸,由於「運動」,父親被迫姓了「畢」。在他自己得子之時,還是忍不住打電話問父親,孩子姓什麼為好。
他就是畢飛宇。早在兒子5歲時,他就有為孩子寫小說的沖動,但一直未能如願。當然這也並不是他後來寫作非虛構作品《蘇北少年「堂吉訶德」》的初衷。事實上這本書只是「我們小時候」作家叢書中的一本,屬於「命題作文」。
有一天,畢飛宇的兒子無意中翻到了父親的一篇短文,看完之後不陰不陽地沖他來了一句:「嗯,你比我寫得好。」這是一本寫給孩子們的書。
在篇幅上,畢飛宇把每篇文章控制在15分鍾內。在趣味性與邏輯性之間,更傾向於前者。
在內容上,畢宇飛講了自己小時候的衣食住行、玩過的東西、身邊的動物、村子裡的手藝人和鄉親們,當然,還有大地,還有一些童年特別的場景以及生命中特殊的人。他希望孩子們通過讀這本書能了解更多的知識,也能了解他們這輩人經歷的生活和文化。
在文字上,畢飛宇更加註重對畫面的描述。雖然據畢飛宇透露,《蘇北少年「堂吉訶德」》還是被兒童文學作家黃蓓佳批評「畫面感不夠」。
這是一本精緻的書。正如作者自己坦言:「我可以負責任地講,我的作品肯定有好有壞,但哪怕是篇小散文都不會是粗製濫造的。」與常見回憶性散文不同的是,作者沒有寫成討巧的「編年體」,而是採用「意象截取法」,選取童年典型的意象、場景加以描述,引入入勝。
這也是一本投入了很多感情的書。
有對自然無以復加的迷戀。在少年畢飛宇的世界裡,桑樹是個大玩員,有雲朵的天空就是一座動物園,蒲葦棒引爆孩子們的一場激烈混戰,雨後的紅蜻蜒孤獨而優雅……大地是色彩,也是聲音,還是氣味。稻田、麥地鋪展四季的底色,河裡游泳,荒地放牛,聽蛙嗚,挖黃鱔,與燕子、麻雀、蝙蝠、蜜蜂、蜘蛛、蛐蛐、油葫蘆生活在同一片屋檐下……為了得到兩只花翎鳥幼雛,跋山涉水耐心等待,在荒地的牛背上蘇北少年化身「堂吉訶德」與那些高挑的蘆葦大戰三百回合……自然給予他的是自由的想像和快樂的嘗試。
有對生活發自內心的熱愛。那個自由的少年,在鄉村遊走觀察,他發現給豬「接生」時巧妙的借力以及殺豬時特殊的捆綁方式,他發現木匠、瓦匠、耕地的、彈棉花的、做豆腐的諸多勞動的細節。他是社會生活的參與者,他是那個跑到磨房門前豎立起竹篙宣布「出豆腐啦」的少年,是萬人大會上勇敢講話的發言者,是獨自—人把一條裝滿了稻穀的水泥船從很遠的地方撐回打穀場的小英雄。
有對生命中重要人物的感激、同情或愧悔。比如對父母,畢飛宇說:「我很感謝我的母親,雖然家裡很窮,但是母親把我們拾掇得很乾凈,所有的補丁都周周正正。我們從不邋遢。父親說,做人最重要的是受人尊敬;母親說,做人最重要的事情是體面。」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晨兢夕厲的要求,從某種程度上說成就了後來的畢飛宇。比如那位沒有血緣關系依然愛他疼他的奶奶,烤黃鱔的香氣似乎仍縈繞舌尖,想起當年臨別路上沒心沒肺吃著奶奶炒的塞滿兩袖管本是做種子的蠶豆,作家畢飛宇仍難以釋懷。比如對當年自己參與「批鬥」同學黃德榮的行為,畢飛宇深感愧悔,並思考人性的本質問題:你想心安理得,你就得小心你自己。
畢飛宇說:「我內心特別想寫盧梭的《懺悔錄》式的作品。交待生平,也交待自己的想法,有些地方也嘗試進行思辨。」每個時代,每個人的成長總是一趟悲欣交集的旅程。從這點看,本書就有點深刻了。作為少年讀者,我們大可不必在意作者這些深沉的思索。將本書作為一本「好玩」的書來讀,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原文亮相]
荒地
我說過,我的老家是蘇北的興化,在地質歷史上說,這里曾經靠海,是黃海的灘塗。隨著地質歷史的變遷,我的老家成了沼澤地。是一代又一代的興化人用他們的雙手把我的故鄉變成了「熟田」。荒地變成熟田,說起來是多麼輕巧,可這里頭有十幾代、幾十代人的血汗。
即便如此,在我的老家,大地上依然有少許的荒灘。它們是鹽鹼地。莊稼人在行政命令的壓力下改造過它們,沒用。最終只能放棄,一直都拋在那兒。關於荒地,我覺得「拋」這個詞特別有意思,就好像荒地是一個臭雞蛋,一直在口袋裡,一「拋」,炸了,蛋黃和蛋清都灑了一地。
在秋冬,從遠處望過去,鹽鹼地白花花的,那不是積雪,是鹽。到了春夏,尤其在盛夏,鹽鹼地一片蔥郁。千萬不要以為鹽鹼地就是不毛之地,不是。鹽鹼地不長莊稼,卻是某些植物的福地,比方說茅草,比方說蘆葦。荒地上的蘆葦和淡水邊的蘆葦是有區別的,因為植物學上的無知,我不能細分,但是,荒地上的蘆葦要高大得多、挺拔得多。茅草也是,葉子特別地修長,韌性極佳,用它們做草房的屋頂,絕對是上好材料。
那時候我們常聽到大人說「下海」,那不是唱戲的意思,也不是經商的意思,而是到海邊去割茅草。一個人開始盤算著「下海」了,意思只有一個,他們家要蓋新房子了。
夏季的農忙之間也有一個短暫的間隙,一到這個時候,我就會來到生產隊的牛棚,要求放牛。為此,我得到過許多贊美:「這孩子多好」,「到底是老師的兒子」。諸如此類。
我很慚愧。在今天我要老老實實地承認,我要求放牛完全不是因為我有一顆紅心,我是貪玩。我說過,我渴望做騎兵,這個心思已經到了瘋魔的邊緣。做騎兵是需要戰馬的,先讓它們吃點草,然後,拿起一枝蘆葦,爬上去了。
爬牛是一個技術活,硬爬你是爬不上去的。它太高了,肚子太大了,這些都是需要克服的難點。第一步,你要站在牛的側面,趴在它的身上,用手找到牛背上的脊椎,摳穩了;第二步,這才是問題的關鍵,你要找它前腿的胯骨,用腳找。一旦找到了,你的光腳丫子要踩進去,這一踩,一蹬,再藉助於手上的力量,你就上去了。
現在,手握韁繩變得極為重要——我已經是一個騎兵戰士啦。我唯一的欠缺就是速度。牛的速度不取決於牛,取決於手裡的鞭子。打呀。現在想起來真是難以啟齒了,我在當年怎麼就那麼殘酷呢?我從來沒有意識到牛是生命,它只是速度,一種讓我永不滿足也無法滿足的速度。
牛的奔跑是蠢笨的,它怎麼也做不到「風馳電掣」。它不昂揚,它不能嘶嗚,它的兩條前腿不能騰空,它還不怎麼能夠拐彎,這些都是遺憾。
我想我過於殘暴了,終於也得到了報應。牛並不幹凈,不少牛有皮膚病。我至今也不知道那是什麼病,我能記得的是,得了這種病會很癢。屁股,大腿的內側,還有小腿的內側,一起癢。癢是一種非常奇特的感受,一種離奇的、古怪的疼。事實上,它比疼還難忍。報應,這是我應得的。
荒地從來不受莊稼人待見,可誰能想到呢,它居然做過我的戰場。在我私密的記憶里,荒地一直是我最為酣暢的那個部分。一個黑色的、皮包骨頭的、壯懷激烈的少年,他是年少的、遠東的堂吉訶德,他的敵人是那些高挑的蘆葦,他的心中充滿了沒有來路的正義。可憐的水牛一無所知,它氣喘吁吁,盡力了。它困厄的表情說明它無法了解它的主人。
我想說,塞萬提斯是偉大的,他跨越了時空,跨越了種族,他了解人類的基本性格,他了解生活的基本局面,他預言了他沒有見過的那個世界,他預言了他沒有見過的那些人。他一直生活在亘古的時間里,他一直活在無垠的空間里。塞萬提斯預言到了我,我叫堂吉訶德。塞萬提斯將永垂不朽——我活一天就可以證明一天。
[閱讀感受]
《荒地》選自全書第五章「大地」,與《麥地》《稻田》《棉花田》《自留地》共同構築了畢飛宇記憶中的大地形象。同時這部分又是最切書名「蘇北少年『堂吉訶德』」的一節,從中我們可以窺見畢飛宇寫作的諸多特色。
「荒地」是不被莊稼人待見的鹽鹼地,卻又是少年畢飛宇的秘境空間。那裡是他騎牛馳騁,大戰蘆葦的偉大戰場。「他的心中充滿了沒有來路的正義」,他與「堂吉訶德」有著人類共同的勇敢、無畏。跨越時空、種族,一個少年自覺抵達了人性中最魁偉的那一面。
對語言的敏感,對語言背後內涵的敏銳洞悉,幾乎貫穿了畢飛宇所有的寫作。優秀作家當然需要發現語言、創造言語。例如選段中對「拋」字的理解。類似的情形在本書中還有「耕」「耘」「青黃不接」等等。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把這些片段——找出來品讀一番。
對記憶內容細致入微的還原,是作家最獨特的寫作品質之一。通過「爬牛背」一節,我們可以領略—二。其實書中還有很多類似的描寫片段,閱讀它們,你才能知道什麼是生活、什麼是寫作。
敘述的誠懇,同樣是這本書最有價值的一個方面。寫作時的畢飛宇並沒有拔高記憶中自己的形象,而是坦誠自己的「貪玩」。對曾被自己「躁躪」的那頭牛,畢飛宇在字里行間報以十二分的「歉意」。
每一個優秀作家都是最真誠的,真誠地面對過往,真誠地面對自我,正所謂「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㈧ 蒲草韌如絲,磐石是不是無轉移
壹
「我娘跟我說,如果有一天,我能見著我爹,要我問一句:你還記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嗎?還有一句小燕子不知道的話:『蒲葦韌如絲,磐石是不是無轉移?」
關於蒲草,這大概我最初的印象了。
應該是受網路文章的影響,我現在想起來還珠格格總是覺得好笑,不是小時候的那種覺得小燕子可愛的好笑,而是過度解讀後的一種娛樂性的好笑。
我們都知道這句「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是出自《孔雀東南飛》。
翻一翻這些流傳千古的愛情故事,大都是決絕的,起承轉合間都是大喜大悲,說要在一起就要在一起,死也要在一起。
人們都喜歡這樣的故事,但是人們往往都不會這么做,大概是因為堅持很美,但是不堅持是真的很爽吧。
貳
後來我才知道,那種長得像烤腸一樣的東西就是蒲草。
詩經里出現蒲草的地方有好幾處,比如
《王風·揚之水》
不過這里的「束蒲」也有解釋說是「蒲柳」的,我們這里暫時不做考證
還有《陳風·澤陂》
反正這幾句就是反反復復的說,美人太美啦,想的睡不著
這里的「蒲」就妥妥的指蒲草了
東漢末年的學者鄭玄為這幾句做注時說:蒲以喻所說男之性,荷以喻所說女之容體也
也就是說蒲草用來比喻男子,荷花用來比如女子。
這跟《孔雀東南飛》里就不一樣了,那裡邊蒲草是劉蘭芝用來自比的。
不過我覺得都沒錯,男女之別在於形象,跟磐石比起來,蒲草自然要柔和許多,但是跟荷花比起來,蒲草就多了一絲男子氣度了,還更清新些,不然我們不說「校草」說「校石」,那些小帥哥們可就不同意了。
叄
蒲草的正名叫:水燭。
漢字真的很神奇,「燭」這個字跟「蠟」放在一起我認識,跟「水」放在一起我就不認識了,老是看成「侵蝕」的「蝕」。
我們且顧名思義一下:長在水中的蠟燭,這名字一看就是南方人起的,溫柔形象,如果我來取名大概會叫它「草棒子」。
蒲菜的嫩芽是能吃的,白色,一尺長短,味道像筍,並且「清爽可口」,說是當年梁紅玉抗金被圍困在淮安城中,沒有糧食,就吃蒲菜,最後堅持著打敗了金兵,所以淮安人將它稱為「抗金菜」。
我沒吃過,只是聽說淮安菜風格雅麗、製作精細,想去嘗一嘗。
其他的關於它的吃法只在汪曾祺的小說里見過一回「蒲包肉」,用蒲葉將拌了調料的碎肉包起來紮成葫蘆狀,要扎得緊實,切出來的肉才不散,煮熟後,一切開滿室肉和蒲草的清香,這個我是信的。
劉蘭芝已經告訴我們「蒲葦韌如絲」,所以蒲草可以用來編生活用品,比如蒲團,草鞋啥的,不過劉皇叔當年賣的應該是稻草編的,畢竟稻草比蒲草常見多了。
我見過用蒲草來給插花做填充和鋪底的,線條流暢且不會塌,好看。
用它的花序來做枕頭我倒是想試一試,香香軟軟的,聞一聞好像睡在天地自然之間。
不過這東西在城市裡是難見到的,疏於管理的話倒一片不好看而且招蚊子,城市裡的一切都得在條條框框里,一切以整潔干凈為上,這種植物自然就不是種植的上品
還是得跟蘆葦似的,長在郊外的水塘邊,肆意的長,大膽的長,開心就隨風搖晃,不開心就倒下去壓倒一片風,正所謂「風蒲獵獵弄輕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肆
看《詩經》總讓我覺得人很奇怪的,一邊說草木無情,一邊又執著於從植物中找出性情。
什麼梅花孤傲、松柏清高,什麼花中十友、歲寒三友,《詩經》《楚辭》更是句句不離花和草,連蒲葦這種野外生長遠離喧囂的植物也不放過,分分鍾寄託上滿滿的情思
我看吶,梅花不孤傲,松柏不清高,蒲草也不是什麼性格溫和的君子,它們就是活自己的罷了,倒是人踽踽獨行在天地間
活得 太孤獨了。
㈨ 蘆葦棒和蒲棒是一種嗎
蘆葦棒和蒲棒特別相似,但它們兩者並不是同一種植物,蘆葦棒每年的8~12月時開花,葉片是葉鞘圓筒形的,分布地區較為廣泛,蒲棒每年在9~10月時開花,葉片形態和蘆葦棒差不多,不過邊緣有細齒,而且比蘆葦棒的粗壯。
蘆葦棒和蒲棒不是一種
蘆葦棒
蘆葦棒和蒲棒的形態特殊十分相似,很多人懷疑兩者是一種植物,其實蘆葦棒和蒲棒並不是一種植物,它們雖然都是同科同屬植物,但可以通過花期、形態、生長習性、運用價值等多個方面區分兩者。
蒲棒
蘆葦棒和蒲棒在生活中十分常見,而說到蘆葦棒和蒲棒是一種嗎,通常情況下蘆葦棒和蒲棒在適合生長的環境中養護,那麼蘆葦棒大概在每年的8~12月時開花,蒲棒在9~10月時開花,所以兩者不是一種植物。
蘆葦棒
通常蘆葦棒最高可達1~3m左右,葉片是葉鞘圓筒形的,而蒲棒的整體形態雖然和蘆葦棒的差不多,但蒲棒的稈高比蘆葦棒的粗壯,最高可達2~3m,葉片形態和蘆葦棒差不多,不過邊緣有細齒。
其實蘆葦棒和蒲棒生長的環境都差不多,大多都生長在沼澤地里,不過蒲葦對環境要求比較嚴格,蘆葦棒分布在全球各個地區,而蒲棒主要分布在阿根廷、巴西等地區,蘆葦棒點燃可驅蚊,蒲棒有著一定的葯用價值。
㈩ 蒲草棒的用途
蒲草棒的用途:
1、蒲棒常用於切花材料。全株是造紙的好原料。葉稱蒲草可用於編織,花粉可入葯稱蒲黃。蒲棒蘸油或不蘸油用以照明,雌花序上的毛稱蒲絨,常可作枕絮。
2、香蒲棒有葯用價值。把它掰開之後裡面有雄花花粉。也可以把它取出來晾千放在家裡備用,它可以在我們外傷流血之後把它敷在上面之,有止血的功效。而且我們把香蒲棒把它拿下來以後,將它點燃還有驅蚊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