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沒骨花卉冊

沒骨花卉冊

發布時間: 2022-12-21 11:19:34

⑴ 誰知道揚州八怪之一李禪的生平簡介 最重要的是要他的所有的繪畫作品 要最最詳細的 謝謝啦 很急的 謝謝

李鱓,中國清代著名畫家,字宗揚,號復堂,別號懊道人、墨磨人,揚州八怪之一,江蘇省揚州府興化縣(今興化市)人,其宮廷工筆畫造詣頗深,中年始畫風變化,轉入粗筆寫意,大膽潑辣,揮灑自如,感情充沛,富有氣勢。其作品對晚清花鳥畫有較大的影響。李鱓是明代狀元宰相李春芳的第6代裔孫,後代定居江蘇鎮江。

中文名:李鱓

別名:宗揚,復堂,懊道人,墨磨人

國籍:中國

出生地:江蘇省揚州府興化縣

出生日期:1682年

職業:書畫

主要成就:拓展了寫意花鳥畫的表現領域

代表作品:《李鱓花鳥冊》;《李鱓花卉冊》

李鱓康熙五十年中舉,於康熙五十三年以繪畫召為內廷供奉,因不願受「正統派」畫風束縛而被排擠但遭忌離職。於乾隆三年出任山東滕縣知縣。為政清簡,頗得民心,因得罪上司而被罷官,後居揚州,以畫為生。李鱓工詩文書畫。曾隨蔣廷錫、高其佩學畫。後又受石濤影響,擅花卉、竹石、松柏,早年畫風工細嚴謹,頗有法度。中年始轉入粗筆寫意,大膽潑辣,揮灑自如,感情充沛,富有氣勢。

李鱓的鱓字,有兩種讀法。一讀為tuó(駝),同鼉,即豬婆龍,「神獸」也。據臨淄的老先生回憶,昔日李鱓在臨淄為縣令時,人皆知為李tuó,士人相戒,切勿讀錯官諱。李鱓《鱖魚圖》

又一種讀法,即shàn(善),同鱔魚之鱔。李鱓落拓江湖,多次題畫署名為「鱔」,承認自己不過是江淮間一條普普通通的鱔魚罷了。從鼉到鱔,從神獸到淪為一條其貌不揚的小魚,多少影射了主人公「兩革功名一貶官」的坎坷命運,反映了主人公仕途失意而不得不以畫為業的始終不能求得自我平衡的悲涼心境。

李鱓自由喜愛繪畫,16歲已經頗有名氣,後入宮廷成為宮廷畫師,但是他的人生並不順坦。李鱓「以忤大吏罷歸」。在「兩革科名一貶官」之後,至揚州賣畫為生。與同鄉人鄭燮(鄭板橋)關系最為密切,故鄭板橋有「賣畫揚州,與李同老」之說,並說他是「才雄頗為世所忌,口雖贊嘆心不然」。曲折的人生深深地影響了他的繪畫藝術風格。李鱓書法作品行書軸

他早年曾從同鄉魏凌蒼學畫山水,繼承黃公望一路,供奉內廷時曾隨蔣廷學畫,畫法工緻。後又向指頭畫大師高其佩求教,進而崇尚寫意。在揚州又從石濤筆法中得到啟發,遂以破筆潑墨作畫,風格為之大變,形成自己任意揮灑、「水墨融成奇趣」的獨特風格,喜於畫上作長文題跋,字跡參差錯落,使畫面十分豐富,其作品對晚清花鳥畫有較大的影響。傳世畫跡有南京博物院藏《土牆蝶花圖》軸、故宮博物院藏《松藤圖》軸等。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5年出版「中國書畫名家全集」,有《李鱓畫集(上下卷)》。李鱓的繪畫藝術成就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李鱓書法作品行書軸首先,他大大拓展了寫意花鳥畫的表現領域,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人們日常生活的各種用具,乃至向來不登大雅之堂的農家食用之物如桑、蠶、破芭蕉扇之類,也一一攝入畫中,其題材之廣泛多樣遠遠超過了前人。第二,在寫意花鳥畫的表現技巧上,他亦有新的突破,努力學習石濤破筆潑墨的畫法,酣暢淋漓,筆墨奔放,富有動感,充分表達了作者的創作激情。同時,他又吸取了沒骨花卉的表現方法,工細嚴謹,色墨淡雅,變化豐富,形體富於立體感,在作畫時,他經常能做到二者並用,自然渾融,靈活多變,具有較強的藝術表現力。在揚州八怪中,李鱓是受到清末批評家猛烈批評的一位,主要指責他脫離傳統,筆墨缺乏蘊藉含蓄,有「霸悍之氣」、「失之於獷」等。縱觀李鱓一生創作,他是一位富有獨創才能的畫家。

李鱓詩才書法成就也堪稱卓然。李鱓書法作品

李鱓書法古樸,具顏、柳筋骨。作畫時喜歡在畫幅上長題滿跋,有時甚至於把參差錯落的題字,寫滿畫面,於質實中見空靈,使整幅畫面氣韻更加淋漓酣暢。為此秦祖詠說他「書法古樸,款題隨意布置,另有別致,殆亦擺脫俗格,自立門庭者也」。

此冊乾隆時原裝裱,品相絕佳,原藏日本,曾於日本「揚州八怪」展上展出,而且當時「揚州八怪」展的宣傳海報所用圖片即為此冊中「蕉陰蘭蕙」一開。藏於日本的《懊道人真跡》

據日本原藏者介紹,此冊幾十年前在日還出版過掛歷。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冊尺寸46.2*31.2cm,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李鱓書畫全集》及《中國古代書畫圖目》,此冊似為國內公私所藏李鱓冊頁中尺寸最大的一本!

編輯本段《李鱓花卉冊》

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李鱓花卉冊》照片

文物出版社出版,1964年11月一版一次,6開本,共計印有600冊。

編輯本段作品賞析:《松藤圖》

《松藤圖》,作者清代李鱓,紙本設色縱126厘米橫62.6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李鱓

《松藤圖》是畫家中年時的作品。畫中一棵老松斜向伸入畫面,樹皮斑駁,松枝繁茂;松樹旁邊一棵藤條攀緣而上;墨中略施色澤。右上空處題七絕一首:「吟遍春風十萬枝,幽尋何處更題詩。空庭霽後簾高卷,一樹藤花夕照時。」此詩也道出了畫家當時的心態。畫家以畫花卉竹石聞名,他起初的畫風是較為工整的,後逐漸轉為豪放的風格,成熟時期的畫風受明代徐渭影響很深,一改過去規矩工整為縱逸瀟灑,形成了自己的畫風。

⑵ 都有哪些畫家畫沒骨畫

「沒骨圖」是中國畫的一種體裁。沒骨畫法是中國畫技法的一個組成部分。「沒骨圖」這個名稱,最早見於北宋郭若虛所著《圖畫見聞志》。書中記載,徐崇嗣有一幅花卉作品,中有芍葯五本,其畫皆無筆墨,惟用五彩布成,畫旁題「翰林待詔臣黃居等定到上品徐崇嗣畫沒骨圖」。與郭若虛同時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徐崇嗣「乃效諸黃之格,更不用筆墨,直以彩色圖之,謂之沒骨圖」。稍後,文學家蘇轍也在《欒城集》中提到徐崇嗣的畫「以五色染就,不見筆跡,謂之沒骨」。由此可見,「沒骨圖」就是不用墨線勾勒,直接用色點、色線和暈染去塑造畫面形象。根據記載,沒骨畫法在徐崇嗣之前早就有了,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的張僧繇。張僧繇在建康一乘寺用朱及青綠畫凹凸花,傳其作《觀碑圖》亦俱用色彩畫成,故歷來被視為沒骨法的開創者。宋人樓觀在一幅山水畫題識中說:「梁天監中張僧繇每於縑素上不用筆墨獨以青綠重色圖成峰嵐泉石謂之抹(沒)骨法,馳譽一時,後唯楊 學之,能得其秘」。唐代畫家楊 的作品也已失傳,我們可以從明董其昌的《仿唐楊 峒關蒲雪圖》想見其面貌。宋代既有像《雪山行騎圖》這樣的沒骨山水,也有以徐崇嗣、趙昌為代表的沒骨花卉。徐崇嗣的畫,一方面繼承了徐熙的用筆方法,一方面吸取了黃氏父子的用色技巧,但他的畫也僅見於記載。我們現在能見到的是傳為模仿徐崇嗣沒骨法的北宋花鳥畫家趙昌的《杏花圖》。到了明代,沒骨畫技法有了新的發展,從接近雙勾填彩的渲染畫法發展為放筆點染的畫法。花鳥畫家孫隆的《花鳥草蟲圖冊》,郭詡的《青蛙草蝶圖》十分講究用色的干濕濃淡,水色交融,色彩有冷暖變化,形象生動,用筆揮灑自如,是沒骨畫技法臻於成熟的標志。清代畫家惲壽平、高其佩、李、羅聘、虛谷、居廉、任伯年、吳昌碩都有沒骨花卉作品。齊白石以及現代許多花鳥畫家也都用沒骨法作畫。而沒骨山水,自唐代以來的一千多年間流傳甚少,我們尚能見到的有明董其昌的《仿唐楊 峒關蒲雪圖》,藍瑛的《白雲紅樹圖》,清查士標的《張僧繇沒骨法》冊頁,惲壽平的《春山暖翠》,王時敏的《青溪泛艇》,王 的《柳岸曉風》,王原祁的《青山白雲》,張賜寧的《清溪放牧》,王宸的《秋山紅樹》等。現代畫家也有以沒骨法作山水人物的,但難以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
從歷代關於沒骨畫的論述及流傳的作品可以看出,沒骨畫最根本的特點是「直以彩色圖之」。宋郭若虛在論述沒骨畫時曾說徐崇嗣的畫「無筆墨骨氣」,趙昌的畫「筆氣羸懦」,可見當時的沒骨圖確有重渲染、尚傅彩、輕用筆的情況,但從明董其昌以來的沒骨畫看,崇尚用筆與水墨並無二致。許多沒骨畫上均題「仿張僧繇沒骨法」而張僧繇的畫被李嗣真評為「骨氣奇偉」,可見也是十分講究用筆的。
沒骨畫是中國畫發展過程中的一股涓涓細流,時至今日,應該得到更大的發展,與水墨、工筆重彩並列成為中國畫的三大表現技法體系之一。
今日的沒骨畫應該在傳統的基礎上高舉「講究筆色」的旗幟,以色代墨,在保持對筆墨的審美要求的同時,進一步擴大容量,增強表現力。水墨畫講究筆墨的干濕、焦濃重淡清的變化,沒骨畫在用筆用色保持這些要求的同時還應具有色彩的冷暖和純度的變化,每幅畫具有不同的色調。講究畫面的色調,是中國畫迫切需要重視解決的問題。沒骨畫由於不以墨色為基調,所以它更易於拉開每幅畫色調的距離,形成具有鮮明

⑶ 沒骨法的沒骨山水

張僧繇相傳為南朝張僧繇所創,後唐楊升傳之,擅沒骨山水。
張僧繇,蕭梁時期的畫家,主要活動於6世紀上半期,生平的藝術創作以繪飾佛寺壁畫仿楊升山水圖軸為主。梁武帝是南朝力倡佛法的統治者,在他的倡導下,修建寺院之風盛極一時。張僧繇最受梁武帝器重,因其創造的形象獨具風格,被稱為「張家樣」,是古代寺廟中影響最大的樣式之一。他曾吸取天竺暈染畫風在一乘寺畫凹凸花,因其強烈的立體感吸引觀眾,以致時人稱一乘寺為凹凸寺。他有較好的寫實能力,曾為梁武帝摹寫居於各地的諸王像,達到「對之如面」的境地。關於他的畫跡還有不少神奇的傳說,都說明了他的創作在人們心目中有強烈的印象。尤其應當提出的是,顧愷之、陸探微的風格是「筆跡周密」的「密體」,而張僧繇則是「筆才一二,象已應焉」的疏體。 惲壽平(1633—1690),初名格,字壽平,後以字行,改字正叔,號南田,江蘇 武進(今常州)人。他幼年隨父抗清,失敗後隱居賣畫。與王翚為好友,二人經 常一同游歷、觀摩以切磋畫藝。他早年主要創作山水畫,師法元人,並上溯董源 、巨然,風格空靈清曠,但因畫藝不第王翚,不願居其二,於是中年以後專攻花 鳥,創沒骨法,這種畫法不採用墨筆勾勒輪廓然後敷色的傳統方法,而是以色彩 直接渲染,粉筆帶脂,點染並用。同時,講究以寫生為基礎,極力摹寫,得其活色天香而後已。在創作中,惲壽平追求以宋法運元格,以極似求不似,重在「攝情」,畫風清新雅麗、淡冶秀美,於絢爛中求平淡天真,表現了「清如水碧,潔 如霜露」般理想化的美的境界,極好的體現出董其昌所極力推崇的文人畫旨趣。 代表作有《靈岩山圖》、《錦石秋花圖》、《花卉冊》等。惲壽平的沒骨畫法在 清初畫壇上「別開生面,令人耳目一新」,從學者甚多,如馬元馭、范廷鎮、惲冰等,蔣廷錫、鄒一桂等仕宦花鳥畫家亦頗受影響,形成了以惲壽平為代表的「常州派」,並被清人視為花鳥畫的「寫生正派」,與「四王」的「山水正宗」相 比肩。

⑷ 沒骨花鳥畫 論文

摘 要:沒骨花鳥畫是我國傳統花鳥畫的畫法之一。沒骨畫不同於工筆及寫意,沒骨中的「沒」字,即為淹沒而含蓄之意。其畫法獨特,直接將顏色畫成花葉,而沒有「筆骨」,即用墨線勾勒的輪廓。沒骨花鳥畫技法很多,有沒骨點彩,疊染,接染等。「沒骨」一詞最早見於宋代,明末清初著名的書畫家惲壽平,開創了沒骨花卉畫的獨特畫風。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7/view-3909280.htm
關鍵詞:沒骨花鳥;發展史;繪畫技法
中圖分類號:J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32-0192-01
中國古代繪畫被稱之為丹青,通常是指畫在絹、宣紙、帛上並加以裝裱的卷軸畫。其題材大體可分人物、山水、花鳥等,技法可分為寫意及工筆。其中花鳥畫即指以花卉、花鳥、魚蟲、樹木、蔬果以及禽獸等為描繪對象的繪畫。沒骨花鳥畫是我國傳統花鳥畫的畫法之一。其直接用顏色畫成花葉,而沒有「筆骨」,即用墨線勾勒的輪廓。沒骨畫弱化線條,強化色彩,以色彩作為造型的主要手段,因此沒骨畫更能充分發揮色彩的優勢。
「沒骨」一詞在中國繪畫史上,最早見於宋代。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曾記載徐熙的後代作花卉:「不用墨筆,直以彩色圖之,謂『沒骨圖』」。蘇轍也曾說過:「徐熙畫花落筆縱橫,其子崇嗣變格,以五色染就,不見筆跡,謂之『沒骨』」。由此看來,徐熙之子徐崇嗣發展豐富了徐熙的繪畫風格,並從中創出「沒骨」花鳥的風格來。到了清代,徐崇嗣的「沒骨」花卉作品已實難見到。我們看到惲壽平的作品一再題「擬北宋沒骨法(山水花鳥冊·出水芙蓉)。「二種牡丹用北宋徐崇嗣法」(設色牡丹)。「擬北宋徐熙賦色」(寫生花卉圖冊)。清代著名畫家惲壽平的沒骨花鳥畫以清秀、明麗為特點,代替了濃艷富麗,其畫作大為清代統治階層所欣賞,很快成為清代院體花鳥的正宗,同時也博得了當時眾多的貴族和一般市民的愛好。雖然惲壽平一再註明其師法淵源,我們任然可以在其作品和藝術成就來看,惲壽平可謂是創新開派的大家,其在繪畫技法上追隨徐熙、徐崇嗣,更在創作思想上遵循了文人畫的美學意境。
中國水墨畫,講究精、氣、神,由此對畫的意境必然有很高的要求。在中國眾多的傳統繪畫方法中,沒骨畫就為一例。沒骨畫不同於工筆及寫意,沒骨中的「沒」字,即為淹沒而含蓄之意,講究運筆和設色有機的融合在一起,不需打底稿,不以線條勾畫輪廓為主要的繪畫語言,更不用放底樣拓描。在書法里把筆鋒所過之處稱為「骨」,其餘部分稱為「肉」。在沒骨畫中將水,墨,色,筆融於一體,需要畫者做到胸有成竹,而一氣呵成。「沒骨」法在表現客觀的花卉時較「勾染」法有更加自由的表現空間。既同工筆一般謹嚴工緻,也似意筆花卉那樣點染自如。能工能寫,亦寫亦工,謹嚴者猶如工筆,點染自如若寫意之筆墨淋漓,收放自如地去表現為之感動的自然。假如寫意畫法妙在似與不似之間,那麼可以說沒骨畫法就是在極似中求不似。惲壽平認為「白陽、包山寫生皆以不似為妙,予則不然,惟能極似,乃稱與花傳神」。他又說:「寫生家神韻為上,形似次之,然失其形似,則亦不必問其神韻矣。」所謂「極似」,是指「沒骨法」有嚴格的具體形體;所謂「不似」,是其有點染意象參破墨法之妙趣。其以用筆含蓄俊逸、設色清淡、鮮澤曲雅、清新秀潤、生機盎然、文質相兼的藝術感染力聞名於畫史。也正因為它的這些特點,造成了許多人對它的表現形式界定得很模糊。
沒骨花鳥畫技法很多,其中的第一種較工細如雙鉤填彩法,不同之處是略去雙鉤的墨線,靠色彩的層層加染而成。第二種畫法是先工整色,即在未乾前以其它類似的色彩點染局部,類似色破墨。因為使用熟紙,故產生半融合效果或略帶斑駁的色彩變化。第三種畫法較為疏放稍帶寫意的筆意,直接以色彩點染,一次完成。這些技法都是輔助技法,目的是增強畫面的質感和層次作用。沒骨畫講究用筆、用墨、用色。妙在巧用出奇,要求點筆有物。點法用筆要靈動、輕松、灑脫,講究運筆之挑剔頓挫的變化。一氣落筆,氣和為主,意求神韻,點必藏鋒,含蓄細蘊。也就是說「見筆」。而「見筆」對於本來就無墨線輪廓的沒骨畫來說就更為珍貴了。如果一味的追求技法,失去用筆,那麼就只能說是一種純粹的製作,畫面則缺乏靈動的氣息。
在中國花鳥畫的發展史中,沒骨花鳥畫已成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花鳥畫藝術之所以能歷經千年而經久不衰,關鍵在於中國歷代花鳥畫家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做到不斷的創新與發展。各個時代的繪畫都有新內涵,在當代花鳥畫壇中也不乏勇於探索、創造,推動發展的畫家。由此構成了中國花鳥畫藝術波瀾壯闊的發展史。

⑸ 錢維城《花卉冊》都是什麼花 梅花 秋葵 芍葯

此冊作折枝花十二種,沒骨暈染,精工刻意,造形逼真,設色艷麗,頗有燦爛富版貴的廟堂氣象。其筆法權不類陳書而與鄒一桂相近,蓋一桂亦任職京師,極得宸賞,維城得其沾溉自在情理之中。本幅每頁有乾隆御題七絕一首,其題寒梅雲:幾枝斜入碧寥天,洗盡鉛華凈且娟。那更無端閑布景,月香水影自如然。題芍葯雲:淡雅風情綽約姿,侍花王必爾為宜。揚州聞說種稱賞,惜未曾逢爛漫時。詠畫,亦詠物。更因維城之畫,憶及南巡至揚州未逢芍葯名品開放之盛期而遺憾不止。頁頁題詠,可見乾隆對錢氏畫冊欣賞之甚,亦可見其作詩作書之勤。一個錦衣玉食高高在上的帝王能如此愛好文化藝術,至為難得。

⑹ 落盡繁華多淡靜,人間最美是清秋

清秋真的很美!

美就美在一個「清」字。

清新,清澈,清淡,清爽。

可以說,在清秋這個時節,

可以滿足你對秋天美好的所有幻想。

如果你稍加留意就會發現,

清秋來時,入目皆為景,俯首皆是美。

清秋的風,清新宜人,吹面不寒,縈身不燥。

清秋的雲,潔白飄逸,天藍雲白,澄澈可愛。

清秋的花,淡雅多姿,不妖不嬈,清香四溢。

清秋的果,色彩斑斕,褪盡青澀,甘甜可味。

清 惲壽平 《沒骨花卉冊》

當你走過春天的嬌媚,

夏天的熱烈,來到初秋的清雅時

再疲憊的腳步,也會覺得輕快了許多,

再滄桑的身影,也會覺得詩意滿懷。

清 惲壽平 《沒骨花卉冊》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

這世間的繁華,總是有聚有散,

聚時好好珍惜,散時淡定自若。

當分別來臨,不言離殤,只訴美好。

如樹之秋葉對歸途的嚮往。

清 惲壽平 《沒骨花卉冊》

走進清秋,才知道歲月的靜好,是多麼珍貴。

走進清秋,才知道深情的陪伴,是多麼可貴。

只有經歷過的歲月,才是有滋味的人生。

清 惲壽平 《沒骨花卉冊》

人間最美是清秋!

舉酒邀明月,品茗觀落花。

讀一篇 美文 ,賞一副名畫,

心也從容,意也安然。

當腳步慢下來,看到的都是風景,

當心靜下來,品嘗到的都是幸福。

清 惲壽平 《沒骨花卉冊》

人間最美是清秋!

清秋里有寫不完的思念,訴不完的離殤,

化不開的深情,拾不完的清歡。

清秋時,喜歡在一縷清風的縈繞下,

去看碧雲天黃花地的曠遠和熱烈,

喜歡在一聲蛙啼蟬鳴聲中,

去看荷塘月色的詩意和浪漫,

喜歡在一簾花的襲人中,

去品味清秋的果實和歡喜。

清 惲壽平 《沒骨花卉冊》

人間最美是清秋。

經歷過來來往往,起起落落,

我們的人生於清秋里開始變得從容。

從容地回憶今生過往,從容的面對容顏逝老。

生命總會給我們秋水長天般的清靜和美好,

歲月總會給我們花落成詩般的結局和歸途。

清 惲壽平 《沒骨花卉冊》

往事不可追,來日尤可待,

走在清秋的時光里,

歡喜與憂傷,思念與煩惱,

皆可視作人間的一縷禪定與清歡。

清 惲壽平 《沒骨花卉冊》

花開淡雅,葉落無聲,

願在這個清秋的時節里,

能有愛人相伴,能有友人相念,

能有看不完的風景,能有追不完的夢想。

清 惲壽平 《沒骨花卉冊》

就讓那刪繁就簡的清淡和美好,

常常縈繞在你我心間,

就讓那返璞歸真的詩意和智慧,

時時駐守於我們心田。

落盡繁華多淡靜,人間最美是清秋。

⑺ 清朝有個畫家叫揚壽平嗎他有代表作嗎

不是揚壽平而是惲壽平。
惲壽平(公元1633-1690年),清畫家。初名格,字壽平,後以字行,改字正叔,號南田,雲溪外史,白雲外史,東園客,草衣生,巢楓客,橫山樵者。江蘇武進人。不應科舉,以賣畫為生。擅畫山水,花卉。山水秀潤清雅,因嘆服王輝山水,恥為天下第二手,遂改畫花卉,師法徐崇嗣,善沒骨花卉,明潤清麗,秀雅動人,有「惲派」(亦稱「常州派」或「毗陵派」)之稱,著有《南田畫跋》,主張「洗盡塵滓,獨創孤迥」。為「清初六家」之一。書法亦精。著有《甌香館集》。山水受黃公望影響,花鳥發展了徐崇嗣的沒骨法,常州派創始人。
作品列表:
《晴川攬勝圖》
《秋山雨晚圖》
《設色花卉冊》
《仿古山水冊》
《山水圖冊》
《孤月群鳩圖》
《花果圖冊》
《錦石秋花圖》
《花卉冊》
《菊花冊》
《秋塘冷艷圖》

⑻ 沒骨花鳥冊是弘仁的嗎

弘仁(1610-1664),清代著名畫家,俗姓江,名韜,字六奇,又名舫,字鷗盟。明亡後於福建武夷山出家為僧,字漸江,號梅花古衲,安徽歙縣人。為"新安畫派"創始人,和查士標、孫逸、汪之瑞等四人並稱"新安四大家"。畫史上稱弘仁、髡殘、石濤、八大為畫壇"四僧"。未見弘仁有沒骨花鳥冊於世。

這是無骨花鳥

⑼ 」青藤白陽」指哪兩位畫家他們對我國花鳥畫發展的主要貢獻是什麼

1.明代水墨大寫意花鳥畫的代表畫家徐渭、陳淳,被後人譽為「青藤白陽專」。
2.徐渭的潑墨寫意花鳥屬畫,別開生面自成一家。其花鳥畫,兼收各家之長而不為所限,大膽變革,極具創造力。其寫意畫,無論是花卉還是花鳥,皆一揮而就,一切盡在似與不似之間,對筆下的四時花木,畫家運用勾、點、潑、皴等多種筆墨形態,將牡丹之雍容 、紫薇之雋秀、竹子之蕭疏、霜菊之孤傲、寒梅之挺潔的神韻刻畫的入木三分,分別舒展九尺與五尺的梧桐和芭蕉,直沖畫外,不見首尾,與密如驟雨的葡萄、虯如蟠龍的藤蔓構成了巨大的張力,充溢在畫面中的縱橫之氣和豪放境界更是前所未有。他又融勁健的筆法於畫中,書與畫相得益彰,給人以豐富的想像。
3.陳淳山水的沒骨寫意花鳥畫,深具特色。在寫意花卉方面,陳淳獨得玄門,筆法揮灑自如,富有疏朗輕健的風姿,用墨設色,則如徐沁所謂「淺色淡墨之痕俱化矣!」明萬曆年間即有人曾評價過陳淳在花卉方面的造詣和聲譽都超過了文徵明,成為繼沈周之後的吳門大家。明清以來畫家,尤其在花鳥畫方面,受他的影響很深。
摘自網路,經簡單整理,希望能幫到你

⑽ 初一上冊美術第六課怎麼,人教版

初一上冊美術第六課《花的變化》學習思路:

花卉圖案設計式樣:

1、單獨紋樣:單獨存在和獨立使用的紋樣,它沒有邊框的限制,所以也稱為「自由紋樣」。

2、適合紋樣:適合於一定形狀空間中的裝飾圖案,如方、圓、三角、梯形等。

3、連續紋樣:通過紋樣單元的重復構成的連續性圖案,如二方連續、四方連續等。

4、二方連續紋樣。

5、四方連續紋樣。

七年級美術學習知識點

1、 《中國花鳥畫》:中國畫分為人物、山水、花鳥三科,中國花鳥畫是以植物、動物、昆蟲等自然界中各種生物為題材的一種繪畫形式。

2.《芙蓉錦雞圖》:作者:趙佶(獨創了「瘦金體」),時代:宋代,畫種技法:中國畫。

3.《寫生珍禽圖》:作者:黃筌,時代:五代,畫種技法:中國畫,繪畫特色:精微、逼真。

4.《墨葡萄圖》:作者:徐渭,時代:明代,畫種技法:中國畫,繪畫特色:借物抒情,具有一定的象徵性,把葡萄比作明珠,又把明珠比作自己。

5.《花卉冊》,作者:惲壽平時代:清代,畫種技法:中國畫(沒骨法)。

熱點內容
swatch2015情人節款 發布:2025-09-21 21:27:58 瀏覽:774
女人夢到綠色盆栽 發布:2025-09-21 21:17:15 瀏覽:423
金曲梅花淚 發布:2025-09-21 21:16:46 瀏覽:730
玫瑰白菜 發布:2025-09-21 20:27:04 瀏覽:66
七夕騙女友 發布:2025-09-21 20:23:45 瀏覽:118
荷花酒窖藏 發布:2025-09-21 20:22:58 瀏覽:971
戲曲研究院小梅花團 發布:2025-09-21 20:11:19 瀏覽:396
蘭花靈葯 發布:2025-09-21 20:11:05 瀏覽:967
歌曲願做菩薩一朵蓮 發布:2025-09-21 19:47:30 瀏覽:139
龍舌蘭盆景 發布:2025-09-21 19:43:35 瀏覽: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