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藝門花
① 福首大門對聯五個字該什麼寫
一生勤為本;萬代誠作基.
一亭俯流水;萬竹引清風.(集蘭亭序字)
一溪流水綠;千樹落花紅.
人無信不立;天有日方明.
幾閣文墨暇;園林春景深.
三月桃花雨;一張風雪圖.
三思方舉步;百折不回頭.
大慈念一切;慧光照十方.(釋弘一)
丈夫志四海;古人惜寸蔭.(集陶淵明句)
萬山排紫綠;一室貯清虛.
與世為依怙;如日處虛空.(釋弘一)
山公惜美景;小謝有新詩.(集唐詩句)
山吞殘日暮;水夾斷雲流.
山深春自永;海靜日尤高.
千流歸大海;高路入雲端.
己過勿憚改;未然當先思.
井灶有餘處;林園無俗情.(集陶淵明句)
天地入胸臆;文章生風雷.
天長落日遠;意重泰山輕.(集李白句)
天意憐幽草;人間愛晚晴.
無言先立意;未嘯已生風.
無極原有極;欲仁存至仁.
無事此靜坐;有福方讀書.
雲山起翰墨;星斗煥文章.(集唐詩句)
雲霞生異彩;山水有清音.(集懷仁聖教序字)
雲卷千峰色;泉和萬籟色.
雲卷千峰集;風馳萬壑開.
不雨山常潤;無雲水自陰.
不矜威益重;無私功自高.
甘從千日醉;恥與萬人同.(集杜甫句)
日氣含春雨;石陰散秋光.
日麗千芳鬧;風和百鳥鳴.
書中乾坤大;筆下天地寬.
書存金石氣;室有蕙蘭香.(於右任)
氣得神仙迥;情依節制尊.(集杜甫句)
長笑對高柳;貞心比古松.(集唐詩句)
從來多古意;可以賦新詩.(集杜甫句)
月行疑讀畫;花生當蓑衣.
月來滿地水;雲起一天山.
月斜詩夢瘦;風散墨花香.(鄧子龍)
風雲三尺劍;花鳥一床書.
風竹引天樂;林亭集古春.(集蘭亭序字)
風逆花迎面;山深雲湔衣.(集杜甫句)
風波即大道;塵土有至情.
風輕一樓月;室靜半枕書.
風柔鶯戲柳;花放燕銜香.
文章負奇色;事業富清機.
文章輝五色;心跡喜雙清.(集唐詩句)
心同孤鶴靜;節效古松貞.(集唐詩句)
心源無風雨;浩氣養乾坤.
心懸萬里外;興在一杯中.(集李白句)
以文常會友;惟德自成鄰.
水清魚讀月;山靜鳥談天.
水漾春山影;人吟時雨詩.
去草尋怪石;留雲補斷山.
古琴彈夜月;淡墨畫秋山.
平生懷直道;大化揚仁風.(集古樂府句)
東壁圖書府;西園翰墨林.
由來意氣合;直取性情真.
丘壑趣如此;鸞鶴心悠然.(集唐詩句)
白眼觀天下;丹心報國家.(宋教仁)
蘭氣熏山酌;竹聲兼夜泉.
蘭風載芳潤;谷性多溫純.
半窗知我月;千卷鑒人書.
年酒迎新綠;梅花送暗香.
老驥思千里;鷦鷯足一枝.(翁方綱)
地小花栽儉;窗虛月到勤.(陳寶琛)
地回雲偏白;亭香草木凡.(集唐詩句)
共知心是水;安見我非魚.
有山皆園畫;無水不文章.
有竹人不俗;無蘭室自馨.
有雨雲生石;無風葉滿山.(集懷仁聖教序字)
有容德乃大;無欺心自安.
曲徑踏花影,明軒賞月華.
蟲書葉字古;風織浪紋輕.(於右任)
竹開霜後果;梅動雪前香.
竹石得幽秉;壺觴多雅游.(梁同書集文同句)
竹外山初曙;藤蔭水更涼.
竹送清溪月;松搖古谷風.(董其昌)
竹疏雲作畫;梅瘦雪添神.
優游樂閑靜;恬談養清虛.
行修而名立;理得則心安.(於右任)
會心今古遠;放眼天地寬.
會心多野趣;契理謝言詮.(乾隆)
名香泛窗戶;達岫對壺觴.(集唐詩句)
名香播蘭蕙;妙墨揮岩泉.(集唐詩句)
名香播蘭蕙;雕藻邁瓊琚.(集唐詩句)
名隨市人隱;心與古佛閑.(梁同書集蘇軾句)
各勉日新志;共證歲寒心.(蔡元培)
江山千古意;時序百年心.
江山開眼界;風雪煉精神.
江山如有待,花柳更無私.
江山助磅礴;文物照光輝.(集唐詩句)
江山澄氣象;冰雪凈聰明.(集唐詩句)
汲古得修綆;開懷暢遠襟.(集唐詩句)
尋山如訪友;遠游如致身.
異石歸海岳;高士標雲林.
羽儀呈鸑鷟;藻思煥瓊琚.(集唐詩句)
聲華滿冰雪;述作凌江山.
聲華滿冰雪;節操方松筠.(集唐詩句)
芳野留勝事;藝苑重高文.
把酒時看劍;焚香夜讀書.
我思銘陋室;誰為記閑軒.
秀句滿江國;芳聲騰海隅.(集李白句)
何處梅花笛;誰家碧玉蕭.
伴我書千卷;可人竹一叢.(鄭燮)
閑中有富貴;壽外更康寧.(陳鴻壽)
閑吟步竹石;長醉歌芳菲.(集李白句)
窮愁但有骨;詩興不無神.(集杜甫句)
良辰入奇懷;虛室絕塵想.
即事已可悅;賞心還自怡.(集唐詩句)
青山吟意遠;紅樹寄歸遲.
苦讀千年史;笑吟萬家詩.
苔石隨人古;山花拂面香.(集唐詩句)
事可對人語;福向儉中求.
松風清耳目;蕙氣襲認襟.(集唐詩句)
奇石壽太古;好花開四時.
畫前原有易;刪後更無詩.(龔晴皋)
雨勻萬木翠;日暖百花舒.
雨過琴山潤;風來花木香.(乾隆)
雨過琴書潤;風來翰墨香.
雨潤千山秀;風和萬物榮.
披雲煉瓊液;坐月觀寶書.(集唐詩句)
披襟對清朗;推分得天和.
到為詩書重;心緣啟沃留.(集唐詩句)
知音在霄漢;高步躡華嵩.(集唐詩句)
暢懷年大有;極目世同春.(集蘭亭序字)
佳氣生朝夕;清言見古今. 徑隱千重石;園開四季花.(集唐詩句)
採菊東籬下;種桑長江邊.(集陶淵明句)
魚戲新荷動;鳥散余花落.
魚躍清波徹;鶯啼眾綠深.
卷簾花雨滴;掃石竹蔭移.(查士標)
學業醇儒富;文章大雅存.(集唐詩句)
波濤良史筆;諷興詩家流.(祁雋藻)
波綠生春早;雲歸注雨遲.(集懷仁聖教序字)
詩從肺腑出;心與水月心.
詩思竹間得;道心塵外逢.(集唐詩句)
春歸花不落;風靜月長明.(集魯峻碑字)
春來千嶺翠;花落兩衿香.
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
草木含清色;岩廊挹大猶.(集唐詩句)
草色和雲暖;梅花帶月寒.
茗杯暝起味;書卷靜中緣.
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
枳棘成而刺;擔黎食之甘.(郭沫若)
柳深陶令宅;月靜庚公樓.(集唐詩句)
要求真學問;莫做假文章.
看人用白眼;當戶有青山.(夏丏尊)
秋菊有佳色;幽蘭生前庭.(集陶淵明句)
泉清堪洗硯;山秀可藏書.
劍氣非關月;書香不是花.
聞說江山好;終嗟風趣頻.(集杜甫句)
聞雞晨舞劍;借螢夜著書.
美花多映竹;喬木自成林.(集唐詩句)
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養拙干戈際;用心霜雪間.(集杜甫句)
恪勤在朝夕;懷抱觀古今.
舉頭望明月;盪胸生層雲.(集唐詩句)
洪詞留石逸;華勢上流黃.(集石門銘字)
洗硯魚吞墨;烹茶鶴避煙.(鄭燮)
室有山林樂;人同天地春.(集蘭亭序字)
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
詩寫梅花月;茶烹穀雨春.
險艱自得力;金石不隨波.
結交指松柏;述作凌江山.(集唐詩句)
幽林聽鳥語;深谷看雲飛.
素襟不可易;清琴時以思.(阮元)
素襟不可易;蜀酒且百陶.
栽培心上地;涵養性中天.(鄭燮)
荷鋤修葯圃;煮茗就花欄.(集唐詩句)
桂子落秋月;荷花羞玉顏.(集李白句)
格超梅以上;品在竹之間.
根深則果茂;源遠而流長.(於右任)
曉風楊柳翠;微雨杏花紅.
曉汲清湘水;夕觀滄海雲.
曉露三春潤;鍾聲兩岸聞.
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
積照涵德鏡;素懷寄清琴.(集唐詩句)
倚石得奇想;看雲多遠懷.(祁雋藻)
倚杖看孤石;開林出遠山.(集杜甫句)
修業勤為貴;成文意必高.
愛畫人骨髓;吐詞合風騷.
胸中富丘壑;腕底有鬼神.(齊白石)
高懷同霽月;雅量洽春風.
高松來好月;野竹上清霄.(集唐詩句)
座對賢人酒;山藏太史書.
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金.
閱古宗文舉;臨風懷謝公.(集唐詩句)
酒香留客住;詩好帶風吟.(集唐詩句)
海為龍世界;雲是鶴家鄉.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浮沉休感慨;方正自栽培.
澗松寒轉直;碧海闊逾澄.(集唐詩句)
朗抱開曉月;高文激頹波.(集唐詩句)
讀書滋逸氣;閱世益豪情.
讀書難字過;回首白雲間.(集杜甫句)
誰知大隱者;乃是不羈人.(集唐詩句)
誰將佳句並;真與古人齊.(集古人詩句)
能除一切苦;照見五蘊空.
綠樹多生意;白雲無盡時.
菱荷疊映蔚;水木湛清華.
著書驚日短;索句人眠遲.
著作追先哲;精神讓後生.(集景君銘字)
檢書幾案窄;昂首海天寬.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接垣分竹徑;微路入花源.(集唐詩句)
雅琴飛白雪;高論橫青雲.
雅琴飛白雪;逸翰懷青霄.(集古人詩句)
雅量含高遠;詩書見古今.
雅量涵高遠;清言見古今.
探道好淵玄;觀書鄙章句.
略翻書數則;便不愧三餐.
崇情符遠跡;精理亦道心.
腳著謝公履;身披萊子衣.(集唐詩句)
鹿門多大隱;花洞有長春.(集懷仁聖教序字)
道德為源本;知識極誠明.
粗茶有真味;薄酒無醉人.(林紓)
清風挺松柏;逸氣上煙霞.
清機發妙理;高步超常倫.
清光依日月;逸思繞風雲.
深心託豪素;努力愛春華.
深情托瑤瑟;逸興橫素襟.(集唐詩句)
謀猷歸哲匠;詞賦引文雄.(集唐詩句)
頗得河山趣;不知城市喧.(集唐詩句)
騏驥出絕域;鸞鳳本高翔.
琴心妙清遠;谷性多溫存.
琴言清若水;詩夢暖於春.
琴將天籟合;幔卷浪花浮.(集唐詩句)
斯文在天地;至樂寄山林.
惠日朗虛室;清風懷古人.(集蘭亭序字)
跌宕孔文舉;風流賀季真.(集唐詩句)
野翠生松竹;潭香聞芰荷.(集唐詩句)
短歌能駐日;閑坐但聞香.(集唐詩句)
智勇冠當代;卓犖觀群書.(集古人詩句)
游山喜乘興;種竹能養閑.
寒竹有貞葉;靈芝冠眾芳.
隔沼連香芰;緣岩覆綠蘿.(集唐詩句)
雷霆走精銳;冰雪凈聰明.
鵬鶚勵羽翼;龍鸞炳文章.(集唐詩句)
疊石通溪水;當軒暗綠筠.
嘉木偶良酌;仙芝皆延年.
願持山作壽;常與鶴為群.(集唐詩句)
暗水流花徑;清風滿竹林.(集唐詩句)
慷慨談世事;卓犖觀群書.(齊彥槐)
溪靜雲生石;窗虛日弄紗.(集唐詩句)
蘊真愜所遇;賞心知有餘.
蘊真愜所遇;振藻若有神.(集唐詩句)
墨研清露月;琴響碧天秋.(集唐詩句)
德從寬處積;褊性合中求.
端居喜良友;獨立占古風.(集唐詩句)
澄江靜如練;長嘯氣若蘭.(李世卓)
鶴從珠樹舞;鳳向玉階飛.
霜月悟道妙;雲林共清幽.
翰墨因緣舊;煙雲供養宜.
麟筆刪金篆;霓裳侍玉除.(集唐詩句)
陽光凝大地 年豐人益壽 迎春接福日 江山千古秀
春色人人家 春早福盈門 足食豐衣年 祖國萬年春
人隨春意泰 勤勞能致富 同修富裕路 山河添秀色
事共壯懷成 和睦可生財 共建文明村 大地沐春暉
好景年年好 政通千家福 太平真福貴 春暉盈大地
新春歲歲新 人和萬戶春 春色大文章 正氣滿乾坤
淑氣芝蘭茂 三陽臨吉地 國登強盛境 春明有富貴
春風桃李香 五福萃華門 人過富裕年 風靜全家安
花隨春意發 慶新春肇事 人民歌永泰 一年春作首
福從好運來 祝大業終成 祖國慶長春 百事德為先
半年飛瑞雪 歲月隨人好 萬里春光美 祖國春如海
好景舞春風 山河照眼明 九州瑞氣濃 人民力勝天
梅花開五福 年年歌大有 新風開盛世 紅點桃花嫩
竹葉報三多 歲歲頌新康 春色壯神州 青描柳色新
天開新歲月 四海春光好 人民歌大治 黨指通天路
人改舊乾坤 九州氣象新 祖國慶長安 民懷報國心
神州臻百福 風和催四化 玉堂浮瑞氣 共祝昇平日
盛世集千祥 政通喜千家 金室耀祥光 同沾大有年
事業隨春長 普天開景運 跨崢嶸歲月 龍飛欣曉日
風光逐日新 大地沐春暉 奔錦綉前程 馬到慶豐功
日月光天德 有年皆麗日 雲霞出海曙 春風舒凍柳
雲霞擁地靈 無處不春風 梅柳渡江春 瑞雪兆豐年
和光生柳葉 風助飛雪舞 青山多畫意 吟竹詩含翠
春色泛桃花 詩伴落梅吟 春雨潤詩情 畫梅筆帶香
華文春日麗 神州春浩盪 普天開遠景 雲霞成異彩
瑞色紫雲高 寰海日光華 大地煥新風 梅柳動春風
② 福字用金色好還是黑色好
春聯,這是非常常見的,過年的時候,很多人家裡都會貼。過年一般家裡貼幾幅春聯?字是黑色好還是金色好?
過年一般家裡貼幾幅春聯:
不同地區,習俗可能會有一些不同。通常除了大門外,根據自家條件,還可以貼廳堂聯,堂屋聯,房門聯等。有些地區是盡量多貼。包括門神和吉祥條幅。卧室可以貼喜慶,和美,勵志等內容的自用聯。
不過,有的地區過年可以只貼一幅春聯,所以具體還是看各地的習俗。
春聯字是黑色好還是金色好:
1、一般我們傳統的字樣都是黑色的,金色的是近來一種印刷,所以大多數還是比較喜歡傳統的
2、首先,金色字體配上紅紙在觀感上更讓人喜歡,金色亮眼紅色喜慶,過年貼個對聯就是討個喜慶。
其次,貼對聯需求的農村更多,金字紅底的對聯貼在院大門上更加醒目。看著更大氣。但是內間門上對聯面積一小為宜,所以金字就不太美觀了。
再次,在做對聯時可以選擇將大門上的字定位金字彩邊,小門上的對聯弄成黑字金邊,對於如何搭配字邊要以吉祥喜慶的色調為宜。
所以,無論黑字還是金字,都是必須要有的,根據需求來就好
好了,關於春聯字是黑色好還是金色好的介紹就到這里了,小夥伴們都明白了吧
③ 豬文化與福文化
在人們的心目中,豬恐怕是最老實的家畜,它不象狗那樣精靈,懂得主子的心思,跟隨主人前後,極盡討好之能事。而豬長著一副圓乎乎,胖敦敦的憨厚相,吃了就睡,餓了就吃,顯得老實本分。豬的懶惰在動物是出了名的,豬之所以在所有家畜中是長得最快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活動少。除進食的過程中活動活動外,豬難得有做什麼大運動量的運動,更不用就操心勞累了。豬的臟也是盡人皆知的,雖然它的不講衛生有著客觀上的原因,但它一輩子幾乎都在一間欄里吃、住、拉、撒、滿身粘著屎屎,給人惡心的感覺。因緣於豬的上述一些特點,它往往成為了蠢笨、懶惰、貪婪、醜陋的代名詞。在人類的文化生活中被使用時,帶有深厚的貶義色彩。
豬又含有輕蔑之意。著名的電影劇作家夏衍在報告文學作品《包身工》中寫到,工頭對包身工的稱呼一律是「豬玀」二字,顯示出他們對包身工的歧視和人身侮辱。清未明初,大批中國人被賣到國外做苦力,這些海外華工被稱為「豬仔」。運到國外,鬻為人奴,及為開礦等苦工,終身無回國之望。
那麼,豬的文化象徵意義是否全部為貶意,只能譏刺人類的缺點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豬被用於貶義,完全是出於人們對它表面上的觀察。例如說豬骯臟,主要是它忌熱的原因,據專家研究,在攝氏48度以下時,在圈內的豬通常把自己的地方,但一旦溫度升到攝氏48度以上,它們便會在自己的圈內胡來蠻幹了。於是乎,溫度越高,它們就會變得越發骯臟。因此我們應該認識到,那種以為豬是骯臟牲畜的觀念,主要是指其外表而言,而豬的本性並非真的就骯臟不堪。現代著名的人類學家弗雷澤認:「象所有的所謂骯臟的動物一樣,豬最初被視為神聖之獸。」這一論斷是很有道理的。
在上古的時候,豬的文化意義根本就不含任何貶義,相反,豬是衡量勇敢的尺碼。不但「家」的含意是在房屋內養豬,就連當時的社會活動,也以與豬有關的事為中心,例如「事」甲骨文象雙手舉長柄網捕捉豬或野豬之狀。而人的素質,也以豬事為坐標來衡定,如「敢」字,有徒手捉豬以示勇敢之意,那麼不能捉豬便為怯懦。。家豬是顯得那麼溫順老實,那是因為長期被人類馴養,與大自然隔離而喪失了其本性,而野豬性情凶暴,善於搏擊,於是基於這一特點,豬便含有「勇往直前」的意思。
說到豬的勇敢我們先來看一則真實的現代奇聞:1984年初秋的一天,黑龍江的采葯老農孫頭背著竹簍上大興安采葯。突然,一顆黃豆大的水滴掉在了的後腦勺上,水滴有些血。老孫頭抬起頭一看,只見一隻餓得干癟癟的東北虎,正蹲在一塊大石頭上,向他掉口水呢!老孫頭大吃一驚,那老虎「呼」地一聲,迎頭撲來,老孫頭猛一躲閃。那老虎便從他頭上發現一米開外有一頭肥壯的野豬,正低頭著在那裡刨樹根。那野豬以這位突然闖來的山大王也不示弱,於是雙方都惡狠狠地盯著對方。這樣對峙了大約兩三分鍾,老虎突然一躍,向野豬沖去,它們一來一往,一守一攻,大約鬥了十五個回合,老虎使了個絕招,一口咬住 了野豬的後腿。野豬痛得大聲嚎叫。突然樹林里黃煙滾滾,啼聲四起,幾十頭野豬咆哮著,朝這邊沖來,拚命廝殺。老虎孤軍奮戰,奮力搏鬥。眨眼間虎嘯豬嚎,樹林里斗得天昏地暗。幾個小時後,老虎渾身鮮血淋漓,漸漸力盡難支,嗚呼哀哉。這時倖存的野豬才慢慢地,憤憤地撤離現場。樹林里血染黃沙,十幾頭野豬和一隻老虎倒在地上,有兩頭快要斷氣的野豬還抽搐呢!老孫頭躲在一棵大樹上,自始至終觀看了這場驚心動魄的豬虎的大戰。
野豬具有如此的神勇,所以「豬」這個名詞在日本常用作人的名字,日本人用「豬」給幼兒命名,並非為了好養活,才取個俗賤的名字,而是欣賞豬的奮勇向前,有進無退的精神。歐洲人也有類似的認識。他們認為野豬雖然沒有角,卻是獸類中最兇悍的動物。它的獠牙尖銳而強硬,可以輕易刺傷敵人;它經常在樹幹上摩擦肩部下脅,使之成為堅強的盾甲。因此歐洲的許多紋章以豬為圖案,表示猛勇和萬夫莫敵。例如英格蘭王查理三世的徽章是兩頭豬拱衛著盾牌,蘇格蘭亞蓋公爵的徽章上,豬頭像置於圖案上方,顯示了豬的尊嚴。
作為家豬,它又是那樣的憨厚老實,安分守己,從不去加害於任何人,並為人們帶來以經濟上的富足,成為農民百姓的「聚寶盆」;它全身的每一個器官,從頭到尾,都是人們百吃不厭的美食。因此在中國文化中,豬還有其它的許多寓意和象徵。
據傳自從唐代開始,殿試及第的進士們相約,如果他們中間的人在今後任了將相,就要請同科的書法家用「朱書」,既紅筆題名於雁塔。因「豬」與「朱」同音,「蹄」與「題」音諧,所以豬成了青年學子金榜題名的吉祥物。每當有人趕考,親友們都贈送紅燒豬蹄,預祝趕考人「朱筆題名」。後來,這種習慣逐漸擴大,人們在新年時互贈火腿,因為火腿是用豬蹄烤制而成的。民間還認為「肥豬拱門」吉祥,肥豬儼然成為一個傳送福氣的使者,所以有俗語說:「豬是家中寶,糞是地里金。」
總而言之,在我們的生活中,豬一方面代表著愚笨、懶惰、貪吃、好色、骯臟,但另一方面 又象徵著勇敢、厚道、忠誠、謹慎、誠實、寬窄。自然學家赫森說:「豬不象馬,牛,綿羊那樣疑心重重,畏縮順從;不象山羊那樣鹵莽,天不怕地不怕,不象鵝那樣滿懷敵意,不象貓那樣屈尊俯就;也不象狗那樣搖尾乞憐。」
豬又名「烏金」、「黑面郎」及「黑爺」。《朝野僉載》說,唐代洪州人養豬致富,稱豬為「烏金」。唐代《雲仙雜記》引《承平舊纂》:「黑面郎,謂豬也。」在華夏的土地上,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時期,就已開始飼養豬、狗等家畜。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遺址出土的陶豬,其徒刑與現在的家豬形體十分相似,說明當時對豬的馴化已具雛形。
富足 <<點擊查看詳情
春節前,人們一般在臘月二十五日前殺豬,二十六日為封刀日,就不能再動刀了。浙江一帶在殺豬時講究「一刀清」,即一刀殺死,否則認不吉利。進刀時屠戶要講一句「出世入身」的話,小孩婦女不能觀看。殺後要將粘有豬血的利市紙壓在室角或豬欄內,以示豬未死。豬毛要用吹火筒盛,開水全入桶後,把吹火筒的下端浸入湯桶,上端用口吹氣,沿桶吹一圈,一示以後養豬長得又快又大。喬豬毛時,要在豬頭和豬尾 各留一快毛,意為「有頭有尾」,然後將整條豬放在凳上,先是豬頭朝外,養主燒香及豬毛謝天地,將豬剖成兩片,除新年食用外,其餘的俺入缸中,以備年後再用。
天津、河北等地有「肥豬拱門」的節日窗花,是用黑色蠟光紙剪成。豬背上馱一聚寶盆,張巾時左右各貼一張,表示招財進寶之意。
富足 <<點擊查看詳情
陝西一帶有送豬蹄的婚俗。結婚前一天,男方要送四斤豬肉、一對豬蹄,稱「禮吊」,女方將「禮吊」留下後,還要將豬前蹄退回。婚後第二天,夫妻要帶雙份掛面及豬後蹄回娘家,留下掛面,後蹄退回,俗稱「蹄蹄來,蹄蹄去」,表示今後往來密切。
雲南西雙版納的布朗族,在婚禮的當天,男女兩家要殺豬請客。除。除請客外,還要將豬肉切成小塊,用竹竿串起來分送各家,以示「骨肉之親」之意。
過去漢族有一種「打母豬鬼」的民間驅邪活動。凡家中有病災不幸之事,家中長者便設香案,以打母豬鬼來祭,向神靈許願,求得驅邪。祭時,要選黃道吉日,殺老母豬,閑、蹄、肝、腸、肺等放在一個筐里,擺在堂屋中間,主持人燃香祝拜,祭完後,將內臟煮熟後分吃掉。民間認為「殺死一母豬鬼,驅除一個邪」。
金豬送福 <<點擊查看詳情
雲南佤族有「豬膽卦」的占卜風俗。殺豬後,根據豬膽判斷吉凶。如果膽紋上下行,膽內水分多,為吉卦;膽紋左右行,膽內水分少,為隱卦。一般在舉行重大活動時使用,由巫師乍卦。
詮釋福文化
福文化是在中國土生土長的一種民俗文化。她的涵蓋面非常廣,伴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明的變遷與發展,如今已經滲透到了人們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她所折射出的是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的生活觀念及價值觀。
所謂「福」,在過去是指「福氣」、「福運」,而現在人對福的理解是「幸福」。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中國的老百姓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那就是企盼福氣的到來。一個「福」字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福字的來由
中國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一種沿用至今的古老文字。中國文字的構造是以擬型為字體的基本結構,就是說一個字要表達什麼事物或什麼意思從字面上就可以解釋。例如「天」字,它有一個「一」字和一個「大」字組成,以為天的意思就是第一大,是最大的意思。
「福」字是「示」字旁,是祈福的意思,甲骨文中「福」字的寫法很多,和現在「福」字最接近的寫法是「」,是人的兩只手捧著著一個類似於酒罐的東西供奉神靈或祖先。到了金文中變為「」,成為形聲字,示形畐聲,而「畐」字金文中的寫法是「」表示器皿中的東西是滿的意思,與示字合起來就是盛滿貢品供奉祖先或神靈,祈求得到庇佑。
來看看「福」字,它是由「衣」字、「一」字、「口」字、「田」字組成,「衣」字旁又有福祿之意,因此,福字的意思就是「一口田,衣祿全」。因為,在我們的祖先看來,有衣服穿,有一口田,能吃飽飯那就是福氣了。所以,也就有了今天「福」字的寫法。
康熙御筆《天下第一福字》
大家都知道,過年貼個「福」字門心,是多年延續下來的傳統習俗。但對當年康熙御筆
親題的「天下第一福」,可能知道的人就很少了。其悠遠有趣的傳說故事、條分縷析的福字
拆解、昂貴的製作材料、精湛的製作工藝,無不讓人大開眼界。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孝庄太皇太後60歲大壽將至,不料突染沉痾。百般無奈
之時,康熙決定嘗試「請福」,一氣呵成了這幅 「福」字。孝庄太皇太後自此百病全消,以
75歲高齡得以善終。事後康熙幾番重提御筆,卻再也寫不出其間的神韻,所以民間盛傳此
福為「天賜鴻福」。被人稱為「天下第一福」的福字在寫法上暗含「子、田、才、壽、福」
五種字形,寓意「多子、多田、多才、多壽、多福」,從書法角度看,將數個字合為一體卻
流暢自然,已屬罕見,更為珍稀的是,這也是世上惟一的「五福合一」、「福壽合一」之「福」,
它又被稱為「長壽福」和「天下第一福」。
《中華盛世平安福》字
人間第一福——《中華盛世平安福》2008年10月7日,黑龍江省版權局登記了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會員,福壽書法家呂國明於2008年國慶創作的《中華盛世平安福》字(作登字:08-2008-f-163號):此「福」字借鑒唐太宗「平」字和王羲之「安」字書法筆意,保持傳統「福」字原形,符合書法和漢字規范,由「平、安」二字組成,並且「平」字與「禾」字形體相通,造「和」字於「福」字之中。因為傳統「福」字有象形「衣食」之意,此福為「衣食之福」;「平安」二字組成,為「平安之福」;有「和」字在「福」字中,為「和諧之福」,共和國華誕而生為「盛世之福」;以周易五行分解此「福」字;可分解為「平」(屬水)、「安」(屬土)、「一」(屬土)、「口」(屬木)、「田」(屬火)、「福」(屬水),得出2(水)、1(木)、1(火)、2(土),五行缺「金」,按相生之道理,「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四行以全,此「金」自生,五行生「金」,又為『生「金」之「福」』。
因為沒有「平安」萬事空,所以「平安」人間第一「福」。「中華盛世平安福」同時
又是「人間第一福」。「人間」不僅僅針對人,包含動物、植物等世間萬物。一些生物種群瀕臨絕跡,生態失衡是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我們要尊重自然規律,愛護自然,保護自然,用「平安天下,福滿人間」的理念為地球祈福。。。。。。
《中華盛世平安福》詮釋「福」文化
福文化是中國最古老的傳統文化。什麼是「福」,抽象的說:福是人們最渴望得到的,不懈努力追求的。。。。。。
人們如此祈盼的「福」具體包括那些方面呢?《中華盛世平安福》對我們幾千年的福文化包含的內容有這樣一種概述:
第一層面「衣食是福」 傳統福字俱進有幾千年歷史了,她是中國最古老的漢字之一,形體變化較多,按象形而論不管以酒祭天之說,還是求取「五福」之論,數千年前我們祖先最初的祈福意識主要目的還是為「衣食」。直到今天絕大多數人也還是把「衣食」作為福的主要目的。「衣食」代表「物質層面」,「物質」是「福」的「前提」,「民以食為天」,「貧窮不是社會主意」,「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些事理都在強調「衣食是福」;
第二層面「平安是福」 「平安是福」源自《莊子》「平則福」距今兩千多年。是什麼讓古人產生「平安是福」這種理念的呢?應該是自然災害與戰爭。「平安」是一種「狀態」,是人們對平和安定生存過程的渴望。沒有平安就沒有一切,平安是「福」的「基礎保障」我們說的「長命百歲」,「安度晚年」,「健康是福」,「安全第一」,「創建平安城市」都是祈福「平安」的寫照;
第三層面「和諧是福」 人擁有「衣食」物質和「平安」狀態並不一定會感覺到幸福,人類對福的最高追求是精神追求,也就是「和諧是福」。「和」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之大成者,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和諧是福,始之於創建和諧社會。和涵蓋了:謙和、和善、和順、和睦、和美、和諧等方面內容,從任何一個詞語中都可以找到幸福感追求點。「和諧」代表「精神層面」,「和諧是福」是人們對福的一種精神感覺,當然人的思維不同,追求不同,對福的感覺也不同。但以「和諧」為代表的「和文化」所涵蓋的精神層面上的祈福理念卻能符合絕大部分人的祈福觀點。。。。。。
福是人們根據自身渴求,對物質,精神及平安健康狀態的綜合性追求或對某一方面或兩方面的追求。
《中華盛世平安福》是以「衣食」之「福」,「平安」之「福」,「和諧」之「福」,生「金」之「福」,「盛世」之「福」多種寓意而更符合中華兒女的共同祈「福」心願。。。。。。
中國共產黨以人為本的為民謀「福」路線
中國共產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解決民生問題,(創造物質為百姓謀求「衣食之福」),創建平安中國(為人民「幸福」提供「保障」),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精神文明,增強人民幸福感)。改革開放30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何以能如此快速的發展,其實質原因是以人為本,黨、政、軍、民一條心,走的是為天下百姓謀「福」路。。。。。。
《中華盛世平安福》的衣食是福,平安是福,和諧是福的理念相通於傳統五福的祈福觀點:「五福」源於古人對「福」的解釋「一曰壽(長壽)」「二曰富(多才)」「三曰康寧(健康平安)」「四曰修好德(崇尚美德)」「五曰考終命(其命善終)」。將其與合並:「衣食是福」與「二曰富(多才)」相同,代表「物質」;「平安是福」與「一曰壽(長壽)」,「五曰考終命(其命善終)」相通屬「平安、狀態」;「和諧是福」與「四曰修好德(崇尚美德)」同屬精神范疇。由此可見古人已經把幸福總結得非常具體,古人今人在福的追求上是相通的。
春節貼福字的傳說
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據《夢梁錄》記載:「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鍾馗,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文中的「貼春牌」即是寫在紅紙上的「福」字。
福字是最常見的一種揮春,單從字面解釋,福字是祈求一口田,衣祿全,因為以前的人認為安居樂業就是有福。人們在習慣在春節貼福字,還源於一個美麗的傳說。當年姜太公封神的時候,他的老婆也前來討封。姜太公一身正氣,哪裡容得,便生氣地把他老婆封了一個「窮神」,並限制她不得到有「福」字人家去串門。封窮神這一天正是舊歲除夕。百姓知道了這個情節,於是家家戶戶在門上貼了「福」字,不讓窮神進家門。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過去民間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說法,"福"字以前多為手寫,現在市場、商店中均中出售。春節倒貼大紅「福」字,這是中國福文化的一個傳統習俗。
④ 五花八門是指那五花,那八門分別代表什麼 三流九教又是那三流那九教又是指什麼
五花八門現在多比喻事物繁多,變幻莫測。而在古代,是各有所指:五花是回:一金菊花指賣茶花的女答人;二木棉花指上街為人治病的郎中;三水仙花指酒樓上的歌女;四火棘花指玩雜耍的人;五土牛花指挑夫。八門是:一門中指算命占卦的人;二門皮指搭賣草葯的人;三門彩指變戲法的人;四門掛指江湖賣藝的人;五門平指說書評論的人;六門團指街頭賣唱的人;七門調指搭蓬扎紙的人;八門聊指高台唱戲的人。
「三教九流」這詞的意義曾經是坡為高雅的。「三教」的說法起自三國時代,指的是儒、釋、道三種教派。儒,孔子所創,並非宗教,而漢儒為了抬高孔子的地位,把儒家學說渲染的像宗教一樣,就被人們看做宗教了。釋,指東漢時傳入我國的佛教,以其為印度釋迦牟尼所創而簡稱為釋。道,是東漢時創立的一種宗教,講究煉丹修道,尋求長生不老之法。河南嵩陽書院里有一尊三神像,在一個頭上雕出了孔子、老子和釋迦牟尼的面孔。「九流」的說法,最早見於《漢書·藝文志》,指的是春秋戰國時代的儒、墨、道、法、雜、農、陰陽、縱橫等學術流派。後來,人們把宗教、學術中的各種流派統稱之為「三教九流」。隨著時間的推移,有時人們又把它作為貶義詞,泛指那些在江湖上從事各種行當的人
⑤ 春花上為什麼寫的是福字
許多地區的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一一一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而且也為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
剪紙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人們一般稱其為「窗花」。
窗花的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因窗花的購買者多為農民,窗花有相當的內容表現農民生活,如耕種、紡織、打魚、牧羊、喂豬、養雞等。除此,窗花還有神話傳說、戲曲故事等題材。另外,花鳥蟲魚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見。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喜氣洋洋。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於」,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春節貼春聯的民俗起於宋並在明代開始盛行。據史書記載,明太祖朱元漳酷愛對聯,不僅自己揮毫書寫,還常常鼓勵臣下書寫。有一年除夕,他傳旨:「公卿士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見交相輝映的春聯感到十分高興。當他行至一戶人家,見門上沒有春聯,便問何故。原來主人是個殺豬的,正愁找不到人寫春聯。朱元漳當即揮筆寫下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送給了這戶人家。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漳對春聯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為他的大力提倡,推動了春聯的普遍盛行。
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論述。春聯在當時已成為一種文學藝術形式。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同時,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據《夢梁錄》記載:「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鍾旭,釘桃符,貼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貼春牌」即是寫在紅紙上的「福」字。
「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福」字倒貼在民間還有一則傳說。明太祖朱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准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後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馬皇後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後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漳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於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後。
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過去民間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說法,「福」字以前多為手寫,現在市場、商店中均中出售。
許多地區的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一一一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而且也為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
⑥ 誰知道盤錦有什麼好吃的
對於盤錦的「好吃處」可真不是一句二句話就可以概括的
不過讓我暫且做個小小的總結,以便於大家「吃行」參考
首先咱們來說說火鍋吧。
關於火鍋,冬天有冬天的吃法,夏天有夏天的吃法
冬天吃的是溫暖,夏天吃的是火爆
盤錦幾家規模較大的火鍋店幾乎都聚集在百盛街。(興隆區東)
比如「桃源新村火鍋城」「小天鵝」「德庄」「口福居」 等等火鍋城
這些火鍋店無論從環境,服務,口味上都堪稱是一流
當然還有散落在其它地方的「知名火鍋」
如「東蜀」「皇城老媽」小狗羊「「福藝」還有較早落戶盤錦的「傅氏」
難得的是他們都各具特色。都以自已特有的風味與口感在盤錦食客們的心中佔有一席之地。
就我個人而言,我比較喜歡「口福居」的火鍋。但消費較高,適合偶而,不適經常。
這樣一來,對於那些極為貪戀吃火鍋的朋友們,物美價廉就顯得尤其重要。
於是,我們發現了「桃源新村火鍋城」 不但身邊的朋友是那裡的常客,偶然在網上網友們交流的時候也都達成了共識,這也是為什麼「桃源新村火鍋城」可以在盤錦,連開4家的原因所在吧。
「桃源新村火鍋城」以骨髓鍋為主要特色,地點相信大家對那個位置再熟悉不過了。因為那也是盤錦「好吃處」的又一集散地,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吧。
說到烤肉,最近又有了新的發現。那就是位於雙星南路的「韓中閣」
以烤肉類為主,工藝很特別,味道很棒。當然也包含了一些韓式料理。比如紫菜包飯,生魚包飯,醬湯等。而且環境幽雅,中檔價位,保證是工薪族的好去處哦。
另外,從去年開始興起的「十元一位自助烤肉」,在盤錦人的心中也是不可忽略的。
說起十元自助,就不能不提到「金崗山」他兩區都設有分店。雙區的店鋪位於遼河崗北。十路車到縣公安局下車。興區的店鋪位於園丁新村。到了那裡呢,你又可以多了一份選擇,因為旁邊就是十二元一位的「笑口烤涮自助」既能烤又能涮,再挑剔的你也應該可以心滿意足了吧!
近些年來,咱們盤錦人還真是蠻有口福的,林林種種的各色飯店都相繼落戶盤錦了。
比如非常有特色「楊麻子大餅」!
美食家的您難道還沒有去嘗嘗看嗎?我呢,很喜歡吃其中的烤鴨,配著特殊工藝製成的蔥油餅,嗯,味道真是好極了。另外鹵鳳爪也很美味哦。楊麻子的位置就在瀚新東面臨街的商業網點。
吃川菜當然要數「成都小吃」了,無論是遼河賓館對面的店。還是地礦對面的店,每每都是賓客滿堂。水煮肉片自然不必提,應該是大家每到必點的一道菜吧。那麼我就再向大家推薦一道「干煸泥鰍」
如果成都小吃你不喜歡的,那麼去試式雙興賓館對面的「重慶小吃」。呵呵。相信必有一款適合你。
俗話說「好吃不過餃子」!吃餃子,我有三處向大家推薦,首推「大清花」,位於油田轉盤南。然後呢是「吳大嫂」,位於興區新聯通北。還有「盤錦餃子館」總店在市交通局北。分店在雲匯路。說起雲匯路,那更是美食一條街。著名的「太平洋」「子豪」「福藝」「老太太燒烤」等等等等,真的是不勝枚舉啊。相信你到了那裡,唯一需要范愁的就是如何選擇!
如果你想避開這些喧囂,想找個清靜的農家院,燙點燒酒,吃點新鮮菜,那麼我想你需要去往大窪方向的兩個農家大院。還有位於王家的「王家小吃」那裡可以滿足你解甲歸田,一身輕松的願望。
嗯,說了這么多,你是否已經聽到自已的肚子開始打鼓了呢?
不要著急,我還要推薦幾家非常有特色的小吃店。
NO1:在盤山九化,有一家老太太面條店,(奇怪,為什麼與老太太有關的店鋪就會很紅火呢?呵呵,開個玩笑啦。)非常小的店鋪哦,但你絕對不要小瞧他哦,看看門前排列的車龍吧。 所謂魅力也就所指如此吧。而且,每天定量,賣完為止,下午就不在營業了,這也許也是特色之一吧。
NO2: 在油田振興小區里有家名叫「亞克西」的新疆風味的小吃店。那裡的羊肉串沒話說,當然還有一些特色的炒飯,炒麵。不過適合口味淡的朋友。
NO3:在油田測井附近有許多的鐵板燒小吃店,味道不錯,但是衛生環境實在是需要改進。另外據朋友提供遼河油田井下作業公司,路口南走200米也有一家小店味道不錯哦。
NO4:平時吃燒烤喜歡去」老魏燒烤「在市財政局後面。還有市勞動局北面胡同里的」兄弟燒烤「。雲匯路上的」志廣串燒「。婦嬰附近」柱子燒烤「
說完這些小吃店,應該接近尾聲了吧,嗯,讓我想想,好像還少了些什麼!
哦!!對了!怎麼可以把我們盤錦人的幾個驕傲落下呢?雖然,不必我說,大家都十分了解,但還是要在重申一下他們的名子,畢竟。因為有了他們,咱盤錦人的飲食文化又上了一個新的台階。他們是:富祥酒樓,紫闌門國際酒店,大眾花園,桃園新村,灝景大酒店,國貿酒店,新宇酒店,正大酒店,濠景酒店,生態酒店。。。
飲食文化對於盤錦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生活環節,「民以食為天」這句話在咱們盤錦有著非常好的體現。 祝願大家能夠吃出品味,吃出健康,更好的去體現多彩生活
⑦ 大門前影壁牆福字什麼顏色吉利
紅色可避邪沖煞免災祛病納財保平安,所以紅色的"福"最吉祥!
⑧ 怎樣剪窗花福字
剪紙福字的步驟
1、首先我們准備一張好看的剪窗花的紙,我們用紙的短邊和長邊對齊,在一面折疊成三角形,之後將三角形外邊的長方形剪掉介面。這樣我們可以得到一張可以剪窗花的正方形福字的紙,我們不用展開折好的三角形紙。
⑨ 門神和福字能貼在一個門上嗎
可以
原因:
貼門神和福字。
在除夕日,貼門神和年畫,是古代民間和現今農村流行的風俗之一。
1、張貼門神像。
周朝,門神就與灶、戶、井、土地神,被列為「五祀」,享受九月秋收後舉行的國家大典的祭祀。追溯門神的起源,當來自古代先民對自然的恐懼心理。原始人類無法解釋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將其視作鬼妖作怪。當人類結束穴居生活,居住在房屋裡時,出於對鬼魂的恐懼,仍無安全感。人類需要一個可靠的住宅保護神來守衛最後的家園,以滿足心理上的依賴感。正是在此前提下的鬼魂崇拜,導致了門神的產生。
周朝的門神,為自然崇拜的產物。在漢代,才出現了人格化的門神,即「神荼」和「郁壘」。南北朝時,「神荼」和「郁壘」正式成為民間定型的門神。後世神畫中, 「神荼」為白臉喜相,「郁壘」為紅臉怒相。其後經過不斷演化和發展,門神廣受民間敬奉,門神隊伍也愈來愈龐大,粗略分為三大類。
(1)捉鬼鎮邪門神。
捉鬼鎮邪,為早期門神的主要功能。根據王充《論衡·訂鬼》的記載,鬼最怕四樣東西:「神荼」、「郁壘」、天雞、老虎。現存的東漢磚畫像表明,鬼害怕的四樣東西,均為漢朝民間時期的門神。
「神荼」與「郁壘」,本是天神,天生一副凶神惡煞模樣,其職責與鬼為伍,正應了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格樣,兇相是為了鎮壓惡鬼。天雞為司晨之靈,嚴格控制和規定鬼的作息時間,成為後世殺雞掛門以驅鬼妖的風俗源頭。虎在《山海經》中為西王母的代表形象,本就是鎮鬼符。為鎮壓惡鬼習俗的進化。
唐朝,形貌猙獰古怪,專捉、吃小鬼的鍾馗問世,迅速取代「神荼」、「郁壘」的地位,成為炙手可熱的新門神。明朝,隨著鬼怪小說《鍾馗斬鬼傳》和《平鬼傳》的傳播,鍾馗成為中國民間家喻戶曉,最具影響力的捉鬼鎮邪門神。鍾馗的門神像,不僅在春節張貼,端午節也要請出,鎮壓邪崇。
(2)忠直剛勇的武將門神。
漢朝,出現了人格化的門神。班固《漢書·景十三王傳》載:「廣川惠王越,殿門有成慶畫,短衣大褲長劍」。成慶,為古代著名的勇士,一說為荊柯。
元明時期,出現了新的武門神。《歷代神仙通鑒》載:唐太宗夜夢鬼魅,難以安睡,開國元勛秦瓊和尉遲敬德為其鎮守宮門,安然無恙。後畫工將二人畫像張掛宮門,鬼怪全無。因此傳說,這兩位武功顯赫的戰將,成為中國著名的門神。舊時張貼門神,左邊的稱「門丞」,右邊的稱「戶尉」 俗稱「白臉兒」和「黑臉兒」。因尉遲敬德曾姓胡,民間又有直接寫好「秦軍」、「胡帥」字樣貼於門上,代替畫像的習俗。
明清以來,各地張貼的門神像,五花八門。如河南門神為三國時期的名將趙雲、馬超;陝西門神為春秋時期的名將孫臏、龐涓;河北冀中一帶貼上演義故事中的薛仁貴和蓋蘇文,或貼西羌猛將馬超、馬岱父子二人。小說中的金鏢黃三太和盜九龍杯的楊香武也成為門神。
此外,趙公明、燃燈道人、岳飛、穆桂英、楊延昭(楊家將的第六郎)、蕭何、韓信、焦贊、孟良等,都做過民間百姓的門神。
佛教寺廟中的哼哈二將和大力金剛神韋陀,都是著名的佛家建築守護神,兼有門神的作用。「四大天王」的神像,也曾成為民間的門神。
(3)文官門神和祈福門神。
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功利性的需要,門神的形象也有了新變化。門神的作用,由驅鬼怯崇轉變為祈福納吉,招財進寶;終於出現了文門神和福門神。
文門神像多張貼於院內堂屋門上,以區別於大門上的驅鬼武士門神。
文門神以面容慈祥的天官形象為代表;另有長著一對白鬍須的文門神,即宋朝的梁顥,《三字經》稱「若梁顥,八十二」,為大器晚成的代表人物。
清朝乾隆年間,出現以「門童」代替門神的現象。「門童」,為楊柳青印製的年畫。如取材於五代竇燕山育子成材的「五子登科」畫。
福門神,以祈求福壽為主題。常見的有福、祿、壽三星,民間喜愛的喜神、和合二仙、劉海等也加入此行列。最為有趣的是捉鬼高手鍾馗,紗帽朱衣,托壽桃,引蝙蝠,好一個福神!
驅邪魔、衛家宅、助功利、取吉祥,成為門神的職能和民俗的需求。
舊時民間張帖門神像,將雙扇的門,稱為「對臉兒」;單扇的門稱為「獨坐兒」。
2、年畫。
年畫,是中國民間最普及的藝術品之一,初創於漢代;唐代先進的雕板印刷技術,使門神畫像的印製成為可能;宋代逐步演變為印製年畫,現存最早的年畫,就是宋朝印刷的《四美圖》,又名《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明末清初為年畫藝術發展的鼎盛時期。因時令性強,多於新年前張貼,增加節慶氣氛;因一年更換,或謂張貼後可供一年欣賞之用,故稱「年畫」。年畫的種類有「版畫」、「刻紙」、「紙繪」三種。年畫題材多種多樣,藝術特色明顯,早期的民間年畫是現代部分美術種類的源頭,已成為雅俗共賞的難覓珍品。
年畫的起源,與門神有著密切聯系,其大量普及,當在明朝後期。
明朝末年,我國的年畫出現三大派別,即天津西郊「楊柳青」年畫(又稱「衛畫」)、蘇州「桃花塢」年畫和山東濰坊縣的年畫。清朝中葉,根據製作風格、出產數量、市場銷售等狀況,形成南北兩大年畫中心:北方為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縣的楊家埠;南方為蘇州桃花塢和廣東的佛山。傳統的年畫主產地,還有河南朱仙鎮、河北武強、陝西鳳翔、山西太原、四川綿竹和福建漳州等地。
傳統的年畫工藝,為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繪的結合,年畫也因此有著色和套色之分。年畫內容主要包括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福祿壽禧、吉慶有餘、平安如意、家庭美滿等,寓意著順心如意,祈福納吉。
門神,我國古代自然崇拜的產物,經過不斷演革,成為除夕歡慶中的重要文化象徵。
民間相貌出奇、心地正直善良的門神,不僅代表著正氣和武力,也代表著勇敢和不屈。驅鬼門神和武將門神,手握稱心的兵器,永遠都在准備與敢於前來的鬼魅戰斗;文門神肩負著立業興家的責任,永遠流露著美好的心願。
由門神崇拜派生出的春聯、門神像、年畫等,成為蘊涵文學和美術等藝術品位的文化表現形式,不斷豐富著春節節慶文化。
(三)倒貼「福」字。
宋朝《夢梁錄》載:「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宋代的「春牌兒」,為迎新年的慶賀之物,就是寫有「福」字的大紅紙。
「福」字的本意為「福氣」、「福運」,現為「幸福」之意。《韓非子·上》雲:「富貴之稱福」。《書·洪範》稱五福為:「一曰壽,二曰福,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後世將五福稱為福、祿、壽、喜、財。
春節前貼一個紅色的「福」字,寄託著對幸福生活的嚮往、美好未來的祝願。在中國民間,有正貼「福」字和反貼「福」字的習俗。後者表示「幸福已倒」或「福氣已到」,更具浪漫的節慶色彩。
最早的貼「福」字傳說,始於周朝姜子牙,即姜太公。傳說姜太公封神時,封妻子葉氏為窮神,說「有福的地方你不能去」。從此,百姓過年貼「福」字,以驅趕窮神,寓意「福到我家」。
民間流傳許多倒貼「福」字的傳說,最有影響的有以下兩則,慈禧之說更為可信。
1、明太祖朱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准備殺人。心善的馬皇後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於自家門上貼個「福」字。全城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只有一戶不識字的人家,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大怒,命令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後勸說朱元漳:「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是『福到』的意思」。皇帝一聽大喜,下令放人。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後。
2、貼倒「福」字,始於慈禧。每至年關,太後有給大臣賜福之習。一年賜福,恭親王福晉把賜給的「福」字貼倒了,犯有殺頭之罪。太監李蓮英忙為其解圍:「老佛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新年賜福,福真的就到了,福到了」,慈禧轉怒為喜。此說後傳至民間,「福」也倒貼起來。
「福」字,作為節日喜慶的點綴物,為民間所鍾愛。「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在紅紙上,再精描細繪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圖案,無疑又是一件美麗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