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山西插花地

山西插花地

發布時間: 2022-09-16 10:52:15

『壹』 中國的鬼城是哪為什麼叫鬼城

這里
http://ke..com/view/262769.htm

『貳』 這是什麼花

寶石花http://ke..com/view/16413.htm
民間泛指蓮花座造型的多肉植物。肉質厚實葉片形狀恰如寶石一般,多枝葉片重疊簇生在一起,蓮座狀葉盤酷似一朵盛開的蓮花而得名,被譽為「永不凋謝的花朵」。形態獨特,養護簡單,很適合家庭栽培。置於桌案、幾架、窗檯、陽台等處,充滿趣味,如同有生命的工藝品,是近年來較流行的小型多肉植物。風車草屬的朧月、石蓮屬的玉蝶都是國內常見的「寶石花」。
中文學名: 寶石花
拉丁學名: Graptopelaum Paraguayense
別稱: 寶石花、石蓮掌、蓮花掌,
二名法: Houseleek

界: 植物界
科: 景天科
屬: 石蓮花屬
多年生草本。多數品種植株呈矮小的蓮座狀,也有少量品種植株有短的直立莖或分枝。

月影 Echeveria elegans
葉片肉質化程度不一,形狀有匙形、圓形、圓筒形、船形、披針形、倒披針形等多種,部分品種葉片被有白粉或白毛。葉色有綠、紫黑、紅、褐、白等,有些葉面上還有美麗的花紋、葉尖或葉緣呈紅色。根據品種的不同,有總狀花序、穗狀花序、聚傘花序,花小型,瓶狀或鍾狀。
寶石花葉似玉石,集聚枝頂,排成蓮座狀。是美麗的觀葉植物。適宜作盆花、盆景,也可配作插花用。
其葉片厚實有棱,具有光澤,形狀恰如寶石一般,多枝葉片重疊簇生在一起,成蓮花座形,故名寶石花和石蓮花。看到蓮花座自然使人聯想到觀音菩薩的寶座,即帶有了神秘色彩。其葉厚實,幾乎無葉柄。人們之所以喜愛它,是因其植株小巧,形如蓮花,玲瓏翠艷,不是鮮花而勝於鮮花,極有觀賞價值。
生長習性
原產於墨西哥,現世界各地均栽培。喜溫暖、乾燥和通風的環境,喜光,喜富含腐殖質的沙壤土,也能適應貧瘠的土壤。非常耐旱,連著幾個星期不給它澆水照樣能夠生長,因為它的每瓣葉子就像一座小水庫,水分都儲藏在葉子里,以備乾旱時用。也耐寒、耐蔭、耐室內的氣悶環境,適應力極強。
編輯本段品種介紹
石蓮花屬植物主要品種有石蓮花(玉碟)、黑王子、黑王子錦、大合錦、吉娃蓮、靜夜、楊貴妃、錦晃星、雪蓮、冬雲、冬雲綴化、紅司、溫金寶蓮、相府蓮、特玉蓮、乙姬花笠、女王花笠、乙女夢、千代田之松、花舞笠、紅邊石蓮、紅稚兒綴化等,此外還有石蓮花跟風車草屬植物雜交品種「銀星」以及其斑錦變異品種「銀星錦」。
除石蓮花屬外,在景天科多肉植物中,蓮花掌屬的蓮花掌、黑法師;風車草屬的美麗蓮、寶石花;瓦松屬的富士、鳳凰:長生草屬的觀音蓮、卷娟等品種的肉質葉也呈蓮座狀排列,其形態也與石蓮花屬植物很相似,但他們的花形卻有很大的差別。
相似品種

朧月

牡丹
被稱為寶石花的品種繁多,且模樣相似,一般人難以區分,下面例舉幾種國內比較常見的品種
景天科風車草屬朧月學名:Graptopetalum paraguayense
景天科石蓮屬玉蝶學名:Echeveria glauca

玉蝶
景天科石蓮屬露娜蓮學名:Echeveria Lola

寶石花(11張)
景天科景天屬黃麗學名:Sem adolphii
景天科 風車草屬石蓮屬雜交白牡丹學名:Graptoveria Titubans

黃麗
種植管理
春、秋是主要生長期,需要充足的光照,否則會造成植株徒長,

吉娃娃&
株型鬆散,葉片變薄,葉色黯淡,葉面白粉減少。澆水掌握「不幹不澆,澆則澆透」的原則,避免盆土積水,否則會發生爛根。空氣乾燥時可向植株周圍灑水,但葉面,特別是葉叢中心不宜積水,否則會造成爛心。尤其要注意避免長期雨淋。夏季高溫時,避免烈日暴曬,節制澆水、施肥。
生長季節每20天左右施一次腐熟的稀薄液肥或低氮高磷鉀的復合肥,不施肥也可以。施肥時不要將肥水濺到葉片上。施肥一般在天氣晴朗的早上或傍晚進行,當天的傍晚或第二天早上澆一次透水,以沖淡土壤中殘留的肥液。冬季放在室內陽光充足的地方,倘若夜間最低溫度在10℃左右,並有一定的晝夜溫差,可適當澆水,酌情施肥,使植株繼續生長。如果保持不了這么高的溫度,應控制澆水,維持盆土乾燥,停止施肥,使植株休眠,也能耐5℃的低溫,某些品種甚至能耐0℃的低溫。
1至2年翻盆一次,多在春季或秋季進行,盆土宜用疏鬆肥沃、具有良好透氣性的沙質土壤。可用腐葉土3份、河沙3份、園土1份、爐渣1份混合配製,並摻入少量的骨粉等鈣質材料。翻盆時剪去爛根,剪短過長老根,以促發健壯的新根。還可在盆面鋪一層石子或沙礫,既可提高觀賞性,又可防止澆水、施肥時肥水濺到葉片上,影響觀賞,2-3年生以上的石蓮花,植株趨向老化,應培育新苗及時更新。
繁殖管理
葉插:將完整的成熟葉片平鋪在潮潤的沙土上,葉面

朝上,葉背朝下,不必覆土,放置陰涼處,10天左右從葉片基部可長出小葉叢及新根,將根系埋入土中。往後讓它多曬太陽,適當澆水、施肥,漸漸地便會長成一棵茁壯的新株。

插穗:可用單葉、櫱枝或頂枝,剪取的插穗長短不限,但剪口要乾燥後,去掉下部葉片,再插入沙床。插

後一般20天左右生根。插壤不能太濕,否則剪口易發黃腐爛,根長2-3厘米時上盆。也可用葉片扦插。
分株:最好在春天進行,常用扦插繁殖。室內扦插,四季均可進行,以8-10月為更好,生根快,成活率高。插穗可用單葉、櫱枝或頂枝,剪取的插穗長短不限,但剪口要乾燥後,再插入沙床。插後一般20天左右生根。
病蟲害防治
常有銹病、葉斑病和根結線蟲危害,可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灑防治,根結線蟲用3%呋喃丹顆粒劑防治。蟲害有黑象甲危害,用25%西維因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殺。
常見的蟲害有蚧殼蟲,多發生在葉片上。高溫、高溫、通風不良時容易發生。介殼蟲吸食汁液影響生長,嚴重時葉片脫落.並誘發煤煙病。
防治方法:①受害植株不多時,可用竹片刮掉或毛刷刷掉成蟲,或用鑷子將蟲體鑷出殺死,但勿損傷葉面。也可結合修剪將蟲多的部分剪掉燒毀。②在夏季高溫高濕季節,加強通風,控制澆水,降低空氣濕度,保持適當乾燥。③在初孵若蟲期用清水或中性洗衣粉70 - 100倍液進行沖洗滅蟲。④初孵若蟲期噴灑40%氧化樂果乳油劑1 000倍液,或蚧蟎靈80~100倍液,每隔7天噴1次,連續噴灑2-3次。⑤在為害期,可在盆土中埋施15%鐵滅克顆粒刺,每盆(15厘米直徑)埋施1-2克,也可埋施3%呋嘀丹,每盆(15厘米直徑)埋施3克,也可用40%氧化樂果乳油劑2000倍液澆灌根際部位,每盆(15厘米直徑)澆灌50 - 100毫升。[1]
編輯本段四季管理
(1)[2]春季適合布置在東、南、西朝向陽台上。春季應布置在有光照的窗檯。春初氣溫較低時,寶石花處於半休眠狀態,應嚴格控制澆水,使盆土處於偏干至乾燥狀態。春季氣溫穩定在10℃以上時換盆,亦可在9~10月進行。盆土最好使用疏鬆、排水好的沙質壤土。土壤配好後最好高溫消毒後使用,亦可在太陽下曝曬殺菌。一般2年換盆1次。換盆前停止澆水數日,使盆土乾燥後脫盆,除去根部全部土壤,修剪去枯死根、斷根,放置3~5天,陰干傷口後栽種。如傷口較大,應多晾1~2天待傷口乾結後栽種。栽後放置於半陰處,暫不澆水,2~3天後略澆水,保持盆土偏干。氣溫升高後,開始恢復生長,可逐步加大澆水量,使盆土濕潤偏干,切忌土壤過濕,以土壤干透後再澆為宜。保證充足的光照。生長旺季注意可少量施肥。雨水較多的天氣應減少澆水次數。
(2)夏季適合布置在東、南、西朝向陽台上。寶石花耐高溫烈日。但光照過強葉片易老化,影響觀賞效果,因此氣溫炎熱時應布置於早晚有光照的陽台或窗檯上培養。氣溫較高時生長減緩,應注意控水,防止高溫多濕引起爛根。夏末氣溫涼爽後移至光照下培養,並增加澆水量。

(3)秋季適合布置在東、南、西朝向陽台上。秋季應放置在有充足的光照而無雨淋的地方培養。氣溫涼爽後,停止施肥。天氣漸涼時可逐步減少澆水量,使盆土偏干至乾燥,直至休眠。當氣溫降至5℃左右時,應防凍傷。
(4)冬季適合布置在東、南、西朝向陽台上。寶石花不耐寒,冬季陽台內氣溫應保持在5。C以上。此時寶石花處於半休眠狀態,應嚴格控制澆水,使盆土處於偏於至乾燥狀態。保證充足的光照。陽台內氣溫在10℃以上時,可緩慢生長,此時應適當澆水。
編輯本段觀賞價值
石蓮花是常見的多漿植物,葉片蓮座狀排列,肥厚如翠玉,姿態秀麗,形狀池中蓮花,觀賞價值較高。盆栽是室內綠色裝飾的佳品。也可地栽用於花境點綴。
石蓮花株形奇特,宛如玉石雕刻成的蓮花座,華麗雅緻,四季碧翠,深受大家的喜愛。在熱帶、亞熱帶地區可露地配植或點綴在花壇邊緣、岩石孔隙間,北方則盆栽觀賞,是布置客廳、書房等幾桌的上好植物材料。
編輯本段醫葯用途
石蓮花—治肝病、尿酸、痛風早期民 眾生活較清苦,較少肉類食物,所以沒聽過什麼尿酸痛風症,現在不少人經常應酬,美酒加上大魚大肉,尿酸病患暴增,治尿酸的葯草不多,"石蓮花"是其中之一。
石蓮花狀似蓮花而有其名,另又形似風車,故又名"風車草",也因蓮花為佛教界之蓮台佛座,還有"神明草"之稱,為多肉植物,早已被園藝界當作盆栽觀葉植物,以葉片置於土表即能存活,必須用排水良好的砂土種植,栽培要訣不可過於潮濕,為極佳盆栽葯物。
石蓮花味甘淡、性涼,主入肝腎二經,有平肝、涼血功效,故可治肝病、肝硬化、高血壓,如前所述,可治尿酸和痛風為其特殊之處,另外對於赤白帶等婦女症,黑斑、肝斑等都有顯著療效。
治肝病、肝硬化:用石蓮花、貓須草、山茼蒿、白鳳菜、赤查某、白鶴靈芝、紅竹葉、六角英、河蓮豆草,加西瓜、蕃茄、桑椹、柚子、葡萄柚、檸檬、柳丁等柑桔類水果作精力湯,空腹服用。
治尿酸:以石蓮花、山楊桃,加西瓜、菠蘿、芭樂、葡萄柚等水果,並用香林投、車前草、含羞草等所煎湯汁一起作精力湯,三餐飯前服用,並節制飲食酒肉。
治痛風:除前述尿酸葯草外,可加地膽頭、土煙頭、牛膝、防風、五爪金英、白花菜等,嫩葉作精力湯,硬枝煮水服。
治赤白帶:用石蓮花、冷飯藤、野莧、馬鞭草、紅鳳菜、鳳仙花、九層塔、羊母乳等,加水果作精力湯空腹服用。
石蓮花更是治療高血壓最方便的生鮮食物,直接摘下葉片洗凈即可嚼食,肝病、尿酸、痛風、高血壓等患者,可在家中陽台上盆栽觀賞,並經常摘食,可保身體健康,精神愉快。 石蓮花富含膳食纖維、磷、鈣、鉀、鈉、鎂、鐵等礦物質,以及維生素C、B1、B2、B6、葉酸、煙鹼酸、β-胡蘿葡素,醫學臨床證實石蓮花可治療濕熱型肝炎、肝硬化、痛風、牙周病、皮膚病、高血壓、便秘等疾病,可直接沾梅子粉、果糖或蜂蜜食用,味道如蓮霧,具有清熱解毒、降血糖、排尿酸、去尿毒,亦可促進新陳代謝、養顏美容。
石蓮花還可以控制慢性咽喉炎,慢性鼻炎的惡化。達到很好的療效。
編輯本段特殊的光合作用形式
[1]景天科植物夜間同化二氧化碳,形成的蘋果酸儲藏在液泡中;白天由蘋果酸放出二氧化碳參與卡爾文循環的光合作用途徑。
編輯本段景點
石蓮花 - 盂縣藏山景點 石蓮生於山西盂縣藏山忠義苑蓮花寺後的崖壁上,是一朵形象逼真的蓮花狀鍾乳石。 西山石蓮位於笏峰背後山陰處。系一嶙峋突兀的天然岩壁,狀如蓮花,人稱「南洞西山綉石蓮」。

寶石花(18張)
傳說:釋迦牟尼神遊藏山時,與老子講經論道,感到東方文化博大精深,便留腳下蓮花,以志紀念。[3]

『叄』 豐都為什麼被稱為鬼城(說詳細點)

"鬼城"豐都古為"巴子別都"。因北宋蘇軾題詩「平都天下古名山」而得名。豐都名山系道家72洞天福地之一。名山古剎多達27座;東漢和帝永元二年置縣,素以"鬼國京都"、"陰曹地府"聞名於世,是傳說中人類亡靈的歸宿之地,集儒、佛、道民間文化於一體的民俗文化藝術寶庫,被譽為中國"神曲之鄉" 人類"靈魂之都"。
地 理
清代
同治八年(1869) 縣界:
北岸 東交忠州界,北接忠州、墊江界,西北接涪陵境;
南岸 西南接涪陵境,南接彭水境,東南接石柱及湖北利川界。
民國時期
民國30年 縣界:
東連忠縣,北接墊江,西毗涪陵,南界彭水、石柱,東南連黔江,東接湖北利川。
民國31年7月,酆、石兩縣互劃插花地:
石柱縣將湖海鄉第十二、十五保,江池鄉第一至四保,長坡鄉第一至八保,沙谷鄉第九保,劃交酆都縣;共15保,163甲,1765戶,9044人。
酆都縣將第四區橋頭、中益、龍沙、三會、子河、洗新、栗新、沙子、金鈴9鄉,第三區武平鄉漆潦壩一保,德建鄉第六至十四保,平安鄉第三、四、五保,太平鄉第一保一至五甲,劃交石柱縣;共1區,9鄉,69保,631甲,7276戶,37285人。
同年11月,酆都縣將崇興鄉嵌入涪陵境內的馬鞍山,劃交涪陵縣三匯鄉;計1保,40戶,148人。
建國以後
1952年8月,忠、酆兩縣調整插花邊界:
酆屬洋渡、太極鄉劃交忠縣,共5826戶,22659人。
忠屬鴻鶴鄉第四至十四村劃交酆都縣,共2074戶,8940人。
同年10月,忠縣插入酆都縣十直鄉的紅廟村、貫塘村、七里村、龍頭村、和新開村的一、八、九組劃交酆都縣,共1073戶,4278人。
1963年9月,豐都縣屬豐勝公社交墊江縣,計4個生產大隊,23個生產隊,593戶,2091人。
至此,豐都縣境東西寬71、76公里,南北長79、85公里,總面積2901、16平方公里。境界為:東依石柱縣下路區,南接武隆縣後坪公社、彭水縣棣棠公社,西靠涪陵縣羅雲、龍駒公社和墊江縣箐口、裴興公社,北鄰忠縣任家、廟埡公社。
歷 史
豐都原縣城-----名山鎮,位於縣境中部、長江北岸,名山、雙桂山南麓,北緯29°53`,東經107°42`,海拔160米。其地古稱豐民洲,周時為「巴子別都」,自東漢建縣以來,歷為縣治所在地,曾有三次短暫遷徒。明末連年爭戰,官署民舍被毀,清初,縣官曾僑居高家鎮;順治十七年(1660),知縣商起予在故城宣化門重建縣衙。同治九年(1870)治所毀於長江洪水,十一年築新城於傅家堡,縣衙遷新城六口井;光緒三年(1877),知縣陸鎔復葺舊治,縣屬遷還。民國29年為避日機轟炸,縣府遷麻柳嘴,兩年後遷還原處。署址在今商業路,解放後為縣人民政府駐地。
民國20年,縣城始置名山鎮,治所設於名山南麓八聖宮(今肉聯廠)。民國29年,分上半城置平都鎮,治所設於雙桂山南麓巧聖宮(今社會福利院)。民國35年,名山、平都兩鎮並為五雲鎮,民國36年復置名山、平都兩鎮。1950年10月兩鎮並為城關鎮,1951年9月改為城關區,1956年復改為城關鎮,1980年7月復名山鎮鎮名,治所設於今中山路。
古豐都城僅一條河街。明洪武四年(1371)知縣桂仲拳時縣暑東南向,較簡朴,其後漸向名山、雙桂山方向擴建街房;天順四年(1460)知縣柴廣初建城恆、弘治年間,知縣李毅、明紳重修城牆,高二丈,周長六百丈,設五座城門:東南為宣化門,東迎恩門(又名守智門),南會川門(又名管驛門),西陽和門(又名大西門),北屢豐門(又名北門)。另修東水門、西水門、小東門、小西門四道小門。清順治、乾隆、嘉慶、咸豐、同治、光緒各時期都補修城牆,城內官署、民房、店鋪、學校、廟宇逐年增多。
民國初年,城內外修建房舍,但街道狹窄。民國18至20年,駐軍陳蘭亭設馬路局,拆除城牆及部份民房拓寬街道,建成寬二丈多的三合泥平整路面。紀念碑至公園主街,寬四丈、近一華里、筆直。全城街道兩旁植樹整齊,房屋多磚木結構,一般是樓下開店,樓上住家。
解放後,多層建築逐年增多,除縣鎮各機關、商店、銀行、中小學校外,還建有榨菜、釀造、罐頭等廠,一般為鋼筋水泥結構,地面磨石,有的門面嵌瓷磚。街道為水泥路面,街房呈塊壯聚落,城內面積為0、92平方公里,形若關刀,橫呈江畔。城西北有汽車站,每日有開往縣內區鄉及鄰縣墊江、石柱、涪陵等地班車;南環路、商業場、管驛門外,建有碼頭,西去涪陵52公里、重慶172公里,東至宜昌476公里、武漢1102公里,班船日夜可乘。名山鎮現有人口二萬余,為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
人 物
要說清楚豐都被訛傳為鬼城,最早的歷史淵源,恐怕要從巴蜀氐羌部落第一代鬼帝--土伯住在「鬼國幽都」說起。
巴蜀氐羌部落,據有的歷史學家考證,原住在甘肅南部天水一帶,由於公元前第十世紀至前九世紀,我國的氣候有一次大的變化,西周初年的氣候是比較暖和的,但不久就惡化了。《竹書紀年》上記載周孝王時,長江的支流漢水,分別在公元前903年和897年有兩次結冰,結冰之後,緊接著就是大旱。這就表示,公元前第十世紀有一個寒冷期,大約延續了一至二個世紀,到春秋時期,氣候才溫暖起來。因為這個寒冷期,原住在隴南,分布在今天甘肅、陝西、四川交界處的氐族大舉南遷。其中一支經漢水流域而下與巴部落結成了聯盟。今湖北襄陽有樊城,應是南遷中氐族樊姓中的一支。另一支經嘉陵江流域而下,遷到川北,川東北地區的「板盾蠻」,就包括了出於氐羌系的部落。
氐羌部落南遷,東至今天湖北、湘西;南至四川西部直至雲南東北地區。
巴人活動中心在殷商至春秋時代,主要活動於漢水流域,後因楚的侵逼才西遷入四川。進入四川後建立巴國,強盛之時,川東南、湘西皆為其南境。古巴蜀氐羌部落又稱為鬼族的兩支部落,在長期的交往中,因皆信鬼巫,產生了一個共同信仰的原始宗教神—土伯,被稱為巴蜀兩族的第一代鬼帝,這位鬼帝住在幽都。東漢高誘注《淮南子.墜形篇》稱:「古之幽都在雁門以北。」一個「幽都」,一個「雁門以北」,就難以說清了,古有幽都在幽州,雁門指的是山西雁門關一帶;然而巴蜀氐羌鬼族又不可能在北方,因此有人認為這個「雁門以北」是在今四川境內。豐都古時曾作過巴蜀別都,後來即被傳為「鬼國」的「幽都」。這個「鬼國幽都」大概就是說「鬼族的首都」吧。
鬼族信巫。肯定有巫術;鬼族有原始宗教,肯定要樹立一個神,這個神就是第一代鬼帝,土伯就這樣在古豐都大地上被傳為第一神。
也許有人認為這是無稽之談,不過後來張道陵在四川創立的「五斗米道」又稱「鬼道」,張天師又吸收低羌部落的巫術作為他驅鬼治病的法術;後來道教又封酆都為游治之一,其間與巴蜀第一代鬼帝被傳為住在古酆都是有內在聯系的。

『肆』 太行山大峽谷和通天峽哪個好玩

當然是太行山大峽谷,太行山大峽谷自然風光旅遊區(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山西省壺關縣東南部,距山西省太原市250公里,距河南省鄭州市280公里,距河北省石家莊市300公里,旅遊區佔地面積93平方公里,林草覆蓋率達74。9%。 境內千峰競秀,萬壑爭奇,獨特的地形、地貌,珍稀叼動植物資源造就了太行山大峽谷最為奇異的自然風光。太行山大峽谷是峰的"海洋",是石的國度,是洞的世界,是水的寶庄,是植物生長的園地,是動物生棲的天堂。風景區風光旖旎,景色奇異,匯集太行風采於奇峰澗壑之中,林海懸崖、山石、清泉、瀑布、溶洞、廟宇、傳說,有虛有實,有明有暗,有光有色,有奇有險,巧奪天工,共有景觀400餘處,景點44個。 太行山大峽谷不僅自然風光令人陶醉?人文景觀也光彩照人。這里的文化底蘊十分深厚,孔子回車、二仙真人的故事源遠流長,曹操北上太行留下的千古悲吟《苦寒行》和「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流芳百世,史跡猶存,特別是坐落在紫團山西南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真澤宮,是保存完好的典型道教建築,始建於唐代,佔地6900平方米,有牌坊戲樓、三進院大殿、梳妝樓、鍾鼓樓、插花樓、望河樓等,整個建築結構嚴謹,布局合理,工藝精美,殿內壁畫、彩繪內容翔實,故事性強,雕石畫坊精美典雅?有十分珍貴的歷史和藝尤欣賞價值。 是接受古建築風格和藝術教育的理想之地。

『伍』 誰知道清水河這個地方

清水河 ①縣名 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南部、黃河東岸,鄰接山西省。清置清水河廳,1912年改清水河縣。農產有穀子、莜麥、黍、馬鈴薯等,畜產以山羊、綿羊為主。 【地形地貌】 清水河縣地處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交接地帶,地質構造屬山西台背斜與內蒙古地軸相接之過渡帶。岩石平緩,黃土覆蓋較厚,地勢由東南向西漸次低下,平均海拔高度1 373.6米;境內以山地最多,灘川地甚少,整個地形是山、川、溝相間,山巒起伏,大體分為低緩丘陵區、低山丘陵區、五陵溝壑區、土石山區和沖積平原五大類型。主要山脈有盤山、玉屏山、金蓋山、銀礦山、火石山、青龍洞山、饅頭山、蘆草山、紫金山。 【氣候】 地處中溫帶,屬半乾旱典型的大陸性氣候。由於地形復雜,境內地區氣候變化差異明顯。主要特點為冬長夏短,寒冷乾燥,風多雨少,年平均氣溫7.5℃,一月平均氣溫一11.5℃,極端最低氣溫一29℃,七月平均氣溫22.5℃,極端最高氣溫37.1℃。年日均氣溫5℃以上的持續天數為198天,日均氣溫O℃以上的持續天數為232天,全年平均日照2 900小時,無霜期平均為135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410mm,最高年份為1967年620.8mm,最低年份為1962年184mm。年蒸發量2 577.2mm,為降水量的6.3倍,乾旱年份可達14倍。 【水文】 地表水系的發育程度受到構造,岩性的控制.境內南北兩地由於所出露的地層岩石不同,其發育程度也不同,在北部地區,不僅清水河、渾河、古力半幾河等幾條較大的河流有常年流水外,所有的山溝幾乎溝溝有水,而南部地區雖溝壑縱橫,但都是旱谷,最大的是楊家川、北堡川,也僅為季節性泄洪通道.此外黃河縱貫清水河縣西部,黃河、渾河、清水河、古力半幾河四條主要河流流經縣內總長180.5公里,河網密度為0.06公里/平方公里,有水庫11座,人工塘壩38座,水面面積1.5萬畝。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其特點一是儲量大,二是品位高,三是品種多。主要有煤、石灰岩、白雲岩、耐火粘土、高嶺土、紫木節、大理石、鋁土礦、鐵礦等。煤的儲量為18億噸,原煤發熱量為5 003-6 357大卡/公斤,除可作配焦煤原料外,是良好的工業動力用煤和低干餾的煉油用煤。石灰岩是分布最廣、儲量最大的礦物之一,主要分布於縣城附近、石壁橋、王桂窯、窯溝鄉四個區域,總鍺量20多億噸,適宜於露天開采,完全具備建設大型水泥廠的條件。耐火粘土總儲量6.1億噸,質量達到工業要求,具有綜合利用的可能性。高嶺土主要分布在窯溝、黑礬溝、塔爾粱等地,僅黑礬溝、塔爾梁兩處儲量即達500萬噸。高嶺土質純潔,原礦的三氧化二鋁含量可以達到38-40%以上,雜質含量甚微,可塑性高,結合力強,白度高,在l 260℃時白度可以達到79.7--80度,顆粒細,未經選礦即可達精礦標准.經宜興陶研所化驗鑒定,被譽為"全國之冠"。大理石分布較廣,石質主要為石灰岩、白雲岩、泥質及方解石組成。品種以"晚霞I號"為代表,其變種或亞種達20多種。鋁土礦分布面積500多平方公里,礦層平均厚度10.7米,基本屬高鋁耐火粘土礦床,儲量為8 400萬噸。在金屬類中有錳礦;非金屬礦中有白泥、石英、長石、方解石、雲母、石墨、冰州石等。建築材料中有儲量豐富的石材、砂、礫石及碎石;化工原料中有黑礬、膽礬和磷礦。野生葯材主要有甘草、黃芩、山大黃、柴胡、防風、知母、生地、白頭翁、蘆根、白茅根、車錢子、麻黃、蒲公英等50餘種.野生植物有檸條、沙棘等,還有天然草場128萬畝。野生動物主要有狐狸、獾、兔、狼、黃鼠、鷹、啄木鳥等。 【概況】 1949年6月,清水河縣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建立清水河縣人民政府,屬綏遠省薩拉齊縣專署管轄。1954年歸烏蘭察布盟管轄。1995年底劃歸呼和浩特市。全縣現轄2個鎮、12個鄉、126個行政村、831個自然村。總面積2 85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63萬畝;總人口132 224人,其中農業人口113 919人。 ②河名 黃河上游支流。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古代稱西洛水、高平川水、蔚茹水,發源於六盤山東麓開城鄉境內的黑刺溝腦,向北流經固原、海原、同心、中寧等縣,在中衛的泉眼山西側注入黃河,長303公里。是寧夏境內流入黃河最大、最長的支流,在固原地區境內流程180公里(直線),流域面積8499.6平方公里,年平均徑流量1.65億立方米。受整個氣候的影響,清水河流量越來越小,表現出乾旱半乾旱河流的特點。 歷史上,清水河兩岸台地是土著人生息繁衍和耕牧的地方;也是北方少數民族相互融匯的地方;清水河谷地是古絲綢之路固原境內的一部分,也是蕭關古道的的一部分;更是古代北方少數民族進入中原的主要通道。現在,清水河沿岸還有不少規模很大的古城遺址,是歷代戰爭留在清水河兩岸的縮影。酈道元在他的《水經注》里將清水河的走向、匯入的小支流、流經的地方等寫得非常清楚。 近些年來,由於污染和乾旱等原因,清水河已經開始變成一條臭水河,流量不斷減小。 ③河名 山西省中陽縣城東傍有一條南川河,史稱清水河,猶如一條玉帶,由南向北繞城而過,古為寧鄉八景之一,美名其曰「川淄驚風」。昔人張天秩作《川淄驚風》描述清水河如下: 水德澗涵本靜清, 馮夷偶觸怒濤生。 光搖北極連天動, 勢赴長河澈晝嗚。 澎湃屢驚鷗鷺夢, 飛潛聊逐鳥魚情。 有時眾竅厲風止, 海不揚波大愧平。 上述詩意即是說,清水河源自縣城南四十里泉子山,流經中陽,北匯三川河,轉西入黃河,常時水流平緩,清澈見底,若遇山洪暴發,便驚濤洶涌,濁浪排空,其「川淄」之勢驚人,「驚風」之感嚇人。 ④清水河是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境內的一條河流。它貫穿全市,把市區分為東西兩部分。全長109公里,流域總面積2380平方公里。發源於崇禮縣,在市區南部清水河村西南方1.8公里處匯入洋河。由洋河流入官廳水庫。 ⑤清水河街道辦事處,是市委、市政府為解決歷史遺留"三不管"地帶--"插花地"問題,批准於2003年10月8日掛牌成立的辦事處。清水河街道設黨工委、辦事處黨政領導機構,是羅湖區委、區政府的派出機構。轄區面積13.629平方公里,東起廣深(布吉段)鐵路線與東曉街道相連,西到北環路與福田區華富街道和梅林街道相接,南至泥崗路與筍崗街道和福田街道園嶺街毗鄰,北到特區管理線與龍崗區布吉街道接壤。轄區總人口13.5萬人。辦事處下轄梅園、坭崗、銀湖、清水河、草埔西、玉龍、龍湖7個社區工作站。轄區有道路公司、三九制葯、肉聯廠、運發實業、特發華日等大型企業,有羅湖區最高學府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有管理規范、面積近兩平方公里的清水河物流園區,有環境優美、風景怡人的銀湖旅遊景區。 清水河街道自成立以來,按照"大力夯實社區基礎、建設平安清水河"的工作思路,以整治"插花地"玉龍村作為突破口,扎實開展各項工作,推動轄區朝著平安、和諧、繁榮的方向發展。隨著政府管理與服務職能的不斷強化,基礎設施的日益完善以及清水河物流園區的全面改造,將為清水河轄區經濟的騰飛打開廣闊的空間,明天的清水河將會更繁榮、更絢麗!

『陸』 龍門位於中國哪個省

南充市龍門鎮
龍門鎮位於南充市東北部,嘉陵江東岸,屬亞熱帶,溫暖濕潤低山丘陵地帶。宋時建鎮。距南充城區15公里,距南充火車東站1.5公里。為高坪十里工業開發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屬四川省五大集鎮之一。1995年被列為國家級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全鎮幅員33.94平方公里,場鎮面積3.8平方公里,大小街道32條,總長13000餘米,其中最長的街道1500米,寬36米。轄14個行政,129個社,7個居民段,42個居民小組,總人口5.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5萬人,耕地面積17063畝。2000年工農業總產值59101萬元,其中:農業產值8421萬元,鄉鎮企業產值50680萬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2578元。糧食總產量11980噸。勞務輸出4180人,勞務輸出收入2508萬元。財政收入503.39萬元。
農業堅持科學種田,調整產業結構。全鎮七個村廣柑高換改良50萬株,種植商品蔬菜5000畝,其中:膜覆蓋3000畝,建大小棚溫室150畝,形成了龍門蔬菜批發市場;全鎮有5個村制種玉米5100畝;1個村水稻制種602畝,均獲得很好的經濟效益。
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齊全。全鎮實現社社通公路,公路總長達58公里,其中:三級公路5公里;水上運輸可上至廣元,下達重慶;318國道貫穿全境,達成鐵路過境18公里;開通程式控制電話2500門;實現了村村通直撥電話,縮短了與外界的距離。建成地面衛星電視接收塔3座,行動電話接收站1座,用戶達11000餘戶;有線廣播遍布全鎮各村社,電視覆蓋戶數佔92%,其中有彩電的戶佔20%。生活和工業用水來源於嘉陵江或地下取水,3個水廠的日供水量達15萬噸;天燃氣日供氣量1.2萬立方米。「鯉魚跳龍門」雕塑與「太陽燈」、「天鵝燈」等造型各異的街燈,交相輝映,寬闊繁華的街道綠樹成蔭。法庭、司法所、派出所、交警各隊、刑偵中隊、綜治辦等部門,為龍門人民安居樂業提供了可靠保證。人行、建行、工行、農行、信用社、工商聯商會儲金會等6家金融單位為支援企業發展作後盾。100多家茶園(館)清香四溢,生意興隆;10多家歌舞廳樂聲悠悠;國民大酒店以優良的環境,得到了市、區大型會議選址的垂青;佔地800餘畝的大岩山公園遊人如織,復興的雲霧寺,香客不斷。鎮上各行各業月經營成交額在1000萬元以上。逢場天,流動人口達15萬人次,不是逢場天也在2萬人次以上。
龍門鎮黨委、政府著重開發房地產業,一是出優惠政策;二是加速城鎮配套及功能完善,營造良好發展環境;三是政府部門為其提供一條龍服務。1997年至2000年,四年間,新建營業及住宅面積16萬平方米,公共建築3萬平方米,工業及生產性建築12萬平方米。房地產業創產值12500萬元。房地產業的發展,一方面帶動了本地沙、石、磚、瓦以及水泥製品等地方性建材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又促進和加快了城鎮建設的步伐。?
全鎮工業、農業、交通、通訊、鄉鎮企業、城鎮建設、民營經濟、文教衛生等發展迅速,現代化城鎮格局已初步形成,周邊10多個鄉鎮的幹部、群眾紛紛到鎮落戶,一些外來投資者紛紛前來經商辦廠,興辦實體。南充棉紡廠、南充泰達化纖有限公司等大中型骨幹企業,為龍門鎮經濟發展注入了勃勃生機。全鎮有各類企業2051家,其中:中外合資及骨幹企業31家。
安溪縣龍門鎮
安溪縣龍門鎮安溪縣龍門鎮位於風光旖旎的晉江溪畔,與廈門特區毗鄰,面積156.33平方公里,山地15.6萬畝,耕地2.7萬畝,現轄31個行政村,人中6.5萬人。這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物產豐饒,是革命老區之一。改革開放以來,龍門鎮黨委、政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抓好農業生產為基礎,以企業發展重點,以黨的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為保證,有力地促進全鎮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和進步。1998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達4.3億元,農民人均收入達3250元。展望未來,前程似錦。龍門鎮將繼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立足鎮情,奮力拚搏,扎實推進新一輪創業。龍門鎮位於安溪縣南部的東嶺峰北麓,東鄰南安縣翔雲鄉,南連同安縣汀溪鎮,西與虎邱鎮、大坪鄉交界,北和官橋鎮接壤。地處東經118°05′,北緯24°57′,面積156.33平方公里。
龍門之名因山而得。明嘉靖《安溪縣志》載:「龍門山,在依仁里,山勢若崖,兩石夾峙如門,古龍門驛以此得名」。當地族譜亦有如下記述:「層岩迭嶂,山勢險要,崖岩直抵溪底,深百尺,通往小道,必經兩岩夾峙之間,隙縫處如門。」其地圩場,亦稱龍門圩。
安溪置縣之初,龍門屬歸善鄉依仁里,從宋至元、明、清龍門仍屬依仁里。民國初期沿用清制。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依仁里屬依新區;1940年6月,改為第一區龍榜鎮,8月改屬龍門、官榜兩個鄉鎮;1945年,恢復龍榜鎮,下轄仙地、溪內、湖山、金獅、榜頭、山美、榜寨、美卿、寮山、龍山、龍門、桂瑤12個保。
建國初期,龍榜鎮屬龍城區,不久改屬第二區,1952年7月改為第六區,同年9月改屬官橋區,1958年2月撤區改設龍門鄉,1958年9月並入官橋人民公社,1961年8月劃為龍門、湖山、仙地、桂瑤、榜頭、寮山六個小公社,隸屬官橋區。1965年撤區,六個小公社並為龍門公社,1984年改為龍門鄉,1991年改為龍門鎮至今。現下轄山頭、美頂、美內、美卿、榜寨、寮山、龍門、龍山、龍美、翠坑、桂瑤、桂林、觀山、湖山、炙坑、溪坂、溪內、溪瑤、仙地、仙東、仙西、仙鳳、金獅、洋坑、和平、白芸、榜頭、大生、山美、後坂、光孝31個村。
綿陽市龍門鎮
綿陽市涪城區龍門鎮地處涪江上游,距綿陽機場15公里,四川小城鎮建設重點示範鎮。108國道高速公路橫穿東西,且有被譽為""西南楊浦大橋""的互通式立交橋座落場鎮,九寨溝環線的綿江一級公路縱貫南北,距寶成鐵路復線一級貨站綿陽火車站6公里,是綿陽市的重要交通樞紐、進出川物資的重要集散的和中轉站。交通、通訊、商貿較為發達,鎮內壩丘相間,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6.3OC,雨量充沛 ,年均降雨量987毫米,日照充足,無霜期272天,涪江、長灘河穿境而過,水資源豐富且無污染。建鎮於1998年6月,鎮內種、養殖業比較發達,是綿陽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優質水果生產基地、奶牛養殖基地、涪城區農村能源沼氣建設試點鎮。全鎮轄9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52個農業合作社,總人口1.2萬人,幅員面積23.7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3萬畝。
建鎮以來,鎮黨委、政府與全鎮人民一道,發揚""團結務實、艱苦奮斗、開拓創新、振新龍門""的龍門精神,堅持走特色發展的路子,使全鎮的面貌煥然一新,農村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場鎮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到2002年底,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510元。鄉鎮企業發展以年均25%的速度遞增,工農業總產值和財政收入翻了一番,集鎮面積擴大了3倍,場鎮綠樹成蔭,四季常青,呈現出園林式場鎮的格局。鎮上先後榮獲綿陽市萬畝無公害蔬菜生產示範鎮、四川省小城鎮建設試點鎮、綿陽市近郊工作先進鄉鎮等殊譽。
龍門陣
村民曾實擺了這樣一個龍門陣:幾年前,我聽說養奶牛能賺到錢,就貸款借錢加上10多年的積蓄近40萬元,一下子從內蒙買回了34頭奶牛修圈飼養,每天產出千斤鮮奶,收入千把元。我盤算著,這樣下來一年就是30多萬啦。鄉親們看到有搞頭,也跟著養起了40多頭。哪曉得人算不如天算。1999年秋天,全鎮80多頭奶牛突發牛瘟病,奶是不能賣了,上頭傳下令來,龍門鎮的奶牛得全部槍殺深埋。我一輩子都忘不了11月22日那個日子,那天正是我34歲生日,我那34頭連同鄉親們的40多頭白花奶牛牽到了村外的荒野中,聽到那「啪啪啪」的槍聲傳來呀,我簡直就是萬箭穿心,一家人抱頭痛哭:「血本無歸呀,這閻王債變牛作馬也還不起喲……」
曾實說著落下淚來,繼而又破涕為笑說:就在我一家人痛苦萬分的時候,市委書記楊海清來了,區、鄉、村連同畜牧部門的幹部來了,千言萬語安慰我,他們說,他們有責任,防疫體系沒跟上。於是市委書記發話,區上領導拍板,貼息農貸加上區鎮補助5.5萬元,鼓勵我再干。我是思前想後,斗膽又買了34頭奶牛來喂。書記鎮長帶頭,鎮上撥出專款請畜牧師成立了奶牛協會,從奶牛引進、飼養、防疫、治病到牛奶市場聯系,幹部們不知跑了多少路費了多少心,現在我們龍門鎮的奶牛已發展到了上千頭。我也發展到了76頭,一天一噸奶,收入2000塊,兩年多,我不僅還清欠債還當真發起財來了。想到絕處逢生中幹部的恩德,我不知多少次備上禮物到幹部家去謝恩,可沒有一次不是原物帶回;也不知多少次想設宴請幹部表表心意,也沒有一次請客是成了功的。鎮黨委書記姜國林一次次給我說:「曾實呀,你開初的失敗責任有我們的份,扶你和鄉親們起來同樣是我們幹部的責任,談啥子謝嘛!」開初,我聽著,後來就慪氣了:「難道我家的飯有毒哇!」話語間,曾實臉上真真透出怨氣來。
說到龍門鎮的幹部,小橋村村民王明珍擺的龍門陣也頗有意思。「我們這個社都在這半坡地上,又缺水,過去只能種些紅苕、玉米、麥子吃。鄉親們就在房前屋後栽了好多的柑桔、橙子、桃李等果樹,開頭那幾年,還能賣到錢。後來,果子味道不行了,挑到城裡打堆堆也賣不脫,人呢,還是窮。我們這里景色好,春夏天花果好看得很,香得沒法;秋天呢,果子黃金色的,也好看,就是沒得人摘。嘿,鎮上幹部有眼光。前幾年他們來,叫我們搞農家樂,說這里景色好,城裡人肯定喜歡。我說城裡人大魚大肉都吃不完,還到鄉下來吃粗茶淡飯?幹部說就是要粗茶淡飯。幹部們還專門蹲點給資金補貼,一家一戶地規劃喊搞,我們半信半疑地搞起來。嗨!城裡人當真就來了,春天看花,秋天裡摘果子耍,土雞土鴨紅苕芋子啥都吃,打牌、喝茶一天兩頓飯一個人收20元現錢。就這樣子,二三年家家戶戶都修起了新樓房。」王明珍說,為了感謝幹部指點,鄉親們商量好了,幹部來吃飯不要錢,算是感謝,可這么幾年了,硬是一回也沒感謝到。那回鎮上姜書記一家來,我堅決不收錢,衣兜都扯爛了,他還是把錢給了我。我有點氣,就說,姜書記你二天莫來了!他走遠了,丟回來一句話:肯定還要來……
擺起龍門鎮的龍門陣來,硬是就像和尚敲木魚,多多多。諸如貧困戶建房幹部跑城裡買舊磚瓦舊木料呀;建起了無公害蔬菜基地又在公路上安路燈,免得農民趕早市賣菜掉水溝呀;開文體運動會搞抓雞抓鴨扛糧食比賽給村民尋開心啦……
陽春河口鎮龍門鄉
龍門鄉,位於廣東省陽春市河口鎮,是解放革命老區,鄰靠鵝嶂嶺自然保護區,電資源豐富
有實際地名意義的龍門
移民後重建的龍門村浙江麗水雲和縣的龍門,原稱湯候門,風光旖旎的江濱村寨,南宋宰相湯思退(117—1164)府邸。然而,歷史註定了這里會發生一段故事,並改變這里的地名。
龍門的景色
八百里甌江浩浩盪盪,湯候門村就坐落在甌江中段風景秀麗的江邊。和所有的村落一樣,它的文明沿著水系在傳播,河流是文明的脈絡。清代詩人胡行之有《船過龍門》為證:「風雨晴陰一日俱,黃梅時節聽啼鴣,沿途不盡天然景,溪外青山山外陰。」 進步的文明,向來都伴隨著自私、可笑的故事。清道光年間,在一個無法考證的日子裡,一位龍泉新任知縣乘舟逆溪而上,來到一地,只見青山綠水,稻花飄香,江帆點點,彷彿人入畫中,不禁心喜。然而,煩惱頃刻而至,一個峽谷橫在眼前,江流急喘,逆水行舟,難上加難。向岸上打聽,方知此地為湯候門之礱空灘。急難之餘,只得上岸請村民拉纖,然而,正值農忙時節,村民有心推辭,知縣惱怒。村民問大爺何處任職,知縣道:「我乃堂堂七品龍泉新任知縣」,眾人大笑說:「此地為雲和地界,叫湯候門村,你管不了我們。」於是,大夥一鬨而散。知縣氣得臉色鐵青,說「你們等著瞧吧!」乃步行而上。知縣上任不久,千方百計地討好知府、御史等,並奏章說:「湯候門,乃龍泉之門戶,赴縣必經之道,然現屬雲和縣邊遠難治之處,當劃歸龍泉。」爾後,湯候門乃劃歸龍泉管轄,並更名為龍門,取「龍泉門戶」之意,又把龍泉王莊的外半村、際頭村、上坑村、丁村劃給雲和縣管轄。因龍門四周之地皆雲和,又有「飛來之地」之說。
直至民國三十三年,雲和縣長潘一塵看到「飛地」妨礙政令執行,弊端極多。如:應征壯丁逃至龍門,雲和縣就無法直接抓捕,須函請龍泉縣政府協捕,而文到龍泉,壯丁早已逃之夭夭;雲和禁殺耕牛,而殺牛者只要將牛牽入龍門既無所顧忌。乃呈文浙江省政府說:「龍門四周之地皆雲和,是舊時私怨造成的插花地。」後經省民政廳查明,龍門仍劃歸雲和縣管轄。
舊時,龍門確為龍泉之地。《湯候門夏氏宗譜》雲:昔村在龍泉縣東120里,自治區域,名為龍泉縣龍門鄉,礱空寨扼其水口。紗帽岩據其上游,山脈發自鹿角尖,住屋朝於方山嶺,村旁有獅、鳳、虎、龜四山並兩寨,雙橋、柳河、河溝八景為村中勝跡。我少時在家中看到的許多農業稅單、屠宰稅單等,都蓋著龍泉縣政府的方型大印。
今天,原有龍門村古樸的木屋、幽長的石板道,都已隨電站的建成而湮滅,只有這個耐人尋味的故事還在民間口口相傳。(選自《鄉土雲和》,作者:黃育盛)
陝西省韓城市古代稱
韓城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夏、商屬雍州,《書·禹貢》有「龍門,禹貢雍州之域」的記錄。相傳夏禹「導河積石,至於龍門」,因而史以「龍門」為韓城地域的代稱。
有關的年代
西周初年,周武王之子(名佚傳)封於韓,食采於韓原一帶,稱韓(侯)國。周宣王時,秦仲少子康又受封於梁山,是謂梁(伯)國。周襄王十一年(前641年)為秦穆公所滅,今韓城市南古少梁即其都。明《韓城縣志》載:「韓,候、伯之國也」。
春秋時,晉封韓武子萬於韓原。《博物志》載:「韓,武子采邑」。武子後,獻子厥從封姓為韓氏,當時,晉佔有河西之地與秦接壤。周襄王七年(前645年),秦與晉惠公夷戰於韓,秦敗晉,虜其君,晉獻河西地。周頃王二年春(前617年),晉伐秦,取少梁。
戰國時,周貞定王二十八年(前441年),少梁城屬魏。周威列王十四年(前412年),魏攻佔秦繁龐。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韓、趙、魏三分晉地,少梁屬魏。周顯王七年(前362年),秦敗魏於少梁,俘魏相公孫痤,攻取魏繁龐城。周顯王十五年(前354年),秦與魏戰元里(在今大荔縣境內),斬首七千,取少梁。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年),秦更少梁為夏陽,置邑。
秦滅六國,夏陽屬內史地。
西漢高祖元年(前206年)正月,項羽先後分封三王,董翳被封為翟王,領陝西北部地區。八月,劉邦入關中。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分內史郡之一部分為左內史。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左內史更名為左馮翊。夏陽屬之。
新莽時,改夏陽為冀亭,屬列尉大夫治。
東漢時期,光武中興,國都東遷,西京三輔(京兆伊、左馮翊、右扶風)不變,冀亭又復名夏陽,仍屬左馮翊。光武帝建武元年(25)至明帝永平二年(59),合陽並入夏陽。
三國時期,魏國雄居中原,夏陽屬魏雍州馮翊郡,晉仍因之。後屬華山郡。
東晉穆帝永和五年(349),上郡治所由膚施(今延安)遷居夏陽避羌亂。七年(351),苻健在長安建立前秦,夏陽屬之。
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夏陽屬華州華山郡。西魏廢帝元欽二年(553),隸同州武鄉郡。宇文覺廢魏建立北周,明帝二年(558),夏陽並入合陽。
隋開皇十八年(598),夏陽自合陽分出,重新設縣,以古韓國改名韓城,屬馮翊郡。

『柒』 山西夏天最值得去的10個景點,每個都是民間的皇宮,堪比皇家園林

天官王府是明王朝重臣王國光及其家族數代相承建造的大型官居建築群。它涵蓋了我國現存並仍然能夠居住使用的元、明、清、民國歷朝建築,被專家譽為中國民居建築的一顆明珠。

它是明代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刑、戶、吏三部尚書王國光的住宅,王國光曾經輔佐明朝達四十年之久,也是其家族數代相承建造的大型官居建築群。

天官王府現保存完好的官宅民居有四十餘處,涵蓋了居住、祭祀、文化、商業等建築類型。從我國存世最古老的元代民居,到明清兩代留存官居宅,再到民國時期中西合璧風格的「樊家莊園」在這里無不具備。

山西省沁水縣城西南方向25公里土沃鄉境內。唐代思想家、文學家柳宗元後人曾在山西沁水縣境內的「柳氏民居」聚居數百年。

有這么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晉南小村落,近年來卻頻頻出現在世人眼前,這就是晉城沁水柳氏民居。西文興古村落里的柳氏村民,自被證實是唐代著名文學家柳宗元的一脈後裔後,就引起各界轟動,它為中國柳宗元研究填補了空白,也則為傳承柳宗元文化提供了真切可依的實證。

柳氏民居內的中憲第,此院落大門門樓與司馬第有一樣的超凡氣勢與恢弘氣派,但不及其奢華講究。「耕讀書香」匾額高懸過樓斗拱下,過樓二樓有木樓台,院內人可從此向外眺望。與其他院落不同的是這個院落似乎是西文興村柳氏後人的教育中心—私塾所在地。

柳氏民居就其建築規模、藝術、工藝質量、建造技術來看,建造工藝水平極高,布局結構精巧,磚木結構十分堅固。從門、窗、過亭、檐頭、勾檐、浮雕等方面來看,其觀賞、研究的價值大於喬家大院,且保存下來的文物之多、之好在山西省少見。

在山西省晉城市以北20公里澤州縣太行山上,有一座擁有2600多年的 歷史 古鎮——大陽古鎮,是目前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元明清古鎮。大陽鎮古稱陽阿, 歷史 悠久,人文璀璨。 歷史 上曾是"秦皇置縣,漢主封侯,西晉設郡"之治所,先後為縣、為侯國、為郡的治所長達800餘年。

大陽古鎮是我國著名的仕官之鄉, 歷史 上人才輩出。僅明清兩代,有史可查的官員就有150多位。當地有「三斗三升芝麻官,有官不到大陽誇」的民諺廣為流傳。明清時期大陽的經濟發展到鼎盛,文化事業也突飛猛進,科甲昌達,俊才輩出。

剛到古鎮,就已經感受到了古鎮的熱鬧,古鎮城樓上鐫刻著四個遒勁有力的四個楷體字「古陽阿縣」,來來往往的遊客在城樓間穿梭,城樓下特色小吃的香味更讓遊客蠢蠢欲動。

其中有執掌六部的尚書級高官,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一品官員,更有武狀元張大經晉東南一枝獨秀,更有一個巷子,九位進士的奇景,所以指示牌上官帽標志之多,也就不足為奇了。大陽古鎮眾多的雙插花樓也暗合了官帽的造型。

大陽鎮因此被稱為「中國古城鎮活化石」。漫步古鎮中,城池寨堡、官居商宅,樓閣津梁、寺廟祠庵比比皆是,一磚一石,一草一木都散發出滄桑韻味,吸引著八方來客。

介休張壁古堡整座古堡順塬勢建造,南高北低。從堡北向下俯視,左、中、右各有一條深溝向下延伸。堡南則有三條向外通道,堡西為窯灣溝,峭壁陡坡,深達數十丈。

《爸爸去哪兒》陳小春兒子Jasper、吳尊女兒neinei和兒子max,杜江兒子嗯哼,劉愷宏女兒泡芙,還有鄧倫帶著素人小孩,齊聚有著"中國十大魅力名鎮"之稱的張壁古堡。

滿世界聽說晉中的大院,但還很少有人聽說過張壁村這樣的古堡式村落這是清華大學教授、著名建築師陳志華在《中國古村落張壁村》一書中提到的。現在,這里已是國內外遊客,特別是建築專家關注的熱點。

以軍事堡壘形式而建立起來的古堡內部構造特殊,宅院大門全部向內,外牆高度不一互相掩護遮擋。如無人帶路,走入其中迷路難免。而更考驗遊人"認路能力"的是神秘的"地下迷宮"

有人說,太行山有最危險的村莊郭亮村,而山西的寧武縣有最傲嬌的村莊——懸空村;太行山有最驚人的掛壁公路,而寧武有掛壁公路的袖珍版——懸崖棧道;恆山有聞名世界的寺廟懸空寺,而寧武也有懸空寺的民間版。這些個比喻說的可真是形象。

山西, 歷史 文化濃厚,自然風景迷人,一直關注山西的一些特色 旅遊 景點,這里寺廟眾多,幾乎每個村莊都有一座或大或小的寺廟,村民都能娓娓道來其相關神仙般傳說或者有 歷史 根據的哪皇哪朝曾經來過。

管涔山深處,濃密蔥蘢的林海之中,有三個古老神奇的懸空村:王化溝村、五花山村、曹家梁村,均屬寧武縣涔山鄉,三村相距很近分別都建在百米高的懸崖絕壁上,遠處眺望好似空中樓閣,天上人家。

至今,這里的山村居民仍然猶如古代一樣,將其居室院落構築在高距地面百餘米處的懸崖半山之上,互相來往的道路也依然採用懸崖棧道。當地將這些具有典型古風特色的居民尊稱為"天上人家"或"棧道人家",這里的居民仍然保持著一種睡火炕、點油燈、走棧道的古老風情民俗。

晉商是中國最早的商人,其 歷史 可遠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明清兩代是晉商的鼎盛時期,晉商成為中國十大商幫之首。在中國商界稱雄達500年之久。晉商之家族不同於一般官紳家族,它是具有商業烙印特徵的中國傳統文化家族。

利用這一建築奇葩開辟的晉商文化博物館,是全國首家展示晉商文化的博物館。通過7大系列、25個展室,揭示了晉商之所以能成為全國十大商幫之首的奧秘,展示了晉商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

而渠氏家族是明清以來聞名全國的晉中巨商之一,在祁縣城內有十幾個大院,千餘間房屋,佔地三萬多平方米,人稱「渠半城」。渠家十七世有著名的三大財主:田喜財主(渠源潮)、旺財主(渠源湞)、金財主(渠源淦)。

清朝乾隆年間,因賑濟災民有功,乾隆賜匾載籍之光。

200年前,這里是全中國票號和茶莊的總部和結算中心,被稱為中國版的華爾街

2006年,渠家大院和渠家長裕川茶莊舊址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1年6月,其所在的晉商老街被命名為第三批中國 歷史 文化名街。

青灰的斑駁里彷彿可見 歷史 的厚重和滄桑,歲月的年輪都刻畫在充滿擔當力量的城磚里。拾級而上,這片土地彰顯出古城特有的美麗。

威武的將士守衛著城池,面容中都流露出的威嚴與從容,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強烈的時代特徵。

圖為南門迎薰門

南北各一,東西各二,南門西邊還有一個小南門構成了平遙城牆的七道城門,城門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城門的多少城的規模形制、行政等級和商業、交通的情況是決定城門數量的決定性要素。四道城門是一般縣城的規模。即在四面牆的正中各開一道。迎薰門廣場上蕭瑟的樹,配合綿延到深處的城牆不由得讓人感覺到一種蒼涼和悲壯。

平遙城牆多出的城門,與行政等級關系不大,是因為交通情況特此設置。平遙城牆座北朝南,但南北交通的孔道卻從東西方向橫穿了古城。其一在地理位置上,東西方向位置極重要,其二,自明清兩代以來,平遙縣一直是山西重要的商貿集散地和金融業的發祥地,眾多富豪巨賈多雲集於此。商業、貿易的吞吐量是周邊縣城望塵莫及的。作家余秋雨曾盛贊「山西最紅火的年代,財富中心不在省會太原,而在晉中的平、祁、太三縣,其在尤以平遙為最」。平遙城牆在東西孔道各設二座城門從這兩個原因來看便不難理解了。

時常聽山西本地的同學說,榆次老城 歷史 悠久,文化深厚, 旅遊 資源獨具特色,集古民居、古城牆、古縣衙、古寺院、古街道、古商鋪等人文景觀,以及山、水、林、泉、瀑等自然景色為一體,融合晉商文化、民族文化、黃河文化、三晉文化、都市文化於一爐。

資料介紹,榆次是山西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是太原的南大門,素有並南重鎮之稱。早在戰國時期,史書就有了榆次城郭的記載。榆次老城是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在漢城舊址上修築起來的,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 歷史 。這座「周五里、高三丈、基廣四丈、上廣兩丈、池闊與高等、深半之」的老城一直較完整地保留到20世紀40年代。

這里建築氣勢雄偉,造型優美,色彩絢麗,構造精巧,是一處優秀的以古建藝術為載體的中國城市文化、政治文化、宗教文化、商業文化和民居文化的集結地。其地理位置獨特,是晉商 旅遊 黃金線路的起點。

晉祠是我國保存比較完整的,最早的皇家祠堂。在這裡面供奉著我們三晉人文始祖,三晉文化從這裡面發源。三千多年的 歷史 走下來,浸染了三晉大地,孕育出燦爛的三晉文化。

晉祠公園其實是一個古建築群,裡面建於不同年代的建築有很多。雖然和南方的園林相比,晉祠可能少了些秀美,和北京紫禁城相比,又少了些壯觀,但能在山西這塊平原之上建成一個幾乎全貌被樹木遮蓋又獨具建築風格的園林,那在古代也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事情。

晉祠現已成為一個有著幾十座古建築的中國古典園林的游覽勝地。這里殿宇、亭台、樓閣、小橋、古樹互相映襯,山環水繞,文物薈萃,古木參天,是一處風景十分優美的古建園林,被譽為山西的「小江南」,馳名中外。晉祠的文物古跡很多,比較著名的有:聖母殿、侍女像、魚沼飛梁、難老泉等。

晉祠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距離市中心25公里,是蜚聲中外的風景名勝區,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家園林,晉國的宗祠,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集約載體,國內宋元明清至民國本體建築類型序列完整的孤例。晉祠始建於北魏前,是為了紀念周朝開國皇帝武王的次子叔虞而建。

在太原市東山郝庄的高岡上,有一座永祚寺,寺院內屹立著兩座高塔,相距不到50米,相映成趣,構成雙塔凌霄奇觀,因而永祚寺俗稱雙塔寺。兩塔並非皇家所建,並非同時所建,並非福登一人所建,兩塔並存的景觀,也並非建設者的初衷。

永祚寺雖然規模不大,但卻有鮮明的特點。一是坐南向北,與一般的寺廟正好相反;二是磚結構建築極富特色,殿宇不用一釘一木,是明代典型的無梁式建築;三是雙塔對峙景觀,其餘地方少有;四是始於明代的牡丹種植,是一處牡丹觀賞勝地。

雙塔位於雙塔寺最高之處,都在雙塔寺東南方位,雖都被稱為宣文塔,但其實一座塔叫舍利塔,一座塔叫文峰塔。兩塔相距60米左右,平面都為八邊形結構,高約54.7米。塔身為磚石結構,外表飾以精美的磚雕斗拱,上承輝煌的玻璃飛檐。

永祚寺雙塔,兩塔猶如一對孿生姊妹,相映成趣,一個是先建的文峰塔,一個是後建的舍利塔,雙塔巍峨俊秀,是我國雙塔之最。登臨雙塔可將龍城盡收眼底,而且其中一座屬於風水塔,專為彌補晉陽文脈之不足而建,意義非凡。

『捌』 請問河北邢台威縣歷史。

威縣歷史悠久,相傳大禹之父鯀曾在此築堤防洪、拯救眾生,現存有「鯀堤」遺址,威縣曾為元朝威州州治所在地,「威」字源於宋代天威軍曾駐扎威州所轄區域,寓意「威武」。夏禹之前,境內已有人群漁獵稼穡,繁衍生息,其建置歷代多變。

西漢後期,漢平帝封宗親劉如意為廣宗王,置廣宗國,威縣地屬之,東漢初置經縣,屬安平國;隋初,在經縣廢址置經城縣,後分置府城縣,屬貝州;唐朝初年,於宗城縣置宗州,宗城縣、經城縣、府城縣屬宗州。

宋初,宗城、經城二縣屬河北東路大名府。1073年降經城縣為鎮,並入宗城縣,威縣境為大名府宗城地;元太宗六年,宗城縣並入洺水縣,仍屬洺州。1247年,洺水縣遙隸邢洺路威州。

元中統三年(1262年)升邢州為順德府,威州屬之,後改屬廣平路;民國初年,沿襲清制,威縣仍屬廣平府。

1945年6月,威縣解放,臨清、冠縣、邱縣、南宮、曲周、雞澤等縣在境內的「插花地」亦劃歸威縣,屬冀南行署四專區;1949年8月,冀南第四專區與太行第一專區合並為邢台專區,威縣屬之;1993年7月至今,威縣屬河北省邢台市。

(8)山西插花地擴展閱讀

交通優勢

威縣地處晉冀魯豫四省交匯地帶,位於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黃金十字路口」,北京、天津、石家莊、太原、鄭州、濟南等直轄市和省會城市,均在威縣4小時交通半徑之內。

威縣交通四通八達,大廣高速(廣州-大慶)、106國道(北京-廣州)縱穿南北,青銀高速(青島-銀川)、東呂高速(山東東營-山西呂梁)、340國道(山東東營-陝西子長)橫貫東西,京廣高鐵、京廣鐵路、京九鐵路、邯黃鐵路、京港澳高速四周環抱,構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

『玖』 秦政之三河經驗(上)

秦政之三河經驗(上)

戰國七雄之間的戰爭,大約一半以上發生在秦與三晉之間。在秦始皇滅六國之前,秦與魏趙韓之間的混戰,大致是一個西部諸侯征服中部地區的過程。主要的戰場就是三河之地。

河東、河內、河外(河南),在先秦兩漢時統稱「三河」。後來漢王劉邦聯合諸侯討伐項羽,攻佔西楚之都彭城。劉邦在戰前發布的檄文有一句:「悉發關內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漢以下,原從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者。」這個「三河士」,就是指河東、河內、河外三地的軍士。

三河之地,再加上隸屬於秦國內史地區的河西地(秦孝公心心念念要奪回的地盤),差不多輻射了整個黃河中游流域,也是廣義中原的一部分。河東本為晉國腹心,後來成為魏國遷都大梁前的首都圈,再後來成為秦國的河東郡。河內夾在太行山與黃河之間,魏、韓、趙各控制其中一片,插花地多,情況復雜。河外之地後來屬於秦國的三川郡,被秦國吞並之前,是兩周之地+韓國的三川郡。

許多關於早期中國文明的考古遺址,就在三河的范圍之內。這里在春秋戰國乃至西漢時,相當於全天下的腹胸,連接華夏文明各大版塊的樞紐。過了三河之地往東,就是一馬平川的華北、黃淮平原,往西就是關隴秦地。豫西通道與晉南豫北通道兩大交通線,注意,是包含水陸運輸的交通線,基本上都處於三河控制范圍內。三河的地盤其實不算特別大,但文明底蘊極其深厚,農工商百業興旺,到戰國時代人口蓬勃發展後,變得地狹人眾。

莫要小看【地狹人眾】四個字。這意味著人地矛盾突出,容易產生向四面八方輸出力量的動力。戰國時期,魏國率先變法,組建中原三晉同盟一起胖揍齊、楚、秦、中山、燕等邊陲之國,跟這個不無關系。經濟發達,有錢打仗;人口繁多,有兵打仗;學術發達,有人才儲備搞事。是以魏國率先稱霸諸侯,韓趙也跟著沾光不少。直到三晉反目成仇,東方的齊國與西方的秦國雙雙崛起,才遏制住這個勢頭。特別是變法後的秦國,不僅奪回了河西之地,飲馬於黃河,還瞄上了三河之地,為此征戰百年。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風水輪流轉。秦孝公支持商鞅變法,發動河西之戰大破魏師。秦惠文王用張儀之計得到剩餘的河西地與上郡十五縣。黃河以西盡歸秦,河東、河外失去了屏障,從此變成了秦國與魏韓兩國沖突的前沿。嚴格來說,此時的秦國強是強,錢糧還不夠富,地盤還不夠廣,人口還不夠多(這一點要記住)。疆域僅有內史地區+上郡+漢中盆地(南鄭)+沒設郡的隴西,有西北而無西南。對魏韓的軍事優勢是有的,但綜合國力尚未形成優勢。這對秦國將來治理三河地區的策略有直接影響。

秦惠文王前元十三年,張儀帶兵攻取了魏國的陝縣(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一帶)。想當年,惠文王他爸秦孝公剛即位不久就出兵包圍過這座矗立在函谷關附近的城池。但秦孝公沒打下來,也沒條件打下來。那時候連華山與函谷關都在魏國西河郡的手中,陝縣這個飛地可以奇襲但沒法佔領。張儀出兵的時候,情況已經不一樣了,可以依託函谷關出拳。魏人張儀拔陝縣之後,把當地的魏國吏民全部遷出來,讓魏國接收。遷進來的秦人從此成為陝縣的主體人群。

對於這件事,有的史家評價秦國高層當時還沒意識到爭奪人口的重要性。恐怕不是這個原因。嬴秦一族奮鬥成為諸侯的經歷,本身就是個不斷吸收西戎民與周余民的過程。拿下河西、上郡之後也容納了當地的故魏民。對爭奪人口的重要性豈能不知?

但是,秦魏爭河西近百年,積怨深,而且商鞅變法完成沒多久,秦民少而魏民多。陝縣這個地方,既是函谷關的門戶,也是挺進河外之地(韓國三川郡)的重要進軍基地。軍事意義過於重大,必須確保絕對的控制。於是秦國就用了置換人口的策略,來治理這里。無論是吸引山東士人的秦國求賢令,還是吸引三晉失地農民的徠民政策,都不會讓秦國高層對【新民】的信任程度整體超過【故秦民】。(【新民】不斷轉化為【故秦民】,【新地】轉化為【故地】,也是秦並天下的歷史進程。)

回過頭看,這一步還是很必要的。後來合縱聯軍多次攻打函谷關,但沒有再攻佔陝縣的紀錄。陝縣與函谷關要塞互為犄角。秦得陝縣的七年後,山東列國第一次合縱攻秦。函谷關擋在前頭,陝縣威脅著側後,五國聯軍不得不分兵監視陝縣。而聯軍撤退時,陝縣秦軍與殺出函谷關的秦軍主力打個配合,敵軍就免不了大把人頭落地。

不久之後,因為司馬錯的計謀,秦國把戰略重心轉到了大西南,滅巴蜀二國,得楚漢中六百里。秦武王上台時,才把東爭三河作為戰略重心。秦武王選擇河外為主攻方向,目標是吞韓國的三川郡,征服洛陽盆地以西的河外之地。核心任務是攻取韓國重鎮宜陽。

宜陽,在當時是個大縣,名為縣實為郡。號稱有十萬材士(可理解為全城的戰爭動員能力),「上黨、南陽積之久矣」(韓國上黨郡與河內地盤運來的糧草)。韓國總體上包括鄭地(新政首都圈)、上黨郡、部分河內地(不確定是否設郡)、三川郡(河外)這幾個板塊。宜陽相當於韓國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體量。所以,這一仗的規模其實蠻大了。

宜陽之戰打了五個多月,甘茂指揮得不是很好。秦軍最後贏了,斬首韓軍六萬,還北渡黃河,攻佔了河東的韓國武遂(大致今山西垣曲縣南部一帶),但自身損失恐怕也不算小。同一時間,楚懷王派兵北上救韓,實際上觀望。楚軍最後跟疲憊的秦軍達成互不進攻協議,轉頭攻佔了韓國在河外的第二大重鎮——新城。楚國一度把新城升格為新城郡。楚懷王這一次賺了一筆,把楚國的勢力伸入了伊洛地區。秦楚兩國賺了,韓國三川郡被瓜分。

秦國得到宜陽後不久,秦武王舉鼎受傷後來不治身亡,秦昭王上位,其母宣太後攝政,王舅魏冉主持中央工作。鎮守宜陽的秦將,是宣太後的族人向壽。秦國至此得到了半個河外之地,主要是拿著洛河流域,毗鄰洛陽盆地的周王室、西周君、東周君。伊河流域的新城被楚國控制著,後來還成為秦聯韓攻楚的一個劫材。

接下來,秦國在河東的蒲阪跟魏國打仗,爭奪河東的黃河渡口。但因為國際形勢變化,秦國沒有持續向河東輸出,而是重新在河外跟諸侯交戰。從結果來看,秦國若是不能拿下整個河外之地,函谷關總是要被對手敲門,沒法專心攻打河東地區(當時魏國已經遷都大梁)。

孟嘗君率領齊韓魏聯軍攻打函谷關三年,河外之地受到很大的破壞。秦昭王割地求和,但韓國沒能收復宜陽,魏國也沒有拿下陝縣。這場戰爭實際上給魏韓兩國帶來的利益,不足以彌補此前的損失。當時誰也不知道,更大的破壞,將在三國聯軍退兵後發生。而且,整個三河地區的戰爭形勢,將發生根本轉變。因為那個破壞列國平衡的人物即將登場。

『拾』 太行山在山西哪裡 太行山哪裡好玩

太行山大峽谷自然風光旅遊區 ( 國家森林公園 ) ,位於山西省壺關縣東南部,距山西省太原市250 公里,距河南省鄭州市 280 公里,距河北省石家莊市 300 公里,旅遊區佔地面積 93 平方公里,林草覆蓋率達 74.9% 。境內千峰競秀,萬壑爭奇,獨特的地形、地貌,珍稀叼動植物資源造就了太行山大峽谷最為奇異的自然風光。

太行山大峽谷是峰的"海洋",是石的國度,是洞的世界,是水的寶庄,是植物生長的園地,是動物生棲的天堂。風景區風光旖旎,景色奇異,匯集太行風采於奇峰澗壑之中,林海懸崖、山石、清泉、瀑布、溶洞、廟宇、傳說,有虛有實,有明有暗,有光有色,有奇有險,巧奪天工,共有景觀 400 余處,景點 44 個。
太行山大峽谷不僅自然風光令人陶醉?人文景觀也光彩照人。這里的文化底蘊十分深厚,孔子回車、二仙真人的故事源遠流長,曹操北上太行留下的千古悲吟《苦寒行》和「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流芳百世,史跡猶存,特別是坐落在紫團山西南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真澤宮,是保存完好的典型道教建築,始建於唐代,佔地 6900 平方米,有牌坊戲樓、三進院大殿、梳妝樓、鍾鼓樓、插花樓、望河樓等,整個建築結構嚴謹,布局合理,工藝精美,殿內壁畫、彩繪內容翔實,故事性強,雕石畫坊精美典雅?有十分珍貴的歷史和藝尤欣賞價值。是接受古建築風格和藝術教育的理想之地。

熱點內容
海棠花韓語 發布:2025-09-23 17:26:41 瀏覽:866
桑葚枸杞丁香 發布:2025-09-23 17:22:18 瀏覽:494
螃蟹西蘭花 發布:2025-09-23 17:20:42 瀏覽:485
盆景枝角 發布:2025-09-23 17:19:06 瀏覽:763
花花卉名稱大全圖片 發布:2025-09-23 16:49:21 瀏覽:266
窄葉盆栽 發布:2025-09-23 16:47:44 瀏覽:695
康乃馨插花圖片 發布:2025-09-23 16:46:55 瀏覽:817
中國最貴的盆景 發布:2025-09-23 16:40:31 瀏覽:4
大魚海棠男女主角 發布:2025-09-23 16:40:13 瀏覽:211
牡丹牌收錄機 發布:2025-09-23 16:32:47 瀏覽: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