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洪綬的花卉
㈠ 歷史上,什麼畫家擅長畫什麼
鄭板橋擅長畫竹
張善子擅長畫虎
顧愷之擅畫人像、佛像、禽獸、山水等
張僧繇,長於寫真,並擅畫佛像、龍、鷹,多作卷軸畫和壁畫。
展子虔,善畫人物、車馬、樓閣、山水,尤以畫山水聞名。
王維,擅畫人物、叢竹、山水。
張璪,擅畫山水樹石,長於破墨,尤工畫松,傳說可以雙管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
曹霸,畫承家學,擅畫馬,亦工肖像。今畫跡已不傳
元代趙孟頫擅長畫馬 明代唐寅擅長山水,又工畫人物,尤其是精於仕女
徐悲鴻擅長畫馬; 齊白石擅長畫蝦; 黃胄擅長畫驢; 李可染擅長畫牛; 吳作人擅長畫熊貓; 吳冠中擅長畫橋; 張大千擅長畫虎; 李苦禪擅長畫鷹; 韓美林擅長畫動物; 丁聰擅長畫諷刺漫畫 石濤擅長畫山水; 鄭板橋擅長畫竹。
顧愷之,東晉晉陵郡(今江蘇無錫)人。他是一個學識淵博、多才多藝的人,藝術上尤其 精於繪畫。他有「點睛」的絕技,畫的人物一旦點上眼珠,便如活了一般。而且他還是繪畫 多面手,對於山水、花卉、走獸、禽鳥、魚龍等都無不兼長。顧愷之繪畫作品的存世摹本有 《〈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列女仁智圖》等。顧愷之不但是傑出的畫家,而且還 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繪畫理論家。他的繪畫理論著作現存的有《論畫》、《魏晉勝流 畫贊》和《畫雲台山記》三篇。?
吳道子,約唐武則天垂拱初年(686年左右)生於陽翟(今河南禹縣)。吳道子一生創作較 多,繪畫兼擅各種題材,人物、山水、花鳥、走獸、魚龍等,無不精妙。他最擅長的是道釋 人物,畫天女、仙女也極生動。他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大畫家,不僅創作了眾多著名的壁畫, 而且也畫了不少著名的卷軸畫,還擅長雕塑。?
董源,又作董元,南唐鍾陵(今江西進賢西北)人。董源對山水、人物、花鳥、魚龍、牛 虎都很擅長,是個全才。他的人物畫主要作品有《夷光像》、《孔子見虞丘子》、《長壽真 人像》、《雪坡鍾馗圖》、《漁舟圖》、《漁父圖》、《采菱圖》、《牧牛圖》等;他畫虎 畫龍也別具一格,主要作品有《水石吟龍圖》、《風雨出蟄龍圖》、《出洞龍圖》等。董源 繪畫成就最高的是山水畫,主要作品有《瀟湘》、《龍宿郊民》、《夏景山口待渡》、《半 幅溪山行旅》、《夏山》、《寒林重汀》等。?
范寬,北宋著名山水畫家。他的藝術成就主要體現在筆墨技法上的獨創性和高度成熟。 傳世的范寬畫真本有《溪山行旅》、《雪景寒林》、《雪山樓觀圖》等。?
李唐,南宋畫家,河陽三城(今河南孟縣)人。他對山水、人物、林木、竹石、禽獸、界 畫,幾乎無一不工,其中造詣最深、影響最大的,是他的山水畫,其次是人物畫,畫牛也很 出名。李唐的存世作品,山水畫有《萬壑松風》、《江山小景圖》、《長夏江寺》、《清溪 漁隱》等,人物畫有《晉文公復國》、《採薇》等。?
黃公望,生於南宋咸淳五年(1269年),死於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黃公望是元代最傑 出的畫家,他的代表性的山水畫作品有《富春山居》圖卷,《剩山》、《九峰雪霽》、《陡 壑密林》、《浮巒暖翠》、《丹崖玉樹》、《雨崖仙觀》、《快雪時晴》、《富春大嶺》等 。?
徐渭,明浙江山陰(今紹興)人。他是明代後期一位個性強烈、品格突出的傑出文學家和 藝術家。而在他所擅長的各種藝術中,成就最為傑出的,當數繪畫。他的畫突破傳統思想, 借物抒情,舍形求韻,筆墨生動。他是一位全能的畫家,人物、山水、花鳥無不精通,尤以 花鳥畫得最好。徐渭的畫派,對後世畫壇影響也極大,清代的八大山人、石濤、揚州八怪及 近代的吳昌碩、齊白石、張大千、劉海粟等,都與徐渭有很深的淵源關系。?
陳洪綬,浙江諸暨人,明末清初傑出的人物畫家。陳洪綬的繪畫吸取傳統繪畫的精華, 博採眾長,又融入新機,於各種題材的繪畫無一不工,精妙入微。他的人物畫存世作品很多 ,較著名的有他早年的版畫《屈子行吟圖》,晚年的代表作品有《歸去來圖》、《生魯居士 四樂圖》、《隱居十六觀圖》、《六逸圖》等等。山水、花鳥畫流傳下來的重要作品有《蓮 石圖》、《荷葉鴛鴦圖》、《花卉山鳥圖》以及《雜畫冊》等。?
石濤,廣西全縣人。他是明靖江王贊?的十世孫。少年時代為了躲避清兵的殺戮,出家 做了和尚。石濤在繪畫上,既是傑出的畫家,又是偉大的理論家。他的畫論《苦瓜和尚畫語 錄》包含著極為豐富、精闢的美學思想,在中國繪畫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繪畫風格 多樣,題材廣泛。他的山水畫成就最大,其次是花卉畫。?
㈡ 梅花的資料
http://ke..com/view/4085.html?wtp=tt
㈢ 陳洪綬的「故山秋最好,今日斷相思」是什麼意思
這首詩也表達了詩人憶鄉思國的愁緒和國破家亡的悲痛。生於和平年代的我們,可能理解不了這種浩大的哀傷,而這,也不失為一種幸運。
原詩如下:
故山秋最好,今日斷相思。
但有丹楓處,無非白骨支。
難忘生長地,痴想太平時。
萬念俱灰冷,一歸夢未衰。
這首詩的作者是明代末年的畫家陳洪綬,他創作此詩時,正值山河破碎,朝代更迭。
陳洪綬(1599年—1652年),字章侯,幼名蓮子,一名胥岸,號老蓮,別號小凈名,晚號老遲、悔遲,漢族,浙江紹興府諸暨縣楓橋陳家村(今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陳家村)人。明代著名書畫家、詩人。
人物經歷:
年少師事劉宗周,補生員,後鄉試不中,崇禎年間召入內廷供奉。明亡入雲門寺為僧,後還俗,以賣畫為生,死因說法不一。一生以畫見長,尤工人物畫。所畫人物軀干偉岸,衣紋線條細勁清圓,晚年則形象誇張,或變態怪異,性格突出。
花鳥等描繪精細,設色清麗,富有裝飾味。亦能畫水墨寫意花卉,酣暢淋漓。還長於為文學作品創作插圖,能表現出原作人物的精神氣質。其畫手法簡練,色彩沉著含蓄,格調高古,享譽明末畫壇,與當時的順天崔子忠齊名,號稱「南陳北崔」。
其人物畫成就,人謂「力量氣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蓋明三百年無此筆墨」;當代國際學者推尊他為「代表十七世紀出現許多有徹底的個人獨特風格藝術家之中的第一人」。
㈣ 中國畫荷花作品名字都有什麼
《荷花圖》、《荷花鴛鴦圖》、《疏荷沙鳥圖》、《宋扇面畫晚荷郭索圖》、《宋馮大有太液荷風圖》。
1、《荷花圖》
《荷花圖》是中國近代畫家張大千創作的水墨畫,該作品繪畫的是荷花,整幅畫,構圖飽滿,疏密有致,用筆豪放大氣,格調清新典雅,彷彿預示著一個新生命的誕生,具有一股強勁的蓬勃向上之勢。作者創作這幅作品是為了贈予毛澤東。
2、《荷花鴛鴦圖》
《荷花鴛鴦圖》是明末清初書畫家陳洪綬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畫中為荷塘一角,蘆葦叢生,清澈見底的水面上,一對鴛鴦相伴而游,在它們上面荷葉碧綠似傘,幾朵紅荷正綻吐芳菲。
花鳥畫法工整細致,虛實相合。荷葉的脈絡、荷花的紅絲及荷柄之上的細刺都描繪得極其生動,而水波、水草、蘆葦只以淡墨數筆勾染而成。筆法虛實結合,使畫面呈現一種空靈潤澤的感覺。
3、《疏荷沙鳥圖》
《疏荷沙鳥圖》是宋代佚名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圖中所繪殘敗的荷葉表明了時當秋日,荷塘的一角,一枝枯瘦的蓮蓬橫出畫面,鶺鴒棲止於蓮梗上,側首注視著上方的一隻小蜂,其凝神專注的神態刻畫得惟妙惟肖。
蓮梗兩端的鶺鴒與蓮蓬巧妙地平衡了畫面,而鶺鴒目向小蜂的視線則帶動觀者的視線落於畫面上方,這種布局使畫面顯得既穩定又生動。
此圖格調典雅,用筆精緻,畫風細膩,荷葉枯黃的斑點和細小的筋脈均描繪得一絲不苟。
4、《宋扇面畫晚荷郭索圖》
《宋扇面畫晚荷郭索圖》是宋代畫家佚名創作一幅絹本設色畫。此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圖中一隻碩大的河蟹張牙舞爪踞於殘荷之上,肥重的身軀竟將荷梗壓斷。襯以蒼老的蓮蓬、枯黃的荷葉、稀疏的蘆荻,更增添了蕭瑟冷寂的氣氛。荷葉和蓮蓬用粗筆勾描,蟹用細筆寫之,筆法粗獷寫實,設色鮮艷濃重。
5、《宋馮大有太液荷風圖》
《宋馮大有太液荷風圖》是宋代畫家馮大有創作的一幅中國古畫,文物原屬於故宮舊藏,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材質為冊、絹、設色,尺寸為23.8 x 25.1厘米。
這幅令人心曠神怡的「太液荷風」圖,從題名到內容,事實上托寓了不少吉祥的含意。畫名的「太液」是指「太液池」,此池原是漢代宮廷的御池,爾後歷代宮廷御池就多沿用這個名稱,成為富貴吉祥的象徵。
而蓮(又名荷)與成雙成對的鴨只,在傳統吉祥文化中,意指「夫婦和合」;蓮及蓮子,是為「連生貴子」;而蝴蝶雙飛,則又寓寄著對愛情的祝福。
總之,蓮塘的景象除了能帶給人悅目的感受之外,因為能夠產生許多美好的聯想,因此相當受到人們的喜愛。
㈤ 我國歷代梅花繪畫有何特點
梅作為繪畫題材,出現在南北朝時期的梁代,《歷代名畫記》中記載,張僧繇畫過《詠梅圖》,張僧繇,即「畫龍點睛」傳說中之畫龍者。到了唐代,花鳥畫已獨立成科,梅的形象也多了起來,這時畫中的梅多伴有禽鳥或其他花卉。五代滕昌佑畫有《梅花圖》,是梅獨立入畫的最早記載。宋代,畫梅在花鳥畫中比較普遍,而且出現了專一畫梅的畫家——華光。華光以墨暈作梅,即墨梅,有人認為墨梅畫始自華光。得華光親傳的有6人,其中揚補之最為突出。宋代出現了梅譜,這標志宋代寫梅、畫梅從理論到技法都達到了一定的完善程度。梅譜中以《華光梅譜》最受推崇,歷經千年傳到如今。宋伯仁的《梅花喜神譜》是我國歷史上以圖著譜的第一部梅譜。該譜畫有梅花自蓓蕾、欲開、爛漫、欲謝、就實等各種狀態,共100幅圖,每幅圖各綴五言絕句詩一首。
元代畫梅,是華光、補之的繼續。王冕博採眾長,墨暈、圈花俱佳。這時的整體畫風是文人筆墨極盛,追求清逸淡泊,求意境不重形似。明代的工筆梅有所發展,唐寅、項聖漠、陳洪綬都各具面貌,各有新意。由於理論技法的完善,畫梅逐漸進入了程式化。到清代初年,摹古風盛行。清代中期畫梅在個性上有所發展,形式上有所突破,比較典型地出現在揚州畫派,代表人物是金農。到了清代末期,又出現了虛谷、趙之謙和吳昌碩等畫梅高手。清《芥子園畫傳》是著名畫譜,有三集。第二集為蘭竹梅菊,其中梅譜收集有畫法歌訣起手式,以及古今名人圖畫共25幅,美妙絕倫,令人嘆為觀止。
現代畫梅,尤其新中國成立以後,人才濟濟,風格多樣。齊白石、潘天壽傳統功力深厚;徐悲鴻、劉海粟溶進了西法;黃賓虹、石魯突出個性;董壽平、關山月生機蓬勃等。他們的探索實踐,給畫梅帶來了光輝前景。
㈥ 楓橋三賢的陳洪綬
陳洪綬(1588-1652),明代傑出畫家。字章侯,號老蓮、蓮子,晚號悔遲,更號弗遲、老遲,又號雲門僧,九品蓮台主等。諸暨人。曾師蘭瑛,長於花鳥、山水,尤精人物。家貧喜與窮人接近,個性傲兀,生活放縱,不拘禮法。他反對文人墨戲,一般人稱他為狂士。崇禎時曾一度到宮里臨摹過歷代帝王像。明亡後,逃到山裡,改裝為和尚,名悔遲。後來在杭州賣畫。他的花鳥、山水畫構思新穎,設色濃麗,各臻妙境。他畫人物,構圖簡括,造型誇張,勾線勁挺,富有節奏感和裝飾情趣。畫仕女,裝束古雅,眉目端凝,能從古拙中看出嫵媚。又熱心和民間刻工合作,為《西廂記》等戲曲小說作插圖,造型簡練概括,有血有肉,生活氣息濃厚。與當時北方人物畫家崔子忠齊名,時稱「南陳北崔」。其作品有版畫《水滸葉子》、《博古葉子》、《西廂記》、《鴛鴦冢》、《九歌圖》、《屈子行吟圖》以及卷軸畫《戲嬰圖》、《生魯居士四樂圖卷》、《仕女圖》、《花卉山島圖》等,著有《寶綸堂集》。
㈦ 明朝寫意花鳥的特點是什麼
中國花鳥畫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適應中國人的社會審美需要,形成了以寫生為基礎,以寓興、寫意為歸依的傳統。
所謂寫生就是「移生動質」,就是「變態不窮」地傳達花鳥的生命力與各不相同的特性。所謂寓興,通過花鳥草木的描寫,寄寓作者的獨特感處,以類似於中國詩歌「賦、比、興」的手段,緣物寄情,托物言志。所謂寫意,就是強調以意為之的主導作用,就是追求象中國書法藝術一樣淋漓盡致地抒寫作者情意,就是不因對物像的描頭畫腳束縛思想感情的表達。
為此,中國花鳥畫的立意往往關乎人事,它不是為了描花繪鳥而描花繪鳥,不是照抄自然,而是緊緊抓住動植物與人們生活遭際、思想情感的某種聯系而給以強化的表現。它既重視真,要求花鳥畫具有「識夫鳥獸木之名」的認識作用,又非常注意美與善的觀念的表達,強調其「奪造化而移精神遐想」的怡情作用,主張通過花鳥畫的創作與欣賞影響人們的志趣、情操與精神生活,表達作者的內在思想與追求。
表現在造型上,中國花鳥畫重視形似而不拘泥於形似,甚至追求「不似之似」與「似與不似之間」,藉以實現對象的神采與作者的情意。
在構圖上,它突出主體,善於剪裁,時畫折技,講求布局中的虛實對比與顧盼呼應,而且在寫意花鳥畫中,尤善於把發揮畫意的詩歌題句,用與畫風相協調的書法在適當的位置書寫出來,輔以印章,成為一種以畫為主的綜合藝術形式。
在畫法上,花鳥畫因對象較山水畫具體而微,又比人物畫豐富,所以工筆設色更具寫實色彩或帶有一定的裝飾意味,而寫意花鳥畫則筆墨更加簡練,更具有程序性與不可更易性。
㈧ 紹興名人的書畫藝術
以下是當代書畫名家:
A 敖佩芬 阿老
B 白蕉 白煦 畢建勛 白雲鄉 白雪石 白伯驊 白庚延
C 陳丹青 楚圖南 陳振濂 陳金言 陳永鏘 陳天然 陳少梅 陳秋草 陳獨秀 陳冬至 蔡鶴汀 蔡超 陳逸飛 陳佩秋 曹新林 程璋 程十發 陳之佛 陳天鈾 陳樹人 陳平 陳半丁 陳葆棣 陳鵬
D 董壽平 鄧散木 董必武 董希文 杜滋齡
F 傅小石 馮長江 傅益瑤 傅二石 馮超然 方濟眾 方楚雄 范揚 費新我 傅抱石 馮遠 馮大中 豐子愷 方增先 方人定 范曾
G 郭子緒 郭味渠 郭全忠 郭沫若 戈湘嵐 高冠華 郭紹綱 關良 郭石夫 關山月 高劍父
H 何多俊 黃永玉 黃幻吾 黃格勝 黃純堯 胡振郎 胡佩衡 弘一法師 何香凝 何加林 韓學中 韓敏 韓美林 侯一民 黃胄 霍春陽 黃君璧 黃賓虹 何家英 何海霞 韓羽 韓天衡
J 蔣兆和 蔣風白 靳尚誼 江海 賈又福 江寒汀 蔣昌一 金夢石 江文湛 賈浩義 賈廣健
K 康有為 康寧 孔小瑜 康師堯
L 劉文生 劉奎齡 羅中立 李自健 魯迅 呂鳳子 陸抑非 盧坤峰 婁師白 劉勃舒 劉炳森 廖冰兄 梁占岩 梁占峰 梁啟超 李自強 李燕 李延聲 李苦禪 李劍晨 李剛田 劉旦宅 羅工柳 盧禹舜 劉大為 梁岩 柳子谷 陸儼少 龍瑞 劉文西 劉泉義 劉繼卣 劉海粟 林墉 林散之 林容生 林風眠 林凡 梁樹年 梁崎 李孝萱 李可染 黎雄才 賴少其
M 繆嘉蕙 馬海方 閔希文 梅蘭芳 梅湘涵 馬振聲 馬國強 滿維起 米春茂
N 聶鷗 南海岩
O 歐陽中石
P 彭先誠 潘鴻海 潘世勛 彭培泉 溥佐 溥儒 潘天壽
Q 錢君陶 秦嶺雲 秦大虎 錢慧安 啟功 齊白石 祁 昆 錢松岩
R 任重 任政
S 史國良 石齊 沈心海 沈鵬 沙曼翁 舒同 沙孟海 孫其峰 孫克綱 宋雨桂 宋文治
T 田世光 田黎明 唐雲
W 王夢白 王宏劍 王西京 王明明 王根生 吳作人 吳青霞 吳鏡汀 吳湖帆 吳冠中 吳茀之 吳昌碩 魏紫熙 王子武 王有政 王 鏞 王雪濤 王維寶 王濤 王個簃 王成喜 汪慎生 汪吉麟 汪采白
X 蕭朗 許江 謝無量 徐希 謝冰毅 薛林興 徐燕蓀 徐悲鴻 謝稚柳 謝瑞階 蕭謙中
Y 顏伯龍 葉淺予 楊之光 應野平 於右任 余紹宋 於希寧 姚有多 楊延文 亞明 於非廠 楊善深 顏梅華
Z 張利 張伯駒 鄭乃光 周懷民 趙國經、王美芳 張仃 曾浩 張鈺 詹建俊 周智慧 趙望雲 朱乃正 周慧君 張海 周彥生 周思聰 趙朴初 左 良 朱修立 朱屺瞻 張大千 鄭午昌 趙雲壑 趙少昂 朱復戡
㈨ 畫荷花的畫名有哪些
《疏荷沙鳥圖》、《荷花圖》、《宋馮大有太液荷風圖》、《宋扇面畫晚荷郭索圖》、《荷花鴛鴦圖》。
1、《疏荷沙鳥圖》
《疏荷沙鳥圖》是宋代佚名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圖格調典雅,用筆精緻,畫風細膩,荷葉枯黃的斑點和細小的筋脈均描繪得一絲不苟。
2、《荷花圖》
《荷花圖》是中國近代畫家張大千創作的水墨畫,該作品繪畫的是荷花,整幅畫,構圖飽滿,疏密有致,用筆豪放大氣,格調清新典雅,彷彿預示著一個新生命的誕生,具有一股強勁的蓬勃向上之勢。作者創作這幅作品是為了贈予毛澤東。
3、《宋馮大有太液荷風圖》
《宋馮大有太液荷風圖》是宋代畫家馮大有創作的一幅中國古畫,文物原屬於故宮舊藏,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材質為冊、絹、設色,尺寸為23.8 x 25.1厘米。
圖的作者馮大有(約十二世紀),是南宋吳門(今江蘇蘇州)人。他自號怡齋,畫史記載他善於捕捉蓮花風、晴、老、嫩不同的面貌,可說是畫蓮的能手。這件作品賦色典雅,用筆細膩,又能寫盡蓮塘在風中的景象,是馮大有僅存的作品,更是一件清麗宜人的傑作。
4、《宋扇面畫晚荷郭索圖》
《宋扇面畫晚荷郭索圖》是宋代畫家佚名創作一幅絹本設色畫。此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圖原載《煙雲集繪冊》(《石渠寶笈續編》著錄)。無款,簽題黃居寀作。居寀為筌子。荷葉和蓮蓬用粗筆勾描,蟹用細筆寫之,筆法粗獷寫實,設色鮮艷濃重。
5、《荷花鴛鴦圖》
《荷花鴛鴦圖》是明末清初書畫家陳洪綬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畫中為荷塘一角,蘆葦叢生,清澈見底的水面上,一對鴛鴦相伴而游,在它們上面荷葉碧綠似傘,幾朵紅荷正綻吐芳菲。花鳥畫法工整細致,虛實相合。
㈩ 花重錦官城和西出陽關無故人和京口瓜洲一水澗哪個離莫高窟最近
01、《人物龍鳳帛畫》/戰國/帛畫
「帛畫」是指古代繪在絲織物上的圖畫。根據當時楚國的習俗並結合文物考證,此畫的婦女形象即是墓主人,作品的主題是表現龍鳳引導死者,即墓主人靈魂升天。
02、《軑侯家屬墓生活圖》/西漢/帛畫
此帛畫是長沙國丞相之妻死後的隨品。畫分為三部分:上部以祈頌墓主人升天為主題;中部則表現墓主人日常生活;下部繪兩條交纏的鯤,背上蹲著一個赤身力士。
03、《女史箴圖》·局部/東晉/顧愷之
此畫根據西晉張華的《女史箴》一文所繪。宣揚宮廷婦女應遵守的道德規范,據傳是為了諷諫放盪性妒、擅權禍國的賈皇後。
04、《洛神賦圖》·局部/東晉/顧愷之
此畫是以魏國的傑出詩人曹植的名篇《洛神賦》為藍本創作的。《洛神賦》以浪漫主義手法,描寫曹植與洛水女神之間的愛情故事。
05、《職貢圖》·局部/梁朝/蕭繹
蕭繹是梁元帝(505—554),尤以肖像畫最擅。圖中所繪為列國使者立像 12 人,自右至左依次為:波斯國、百濟國、丘茲國、倭國、狼牙修國等等,表現了不同民族的獨特氣質。
06、《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南朝/畫像磚
畫像磚是在磚頭模子上刻畫後,再壓成磚坯燒制出來。該模印磚畫由 200 多塊古墓磚組成,表現了士族知識分子自由清高的理想人格。
07、《鹿王本生圖》/北魏/莫高窟壁畫
本生故事是指佛教創始者釋迦牟尼生前所經歷的許多事跡。「鹿王本生」說的是釋迦牟尼前生是一隻九色鹿王,他救了一個落水將要淹死的人反被此人出賣的故事。
08、《西方凈土變》/唐代/莫高窟壁畫
這一場面恢宏,色彩絢爛的佛國景象,是宗教美術依據《無量壽經》內容,為信眾們構想出來的《西方凈土變》,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西方極樂世界。
09、《維摩詰經變》/唐代/莫高窟壁畫
經變畫,指的是用畫像來解釋某部佛經的思想內容。《維摩詰經變》都是根據《維摩詰經》而畫的。《維摩詰經》有14 品,其中《弟子》、《問疾》等 9 品有變相。
10、《張議潮統軍出行圖》/唐代/莫高窟壁畫
此圖描繪的是唐朝敦煌地區最高統治者張議潮,接受唐朝廷敕封為河西節度使後,統軍出行的浩大場面。
11、《游春圖》/隋朝/展子虔
《游春圖》是隋朝畫家展子虔傳世的唯一作品,也是迄今為止存世最古的畫卷。從畫上題記鈴印可知,該畫在北宋時收入宮內府,歷經宋元明清期間不斷轉手。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
12、《歷代帝王圖》·局部/唐代/閻立本
閻立本擅畫人物、車馬、台閣。此畫描繪了兩漢、魏晉、南北朝至隋代十三個帝王的形象,並寓褒貶於其中。比如劉備的深而顯疲憊、曹丕的咄咄逼人等,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13、《步輦圖》/唐代/閻立本
《步輦圖》取材於唐貞觀八年,吐蕃首領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聯姻的事件, 描繪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見吐蕃使臣祿東贊的情景。
14、《虢國夫人游春圖》唐代/張萱
此圖描寫唐天寶年間,唐玄宗的寵妃楊玉環的姐姐虢國夫人和秦國夫人,及其侍從春天出遊的行列。出遊行列成前松後緊組合,統一中有變化,富有節奏感和韻律感。
15、《搗練圖》/唐代/張萱
此畫描繪宮中婦女搗練的情景,搗練意為搗洗煮過的熟絹。畫卷由右至左展開,三組人物相互呼應,富有生活情趣。
16、《簪花仕女圖》/唐代/周昉
此畫描寫春夏之交時節,一群服飾艷麗的貴族婦女在庭園里嬉戲、賞花的閑逸生活片斷。真實地反映了貴族婦女奢侈閑逸生活中的苦悶心境。
17、《高逸圖》/唐代/孫位
此圖實際上畫的是《竹林七賢圖》,不過現在畫上只留下山濤、王戎、劉伶、阮籍四人,另外三人嵇康、向秀、阮咸已遺失了。
18、《江帆樓閣圖》/唐代/李思訓
此圖展現的是游春的情景,使人遠離塵世,傾情自然,縱目千里,給人以清新而「超然物外」之感。
19、《明皇幸蜀圖》/唐代/李昭道
作品描繪人馬行走於崇山峻嶺間的畫面,時代特徵明顯,是反映唐代山水畫面貌的重要傳世作品。
20、《輞川圖》/唐代/王維
《輞川圖》是王維晚年隱居輞川時候,在清源寺壁上所作的單幅畫。後來清源寺圮毀,此畫也便無存。現在人們所見到的都是後來的臨摹本。這幅《輞川圖》所創造的淡泊超塵的意境,給人精神上的陶冶和身心上的審美愉悅,曠古馳譽。
21、《照夜白圖》/唐代/韓干
這幅畫是用水墨線描完成的,描繪的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坐騎「照夜白」的形象,充滿了豐富的情節和感受,反映了當時時代的審美觀念。
22、《五牛圖》/唐代/韓滉
《五牛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也是現存最古的紙本中國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23、《天王送子圖》·局部/唐代/吳道子
《天王送子圖》是吳道子根據佛典《瑞應本起經》繪畫。此圖寫異域故事,而畫中的人、鬼神、獸等卻完全加以中國化、道教化,這是佛教與中國本土變化至唐,日趨融合之勢所致。此圖意象繁富,以釋迦降生為中心,天地諸界情狀歷歷在目,想像可謂奇特。
24、《重屏會棋圖》/五代/周文矩
此圖描繪南唐中主李璟,與其弟晉王景遂、齊王景達、江王景逖會棋的情景。人物寫實,神情刻畫精細,清秀儒雅的共性中,又有各自身份和心理活動的區別。
25、《韓熙載夜宴圖》/五代/顧閎中
畫面的主人公,韓熙載是北方人,南唐當了大臣。南唐後主李煜,多猜疑北方人,便派畫家顧閎中到韓熙載家窺探。回來後憑「目識心記」作了這幅長卷,表達了韓熙載既縱情聲色,又沉鬱寡歡的心理矛盾。
26、《十六羅漢圖》·之一/五代/貫休
畫中羅漢為諾距羅尊者,原是一名勇猛的戰士。後來出家,佛祖讓他靜坐修行,以摒棄當兵時的粗野性格。後雖修成羅漢,但他靜坐時仍有一股威猛之氣。
27、《珍禽圖》/五代/黃筌
畫家用細密的線條和濃麗的色彩,描繪了大自然中的眾多生靈,在尺幅不大的絹素上畫了昆蟲、鳥雀及龜類共24隻,均以細勁的線條畫出輪廓,然後賦以色彩。
28、《匡廬圖》/五代/荊浩
此畫是一幅絹本水墨立軸,表現了山川大地的宏偉壯麗。畫家以散點透視法,將豐富的景物巧妙地組織在一個畫面中,構圖嚴謹,用墨精潤,空間感得以充分表現。
29、《關山行旅圖》/五代/關仝
《關山行旅圖》是關仝的代表作,布景兼「高遠」與「平遠」二法,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30、《夏山圖》/五代/董源
此畫為董源後期變體之作,畫面氣勢遼闊,用筆濃淡相間。與《瀟湘圖》、《夏景山口待渡圖》同為其傳世三大名跡。
31、《讀碑窠石圖》五代/李成與王曉合作
《讀碑窠石圖》為雙拼絹繪制的大幅山水畫,表現冬日田野上,一位騎騾的老人正停駐在一座古碑前觀看碑文,近處陂陀上生長著木葉盡脫的寒樹。現存於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
32、《秋山問道圖》/宋代/巨然
此畫是南派山水畫派之祖巨然的代表作,曾被宋朝蔡京及明清內府收藏,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33、《山鷓棘雀圖》/宋代/黃居寀
《山鷓棘雀圖》是花鳥畫名家黃筌的之子,黃居寀所創作,其畫法比較接近黃筌的《寫生珍禽圖》卷。現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34、《雙喜圖》/宋代/崔白
《宋崔白畫雙喜圖》是宋代畫家崔白創作的,描繪了兩只山喜鵲,向一隻野兔鳴叫示警。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館。
35、《溪山行旅圖》/北宋/范寬
作品以淺淡的色彩和精緻的構圖,呈現出立體的空間感。而人物、馬匹亦能夠在尺寸極小的限制下,活靈活現,因此受到歷代收藏家珍愛,如今已有許多印記,該作品已收藏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36、《早春圖》/北宋/郭熙
這幅畫的主要景物集中在中軸線上,以全景式高遠、平遠、深遠相結合之構圖,表現初春時北方高山大壑的雄偉氣勢。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37、《溪山樓觀圖》/宋代/燕文貴
此圖是一幅描繪江景山巒的山水畫,氣勢開闊曠遠。現藏於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
38、《五馬圖》/宋代/李公麟
此畫卷分五段,描繪北宋元佑初年西域邊地,進獻給皇帝的五匹矯健的名馬,前四匹為「鳳頭驄」、「好頭赤」、「錦膊驄」、「照夜白」,第五匹佚名(應是「滿川花」)。此畫中的馬及牽馬人,均是畫家根據真實對象寫生創作的。
39、《秋庭戲嬰圖》/宋代/蘇漢臣
此軸畫風活潑清麗,表現庭院中,兩孩在湖石花叢下嬉戲,用筆極為細致,精到而剛勁。特別是兩孩瞳如點漆,炯炯有神,堪稱「點睛」妙筆。
40、《清明上河圖》·局部/北宋/張擇端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這幅風俗畫長卷,描寫北宋都城汴粱城鄉間的社會風情,場面浩大,內容極為豐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大船將要穿過拱橋橋洞的驚驗場面。
41、《墨竹圖》/北宋/文同
《墨竹圖》乃文同代表作,畫一枝低垂而又「S」形倔曲向上的墨竹,顯示了作者深厚的功力。
42、《四梅花圖》/宋代/楊無咎
此畫內容簡單,描繪四枝梅花樹枝,是揚無咎的名作。卷後有自書《柳梢青》詠梅詞四首,將梅花自開至謝的過程,比作美人從少女到遲暮的一生,暗寓一種隱情,引發觀者無限的情思和感懷。該作品由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43、《枯木怪石圖》/北宋/蘇軾
蘇軾在繪畫上不落前人之窠臼,不拘古人之繩墨,強調表現自我,有所創新。該圖已消除了某些不恰當和不和諧的成分,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完滿的整體,看似十分忠實於生活,但又如此與之不同。
44、《芙蓉錦雞圖》/宋代/趙佶
全圖設色艷麗,繪芙蓉及菊花,芙蓉枝頭微微下垂,枝上立一五彩錦雞,扭首顧望花叢上的雙蝶,比較生動地描寫了錦雞的動態。這種表現形式,在宋代花鳥畫中很是流行。畫上有趙佶瘦金書題詩一首,並有落款。
45、《貨郎圖》/宋代/李嵩
這是一幅人物風俗畫卷。畫家藉助「貨郎」這一題材表現了南宋市井生活的一個側面,那些令人眼花繚亂的物品,雖然今天有很多已不明其用途,但卻真實地記錄了南宋百姓的生活方式,是民俗學家不可多得的珍貴史料。
46、《採薇圖》/宋代/李唐
這是一幅描述歷史題材的繪畫作品,以殷末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故事為題而畫。伯夷、叔齊均面容清癯,身體瘦弱,肉體上由於生活在野外和以野菜充飢,而受到極大的折磨,但是在精神上卻絲毫沒有被困苦壓倒。
47、《瀟湘奇觀圖》·局部/宋代/米友仁
這幅是米友仁山水畫的代表作品之一。用淋灕水墨畫江上雲山、雲霧變幻的奇境,山峰、江水、樹木並未作具體細致的描寫,追求的是蒼茫雨霧中自然界的特殊韻致。
48、《潑墨仙人圖》/南宋/梁楷
畫面上幾乎沒有對仙人做嚴謹工緻的細節刻畫,而是通體以潑灑般的淋灕水墨抒寫。絕妙地表現出仙人既洞察世事,又難得糊塗的精神狀態和性格特徵。
49、《太白行吟圖》/南宋/梁楷
該作品也是梁楷減筆人物畫的代表作之一,寥寥數筆就把「詩仙」那種縱酒飄逸、才思橫溢的風度神韻,勾畫得惟妙惟肖。現為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50、《四景山水圖》局部/南宋/劉松年
《四景山水圖》分四幅繪春、夏、秋、冬四景,描繪了幽居於山湖樓閣中的大夫閑逸的生活。
51、《踏歌圖》/南宋/馬遠
這幅貌似山水畫,實際卻是風俗畫。它的上半部描繪了仙境般的境界,下半部表現了南宋首都臨安郊區農家「踏歌」的歡樂場景。
52、《溪山清遠圖》·局部/南宋/夏圭
該作品描繪了晴日江南江湖兩岸,山色空濛、水光瀲灧的清遠秀麗景色。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53、《千里江山圖》·局部/王希孟
作品為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意境雄渾壯闊,氣勢恢宏,充分表現了自然山水的秀麗壯美。
54、《江山秋色圖》·局部/北宋/趙伯駒
這幅是「青綠重彩山水畫」流傳至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圖中所繪顯然是北方山水,以極為豐富的取材,展示了深秋遼闊的,山川郊野的壯麗景色。
55、《寫生蛺蝶圖》/宋代/趙昌
乾隆皇帝在《寫生蛺蝶圖》題詩「青蟲出菜甲,起復化為蝶;蝶已不復蟲,生滅迅交睫。翮栩飄秋煙,迷離貼露葉;煉得長生術,金丹了無涉」。前四句感慨生命變化(微弱與強盛)的迅速、生滅轉瞬,後四句是常有的希求長生之慨。
有趣的是此圖復製品,曾作為國禮贈送奧巴馬,《寫生蛺蝶圖》也因此而名聲大震。國禮向來意義重於形式,此圖被選擇顯然看中前四句的含義。
這幅以折枝形式將梅、松、竹組合在一起,一筆一畫都注意書法與畫法的結合,可以代表宋末文人畫的藝術特色。
57、《墨蘭圖》/元代/鄭思肖
該作是作者留下的唯一傳世作品,是一幅非常抒情的文人寫意水墨畫,描繪出蘭的野逸、不畏風霜,孤高自傲,無人花自馨的高尚品格。作者借筆墨抒發胸中逸氣,是自我思想品格的寫照。
58、《秋郊飲馬圖》/元代/趙孟頫
此圖為趙孟頫人物鞍馬畫代表作。畫秋郊平原水澤,一紅衣奚官驅策騮馬。人物馬匹形態生動,岸上林木稀疏,樹葉錯落,具有濃郁的情致和意趣。
59、《鵲華秋色圖》/元代/趙孟頫
此幅是趙孟頫於1295年回到故鄉浙江時,為周密所畫。此幅向來被認定為是畫史上文人畫風式青綠山水設色,畫中平川洲渚,紅樹蘆荻,漁舟出沒,房舍隱現,綠蔭叢中,兩山突起,山勢峻峭,遙遙相對。
60、《雲橫秀嶺圖》/元代/高克恭
雲橫秀嶺圖是「元初三家」之一的高克恭晚年的代表作品。從這幅圖中可以看出作者布局的開合布陳之妙,使人似乎能看到他筆下波瀾的起伏,也看出作者胸中有丘壑、筆下有煙雲的巧妙布置。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61、《富春山居圖》·局部/元代/黃公望
這幅描繪了浙江富春江的景色,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明朝末年傳到收藏家吳洪裕手中,但在臨死前下令將此畫焚燒殉葬,被其侄子從火中搶救出,但畫已被燒成一大一小兩段。較長的後段稱《無用師卷》,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前段稱《剩山圖》,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62、《漁父圖》/元代/吳鎮
漁父圖是描繪漁民生活的一種畫圖。 今存世《漁父圖》四幅,其畫景物基本相似。
63、《幽澗寒松圖》/元代/倪瓚
倪瓚的山水畫秀麗、清幽。他作畫喜用干筆皴擦, 以側峰著紙, 稚嫩中見蒼老, 簡淡中見厚重。此幅作品簡淡超逸,雖未署年款,但從書法由豎長變為扁方以及名款和畫風來看,當是晚年之作。
64、《青卞隱居圖》/元代/王蒙
畫面描繪卞山高峻巍峨的氣勢,並渲染山深林密的幽寂氣氛。此圖技法豐富多樣,集中體現了王蒙的藝術風格,明董其昌推崇為「天下第一王叔明」。
65、《朝元圖》·局部/元代/永樂宮壁畫
《朝元圖》為永樂宮壁畫的一部分,是元代壁畫藝術的最高曲范。永樂宮原在山西永濟縣永樂鎮,相傳為道教祖師之一呂洞賓的故宅。
66、《楊竹西小像》/元代/王繹和倪瓚
《楊竹西小像》畫楊謙,號竹西居士的小像。畫中高士楊竹西曳杖緩行,人物神態閑適。人物面部輪廓須眉,全用細筆精心勾勒,略作淡墨暈染,神氣活現紙上。
67、《四清圖》/元代/李衎
此畫首段繪二石,用筆含而不露,清潤渾圓,是李衎墨竹畫的代表作。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68、《清閟閣墨竹圖》/元代/柯九思
這幅畫中的竹子的畫法仿文同,以濃墨為面,淡墨為背,行筆沉著穩健,一如後人形容他的墨竹「大葉長梢動冕旒」。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69、《墨梅圖》/元代/王冕
王冕就是畫史上成就卓著的畫梅大家。宋人塑造的梅花形象,往往以簡潔的枝條和疏落的花朵,表達出孤冷清傲的意韻。而王冕卻超脫前人的定式,別出心裁地以繁枝綴以萬花。
70、《風雨歸舟圖》/明代/戴進
《風雨歸舟圖》描繪的是風雨交加中的山川自然景色和行人冒雨歸家的情景。作者對墨的濃淡干濕變化應用自如,雨暴風狂的氣象於指腕間颯然而起,充分顯示了畫家的深湛功力和注重觀察自然的可貴精神。
71、《漁樂圖》/明代/吳偉
該圖表現的是江南的秀色和漁民生活。江邊高樹坡石,其上遠山層疊,江中漁舟有停泊,一幅秀潤美麗的江山漁樂圖卷。
72、《廬山高圖》/明代/沈周
該副作品是沈周為他的老師陳寬(醒庵)70歲生日祝壽,憑借想像而創作的一幅國畫精品。時年沈周41歲。
73、《秋風紈扇圖》/明代/唐寅
畫家用遒勁飛舞的線條,刻畫了一位體態豐盈,舉止安詳的富貴人家之少婦。雖然用水墨描寫,卻有豐富的色感,在藝術上有獨特之處。畫上鈐有多方收藏印章。
74、《桃源仙境圖》/明代/仇英
此畫遠處峰巒起伏,幽深高遠,山間雲蒸霧漫,遠山深處廟台亭閣在雲霧中時隱時現,若仙若幻。前景是流水木橋,奇松虯曲,景緻幽雅。停琴靜坐的老者,似乎正陶醉在大自然。
75、《湘君湘夫人圖》/明代/文徵明
此圖是根據詩人屈原的《九歌》中的湘水女神的形象描繪的。此圖畫法簡潔明快,無背景襯托,有益表現湘君、湘夫人在空中款款而行的動態,給人以飄飄若仙之感。在顏色運用上,主色只用朱膘、白粉兩種,形象古意中見靈動。
76、《葡萄圖》/明代/徐渭
水墨葡萄一枝,串串果實倒掛枝頭,水鮮嫩欲滴,形象生動。茂盛的葉子以大塊水墨點成。風格疏放,不法語形似,代表了徐渭大寫意花卉的風格,也是明代寫意花卉高水平的傑作。
77、《荷花鴛鴦圖》/明代/陳洪綬
《荷花鴛鴦圖》是陳洪綬早年時的作品。該圖以荷花為題,形象豐富地展示了荷花的多姿多彩,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78、《秋興八景圖》/明代/董其昌
《秋興八景圖》為董其昌的精品之作,共八開,所寫為作者泛舟吳門、京口途中所見景色。
79、《南山積翠圖》/清代/王時敏
該副作品畫面布置有序,層次井然,筆墨清雋秀潤,沉靜淡雅,毫無躁氣,具有溫厚而博大之美,是畫家為人賀壽之作。
80、《仿三趙山水圖》/清代/王鑒
作者描繪的是暮春時節,雨後江南非常濃麗的景色。全圖半幅都被向上盤旋的高山所佔據,把畫面分成了左右兩部分。近處池塘邊的柳樹新枝嫩葉繁茂,向人們展示著春的氣息。一角亭座落於水邊,似乎在等著春遊到此的人們。
81、《康熙南巡圖》·局部/清代/王翚
《康熙南巡圖》十二卷上沒有畫家的署款,這是因為奉皇帝之命畫此類圖畫,為表示尊敬和謙恭,一般作者是不署名款的。畫中的人物逾萬,牛馬牲畜過千,姿態各異,都十分細致。色彩又繁復豐富,絕非在短期內所能完成。
82、《錦石秋花圖》/清代/惲壽平
該作品是作者50歲時所畫,此時正是作者精力充沛、藝術上極為成熟的時期,也可以說是展示作者較高繪畫水準的代表作。收藏於南京博物院。
83、《天都峰圖軸》/清代/弘仁
畫面描繪了懸崖峭壁古松虯曲,松針茂密,枝幹如盤龍蛟出。遠處主峰直指雲霄,危崖之上奇松點點,山腰又有流泉,直瀉而下的情景。作品現藏於南京博物院。
84、《蒼翠凌天圖》/清代/髠殘
畫面崇山層疊,古木叢生。在這山水的交匯處,一道人憑幾而坐,享受著這個平和而無欲的境界。畫中的道人正是作者本人,作者也正是在這種境界中達到頓悟的。點出了他能與大自然達到的和諧和默契,表達了參禪與筆墨的關系。
85、《荷石水禽圖》/清代/朱耷
畫中冷僻孤寂的環境處理和不計自然常態的形象,以及不拘成法的章法布局,造成一種生僻、苦澀的美感,足以觸人心弦。
86、《淮揚潔秋圖》/清代/石濤
此圖滿幅灑落的濃墨苔點,吸收採用了董源一派的皴法點土石,配合著尖筆剔出草叢,使整個畫面蕭森郁茂,蒼莽幽邃,體現了一種豪情奔放的壯美。
87、《寄人籬下圖》/清代/金農
這幅畫描繪的是花果累累的梅花,在敞開著的籬笆下,卻無人欣賞的凄涼和蕭瑟。這幅畫因其構思奇迥,別有用意,因而成了金農的代表作之一。
88、《醉眠圖》/清代/黃慎
此畫畫的是八仙之首鐵拐李醉眠情狀,把鐵拐李這個無拘無束、四海為家的「神仙」的醉態刻畫得獨具特色,突出了主題。收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89、《蘭竹圖》/清代/鄭燮
畫面上修竹挺立,長短有殊,或作左傾,或作右傾,雖各自獨立,卻顧盼有情,用筆遒健圓勁,極疏爽飛動之致。
90、《積書岩圖》/清代/趙之謙
此圖取材於河北層山積書嚴的景色。崖腳下碧波盪漾,陡直的峭壁險峻無路,石崖間青松盤曲,蒼翠欲滴。山腰上綴有洞窟一穴,洞內有天然橫堅交錯的石紋,遠望狀如堆積書卷的藏書庫,賦予無限的生機和情趣。
91、《三友圖像》/清代/任頤
畫這幅畫時作者已經45 歲。畫中中間坐著的一人為曾鳳寄,左向坐的人為朱錦堂(上海著名書畫鑒藏家,為任頤的好友),右向者為任頤自己。
92、《桃實圖》/清代/吳昌碩
《桃實圖》繪兩棵壯實的桃樹,樹上碩果豐實,樹下一塊巨石矗立,而樹上的一枝連同桃實垂直倒偃在地。桃葉用濃墨寫出,枝葉穿插。吳昌碩時年七十二歲。
93、《蝦》/近現代/齊白石
此作是齊白石晚年期間所創作的一幅畫,藏於上海博物館。在表現了水墨、宣紙的獨物性能外,又將蝦之質感表現的淋漓盡致, 是白石筆下最寫實的對象之一。
94、《長江萬里圖》·局部/近現代/張大千
《長江萬里圖》是張大千創作於 1968年的長江山水畫的代表作之一。充分表達了其鍾情於長江山水的情感。
95、《秋林圖》/近現代/黃賓虹
這幅《秋林圖》山巒重疊,林木扶疏,雲霧繚繞。近景為山坡,坡上古松蒼郁,山路曲折盤旋於上。坡旁房屋錯落有致,園後有四角亭,一人在亭中端坐。左側湖面有兩只帆船順風急駛於雨山之間,遠岫或濃或淡,隱約可見。
96、《流民圖》·局部/近現代/蔣兆和
這幅作於抗日戰爭時期的敵占區。該畫記錄著日本侵略者給中華民族帶來深重災難、充滿血和淚的作品,稱得上是20世紀上半葉最大的一幅真實反映民族悲劇的人物畫卷。
97、《田橫五百士》/近現代/徐悲鴻
作品取材於《史記·田儋列傳》。畫面選取了田橫與五百壯士訣別的場面,著重刻劃了不屈的激情。徐悲鴻創作此畫時,日寇開始在中國橫行,徐悲鴻把眾壯士中那個身著黃衣者畫成了自己的形象,也是畫家不畏強暴的正義感的一種形象表達。
98、《奔馬圖》/近現代/徐悲鴻
這件作品是徐悲鴻在 1948年贈給史學家鄧蜀生的禮物。這幅《奔馬圖》作於1948年初冬,其時中國人民解放軍發起三大戰役,傅作義部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提議,北平和平解放在即。
99、《江山如此多嬌》/近現代/傅抱石和關山月
這幅是1959年為北京新建的人民大會堂所繪的巨幅山水畫。毛澤東主席親為題句:「江山如此多嬌。」畫面上旭日東升,江山壯麗,表現出新中國的勃勃生機。
100、《開國大典》/近現代/董希文
該幅油畫創作於 1953年,描繪了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一刻。在文革期間,原作不幸遭到兩次修改,破壞了藝術的真實性。2011年6月,為慶祝建黨90周年,油畫真跡首度向公眾開放。該作品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