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佛甲花語
1. 無垢凈光大陀羅尼經的相關信息
唐 天竺三藏 彌陀山 奉詔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迦毘羅城大精舍中。與大比丘眾無量人俱。復有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菩薩摩訶薩。其名曰除一切蓋障菩薩。執金剛主菩薩。觀世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無盡意菩薩。彌勒菩薩。如是等而為上首。復有無量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無量大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
時彼城中有大婆羅門。名劫比羅戰茶。歸敬外道不信佛法。有善相師而告之言。大婆羅門。汝卻後七日必當命終。時婆羅門聞是語已。心懷愁惱驚懼怖畏。作是思惟:誰能救我。我當依誰。復作是念:沙門瞿曇。稱一切智證一切智。我當詣彼。彼若實是一切智者。必當說我憂怖之事。作是念已即往佛所。於眾會前遙觀如來。意欲請問而懷猶豫。
時釋迦如來於三世法無不明見。知婆羅門心之所念。以慈軟音而告之言:大婆羅門。汝卻後七日定當命終。墮可畏處阿鼻地獄。從此復入十六地獄。出已復受旃陀羅身。命終之後復生豬中。恆居臭泥常食糞穢。壽命長時多受眾苦。後得為人貧窮下賤。不凈臭穢丑形黑瘦。乾枯癩病人不喜見。其咽如針恆乏飲食。得人捶打受大苦惱。
時婆羅門聞是語已。生大恐怖悲泣憂愁。疾至佛所頂禮雙足。而白佛言:如來即是救濟一切諸眾生者。我今悔過歸命世尊。唯願救我大地獄苦。
佛言:大婆羅門。此迦毘羅城三岐道處有古佛塔。於中現有如來舍利。其塔崩壞汝應往彼重更修理。及造相輪橖寫陀羅尼。以置其中興大供養。依法七遍念誦神咒。令汝命根還復增長。久後壽終生極樂界。於百千劫受大勝樂。次後復於妙喜世界。亦百千劫如前受樂。後復於諸兜率天宮。亦百千劫相續受樂。一切生處常憶宿命。除一切障滅一切罪。永離一切地獄等苦。常見諸佛。恆為如來之所攝護。
婆羅門。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善男女等。或有短命或多病者。應修故塔或造小泥塔。依法書寫陀羅尼咒。咒索作壇。由此福故。命將盡者復更增壽。諸病苦者皆得除愈。永離地獄、畜生、餓鬼。耳尚不聞地獄之聲。何況身受。時婆羅門。聞此語已心懷歡喜。即欲往彼故壞塔所依教修營。
時眾會中。除蓋障菩薩從坐而起。合掌白佛言:世尊。何者是彼陀羅尼法。而能生長福德善根。佛言:有大陀羅尼。名最勝無垢清凈光明大壇場法。諸佛以此安慰眾生。若有聞此陀羅尼者。滅五逆罪閉地獄門。除滅慳貪、嫉妒罪垢。命短促者皆得延壽。諸吉祥事無不成辦。
時除蓋障菩薩復白佛言:世尊。願佛說此陀羅尼法。令一切眾生得長壽故。凈除一切諸罪障故。為一切眾生作大明故。
爾時世尊聞是請已。即於頂上放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遍覺一切諸如來已。還歸本處從佛頂入。時佛即以美妙悅意迦陵頻伽和雅之音。而說咒曰:
南謨颯哆颯怛底(顛以反下同)弊(毘也反唇聲) (一) 三藐三佛陀俱胝喃(奴暗反下同) (二) 缽唎戍(輸聿反下同)陀摩捺娑(三) 薄(去聲引)質多缽唎底瑟恥哆喃(四) 南謨薄伽跋底阿彌多喻殺寫怛他揭怛寫(五) 晻(引聲) (六)怛他揭多戍第(七) 阿喻毘輸達你(八)僧[日*歇](嗬葛反)羅僧喝羅(九) 薩婆怛他揭多毘唎耶跋麗娜(十) 缽剌底僧喝啰阿喻(十一) 薩么啰薩么啰(十二) 薩婆怛他揭多三昧焰(十三) 菩提菩提(十四) 勃地(亭也反下同)毘勃地(十五) 菩馱也菩馱也(十六) 薩婆播波(引)阿伐喇拏(上)毘戍第(十七) 毘揭多末羅佩焰(十八) 蘇勃馱勃第(十九) 虎嚕虎嚕莎(引)訶(引) (二十)
佛言:除蓋障。此是根本陀羅尼咒。若欲作此法者。當於月八日或十三日。或十四日或十五日。右繞舍利塔滿七十七匝。誦此陀羅尼亦七十七遍。應當作壇於上護凈。書寫此咒滿七十七本。尊重法故於書寫人。以香花飲食凈衣洗浴。塗香熏香而為供養。或施七寶或隨力施。當持咒本置於塔中供養此塔。或作小泥塔滿足七十七。各以一本置於塔中而興供養。如法作已。命欲盡者而更延壽。一切宿障諸惡趣業悉皆滅盡。永離地獄、餓鬼、畜生。所生之處常憶宿命。一切所願皆得滿足。則為已得七十七億諸如來所而種善根。一切眾病及諸煩惱鹹得消除。
若人病重命將欲盡。當為作方壇。於上畫作種種形狀(所謂輪形、金剛杵形、蠡形、戟形、月字形、蓮花形,四角畫蓮花,上安瓶) 瓶滿香水置於四角。布列香爐燒眾名香。以五色缽盛種種食及三白食 (謂乳、酪、粳米飯)。 復以五缽(各盛香花、水及粳米)壇上供養。種種飲食盛滿一器。及水一瓶置壇中心。於壇近邊畫作毘那夜迦像。頂上安燈。將彼病人在於壇西。面向此壇。盛一器食對病人前置於壇上。咒師要須清凈如法。咒此病人七十七遍。令將死之人惛冥七日。命續識還如從夢覺。
若有護凈日別一遍。誦念此咒滿足百年。是人命終生極樂界。若一切時常念誦者。乃至菩提恆憶宿命。永離夭壽及諸惡趣。
若復有人為於亡者稱其名字。至心誦咒滿七十七遍。若彼亡人墮惡趣者。應時即得離惡道苦生天受樂。或稱彼名依法書寫此陀羅尼。置佛塔中如法供養。亦令亡者得離惡趣生於天上。或復得生兜率天宮。乃至菩提不墮惡道。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此佛塔或右繞或禮拜或供養者。當得授記。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不退轉。一切宿障、一切罪業悉皆消滅。不至飛鳥畜生之類。至此塔影當得永離畜生惡趣。若有五無間罪或在塔影。或觸彼塔皆得除滅。置塔之處無諸邪魅夜叉、羅剎、富單那、毘舍闍等。惡獸惡龍毒蟲毒草。亦無魍魎諸惡鬼神奪精氣者。亦無刀兵水火霜雹飢饉。橫死惡夢不祥苦惱之事。於彼國土若有諸惡先相現時。其塔即便現於神變出大光焰。令彼諸惡不祥之事無不殄滅。若復於彼有惡心眾生。或是怨讎及怨伴侶並諸劫盜寇賊等類欲壞此國。其塔亦便出大火光。即於其處現諸兵仗。惡賊見已自然退散。常有一切諸天善神守護其國。於國四周各百由旬結成大界。其中男女乃至畜生。無諸疫癘疾苦鬥諍。不作一切非法之事。其餘咒術所不能壞。是名根本陀羅尼法。善男子。今為汝說相輪橖中陀羅尼法。即說咒曰:
唵(引)(一)薩婆怛他揭多毘補羅曳(栘熱反下同)瑟[打-丁+致](竹幾反下同)(二)末尼羯諾迦(舉佉反)曷喇折哆(上)(三)毘菩瑟哆曳瑟[打-丁+致](四)杜嚕杜嚕(五)三曼哆尾嚕吉帝(六)薩啰薩啰播跛尾輸達尼(七)菩達尼三菩達尼(八)缽啰(上)伐啰(上)曳瑟[打-丁+致]伐[口*麗](九)末尼脫誓(十)鶻嚕止啰(上)末羅毘戍第(十一)吽(引)吽莎(引)訶(十二)。
善男子。應當如法。書寫此咒九十九本。於相輪橖四周安置。又寫此咒及功能法。於橖中心密覆安處。如是作已。則為建立九萬九千相輪橖已。亦為安置九萬九千佛舍利已。亦為已造九萬九千佛舍利塔。亦為已造九萬九千八大寶塔。亦為已造九萬九千菩提場塔。若造一小泥塔。於中安置此陀羅尼者。則為已造九萬九千諸小寶塔。若有眾生右繞此塔。或一禮拜或一合掌。或以一花或以一香。燒香塗香鈴鐸幡蓋而供養者。則為供養九萬九千諸佛塔已。是則成就廣大善根福德之聚。若有飛鳥蚊虻蠅等至塔影中。當得授記。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不退轉。若遙見此塔或聞鈴聲或聞其名。彼人所有五無間業。一切罪障皆得消滅。常為一切諸佛護念。得於如來清凈之道。是名相輪陀羅尼法。善男子。今為汝說修造佛塔陀羅尼法。即說咒曰:
唵(引)(一)薩婆怛他揭多(二)末羅毘輸達尼(三)鍵陀鞞梨缽娜伐[口*麗](四)缽啰底僧塞迦啰(五)怛他揭多馱都達麗(六)達啰達啰(七)珊達啰珊達啰(八)薩婆怛他揭多(九)阿地瑟恥帝莎(引)訶(十)。
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若自造塔若教人造。若修故塔若作小塔。或以泥作或用甎石。應先咒滿一千八遍然後造作。其塔分量或如爪甲。或長一肘乃至由旬。以其咒力及至心故。於泥等塔中出妙香氣。所謂牛頭栴檀赤白栴檀。龍[腦-月+骨]麝香鬱金香等及天香氣。自作教人皆得成就廣大善根福德之聚。命若短促便得延壽。後臨終時得見九十九億百千那由他佛。常為一切諸佛憶念。而與授記生極樂界。壽命九十九億百千那由他歲。常得宿命、天眼、天身、天耳、天鼻。天栴檀香從其身出。口中常出優缽羅花香。得五神通。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若咒香泥下至極少。如芥子許塗此塔上。彼人亦得如上所說大福德聚。
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如法書寫陀羅尼法。以清凈心尊重供養如佛無異。於書寫人亦增上供養。如前所說書咒印已。置於塔中。及所修塔內。並相輪橖中。如法成就。是人當得廣大善根福德之聚。
佛說此陀羅尼印法時。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同聲贊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乃能善說此大陀羅尼印法。令一切眾生皆無空過。獲大利益攝大福聚。乃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爾時。眾中天龍八部。及諸菩薩執金剛主。四王、帝釋、梵天王。那羅延、摩醯首羅。摩尼跋陀羅、補那跋陀。及跋羅神、夜摩神、婆樓摩神。俱薜羅神、婆颯婆神、諸仙眾等。聞此法已起厭離心。調伏柔軟生大歡喜。以大音聲互相謂言。希有希有。諸佛如來。希有希有。真正妙法。希有希有。此陀羅尼印法。如來所說甚難值遇。
是時。劫比羅戰茶大婆羅門。聞此大功德殊勝利益大陀羅尼法印。即得明達法性。遠塵離垢。斷諸煩惱。滅諸罪障。壽命延長。生大歡喜。踴躍無量。令一切眾生亦皆當得心意清凈。
爾時。除蓋障菩薩摩訶薩。持一寶台。種種眾寶間錯庄嚴。以佛庄嚴而庄嚴之。愛樂法故供養如來。右繞三匝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此大陀羅尼壇場法印甚難值遇。世尊說此一切眾生妙法庫藏。鎮閻浮提。令諸眾生種大善根。施其壽命消滅煩惱。我今亦當為令眾生種善根故。供養一切諸如來故。今於佛前說自心印陀羅尼法。即說咒曰:
南謨薄伽伐帝納婆納伐底喃(一) 三藐三佛陀俱胝那庾多設多索訶薩羅(引)喃(二) 南謨薩婆你伐啰拏(去聲)毘瑟劍鼻尼(引)菩提薩埵也(三) 唵(引)(四) 睹嚕睹嚕(五) 薩婆阿伐啰拏毘戍達尼(六) 薩婆怛他揭多摩庾播喇尼(七) 毘布麗(八) [目*尼]末麗薩婆悉陀南摩塞訖栗帝(九) 跋羅跋啰(十) 薩婆薩埵縛盧羯尼(十一) 吽(引)薩婆尼伐啰拏(上聲)毘瑟劍毘泥(十二) 薩婆播波毘燒達尼 莎訶(引)(十三)。
世尊。此陀羅尼是九十九億諸佛所說。若有至心暫念誦者。一切罪業悉皆消滅。若有依法書寫此咒。滿九十九本。置於塔中或塔四周。有人禮拜及以贊嘆。或以香花、塗香、燈燭供養此塔。彼善男女於現生中。滅一切罪。除一切障。滿一切願。則為供養九十九億百千那由他恆河沙等諸如來已。亦為供養九十九億百千那由他恆河沙等舍利塔已。是則成就廣大善根福德之聚。若有比丘於月八日、十三日。十四日、十五日。洗浴護凈著鮮潔衣。於一日一夜而不飲食。或時唯食三種白食。右繞佛塔誦此陀羅尼滿一百八遍。百千劫罪及五無間皆得除滅。我除蓋障即為現身。令其所願皆悉滿足。得見一切諸佛如來。若有誦滿二百八遍得諸禪定。若有誦滿三百八遍。得凈一切障三昧。若有誦滿四百八遍。得四大天王常來親近現身衛護。加其身心增大威德。若有誦滿五百八遍。攝得無量阿僧祇不可量諸大善根。若有誦滿六百八遍。便得此咒根本法成就。為持咒天仙。若有誦滿七百八遍。得大威德具足光明。若有誦滿八百八遍得心清凈。若有誦滿九百八遍得五根清凈。若有誦滿一千八遍。當得須陀洹果。若誦滿二千遍當得斯陀含果。若誦滿三千遍當得阿那含果。若誦滿四千遍當得阿羅漢果。若誦滿五千遍當得辟支佛果。若誦滿六千遍當得普賢地。若誦滿七千遍當得初地。若滿八千遍當得第五地。若滿九千遍當得普門陀羅尼。若滿十千遍當得不動地。若復滿十一千遍當得如來地。成大人相大師子吼。
若復有人慾於現生。成就功德大利益者。應修故塔。誦咒右繞滿百八遍。心中所願無不成滿。
時釋迦牟尼佛。贊除蓋障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如是隨順如來所演咒法而助宣說。
時執金剛大夜叉主。白佛言:世尊。此大咒王陀羅尼法。同如來藏亦如佛塔。世尊以此勝法鎮閻浮提。令一切眾生皆得解脫。能於後時作大佛事。佛言:執金剛主。此大咒法若在世時同如來在。以其能作佛所作事。少有所作成大福聚。況多功用所獲善根。假使百千億那由他恆河沙諸佛說不能盡。佛眼所見不可為喻。不可量不可說。執金剛主言。以何因緣少用功力成大福聚。佛言:諦聽。當為汝說。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欲得滿足大功德聚。當依前法。書寫此四大陀羅尼咒法之王各九十九本。然後於佛塔前。造一方壇牛糞塗地。於壇四角置香水滿瓶。香爐布列以供養。缽(盛香花、水、粳米)置於壇上。及三味食(烏麻、菉豆、粳米和煮)並三白食。各置瓶中布於壇上。種種果子數滿九十九。並四種食一切所須。及諸香花皆置其上。以陀羅尼咒置相輪橖中及塔四周。以咒王法置於塔內。想十方佛。至心誦念此陀羅尼。即說咒曰:
南謨納婆納伐底喃怛他揭多俱胝喃(一) 弶伽捺地婆盧迦三摩喃(二) 唵(引)(三) 毘補麗毘末麗(四) 缽啰伐麗(五) 市那(上)伐麗(六) 薩啰薩啰(七) 薩婆怛他揭多馱都揭鞞(八) 薩底(丁耶反)地瑟恥帝薩(引)訶(九) 阿(引)那(夷我反下同)咄都飯尼莎(引)訶(十) 薩婆提婆那婆阿耶弭(十一) 勃陀阿地瑟侘那(上)(十二) 三摩也莎(引)訶(十三)。
應燒香相續誦此陀羅尼咒二十八遍。即時八大菩薩八大夜叉王。執金剛夜叉主。四王、帝釋、梵天王。那羅延、摩醯首羅。各以自手共持彼塔及相輪橖。亦有九十九億百千那由他恆河沙諸佛。皆至此處加持彼塔。安佛舍利由加持故。令塔猶如大摩尼寶。是人由此則為已造九十九億百千那由他諸大寶塔。由此當得廣大善根。壽命延長身凈無垢。眾病悉除災障殄滅。若見此塔者滅五逆罪。聞塔鈴聲消諸一切惡業。捨身當生極樂世界。若有傳聞此塔名者。當得阿鞞跋致。下至鳥獸得聞其聲。離畜生趣永不復受。當得廣大福德之聚。
若復有人慾得滿足六波羅蜜者。當作方壇先以牛糞塗。後以凈土而覆其上。灑以香湯滑凈塗拭。五供養缽置於壇上。寫前四種陀羅尼咒各九十九本。手作小塔滿九十九。於此塔中各置一本。其相輪咒還置小塔相輪橖中。行列壇上以諸香花供養。旋繞七遍。誦此陀羅尼曰:
南謨納婆納伐底喃怛他揭多(一) 弶伽捺地婆盧迦(二) 俱胝那庾多設多索訶薩啰喃(三) 唵(引)(四) 普怖哩(五) 折里尼(六) 折哩慕(上) 哩忽哩(七) 社邏跋(上)哩莎(引)訶(八)。
若依此法而受持者。六波羅蜜悉皆成滿。是則同造九十九億百千那由他恆河沙等七寶塔已。是則供養九十九億百千那由他如來應正等覺。皆以諸天大供養雲。種種庄嚴諸天宮殿。諸天供具而為供養。彼諸如來皆悉憶念此善男女。令其當得廣大善根福德之聚。若有於此咒王。如法書寫受持讀誦。供養恭敬佩於身上。以咒威力擁護是人。令諸怨家及怨朋黨。一切夜叉羅剎富單那等。皆於此人不能為惡。各懷恐怖逃散諸方。若有得共彼人語者。亦得除滅五無間業。若有得聞此人語聲。或在其影或觸其身。令彼一切宿障重罪皆得消除。所有諸毒不能為害。火不能燒水不能漂。厭禱邪魅不得其便。雷電霹靂無能驚撓。常為諸佛而共加持。一切如來安慰護念。諸天善神增其勢力。非余咒術之所能制。是故應當於一切處求此咒法。寫已置於當路塔中。令往來眾生。下至鳥獸蛾蠅蟻子。皆得永離一切地獄及諸惡道。生諸天宮。常憶宿命至不退轉。
爾時。佛告除蓋障菩薩摩訶薩、執金剛主、四王、帝釋、梵天王等及其眷屬。那羅延天、摩醯首羅等言:善男子。我以此咒法之王付囑汝等。應當守護住持擁護。以肩荷擔寶篋盛之。於後時中莫令斷絕。應善執持應善覆護。授與後世一切眾生。令得見聞。離五無間。
是時。除蓋障菩薩、執金剛主、四王、帝釋、梵天王、那羅延天、摩醯首羅及天龍八部等。咸禮佛足同聲白言:我等已蒙世尊加護。授此咒法及造塔法。咸皆守衛、住持、讀誦、書寫、供養。為護一切諸眾生故。於後時分令彼眾生悉得聞知。不墮地獄及諸惡趣。我等為報如來大恩。咸共守護令廣流通。尊重恭敬如佛無異。不令此法而有壞滅。佛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堅固守護。住持如是陀羅尼法。
時諸大眾。聞佛說已。歡喜奉行。
2. 白佛言 是什麼意思
「白」應該是介詞,「言」是動詞,就是」對佛說「。
完整的應該是」須菩提白佛言「,意思不就是」須菩提對佛說「?省略了主語」須菩提「,所以將」白「誤為動詞,「白」本身可以作動詞,但此處不作動詞,作介詞。「言」字本身也可作動詞,也可作名詞,此處作動詞。
須菩提白佛言:這是唐朝的方言,可勉強譯成「須菩提(恭敬的)對佛說」。須菩提是名字,這兒的佛指的是釋迦摩尼(世尊)。語出《金剛經》。
(2)白佛甲花語擴展閱讀:
白
1、<形>(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日光上下射之形,太陽之明為白,從「白」的字多與光亮、白色有關。本義:白顏色)
2、 古人用以代表西方、秋季、金、肺等
例子:白,西方色也。殷用事物色白。——《說文》
虛室生白。——《莊子·人間世》
若白駒之過隙。——《莊子·知北游》
白晝大都之中。——《漢書·賈誼傳》
白玉不毀,孰為圭璋。——《莊子·馬蹄》
須眉交白。——《莊子·漁父》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詩·秦風·蒹葭》
目辨白黑美惡。——《荀子·榮辱》
太子及賓客知其一者,皆白衣冠以送之。——《戰國策·燕策》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3、又如:雪白(像雪一樣的潔白);白衣(白衣人。古代未仕者穿的白衣)
4、純潔;代表清流賢正 [pure;stainless]
例子:粉身碎骨渾可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於謙《石灰吟》
5、又如:白心(使心得以澄明清靜;指潔白明靜的心)亮;明亮。與「暗」相對。
舉例:雄雞一聲天下白。——李賀《致酒行》
6、又如:東方發白;白日鬼(指日間公然招搖撞騙的人)一無所有
舉例:白手起家成業。——《雜纂新錄》
3. 求《毗耶娑問經》卷上及卷下的翻譯,謝謝了!
毗耶娑問經翻譯之記
菩薩方便。攝化眾生。必以大悲引邪從正。毗耶娑仙即其人也。為導群迷。令識因果。將諸異見。至如來所。歸命咨啟。聽聞正法。因其請說。即以名經。故因此部毗耶娑問魏尚書令儀同高公。愍諸錯習。示其歸則簡集能人善辭義者。在宅上面出此經典。正求法人沙門曇林。婆羅門客瞿曇流支。興和四年歲次壬戌。月建在申。朔次乙丑。建初辛已。甲午畢功。凡有一萬四千四百五十七字。
毗耶娑問經卷上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游阿逾闍強伽河岸。與大比丘眾俱。彼比丘眾。所作已辦盡一切漏。無有障礙離有不退。勤為禪誦加趺而坐。隨何處坐有在地處二人相隨如法語論。群行如鵝如鴛鴦者。有在空舍有依樹根。皆悉行禪。能取如來法之光明正法威儀。復有無量菩薩眾俱。彼諸菩薩。無量功德名稱普聞。彼處復有無量百千種種樹林。多有淫慾俱耆羅鳥孔雀鵝鳥群蜂等聲娑羅枳樹枝葉垂布。如是處者欲心懈怠。喜睡頻申皆悉遠離。常有無量善香妙華。
爾時佛告諸比丘言。汝諸比丘常當勤行。作所應作持戒正行。爾時世尊。與慧命阿難陀。長老大迦葉。長老舍利弗。長老薄居羅。長老利波多。阿若居憐等大聲聞俱。歡喜語說。
爾時西方有光明相猶如日輪。時阿難陀漏未盡故。見彼相已。即白佛言。雲何世尊。西方分處焰色光明甚有威德。佛言阿難。於此世界有五通仙。名毗耶娑。揵陀迦離婦人之子。有五百仙以為眷屬。住在彼處勤修苦行。不食而齋其身瘦瘠有命而已。讀誦不住以為庄嚴。其名曰阿斯仙童子那羅提娑裴若波耶那那荼延那迦摩延那商枳啰娑鞞軻那娑徒啰陀等。諸大仙人相隨經行。
即於爾時。毗耶娑仙。亦見世尊與諸比丘多千眷屬之所圍繞。諸根調柔心意寂靜。在於禪定離欲安樂在樹林中。毗耶娑仙。既見佛已思惟念言。此人應是一切智者。名稱普聞。彼必應是不妄語人。如是如來勝色具足。諸相成就甚為希有。世未曾有。如是色相勝妙希有。如是世尊。舍王欲樂。舍轉輪王富樂自在如舍毒食。六萬婇女第一端正。一切舍已而便出家在林中住。仙人眾中有一仙人。名那羅陀。既見世尊心生歡喜。以妙伽他。贊如來曰。
青色樹林中誰光洋金色
如凈毗琉璃如日出雲山
時彼大仙及諸仙眾。聞是說已心喜開眼。皆悉合掌欲向佛所。
爾時佛語諸比丘言。汝等比丘見閻浮提。如是諸仙系縛手足。自懸著樹不食而齋。著樹皮衣卧在塵土。若在石上有以兩手合取食已開手而食。或有食風。有十五日不食而齋。或有一月不食而齋。頭須發爪悉皆長利。寅旦中暮三時讀誦有種姓財有福德財。先咒物已置於火中。而供養火在地而卧。有在露地有在樹下。有懸自手著樹而睡。或有蹲踞如是睡者。或有在水如是睡者。有以五熱而炙身者。有身逼火自炙卧者。有在大焰。下風卧者。有卧棘刺。有日炙身受苦求福。自誑其身得處便住。種姓勝上心以為足。心以為喜。離無上智。諸比丘。此大仙人而不能知生死出要。以欲痴故。還生有中。自謂正行不知是邪。爾時彼諸比丘。歸命如來。白言世尊。我等梵行真正具足。和集相應得離生有。
彼毗耶娑大仙人等。以阿羅漢威德力故。而生畏懼。安詳諦視。心意敬重一心正意。與諸仙人眷屬相隨。絞攝長發並在一箱。以好縫繩角絡其體。形色不白端攝身儀。二眼皆黃頭發無膩。絞結相著塊聚非一。手執三奇杖。置瓶之物世中最丑。種種語言悉皆善巧因成就語。躡空而行到如來所。白言世尊。應知此義。我何因緣。並諸眷屬今來到此。佛言。大仙一切有生。一切諸法。我悉知之。
爾時慧命阿難陀白佛言。世尊。如是大仙仙眾圍繞。心有正知。有種種知。細知盡知。知而不畏長發不理。為是何人。佛言阿難。此是仙人。名毗耶娑。婆羅門法是其所作。造四毗陀善知聲論。知種種書。時彼一切阿羅漢人。見毗耶娑大仙人已。作是思惟。彼人受苦勤勞持戒為何所得。此毗耶娑。生死苦惱未得解脫。彼阿羅漢如是思惟。此毗耶娑。來至佛所。雲何問難。為問因緣。為問無我。時毗耶娑。問世尊言。佛出世難。今諸仙眾和合來此。我少難問。唯願且住為我解說。佛言大仙。恣汝所問隨汝所念。皆悉可問我為汝說。
時毗耶娑。問言世尊。雲何布施。何故布施。何義名施。雲何施主。何義施主。雲何施人而非施主。雲何不與得名施主。雲何死已施福隨行。施福雲何。為有形段。聚集可見為不可見。施主施福為在何處。為在受者為在施者。雲何世尊入涅槃已。供養塔等而得福報。佛入涅槃誰為受者。爾時世尊語毗耶娑大仙人言。汝問此法甚為微細。汝有辯才不可思議。能如是問。爾時長老舍利弗。發白面皺眉垂覆面。偏舉一眉長引氣息。諦觀思量。見已而言。此毗耶娑大仙人主。有大名聞。一切人知。一切人說。豈可不知。同如世間愚痴小兒無智慧者。舍說因緣舍說無我。種種深法種種善如智。言語已而問如是布施之法。
爾時慧命阿難陀。頂禮佛足。白言世尊。此毗耶娑大仙。所問布施果報我亦能說。佛言阿難。此則非時。若問如來聲聞人說。此非所儀。且止阿難。無此道理。
爾時慧命舍利弗白佛言。世尊。隨彼仙人何意而問。我亦能說能滿其意。佛言舍利弗。汝語太卒心不思量。長老舍利弗。勿作是語。此不相應。若如是者我聲聞人則不相應。若來問我聲聞說者。此不相應。則有人言。彼如來者非一切智。當有人言。毗耶娑仙往問如來。自不能說遣聲聞說。或有人言。彼如來者有我慢見而不自說。爾時彼諸比丘。於世尊所生信凈心。白言世尊。彼大仙問。如來能說能斷彼疑。
爾時世尊語毗耶娑大仙人言。汝聽施報。復有施分。何義布施。既布施已自食自凈。施已報轉故名布施。以何義故名為施主。如是問者。大仙當聽。若人有物彼信心生。信心生已以財付人遣向他國。彼人將物向他國施。彼人布施財主得福非施者福。彼所遣者雖持物施而非舍主。若人自物自手施者。則是舍主亦是施主。大仙當知。有三十三不凈布施。何等名為三十三耶。一者有人邪心倒見。無凈信心而舍財物。如是施者非凈布施。二者有人。為報恩故而舍財物。則非布施。三者有人。無悲愍心而舍財物。亦非布施。四者有人。因欲心故而舍財物。亦非布施。五者有人。舍物與火亦非布施。六者有人。舍物與水亦非布施。七者有人生如是心。舍物與王望王識念。如是舍物非凈布施。八者有人。以畏賊故舍物與之。如是施者亦非凈施。又復更有五種舍物。皆非凈施。何等為五。一者施毒非凈布施。二者施刀非凈布施。三者教人取肉而施非凈布施。四者有人。所攝眾生平等施與和集養育望得其力非凈布施。五者有人。為名聞故而舍財物非凈布施。十四有人。為歌戲故。與伎兒物非凈布施。十五有人年終月盡。破散財物非凈布施。十六有人。屋舍因緣而舍財物則非布施。十七有人。善友因緣以他財物。受與餘人非凈布施。十八有人或有田地。或在舍宅。或有谷聚。或有麥聚。鹿鳥所食鼠等所食。無清凈心非凈布施。十九有人。為學作故與工匠物。如是施者非凈布施。二十有人身有病患。恐命盡故。舍物與醫非凈布施。二十一者若人打他若罵他已心悔生愧。舍物與之非凈布施。二十二者若人施已。心則生疑為有報不。如是施者非凈布施。二十三者若人施已心中悔熱。如是施者非凈布施。二十四者若人舍物與他人已。如是思量。若其有人取我物者。皆悉屬我為我所秉。如是施者非凈布施。二十五者若人施已如是思量。如是施福唯鍾我身不屬他人。如是施者非凈布施。二十六者若人年老舍物而施。又非中年後時病困。死時欲至。脈節欲斷。苦惱所逼欲入死道。無清凈心。無信凈心。閻魔羅使見之生笑。兄弟諸親啼哭悲泣。至如是時舍物而與非凈布施。二十七者若人為名舍物布施。如是我名他國遍聞某國某城大施之主。彼如是施非凈布施。二十八者若與餘人迭相憎嫉。見彼舍物多行布施。見已心慢不能堪忍。以嫉彼故舍物布施。非凈布施。二十九者食他女故。為種姓故。舍珠舍金。若銀金剛。若毗琉璃。繒絹衣裳及兜羅綿。造作敷具。如是舍物非凈布施。三十者有人如是思惟舍物與人。我無兒息大富饒財應當舍物而行布施。如是施者非凈布施。三十一者若復有人心生簡擇。如是念言。若與此人則有福德。若與彼人則無福德。如是施者非凈布施。三十二者若人布施。舍離貧窮衣裳破壞垢膩之者。與多豐樂大富之人。非凈布施。三十三者若復有人望好花果。舍物而與非凈布施。大仙當知。此三十三垢染布施。而舍財物彼施報者。如以種子種之醎地爛壞不成。大仙當知。如是之人非不布施不得果報。復次大仙。譬如有人隨何所取得種子已種之荒田。彼種子界地界相依。須得天雨種子變壞。雖有牙生不得花果。此布施分不得花果亦復如是。
如是說已。毗耶娑仙。合掌向佛而作是言。如來世尊一切智人。以相應語說布施報。已作利益安樂眾生。又復世尊。雲何布施不失果報。有人持戒有不持戒。二俱施與。此義雲何。佛言大仙。汝今善聽布施報法。若有心信一切施與。故名布施。不畏未來而行布施。不輕毀他行布施者。乃名布施。大仙當知。若復有人不簡福田。若有戒人。若無戒人。心信開眼。生愛念已。舍物施與。心常普緣一切眾生。大仙當知。彼人施主。大仙當知。有五種施施主滿足。何等為五。一者時施。二施行人。三施病人及瞻病者。四施法器。五施欲行異國土者。是為五種。復有五施。何等為五。一者法施。二資生施。三屋宅施。四燈明施。五香鬘施。是為五種。
大仙問言。何者凈施。佛言大仙。若人有信緣於眾生。而生慈心常心喜心。舍物布施。彼一切凈若願解脫。如是布施則為清凈。復有五種無上布施。何等為五。一施如來則為無上。二施眾僧則為無上。三施法器則為無上。四施父母則為無上。五施王者失位貧窮則為無上。如是施者是上布施。若施老人孤獨病急。是大布施。若為王嗔一向舍棄系縛欲殺。若諸急難為救彼故不顧自命。為舍財物是大布施。施病人葯是大布施。若於持戒具足眾僧。隨時施與是大布施。施求智人是大布施。若施畜生有怖畏者。所謂訓狐烏鹿等畜是大布施。若人貧急施隨所須是大布施。大仙當知。此為大施。常應正修。若復有人為他所遣持物布施。即有凈心同得施福。若復有人見他布施。心生隨喜。亦得施福。若人勸施。若人施物。如是等人。皆得大福。
復次大仙。如汝問言。雲何世尊入涅槃已供養塔等得福報者。大仙當聽。若人於我入涅槃已。當設供養。若復有人我未涅槃。今現在世供養我者。所得福報。此二平等。何以故。法身如來非是色身。若人於今現在供養。若我滅後而為供養。心平等故得福無異。大仙當知。如轉輪王遍敕諸國。一切人民從今日始。勿復殺生。莫作妄語。彼有一人聞王敕已。雖不見王善護王敕。如是之人雖不供養轉輪王身。王於彼人心生歡喜。如是之人。善護王敕。以不殺生善業因緣報生天處。大仙當知。若人不見我身色相。不學戒句為何所得。若人見我而心邪見。如提婆達入地獄故。若人於我入涅槃已。善學戒者彼勝應知。大仙當知。今我色勝證一切智。無信眾生能令學戒。況有信者。若人於我入涅槃已而為供養。與現供養等無有異。大仙當聽。如汝所問。布施福德為在何處。如是問者。譬如葦草叢密稠穊於中火起。若雨墮時即沒彼處。如是如是。隨何施主。布施具足福德和合。信雨既墮如是福德。即依施主不余處去。大仙當知。如是施福非有聚處。非有形相。
如是施已施者身亡。施福不離如影隨形。是名施者得福報果。果福不失。譬如甘蔗若蒲桃子。如其不壓不得其汁。壓之則得非甘蔗中蒲桃子中。現前和集有汁可見。非在節中亦非無汁。如是如是。布施財物。如是施報於彼施主。非住手中。非住心中。非住腹中。而是施報不離施主。猶如彼汁不離甘蔗若蒲桃子。如是施報不離施主。未熟不受。命行不盡不得施報。譬如樹王尼拘陀子。其子微細種之在地則不可見。至樹生時方乃可見。施主施福亦復如是。和合熟時乃得果報。譬如商人所齎至少入於大城。彼城功德少物治生。所獲乃多具足而得。施亦如是。施時雖微得福報大。又如蜜蜂採取花味而不損花。施主如是。隨何布施得果報力。則是施主。如是大仙。施主布施。福德勢力。言施主者。以自施故得名為施。
雲何受者。受他所施能消他物。故名受者。又問雲何為施福者。於世間中能救能護。能令滿足得人天身。故名福德。言他世者次第傳生至後世身。故名他世。
爾時毗耶娑仙白佛言。世尊。我離疑心決定施分。復更有疑。世尊。此識雲何於身中轉。識雲何見。雲何於身而生貪樂。
佛言大仙。譬如國王住於城內。怖畏他軍先作坑塹周匝繞城。備具糧食弓箭刀楯種種器仗。多集勇健能斗戰者。立健人憧。亦多聚集年少健人。給以食糧。敕諸酒肆多辦好酒。攝出家人布施供養。以好財物攝受諸人。既如是已。唱聲敕言。安住勿動。各嚴器仗手執弓箭。身著鎧鉀。拔刀警防。如是誡已。他軍來至多有象馬。是時國王安慰軍眾。作如是言。盡力勿畏。城壁若有不牢之處。當好防護日日常爾。如是乃至福德盡已。為他軍眾之所破壞。俄爾敗散舍國而去。識亦如是。住身城中諸入中王。見無常軍欲至生畏。即時造作信心坑塹治界險岸。著憶念鎧發勤精進。法藏為酒善調心馬。彼時如是敕誡諸入作所應作。若有大力有無量力。無常軍眾來逼身城。速著施鉀速取智刀。慚愧機關安置相應。護持實戒。如是正住。彼無常軍忽然而至。即時共斗迭互相違無常軍勝識則捨去。如城中王舍城而去。識亦如是。和合身中根大界中。既破壞已。六入失已舍彼身城。如壞城王舍城而走。彼王如是既舍城已依止余城。識亦如是。舍此身已攝取余身。應知此識如王無異。
爾時毗耶娑仙白佛言。世尊。如是識者雲何知身。若有福德若無福德。此識雲何作如是知我舍此身。佛言大仙。譬如行人路遇大水其水泛漲。為渡彼水故上大筏。彼水既長奮波亂動。而復甚濁多饒惡蟲。謂那迦羅舒舒摩羅水蛇惡黿。有大惡風亂吹旋轉。以彼筏故得到彼岸平安不乏。如是之人。於彼惡水大畏惡處。既得脫已繞筏三匝。於彼木筏轉生愛心。愛心生已如是思惟。善哉此筏能令我渡如是大水。
如是大仙。又復更有福德眾生。身既死已識如是念。由我此身得生善道。天中而生。我於人身得利不空。我此死身猶如牢筏。能令我度惡道大水。我身大善合應供養。如是之身不誑於我。生死過中與我天處。如是念已。即於彼身。生愛念心。彼身如筏。舍彼身已去向他世。
若復有人身無福德。彼人心識。譬如有人身上爛筏渡於大水。然彼筏木或出或沒。彼人怖畏心生疑慮。我於今者將死不久。如是之人依彼爛筏。甚大怖畏隨流下退至饒師子虎等惡獸大怖畏處。然後得渡。彼人如是既得渡已。於彼爛筏生嗔怒心。罵彼爛筏作如是言。顛倒惡行。此水泛漲多波濁惡。雲何如是。令我遂到如是惡處。我於爛筏竟得何力。用此筏為即便棄舍。如是如是。眾生心識。依無福身隨流下退。墮於地獄呵責此身。作如是言。我得何力我已報得如是惡身。如是身者猶如羯那。我負此身如負羯那。我今甚惡因此爛身到地獄門。猶如蓮花自絲所縛。大仙當知。識亦如是。若善福德如依善筏得渡生死。若無福德如依爛筏。則墮惡道。彼二種身。一有福德。一無福德。應如是知。
又復此識轉舍此身。得第二身。初在胎藏一七日中如是憶知。我某處退而來至此。亦能憶知前所作業。我作此業。若作善業。心則生喜既住藏中。母心喜笑多有勝相。顏有笑容皯[面*黽]不生。面有勝色隨所行動。多用右足蹈地壓重。無有因緣手摩右脅。喜鮮白衣。著則嚴好。眾生如是有福德識。住母脅中如是相現。
大仙當知。若無福識初受生時。一七日中則能憶知。我某處退而來生此。亦能憶知前所作業。如是念雲何作惡業。如是憶念心則愁憂。以心憂故母相外現。彼無福德無善眾生。住母脅中有外相出。身體臭惡而復瘦瘠。心愁憂惱數唾不止。皺面怒眼。如是眾生初在脅中。即令彼家衰禍得病。如是惡業無福眾生。欲出胎時或能殺母。或藏中死。無福眾生有如是相。
爾時毗耶娑仙白佛言。世尊。此初識心始入胎時。何所憶念何所見知。佛言大仙。彼識初生如是憶念。見樹林中戲樂之處。宮殿樓觀地水屈曲。平澤寬博。種種屋舍。此閻浮提。多有愛人。父母兄弟。如是見已極生愛心。福德和集迭相攝受。有施物者。有受物者。能知過去宿世之事。憶念過去無量百生無量千生。彼識如是數數憶念。既憶念已心生愛喜。能如是知。我此母者過去已曾五百世中與我為母。彼既如是心憶念已。於彼生處不生願樂。心得離欲作如是心。我於此處數數生死。我於今始不用生死。不用有攝。
如是說已。毗耶娑仙問言。世尊。如是識者。於生死中得離欲耶。佛言大仙。此則非時此則非處。彼時彼識無色不見。無有光明。如是識界非於此處而得離欲。於有為中非是不生。若如是者一切眾生。有福德者無福德者。皆得涅槃。彼義如是。大仙應知。若彼識心如是思念。彼識則有如是勝力。應如是知非是身力。所言識者。何故名識。集故識思。知故名智故。名識識。識義如是。大仙應知。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護一切怨家聚集作煩惱
有知有不知痴慧和合行
見慢無明等一切皆識知
此三不離識非余處別有
雙相應說識一輪非是車
二輪不能行有人復有牛
車輻輞和合是二輪相應
復以繩系縛如是為行車
如是身之車彼以界和合
復有根和合識見彼身車
脈節等和合喉脈根系縛
發骨齒頭等甲皮之所覆
脅及腸處胃並心肚與肺
彼一切和合具足故名身
識王身為車身車中行坐
一切法皆知如是名為識
復次大仙。此識微細無色無質。非是可見。識非有色非青等色。色中無根。識若離根則無境界。若人心中驚動怖畏。若疑思量。如是一切皆是識力。
爾時毗耶娑仙白佛言。世尊。一切眾生本性雲何。雲何生天道。雲何生鬼道。雲何生畜生。雲何生地獄。雲何生善根。何者善根而生天中。以何業故生畜生中。以何業故生餓鬼中。以何業故生地獄中。
佛言大仙。汝當善聽我為汝說。凡夫眾生退於本性。若生福德。此法乃是一切智知。非五通者所知境界。非天非梵阿迦尼等之所能知。是一切智所知境界。此法尚非聲聞所知。況余能知。大仙當知。若我弟子聲聞之人。已離三垢證得初果。所知境界諸余大天天中天等一切不知。非汝大仙之所能知。乃至不能知其少分。
如是說已。毗耶娑仙。心即思惟如是念曰。生死誑我。如是念已。禮如來足。白言世尊。我今老弊破壞之身。無有憶念不能得果。不能荷負菩提重擔。我於今者歸依世尊。歸依於法離三有僧。我從今日乃至命盡受三歸依。並弟子眾。一切如是。唯願世尊。善為我說令我眷屬大獲善利。世尊乃是一切智日除煩惱闇。唯願世尊。說此本性。眾生本性。退生天中。佛言大仙。今正是時。我為汝說。大仙當知。若人以花香鬘而施。心樂修行信心相應。命終得生鬘庄嚴天。又復大仙。人慾死時身有善香。是花熏香又欲死時。上見花網有種種色以散彼人。爾時諸親父母兄弟諸眷屬等。手執華香而供養之。悲號啼哭。彼人爾時面色膩潤目視不轉。手足正直。如是捨命。彼欲死時見有勝相。所謂見丘見鬘庄嚴。見有百千端正婦女繞天宮殿。彼人見已而語兄弟諸親等言。我於夢中見有丘聚種種寶珠。諸庄嚴具散種種花。若彼病人如是說者。應知此相命終得生鬘庄嚴天。彼人慾死則見父母房室和合。見已即生。又復彼時鬘庄嚴天。有二種根和合行欲。如閻浮提男子不異。有一勝法不凈不出。彼心欲發迭相知已。身則和合有愛風出。而受欲樂即於彼時。經七日中住天女藏。七日滿已。右脅而生即於生時。有天善香第一可愛。有種種花相系為鬘生在胸前。彼時復有妙香普熏滿一由旬隨風遍行。彼時復有雜色鬘生。所謂白色黑黃赤色。毗琉璃色。閻浮汁色。清凈勝妙缽頭摩色。種種雜色。銅色。火色。如是妙鬘乃至未死。不萎不蔫。常有善香。以是義故名鬘庄嚴。彼鬘庄嚴天宮之處。有妙天樹不長不短。其汁極甜味如甘露。其枝垂下而復清凈。種種樹林處處和集。彼樹有果。八分和合天味相應。彼果形量如頻騾果。隨彼天心憶念何食。於彼果中隨念皆得。應知彼天食如是果。不名揣食。於彼地處遠離棘刺妙花庄嚴。復有地處有青軟草。復有地處金沙遍覆金角上出。復有卧處自然而有種種敷具。復有天女清凈無垢。妙衣庄嚴偏舉一眉。而作戲笑種種衣服庄嚴其身。又於彼處第一勝樂。行住具足於彼天年壽二百歲。命欲盡時。則有五相。何等為五。一謂彼天所依之樹枝心萎蔫頭低卷屈。其花失香。二於彼樹心不喜樂。三則鬘萎。四天風涼變為熱觸。五諸天女心生憐愍。皆悉憂愁。一切同聲。而說偈言。
具足天甘果饒種種天樹
多有天婇女天勝妙樂處
天中福德盡舍已而離去
彼諸天女。圍繞天子。發聲大喚唱如是言。無常甚惡無憐愍意。如是天子有愛念心。命不自在於此處退。願天童子速生人中。如是天女懊惱說已。彼天子身舉體熱發。既熱發已。身則普然火起一焰即退彼處。身雖焰然不受苦惱。既退彼已則見人中父母和合。如是見已。即便受生。大仙當知。彼鬘庄嚴天子生時。雲何處胎。彼住母脅則有勝相。若住藏中母則愛香。喜樂花鬘樂種種果青林叢樹。受用心適彼一切樂皆悉具足身不疲倦。又彼福子住藏中故。復有善相。或夢見城種種寶物市易之處。種種華鬘以散道巷。應知彼母有如是相。
復次大仙。如是童子。於鬘庄嚴天中退已。既生人中若見鬘者。生勝愛心樂鮮白衣。身色殊勝心無黠慧。不愛多淫樂多戲樂。若行住等悉皆迅疾。樂見戲處好尚細衣。愛好樹林見他財富。多設方便悕望欲得。大仙當知。鬘庄嚴天。退生人中。有如是相。
毗耶娑問經卷上
4. 有一種花叫白佛是什麼花
叫白佛甲吧。
5. 黑佛和白佛哪個珍貴
2008年,佛鱷龜純佛佛羅里達擬鱷龜等字眼出現在眾鱷龜友的日常中,擬鱷龜(小鱷龜)不再以黃殼黑殼定論,北美、佛成了獨立的品種,佛開始炙熱起來。曾幾何時金甲白頭成了眾多佛友的追求,隨著越來越多的玩家、養殖戶投身佛鱷繁殖,市場不再一佛難求,隨著佛的量大起來,對佛的審美不再是一味的金甲白頭,黑佛出現了。今天就談下黑佛的養成。
實驗體:12年自留佛苗兩只,同批次同父母。A從小用乳白色盒子飼養,B從小用黑色盒子飼養。甲長6cm左右,A挪入白色半透明整理箱+過濾桶飼養,B挪入黑色半透明整理箱+鋪了3cm左右鐵膽砂+過濾桶飼養。飼養容器始終並排,光照強度相同,投餵食物相同。實驗成果如下,左為A右為B。
結論:佛也有保護色,會因為環境顏色而改變自己的保護色,黑佛培養,無特殊條件,從小深色環境飼養即可。
黑佛,有著媲美原種的霸氣,在鱷龜友手裡均有兩只以上發的情況下,黑白雙煞真是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