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多苓花卉
『壹』 中國現代畫家排名前十有哪些
中國近現代的那些畫家推薦:
(註:近代,是指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開始,到1919年五四運動這中間的一段時間。1919年到1949年為現代,1949年以後為當代。排名以時間為主。)
1、吳昌碩(1844~1927)浙江安吉人。「詩、書、畫、印」四絕的一代宗師。傳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杏花圖》等。
2、齊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他工筆畫到頂,寫意畫達峰,工寫結合成為大師。為中國畫藝術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代表作品有《蝦》《蟹》《牡丹》《牽牛花》《蛙聲十里出山泉》等等。出版有《齊白石畫冊》多種。
3、黃賓虹(1865~1955),現代傑出畫家。原籍安徽歙縣,出生於浙江金華。在我國近現代繪畫史上,有「南黃北齊」之說,「北齊」指的是居住在北京的花鳥畫巨匠齊白石,而「南黃」說的就是浙江的山水畫大師黃賓虹,二人被美術界並列在一起,足見黃賓虹的藝術功力和成就非同一般。
(1)何多苓花卉擴展閱讀:
從嚴格意義上講,學習繪畫之初要先從學習素描開始,一般從石膏幾何體、靜物、上。我們畫素描要懂得素描的基本要素,如形體、比例、結構、明暗調子、質量感和空間感等。這些名詞看起來好像不難,但具體的操作確實是很不容易的。
這里我們先來理解一下頭部的形體結構及比例。頭部的形體,從整體上可以概括成一個卵形或立方體或楔形,進一步分析知道顱骨象球形,額骨呈扁方形,額骨之下至下頷骨底的正面呈倒梯形,下大上小的梯形體的鼻子豎於其間。
頭部的比例有「長三停、橫五眼」。這是對頭部一般規律的總結,但是個體之間還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成忠臣水墨畫欣賞(20張)人物石膏像、人物頭像等這樣循序漸進的學習方過程,但是我們很多初學者沒有這種條件,有的考生臨時「抱佛腳」,在沒有接觸基礎訓練時,直接畫人物頭像,
這樣的學生往往不可能畫得好。培養正確的學習方法,也就是建立在對物體的深入理解面對一個模特,初學者可能在短時間內也可完成一幅肖像,但畫面簡單空洞,而受過良好素描訓練的人卻可表現得深入而豐富。
因為視覺上的敏感不同,感覺到的內容就會有差異,後者可以抓住物體的本質,在表達中能夠概括簡潔、明確肯定地表達對象,在短時間里抓住對象的最基本的特徵,培養敏銳的觀察方法。
『貳』 說出中國從唐代至清代有哪些著名畫派,其代表人物是誰有什麼代表作
中國畫派有黃派、徐派、南北宗、北方山水畫派、南方山水畫派、湖州竹派、常州畫派、米派、松江派等。
黃派
又稱「黃筌畫派」、「黃家富貴」。在中國花鳥畫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它是五代花鳥畫兩大流派之一,成熟於五代西蜀的黃筌,光大於宋初的黃居寀。黃筌才高技巧,善於取熔前人輕勾濃色的技法,獨標高格,是深得統治階層喜愛的御用畫家。其子居寀、居寶承其家風,成為兩宋時占統治地位的花鳥派別。黃筌為宮廷畫家,多寫宮苑中的奇花怪石、珍禽瑞鳥,勾勒精細,設色濃麗,不露墨痕,所謂「諸黃畫花,妙在賦色」(沈括),畫成逼肖其生,故有「黃家富貴」之稱。黃派代表了晚唐、五代、宋初時西蜀和中原的畫風,成為院體花鳥畫的典型風格。入宋後,當時凡畫花鳥無不以「黃家體制為准。」
徐派
又稱「徐家野逸」,簡稱「徐派」。中國著名的畫派之一,也是五代花鳥畫兩大流派之一。代表畫家為南唐的徐熙。徐氏為金陵(今江蘇南京)人,雖江南一布衣,但志節高尚,放達不羈,多狀江湖,所繪的汀花野竹、小鳥淵魚、草木蟲獸,皆妙入造化。所作花木禽鳥,形骨輕秀,樸素自然,清新淡雅,獨創「落墨法」。他的作品注重墨骨勾勒,淡施色彩,流露瀟灑的風格,故後人以「徐熙野逸」稱之。徐氏的筆墨技巧,對於後世影響很大,至徐熙之孫徐崇嗣出,徐熙畫派名聲漸振。後經張仲、王若水,到明代沈周、陳道復、文徵明、徐渭等人加以發展,成定型的水墨寫意花鳥畫,從而與黃筌的花鳥畫派,兩者互相競爭,影響了宋、元、明、清千餘年的花鳥畫壇。
南北宗
《容台別集·畫旨》道:「禪家有南北二宗,唐時始分;畫之南北二宗,亦唐時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則李思訓父子著色山水,流傳而為宋之趙干、趙伯駒、(趙)伯驌,以至馬(遠)、夏(圭)輩;南宗則王摩詰(維)始用渲淡,一變勾斫之法,其傳為張璪、荊(浩)、關(仝)、董(源)、巨(然)、郭忠恕、米家父子(芾、友仁),以至元之四大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亦如六祖(即惠能)之後,有馬駒、雲門、臨濟兒孫之盛,而北宗(神秀為代表)微矣。」又雲:「文人之畫自王右丞(維)始,其後董源、巨然、李成、范寬為嫡子,若馬、夏及李唐、劉松年,又是大李將軍之派,非吾曹當學也。」此為明代書畫家董其昌把從唐至元的著名山水畫家分為南北兩個派系之說的論述,與山水畫家師承演變的史實不盡符合,且有崇「南」貶「北」之意。明陳繼儒所說尤為明顯:「李派板細,乏士氣;王派虛和蕭散。」當時陳繼儒與董其昌並稱為「董陳」,在畫壇很有聲譽,因此明末清初畫壇群起附和,影響甚大,形成了以「南宗」為「正統」之見。
北方山水畫派
中國畫流派之一。至宋初始分為北方派系和江南派系。北方山水畫派產生於五代北宋間,宗師為關仝、李成、范寬。
關仝(生卒不祥)是五代後梁畫家,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師荊浩,晚年有出藍之譽。擅寫關河之勢。筆簡氣壯,景少意長。善寫秋山寒林、林居野渡、幽人逸士、漁市山驛等景,時稱「關家山水」。
李成(約919~967),五代宋初畫家,營丘(令山東臨淄,一說昌樂)人,初師荊浩、關仝,後隱居山林,師法自然,常畫雪景寒林,多為北方景色,勾勒不多,皴擦甚少,惜墨如金,骨幹自堅,畫山水挺拔堅實,給人氣象蕭疏、煙林清曠之感。
范寬(?~1026),北宋畫家,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初學李成,繼法荊浩,後感「與其師人,不若師諸造化」,終於「自立家法」。下筆雄強老硬,「皆寫秦隴峻拔之勢,大圖闊幅山勢逼人。」
郭若虛《圖畫見聞志》曰:唯營丘李成、長安關仝、華原范寬,智妙入神,才高出類,三家鼎畤百代標程。」又說「夫氣象蕭疏,煙林清曠,毫鋒穎脫,墨法精微者,營丘之制也;石體堅凝,雜木豐茂,台閣古雅,人物幽閑者關氏之風也;峰巒渾厚,勢伏雄強,搶筆俱均,人屋皆質者,范氏之作也。」說明李、關、范之畫風之盛,風靡齊、魯,影響關、陝地區,實為北方山水畫派之宗師。
南方山水畫派
亦稱「江南山水畫派」。中國畫流派之一。至宋初始分北方派系和江南派系。南方山水畫派產生於五代北宋間。宗師為董源、巨然。
董源(?~926)為五代南唐畫家,字叔達,鍾陵(今江西進賢西北)人。中主李璟朝時任後苑(即北苑)副使,故稱:董北苑。善畫人物、牛、虎、龍,尤工山水,寫江南風景,畫面不見高山疊嶂,陵峭怪石,而是峰巒晦明,林靡煙雲,洲渚掩映一類的山光水色,表現了平淡天真的情趣。構圖方法,筆墨技法為塑造江南景色也均有創新。與北方的山水畫迥不相同。
巨然(生卒不祥)為五代宋初畫家,江寧(今江蘇南京)人。南唐亡,至開封為開元寺僧。山水畫師承董源,也擅畫煙嵐氣象和山川高曠的江南景色。北宋沈括《夢溪筆談》說:「董源,工秋嵐遠景,多寫江南真山,不為奇峭之氣;建業僧巨然祖述董法,皆臻妙理。」米芾《畫史》也說:「董源平淡天真,唐無此品。」此派以董源和巨然為一代宗師,世稱「董巨」。
米芾父子「米派雲山」,畫京口一帶景色,顯出此派新貌。南宋末法常(牧溪)和若芬(玉澗)等,皆屬南畫體系,至元代而大盛。
湖州竹派
中國畫流派之一。此派以竹為表現對象,以宋文同、蘇軾為代表,尤以文同畫竹最著稱。明蓮儒曾作《湖州竹派》,述自北宋至明代畫家共有25人之多。因文同曾於湖州(今浙江吳興)任太守,故稱。
元代張退之認為墨竹始於唐玄宗李隆基,吳道子、王維、李昂、蕭悅等也善畫竹。白居易曾作《畫竹歇》贊蕭。而至文同竹藝大進,文氏畢生畫竹。《圖畫見聞志》稱:「善畫墨竹,富瀟灑之姿。」蘇軾稱其畫竹「得成竹於胸中」,身以竹化,以竹出自我之磊磊風神。蘇軾也好為竹,自稱「派出湖州」。但又說「竹石風流各一時,有自己的老勁雄放的風格,被畫史稱為湖州竹派的始祖。
元代畫竹成風。元以後,李衍、吳鎮、柯九思等復承其緒。元人吳鎮搜集學文同畫竹技法的宋元畫家小傳,編成《文湖州竹派》一書,凡二十五人。
常州畫派
亦稱「毗陵畫派」、「武進畫派」。中國畫流派之一。常州(今屬江蘇)古名毗陵、武進,故又稱「毗陵畫派」、「武進畫派」。此派以花卉、草蟲寫生為勝。所繪花卉,不用墨線勾勒,直接用彩色描繪。祖述於北宋初年徐崇嗣、趙昌的沒骨法。常州畫派自宋以來畫家雲集。始於北宋毗陵僧人居寧,居寧草蟲似屬禪林墨戲一路。南宋元初於青言、於務道祖孫以畫荷著稱。明代孫龍擅畫潑彩寫意花鳥。清代唐於光以「唐荷花」和惲壽平的「惲牡丹」為著名。到了清初常州花卉已達高峰。惲、唐實源出於氏。惲壽平嘗言「余與唐匹士(於光之號)研思寫生,每論黃筌過於工麗,趙昌未脫刻畫,徐熙無徑轍可得,殆難取則」,惲、唐花卉寫生,多空靈之感,是徐崇嗣沒骨法的繼承者。以上畫者均為毗陵人,皆屬此派。
米派
中國畫流派之一。指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所繪之畫。畫史上稱「大米、「小米」,或名「二米」。米芾畫山水從董源變來,突破勾廓加皴的傳統技法,多用水墨點染,不求工細,自謂「信筆作之,多以煙雲掩映樹石,意似便已。」其子米友仁(1074~1153),字元暉,晚年號懶拙老人,畫院學士,山水畫發展了米芾技法,「略變其尊人所為,成一家法」,用水墨橫點寫煙巒雲樹,崇尚平淡天真,運筆了草,自稱「墨戲。「二米」均居襄陽和鎮江,對蕭、湘二水及金、焦二山自然景色特別陶醉。故『二米』山水畫多以雲山、雨霽、煙霧為題材,純以水墨烘托,用卧筆橫點成塊面的「落茄法」表現煙雨雲霧、迷茫奇幻的妙趣,世稱「米點山水」、「米氏雲山」,屬水墨大寫意。南宋牧溪、元代高克恭、方從義等皆師之,對後世影響甚大。又說為此派米芾所創,由他的兒子米友仁繼承發展。
松江派
亦稱「松江畫派」。中國畫流派之一。晚明松江府治(今屬上海市)下三個山水畫派的總稱。一是以趙左為首的,稱「蘇松畫派」;二是以沈士充為首的,稱「雲間畫派」;三是顧正誼及其子侄輩代表,稱「華亭畫派」。其中「蘇松派」和「雲間派」都導源於宋旭,趙左和宋懋晉同師宋旭,沈士充師宋懋晉,兼師趙左。這些畫家除宋旭外,都是松江府人。風格互相影響,故稱「松江派」。此派雖活動地區都在松江,但實際上是吳派的延續,將文人畫的創作推向高峰。其實際首領為董其昌。由於受到山水畫分宗說的影響,此派極為突現其南宋風貌,以溫潤、嫻雅、含蓄、重視筆墨情趣享譽畫壇。明唐志契雲:「蘇州畫論理、松江畫論筆。」(《繪事微言》)松江派發展高峰之際取代了吳門派,在明末清初的畫壇被視為正宗。
浙派
亦稱「浙江畫派」。中國畫流派之一。明代前期主要畫家戴進開創。戴進(1388~1462),字文進,號靜庵,又號玉泉山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作畫受李唐、馬遠影響很大,取法南宋畫院體格。擅山水、人物、花果、翎毛,畫藝很高,風行一時,從學者甚多,逐漸形成「浙派」。後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吳偉(1459~1508),學戴進而更為豪放,也有不少人追蹤他的畫風,又形成浙江派的支流——「江夏派」。浙派、江夏派的著名畫家有張路、蔣三松、謝樹臣、藍瑛等。明代中葉後,吳派興起,主宰畫壇。至明末「浙派」不再出現於畫壇。
黃山派
亦稱「黃山畫派」。中國畫流派之一。以清初宣城(今屬安徽)梅氏一家為嫡系。他們是梅清、梅羽中、梅庚、梅府等,及流寓宣城的石濤。石濤法名原濟,早年喜山水,屢登廬山、黃山諸名勝,在宣城十載,與梅氏、戴本孝等交往。這些既師造化又師古人的畫家,相互影響,以畫黃山而著名,故稱作「黃山派」。新安畫派主要亦師黃山,故有人主張歸入黃山畫派,但風格與「黃山派」不同,正如浙江與程邃各有特色,故有人將其歸入「黃山畫派」,實誤。由於梅清和石濤的介入,新安畫派突破了地域的局限,從而形成了人們所說的「黃山畫派 」。石濤、梅清、漸江被稱為「黃山畫派」三巨子。近代畫家中以黃賓虹為「新黃山畫派」的代表人物。
虞山派
亦稱「虞山畫派」。中國畫流派之一。清代山水畫家王翚,先後師王鑒、王時敏,悉心臨摹歷代名作,並取法宋元諸名家,平素與知友惲壽平切磋畫藝。聖祖玄燁(康熙皇帝)曾命他主持繪制《南巡圖》巨構,並賜書《山水清暉)四字,聲譽益著,故畫名盛於康熙間。他的主要學生有楊晉、顧昉、金學堅等。王翚為江蘇常熟人,常熟有虞山,因有「虞山畫派」之稱。其崇古風尚,對清代山水畫影響頗大。
吳門派
亦稱「吳門畫派」。中國畫流派之一。明代沈周與其學生文徵明,畫山水崇尚北宋和元代,與取法南宋的「浙派」風格不同。它盛行於明代中期,從學者甚眾。著名的有文伯仁、文嘉、陳道復、陸治、錢毅等。他們都是蘇州府人,蘇州別名「吳門」,故稱。吳門派在當時畫壇佔有重要位置。
六朝四家
三國東吳曹不興、東晉顧愷之、南朝宋陸探微、南朝梁張僧繇四位的合稱。曹不興擅畫虎、馬、龍、佛教人物,作巨幅畫像,心敏手運,須臾即成。摹寫佛像有「佛畫之祖」之譽。他愷之精妙於繪畫、肖像、禽獸,山水無所不工。其畫筆法細密精緻,雄勁連續,如春蠶吐絲,富有韻律感。陸探微擅畫肖像,亦能山水草木,人物造型「秀骨清象」、「令人懍懍若對神明」,筆勢連綿不斷,更為挺拔剛勁,號為「密體」,張僧繇極善畫龍,民間有「畫龍不點晴,點則飛去」的傳說。創造了比較豐腴的典型,畫「夭女宮女,面短而艷」。唐代張懷瓘評六朝畫謂:「張(僧繇)得其肉,陸(探微)得其骨,顧(愷之)得其神。」六朝畫罕見,尤以曹不興之跡無存。六朝之畫開隋唐畫風,對閆立本、吳道子影響較大。
南宋四家
南宋院體山水畫家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四人的合稱,亦有「李劉馬夏」之稱。四家畫屬豪縱簡略一路畫風。初無此稱。元代湯垕謂:「南宋畫院諸人得名者,若李唐、周曾、馬遠、夏圭、李迪、李安忠、樓觀、梁楷之徒,仆於李唐差加賞識,其餘亦不能盡別也。」倡此說者為明代唐寅題劉松年《春山仙隱圖》,有所謂「李劉馬夏」之稱。其後屠隆說:「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此南渡四大家也。」張丑認為:「南宋劉松年為冠、李唐、馬遠、夏圭次之。」張泰階則曰:「劉、李、馬、夏俱負重名,而李、馬為最。」總之南宋四家畫派統治南宋山水畫壇百餘年。他們為畫史、畫風增添光彩,名流千古。如李唐晚年創「大斧劈皴」法,代表作有《萬壑松風圖》等。劉松年人稱「劉清波」、「暗門劉」,代表作有《四景山水》等。馬遠畫史稱他為:「馬一角」。代表作有《踏歌圖》、《水圖》等。夏圭,他畫風與馬遠近似,並稱「馬、夏」,畫史稱他為「夏半邊」,代表作有《溪山清遠圖》等。他們還影響明代浙派山水畫,甚至遠及東洋,為日本畫壇所推重。
元四家
元代山水畫的四位代表畫家的合稱。明代董其昌《容台別集·畫旨》中,指黃公望、王蒙、吳鎮、倪瓚四人。清代王原祁評黃公望的畫風:「以平淡天真為主,有時傅彩燦爛,高華流麗,儼如松雪,所以達渾厚之意、華滋之氣。段落高逸,模寫瀟灑,自有一種天機活潑隱現出沒於其間。」元四家,以黃公望為冠。他們的代表作為: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王蒙的《青卞隱居圖》,吳鎮的《漁父圖》,倪瓚行瓚的《江岸望山圖》。元四家雖然各具特色,但主要都在五代董源、北宋巨然的基礎上發展變化,重筆墨,尚意趣,並結合書法詩文,是元代山水畫的主流,對明清兩代影響很大。另外也有人將趙孟俯、高克恭、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合稱為「元六家」。
明四家
明代中葉畫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四人的合稱。沈周作畫取法於董源、巨然,氣勢雄健,沉著渾厚。文徵明學畫於沈周,又自成風格。而沈、文兩位又為「吳門派」宗師。唐寅與文徵明同學於沈周之畫法,曾自刻「江南第一風流才子」自詡。善書法,能詩文,繪畫成就最高,人物、花鳥、工筆、寫筆俱佳,尤以仕女畫著名。仇英青綠山水畫以繁富、典雅著稱。亦擅畫人物,筆力剛健,造型准確,對人物精神刻劃自然。畫為文徵明所賞識而知名於世。四人中沈周與文徵明為文人畫,唐寅與仇英為近院體畫。四人又有師友關系,畫藝各有特點,對後世影響頗大。
南北宗
明代董其昌關於劃分山水畫家為南北兩個派系之說。《容台別集·畫旨》:「禪家有南北二宗,唐時始分;畫之南北二宗,亦唐時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
北宗則李思訓父子著色山水,流傳而為宋之趙斡、趙伯駒、(趙)伯驌,以至馬(遠)、夏(圭)輩;南宗則王摩詰(維)始用渲淡,一變鉤斫之法,其傳為張璪、荊(浩)、關(仝)、董(源)、巨(然)、郭忠恕、米家父了(芾、友仁),」此說與山水畫家師承演變的史實不盡符合,且有崇「南」貶「北」之意。明代陳繼儒(當時與董其昌並稱「董陳」)所說尤為明顯:「李派板細,乏士氣;王派虛和蕭散。」明末清初畫壇群起附和,形成以「 南宗」為「正統」之見。
清初四高僧
即弘仁(江韜)、髡殘(劉介丘)、八大山人(朱耷)、石濤(朱若極)。皆明末遺民,八大山人和石濤,系明宗室,後出家為僧。均深通禪學,寄情書畫,各有獨特造詣。髡殘號石溪,與石濤並稱「二石」。
清六家
清初山水畫家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吳歷、惲壽平六人的合稱。亦稱「四王、吳、惲」。四王之間有著師友和親屬關系,都受明末畫家董其昌影響,畫學宋元,法本黃公望,重臨摹,仿古畫,輕寫生和創造。
「四王」山水受到官方的推崇,被尊為「正宗」,從學者甚多,對清代三百年畫壇影響至深。吳歷出於王時敏之門,曾隨傳教士去澳門,略帶西洋技法,又是王翚的同鄉。
金陵八家
明末清初在南京的八位畫家龔賢、樊圻、高岑、鄒喆、吳宏、葉欣、胡慥、謝蓀八人的合稱。(見清代張庚《國朝畫征錄》)他們八人的繪畫題材和風格不盡相同,因聚居金陵(今江蘇南京)皆有一定時譽(以龔賢最著),故稱。另有乾隆間《上元縣志》載:陳卓、吳宏、樊圻、鄒喆、蔡霖論、李又李、武丹、高岑為「金陵八家」之說。但多以前者為准。
海上畫派
「海上畫派」,簡稱「海派」。中國畫流派之一。形成於近代,即清末上海辟為商埠以後,一些文人墨客從各地流寓於上海,以交流切磋,日久,遂成繪畫活動中心。如今第一代和第二代海派畫家大多已經去世,甚至有評論認為這標志著海上畫派的真正謝幕。畫壇公認的「清末海派四傑」:吳昌碩、任伯年、蒲華和虛谷。
揚州八怪
清代乾隆年間活躍在江蘇揚州畫壇的革新派畫家總稱,即「楊州畫派」。其人數和姓名說法不一。李玉棻《甌缽羅室書畫目過考》中,指汪士慎、黃慎、金農、高翔、李鱓、鄭燮、李方膺、羅聘等8人。
這一畫派的共同特點,是不少人一生不得志、不當官,有的做過幾年小官又棄官專門繪畫為主。他們憤世嫉俗,不向權貴獻媚,了解民間疾苦。重視思想、人品、學問、才情對繪畫創作的影響。他們的文學及書法修養都很高。畫題以花卉為主,也畫山水、人物,繼承了徐渭、朱耷、石濤的創新精神,主張自立門戶,抒發真情實感,反對當時崇尚摹擬、泥古作風,被時人目為「偏師」「怪物」,遂有「八怪」之稱。
龍城畫派
清初,在「揚州八怪」崛起的乾嘉年間,蕭縣涌現出一批「重傳統、重筆墨、重生活」的水墨寫意新人,他們頻頻相聚於龍城(蕭縣縣城的古稱),揮灑於室,活躍於世,整個龍城書畫活動沸沸揚揚。他們既繼承了祖輩的傳統技法,又沖破傳統的束縛,效法「揚州八怪」,追逐時代新潮,以強烈的個性闊筆寫意,以潑辣豪放的筆墨寫實,技藝日高一日,一時人才濟濟、高手林立,出現了吳作梓、劉雲巢、張太平、王維翰、吳鳳昭、吳鳳祥(柳庵)、張昌、袁汝霖等有影響的書畫家數十人。他們藝術思想趨於一致,技法意境趨於相同,融合南疆北國,形成了新的畫風流派,影響較大,活動中心在縣治龍城,被稱為「龍城畫派」。 「龍城畫派」壯大於清末民初,在徐淮地區享有盛名。他們築壇立說,大寫意風日盛,成為一個較為完美的藝術流派。
畫中十哲
指清代婁東畫派的10位畫家。即董邦達、高翔、高鳳翰、李世倬、張鵬翀、李師中、王延格、陳嘉樂、張士英、柴慎等10位。十哲為婁東派,他們崇古保守的畫風,與「虞山畫派」相依託,即這10位婁東派的畫家,亦兼寫虞山畫派,如李世倬。他們又受「四王」的影響甚大,其主要以臨摹復古為主,但其中也有自出機杼、別故致新的畫家,如高鳳翰、高翔等。
畫中九友
清初吳偉業所作《畫中九友歌》中,贊明末清初董其昌、楊文聰、程嘉燧、張學曾、卞文瑜、邵彌、李流芳、王時敏、王鑒等9位畫家為:「畫中九友」。董其昌為山水畫的南北宗派論,崇南抑北,以南宗清幽淡遠之風為畫家正脈,其時的畫家李流放、程嘉遂、楊文驄等受其影響。清初王時敏、王鑒等也傳其脈絡。
江西派
亦稱江西畫派。中國畫流派之一。以清初畫家羅牧為代表的畫派。羅牧江西寧都人,寄居江西南昌。善畫山水,筆意空靈,在黃公望、董其昌之間,得魏石床傳授,林壑森秀,墨氣涼然,頗具韻味,時稱妙品。江淮間人師之者眾,為江西派創始人。秦祖永評其畫雲:「穩當有餘而靈秀不足」。作品有《墨筆山水圖》、《林壑蕭疏圖》軸等。
嶺南派
亦稱「嶺南畫派」。中國畫流派之一。廣東地處五嶺之南。明清以來,此地畫家不下千人。開創嶺南一帶畫風的是明代著名畫家林良。他是近代嶺南畫派的先驅者。宗其法者有高儼、陳瑞,繼起者有黎簡、李魁等。清乾隆年間有蘇六朋、蘇長春善人物,清末有居巢、居廉兄弟,學惲壽平,善花鳥蟲魚。現代的番禹人高劍父、高奇峰及陳樹人早年均師從居廉。
嶺南畫派是海上畫派之後崛起的最成熟體系,影響最大的一個畫派。創始人為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簡稱「二高一陳」。它是嶺南文化最具特色的祖國優秀文化之一,它和粵劇、廣東音樂被稱為「嶺南三秀」,是中國傳統國畫中的革命派,是中華民族繪畫史上的一個重要民族繪畫流派,是建國後最優秀的畫派之一。創始人(第一代代表人物):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第二代代表人物(再傳弟子):關山月、黎雄才、盧傳遠、楊善深、趙少昂、黃少強;第三代代表人物(再傳弟子):楊之光、伍嘉陵、林墉、陳金章、王玉珏等。從嶺南畫派發展軌跡看,第三代畫家都有自己的創新和突破,楊之光是人物畫家,伍嘉陵是畫魚名家,林墉是花鳥畫家,形成比較成熟的個人風格,造就了嶺南畫派在廣東地區長盛不衰的局面。
中國寫實畫派
中國油畫寫實畫派。中國油畫流派之一。主要為海外和國內寫實油畫的這一群體。從民國到建國後,數百人的寫實風格油畫家成為這一團體,他們兼容並蓄,紮根中國學院派基礎,吸收西洋色彩,近現代中西合璧的先驅。代表人物有:李叔同、林風眠、徐悲鴻、劉海粟、塗志偉、關則駒、言師仲、陳逸飛、陳衍寧、陳丹青、曹勇、靳尚宜、王玉琦、袁正陽、張文新、楊克山、李自健、司徒綿、趙建民、黃一非、吳健、莫大風、梁卓舒、吳兆銘、趙開霖、呂嘉、馮長江、林聖元、蔣鐵峰、陳文澤、葉培基、艾軒、楊飛雲、王沂東、徐芒耀、何多苓、劉孔喜、尚丁、郭潤文、王宏劍、朝戈、張利、龍力游、夏星、李士進、徐唯辛、鄭藝、翁偉、忻東旺、龐茂琨、冷軍、殷雄、石良、李貴君、張義波、朱春林、王少倫等。
野風畫派
由著名畫家孫建平創立,中國油畫流派之一。這一畫派有數百人之多,遍及美歐及東南亞。畫派特點,一反學院派的保守畫風,筆法簡練誇張,色彩大膽奔放,兼工筆線條與多維寫實,以中國畫內涵為祭奠,吸收了德國表現主義的畫風,帶有中國邊疆少數民族風情的狂野畫風,繪畫風格獨樹一幟。代表人物:孫建平、候元超、茴向東、車健全、黃一非、郭泰、李芳、孫韓、袁藝芳等。
禪意畫派
編輯無始而始,無派而派。自《維摩詰經》在中國譯出,以「不二法門」為代表之維摩禪,盛行於歷代文人士大夫之中,東晉顧愷之,唐朝吳道子,宋代李公麟等,皆有以「不二法門」為核心之維摩像、經變畫流通於世。梁武帝時,達摩祖師西來,經六祖,禪宗確立。輾轉幾代,後皆以《金剛經》印心。有寫意直指之作流通,如石恪,梁楷,法常等。禪意畫派如是次第相傳,皆以如法之經變畫,先工細而後寫意,乃至於今,未曾斷絕。
『叄』 求盲文在線翻譯一個詞語:西村 謝謝!
西村廣東省廣州市西村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西村(Xīcūn)由西場、西溪、增、大崗元、里山組成的片區。在廣州城區
西北部,緊靠珠江支流增埗河。唐時成村莊。因地處城西,統稱西村。明、清時,屬南海縣恩洲堡27村范圍。位於廣州市城西有「藤鄉」美譽之稱的金沙洲沙貝,佔地面積約八千多平方米,擁有員工四百多名,有十多年的生產經營歷史。生產設備先進,力量雄厚。所有材料均選用優質的印尼進口藤,開發出各類沙絲、合絲、藤芯等原材料。並大量編織生產藤席、藤笪,如:磨青席、坑片席、青密笪、中眼笪、坑片笪、骨片笪、斜紋笪等各款式的半成品。
求助編輯西村西村,現有人口993人,243戶,全村黨員8名,耕地225畝。預計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達到60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006元。村內統一規劃、街道整齊,大街小巷全部硬化,環境干凈整潔,街道兩側綠樹成行。民風淳樸,村情穩定,極具特色的村委辦公室坐落在村中央,吸引著全村男女老幼前來休閑娛樂,到處呈現出一派和諧文明的繁榮景象。該村先後被濟寧市委、市政府授予「安全文明村」、「市文明單位」「縣文明村」、「鎮農村經濟綜合獎」等榮譽。
2008年,就村委辦公室建成什麼樣子,村支部專門聘請專業設計師進行規劃設計。通過2個月的努力,投資15萬元建成了集辦公、休閑、學習等為一體的村級綜合活動場所,並投入使用。現在村民可以隨時在這里可以進行辦公、休閑、學習,同時也能在這里及時領會到黨的方針政策等,極大的豐富了人民的精神食糧。
13.四川省成都市西村藝術空間LifestyleCenter編輯本義項求助編輯西村西村的全稱是西村LifestyleCenter,名為「西村」,與紐約的「東村」相對,具體地址在成都市青羊區貝森北路1-5號,總佔地面積50365平方米,由貝森投資集團公司、貝森文化發展有限公司、邁倫實業有限責任公司共同策劃和發展,著名建築師劉家琨進行建築總體規劃設計,是集原創設計、製作、交易於一體,具有完整市場鏈的一個充滿活力、積極開放的文化藝術聚集區。
整個西村LifestyleCenter項目將分三期進行建設和經營,最終將建設包括了藝術品空間、藝術設計工作室,及其相關行業生活、辦公空間等在內的10多萬平方米、低容積率的綜合性建築群。
西村LIFESTYLECENTER由栗憲庭擔任藝術總顧問,聚集了包括周春芽、何多苓、劉家琨等在內的眾多國內當代藝術和設計行業的最優秀藝術家、設計師組成最優秀出色的頂級藝術專家委員團隊,為西村LIFESTYLECENTER的建設和發展,乃至各個藝術設計環節,包括活動的組織等進行嚴格把關,出謀劃策,力保西村LIFESTYLECENTER在藝術設計領域的原創性和高品質地位。此外,西村LIFESTYLECENTER倡導和強調國際交流合作,已經與英國創意謝菲爾德公司、英國創意產業發展公司(CIDA)等簽約合作,將持續地與之共同策劃、組織和展開包括藝術家交換活動等在內的一系列文化藝術、創意交流合作。
作為文化藝術產業化的平台,西村LIFESTYLECENTER將努力使商業與藝術緊密結合,使工作與生活和諧相融。這里充滿了中國最具引領性的文化藝術氛圍和氣息,聚集著一切文化藝術可實現的創想,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文化藝術設計同仁。在這里,文化藝術交流活動層出不窮,藝術家、設計師穿梭往來,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西村目前的成員有:
西村藝術品空間——創立於2009年,具體位置在成都市貝森北路1號。遵循中國著名藝術批評家、西村藝術總顧問栗憲庭的建議,由一座總佔地面積達50365平方米的游泳館改造而成,是一個充滿活力、積極開放的綜合性文化藝術聚集之地。
在堅持文化藝術原作性的前提下,本著藝術能真正為大眾服務的精神,空間兼顧本土關懷和國際視野,大力倡導讓藝術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既致力於提供一個大眾與廣大藝術家交流的平台,又積極建設和推動中國的「第三級藝術市場」,從而使藝術能被更多人欣賞、消費,甚至參與其中。
因此,空間的功能與角色並非只是一個簡單意義的平價原作藝術銷售場所和展覽館,它更是一個從事各類文化藝術交流和互動活動,融藝術節、大型藝術和商業展演、音樂和小劇場演出、文化藝術講座和研討培訓等一體的多功能文化藝術中心。
「影子」電影吧——由老栗親自命名,交流和分享栗憲庭電影基金收藏的作品,也提供其他更多高品質的觀影內容;
家琨不建築工作室——劉家琨深度參與、實現和進行非建築藝術設計作品;
方向設計工作室——有眾多藝術家參與的、集各類設計於一體的設計空間,具有極強的開放性和極高的知名度,是對傳統藝術設計方式的一次全新資源整合。
肯派——提供皮具、傢具的原創定製服務,還有具有濃郁藝術氛圍的書吧;
器之道——生產和銷售陶瓷創意生活特色產品的創意設計工作室;
西村工坊——一個整合了各種藝術設計生產相關工種、技術,生產和加工各類原創藝術設計作品的基地。
桑吉林——一「藏」特色主題酒吧,經營各類藏族文化產品的等等。
在有所規定的不確定性中,西村LifestyleCenter提倡和實踐著自己獨特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不僅強調文化藝術的自由交流和創新思維的碰撞,而且注重靈活調整文化藝術作為商業介入的手段,將以個性和精彩的面貌,真正成為一個具有原創意義的、宣揚全新文化藝術工作、生活方式的中心。
另外還有廣西壯族自治區西村,位於西江岸旁。
編輯本義項求助編輯西村西村
1951年6月出生,本名趙熙春,祖籍山西平陸常樂村,出生於沈陽市。1968年插隊離沈,輾轉於遼北,遼西。先後做過知青、鄉村教師、農村工作隊員、鐵路養路工、技術員、機關幹部,現供職於沈陽鐵路局機關工會。1984年開始文學創作,在《鴨綠江》、《滿族文學》、《芒種》、《詩潮》、《中國鐵路文學》、《中國詩人》、《沈陽日報》等報刊發表小說、散文多篇。1997年轉入詩歌創作,常有詩作見諸子雜志、報刊。其詩歌作品被收入《遼寧詩歌大典》。所著詩集《凝視與諦聽》被遼寧省文聯、遼寧新詩學會授予「遼寧優秀詩歌二等獎」。
15.雲南省大理州彌渡縣紅岩鎮西村編輯本義項求助編輯西村
編輯本段村情概況西村隸屬於紅岩鎮清水村委會,屬於山區。位於紅岩鎮西邊,距離村委會1.2公里,距離紅岩鎮公里。國土面積有5.76平方公里,海拔2400米,年平均氣溫12.3℃,年降水量1200毫米,適宜種植包穀等農作物。有耕地132畝,其中人均耕地0.19畝;有林地7735畝。全村轄4個村民小組,有農戶162戶,有鄉村人口668人,其中農業人口668人,勞動力502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07人。201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5.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21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1]
編輯本段自然資源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32畝(其中:田41畝,地91畝),人均耕地0.19畝,主要種植糧食等作物;擁有林地7735畝,其中經濟林果地6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90畝,主要種植泡核桃、松果等經濟林果;荒山荒地120畝。
編輯本段基礎設施該村截止2010年底,已實現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村內無路燈。全村有51戶不通自來水,有101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62.3%)。有162戶通電,有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05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0%和64.8%);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59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56戶(分別占總數的98.1%和96.3%)。該村到紅岩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土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1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29公里。全村共擁有摩托車5輛。
該村到2010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62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編輯本段農村經濟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5.4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7萬元,占總收入的27.56%;畜牧業收入5萬元,占總收入的19.69%(其中,年內出欄肉豬488頭,肉牛37頭,肉羊92頭);林業收入8.4萬元,占總收入的33.07%;工資性收入5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21元,農民收入以外出務工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54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95人(占勞動力的58.8%),在省內務工130人,到省外務工165人。
編輯本段特色產業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和林產業,產品主要銷往縣內。2010年林果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8.4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33.07%。該村目前擁有企業0個;專業合作組織0個。
編輯本段人口衛生該村有農戶162戶,鄉村人口668人,其中男性384人,女性284人。其中農業人口668人,勞動力502人。該村以彝族為主,其中彝族664人,漢族4人。
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404人,享受低保17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1.20公里,距離鎮衛生院29公里。
編輯本段文化教育該村小學生就讀到清水完小,中學生就讀到紅岩一中。該村距離小學校1.20公里,距離中學29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9人,其中小學生40人,中學生9人。
編輯本段村務公開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合同107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05.86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0元(人均0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3.4萬元,有固定資產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3.1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粘板公示的方式進行財務公開。
編輯本段基層組織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12人,黨員中男黨員10人,女黨員2人。該村設有團支部1個,團員36人。
參考資料
1. 村情概況 .
16.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汾口鎮西村編輯本義項求助編輯西村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全村共有268戶、898人。有耕地271畝,山林1730餘畝。近十年來,在黨的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的支持下,全村經濟社會取得又好又快的發展。基礎建設日新月異。通過改水、改廁、推廣沼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的使用,徹底改變臟、亂、差的現象,村莊面貌煥然一新。社會保障日趨完善。農村初級衛生保健體系已經形成,老年人生活基本無憂,「養兒防老」的陳舊觀念正在悄然改變。社會秩序平安穩定。封建迷信、賭博活動在本村銷聲匿跡,尊老愛幼、鄰居和諧在本村蔚然成風,多年來,均未發生嚴重的刑事和社會治安條件,村民有居住的安全感。通過幾年來的努力,我村以「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而獲得各級的一致好評。各項工作都走在前列。今後我們將再接再厲,創造更加優異的業績惠民全村百姓。
17.雲南省昆明五華區沙朗鄉西村編輯本義項求助編輯西村
目錄
村情概況
自然資源
基礎設施
農村經濟
特色產業
人口衛生
文化教育
村務公開
村務公開
發展重點展開編輯本段村情概況西村隸屬於沙朗鄉大村村委會,屬於山區,位於沙朗鄉西邊,距離大村村委會1公里,距離鄉政府1公里。國土面積6.60平方公里,海拔1900米,年平均氣溫13℃,年降水量1100毫米,適宜種植糧、豆、蔬菜、花卉等農作物。有耕地890畝,其中人均耕地0.67畝;有林8509.5畝。全村轄4個村民小組,有農戶354戶,有鄉村人口1335人,其中農業人口1335人,勞動力96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557人。農民人均純收入3600元,農民收入主要以二、三產業為主。
編輯本段自然資源全村有耕地總面積890畝(其中:水田711畝,旱地179畝),人均耕地0.67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小麥、蠶豆等作物;擁有林地8509.5畝,其中經濟林果地301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22畝,主要種植桃子、梨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85.40畝,其中養殖面積20畝,其他面積398.9畝。有石灰岩等資源。
編輯本段基礎設施該村到2009年底,農戶住房以磚混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00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2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42戶居住土木結構住房。該村截止2009年底,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354戶通自來水。有354戶通電,有34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354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99.41%和10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0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60戶(分別占總數的58.47%和54.09%)。
該村到鄉政府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柏油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0.3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50輛,拖拉機12輛,摩托車10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50戶;有效灌溉面積711畝,其中高穩產農田地面積4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畝。
該村到2009年底,農戶住房以磚混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00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2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42戶居住土木結構住房。[1]
編輯本段農村經濟該村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127.1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52.30萬元,占總收入的13.51%;畜牧業收入187.04萬元,占總收入的16.59%(其中,年內出欄肉豬900頭,肉牛5頭);漁業收入4萬元,占總收入的0.35%;第二、三產業收入729.38萬元,占總收入的64.71%;工資性收入54.4萬元,占總收入的4.83%。農民人均純收入3659元,農民收入以二、三產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8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33人(占勞動力的16%),在省內務工128人,到省外務工5人。[2]
編輯本段特色產業該村的主要產業為蔬菜、水果,主要銷售往省內。2009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6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1.40%。
編輯本段人口衛生該村現有農戶354戶,鄉村人口1335人,其中男性646人,女性689人。其中農業人口1335人,勞動力960人。該村以漢族、白族族為主,其中白族1246人、漢族86人、其他民族3人。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550人,占人口總數的41.38%;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215人,參合率92.27%;享受低保6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距離村衛生所1公里,距離鄉衛生院1公里。有4個垃圾集中堆放場地,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完善。[3]
編輯本段文化教育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大村小學,中學生就讀到沙朗中學。該村距離小學校1公里,距離中學1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10人,其中小學生145人,中學生65人。
編輯本段村務公開該村到2009年底,已簽定土地承包合同336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793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116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有固定資產6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粘貼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4]
編輯本段村務公開該村到2009年底,已簽定土地承包合同336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793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116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有固定資產6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粘貼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支部4個,黨員總數49人,黨員中男性黨員29人,女性黨員20人。該村設有團支部1個,團員20人。
編輯本段發展重點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缺資金、缺技術,發展特色農業有困難。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搞好生態旅遊農家樂。
參考資料
1. 參考來源 .
2. 農村經濟 .雲南省昆明五華區沙朗鄉大村村委會西村[引用日期2012-09-11].
3. 人口衛生 .雲南省昆明五華區沙朗鄉大村村委會西村[引用日期2012-09-11].
4. 文化教育 .雲南省昆明五華區沙朗鄉大村村委會西村[引用日期2012-09-11].
編輯本義項求助編輯西村
目錄
村情概況
自然資源
基礎設施
農村經濟
特色產業
人口衛生編輯本段村情概況該村隸屬於苴力鎮白雲村委會,屬於山區。位於苴力鎮東邊,距離白雲村委會1.00公里,距離苴力鎮7.00公里。國土面積有1.96平方公里,海拔1580米,年平均氣溫16.1℃,年降水量700毫米,適宜種植糧、菜等農作物。有耕地241.00畝,其中人均耕地0.44畝;有林地1771.00畝。全村轄2個村民小組,有農戶144戶,有鄉村人口547人,其中農業人口547人,勞動力307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61人。2011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25.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331.00元。農民收入主要以農業為主。[1]
編輯本段自然資源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41.00畝(其中:田186.00畝,地55.00畝),人均耕地0.44畝,主要種植水稻、大麥等作物;擁有林地1771.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30.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5畝,主要種植板栗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0.00畝,其中養殖面積0.00畝;草地0.00畝;荒山荒地923.00畝,其他面積0.00畝。
編輯本段基礎設施該村截止2011年底,已實現通電、通電視、通電話,無路燈。全村有是戶通自來水,有0戶飲用井水,有0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有46戶通電,有56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02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97.24%、35.86%和70.34%);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56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3戶(分別占總數的31.72%和21.38%)。
該村到苴力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0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6輛,拖拉機2輛,摩托車22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52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3戶;建有小水窖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13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86.00畝,有效灌溉率為77.18%,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15.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21畝。
該村到2011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6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8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30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0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編輯本段農村經濟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25.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47.30萬元,占總收入的32.24%;畜牧業收入50.00萬元,占總收入的17.62%(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084頭,肉牛130頭,肉羊34頭);漁業收入0.00萬元,占總收入的0.00%;林業收入2.20萬元,占總收入的1.78%;第二、三產業收入52.00萬元,占總收入的34.68%;工資性收入27.00萬元,占總收入的13.40%。農民人均純收入2331.00元,農民收入以農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9102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54人(占勞動力的10.22%),在省內務工42人,到省外務工14人
編輯本段特色產業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縣內。2011年農業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37.0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32.90%。該村目前正在發展板栗特色產業,計劃大力發展蠶桑、核桃產業。擁有企業0個,其中縣級龍頭企業0個;專業合作組織0個,其中,已登記注冊0個;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農戶數0戶。
編輯本段人口衛生該村現有農戶144戶,共鄉村人口547人,其中男性272人,女性275人。其中農業人口547人,勞動力307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他民族0人。
到2011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0人,占人口總數的0.00%;參加農村合作醫療525人,參合率81.93%;享受低保34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1.00公里,距離鎮衛生院7.00公里。該村建有公廁0個,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村內無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0戶,占農戶總數的0.00%。[2]
參考資料
1. 彌渡縣苴力鎮白雲村委會西村 .雲南數字鄉村[引用日期2012-06-12].
2. 村情概況 .雲南省大理彌渡縣苴力鎮白雲村委會西村[引用日期2012-09-12].
求助編輯
西村鳳翔縣南指揮鎮西村位於渭河之北,雍興河南岸,緊鄰鎮鎮府,距寶雞市30公里,距全國有名的秦公一號大墓(寶雞先秦陵園博物館)1.5公里。
南指揮鎮有高庄、東社、西村三處奶業小區,基礎設施完善,有規范化飼養室和擠奶站,奶源供應充足,市場銷售緊俏。以西村萬頭良種豬養殖基地為主體,在鄰近村帶動起了10餘處百頭養豬場。以華龍公司、秦盛牧業公司為龍頭發展了肉雞養殖產業。截止目前,全鎮奶牛存欄6000多頭,生豬存欄33000多頭、雞存欄5000萬只。是名副其實的畜牧大鎮。
南指揮鎮大力發展了建築、建材產業,帶動了運輸業的發展。以雍興建工集團、西村建材聯營公司和雍興水泥構件廠為龍頭,使連村、南指揮、東指揮、頁東、白家凹、太南磚瓦廠等建築企業及雍興水泥瓦廠、頁西樓板廠等建材企業形成了遠近聞名的戰備路沿線建築建材產業群。
開放分類:
陝西寶雞新農村陝西寶雞鳳翔新農村
『肆』 茯苓會開花嗎花是什麼樣子的
茯苓不會開花。茯苓,俗稱雲苓、松苓、茯靈。為寄生在松樹根上的菌類植物,外皮黑褐色,裡面白色或粉紅色。多寄生於馬尾松或赤松的根部。茯苓是一種好氣性腐生真菌,野生茯苓主要生長在砍伐後的松樹蔸或朽木上。
『伍』 近現代百位書畫名家作品欣賞(1~10)
齊白石
齊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原名純芝,字渭青,號蘭亭,後改名璜,字瀕生,號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餓叟、借山吟館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祖籍安徽宿州碭山,生於湖南長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近現代中國繪畫大師,世界文化名人。
早年曾為木工,後以賣畫為生,五十七歲後定居北京。擅畫花鳥、蟲魚、山水、人物,筆墨雄渾滋潤,色彩濃艷明快,造型簡練生動,意境淳厚朴實。所作魚蝦蟲蟹,天趣橫生。
齊白石書工篆隸,取法於秦漢碑版,行書饒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寫詩文。曾任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代表作有《蛙聲十里出山泉》《墨蝦》等。著有《白石詩草》《白石老人自述》等。
張大千
張大千(Chang Dai-Chien,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原名正權,後改名爰,字季爰,號大千,別號大千居士、下里港人,齋名大風堂。四川內江人,祖籍廣東省番禺,1899年5月10日出生於四川省內江市市中區城郊安良里的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中國潑墨畫家,書法家。
20 世紀50年代,張大千游歷世界,獲得巨大的國際聲譽,被西方藝壇贊為「東方之筆」。
白雪石
白雪石(1915.6.12-2011.4.22),男,齋號何須齋,北京市人,自幼習畫,早年師從趙夢朱,後拜梁樹年為師,1937-1948年期間曾多次舉辦個人畫展,同時參加湖社畫會和中國畫研究會;後執教於北京師范學院、北京藝術學院,後在中央工藝美院任教,還兼北京山水畫研究會會長;多次為中南海、人民大會堂等繪制巨幅國畫;多次出國舉辦畫展;他的山水畫師宗北派,旁及南派,廣采博取,兼收各類畫種之精華,具有宋畫之嚴謹,元畫之輕快,水彩畫之秀潤,版畫之純凈而具裝飾美;其中尤以桂林為題材創作的青綠山水畫最能體現和代表白雪石的繪畫風格。
李可染
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1989年12月5日),原名李永順,江蘇徐州人,中國近代傑出的畫家、詩人,畫家齊白石的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繪畫,13歲時學畫山水。43歲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49歲為變革山水畫,行程數萬里旅行寫生。72歲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畫研究院院長。晚年用筆趨於老辣。擅長畫山水、人物,尤其擅長畫牛。
代表畫作有《灕江勝境圖》、《萬山紅遍》、《井岡山》等。代表畫集有《李可染水墨寫生畫集》、《李可染中國畫集》、《李可染畫牛》等。
徐悲鴻
徐悲鴻(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漢族,原名徐壽康,江蘇宜興市屺亭鎮人,中國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曾留學法國學西畫,歸國後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先後任教於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和北平藝專。1949年後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擅長人物、走獸、花鳥,主張現實主義,於傳統尤推崇任伯年,強調國畫改革融入西畫技法,作畫主張光線、造型,講求對象的解剖結構、骨骼的准確把握,並強調作品的思想內涵,對當時中國畫壇影響甚大,與張書旗、柳子谷三人被稱為畫壇的「金陵三傑」。所作國畫彩墨渾成,尤以奔馬享名於世。
啟功
啟功(1912——2005),自稱「姓啟名功」,字元白,也作元伯,號苑北居士,北京市滿人。 [2] 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孫。 中國當代著名書畫家、教育家、古典文獻學家、鑒定家、紅學家、詩人,國學大師。曾任北京師范大學副教授、教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博士研究生導師、九三學社顧問、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世界華人書畫家聯合會創會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顧問,西泠印社社長。
陸儼少
陸儼少(1909年-1993年),現代畫家。又名砥,字宛若,上海嘉定縣南翔鎮人。1926年考入無錫美術專科學校,1927年考入無錫美專學習,同年從王同愈學習詩文、書法;次年師從馮超然學畫,並結識吳湖帆,遍游南北勝地。1956年任上海中國畫院畫師。1962年起兼課於浙江美術學院,1980年在該院正式執教,並任浙江畫院院長。擅畫山水,尤善於發揮用筆效能,以筆尖、筆肚、筆根等的不同運用來表現自然山川的不同變化。線條疏秀流暢,剛柔相濟。雲水為其絕詣,有雄秀跌宕之概。勾雲勾水,煙波浩淼,雲蒸霧靄,變化無窮,並創大塊留白、墨塊之法。兼作人物、花卉,書法亦獨創一格。
黃賓虹
黃賓虹(1865年1月27日—1955年3月25日),初名懋質,後改名質,字朴存,號賓虹,別署予向。原籍安徽省徽州歙縣,生於浙江省金華市。中國近現代國畫家,擅畫山水,為山水畫一代宗師。
黃賓虹精研傳統與關注寫生齊頭並進,早年受「新安畫派」影響,以干筆淡墨、疏淡清逸為特色,為「白賓虹」;八十歲後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為特色,為「黑賓虹」。他的技法,得力於李流芳、程邃,所作重視章法上的虛實、繁簡、疏密的統一;用筆如作篆籀,洗練凝重,遒勁有力,在行筆謹嚴處,有縱橫奇峭之趣。所謂「黑、密、厚、重」的畫風,正是他顯著的特色。
吳冠中
吳冠中(1919—2010),江蘇宜興人,當代著名畫家、油畫家、美術教育家。油畫代表作有《長江三峽》《北國風光》《小鳥天堂》《黃山松》《魯迅的故鄉》等。個人文集有《吳冠中談藝集》《吳冠中散文選》《美醜緣》等十餘種 。
吳冠中在50~70年代,致力於風景油畫創作,並進行油畫民族化的探索。他力圖把歐洲油畫描繪自然的直觀生動性、油畫色彩的豐富細膩性與中國傳統藝術精神、審美理想融合到一起。
從70年代起,吳冠中漸漸兼事中國畫創作。他力圖運用中國傳統材料工具表現現代精神,並探求中國畫的革新。
田世光
田世光(1916年10月—1999年7月)號公煒,祖籍山東樂陵,世居北京西海淀六郎庄。師承張大千、趙夢朱、吳鏡汀、於非闇、齊白石諸先生。早年拜張大千門下,為大風堂弟子之一 。
早年求學於京華美術學院,專攻國畫花鳥,解放前在北平國立藝專任教,曾任中央美院教授。他長期從事花鳥、山水畫創作,繼承了宋元派雙勾重彩工筆花鳥畫的優良傳統技法,並賦之予新的時代精神,為我國現代工筆花鳥畫名家。田世光先生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工筆重彩畫副會長,中國畫研究院第一屆院務委員。
近現代百位書畫名家名錄:
齊白石、張大千、白雪石、李可染、徐悲鴻、啟功、陸儼少、黃賓虹、吳冠中、田世光
傅抱石、於非闇、陳少梅、溥儒、劉奎齡、潘天壽、龔文禎、林風眠、趙無極、王雪濤
錢松岩、李苦禪、吳作人、韓天衡、黃胄、謝稚柳、董壽平、沙孟海、唐雲、陳半丁
陳師曾、喬木、於右任、顏伯龍、黃永玉、潘玉良、林散之、陳大羽、白蕉、關山月、沈尹默
趙朴初、徐燕婷、王明明、李鐸、劉江、劉海粟、王繼良、賴少其、章士釗、吳歡、錢君陶
宋文治、張書旗、程十發、董希源、黃君壁、豐子愷、王個簃、張孝友、馮超然、喻繼高
吳青霞、亞明、方增先、陳樹人、蒲華、傅小石、何海霞、吳湖帆、邱漢橋、毛國倫、朱屺瞻
趙少昂、石魯、朱關田、金城、王奇寅、高劍父、江寒汀、劉文西、馮大中、張大壯
華三川、陸抑非、周思聰、陳之佛、黃幻吾、馬公愚、梅蘭芳、薛史達、蕭謙中、黃山壽、葉淺予
何家英、祝遂之、鄭午昌、應野平、關良、劉知白、陳佩秋、蔣兆和、來楚生、張令杭
黃溱、費新我、沈鵬、林曦明、蔡景星、高式熊、王一亭、魏紫熙、李曉君、顧炳鑫
劉繼鹵、何香凝、劉繼彪、賀天健、武中奇、劉旦宅、唐勇力、孫其峰、方駿、張善孖、林成翰
陳秋草、黎雄才、李愛國、希寧、黃秋園、侯國良、胡佩衡、李翔、馬晉、王鏞
徐邦達、白庚延、鄧散木、范曾、李曉明、鄭路迅、謝楚余、項維仁、李科宏、艾軒
韓美林、陳逸飛、冷軍、王美芳、劉大為、董克誠、董希文、朱德群、陳葆棣、靳尚誼、王沂東
楊明義、林光耀、李懷臣、鄭震、陳丹青、羅中立、吳孔庭、李世南、歐陽中石、朱春林、劉小冬
何多苓、李貴君、蔡曉斌、張海、田英章、馮遠、孫為民、宋永紅、袁運甫、姜國芳、楊飛雲
蘇剛、顧伊達、朱乃正、呂雲所、孫蠻、賀文慶、宋惠民、曹明冉、朱夢廬、惠英
史國良、馮長江、曹夢芹、宋雨桂、江逸子、蔡雲、劉繼卣、盧禹舜、程璋
徐懷玉、蔡小麗、任傳文、楊彥、石舟、錢紹武、潘有彥、毛得墚、白仁海、宋滌、徐青峰
『陸』 成都成都院壩怎麼樣好不好值不值得買
樓盤名稱:成都成都院壩
城市:成都
別名:成都院壩
樓盤位置:安仁鎮千禧路133號(安仁古鎮旁)
開發商:成都嘉駿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產權年限:40年
建築類型:塔樓,高層,獨棟,
公交線路:教師公寓站(公交站):大邑211路;安仁公立醫院站(公交站):大邑211路;金井小區站(公交站):大邑211路;招呼站(公交站):大邑211路;金明小區(公交站):大邑215路;新安仁中學站(公交站):大邑211路;金民小區站(公交站):大邑213路;大邑215路;安仁中學路口站(公交站):大邑211路;塔子路口站(公交站):大邑211路;革新小區站(公交站):大邑213路;大邑215路;
其他交通方式:進入成溫邛高速安仁連接線公路,行駛3.4公里,請直行,進入街安路,行駛3.5公里,靠左前方行駛,進入成溫邛快速路,行駛4.4公里,靠右前方行駛,從成溫邛快速路到大新路,行駛2.3公里,左轉,進入大新路,行駛220米,請直行,進入千禧街,行駛1.9公里到達項目地。
規劃信息:其佔地面積為72000平方米,容積率,綠化率45%,共73棟樓,停車位289個
周邊配套:醫院:大邑縣第二人民醫院
休閑娛樂:安仁古鎮、建川博物館、劉氏庄園等核心景區、安仁演繹劇場、花卉公園
商業:生活超市
政府配套:緊鄰派出所、安仁鎮鎮政府
交通:AA25:H28
內部配套:項目和當代油畫藝術大師何多苓聯袂,由何多苓老師親自執筆設計項目鄰里中心,同時引入言幾又文化空間,打造安仁的文化聚落,並且與西南民宿旗艦品牌歡喜無厭共同打造歡喜無厭成都院壩民宿客棧,感受心生歡喜,久住不厭的生活樂趣。
(所載信息僅供參考,最終以售樓處信息為准。)
搜狐焦點網,為您提供房產信息,房產樓盤詳情、買房流程、業主論壇、家居裝修等全面內容信息
『柒』 國畫按技法的分類,分別的全部作品是什麼
國畫的技法分為:寫實、寫意、工筆。
一、寫實
寫實類的代表作有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這是國寶級的作品,畫作內容大到廣闊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聳的城郭,細到舟車上的釘鉚、攤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無一不有,在畫中有仕、農、商、醫、卜、僧、道、胥吏、婦女、兒童、篙師、纜夫等人物及驢、牛、駱駝等牲畜。就像一幅寫實的宋朝市井圖。
(7)何多苓花卉擴展閱讀
國畫用墨技法
中國國畫技法在用墨時講求「墨分五色」,雖各方說法不同,但最知名的即「焦、濃、重、淡、清」這五色,具體的意思是指以水調節墨色多層次的濃淡干濕。除了以上五種,還有渴墨和破墨。
焦墨:使用墨汁粘稠,線條干,墨色焦黑枯澀,效果老辣粗獷。
濃墨:水少墨濃黑,有沉渾厚重之感。
重墨:含水比濃墨多,色相稍淺。
淡墨:墨汁中調水很多,滲化力很強,墨色灰而透明,感覺幽遠爽朗。
清墨:以清水調少許墨汁,滲化力很強,墨色清淡而透明,有清潤明凈之感。
渴墨:用墨清淡,筆較干,可畫出淡而毛的墨跡,給人以輕松活潑的感覺。
破墨:在一遍未乾之前,畫另一遍墨色,有相互交融、滲暈之感。
國畫特點
1、主要運用線條、點簇和墨色的變化,來描繪對象,抒寫情懷。每一畫種都有特用的工具,運用某種特製工具所產生的功能,會形成獨特的藝能。中國畫用特製的獸毫筆作畫,具有"尖、齊、圓、健"的特點:尖,筆頭鋒尖;齊,筆毛扁敞後,內外豪平齊排鋪;圓,筆身圓碩飽滿;健,正副毫健挺到尾。藉此進行變化多端的運線、布點、施墨(包括色彩)、鋪水,術語均稱為"筆墨"。就中國畫來說,"筆墨"本身就是藝術,具有一種相對獨立性的美。
2、一個中國畫家的情思、意向、境趣、性格、風貌 、技巧等在創作過程中,無不通過"筆墨"呈現出來。"筆墨"是組成中國畫的根本要素,千百年來"筆墨"一詞已被視作中國畫技法的總稱。中國畫之美,就美在有"筆墨"。
3、不受空間、時間限制的構圖方法。中國畫主內涵,重意境,尚神韻,求意趣,故在構圖准則上不受視野束縛,擺脫焦點透視的羈絆,採取散點透視和視覺記憶來布陣置勢和構圖,中國畫的章法構圖,廣闊自由,以虛帶實,浮想聯翩,乃為一大特點。
4、高度概括,突出主題的表現手法。要"化景物為情思","覽物得意","寫物創意",只有高度概括,才能在一件作品中突出主題,創鑄意境。中國畫在創作構思中,雖偶爾也有增添的,但主要目的是充分發揮作者的藝術情思,把作品畫得盡善盡美。
5、不斷吸收外來藝術的精華,經過汲取,達到凈化、豐富自己。每種民族繪畫,由於地域和材料不同,有優越性也有局限性。中國畫有什麼特徵?"吸收外來,充實自己",是藝術創作的規律之一。中國藝術從不排外,漢、唐就是個大膽吸收外來藝術的輝煌時期。我們從來沒有反對過"外親",但"性靈"必須"內出",這不僅是藝術發展的客觀規律,也是藝術革新的立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