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玉器花卉紋

玉器花卉紋

發布時間: 2022-09-05 04:24:19

Ⅰ 各位大神這是什麼材料求解答

說句實話,單純看圖片,這類器物,材質可能性太多,誰都不是神仙,無法一雙慧眼看清世間所有,以下,只能說是個人判斷,不論對與錯,僅供樓主參考。

這是一款獨山玉雕的花卉紋瓶,獨山玉是中國四大名玉之一,有南陽翡翠之稱,是一種重要的玉雕材料,因為產於河南南陽的獨山,也稱「南陽玉」或「獨玉」。

獨山玉是以硅酸鈣鋁為主的含有多種礦物元素的「蝕變輝長岩」。硬度為莫氏6---6.5度,比重為3.29克/立方厘米,其硬度幾乎可與翡翠媲美,所以很多時候被用作翡翠的仿品。

獨山玉,主要憑個頭大,色澤多變,俏色巧做,做成擺件來吸引買家。這件,兩色,雕工大體精細。本身材質不貴,主要是雕工貴,目前鄭州玉器市場行情在1500~2000元左右為正常賣價。

Ⅱ 宋遼金時期的花卉紋玉器有何特徵

以自然界抄的植物花卉作為玉器的襲裝飾題材起步於唐代,紋樣局限於海棠、石榴、荷花等幾種。宋代開始,受當時繪畫藝術的影響,玉器上的花卉除了繼承唐代的以外,新出現了折枝花、靈芝花、牽牛花、凌霄花等,甚至還有松、竹。此外,宋代玉器除了單獨以植物花卉為題材,還普遍將植物花卉與珍禽異獸組合。花鳥形玉器都具有寫實風格,花朵、花枝、花莖一應俱全,或禽鳥銜花枝,或鳥獸出沒於花叢。北京房山長溝峪金代石槨墓出土有纏枝竹節形玉佩、折枝花形玉佩,鏤空透雕一口銜花枝展翅翹尾的鸚鵡,梅花在鸚鵡頭頂盛開~

Ⅲ 如何根據紋飾鑒定古代玉器年代

1、新石器時代的紋飾
新石器時代的一些古玉,已有精細的到線,也有淺浮雕,亦即減地凸雕。這些紋飾中不少是用凸起的線條組成,轉折自如層次不同。比如龍山文化的變形獸面紋、紅山文化玉龍胎(地形則的刻紋、良語文化的神祖獸面紋,就是典型的例子。良渚文化的玉璧,大多數是光素,但製作者已懂得靈活掌握幾何學的同心圓原理。又像玉瓊,外祀內圓,四邊飾以細致的紋飾,結構順為復雜。有些玉珍、玉玦等更穿孔佩帶。
龍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的紋飾中,主要是陰刻直線,既深且粗,猶如凹拗,底部較上祀為寬闊。另有一些用硬金剛石之類劃出的陰刻線,曲而且甚細。
紅山文兒的玉龍則有陰刻直線網紋,配合簡練而勁健的形制,器形曲線萬為流暢不過,較少用線雕。比如紅山文化的正取邊緣磨翊,中心表面磨得凹下(俗稱「打窪」)。壓地隱處的邊棱打磨模糊,使人不覺得有明顯的雕琢痕跡。有些要靠」手感」或光照才易發現。
新石器時代玉器中有一些製作技術非常熟練有些斜面棱線皆觸之有感,但視之卻不見,甚為樸拙。良給文化中更有半圓雕和透雕而且從一些玉璧上的開鋸痕。可見那時已用細線加硬砂研磨來開片了。
2、商代玉器的紋飾
中國商代一些人形或人面紋古玉皆值得珍藏。
我們從各方面研究(包括考古學),便可發現商代玉器有不少人物形象。傳世器中更多人面紋玉片、玉雕人像甚至有整身圓雕的玉人。像著名的商代晚期殷墟婦好墓中,曾發掘了米多件。婦好是殷玉武丁的三個法定配偶之一,地位顯赫,掌有實儀參與政治,可說是晚商的」女強人」。
商代玉器中,又有廢抓人首的形制。鷹是那時的圖騰,是商代氏族和祖先的標志,亦是在古代人祭制度所產生的特有形制。在鑒別商代的古玉時,我們可以發覺不少人彩玉器或人面效玉片的圖像與其他動物紋飾一樣,比較上誇張其輪廓與動態。
人眼和獸眼一樣,為雙繪線,瞳孔突出,為商玉中著名的「臣」字眼,耳部的卷渦則為圓角或方角,發作平行線,鼻潤上卷似雲頭紋。商玉紋飾的曲度與卷頭並不統一轉折較祀硬後仿者皆忽略了這些特點。
若非人形而是背形的玉器除了「臣」字眼之外,有些眼部是雙陰線圓形,或者近似平行四邊形。玉獸的頂部大都有一個擔,好比磨菇。至於片狀玉器,具有一大特點是後仿者所沒有的,就是帶有雙重齒牙,多為方形,牙上有小凸齒,接連排列,乃作為邊緣部位的裝飾。
3、周代玉器的紋飾
總體來說,周代民間玉器的紋飾與商代大大不同,不少是用雙明線勾撤法,多弧線,但欠剛勁而且勾撤的坡度頗大。
西周中期的紋飾灣化轉變例如有雙鉤垂直陰線;有些不再是兩側壓地,而是一側壓地,另一側維持為陰線。在鑒別西周玉器時應細察這些紋飾上的細部變兒,可減少機會為近仿者所周。
西周的民間玉器,每每賦予人層次感,沒有以前板狀體玉器的紋飾那樣平面化。另一特色是在直溝外側有整排的細陰線,表面與外面磨光,使反光度各異故使人有瑩潤之感,特別是曲線具有韻律,與商代強直古拙的韻味有別。
東周和西周玉器上所見的紋飾大約有三十多種,主要是寫實的紋飾,由單個紋飾構成完整花紋乃由器物本身造型所決定。其中以長尾鳥紋、魚紋、蟬紋較多見。另外有裝飾性的紋飾不受器形局限,可以隨意為之,像雲紋、皤虺紋和雷紋等。
4、秦、漢玉器的紋飾
秦及兩漢早期,許多玉器的紋飾延續了戰國玉器的紋飾風格。西漢晚期玉器風格出現了變化。東漢時期動物紋樣、雲水紋樣有了較特殊的使用。常見的漢代玉器飾紋有下列幾種。
(1)谷紋:谷紋在戰國玉器上已大量使用。漢代沿用了戰國玉器的這一紋飾,使用中又可分為三種不同的情況:①卧蠶類谷紋。戰國作品上的谷紋穀粒較小,排列緊密,穀粒頂部較尖。漢代谷紋中出現了穀粒較大,排列略松,起凸很淺,穀粒上部較渾圓的裝飾方法。②乳了類穀粒。為凸起的圓形顆粒。戰國玉器上乳丁類穀粒紋使用較少,多見於楚文化玉器,穀粒一般較小。漢乳丁紋玉器較多地出現,一些玉器上使用了大乳丁紋。另外,自秦代玉器上就出現凸起較矮、輪廓模糊的小乳丁紋,這類紋飾在一些漢代玉璧、玉珍上經常出現。③帶有陰線構連的谷紋。漢代玉器上谷紋間的鉤連陰線有多種形式,丁字形鉤連、折角形鉤連是兩種最常用的連線方法。
(2)蒲紋:漢代玉器上蒲紋的用法同戰國玉器類似。大致也可分為二類。一類為細密的蒲紋,用較深的陰刻平行線,夾角呈60oC分三組交叉排列,在線條及交叉點之間留出六角形的空白,空白處較高,似凸起的穀粒,但頂部留出一個小平面。另一類為較疏朗的蒲紋,線條的組織方式與上一類相同,但陰線淺而寬線條間的空白處凸起不甚明顯。
(3)柿蒂紋:形似柿蒂,分為多瓣,每一瓣的主體呈橫向的橢圓形,前部尖凸,似蒂而有變化。這類飾紋多呈環形裝飾,常見於劍首、柱形杯的杯足或其他圓周式裝飾的玉器部位。漢代柿蒂的花瓣略寬厚,以五瓣、六瓣為多,偶見四瓣,一般都為較淺的凸起,飾於玉器凸起或為弧面下凹的部位。
(4)雲紋:人們常祀戰國及漢代玉器上的某些二祀排列或四祀排列的裝飾圖案列為雲紋類。實際上自古以來人們對這類圖案有各種不同的稱謂,這些稱謂依據並不充分,也不能形象地表明紋飾的形狀。常見的漢代雲紋類紋飾大致有以下幾種:①鉤雲紋。形似在兩個小的半圓環間以弧線相連,有些圖案以陰線構成,有些則以凸凹結合的方式構成。②雲雷紋、雲矩紋。所謂雲雷紋是以直線折成近似「回」字狀的多層祀形圖案排列而成的裝飾紋。雲矩紋是不完全封閉的長祀形狀圖案排列組成。③雲水紋。是一種連弧狀或波狀的圖案組合。呈凸凹狀,似雲水流動,或呈雲團狀,這類圖案只見於佩飾類玉件上。④三叉雲。漢代玉器上有很多三叉形圖案,形狀多為在一個柄狀圖案的端部向前祀及兩側歧出三個義,兩側歧出的圖案略向回鉤。有一些圖案出現於其他裝飾圖案中,被稱為三叉雲。
(5)渦紋:渦紋的形狀似旋渦、圖案的外周多為一個較大的圓環,自圓環向內旋出多組派狀旋線,線端又有多種鉤連變化,圓環的中心又有一些小的圖案。
(6)龍紋:龍紋是漢代玉器中使用較多的紋樣。西漢早期玉器中的一些龍紋同戰國玉器上的一些龍紋類似,如一些玉鎖兩端的龍首,上唇厚大而上卷,整體上近似祀形,環形墨中心或飾玉龍,其形似國而且唇似刃,為弧形的斧鎖。西漢中期龍紋形狀有了很大的變化,龍紋可以分為三類:①側面獸身龍紋。這類龍紋類似後來的以閃,龍身或似獸身,或將獸身拉長,有些龍的身上飾有鱗片紋。龍尾多似虎尾,長且端部回卷。②龍首紋。可分為正面龍首及側面龍首,以側面龍首為多。側面龍首的唇變為長條狀,上唇上翹或上卷,嘴微張,眼的上祀為額頭,呈商矗狀。有很多龍的額頭端部是向前的尖狀,頭頂有一個角往往為弧狀。正面龍頭主要見於飾有龍紋的玉璧,玉璧上分出內外幾層環形區,或於外區飾幾組龍首紋。作品的風格與戰國時的作品類似。江蘇揚州老虎墩漢墓出土的一件玉環,其正面龍首,形似蠅頭,整體似長祀形下唇極長。③鉈身龍紋。龍身地長,或為曲身的玉佩,或為環狀的玉佩。環狀的玉佩往往帶有一個龍足,呈後蹬狀。
(7)螭紋:戰國器物中出現了一種頭形似虎頭的動物紋樣。人們認為這便是文獻中所謂的岫。這類紋飾在玉器中大量出現,一直延用到清代。漢代玉器中裝飾琮紋的作品非常多,目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後世的作品裝飾的煙紋,大多是在漢代銅紋的樣式上浪兒而來,整體上相似,局部有很大變化。漢代婚的特點主要表現在頭型、五官、身型、角、足、尾等方面。摘頭的上部橫寬,近似於長祀形或橢圓形。下部為鼻,異型變窄而明顯前凸,呈橫條形、斧袖形、凸樣形、錐形等不同的樣式。耳有幾種:短耳,向兩側根出。幾式耳,兩耳各呈幾字形。叉式耳,兩耳似雙股叉自頭頂上豎。環形打窪耳兩耳根部各有一個圓形的窪坑。給限的形狀有幾種:圓球形、陰刻水滴形、陰刻橫線形、陰刻環形。蠍尾較長,主要有兩式。一為分叉式,或三叉,或兩叉,其中一叉為主叉,較長,另一叉在其旁,尾端曲卷。一為虎尾式,似虎尾粗而長,端部回曲,有些上面飾有繩紋。
(8)鳥紋:多見於接用玉璧或細陰線刻紋璧。鳥紋可分為頭、翅、尾玉部分。頭部特點為長頸,小頭、鉤嘴、頭頂或有一揭短的鉤形翎,或有一較長的米字形翎。鳥身較長,略細,翅較小,呈鉤狀,絕無展翅之經。鳥尾較長,有一支主於,其上分出鉤卷的儀,尾上無細部的羽毛刻畫。鳥形多為回首或昂首前視的形狀。
(9)其他裝飾紋樣;漢代玉器上出現的裝飾紋樣多種多樣,常見的還有獸面效、繩紋、網格紋。小的陰線裝飾圖案等。獸面紋多呈淺浮雕狀,在平面上略有凸凹變化,兩屆水平,端部或向上折,呈繩紋狀,具部豎直,嘴不明顯,面部布滿小勾雲紋。繩紋用於圖享分界處、動物的眉尾部,有的較細,似扭絲,有的較粗。網路紋的面積較小,多見於組合圖案或獸面圖案的局部點綴。小裝飾圖案有各種樣式,飾於獸身、螭身、鳥身的肌肉活動處。漢代玉器裝飾中較多地使用了細陰線和大坡面陰線。這兩種陰線在戰國玉器上已較多地使用,漢代玉器上又有了發展變化。很多地方似接似斷,斷斷續續,一些人稱之為「跳刀」線,謂其如釘頭跳躍劃出。大坡面陰線與所謂的漢八刀琢玉法類似。漢代出現了許多加工方法簡練的玉器,如玉豬、玉蟬、玉人、玉帶鉤等,將玉材進行較簡練的切削,便確定器物形狀,再進行簡單的大坡面陰線勾勒,界出局部特點。這兩種陰線的使用,在漢代分區玉璧的獸面紋加工中最為明顯,這類獸面紋往往是用細陰線勾出獸面及兩側龍身,再於獸面的眉、鼻、嘴等處勾幾道深槽。
5、唐代玉器的紋飾
唐代器物上的某些花紋非常有特點,一些唐代作品是通過花紋而被人們識別的。
(1)龍紋:是用來表現雲朵的花紋,在唐代刻碑、金銀器、玉器上頻繁出現。常見的多為兩類。一類為多齒骨朵雲,雲頭似為「凸」字形困狀,其後有一條須狀雲尾,一類雲頭似「品」字形,其後亦帶雲尾。前一類雲頭邊沿呈波齒狀,後一類雲頭邊沿較光滑,雲頭中部凸出的部分呈梯形,其上有細密的陰刻線,唐代某些玉雕動物尾部也呈這種樣式。
(2)雲紋:唐代帶有龍紋的玉飾很多,典型作品為上海博物館收藏龍紋玉璧。這類龍型一般頭細長,上顎長而尖,端部略翹,龍身似鉈身但較短。
有學者認為,唐代龍類花紋多為直身少盤旋,但我們從唐代嵌螺鋼銅鏡(河南陝縣出土,見《中國美術全集?八》)所嵌龍紋看,唐代盤身龍紋還是運用得很成熟的。
(3)獸面紋:是古代器物上最常見的裝飾紋樣,其結構隨時代、地域不同而略有變化。目前,明確的唐代獸面紋玉器尚未見確定,僅見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器物中有一對玉錫,玉揭開口處嵌有相對的金獸面。這對玉錫向我們提供了唐代獸面紋的典型樣式,其獸面形狀介於漢代獸面與宋代仿古獸面樣式之間,整體呈祀形,闊嘴,有排牙,如意形鼻,重眉,眉上有較長的陰線紋。這一獸面紋樣式也可在識別唐代玉雕動物時參考。
(4)花、鳥紋:目前見到的唐代玉器及其他工藝品中,以花烏紋出現為多。齊國太夫人墓出土的作品亦以花鳥紋為多。花葉紋的種類很多,見有牡丹花、多瓣團花、荷、野菊等多種。一些花瓣呈圓形而內凹,一些花瓣邊緣飾短密的細陰刻線。花蕊的表示也很有特點。呈桃狀,或橢圓形飾網路紋,或為三角形見飾細陰線,還有其他多種表現方法。花葉以大尖葉為多,呈相疊的「人」字形排列,葉中心往往有一個錐形梗,邊緣有細密的短陰線。有些花葉似銀杏葉而緊密排列,有些大花葉尖部呈旋狀。唐代器物上還見有卷草紋裝飾,以西安市曲江池玉記盒為代表。這類卷草紋的每一單元都可分為頭部及尾部,頭部為一大一小兩枚,分卷兩側,尾呈「S」形,頭部的兩枝間往往還飾有花蕊形裝飾。唐代的鳥紋在前面部分已有介紹,鳥眼呈三角形,小圓環形、核形等不同形狀,翅寬而短。①翅尖前翹(見齊國太夫人墓出士唬油飾);②翅尖指向身後(見齊國太夫人墓出土玉梳背),翅上有細長的陰刻飾線。鳥尾則如同花葉的排列,其上飾有一種燕雀紋,紋飾圖案化很強,正面形,翅上有細密的陰刻線。根據陰刻線的特點,一些學者將其歸類於唐代。
(5)螭紋:螭紋是中國玉器中最常見的動物紋,想像成分非常大,歷代螭紋造型多有變化。
目前唐代遺址中尚未發現螭紋器物出土,但不能斷定唐代不用螭紋。故宮博物院藏一件螭紋佩,所雕螭附巨眉,眉上有細密的陰刻線。作品曾被一些學者鑒為唐代,是否准確,尚待考古發掘來印證。唐代織錦中曾出現犀牛圖案。《古玉精英》一書錄有白玉犀牛一件,造型特徵與唐代織錦犀牛圖案相同,標為唐代。
6、宋代玉器的紋飾
宋代玉器上的許多裝飾紋樣,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其中有一些紋飾特徵還影響到元、明以至清代,因此了解這些紋飾及其使用,對研究、識別宋代玉器是非常必要的。
(1)雲紋
宋代玉器、銅器上的雲紋很多,《三禮圖》中也有圖示,大致有以下幾種:三峽雲。分為雲頭,雲尾兩部分,雲頭部分有三朵小卷雲,兩朵在下卷向兩側,另一朵在兩朵的交連處,雲尾如飄拂狀,端部極尖,尾的中部有一道縱向中線,單歧雲,分為雲頭,雲尾兩部分,雲頭近似梅瓣形,向右側卷,雲尾短而尖,如飄拂狀。雙歧雲。雲頭部分分叉,卷向兩側,短尖尾,飄拂狀。靈芝雲,這種雲紋近似於宋元時期靈芝的雕法,近似長祀形,兩端內卷,中部四下。
(2)魚紋:魚紋的特徵在「魚式佩」中已大致寫出,主要表現在身形、嘴、眼、鱗、鰭、尾等方面。
身形一般較古樸,有鮮魚略顯僵硬,無鱗魚則長身,後半身回彎,體形很活,嘴部用粗陰線球出,毗魚類玉佩魚嘴與頭之間有一道深槽隔開。魚腮部有一道較長的陰刻弧線,自眼或略高於眼部連下。魚眼小圓坑,明線雙環,陰線的環,圓環眼內加一道弧線等多種。魚鱗一般為細陰線網格,也有以短弧線琢出的半月形鱗,背鰭多呈鋸齒狀,每一告上都有短小的雙陰線,膀鰭上有陰刻直線典型的魚尾為扇狀或兩峻形,扇狀魚尾微有扭折表現得較靈活,尾上有細長而均勻的陰線直線,邊緣呈鋸齒狀,兩吸式魚尾形如「人」字分向兩側其上有細長的陰線。
(3)鳥紋:主要表現在形狀、種類以及具體的嘴、眼、羽毛、尾的表現,一般來看,來代玉鳥頭部較簡單大頭細頸,尤以鴛鴦最為突出,有些鳥頭上有一根翎毛嘴呈三角形端部尖後部黨。眼部表現有如下幾種;細長的丹鳳限,小圓坑眼,陰刻三角形眼。羽毛多為陰刻細長線,翅上有一或二道陰刻橫線,較精的作品羽部呈凸起的核狀。琢刻細致的羽毛,羽部呈鱗狀排列,鱗瓣上陰刻「小」「絆「Ⅰ」等紋樣鳥的尾有卷草式(分叉卷向兩側,如蔓草)連珠式孔雀尾(每一珠內有弧形凹下)。細密的陰刻線尾,三帶式鋸齒狀尾。
(4)卷草紋;分叉,卷向兩側,中心或有一小凸樣。
(5)獸面紋:宋代玉器上較多地出現了背面紋,還出現了獸面玉佩,因此了解來代背面紋的結構對識別宋代玉器是米分必要的,下面例舉的是幾種不同類型的宋代獸面:四川廣元來墓出土獸面五片,獸面由陰刻線勾出國眼,橫眉,眉內端上卷,勾雲形鼻,勾雲兩端下卷。安徽肥西宋墓出土玉匝柄上端所飾獸面,直鼻,鼻與眉相接,眉紋如繩紋,眉外端上折而內彎,具翼如勾雲上卷。眼近似於祀形,其上有一陰刻小圇。四川廣漢文化館收藏來代背面玉片,二片,其一為如意鼻,圓凸眼,眼上一有陰刻小環,張嘴,嘴中有僚牙,背面周邊有密集的陰刻短線。其二,如意界水滴形眼,眼上有陰刻小圈小耳耳中部凹下如摺合,背面額頂及面頰飾密集的短陰刻小線。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宋代玉璧上的獸面:短臉,一雲影界兩端向下內勾水滴形眼,眼上有陰刻小圓圈,繩紋眉額頂有密集的陰刻短線。
(6)龍紋;宋代龍紋極有特色,種類也較多,一般來看嘴角大而靠後,上唇薄而長,唇上上桃成前卷,長發、飄拂狀龍須與肩處似有一道陰刻粗線相隔,腿部上端似有火焰紋,龍身網格鮮或無磷,鉈尾三趾足。
(7)螭紋:頭型窄長或橫寬,五官集中於頭前部,結構簡單耳於額頂內卷;長發後飄狀,人字形肩,腿彎處有陰刻卷勾。
7、元代玉器的紋飾
元代玉器紋飾中,最常見的是春水玉的服趣天鵝紋、秋山玉的「伏虎林」、龍紋、蝸紋、雲紋、鳥紋、花卉紋等每一種紋飾部有時代的特徵。以秋山玉為例柞樹葉大而圓,虎紋多為波形的細長尾,虎身有兩排雙陰線紋。元玉中龍紋特徵最明顯,長發後飄,多道細陰線刻腿毛、禿尾;有的胸部有一些滿皺紋,動物身上的橫節效最早出現在西漢的馬上,宋代極少,到元代就比較突出了。
8、明清玉器的紋飾
明代玉器的紋飾,仿古器物以背面效為主,如玉尊、玉花觚、玉爐等都以獸面紋裝飾。玉璧則在奧面俘雅峋虎紋,這也是常見的一種紋飾。明代後期。器物上的紋飾以松鶴、八仙、歲寒三友(松、竹、梅)、雲頭紋、細枝花卉、蘆雁壽蓮、山水人物等為主。而在杯、執壺、碗、帶板等器形上多有福、祿、壽等字體。這是明末紋飾的一個特徵。
清代玉器的紋飾題材極為豐富多彩,除了仿古器形以龍紋、怕虎紋、獸面紋、谷紋、蠶紋為主外,在佩飾上則以常見的太平景象、太子玩蓮、和會二仙、劉海戲屹、三羊開泰、犀牛望月、賦映獻寶、馬上封侯、麻姑獻壽、松底同眷、雙魚吉慶、鳴鳳在竹、大吉大喜、魚龍變化、蘇武牧羊、四喜四嬰、谷調鴨鵝、鴛鴦戲蓮、松鶴延年等題材為主。同時還有雕刻山水人物的大禹治水、會昌九老圖、漁樵耕讀圖等圖案。

Ⅳ 金代玉佩有什麼特點

金人常服玉帶為上,庶人禁用玉。金代女真族佩帶玉較為普遍,其時稱作「列」,多作腰佩。金代佩飾玉以花鳥紋為主。金代花鳥形玉佩,多作綬帶鳥銜花卉紋。因「綬」與「壽」字諧音,故壽帶鳥是福壽的象徵,綬帶鳥銜花卉紋,寓意春光長壽,勃勃生機。而龜巢荷葉也是金代另一重要玉佩,是壽意類。

金代玉佩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其藝術不是孤零零地表現一個物體或一件動物;而是花與鳥、龜與荷葉、魚與水草相輔相成,動靜結合,表現出周圍的環境特點,富有生活氣息。

Ⅳ 唐代玉器的特點,你知道哪些

唐代的玉料大多以和田玉為主。飾品、器皿、擺件盛行,宮廷官坊里主要出產裝飾內玉,主要有容玉帶、玉板、玉首飾。
唐代的玉器主要通過線條來展示紋飾,注重表達藝術主題。在雕刻紋飾上主要為花卉紋,細節把握精細,花瓣、花蕾、葉子、花頸一應俱全,栩栩如生。人物雕件上在傳統人物造型上,首次出現了西域人形象,這種紋路叫意雲紋,常見的有人體雕刻、動物等。

就雕刻工藝而言,唐代玉器所有線紋均用鉈雕琢而出,刀鋒落腳較深,中粗尾細,紋路走向十分明顯。常見的人物、花卉圖像上,都有外粗框內凹的現象,工藝極其精美。

Ⅵ 元朝廷製作的玉器的特點有哪些

元朝廷有琢制大件玉器的愛好,並且有專門的朝廷用玉,主要在生活用玉、佩玉及處理公文用玉等方面。同時,元代新穎玉器展示風采,新款玉器除玉押、帽鈕外,還有玉帶環、玉帶扣等。如白玉龍鈕押,長5.8厘米,寬5厘米,高4厘米。玉押方形,略厚,底面有凸起的陽文圖記,上部為龍形鈕,龍身短而似獸身,頭上有角,披發,四肢粗壯,肘部飾上揚的火焰紋,三歧尾,中一歧長,上沖與頭頂發相接。

元代處理公文的玉器要屬國璽及新興品種玉押。押是一種符號,簽畫於文書,表示個人的許諾,後為使用簡便而刻之。元代陶宗儀《輟耕錄》記載:今蒙古色目人之為官者,多不能執筆畫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宰輔及近侍官至一品者,得旨則用玉圖書押字,非特賜不敢用。

據此可知,元代百官多不能執筆畫押,就以象牙、木刻而印之,而玉押只有一品以上高官由朝廷特賜方可使用。

宋以後,玉器中大量使用螭紋裝飾,但螭的形象已無漢代螭紋的特點,更似爬蟲。雙螭靈芝圖案在元代玉器上較為多見。

如玉雙螭紋臂擱,長10厘米,寬3.4厘米,厚1厘米。玉色青白,有赭色斑,片狀,長方形,兩端呈「S」狀,兩側下卷,正面凸雕雙螭銜靈芝圖案,背面飾雲紋。據此品的樣式、螭紋及靈芝的特點可確定為元代早期所製造。

元代玉器形體氣勢較大,雕琢技藝爐火純青,裝飾技巧新穎別致。花卉紋、螭虎紋裝飾應用得非常成功,倭角的處理非常得體。

元代玉匠在方形玉器的處理上,硬挺挺的直角,為流動的倭角,剛柔並濟,同時在邊框內外緣刻兩條粗陰線,更使元代玉器的線角顯得十分優美,玉器的搭配技巧十分熟練。

獅子生活於熱帶,在我國很少見,但很早即輸入我國,因此我國歷代工藝品中不乏獅子題材的作品,主要有兩種:一種以真實的獅子為造型而加以變化,另一種較為誇張。

如玉鏤雕雙獅,長7.3厘米,寬5.2厘米,厚1.7厘米。玉質白凈無雜色,為較厚的片狀,鏤雕大、小二獅,大獅卧伏而回首,前肢踏球,小獅直立,前肢舉起,與大獅相戲。此件玉獅為小頭,腮部有彎月形弧線,具有明顯的元代作品特點。

Ⅶ 中國古代各個時期玉器的發展[商,周,秦漢,唐代]

商代文明不僅以莊重的青銅器聞名,也以眾多的玉器著稱。商代早期玉器發現不多,琢制也較粗糙。商代晚期玉器以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玉器為代表,共出玉器755件,按用途可分為禮器、儀仗、工具、生活用具、裝飾品和雜器六大類。商代玉匠開始使用和田玉,並且數量較多。商代出現了仿青銅彞器的碧玉簋、青玉簋等實用器皿。動物、人物玉器大大超過幾何形玉器,玉龍、玉鳳、玉鸚鵡,神態各異,形神畢肖。玉人,或站,或跪,或坐,姿態多樣;是主人,還是奴僕、俘虜,難以辨明。商代已出現我國最早的俏色玉器――玉鱉。最令人嘆服的是,商代已開始有了大量的圓雕作品。
青玉鳥形佩商代晚期
西周玉器在繼承殷商玉器雙線勾勒技藝的同進,獨創一面坡粗線或細陰線鏤刻的琢玉技藝,這在鳥形玉刀和獸面紋玉飾上大放異彩。但從總體上看,西周玉器沒有商代玉器活潑多樣,而顯得有點呆板,過於規矩,這與西周嚴格的宗法、禮俗制度也不無關系。
西周 玉戈
北京房山琉璃河黃土坡西周墓出土。
直援尖首,援上、下皆雙面刃,中間起脊,脊線不明顯。內長方形,上有七組直線紋,每組兩側用斜刀起線,中間平行走一道陰線,至後緣出牙。近欄處有圓形穿,欄部有一道用細陰線組成的三角雷紋裝飾帶。器型大而薄卻切割得平直均勻,紋飾簡練而又精緻典雅;整齊規矩的造型,無微不至的碾磨,無不體現出該器作為禮器的特質。
西周 玉魚 此玉為乳白色通閃石玉,有灰色斑痕。以單線雕出魚頭、魚睛、魚腹,嘴上有一小孔,是周朝玉中的極品。
先秦時代秦代雖有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觀的兵馬俑,但是秦人的玉器遺物發現的數量比較有限,其面貌特徵不很鮮明,春秋戰國時代秦國玉器與山東諸國玉器,秦代玉器與戰國、漢初玉器都難以清楚地區分,這在玉器研究界是有共識的。
漢代是我國大一統的封建盛世,強大的國力促使其手工業生產亦相當繁盛,玉器在當時也攀上了古代玉器發展前期的最高水平。
漢代玉器的材質主要是軟玉。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開通了遐邇聞名的「絲綢之路」,新疆和田美玉沿著「絲綢之路」源源不斷進入中原,使得玉器製作業得到極大的物質保證,開創了和田玉主導後代玉器材質的歷史潮流;同時,也改變了漢代以前玉器不少就地取材、使用當地較次玉材的境況,從而使得漢代玉器的質量有了根本提高。
漢代出現了玉衣、玉握、玉枕、玉 劍,此類玉劍有劍首、劍格、劍 心、劍 、佩玉中出現玉舞人、玉鷹、玉熊、玉仙人、騎馬、玉避邪、玉璽印、玉鳩首杖、「九竅」玉器(眼蓋、鼻塞、耳塞、口含、肛門塞、生殖器塞)、仕女形在漢代佩玉俱多。玉雕動物在漢代也常見。漢代玉器寫實,一反平面雕刻,代之以立體圓雕,雕琢手法突出的是「漢八刀」和雙溝碾法(又稱「游絲毛雕」)。「漢八刀」反映的漢代玉雕的簡潔明快。
辟邪是傳說中的神獸,漢代始流行於中國。古代帝王陵寢前常有大型石刻辟邪守護,漢代玉器中也出現了辟邪形象。展品中的東漢青玉辟邪來自陝西寶雞,它舉首怒吼,挺胸突臀,兩翼內合,前足直伸,後足直立,威武兇猛,似有拔天撼地的驅邪逐魅之氣概,將大漢帝國氣宇軒昂的一代精神本質表露無遺。
漢代 玉仙人奔馬
唐代玉器有顯著的變化,主要表現在玉料的精美化,工用的文玩上,裝飾鑒賞化。
唐代玉料以和闐青白玉為主,其它玉料少見。除此之外,大量的雜瑪瑙、透明水晶等,多數不見於國內礦藏,可能從西域輸入。 功用文玩化,是說唐代玉器比起周漢玉器更親切可愛,更具玩賞性。周代玉器以禮儀玉器為主,不能隨便玩瓮。漢代喪葬、辟邪玉主宰世界,把玩受到限制。 唐代以前玉器裝飾有的也相當精美,但神味太濃,禮性太足。然而,唐代則擺脫此,在裝飾上鑒賞化。
導致唐代玉器從上古風格向中古時期轉變,並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原因為何?
(1) 唐代經濟文化的發展,促進玉器發展。
(2)朝廷對玉器需求日益增長的依賴程度,促進了唐代朝庭玉器的發展。
(3) 唐代文化藝術的繁榮,是唐代玉器得以生存發展的土壤和環境。
a.唐代玉器在這種濃厚的文化氛圍中,與其它藝術門類相比,雖是一個小小的藝術門類,但同樣得到了發展,並且受其它藝術門類的影響。
b.唐代絲綢之路陶瓷之路的再度鑿通和繁榮不僅確保隋唐五代玉料的輸入而且使唐代玉器染上了異域文化的情調。
c.長安當時是一國際商業大都會。
唐代朝廷玉器有祭祀及禮儀兩大系列,前者主要是封禪用玉冊,帝王蓋棺論定
的玉哀冊;後者有玉帶板,玉步搖等。
唐代玉器造型與用途的新特點:
(1)其玉器造型與用途趨於統一,功能明顯,這與早期玉器造型與用途有時相脫
離,一器多用明顯不同。
(2)唐代玉器舊的禮儀玉退出舞台,出現新的禮儀玉,喪葬玉幾乎絕跡,佛教玉
器、實用玉器皿、擺飾玉大行其道。
唐五代的禮儀玉,已不用周代的琮、璧等「元器」 ,目前所知只有禪地玉冊與哀冊兩種。
禪地玉冊,呈簡牘狀,多五簡為一排,以銀絲連貫,冊文作隸書。玉哀冊是帝王下葬時的最後一篇悼文,是稱頌帝王功績的文辭。玉哀冊呈扁平片狀,但均較寬長,表面磨平,正面刻楷書文字,字內填金,背後順序編號。唐代佛教玉器主要有玉佛和玉飛天兩種。玉飛天在傳世玉中較多,多作女性形象,其形體可與敦煌壁畫飛天相媲美。
唐代宮廷用玉實際都是裝飾玉,不過這種高貴的裝飾玉不流行於民間,而在宮廷使用,所以我們歸入宮廷玉器類,主要有玉帶板和玉首飾兩大類。器皿玉器始見於商代,由於社會及技術方面的原因,直到唐代才有長足發展。唐代的擺飾玉器,實際多半是肖生玉器,形象多為動物形象,其用途則為擺飾用。唐代擺飾玉以人物、動物居多,既有中原人、中原物,更有西域人、西域物。
唐代玉器常見的裝飾手法有:
(1)隋唐玉器在裝飾材料上,金玉並用,色澤互補,金相玉質,形成隋唐玉器絢麗
多彩的面貌。在玉器上出現黃金飾件,始見於戰國至漢代,當時的黃金飾件主
要起垂勾之用,如金鏈串玉佩金玉帶鉤等。隋唐用黃金飾玉,雖亦起特殊的功
能作用,但主要起裝飾之用。
(2)唐代玉器在裝飾圖案紋樣上,廣泛採用花卉紋,這要比繪畫先行一步,因為繪
畫史上花鳥科的形成要在元代以後。花卉圖案非常完整,花蕾、花葉、花莖一
應俱全。唐代玉器裝飾樣的花卉形,有造型與裝飾兩種形式。與花卉紋同時流
行的還有如意雲紋,常飾於人體、花、鳥旁
(3)唐代玉器在裝飾手法上,主要採用細密陰線與網狀細陰線,表現圖案的方法。 唐以前的玉器裝飾,主要通過線條來展示紋樣,表達藝術主題。

特點:
(1)衣紋、發絲、花葉、羽翎均用平行細陰線。花蕾、動物鱗衣,均用網狀細陰線繪就。
(2)所有線紋均用鉈琢出,落腳深,中間粗直,收筆細尖,線紋走向非常明顯。常見的人紋、花紋圖像外緣,都有一條粗弦紋邊框,框內地子內凹,在內凹的地子上用浮突及陰線描繪的手法,琢出人紋、花紋、禽鳥紋等圖案。
唐龍紋璧

Ⅷ 玉器紋飾的發展歷史有多久

一、中國玉器源流

中國從原始社會開始生產玉器,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逐步形成了獨立的專業,多集中於畿、都邑。自宋至清,蘇州成為全國性的制玉中心。歷代王室朝廷皆設有玉器作坊,進行生產。因玉硬度較高,加工時需要特殊的工具和方法,故加工過程大體有選料、畫樣、鋸料、做坯、打鑽、做細、光壓、刻款等若干工序。仿古玉還要增加「致殘」和「燒古」等工序。奴隸社會治玉以青銅工具為主。封建社會由青銅工具逐步變為鋼鐵工具。石英砂硬度高於玉,因此自古用於磨玉,又名「解玉砂」。當無齒鋸前後推拉或鉈、鑽旋轉接觸玉材時,放進用水調勻的石英砂,隨工具運動而琢磨成器。玉器的造型、花紋都是靠這種方法製成。所以,先秦稱琢玉,宋人稱碾玉,今稱碾琢,以示與雕刻、工藝有別。
中國玉器的藝術風格歷史演變如下:
在中國南方,良渚文化的大型玉璧和高矮不同的多節玉琮,標志著治玉工藝已與石器工藝開始分離。玉器造型較為復雜,已能碾琢陰線、陽線、平凸、隱起的幾何形及動物形圖案裝飾,具有樸素稚拙的風格。商周時代的玉器以形象單純、神態突出,多用雙勾隱起的陽線裝飾細部為其特徵,並出現了俏色玉器。春秋戰國時期玉器工藝有了廣泛的發展,各諸侯國競相碾治,精益求精。秦漢玉器與精雕細刻的春秋戰國玉雕相比,在藝術風格上趨向雄渾豪放。漢玉隱起處常用細如毫發的陰線雕飾,有如古畫上的游絲描一般剛勁有力,以彌補其立體感不強的弱點。這是漢玉技法上的一個特點,對後世玉器有著深刻影響。唐、宋玉器色如羊脂,光澤瑩晶,質地精良,技術精湛,禽獸花卉的題材和玲瓏剔透之器增多,寫實能力大為提高,開始出現世俗化的傾向,在形神兼備上達到了極高的造詣。這與當時繪畫、雕塑藝術的成熟有著密切的關系。元明清時期南北兩地玉器普遍發展,是中國玉器史上極其光輝的時代。現存北海團城內的元代瀆山大玉海,明汪興祖墓出土的玉帶板,朱翊鈞墓出土的玉圭、玉帶鉤、玉盂、玉碗、玉壺、玉爵、玉佩等可以代表這時期玉器的特點。在繼承宋代玉器特點的同時,出現加工粗放或碾琢繁瑣的兩種互相排斥的傾向。元明玉器還受到文人書畫的影響,發展了碾琢文人詩詞和寫意山水畫的玉器,也往往鐫刻名家款識,追求文人高雅的情趣。清代乾隆時期的玉器因玉材豐富、皇家提倡和社會需要,技藝成熟達到空前的高峰。另外,中國維吾爾族的碾玉工藝富有地方色彩,是中華民族玉器藝術寶藏的組成部分。在後期封建社會仿古思潮影響下,以「返樸」為目標,追仿「漢玉」風格而生產的各式玉器,被稱為仿古玉,這種玉器始於宋而盛於明清,有著自己特殊的美學價值,也是古代玉器的組成部分。

二、中國玉器文化特徵與地位

我國玉器文化源遠流長,從下列比較中可看出其特徵與地位。
1.從采玉時間上比較。
這里有兩個可比點,即采玉時間的早晚和持續時間的長短。大約12000年以前,我國遼南原始居民就開始用蛇紋石打制砍砸器,7000年前的新樂文化出現了磨製較精的彩石石鑿,河姆渡出現了彩石玉塊,距今6000-4000年的新疆羅布淖爾先民已經採用和闐玉磨製無孔石斧。在此後4000年裡,我們祖先的治玉活動從未間斷過。而國外最早使用玉器的是公元前3000-2000年的西伯利亞原始文化,他們用軟玉製造工具和圓盤,但此後便銷聲匿跡,未再重現了。日本古代硬玉大珠出現於繩文時代中期(公元前2900年-公元前2300年),碧玉管出現於彌生時代(公元前300年-公元300年),到了古墳時代(公元300年-440年)治玉工藝便衰落以至消亡。印第安人玉器開始於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900年趨於消失。關於采玉時間的早晚,雖因檢測手段不同,可能出現一定的誤差,但可以肯定中國是用玉最早的國家之一,同時也是用玉持續時間最長的國家。
2. 從玉質、玉色上比較。
國外各產玉地點所出玉色澤較為單調,如日本、印第安玉器以翡翠為主,其軟玉亦呈深淺綠色,歐洲軟玉呈青、綠色,貝加爾湖附近所出玉石上帶有墨點,孔東原始文化出白色軟玉,而我國和闐玉除了青、碧、墨色之外,還有黃、白等色玉,其中尤以羊脂白玉最優。日本硬玉和碧玉,毛利人碧玉,印第安瑪雅硬玉之質地均缺少溫潤晶瑩之感,而我國和闐玉質地細膩縝密。因此,從玉質、玉色上比較,和闐玉亦是國外玉石所不及的。
3. 從琢玉工具上比較。
我國琢玉用的旋轉性工具,可能始於原始社會的紅山文化與良渚文化,後來又逐漸發展為「水凳」。日本、西伯利亞、印第安瑪雅等地又以何種工具琢玉呢?日本學者從現行攻玉法推論,認為日本古代玉器也是用旋轉性工具碾琢的,此外不見其它論證材料。在印度,19世紀玉工操作旋轉性工具的圖示流傳至今,為一老年玉工用右手推拉弓弦以帶動圓砣旋轉,左手執玉琢磨,估計操作不便,效率較低。這幅圖中的琢玉工具比《天工開物》所描繪的水凳晚了3個世紀,在其結構、傳動裝置上也遠比水凳落後。不容否認,中國古代旋轉性琢玉工具在當時是最先進、最完善的。
4. 從碾琢技藝上比較。
我國古代玉器工藝有7000餘年的歷史,積累了豐富而寶貴的經驗,這方面日本、歐洲、毛利、瑪雅和阿拉伯等地的碾玉技藝都是望塵莫及的。在這里須對痕都斯坦玉-莫卧兒玉的碾琢技藝作一下具體分析。我們承認痕都斯坦琢玉技藝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並對我國晚清及現代玉器工藝產生過較大影響。乾隆對痕玉有過極高的評價,他在詩文中說:「璞韞崑山,鏤傳印度」,「西昆率產玉,良匠出痕都」,並贊其玉器「瑩薄如紙」,或比作「蟬翅」。又贊其琢磨精美:「葉簇見重層,刀斧渾無跡」,「細入毛發理,渾無斧鑿痕」,「精鐫本鬼工」,但費解的是他竟誤認為痕玉是「水磨」而成。從現存的莫卧兒玉器考察,胎薄如紙者有之,但胎厚類瓷者亦不乏其例。蘇州仿「蕃作」中也有薄胎的,其中菊瓣盤薄如蟬翼,呈半透明狀態,說明蘇州玉工有能力把玉器磨得很薄。那麼為什麼我國古代玉器中器胎偏厚者居多?這與玉材難得,價格昂貴有關。若琢磨得過薄,一則費工,二則使玉材耗損過大,三則有損玉質美,給人以不堅實感,易與玻璃器混淆,故治玉不提倡薄胎之工。清代晚期玉業接受了痕都斯坦玉器的莨苕科植物圖案與寶石鑲嵌兩個特點,並發展成"仿蕃作",這說明我國玉工對痕玉技藝持揚長避短的態度,吸收其優點以豐富和發展自己,而又揚棄了其不符合我們民族傳統的薄胎及阿拉伯器形等因素。
5. 從玉器功能上比較。
我國古代玉器與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都有著密切聯系,前面已經介紹了它所具有的五方面社會功能。歐洲人認為,軟玉(Nephrite)掛在腰間有治癒腎病的功效,這自然是一種迷信的認識,但其原始社會的玉器工具尚有一定的實用價值;日本人對玉和玉器的認識較歐洲人復雜,他們認為玉除了裝飾功能之外,尚有"咒術的、寶器的、祭祀的"功能;阿拉伯玉器大致也僅限於生活用具和瓶盆之類;印第安瑪雅人玉器與神官的職司、祭祀有關,此外尚有生活用玉和裝飾玉器。總之,上述各國玉器所具有的社會功能均不及中國古代玉器所產生的廣泛的社會功能。
6. 從玉器造型上比較。
中國古代玉器型制相當豐富。國外古代玉器造型大致如下:日本古代玉器只限於珠、管、塊、勾、櫛形以及抽象化的動物,少見器皿;毛利人玉器僅見神像、佩、斧;西伯利亞新石器時代也僅有斧、鑿、盤等工具和器皿,且造型均較簡單;阿拉伯玉器以器皿為主,其器型別致,獨具一格,但類型也較單純;印第安瑪雅玉器型制比上述各地稍多,有工具、珠、管、片、人物浮雕和象生玉等,但與中國古代玉器型制相比,瑪雅玉器也顯得相當單調了。
7. 從玉器裝飾圖案上比較。
中國古代玉器之裝飾圖案,有幾何形、動物、植物、文字以及繪畫性、綜合性等多種題材。而日本、歐洲、西伯利亞、毛利等地玉器則多呈光素狀或飾簡單的幾何形圖案,裝飾甚少。其中瑪雅和阿拉伯等地玉器的裝飾圖案,有其自己的獨特風格,如痕玉之莨苕葉飾和「西蕃蓮」與「鐵線蓮」等花紋。印第安瑪雅玉器紋飾以人物圖案為精,但與中國古代玉器圖案裝飾相比,便顯得黯然失色了,尤其是中國古玉上的繪畫性圖案,在世界琢玉史上獨具特色。

我的回答比較長希望樓主詳細觀看,
資料來源:博寶藝術網

Ⅸ 宋代玉器的花鳥玉器

從唐代開始的花卉紋玉器到北宋得到了興盛的發展,當時形成一門專琢花鳥形玉器的玉作。宋代花鳥形玉器與當時繪畫藝術相互影響,共同譜寫宋代藝術篇章。宋代的花鳥形玉器多呈寫實風格,花朵、花板、花莖一應俱全。最能反映宋代佩飾玉水平的要推各種雕工精細、形態優美的花鳥形玉佩。

Ⅹ 什麼是,嘉禾紋嘉禾是什麼植物

嘉禾紋是指以嘉禾為圖案的紋路,古人多以「嘉禾」為祥瑞之物,與甘露醴泉並稱;也就是生長得特別茁壯的禾稻,古人視嘉禾圖案為吉祥的象徵。

生長奇異的禾,古人以之為吉祥的徵兆。在古代,把一禾兩穗,兩苗共秀,三苗共穗等生長異常的禾苗稱為「嘉禾」;人們認為它們是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的徵兆。亦泛指生長茁壯的禾稻。

(10)玉器花卉紋擴展閱讀:

民國時期中央造幣廠嘉禾圖樣品幣一枚,黃銅質,幣面清秀硬朗,銘文字體雕刻清晰,屬第二批鑄造幣,當時未曾正式流通過,所以存世量並不多,當時鑄造量最多的其實是「袁大頭」銀幣,黃銅質的卻相當少見,其價值可與簽字版袁大頭攀比。

正面圖案是袁世凱的側面像,在頭像的上方是紀年「中華民國三年」,背面的圖案是中間漢字「壹元」周圍環嘉禾紋飾,錢幣銅質精良,形制規整,十分精緻美觀,局部略有磨損,圖案文字清晰,表面平整光潔,邊緣無明顯撞擊痕跡,鑄造工藝也非常精美,堪稱上好品相。

熱點內容
玉蘭花的外形特徵 發布:2025-09-24 16:58:55 瀏覽:471
紙做的玫瑰花馬爾克斯 發布:2025-09-24 16:58:52 瀏覽:410
茶花樹苗造型 發布:2025-09-24 16:49:29 瀏覽:722
如意花卉的圖片 發布:2025-09-24 16:28:57 瀏覽:330
蘭花指症狀 發布:2025-09-24 16:11:05 瀏覽:643
深港花卉市場 發布:2025-09-24 16:03:46 瀏覽:405
馬甸花卉市場 發布:2025-09-24 15:54:28 瀏覽:658
蘭花香好養 發布:2025-09-24 15:34:34 瀏覽:100
我心中的玫瑰謝芳 發布:2025-09-24 15:33:16 瀏覽:970
滿天星綠植可以修剪嗎 發布:2025-09-24 15:14:51 瀏覽: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