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相聲外插花

相聲外插花

發布時間: 2022-09-04 16:23:57

Ⅰ 《扒馬褂》這段相聲里有多少「包袱」你覺得最好笑的是哪個「包袱」

相聲扒馬褂上的包袱,其實是有固定的,有幾匹馬掉進茶碗里,烤鴨飛起,強風將水井吹向牆壁。接著,每個人又各不相同,他們都是基於這樣的故事情節,講一些相似的故事。

這個問要是問穿著正裝的人有多少包袱,其實不多。大多數你覺得有趣的,都是別的插花。分包商說。

Ⅱ 郭德綱2005年經典的相聲是什麼

郭德綱說相聲有句經常說的話:「說點兒電視上不讓播的」,可事實上老郭可沒少上過電視,而且他能在電視上說的相聲也不是沒有,而且還都很經典。

比如,2005年年底,郭德綱有兩段經典相聲就上了北京衛視,一段是《我要幸福》,另一段則是《西征夢》。這可是老郭在當年最走紅的段子。

不過,郭德綱和於謙說了《西征夢》,說《我要幸福》的是何雲偉和李菁,而且何雲偉和李菁還借這段作品拿了那次比賽的冠軍,郭德綱於謙雖然沒獲得任何獎項,但卻是當時最大的焦點。

哎,這說的就是2005年底的第三屆北京相聲小品邀請賽。

一、一個著名的比賽

什麼是邀請賽呢?就是一個單位主辦,邀請其他單位參加的一種比賽賽制,相對來說競爭不是很激烈,評獎也評獎,打分也打分,但相對來說氣氛比較輕松比較融洽,選手發揮也比較好一些。

說起北京相聲小品邀請賽,當年可算是一項頗為著名的賽事,起碼在北京地區是這樣,北京衛視會重點播出的。

現在一說起這項賽事來,很多人都會想起2003年那屆,因為那屆袁鴻推薦了郭德綱於謙參加,他們說的段子是《你好,北京》,可惜由於第一個出場分數不高只拿了評委會特別獎,冠軍是賈玲和後來拜入郭德綱評書門的王彤。

不過,那屆比賽之後,郭德綱認識了侯耀文,過了一年拜師。2005年年底時,他已經是侯耀文的徒弟,而且是以鐵路文工團演員的身份參加了這次比賽。

連續三屆北京相聲小品邀請賽,最精彩的是不是2003年,而是2005年年底這屆,一方面是因為這屆比賽里有很多選手都是有小劇場頻繁演出的經驗,口風都比較順。另一方面則是有郭德綱於謙以及何雲偉李菁參加的緣故。

二、何雲偉李菁一舉奪冠

這屆比賽里的相聲分專業組和業余組,最終以中國郵政文工團演員身份參賽的何雲偉李菁通過一段《我要幸福》拿到了99分的高分一舉奪冠。第二名是馮鞏的學生艾莉和潘斌龍,分數只有97.8。第三名則是侯耀文的徒弟趙廣武和他的搭檔趙榮全,分數也在97分以上。

何雲偉李菁那時在天橋樂劇場已經很有名氣,但很少到大場面上演出,情況有點兒類似2003年的郭德綱。開句玩笑,當時甚至有人叫何雲偉「向雲偉」。

由於比賽賽制要求,何雲偉李菁在郭德綱的幫助下將老郭這段經典相聲進行了改編,縮短在12分鍾左右,減掉了一些外插花以及小劇場用的砸掛,像一些經典的包袱如「摩托車加油,魚翅炒飯,一百塊錢半份早餐」都保留了下來。

何雲偉李菁的最後奪冠證明了三點,第一個郭德綱創作相聲的實力。第二,小人物相聲能引發共鳴。第三個則是證明他們倆說相聲的實力。此外,相信坐在台下的賴聲川也一定對何雲偉李菁印象深刻,之後他們有過多次合作。

當然,這和那次比賽其他選手實力偏弱一些也有關。其中頭一年和郭德綱一起拜師的荊林野以及現在加入德雲社的楊進明也參賽了,不過只拿了96分。

Ⅲ 相聲術語中的「外插花」到底指的是什麼

與節目正活部分無關的一系列包袱就叫外插花,前面的墊話和砸掛現掛都屬於外插花的范疇,拿郭德綱舉例,郭德綱一般在正活前說的於謙一家子事就屬於外插花。

Ⅳ 劉寶瑞老先生到底有多牛

大家平時都看相聲嗎?現在大家所熟知的相聲界的大神大概就是郭德綱,於謙等等,但是我相信如果了解相聲的話,就一定聽說過劉寶瑞這個響當當的大名。劉寶瑞到底是個在相聲界究竟是個怎樣的人物,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劉寶瑞的介紹

劉寶瑞可謂是相聲界的超級大神了。他出生於中國北京,出生年月:1915年,去世年月:1968年,在世53年。 他的代表作品有代表作品:《君臣斗》、《化蠟扦》、《鬥法》等等,他是中國相聲第六代演員,師從張壽臣。


但是不幸的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劉寶瑞被迫害致死。這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但是是那個時代的過錯。我們只願公正樂觀的看待歷史往事,也希望我們都記住這位老先生,並向他學習。

Ⅳ 【明星客座教授】 曹雲金解讀相聲的四門基本功「說學逗唱」

在相聲里說學逗唱的概念並不十分明確.就好比京劇里的唱念作打.手眼身法步.以前見過不少文章對說學逗唱的認識基本是非常模糊的.曾記得姜昆先生曾對說學逗唱有一個解釋基本可以自圓其說.因一時找不到這份資料.故根據自己的記憶.結合一些自己的理解說一說說這相聲的四門基本功課--說學逗唱.
說:一般人可能認為在相聲里[說"的概念還是比較明確的.其實不然.人人都要說話.但相聲的[說"不同於生活的[說".相聲的[說"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相聲的[說"必須要[美".要字正腔圓.要有輕重緩急.最高境界的[說"必要和唱一樣好聽.還有一些特殊形式的說.比如慣口.比如怯口等等.都應該遵循這一原則.
現在不少人有一個誤區.就是一說到[說"就馬上轉到[慣口"去.認為[說"就是[慣口"這明顯是不對的.如前所述.慣口是[說"的一種特殊形式.
還有人認為[說"就是相聲文本.這明顯是不對的.[說"是一種基本功.聽一個演員的[說".我不聽你說什麼.只聽你的聲音.或者說只聽形式.不聽內容.
學:在四門功課里.[學"的概念是最明確的.所謂[學".就是學其他藝術形式.相聲的[學"一要學的像.二要學的俏--畢竟我們是在說相聲.不是在唱評戲.唱大鼓...
逗:我曾見過一篇文章.說相聲有說學逗唱還不夠.還要加上表演.這其實是沒有搞清楚[逗"的含義.相聲的[逗"就是表演.[逗"是四門功課的核心.它和其他三門功課並不是簡單並列的關系.就如同蓋房子.[說".[學"[唱"都是原材料.要靠[逗"把它們組織起來.房子才能夠蓋起來.
唱:據姜昆先生講.相聲的[唱".最初指的是唱[太平歌詞".因為[太平歌詞"最初是相聲演員必須掌握的本領.是相聲藝術的一部分.這和學大鼓.學墜子等等是不同的.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太平歌詞已經不再具備當年的地位.這樣相聲的[唱"就成了沒有實際內容的空殼子.有很多人認為應該對此進行修改.並把[說學逗唱"改成了[說學逗慣".我認為是可行的.因為相聲的基本要求就是口齒要清楚.這就需要功夫.眾所周知相聲演員都要練繞口令.繞口令就是一種難度極高的慣口.慣口的功夫是每一個演員都必須具備的基本功(而怯口等就不具備這樣的地位).把它從說里獨立出來就會很有好處了.可以起到強調的作用.

說:嘴皮子上的功夫,要求口齒伶俐,咬字清楚,發音準確,不吃字。比如說繞口令,貫口等。比較經典的有八扇屏,報菜名等等
學:模仿人或動物的一些聲音動作等。
逗:顧名思義就是搞笑,想著法子把觀眾逗樂了
唱:相聲本門的唱是太平歌詞。現在很多所謂的相聲演員唱的那些個歌曲和戲曲什麼的根本不是唱,只是學,相聲里的唱就是太平歌詞。比較經典的有勸人方,鷸蚌相爭,單刀會等。

Ⅵ 相聲訓練方法

說,就是嘴皮的工夫,包括一頭沉、
子母哏
等對口、單口、
貫口

文哏

數來寶
等。不管是使現掛,還是墊話兒或外插花,一定要說到點上,說到
活兒
里,說到觀眾的心裡;忌滿嘴跑火車,無邊無際,無休無止。所以作為第一個字的「說」把相聲語言的魅力表現得最直接,應該是相聲的
基礎
,是
相聲藝術
的主要表現形式,或三翻四抖、或張馳有度、或收放自如、或先抑後揚等諸多
技巧
,都可以通過說來展現。學,就是模仿的工夫。一般通過借鑒姊妹
藝術
的優秀
精華
特點
,結合相聲的實際作用,以達到豐富創作
素材
的作用和表演方式的創新。包括倒口活、戲柳、歌柳等。要學的味道足,學的有特點,學的是地方;忌走樣離譜,或者一味賣弄。現在不少
相聲演員
憑借
嗓音
條件把
戲曲
改成流行歌曲的現象,比比皆是。先不說改得是否亂七八糟,起碼說對於「底」的處理都是不知所雲。逗,就是搞笑的工夫,當然也是相聲的靈魂。包括腿子活、群活等。要巧逗,要善逗,要節逗;忌頻逗,俗逗,濫逗。即有節制,適可而止。因此在逗的
層次
上,通過多年的比較結果和分析,通過以
馬季
先生為代表人物開創的新型相聲大量印證,我認為逗的最大功能還是要偏重於諷刺,而不是歌頌。過去,正是由於
張三祿

朱紹文
、小蘑菇、
張壽臣
等相聲
老前輩
地大量搜羅、挖掘並總結,同時結合時弊,運用各種
方式
反復錘煉和磕「活」才使這門以諷刺為主的藝術能夠流傳下來。唱,就是唱的工夫,是相聲的延伸。包括
太平歌詞

蓮花落
等。可以正唱,也可以歪唱,但要唱的響,唱的隨機應變,唱的情景交融。但絕不要過頭,使
形式
左右內容。

Ⅶ 「薅羊毛」和「馬大哈」,相聲前輩和趙本山帶來的固定短語還有什麼

網路上有個詞挺火,「薅羊毛」,指的是那些利用店家失誤或漏洞攫取利益的行為,操作這種行為的人被叫做「羊毛黨」。那麼問題來了,如果不用「薅羊毛」這個固定短語來表示這種行為的話,那用什麼詞語可以替代它呢?

甚至有的人為此還改了名字,比如蓬蓬頭趙英俊,你知道他的名字從哪兒來的嗎?

你還記得哪些從相聲小品里來的固定短語?

Ⅷ 「外插花」是什麼意思

「外插花」是句上海話,「偷情」的意思,也有另一句上海話表示這意思——革摒頭。

Ⅸ 怎樣才算一段好相聲

相聲是一種藝術,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與沉澱已經有了固定的特色和結構。

相聲的概念有許多,難以簡單的劃分清楚,先要明白哪些不是相聲?
並不是說兩人(或一個人)往那一站,哇哇哇開始說話,底下的觀眾哈哈大笑,這就是相聲。
西方流行的脫口秀,日本的傳統拜年表演,還有咱們國家南方的一些滑稽,都屬於這種形式,但不能算相聲。為什麼不是相聲,倒不是說相聲演員說的「說相聲啊必須要說北京話」,這一點不是靠語言來區分的。比如小品、情景喜劇等等,這些也能使人發笑,但關鍵在於並非那個演員使人發笑,而是他飾演的角色使人發笑,是劇中人。然而,相聲通常也會塑造一些人物,也有設定一些情境還有人物的跳入跳出。但是,相聲卻有自己的規矩和要求,一般相聲演員上台來的身份就是甲乙,不會帶著扮演的角色上台,也就是說一上來開始表演肯定是演員與觀眾的交流(或者甲乙二人之間的交流,但乙一般站在觀眾的立場),這是正常的也是原始的相聲形式。而且,在一些關鍵之處已經帶上角色的演員(一般多為乙)還要跳出角色,回到觀眾的立場,品評或承接。拋開節目內容單就這方面來講,方清平在大賽中的作品與周立波的「秀」其實是很相似的。方是中央廣播說唱團選送的,中廣是解放後改革開放前相聲事業的中流砥柱。相信大賽表演和平時的演出還是有區別的,這一點就好像何雲偉李菁在春晚舞台和在茶館小劇場里的差異。

相聲另一方面是在於有獨特且固定的結構——墊話兒、瓢把兒、正活。
墊話兒就是開場白,目的是拉近與觀眾之間距離,打消觀眾的貶視、審視的情緒(舊社會的特殊性,現在有使觀眾集中精神之意),更重要是與正文內容有起承、連帶關系。一般傳統相聲有固定的墊話兒,而創編相聲多套用刪改之。
瓢把兒又叫開頭兒,為了正活主要情節發生發展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製造出必要條件,並且通俗、形象、巧妙地把主題思想暗示出來,承上啟下,把墊話兒和正活有機的聯結在一起,使觀眾在聽取正題之前,先對主題有個領會,然後很自然地把思維引到正活里邊去,是人不感到突然和生硬(硬山隔嶺)。
正活就是一段相聲的主體,圍繞著主題來發展情節,慢慢地把觀眾情緒調動到高潮,即結尾(底)。
在電視和晚會主導的年代,有的人認為墊話兒甚至瓢把兒是多餘的(時間寶貴),乏味的(傳統單口相聲把包袱兒留在最後的底),所以那時候的相聲經常被刪減(馬志明《文章會》的墊話兒被減成歪唱太平歌詞獨立播出;田立禾的《金龜鐵甲》墊話兒被剪成聚寶盆播過),有的演員就會特意創作表演這種不完整的相聲。
如今相聲回歸小劇場,其「領軍人物」郭德綱的「挖掘整理」的一些傳統相聲,與老藝人表演的這些相聲相比較,不難發現郭的演法單純追求所謂藝術效果,一味採取外插花包袱兒(脫離主線為加強效果或突出某種主題及需要而加進去的笑料),使段子在結構上不夠嚴謹,給觀眾累贅之感。

Ⅹ 他是當之無愧的相聲大師,光輝的相聲生涯不容被低估,他是誰

馬季之後,再無大師。這個論斷曾經被很多相聲界人士提起和認可,在相聲愛好者那裡,這個說法也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肯定。不過總有一些人對馬季的相聲生涯頗多貶抑,理由總總,筆者這次就說一說馬季。

在馬季去世前半年,他第一次參演了電視劇,在午馬指導的電視劇《旗袍》中客串出演了一位餛飩店老闆。在拍攝現場馬季對於表演細節的琢磨和追求甚至感動了其他專業電視劇演員。

馬季對創作的一絲不苟和對表演的精益求精是骨子裡的,是他用一生追求的,更是值得後輩去學習和反思的。

熱點內容
一度花藝 發布:2025-09-24 18:16:22 瀏覽:743
寫盆栽的作文600 發布:2025-09-24 18:16:12 瀏覽:515
丁香前世 發布:2025-09-24 18:11:10 瀏覽:633
水粉鮮艷花卉 發布:2025-09-24 18:01:51 瀏覽:31
海棠提字 發布:2025-09-24 17:50:53 瀏覽:384
阿童木綠植 發布:2025-09-24 17:42:48 瀏覽:901
蘭花根部繁殖 發布:2025-09-24 17:17:21 瀏覽:89
藍茉莉花語 發布:2025-09-24 17:15:46 瀏覽:743
玉蘭花的外形特徵 發布:2025-09-24 16:58:55 瀏覽:471
紙做的玫瑰花馬爾克斯 發布:2025-09-24 16:58:52 瀏覽: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