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麻布插花

麻布插花

發布時間: 2022-05-15 15:26:51

① 少數民族的節日有哪些(請列舉一個)

傣族-潑水節
彝族-火把節
漢族-春節
白族-三月節
朝鮮族-寒食節
哈尼族-澡塘節
回族-目腦節
蒙古族-白節(就是春節) 彝族:傳統節日以「火把節」最為隆重,此外,還有「密枝節」「插花節」等 服飾多彩多姿,可區別的近百種,典型的是三色裙 葬禮有土葬,火葬等 民間崇拜「萬物有靈」和祖先神靈的原始宗教活動,少數人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 實行嚴格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制,有搶婚的遺俗
白族:「三月街」「本祖節」「火把節」等都教為隆重 服飾各地不同,男子一般頭纏白色或藍色包頭,身著白色對襟衣和黑領褂,下穿白色長褲。婦女躲穿白色上衣,外套紅,黑,紫色絲絨領褂,下著白色或藍色寬褲,頭戴綉花,印花 彩色毛巾,胸前掛以「三須」,「五須」等銀飾 婚姻為一夫一妻小家庭制。 葬禮元代以前盛行火葬,後改為土葬,葬儀比較隆重
哈尼族:「十月年」 崇尚黑色,喜用自己織染的青黑色小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對襟上衣 和長褲,以黑布或白布包頭 老年人多戴瓜皮帽。婦女服飾因地而異,較多地保持了本民族的特色。 喜酸,辣食品。 實行一夫一妻制,流行姑表優先婚配習俗。人死實行棺木土葬。 喜愛音樂,能歌善舞,喜隨身帶著樂器。
壯族:「三月三」服飾上,男子與漢族無太大區別,女子則五花八門,各有特色。多穿無領左衽上衣,下著寬腳褲,束花圍腰。節日有吃五色飯,五色蛋的習俗,婦女愛嚼檳榔。實行棺木土葬,善歌舞。
傣族:節日多與宗教活動有關,主要有「關門節」「開門節」「潑水節」 潑水節為傣歷新年,屆時舉行潑水,劃龍船,放高升等活動 人死後一般實行土葬,少部分實行水葬。男子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婦女著窄袖短衣和筒裙,喜歡酒和酸辣食品,婦女有嚼檳榔的習慣。普遍愛好歌舞。民歌多由「贊哈」演唱。舞蹈以「孔雀舞」和「象腳鼓舞」著名。 傣族村寨多臨江河建築,竹籬環繞,各戶自成院落。干欄式建築是傣族住房的特點。傣族基本上全民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
苗族:「花山節」 實行一夫一妻小家庭制,部分地區有四代,五代同堂的父系大家庭。有姑舅表優先婚和轉房等習俗。實行棺木土葬。
僳僳族:「刀桿節」「闊時節」 男子穿短衣,外著麻布大褂,左腰佩刀,右腰掛箭包;婦女穿綉花上衣,麻布筒裙。喜戴紅白料珠,珊瑚,貝克等飾物 住房多為「千腳落地」的木板房和竹篾笆房。婚姻以一夫一妻的小家庭為主,但仍有姑舅表優先婚制等習俗。 人死後,親友要帶酒肉弔唁並繞屍歌舞,唱「尼莫」歌,實行土葬,在墳前懸掛弩弓,織麻布工具隨葬品。
回族:節日主要有「聖紀節」「開齋節」「宰牲節」 信仰伊斯蘭教,在居住較集中的地方多修建「清真寺」。 主要在本民族內通婚。人死後,要請阿一般早亡午葬,沐浴完畢用白布裹屍,移置木匣內,實行土葬,由阿率親友出殯,妻不送葬
拉祜族:主要節日「擴塔節」 婦女服裝具有青藏高原婦女服裝的特點,多穿黑布開岔很高的長袍,除衣領和開岔都鑲綉彩色花邊和銀泡,下穿筒裙或長褲。西雙版納有的婦女剔光頭發,包黑色頭巾,戴大耳環,胸前佩掛「普巴」(大角牌)。男子裹黑頭巾,穿黑色無領大襟衫和長褲,外出時佩刀。 婚姻為一夫一妻制,有刀妻方居住3年的習俗。夫婦不和睦,可請人出證,饒斷絲線,即可離異。 人死後根據性別,年齡和輩份放置屍體,實行火葬,部分地區採用土葬,墓坑方位一般以丟雞蛋占卜選定。信奉原始宗教,崇拜多神
佤族:主要節日「崩南尼」 婚姻為一夫一妻制,有姑表優先婚配習俗。人死後實行土葬。男子常用黑布或紅布包頭,身穿無領短衣,寬大短褲,赤足,身佩長刀,頸戴藤圈,有紋身習俗。婦女穿無領短衣,下著圍裙,小腿裹布,並在腰腿套足藤圈。遇到重大事情要剽牛。
納西族:主要節日「棒棒會」「螺馬會」 男子服飾大體與漢族相同,婦女著右衽大襟寬袖上衣,外加坎肩,腰系百褶圍腰,下穿長褲,披羊皮披肩,用彩色絲線紡織7個精美圓形圖案,象徵「披星戴月」,表示勤勞之意。
瑤族:主要節日「盤王節」 婦女著無領大襟上衣,下著長褲,短裙或百褶裙,最愛在衣襟,袖口,褲腳鑲邊處綉上精美的圖案花紋,發結細辮,圍以五彩細珠,佩戴銀制頭釵,頭針,耳環,頸圈,銀牌,手鐲等飾物。男子亦畜發盤髻,以青布或紅布包頭,穿無領對襟長袖衣,外加坎肩,下著寬褲。男女青年社交自由,一般通過節日唱歌建立感情,徵得父母同意即可成親,但不與他族通婚。家庭組織一夫一妻制,多行姑表婚。 男子成年後舉行民間製作的精美刺綉,桃花,蠟染,瑤錦等手工藝品最負盛名,信仰多神,崇拜祖先。
藏族:節日多與宗教有關,主要節日「藏歷年」葬俗有天葬,水葬,土葬,火葬等多種,信仰藏傳佛教。每逢節日,都有民族歌舞和騎馬比賽。
景頗族:「目腦節」是其傳統民族節日。男子喜穿黑色對襟圓領上衣,包頭巾上綴有花邊圖案和彩色小絨球,外出時常佩帶筒帕,長刀。婦女穿黑短上衣和棗紅色羊毛花筒裙,頸掛料珠項圈,或銀制圓片和海貝,花紋色彩鮮艷。還在腰,頸,腕,足戴有塗過紅,黑色油漆的藤圈,有錢的人,往往腰纏數十圈。
布朗族:主要節日「關門節」「開門節」 喜吃酸筍,酸菜,酸肉之類食物。男子穿對襟短衣,下穿黑藍色肥腿長褲。有紋身習俗,在四肢,胸,腹部都刺染有各種花紋。 人死即速葬,按年齡輩份大小,分高,中,低三台疊葬在一起。
普米族:主要節日「大過年」 蘭坪,寧蒗等地普米族過年要為十三歲兒童舉行「穿褲子(裙子)」成年禮儀式。
怒族:「新年節」 男女均穿用麻布織的衣服,成年男子穿長衣短褲,喜佩腰刀,肩背弩弓及獸皮箭包。瀘水,福貢的怒族婦女喜穿右大襟上衣,下著長

② 中國各民族節日 服飾 風土人情資料

漢族:「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除夕」 「重陽節」「冬至」「七夕」等

彝族:傳統節日以「火把節」最為隆重,此外,還有「密枝節」「插花節」等 服飾多彩多姿,可區別的近百種,典型的是三色裙 葬禮有土葬,火葬等 民間崇拜「萬物有靈」和祖先神靈的原始宗教活動,少數人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 實行嚴格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制,有搶婚的遺俗

白族:「三月街」「本祖節」「火把節」等都教為隆重 服飾各地不同,男子一般頭纏白色或藍色包頭,身著白色對襟衣和黑領褂,下穿白色長褲。婦女躲穿白色上衣,外套紅,黑,紫色絲絨領褂,下著白色或藍色寬褲,頭戴綉花,印花 彩色毛巾,胸前掛以「三須」,「五須」等銀飾 婚姻為一夫一妻小家庭制。 葬禮元代以前盛行火葬,後改為土葬,葬儀比較隆重

哈尼族:「十月年」 崇尚黑色,喜用自己織染的青黑色小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對襟上衣 和長褲,以黑布或白布包頭 老年人多戴瓜皮帽。婦女服飾因地而異,較多地保持了本民族的特色。 喜酸,辣食品。 實行一夫一妻制,流行姑表優先婚配習俗。人死實行棺木土葬。 喜愛音樂,能歌善舞,喜隨身帶著樂器。

壯族:「三月三」服飾上,男子與漢族無太大區別,女子則五花八門,各有特色。多穿無領左衽上衣,下著寬腳褲,束花圍腰。節日有吃五色飯,五色蛋的習俗,婦女愛嚼檳榔。實行棺木土葬,善歌舞。

傣族:節日多與宗教活動有關,主要有「關門節」「開門節」「潑水節」 潑水節為傣歷新年,屆時舉行潑水,劃龍船,放高升等活動 人死後一般實行土葬,少部分實行水葬。男子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婦女著窄袖短衣和筒裙,喜歡酒和酸辣食品,婦女有嚼檳榔的習慣。普遍愛好歌舞。民歌多由「贊哈」演唱。舞蹈以「孔雀舞」和「象腳鼓舞」著名。 傣族村寨多臨江河建築,竹籬環繞,各戶自成院落。干欄式建築是傣族住房的特點。傣族基本上全民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

苗族:「花山節」 實行一夫一妻小家庭制,部分地區有四代,五代同堂的父系大家庭。有姑舅表優先婚和轉房等習俗。實行棺木土葬。

僳僳族:「刀桿節」「闊時節」 男子穿短衣,外著麻布大褂,左腰佩刀,右腰掛箭包;婦女穿綉花上衣,麻布筒裙。喜戴紅白料珠,珊瑚,貝克等飾物 住房多為「千腳落地」的木板房和竹篾笆房。婚姻以一夫一妻的小家庭為主,但仍有姑舅表優先婚制等習俗。 人死後,親友要帶酒肉弔唁並繞屍歌舞,唱「尼莫」歌,實行土葬,在墳前懸掛弩弓,織麻布工具隨葬品。

回族:節日主要有「聖紀節」「開齋節」「宰牲節」 信仰伊斯蘭教,在居住較集中的地方多修建「清真寺」。 主要在本民族內通婚。人死後,要請阿一般早亡午葬,沐浴完畢用白布裹屍,移置木匣內,實行土葬,由阿率親友出殯,妻不送葬

拉祜族:主要節日「擴塔節」 婦女服裝具有青藏高原婦女服裝的特點,多穿黑布開岔很高的長袍,除衣領和開岔都鑲綉彩色花邊和銀泡,下穿筒裙或長褲。西雙版納有的婦女剔光頭發,包黑色頭巾,戴大耳環,胸前佩掛「普巴」(大角牌)。男子裹黑頭巾,穿黑色無領大襟衫和長褲,外出時佩刀。 婚姻為一夫一妻制,有刀妻方居住3年的習俗。夫婦不和睦,可請人出證,饒斷絲線,即可離異。 人死後根據性別,年齡和輩份放置屍體,實行火葬,部分地區採用土葬,墓坑方位一般以丟雞蛋占卜選定。信奉原始宗教,崇拜多神

佤族:主要節日「崩南尼」 婚姻為一夫一妻制,有姑表優先婚配習俗。人死後實行土葬。男子常用黑布或紅布包頭,身穿無領短衣,寬大短褲,赤足,身佩長刀,頸戴藤圈,有紋身習俗。婦女穿無領短衣,下著圍裙,小腿裹布,並在腰腿套足藤圈。遇到重大事情要剽牛。

納西族:主要節日「棒棒會」「螺馬會」 男子服飾大體與漢族相同,婦女著右衽大襟寬袖上衣,外加坎肩,腰系百褶圍腰,下穿長褲,披羊皮披肩,用彩色絲線紡織7個精美圓形圖案,象徵「披星戴月」,表示勤勞之意。

瑤族:主要節日「盤王節」 婦女著無領大襟上衣,下著長褲,短裙或百褶裙,最愛在衣襟,袖口,褲腳鑲邊處綉上精美的圖案花紋,發結細辮,圍以五彩細珠,佩戴銀制頭釵,頭針,耳環,頸圈,銀牌,手鐲等飾物。男子亦畜發盤髻,以青布或紅布包頭,穿無領對襟長袖衣,外加坎肩,下著寬褲。男女青年社交自由,一般通過節日唱歌建立感情,徵得父母同意即可成親,但不與他族通婚。家庭組織一夫一妻制,多行姑表婚。 男子成年後舉行民間製作的精美刺綉,桃花,蠟染,瑤錦等手工藝品最負盛名,信仰多神,崇拜祖先。

藏族:節日多與宗教有關,主要節日「藏歷年」葬俗有天葬,水葬,土葬,火葬等多種,信仰藏傳佛教。每逢節日,都有民族歌舞和騎馬比賽。

景頗族:「目腦節」是其傳統民族節日。男子喜穿黑色對襟圓領上衣,包頭巾上綴有花邊圖案和彩色小絨球,外出時常佩帶筒帕,長刀。婦女穿黑短上衣和棗紅色羊毛花筒裙,頸掛料珠項圈,或銀制圓片和海貝,花紋色彩鮮艷。還在腰,頸,腕,足戴有塗過紅,黑色油漆的藤圈,有錢的人,往往腰纏數十圈。

布朗族:主要節日「關門節」「開門節」 喜吃酸筍,酸菜,酸肉之類食物。男子穿對襟短衣,下穿黑藍色肥腿長褲。有紋身習俗,在四肢,胸,腹部都刺染有各種花紋。 人死即速葬,按年齡輩份大小,分高,中,低三台疊葬在一起。

普米族:主要節日「大過年」 蘭坪,寧蒗等地普米族過年要為十三歲兒童舉行「穿褲子(裙子)」成年禮儀式。

怒族:「新年節」 男女均穿用麻布織的衣服,成年男子穿長衣短褲,喜佩腰刀,肩背弩弓及獸皮箭包。瀘水,福貢的怒族婦女喜穿右大襟上衣,下著長裙,喜在衣裙上加許多花邊,在頭和胸部佩帶珊瑚,瑪瑙,貝殼,料珠等飾品,喜戴銅耳環。貢山怒族婦女則只佩胸飾。怒族人民製作的怒毯,怒斯(怒碗),轉扇,花挎包,弩箭和陶器等手工藝品,譽滿怒江流域和瀾滄江流域。

阿昌族: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出窪」,「燒白柴」,「潑水節」 民族傳統節日「窩樂節」 男子喜藍白或黑色上衣,下穿黑色褲子。已婚婦女一般穿長褲,盤辮於頂。喜食酸味,婦女有嚼煙和蘆子的習慣,俗以齒黑為美。

德昂族:節日有「進窪」,「出窪」,「做擺」和「燒白柴」等 男子著黑布圓領大面襟上衣,纏黑色或白色包頭,有紋身習俗,一般在手臂,大小腿和胸部刺以動植物圖案或傣文經咒。少年喜戴大耳墜和銀項圈。婦女穿開禁短衣,纏包頭,戴銀飾及彩色玻璃珠,束腰箍,紮裹腿,下身穿綉有彩色線條的筒裙(不同顏色線條表示族內不同支系)。

基諾族:「特弁開」 男子穿白色無領對襟棉布上衣,衣背後多綉衣圓形彩色光芒圖案,下著寬大白褲。婦女上穿對襟無領圓褂,其上鑲有七色紋樣圖形,短褂外罩一件貼身衣兜,均刺綉著精美的圓形銀飾花樣;下穿黑白相間的短裙,頭戴披風式尖頂白帽。 很尊敬長老,老年婦女地位很高。每個村寨有一個「卓巴」(寨父),一個「卓生」(寨母)管理村社內部事務。

蒙古族:傳統節日是「那達慕大會」 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衣袖上綉有花邊圖案,上衣高領。

布依族:「六月六」 男女穿對襟短衣或長衫,頭纏草藍色或白色方格頭巾。婦女穿右大襟
上衣,下著長褲,外套蠟染百褶長裙。 善歌舞,在社交場合和青年男女談情說愛時,常常用歌表達自己的感情。

獨龍族:「卡雀哇」 一般穿紅黑白直條相交的麻布或棉布衣,男子下穿短褲,習慣用麻布一塊從左肩腋下斜拉至胸前,袒露左肩有臂,女子多在腰間系染色的細藤圈作裝飾。過去有紋面習俗。男子衣著均較簡朴,不戴帽。婦女多披發,跣足。

水族:「客端節」 男子穿大襟無領藍布衫,戴瓜皮小帽,老年人著長衫,頭纏黑布包頭,腳裹綁腿。婦女穿青黑色圓領右襟寬袖短衣,下著長褲,結布圍腰,穿綉花青布鞋。 善於紡織,染布,崇尚黑色和藏青色。 在節慶期間,喜跳銅鼓舞和蘆笙舞,做五色飯宴客,男女喜飲白酒,甜酒。

滿族:「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除夕」等 有祭天,祭祖風俗,孝敬長輩,重視禮節規矩。

其它的,就不太清楚啦

③ 誰能找出以下插花與切花答案,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1.什麼是插花
插花就是把花插在瓶、盤、盆等容器里,而不是栽在這些容器中。所插的花材,或枝、或花、或葉,均不帶根,只是植物體上的一部分,是根據一定的構思來選材,遵循一定的創作法則,插成一個優美的形體(造型),藉此表達某種主題,傳遞感情和情趣,使人看後賞心說目,獲得精神上的美感和愉快。所以,插花是一門藝術,同雕塑、盆景、造園、建築等一樣,均屬於造型藝術的范疇。將剪切下來的植物之枝、葉、花、果作為素材,經過一定的技術如修剪、整枝、彎曲等和藝術如構思、造型、設色等加工,重新配置成一件精緻美麗、富有詩情畫意、能再現大自然美和生活美的花卉藝術品,即稱其為插花藝術。
插花看似簡單容易,然而要真正插成一件好的作品卻並非易事。因為它既不是單純的各種花材的組合,也不是簡單的造型,而是要以形傳神,形神兼備,以情動人,融生活、知識、藝術為一體的一種藝術創作活動。插花是用心來創作花型,用花型來表達心態的一門造型藝術。

2.插花藝術的特點
插花藝術雖與雕塑、盆景、造園、建築等藝術學科有很多共同之處,但也有其自己的特點。
時間性:由於花材都不帶根,沒有根部,吸收水分及養分受到限制,以植物種類及季節不同,水養時間少則1 ~2 天,多則10 天或個把月。因此插花作品供創作和欣賞的時間較短,屬於快捷的臨時性的藝術欣賞活動,要求創作者與欣賞者抓緊時間插作和品味。
隨意性:這表現在選用花材和容器都很隨意和廣泛,檔次可高可低,形式多種多樣,常隨場合和需要而選用。高檔的氣生蘭、鶴望蘭、火鶴花、切花月季固然很美,而路邊的狗尾草、酸模、蘆花、蒲草、車前草同樣可有用;芹菜、辣椒、豆角、蘿卜及各種水果常是家庭和飯店插花的好材料。其構思、造型可簡可繁,可以根據不同場合的需要以及作者自己的心願,隨意創作和表現。因此,插花作品在選材、創作、形式、陳設、更換上都較靈活隨意。
裝飾性:集眾花之美而造型,隨環境而陳設的插花作品、藝術感染力最強,美化效果最快,具有畫龍點睛和立竿見影的效果。這是盆景、雕塑等藝術無法與之相比的。
自然性:插花作品獨具自然花材絢麗的色彩、婀娜的姿容、芬芳而清新的大自然氣息。
總之,插花藝術是最接近生活環境,最容易被人們所接受的一種美化方式、一種藝術修養及文化娛樂活動。

3.插花素養的培養
學會插花,不僅可以隨時隨地用來點綴自己的居住環境,使家庭生活更增添一分美感和溫馨,而且也是探親訪友、迎送賓客最高雅、最珍貴的禮品。學會插花,可以時常與花作伴,以花為友,不僅給你帶來大自然的美感,同時各種插花作品所展示的豐富內涵--或熱情歡樂,或典雅秀麗、或雍容華貴、或傲霜鬥雪、或堅韌剛毅等品質與精神風貌並能逐漸美化、凈化人們的心靈,陶冶人們的情操,起到修身養性、增進友情和傳遞信息的作用。因此,插花具有實用性、知識性和趣味性,既可自娛,又能娛人,能夠帶給人們喜悅與歡樂,象徵美好的願望,使之更加熱愛生活。難怪古今中外各層次的插花愛好者都視插花藝術如自己的生命與精神支柱,其作用與影響之大,是顯而易見的。
學會插花並不難,但要插得好,能創作出真正的藝術品,卻並非易事。插花是一門藝術,藝術需要創造,成功的作品才能給人以美的享受,欣賞時感到心靈相通,若有所悟,得到啟示,回味無窮,同時也獲得知識。當然,初學者要循序漸進,經過刻苦學習和實踐,才能掌握好插花的知識與技能。初學者要首先學習插花的種種技巧,如花材的選擇與處理,構圖、造型及搭配,這是非常重要的。但僅此還遠遠不夠,還應學習有關植物、繪畫、文學等知識,才能靈活運用上述技巧進行藝術創作。因此,插花藝術家也應像作家、畫家、表演藝術家一樣,深入社會,深入生活,去尋求創作的源泉和靈感,使作品不僅具有形式美,更重要的是具有思想、情感的意境美。僅有嫻熟的插花技巧,其作品缺乏思想、意境的作者,充其量只是一位插花匠。由此可見,要學好插花,必須不斷地豐富和提高自己的文化藝術修養,使作品具有傳情、動情、充滿詩情畫意的意境美和精神美。當然,由於插花的實踐性很強,故經常練習插作,至關重要。

4.插花藝術分類
插花藝術的種類很多,現從不同角度歸納分類如下:
①按所用花材性質不同,有鮮花插花、乾花插花以及人造花插花(絹花、滌綸花、棉紙花等)。
②按所用容器樣式不同,有瓶花、盤花、籃花(用各種花籃的插花)、 缽花、壁花(貼牆的吊掛插花)等。
③按使用目的不同,有禮儀插花和藝術插花。
④按藝術風格不同,有東方式插花、西方式插花以及現代自由式插花。
⑤按藝術表現手法不同,有寫景式插花(盆景式)、寫意式插花與裝飾性(抽象式)插花。
一般常用的插花各類按上述①、②、④的分類方法。

5.插花使用的場合
鮮花插花最具有插花藝術的典型特點,即最具自然花材之美,色彩絢麗、花香四溢,給人以清新、鮮艷、美麗、真實的生命力美感,最易表現出強烈的藝術魅力。由於其可供選擇的花材豐富,因此在多數場合下人們都喜歡用鮮花插花,特別是在一些盛大而隆重的場合,或是重要的慶典活動中,都必須用鮮花插花,才能完美地烘托環境氣氛。其缺點是水養持久性不長,在暗光下效果不好,不宜使用。乾花插花所選用的花材,是經過脫水、加工後的自然植物材料。它們既不失原有植物的自然形態美,又可隨意染色。插作後經久耐用,管理方便,同時不受採光限制,暗光下也可應用。一般多用於賓館飯店的走廊、底樓、無採光的大廳、燈光暗的餐廳以及樓梯平台角落,咖啡店、酒吧間等光線較暗處也常用其裝飾。目前,在許多歐美國家和港台地區,也開始在禮儀活動中用乾花花束作為禮品。其缺點是怕潮濕環境。
人造花插花所用花村是人工仿製的各種植物材料,有絹花、滌綸花、水晶花、塑料花等。有模擬性的,也有隨意設計和著色的,種類繁多。雖然其價格較貴,但一次購買可多年受用,管理簡便,只要及時清除灰塵即可。最宜大型舞台、櫥窗的裝飾,婚禮上、家庭居室中也多有應用。

6.禮儀插花
用於各種慶典儀式、迎來送往、婚喪嫁娶、探親訪友等等社交禮儀活動中的插花叫禮儀插花。其主要目的是增進友誼、表達尊敬、喜慶、慰藉或治喪的氣氛。因此,這類插花要求造型整齊簡潔,花色鮮麗明快,通常體形較大,花材較多,插作繁密。要求花材的花形也要較為規整,不宜過於碩大粗 厚,也不宜過分碎小,切忌採用有異味或有毒汁等刺激、污染環境的植物,若用則需加以處理。如百合花很美,但花葯大,花粉多,沾染在衣物上不易清洗掉,若用作婚禮捧花花束時,要把花葯摘掉。萬壽菊雖花色明亮,但有異味,俗稱臭芙蓉,不宜選用。一些天南星科及大戟科植物多有毒汁,需善加處理後應用。另外,還需了解各國、各地、各民族用花的愛好和忌諱等習俗,以便在插花時選用適宜的花材與花型。禮儀插花的形式很多,常用的有各種花籃、花環、花束、花圈、花缽、桌飾、新娘捧花、胸花、頭飾花等等。

7.藝術插花
用於美化、裝飾環境和陳設在各種展覽會上供藝術欣賞、活躍文化娛樂活動的插花叫藝術插花。
這類插花在選材、構思、造型與布局等方面有較高的要求和獨有的特點。在花材選用上很廣泛,無論新鮮的、乾枯的都可應用。嫩芽、鮮花、新葉固然有生機勃勃和清新之美,但殘荷枯枝亦具秋意濃濃、生命不止的情趣。所以,藝術插花雖不過分要求花材的種類和數量的多寡,但十分強調每種花材的色調、姿態和神韻之美,主張以精取勝,主題突出,意境優美,充滿詩情畫意。因此,在符合構圖法則、順乎自然的基礎上,造型不拘泥形式,自由活潑,多姿多態,並充分表現作者的情感與意趣,這是藝術插花獨具的特點,
最易引起欣賞者的喜愛和遐想,也是最具魅力的一種插花。藝術插花的形式有瓶插、盤插、籃插等。從風格上講,有東方藝術插花、西方藝術插花、自由藝術插花等。

④ 宋代的生活習俗有哪些新變化

一.人們的衣食住行
衣:宋代服飾體現了等級性和不同的行業特點。衣料也有較大的變化,由麻布向棉布發展,麻布還是最主要的衣料。
食:宋代食品種類很豐富。南北飲食交流普遍,但總的來說,北方以麵食為主南方主要吃米飯。茶和酒是常用的飲料。
住:城市居民住瓦房,農民住茅屋,官僚、地主和富商住園林式住宅。各種傢具種類繁多,而且高腳傢具廣泛使用。
行:宋人代步的工具分為水陸兩大類,主要有轎、車、馬、騾、驢、牛、馱。大海船還有指南針。
二.城市文化生活
1.瓦舍:城內設有多處供居民娛樂的場所。宋代全國各地的茶肆應該數不勝數,與之相關也產生了多種社會角色和行業。茶肆是隨著飲茶在社會生活中日益普遍化而出現的一種專門行業,坊肆數量眾多,人流雜處,往往體現出市民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特徵,有很強的社會性和公眾性。宋初滅熟時,後蜀宮中金銀玉器書畫全部都被宋軍收藏,「太祖閱蜀宮畫圖,問其所用,曰,以奉人主爾。太祖曰,獨攬孰若使眾觀邪?於是以賜東門外茶肆」。他認為把圖畫掛在茶社能與民眾一起觀賞,可見茶肆在社會生活中接觸平民的廣泛性。而蔡絛述及宋代「遇禁煙節,至清明日則賜新火」遇執政、侍從等雜學士以上之家,而那些所謂「快行家者,昧爽多就執政、侍從之門,茶肆民舍取火爇燭,執之以燒」,舉「茶肆民舍」以指稱社會中的市民階層,亦可見茶肆在市民社會生活中的代表性。
三.豐富的節日生活
1.宋代的節日很多,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
2.宋代的春節叫元旦或元日,是一年中所有節日中最隆重的,元宵節也叫燈節。
3.宋代過春節,也稱元旦,最為重視。元旦前幾天,人們就灑掃庭戶,准備過節。除夕夜,百姓要祭祀祖先,迎神供佛,掛年畫,貼「桃符」。合家圍爐而坐,飲酒唱歌,直到天明, 稱「守歲」。元旦那天,盛行燃放鞭炮,穿新衣,往來拜年。大街上搭彩棚,擺滿各色貨物,歌館、舞場擠滿了人, 連婦女也出來游樂。

⑤ 雲南有哪些風俗

雲南的風俗:

1、對歌

對歌是雲南許多少數民族青年傳統的方式,也是節日的慶賀方式。

如苗族的「遊方」、瑤族的「唱風流」、布依族的「浪哨和趕表」、拉祜族、哈尼族、白族的唱調子、藏族的唱山歌等,都是少數民族青年男女通過對歌交流感情,尋覓情侶,選擇配偶的方法和途徑。

2、哭婚

哭婚是壯、彝、哈尼、藏等民族的婚姻風俗,一般在前幾天或婚禮當天進行,由新娘的母親及家屬中的女眷陪伴新娘哭,表現新娘對少女時代生活逝離的悲傷、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報答、對家人離別的眷戀,也有對婚姻不滿的控訴。

3、搶親

在雲南的彝、傣、白、阿昌、傈僳、景頗、瑤等民族都有搶婚習俗,通常是在男女自由戀愛婚姻受到阻攔的情況下發生。事先得到女方的默許,由男方繳約夥伴佯作搶親或約夥伴搶走暗中選好的姑娘,姑娘即使願意,也必須佯作反抗。

4、丟包

每年潑水節時,傣族男女青年身著節日盛裝,相對排成兩行,女方把花包擲向中意的小伙,如果男方有意,就裝作不接花包,愉快認輸,把禮物贈給姑娘,雙雙離場去傾訴衷腸。丟包時穿插有歌舞、野餐等活動。

5、阿夏婚

雲南寧蒗摩梭人舊時婚俗,「阿夏」系摩梭語,為「朋友」之意,男女雙方不稱夫妻而稱「阿夏」,只要男女雙方情投意合,交換信物之後即可偶居。

其中走訪婚最為奇特,走訪婚是夜裡男到女家望門訪宿,次日黎明回到自己家中,不同吃不同勞動,無家庭經濟聯系,所生子女屬女方,男女雙方都可與其他人有同樣的關系,這種婚姻是一種母系社會制的殘余。

6、剽牛慶豐收

獨龍族慶豐收的祭祀節日。每年秋季選擇一天作為慶豐收日,剽牛儀式在村寨廣場舉行,由家族族長主持,將牛拴在廣場的木柱上。

由一位青年婦女把一串珠璉掛到牛角上,經過短暫的儀式後,由一位姑娘將麻織物披到牛背上,最後由一位父母雙全的男青年將鋒利的竹矛剽入牛,眾人歡躍而上,開膛割肉。隨後人們歡呼跳躍,跳起歡樂的鍋庄舞,共慶佳節。

7、踩月亮

是苗族青年交友和婚戀習俗,又稱走寨,每當月明之夜,小夥子們三五成群彈著月琴,吹著洞簫到村村寨寨去尋找中意的姑娘,吹拉彈唱,嬉笑,通過「踩月亮」彼此了解,建立友誼,甚至相戀而盟誓終身。

8、樹葉信

在景頗、傈僳族中流行過的「實物信」,利用樹葉表達感情,傳遞信息,每種樹葉都代表不同的含義。

如男子用兩片嫩葉加上等物,表達對女子的喜愛;女方有意則回贈草煙、蘆子等,如表示拒絕則把兩片樹葉翻成背靠背送還給男方。住地相距較遠的親人如收到一條二指寬的剝皮牛肉就知道家中有人亡故等等。

(5)麻布插花擴展閱讀:

雲南,簡稱雲(滇),省會昆明,位於中國西南的邊陲,北回歸線橫貫雲南省南部,屬低緯度內陸地區,東部與貴州,廣西為鄰,北部與四川相連,西北部緊依西藏,西部與緬甸接壤,南部和寮國、越南毗鄰,雲南有25個邊境縣分別與緬甸、寮國和越南交界,國境線長4060千米,是中國通往東南亞、南亞的窗口和門戶。

⑥ 生活小竅門

生活中有許許多多小竅門,如:用生薑擦刀不會生銹;用米湯洗衣服上的墨水又快又好;用可樂刷馬桶一干二凈;今天我也有小竅門要給大家。

事情是這樣:一個星期天,我上完課去姨媽媽家吃飯。進門了,我看見姨媽媽家片遍地是水,我換下鞋子,忙問:「姨媽媽你在干什麼?」姨媽媽回過頭來,看著我,說:「哦,冰箱結冰了,我在鏟冰呢!」我說:「你怎麼鏟?」姨媽媽回答:「先把電斷了,用鍋鏟鏟,邊鏟也就邊化了!」我「哦」了一聲,心想:「難道沒有更好的辦法?」又想:「冰是可以用熱化的,那麼什麼行呢?」我問自己,鄒著眉頭開始想。姨媽媽那邊一點進展也沒有,她自言自語的說:「等吧!下午也許會化的!」我呢,也在想:「用冬天的烤火爐怎麼樣?」這個法子在我心頭一閃,馬上,又被否認了,「誰會搬一個那麼大的爐子烤冰?何況那麼重呢!」又想:「這個不行就換個別的吧!可什麼行呢?」這時洗完頭發的姨媽媽用電吹風正吹頭發,我一下子恍然大悟,「原來我要找的又輕又會有熱氣的「東西遠在天邊,進在眼前」呀,」我跑過去把吹風機拿過來。

我把吹風機的電通上,「呼」的一聲,熱氣從裡面吹了出來,我用手拿著它,在結冰的地方吹了十來分鍾,再用鍋鏟把冰的上邊一鏟,「啪」的一聲,那塊巨大的冰從上邊掉在了地上。「成功了!」我興奮的大叫,姨媽媽也表揚我愛動腦筋,接著我又用同樣的方法鏟除了好幾個「大塊頭」,冰箱沒冰了

⑦ 什麼族有什麼節

1,潑水節,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泰語民族

潑水節當日,中國西雙版納、泰國、寮國、緬甸、柬埔寨等地,以及海外泰國人聚居地如香港九龍城、台灣新北市中和區等地的人們清早起來便沐浴禮佛,之後便開始連續幾日的慶祝活動,期間,大家用純凈的清水相互潑灑,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



2,火把節,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

火把節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歷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動有鬥牛、斗羊、斗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

3,農具節,壯族

農具節為桂西南地區壯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二月二十九日舉行。是日,各家各戶把自家加工製作的各種農業生產工具,挑到圩上,依次排列成行。

4,龍船節,苗族

龍船節,為流行於黔東南的台江、凱里一帶的節日。苗族的端午節有龍舟競渡的習俗。居住黔東南的台江、凱里、劍河、施秉、鎮遠等縣的苗族也有在農歷五月過龍船節競渡龍舟的風俗。

5,特懋克節,基諾族

在基諾語中,特懋克的意思是「盛大的打鐵節」,是基諾族為紀念鐵器的創制使用而舉行的節慶。早年的特懋克節就是打鐵節,一般是在農歷臘月舉行特懋克節。節日活動包括:剽牛儀式,祭大鼓(神鼓)、打鞦韆、陀螺、丟包、踩高蹺等活動。

⑧ 彝族有什麼風俗

1.節日:節慶是各地彝族生活方式和習俗的集中表現,最為隆重的兩個節日如下:

(1)彝族年:彝族年是川、滇、黔彝族隆重的傳統節日,彝語稱「庫施」。各地過年時間不一,一般在每年農歷十月至十一月中、下旬選吉日過年。

(2)火把節:為彝族的傳統節日,日期為每年農歷的六月二十四日,歷時三天。節日期間,人們身著盛裝,集中在村寨附近的平壩或緩坡上,唱歌、跳舞、賽馬、鬥牛、斗羊、摔跤、選美等,活動的內容豐富多彩,熱鬧非凡。

2.婚戀:彝族婚姻的特點是同族內婚、家支外婚、等級內婚、姑舅表優先婚和姨表禁婚。這一特點在涼山彝族地區表現得最為突出,新中國成立前若異族通婚,按習慣法要處死或逐出家族。

嚴禁家支內婚,同宗、同姓通婚視為亂倫,違者處以死刑。嚴格執行等級內婚,統治階級的茲莫和諾合與被統治階級的曲諾、阿加、呷西之間,禁止通婚,婚外性關系也在嚴禁之列,違者均要處死。

3.喪葬:大部分地區彝族實行土葬,涼山彝族實行火葬,葬後,就地挖土、石蓋嚴,或將骨灰裝入袋,用馬馱藏於岩穴。此後,要為死者舉行「安靈」儀式,用一寸左右的竹子,外包白羊毛,纏紅線,裝進長五寸、挖有槽的木棒內,再用麻皮纏,削尖木棒兩端,掛在一塊竹篾笆上,靈牌便做成了,彝語稱為「馬都」。

「馬都」置於室內梁下上方神位上。神位是家中最神聖的地方,不許玷污。

(8)麻布插花擴展閱讀:

彝族的主食為土豆、玉米、蕎麥、大米等。副食型食物有肉食類、豆類、蔬菜類、調料類、飲料類。肉食類以牛、羊、豬、雞為主,待客需殺牲,以殺牛為貴,羊、豬次之。豆類多為黃豆、胡豆、碗豆等,黃豆的一種食法彝族稱為「都拉巴」,即將黃豆磨成漿,連糟加酸菜煮吃。

彝族村寨一般聚族而居,多坐落在依山傍水、向陽避風、樹木茂盛、土地肥沃、地形開闊、有利於耕牧和軍事防禦的山坡上。在高山多散居,半山和河谷地帶多聚居。一個血緣家支聚居在一起,形成自然村落,小則幾戶,多則幾十戶,血緣較近的各支分散相鄰。

在彝族社會中,和父權制小家庭相適應的一夫一妻制是佔主導地位的婚姻形態。過去涼山,除呷西和部分阿加子女外,一般男女在童年或幼年之時,就由父親代為擇配,求媒說合,卜算合婚,納聘訂婚。一定時間以後即行婚禮。

參考資料:彝族-網路

⑨ 模擬花插花藝術 淺析家庭模擬花插花技巧

家居飾品模擬花以棉布,絲綢,紗布,塑膠等為主要材料。每枝花的花瓣,花蕊,葉子等部分通過不同的模具壓制組合而成。人們能夠通過模擬花裝飾品的製作,發現和探討現代插花藝術,從而培養情趣、陶冶性情。從而也把花藝更好地應用於美化生活環境以及我們的家庭。下面的文章中會通過大量的模擬花圖片,大家一起來欣賞吧。通過插花藝術欣賞,讓生活處處充滿芳香。



花帶給人的感覺是多樣的,也可以粗獷或帶著原始之美的,和木頭、石塊等自然材料搭在一起,它們充滿了張力和生命力。


一、卧室模擬花


插花藝術欣賞卧室需要的是溫馨和寧靜,插花不宜過多,色彩不宜雜,可插成球形或半圓形;餐廳插花則要選擇鮮艷的品種,插成菱形、圓盤形或三角形,使人們從各個角度都能觀賞;書房或寫字台的花藝裝飾以小巧為宜,小枝獨果,一葉獨花,以求清新、雅靜;浴室、廚房可分別選用綠色為主的觀葉植物和黃色為主的穀物類植物,插成垂吊形為宜;室內的過道、門廳處最好插成扇形或筆筒形以減少佔用面積,材料選用色彩明快的鮮花為宜;客廳插花可大方些,如扇形或孔雀開屏形,會顯得十分熱烈;茶幾、櫃子等較小的地方,就要用小而圓錐狀的花形來進行裝飾。花的裝飾效果和花藝作品擺放的環境背景有關,環境背景應使花藝作品的效果更為突出,起到恰如其分的烘托作用。花藝作品除了以傢具、牆壁為背景外,還可以用編織物、麻布、塑料板、裝飾紙等為背景。



二、客廳模擬花插花藝術欣賞


客廳插花屬於家居花藝的一部分,也有很多講究的。客廳相對於卧室廚房等地方顯得格外重要,因為它主要是主人用來接待客人及家庭成員活動的場所,而且一般面積較大。總而言之,那是家人的「面子」體現。所以客廳應該擺放觀賞價值高、姿態優美的盆栽花卉或花藝作品,花色應與傢具環境相協調。


1.客廳是整個家的臉面。花卉布置主張熱烈、美好、向上的情調,花卉搭配顏色要與客廳基調風格協調,除了選購一些較大的花卉外,還可選用艷麗的花種如紅掌、扶郎花、洋蘭、鶴望蘭、百合等,也可用一種花色插出純色花或用多種花色配置。



2.茶幾上以擺放雅俗共賞的盆式蘭花為宜,也可用小陶罐等插成趣味式插花,也可在花架或書架上擺一盆懸蝴蝶蘭、大花蕙蘭、跳舞蘭、香水文心蘭等。


3.在花架的底部、茶幾上或電視木櫃上,還可放幾盆鮮艷的橙紅色野菊花。這些熱烈開放著的野菊花放在客廳,會為家居增加特別的活力。



製作精細的乾花、模擬花的出現,彌補了鮮花的缺憾,把春天和美麗長久地留在了我們的身邊,也為花藝師的花藝創作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春常在,花常開」是人們自古以來的美好心願。自然界中的花草,開時雖繽紛燦爛、五色迷人,但禁不住幾度春雨秋風,霎時便落紅無數,只留下深深的遺憾。

⑩ 清代民窯瓷器的製作方法和辨別方法哪位比較了解

清代無論在器形或種類方面均顯著增多,並且製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時期創新之作獨樹一幟。琢器中如琵琶尊、馬蹄尊、象腿尊、鳳尾尊、觀音尊、太白尊、蘋果尊、杏葉尊、棒棰瓶、布布橙、倒載、柳葉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雍正時期在器形的創作方面也是豐富多彩的,如雙陸尊、三羊尊、虯耳尊、鹿頭尊、絡子尊、牛頭尊、蒜口綬帶如意尊、撇口橄欖瓶、太白壇、菊瓣盤等。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窯及永、成瓷器不僅胎釉、紋飾維妙維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亂真。乾隆時期比較突出的造型有轉頸瓶、轉心瓶、轉帶瓶、花籃、扇子及書式印盒、書式金鍾罩等。這一時期無論創新、仿古都達到了高潮,所仿銅、石、漆、玉、竹、木器以及象生物品均十分相似。到了嘉慶、道光以後,則大多因襲舊制,很少見有創新之作。造型從精美蛻變為粗笨,已逐漸失去前期的優秀傳統。例如玉壺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區別並不顯著,以後漸漸變得笨拙,到同治、光緒、宣統時期竟變成短頸豐腹的矮粗形式,造型遠不及以前那樣精美秀麗了。

知道了元、明、清瓷造型的基本特點之後,進而還需掌握觀察造型的方法。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很多同類的器皿乍看外表極為相似,仔細觀察這三個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結論。例如明代中期瓶、壺、罐一類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顯的接痕,而清代以後製品由於旋削細致,此種接痕多不明顯。如此所謂一線之差,往往在斷代辨偽的工作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又如元代大盤盤身弧度較小而淺,明代永、宣大盤盤身弧度稍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後者底大。特別是永樂造型,無論大小盤、碗多是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內牆向外稍撇,較外牆約矮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其他如明末清初許多民窯盤、碗底常有明顯的輪狀旋削痕(即所謂「跳刀」),而在官窯瓷器中則極為少見。至於康熙大盤有些是雙圈底,民窯三彩平底器物下面多有「麻布紋」,也是當時造型上比較常見的特徵。文物工作者在鑒別新舊真偽時每以這些作為一部分依據。

有些時代接近或後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於紋飾畫法和胎釉原料前後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區分。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里繪三層紋飾,碗外繪四層紋飾,而且乍看胎釉也大致相象,都是撇口圈足。然而如仔細加以對比,便會發現他們之間的重要區別在於碗腹下部收斂程度有所不同,即永樂碗腹較豐滿,宣德碗腹微削。雍正時期所仿的成化青花撇口碗,也是在造型上存在著碗腹微削的缺點。這些細微的差別,是根據實物仿製時,因成型、燒窯等技術條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綻(仿品的器形往往與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區別,因仿製時雖按真品原器製造,在未燒前與真器原形盡同,但經過高溫燒成後,其形與真器原形在某些地方就有差別。這可能是由於原料的配製和提煉的精粗不一致,而經高溫後縱橫收縮膨脹的結果,為鑒別器形的關鍵)。至於有些僅憑傳聞或只靠臆測而製成的仿品,如後世所仿的各式各樣的所謂「永樂壓手杯」之類,在造型上更是愈變愈奇(自嘉、萬間開始越仿越大,甚至後來的已不成杯而變為大碗),只要見過真的實物,自然就不致妄斷臆測。

(二)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紋飾與色彩

陶瓷器上的紋飾同造型一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並且由於繪瓷原料與技術的不斷豐富和改進,無論在題材內容及表現形式方面都有其不同時期的水平和特點,因而也成為劃分時代、鑒別真偽的一條有力線索。

大體說來,瓷器紋飾的發展過程不外是由簡到繁,由劃印貼刻到雕剔描繪,由單純一色到絢麗多彩。例如元瓷上慣用的變形荷花瓣(俗稱「八大碼」)圖案,就是在晉瓷紋飾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尤其元代青花、釉里紅等釉下彩的出現,開辟了瓷器裝飾的新紀元,打破了過去一色釉的單調局面。明、清以後各種色彩的發明更豐富了瓷器的裝飾,而每一種裝飾方法的出現都有其產生、成長、發展過程,因此也可據以推斷器物年代的遠近。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紅因為尚未充分掌握原料的特性,所以在元代製品中顏色美麗的較少,而且釉里紅中常有色調灰暗或變為絳褐或灰黑色甚至流散的缺點。但大部分成熟的元代青花、釉里紅紋飾布局都非常美觀,圖案不僅重視主次協調,而且慣用多層連續的花邊紋飾,無論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邊線不填滿色,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至明代中期以後此種畫法漸絕,雖間或採用,但為數不多。此外由於原料成分的限制,在畫法上也各有不同的時代特徵,如元末明初有些使進口青料的瓷器,雖以顏色濃艷渲赫一時,但色調極不穩定,很不適於畫人物,因而在元代紋飾中畫人物的較少,也有所謂「元代人少,永樂無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說法。至於成化鬥彩,雖然色澤鮮明,晶瑩可愛,卻也受原料和技術的限制而有所謂「花無陰面,葉無反側」的缺點,而且畫人物不論男女老少,四季均著一單衣,並無渲染的衣紋與異色的表裡之分。類似這些就表現為紋飾上的時代特徵,往往為後世仿品所忽略,倘能加以注意,自然對於鑒別真偽會有一定的幫助。

另外,在施用的彩色方面也可以找到一些時代上的區別,如根據現在掌握的實物資料看,成化彩繪中沒有黑彩,當時除用釉下鈷畫藍線外,還用紅、赭色描繪輪廓線。假如我們遇到一件釉上黑輪廓的成化彩瓷器,就應該懷疑它是不是真實可靠,因為黑輪廓線的應用最早不超過正德初期。其他如粉彩的出現,現知不會早於康熙晚期,當然也很難令人相信施有粉彩的仿明瓷器不是贗品了。

至於乾隆時期由於大量使用洋彩,並且吸取了西方紋飾圖案的裝飾方法,有些作品但求筆法線條精細與紋飾奇異,從而有部分花樣失掉了固有的民族風格。這種瓷以乾隆中期以後的製品較多。其他如明代正德時期的官窯瓷器中多有用阿拉伯文字作裝飾的。清代外銷瓷器中也有畫著西洋紋飾圖案的,都是比較別致的一種裝飾,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在用文字作為瓷器裝飾的特點上,明、清兩代製品仍有所不同。如明代瓷器有寫梵文、經語、百福、百壽字的,而用大篇詩、詞、歌、賦以及表、頌等作裝飾文字的則是康熙時期的創作。例如「赤壁賦」、「騰王閣敘」、「前後出師表」、「聖主得賢臣頌」等,此種只有文字而無圖畫的器皿歷朝很少仿製。明確這一點,對判斷時代和辨別真偽的具體工作,也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根據紋飾的筆法同樣也可看出時代特徵。例如康熙瓷器由於當時對繪瓷方法十分重視,因而官、民窯瓷器在這方面的成就都非常可觀,而且瓷器上的圖案紋飾多是模仿名畫家的筆法。只以畫樹方法而論,康熙枝幹喜用披麻皴,顯得老筆粉披、奔放有力,而雍正彩所繪枝幹只是描繪皴點,工力雖細,但筆力纖弱,索然乏味。若能仔細從它的起落轉折等處看清筆法,自然會有助於我們的鑒定工作。至於明、清官窯紋飾多較為工整而板滯無力,民窯紋飾則氣韻生動而粗放不羈,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特點。不過,在官窯中又有所謂「欽限、部限」之分,民窯瓷器中往往也有近似官窯的作品,這種以清代帶私家堂款者居多。

提到官、民窯瓷器,很容易使人聯想到所謂「官窯龍五爪,民窯龍三爪或四爪」的問題。這種封建社會的典型紋飾,一般說來固然也提供給我們一條判斷真偽和區分窯口的線索,然而並非是絕對的。相反,在民窯瓷器中既有五爪龍的紋飾,而官窯瓷器畫三爪、四爪龍的作品也不是沒有的。例如「宣德官窯青花海水龍紋天球瓶」及大量的「康熙官窯青花魚龍變化折沿洗」等均畫三爪龍,「康熙官窯綠地素三彩雲龍紋文具盒」畫四爪龍。而元代民窯青花紋器皿則三爪、四爪、五爪者均有,並且明、清民窯瓷器中也不乏此種例證。

官窯瓷器上的紋飾往往還與當時最高統治者的愛好和意願分不開。如明嘉靖皇帝迷信道教,於是多喜用八卦、仙、雲鶴一類的圖案作裝飾。清道光皇帝嗜愛鳥、犬、草蟲,因而這一類的畫面也出現得較多。又如清代有賞賜瓷器之風,舉凡雍、乾、嘉、道、咸五朝皇帝所賜群臣的瓷器,照例是以白地青花蓮為主要紋飾,並以海水紋飾繪瓶口者為多(此種賞瓶通身共有九層花紋)。使用這種紋飾的含義,據說是表示為官以清(青、清同音)白為重,蓮是廉(蓮、廉同音)潔,海水是象徵四海昇平之意。其他如一桶(統)萬年(萬年青)、二蟹(甲)傳蘆(臚)、三羊(陽)開泰、四十六子、五倫圖、六國封相、七珍、八寶、九蓮登、百福、百壽、紅蝠(洪福)齊天等,類似這些充滿封建迷信色彩的紋飾,在明、清瓷器上出現的很多,如能進一步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對於我們掌握其發展規律大有裨益。

此外,如某些常用的瓷器紋飾在同時代的銀器、漆器、銅器乃至織綉等方面得到有力旁證的事例也屢見不鮮。若能舉一反三,互相印證,往往能發現時代特徵,找出共同的規律,而對於歷代瓷器紋飾中較為突出的時代特徵尤其需要了如指掌。例如元瓷的變形荷花瓣和山石花朵不填滿色的畫法,永、宣瓷的牽牛花與海水江芽,正德瓷的迴文的行龍穿花,嘉、萬瓷的花卉捧字和道教畫,康熙瓷的雙犄牡丹和月影梅花,雍正瓷的過枝花與皮球花,以及乾隆瓷的萬花堆和錦上添花等紋飾,在決疑辨偽中有重要作用。

總之,觀察瓷器紋飾既要考慮到它由簡單到復雜,由一色到多彩的發展過程,也要留意其題材內容、筆法結構以及時代風格和所用材料,並且多參考其他旁證,方可得出初步認識,當然還不能執此一端即輕下結論,因為後世利用所謂復窯提彩、舊胎刻填加彩、加暗花等種種手法製成的仿品,往往足以亂真。必須進而結合其他方面的特徵,作全面的分析研究。
1、清代各朝的瓷器,內容豐富,既有共同風格,又各具不同的特點。

2、清代瓷器的造型
順治、康熙時,古拙、豐滿、渾厚,雍正時的秀巧雋永,乾隆時則顯規整,嘉慶、道光以後則稚拙笨重。

3、胎體,琢器類,一般薄厚適中,圓器類則有厚有薄。康熙時,胎體體重,質地堅硬細密。雍正時有胎質輕薄、細潤,潔白度高。道光以後的胎體厚笨、質地粗松。清代的琢器類腹、頸部接痕極為少見。明代留器露胎處,常泛火石紅色斑到清代已基本消失。

4、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澤略顯青白。順治、康熙兩朝,釉面平整細膩,胎釉結合緊密,釉面分別呈青白、粉白、醬白,硬亮青等幾種色澤。雍正時釉面細臼瑩潤,多有桔皮皺紋。乾隆時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後的不夠平整,波浪明顯。晚清時施釉稀薄,釉質疏鬆,不夠堅致。

5、紋飾深受同時期繪畫的影響,民窯瓷器,寫意寫實並存,用筆豪放。御用官窯連器,圖案趨向規范化,用筆細致入微,構圖拘泥、繁縛。早期紋飾中的山水、樹木多採用斧劈簸,並加鍍點,古裝仕在高警秀麗,柔細的花繪採用沒骨畫法。晚期紋飾中的人物面部無神,鼻部隆大,這一時期龍紋形態不一,既有方頭大額、正肅蒼勁的,也有纖柔細身的,一般為獅子頭,龍發較多,龍腳明顯突出,兩支腳立體感強,龍身粗笨,一般畫為四爪和五爪,如同雞爪。

6、在清代,由於瓷器工藝受到了西方繪畫藝術的影響,因而在瓷器上出現了具有西方繪畫風格特點的花紋圖案。如在琺琅彩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時常可以看到一些繪畫西洋人物,樓房、船和狗之類的花紋圖案。

7、清代八寶圖案為輪、螺、傘、蓋、花、罐、魚、腸。

8、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為光滑的砂底。順治、康熙時瓷器足型較為多樣。有雙圈層底、斜削式底、二層台式底、卧足、滾圓泥鰍背形足等。

9、景德鎮官窯多屬皇帝年號款,民窯有干支年款、吉祥語款、私家款及圖記款等。有印、刻、青花、紅釉、金彩、料彩、等多種,楷篆均有。康熙楷多篆少,雍正楷、篆並用,乾隆以後篆多楷少。晚期同治、光緒、宣統三朝,又以楷書款為多,外圍以圓圈或方框格式。民窯款識多隨意亂寫,字體草率。

1、順治瓷器,正處於明末清初過渡階段,胎體厚重細潤、潔白堅致,器形樸拙。

2、釉面以光亮不足的卵青色為多,一些琢器釉面較厚,常使淡色青花模糊不清,並保持明代在器口施醬黃釉的特點。

3、青花色調大致分為四種,其中的翠青色與康熙青花相似,不施青花的五彩器漸多。

4、圖案紋飾,內容新穎。流行的紋飾有,洞石花卉、麒麟、芭蕉、人物故事,還有畫中題句等。

5、器足演變為滾圓的泥鰍背狀,底部可見螺旋紋,此時已流行明末出現的寬圈足的雙圈底足。

6、款識,分官窯款與干支紀年款,有楷書、隸書和篆書。
康熙
1、器形敦重古拙,新創器形繁多。琢器的頸部,較其它時期細長,圓器以墩式為主。
2、胎堅質細,縝密似玉,修胎規整,普遍有厚重感。

3、釉面光滑細膩,胎釉結合緊密,釉面有早期的青白演變為中期的粉白與漿白色。中期以後至雍正時期又變化為硬亮青釉。

4、青花使用國產珠明料,青花色調翠蘭色為主,均有色調深沉,緊貼胎骨的特點。

5、五彩與其它彩器,早期色彩濃重、艷麗,中期漸淡,晚期色調柔和。

6、早期器物口部常塗醬黃釉,一般器口均施一層含粉質的白釉,給人以加厚口沿凸出的感覺。

7、五彩是由紅、黃、蘭、綠、紫等五個顏色組成。明代 五彩是由紅、黃、綠、紫四種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組成。以釉上的蘭彩,代替釉下青花。還有紅、黃、綠、蘭、黑組成。康熙時五彩有的增加了金彩,使畫面富麗堂皇。

8、這時三彩器較為盛行,有黃地三彩、綠地三彩、紫地三彩、墨地三彩、醬白地三彩、虎皮三彩。此時還有釉下三彩,即由青花、釉里紅和豆青三種釉下的色彩組成,它是康熙時期一種特殊品種。康熙抹紅,其色為正朱,鮮艷奪目,其官窯彩碗為最佳。釉里紅亦為上乘。

9、康熙後期,出現了郎窯紅,器物口沿有「燈草口」是從明代永樂時期出現的。

10、康熙時,彩繪人物,多用蘭筆勾出面目,甚為耐久,美人兩頰又往往暈以淡赫,頗為嬌燒。人物衣裙最為生動,樹則老乾銼費槎榧,花則風枝婀娜。畫松為茄色之干, 墨色之針,渲以硬綠,給人以濃翠欲滴的感覺。

11、圖案紋飾時代感較強,其畫意、筆法、布局、施彩工藝等均有特定的時代韻律。題材為歷史典故、人物故事,還有漁家樂、耕織圖、海、樵、耕、讀等。此外,還有草蟲、花鳥、雲龍、山水、八仙人、八仙慶壽、八寶、博古、纏枝花卉、樓台殿閣、合合二仙、三星人等。

12、器足,有平足、寬厚圈足、雙圈底、二層台底、拱壁底、圈足。

13、康熙時有一種雙底大盤,足底有兩個圈,在兩圈之間,有個深槽,這種雙底大盤,比較典型。還有這時的筆筒特點是上下兩部分粗些,中腰較細,底面有一圈無釉。

14、康熙宮窯款以書寫為主,大多寫在器底部,有少數寫在器身上,一般為「大清康熙年制」有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民窯器物一般無款,有的器物僅有青花雙圈或一秋葉、盤腸等。

1、雍正瓷的造型特點是:雋秀爾雅,小巧玲瓏,以盤、碗、杯、碟和小件器物為主。器型比例協調,有所謂的「曲線美」。

2、胎薄體輕,大器規整而不厚重。

3、釉色品種繁多,釉面有桔皮紋,這是雍正器突出的特點。

4、窯變紅釉,由這時開始出現,是由紅和蘭兩種顏色交織一起,蘭色多於紅色。

5、爐鈞釉,也是從這時開始的,是由高梁紅和松石綠兩種顏色交錯在一起。

6、青花色調為青白和粉白。青花顏色層次不如康熙時多,一般的只有2一3個深淺顏色。

7、彩瓷的色彩柔和而不艷。粉彩、五彩、法琅彩所繪人物、景物,都明顯縮小,畫面聚收。粉彩紋飾細膩,色調淡雅,立體感強。在施彩的紋飾周圍,側視往往可見白釉地襯托處有一圈五光十色的「彩暈」。

8、紋飾有工筆畫風格,人物面目清秀,花卉尤其細膩嫵媚。

9、鬥彩器比康熙時又有提高,無論是彩色還是花紋 圖案都較前更為精細,用彩較薄,色調顯得非常柔和淡雅。

10、由雍正開始法琅彩瓷器稱「古月軒」比康熙時的製作工藝更為精細。這時琺琅彩與康熙時有顯著區別:康熙時,一般都是帶彩地的較規矩的圖案畫。而雍正時,都是不帶彩地的繪畫,特別是講求畫意,而且繪畫題材也多了起來,如花鳥、山水、松、竹、梅等,表現極為生動形象。

11、雍正時紋飾仍以繪畫為主,圖案特別工整別致。寫生畫中的花卉、禽獸非常生動,表現的陰陽面也很明顯與當時的紙絹畫風相同。

12、繪畫紋飾有纏枝花卉、折枝花卉、過枝花卉、松竹梅、皮球花、八桃、花鳥、花蝶、雲龍、雲鳳、團龍、團蝶、八寶、壯丹、喜鵲登梅、山水、人物、西廂記、嬰戲圖、十六子、仕女圖、八仙人及樓台殿閣等。

13、器足規整,足邊滾圓,露胎窄細。

14、官窯年款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也有六字三行楷書款,都有青花雙圓圈、青花雙方框,個別也有不帶邊框的,還有「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圖章款。
乾隆時期資器的鑒定
1、造型規整,比例適宜,外觀曲線雖不及雍正時的優美,但仍比嘉、道時期的雋秀,小件器物尤為精緻。前期器型和雍正時一樣恰到好處,後期則顯呆滯。此後各朝的造型風格,除嘉慶初尚能恪守乾隆l日樣夕長余者皆 為依次遞減,每況愈下。
2、前期胎體細潤,後期漸趨粗糙。

3、青花呈色雖有多種表現,但以穩定的純正蘭色居多。初期有黑褐、青灰、淡蘭各色,色調均沉著,紋飾清晰。

4、爐鈞釉到乾隆時與雍正時不同,其顏色由松石綠和深蘭色組成。

5、法琅彩也稱「古月軒」或叫「瓷胎畫琺琅」,一般都有「乾隆年制」四字楷書的蘭料款。

6、古銅彩就是用粉彩及金彩,在瓷器上進行繪畫,用來模仿古代青銅器的紅、綠、蘭各色銹斑,這是乾隆時期瓷器彩色的發明。

7、乾隆瓷器中,有流行在紅、黃、蘭、綠、等彩地進行可繪畫,可稱為彩地繪畫。

8、有的彩地上開出圓光進行繪畫,稱作開光繪畫。

9、由乾隆開始出現了彩地軋道,這種軋道,是用工具劃出來的,像軋出來的一樣,因而稱為軋道。

10、出現了用粉彩繪畫的百花不露地瓷器。

11、彩資釉面,常有似漣滿的均勻小皺紋。

12、製作工藝水平極高、精巧、秀麗、無奇不有,為制瓷史上所罕見。

13、圖案紋飾,時代特徵鮮明,繪畫工細、層次清晰, 畫鳳嚴謹而細膩。

14、器足較前朝寬厚、足脊滾圓,有的塗以黃色或黑色釉。足器近釉處,多有刮削胎體留下一圈小鋸齒痕。

15、官窯年款,多數是篆書體「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圖章款,個別也有「乾隆年制」四字篆書圖章款。楷書款比較少。民窯器物上的家藏款不大盛行

1、嘉、道時期資器的胎骨與乾隆時期相比變化不太大,只是胎質顯得粗松一點。在胎骨的潔白程度上差了一些,胎骨較前朝略厚。從道光時起,器型線條生硬,常常見棱見角,無圓潤秀美感,顯得拙笨。

2、瓷器釉質變粗,釉面上普遍出現了「細桔皮釉」及 輕微的「波浪釉」。臼釉的顏色還是白中閃青色,但潔白程度不如乾隆時期,後來逐漸變灰色。趴在豆青青花瓷器中,有堆粉青花,俗稱「青花堆粉」或「青花加白」,燒制方法是,先在青花下面胎骨上, 按花紋圖案的大致形狀施以一層白粉料質,然後再在白粉上面繪以青花花紋圖案,最後施釉燒制。堆粉青花的紋飾凸起,色彩鮮明,美觀大方,具有立體感。這種堆粉青花最早始於康熙時期,到雍正、乾隆時有燒制,但數量不多,而到嘉、道時期才比較盛行。

4、花紋裝飾仍以繪畫為主,但保留了乾隆時期的遺風。繪畫平整、細致,所繪紋飾不如乾隆時生動活潑,成為比較死板的圖案式,寫意畫較少。道光日才能將名人書畫摹入瓷杯上,一方寸能畫出五、六個人物形象,眉目如生,工緻殊絕。

5、繪畫題材主要有:雲龍、雲鳳、龍鳳、三羊、獅球、花鳥、花蝶、草蟲、花卉、四季花(壯丹、荷花、菊花、梅花) 三果、勾連、山水、人物(八仙、仕女、天河配、嬰戲圖)、風景(廬山十景、西湖十景、燕京十景),以及喜字、壽字、御句詩等多種文字裝飾。

6、喜字常常是與青花淡描裝飾在一件器物上。這種青花談描雙喜字的紋飾最初是從乾隆時開始出現的,到嘉道時期才逐漸多起來。

7、在嘉、道時期,凸雕的鐵花紋飾開始多了,雖然在乾隆時已出現,但數很少。這種鐵花紋飾,一般都裝飾在哥瓷器物的口、耳、腰等部位上,俗稱「哥瓷鐵花」。

8、屬於影地繪畫、移地軋道、彩地開光、綠里底及耳飾等,在乾隆時比較時興的多種形式的瓷器花紋裝飾方法,到嘉、道時,更加普遍應用。

9、器物造型發生了一些變化,屬於盤、碗類器物增多。屬於瓶、尊等大型立體器物比較少了。此時出現了葵花口、四方口、六方口、八方口等形式。

10、由道光時開始出現了作為陪嫁用的五件一套的器物、(即一件瓶、兩件將軍罐、兩件花觚)俗稱「五大件」。

11、嘉慶、道光款識形式;①官窯年款是「大清×× 年制」六字篆書圖章款,也有「××年制」四字圖章款,楷書年款較少。②民窯器物,多數無款,書寫年款的只是極少數。其形式為「大清××年制」六字篆書圖章款,或「× ×年制」四字楷書款。③慎德堂為道光窯,以三字直款為佳。皆為抹紅楷款,亦有金款。民窯還盛行家藏款,有「退思堂」,「行有恆堂」,多數為青花、紅彩楷書款。④嘉、道時期還盛行仿製成化時期的年款。在一些器物底部刻劃 「成化年制」的「豆於款」(即刻劃年款後,用醬釉施在款上,形如豆乾狀),在哥瓷鐵花器物上,多是這種「豆乾」款識。
1、咸豐到宣統這幾朝瓷器的胎骨,基本上相差不多,在胎質方面比不上嘉、道時期。這時胎質越來越變得粗松,胎骨也相應變厚了。
2、由咸豐時開始,瓷釉逐漸變粗,瓷釉與胎骨結合不夠緊密,因而出現的「波浪釉」和「桔皮釉」現象比嘉、道時期更為嚴重。

3、在瓷器的釉面上,甚至經常還出現有氣泡及脫釉現象。白釉不如嘉、道時潔白,而逐漸變成了白中微閃灰顏色。

4、窯變紅釉,這時又有了較大的變化。釉面上蘭紫色彩斑,越變越少,而紅顏色的面積越來越多,有的甚至基本上變為全紅色,幾乎看不到蘭紫色斑了。 到光緒、宣統時,還出現了另一種由紅與黑兩種顏色組成的窯變紅釉。

窯變紅釉的演變過程是:雍正是蘭色多於紅色:乾隆時是蘭色少於紅色;嘉、道是紅色多於蘭色;咸豐以後是基本上變為全紅色;到光緒、宣統時是紅與黑兩種顏色組成的。

5、青花的顏色,只有1一2個層次,在同治末期環出現了一種蘭紫色的青花。同治以後堆粉青花比較少了,這時青花下面的堆粉極薄,顏色淡淺。

6、由咸豐到宣統這一時期,粉彩發生了顯著變化。粉彩的料質由精細變為粗糙,粉彩的顏色由濃艷變為淡淺。

①咸豐、同治時,粉彩的含量比較多,彩粉比較濃厚,而且在精細粉彩器物上,往往還描繪金彩,所以此時粉彩表現得十分艷麗:②光緒、宣統時,粉彩含粉量減少,粉料非常淡淺。

7、軟彩,是同治晚期出現的。到光緒、宣統時比較盛行。軟彩器物,只有民窯有,宮窯軟彩尚未見到。

8、水彩,是光緒末期出現的,此種色彩不含粉質,具有彩料薄,顏色淡之特徵。它是光緒末期,宣統瓷器上所使用的一種色彩。

9、紋飾以繪畫為主,但繪畫日趨草率,缺乏章法,表現得極不形象,也不精美。繪畫人物,比較呆板無生氣。繪畫花鳥,禽獸沒有生氣活潑之感。

10、官窯文飾絕大多數是工筆畫和規矩的圖案畫;民窯多數是寫意畫。同治晚期和光緒時期盛行軟彩寫意畫,畫稿則出自明、清兩代的沈石田、唐六如、新羅山人、八大山人等著名畫家,但畫的很不像。

11、這時紋飾還有五倫圖、二十四孝圖、司馬光擊缸、朱子治家格言、五子登科、狀元及弟、馬上封候、三星人、福祿壽等。

12、繪畫題材有:人物、山水、花鳥、蝴蝶、獅子、禽獸、雲蝠、龍雲、龍鳳、白菜、三果、八寶、八卦、博古、鍾鼎、九桃、纏枝蓮花、纏枝牡丹、技子花、喜字、壽字等。

13、紋飾中的喜字,在威豐、同治和光緒時期都極為盛行.此種青花雙喜字特點,在幾個時期的表現手法有些不同。①在咸豐時,雙喜字的字體,書寫的比較工整,筆道也較細②同治時期,雙喜字的字體書寫的就不大工整,筆道漸寬起來了;③在光緒時期,雙喜字書寫的極不工整,不但筆道較寬,同時字體也變得模糊了。

14、這時期的耳飾主要有:獅耳、獸耳、象耳、蠕虎耳等。

15、彩地繪畫、彩地開光、彩地軋道及綠里、綠底等紋飾的品種不大時興了。

16、咸豐、同治時期,哥瓷器物上,特別盛行鐵花裝飾,光緒時較少。

17、光緒、同治時期,小雞、小博古的花紋裝飾較為盛行。

18、金字的喜字和雙喜字,在同治時比較盛行。

19、光緒、宣統時期,大博古、鍾鼎插花、校子花、富貴白頭、天女散花比較普遍。

20、由咸豐開始直到宣統,除小部分瓷器製作較精細外,而大多數器物都較以前幾朝變粗,更不如雍正、乾隆時的資器那樣細致。這時期的器物造型和以前也有所不同。屬於瓶、尊等各種類型的陳設減少,而多數器物都是日常生活實用品,如膽瓶、天球瓶、串帶瓶、將軍罐、粥罐、鳥食罐、香爐、魚缸、花盆、水仙盆、臉盆、一品鍋、捧合、節合、油合、扎斗、水壺、印合、筆洗、筆筒、帽筒、茶壺、茶碗、茶葉罐、酒溫、酒蠱、盤、碟、扣碗、羹匙、煙壺、瓷枕、綉墩、掛屏、以及三星人、八仙人、觀音人等。到同治、光緒、宣統時期,膽瓶、茶葉罐、帽筒、茶壺、茶碗和成套的盤、碗等器物比較盛行。膽瓶不僅有150 件、300件、500件,還有1000件的大地瓶。

熱點內容
油牡丹效益 發布:2025-10-05 21:45:02 瀏覽:411
瑞城名人酒店櫻花會所 發布:2025-10-05 21:34:51 瀏覽:737
金華花卉網 發布:2025-10-05 21:27:23 瀏覽:157
茶花女的好書推薦 發布:2025-10-05 21:25:50 瀏覽:425
中孔梅花扳手 發布:2025-10-05 21:25:03 瀏覽:884
法音黑化之櫻花公主 發布:2025-10-05 21:16:19 瀏覽:255
萬寧到海棠灣 發布:2025-10-05 21:05:24 瀏覽:329
妙緣花語 發布:2025-10-05 21:01:13 瀏覽:717
雪中梅花樹圖片 發布:2025-10-05 21:00:42 瀏覽:682
東方插花藝術風格 發布:2025-10-05 21:00:23 瀏覽: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