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沒骨花卉作品

沒骨花卉作品

發布時間: 2022-05-06 07:50:33

① 擅於沒骨花卉的畫家有誰

沒骨」畫法,就是畫畫時,用筆較柔,以用清墨或彩墨暈寫,將用筆和設色巧妙回融合在一起,答少見勾勒,重在意蘊,呈現出來的畫面柔和無骨,是中國畫的一種畫法。 在中國繪畫史上,惲壽平(1633—1690)就是一位善畫沒骨的一位大畫家。他承襲徐崇嗣沒骨花法,開創了沒骨花卉畫的獨特畫風,他的沒骨花卉逸筆草草,自成格調,與王時敏、王鑒、王翚(hui)、王原祁、吳歷合稱為「清六家」。

② 沒骨畫是誰創作的

有史料記載的是北宋畫家、徐熙之孫徐崇嗣。
根據:
「沒骨圖」這個名稱,專最早見於屬北宋郭若虛所著《圖畫見聞志》。書中記載,徐崇嗣有一幅花卉作品,中有芍葯五本,其畫皆無筆墨,惟用五彩布成,畫旁題「翰林待詔臣黃居采等定到上品徐崇嗣畫沒骨圖」。與郭若虛同時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徐崇嗣「乃效諸黃之格,更不用筆墨,直以彩色圖之,謂之「沒骨圖」。稍後,文學家蘇轍也在《欒城集》中提到徐崇嗣的畫「以五色染就,不見筆跡,謂之沒骨」。

③ 沒骨花鳥畫最早出現在什麼朝代

沒骨花鳥畫
出現在宋
代。
代表:宋徽宗趙佶的沒骨花鳥畫
望採納,謝謝。

④ 他是清初最負盛名的花鳥畫家,被稱為清朝「一代之冠」,說的是誰

他就是惲壽平,惲(yùn)壽平出生於官宦之家,又是書香門第,曾祖父、祖父、爹爹、叔父不是為官就是為學,從小敏慧,長相出眾,8歲便有詠蓮花之詩。

⑤ 我在集市地攤看到兩副長卷,<水滸英雄圖><紅樓夢十二釵>,落款是惲壽平,不知道有沒有可能是他的真跡

惲壽平(1633—1690),原名格,字惟大,後改字壽平,更字正叔,或稱叔子,號南田,江蘇常州(武進)人。生於明崇禎六年(1633),卒於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享年五十八歲。惲壽平是中國繪畫史上享有盛譽的傑出畫家,與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吳歷齊名,被合稱為「清初六大家」,或稱「四王吳惲」。有《甌香館集》行世。
惲氏是武進世家大族。父親惲日初為崇禎六年副榜貢生,拜著名理學家劉宗周為師,成為「東南理學之宗」,名震江南。 生長在這樣一個書香門第、仕宦之家的惲壽平,自小就受到良好全面的教育,加上天份聰慧穎敏,很快就顯示出卓異的才華,「父遜庵授之書,上口即能解義,八歲詠蓮花成句,驚其塾師。」這一切都為惲壽平成為著名畫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果不是社會巨變,惲壽平會像祖父輩—樣讀書,進學,仕宦,終其一生。但是,山海關鼙鼓把他帶到了大動亂的時代。
惲壽平的父親惲日初不願屈從清廷,帶著十二歲的南田和兩個哥哥在兵荒馬亂中遠走浙、閩、粵幾省,風餐露宿,歷盡艱險,最後參加了福建建寧王祈的抗清隊伍。不久,閩浙總督陳錦率六萬清軍強攻建寧,十五歲的南田參加了孤城死守。城陷後,南田被俘虜至清兵營,閩浙總督陳錦無子,其妻見南田聰明清秀,把他收為養子。南田雖在總督府過著悠遊優裕的公子生活,但他一心思念親人,思念故鄉。五年後,在杭州靈隱寺主持具德和尚設計下,終於離開總督府,與父親團圓,回到了家鄉。南田少年時代這段傳奇經歷,曾被傳為佳話,廣為流布。
「叔子既經喪亂,少壯時多與奇人俠士游,常奔走千里,恍忽如生,他人色沮神喪,而叔子意氣如常。」(顧祖禹《甌香館集序》)南田這段出生人死的歷練,對他一生可以說具有決定性的影響。為了一家老小的生計,南田走上了賣畫為生的道路,以繪畫之報酬。在賣畫生涯中,他先後結識了唐宇昭、莫雲卿、莊子純、楊兆魯、笪重光、毛先舒、諸匡鼎等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互切磋,共同唱和,尤其與王翚友情彌篤。惲壽平為王翚作品寫的大量題跋,更使王翚的作品錦上添花。《國朝畫征錄》說:「石谷畫得正叔跋,則運筆設色之源流,構思匠心之微妙,畢顯無遺。」這類王畫惲題的作品,是「世間雙絕」。
康熙二十九年,南田結束了勞碌、貧寒、悲涼的一生。此時,兒子念祖年方五歲,孤兒寡婦「不能具喪」,幸得王翚、董珙、鄒顯吉等老友鼎力相助,才安排好後事。極妍盡態奪造化色光態韻見真功張庚《國朝畫征錄》言,惲南田「舍山水而學花卉,斟酌今古,以北宋徐崇嗣為歸,一洗時習,獨開生面,為寫生正派,由是海內學者宗之。」明末清初,山水畫壇群雄迭出,陣容壯大。而花鳥畫壇力量則相對薄弱,惲壽平敏銳地看到花鳥畫壇的這種現象,選擇了花鳥畫作為突破口,開始了自己的創新。
花鳥畫自有「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的說法以來,形成了黃筌、徐熙不同風貌的兩大流派。惲壽平合理吸收兩派的技巧,走出了沒骨花卉的新路,以此彪炳人間,留芳千古。所謂沒骨,指作畫時摒棄墨線勾勒,不用墨線為骨,直接用彩色描繪物象的一種畫法。
惲壽平師法造化,主要是對物寫生,他常「對花臨寫」,為花「留照」,為花」留影」。一幅《墨菜》,畫上題詩一首:「灌園我在城南畹,他日留君花下飯。曉露新抽翠甲肥,齊鋤更□黃芽嫩。何煩問鼎間三□,鹽豉和羹爛似泥。最愛山家風趣好,不將肉味勝金齊。」邀來志趣相投的好友,在花叢下品嘗親手栽種的菜蔬,甘美可口,確實遠勝過豪門貴族的山珍海味。以沒骨法寫青菜、芹菜,用筆灑脫,色彩雅淡,極盡筆墨披離清潤之能事,菜葉水漬淋漓,有鮮嫩之感。《蒲塘真趣圖》由於 條大小不等的鰷魚,彎著狹長的身 子,爭相追逐,形成一個半圓;另有一條脫群而出,魚頭直指落花游 去,與邊群形成兩個弧形的包圍。作者用不同層次的淡墨暈染魚身、尾鰭,再以濃墨點睛,並使這些魚背上淡黑和腹部細白的邊鱗所閃現的銀灰色亮光,在水的波動中充分展現出來,一望而知這群魚生活得十分自在、快樂。此外,浮在水面上的青萍、水藻,用淡淡的橙黃、花青點染而成,或叢生點點,漂浮東西,或密密層層,牽連成片,時隱時現,若有若無,既襯託了活潑的游魚,又使那一片緋色的落花顯得格外醒目嬌艷。
惲壽平的創作態度是非常嚴肅認真的。 正因為有這樣嚴肅的創作態度,才使他能夠創作出與眾不同的高雅的藝術作品。上海博物館所藏的《安石榴》扇面,繪折枝石榴,熟透的榴實碩大飽滿,霜皮剝裂,榴子白中帶紅,晶瑩奪目:《半籬秋圖》軸,繪秋天常見的老少年和錦葵兩種花卉。錦葵由右向左斜沖而上,頂上盛開著黃白色花蕊,層層疊疊,生意盎然;一枝向下斜垂,掌狀大葉與老少年相疊,上下輝映。惲壽平的大多數花卉作品,部屬於工筆沒骨花卉法的范疇,構圖單純,主體突出,配以秀美的題字和詩句,典雅大方。
《錦石秋花圖》軸為康熙二十——年所作,以沒骨疊色漬染法,寫湖石及秋棠、雁來紅等秋色,設色淡雅,無脂粉華靡之態,情調秀麗明快,用筆秀逸,卻無纖弱之態,為沒骨花卉的無上精品。同年所作的《蒲塘真趣圖》軸,繪一叢荷花沖泥凌空而上,荷葉舒展婀娜,幾枝新葉才露尖角,隨風搖曳。一朵壯碩而濃麗的荷花展開了盛放的花瓣,鮮紅嬌艷,盡情呼吸著新鮮空氣,展示了青春活力和美麗的姿容。在其上下方分別有一蓮蓬和待放的花苞。全圖荷葉以淡墨鋪染而成,花朵用色彩直接點染,色調清麗冷艷,用筆飄逸灑脫。
《南田畫跋》雲:「筆墨木無情,不可使運筆墨者無情;作畫在攝情,不可使鑒畫者不生情。」惲壽平開創的這種筆法秀逸、設色明凈、格調清雅的「惲體」花卉畫風,使明代末年的:「鉤花點葉」派末流幾乎為之一掃,因「有起衰之功」而被尊為「寫生正派」。康、雍、乾三朝學他的人很多。
從近代繪畫史看,惲壽平的影響亦不容忽視。清末嶺南花鳥名家居巢在藝術上對他心摹手追,上海畫派的任伯年、吳昌碩亦臨摹和學習過他的畫,當代名家劉海粟亦是從臨摹他的白描花卉開始繪畫生涯的。有意思的是,由於這種「沒骨花卉」的畫法,具有雅俗共賞的特點,在詞堂廟宇的牆壁上、織綉品的紋樣上、陶瓷器皿的彩繪上,亦常可看到題為「仿南田沒骨法」的民間繪畫。墨雨久令千載秘青山還許少文知惲壽平由靈隱寺住持具德和尚沒計解救,回到常州後,為全家生活之資,開始繪畫創作,是以山水起家的。與花鳥畫一樣,南田山水畫也能把師古人與師造化糅為一體。他對古代優秀傳統十分重視,在認真學習傳統繪畫的基礎上,南田奠定了堅實的技法基礎,他不僅學到了古人的技法,且領會到古代大師們的精神所在。
《林居高士圖》軸為惲壽平五十歲時的精心之作。圖的前景為平坡,坡上叢草雜生,林木環繞。繁茂參天的大樹下,有草屋一間,屋中一介高士孤獨而坐,擁琴向山,靜坐沉冥。屋的四周泉水淙淙,幽篁瑟瑟。緊承平坡的是低矮的平丘,山丘上樹木蔥郁,澗中山水潺潺,茅舍隱約,山丘後是漫漫水涯,水天盡處,綿延不絕的遠山遙相呼應。整個畫而異常清幽,卻又充滿生機,作品已不只是以再現對象為滿足,而是致力於作者主觀意緒與被表現對象神貌的化合。圖中,作者標明「用陸天游畫法」。陸天游即元代畫家陸廣,他的畫風蕭散幽淡,畫樹有鸞驚蛇舞之勢。此圖既把握住陸廣風格的主要特點,又不是刻板的模仿,筆墨清靈秀濟,風格靈動逸邁,有一種纖塵不染的韻味,這正是南田山水畫特有的個人面目。
惲壽平的《甌香館集》中有大量涉及書畫的議論,無不鞭撻入里,玲瓏剔透。他的繪畫理論,在清代汗牛充棟的畫論著作中,是比較出色的,在清代中已是「久膾炙人口,傳播海內」。現代余紹宋更稱其:「可謂妙絕古今,更不能贊一辭矣。」

——本文摘自《中國書畫名家精品大典》作者:毛建波

⑥ 都有哪些畫家畫沒骨畫

「沒骨圖」是中國畫的一種體裁。沒骨畫法是中國畫技法的一個組成部分。「沒骨圖」這個名稱,最早見於北宋郭若虛所著《圖畫見聞志》。書中記載,徐崇嗣有一幅花卉作品,中有芍葯五本,其畫皆無筆墨,惟用五彩布成,畫旁題「翰林待詔臣黃居等定到上品徐崇嗣畫沒骨圖」。與郭若虛同時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徐崇嗣「乃效諸黃之格,更不用筆墨,直以彩色圖之,謂之沒骨圖」。稍後,文學家蘇轍也在《欒城集》中提到徐崇嗣的畫「以五色染就,不見筆跡,謂之沒骨」。由此可見,「沒骨圖」就是不用墨線勾勒,直接用色點、色線和暈染去塑造畫面形象。根據記載,沒骨畫法在徐崇嗣之前早就有了,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的張僧繇。張僧繇在建康一乘寺用朱及青綠畫凹凸花,傳其作《觀碑圖》亦俱用色彩畫成,故歷來被視為沒骨法的開創者。宋人樓觀在一幅山水畫題識中說:「梁天監中張僧繇每於縑素上不用筆墨獨以青綠重色圖成峰嵐泉石謂之抹(沒)骨法,馳譽一時,後唯楊 學之,能得其秘」。唐代畫家楊 的作品也已失傳,我們可以從明董其昌的《仿唐楊 峒關蒲雪圖》想見其面貌。宋代既有像《雪山行騎圖》這樣的沒骨山水,也有以徐崇嗣、趙昌為代表的沒骨花卉。徐崇嗣的畫,一方面繼承了徐熙的用筆方法,一方面吸取了黃氏父子的用色技巧,但他的畫也僅見於記載。我們現在能見到的是傳為模仿徐崇嗣沒骨法的北宋花鳥畫家趙昌的《杏花圖》。到了明代,沒骨畫技法有了新的發展,從接近雙勾填彩的渲染畫法發展為放筆點染的畫法。花鳥畫家孫隆的《花鳥草蟲圖冊》,郭詡的《青蛙草蝶圖》十分講究用色的干濕濃淡,水色交融,色彩有冷暖變化,形象生動,用筆揮灑自如,是沒骨畫技法臻於成熟的標志。清代畫家惲壽平、高其佩、李、羅聘、虛谷、居廉、任伯年、吳昌碩都有沒骨花卉作品。齊白石以及現代許多花鳥畫家也都用沒骨法作畫。而沒骨山水,自唐代以來的一千多年間流傳甚少,我們尚能見到的有明董其昌的《仿唐楊 峒關蒲雪圖》,藍瑛的《白雲紅樹圖》,清查士標的《張僧繇沒骨法》冊頁,惲壽平的《春山暖翠》,王時敏的《青溪泛艇》,王 的《柳岸曉風》,王原祁的《青山白雲》,張賜寧的《清溪放牧》,王宸的《秋山紅樹》等。現代畫家也有以沒骨法作山水人物的,但難以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
從歷代關於沒骨畫的論述及流傳的作品可以看出,沒骨畫最根本的特點是「直以彩色圖之」。宋郭若虛在論述沒骨畫時曾說徐崇嗣的畫「無筆墨骨氣」,趙昌的畫「筆氣羸懦」,可見當時的沒骨圖確有重渲染、尚傅彩、輕用筆的情況,但從明董其昌以來的沒骨畫看,崇尚用筆與水墨並無二致。許多沒骨畫上均題「仿張僧繇沒骨法」而張僧繇的畫被李嗣真評為「骨氣奇偉」,可見也是十分講究用筆的。
沒骨畫是中國畫發展過程中的一股涓涓細流,時至今日,應該得到更大的發展,與水墨、工筆重彩並列成為中國畫的三大表現技法體系之一。
今日的沒骨畫應該在傳統的基礎上高舉「講究筆色」的旗幟,以色代墨,在保持對筆墨的審美要求的同時,進一步擴大容量,增強表現力。水墨畫講究筆墨的干濕、焦濃重淡清的變化,沒骨畫在用筆用色保持這些要求的同時還應具有色彩的冷暖和純度的變化,每幅畫具有不同的色調。講究畫面的色調,是中國畫迫切需要重視解決的問題。沒骨畫由於不以墨色為基調,所以它更易於拉開每幅畫色調的距離,形成具有鮮明

⑦ 「沒骨畫法」是什麼意思

沒骨畫法,中國畫技法名。不用墨線勾勒,直接以彩色繪畫物象。

中國畫專傳統花卉(花鳥)畫屬的一種畫法。直接用顏色或墨色繪成花葉,而沒有「筆骨」。即用墨線勾勒的輪廓。

沒骨的「沒」字,即淹沒而含蓄之意,其精要在於將運筆和設色有機的融合在一起,不用勾輪廓,不要打底稿,更不能放底樣拓描。

(7)沒骨花卉作品擴展閱讀:

沒骨畫,就是把骨隱沒其皮肉之內。也就是說,沒骨畫法在畫面中不勾勒物象輪廓,直接以墨和色描繪、點染物象。

沒骨畫的起源於張僧繇和他的凹凸法,採用凹凸花紋畫法,塗以朱紅、青綠,描繪形象立體感強,對比鮮明。

凹凸花為沒骨畫的初祖,那落墨花則為沒骨畫形成的催化劑。落墨花的創造者南唐在野畫家徐熙,徐熙的落墨先以淡墨定出物象的輪廓、結構,然後略施淡彩,有落墨為格的特點。

⑧ 宋代院體名畫《出水芙蓉圖》運用了工筆畫法,還是沒骨畫法

工筆,只是線條勾勒很淡而已。

⑨ 清初畫家 的沒骨花卉畫,明麗秀潤,一洗時習而獨開生面

董其昌。清初四王: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

⑩ 沒骨花鳥畫 論文

摘 要:沒骨花鳥畫是我國傳統花鳥畫的畫法之一。沒骨畫不同於工筆及寫意,沒骨中的「沒」字,即為淹沒而含蓄之意。其畫法獨特,直接將顏色畫成花葉,而沒有「筆骨」,即用墨線勾勒的輪廓。沒骨花鳥畫技法很多,有沒骨點彩,疊染,接染等。「沒骨」一詞最早見於宋代,明末清初著名的書畫家惲壽平,開創了沒骨花卉畫的獨特畫風。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7/view-3909280.htm
關鍵詞:沒骨花鳥;發展史;繪畫技法
中圖分類號:J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32-0192-01
中國古代繪畫被稱之為丹青,通常是指畫在絹、宣紙、帛上並加以裝裱的卷軸畫。其題材大體可分人物、山水、花鳥等,技法可分為寫意及工筆。其中花鳥畫即指以花卉、花鳥、魚蟲、樹木、蔬果以及禽獸等為描繪對象的繪畫。沒骨花鳥畫是我國傳統花鳥畫的畫法之一。其直接用顏色畫成花葉,而沒有「筆骨」,即用墨線勾勒的輪廓。沒骨畫弱化線條,強化色彩,以色彩作為造型的主要手段,因此沒骨畫更能充分發揮色彩的優勢。
「沒骨」一詞在中國繪畫史上,最早見於宋代。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曾記載徐熙的後代作花卉:「不用墨筆,直以彩色圖之,謂『沒骨圖』」。蘇轍也曾說過:「徐熙畫花落筆縱橫,其子崇嗣變格,以五色染就,不見筆跡,謂之『沒骨』」。由此看來,徐熙之子徐崇嗣發展豐富了徐熙的繪畫風格,並從中創出「沒骨」花鳥的風格來。到了清代,徐崇嗣的「沒骨」花卉作品已實難見到。我們看到惲壽平的作品一再題「擬北宋沒骨法(山水花鳥冊·出水芙蓉)。「二種牡丹用北宋徐崇嗣法」(設色牡丹)。「擬北宋徐熙賦色」(寫生花卉圖冊)。清代著名畫家惲壽平的沒骨花鳥畫以清秀、明麗為特點,代替了濃艷富麗,其畫作大為清代統治階層所欣賞,很快成為清代院體花鳥的正宗,同時也博得了當時眾多的貴族和一般市民的愛好。雖然惲壽平一再註明其師法淵源,我們任然可以在其作品和藝術成就來看,惲壽平可謂是創新開派的大家,其在繪畫技法上追隨徐熙、徐崇嗣,更在創作思想上遵循了文人畫的美學意境。
中國水墨畫,講究精、氣、神,由此對畫的意境必然有很高的要求。在中國眾多的傳統繪畫方法中,沒骨畫就為一例。沒骨畫不同於工筆及寫意,沒骨中的「沒」字,即為淹沒而含蓄之意,講究運筆和設色有機的融合在一起,不需打底稿,不以線條勾畫輪廓為主要的繪畫語言,更不用放底樣拓描。在書法里把筆鋒所過之處稱為「骨」,其餘部分稱為「肉」。在沒骨畫中將水,墨,色,筆融於一體,需要畫者做到胸有成竹,而一氣呵成。「沒骨」法在表現客觀的花卉時較「勾染」法有更加自由的表現空間。既同工筆一般謹嚴工緻,也似意筆花卉那樣點染自如。能工能寫,亦寫亦工,謹嚴者猶如工筆,點染自如若寫意之筆墨淋漓,收放自如地去表現為之感動的自然。假如寫意畫法妙在似與不似之間,那麼可以說沒骨畫法就是在極似中求不似。惲壽平認為「白陽、包山寫生皆以不似為妙,予則不然,惟能極似,乃稱與花傳神」。他又說:「寫生家神韻為上,形似次之,然失其形似,則亦不必問其神韻矣。」所謂「極似」,是指「沒骨法」有嚴格的具體形體;所謂「不似」,是其有點染意象參破墨法之妙趣。其以用筆含蓄俊逸、設色清淡、鮮澤曲雅、清新秀潤、生機盎然、文質相兼的藝術感染力聞名於畫史。也正因為它的這些特點,造成了許多人對它的表現形式界定得很模糊。
沒骨花鳥畫技法很多,其中的第一種較工細如雙鉤填彩法,不同之處是略去雙鉤的墨線,靠色彩的層層加染而成。第二種畫法是先工整色,即在未乾前以其它類似的色彩點染局部,類似色破墨。因為使用熟紙,故產生半融合效果或略帶斑駁的色彩變化。第三種畫法較為疏放稍帶寫意的筆意,直接以色彩點染,一次完成。這些技法都是輔助技法,目的是增強畫面的質感和層次作用。沒骨畫講究用筆、用墨、用色。妙在巧用出奇,要求點筆有物。點法用筆要靈動、輕松、灑脫,講究運筆之挑剔頓挫的變化。一氣落筆,氣和為主,意求神韻,點必藏鋒,含蓄細蘊。也就是說「見筆」。而「見筆」對於本來就無墨線輪廓的沒骨畫來說就更為珍貴了。如果一味的追求技法,失去用筆,那麼就只能說是一種純粹的製作,畫面則缺乏靈動的氣息。
在中國花鳥畫的發展史中,沒骨花鳥畫已成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花鳥畫藝術之所以能歷經千年而經久不衰,關鍵在於中國歷代花鳥畫家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做到不斷的創新與發展。各個時代的繪畫都有新內涵,在當代花鳥畫壇中也不乏勇於探索、創造,推動發展的畫家。由此構成了中國花鳥畫藝術波瀾壯闊的發展史。

熱點內容
怎樣用松塔培養綠植 發布:2025-10-03 03:39:35 瀏覽:564
盆景來源於哪 發布:2025-10-03 03:39:28 瀏覽:574
國鼎荷花綠豆 發布:2025-10-03 03:19:08 瀏覽:569
邪梅花的詩 發布:2025-10-03 03:15:23 瀏覽:560
荷花畫水彩 發布:2025-10-03 03:11:09 瀏覽:22
櫻花色鎖屏 發布:2025-10-03 03:00:41 瀏覽:782
牡丹亭皮膚 發布:2025-10-03 02:36:30 瀏覽:992
海棠花簡圖 發布:2025-10-03 02:27:43 瀏覽:533
大美麗盆栽 發布:2025-10-03 02:26:33 瀏覽:355
科學領域荷花 發布:2025-10-03 02:21:33 瀏覽: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