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對藝術插花的影響
⑴ 我國插花歷史,現狀,展望!!!!
我國插花歷史,現狀及其展望
作者:不詳 上傳:yeguiren 來源:網易行業 2005-12-10 03:54
一、中國插花的歷史介紹:
中國插花藝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國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深遠的民族文化傳統和豐富的文化底蘊。大約在5000多年以前的原始社會後期,我們的祖先就把美麗的花卉紋飾燒制在陶器上。進入奴隸制社會的夏商西周時期,花卉紋飾不僅可以從陶器上看到,在青銅器上也可以看到。到了西周至春秋中期有了文字記載。成書於春秋時代的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記載「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葯(即芍葯)。」這是描寫男女青年為表達相互愛慕之情;臨別時折下芍葯花枝相贈的詩句。他們折下的花枝就是今天所說的切花。
中國最早的大詩人戰國時期楚國的三閶大夫屈原所作《離騷》中有「紉秋蘭以為佩」的句子,說明當時有採摘香花佩戴身上的時尚。以花傳情,以花、朋志,賦予花卉以某種寓意,可見花卉進入文化領域自:春秋戰國時代開始。
秦漢時期,文化藝術有了極大發展,插花藝術也不例外,記載,西漢惠帝時,孝惠皇後將四時植花羅致室內,並安排於寢榻、幾案上。可想而知,這些「四時植花「不是盆花即是插花。河北望都東漢古墓墓道壁畫中繪有一個陶質圓盆,盆內均勻地插著6支小紅花並置於方形幾架上,形成了花材、容器、幾架三位一體的形象,這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唯一的早期中圍插花。
《南史·晉安王子懋傳》記載;子懋」年七歲時,母阮淑媛嘗病危罵,請僧行道。有獻蓮華供佛者,眾僧以銅罌盛水,漬其莖,欲華不萎。「以花獻佛,祈求醫病,:霍然痊癒。這是史書中關於用容器描花水養的文字記載。當時佛前供花以荷花與柳枝為主要花材,表現善男信女對佛的崇拜與虔誠,不講究插花藝術造型。公:元6世紀北周時的觀音像(現存英國維多利亞博物館)手持一瓶花,枝葉與容器比例協調,這也是有關插花藝術的最早標本。《南齊書》載:「沙門於殿戶前誦經,世祖為:感,夢見優曇缽華,……宣旨使御府以銅為華,插御床四角。」以銅為花,富麗堂皇,永不凋謝。這是我國人造花出現的最早記錄。
隋唐時代,是中國插花藝術發展史上的興旺時期。每年農歷二月十五日定為「花朝」,即百花生日,舉行大規模的賞花盛會。牡丹在唐代處於國花的地位,每當牡丹花期,人們爭相賞花、買花。宮廷中舉行牡丹插花會,有嚴格的程序和非常講究的排場。如羅虯的《花九錫》中說:「重頂幃(障風)、金錯刀(裁剪)、甘泉(浸)、玉缸(貯)、雕文台座(安置)、畫圖、翻曲、美醑(欣賞)、新詩(詠)。」「九錫」就是九個程序。對插花所用工具、放置場所、養護水質、幾架形狀以及掛畫都有嚴格規定,還要譜曲、詠詩謳歌,再飲美酒方能盡興。從而達到視覺、聽覺多方面欣賞的效果。在此時期,人造花的應用也日漸廣泛。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的文物中發現一束人造絹花,以萱草、石竹等花卉組合,製作精細,花色艷麗,模擬程度很高。
五代十國時期,由於政局動盪不穩,許多文人雅士避亂隱居,吟詩潑墨,插花藝術也變成他們表達思想情感的工具。插花藝術風格也從莊重講排場變成不拘一格,就地取材,名花佳卉、山花野草都可使用。插花器具也不僅是瓷或銅的瓶、盤,而且擴展到竹筒、漆器,還有吊掛和壁掛。總之,追求自然情趣,朴實簡潔,清新活潑,隨意灑脫。南唐後主李煜對插花藝術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錦洞天」是李後主的獨創。每年春盛時節,梁棟窗壁,柱拱階砌,並作隔筒,密插雜花,掛上橫幅「錦洞天」。猶如大型插花展覽會,千姿百態,琳琅滿目。當時還出現了能固定花材的新型容器「占景盤」,既做容器,又當花插。
進入宋代,插花藝術發展到極盛時期。當時受理學思想的影響,插花藝術不只追求怡情娛樂,還特別注重構思的理性意念,內涵重於形式,以表現作者的理性意趣或人生哲理、品德節操等。花材多選用有深度寓意的松、柏、竹、梅、蘭、桂、山茶、水仙等上品花木。構圖突破了唐代的富麗堂皇,以「清」、「疏」的風格追求線條美。所以有人把當時的插花作品叫做「理念花」。從此形成以花品、花得寓意人倫教化的插花形式,對後世影響頗大。
宋代籃花注意保持花材本身的自然美,富有蓬勃的生命力和韻律感。如南宋李嵩的花籃圖,花籃造型製作精緻美觀,有優美的花紋、萱草、石榴、牡丹、蜀葵等半開或盛開,色彩艷麗,錯落有致,姿態飄逸,生機勃勃。
元代插花風格逐漸擺脫宋代理學的影響,常用花材的寓意和諧音來表達作品的主題,也就產生了有人所說的「心象花」。錢選繪的吊籃式插花,在吊籃上放兩個瓷罐,罐里分別裝滿金桂和銀桂,上飄一枝三折形似如意的桂花枝條,暗示金貴、銀貴,不如自在如意貴。反映人們祈求安定、平和、自由的願望。
明代是插花藝術復興、繁榮、昌盛和成熟時期,在技藝上、理論上都形成了完備的系統的體系。初期受宋代理學影響,以中立式廳堂插花為主,庄嚴富麗,造型豐滿,構圖嚴謹,寓意深邃。如邊文進《十全廳堂瓶花》,十種花材,十全十美,又各有含意。中期插花追求簡潔清新新,色彩淡雅,疏枝散點,朴實生動,不喜豪華富貴,常用如意、靈芝、珊瑚等裝點插花。晚期插花追求參差不倫,意態天然。講究俯仰高下,疏密斜正,各具意態,得畫家寫生折枝之妙,方有天趣。構圖嚴謹,注意花材同容器的比例關系。這一時期中國插花理論日臻完善、成熟,有許多插花藝術專著相繼問世。其中以袁宏道的《瓶史》影響最大,書中對構圖、採花、保養、品第、花器、配置、環境、修養、欣賞、花性等諸多方面,在理論上和技術上作了系統的全面的論述。還有張謙德的《瓶花譜》、高濂的《遵生八盞.燕閑清賞》、何仙郎的《花案》等,對花材的選擇、處理藝術,保養方法,插花風格,花性認識,構圖技巧,色彩和體量的協調,品賞情趣等均有深入的論述。
清代初期的插花仍沿襲明代傳統風格。受益盆景術的影響,人們崇尚自然、欣賞自然美,將優美的大自然景觀微縮在室內幾案上。清帶還流行寫景式插花、組合插花和諧音式插花。如鄒一桂的寫景式盤花,花材有竹、棕櫚,配以太湖石,高低錯落,疏密有致,頗富自然之趣。諧音式插花如馬詒所繪作品《前程萬里》,以銅錢、佛塵、萬年青、李子為花材取其諧音為主題。
二、近,現代中國插花發展情況介紹:
清代以後為我國插花藝術的停滯衰退階段,由於戰禍連年,許多寶貴的插花圖片和資料散失殆盡,各地不同風格流派的切磋交流受到影響;又因國民經濟的持續衰落,必然影響到屬於文化范疇的插花藝術,使之走向停滯和低潮。這種局面延續近百年,直到近十幾年來才得以復甦。由於歷史上出現的斷層,使中國插花藝術停滯、衰落100餘年。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物質、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使這門古老的藝術又得以復甦,目前正處在恢復發展階段。插花活動恢復和普及較早的當數廣州、上海和北京。在它們的帶動和影響下,不僅已有了全國性的插花組織——中國插花花藝協會、中國風景園林學會花卉盆景分會插花藝術專業委員會,而且有20個省市都成立了相應的插花組織,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專業隊伍,活躍在全國各地。至今已多次舉辦了各種類型的插花活動。每隔兩年舉辦一次全國插花大賽,1992年11月在廣州舉辦了全國第三屆插花大賽。以後的大賽將由各省、市、自治區輪流申辦舉行。由於插花活動的普及和發展,不僅活躍了各地的文化娛樂活動,推動了精神文明建設,而且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及國內鮮切花生產的發展。北京、廣州、上海、西安等城市,都曾與國外插花界朋友或組織,進行過觀摩展覽、表演、講學、研討等多種學術活動。還有近期02年在上海舉辦的「花之韻」國際插花展是上海最高級別的插花盛會,從1996年以來已連續舉辦了四屆,成為插花藝術的「傳道者」。通過這些活動,更進一步推進了插花藝術的迅速發展和提高。隨著時間的推移,深信中國插花藝術,將以其絢麗多姿、燦爛奪目的風采,再現於國際插花藝壇,獨領風騷。
結語:
通過對《插花藝術》這門課的學習我對插花和插花藝術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感覺作為一門與植物聯系的藝術與我的園林專業有著非常深的聯系,對我更一步加深我對園林的認識有著積極的作用。在今後的園林設計中我可以將插花藝術的方法合適地運用到植物造景設計中去,相信可以創造更為人性的舒適的生態景觀空間來。
⑵ 中國插花歷史悠久,那傳統的插花風格有何特點
中國是東方式插花的發源地,中國的傳統插花也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我們的祖先自古以來就酷愛自然,鍾情於山水和花鳥,給它們賦予別樣的意趣。 我們也是對鮮花的欣賞和應用最早的國家之一,距今五六千年的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的不少彩陶盆上有五瓣、四瓣花紋, 連綿不斷, 富於裝飾性。這是當時人們對野生的薔薇、菊花之類花卉仔細觀賞或栽植後才創作出來的圖案, 也含有祈求豐收之義。有的考古學家認為, 這種以花卉的圖案為主要特徵的文化, 與以龍紋圖案為主要特徵的文化南北結合,便是花(華) 與龍的結合, 合成我們中華民族的前身。這即是今日我們所說的“華夏”子孫說法的來源。因為“華”是花字的古寫。
在這一時期,愛花之風盛行一時, 插花從佛前供花擴展到宮廷和民間。佛前供花仍以荷花( 蓮花) 為主, 樸素簡潔, 大體上為三枝錯落插制。宮廷和民間插花用花的種類也日趨豐富, 常以牡丹為主, 配置較為考究, 如牡丹只能配以梅、蘭、荷花等, 而且對花材賦予個性、格調、品性和思想內涵。宮廷插花對插花所用的工具、容器、水、擺放的場合、欣賞的方式等提出了一整套嚴格的規定和要求。唐中期插花藝術的發展日趨成熟, 並隨著文化、宗教等的交流開始傳入日本, 對日本花道的產生及發展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⑶ 中國經典詩詞對現代藝術作品的影響
首先,古詩可以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自古以來的思想發祥,中國人欣賞什麼,厭惡什麼,都可以從古詩中看到淵源。比如《詩經》中描寫美人所展示的審美傾向,比如《離騷》中對諂媚小人的厭惡。比如看到落花枯葉,會傷春悲秋。這些都是深植於中國人學業的一種本能傾向。所以現代作家中還是有很多人還是以一種傳統的純粹文人的姿態在寫作,比如汪曾祺,比如林清玄。
在從寫作的方法上來說。詩歌善用意象,講求虛實結合,在寫作藝術上言有盡而意無窮,會採用一些留白的手法。並且詩歌著重抒情,現代一些散文詩歌在抒情手法上有所借鑒。詩歌多用比擬,通感等修辭手法,現代依然傳習。詩歌講究對仗,現代文中會採用總題之下,幾條線索並立的手法。詩歌講究起承轉合,這是議論文的寫法指導。詩歌的充分想像力的運用,也為後世的寫作打開了門路。
另外,從文學的發展來看,詩歌是最初的文學形式。最初的詩歌就分為詩經這樣的寫實派,和離騷這樣的浪漫派,之後寫實派還有樂府的輝煌,杜甫的經典,浪漫派還有李白的瀟灑,蘇軾的豪邁。到了近現代還有這主要兩個派別的爭論,是為人生而寫作,還是為藝術而寫作。
⑷ 有關插花藝術方面(追加100)
淺談插花藝術的魅力
2005-2-23[來源] 園林在線 [作者] 陳平
插花藝術的起源應歸於人們對花卉的熱愛,通過對花卉的定格,表達一種意境來體驗生命的真實與燦爛。
我國在近2000年前已有了原始的插花意念和雛形。插花到唐朝時已盛行起來,並在宮廷中流行,在寺廟中則作為祭壇中的佛前供花。宋朝時期插花藝術已在民間得到普及,並且受到文人的喜愛,各朝關於插花及欣賞的詩詞很多。至明朝,我國插花藝術不僅廣泛普及,並有插花專著問世,如張謙德著有《瓶花譜》,袁宏道著《瓶史》等。中國插花藝術發展到明朝,已達鼎盛時期,在技藝上、理論上都相當成熟和完善;在風格上,強調自然的抒情,優美朴實的表現,淡雅明秀的色彩,簡潔的造型。清朝插花藝術在民間卻得不到重視、發展和普及。中國的近代由於戰亂等諸多因素,插花藝術在民間基本上消失。一直到近幾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及改革開放,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鮮花才逐步回到了人們的生活當中。
我們的民族素以風雅著稱,以花贊人、以花喻人、賦予花人格魅力是我們的傳統,如「松、竹、梅」被譽為「歲寒三友」,「梅、蘭、竹、菊」譽為「四君子」等等可謂家喻戶曉。我國插花在風格上崇尚自然,朴實秀雅,寓意含蓄;在形式上注重線條、構圖的完整和變化,講究優美的線條和自然的姿態。其構圖布局高低錯落,俯仰呼應,疏密聚散,作品清雅流暢。按植物生長的自然形態,有直立,傾斜和下垂等不同的插花形式;用色淡雅脫俗,樸素大方;在意境營造方面,插花表現題材廣泛,多賦予作品深刻的寓意,觀之耐人尋味,回味悠長。插花藝術是生活在水泥叢林中的現代人尋找精神家園,親近大自然的最好方式。
插花藝術是多種藝術形式的融合。插花藝術品是凝固的音樂。音樂的美感富於流動性,音符的跳動旋律或纏綿、或高亢,給人以無限遐思和聯想。插花作品中那飄揚的絲帶,斜逸的枝葉,優雅的造型和深邃的意境使人彷彿聆聽到了美妙的音樂。繪畫是以形象和色彩來表現主題的,插花作品也具有這種特性,而且插花的立體感和觀賞性比繪畫更強烈,插花的製作更便捷,取材更廣泛,可操作性更強。作品完成以後仍可依據作者的構思不斷地進行修改和調整,以表達變動的情緒和內心感受。詩歌是一種文學表現形式,抒發的是一種強烈的內心感受。詩歌的意境千變萬化,韻味無窮,激發出了人們豐富的想像力。插花作品也具有這種功能,它所營造的意境或模擬植物的自然生態美,或以誇張手法表現景物或園林景觀,或以事件、人物為題材進行抽象概括,在似與不似之間給人留下無盡的想像空間。雕塑是以固定的造型,或直觀或抽象地表現人的思維靈感火花,插花也與之有相似之處是一種造型藝術。但是插花是一種鮮活的藝術,充滿了盎然的生機,這又是雕塑所無法比擬的。因此說,插花藝術同其他藝術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插花以其簡潔的表現形式,廣泛的取材與表現題材的多樣化,使得這種藝術表現形式還具有雅俗共賞的特點。比如時裝展示會展示的服裝,有些可以演變為日常著裝,而有的則純粹是藝術性展示。但是這些純藝術性的時裝也可以起到引導潮流或拓寬人們視野和思路的作用,所以同樣是不可或缺的。插花也有相似的屬性,插花有藝術插花和禮儀插花之分,前者思想性較強,製作難度很大,起著引導潮流的作用;而後者的普及性更強一些,非專業人員不具備系統理論和實際經驗,但采擷一些鮮花,准備一些普通材料,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創作出一些插花作品來裝點居室,美化生活,陶冶情操。因而插花也具有廣泛的公眾特性,這是插花藝術普及與推廣的社會基礎,也是插花藝術品進入市場,形成規模效益的依據之一。
插花藝術有陶冶情操的作用 。插花作品多姿多彩,製作過程中作者傾注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多以鮮花為主要製作材料。盡管保鮮技術已有相當程度的發展,但插花作品的壽命仍然是短暫的。通過鮮花這小巧生靈的凋零易逝,使人在更深層的意義上感悟到人生的短暫與光陰的無情流逝,從而萌生憐花、惜花更護花的情懷,也激發和培養了人們珍惜生活,熱愛生命,善待大自然和人類自身生存環境的高尚情操。
花藝設計兼顧生意和風格--訪日本花藝師?本伸也
〔 作者:何小唐 來源:中國花卉園藝 瀏覽:341 時間:2005-3-29 錄入: 〕
日前在北京舉辦的一次花藝活動中,日本花藝師?本伸也設計的居室花藝吸引了人們的視線。無論是小巧的電話托架,還是廢棄的可樂瓶、老舊的衣箱,在他的巧妙構思下,都與鮮花形成了默契的搭配,成為可愛的裝飾品。?本伸也,這位來自日本的花藝設計師帶著他那充滿自然靈趣的花藝走進了北京花藝界。
融會東西的花藝風格
?本伸也從事花藝工作有10多年了。起初他所學的專業是計算機,但一個偶然的機會使他愛上了插花藝術,於是,他毫不猶豫地走進了花藝世界。他在日本花藝界學習、工作了差不多7年。但自然、活潑的性格使他對西方花藝更加情有獨鍾。於是,他離開家鄉去了德國、荷蘭、瑞士,在那裡邊學習邊工作了3年,掌握了歐式花藝的技巧。在德國期間,他和一位北京女孩喜結良緣。兩年前,他和妻子來到北京,創辦了植葉設計室,開始了他在北京的花藝事業。
目前,?本伸也設計室的主要客戶是在京工作、生活的外國人。但他認為,中國顧客的消費潛力是巨大的。融會學習了東西方插花藝術的?本伸也,非常明白不同文化背景對花藝的不同審美需要。他說,中國插花喜歡比較熱烈的色彩,尤其是在節日的時候,紅色、黃色等是經常用到的顏色;而日本人則喜歡清淡的色彩,插花用色以淺色為主;德國等歐洲國家對花藝色彩的運用則介於中、日之間,由強漸弱的同色系變化感很強。崇尚自然的?本伸也,在花藝設計上更偏向歐式風格。
?本伸也認為,插花其實是一個人與花交流的過程。花也有不同的性格,例如,有的花能讓人體會到熱情,有的則展現出浪漫的風韻。花藝師就要通過自己的花藝作品,把花的性格展現給大家。?本伸也在插花時很尊重花的自然形態,他說,鬱金香的莖比花還要美,那麼插花時就可以通過對花莖的展示來襯托花的美麗。
商業與花藝完美結合
作為一名商業花藝師,?本伸也認為,除了追求作品之美,使消費者欣賞並願意購買也很重要。
?本伸也認為,作為花藝師,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喜好是一方面,但同時也需要對消費者進行引導。有些前衛的花藝作品擺放在花店里,短時間內可能無法被消費者接受,但消費者每次來到店裡時,花藝師都可以向他們介紹、推薦。時間長了,這些作品自然會引起消費者的注意,並激發他們的購買慾望。花店裡的花藝師需要堅持不懈地插些自己喜歡的作品。不能怕浪費花材,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逐漸讓消費者接受自己的設計風格和作品。
經常有客人打電話到設計室來訂花。一般來說,客人會有些基本的想法,如:想用什麼顏色的花,大致需要什麼樣子等等。?本伸也總要問得很仔細,在了解客人基本要求的基礎上,提出一些建議。這樣一來,盡管在插花過程中融入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和創意,但當花送到客人手中時,客人還是會很滿意。在這個過程中,客人還逐漸接受了設計師的風格。如此一來,生意和花藝師的個人風格就不再是一對矛盾,而是可以兼顧的。
啟發思想是一種學習
植葉設計室有時也開設插花課程。?本伸也說,雖然是在講授插花技術,但對於那些有插花基礎的學員,他其實更希望和他們進行一些設計想法上的交流。?本伸也認為,花店的花藝設計人員應該具備基本的插花技術,如果想插一件和別人相同的作品,那隻是簡單的模仿。作為花店的花藝師,其主要任務是設計出新穎的作品,而不是簡單地學習、重復技術。因此,他更願意和花藝師們交流設計上的想法和思路。在他的插花課上,?本伸也不讓學生模仿他的作品,而是讓學生動腦筋、自己想,創作自己的作品。有不少學生的作品很出色,對身為老師的他也有不少啟發。
?本伸也說,花店店員如果想學插花技術,平時在店裡多看師傅們插花就可以,但設計想法是要通過和師傅們交流、學習才能明白的。他在德國學習時,老師經常准備很多種花,讓學生隨自己的喜好來插,然後由老師點評,這樣學生的進步會比較快。但是在中國或日本的插花課上,老師講得多,學生動手少,這樣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學生的想像力。「每一朵玫瑰花都是不一樣的,即使學生模仿,也不可能插出和老師一樣的作品。啟發思路,才是更好的學習方法。」這就是他的觀點。
圖為?本伸也設計的家庭居室花。看得出來嗎?粉色的花瓶外飾其實是用毛巾做成的。
⑸ 論述插花藝術的作用並舉例說明
插花藝術具有美化生活環境、烘托氣氛的作用;插花藝術具有傳遞情感,增進友誼的作用;插花藝術具有陶冶情操、提高藝術品位的作用;插花藝術具有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
⑹ 詩歌式的開場白,包含建國60周年和插花藝術的融合
舉國同慶六十年騰飛華夏
插花獻藝千百朵錦盛奇葩
⑺ 插花藝術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是什麼
插花藝術可分為禮儀插花和藝術插花:
1、禮儀插花是指用於社交禮儀,喜慶婚專喪等場合具有特屬定用途的插花。它可以傳達友情、親情、愛情,可以表達歡迎、敬重、致慶、慰問、哀悼等,形勢常常較為固定和簡單。
2、藝術插花是指不特別的要求具備社交禮儀方面的使用功能,主要用來供藝術欣賞和美化裝飾環境的一類插花。
(7)詩歌對藝術插花的影響擴展閱讀:
插花的藝術風格:
1、西方式插花,也稱歐式插花,它的特點是注重花材外形,追求塊面和群體的藝術魅力,作品簡潔、大方、凝練,構圖多以對稱式、均齊式出現,色彩艷麗濃厚,花材種類多,用量大,表現出熱情奔放、雍容華貴、端莊大方的風格。
2、東方式插花,以我國和日本為代表。選用花材簡練,以姿為美,善於利用花材的自然形態和所表達的意境美,並注重季節的感受,以線條的造型為主,多為平衡式構圖,以姿態的奇特、優美而取勝。
3、自由式插花,東西方式插花的結合,受當今世界各國出現的各種派別如寫實派、抽象派、未來派等等派別的影響,選材、構思、造型更加廣泛自由。特別強調裝飾性、特殊性,更具時代感和生命力。
⑻ 如何通過中式插花體現節氣特點、插花與詩詞的結合
您好,中式來插花一般自都包含有強烈的國風氛圍,根據時節選擇花材,體現節氣特點.
例如常見的中式插花點綴 梅蘭竹菊,就能很好的體現中式插花氛圍
從造型上,中式插花一般以直立型、直上型、傾斜型、平展型、下垂型為主。
於詩詞的結合就要看你選擇的哪句古詩詞了,一般已經描寫或者直接詩詞里就帶有花名的,會很好的聯想結合到一起
望採納
⑼ 詩詞、文學等傳統文化對中國園林藝術的影響
中國古代園林是建築和文學藝術的綜合體,支撐造園思想的思想感情、意境情境,與詩歌文學同源,都講求布局意境,詩情畫意。古人寄情山水,本來就是為了怡情賞心,尋找詩歌文學的靈感,將自己對自然的感悟發揮至文字,如李白;後來逐漸發展為私人建築園林,將自己對文學藝術的感悟運用於造園,如王維的輞川別墅,《輞川集》中一景一詠,詩人獨具匠心地構建了景物,又因景而生情,寫出絕妙的詩篇,說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其實也是園林中有詩歌,詩歌中有園林。清代錢泳也在《履園叢話》中說「造園如作文」,造一座園林,跟寫一篇詩詞文章相似,都要立意、構思、布局、都要表現出獨特的意境,造園高手,能將自己心中的詩情畫意乃至音樂,都用花木池沼,亭台樓閣表現出來,遊人身臨其境,如入畫卷,如會詩篇,正是因為中國古代是以詩文造園的,沒有研究過古文詩歌,是體會不到中國古典園林妙處的。
⑽ 如何繼承和發揚我國傳統插花藝術
弘揚和普及中國傳統插花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教育、宣傳、引導、生產、消費等多個方面,就我國目前的國情而言,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通過各級各部門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對花藝界同仁來講,既義不容辭,又任重道遠。怎麼辦?從對插花花藝事業熱愛和負責的角度出發,我們要擬定解決問題的決策,從管理學角度來講,選擇貫穿於決策的全過程,我們要針對問題選原因,針對原因選目標,針對目標選途徑,針對途徑選對策,只有這樣,才能拿出切實可行的辦法來解決存在的問題。
宣傳教育是基礎 :
鄧小平曾講過:「改革開放最大的失誤就是教育的失誤。」筆者認為,中國傳統插花的普及和弘揚同樣也涉及教育相對滯後的問題。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應包括高等教育(注重的是理論知識的灌輸和積累)、職業教育(強調的是技術技能的掌握和操作)、繼續教育(關注的是良好心態的塑造、價值理念的提升、技能知識的更新)和基礎教育(重點是基礎知識的學習,包括基本的原理、定義、概念、方式、方法等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等四個層面。就目前我國插花藝術教現狀而言,只要極少數的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涉及插花藝術的教學,而繼續教育和基礎教育幾乎是空白。普及、弘揚和推廣只能是紙上談兵。正如中國插花花藝協會常務副會長、中國資深插花花藝大師王蓮英教授呼籲的那樣:「中國傳統插花藝術應納入大、中、小學教育體系」。同樣,宣傳工作的也明顯滯後,只有在少數的專業刊物上偶爾有介紹,除網路外的大眾媒體上很少有宣傳或報道。因此,加大各個層面的教育和宣傳力度,讓更多的人了解、知曉並喜歡和熱愛插花藝術是擺在我們面前必須解決的一項課題。
中國傳統插花藝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東方插花藝術的代表。因其具備端莊典雅的造型、富有詩意的畫面、形神兼備的意境、師法自然的手法等特點,被世人所推崇和青睞。在其漫長的發展歷史中,經歷了六個階段:公元220年前,即六朝以前就出現了插花的雛形,此階段為插花的萌芽階段。六朝時期(公元220年至581年)為初級階段。隋、唐、五代時期(公元581年至960年)為普及興旺發展階段。宋、元時期(公元960年至1368年)為繁榮昌盛階段。明至清末(公元1368年至1911年)為鼎盛階段。清代以後的近百年,為停滯階段。在過去的1700多年歷史中,我國有關插花的著作不少,其中名氣較大的有唐朝的《花九錫》,明朝的《瓶史》、《瓶花譜》、《瓶花三說》,清朝的《花鏡》、《浮生六記》等,為我們研究、繼承、發揚和推廣中國傳統插花藝術提供了寶貴的素材。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經歷了30年的改革開放,各行各業蓬勃發展,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生機,插花界盼望已久的第一屆全國插花藝術展於1990年10月在上海舉行,標志著我國插花又走上了健康的發展道路,這是我國插花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從1990年第一屆全國插花藝術展覽開始到2008年第八屆中國花卉零售業交流會止,近20年來,我國插花事業的發展經歷了復甦和發展、提高和繁榮的不同時期,現已逐步走上了一條健康的可持續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