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四季花卉團扇

四季花卉團扇

發布時間: 2022-04-20 03:26:29

A. 多肉團扇怎麼養

足球團扇是非常可愛的一種多肉植物,圓乎乎的小小顆,一顆顆群生在一起,就像一大堆小球,最重要的是,它開出的花比它自己的身體大許多,而且真的是美美的。。。但是如何讓足球團扇仙人球開花呢?這就看你平時有沒有正確的養護了。

它非常喜歡陽光充足的環境,所以必須要將其放置在陽光充足且通風的地方,這一點真的很重要哦。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夏季很高溫時要適當給它遮一下陽光,避免直曬。


要想它開花,它所處環境的溫度也很重要哦。因為它喜歡溫暖的環境,最好是二十度以上。


因為它的耐乾旱特性,我們澆水的度控制在保持盆土稍微濕潤即可,不要使土壤積水。特別是在冬季,一定要控制澆水,使盆土干而不燥就好。


它非常喜歡肥料,也比較耐肥,所以我們一定要保證它的肥料充足,特別是在開花期間,需要追加一兩次肥。但在冬季就不適宜了,冬季要停止施肥。


它有不耐寒的特點,所以在冬季為了不讓它被凍害,我們要將其放到室內來,並使溫度保持在五度以上,當然還是需要在光線充足的位置。

B. 團扇的名稱

圓扇,也叫宮扇、紈扇。是一種圓形有柄的扇子。宋以前稱扇子,都指團扇而言。王昌齡《長信愁》詩:奉帚平明秋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杖扇新錄》載:近世通用素絹,兩面綳之,或泥金、瓷青、湖色,有月圓、腰圓、六角諸式,皆倩名人書畫,柄用梅烙、湘妃、棕竹,亦有洋漆、象牙之類。名為團扇。圓形或近似圓形扇面,扇柄不長。團扇系中國的發明,又名紈扇,而後傳入日本。摺扇系日本發明,而後傳入中國。團扇-簡介圓形或近似圓形,柄不長,多為唐團扇代女性隨身佩帶,中國團扇一般在扇面畫上仕女圖。日本通常用在藝伎表演時,古代日本有用其作為族徽。團扇系中國的發明,又名紈扇,而後傳入日本。摺扇系日本發明,而後傳入中國。日中兩國人民的共同智慧豐富了人類的生活。在日中交流史上不能不說是一件有趣的事。團扇在奈良時代由唐朝傳入日本。在日本最初使用團扇的是宮廷貴族。到平安時代末期,才允許一般庶民百姓使用。當時無論中國或日本,就團扇形狀而言,只有圓形和方形,圓形使用量大,所以稱其為團扇。日本進入室町時代,出現用鐵和皮革製作的軍配團扇,戰爭時武將們作為陣地指揮的工具。這種軍配團扇扇面上使用紅漆或金銀粉,畫上星辰、日月,團扇柄端綴有穗頭。相撲比賽時行司裁判用的軍配留有戰場用團扇的形狀。江戶時代後期,日本的城市居民使用團扇扇風取涼日益見多。隨著日本夏季祭祀、盂蘭盆節的興盛,團扇大為普及。日本東北三大祭祀之一隨豬祭就是扇形燈籠。據說來自中國的三國志,扇面上繪有勇士圖像。元祿時代,團扇成了日本女子晚間乘涼時不可缺少的配帶物。團扇與居民的關系愈來愈密切,商人開始以團扇為商品在市場出售。這就更加促進了團扇的發展,相繼出現了銀制團扇,用絲綢制的團扇,團扇變得極為講究。從而團扇從實用又發展到鑒賞和裝飾用。團扇的種類也因此增多。如出現大型滅火團扇、塗漆防水團扇,也又送風調節火勢的團扇。和人們信仰有關的團扇也應運而生。最先在中國南部和日本沖繩,有一種蒲葵葉子做的團扇,主要供巫婆使用。還有宗教信仰用的法貴扇和天狗團扇。眾所周知,江戶之華有火災一項,為避免火災的發生,過去人們迷信,在門口掛起一把團扇,便可免除火災。
團扇-團扇詩
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
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
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
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
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團扇-扇子的由來
中國扇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團扇是民族文化的一個級成部分,它與竹文化、佛教文化有著密切關系。歷來中國被譽為制扇王國之稱。扇子主要材料是:竹、木、紙、扇、象牙、玳瑁、翡翠、飛禽翎毛、其它棕櫚葉、檳榔葉、麥桿、蒲草等也能編強或製成各種千姿百態的日用工藝扇、造型優美,構造精製,經能工巧匠精心鏤、雕、燙、鑽或名人揮毫題詩作畫,使扇子藝術身價百倍。中國扇文化起源於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在烈晶炎炎夏季,隨手獵取植物葉或禽羽,進行簡單加工,用以障日引風,故扇子有障日之稱,這便是扇子的初源。扇子在我國已有三、四千年歷史,經數千年沿革演變完善改進已發展成為幾百種的扇子家族,但總的歸納為二大類;一平扇(即是團扇、葵扇、麥草扇、玉版扇等)不能折疊,二摺扇可自如敞開收疊。平扇來之於障扇(掌扇)竹+捷(古代用竹片編製成的扇子稱竹+捷)。戰國秦漢時期,一種半規形便面其形似單扇門,故又稱戶扇單門扇可遮面窺視成為當時扇子的主流。便面一律用細竹篾編形製成,上至帝王,下至平民者使用它。
扇子起源於中國,在中國已有3000多年歷史。最早出現在殷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雞毛製成,稱之為障扇,故扇字里有個羽字。當時,扇子不是用來扇風取涼,而是作為帝王外出巡視時遮陽擋風避沙之用。西漢以後,扇子開始用來取涼。三國時諸葛亮輕搖鵝毛扇,妙計橫生,運籌帷幄。羽扇出風緩軟,不入腠理。東漢時,大都改羽扇為絲、絹、綾羅之類織品,以便點綴綉畫。一輪明月形的扇子稱之為紈扇或團扇,也叫合歡扇。當時扇子有長圓、葵花、梅花、六角、匾圓之形;亦有木、竹、骨等材之柄;還有扇墜、流蘇、玉器之飾。扇面上常綉以山水花卉,款式爭奇斗艷,閨閣仕女手搖團扇,清風徐來,不但可以平添主人嫻雅文靜的儀態,又能體現女性天真活潑的個性。
在扇子上題詩作畫第一次出現於三國。據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載有曹孟德的主簿楊修與魏太祖畫扇誤點成蠅的故事。《晉書·王羲之傳》有一則王羲之為老婦題扇的佳話。當時有位老母,持六角竹扇,求書於王羲之,羲之為書五字,她售出時便由十二文漲至百文。今浙江紹興蕺山南邊有題扇橋,相傳便是王羲之題扇處。
摺扇其實源自日本,製造靈感得自蝙蝠翅膀的開合。北宋年間,摺扇作貢品傳入我國,但尚未廣泛使用,至明清就相當興盛,它易於攜帶,又有舒合之妙,成為文人雅士掌中物。扇骨有用象牙、玳瑁、檀香等名貴材料製成,扇面則分灑金、混金、捶金、塗香數種,有的還請能工巧匠在扇骨的面上精雕細刻,成為一件珍貴藝術品,一扇之價,值以百金。摺扇扇面呈半圓弧形上寬下窄向四處呈輻射狀,因而在構圖章法筆墨形象上都別具風韻,北宋始在摺扇上題詩作畫。明清以來文化人都喜歡在扇上舞文弄墨,使扇面書畫藝術在中國大放異彩,題材廣泛,風格多樣,書面扇面雖幅不盈尺,花鳥蟲魚、山水仕女、人物故事、千姿百態,成為中國繪畫中的一個專門藝術品種。
團扇-扇子的發展
北宋時,出現了攜帶極為方便的摺扇。摺扇,
團扇亦叫聚頭扇、撒扇或稱聚骨扇。其扇骨有用牛角、玳瑁、象牙、翡翠、湘妃竹、檀香木等珍貴材料製成;形式有琴式、如意頭、竹節式、蚱蜢眼等;扇骨分七、九、十二、十四、十六、十八股之多。
到了南宋,畫扇、賣扇、藏扇之風盛行,並出現了扇鋪和畫商。明清文人墨客題扇畫扇成為一種時尚。近現代的惲壽平、鄭板橋、金農、石濤、任伯年以及吳昌碩、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傅抱石、李可染等都是題扇畫扇的藝術大師。眼下,這些名家的翰墨丹青扇子,每柄價值都高達數萬,乃至數十萬元.
扇面入字入畫,使人賞心悅目,給人以美的享受。欣賞扇面書畫務須細細品味,慢慢咀嚼其中的藝術意蘊。老舍先生平生熱衷於收藏書畫扇,幾十年來,他集得扇子有數百把,其中有明、清和現代書畫家題詩作畫的扇子,亦有戲劇界名流的書畫扇。鄭逸梅先生愛扇成癖,視扇為書畫皆絕的珍品。他最珍愛章太炎的篆書扇和吳湖帆所繪綠梅的書畫扇。當代女作家葉文玲有藏古玩的雅好,書畫扇亦在她的收藏之列。她書房的書櫥中有把扇面,上有劉海粟題寫的清風二字;馮友蘭題寫的明月二字;裴艷玲書寫的亂石崩雲四字;華君武所繪的幽默畫,曹禺的題詩等等,葉文玲非常珍愛。
扇子史傳上最初稱為五明扇。相傳舜為廣開視聽求賢自輔,曾製作五明扇。殷周時期已出現了一種翟扇,那是用五光十色的野雞尾羽做成的,故有羽扇之說。《爾雅》中談道:以木曰扉,以葦曰扇。從這可推測,早期的扇子可能是長方形的葦編物。早期的扇子並非用來納涼,而是用作統治者禮儀之具,所以又叫儀仗扇。我國秦漢以後,扇子的形制主要有方、圓、六角等形,扇子的面料採用絲織的絹素,由於宮中用得多,故又稱宮扇,隋唐兩代,盛行於世的主要是紈扇和羽扇,以及少量的紙扇。宋以後,摺扇漸漸流行。明清時期,浙江、蘇州、四川等地盛產摺扇,題字作畫亦興於此。這一精湛的技藝從明代開始傳入歐洲,然後風行世界。

C.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了哪些中國書畫珍品

以下是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館藏中國書畫目錄 希望題主採納給分哦
五代 傳董源 溪岸圖 220.3 x 109.2 cm
傳董其昌 詩扇 17.0 x 52.1 cm
倪元璐 自書道中詩 16.8 x 47.9 cm
元 傳夏永 呂洞賓過岳陽樓圖 21.9 x 18.7 cm
元 傳王振鵬 大明宮圖 31.1 x 683.3 cm
元 傳王振鵬 金明池龍舟圖 34.3 cm x 53.8 m
元 傳趙孟頫 花溪浴馬圖 39.1 x 402.6 cm
元 倪敬 寒梅圖 106.5 x 24.8 cm
元 倪瓚 江渚風林圖 59.1 x 31.1 cm
元 倪瓚 秋林野興圖 98.1 x 68.9 cm
元 倪瓚 虞山林壑圖 94.6 x 35.9 cm
元 元人 人馬圖 45.1 x 38.1 cm
元 元人 仿吳道子觀音坐像 102.9 x 51.8 cm
元 元人 冬鴉禿木圖 41.6 x 37.3 cm (1)
元 元人 冬鴉禿木圖 41.6 x 37.3 cm
元 元人 摹張雨雙詩 29.8 x 160 cm
元 元人 摹李公麟九歌 32.1 x 467.4 cm
元 元人 摹李公麟蒙人馬駝圖 30.5 x 31.3 cm
元 元人 春郊牧羊圖 24.1 x 24.8 cm
元 元人 梅竹石圖 130.2 x 49.5 cm
元 元人 羅漢像 112.4 x 49.1 cm
元 元人 耕稼圖 26.7 x 506.4 cm
元 元人 蓮池水禽圖 141.6 x 67.9 cm
元 元人 詩扇
元 元人 釋迦三尊圖 96.5 x 48.9 cm
元 元人 高士觀梅圖 94.6 x 29.2 cm
元 元人 黑猿圖 24.4 x 23.8 cm
元 吳鎮 老松屈曲圖 166.1 x 82.6 cm
元 吳鎮 蘆灘釣艇圖 31.1 x 53.8 cm
元 吳鎮 高節凌雲圖 166.7 x 97.8 cm
元 唐棣 摩詰詩意圖 128.9 x 68.7 cm
元 唐棣 霜浦歸漁圖 134.3 x 86 cm
元 夏永 黃鶴樓圖 20.6 x 26.7 cm
元 姚彥卿 雪山行旅圖 98.1 x 54 cm
元 張可觀 露台觀月圖 26.7 x 24.8 cm
元 張羽 松軒春靄圖 92.1 x 31.8 cm
元 張遜 松石圖 90.8 x 41.9 cm
元 方從義 雲山圖 26.4 x 144.8 cm
元 李堯夫 達摩渡江圖 85.6 x 34.1 cm
元 李衎 竹石圖 189.9 x 55.2 cm
元 柯九思 仿文同竹枝圖 107.6 x 47.6 cm
元 王冕 斷橋香雪圖 113 x 50.2 cm
元 王振鵬 維摩不二圖 39.2 x 218.3 cm
元 王蒙 丹崖翠疊圖 67.9 x 34.3 cm
元 王蒙 空林草亭圖 25.1 x 28.3 cm
元 王蒙 素庵圖 136.5 x 44.8 cm
元 盛懋 秋林漁隱圖 102.6 x 33.3 cm
元 盛懋 秋林漁隱圖 26.7 x 33.7cm
元 盛著 秋江垂釣圖 25.9 x 27.4cm
元 羅稚川 古木寒鴉圖 132.1 x 80.3 cm
元 耶律楚材 送劉滿詩 36.8 x 283.8 cm
元 趙原 仿燕范山水圖 24.9 x 77.5 cm
元 趙原 晴川送客圖 95.3 x 35.2 cm
元 趙孟頫 即事絕句 133.4 x 53 cm
元 趙孟頫 雙松平遠圖 26.8 x 107.5 cm
元 趙孟頫 右軍四事 24.4 x 117 cm
元 趙孟頫一門 三世人馬圖 30.2 x 178.1 cm
元 趙蒼雲 劉晨阮肇入天台山圖 22.5 cm x 564 cm
元 邊魯 牡丹孔雀圖 169.9 x 102.2 cm
元 鄧宇 竹石圖 135.1 x 42.2 cm
元 錢選 蘭亭觀鵝圖 23.2 x 92.7 cm
元 錢選 梨花圖 31.3 x 96.2 cm
元 陸廣 丹台春曉圖 61.6 x 26 cm
元 顏庚 鍾馗嫁妹圖 24.4 x 253.4 cm
元 鮮於樞 石鼓歌 44.9 x 459.9 cm
元人 老僧月下讀經圖 74.6 x 33 cm
元明人 雲行雨施圖 44.8 x 190.8 cm
元明人 仿趙雍蒙人馬戲圖 26.7 x 172.7 cm
元明人 仿錢選歸去來辭圖 106.7 x 26 cm
元明人 宮苑嬰戲圖 139.4 x 76.2 cm
元末明初 仿王詵秋林鶴逸圖 24.8 x 25.4 cm
吳寬 喜雨詩 17.1 x 49.5 cm
唐 唐人 四十三行靈飛經墨跡 20.8 x 8.9 cm
唐寅 一年歌 17.3 x 49.8 cm
宋 仿周昉戲嬰圖 30.5 x 48.6 cm
宋 傳劉松年 春山曛暮圖 24.8 x 26 cm
宋 傳夏珪 澤畔疾風圖 26 x 27 cm
宋 傳屈鼎 夏山圖 45.4 x 115.3 cm
宋 傳李唐 觀瀑圖 25.1 x 25.7 cm
宋 傳李唐 重耳復國圖 29.4 x 828 cm
宋 傳李嵩 貨郎圖 26.4 x 26.7 cm
宋 傳李迪 寒柯山鷓圖 23.8 x 24.1 cm
宋 傳楊邦基 聘金圖 26.7 x 142.2 cm
宋 傳江參 百牛圖 31.8 x 221.8 cm
宋 傳燕文貴 江邨圖 24.1 x 25.4 cm
宋 傳燕文貴 秋山蕭寺圖 32.7 x 321.3 cm
宋 傳王齊翰 待詔挑耳圖 25.1 x 47.6 cm
宋 傳直翁 葯山李翱問道圖 31.8 x 84.5 cm
宋 傳趙令穰 江村秋曉圖 23.7 x 104.1 cm
宋 傳趙克夐 藻魚圖 22.5 x 25.1 cm
宋 傳閻次於 松壑隱棲圖 21.4 x 23
宋 傳閻次於 風雨維舟圖 24.8 x 27.3 cm
宋 傳陳居中 胡騎春獵圖 24.1 x 27.3 cm
宋 傳黃宗道 射鹿圖 24.6 x 78.9 cm
宋 周東卿 魚樂圖 30.8 cm x 593.7 cm
宋 夏珪 山市晴嵐圖 24.8 x 21.3 cm
宋 宋人 三猿得鷺圖 24.1 x 22.9 cm
宋 宋人 乞巧圖 161.6 x 110.8 cm
宋 宋人 仿周文矩宮中圖 26 x 146.7 cm
宋 宋人 仿夏圭溪口垂釣圖 23.2 x 23.8 cm
宋 宋人 仿夏珪冒雨尋庄圖 25.6 x 26.4 cm
宋 宋人 仿李成寒林策驢圖 161.9 x 100.3 cm
宋 宋人 仿范寬山水圖 166.1 x 104.5 cm
宋 宋人 仿馬遠松蔭玩月圖 25.4 x 25.4 cm
宋 宋人 仿馬遠洞天論道圖 24.8 x 25.2 cm
宋 宋人 佛祖降世圖 104.5 x 53.7 cm
宋 宋人 冬雁圖 31.4 x 28 cm
宋 宋人 別院春山圖 26.2 x 286.5 cm
宋 宋人 呂洞賓過岳陽樓圖 23.8 x 25.1 cm
宋 宋人 摹韓干圉人呈馬圖 30.5 x 51.1 cm
宋 宋人 新安汪氏譜牒 33.3 x 24.8 cm
宋 宋人 明皇幸蜀圖 113.7 x 82.9 cm
宋 宋人 春光先到圖 23.8 x 24.4 cm
宋 宋人 水牛圖 23.2 x 24.1 cm
宋 宋人 泛舟柳塘圖 23.3 x 24.9 cm
宋 宋人 猿鹿圖 17.8 x 22.2 cm
宋 宋人 琉璃堂人物圖 31.4 x 128.4 cm
宋 宋人 睢陽五老圖畢世長像 40 x 32.1 cm
宋 宋人 竹梅小禽圖 25.7 x 26.7 cm
宋 宋人 維摩詰經圖 27.9 x 794.7 cm
宋 宋人 蘆鷺圖 25.2 x 26.2 cm
宋 宋人 豳風圖 29.2 × 1398.9 cm
宋 宋人 雪景待渡圖 25.1 x 25.7 cm
宋 宋人 雪橋買魚圖 24.8 x 26.0 cm
宋 宋人 風雨拉纖圖 24.1 x 25.7 cm
宋 宋人 騎驢圖 64.1 x 33 cm
宋 宋徽宗 翠竹雙禽圖 33.7 x 55.4 cm
宋 宋高宗、馬和之 詩經國風畫意 27.8 x 663.6 cm
宋 張即之 行書杜甫樂游原詩殘卷 32.4 x 76.8 cm
宋 李公麟 孝經圖 21.9 x 475.6 cm.part1
宋 李公麟 孝經圖 21.9 x 475.6 cm.part2
宋 李結 西塞漁社圖 40.6 x 136.5 cm
宋 梁楷 澤畔行吟圖 22.9 x 24.3 cm
宋 米友仁 雲山圖 27.6 x 57 cm
宋 米芾 吳江舟中詩 31.1 x 557 cm
宋 蘇軾 墨竹圖 54.3 x 33 cm
宋 趙孟堅 梅竹三詩譜 34 x 353.1 cm
宋 趙孟堅 水仙圖 33.2 x 374 cm
宋 郭熙 樹色平遠圖 35.6 x 104.4 cm
宋 金處士 十王圖五幅 129.5 x 49.5 cm
宋 馬和之 詩經小雅鴻雁之什六篇圖 32.4 x 1304.9 cm
宋 馬遠 月下賞梅圖 25.1 x 26.7 cm
宋 馬遠 觀瀑圖 25.1 x 26 cm
宋 馬遠 高士觀瀑圖 29.1 x 27.6 cm
宋 馬麟 蘭圖 26.5 x 22.5 cm
宋 馬麟 春山喬松圖 25.2 x 26 cm
宋 高克明 溪山雪意圖 41.6 x 241.3 cm (1)
宋 高克明 溪山雪意圖 41.6 x 241.3 cm
宋 黃庭堅 廉頗藺相如列傳 33.7 x 1840.2 cm
宋 龔開 壺天樂圖 29.8 x 431.8 cm
宋元人 六馬圖 46.2 x 168.3 cm
宋光宗 五言聯團扇 21.3 x 21 cm
宋孝宗 池上詩團扇 22.9 x 24.4 cm
宋孝宗 漁父詩團扇 23.5 x 25.4 cm
宋理宗 暮春詩團扇 24.4 x 23.5 cm
宋理宗 枝上詩團扇 27.9 x 24.1 cm
宋理宗 湖上詩團扇 25.1 x 25.1 cm
宋理宗 潮聲聯團扇 20.8 x 22.1 cm
宋理宗 秋深聯團扇 23.7 x 17.8 cm
宋至明 傳宋徽宗 荔枝山雀圖三幅
宋高宗 天山詩團扇 23.5 x 24.4 cm
張鳳翼 七言律詩 15.9 x 49.5 cm
文彭 臨獻之地黃湯帖 15.2 x 48.3 cm
文徵明 三詩 16.2 x 51.4 cm
文徵明 夏日雨後書詩扇 16.2 x 49.5 cm
明 丁雲鵬 十八羅漢圖 21 x 233.7 cm
明 傳仇英 星宿神形圖 19.2 x 402 cm
明 傳仇英 清明上河圖 29.2 x 645.2 cm
明 傳仇英 白描羅漢圖 34.4 x 524.2 cm
明 傳仇英 韃靼狩獵圖
明 傳吳寬 扇面17.5 x 49.5 cm
明 傳周天球 扇面 17.5 x 54.0 cm
明 傳唐寅 冬景圖 18.4 x 51.1 cm
明 傳唐寅 墨竹圖 29.1 x 150.2 cm
明 傳唐寅 蕉葉睡女圖 20.3 x 61.0 cm
明 傳張弼 千字文 31.1 x 755.7 cm
明 傳彭年 書扇 16.5 x 47.0 cm
明 傳文嘉 湖岸亭圖 17.5 x 49.5 cm
明 傳文彭 扇面 19.1 x 53.3 cm
明 傳文徵明 山水 18.1 x 52.1 cm
明 傳文徵明 玉蘭圖 27.9 x 133 cm
明 傳王寵 扇面 17.1 x 50.8 cm
明 傳王穉登 扇面 16.8 x 49.5 cm
明 傳董其昌 仿米家山水圖 25.9 x 219.1 cm
明 傳藍瑛 仿黃公望山水 16.8 x 52.1 cm
明 傳陸治 山水 18.4 x 48.9 cm
明 傳陳洪綬 扇面 16.2 x 50.5 cm
明 傳陳洪綬 花瓶圖 162.2 x 60 cm
明 傳陳淳 花卉圖冊 32.5 x 57.3 cm
明 倪元璐 雲石圖 130.8 x 45.4 cm
明 劉俊 漢殿論功圖 166.4 x 106 cm
明 卞文瑜 秋窗讀易圖 26 x 108 cm
明 吳弈 篆書怡松卷首 32.4 x 144.8 cm
明 周天球 人日雪霽集虎丘詩頁 18.7 x 30.5 cm
明 周天球 扇面 18.3 x 53.7 cm
明 唐寅 垂虹別意圖 29.7 x 107.6 cm
明 唐寅 山水八段圖 32.4 x 413.7 cm
明 唐寅 春雷墨竹圖 17.3 x 49.8 cm
明 唐寅 答門生李子元詩 27 x 25.1cm
明 唐寅 致若容札 26.7 x 64.1 cm
明 唐寅 葦渚醉漁圖 72.2 x 37 cm
明 唐寅 薛濤戲箋 30.8 x 30.8 cm
明 唐寅 觀瀑圖 52.7 x 24.8 cm
明 夏昶 清風高節圖 203.4 x 59.7 cm
明 姚綬 文字飲詩書畫 23.3 x 77.2 cm
明 宋克 七言律詩 26.7 x 69.2 cm
明 宋珏 手札 22.4 x 24.4 cm
明 宋珏 手札 29.2 x 45.7 cm
明 居節 雨後詩 15.9 x 47.8 cm
明 張瑞圖 後赤壁圖 27.9 x 320 cm
明 張瑞圖 赤壁賦 28.9 x 19.1 cm
明 張路 習畫圖 148.9 x 98.7 cm
明 惲向 山水冊十開 26 x 15.2 cm
明 戴進 涉水返家圖 167.6 x 82.6 cm
明 文從簡 扇面 16.5 x 53.3 cm
明 文仲義 書扇 16.8 x 49.2 cm
明 文嘉 為項元汴作山水圖 117.5 x 39.8 cm
明 文嘉 致姚制函 21.6 x 38.7 cm
明 文彭 送林俊還閩詩稿 29.2 x 39.7 cm
明 文徵明 上岳丈吳愈函 22.9 x 30.8 cm
明 文徵明 東林避暑圖 31.8 x 108 cm(缺一幅)
明 文徵明 小楷陸機文賦 23 x 117.8 cm
明 文徵明 拙政園八景 26.4 x 27.3 cm
明 文徵明 瀟湘八詠冊頁 21.0 x 19.7 cm
明 文徵明 藂桂齋圖 31.6 x 56.2 cm
明 文徵明 高士隱居圖 95.3 x 45.7 cm
明 明人 仿仇英山水 37.9 x 240 cm
明 明人 仿仇英蘇惠織錦璇璣圖 25.6 x 311.8 cm
明 明人 仿吳鎮墨竹圖 31.8 x 665.5 cm
明 明人 仿夏圭長江萬里圖 59.4 x 487.7 cm
明 明人 傳吳鎮墨竹圖 34.3 × 527.7 cm
明 明人 傳李公麟神仙圖 34.0 x 215.9 cm
明 明人 四時山水圖 35.1 x 569.9 cm
明 明人 胡笳十八拍 28.6 x 1196.3 cm
明 李喬 書扇 16.5 x 51.4 cm
明 杜堇 伏生受經圖 147 x 104.5 cm
明 楊文驄 書扇 16.8 x 53.3 cm
明 汪懋麟 書扇 15.9 x 48.9 cm
明 沈仕 雙詩 18.4 x 49.5 cm
明 沈周 四季花卉圖 27.5 x 504.8 cm
明 沈周 溪山秋色圖 20.6 x 640.7 cm
明 沈周 雨夜幽寂圖 79.7 x 33.3 cm
明 沈周、文徵明 山水合璧圖 36.8 x 1729.3 cm
明 沈度 致梁仲仁書 26 x 33.7 cm
明 焦竑 手札 27 x 16.8 cm
明 王寵 致南村書 25.7 x 34.0 cm
明 王穉登 七言詩 18.1 x 51.4 cm
明 王穉登 殘稿 24.4 x 40.2 cm
明 王穉登 短札 24.6 x 13.5 cm
明 王衡 書詩 19.1 x 56.5 cm
明 王鏊 書詩 17.1 x 50.2 cm
明 王鏊 尺牘 24.1 x 29.2 cm
明 王鏊 贈別詩 207 x 63.5 cm
明 范允臨 書扇 17.8 x 53.3 cm
明 莫是龍 書花底詩 15.2 x 48.4 cm
明 董其昌 書謝惠連雪賦 26.7 x 183.7 cm
明 董其昌 仿古山水冊頁 32.1 x 23.2 cm
明 董其昌 山水八景冊頁 24.4 x 16 cm
明 董其昌 王維五言絕句詩 188.9 x 74.3 cm
明 董其昌 致陳繼儒二札 23 x 23 cm
明 董其昌 荊溪招隱圖 26 x 92.6 cm
明 藍瑛 仿宋元圖冊 31.6 x 24.8 cm
明 藍瑛 春江漁隱圖 184.8 x 90.8 cm
明 藍瑛 紅友圖 148.9 x 47.3 cm
明 薛明益 手札 14.6 x 45.7 cm
明 謝環 杏園雅集圖 37.1 x 243.2 cm
明 趙左 仿大痴山水 24.4 x 631.5 cm
明 邢侗 蘭州詩 15.2 x 48.3 cm
明 鄒之麟 書詩 16 x 52.4 cm
明 鄭重 搜山圖 27 x 847.1 cm
明 錢榖 蘭亭修契圖 24.1 x 435.6 cm
明 阮大鋮 書扇 17.8 x 50.2 cm
明 陸應陽 書扇 15.1 x 46.7 cm
明 陸治 桃花錦浪圖 16.5 x 46.7 cm
明 陸治 種菊圖 106.7 x 27.3 cm
明 陳元素 書詩 17.5 x 53 cm
明 陳名夏 書扇 16.5 x 52.1 cm
明 陳洪綬 准提佛母法像 125.1 x 48.4 cm
明 陳洪綬 扇面合冊 24.1 x 52.1 cm
明 陳洪綬 摹古冊頁 17.8 x 17.8 cm
明 陳洪綬 林亭清話圖扇面 20.3 x 55.9 cm
明 陳洪綬 畫冊 22.2 x 9.2 cm
明 陳洪綬 陳小蓮 雜畫冊十一開 22.2 x 21.7 cm
明 陳淳 溽暑花卉圖 320.4 x 99.7 cm
明 陳淳 重陽詩 17.1 x 51.4 cm
明 陳繼儒 書李白登廬山觀瀑布詩 18.4 x 51.4 cm
明 陳繼儒 書詩 16.5 x 49.5 cm
明 陳繼儒 劉敬仲記 30 x 15.6 cm
明 陳繼儒 詩贈董其昌 21.9 x 29.8 cm
明 項元汴 山水詩畫 30.2 x 92.7 cm
明 項聖謨 山水花鳥冊頁 28.3 x 22.5 cm
明 項聖謨 梅枝圖16.5 x 50.8 cm
明 項聖謨 秋景圖頁 24.8 x 33 cm
明 魏之克 金陵四季圖 31.3 x 1183.6 cm
明 黃道周 松石圖 173 x 47 cm
明 龔鼎孳 書扇 16.5 x 52.1 cm
明清人 仿李公麟白蓮社圖 30.2 x 593.1 cm
明清人 仿李公麟群仙理佛圖 34 x 215.9 cm
明清人 仿趙孟頫山陰修契圖 33.3 x 348 cm
明清人 仿趙孟頫相馬圖 30.5 x 102.9 cm
明清人 仿郭忠恕洛陽輞川圖 31.8 x 490.2 cm
明清人 傳仇英仿李昭道湖畔宮圖 35.9 x 27.0 cm
明清人 傳倪瓚九龍山居圖並十三跋 27.9 x 146.1 cm
明清人 傳李公麟龍王請齋圖 147.3 x 28.9 cm
明清人 傳沈周 四松圖 154.0 x 60.3 cm
明清人 傳沈周 帆艇圖 24.4 x 37.6 cm
明清人 傳沈周 柳亭圖 24.3 x 37.5 cm
明清人 傳沈周 秋葉圖 24.4 x 37.8 cm
明清人 傳沈周 過橋圖 24.4 x 37.6 cm
明清人 傳沈周山水 17.5 x 52.7 cm
明清人 傳沈周秋渚浴禽圖 29.2 x 453.1 cm
明清人 傳錢選洗象圖 34.0 x 57.2 cm
明清人 傳陳淳山水 32.7 x 750.6 cm
明清人 養正圖十則 34.3 x 52.1 cm
明清人 寫經三卷
明清人 摹趙孟頫西成歸樂圖 22.9 x 89.5 cm
明清人 翎毛圖 32.9 x 199.7 cm
楊妹子 春日詩團扇 23.2 x 24.4 cm
楊妹子 薔薇詩團扇 23.5 x 24.5 cm
沈周 為漢文詩 16.5 x 47 cm
清 傳八大山人 書畫冊頁 19.7 x 17.6 cm
清 傳惲壽平 山水 17.5 x 52.1 cm
清 傳惲壽平 桂圖 20.6 x 30.5 cm
清 傳惲壽平 百花圖 41.9 x 649 cm
清 傳惲壽平 菊圖 30.2 x 20.6 cm
清 傳査士標 書扇 15.9 x 51.4 cm
清 傳王原祁 仿倪瓚山水 16.5 x 49.5 cm
清 傳王時敏 山水 16.5 x 52.1 cm
清 傳王翚 中秋夜景圖 57.2 x 40.6 cm
清 傳王翚 仿燕文貴山水 16.5 x 48.9 cm
清 傳王翚 采苓圖 17.1 x 50.8 cm
清 傳王鑒 仿徽宗山水 16.2 x 52.1 cm
清 傳王鐸 扇面 16.2 x 51.4 cm
清 八大山人 與文玉書 17.1 x 49.5 cm
清 八大山人 雙鷹圖 187.3 x 90.2 cm
清 八大山人 山水冊頁 18.7 x 23.2 cm
清 八大山人 山水十二冊頁 25 x 34 cm
清 八大山人 致鹿邨先生十札 19.7 x 13.8 cm
清 八大山人 荷塘戲禽圖 27.3 x 205.1 cm
清 八大山人 魚石圖 135.3 x 61 cm
清 弘仁 幽谷泉聲圖 102.9 x 41 cm
清 惲壽平 臨帖三種 17 x 50.8 cm
清 惲壽平 仿宋元諸家山水冊 27 x 39.7 cm
清 惲壽平 夏夜荷塘圖 209.1 x 98.3 cm.jpg
清 惲壽平 花卉 17 x 50.8 cm
清 樊圻 為玉翁作山水冊 15.2 x 18.9 cm
清 樊圻 山水冊 16.8 x 20.3 cm
清 法若真 畫說 31.1 x 367 cm
清 王原祁 為瞻亭作山水 95.3 × 47 cm
清 王原祁 仿吳鎮山水圖 108.6 x 51.4 cm
清 王原祁 江國垂綸圖 26 x 146.1 cm
清 王原祁 輞川圖 35.6 x 545.5 cm
清 王時敏 仿黃公望山水 15.7 x 49.5 cm
清 王時敏 仿黃子久山水圖 134.6 x 56.5 cm
清 王時敏、王鑒 仿古山水冊 25.7 x 16.5 cm
清 王翚 仿巨然燕文貴山水圖 31.1 x 402.3 cm
清 王翚 仿李成雪霽圖 112.7 x 35.9 cm
清 王翚 太行山色圖 25.3 x 209.4 cm
清 王翚 康熙皇帝南巡圖第三卷(濟南至泰山) 67.9 x 1393.8 cm
清 王翚 溪山雨霽圖 114 x 45.4 cm
清 王翚 雨過山圖 16.4 x 49.2 cm
清 王翚、王時敏 仿古山水冊 22 x 33.8 cm and 25.4 x 33 cm
清 王鑒 仿古山水冊頁 29.8 x 31.4 cm
清 王鐸 尺牘 27.3 x 15.2 cm
清 王鐸 山水圖 55.9 x 27 cm
清 石濤 五詩 17.5 x 44.5 cm
清 石濤 人物山水圖 21.6 x 28.6 cm
清 石濤 十六羅漢圖 46.4 x 598.8 cm
清 石濤 四季景觀冊頁 21 x 31.4 cm
清 石濤 尋仙冊頁 14.9 x 27.3 cm
清 石濤 山水 17.5 x 44.5 cm
清 石濤 歸棹冊頁 21.1 × 13.5 cm
清 石濤 游張公洞之圖 45.9 x 286.4 cm
清 石濤 秋林人醉圖 161 x 70.5 cm
清 石濤 重陽山水 71.6 x 42.2 cm
清 石濤 野色冊頁 27.6 x 24.1 cm
清 石濤 題忍菴畫像 58 x 136.8 cm
清 石濤 黃山三十六峰意圖 205.9 x 78.7 cm
清 翁同龢 一筆虎 129.5 x 67.3 cm
清 鄭燮 蘭竹圖 34.9 x 374.7 cm
清 鄭燮 遠山煙竹圖屏 179.1 x 68.3 cm
清 金農 為馬曰琯作畫詩 16.8 x 26.4 cm
清 金農 冊頁 28.6 x 23.8 cm
清 金農 梅花冊頁 25.4 x 29.8 cm
清 髡殘 石樑飛瀑圖 125.7 x 61 cm
清 龔賢 雲山居圖 325.1 x 112.4 cm
清 龔賢 冬景山水圖 165.7 x 48.9 cm
清 龔賢 十二月令山水冊 30.2 x 62.9 cm
清 龔賢 山水冊 22.2 x 44.1 cm
清 龔賢 樹景山水冊 15.9 x 19.1 cm
清 龔賢 水墨山水冊配詩 27.3 x 41 cm
王谷祥 五言律詩兩首 16.2 x 47.3 cm
王鐸 臨虞世南賢兄帖 16.8 x 52.7 cm
祝允明 書陳鶴詩 19.1 x 49.5 cm
董其昌 節書歸去來辭 17.5 x 50.5 cm

D. 描寫四季的花的詩句

1、惠崇春江晚景(宋)蘇軾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2、江南春(唐)杜牧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3、春曉(唐)孟浩然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4、絕句(唐)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5春日宋·朱熹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6江畔獨步尋花杜甫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7早春(初春小雨)唐·韓愈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8游園不值.宋·葉紹翁.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E. 團扇的寓意

團扇還有一個別稱叫做合歡扇,最早寓意是指對新婚男女的祝福,後來慢慢的引申為對一個家庭的祝福,祝願家庭美好,闔家歡樂。在婚嫁習俗中出嫁的女子需要准備兩把團扇,新郎接上新娘後,新娘後扔掉手中帶紅包的團扇,這代表了新娘扔掉自己的娘家的壞習慣,丟掉壞毛病,帶著優點嫁入夫家,做一個賢妻良母。
一、團扇在婚禮中的寓意
1、形狀

從團扇的形狀上來說,大多數採用的是圓形,從而也有吉祥的寓意,寓意著婚後新人團團圓圓,婚姻美滿幸福。

2、說法

團扇還有一個別稱叫做合歡扇,最早寓意是指對新婚男女的祝福,後來慢慢的引申為對一個家庭的祝福,祝願家庭美好,闔家歡樂。

3、習俗

在婚嫁中出嫁的女子需要准備兩把團扇,新郎接上新娘後,新娘後扔掉手中帶紅包的團扇,這代表了新娘扔掉自己的娘家的壞習性,丟掉壞毛病,帶著優點嫁入夫家,做一個賢妻良母。

二、團扇在婚禮中的作用
1、遮羞

婚禮時候團扇的主要作用其實相當於是紅蓋頭,有遮羞的說法,女子本嬌羞,在中國古代更是,沒有結婚是不能見面的,所以用紅蓋頭或者團扇遮面。

2、配飾

在現代中式團扇主要的作用是配飾,秀禾服搭配上中式獨特的團扇,加上現代工藝的結合,團扇成為婚禮新娘手中不可多得的精美飾品,搭配起來非常的好看高雅。

3、吉祥物

當然還有的說法就是團扇代表了吉祥的寓意,其實中式婚禮中的團扇相當於是西式婚禮中的手捧花,是幸運與幸福的承載物,代表了新人即將開始的幸福人生,相當於是吉祥物。

F. 團扇是什麼

圓形或近似圓形,柄不長,多為唐代女性隨身佩帶,中國團扇一般在扇回面畫上仕女圖答。日本通常用在藝伎表演時,古代日本有用其作為族徽。團扇系中國的發明,又名紈扇,而後傳入日本。摺扇系日本發明,而後傳入中國。日中兩國人民的共同智慧豐富了人類的生活。在日中交流史上不能不說是一件有趣的事。團扇在奈良時代由唐朝傳入日本。在日本最初使用團扇的是宮廷貴族。到平安時代末期,才允許一般庶民百姓使用。當時無論中國或日本,就團扇形狀而言,只有圓形和方形,圓形使用量大,所以稱其為團扇。]

G. 哪種團扇仙人掌的芒刺粗大不易脫落

關注
一提到仙人掌,可能很多人都會有一種厭煩的感覺因為他們全身長滿了刺,讓人無法靠近,但是有一些仙人掌會長的非常驚人,不僅僅是他們頑強的生命力,還有他一道開花季節開出的美麗的花,那種顏色讓我們簡直嘆為觀止,也許你的心中始終以為所有的仙人掌都像你見到的黃大刺一樣,今天我們就介紹幾種大家平時在生活中很難見到的團扇類仙人掌,有的價格現在還是非常的高,但是他們卻令很多人不斷追求,成為專門養護的高級品種,因為他們值得呵護。

海狸尾團扇:這是我首先說的一個品種,他一度讓人著迷,也是比較容易買到的品種,因為掌片長的寬大厚實而扁平,很想海狸的尾巴所以叫海狸尾團扇,生長季節海狸尾的顏色是藍灰色叢生在透氣疏鬆的顆粒或者岩石上,在溫差大的環境中它的葉片會呈現紫紅色,喜歡充足的光照,也很耐寒,是一種非常適合在花園或者陽台養護的,開花也是一簇簇的非常漂亮,有黃色,紫色,白色等,可以營造出地中海風格的花園

聖麗塔團扇:聖麗塔仙人掌的葉片更加圓一些,原產地在墨西哥,他的顏色也比海狸尾更加鮮艷,不僅耐寒而且在缺水的情況下也能長久存活,喜歡生長在排水良好的土壤中,一到冬季或者溫差大的季節聖麗塔的葉片就會變成紫紅色看上去非常迷人,它的花期是春天,開出一簇簇黃色的花朵,花謝以後還會結出紫色的果實,也是一個非常值得擁有的品種。

野狐團扇:野狐這個仙人掌品種是一個對多刺品種,看上去感覺無法觸碰,掌片上生長著無數小刺,一簇簇白色帶有黃色絨毛的刺密密麻麻的長在葉片上,這也許是為什麼叫野狐了,只能看著有一種神秘感,他更加強健,現在在國內慢慢在流行,認識的人也不是特別多,原產地在美國加利福尼亞,是一個非常少見的品種。

花火團扇:這個也是多刺仙人掌,相比於野狐,花火的身上沒有大的硬刺,而是一堆堆的細小黃色的絨毛,他生命里也很堅強,喜歡乾燥的生長環境,怕水澇,雖然被尖刺覆蓋,不過掌片整齊的排列著,也是許多人追求的一種不錯的團扇仙人掌。

甜橙戚風:不光名字好聽,這也是一種大花仙人掌品種,橙色的花朵非常漂亮,他原產地是墨西哥,耐寒耐旱,是一種非常好養的品種,他的刺也相對比較少,到了冬季他的葉片邊緣會變成紫紅色,看著非常漂亮,平時呈現綠色稍微有一點藍色的感覺,肉很厚實。

猿拘團扇:這種仙人掌看上去更加霸氣,褐色的長長的像鋼針一樣的刺遍布全身,即使零度以下也不會有什麼問題,他的掌片和其他品種一樣也可以變成紫紅色,相比於其他品種他們更加低矮叢生,他的花朵是很特別的,直徑很大的橘黃色的花朵,花朵的中心帶著紅色的夾心,看上去多了一些特別。
這些仙人掌是不是很特別呢?如果有時間就選一種喜歡的自己養殖吧。

H. 團扇的寓意是什麼

團扇的寓意如下:

1、從最初團扇的形狀都是圓形的來看,象徵了團圓美滿之意。

2、團扇也被叫做合歡扇,最早寓意對新婚男女的祝福,後來慢慢也引申為對每一個家庭的祝願,闔家歡樂。

其實來說,團扇的出現還要在中秋這一傳統節日之前,直至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後,人們就開始將團扇與中秋相聯,原因有兩個,其一,二者都與團圓相關,中秋本就是團圓佳節,而團扇就寓意團圓。其二,團扇形似明月,中秋賞月也是一大雅事。

古代書畫詩詞中不乏有以團扇比月者,從最早的漢班婕妤的詩作《團扇歌》中:「裁作合歡扇,團圓似明月。」到明唐伯虎《秋風紈扇圖》上的題句:「秋來紈扇合收藏。」,無一不提及秋夕與團扇之聯系。

因此團扇主要象徵著美滿團圓。

(8)四季花卉團扇擴展閱讀:

團扇呈圓形或近似圓形,柄不長,多為唐代女性隨身佩帶,中國團扇一般在扇面畫上仕女圖。日本通常用在藝伎表演時,古代日本有用其作為族徽。團扇系中國的發明,又名紈扇,而後傳入日本。

中國扇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與竹文化、儒文化有著密切關系。歷來中國被譽為制扇王國之稱。構造精製,經能工巧匠精心鏤、雕、燙、鑽或名人揮毫題詩作畫,使扇子藝術身價百倍。

團扇的主要材料是:竹、木、紙、扇、象牙、玳瑁、翡翠、飛禽翎毛、其它棕櫚葉、檳榔葉、麥桿、蒲草等也能編強或製成各種千姿百態的日用工藝扇、造型優美。

I. 古代的團扇,它到底有著怎樣的起源與發展

扇子是實用之物,可以扇風取涼。中國人嚮往美,在扇柄扇骨上雕刻花紋,在扇面上作畫、書寫詩詞歌賦,逐漸扇子成為了藝術品,成為了大家喜愛收藏的東西。

中國扇文化起源於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在烈日炎炎的夏季隨手摘取植物葉或禽羽進行簡單的加工,遮擋太陽,搖動扇面產生風,因此把扇子稱為障日,這便是扇子的初源。

輕羅小扇從權力的象徵到走入尋常百姓家,承載了文人騷客的詩詞歌賦,記錄了歷史的變遷,成為了智慧的象徵。你可曾擁有屬於自己的一把輕羅小扇呢?

J. 團扇的由來

團扇又叫絹宮扇、紈扇、、羅扇,它出現於羽扇之後、摺扇以前。

熱點內容
鄒平花卉批發 發布:2025-09-28 19:37:48 瀏覽:515
花盆栽怎樣 發布:2025-09-28 19:37:48 瀏覽:47
花像紫丁香 發布:2025-09-28 19:37:11 瀏覽:152
無錫梅園梅花節 發布:2025-09-28 19:30:49 瀏覽:768
寫插花的詩詞 發布:2025-09-28 19:24:27 瀏覽:989
棗樹老莊盆景圖片大全 發布:2025-09-28 19:19:58 瀏覽:423
荷花圓稿 發布:2025-09-28 19:18:42 瀏覽:457
球形花卉設計 發布:2025-09-28 19:15:19 瀏覽:762
梅花管工藝 發布:2025-09-28 19:07:14 瀏覽:702
蘭花素描圖片大全大圖 發布:2025-09-28 19:06:00 瀏覽: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