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面藝花饃名字

面藝花饃名字

發布時間: 2022-04-18 20:56:14

❶ 花饃在什麼地方製作

花饃是中國民間麵塑品,也稱「面花」 。聞喜花饃是山西省運城市聞喜縣的傳統名點,因花式各樣而命名。聞喜花饃盛行於明清,已有1000多年歷史,已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完整的創作體系。
花饃同樣以美味著名。 聞喜花饃有「花糕」、「花饃」、「吉祥物」、「盤頂」四大系列200多個品種。2008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並於2010年在上海世博會展出。在2012舉辦的「中國·聞喜花饃文化節」上創造了四項世界紀錄。
鄉間逢年節都要蒸制花饃。如春節蒸大饅、棗花 、元寶人 、元寶籃;正月十五做面盞、做送小孩的面羊、面狗、面雞、面豬等 ;清明節捏面為燕;七巧做巧花( 巧餑餑 ) , 形如石榴、桃、虎 獅 、魚 等;四月,出嫁女兒給娘家送「面魚」,象徵豐收 ;也有女兒出嫁作陪嫁用的「老虎頭餛飩 ;寒食節上墳時用「蛇盤盤」以示消災;做春燕表示春回大地;嬰兒滿月做「囫圇」謂之「龍鳳呈祥」、「猛虎驅邪」;老人祝壽用「大壽桃」等等。花饃在民間依不同歲時和用途有各種形式。

❷ 花饃的種類

花饃的品種繁多,玲琅滿目,既有食用性花饃,又具有觀賞性,二者兼有之。既有糕類、饃類、吉祥物類、盤頂類,也有插棍式、吊線式、浮雕式、雕式、微雕式、仿效式等,題材十分廣泛,製作非常講究,諸如浮雕式的「嫦娥奔月」、「五龍碑雕」、「八仙過海」、「麻姑獻壽」等系列花饃藝術,令人嘆為觀止,其工藝和收藏價值十分可觀。

❸ 花饃是哪個民族的習俗

花饃是漢族民間麵塑品,也稱「面花」 。
花饃是漢族傳統名點,因花式各樣而命名為花饃。花饃盛行於明清,已有1000多年歷史,已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完整的創作體系。 花饃有「花糕」、「花饃」、「吉祥物」、「盤頂」四大系列200多個品種。
鄉間逢年節都要蒸制花饃。如春節蒸大饅、棗花 、元寶人 、元寶籃;正月十五做面盞、做送小孩的面羊、面狗、面雞、面豬等 ;清明節捏面為燕;七巧做巧花( 巧餑餑 ) , 形如石榴、桃、虎 獅 、魚 等;四月,出嫁女兒給娘家送「面魚」,象徵豐收 ;也有女兒出嫁作陪嫁用的「老虎頭餛飩 ;寒食節上墳時用「蛇盤盤」以示消災;做春燕表示春回大地;嬰兒滿月做「囫圇」謂之「龍鳳呈祥」、「猛虎驅邪」;老人祝壽用「大壽桃」等等。花饃在民間依不同歲時和用途有各種形式。

❹ 花饃的來歷

面花俗稱「花饃」,在中國黃河流域和陝西關中農村流傳甚廣,它是民間一種食文化的傳遞和民間藝術的交流。面花既是觀賞性極強的食用品,又是反映民間風情的藝術品。是關中農村紅白喜事、四時八節饋贈親友的珍貴禮品。
面花內涵豐富,造型千姿百態、粗獷生動、誇張變體:有的富麗堂皇,有的潔白如玉;大的有一米多高,要用三四十斤面做成;小的則玲瓏剔透,只有幾厘米大。飛禽走獸、花鳥魚蟲、歷史人物、民間傳說,均在勤勞的農婦手中變成栩栩如生的藝術造型。
在地處八百里秦川,被譽為「面花之鄉」的華縣、合陽縣等地,村村戶戶的普通百姓家都能做一手漂亮美觀的「花饃」。華縣農村女兒出嫁娘家送的「大谷卷」花饃恰是由虎頭、龍身、魚尾巧妙而完美地組為一體,十分生動壯觀,形在像與不像之間變化,活龍虎現。澄城縣過春節要蒸雙魚、雙雞的墜燈饃、虎饃、棗山和十二生肖造型的面花。彬縣正月十五有「追婿看女」送面花的習俗。西府岐山縣民間「二月二」有送「花花」的風俗。合陽縣洽川清明節娘給第一年出嫁的女兒要送「娃女」面花。而清明祭祖的各種大型面花,要兩個人抬,頗為壯觀。端午節是看女的重要日子,娘家要給出嫁的女兒做一對娃娃插花。還有九月九重陽節,都是有娘家給新出嫁的女兒送花饃。 希望可以幫到你 望採納 謝謝

❺ 聞喜花饃的介紹

聞喜花饃是山西省運城市聞喜縣的漢族傳統名點,是人工用面做成的各種樣式的饅頭,因花式各樣而命名為花饃。聞喜花饃盛行於明清,已有1000多年歷史,已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完整的創作體系。 聞喜花饃有「花糕」、「花饃」、「吉祥物」、「盤頂」四大系列200多個品種。聞喜花饃2006年入選山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並於2010年在上海世博會展出。在2012舉辦的「中國·聞喜花饃文化節」上創造了四項世界紀錄。

❻ 花饃的歷史起源

❼ 捏麵人的著名作品

山西春節面人造型簡潔渾厚、朴實雅潔,是自然崇拜、宗教思想、心理意識、造型語言的綜合凝聚物。造型一般是外型整潔、概括,內蘊飽滿豐富,既有幾何直線形式,又有飽含秦漢遺風的適合紋樣,還有更加具象的獨具民間造型風格的人物、動物、植物形象。將各種不同的造型意識融合一體構成了獨特的民俗節日內容,形成了特殊的民間藝術形式。面人——民間俗稱「面人」、「面羊」、「花饃」等,流行於整個黃河流域,甘肅、寧夏、陝西、內蒙古、山西、河南、河北、山東都有製作面人的習俗,各地叫法不一,形態各有特點。」就全省而言,山西面人造型誇張、生動,用色明快、大方,風格粗獷、朴實、簡練,並富有雅拙的美感,而且有著鮮明的民間和地方特色。
時下,走進鄉下農戶家中,常常會看到幾個婦女圍在一起忙碌著,手中操持著刀、剪、筷、梳等工具,將已發酵揉勻的面團,經過搓、捏、切、壓、剪等工序之後,只只神態各異的「燕子」便出現在面前。待上籠蒸熟後,再經過點睛、畫羽、著色,但見「飛燕兒」有的輕盈靈巧,有的嬌憨稚拙,彷彿真的活了一般。插在由村童從野外采來的沙棘枝條尖刺上的只只「飛燕兒」,千姿百態,活靈活現,恰似一幅「春燕鬧枝頭」的畫卷。這種既能食用,又可觀賞的農家面人食品,為早春三晉大地帶來幾多亮麗景緻。
起源發展
山西麵食花樣繁多,人們不僅把麵食當做一日三餐主食,還精心用麵粉塑造出各式各樣的「面花」,表達內心的精神世界和對生活的美好願望。這就是山西面人,堪稱「可以食用的藝術品」。興盛於民間流傳至今天
山西面人興盛於民間,流傳至民間,面人形式、用途、色彩都與當地民俗活動、民俗風情緊密聯系並發展變化著。它們大多出自家庭婦女之手,山西城鄉大部分家庭婦女都會捏制,而且普遍都會捏制多種造型,由於是自做自用,盡管水平不一,並不影響食用,而後延續到城市,發展到通過非食用的,防腐、防乾裂、易存放的配比特點,用藝人靈巧的雙手,捏制出精細的、生動的、有故事情節的、有文化內涵的純觀賞意義的面人藝術品。
在晉北,雕塑之都大同的劉先生(餐霸面人)小時候就看著媽媽蒸花饃,到現在依然在研發製作,形成獨到的製作手法。他對山西面人情有獨中,「過去絕大多數的山西民間面人只是一種被裝飾過的食品。那時候逢年過節或誰家有事都是村民幫忙一起做,婚喪嫁娶、嬰兒滿月、老人祝壽,都要捏製作為饋贈禮物,這種家家戶戶都要進行的民間活動,在那時造就了大批捏制的能工巧匠,而且世代相傳,流傳至今。」
造型特點
就全省而言,山西面人造型誇張、生動,用色明快、大方,風格粗獷、朴實、簡練,並富有雅拙的美感,而且有著鮮明的民間和地方特色。一團面在手隨意搓揉,用小竹簽靈巧地刻畫,短短幾分鍾,動物、花草、人物、吉祥物等等各式面人作品就躍然指尖,它們有的龍騰虎躍,有的婷婷玉立、栩栩如生,見者無不為之叫絕,具有很強的藝術魅力,其中不少作品在省、市乃至全國的工藝美術展覽中獲獎,有的作品還參加了國際展覽銷售。
這些用面製成的藝術品,以造型藝術的身份出現在市面,也不過就是這幾年的事,山西人的世代文化積淀和創作者絕無功利的思想以及他們的熱情和才思,使它出於俗而脫於俗,形成一種樸素的民間市井文化,不但為節日增添喜慶氣氛,如今已成為一種獨有的地方民俗。
傳承與發展
從手指頭上產生的面人製品,受歷史發展的影響,受北方大氣的陶冶,這般有趣,這般有情,逐漸在市場中嶄露頭角。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機械化生產逐步代替手工業,包括面人藝術在內的許多民間工藝在市場的空間越來越小。山西面人藝術作為一種藝術品要想讓市場接受,要想取得好的經濟效益,還需在傳承的基礎上大打「創新」牌,不斷發展。
經過面人藝人長期摸索,現在的面人作品不霉、不裂、不變形、不褪色,因此為旅遊者喜愛,成為了饋贈親友的紀念佳品。綿山旅遊餐飲部高級營養師王蒞說,「傳統的山西民間面人主要以白面為原料,經過揉面、造型、籠蒸、點色而成,成品的單一化已不能滿足現代人多元的需求,我們經過研發,在傳承傳統工藝的同時,在用料及用色上加入健康理念,現在的山西面人製品既有裝飾性,又是營養品、調味品,很受歡迎,同時將面人這種民間工藝,引進餐飲殿堂,它也和食雕一樣,擔當起點綴和美化菜餚、烘托宴席氣氛的作用。」在2010山西介休第三屆清明寒食精品展中,各式用蔬菜汁調配捏製成的面人作品,不但色彩艷麗而且營養豐富。活面製作發展為活面與死面相結合、生面與熟面相結合,還通過原色與染色的多種處理方法,使面人造型色彩等方面都有了新突破。捏、剪、割、搓、拼、擠、夾、壓、盤、疊、鑲嵌、組合、壓紋、壓花,根據不同的題材內容,再作適當調整與取捨,展品件件精美絕倫。山西歷史厚重,面人藝術在這塊豐厚的土壤中有取之不盡的三晉文化題材,太原麵食店山西烹飪大師倪子良說,「山西面人在各地區有非常好的群眾基礎,熱愛、從事山西面人的人群也在逐漸擴大,上至七旬老翁,下至幾歲的娃娃都用他們的作品,反映著當今山西人的幸福生活。山西麵食名揚海內外,麵食與面人有著難以分割的緊密聯系,我們也將通過不同形式的展覽、旅遊推介會、旅遊景區展示或手工藝品博覽會,把山西面人推向市場,讓更多的人認識山西面人藝術,從而擴大影響。名字叫《吹吹打打迎新娘》的一件微縮的面人作品,歡天喜地走進了上海世博會的展區。
山西面人,它紮根於民間,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它濃郁的地方韻味,吸引著眾人的目光,不管時代如何變遷,傳承技法如何開拓創新,它終會代代相傳,永不褪色!
春節民俗
源於先秦而成型於漢代的中國節日風俗,是人類認識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積淀物。春節是人們對物候歷法認識上的一個關鍵節日,所以對春節的祭祀活動顯得尤其隆重,精美的面人隨著人們的心理需求應運而生,並成為節日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
春節山西民間面人的主要功能是對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禱,是追求豐衣足食,萬事如意的生活理想的體現。春節的面人在造型意識上,大多是抽象性的、信仰性的、理想性的。供奉天地的叫棗山,祭供灶神的叫飯山、花糕,形制都較大,謂之米面成山,晉南傳說是為紀念大禹治水而作的。祖靈前一隻面羊為牲祭之俗,以表虔誠之意。長輩送兒孫後輩「錢龍」意在引錢龍入府、招財進寶,……另有各種點彩的帶花饃饃,便是酬賓待客訪親探友的講究禮物。
晉北人家供神所用棗山是頗為講究的。這是因為它是作為一種祭物而出現的。人們認為它有著某種超於自我的神秘力量,是人與神的交流橋梁。製作時把發好的面擀成大三角形,上面鋪一層紅棗,再用面做成盤雲、盤龍、盤兔、如意紋樣,間或點綴以連理、元寶、下山虎、上山鹿、瓜果之類,以五穀雜糧點睛鑲鼻,蒸出鍋來、綿穎憨實,潔白的面與深紅的棗、五彩的糧、豆形成色彩上整體的對比效果。大年初一迎神之時供於神位之前是說米面成山,表達一種豐衣足食的美好願望。一些地方還要在旺火上燃點柏柴,烤食花饃,謂之避邪饃饃,保一年無災無病,平安吉利。晉南面花中還有「五子登科」、「巧公巧母」、「萬事如意」等造型。
無論是棗山、飯山還是花糕、可說是在這一隆重的節日中,鄉間的百姓們自己創作的一種心靈崇拜物,一種寄託心願的方式。至於錢龍,則是一種類似於蟾的三足理想動物,表達民眾一種嚮往富裕的思想。有些地方在臘月廿三祭灶時還要灶馬灶雞等作為供奉。這些供物既是供品又是崇拜物,實質上仍是食品,未了總要分而食之的。正是這些復合性功能使它成為一種最易普及、最易傳承的藝術形式。 「天下麵塑出穆李。」據碑文記載,清咸豐二年江西弋陽的米塑藝人王清原、郭湘雲來到穆李村,與當地的花供藝人郝勝、楊白四合作,把米塑與花供技藝結合起來,形成了今天的「曹州面人」。從此,「曹州面人」脫離民俗功用,成為一種集觀賞和把玩於一體的民間工藝品。除了它生動形象、粗獷、豪放、鄉土氣息濃的藝術風格外,「曹州面人」的持久保持期,也是其另一魅力。
在麵塑藝術的發展過程中,穆李村面人藝人走南闖北,影響全國,逐漸形成了三大流派,即山東菏澤的李派、北京的湯派、上海的趙派。三派各具特色,而菏澤市李派一直獨占鰲頭,其代表人物先後有李俊興、李芳清、穆緒建等。
市面人協會副主席穆緒建告訴筆者,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民俗藝術越來越感興趣,而面人作為一種藝術品,也越來越受到人們喜歡,面人藝人的收入自然是水漲船高。穆緒建徒弟穆明芳憑借扎實的功底,受聘於廣州一大型飲食公司,每月除去吃住還能有2000元的結余。
「現在穆李村有面人藝人不下400餘人,別小看這一根竹簽一團面,一年收入2萬塊錢不在話下」,根據自己多年的經驗,穆緒建自信地說。目前,他正在積極籌備,聯合「單打獨斗」的面人藝人向產業化發展。
菏澤面人相傳於堯舜時代,帶有濃厚的民間風味,逢年過節在公園、市場仍能看到藝人的身影,師傅們在短短幾分鍾就能為你捏出逼真的花朵、活潑的娃娃、可愛的動物等讓你喜歡的面人。距菏澤城西南十多公里的解元集鄉穆李村是面人之鄉,是菏澤面人的發源地。菏澤面人大師曾到東南亞多國獻藝,並應邀訪問歐美國家。菏澤面人與時俱進,不斷發展與創新,面人作品現已成為人們的藝術欣賞品和菏澤的旅遊紀念品。
現在菏澤比較有名的面人藝術家有李芳清、穆緒建等。
菏澤麵塑既曹州麵塑。菏澤古稱曹州,地處黃河流域,常因黃河決口,天災人禍幾乎不斷。人們為了祈求風調雨順,用面捏成豬
羊,代替宰殺的動物供奉神靈。這就是曹州面人中最早的面人藝術了。數千年間,當地面人歷經滄桑變幻,幾度沉浮興衰。曹州面人
脫離民俗功用,成為觀賞和把玩於一體的民間工藝品。在面人藝術的發展過程中,菏澤面人藝人走南闖北,影響全國,早在上個世紀
二十年代菏澤面人就走遍東南亞。菏澤面人具有造型簡練生動、形象逼真傳神、比例誇張適當、色彩艷麗單純的特點,具有濃厚的民
間風味。在繼承老一輩傳統面人的同時不斷發展與創新,面人作品豐富多彩有花鳥蟲魚類、卡通人物生肖類、肖像塑真類等。 霍州麵塑,當地人稱之為「羊羔兒饃」,古時的「羊」即是「祥」,有著「吉祥」的寓意。
春節來臨前,農家婦女用家庭自磨的精粉按當地習俗捏制小貓、小狗、小虎、玉兔、雞、鴨、魚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滿堂紅」、「巧公巧母」的面人製品,以象徵萬事如意、多福多壽、發家致富、和睦友愛,祝願萬事如意。
在「寒食」節時,霍縣人上墳祭祖用的面人造型是「蛇盤盤」。有的,還分單頭蛇、雙頭蛇。舊時民俗,祭祖時晚輩吃掉「蛇頭」,表示「滅毒頭、免災禍」。
農歷七月十五日,霍縣境內面人種類最多。有豬頭、羊頭、麥秸集、針線籮筐、頂針、剪子、針線、坐餑餑(是塑造女子坐於蓮台上的造型)、獅、虎、狐狸等等造型。
農歷七月七日是「乞巧」節,傳說這一天婦女吃了「針線」、「頂針」之類的面人就心靈手巧。
嬰兒鬧滿月,一般由姥姥家製做直徑達尺余的「囫圇」,即一個圓形面圈上再置放精細的十二屬相的面人。有的在大「囫圇」里還會有較小的「囫圇」,中間放龍鳳或虎頭造型的面人,名曰「龍鳳呈祥」或「猛虎驅邪」。誰來看孩子,便把「囫圇」切一塊送給來人享用。
新媳婦過門第一年,娘家要給女兒送「羊羔兒饅頭」。舊社會,由於窮困,給女兒送去幾個「羊羔兒」饅頭,就算盡心了。如今,生活富裕了,一次送給女兒的「羊羔兒饅頭」幾十個甚至幾百個。饅頭造型多樣,而且都有寓意。比如「牛羊」,象徵六畜興旺,「麥秸集」象徵五穀豐登,石榴比喻多子多福。
霍州面人造型朴實,不多修飾著色,往往僅用品紅點彩。 忻州麵塑,是流傳於這個地域內的民間傳統藝術活品它深藏於民間、紮根於民間,成為當地的工藝品之一。
忻州一帶地域內,春節期內要敬神蒸供。春節前,把發好的面團,捏製成佛手、石榴、蓮花、桃子、菊花、馬蹄等各種形狀的供物。通稱之為「花饃」。
忻州花饃,中間往往插以紅棗,既有裝飾性,又是營養品、調味品,很受歡迎。當地還有一種大型供品名為「棗山」。這種棗山以面卷紅棗,拼成等腰三角形,角頂往往塑一層如意形圖案,在上面再加上面人的「小元寶」三至五個,同時,還塑上一個供咬銅錢的「錢龍」。「棗山」蒸出後,可以顏色點染,成為一種鮮艷的民間藝術品。
清明節,捏制一種當地人叫做「寒食供賢」的面人頭。這種面人頭,內里包油、鹽、小米和芝麻的素餡,捏成男女小孩人頭,用紅蓮豆作嘴,黑蓮豆作眼睛,外加面鼻子、耳朵、眉毛等,蒸熟後加以點染,甚是天真可愛。有的還捏制一種「寒燕兒」,捏好蒸熟的寒燕兒,插在酸棗枝上,很像是停在樹枝上的群燕。這些供奉的民間面人,相傳與「寒食節」有關,「寒食禁火,冷食一日」,燕子是象徵春天的到來。
農歷七月十五,忻州民間有著蒸「面人」的習俗。相傳,這種習俗開始於元代末年,據說人們用互贈「面人」傳遞信號,至今,民間有著「七月十五捏麵人,八月十五殺韃子」的說法。然而,七月十五的面人樣式繁多,有牛、羊、豬、兔、貓、雞、鴨、娃和花卉、瓜果。還有寓含幸福、吉祥、愛情的鴛鴦、孔雀、獅、虎、鹿等動物造型。十五過後,幾乎家家牆上都掛著一串串面人。
忻州一帶,在婚娶之日,男女兩家都蒸很多大「喜饃」。這些大「喜饃」,要擺在桌子上供人們欣賞、品嘗。與此同時,還要蒸大「花糕」,有的地方習慣用十來斤麵粉捏一個「花糕」。這種花糕,以面作圓底盤,卷條邊緣為紋,鋪一層紅棗,上面再加上一層比第一層略小的帶花邊的面盤,上面捏上「魚鑽蓮」的浮塑,蒸熟後加色點染,供人們欣賞和食用,也可作為禮品饋贈。
忻州一帶的壽誕之期,也常蒸制「喜饃」。「喜饃」多以桃形為主體,上面加上各種寓意吉祥長壽的小裝飾物,點染色彩,做為「壽饃」贈送親友之用。
辦喪事時,當地人還要捏制一種在靈堂前面供奉的「小食兒」面人。這種面人捏成各種花果、小動物形象,甚為精巧別致,有的蒸熟後點染,有的晾乾後點染。
在忻州地區的繁峙縣一帶,有一種以胖娃娃為題材的人物面人。同時,還有一種玲瓏小巧,不加點染顏色、白胖素雅的小面人。這種小面人,有著爬、卧、抱花、啃瓜的各種姿態。有時,還將置其於染成大紅大綠的「大面花」之中。相傳,這類面人是當地群眾為上五台山佛教寺院拜佛求子而專門製作的供品。
忻州民間,還有著塑造生、旦、凈、末、丑等戲劇人物的人物面人,甚至拿到廟會的市場上出售。這種面人,製作也頗為精巧。
總之,忻州面人各式各樣,五花八門,豐富多彩,成為民間具有審美情趣的藝術作品。 絳州,即今日新絳縣,是晉南平原上的一個縣份。這一帶歷史上盛產小麥,一直是山西省小麥、棉花產地。所以,逢年過節,這里的家家戶戶都要用上等的小麥磨成麵粉,捏制出千姿百態的面人歡度節日。由於這里的面人注重彩色點染,花色絢麗,所以當地人稱之為「花饃」。
絳州花饃,造型比較誇張,塑造造型別致,尤其以「走獸花饃」最為出色。
絳州城鄉,大部分家庭婦女都會捏制花饃,而且普遍都會捏制多種普通的造型,由於是自做自用,盡管水平不一,並不影響食用,久而久之,一些家庭婦女熟能生巧,花饃的捏制水平便能不斷提高。
由於這種家家戶戶都要進行的民間活動,造就了大批捏制花饃的能工巧匠,而且世代相傳。
每當城鄉嫁喪婚娶,捏花饃便會成為一種必然的活動。而且,這些花饃會在大庭廣眾面前展示,從而得到品評,這種不推選冠軍的自發的群眾性品評,無疑成了推動捏制花饃的一種動力,成為促進面人水平不斷提高的民間評議。
所以,絳州至今捏花饃的名手輩出,成為一種傳統的民間工藝品而名聲在外。
總之,面人作為一種民間生命力極強的造型藝術,生長和紮根於民眾生活,成為民俗風情的一種表現方式,無時不在,無時不有。它作為一種藝術形態也好,一種食品文化也好,都有其獨特的體系程式。其中的造型意識和方法,原始宗教意識和衍變,人文思想及發展,都有著亟待開發的深刻內涵。

❽ 導游詞山西麵食之之絳州花饃

花饃,是漢族民間麵塑品,也稱面花。聞喜花饃是山西省運城市聞喜縣的漢族傳統名點,因花式各樣而命名為花饃。聞喜花饃盛行於明清,已有1000多年歷史,已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完整的創作體系。聞喜花饃有花糕、花饃、吉祥物、盤頂四大系列200多個品種。2008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並於2010年在上海世博會展出。在2012舉辦的中國·聞喜花饃文化節上創造了四項世界紀錄。鄉間逢年節都要蒸制花饃。如春節蒸大饅、棗花、元寶人、元寶籃;正月十五做面盞、做送小孩的面羊、面狗、面雞、面豬等;清明節捏面為燕;七巧做巧花(巧餑餑),形如石榴、桃、虎獅、魚等;四月,出嫁女兒給娘家送面魚,象徵豐收;也有女兒出嫁作陪嫁用的老虎頭餛飩;寒食節上墳時用蛇盤盤以示消災;做春燕表示春回大地;嬰兒滿月做囫圇謂之龍鳳呈祥、猛虎驅邪;老人祝壽用大壽桃等等。花饃在民間依不同歲時和用途有各種形式。

❾ 花饃的介紹

花饃是漢族民間麵塑品,也稱「面花」 。聞喜花饃是山西省運城市聞喜縣的漢族傳統名點,因花式各樣而命名為花饃。聞喜花饃盛行於明清,已有1000多年歷史,已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完整的創作體系。花饃同樣以美味著名。 聞喜花饃有「花糕」、「花饃」、「吉祥物」、「盤頂」四大系列200多個品種。2008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並於2010年在上海世博會展出。在2012舉辦的「中國·聞喜花饃文化節」上創造了四項世界紀錄。鄉間逢年節都要蒸制花饃。如春節蒸大饅、棗花 、元寶人 、元寶籃;正月十五做面盞、做送小孩的面羊、面狗、面雞、面豬等 ;清明節捏面為燕;七巧做巧花( 巧餑餑 ) , 形如石榴、桃、虎 獅 、魚 等;四月,出嫁女兒給娘家送「面魚」,象徵豐收 ;也有女兒出嫁作陪嫁用的「老虎頭餛飩 ;寒食節上墳時用「蛇盤盤」以示消災;做春燕表示春回大地;嬰兒滿月做「囫圇」謂之「龍鳳呈祥」、「猛虎驅邪」;老人祝壽用「大壽桃」等等。花饃在民間依不同歲時和用途有各種形式。

❿ 美倫美奐的麵塑有哪些

麵塑,俗稱「捏麵人」。各地稱呼不一,也叫「面人」、「面羊」、「花饃」。它用糯米面為原料,調入不同色彩的顏料和防腐劑,然後用手指和簡單工具——小刀、小篦子、竹針等,塑造的各種形像栩栩如生,主要出現在嫁娶禮品、殯葬供品中,也用於壽辰生日、饋贈親友、祈禱祭奠等方面。它是一種起源於民間的傳統工藝。

據文獻記載,漢代已有麵塑的記錄。現存最早的麵塑是新疆吐魯番阿斯塔納古墓出土的唐代面制女俑、男俑和小豬。明清時代,麵塑技術已相當完善,「捏麵人"成為麵塑藝人最重要的謀生手段。光緒年間,天津出了一位「面人張」。他捏麵人的技術精深,可惜其技藝在晚年失傳。

近現代麵塑名家,以「面人湯」湯子博、 「面人曹」曹儀策、 「面人郎」郎紹安最出名。湯子博的作品生動傳神,曹儀策的面人精細素雅,郎紹安的面人色彩濃重。故宮博物館現在藏有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玩過的一些人物麵塑,便是出自著名的麵塑名家湯子博三兄弟之手,至今仍然色彩明艷。

就捏制風格而言,黃河流域造型誇張、生動,用色明快、大方,風格粗獷、朴實、簡練,並富有雅拙的美感,並且有著鮮明的民間和地方特點;長江流域卻是細致、優美、精巧。麵塑藝術的特證是「一印、二捏、三鑲、四滾」(泥塑的步驟),還有「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

麵塑按其使用功能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專用於收藏的麵塑,一般用精麵粉、糯米粉、鹽、防腐劑及香油等製成;另一類是可以食用的麵塑,是用澄粉、生粉等製成。

山西麵塑

山西民間有個風俗,那就是逢年過節、婚喪嫁娶以及其他喜慶之日,均要捏制麵塑以示慶賀。這些麵塑,大都出自農村、鄉鎮家庭婦女之手。

特別是農歷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幾乎家家都要以麵粉為原料,經過揉面、造型、籠蒸、點色製成比如人物、動物、花卉、翎毛、瓜果等種類繁多的麵塑。這些麵塑大都造型誇張、簡練、質朴,民間和地方特色明顯。

隨後延續到城市。發展到經過非食用的防腐、防乾裂、易存放的特點。用藝人靈巧的雙手,捏制出精細的、生動的、有故事情節的、有文化內涵的純觀賞意義的麵塑藝術品。山西麵塑主要分為霍州麵塑、忻州麵塑和絳州麵塑。

霍州麵塑當地人稱為「羊羔兒饃」。羊含有吉祥之意。每逢節日來臨,巧手的農婦便按當地習俗捏小貓、小狗、小虎、鴨、魚、蛙、葡萄、「佛手」、「滿堂紅」、「巧公巧母」等麵塑作品,以預示萬事如意,多福多壽,發家致富,和睦友愛。霍州麵塑造型質朴,不多修飾,著色通常僅用品紅點彩。

忻州麵塑流行於忻州一帶。由於春節期間要敬神蒸供,節前把和好的面團捏製成「佛手」、石榴、蓮花、桃子、菊花、馬蹄等各種形狀的供物,通稱它為「花饃"。忻州花饃,中間往往加入紅棗,既有裝飾性,又是營養品、調味品,備受歡迎。當地還有一種大型供品為「棗山」。這種棗山以面卷紅棗組成等腰三角形,角頂往往塑一層如意圖案,在上面再加上麵塑的「小元寶」三個到五個,同時還塑上一個供咬「銅錢」的「錢龍」。棗山蒸出後可以用顏色點染,成為一種鮮艷的民間藝術品。

絳州花饃,花色絢麗,造型比較誇張,尤以走獸花饃最為有名。

山東菏澤麵塑

山東菏澤麵塑是北方麵塑的代表,而穆李庄是菏澤麵塑的發祥地。麵塑,作為穆李庄人賴以生存、養家糊口的手藝代代相傳。菏澤麵塑的種類主要有:「花供」麵塑,多為家畜家禽、桃梨瓜果、胖娃娃、老壽星等,其捏制手法粗獷,風格質朴,色彩單純,對比強烈;單人麵塑,多為文雅官員、風流仕女、武將俠客、天真兒童等,其做工細膩,色彩復雜;有聲麵塑,動態麵塑,多為兒童玩具;盒裝組塑:在一禮盒內,塑幾個人物,表現一個故事,為高檔工藝美術品;寫生麵塑,依據眼前人物或動物即席捏製成像。

郎庄「面老虎」,相傳郎庄的「郎"和「狼"諧音,而狼食人畜,因而做面老虎吃掉狼,人畜才能平安興旺,因此郎庄的麵塑是從做面老虎開始的。當地各種麵塑都統稱「面老虎」。大多用精麥發面,製作簡單,用捏、揉、搏、粘等方法造型,用剪刀、梳子做細部及裝飾,蒸熟後上色點彩、塗膠,然後晾乾。這樣做成的麵塑外表光亮,不易於裂。郎庄麵塑是圓雕造型,大都為扁平狀,既宜於平放和吊掛,又宜於晾乾。其色彩豐富艷麗、純度高,除了大面積的品紅、黃、綠以外,還用少量的白粉、鈷藍作裝點,最後用墨線細致勾勒,整體感覺活潑靈動,絢麗多姿。

北京麵塑

北京麵塑是一種製作簡單且藝術性很高的民間工藝品。捏面藝人依據需要,先是用麵粉、糯米粉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蠟、蜂蜜等成分,經過防裂、防霉處理,製成各種顏色面團。這些面團在手中幾經捏、搓、揉、掀,用小竹刀巧妙地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披上發飾和衣裳。片刻之間,各種各樣的藝術形象便脫穎而出:有婀娜多姿、衣裙飄逸的美女,有天真無邪的兒童,有種種神話故事、戲曲中的角色和歷史人物。外國旅遊者在觀看面人製作時,都為藝人嫻熟的技術、千姿百態且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傾倒,稱北京面人為「中國的雕塑藝術」。

上海麵塑

上海麵塑最具盛名的是人稱「面人趙」的上海著名麵塑藝術家趙闊明的作品。趙闊明19歲起捏麵人,25歲就與北京東城「面人湯」(湯子博)齊名,32歲在天津被譽為「麗人大王」。

他的作品以傳統戲劇和神話傳說為主。作品人物形象逼真,面部刻畫精細,衣紋簡練概括,神態生動,色彩鮮艷豐富,被稱作「立體的畫,無聲的戲」。而且,他製作的面人,不霉、不爛、不裂、不變形,也不易褪色。他的代表作有傳統題材作品「福祿壽三星」、「觀音」、「長眉羅漢」、「五子戲彌勒"、「鍾馗嫁妹」、「關公看春秋"等,表現現代題材的作品有「白求恩"、「魯迅"等。他的女兒和徒弟們繼承了他的衣缽,在國外現場表演中被稱為「東方的明珠」、「中華之國粹」。

熱點內容
櫻花校園丶 發布:2025-09-28 10:33:17 瀏覽:574
花藝大師作品 發布:2025-09-28 10:31:40 瀏覽:227
養蘭花盤 發布:2025-09-28 10:31:05 瀏覽:502
踩茶花 發布:2025-09-28 10:30:53 瀏覽:800
花卉插扦工藝 發布:2025-09-28 10:23:45 瀏覽:769
功蘭花怎麼養 發布:2025-09-28 10:23:45 瀏覽:630
插花泥清洗 發布:2025-09-28 10:20:55 瀏覽:383
地龍盆景 發布:2025-09-28 10:10:20 瀏覽:815
玫瑰花鉤編教程視頻 發布:2025-09-28 09:58:27 瀏覽:596
百合網辦公室 發布:2025-09-28 09:58:22 瀏覽: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