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花圓弧形
1. 花飾圖案在設計與生活應用中的發展歷史與重要性.
花飾應該只針對於一些裝飾品或者一些傢具或一些建築.它應該是狹義的花飾. 而花式的面就相對比較廣義.包含了花飾的內容而且還有別的意義.比如什麼花式籃球等等...
1.埃及、希臘、羅馬傢具 首次記載製造傢具的是埃及人。古埃及人較矮(人均約1.52m),並有蹲坐的習慣,因此座椅較低。
(1)古埃及(公元前3100~前311年)傢具特徵:由直線組成,直線占優勢;動物腿腳(雙腿靜止時的自然姿勢,放在圓柱形支座上)椅和床(延長的椅子),矮的方形或長方形靠背和寬低的座面,側面成內凹或曲線形;採用幾何或螺旋形植物圖案裝飾,用貴重的塗層和各種材料鑲嵌;用色鮮明、富有象徵性;凳和椅是傢具的主要組成部分,有為數眾多的櫃於用作儲藏衣被、亞麻織物。 埃及傢具對英國攝政時期和維多利亞時期及法國帝國時期影響顯著。
(2)古希臘(公元前650~前30年)人生活節儉,傢具簡單樸素,比例優美,裝飾簡朴,但已有豐富的織物裝飾,其中著名的「克利奈」椅(Klisn1os),是最早的形式,有曲面靠背,前後腿呈「八」字形彎曲,凳子是普通的,長方形三腿桌是典型的,床長而直,通常較高,且需要腳凳。
在古希臘書中已提到在木材上打蠟,關於木材的乾燥和表面裝飾等情況,和埃及有同樣高的質量。 19世紀未,希臘文藝復興運動十分活躍,一些古典的裝飾圖案,可在英國的維多利亞時代的例子中看到。
(3)我們對古羅馬(公元前753~公元365年)的傢具知識來自壁畫、雕刻和拉丁文中偶然有關傢具的記載、而羅馬家庭的傢具片段,保存在龐貝城和赫庫蘭尼姆的遺址中。
古羅馬傢具設計是希臘式樣的變體,傢具厚重,裝飾復雜、精細,採用鑲嵌與雕刻,旋車盤腿腳、動物足、獅身人面及帶有翅膀的鷹頭獅身的怪獸,桌於作為陳列或用餐,腿腳有小的支撐,椅背為凹面板;在傢具中結合了建築特徵,採用了建築處理手法,三腿桌和基座很普遍,使用珍貴的織物和墊層。
2.中世紀(1~15世紀)高直和文藝復興時期(800~1150年)的傢具在中世紀,西歐處於動亂時期,羅馬帝國崩潰後,古代社會的傢具也隨之消失。中世紀富人住在裝飾貧乏的城堡中,傢具不足,在騷亂時期少有倖存者。拜占庭時期(323~1453年),除富有者精心製作的嵌金和象牙的椅子外,傢具類型也不多。
(1)高直時期(l150~1500年)傢具特徵:採用哥特式建築形式和厚牆的細部設計,採用建築的裝飾主題,如拱、花窗格、四葉式(建築)、布卷褶皺、雕刻品和鏤雕,櫃子和座位部件為鑲板結構,櫃子既作儲藏又用作座位。
(2)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1400~1650年),為了適應社會交往和接待增多的需要,傢具靠牆布置,並沿牆布置了半身雕像、繪畫、裝飾品等,強調水平線,使牆面形成構圖的中心。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傢具的特徵是:普遍採用直線式,以古典浮雕圖案為特徵,許多傢具放在矮台座上,椅子上加裝墊子,傢具部件多樣化,除用少量橡木、衫木,絲柏木外,核桃木是唯一所用的,節約使用木材,大型圖案的絲織品用作椅座等的裝飾。
(3)西班牙文藝復興時期(1400~1600年)的傢具許多是原始的,特徵是:厚重的比例和矩形形式,結構簡單,缺乏運用建築細部的裝飾,有鐵支撐和支架,釘頭處顯露,傢具體形大,富有男性的陽剛氣,色彩鮮明(經常掩飾低級工藝),用壓印圖案或簡單的皮革裝飾(座椅),採用核桃木比松木更多,圖案包括短的鑿紋、幾何形圖案,腿腳是「八」字形式傾斜的,採用鐵和銀的玫瑰花飾、星狀裝飾以及貝殼作為裝飾。
(4)法國文藝復興時期(1485~1643年)的傢具的特徵:厚重。輪廓鮮明的浮雕,由擦亮的橡木或核桃木製成,在後期出現烏木飾面板,椅子有象御座的靠背,直扶手,以及有旋成球狀、螺旋形或欄桿柱形的腿,帶有小圓麵包形或荷蘭式漩渦飾的腳,使用上色木的鑲嵌細工、玳瑁殼、鍍金金屬、珍珠母、象牙,傢具的部分部件用西班牙產的科爾多瓦皮革、天鵝絨、針綉花邊、錦緞及流蘇等裝飾物裝飾,裝飾圖案有橄欖樹枝葉、月桂樹葉、打成漩渦葉箔、阿拉伯式圖案、玫瑰花飾、漩渦花飾、圓雕飾,貝殼,怪物。鷹頭獅身帶翅膀的怪物、棱形物、奇形怪狀的人物圖案,女人像柱,傢具連接處被隱蔽起來。
3.巴洛克時期(1643~1700年)
(1)法國巴洛克風格亦稱法國路易十四風格,其傢具特徵為:雄偉、帶有誇張的、厚重的古典形式,雅緻優美重於舒適,雖然用了墊子,採用直線和一些圓弧形曲線相結合和矩形、對稱結構的特徵,採用橡木、核桃木及某些歐鍛和梨木,嵌用斑木、鵝掌鍬木等,傢具下部有斜撐,結構牢固,直到後期才取消橫檔;既有雕刻和鑲嵌細工,又有鍍金或部分鍍金或銀、鑲嵌、塗漆、繪畫,在這個時期的發展過程中,原為直腿變為曲線腿,桌面為大理石和嵌石細工,高靠背椅,靠牆布置的帶有精心雕刻的下部斜撐的蝸形腿狹台;裝飾圖案包括嵌有寶石的旭日形飾針,圍繞頭部有射線,在卵形內雙重「L」形,森林之神的假面,「C」「S」形曲線,海豚、人面獅身、獅頭和爪,公羊頭或龜、橄欖葉、菱形花、水果、蝴蝶、矮棕櫚和睡蓮葉不規則分散布置及人類寓言、古代武器等。
(2)英國安尼皇後式(1702~1714年):傢具輕巧優美,做工優良,無強勁線條,並考慮人體尺度,形狀適合人體。椅背、腿、座面邊緣均為曲線,裝有舒適的軟墊,用法國、義大利有著美麗木紋的胡桃木作飾面,常用木材有榆、山毛櫸、紫杉、果木等。
4.洛可可時期(1730~1760年)
(1)法國路易十五時期的傢具特徵:傢具是嬌柔和雅緻的,符合人體尺度,重點放在曲線上,特別是傢具的腿,無橫檔,傢具比較輕巧,因此容易移動;核桃木、紅木、果木均使用,以及藤料。蒲製品和麥桿;華麗裝飾包括雕刻、鑲嵌、鍍金物、油漆、彩飾、鍍金。初期有許多新傢具引進或大量製造,採用色彩柔和的織物裝飾傢具,圖案包括不對稱的斷開的曲線、花,扭曲的漩渦飾、貝殼、中國裝飾藝術風格、樂器(小提琴、角制號角、鼓)、愛的標志(持弓劍的丘比特)、花環、牧羊人的場面、戰利品飾(戰役象徵的裝飾布置)、花和動物。
(2)英國喬治早期(1714~1750年): 1730年前均為濃厚的巴洛克風格, 1730年後洛可可風格開始大眾化,主要裝飾有細雕刻,鑲嵌裝飾品、鍍金石膏。裝飾圖案有獅頭、假面、鷹頭和展開的翅膀、貝殼、希臘神面具、建築柱頭、裂開的山牆等。
直到1750年油漆傢具才普及,喬治後期,廣泛使用直線和直線形傢具,小尺度,優美的裝飾線條,逐漸變細的直腿,不用橫檔,有些傢具構件過於纖細。
5.新古典主義(1760~1789年)
(1)法國路易十六時期的傢具特徵:古典影響占統治地位,傢具更輕、更女性化和細軟,考慮人體舒適的尺度,對稱設計,帶有直線和幾何形式,大多為噴漆的傢具,櫥櫃和五斗櫃是矩形的,在箱盒上的五金吊環飾有四周框架圖案,座椅上裝座墊,直線腿,向下部逐漸變細,箭袋形或細長形,有凹槽,椅靠背是矩形、卵形或圓雕飾,頂點用青銅制,金屬鑲嵌是有節制的,鑲嵌細工及鍍金等裝潢都很精美雅緻,裝飾圖案源於希臘。
(2)法國帝政時期(1804~1815年):傢具帶有剛健曲線和雄偉的比例,體量厚重,裝飾包括厚重的平木板、青銅支座,鑲嵌寶石、銀、淺浮雕、鍍金,廣泛使用漩渦式曲線以及少量的裝飾線條,傢具外觀對稱統一,採用暗銷的膠粘結構。1810年前一直使用紅木,後採用橡木、山毛櫸、楓木、檸檬木等。
(3)英國攝政時期(18ll~1830年):設計的舒適為主要標准,形式、線條、結構、表面裝飾都很簡單,許多部件是矩形的,以紅木、黑、黃檀為主要木材。裝飾包括小雕刻、小凸線、雕鏤合金、黃銅嵌帶、獅足,採用小腳輪,櫃門上採用金屬線格。
6.維多利亞時期(1830~1901年)
是19世紀混亂風格的代表,不加區別地綜合歷史上的傢具形式。圖案花紋包括古典、洛可可、哥特式、文藝復興、東方的土耳其等十分混雜。設計趨於退化。1880年後,傢具由機器製作,採用了新材料和新技術,如金屬管材、鑄鐵、彎曲木、層壓木板。椅子裝有螺旋彈簧,裝飾包括鑲嵌、油漆、鍍金、雕刻等。採用紅木、橡木,青龍木、烏木等。構件厚重,傢具有舒適的曲線及圓角。
2. 白邊小圓葉植物有哪些
1、棕竹:棕櫚科棕竹屬;觀賞:棕竹株叢繁茂,掌狀小葉排列有,,葉片深綠而光亮,莖桿細而有節,形似小竹; 用途妙用:可長期在事室內光線明亮出擺放,是優良的室內觀葉植物;南方多在風景區、庭院等處叢植或孤植。北方多盆栽,大型盆栽可擺放在會議室、賓館門口兩側或大廳內;小型分株可擺放在客廳、走廊等處。棕竹的莖桿堅韌而富有彈性,是製作手杖的優質木材,經濟價值很高; 生態習性:性喜溫暖潮濕、半陰和通風良好的環境。適宜生長溫度為20~30℃,冬季最低溫度 不能低於4℃。適宜生長在疏鬆、濕潤和排水良好的肥沃酸性土壤中。 養護管理:春季生長前栽植或翻盆換土。盆土採用腐葉土、園土和沙土的混合土,栽植前在盆底反幾片蹄片或施少量基肥則更好。生長期間盆土要濕潤並經常噴施葉面肥。秋末控制澆水,停止追肥。
2、王棕:棕櫚科王棕屬; 觀賞:羽狀復葉大而濃綠,干徑圓柱形,從上部到下部逐漸變粗,基部常呈葫蘆狀,植株高大,觀賞性強。 用途妙用:在南方是優良的園林綠化樹種。北方多盆栽,擺放與賓館、會議室、客廳等處。 生態習性:性喜高溫高濕、陽光充足的環境,耐寒,耐陰,怕強光暴曬。最適宜生長溫度為25℃左右,冬季應保持在 10℃以上,最低不能低於5℃。適宜生長在肥沃、疏鬆、濕潤幾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中。 養護管理:4~5月或8~10栽植換土。盆土採用腐葉土、園土和沙土的混合土,栽植前可先在盆底施入腐熟的餅肥或其他有機肥做基肥。生長期4~5月或8~10栽植換土。盆土採用腐葉土、園土和沙土的混合土,栽植前可先在盆底施入腐熟的餅肥或其他有機肥做基肥。生長期每月施2~3次稀薄肥,並經常保持盆土濕潤,夏季還需要向葉面噴水。並經常保持盆土濕潤,夏季還需要向葉面噴水。冬季停止施肥,澆水掌握間干間濕的原則,並擺放與室內明亮處。夏季要遮陰或放疏陰處。
3、散尾葵: 棕櫚科散尾葵屬; 觀賞:莖桿光滑直立,呈圓筒狀,葉痕明顯,呈環紋狀,頗具竹子的風韻。羽狀小葉及葉柄稍彎曲,亮綠色,葉柄和莖桿金黃色,基部分枝較多,呈叢狀。 用途及妙用:是優良的盆栽觀葉植物,小型盆栽長用來布置客廳、書房、卧室等;大型可擺放與賓館、商廈、車站的等公共場所,展現出生機蓬勃、典雅豪華的風姿。南方還可以與其他高大棕櫚類風景樹配置,呈現出一派熱帶自然風光。 生態習性:性喜高溫高濕,半陰和通風良好的環境。最適宜生長溫度為20~28℃左右,冬季應保持在8℃左右,最低不能低於5℃。適宜生長在肥沃、疏鬆、濕潤幾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中。 養護管理:3~4栽植換土。盆土採用腐葉土、園土和沙土的混合土。生長期保持盆土濕潤,夏季高溫需要經常噴水,但切忌積水,以防爛根;4~5月或8~10栽植換土。盆土採用腐葉土、園土和沙土的混合土,栽植前可先在盆底施入腐熟的餅肥或其他有機肥做基肥。生長期每月施2~3次稀薄肥。盆土濕潤,夏季還需要向葉面噴水。生長期每月施2~3次稀薄肥。冬季放入溫室向陽處,並經常保持夏季要遮陰或放疏陰處。
4、酒瓶椰子:棕櫚科酒瓶椰子屬。 觀賞:常綠喬木。莖桿圓柱形,基部較細,中部膨大,近冠處又收縮如瓶頸。淡綠色的羽狀復葉簇生與莖頂。它是一種非常珍貴的觀賞棕櫚,它形如酒瓶,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用途及妙用:一年四季均可觀葉。觀花期為8月。盆栽可擺放在會議室、賓館、大型商場,也可孤植與草坪或庭院中央。 生態習性:性喜高溫高濕、陽光充足的熱帶氣候環境,怕寒冷、怕澇、耐鹽鹼、生長慢、怕霜凍,冬季應需在10℃以上越冬,適宜向陽或半陰環境,以排水良好、濕潤、肥沃、富含腐質的土壤或沙壤土為好。
5.金邊富貴竹(DracaenaSanderlana)是百合科,龍血樹屬的一種。 觀賞點:常綠小喬木,株形矮小,直立生長,沒有分枝。葉上白色、淡黃色、銀灰色的條紋與金黃葉緣相映,淡雅、清秀。 用途妙用:適合於中小型盆栽或花瓶水養,點綴廳堂居室,給人以吉祥、富貴的感覺。 生態習性:對環境條件要求不嚴,在室內的任何地方都可擺放。對光照適應范圍廣;生長適溫為20℃—25℃,最低越冬溫度為5℃;水份掌握適中即可,夏季空氣乾燥,可每日噴水於葉面以增加空氣濕度,秋天以後,減少澆水;基質要求排水良好。 養護要點:它對光照要求不嚴,適宜在明高散射光下生長,所以5-9月,要避免烈日直射,曝曬或乾燥都影響生長,會使葉面粗糙,錦少光澤,故平時要維持盆土濕潤,並經常噴水,以保持環境有較高的濕度,5-9月,每月要施全2-3次次豆餅肥水。
6. 金邊風梨:鳳梨屬為鳳梨的一個變種,; 觀賞點:其葉片劍形,呈蓮座狀排列,其葉片中間綠,兩邊呈金黃色,緣有銳利鋸齒,苗期葉還帶粉紅色暈,很美觀,觀賞價值很高.其花莖直立,總狀花序;紅色,果熟時還有很濃郁的香味。它那艷麗的葉片,常年都富有逗人喜愛的圖案,是室內盆栽的上品。 生態習性:喜溫暖潮濕的環境,好陽光,較耐旱,不甚耐寒,對土壤沒有很高的要求,在排水良好的肥活園土中就可以旺盛池生長。 用途妙用:擺放與客廳,書房,會議室等,且能在夜間凈化空氣。 養護要點:生性強健;易栽培,它除7-9月盛暑期間宜放半陰處外,其它時間都應有充足的光照。應盡量放在窗戶附近、這樣可使逗人喜愛的葉色鮮艷持久。若光照不足或施用氮肥太多,不但會使葉片徒長變窄,而且還會使金黃葉片的邊緣變在黃綠色,失去原有明快的特色,降低觀賞價值。澆水要間干間濕,經常保持盆土稍微濕潤,稍干也無妨。每次澆水應在盆土較於時進行,同時在葉中心筒部灌些水,氣溫超過30度時,還應向花盆周圍噴水降溫。5-10月生長期內,每月要施餅水肥2次,適當增施磷、鉀肥,有促進葉色艷麗的效果。冬季要適當扣水,讓土壤稍潮潤就行,氣溫宜保持在5℃以上,中午氣溫較高時可適當噴水增濕降溫。
7.金琥:仙人掌科、金琥屬; 觀賞點:密生黃色硬刺,球頂部密生金黃色的綿毛;花黃色,頂生於綿毛叢中,中等大小,非常美麗壯觀; 生態習性:金琥性喜陽光充足,多喜肥沃、透水性好的沙壤土。夏季高溫炎熱期應適當蔽蔭,以防球體被強光灼傷。 用途妙用:可置於客廳,書房 等,其抗紫外線輻射能力特別強。在計算機旁放置一二盆仙人掌,可以幫助人體盡量少地吸收計算機所釋放出的輻射。 養護要點: 金琥喜含石灰質的沙壤土,可用等量的粗沙、壤土、腐葉土及少量陳牆灰混合配製。每年應進行一次翻盆換土和剪除老根。3月中旬將球從盆中取出,剪除老根,勿傷主根。剪好後,把壞放在通風處晾4~5天,使剪口風干;翻盆使用的新培養土,宜用發酵後的畜、禽糞肥作基肥,加入煤灰、草木灰及少量動物骨粉等混合拌勻;盆要用陽光曬、蒸煮和噴葯等辦法進行清毒處理,以防爛球。夏季宜半蔭,當氣溫達到35℃以上時,中午前後應遮蔭,避免強陽光灼傷球體。在上午10時以前或下午5時以後,可將它置於陽光下,促使多育花蕾,並可避免過分遮蔭,球體變長而降低觀賞價值。越冬溫度保持8~10℃,並保持盆土干。
8. 吊蘭:百合科吊蘭屬; 觀賞點:株形叢生,葉長且呈圓弧形,柔細美麗,細長而懸掛的莖落地可成幼小植株,恍如流泉,飄逸浪漫; 生態習性:性喜溫暖濕潤、半陰的環境。它適應性強,較耐旱,不甚耐寒。不擇土壤,在排水良好、疏鬆肥沃的砂質壤土中生長較佳。對光線要求不嚴,一般適宜在中等光線條件下生長,亦耐弱光。生長適溫為15—25℃,越冬溫度為5℃。 用途妙用:僅形態似蘭、四季鮮綠,而且具備強大的吸污本領。「家種吊蘭,污鬼膽寒」。可吸收苯、三氯乙烯、甲醛等。全株可入葯,具有養陰清熱、潤費止咳、活血祛淤之功效。 養護要點:吊蘭宜盆大株少,喜排水、透氣性好的沙壤土,如中等大的花盆種2~3株為宜。株數過多,水分需要也多,如盆小土壤含水量供應不足,也易葉片枯萎。盆栽常用腐葉土或泥炭土、園土和河沙等量混合並加少量基肥作為基質。適宜排水良好而又肥沃的沙質土壤,不耐寒。
9. 蘆薈:百合科蘆薈屬; 觀賞點:花序為傘形、總狀、穗狀、圓錐形等,色呈紅、黃或具赤色斑點,花瓣六片、雌蕊六枚。其葉子和花的形狀也有許多種,栽培上各有特徵,千姿百態,深得人們的喜愛。 生態習性:喜高溫濕潤氣候,喜光,耐旱,忌積水,怕寒冷,當氣溫隱至0℃時即南遭寒害。對土壤要求不嚴,種在旱、瘠土壤上葉瘦色黃,在漫漫肥沃土壤中葉片肥厚濃綠。用途妙用:殺菌作用,抗炎作用,濕潤美容作用,健胃下泄作用等葯理作用,且還具有清除甲醛的功效。可置於客廳,書房,大廳等: 養護要點:蘆薈喜歡生長在排水性能良好,不易板結的疏鬆土質中。蘆薈怕寒冷,它長期生長在終年無霜的環境中。在5℃左右停止生長,0℃時,生命過程發生障礙,如果低於0℃,就會凍傷。生長最適宜的溫度為15—5℃,濕度為45—5%。蘆薈需要充分的陽光才能生長。和所有植物一樣,蘆薈也需要水分,但最怕積水。
10:萬年青:百合科萬年青屬; 觀賞點:多年生宿根常綠草本,根狀莖較粗短,節處有須根。葉基部叢生,矩圓披針形,革質有光澤。穗狀花序頂生,花小而密集,花被球狀鍾形,白綠色; 生態習性:喜高溫、高濕、半蔭或蔽蔭環境。不耐寒,忌強光直射,要求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 用途妙用;盆栽觀賞。適宜點綴客廳、書房。幼株小盆栽,可置於案頭、窗檯觀賞。中型盆栽可放在客廳牆角、沙發邊作為裝飾,令室內充滿自然生機。 養護要點:耐半陰,忌日光過分強烈,但光線過暗,也會導致葉片褪色。3-8月生長期要多澆水。夏季需經常灑水,增加環境濕度。喜高溫,不耐寒,生長適溫20-30℃。最低越冬溫度在12℃以上。要求疏鬆、肥沃、排水好的土壤。生長期每月施氮肥,促其迅速長大,3-8月每兩周施1次肥水。秋後減少施肥。
11. 發財樹:木棉科、瓜栗屬(中美木棉屬)觀葉植物。 觀賞點:發財樹樹姿幽雅,色彩鮮艷,除編辮造型外,還可通過嫁接進行鹿、狗、海獅、游龍等動物造型。 生態習性:,性喜溫暖、濕潤,要求土壤排水性能好,生長適溫中等即可。發財樹對光照要求不嚴,無論是在強光下,還是在弱光的房間內,都能較好適應。 用途妙用:可用於各大賓館、飯店、商場及家庭等場所的室內綠化裝飾,氣派非凡,且象徵吉利發財、清新秀美。 養護要點:可單植也可叢植。生長期充分澆水,保持盆土濕潤偏干,保持空氣濕度;每月施1~2次稀薄液肥。冬季少澆水,嫉多澆水,否則易爛根。
12.綠蘿 科屬天南星科。 觀賞點:綠蘿是非常優良的室內裝飾植物之一,攀藤觀葉花卉。蘿莖細軟,葉片嬌秀。 用途及妙用:既可作圖騰柱栽培,讓其攀援生長,用來布置牆角或書桌茶幾的一角;也可作懸垂裝飾,用於布置牆面窗檯陽台等處。可以去除甲醛、 苯、 一氧化碳、 尼古丁 生態習性:性喜溫暖、潮濕環境,要求土壤疏鬆、肥沃、排水良好。 養護要點:盆栽綠蘿應選用肥沃、疏鬆、排水性好的腐葉土,以偏酸性為好。綠蘿極耐陰,在室內向陽處即可四季擺放,在光線較暗的室內,應每半月移至光線強的環境中恢復一段時間,否則易使節間增長,葉片變小。綠蘿喜濕熱的環境,越冬溫度不應低於15℃,盆土要保持濕潤,應經常向葉面噴水,提高空氣濕度,以利於氣生根的生長。旺盛生長期可每月澆一遍液肥。長期在室內觀賞的植株,其莖干基部的葉片容易脫落,降低觀賞價值,可在氣溫轉暖的5、6月份,結合扦插進行修剪更新,促使基部莖干萌發新芽。
13.蓬萊松: 百合科天門冬屬; 觀賞點:枝幹直立堅挺,有無數叢生枝,多分枝,灰白色,葉狀體扁線形,叢生,呈球形,墨綠色,具較高的觀賞價值。 用途及妙用:盆栽生機勃勃,富有綠意,適合在書房、客廳、窗檯等處。布置景點,無論是成片擺放或作鑲邊,都栩栩如生,協調一致。蓬萊松也是良好的插花材料。 生態習性:性喜溫暖濕潤的半陰環境。耐乾旱,有一定的耐寒能力生長適溫為20~30℃。喜富含腐殖質且排水良好的砂質土壤。 養護要點:春季栽植或翻盆換土。盆土採用等量混合的腐葉土、園土和河砂。春夏生長季節,需要充足的水分,但不能積水以免爛根,沒月施液肥1~2次。炎熱夏季要注意遮陰,冬季需放入室內,溫度保持在3℃以上。生長期隨時剪除枯枝黃
14.彩葉草: 唇形科彩葉草屬; 觀賞點:彩葉草的葉片色彩豐富而艷麗,五顏六色,美麗無比。 用途及妙用:彩葉草是室內綠化的佳品,也是布置花壇、廣場的理想綠化材料。 生態習性:性喜溫暖濕潤、向陽的環境,耐寒力弱,怕陽光直射,但喜陽光充足、通風良好的環境。夏季高溫時適當遮陰,在室內應放在光線明亮處,生長適溫為25℃,冬季為15℃左右,最低溫不低於10℃。要求疏鬆、肥濕潤、排水良好的砂質微酸性土壤。 養護要點:春季栽植和換土。盆栽土壤用腐葉土、園土和砂土混制而成,盆底增施有機肥。生長期要經常向葉面噴水,但不要過量以免植株徒長,保持盆土濕潤即可。追肥一磷肥為主,每月1次。為保持葉色鮮艷,不僅要有充足的散射光照,還應對小苗摘心,促其分枝,可培養成圓頭形或圓錐形,並及時摘除花莖,只留枝葉,促使葉色更加鮮艷。
15. 變葉木: 大戟科變葉木屬; 觀賞點:常綠灌木,單葉互生,葉面綠色、淡綠色、紫色,散布著黃色、紅色斑塊或斑點,其葉形態各異,而且葉色豐富艷麗,是自然界中葉形、葉色、葉斑變化最多的觀葉植物。 用途及妙用;變葉木是觀葉植物中姿色最美的種類之一,既是優良的室內觀葉植物,又是優美的園林綠化樹種。變葉木是著名的觀葉植物。南方可庭院內叢植或作綠籬。盆栽可點綴客廳、會場。葉片常用做切花材料。全株可入葯,葉片有微毒,可外敷治療癰瘡紅腫;蒴果具有清熱理肺的療效。 生態習性:性喜溫暖、多濕的氣候,不耐寒,不耐陰,喜陽光,不耐霜寒,生長適溫為20~30℃,冬季溫度不能低於10℃。適宜生長在肥沃、保水性好的土壤中。 養護要點:生長期栽植或上盆均能成活,盆上用黏質土、腐葉土和腐熟廄肥混合而成。生長期要求水分充足,並經常向葉面噴水,同時每月施2~3次稀薄的液肥,冬季應減少澆水,停止施肥。每年換盆是可進行適當的整形修剪,剪去枯病枝、過密枝,並打頂以擴大冠幅。
16. 果子蔓: 鳳梨科果子蔓屬; 觀賞點:葉片翠綠光亮,管狀苞片深紅色或橘紅色,色彩艷麗。 用途及妙用:果子蔓葉片翠綠光亮,終年常綠,花梗挺拔,苞片深紅色或橘紅色,艷麗奪目且觀賞期長,是近年來非常流行的觀葉植物。果子蔓還可做大型插花和花展的裝飾材料. 生態習性:性喜溫暖、濕潤的半陰環境,不耐寒,喜散射光,忌烈日曝曬。生長適溫為16~20℃,冬季應放入溫室或室內向陽處,溫度保持在16℃以上,最低不能低於8℃。適宜生長在疏鬆、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的土壤中。 養護要點:春季栽植或翻盆換土。每1~2年換盆1次。盆土採用腐葉土、泥炭土和少量河砂混合而成。生長期應經常澆水。和向葉面噴水,保持盆土濕潤和較高的空氣濕度。蓮座狀葉筒內不可缺水,並定期換清水,以保持葉筒內水的新鮮。生長期每月施2~3次稀薄液肥,並增施1~2次磷鉀肥。冬季嚴格控制肥水。春、夏、秋三季要避免陽光直射。每年換盆時及時剪除萌櫱芽。
17.虎耳草: 虎耳草科虎耳草屬; 觀賞點;多年生草本植物,具細長的匍匐莖,葉呈腎圓形,綠色中帶白色條狀脈,色形美麗,是極好的室內盆栽垂掛觀賞品種。 用途及妙用;盆栽懸掛於窗前、檐下,任其匍匐下垂,清秀優雅,別有一翻情趣。植於院內、廠區、公共場所,具有較強的抗氟化氫的能力,可凈化空氣。虎耳草全株可入葯,具有清熱解毒、涼血之功效. 生態習性:喜涼爽、濕潤、排水良好的環境,不耐高溫及乾燥,不耐寒,喜半陰,炎熱季節休眠,入秋後恢復生長。 養護要點:易栽於陰濕處,避免陽光直射,需經常噴水提高周圍環境濕度。炎熱的夏季要放置於通風涼爽處,控制澆水。入秋後,需增加澆水次數及澆水量,每周施稀薄液肥兩次。注意肥水不要觸及葉面,以免影響生長。
18. 燕子掌: 景天科青鎖龍屬; 觀賞點:莖圓柱形,有節,葉扁平肉質,橢圓形,翠綠色,終年常綠。 用途及妙用:燕子掌葉片柔潤光厚,四季青翠碧綠,為常見的觀葉植物。小型盆株可放在窗檯、茶幾、書房等處,大型盆株可在辦公室、客廳、會議室擺放。 生態習性:性喜溫暖、陽光充足的環境。耐乾旱,耐瘠薄,忌陽光直射,受到曝曬易發生日灼病。生長適溫為22~28℃,越冬溫度為5℃。適宜生長在疏鬆、排水良好的砂質土壤中。 養護要點:幼苗時期一般每年春季換1次盆,成形後2~3年換1次盆即可。盆土可用砂壤土。生長期保持盆土適度濕潤,不能澆水過多,否則易爛根。炎夏要保持室內空氣流通,以利通風降溫。生長旺季全年施2~3次薄肥即可。冬季要控制澆水,室溫保持5℃以上即可,夏季需放陰棚下或疏陰處。平時剪去枯黃葉和過密枝,以保持豐滿株形。
19. 星點木: 龍舌蘭科龍血樹屬; 觀賞點:植株叢生,干莖細長挺拔,葉深綠,長橢圓形,葉面上散生著許多不規則的黃色至白色小斑點,非常醒目。 用途及妙用:若與其他觀葉植物混栽或擺放一處,更顯別致高雅. 養護要點:春季萌芽前翻盆換土,盆土用腐葉土、培養土和粗砂配製而成。生長期保持盆土濕潤,,夏季需經常向葉面噴水,但澆水不能過多,以免積水爛根。生長期每月施兩次稀薄液肥。冬季控制澆水,施肥要適當,氮肥過多時葉片變大、斑點不清晰。
20. 文竹:百合科天門冬屬: 觀賞點:層層綠葉,平平整整的,高高低低的,疏疏密密的,似松非松,卻有松之飄逸,似竹非竹,更有竹之秀麗,置之幾案,十分清雅 用途及妙用:文竹姿態優雅,如雲疊翠,精巧蒼郁,加之耐蔭性較強,尤適於案頭擺放,可3~5株叢植於方盆之中,做為叢林狀,覆以綠苔,則更顯詩意,同時也是插花的良好素材。還可入葯。 生態習性: 喜溫暖濕潤和半陰的環境,耐寒性較強,不耐乾旱。文竹怕煙塵,若遇到有毒氣體,則枝葉易發黃。喜半陰忌強光。喜濕、怕旱,忌過濕水澇,對土壤、水分要求比較嚴格。
養護要點:盆土宜見幹才澆水。在生長期間要充分灌水,但不可澆水過多,否則容易爛根,應掌握以水分很快滲入土中而土面不積水為度。秋末後應減少澆水。在生長期間,每隔20天可追施一次有機肥料,如腐熟的餅肥水。冬季應置於室內比較暖和的
21. 常春藤 : 五加科常春藤屬 觀賞點:為常綠攀援藤本植物,基部蔓枝密葉,葉形美麗,姿色俱佳。 用途及妙用:它蔓枝密葉,是最理想的室內外壁面垂直綠化材料,又是極好的地被植物。能有效抵制尼古丁中的致癌物質。通過葉片上的微小氣孔,常春藤能吸收有害物質,並將之轉化為無害的糖份與氨基酸。常春藤全株可入葯,有去風濕、活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跌打損傷、腰酸腿疼、風濕性關節炎等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生態習性:陰性藤本植物,也能生長在全光照的環境中,在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下生長良好,不耐寒。對土壤要求不嚴,喜濕潤、疏鬆、肥沃的土壤,不耐鹽鹼。 養護要點:夏季避免烈日曝曬,將植株放在室內涼爽通風處,或室外半蔭處。七八月的時候它就停止生長。這時不能因氣溫高而頻頻澆水,要等盆土幹了再澆水,做到「間干間濕」,同時應停止施肥,以免葉片焦枯。
22. 朱蕉:龍舌蘭科朱蕉屬 觀賞點:株形優雅,枝繁葉茂,葉色絢麗多彩。 用途及妙用:朱蕉色姿俱佳,是優良的室內觀葉植物。 生態習性:性喜高溫高濕、陽光充足的環境,不耐寒,耐水濕,怕強光曝曬,有一定耐陰性。最適生長溫度為20~25℃,冬季溫度保持在10℃以上。適宜生長在肥沃、疏鬆的砂質土壤中。 養護要點:冬季應放入溫室或室內向陽處,夏季應遮陰。隨著植株的生長,朱蕉莖干易出現「脫腳」現象,可結合扦插在5~6月進行修剪,壓低株形,增加分枝量。平時要及時剪去枯葉,保持優美的株形。
23. 春羽: 天南星科喜林芋屬 觀賞點:莖粗壯、直立而短縮、叢生,萌生其生根,葉聚生莖頂,深綠色,有光澤,較大,葉形具有奇特多變的特性,幼葉三角形,不裂或淺裂,隨著葉子長大,變成闊心形,羽狀深裂,有不規則缺刻,大葉全長達1m。 用途及妙用:羽裂喜林芋葉態奇特,十分耐陰,適合室內廳堂擺設,特別適宜裝飾音樂廳、茶座、賓館休息室。 生態習性:較耐蔭蔽。是本屬中較耐寒的一種,生長適溫18-25℃,冬季能耐2℃低溫,但以5℃以上為好。要求砂質土壤。 養護要點:盆栽基質常用腐葉土、泥炭土與河砂配成,每次換盆時應施足底肥。生長季節可適當施一些淡肥,但不宜過多。平時多向葉面噴水,冬季應適當控制澆水。室外養護應置陰處,室內任何位置均能生長,但以光線明亮處較好。病蟲害較少。
24.富貴竹: 龍舌蘭科龍血樹屬 觀賞點:莖有節,堅韌如藤狀,,形似竹竿,小巧玲瓏,葉觀賞革質,四季常綠。 用途及妙用:小型盆栽放置於客廳、室內的茶文案上,顯得富貴典雅,玲瓏有致。可用富貴竹光滑翠綠的莖干,截成10~15cm、剪掉葉片紮成寶塔行,水養觀賞,象徵平安吉祥、富貴昌隆。富貴竹還可作插花材料。 生態習性:性喜高溫高濕、陽光充足的環境。耐水,耐陰,耐修剪,忌曝曬,最適生長溫度20~30℃,冬季最低溫不能低於5℃。適宜生長在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 砂質土壤上。 養護要點:春季萌芽前栽植翻盆換土。盆土用腐葉土、圓土和砂混合而成。生長期要保證充足的水分,盛夏莖葉生長旺盛,應噴水增加空氣濕度,並每月施1~2次稀薄肥。冬季移入溫室或室內向陽處,夏季則需遮陰或放疏陰處。富貴竹生長迅速,當小苗高25cm時,進行摘心處理,促使萌發新枝。換盆時剪去枯枝、黃葉和杈枝。植株過高,可適當修剪,保持優美株形。
25.紅背桂:大戟科土沉香屬 觀賞點:紅背桂株形、枝葉均美觀,特別是它的葉子獨特雅緻,葉面翠綠鮮亮,葉背鮮紅艷麗,給人一種新奇的愉悅和美的享受。 用途及妙用:在風景區成片栽植非常壯觀,盆栽植株是優良的室內觀葉花卉。 生態習性:性喜溫暖濕潤的半陰環境,不耐乾旱,忌曝曬和高溫,耐陰性強,不耐寒,最適生長溫度為25℃左右,高於32℃停止生長,低於10℃易發生凍害。適宜生長在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砂質土壤中 養護要點;一般春季萌芽前栽植或換盆。盆土常用腐葉土或泥炭土和粗砂混合而成,可加腐熟的餅肥或雞糞作基肥。生長期保持盆土濕潤,夏季需經常向葉面噴水,每月施2~3次稀薄肥。夏季放遮陰處,冬季放溫室向陽處。較耐修剪,可在春季結合換盆對枝條進行修剪,幼苗需摘心,促使分枝。
3. 簡述半圓形插花的特點及製作過程
圓弧形構圖:此構圖—般是採用不封閉的圓弧狀或半圓形的造型手法.似圓非圓,線條流回暢。圓弧形插花是將答花葉綜合利用的藝術形式,以花朵為主體,大花或花朵密集的部分為中心.圓弧狀向外發展,最外部可以用細長的葉片勾形,創造延伸效果。 注意: 是四面觀賞的低矮花型,適用點狀花材,高、寬長度決定作品大小。
4. 插花材料怎麼選擇
插花材料隨季節的不同而不同,春季主要有玉蘭、迎春、櫻花、丁香、扶郎、杜鵑花、回芍葯答、鬱金香、紫羅蘭等。夏季可選用荷花、夜來香、大理花、百合、扶郎、睡蓮等。秋季有木香、桂花、月季、菊花、石榴等。冬季常用的有一品紅、山茶、水仙、南天竹、火棘、康乃馨等品種。插花時先對剪來的枝條進行修剪,去除多餘的側枝,小枝和雜葉,然後對枝條進行彎曲加工,草本枝條比較難處理,彎曲的方法有以下幾種:勾彎法,用鉛絲把兩端鉤住成圓弧形。揉彎法,在需彎曲的部位用手慢慢揉擦,直至彎曲。卷彎法,和卷蛋卷一樣慢慢捲起來。還有撳彎法,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需要彎曲的部位慢慢撳彎。
5. 古代唐裝和現代唐裝的區別
古代唐裝的介紹
唐代的婦女上衣種類一般分為襦,襖,衫三種。襦是一種衣身狹窄短小的夾衣或棉衣。襖長於襦而短於袍,衣身較寬松,也有夾衣或棉衣。襦、襖有窄袖與長袖兩類。
這三種差異特點的服裝,組成了盛唐女裝的主流。婦女衣胡服、著男裝,更是盛唐的一大特點。
♦ 襦:是一種衣身狹窄短小的夾衣或棉衣。
♦ 襖:長於襦而短於袍,衣身較寬松,也有夾衣或棉衣。襦、襖有窄袖與長袖兩類。
♦ 衫:是無袖單衣,功用吸汗,有對襟及右衽兩種。
衫在春秋天也可穿在外面,但和穿在外面有短袖的衫差異,後者就生長成了背子或半臂。而在以前,裙子的造型向來都是一種長方形的方片直裙,有點類似的和服裙子。
♦ 方片裙:樣式顯得較機械硬性,因此女性穿起來並不能顯出美麗來。因此到了唐代,裙子的形式流行高腰束胸,寬擺拖地的樣式,既能顯露人體結構的曲線美,又能體現一種華美瀟灑的優美風度。
這種裙子的結構必須和人體的主體結構有機適應,所以是一種下擺呈圓弧形的多褶斜裙,或喇叭裙。
♦ 袒胸露臂:在婦女中間,泛起了袒胸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東壁壁畫上,有一個梳高髻、露胸、肩披紅帛,上著黃色窄袖短衫、下著綠色曳地長裙、腰垂紅色腰帶的唐代婦女形象,從而對「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慢束羅裙半露胸,並不是什麼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氣穿開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女樂可以半裸胸以取悅於統治階級,而平民黎民家的女子是不許半裸胸的。其時,唐朝半露胸的裙裝有點類似於現代西方的夜禮服,只是禁絕露出肩膀和後背。
唐代女服的領子,有圓領、方領、斜領、直領和雞心領等。
♦ 短襦長裙:特點是裙腰系得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受。
「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絲」。「眉黛奪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唐代的裙子顏色絢麗,紅、紫、黃、綠爭艷斗研,尤以紅裙為姣姣者。街上流行紅裙子,不是現代人的專利,早在盛唐時期,就已經各處榴花染舞裙了。
也許是受陰陽五行說的影響,楊貴妃最喜歡著黃裙,那是職位的象徵。
「慢來羅裙半露胸」,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其時社會思想開放的水平。
古代唐裝的分類
分類
唐風漢服主要分為
1:襦裙
2:唐代大袖衫
3:襆頭
4:圓領窄
5:半臂
:6:改良唐裝(唐風漢服)
唐代祥瑞天女的衣飾裝扮
唐代祥瑞天女的衣飾裝扮已經完全中國化了,而且其服裝、發式在切合中國傳統審美看法的基礎上,形成了牢固的程式,用以體現這一具有牢固身份的宗教人物,既不依照原本印度釋教造像原則,也不受世俗人物服裝款式流行與變化的任何影響,而是形成了中國式的切合此宗教人物身份與個性的特有裝扮,自初唐到五代一直沒有太大的變化。通過恆定而又特殊的衣飾特點可以將祥瑞天女從壁畫中眾多的人物形象中區別辨識出來,不會與其他女性人物諸如菩薩、伎樂天、世俗供養人等相混淆。
從初唐開始,祥瑞天女的發式變為高髻或高鬟。早在兩漢時期,貴族婦女就開始流行梳高髻,漢代民謠中有「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的形容。並流行用假髻使發髻進一步增高。漢代文字紀錄中有「凌雲髻」、「望仙九鬟髻」等名,均是形容高髻之美。高聳的發髻從視覺上使身體顯得增高,突出女性的窈窕,更重要的是講明了職位的尊貴。「凌雲」「望仙」等名,則更賦予了一層通神升仙的神秘意味。因此人間的貴婦,天界的仙女,無不以頭上高聳的雲髻來顯示其職位身份的奇特。漢畫像石中的西王母,即「頭頂太華髻」,為三出高髻。漢代宮廷之中還流行一種「垂髾」發式,即在頭後或兩鬢垂下發縷,有時前面兩鬢的發縷向上卷作蠍尾形,最早見於西漢畫跡。[6]而敦煌初唐334窟維摩詰經變中的祥瑞天女,梳的正是這種漢代的發式。(圖4敦煌334窟維摩詰經變初唐)魏晉南北朝時期,高髻與高鬟越發流行,也更重視對發髻的裝飾。「釵朵多而訝重,髻高鬟而畏風。」[7]髻與鬟的區別在於空心和實心,鬟是中空作環形,多為未婚年輕女子所梳飾,有垂鬟和高鬟之別。東晉顧愷之的名畫《洛神賦圖》中的洛神,頭上梳的就是其時宮中貴族婦女流行的高鬟,以這種發式突出人物年輕貌美的特徵。自唐代始,敦煌壁畫中同為女神的祥瑞天女,大多也以梳一對高鬟的形象泛起,而且牢固下來,說明了中國傳統審美的繼續與連續性。到了唐代,婦女的發式「造型之精美前所未有,崎嶇錯落婀娜多姿,華美繁復到達巔峰。」[8]有文字紀錄的發式名稱就有幾十種,其中許多都在敦煌壁畫中獲得了再現。但無論新的發式如何層出不窮,自古對於高髻(鬟)的崇尚一直未變。唐詩中吟詠的「插花向高髻」、「峨髻愁暮雲」、「翠髻高叢綠鬢虛」、「髻鬟峨峨高一尺,門前立地看東風」……等等,如實反映了其時的民風。中唐之後,貴族婦女特別流行梳高鬟發式,「高鬟在一般發環中以假發為飾,以鐵絲為骨架支撐,高一尺有餘。」[9]其中一種用發作環形並以金釵支架的高鬟,名曰「雙鬟望仙髻」,在壁畫中祥瑞天女即多梳這種發式,並加以更多的美化和誇張。中國傳統審美意識中對於美的普遍認識和崇尚一直具有某種恆定的因素,由上述女性發式的分析研究可見一斑。將傳統美賦予祥瑞天女這樣一位人們心目中理想化的女神,反映了中國審美文化對傳統的尊崇並一貫繼續發揚的特點。
胡服
唐朝諸多新穎的衣飾中,胡服是影響最為巨大的一種。胡服,指胡人所穿的衣服,即西北地域少數民族(歷史上稱北方的民族為「胡」)的服裝,與其時中原地域寬大博帶式的漢族服裝,有較大差異。一般多穿短衣,長褲和革靴。衣身緊窄,運動方便,史稱「胡服」。
唐代男子胡服
胡服是一個寬泛的衣飾看法,一般指漢民族以外各少數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衣飾,在各個歷史時期的民族融合中,胡服都有差異水平和形式地滲入和融合,在唐代,胡服有更為廣泛的特殊意義。唐朝時這種服制滲透與融合已經進行了數百年;流行於軍隊和男性穿著中。
胡帽不僅胡漢兼用,而且照舊男女通用的服裝。主要指唐代及以前由西北或北方非漢族名族中傳入,並在唐朝境內流行的皮帽或氈帽,又稱「蕃帽」。它最明顯的特點是頂部尖而中空。
圓領亦稱團領,是唐代最典型的胡服,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唐代男裝。缺骻袍是在鮮卑舊式外衣的基礎上參照西域胡服革新而成的一種北朝服裝,圓領衣側開衩,衩口最初較低,後漸高,直抵胯部,故稱為缺胯。
圓領袍是圓領子的窄袖袍,是唐代無階級、無性別之分的一種服裝。曲領的外衣也稱曲領。左衽的衣服是中原的傳統交領,切合胡人的衣佩服勢派頭而並非是左衽,由於五胡亂華和西北朝破裂的兩大變換,漢人的衣冠制度上受到胡人的影響。因為隋代是從北方撅起的王朝,所以衣冠也受到胡人的影響,穿盤領。唐代的服制繼續了隋的窄袖盤領,但此時的衣服是胡人的左衽換為漢人的右衽。
唐代女子胡服
事實上胡服的傳入,到唐代為止,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唐代貞觀到開元年間,胡服在婦女中迅速流行乃至成為了一種時尚。
從唐代出土文物來看,唐代婦女穿的胡服多為錦綉帽、窄袖袍、袖口、領子、衣襟多緣上一道寬錦邊。胡服中的冪䍠有兩種形制:一種為大幅方巾,用輕薄透明的紗羅製成,全身披裹,遮蓋全身;一種以衣帽相連類似斗篷一類的裝束。這種服裝可能與阿拉伯的衣飾有關。由於西冬風沙很大,人們遠行騎馬用它圍裹身體可以遮蔽沙塵。有人認為,只有婦女遠行時才著冪䍠,以免男人窺視。也有人認為,它是男女通服。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的唐人繪畫《樹下人物圖》,圖中一個婦女左手高舉摘掉蒙在頭上的面幕。這種面幕用玄色布帛製成,長度約在胸際,左右各綴一根飄帶至腰間,面部開有圓孔以便目視。這是戴冪䍠的婦女形象。到唐高宗時,漢族婦女戴帷帽的增多,逐漸取代冪䍠。《新唐書·車服》紀錄:「初,婦女施冪䍠以蔽身,永徽中,始用帷帽」帷帽是一種高頂寬檐,檐下垂一個絲網的帽子。它比冪離更具有點:一是摘戴方便,不像冪䍠那樣重新蒙到胸前,二是外形比力美觀,三是綴在帽檐上的網隨時可以撩起。廢冪䍠興帷帽,反映了唐代婦女掙脫束縛、追求自然的思想。到武則天時,豈論宮女照舊民婦,騎馬外出多戴帷帽。真可謂「帷帽大行,冪䍠漸息」(舊唐書·輿服志)。
唐代胡人俑衣飾裝束很是引人注目,如梳辮盤髻,卷發虯髯、高尖蕃帽、翻領衣袍、小袖細衫、尖勾錦靴、葡萄飄帶、玉石腰帶等等,都在陶俑塑刻中體現的淋漓盡致。時尚是社會變化的縮影,服裝的流行趨勢隨著社會在不停的變化,胡人服裝對漢人的影響肯定是這一時期胡人進入中原社會後的融入結果。特別是唐代流行的女扮男裝或是女穿胡服均是其時社會民俗體現的特徵,唐高宗、武則天時期還成為時髦裝束之一。
「襆頭紗帽」和「圓領袍衫」是唐代男子最主要的衣飾。
「襆頭」是一種包頭用的玄色布帛。唐代是「撰頭」盛行的時代,「襆頭」的樣式也富於變化,尤其是在唐武德初年至開元年間這一百多年的時間里,「襆頭」的形制經歷過頻頻較大的變化。唐代的男子服裝主要是圓領袍衫。傳統的冠冕衣裳,只是在隆重的場所,如祭祖天地、宗廟等時偶爾用之,其他則以「襆頭袍衫」為尚。袍服的用途很是廣泛,上至帝王,下至百官,禮見宴會均可穿著,甚至將其用作朝服。袍服的款式,各個時期不盡相同,早期的袍服的袖子多用大袖,但大袖對域外的民族來說,則不太適宜。因北地嚴寒,未便接納大袖,而接納緊裹雙臂的窄袖。隨著南冬民俗習慣的相互滲透,這種緊身、窄袖的袍服樣式,也被漢族人民所接受,而且成為唐代袍服款式的代表。
分類
唐代婦女服裝可歸納為三種類型
唐代女裝
1、窄袖衫襦、長裙;2、胡服;3、女著男裝。這三種差異特點的服裝,組成了盛唐女裝的主流。婦女衣胡服、著男裝,更是盛唐的一大特點。
現代唐裝的介紹
西方國家稱「中華街」為「china town」英文發音很像「唐」於是譯為「唐人街」,於是就把這些華人街的「唐人」所著的中式服裝叫做「唐裝」。現代唐裝來源於清代滿族衣飾,與古代唐朝服裝無任何關系。
憑據APEC聚會會議各國元首所穿「唐裝」的主要設計者余鶯女士的意見,「唐裝」應當是中式服裝的通稱,因此當初設計好服裝後,設計組一起討論給這套服裝起名的時候,決定把這種服裝命名為「唐裝」的歷程即是深受這種「出口轉內銷」的對「唐裝」的解釋的影響。現代壽衣衣飾也是現代唐裝的一種形式。
滿族入關後,於順治元年(1644年)厲行「改冠易服」執法,有些鄉間黎民,因不知執法,偶爾穿著明代服裝進城,大多被剝得全身精光,咸以保全性命為幸。清政府通過武力,強制實行滿族衣飾,盡管漢族和其他地域的少數民族對這種大規模的改冠易服難以接受,但由於清王朝的屠殺zhen,所以才被迫穿滿族的裝束。
現代唐裝的分類
1、壽衣
因為清朝初年的剃發易服,漢族和部門少數民族被迫改穿滿族衣飾(即現代唐裝馬褂),久而久之滿族唐裝馬褂也逐步擴展到生活各個方面,成為現代壽衣的尺度形式。
現代唐裝壽衣有三大功效:
♦ 給老人家添壽;
♦ 給病危人保運;
♦ 給剛剛去世的人上裝入葬。
壽衣套件
殯用壽衣量身定製出來的都是不及格的,殯用壽衣是有牢固尺碼的。內行人拉開捲尺就知道尺子上有「添丁」、「失脫」、「橫財」、「死絕」、「離」、「害」等字眼。
殯用壽衣中有一件紵衣,活人是不穿紵衣的,這一點只有行家才懂,一般人不懂。
喜慶類禮儀用壽衣,也稱中式禮服。逢年過節族長等會穿大袍。我們以後會上架。一般選壽衣中的「福」衣大壽賀壽時用壽衣,這與殯用壽衣有些相同,又有些差異。最主要一點就是有沒有紵衣。一般50大壽以上可以穿壽衣。一般選「壽」衣。
平時穿的就叫唐裝。可以量身定製,可以做得很合身,也可以做得很寬大。
特點
這種「唐裝」是由清代的馬褂演變而來的,其款式結構有四大特點:一是立領,上衣前中心開口,立式領型;二是連袖,即袖子和衣服整體沒有接縫,以平面裁剪為主;三是對襟,也可以是斜襟;四是直角扣,即盤扣,扣子由紐結和紐袢兩部份組成。另外從面料來說,則主要使用織錦緞面料。顯然這種「唐裝」並不是唐代的服裝,不外是經過清朝中期漢人改良過的立領時裝而已。
新唐裝
新唐裝是指2001年APEC聚會會議20位中外領導人服裝。此次APEC領導人的服裝款式外型概況表述如下。
這種「唐裝」是由清代的馬褂演變而來的,其款式結構有四大特點:一是立領,上衣前中心開口,立式領型;二是連袖,即袖子和衣服整體沒有接縫,以平面裁剪為主;三是對襟,也可以是斜襟;四是直角扣,即盤扣,扣子由紐結和紐袢兩部份組成。另外從面料來說,則主要使用織錦緞面料。顯然這種「唐裝」並不是唐代的服裝,不外是經過清朝中期漢人改良過的立領時裝而已。
♦ 外套(男):
立領、對襟,領口與門襟止口處用鑲色料滾邊;前衣片二片不收省不打摺、前門襟處釘一排七粒葡萄紐扣,後衣片二片、背縫拼縫,二片袖裝袖,肩部處內裝墊肩,左右擺縫處開擺叉。
♦ 外套(女):
立領、對襟,袖口、領口和門襟止口處用鑲色料滾邊;前衣片二片收腰省打胸摺、前門襟處釘一排六粒葡萄紐扣,後衣片二片收腰省、背縫拼縫,二片袖裝袖,肩部處內裝墊肩,左右擺縫處開擺叉。
♦ 襯衫(男):
立領、對襟;前衣片二片、左胸袋一隻;前門襟處釘九粒蜻蜓紐扣排列成三個「王」字,後衣片一片、肩部二層幅勢,一片袖長袖,寬袖口訂三粒蜻蜓紐扣排列成一個「王」字。
♦ 襯衫(女):
立領、對襟;袖口、領口與門襟止口處用鑲色料嵌線;前衣片二 片收腰省打胸摺、前門襟處釘五粒蜻蜓紐扣;後衣片一片收腰省、一片袖短袖。
看似簡朴實際不簡朴的外套和襯衣的款式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除了幸運之外,最大的樂成之處就是在於緊緊抓住了傳統服裝的特徵。立領、對襟及手工製作的布紐扣。中國傳統服裝幾千年歷史,就是唐宋元明清也有近千年歷史,但是不管朝代年代如何變,服裝款式如何變,有些部位就是基本是穩定的。好比,領子只有立領、無領,門襟只有對襟、斜襟,袖子只有直袖、連袖,紐扣絕大多數都是用布料製作的。而這些基本穩定的傳統服裝特徵是世人有目共睹的。
雖然,如果此次服裝的款式只有傳統特徵而沒有現代造型也是不樂成的。如由於傳統服裝的肩與袖是不支解的,因此它的前後衣片也是聯體的,雖然穿起來較舒服但看起來卻不那麼美觀。而現代服裝則把美觀放在突出位置,強調的是服裝造型與人體體型的完美結合,特別是在肩袖部位更是現代造型對傳統造型的一種創新。因此,這次把現代肩袖造型合理的組合到傳統服裝上也是值得可圈可點的。
綜上所述,2001年APEC領導人服裝的款式設計的樂成之處,一是充實反映了傳統服裝的特徵,二是准確地借鑒了現代服裝的造型。
「唐裝」只是源自清朝馬褂的傳統和現代的結合品。它吸取了清代以來傳統服裝具文化韻味的款式和面料,同時接納了西方衣飾的元素。
商海搏弈中,避開喧囂, 添一絲書卷氣,少一些浮躁,多一份儒雅, 和氣生財,年年有餘,洪福齊天,人生如意 -------這是新商務唐裝的內涵。
現代唐裝的生長
唐裝「是清代馬褂的衍生品。它吸取了馬褂的特點,使馬褂重新登上了時尚舞台。 現有」唐裝「已經進行了許多改良。好比中式服裝很少用連袖,因為連袖就即是服裝沒有肩部,也不能用墊後,那樣肩部就不夠美觀:傳統中式服裝是不收腰的,女士穿著缺乏曲線美,中式服裝都改成收腰的了:已往的裙子下擺很是窄,走路只能邁碎步,現已把裙擺做大了,便於運動;另有像旗袍,清代的開襟特別高,現代人盡管比已往開放得多,但穿起來照舊有點別扭,所以開襟就低多了。
唐裝「的面料已不再局限於織錦緞面料,真皮」唐裝「已面市並開始在白領階層慢慢流行開來。真皮與」唐裝「的結合不僅保留了」唐裝「原有的雍容華貴、富態休閑的韻味,同時皮質面料和製作工藝使」唐裝「顯得挺括。中式的」唐裝「被賦予了一些西式特徵,使」唐裝「得以走出禮儀服裝、節日服裝的小空間,日常生活以及事情中都能穿,拓寬了唐裝的穿著場所。
6. 玄關裝修注意事項有哪些
一、玄關布置四要素:
1、為何要設玄關?
按《辭海》中的解釋,玄關是指佛教的入道之門,演變到後來,泛指廳堂的外門。現在,經過長期的約定俗成,玄關指的是房門入口的一個區域。設玄關一是為了增加主人的私密性。為避免客人一進門就對整個室內一覽無遺,在進門處用木製或玻璃作隔斷,劃出一塊區域,在視覺上遮擋一下。二是為了起裝飾作用。推開房門,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玄關,這里是客人從繁雜的外界進入這個家庭的最初感覺。可以說,玄關設計是設計師整體設計思想的濃縮,它在房間裝飾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能使客人一進門就有眼睛一亮的感覺。三是方便客人脫衣換鞋掛帽。最好把鞋櫃、衣帽架、大衣鏡等設置在玄關內,鞋櫃可做成隱蔽式,衣帽架和大衣鏡的造型應美觀大方,與整個玄關風格相協調。
2、如何進行玄關裝潢?
首先,在裝潢前要對玄關的設計及形式有所認識,從玄關與房子的關繫上,玄關裝潢可分為以下幾種:
(1)獨立式:一般玄關狹長,是進門通向廳堂的必經之路。可以選擇多種裝潢形式進行處理
(2)鄰接式:與廳堂相連沒有較明顯的獨立區域,可使其形式獨特或與其他房間風格相融。
(3)包含式:玄關包含於進廳之中,稍加修飾就會成為整個廳堂的亮點,既能起分隔作用,又能增加空間的裝飾效果。
由此可見,玄關的設計應依據房型和形式的不同而定。可以是圓弧型的也可以是直角型的,有的房型入口還可以設計成玄關關走廊。式樣有木製的、玻璃的、屏風式的、鏤空的等。
總的來說,由於玄關的面積一般都不大,所需費用也就不太高。因此,主人盡可以多花些工夫裝飾玄關,能起到花錢不多、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3、門廳如何選擇照明?
在目前修建的單元住宅中,一般都有面積不大的門廳,卻連系著卧室、廚房、廁所的過渡空間,而且又是一個家庭的門面,給人們以第一印象。因此,一般家庭都非常重視門廳的裝飾和擺設,使其盡量整潔雅緻,莊重大方。為了創造這種光照環境,一般照明可採用吸頂熒光燈或簡煉的吊頂,也可以在牆壁上安裝一盞或兩盞造型別致的壁燈,保證門廳內有較高的亮度,使環境空間顯得高雅一些。
4、過道與門廳如何進行綠化?
居室的大門入口,是開門後給人第一印象的重要場所,也是平時家人出入的必經之地,不宜把插花、盆栽、盆花、觀葉植物等並陳,既阻塞通路,也容易碰傷植物。若是門廳比較闊大,可在此配置一些葉植物,葉部要向高處發展,使之不阻礙視線和出入。擺放小巧玲瓏的植物,會給人以一種明朗的感覺,如果利用壁面和門背後的櫃面,放置數盆觀葉植物,或利用天花板懸吊抽葉藤(黃金菖)、吊蘭、羊齒類植物、鴨跖草等,也是較好的構思。
二、玄關設計形式要素
A、地坪
人們大都喜歡把玄關的地坪和客廳區分開來,自成一體。或用紋理美妙、光可鑒人的磨光大理石拼花,或用圖案各異、鏡面拋光的地磚拼花勾勒而成。在此,我們需把握三大原則:易保潔、耐用、美觀。
B、頂棚
玄關的空間往往比較局促,容易產生壓抑感。但通過局部的吊頂配合,往往能改變玄關空間的比例和尺度。而且在設計師的巧妙構思下,玄關吊頂往往成為極具表現力的室內一景。它可以是自由流暢的曲線;也可以是層次分明、凹凸變化的幾何體;也可以是大膽露骨的木龍骨,上面懸掛點點綠意。這里我們需要把握的原則是:簡潔、整體統一、有個性。要將玄關的吊頂和客廳的吊頂結合起來考慮。
C、牆面
玄關的牆面往往與人的視距很近,常只作為背景烘托。設計師選出一塊主牆面重點加以刻畫,或以水彩,或以木質壁飾,或刷淺色乳膠漆,再設計一個別致的大理石擺台,下面以雅緻的鐵花為托腳。這進而我們應該把握;重在點綴達意,切忌堆砌重復,且色彩不宜過多。
7. 插花怎麼做
(1)我國梅花插花的歷史 我國梅花插花的最早記載,至少應在魏、晉之際。據《荊州記》載:「陸凱與范曄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詣長安與曄,並贈詩雲:『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宋代,梅花插花之風甚盛。李嵩畫有《花籃圖》,在此畫中,一個精緻的藤籃中插有梅花、蠟梅、山茶、水仙、瑞香等花卉,技法豐滿、細膩。張道洽的《瓶梅》詩雲:「寒水一瓶春數枝,清香不減小溪時。橫斜竹底無人見,莫與微雲淡月知。」陸游作有「瓶里梅花夜來香」的詩句,戴復古作有「古瓶斜插數枝春,此即吾家勸酒人」的詩句,楊萬里作有「膽樣銀瓶玉樣梅,北枝折得未全開。為憐落寞空山裡,喚入詩人幾案來」的詩句。明、清梅插花及藝梅均步入鼎盛期。明代出現插花的專著,如張謙德《瓶花譜》、袁宏道《瓶史》等。《瓶史》中「花目」一節雲:「余之諸花,取其迎而易致者,入春為梅為海棠」;「品第」一節雲:「梅以重葉、綠萼、玉蝶、百葉緗梅為上」;「使令」一節雲:「梅花以迎春、瑞香、山茶為婢」。《瓶史》很快傳入日本,並形成日本插花的流派之一——宏道流。清代以瓶供為主,如陳書繪制《瓶供》圖,梅花與牡丹交輝,更顯得梅花插花的清麗高潔。清代涉及梅花插花的著作也更豐碩,如《芥子園畫傳·梅菊譜序》就有「出家除夕無他事,插了梅花便過年」之句。其他還有陳淏子的《花鏡》、沈復的《浮生六記》等也涉及有梅花插花。近代,梅花插花應用在規模、風格上均有新的提高。如1949年在上海舉辦的梅展,據考證,可能是我國有史以來的第一屆包括梅花插花的正式梅展。1989年中國花協梅花、蠟梅分會成立後舉辦過九屆全國梅展,均設有梅花插花展區。
(2)插梅的構圖與立意 牡丹重姿、重彩,插牡丹必須顯出富麗堂皇;玉蘭潔白、清麗,插玉蘭要突出亭亭玉立之姿;桃杏嬌艷、繽紛,插桃杏可烘托熱鬧的氣氛……梅花,不以華麗取寵,而以韻格為勝,具有自己獨特的氣質及風格。所以插梅的構圖與立意與眾花不同。
人們愛梅,不只是欣賞梅的外在風姿,更在於梅的「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的品格,人們視梅為堅貞、頑強、幸福及友情的象徵。因此,我們插花之前應先立意:或以冰中孕蕾、雪裡開花的梅花為主體,配以蒼松、翠竹,構成松、竹、梅「歲寒三友」圖;或以「欲傳春信息,不怕雪埋藏」(宋·陳亮)為題來歌頌威武不屈的精神;或以「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晉·陸凱)以寄予友人之情誼;或以「賞梅倍思親」來抒發親人團聚的願望;或以「喜迎佳節春意鬧」,象徵欣欣向榮的景象。關於梅花的插花藝術,《瓶史》中談到:十一月插紅梅,正月插梅花。花木搭配以梅花為主,再配迎春、瑞香、山茶。
(3)插梅的主要方式 插梅的主要方式可分花瓶式插梅、盆景式插梅和壁掛式插梅3種:
花瓶式插梅:花瓶深色、素凈者均可,銅質和陶瓷的古樸花瓶更能顯示梅花的高雅。切勿用華麗的花瓶,以免喧賓奪主。如瓶口太大而花枝擺動,可剪幾根短枝架設瓶口,也可將花枝基部的中間切開,使它能夾住瓶內的小橫木,以固定花枝。如花瓶較輕不易立穩,瓶中可投鉛、石等,以防倒伏。梅花有紅、白、綠等色,可一色單插,也可幾色合插,但必須以一色為主,以免紛雜。插梅時也可適當配些南天竹、文竹等,以調和色彩與層次。
盆景式插梅:一種插器是淺身闊口的水盆器皿,一種是用以製作小型寫意盆景的各種觀賞淺盆。用水盆器皿插梅,必須藉助於花插座(也稱劍山),這是由金屬鑄制而成的,圓形、三角形或方形平底,向上一面有較多針刺,用來固定花枝之用。根據自己的立意要求進行構圖,在插「歲寒三友」圖時,由於竹枝易乾枯,必須將它盡量低插,近於水面為好。若松枝過於笨重粗大,不能平穩放置,可先將其基部釘在方塊木板上。置於盤中後用卵石蓋壓木板,這樣就可固定松枝。如梅枝較粗,可在花枝下中間處,用刀切成十字形,切隙深度應比劍山的針約長兩倍,切好後再插。挑選好橫斜疏瘦的小梅枝,借古人詠梅的佳句名言為意境,創作寓意深刻的寫意盆景,置於書房幾案,以假亂真,同樣可收到極好的觀賞效果。其製作方法為:用濕棉花或濕紗布將梅枝基部纏繞,用塑料布包好後,根據立意要求,或直或斜栽於盆中,並適當點綴一些蕨類、小草等小植物和玩石、朽木之類的小配件,再用土鋪成起伏不定的山巒起伏,也可留些空白做水體,最後用苔蘚將土體全部鋪蓋;這樣,一盆梅花寫意盆景就製成了,只要經常在苔蘚上噴些水就可欣賞數日之久,花謝後可再換梅枝。
壁掛式插梅:採用竹器、陶瓷等懸掛式的花器。斜垂的梅枝,配以文竹或常春藤的長蔓,這樣剛毅的梅枝與搖曳的長藤在合適的背景前交相輝映,一剛一柔,別有風味。若梅枝不斜垂,可在適宜彎曲處,鋸1~2個缺口,用三角形硬木填塞鞏固其隙以符所需角度。
(4)插梅的保鮮技術 花瓶口小身高,水應盛至瓶身最寬闊處,使水與空氣有較大的接觸面。以雨水為佳,河塘水亦可,渾濁者須澄清方可使用。自來水中因有氯氣,須貯放數日再用。唯井水鹼性大,切勿使用。水溫應與氣溫相一致。為使瓶水不腐,可在水中加入0.1%的食鹽或1/4000的高錳酸鉀或適量的硫磺,並注意經常換水。
花枝浸入水中剪切,避免剪切時空氣侵入枝莖導管中,利於吸收水分。切口斜度越大越好,以擴大吸水面積,增大吸水量。在切口處多開裂縫,也可達到此目的。用厚報紙將梅枝上部包裹好,把切口浸入加了少許食鹽或明礬的沸水中10秒鍾左右,這既可排除切口細菌,又能將導管中所存空氣排出。或者將梅枝切口用火燒焦,使它局部炭化。
我國古代也有一些插梅保鮮措施,如宋代范成大雲:「花下不易焚香……至若濁氣煤煙,皆時殺花。」明代王象晉《群芳譜》載:「煮鯽魚湯可插梅。」清代陳淏子《花鏡》載:「梅宜用豬肉汁去油俟冷插花,且瓶不結凍,雖細蕊皆開。」明代《瓶花譜》載:「古銅壺龍泉均州瓶,有極大高三二尺者,別無可用,冬日投以硫磺,斫大枝梅花插供……梅花初折,宜火燒折處,固滲以泥。」又雲:「日置南窗下,夜卧置榻旁,俾近人氣,可不凍。」大家不妨一試。
8. 插花最基本要准備哪些材料
二)插花基本道具
花的造型藝術是離不開各種基本的道具的。合理地選擇和使用道具可以延長花期,同時反映出設計者的藝術修養和技術水平。這里介紹的是最基本的道具和資材。
粘性膠帶
有紙和塑料的。一般用來包在鐵絲的外面,特別是經過加工後的花材為了防止脫水而使用。顏色有許多,要根據花莖的顏色和設計的目的選用。
鐵絲(或銅絲)
固定或保持花枝的形態、人工性地彎曲加工時需要用到鐵絲。鐵絲的種類很多,而且有不同的型號,根據粗細分為18-30號之間,根據設計意圖來選用。
花剪 花刀
花剪、花刀是剪切花莖、枝條最主要的工具。根據修剪的花材的不同,有選擇地使用。一般而言,修剪一些韌性的枝條時用花剪,修剪鮮花的長短時用花刀,因為花刀的切面較平緩,切口要求是斜面,以益於保鮮。
花泥
花泥是用來固定花材的、吸水性很強的化學製品。保水性好,使用方法簡單。花泥分為鮮花泥和乾花泥兩種。乾花泥一般是茶色的,而鮮花泥是綠色的。花泥有各式各樣的形狀,要根據花型選定。 乾花泥用於乾花設計,不能吸入水分。鮮花泥需要充分浸透水分才能使用,浸水時要盡量使花泥自然吸水,不要施加任何壓力,否則會造成外濕內乾的狀況,直接影響切花的吸水效力。
9. 牆角怎麼設計怎麼裝修才不浪費空間
總是聽到很多人抱怨家裡的空間不夠用,很多東西都無處收納。但是你確實你有將家裡的任何一個角落給充分利用起來嗎?例如牆角,由於它兩面碰壁,很難施展,所以在裝修布置的時候往往容易被忽略掉。如果能夠對牆角進行有效的利用,相信一定會為你節約出不少的空間。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十個牆角利用的案例,一起看看吧。
螺旋造型的樓梯間與牆角是彼此的匆匆過客,而額外設計的牆角擱架,讓樓梯小角落驚艷,弧形的人性設計,讓行走時不會被碰到,不僅可以擺上插花作為樓梯間的裝飾,還能放上幾本小書讓腳步留住,坐在樓梯上隨意閱覽。
掛壁式餐桌像一隻蟹腳般牢牢的夾著牆角,桌面圓潤、大小適中,能容2人就餐。這樣的設計在不影響增添空間的情況下很巧妙的為其增添了一組額外的功能性傢具。
對廚房操作台進行了轉角設計,讓更多廚房家電填入,牆角處擺入的正是迷你灶台,120度的轉角設計,使檯面更有條理,也讓操作台兩邊拿取更為便捷。
衛浴櫃緊緊的填入了牆壁一角,而櫃體的圓弧形設計,不僅減少了活動時稜稜角角的觸碰,還讓空間節約更為極致,而梳妝鏡在牆角的懸掛不僅不顯奇怪,還略感有趣。
這款案例中的牆角,還佔了地理優勢,倚靠著飄窗,角落明亮而美好,平行於窗檯以下的部分被設計成了轉角沙發椅,帶來餐廳般的設計享受,餐桌、座椅的填入,讓角落化身超舒適餐廳。
這款靠壁工作台特地在轉角處做了特殊設計,轉角處成了工作台的椅座區,桌面的向內圓弧設計,讓角落的每一個細節趨於完美。
淋浴房中增添的牆角台,不僅可以作洗護用品的收納所用,還能作為座椅,檯面特地和淋浴房採用了一樣的瓷磚,從而不會顯得突兀。
轉角抽屜比較少見,看上去是不是有6個小抽屜?實則為三個大抽屜,特地設計在轉角處,當中是打通的,這樣一來,擴大了每個抽屜的面積,轉角的每寸地方也不被浪費,殊不知轉角之處能放入這么多零散廚房用品。
由於戶型問題留下的凸型牆角,用掛壁櫃予以填補,一側為掛壁櫃一側為嵌入式櫥櫃,兩塊小牆面得到了很好的利用,而對於一旁的操作台來說也是種便利。
轉角是很容易被忽略的空間死角,位於兒童房的這款案例,利用垂直角落,正好將矩形擱架置入,三層擱架的設計,很好的為空間騰出額外收納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