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元明時期的插花

元明時期的插花

發布時間: 2022-04-11 14:15:29

❶ 元明時期蘇綉技法有哪些創新

元代的蘇綉,見諸文獻記載的並不多。在蘇州博物館內收藏有元代黃絹刺綉金龍雲紋衣邊。

這是在蘇州盤門外,元末周王張士誠母親曹氏墓內出土的,有蘇綉衣裙殘邊4件,其上各綉4龍,相向而行,兩龍之間有雲紋,構圖對稱,形象生動,針法用接針、纏針、施毛針、刻鱗針、鋪針、扎針、正戧針、反戧針、平套針、打籽針,是元代蘇綉的精品。

在我國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有元代蘇綉《先春四喜圖》,此綉軸為深藍色絹地,用深淺藍、深淺綠、正紅、橙紅、赭石、白色絲線綉出圖案。對比十分強烈,但是卻很雅緻。

此綉針法以深淺色彩推暈的戧針為主,花蕊用鎖綉的打籽針,喜鵲的身體羽毛用單套針和刻鱗針,喜鵲腳用扎針。這幅作品綉法上的特色是用了「水路」,如相疊的花瓣、交叉的葉片,葉脈的紋理等輪廓均留以白線勾出。

這開啟了後世刺綉留白技法的先河。再如梅樹幹上的斑苔用石綠筆染點漬,水仙根部和坡地草茵也以筆染繪制。

蘇綉在明代一度得到飛速發展,這與當時的經濟發展有關,因為在明代,江南已成為全國的絲織手工業中心。這個時期的蘇綉是在吸收了顧綉的基礎上得到繼續發展。

在蘇州刺綉研究所收藏有明代蘇綉《松鼠葡萄圖》,此綉軸為明代露香園顧綉珍品。刻畫精細,松鼠動態傳神,師法自然,對明代以後刺綉的影響很大。

在明代,蘇州城東成為絲織業中心,其郊區的木瀆、唯亭、陸墓、橫壙、蠡墅等農村,也以刺綉為副業,有「家家養蠶、戶戶刺綉」之說。

1368年,明朝廷復建蘇州織造局於蘇州天心橋東。永樂年間設織造府,總管絲織刺綉宮貨的采辦。

在蘇州刺綉研究所收藏有明代蘇綉《山雞白兔圖》。此綉軸為明初蘇綉精品,以白色斜紋綾作地,用劈絲極細的絲線綉山雞羽毛和白兔,用針嚴密,精細傳神。襯景如山石花卉半繪半綉,點染有致。

傳說,蘇州城裡有一家姓唐的人家,據說是唐伯虎的後人。這家主人唐小鳳是位畫家,唐小鳳的夫人也是一位心靈手巧的畫家,但她比唐小鳳多門技藝,就是從小跟著母親學做蘇綉,人們稱她唐綉娘。

當年唐伯虎是有名的吳門畫派四君子之一,他和沈周等大畫家在蘇州一帶很有名氣。唐伯虎晚年購買一處園子取名「桃花塢」,他在這里畫畫寫詩,但是,唐伯虎並沒有給後人留下什麼財富,只是把自己的繪畫技藝傳給了後人。所以作為唐伯虎的後人唐小鳳一家就只有靠賣畫度日。

由於時代在變,明代人們對刺綉裝飾品的需求超過了繪畫,因此,唐綉娘的刺綉生意很好。那時家家掛刺綉,是一種時尚。

有一天,一位南京的商人來到蘇州,找到唐綉娘,想讓綉娘綉一幅唐伯虎的山水畫,然後,他想把這幅刺綉捐給祠堂。臨走的時候,這個商人給了唐綉娘10兩銀子做定金,並說一月後來取。

這位南京商人走後,唐綉娘就跑到丈夫房裡,她說:「我當時礙著面子,怕辱沒祖宗的名聲,就答應下來了,可我那裡綉過唐伯虎的畫呢!」

唐小鳳聽後說:「是啊,這唐伯虎的畫連我這個傳人都畫不到他的境界,你能綉好嗎?這不是讓祖宗丟臉嗎!」

唐綉娘聽後說:「要不咱把這生意給退了吧!」

唐小鳳忽然想起上海露香園有一位刺綉能手韓希孟,他與韓希孟的丈夫是好友,不如去拜她為師,把顧綉手藝學會,就能把唐伯虎的畫綉好。

唐小鳳把這一想法告訴了唐綉娘,唐綉娘立即同意。

唐小鳳就帶著唐綉娘來到上海露香園,拜見了韓希孟。當韓希孟得知唐綉娘是唐伯虎的後人時,便答應收她為徒。

唐綉娘在上海露香園跟韓希孟學習顧綉技法,然後回到蘇州,開始綉唐伯虎的山水畫。唐綉娘以針作筆,成功地綉制了唐伯虎的山水畫。

那位南京的商人看後,大加贊譽,給了她一大筆錢。從此,唐綉娘在蘇州出了名,前來買她綉畫的人絡繹不絕。

在顧綉的發展中,韓希孟最為傑出。據說她所綉的山水、人物、花鳥達到了「無不精妙」的程度。後來,故宮博物院陳列有韓希孟的《宋元名跡冊》十餘幀,其中的《洗馬圖》《白鹿圖》《松鼠葡萄》《扁豆蜻蜓》皆為精品。

其實,韓希孟創立「畫綉」階段是顧綉發展的初期,綉品多為家庭女紅,世稱「韓媛綉」,基本用於家藏或饋贈。後來顧名世的曾孫女顧玉蘭,因家道中落,遂設帳授徒,將家傳秘綉技藝傳於外姓。

在當時,在蘇州城中四鄉許多婦女都來學習顧綉,形成了一定規模,故有「百里之地無寒女」之說。那時達官顯宦、富商巨賈們爭相購藏顧綉珍品,使得顧綉身價陡增。

顧綉在明代曾風靡天下,大有「無綉不姓顧」的勢頭,後來,以韓希孟為代表的顧綉傳世綉品,文化藝術內涵頗深,皆是文物珍品,被各大博物館所收藏。所以明代蘇綉受顧綉的影響很大,得益於顧綉的技法,為後來蘇綉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❷ 元明時期蜀綉有哪些發展

元朝在北京大都設有文綉局。這個時期純欣賞性蜀綉以仿綉書畫為長,與民間蜀綉工藝分離,與繪畫藝術結合。平綉類針法處理技巧細膩化與創新發展,綵線蜀綉技法已十分成熟,在綉品中自成一格。

明代於北京設有專門刺綉的作坊。因染織技術精練,發展多元化的色相彩度色絲。婦人多擅長女紅,綉制家庭所需綉品,收藏和鑒賞精妙綉品成為上層社會風尚。

民間顧綉脫離生活實用成為獨立的欣賞工藝。上海露香園顧家發揚宋元綉畫技法,以古今名人書畫作品為底稿,運用各式材料入綉畫,如蒲草、胎兒細發等。其構思講究、用材精妙天成,綉工善美,風格得以聞名傳世,名噪一時。

明代蜀綉工藝,在製作技藝上吸取「顧綉」方法而形成獨特的風格,並大量外銷,聞名於世界。蜀綉工藝有專門追求書畫效果,以名家手筆為粉本的「綉畫」和「綉字」;有依照蜀綉本身處理素材的傳統技法,專作日常服飾用品,花紋由作者自由描繪或剪樣照綉。當時蜀綉的品種很多,產品較好並且很有自己的特色。

明代秦良玉錦袍可謂蜀綉極品,也是蜀綉所稀罕的綉品。一為藍緞並金綉蟒袍,胸背襟袖均並金刺綉、雲紋、寶相花紋等;一為黃緞秦良玉平金綉蟒鳳衫,除蟒紋,胸背又綉雙鳳,裙腳彩綉壽山福海。

秦良玉是明代女名將,崇禎帝曾召見並賦詩表彰其征戰之功:

蜀錦征袍手製成,桃花馬上請長纓,世間不少奇男子,誰肯沙場萬里行。

身著蜀錦緞金綉蟒袍馳騁疆場,其俊美英武非男兒可比。據歷史學家鄧之誠的《古董瑣記》載:石柱有秦良玉錦袍,極長大。有《秦良玉錦袍歌》:宮錦歸來撫戰袍,鏤金錯綉皆天澤,錦袍樂府蠻女唱,弓衣合綉都官篇。

可見這件精工細做之秦良玉鎧甲非常有名。

過去蜀綉曾一度成為綉郎的天下,值得一提的是後來四川的蜀綉似又回復女兒本色,難見男性綉工。刺綉似乎是女兒的天賦。言綉之技,綉之情,綉之美,非女兒之作不能形容如此。若沒有女工刺綉印象,又怎能領略「綉綳花鳥逐時新,活色生香可奪真」的閨中情景,以及感受「金針銀腳從人看,願度鴛鴦滿世間」的兒女情懷呢!

❸ 哥窯不可仿的特徵

哥窯,是文獻中記載的宋大名窯之一,是迄今未找到切窯址的名窯。哥窯瓷器非常珍貴,據統計,全世界大約有一百餘件,遠少於元青花的存世數量。國際拍賣市場上,近兩年每出現一件,一般成交價都在上百萬美元。現在古玩市場上出現的哥窯瓷器,95%以上都是現代仿品目前,對哥窯瓷器的認識,主要從兩個方面獲得。一是古代文獻記載。據《國寶大觀》175頁程曉中「哥窯海棠式洗」說:「現在我們所能見到的哥窯記載,最早為明宣德三年(1428年)的《宜德鼎彝譜》:內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各窯器皿,款式典雅者,寫圖進呈……』這里除柴窯迄今既不見器物,也未見窯址外,餘下便是赫赫有名的宋代五大名窯。稍晚有明人曹昭的《格古要論》:「舊哥窯出,色青濃淡不。亦有鐵足紫口,色好者類董窯,今亦少有。成群隊者,是元末新燒,土脈粗糙,色亦不好。」對哥窯記載最詳細的,要屬嘉慶四十五年刊刻的《七修類稿續編》:`哥窯與龍泉窯皆出處州龍泉縣,南宋時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窯,生一所陶者為哥窯,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為龍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濃淡不一其足皆鐵色,亦濃淡不一,舊聞紫足,今少見焉。』根據這些記載,人們便把上海博物館、台灣故宮博物院、英國大維德基金會等世界著名博物館以及一些收藏家收藏的青釉帶開片,有紫口或有鐵足的器物稱之為傳世哥窯。」二是清宮舊藏的流傳有序的哥窯瓷。傳世哥窯的器型主要有八方杯、爐、洗、盤、碗、罐、瓶等;釉色主要有青黃色、月白、影青等色,以青黃色為多。胎體顏色分黑灰、淺灰、深灰、土黃等色,以黑灰色胎為多。哥窯瓷器有個最大的特點,就是開片,它是由於瓷器冷卻時,胎釉收縮率不同而造成的一種缺陷,但具有獨特的裝飾效果。哥窯以優美的開片而聞名,有金絲鐵線之稱,其大開片中套小開片,大開片顏色發黑閃藍,稱鐵線,小開片顏色發金黃,稱金絲。從清宮舊藏的傳世哥窯瓷來看,不完全具備紫口鐵足的特徵。有的有紫口,無鐵足,有的有鐵足,無紫口。哥窯瓷器從元代末年到明清以至現代都有仿製,明清仿製哥窯瓷大多都有年款,也有沒年款的。明清仿哥窯瓷器與哥窯瓷器特徵相比,有很大的區別。

一、傳世哥窯瓷器的特徵

傳世哥窯瓷器有三個特徵是目前無法仿製的。其一是傳世哥窯瓷器釉面不光亮,有一層酥光,看上去好像器物釉面出汗。其二是傳世哥窯瓷器上的金絲與鐵線各一張網紋,就是金絲一張網紋,鐵線又是一張網紋,看上去,好像金絲線紋上面,又覆蓋了一張鐵線網紋,兩色網紋線,各行其是,互不相干。其三是傳世哥窯瓷器器物底足有鐵銹紅顏色,並有近千年歲月氧化的自然包漿,鐵線頗色發黑閃藍,並有暈散感(對外擴散)。

二、明清仿哥窯瓷的特徵

明清仿哥窯瓷,主要是景德鎮仿製。它有以下幾個特徵:1.胎體顏色呈瓷白色。2.釉面有一層自然空氣氧化的寶光(學術界稱潤光),與明清單色釉瓷釉面寶光相似。3.金絲與鐵線交織在同一張網紋線上面。4.鐵線的顏色發黑,與傳世哥窯瓷器上面的鐵線顏色發黑閃藍有明顯的不同。5.有的器物口沿及底足施醬色釉,模仿傳世哥窯紫口鐵足的特徵,也有器物口沿及底足不施醬色釉顏色,但器物底部露胎處有自然空氣氧化的包漿(陳舊感)。

三、現代仿哥窯瓷的特徵

現代仿哥窯瓷,仿製的造型、釉面的開片、作舊的方法是五花八門,千姿百態。但與傳世哥窯真品瓷及明清仿哥窯瓷相比,都有很大區別。現代仿哥窯瓷器有以下幾個特徵:1.釉面有一層賊光(學術界稱火光),如果作舊,就留有人工作舊的痕跡,釉面的光不自然。沒有傳世哥窯瓷釉面上的酥光,也沒有明清仿哥窯瓷釉面自然空氣氧化的寶光(學術界稱潤光)。2.現代高仿品可以仿製出傳世哥窯瓷的金絲與鐵線兩張網紋互不相乾的特徵,但與宋哥窯瓷器的金絲鐵線,還是有很大的不同。宋哥窯瓷器的金絲鐵線,像鋼筆在宜紙上面畫了一條線一樣,有自然的暈散(對外擴散)。現代高仿哥窯瓷的金絲線,就像圓珠筆在宜紙上面畫了一條線一樣,比較生硬,無自然暈散。

❹ 中國傳統插花有哪4種形式

傳統插花分為民間插花、寺觀插花、宮廷插花、文人插花等四大類型。

主要容器為瓶、盤、碗、籃、缸、筒等六大類,由花材、容器、花插、幾架和墊板、配件等構成。主要流程為構思、構圖、花材與容器的選擇、花材修剪、固定、調整、陳設、賞析。其間包涵豐富的文化內涵、系統的插花理論、精湛的插花技藝與獨特的賞花方式。

中國傳統插花的顯著特點是花枝較少,選材時重視花枝的美妙姿態和精神風韻,喜用素雅高潔的花材,卻並不像西方插花那樣講究花朵一定要豐滿、碩大、色彩鮮艷。

造型時講究線條飄逸自然,構圖多為不對稱均衡,利用不多的花枝,通過賓主、虛實、剛柔、疏密的對比與配合,輕描淡寫,清雅絕俗,以體現大自然中固有的和諧美,悉心追求詩情畫意。

(4)元明時期的插花擴展閱讀

中國的傳統插花藝術萌芽於春秋戰國時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期間,經歷了漢代初始期、南北朝發展期、隋唐興盛期、宋代極盛期、元明成熟期、清後代衰落期等階段。

這種古老的藝術以群體傳承的方式,見證著中國歷代王朝的興衰、傳統文化藝術發展的進程以及歷代風土民情的變遷。它早已成為民眾寄情花木、以花傳情、借花明志、裝點生活的重要載體。

中國是東方式插花藝術的起源國,自隋唐時期始,中國傳統插花傳入日本,對日本花道的發展影響巨大。而其追求線條美、崇尚自然、注重意境美的創設、簡約環保的創作技法等,對近現代西方插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❺ 手工業具體包括哪些

一.冶金業:
1.冶銅業:從二里頭文化時期到春秋末期,是我國的青銅時代,商周時期青銅鑄造技藝已相當成熟。
2.冶鐵業:春秋時期人們發明了冶煉生鐵和鋼的技術。
3.燃料:漢代以前人們用炭作為燃料,從漢代開始用煤作為燃料,北宋普及,南宋末年轉變為使用焦炭,明朝時開始流行。
二.紡織業:
1.絲織業:上古時代人們學會了養蠶繅絲的技術,從西周開始,絲織業突飛猛進,漢代時成為絲國,直到唐代出現緙絲技術。
2.棉紡織業:宋末元初棉花的種植向內地推廣,元朝的黃道婆開始推廣
」捍彈紡織」,她發明的腳踏三錠紡車取代了手搖一錠紡車,先進得技術使元明時期的松江成為全國棉紡織業中心。明代後期,棉布成為人們主要的衣料來源。

❻ 中國美術在元明時期呈現出什麼樣的特徵

中國美術
中國美術

以漢民族為主體的華夏民族所創造的以物質材料為媒介,占據一定立體或平面空間的藝術。在中國,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大約產生在史前時代。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僅演化出建築、雕刻、繪畫、工藝造型等門類,還形成了不同於西方美術的獨特傳統與體系。

建築藝術

中國建築藝術,在世界建築史上是延續歷史最長,分布地域最廣,有著特殊風格與體系的造型藝術。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在文化層面上表現出三大特質:注重審美性與政治倫理性的高度統一;具有鮮明的人文主義品格,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集中展現;在多樣變化中注重綜合性的整體空間意象。其形式特徵主要表現為:①多以群體組合的形式構成豐富的空間序列。如以十字軸線展開的壇廟建築;以縱軸為主橫軸為輔的民居和宮殿建築;以曲折軸線展開的園林建築。不管哪種展開方式都形成抑揚頓挫,有前序、高潮、尾聲的空間序列。②單體建築造型有一定的規格程式。如殿、亭、廊等形制都由台基、屋身和屋頂組成,同時各部分之間都有一定的比例,尤其是到了清代,這種規格化已達極至。③木結構的梁架組合形式所形成的體量巨大的屋頂,與坡頂、正脊和翹起飛檐的柔美曲線,使屋頂成為中國建築最突出的形式特色。④室內空間處理靈活多變。常用板壁、槅扇、帳幔、屏風、博古架隔為大小不一,富有變化的空間,產生迂劻、含蓄的空間意象。⑤注重建築構件的色彩和裝飾彩繪的表現性。並以此標示等級與功能的差異。

中國建築藝術按時間序列可分為秦漢、隋唐、明清、近現代4個階段。①秦漢階段。早在商周時期,中國建築的主要特徵如庭院形式、對稱布局、木樑架結構、單體造型、大屋頂等已初步形成,不過因諸侯割據而南北各異。秦漢時期隨著政治上的集權和一統,建築風格也趨於統一。其特徵是,都城裡坊劃分有秩,並多封以高牆。宮殿、陵墓多為高大的台榭式群體建築,其中單體建築體量巨大,多以十字軸線展開,並裝飾有造型誇張、詭譎、色彩濃重的雕刻和彩繪,布局舒展、整齊,具有明確的倫理、等級、秩序等內涵,表現出剛健、質朴的風格特色。②隋唐階段。漢末到南北朝時期,隨著佛教的傳入和盛行、南北民族的大融合以及文人士大夫歸隱山林的思想情趣和山水詩、畫的出現,使南北朝時期的建築藝術在傳統的理性精神中加入了許多浪漫情調。至唐代終於形成了理性與浪漫相交織的盛唐風貌。宏偉、規整的都城,恢宏舒展的宮殿、壇廟,規模巨大,形制多樣的寺塔、石窟,造型渾厚,裝飾華麗,展示出博大偉美的風格特徵。③明清階段。經五代兩宋城市經濟的發展及各地方文化乃至蒙、藏、阿拉伯文化的進一步交融,至18世紀的清代,中國古代建築藝術走向最成熟的階段。城市街巷規格方整,宮殿陵墓建築定型化,但形制增多,手法多樣,造園藝術空前繁榮。其總體風格是雍容、典麗、嚴謹、清晰。④近現代階段。隨著封建制度的解體和西方文化的東漸、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現代人審美情趣和文化心理的變遷,20世紀的中國建築產生了較大變異。在傳統的園林建築中,增加了建築的比重,空間更加曲折多變,裝飾更加繁復細麗。出現了大量中西合璧式的公共建築,更加註重其實用功能與審美功能的統一。80年代以後城市整體布局更加開放,變革更加迅速。風格更加豐富多樣,尋找時代風格與民族風格的有機結合將是中國現代建築的重要課題。

雕塑

中國雕塑在題材內容、形式風格、雕塑技法上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古代雕塑作品主要是陵墓雕塑、宗教雕塑和民俗雕塑。其發展高峰是秦漢至隋唐時期。20世紀以後受西方文化影響出現了大型紀念性雕塑和架上雕塑。

中國原始雕塑主要以人和各種動物形象的陶塑為主,還有石、骨、玉材料的雕刻。人物形象大多是附加在實用器物上的裝飾物。多以捏塑、貼塑、錐刺等手法製成,隨意性很強,形象粗簡、稚拙。但從遼寧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發現的頭像和殘片看,可知5000年前的原始先民們已有了木架支撐、層層敷泥等最初的雕塑方法。商周時期的雕塑作品以青銅器鑄造為主。商代青銅禮器造型奇特,多富於神秘、威懾的色彩。西周以後,其風格趨於寫實而富於理性。至春秋戰國時期則變得繁麗、華美。商、周時期除禮器外,還有一些器物支架、底座等實用青銅器和石、骨、玉雕刻作品,或人物或動物皆造型巧妙,製做精細。另外如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的一組青銅人像,形制巨大,形象誇張,與中原遺物有著明顯差異,可窺見遠古巴蜀文化的風貌。秦漢時期的雕塑空前繁盛。最具典型意義的是秦始皇陵兵馬俑雕塑群。其塑造方法是模塑與手塑相結合,塑好泥胎後,入窯燒制再加彩繪而成。以體量的巨大、數量的眾多、形象的真實產生著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漢代的厚葬風使動物俑和人物俑的雕塑作品眾多,造型古樸、神態誇張而強調動勢。西漢名將霍去病墓前的大型動物石刻,手法簡練概括,於渾厚中顯示著雄強的力之美。隨著佛教的盛行,佛像雕塑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雕塑藝術的主流,著名的雲岡、敦煌、龍門、麥積山四大石窟均開鑿於這個時代。一般而言,北魏時期的造像在形式風格上受印度或西域式樣的影響,庄嚴、渾朴,於靜穆中顯示著佛的偉力。南北朝的佛教雕刻融合漢族知識分子的審美時尚,形成了褒衣博帶秀骨清象的新風貌,此外,南朝陵墓雕刻群也是這個時期重要的雕刻作品。最出色的是那些鎮墓神獸,體量巨大,造型奇偉。隋唐時期是中國古代雕塑的鼎盛期。其成就首先表現在石窟雕塑上,如龍門石窟奉先寺石刻造像。其雕刻手法流暢而嫻熟,創造了完全民族化的造型風格,它不僅體現唐帝國博大、雄強的時代精神,同時也顯示出唐人豐富的想像力和高超的雕刻技藝。唐代宗教雕塑的另一特點是形象的現實化與個性化。那些佛國的人物都被賦予了世人的性格和神貌。以順陵石獅、昭陵六駿為代表的陵墓雕刻,單純而注重動勢,體現出雄視一切的恢宏氣度。此外,最能代表唐俑藝術水平的是那些真實生動的三彩俑。世俗題材的增多和寫實風格的發展是宋、遼、金時期雕塑藝術的主要特點,四川大足石窟、山西晉祠、山東長青靈岩寺、江蘇直保聖寺彩塑,都生動傳神地表現出了世人情態,有很強的寫實性。遼代大同下華嚴寺的菩薩造像體態優美、神性含蓄、衣飾華美,大有唐塑遺風。此外河南焦作金墓出土的磚雕人物,型制雖小卻有濃郁的生活情味。元、明、清時代的雕塑成就主要體現在宮廷、園林中的雕塑作品上,在點綴人間、烘托氛圍上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此外,清末天津張明山的以民俗生活為題材的小型泥塑,在寫實方面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20世紀以後,中國雕塑在題材內容和形式風格上產生了新的變化,出現了一批雕塑家和紀念性的寫實雕塑作品。80年代以後,雕塑藝術向著多樣化發展,環境雕塑和小型架上雕塑並駕齊驅,並且在藝術觀念、創作手法和材質的探索上都有了長足的進展。

繪畫

中國的繪畫藝術源遠流長,在數千年的演化過程中,不僅創造了多種多樣的形式,並且在繪畫觀念及表現方法上自成體系,獨具民族特色。傳統的中國繪畫,主要使用柔軟的毛筆、水墨,以黑白線條和裝飾性色彩描繪形象,與注重再現客觀事物外在形式的西方傳統繪畫相比,更注重主觀情感的表達和意境的創造。20世紀以後,中國繪畫從西方獲得了許多借鑒,有了更加多樣化的發展。

中國繪畫的緣起,可追溯到大約1萬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那些刻在岩壁和獸骨上的花紋、描繪在陶器上的紋樣、畫在地面和牆壁上的人和動物形狀等,雖然粗獷、稚拙,但已具備了在平面空間展示形象的基本性能,可視為中國最早的繪畫藝術。據記載,周代已有歷史人物的畫像,春秋時期已有大型壁畫。從出土的青銅器紋飾、漆器彩繪和楚墓帛畫可看出在春秋戰國時期以線造型的特色已初步形成。秦漢時期的繪畫藝術已十分發達。既有壁畫又有肖像畫,既有歷史畫又有神怪畫,題材多樣,種類不一,從漢墓出土的大量壁畫、畫像石、畫像磚、帛畫、漆畫等可睹當時繪畫藝術之風貌。其壁畫造型生動洗練,用筆質朴簡率,在單純、稚拙的形式中表現出運動、力量和速度感,其畫像磚多為各種生活場面,造型誇張簡括,注意整體動勢的描繪。其帛畫多富有浪漫性,如湖南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非衣帛畫,製作精細,造型准確,用線流暢而有變化,以石青石綠等礦物顏料著色,至今鮮麗不變。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壁畫空前興盛。以敦煌莫高窟的壁畫數量最多也最精彩。卷軸畫和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等士人畫家的出現,標志著中國繪畫進入了一個新的更加自覺的理性階段。人物畫趨於成熟,准確的人體比例、優美的線描和深入的表情刻畫取代了漢代繪畫天真、稚拙、以動態傳情的特色。與此同時還出現了最早的山水畫,並產生了中國最早的獨立畫論。隋唐繪畫仍以宗教題材為大宗。佛教的盛行不僅為畫家們提供了施展創造才能的物質條件和觀賞群,還能確立畫家的社會地位,因之許多畫家都從事寺廟壁畫創作,大大提高了它們的藝術水平。與此同時表現世人生活的人物畫高度繁榮,將人物畫從南北朝的「跡簡意淡而雅正」推向了「細密精緻而臻麗」的境界。山水畫迅速發展,花鳥、鬼神、牛馬、屋宇等開始獨立成科,一時名家輩出,使唐代繪畫五彩紛呈,絢麗多姿。五代兩宋時期的繪畫藝術進一步成熟和完備,登上中國古代繪畫的頂峰。寺觀壁畫衰落,世俗生活和山水、花鳥成為畫家們更加喜歡的題材。繪畫的教化功能被逐漸減弱,審美、寄情和娛悅功能則被空前看重。文人畫家的涌現,使繪畫向詩歌汲取營養,更加註重詩情意境的表現。在材料工具和技巧上更趨考究、精妙。水墨畫空前成熟,重彩畫更加工整細麗。總體看宋代繪畫更趨精緻、多樣化,並富於人情味的抒情性。繪畫功能的轉變也使其創作與欣賞的結構發生著雅俗分流的變化。元代知識分子的特殊境遇和文人畫思潮的擴大,使繪畫產生了時代性的轉折與變異,元畫以卷軸為主,且多用紙。紙能充分發揮渴筆的功能,遂使筆法空前豐富,與宋畫相比更能表現物象的多種質感和藝術家細膩的感受。宋人崇尚以詩入畫,強調空間與情趣的變化。元人崇尚以書入畫,更強調筆墨情趣的形式感,從繪畫自身來看,元畫向著完滿性跨越了一大步。明清兩代山水花鳥畫更成大宗,宗教畫、人物畫愈加衰落。明代山水畫壇畫派林立,進一步發展了中國傳統繪畫的形式風格。明中葉以後,形成一股雅俗合流的勢力。著名畫家涉足文學插圖、年畫、稿本的創作,給繪畫藝術帶來了新的生機。清初社會矛盾空前尖銳,出現了四畫僧、四王、金陵八家等一大批傑出畫家。突起了中國繪畫史上的又一個高峰。乾隆年間(1736~1796)揚州畫派和清末海上畫派的出現,使摹古之風甚盛的清代中、晚期畫壇又放異彩。雅俗合一之勢更加明顯。辛亥革命以後,在西方文化的沖擊與影響下,中國的繪畫在觀念與價值取向上都面臨著多種選擇的可能。但為人生而藝術、把繪畫創作與現實功利緊密結合的大趨勢成為主要流向,寫實主義繪畫漸居首位。50年代以後,以徐悲鴻畫派與前蘇聯繪畫體系相結合為根基,為政治和為人民服務的繪畫大發展。80年代以後,中國繪畫更向著多層次,多態式發展,出現了空前繁榮的景象。

書法

以毛筆書寫漢字,也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造型式樣。講求用筆的疾徐、頓挫、順逆、剛柔、墨色的濃淡、干濕創造美的章法及結構形式,藉以表達書法家的文化修養、品格情操。

中國書法在數千年的演化過程中,形成了篆、隸、楷、草、行等主要字體形式。篆書是商、周、戰國時代通行的字體,大都刻在甲骨、青銅器或簡牘、帛、石、陶上。至秦代小篆成為全國推行使用的統一字體。其結體圓長,筆畫勻稱,藏頭護尾,圓潤優美。隸書盛行於漢代,字體寬扁,左右舒展,橫畫如蠶頭燕尾,具有濃厚的裝飾意趣。楷書經南北朝到唐代發展至頂峰,其字形方正、筆畫結構嚴整。王羲之、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書法家留下的不同風格的楷書作品,給後人以深刻影響。草書經章草、小草發展為狂草,筆線連綿不斷,大起大落如風馳電掣。此書也盛行於唐代,以張旭和懷素最為著名。行書介乎草書與楷書之間,書寫簡易,流暢。形成於漢,成熟於兩晉。歷代書法家都以行書字體創造了各自不同的風格。

篆刻

中國篆刻是以書法字體,結合鐫刻製作印章的一種藝術。它於方寸之中,紅白之間創造各種美的結構和形式。因其字體多為篆書所以稱篆刻。

篆刻藝術是由作為權力和憑證的古璽印發展而來的。明中葉以後發展成獨立的藝術式樣,並形成了各種風格流派。如明代以文彭為代表的吳門派和以何震為代表的徽派;清代以程遂厚重、凝練風格為代表的皖派,以丁敬、鄧石如開創,黃易等西泠八家發揚光大的浙派。清末吳昌碩將古印、陶文、石鼓文等熔於刀法之中,以蒼勁古樸之風被尊為吳派。

工藝美術

中國的工藝美術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它一方面以滿足人們的實用要求和審美要求為目的,與社會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緊密相聯;另一方面,高超、精湛的製造技藝又閃爍著中國歷代勞動者智慧的光芒。所以中國工藝美術又濃縮著民族文化的精華,展示著民族精神發展的歷程。

中國工藝美術 門類眾多,按功能可分為實用工藝美術和陳設工藝美術;按生產方式可分為手工藝美術和工業設計;按生產和消費的社會層次可分為民間工藝美術、宮廷工藝美術和文人工藝美術。按材料和創作工藝可把傳統工藝美術歸結為雕刻工藝、織綉工藝、編織工藝、金屬工藝、陶瓷工藝、漆器工藝六大類別。現代工藝則以產品對象分為室內環境設計、染織設計、日用工業品造型設計、日用陶瓷設計、商業美術設計和書籍裝飾設計等。

原始人製造的第一件勞動工具可視為中國工藝美術的遠源。從單純工具發展為新石器時代的石、玉、骨、牙雕刻,縫紉,編織,制陶等工藝,已明顯地表現出對美的追求與創造了。最有代表性的是形制多樣、紋飾斑斕的陶器。商、周、春秋、戰國時期,渾厚、奇麗的青銅禮器和精美的玉器是造型藝術的代表。至漢代青銅造型仍占重要地位,漆器、絲織、釉陶等製作技藝已相當成熟,南北朝時期在青瓷燒制、織錦技術等方面成就最為突出,風格趨於華麗。唐代的織錦、陶瓷、金銀器、漆器等工藝獲得全面發展,其製作水平和生產規模都是空前的。富麗華貴、舒展豐滿是唐代工藝造型的風格特徵。宋元兩代制瓷工藝蓬勃發展,瓷窯遍布全國各地,以鈞、汝、官、哥、定五大名窯的產品最具特色。優雅的造型,晶瑩的釉色,精湛的制胎、燒窯技藝,享譽全世界。明代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促使其工藝美術跨入一個新階段,各工藝門類都有了全面發展,其總體風格簡約、勁健而端莊。清代工藝美術在品種、形式、手法、技藝等各方面都遠遠地超越了前代,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的集大成時期。與時代和上層人士的審美趣味相諧,其風格日趨雕琢、精緻、繁縟。20世紀以後,在現代工業文明的沖擊下,傳統工藝美術衰落,具有清新、明快、簡潔風格的現代工藝迅速崛起。尤其是80年代以後,中國工藝美術在形式和內涵上都與現代社會文化及人們豐富多變的審美心態息息相關,在品類的繁多、風格的多變、技藝的精良等方面都是前所未有的。它們一方面構建著現代社會的生活環境,另一方面又不斷地影響和更新著人們的精神追求和審美觀念。中國美術大約產生在史前時代。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僅演化出雕塑、繪畫、工藝造型等門類,還形成了不同於西方美術的獨特傳統與體系。

中國的工藝美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原始社會新石器時期的陶器,可以說是最早的工藝美術品。此後,商周的青銅器,戰國的漆器,漢唐的絲織品,宋朝的刺綉,明清的景泰藍和瓷器等,都是極其精美、名貴的工藝品。

中國傳統的工藝美術,製作精美,技藝高超,不但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而且品種豐富,種類繁多。如:金屬工藝、漆器、陶瓷、編織、刺綉等。

中國工藝美術品是中國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珍寶,很早以前它們就已走向世界,並向各國人民展示了自己的風采。

❼ 湘綉在元明時期有怎樣的創新

元代湘綉的觀賞性製作遠不及宋代。明代湘綉技藝展現的是藝人的靈巧、智慧與手藝專。湘綉一般產品在屬刺綉製作的前期工序有裁料、刻版、印花、配線等工藝流程,熨燙工藝是其後期工序。湘綉在明代不但繼承了宋代優良的刺綉傳統,而且廣泛吸收顧綉和蘇綉的藝術表現手法,把湘綉推進到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湘綉一般產品在刺綉製作的前期工序有裁料、刻版、印花、配線等工藝流程,熨燙工藝是其後期工序。

湘綉的底料主要有軟緞、絲質,用於日用品刺綉。貢緞、絲質柔韌、光澤細潔,主要用於精品刺綉。此外,呢絨、棉麻以及合成纖維等材質的紡織物,也可以用作底料。

湘綉用線主要有花線、絨線、絲線、織花線4種,其材質都是純蠶絲線。花線絞合極松,用於辨絲細綉。絨線用於粗綉。絲線絞合緊湊,不易分辨,用於綉制日用品。織花線是絲線的一種,染色自淺而深,綉成花瓣,自然分出深淺,有利於日用品刺綉。在元明時期,湘綉的這些技藝是吸收和融合了顧綉和蘇綉的技法後又進行了創新,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❽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你對一些地方的風俗習慣是否有了更多的了解

苗族:
男子多用布包頭,身穿短衣褲。苗族婦女的衣著美觀、大方,大襟上衣綉有花飾圖案,下身穿百褶裙,猶如開屏的孔譽尾,非常富有民族特色。苗族婦女的服飾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結晶。

苗族婦女擅長紡織、刺綉、虹染,工藝精湛,深得國內外贊譽。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傳統的社交活動。如"會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戀愛的方式。

苗族有自然崇拜、祭祖習俗,部份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苗族的傳統節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節(農歷正月初五舉行,又名"踩花山"),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節日,節日期間,身著節日盛裝的男女歡聚對歌,表演踩鼓、跳獅子和蘆笙舞,熱鬧非凡。
戀愛:跳月也是苗族青年男女很喜歡的一種活動,一般在春秋兩季的佳日舉行,這種活動實際上是青年男女的擇偶盛會。跳月時,男女青年酣歌狂舞,各選所歡,互相求愛,因此又被人們稱為戀愛舞。皓月當空的夜晚,苗家的青年男女吹著蘆笙,搖著小鈴,唱著情歌匯集到了跳月場。小夥子們吹著蘆笙排成一排在前面,姑娘們搖著小鈴排成一排在後面,按傳統的規矩和動作開始跳舞。在蘆笙和鈴聲的伴奏下,隊伍不斷地變換隊形和動作,時而結成幾個大圓圈,時而變成花瓣狀,時而穿梭來往,時而插花交錯。共間夾雜著姑娘和小夥子的歌聲,歡笑聲和驚叫聲,場面十分熱烈。跳舞的時候,男女間可以嬉笑逗趣,小夥子可以把蘆笙吹到姑娘面前求愛,甚至可以用舞蹈動作碰撞對方,以此逗趣。姑娘可以在舞蹈中用綠巾包裹的小花球投擲自己看中的小夥子,一次不行,可以投擲二次、三次。場內的人們跳累了,可以坐到場外休息,場外圍觀和休息的人們又來接著跳,這樣輪流著一直跳到天亮。這期間,青年男女可以到場外的草棚里去吃東西、喝米酒,也可以坐在場外互相對歌,也可以跟剛剛結識的舞伴竊竊私語,談情說愛,也可以邀約自己的戀人到場外的僻靜處去互表衷腸,盟定終身。總之,一夜跳月下來,都有不少苗家姑娘和小夥子成為戀愛人。有的終成眷屬。

3、婚喪、生育中的禮儀幾禁忌:參加苗族的婚禮、喪禮,應和當地人一樣,帶點錢物表示祝賀或哀悼。在喪禮中,收到了客人的財物後,一 群孝兒孝女將向客人行跪拜禮敬酒,表示深深的謝意。客人不論喝多喝少,都要接過他們的酒杯,否則被視為無禮。

苗族婦女生了小孩以後,忌諱外人進入,特別忌諱穿雨鞋和孕婦進入。家有產婦,都要在門前懸掛一頂破草帽或在屋外岔路口插上一枝綠樹枝,以示謝絕外人進入。如果不慎闖入產婦家,主人會端出一碗水讓客人喝。客人應該把水喝乾,切記不能把喝不完的水倒掉。如果客人穿著雨鞋闖入產婦家,臨走時主人讓客人把鞋脫下倒拎著出門,客人應尊重主人的請求。苗族習慣,產後3天之內闖入產婦家者叫"踩生",踩生者必須給嬰兒取一個名字,做孩子的乾爹、干媽。作為禮節,臨走時還應留一點錢物給孩子,以後還要記住這個干兒子或乾女兒。如果嬰兒日夜啼哭或經常生病,苗族認為應該給嬰兒尋找保爺、保娘。尋找保爺、保娘有兩種方法:一是擇算好吉日,在家等待,3天之內到家裡來的第一個人,就是孩子的保爺或保娘;二是擇吉日,背著孩子,抱著大公雞,拿著香、紙等,到溪流橋邊搭上新橋,等待第一個過往的行人。能夠撞上苗族人家請保爺、保娘,據說是彼此的福氣,客人不應拒絕,應接過孩子,說些祝福的話,給孩子取一個如意的名字,接受主人家的酒肉款待,臨走時給孩子留下點財物做紀念。
回族:
元世祖忽必烈率軍攻陷大理後,有不少中亞、西亞和新疆等地的回族軍民和貴族來雲南定居。元朝時在雲南任平章政事,掌握全省軍、政、財、文大權的賽典赤瞻思丁就是回族。

普遍使用漢語的語言、文字。住房、服飾等也與漢族大致相同。在雲南農村的回民,除從事農業生產外,還兼營小商業和手工業,生產工藝水平都比較高。

絕大多數的回民信仰伊斯蘭教,遵循教規,風俗不吃豬肉,以牛、羊、雞肉為食。

回族節日主要有"爾儀"(開齋節)、"古爾邦"(宰牲節)和"聖紀"(聖會)等

節日:回族節日,主要有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三大節日。

開齋節,在伊斯蘭教歷十月一日。教歷九月為齋月,封齋第29日傍晚如見新月,次日即為開齋節; 如不見新月,則再封齋1日,共為30日,第二天為開齋節。

古爾邦節,時間為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聖紀節,時間是伊斯蘭教歷的三月十二日。

禮儀及禁忌:

1、日常生活中的禮儀及禁忌:回族待人熱情誠實,保持著講禮貌的好傳統。回族親友相逢,以喜悅的面容相待,互道"色倆目"(即互相問好)之禮。

回族是一個非常好客而熱情的民族,有著"持家從儉,待客要豐"的優良傳統,重視待客禮節。當家裡來了客人,主人立即起身相迎讓座,獻上香茶。當南主人與客人愉快交談時,女主人則到廚房准備豐盛飯菜款待客人。就餐前,要先洗手。入席,謙讓年長者如坐上席。上飯菜之前,主人首先要上蓋碗茶。倒茶水時要當著客人的面將碗蓋揭開,然後盛水加蓋,雙手捧遞。這樣做,一方面表示這盅茶不是別人喝過的余茶,另一方面表示對客人的尊敬。客人要起立,雙手接茶盅。進餐時,上席長者先動筷子,其他人才能進食。席間,不說污言穢語,不挑剔食物,不要向碗里吹氣,也不要用筷子在碗亂攪動,要小口進食。飲水時,不連接吞咽,不能對著杯盞喘氣飲吮,要一口一口地慢飲。當客人道別時,回族總是滿臉笑容,並一再挽留,一直將客人送出自家大門。 在回族村寨,當別人請你作客時,要答應他,不能隨便謝絕。如有特殊情況不能應邀,要講清原因,表示謝意。

回族的飲食禁忌頗多,主要有:進入清真寺忌抽煙。忌食豬肉以及凡有犬齒且獵食其他動物的猛獸,忌食自死動物,忌食動物的血液。禁止飲酒。在語言上,對食用的畜禽忌說"肥",而說"壯";忌說"殺",而說"宰";忌說"肉",而說"菜",如"牛菜""羊菜"。相互之間不用禁忌物來比喻。

蘊涵於回族民居文化現象上的一些禁忌和禮儀,為我們揭示了雲南回族精神世界的底蘊。在許多回族家庭中尤其是老年人居住的房間里,是絕對看不到任何有人或動物的圖畫、雕塑的。回族建房是絕對不看陰陽、風水的,他們至多選擇一下民居的朝向:如喜好坐北朝南、背陰朝陽,喜好平坦、寬敞、乾燥,忌低窪潮濕和易遭山洪水流沖刷處。民居大門一般禁忌向西開,但也不是絕對的,在某種情況下(受到地形的限制),也可以變通。回族民居內部的布局分配體現"以西為貴",西房通常為老年人居住,西牆是老年人在家禮拜時面對的地方。當老年人做禮拜的時候,切忌旁人從正在禮拜的老人面前走過。

2、節日與祭祀活動中的禮儀及禁忌:回族節日,主要有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三大節日。

開齋節,在伊斯冀湯亂蝗鍘=倘站旁攣攏庹?9日傍晚如見新月,次日即為開齋節;如不見新月,則再封齋1日,共為30日,第二天為開齋節。

古爾邦節,時間為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聖紀節,時間是伊斯蘭教歷的三月十二日。

3、婚喪、生育中的禮儀及禁忌:回族婚姻一般實行族內婚,少數與其他民族通婚者,原則上要求對方隨回族習俗生活。齋月一般不結婚。

回族把人的去世稱做"歸真",實行土葬、速葬、薄葬。土葬送葬時眾親友爭抬"金匣",不穿孝衣,不戴孝帽、黑紗,不哭喪,不鳴鞭炮,不搞弔孝活動。

布依族早在元明時期就進入封建領主制階段,從清代初期至本世紀50年代,封建地方經濟已成為主要的經濟形態。

布依族崇拜祖先,有的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布依族婚姻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

節日除了同漢族相同的"春節"、"端陽"、"中秋"外,還有極富本民族特色的"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和"六月二十四"等節日。

布依族婦女善於紡織和刺綉,蠟染工藝已有上千年的歷史,色調淳樸、圖案獨特,深受各族人民的歡迎。

❾ 梅瓶就是插花用的瓶子嗎

1)儲酒器

關於梅瓶的用途,從文獻記載、傳世實物和古代繪畫均可知,梅瓶從它產內生時起,最初應容為實用器,大多用於盛酒或其他液體物質。它的這種功用一直沿續到元明時期。梅瓶作為酒具的用途,在許多梅瓶的銘文中有所反映。如上海博物館藏有兩件件宋代磁州窯梅瓶白地黑花梅瓶,一件腹部開光書寫「清沽美酒」,另一件腹部書寫「醉鄉酒海」。

此外,還有另外一些銘文則是從側面反映了梅瓶的基本功能。如桂林博物館藏有一件出土於明墓的本地民窯生產的陶梅瓶,其肩部堆雕了「天長地久」四字。「天長地久」本身帶有祈福之意,同時也隱含了「天藏地酒」之諧意,這就表明了其祈福與儲酒的雙重功用。

(2)陳設觀賞

隨著社會的發展,梅瓶逐漸具有了陳設裝飾的功能,甚至梅瓶還常被作為冥器隨葬,桂林明代藩王陵區出土了大量的梅瓶便是明證。這些梅瓶已成為上層統治者等級地位的標志和「風水」寓意的象徵。

明中晚期以後,梅瓶的觀賞陳設作用則越來越明顯。清代梅瓶多為傳世品,這應與梅瓶此時主要用於陳設裝飾有關。

❿ 我國個各地過新年的習俗以及各個民族的習俗

苗族:
男子多用布包頭,身穿短衣褲。苗族婦女的衣著美觀、大方,大襟上衣綉有花飾圖案,下身穿百褶裙,猶如開屏的孔譽尾,非常富有民族特色。苗族婦女的服飾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結晶。

苗族婦女擅長紡織、刺綉、虹染,工藝精湛,深得國內外贊譽。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傳統的社交活動。如"會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戀愛的方式。

苗族有自然崇拜、祭祖習俗,部份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苗族的傳統節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節(農歷正月初五舉行,又名"踩花山"),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節日,節日期間,身著節日盛裝的男女歡聚對歌,表演踩鼓、跳獅子和蘆笙舞,熱鬧非凡。
戀愛:跳月也是苗族青年男女很喜歡的一種活動,一般在春秋兩季的佳日舉行,這種活動實際上是青年男女的擇偶盛會。跳月時,男女青年酣歌狂舞,各選所歡,互相求愛,因此又被人們稱為戀愛舞。皓月當空的夜晚,苗家的青年男女吹著蘆笙,搖著小鈴,唱著情歌匯集到了跳月場。小夥子們吹著蘆笙排成一排在前面,姑娘們搖著小鈴排成一排在後面,按傳統的規矩和動作開始跳舞。在蘆笙和鈴聲的伴奏下,隊伍不斷地變換隊形和動作,時而結成幾個大圓圈,時而變成花瓣狀,時而穿梭來往,時而插花交錯。共間夾雜著姑娘和小夥子的歌聲,歡笑聲和驚叫聲,場面十分熱烈。跳舞的時候,男女間可以嬉笑逗趣,小夥子可以把蘆笙吹到姑娘面前求愛,甚至可以用舞蹈動作碰撞對方,以此逗趣。姑娘可以在舞蹈中用綠巾包裹的小花球投擲自己看中的小夥子,一次不行,可以投擲二次、三次。場內的人們跳累了,可以坐到場外休息,場外圍觀和休息的人們又來接著跳,這樣輪流著一直跳到天亮。這期間,青年男女可以到場外的草棚里去吃東西、喝米酒,也可以坐在場外互相對歌,也可以跟剛剛結識的舞伴竊竊私語,談情說愛,也可以邀約自己的戀人到場外的僻靜處去互表衷腸,盟定終身。總之,一夜跳月下來,都有不少苗家姑娘和小夥子成為戀愛人。有的終成眷屬。

3、婚喪、生育中的禮儀幾禁忌:參加苗族的婚禮、喪禮,應和當地人一樣,帶點錢物表示祝賀或哀悼。在喪禮中,收到了客人的財物後,一 群孝兒孝女將向客人行跪拜禮敬酒,表示深深的謝意。客人不論喝多喝少,都要接過他們的酒杯,否則被視為無禮。

苗族婦女生了小孩以後,忌諱外人進入,特別忌諱穿雨鞋和孕婦進入。家有產婦,都要在門前懸掛一頂破草帽或在屋外岔路口插上一枝綠樹枝,以示謝絕外人進入。如果不慎闖入產婦家,主人會端出一碗水讓客人喝。客人應該把水喝乾,切記不能把喝不完的水倒掉。如果客人穿著雨鞋闖入產婦家,臨走時主人讓客人把鞋脫下倒拎著出門,客人應尊重主人的請求。苗族習慣,產後3天之內闖入產婦家者叫"踩生",踩生者必須給嬰兒取一個名字,做孩子的乾爹、干媽。作為禮節,臨走時還應留一點錢物給孩子,以後還要記住這個干兒子或乾女兒。如果嬰兒日夜啼哭或經常生病,苗族認為應該給嬰兒尋找保爺、保娘。尋找保爺、保娘有兩種方法:一是擇算好吉日,在家等待,3天之內到家裡來的第一個人,就是孩子的保爺或保娘;二是擇吉日,背著孩子,抱著大公雞,拿著香、紙等,到溪流橋邊搭上新橋,等待第一個過往的行人。能夠撞上苗族人家請保爺、保娘,據說是彼此的福氣,客人不應拒絕,應接過孩子,說些祝福的話,給孩子取一個如意的名字,接受主人家的酒肉款待,臨走時給孩子留下點財物做紀念。
回族:
元世祖忽必烈率軍攻陷大理後,有不少中亞、西亞和新疆等地的回族軍民和貴族來雲南定居。元朝時在雲南任平章政事,掌握全省軍、政、財、文大權的賽典赤瞻思丁就是回族。

普遍使用漢語的語言、文字。住房、服飾等也與漢族大致相同。在雲南農村的回民,除從事農業生產外,還兼營小商業和手工業,生產工藝水平都比較高。

絕大多數的回民信仰伊斯蘭教,遵循教規,風俗不吃豬肉,以牛、羊、雞肉為食。

回族節日主要有"爾儀"(開齋節)、"古爾邦"(宰牲節)和"聖紀"(聖會)等

節日:回族節日,主要有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三大節日。

開齋節,在伊斯蘭教歷十月一日。教歷九月為齋月,封齋第29日傍晚如見新月,次日即為開齋節; 如不見新月,則再封齋1日,共為30日,第二天為開齋節。

古爾邦節,時間為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聖紀節,時間是伊斯蘭教歷的三月十二日。

禮儀及禁忌:

1、日常生活中的禮儀及禁忌:回族待人熱情誠實,保持著講禮貌的好傳統。回族親友相逢,以喜悅的面容相待,互道"色倆目"(即互相問好)之禮。

回族是一個非常好客而熱情的民族,有著"持家從儉,待客要豐"的優良傳統,重視待客禮節。當家裡來了客人,主人立即起身相迎讓座,獻上香茶。當南主人與客人愉快交談時,女主人則到廚房准備豐盛飯菜款待客人。就餐前,要先洗手。入席,謙讓年長者如坐上席。上飯菜之前,主人首先要上蓋碗茶。倒茶水時要當著客人的面將碗蓋揭開,然後盛水加蓋,雙手捧遞。這樣做,一方面表示這盅茶不是別人喝過的余茶,另一方面表示對客人的尊敬。客人要起立,雙手接茶盅。進餐時,上席長者先動筷子,其他人才能進食。席間,不說污言穢語,不挑剔食物,不要向碗里吹氣,也不要用筷子在碗亂攪動,要小口進食。飲水時,不連接吞咽,不能對著杯盞喘氣飲吮,要一口一口地慢飲。當客人道別時,回族總是滿臉笑容,並一再挽留,一直將客人送出自家大門。 在回族村寨,當別人請你作客時,要答應他,不能隨便謝絕。如有特殊情況不能應邀,要講清原因,表示謝意。

回族的飲食禁忌頗多,主要有:進入清真寺忌抽煙。忌食豬肉以及凡有犬齒且獵食其他動物的猛獸,忌食自死動物,忌食動物的血液。禁止飲酒。在語言上,對食用的畜禽忌說"肥",而說"壯";忌說"殺",而說"宰";忌說"肉",而說"菜",如"牛菜""羊菜"。相互之間不用禁忌物來比喻。

蘊涵於回族民居文化現象上的一些禁忌和禮儀,為我們揭示了雲南回族精神世界的底蘊。在許多回族家庭中尤其是老年人居住的房間里,是絕對看不到任何有人或動物的圖畫、雕塑的。回族建房是絕對不看陰陽、風水的,他們至多選擇一下民居的朝向:如喜好坐北朝南、背陰朝陽,喜好平坦、寬敞、乾燥,忌低窪潮濕和易遭山洪水流沖刷處。民居大門一般禁忌向西開,但也不是絕對的,在某種情況下(受到地形的限制),也可以變通。回族民居內部的布局分配體現"以西為貴",西房通常為老年人居住,西牆是老年人在家禮拜時面對的地方。當老年人做禮拜的時候,切忌旁人從正在禮拜的老人面前走過。

2、節日與祭祀活動中的禮儀及禁忌:回族節日,主要有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三大節日。

開齋節,在伊斯冀湯��亂蝗鍘=倘站旁攣��攏�庹�?9日傍晚如見新月,次日即為開齋節;如不見新月,則再封齋1日,共為30日,第二天為開齋節。

古爾邦節,時間為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聖紀節,時間是伊斯蘭教歷的三月十二日。

3、婚喪、生育中的禮儀及禁忌:回族婚姻一般實行族內婚,少數與其他民族通婚者,原則上要求對方隨回族習俗生活。齋月一般不結婚。

回族把人的去世稱做"歸真",實行土葬、速葬、薄葬。土葬送葬時眾親友爭抬"金匣",不穿孝衣,不戴孝帽、黑紗,不哭喪,不鳴鞭炮,不搞弔孝活動。

布依族早在元明時期就進入封建領主制階段,從清代初期至本世紀50年代,封建地方經濟已成為主要的經濟形態。

布依族崇拜祖先,有的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布依族婚姻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

節日除了同漢族相同的"春節"、"端陽"、"中秋"外,還有極富本民族特色的"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和"六月二十四"等節日。

布依族婦女善於紡織和刺綉,蠟染工藝已有上千年的歷史,色調淳樸、圖案獨特,深受各族人民的歡迎。

熱點內容
招盆景技師 發布:2025-09-26 13:45:07 瀏覽:677
青島市荷花 發布:2025-09-26 13:43:47 瀏覽:95
生薑小盆栽怎麼種植 發布:2025-09-26 13:37:38 瀏覽:932
油牡丹的價值 發布:2025-09-26 13:37:38 瀏覽:865
無花果盆栽品種 發布:2025-09-26 13:33:39 瀏覽:19
惰色丁香 發布:2025-09-26 13:30:27 瀏覽:839
玫瑰七結構 發布:2025-09-26 13:19:38 瀏覽:925
迷你盆栽花 發布:2025-09-26 13:10:58 瀏覽:768
nike黑花卉 發布:2025-09-26 12:54:23 瀏覽:821
茶花蟲病 發布:2025-09-26 12:54:16 瀏覽: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