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陽花的花語
㈠ 問一下有關鳳陽的傳統習俗
如果想知道的更多更全面的話,建議你去網路的鳳陽貼吧去看看,關於鳳陽的風土人情裡面蠻全的,各方面的都有~~謝謝!……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幫助,還望採納!~~~ 鳳陽的傳統習俗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 "過年" 是我國傳統節日, 又稱 , 也是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 家家 戶戶精心籌辦, 在外地工作或商賈的人, 要按時趕回家與家人團圓.這 天焚香, 放鞭 都 鳴 炮, "接年" 又叫 叫 , "迎春" 初一早晨吃扁食 . (水餃) 飯後晚輩向長輩拜年, , 平輩互拜, 然後 到親族鄰里互相祝賀.主人用煙, 瓜籽, 茶, 花生, 糖果等招待.鄉鄰, 親友見面拱手 互祝 "恭喜發財" , "新年如意" 等吉利話.婦女不動剪刀, 不潑水, 不掃地.初二早晨吃湯圓, 互 請 "年酒" 又稱 , "春酒" .從初一始, 一連三天不做新鮮飯菜.青壯年操練鑼鼓或參加民族 形式的文娛活動.大年初一不出門, 全家團聚.年初二, 出嫁的閨女給父母送 "旬頭" 也稱 , "墊缺" 按照父母的年齡 59 歲至 66 歲) . ( 包與歲數相等的水餃, 另外再包些水餃, 在去娘家 路上, 經過塘, 涵等處丟一個水餃, "溝缺" 墊平, 溝, 意為 , 父母免災禍而長壽.除此還送一 條鯉魚或一塊豬肉, "六十六吃肉" 有 , "七十三, 吃條鯉魚猛一竄" 此俗至今猶存. , 建國後. 國家規定春節為法定假日, 機關, 團體, 廠礦等單位放假三日. 節日期間, 城鄉還組織團拜, 慰問烈, 軍屬, 聯歡, 書畫展覽, 猜燈謎和舉行球, 棋類競賽等健康有益的活動. 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 亦稱上元節, "過小年" 也叫 .晚上家家戶戶都吃 元宵, 門首皆掛紅燈籠.城郊和農村兒童, 青年集在一起, 點燃篝火, 用舊帚頭或柴草扎的 把子, 燃著向天投擲, "撂火把" 名曰 .邊撂邊呼喊: "正月十五撂火把, 地里不長草, 全部長 莊稼. " "正月十五撂火把, 往東撂, 結冬瓜, 往西撂, 結西瓜" 十分壯觀.這天, , 成年人敲鑼 打鼓, 玩獅子, 跑旱船, 跑驢, 四老爺坐獨桿轎, 踩高蹺.在人群簇擁下, 從四面八方到寺廟 燒香祭神, 有的地方還走村串鄉到集市比賽, "踩街" 又叫鬧元宵. 名曰 , 二月二 農歷二月初二, 為兒童整容之日. "二月二, 俗有 龍抬頭, 家家小孩剃毛頭" 的 說法.舊時男孩出生後第一次剃頭, 在腦門或腦後部位留一撮胎毛, 長長蓄辮.到 12 歲的 二月初二這天, 將發辮剃去, 親朋備禮慶賀, 此習至今尚存. 清明節 公歷 4 月 5 日前後是清明節. 家人到祖墳上培土, 燒紙奠祭, "培墳" 名曰 , "掃 墓" .農家有清明戴柳的習俗, "清明不戴柳, 諺曰 死後變黃狗" 這天婦女折柳枝插在發髻上, 小孩用柳枝編圈戴在頭上, 各家門口均 插柳枝, 明以晴天為好, 清 農諺曰: "清明要晴, 穀雨要淋.清明曬干柳, 一鋪麥子打一斗. 舊時還把清明做為春遊的日子, "踏青" " 稱 .建 國後, 機關學校和人民團體組織學生, 團員青年, 前往烈士陵園掃墓, 敬獻花圈, 緬懷先烈. 同時組織春遊活動.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為 "端午節" 又稱 , "端陽節" 這天吃粽子, . 喝雄黃酒, 並用雄黃 酒擦小孩耳, 腳心, 鼻, 手心, 肚臍等處, 以解毒祛邪, 清除穢氣.有的人家把菖莆, 車前草, 艾等枝條掛在屋檐下風干, 俟暑天燒茶喝去暑解熱.端午節時捕捉蟾蜍, 將優質墨塊塞入 肚中, 檐下風干後, 研磨的墨汁可治療痄腮 (腮腺炎) .因傳正午蛤蟆最難找, "癩蛤蟆 故有 躲端午, 躲過一時是一時" 的說法.家人為小孩縫制香荷包, 香袋.用五色綵線拴在小孩的 腳, 手上, "耍線子 " 傳說可以 叫 , "免災" .端午各家門上插艾, 婦女, 小孩戴艾.端午節, 家 家戶戶包粽子, 吃粽子.相傳偉大詩人屈原投汩羅江而死, 後人為紀念他, 用葦葉包米, 投 入江河之中喂魚蝦, 以免其傷害屈原軀體.是日龍舟競賽, 鑼鼓喧鬧, 以驚走水中魚 鱔之 類.鳳陽每年此日龍舟競賽大多在臨淮鎮北淮河上進行. 來自各鄉鎮的龍舟, 在淮河裡一 字排開, 每條龍舟上有 10 余個青年, 身穿綵衣, 頭扎紅巾, 手搖木槳, 開展競技比賽.鑼鼓 聲, 號子聲, 兩岸觀眾的喝彩聲, 直到比賽結束方才停止. 建國後, 仍有此活動, 時間是在晚 上, "龍舟荷花燈展" 1978 年後, 名曰 . 縣內每年舉行一次, 淮河附近各鄉鎮參加, 展出各不 相同的龍舟荷花燈, 觀眾多達 10 萬人次. 六月六 農歷六月初六, 天氣晴朗, 若 家家曬衣物, 書畫, 潮濕, 蟲蛀, "六月 去 防 諺有 六, 曬紅綠" 之說. 七巧 農歷七月初七, 是神話中牛郎, 織女相會的日子.相傳這天晚上蹲在辣椒地里 可看見牛郎會織女的情景.過去每逢此日, 各戲班子都演唱 《天河配》 . 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 "盂蘭節" 俗稱 又稱 , "鬼節" 家家祭祖燒紙, , 舊時 請和尚念 《瑜珈經》 祭祀無祀的孤鬼, , 請城隍出巡, 以免野鬼作崇.晚上, 城鎮在淮河放荷 花燈, "盂蘭盆會" 即用紙扎荷花燈, 稱 . 點油捻, 投入河中, 順水漂流, 成為一片燈海.此活 動止於建國前夕.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日. 這天晚上, 家家戶戶在庭院內設案焚香, 列月餅, 水果等供 品, 敬月祭祖.全家人圍坐一起, 邊吃邊賞月, 享受天倫之樂.因此, "團圓節" 又曰 .舊時 年輕人多乘夜間偷摘瓜, 棗等物戲稱 果, "摸秋" 主人不得追究. , 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日, "登高避災" 有 之說.舊時, 文人學士等在此日備酒登高遣 興, "避災" 意謂 .秋收完畢, 牛驢可以散放, 諺雲: "九月重陽, 散放牛羊" .在舊社會, 一年 農事完畢, 也是解僱長工的日子. 寒衣節 也稱鬼節, 農歷十月初一, 死葬異鄉的人, 親屬為其糊寒衣, 晚上於十字路口 燒掉, "送寒衣" 此習延至今日.這天, 謂之 , 鳳陽群眾有上墳的習俗. 臘八 農歷臘月初八, 民俗用米, 菜, 面, 豆等 8 樣混煮粥吃, 謂之吃 "臘八粥" 相傳食 . 此飯可以 "免災" .農家在這天腌漬葷菜, 久放不壞.俗說: "吃了臘八飯, 就把年貨辦" 80 . 年代後, 人們食臘八粥漸少. 祭灶 農歷臘月二十三日 (有的家族或地區二十四日, "君祭三, 有 民祭四" 之說) .是 送灶君老爺上西天向玉皇大帝述職的日子.這天晚上, 家家戶戶都烙糖餅, 燒香, 放炮, 叩頭, "灶神" 掉, 把 燒 並祈禱 "上天言好 事, 下界保 平安" 名曰 , "祭灶" 從這天 到除夕, 家 , 家 "掃塵" 乾乾凈凈過新年. , 除夕 農歷臘月三十日 (月小二十九日) 又謂 , "年三十" 家家戶戶都要進行衛生大掃 , 除, 貼春聯, 年畫, 窗花, 灶神, 外出人要趕回家中團圓. 負債人要還清欠債. 水缸中挑滿水. 至晚, 堂前設案, 陳列菜餚物品, 焚香點燭, 鳴放鞭炮, 敬天地, 祭祖先. 晚上要吃魚, 意思是 "年年有魚 (余) .飯後, " 長輩賞晚輩 "壓歲錢" 晚輩向長輩磕頭辭歲. , 全家人坐一起, 有徹 夜不眠的習俗, "守歲" 稱為 .農家還在牛屋內貼上紅紙寫的 "槽頭興旺" 四字, 還盛米飯喂 牛, 邊喂邊禱告: "打一千, 罵一萬, 年三十晚 上吃頓飯. 堂前, " 糧囤上倒貼 "福" 有 福到 字, 之意. 進入 80 年代, 許多舊俗被革除. 除夕之夜, 家家戶戶觀看中央電視台的 "春節聯歡晚 會" 節目.
㈡ 1950年鳳陽花鼓詞唱道:「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自從土地還家後,幸福生活萬年長。」
http://wenku..com/view/6f81466527d3240c8447eff0.html
一曲《鳳陽歌》擊倒了朱元璋的中都城 ZT
不可一世的中都城就這樣被一首歌給擊倒了——當朱元璋意識到,即使用最殘忍的暴力,也無法阻止人們唱這首《鳳陽歌》的時候,他只好一聲嘆息,無可奈何地撤回興建中都的人馬。
一
提到鳳陽,首先想到的,是很有名氣的鳳陽花鼓。
一首「討飯歌」,輾轉了數百年之後,已變得面目全非,保留的,只是那個膾炙人口的開頭:「說鳳陽,唱風陽,鳳陽本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淺顯易懂的歌詞,那是誰都可以看得懂的。如此「反動」的歌詞,明顯的就是一種攻擊啊!矛頭,直指鳳陽所出的皇帝朱元璋。並且,因此形成的現象很奇怪:那些來自鳳陽的乞丐們成群結隊,敲鑼打鼓載歌載舞沿途乞討,即使是豐收之年,冬天來臨,鳳陽人也把家門一鎖,仍舊出門要飯。這是怎樣一種民俗啊——討飯本是一件丟人現眼的事,但在鳳陽,你看不出凄楚,看到的卻是滿懷的歡樂,還有幽默和玩世不恭。這樣的方式看起來,怎麼都有一點不合常理人情。
這個奇怪民俗的背後,應該隱藏一個別樣的故事吧?除了故事,還應有一種大眾心理,一種集體無意識悄然長成的過程。
二
最初的鳳陽花鼓,並不是「討飯歌」,它是鳳陽一帶流傳的民歌。
有關資料顯示:宋朝時,在淮河兩岸,就有花鼓這一民間藝術形式了。明末畫家顧見龍在家鄉太倉看過鳳陽花鼓的表演後,曾經畫過一幅《花鼓子》圖。這是迄今為止記錄鳳陽花鼓最早的一幅畫,收藏在美國波士頓美術館中。也就是說,在明代,鳳陽花鼓這種藝術形式已經很成熟了。
鳳陽人唱著《鳳陽歌》乞討開始於什麼時候呢?資料顯示,至少在明代中葉,鳳陽人已開始打著花鼓走四方了。也就是說,鳳陽人唱著《鳳陽歌》進行乞討,至少是明中期以前的事了。關於這一情景,清人趙翼曾在《陔餘叢考》中記述道:「江蘇諸郡,每歲冬必有鳳陽人來,老幼男婦,成行逐隊,散入村落乞食。至明春二三月間始回。其唱歌則曰:『家住廬州並鳳陽,鳳陽原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以為被荒而逐食也,然年不荒亦來乞食如故。」
趙翼這一段文字,至少可說明兩點:一是清初之時,鳳陽花鼓中就有這一段歌詞;二是鳳陽人的乞討並不是因為飢荒,而是鳳俗,是一種社會習慣和傳統。
根據史料來看,這首《鳳陽歌》最早見於戲曲選本《綴白裘》,時間應該是晚明或者清初。可以肯定的是,這首《鳳陽歌》產生於明代,在明代中期的時候就已經出現,甚至更早。如果想要一個確切時間的話,那麼不妨大膽追溯一次,這首膾炙人口的《鳳陽歌》極可能產生於洪武年間。
編纂於晚明時代的地方誌《鳳陽新書》中,有一份洪武十六年(1383年)三月十六日朱元璋頒發的聖旨:「鳳陽實朕鄉里陵寢焉……朕起自臨濠,以全鄉曲鳳陽府:有福的來做父母官,那老的們生在我的這塊土地上,永不課征,每日問雍雍熙熙吃酒,買炷好香燒,獻天地,結成義社,遵奉鄉飲酒禮……一年(皇陵)祭祀,止輪一遭。將了豬來祭了,吃了豬去;將了羊來祭了,吃了羊去。欽此。」
這一道聖旨,是典型的朱元璋鳳格,半文半白,粗魯爽朗,無所顧忌。關於這一道聖旨,據說還有一段來歷。
朱元璋打下江山之後,定都應天府,也就是金陵(南京)。金陵距鳳陽不遠,鄉里鄉親們經常去皇城看望他。朱元璋平日里沒什麼其他愛好,只是對家鄉的花鼓情有獨鍾。朱元璋登基的時候,家鄉人特意組織選拔了一支花鼓隊伍前去祝賀。隊伍到達金陵後,登基大典已結束,正是大宴賓客的時間。花鼓隊伍一下子愣住了,不知道該不該演出。朱元璋看見家鄉來人了,非常高興,就說:「先唱先唱,唱完再吃。」於是,鑼鼓敲起來了,花鼓手們載歌載舞,極盡頌揚之事,直唱得朱元璋心花怒放。於是朱元璋就降下聖旨:我來自鳳陽,你們都是我的老鄉,以後,你們有福氣的去做父母官,無福氣的就給我看守陵墓,對於家鄉人,我不徵收你們的稅費了,你們就快快樂樂地過日子吧,每天只管熱熱鬧鬧地聚在一起喝酒。每年你們只要祭奉一次皇陵就行了,祭過了,豬啊羊啊的,你們分了吃了……
朱元璋的這一番言辭,頗有點兒有福同享的意思,的確,過了「有難同當」的時候,也該輪到和鄉親們有福同享了。
洪武爺許下如此諾言,鳳陽的花鼓手們興高采烈地回家了。這一下,鳳陽的百姓真的奉旨行事了,一個個撒著歡兒地大吃、大喝、大唱,哪裡有心思去耕田種地,全都指望去當官,最不濟,也有一個看守陵園的活,溫飽問題也會解決的。果然,第二年,朱元璋下令在鳳陽營建中都,洪武爺果然說話算話啊,全鳳陽的人都盼著這塊地方成為國都,一旦成了國都,朱元璋總得兌現他的諾言吧。
建中都,的確是朱元璋的想法。定都金陵之後,朱元璋心裡一直不很踏實,覺得金陵雖然多次為帝王之都,虎踞龍盤,但這里偏隅江南,對控制全國政局,尤其是對征撫北方不利。朱元璋一直想把都城安在稍北一點的地方,比如黃河之濱的開封,以及大都燕京(北京)等。經過反復比較,朱元璋認為開封雖多次做過帝都,但長期戰亂,四面受敵,無險可守,於是打消了在此建都的念頭。很多大臣提議,不如在皇帝的家鄉鳳陽建中都,這里瀕臨濠水,位於長江和淮河之間,運輸和交通很方便,能很好地利用淮河和長江的優勢進行防守。如果把金陵作為南都,鳳陽作為中都,然後在北方再選一都,這樣,北部、中部、南部都有都城,對穩定局勢,將會有很好的作用。
朱元璋採納了大臣們的建議。雖然小時候在鳳陽受到太多的凌辱和迫害,朱元璋對家鄉的感情還是很深的。畢竟,衣錦還鄉是人之常情。歷經16年之久,踏著無數白骨坐上龍椅之後,朱元璋肯定希望在他的家鄉設置一個超級豪華的鳳陽府,給家鄉的父老鄉親看看。在朱元璋的規劃中,這個轄區包括現在安徽、江蘇、河南、湖北4省中的12府23個縣,差不多將整個淮河流域都劃了進去。
營建中都是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的,負責營建的官員,也經過慎重選拔,由左丞相李善長具體負責。李善長一直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人,文臣第一,功比蕭何。李善長洪武四年正月來到鳳陽,到洪武九年才離開,一共在這里呆了整整五年。營建中都的官員還有湯和,他是朱元璋起義時的小兄弟,也是朱元璋的心腹愛將。湯和是洪武五年來的,在這里呆了一年之久。除了他們,還有單安仁、孫克義、薛祥等一大批官員。
中都開始建設了。鳳陽變成了一個大工地,大批人馬開赴到這個淮河邊上的小城,據說,修建中都城時,整個工程大約動用了工匠9萬人,軍士14萬人,民夫50 萬人,移民近20萬人,加上南方各省、州、府、縣和外地衛、所負責燒制城磚的工匠,各地采運木料、石材、供應糧草的役夫,總數達100多萬。除了中都城之外,朱元璋還同時在鳳陽開建皇陵,主要建築有皇城、磚城、土城三道。皇陵同樣也是氣勢宏偉的浩大工程。
小小的鳳陽,一下子擁入了上百萬人,這使得鳳陽頓感壓力,物價被哄抬得老高,有時候根本買不到東西。不僅如此,政府還用很少的錢來徵用當地人的土地,鳳陽人不願意賣,他們就強行徵收。那些土地,不僅僅是用來建設中部的,還有很多是那些王公貴族大臣們強買的。皇帝要在這里造一個都城,並且極有可能將都城搬遷到鳳陽,於是那些王公大臣們自然在這里買地成鳳。而當地的百姓卻紛紛流離失所了。
在這種情況下,眼見土地減少了,人口增加了,種田的人少了,吃皇糧的多。一年一年過去了,情況沒有改善,局勢變得越來越嚴重——慢慢地,鳳陽的倉庫空了,糧斷了,人們開始挨餓了。洪武爺送糧的隊伍一直沒到,人們等得心焦,也沒跟洪武爺聯系得上。慢慢地,有人實在餓得不行了,開始盤算著走出鳳陽,盤算著去討飯……終於,有人走出去了,一個人剛開頭,身後立即就有一支長長的隊伍。於是,在這個皇帝的家鄉,延伸出了無數支隊伍,向四周發散。
鳳陽人開始了乞討的歷史,除了碗和棍之外,他們還把花鼓和鼓槌別在身上。
三
從鳳陽走出去乞討的不完全是本地人,雜混在中間的,還有那些來自江南的移民們。
跟所有取得政權的人一樣,朱元璋登上歷史舞台之後,面臨的重要問題就是:如何對待一個由世俗地主、豪門富戶、讀書人和各級官吏所組成的重要社會力量。這股社會力量既擁有強大的民間資本,又擁有很強的話語權,他們是社會的中堅,也是基層的骨幹。面對這樣的勢力,朱元璋心情復雜無比。從出身上說,朱元璋對這當中很大一部分為富不仁者恨之入骨,也對任何可能形成分庭抗禮、對朱家天下形成威脅或潛在威脅的力量保持高度警覺。按朱元璋的想法和性格來說,他肯定要對這些人下手。
「沈萬三事件」就是一個範例。沈萬三是元末明初的江南大戶,富甲天下。元末時南京城的城牆、官府衙門、街道等,有很多是沈萬三捐錢興建的。朱元璋進入南京城後,沈萬三想「破財消災」,向朱元璋提出自己願捐出很大一筆錢,作為朱元璋軍隊的軍餉。沒想到的是,沈萬三這一回馬屁拍到了馬蹄上,朱元璋氣不打一處來:一個平民百姓,竟依仗自己有點臭錢,就想收買皇家軍隊,這也太狂妄了。朱元璋立即命令手下人殺了沈萬三。由於馬皇後出面求情,說人家拿錢慰勞你的軍隊,你怎麼能殺人家?怕冷落了眾人心,朱皇帝這才開恩,免其一死,改判沈萬三流放雲南邊陲。
「沈萬三事件」暴露了朱元璋對於天下富戶的態度。在朱元璋當政的31年中,至少發起過六次大規模整肅帝國官吏與豪門富戶運動。在這樣有計劃的「大清洗」 中,全國總共有10萬到15萬帝國官吏和豪門富戶被殺死。除了打壓和殺害,朱元璋還有計劃地將江南乃至全國各地的大戶,分批遷移流放。朱元璋的這一招是受劉邦的啟發,當年,漢朝定都長安之後,也曾經把天下大戶強制遷離本土,填實關中,是所謂「強本弱末」之術。朱元璋遷徙的規模,要比漢朝大得多。明初強制遷徙與性質類似的移民,一直持續到永樂年間,涉及人口至少達百萬人。朱元璋首先將大批江南富戶移至南京,其次,就是老家鳳陽了——1367年,朱元璋在消滅了張士誠部後,立即將一大批蘇州富民遷徙至鳳陽。幾年後,也即洪武七年,朱元璋又下令將14萬江南富戶強行遷至鳳陽。這兩次遷徙的人數共達20萬之多。這些人被強制遷徙時,只能帶走金銀細軟,土地和房屋要交給原地的官府,或落入他人之手,到了鳳陽之後,不許隨便離開遷移之地。可以想像的是,當20多萬被「勞動改造」的異鄉人來到淮河岸邊的鳳陽時,應該是怎樣一種心情!鳳蕭蕭兮淮水寒,背井離鄉不復還。這些被沒收了土地的地主們只能呆在皇帝的老家,被嚴加看管,不敢踏上回家之路,更無法橫渡長江。他們整日以淚洗面,唉聲嘆氣,不知何時是盡頭。
終於,開始有第一個人偽裝成乞丐,成功地逃脫了封鎖,回到了自己久違的家鄉。當然,在江南故里,他也不敢久留,戶籍被取消了,房屋也歸了別人,他只是撕心裂肺地看了一眼昔日的老屋,趁著夜色,踅摸進親戚家,探聽一些情況,然後,又重新潛回鳳陽。回到家鄉的滋味畢竟是溫暖啊,哪怕只遠遠地看上一眼。於是,又有人扮成了鳳陽乞丐的模樣,回鄉掃墓探親。漸漸地,這樣的方式形成了習慣,有一股悄悄的人流,從鳳陽,像水一樣流回江南水鄉。他們依舊是敲著花鼓,載歌載舞,他們唱的,是並不熟練的鳳陽腔;跳的,也是笨拙無比的舞步。
四
真正的鳳陽人,以及遷徙到鳳陽的外地人,就這樣開始了各自的乞討。慢慢地,這兩路人馬會合了,不分彼此了。有一天,也不知是誰起了個頭,從某一個人的嗓子里,開始吼出一首新編的鳳陽花鼓詞:「說鳳陽,唱鳳陽,鳳陽本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第一個人唱過之後,第二個人立即跟著唱起來,然後,便是第三個人、第四個人……
大戶人家賣田地,
小戶人家賣兒郎,
唯有我家沒有得賣,
肩背鑼鼓走四方。
……
鳳陽人才不管你是什麼皇帝呢!對於朱元璋,他們再熟悉不過了。在他們眼中,朱元璋只是一個臉上帶有麻點、奇醜無比的「小和尚」。他們認的,就是誰當上皇帝誰給他們帶來的實惠——如果既沒有實惠,又新增奴役的話,那麼,即使是家鄉的皇帝,又有什麼用呢?這時候,他們當然會心懷不滿,會想到「大曝家醜」,這也是他們唯一解氣的地方。
不僅僅是《鳳陽歌》,家鄉的人似乎鉚足了勁要臭一臭朱皇帝了。他們運用各種手段,比如,以小和尚的禿和亮來譏笑曾經出家為僧的朱元璋;以隱語相猜為戲,將朱元璋的名字夾在謎語中;在元宵馬燈上畫上一個大腳婦人懷抱西瓜而坐,以此來臭大腳的馬皇後……當民間只剩下這一種情緒出口時,人們無不趨之若鶩用之至極。可以想像朱元璋為此所遭受到的奚落——傳說有一天,朱元璋在元宵夜看見一燈上畫著一位大腳婦人懷抱西瓜而坐,許多圍觀者「嘩然而笑」。朱元璋大怒,認定此畫肯定是影射他和老婆馬皇後。第二天,便籽懸掛此燈的一家及其九族300餘口統統殺掉。低賤出身的朱元璋,對於這等諷刺和譏笑,顯得格外敏感。一個脆弱的人,最不允許的是人們拿他的尊嚴開玩笑。
奇怪的是,這首鳳陽花鼓詞還是流傳開來了。盡管唱著它,要冒很大的鳳險,甚至是殺頭的鳳險,但人們還是無畏地唱著它。「鳳陽婦女唱秧歌,年年正月渡黃河」,等到歌唱者呈一字長蛇陣,從鳳陽絡繹不絕地開出來時,這一首歌已經在大江南北流傳開來了。鳳陽成了人人都知道的天下最貧窮的地方。這樣的歌,唱得無頭又無尾,唱歌的人,也是神龍見首不見尾。當痛苦和真實不能被表現時,人們往往會轉入一種黑色幽默的表達,這樣的幽默,是一種解脫,更是一種反諷,是人們在痛苦中無奈的自我嘲笑。沒有一首歌,能像這首歌一樣,讓人們唱得如此痛快了。這首歌就這樣口口相傳,從鳳陽唱到大江南北、黃河內外,慢慢變得家喻戶曉了。環境寬松時,就肆無忌憚地唱;鳳聲緊時,就會含糊其辭地唱;興奮開懷時,就酣暢淋漓地唱……最恐怖時,就獨自一人在內心唱,唱那種無聲的歌,以一種最貼身、最艱巨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憤懣之心。
可以想像的是,一開始,人們是流著眼淚唱的,在歌里,有憤恨,有不平,有悲傷的情緒。慢慢地,時間將一切都過濾掉了,憤懣變得平和,悲傷變得幽默,人們忘卻了歌中的仇恨,重新笑逐顏開,擊著鼓唱啊跳啊,盡顯歡顏。這時候,誰也沒再想到跟誰過不去,人們就喜歡這首歌里的幽默,也喜歡這首歌的朗朗上口。人們聽著這樣的歌,不再覺得悲傷,就覺得好聽、親切。
於是,14世紀以後,在中國的城市鄉村裡,每到夏天洪水來臨,或者秋天收割之後,處處都可以見到「咚咚搭鼓上長街,引動鳳流浪子來」的鳳陽花鼓女。她們穿著藍花布的上衣,大紅或者大綠褲子,汗巾纏頭,腰背花鼓,佔得場子後,將手中的細棒玩得如雜耍一樣,交互擊鼓,甚至用三根棒子擊鼓,將其中一根拋向空中……打過一陣後,鼓棒收回手中,再徐徐擊鼓開始唱詞。伴隨著那一首著名的《鳳陽歌》,花鼓藝術慢慢地演變成一種絕技,變成當地根深蒂固的民俗。
五
鳳陽中都古城的罷建,也應該與《鳳陽歌》有關。
從1369年九月癸卯朱元璋下詔以臨濠為中都大興土木開始,一直到1375年四月丁巳,朱元璋下詔罷中都為止,一共有六年時間。在這六年中,朱元璋動用了全國的巨大物資,調集了百萬匠役,耗盡了難以計算的錢財。大功告成之際,朱元璋突然下令罷建中都,這無論從政治、經濟還是其他角度來說,在當時,都是一件巨大的變故。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朱元璋下如此大決心罷建,歷史學家們一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當年朱元璋回鳳陽的所聞所見,促使朱元璋作了這一決定。
朱元璋回到故鄉到底看見了什麼呢?
自洪武二年九月詔建中都後,朱元璋先後有兩次從南京去鳳陽。第一次是洪武四年二月,這一次來鳳陽,朱元璋呆了九天,主要是視察中都的興建情況。也就是這一次視察後,朱元璋作出了移民中都,充實中部人口的決定。朱元璋第二次來鳳陽是四年後,也就是洪武八年四月,史書翔實地記載了朱元璋在鳳陽的行蹤——朱元璋首先來到滁州,暢遊了琅琊山,並乘著酒興,寫下了《感舊記有序》,文中說:「予因督功中都,道經滁陽,乘春之景,踏青西郊。細目河山,城雉如舊……」看得出來,朱元璋的心情不錯,也看不出有罷建中都的絲毫痕跡。這一次朱元璋的鳳陽之行,前後用了26天,在鳳陽期間,主要做了兩件事:一是細細檢查了中都的建設情況,二是在皇陵進行了祭祀。當然,朱元璋祭祀的時間很短,大部分時間,都用於「驗功」了。並且,《鳳陽新書》中記載,朱元璋在鳳陽時,住在「皇城內興福宮」中。既然可以入住了,由此推斷,當時的中都,已建設得差不多,只剩下一些掃尾工作了。
事情進展得一如既往地順利,沒有想到的是,朱元璋回到金陵的當天,突然傳下聖旨,停建鳳陽龐大的中都。朱元璋為什麼會突然下令停建即將完工的都城呢?《明太祖實錄》只是輕描淡寫地記載:「詔罷中都役作,上欲如周、漢之制,營建兩京,至是以勞資罷之。」最可能的原因就是,朱元璋在視察中都興建時,看到家鄉人民因為大興土木所遭受的痛苦。朱元璋無法面對,只好選擇了停建。
或許,正是在鳳陽的這一段日子裡,朱元璋於某一個早晨或者傍晚,微服漫步在鳳陽的街頭小巷。在街角的某一處,他聽到了隱約傳來的歌聲。起初,讓朱元璋感到親切的,是這首歌的曲調。朱元璋走上前去,想聽得更清楚一點。後來,當他聽清楚歌詞之後,臉色大變,心若死灰。朱元璋怎麼也接受不了這樣的事實,鳳陽的父老鄉親們,為什麼如此無情地唾棄他呢?
朱元璋在鳳陽期間,還發生了一件事,擾亂了朱元璋的心緒,也讓他徒生郁悶。這件事,史書上是有記載的。有人報告,中都城有工匠居然用「壓鎮法」來謀害他。所謂「壓鎮法」,實際上就是在通過鳳水上的一些刻意措施,進行施法,比如說在宮殿殿脊上製作一些木製的鬼怪,上面刻有一些符號和咒語,等人住進去之後,就會聽見有人「持兵斗殿脊」,就會惶惶然不可終日。朱元璋沒有料到的是,在自己的家鄉,也會發生這樣的事情。案件破獲之後,朱元璋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將這批工匠正法,並且揚言要把工匠全部殺完。聯想到鳳陽大街小巷傳唱的《鳳陽歌》,朱元璋的心理防線崩潰了一朱元璋原想自己做了皇帝,家鄉的人民會富裕,會有酒有肉,會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也會無限感激他。沒想到的是,家鄉變得更為貧窮,鄉親們流離失所,並且,當地百姓對他已失去希望……人,總是有一個軟肋的,即使最堅強最殘暴的人也如此。朱元璋的軟肋,是他的家鄉情結,也是他的面子和尊嚴。當朱元璋無顏以對家鄉父老,感覺自己就像當年的項羽一樣,身陷一片「楚歌」之中,那種絕望和傷心是可想而知的——既然家鄉人民如此不喜歡自己,那麼,自己還呆在這個地方干嗎呢?一切是那樣寡然無趣,朱元璋只好無可奈何地放棄了在鳳陽建中都的願望,選擇了離開。他要離開這塊生他養他的土地,逃遁到一個相對陌生的地方——也許,身處異地他鄉,反而會覺得心安理得。
不可一世的中都城就這樣被一首歌給擊倒了一一當朱元璋意識到,即使用最殘忍的暴力,也無法阻止人們唱這首《鳳陽歌》的時候,他只好一聲嘆息,無可奈何地撤回興建中都的人馬。當一首歌能代表民心走向的時候,它就會如雨水彌漫,然後積蓄成大海,而後,就能摧毀和淹沒一切東西,包括殺戮、暴力等等。不可一世的朱元璋,以及他的朱家王朝,只好在這樣的歌聲中,敗下陣來。
明中都鳳陽鼓樓
㈢ 鳳陽風俗習慣
一、時令節日
春節農歷正月初一,又稱「過年」,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家家戶戶精心籌辦,在外地工作或商賈的人,都要按時趕回家與家人團圓。這天焚香、鳴放鞭炮,叫「接年」,又叫「迎春」。初一早晨吃扁食(水餃),飯後晚輩向長輩拜年,平輩互拜,然後到親族鄰里互相祝賀。主人用煙、茶、瓜籽、花生、糖果等招待。鄉鄰、親友見面拱手互祝「恭喜發財」、「新年如意」等吉利話。婦女不動剪刀、不潑水、不掃地。初二早晨吃湯圓,互請「年酒」,又稱「春酒」。從初一始,一連三天不做新鮮飯菜。青壯年操練鑼鼓或參加民族形式的文娛活動。大年初一不出門,全家團聚。年初二,出嫁的閨女給父母送「旬頭」,也稱「墊缺」。按照父母的年齡(59歲至66歲)包與歲數相等的水餃,另外再包些水餃,在去娘家路上,經過塘、溝、涵等處丟一個水餃,意為「溝缺」,墊平,父母免災禍而長壽。除此還送一條鯉魚或一塊豬肉,有「六十六吃肉」、「七十三,吃條鯉魚猛一竄」,此俗至今猶存。建國後。國家規定春節為法定假日,機關、團體、廠礦等單位放假三日。節日期間,城鄉還組織團拜、慰問烈、軍屬、聯歡、書畫展覽、猜燈謎和舉行球、棋類競賽等健康有益的活動。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亦稱上元節,也叫「過小年」。晚上家家戶戶都吃元宵,門首皆掛紅燈籠。城郊和農村兒童、青年集在一起,點燃篝火,用舊帚頭或柴草扎的把子,燃著向天投擲,名曰「撂火把」。邊撂邊呼喊:「正月十五撂火把,地里不長草,全部長莊稼。」「正月十五撂火把,往東撂,結冬瓜,往西撂,結西瓜」,十分壯觀。這天,成年人敲鑼打鼓、玩獅子、跑旱船、跑驢、四老爺坐獨桿轎、踩高蹺。在人群簇擁下,從四面八方到寺廟燒香祭神,有的地方還走村串鄉到集市比賽,名曰「踩街」,又叫鬧元宵。
二月二農歷二月初二,為兒童整容之日。俗有「二月二,龍抬頭,家家小孩剃毛頭」的說法。舊時男孩出生後第一次剃頭,在腦門或腦後部位留一撮胎毛,長長蓄辮。到12歲的二月初二這天,將發辮剃去,親朋備禮慶賀,此習至今尚存。
清明節公歷4月5日前後是清明節。家人到祖墳上培土,燒紙奠祭,名曰「培墳」、「掃墓」。農家有清明戴柳的習俗,諺曰「清明不戴柳,死後變黃狗」。這天婦女折柳枝插在發髻上,小孩用柳枝編圈戴在頭上,各家門口均插柳枝,清明以晴天為好,農諺曰:「清明要晴,穀雨要淋。清明曬干柳,一鋪麥子打一斗。」舊時還把清明做為春遊的日子,稱「踏青」。建國後,機關學校和人民團體組織學生、團員青年,前往烈士陵園掃墓,敬獻花圈,緬懷先烈。同時組織春遊活動。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這天吃粽子,喝雄黃酒,並用雄黃酒擦小孩耳、鼻、腳心、手心、肚臍等處,以解毒祛邪,清除穢氣。有的人家把菖莆、車前草、艾等枝條掛在屋檐下風干,俟暑天燒茶喝去暑解熱。端午節時捕捉蟾蜍,將優質墨塊塞入肚中,檐下風干後,研磨的墨汁可治療痄腮(腮腺炎)。因傳正午蛤蟆最難找,故有「癩蛤蟆躲端午,躲過一時是一時」的說法。家人為小孩縫制香荷包、香袋。用五色綵線拴在小孩的腳、手上,叫「耍線子」,傳說可以「免災」。端午各家門上插艾,婦女、小孩戴艾。端午節,家家戶戶包粽子、吃粽子。相傳偉大詩人屈原投汩羅江而死,後人為紀念他,用葦葉包米,投入江河之中喂魚蝦,以免其傷害屈原軀體。是日龍舟競賽,鑼鼓喧鬧,以驚走水中魚鱔之類。鳳陽每年此日龍舟競賽大多在臨淮鎮北淮河上進行。來自各鄉鎮的龍舟,在淮河裡一字排開,每條龍舟上有10餘個青年,身穿綵衣,頭扎紅巾,手搖木槳,開展競技比賽。鑼鼓聲、號子聲、兩岸觀眾的喝彩聲,直到比賽結束方才停止。建國後,仍有此活動,時間是在晚上,名曰「龍舟荷花燈展」。1978年後,縣內每年舉行一次,淮河附近各鄉鎮參加,展出各不相同的龍舟荷花燈,觀眾多達10萬人次。
六月六農歷六月初六,若天氣晴朗,家家曬衣物、書畫,去潮濕、防蟲蛀,諺有「六月六、曬紅綠」之說。
七巧農歷七月初七,是神話中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相傳這天晚上蹲在辣椒地里可看見牛郎會織女的情景。過去每逢此日,各戲班子都演唱《天河配》。
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又稱「盂蘭節」,俗稱「鬼節」,家家祭祖燒紙,舊時請和尚念《瑜珈經》,祭祀無祀的孤鬼,請城隍出巡,以免野鬼作崇。晚上,城鎮在淮河放荷花燈,稱「盂蘭盆會」。即用紙扎荷花燈,點油捻,投入河中,順水漂流,成為一片燈海。此活動止於建國前夕。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日。這天晚上,家家戶戶在庭院內設案焚香,列月餅、水果等供品,敬月祭祖。全家人圍坐一起,邊吃邊賞月,享受天倫之樂。因此,又曰「團圓節」。舊時年輕人多乘夜間偷摘瓜、果、棗等物戲稱「摸秋」,主人不得追究。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日,有「登高避災」之說。舊時,文人學士等在此日備酒登高遣興,意謂「避災」。秋收完畢,牛驢可以散放,諺雲:「九月重陽、散放牛羊」。在舊社會,一年農事完畢,也是解僱長工的日子。
寒衣節也稱鬼節,農歷十月初一,死葬異鄉的人,親屬為其糊寒衣,晚上於十字路口燒掉,謂之「送寒衣」,此習延至今日。這天,鳳陽群眾有上墳的習俗。
臘八農歷臘月初八,民俗用米、面、菜、豆等8樣混煮粥吃,謂之吃「臘八粥」。相傳食此飯可以「免災」。農家在這天腌漬葷菜,久放不壞。俗說:「吃了臘八飯,就把年貨辦」。80年代後,人們食臘八粥漸少。
祭灶農歷臘月二十三日(有的家族或地區二十四日,有「君祭三、民祭四」之說)。是送灶君老爺上西天向玉皇大帝述職的日子。這天晚上,家家戶戶都烙糖餅、燒香、放炮、叩頭,把「灶神」燒掉,並祈禱「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名曰「祭灶」,從這天到除夕,家家「掃塵」,乾乾凈凈過新年。
除夕農歷臘月三十日(月小二十九日),又謂「年三十」,家家戶戶都要進行衛生大掃除,貼春聯、年畫、窗花、灶神,外出人要趕回家中團圓。負債人要還清欠債。水缸中挑滿水。至晚,堂前設案,陳列菜餚物品,焚香點燭,鳴放鞭炮,敬天地、祭祖先。晚上要吃魚,意思是「年年有魚(余)」。飯後,長輩賞晚
㈣ 鳳陽花鼓戲詞內容
劉海砍樵
最出名的是在湖南花鼓戲
我給你說一下鳳陽花鼓戲和鳳陽花鼓的區別
首先說一下鳳陽三花
鳳陽花鼓
鳳陽花鼓燈
鳳陽花鼓戲
鳳陽花鼓又稱雙條鼓
左手拿小花鼓右手拿兩根鼓條
邊打邊唱
邊歌邊舞
鳳陽花鼓燈即花鼓燈
由於花鼓燈主要流傳在鳳陽府一帶故名鳳陽花鼓燈
花鼓燈女性角色稱作蘭花
蘭花左手執巾執扇
花鼓燈有歌有舞又有戲
鳳陽花鼓戲則是花鼓燈中的戲
鳳陽花鼓戲是由花鼓燈發展而來
㈤ 鳳仙花還叫什麼名字
鳳仙復花,別名:指甲花,急制性子,鳳仙透骨草,花顏色多樣,有粉紅,大紅,紫色,粉紫等多種顏色,花瓣或者葉子搗碎,用樹葉包在指甲上,能染上鮮艷的紅色,受女孩子的喜愛。
鳳仙花性喜陽光,怕濕,耐熱不耐寒。喜向陽的地勢和疏鬆肥沃的土壤,在較貧瘠的土壤中也可生長。如果氣溫高、濕度大,出現白粉病,可用50%基硫菌靈可濕性粉800倍液噴灑防治。
鳳仙花生存力強,適應性好,一般很少有病蟲害。鳳仙花主要蟲害是紅天蛾,其幼蟲會啃食鳳仙葉片。如發現有此蟲害,可人工捕捉滅除。
(5)鳳陽花的花語擴展閱讀:
原產於中國、印度,中國各地庭園廣泛栽培,為常見的觀賞花卉,中國南北各地均有栽培。
鳳仙花如鶴頂、似彩鳳,姿態優美,嫵媚悅人。香艷的紅色鳳仙和嬌嫩的碧色鳳仙都是早晨開放,是欣賞鳳仙花的最佳時機。
鳳仙花因其花色、品種極為豐富,是美化花壇、花境的常用材料,可叢植、群植和盆栽,也可作切花水養。
㈥ 鳳陽。周邊有沒有賞花的地方
在鳳陽的周邊是有賞花的地方,現在正是鮮花盛開的時候
㈦ 鳳陽花是褒義詞還是貶義詞
鳳陽花可視為褒義詞。
㈧ 鳳仙花是什麼花
鳳仙花,又名指甲花、染指甲花、指甲草、小桃紅、 別碰我等。拉丁學名Impatiens balsamina L,因其花頭、翅、尾、足俱翹然如鳳狀,故又名金鳳花。鳳仙花屬鳳仙花科一年生草本花卉,高60-100cm,全株分根、莖、葉子、花、果實和種子六個部分。產於印度和中國各地,因其花頭、翅、尾、足俱翹然如鳳狀,故又名金鳳花。可以食用,又能觀賞、有葯用價值,因和明礬配合有染指甲的作用,所以又稱其為染指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