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藝與茶道心得
1. 要交花藝與茶道課的作業。。誰能告訴我這些東西都怎麼使。。。。要步驟。。
青花瓷的是蓋碗,,泡茶用的,, 右邊那個是茶漏,過濾用的,下面的玻璃的是公道杯,,那個盆里的是品茗杯 品茶用的,, 那個黃色的小東西是茶寵,玩的,,,豎著的那個是茶道六君子,,有茶捏 茶針 茶匙什麼的。。。。用法就是蓋碗泡了茶 倒公道杯里,然後再分到品茗杯 品茶,,其他東西只是輔助作用。。
2. 關於茶文化的心得體會,2000字拜託了各位 謝謝
茶藝、茶道、茶文化綜論 茶藝 :廣義是指研究茶葉的生產、製造、經營、飲用的方法和探討茶葉的源理。以達到物質和精神享受的學問。茶藝的具體內容:技藝、禮法、道。追求方法與技巧,水壺各有講究,方法各異,沖悶品賞,都有嚴格的程序,不可無識技法,任意妄為。 茶道主理,因茶藝而得道;茶藝主技,載茶道而成藝。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茶藝就是「藝茶之術」的說法,茶藝就是泡茶的技藝和品茶的藝術。而茶道則是茶藝實踐過程中所追求和體現的道德理想。茶藝是茶道的載體。是茶事活動中物質和精神的中介,只有通過茶藝活動,沒有生命的茶葉才能與茶道聯系起來,升華為充滿詩情畫意和富有哲理色彩的茶文化。 茶藝與茶道精神,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我們這是所說的「藝」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我們這里所說的「道」,是指藝茶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有道而無藝,那是空洞的理論;有藝而無道,藝則無精,無神。 「茶藝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律,本源於本質,它經常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你卻完全可以通過心靈去體會」。茶藝與茶道綜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一的結果。 茶藝具有獨立存在的價值,是茶文化的重心,也是茶文活動的重心,也是茶文研究的重要課題。讓茶藝的內涵明確具體起來,不再和茶道混同在一起。它不必去承擔「茶道」的哲學重負,更不必擴大到茶學的范圍,去負擔產茶、制茶的重任,而是專心一意將品茗技藝發展為一門藝術,這既有利於茶文化事業的發展。也是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茶藝的技術,是指茶藝的技巧和工藝。包括茶藝術表演的程序、動作要領、講解的內容,茶葉色、香、味、形的欣賞,茶具的欣賞與收藏等內容。這是茶藝的核心部分。茶藝的禮儀,是指服務過程中的禮貌和禮節。包括服務過程中的儀容儀表、迎來送往、互相交流與彼此溝通的要求與技巧等內容。 茶藝的規范,茶藝要真正體現出茶人之間平等互敬的精神,因此對賓客都有規范的要求。做為客人,要以茶人的精神與品質去要求自己,投入地去品賞茶。作為服務者,也要符合待客之道,尤其是茶藝館,其服務規范是決定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 茶藝起源於中國,與中國文化的各個層面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高山雲霧出好茶,清泉活水泡好茶,茶藝並非空洞的玄學,而是生活內涵改善的實質性體現。飲茶可以提高生活品質,擴展藝術領域。自古以來,插花、掛畫、點茶、焚香並稱四藝,尤為文人雅士所喜愛。茶藝還是高雅的休閑活動,可以使精神放鬆,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化解誤會和沖突,建立和諧的關系等。 「茶道」一詞最早出現於唐代天定年間(741-756)進士封演所著《封氏見記》。道,是指一種修行,一種生活的道路和方向,是人生的哲學,道屬於精神的內容。悟道是茶藝的一種最高境界,是通過泡茶與品茶去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探尋生命的意義。 但此處所指「茶道」一詞茶內涵並無明確界定,往往是指煮茶之道和飲茶之道,有時也泛指飲茶過程中所領悟之道。主要是指技術層面,在宋朝則主要是指鬥茶,而不談茶道。明朝張源《茶錄》中有:「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當茶道傳入日本以後經村田珠光,武野紹鷗和千利休以及其後人的共同努力,使其形成了具有深遠的哲理和豐富的藝術表現力的一大綜合文化體系,但其概念也並非十分確定,在「和、敬、清、寂」具有深遠的哲理的精神層面,但在「煎茶道」「未茶道」「茶道表演」中則指泡茶方法的技術層面。 在台灣由范增平先生提出「茶藝」一詞時具有兩方面原因: A、以區別於日本「茶道」的誤會; B、避去「道」的嚴肅性。但在其實際的含義上與「茶道」卻沒有明顯的區別。 綜上所可以得出「茶道」也好,「茶藝」也可,在其初始的命名中本身都是以物質為基礎進而上升到精神的領悟和感受,從而形成了文化體系,並成為文明的相征和中外文化溝通的一個橋梁,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中華茶文化的復興,茶事活動中,技術物質與精神領悟有了新的提高,從而將茶藝、茶道作出了進一步的界定和分析,使茶文化從文化的角度進行必要和合理的分析。 「茶藝」重在物質和行為,而「茶道」則是以精神領悟為主體也可以說「茶道」是茶藝的物質行為上產生,反而對其具有引導和規范的作用,而茶藝的物質行為產生了茶道,並在其指導和規范下日益完善和興盛,進而演變為一種專門的藝術。「茶藝」是茶文化的重心,茶道則是茶文化的精神核心,茶藝是在茶道精神指導下的茶事活動,它包括了茶藝的技能、品茗的藝術,以及茶人在茶事過程中以茶為媒體去溝通自然內省身性,完善自我的心理體驗。其中在茶道精神指導下的茶事實踐是茶藝這一概念的內涵。 文化可以使一個社會群體,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人民,在同一文化的氛圍中得到相同的教化。從而產生相近的思維方式。相近的價值觀念,相似的行為習慣和相同的民風民俗。這樣的群體就具有心靈相通的親切感,情感上的新和力,容易緊緊地團結在一起。茶文化即為我國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和民族的茶道大行及演變也正因為它成了大和文化的主體。中化民族五千年的風雨並沒有改變炎黃的親和力和團結。 文化可以使人明是非,辨善惡,形成全社會認同的行為准則和道德標准,所以具有調控功能,茶文化以「和」為哲學思想核心,以「精行儉德」為人文思想基礎,在茶事活動中重禮儀,講雅靜,倡內省,求怡真,最有利於社會秩序的安定,最能促進人民的互敬和團結。同時以給人以美的享受和熏陶,培養人們對美的熱愛和追求。有位哲人增說過:「只有美的東西才能征服我們,我們只受美的支配。」美可以說是茶文化的主體展示。 茶是自然的產物,可以滿足人的物質需求。同時可以使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真實感受自然所賜予人類的精神財富。茶及由草、人、木組合而成。以很好地體現了人類與自然的必不可分,只有深入自然中才可以真實感受自然之美。藝術之美、文化之美。蘇東坡之:「從來佳茗似佳人」。鄭板橋雲:「只和高人入茗杯」。從茶藝、品茶、評茶中入忘我境界而至凈化身心。 人是萬物之靈,人是社會的核心;所以人文主義者認為人的美是自然美的最高形態,人的美是社會美的核心。人才是世界上最美的物類。人創造了茶藝。一個人的風度,是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和一定的文化氛圍中逐漸形成的,是個人性格、氣質、情趣、素養、精神世界和生活習慣的綜合外在表現,是社會活動中的無聲語言。心靈美是茶藝中對人的最高要求,因為它是人其它美的真正依託,是人的思想、情操、意志、道德和行為美的綜合體現,是人的深層的美。心靈美的核心是善,孟子認為善心包括「仁、義、禮、智」,它是指人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即為心靈美的「四心」另外還應有「愛國之心」而其中的惻隱之心的仁,是道家,儒家和茶人應追求的最高境界。儒家《荀子》中記載了孔子與三個門子路、子貢、顏淵的故事,講述了儒家對「仁」的三層含義。「人愛」「愛人」「愛己」。「愛己」不是自私、狹隘地愛自己,而是對自己人格的自信、自尊、自愛這種胸懷的人必然曠達自若,能以愛己之心愛人以天地胸懷處理事務。這正是茶人所追求的心靈美的是高境界。因為以「愛己」之心出發的「愛人」才是最感人的心靈美。 柏拉圖說:「身體美與心靈美的和諧一致是最美的境界。」茶藝、茶道的綜合是文化,而文化的主題是-----美!!
3. 閑情逸致插花的感悟是什麼
閑情逸致插花的感悟:
茶藝插花多沿襲了東方插花的風格,並融入了茶道的精神,讓我們在茶聚的過程中,品在嘴裡,美在眼裡,靜在心裡。順應自然,是茶室插花的精神內核,因此在選材上,也應以古樸自然為主。
在遊玩時,不妨撿拾可供創作的枯木、苔蘚與老藤,收集生長著菌類的石頭和樹皮,用於秋冬插花,增添作品的自然氛圍。一般以竹、木、草編、藤編、陶、瓷、紫砂等為主。
竹製、木、草編、藤編採用自然的植物材質,本身便顯拙樸,比較適宜自然情趣的造型,基本利用原紋原質的原色。瓷質宜為青色、白色,紫砂最好選深色。
陶器推薦選擇素麵並不添色的,茶席插花與一般的花藝不同,講究的是素、雅、簡和與茶席的和諧。作品強調其自然美、線條美和意境美的結合,講究虛實相宜、高低錯落、疏密有致、左右呼應、上輕下重、上散下聚等審美原則。
中國古今文人追求居境的「清雅」、「脫俗」,和心靈上的「自由」、「性靈」,因而極為崇尚生活的閑情逸致。清代張潮在《幽夢影》寫道:「人莫樂於閑,非無所事事之謂也。閑則能讀書,閑則能游名山,閑則能交益友,閑則能飲酒,閑則能著書,天下之樂,莫大於是」。
要點:
1、文人四般閑事——焚香、點茶、掛畫、插花,是文人生活極致風雅之事。明月臨窗,清風入懷,相邀友人於中式古典之境,焚香、點茶、掛畫、插花,便可超然物外,乘物游心。
2、其中的茶藝插花多沿襲了東方插花的風格,並融入了茶道的精神,讓我們在茶聚的過程中,品在嘴裡,美在眼裡,靜在心裡。
4. 談談你對茶與茶藝的感受 200字
天晟茶學系復統培訓班一直支撐著學制茶者的信念,學茶也好,學茶藝也罷,不學好,沒有學好茶,豈有茶藝、茶可言。國人不知道為何特別鍾愛「泡茶流程表演」,而不愛茶。天晟茶學系統培訓班則對茶藝提出了要求,必須是了解茶,才能談及愛茶,唯有了解茶,真正愛茶,才有資格認證為茶藝師,否則,不是茶藝,更不是茶道。
進而達到知茶性而科學泡茶、知己知茶而健康飲茶,做到一沖茶顯專業,一談茶均問不倒。那樣你基本上掌握了茶藝師或茶人所應該具備的茶學知識與技能了,你才有資格涉及茶藝和茶道的工作,一個不了解茶的人大張旗鼓地談茶藝、談茶藝師、從事茶藝培訓工作等,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不負責任的行為,理應受到譴責。
5. 培養氣質去學習插花好,還是茶道好
插花好,學茶藝你老公准折磨你。
6. 茶藝培訓後的心得
參加了天晟茶學系統培訓班才明白,茶藝師《職業資格證書》僅僅是一本證明而已,是證明你參加了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的技能鑒定,達到了該部門設定的級別罷了。是用人單位錄用人員時的技術能力參考,不等同於資格證書。
茶藝師資格證去哪兒考好呢?其實,只要是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的證書都是可以的,當然了,全國唯一一家既是培養具有專業化、系統化和實用型茶學知識與技能的茶藝師,又可以考取茶藝師〈職業資格證書〉的是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的天晟茶藝培訓學校,連續13年只做一個班——茶學系統培訓班,第10天直接安排茶藝師資格證書考試和評茶員資格證書考試,而且每位學員可以同時考兩本證書。
7. 求花藝與茶道學習心得一篇
插花最主要還是興趣啦,然後學插花,基本功一定要扎實,不然的話,很難進步的。建議看廣州花卉研究中心出的幾本書,還是蠻基礎的
8. 中國花藝與茶道的關系是什麼
「點茶、焚香、插花、
掛畫
」稱為「文人
四藝
」。在茶道中有茶席插花。
9. 茶藝學習心得
如下:
第一,簡單是「茶」和「藝」的有機結合。茶藝是茶人把人們日常飲茶的習慣,根據茶道規則,通過藝術加工,向飲茶人和賓客展現茶的沖、泡、飲的技巧,把日常的飲茶引向藝術化,提升了品飲的境界,賦予茶以更強的靈性和美感。
第二,茶藝是一種生活藝術。茶藝多姿多彩,充滿生活情趣,對於豐富我們的生活,提高生活品位,是一種積極的方式。
第三,茶藝是一種舞台藝術。要展現茶藝的魅力,需要藉助於人物、道具、舞台、燈光、音響、字畫、花草等的密切配合及合理編排,給飲茶人以高尚、美好的享受,給表演帶來活力。
第四,茶藝是一種人生藝術。人生如茶,在緊張繁忙之中,泡出一壺好茶,細細品味,通過品茶進入內心的修養過程,感悟苦辣酸甜的人生,使心靈得到凈化。
第五,茶藝是一種文化。茶藝在融合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又廣泛吸收和借鑒了其它藝術形式,並擴展到文學、藝術等領域,形成了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中國茶文化。
第六,茶藝是一門唯美是求的生活藝術,只有分類深入研究,不斷發展創新,茶藝才能走下表演舞台,進入千家萬戶,成為當代民眾樂於接受的一種健康、詩意、時尚的生活方式。
茶文化對現代社會的作用主要有五個方面:
一是茶文化以茶德為中心,重視人的群體價值,倡導無私奉獻,反對見利忘義和唯利是圖。主張義重於利,注重協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提倡對人尊敬,重視修生養德,有利於人的心態平衡,解決現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質;
二是茶文化是應對人生挑戰的益友。在激烈的社會競爭,市場競爭下,緊張的工作、應酬、復雜的人際關系,以及各類依附在人們身上的壓力不輕。參與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鬆一番,以應對人生的挑戰,香港茶樓的這個作用十分顯著;
三是有利於社區文明建設 。經濟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後,社會風氣不能污濁,道德不能淪喪 和丑惡。改革開放後茶文化的傳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變社會不正當 消費活動、創建精神文明、促進社會進步的作用;
四是對提高人們生活質量,豐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顯。茶文化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和康樂性,品嘗名茶、茶具、茶點,觀看茶俗茶藝 ,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五是促進開放,推進國際文化交流。上海市閘北區連續四屆舉辦 國際茶文化節,擴大了閘北區對內對外的知名度,閘北區四套班子一 致決定茶文化節要一直辦下去,並投資在閘北公園興建茶文化景點, 以期建成茶文化大觀園。
國際茶文化的頻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國界 ,廣交天下成為人類文明的共同精神財富。
10. 學習茶文化的心得
「三道茶」是大理白族人民的一種茶文化,原是南昭、大理國時期國王宴請將軍大臣的禮待,後來配方流入民間,形成民間待客的一種方式。早在南詔時期(公元649年至902年)即作為招待各國使臣的宮廷茶點,是對賓客的最高待遇。在《蠻書管內物產》中就有「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的記載。明末,《徐霞客游記》中記有「一清、二甜、三蜜茶」的記載,可見「三道茶」的品飲方法在白族地區很早就有流行。
白族三道茶,白族稱它為「紹道兆」。這是一種賓主抒發感情,祝願美好,並富於戲劇色彩的飲茶方式。喝三道茶,當初只是白族用來作為求學、學藝、經商、婚嫁時,長輩對晚輩的一種祝願。如今,應用范圍已日益擴大,成了白族人民喜慶迎賓時的飲茶習俗。
白族三道茶,以前,一般由家中或族中長輩親自司茶。現今,也有小輩向長輩敬茶的。製作三道茶時,每道茶的製作方法和所用原料都是不一樣的。
第一道茶,稱之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業,先要吃苦」。
第二道茶,稱之為「甜茶」。當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後,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與此同時,還得在茶盅內放入少許紅糖、乳扇、桂皮等,待煮好的茶湯傾入八分滿為止。
第三道茶,稱之為「回味茶」。其煮茶方法雖然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換成適量蜂蜜,少許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容量通常為六七分滿。飲第三道茶時,一般是一邊晃動茶盅,使茶湯和佐料均勻混合;一邊口中「呼呼」作響,趁熱飲下。這杯茶,喝起來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無窮。它告誡人們,凡事要多「回味」,切記「先苦後甜」的哲理。
白族對客人,無論是否認識都熱情接待。凡客人光臨,必以「三道茶」款待。三道茶是白族最講究的茶禮。
白族傳統「三道茶」可謂是民族茶道文化中的一絕,其精美的配料做工、高雅的禮儀氛圍,使人有「此茶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飲幾回」的感覺,品嘗「三道茶」更富含著人生先苦後甜再回味的深刻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