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種苗王青
① 如何開展農校對接
「農校對接」是為了實現合作社與高校食堂對接,減少高校農產品采購環節,降低學生食堂采購成本,更好地保障學生食品安全,對促進高校穩定和農民增收具有重要意義。與超市較為穩定的消費市場不同,高校消費群體具有相對集中、規模龐大、季節性強、需求多元等特點,要想滿足高校對農產品的種種特殊要求,單靠一家一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或生產基地是很難做到的,這就成為農校對接的障礙。現有的一對一的操作方式看來是不行的,只有多家農校單位參與,共同協作,優勢互補,才能找到一個協調農民「菜園子」與高校「菜籃子」之間供求平衡的好辦法。
「農校對接」雖然困難重重,但是前途燦爛,對農校雙方依然具有很強的吸引力。這就需要農校雙方首先堅定信心,開拓創新,把「農校對接」嘗試繼續搞下去,絕不能半途而廢。其次農校雙方要互相寬容,顧全大局,主動讓利,比如在「農校對接」運輸成本誰來承擔的問題上,要有共擔風險的勇氣和魄力,不要只想著自己一方合適。只要農校雙方形成默契,達成共識,組成緊密的合作關系,就有可能實現雙贏的局面。
案例
王青瓜果蔬菜專業合作社是江蘇省東台市三倉鎮的一家為成員和基地農戶提供種苗供應、技術指導和產品購銷一條龍服務的專業合作社,現有成員284個。應用先進的設施栽培、無害化投入、規范化管理,該社有效帶動了三倉鎮無公害瓜果蔬菜種植。目前該鎮常年種植瓜果蔬菜面積達20多萬畝,其中大棚設施栽培10萬畝以上,被國家審定為瓜果蔬菜無公害示範基地。2012年,面對時令蔬菜銷售價格波動大、地方以及蘇南消費市場飽和等瓶頸制約,為進一步拓寬蔬菜、瓜果的銷售渠道,增加成員收入,在三倉鎮蘭址村任黨總支副書記的大學生村官萬俊波的接洽下,合作社與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後勤部門聯系,使得該大學和王青瓜果蔬菜專業合作社成功對接,與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簽署「農校對接」蔬菜采購項目合作協議,實施「農校對接」蔬菜直銷計劃。由王青合作社每天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提供50多個品種、4噸蔬菜,供12000多人食用。
合作社開展農校對接一般可按照如下幾個步驟進行:一是了解高校對產品的需求,按照標准生產或組織農產品;規模不夠的可以考慮通過成立聯合社進行確保合作社提供的農產品質量符合農校對接的標准,合作社可以通過申請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綠色食品認證、有機產品認證等來體現合作社農產品的質量有保障。二是要確保農產品足量供應,且品種豐富,可以考慮牽頭成立合作社聯合社進行農校對接。三是要積極與當地大中院校聯系,打開銷路,實現農校對接。四是要積極與政府相關部門、媒體單位等聯系,擴大合作社在當地的影響力,讓政府、媒體等牽線搭橋,實現農校對接。五是要積極申報當地農校對接的各類項目,爭取獲得項目扶持,如倉儲、冷鏈、運輸車輛、清洗設備等;通過新建鮮活農產品配送中心、在現有基礎上增加鮮活農產品配送功能、發展第三方農產品物流配送等多種方式,建立與農產品生產基地規模及高校需求相適應的物流配送體系。
② 關於「屏」
一、屏風的起源
《物原》說:「禹作屏。」此說雖早,但無據可證。《三禮圖》說,「屏風之名出於漢世,故班固之書多言其物。」此說雖有根據,但還有比其更早的記載。《史記;孟嘗君列傳》中有「孟嘗君待客坐語,而屏風後常有侍史,主記君所與客語」的記載,可知屏風之名在戰國時期就已有之。而屏風的使用早在西周初期就已開始。不過當時沒有屏風這個名稱,而稱其為「邸」或「 」。《周禮;冢宰;掌次》:「設皇邸。」邸,即是指屏風。皇邸,就是以彩繪鳳凰花紋為裝飾的屏風。屏風也可稱為「 」或「 座」,是專指御座後所設的屏風。《尚書;顧命》:「狄設黼 綴衣。」《禮記》:「天子設斧依於戶牖之間。」鄭玄注曰:「依,如今綈素屏風也,有綉斧紋所示威也。」《漢書;嚴助傳》:「負黼依。」《師古注》:「白與黑畫為斧紋謂之黼也,依讀曰 , 之形如屏風而曲之,畫以黼紋,張於戶牖之間。」《三禮圖》卷八,司幾筵曰:「幾大朝觀、大鄉射,凡封國命諸侯,王位設黼依(黼依與斧 同)。」其制,以木為框,糊以絳帛,上畫斧紋,近刃處為白色,近鞏處為黑色。名為金斧,取金斧斷割之義。舊圖雲,縱廣八尺,畫斧無柄,設而不用之義。實際上,它不僅有屏蔽擋風的作用,也是一種很講究的陳設品。到戰國時期,屏風的製作已達到很高的藝術水平。河南信陽戰國楚墓出土的漆坐屏,雖屬陪葬明器,然而製作技藝和工藝水平之高,令人驚嘆。屏座由數條蟠螭屈曲盤繞,做工圓滑自然,加上彩漆的裝點,蟠螭栩栩如生。
二、漢代的屏風
漢代,屏風的使用更為普遍,有錢有地位的人家都設有屏風。據《西京雜記》載:「漢文帝為太子時,立思賢院以招賓客。苑中有堂隍六所,客館皆廣廡高軒,屏風帷帳甚麗。」
漢代屏風在種類和形式上較前代有所增改,除獨扇屏外,還有多扇拼合的曲屏,也稱連屏,或疊扇屏。此時,屏風常與床榻結合使用。如山東諸城漢畫像石的屏風,中間放置與之配套的床榻和茵褥。有兩面用和三面用的,也有多扇而兩面用的。兩面用是在床榻後面立一扇,再把一扇折成直角,擋住床榻的一頭。三面用是在床榻的後面立一扇,左右各有一扇圍住兩頭,也有多扇兩面,即後面由兩扇或三扇圍護,一扇折成直角,另一扇立在床榻一側。還有在屏風上安兵器架的。如山東安邱畫像石上的屏風,後面右側安兵器架,用以放置刀劍等兵器。還有一扇的,放在身後,長短與床榻相等。如甘肅和林格爾東漢墓壁畫屏風,屏身不高,屬小型屏風。
近年出土的實物中,以長沙馬王堆墓出土的漆屏風最為典型,屏身黑面朱背,正面用油漆彩繪雲龍紋圖案,綠身朱鱗,體態生動自然。背面硃色地上,滿繪淺綠色棱形幾何紋,中心繫一谷紋玉璧,圍板四周,圍以較寬的棱形彩邊。在下面的邊框下安著兩個帶槽口的木托,起保證屏身直立的作用。洛陽澗西漢墓出土的陶屏風,也屬於這一類。
屏風,一般多用於室內,偶爾也在室外使用,但不多見。有一種較大的屏風,專為擋門起遮蔽作用,位置相對固定,名曰「樹」。也有把屏風稱為「塞門」或「蕭牆」的。《爾雅;釋宮》:「屏,謂之樹。」《禮記;雜記》下:「樹,屏也,立屏當所行之路,以蔽內外也。」「天子外屏,諸侯內屏。」鄭玄註:「屏謂之樹,今罘 也。」可知當時的屏風還有罘之名。
罘之名,由來已久,到王莽時才漸漸不聞。當時人們多把罘 解釋為「復思」。王莽篡政後,改國號「新」,下令拆去漢陵罘,其意在於使人們不復思漢也。
室內所用屏風,大多用木製成,而室外的屏風,用木製的就不多了。為了經得住風雨侵蝕,常用土石砌成。作用與我們今天所見的影壁和照牆相同。晉崔豹《古今注》載:「罘 ,屏之遺像也,熟門外之舍也。臣來朝君,至門外當就舍,更詳熟所應對之事也。」意思是讓人們行至屏外時,稍事停留,復有所思。這里有屏風遮蔽,一旦繞過屏風,便須見禮應對,無暇思索。因此,當門設屏,第一可以擋風避光,第二增加了室內的陳設,第三為來客劃出一個特殊地段,給人們一個思考准備的場所。
漢代時,屏風多以木板上漆,加以彩繪。紙張發明之後,則多用紙糊,上面畫各種仙人異獸等圖像。《後漢書;宋弘傳》曰;「弘當燕見,坐新屏風,圖畫列女,帝數顧視之。弘正容言曰:『未見好德如好色者,帝即為撤之。』」這種屏一般多扇組成,每扇之間用鈕連接,可以折疊,比較輕便,用則設,不用則收起來。人稱曲屏。四扇稱四曲,六扇稱六曲。還有多扇拼合的通景屏風。
屏風還有鏤雕透孔的,河南信陽楚墓出土過一件木製鏤雕彩漆座屏。這類屏風多用木製,中間鏤雕出立體感很強的圖案,是一種純裝飾性的屏風。漢代,這種屏風還很盛行。《三輔決錄》載:「何敞為汝南太守,章帝南巡過郡,有雕鏤屏風,為帝設之。」
還有一種較小的屏風,名曰「隔坐」,多為獨扇素麵。《後漢書》就有對這種屏風的描述:「鄭弘為太尉時,舉弟五倫為司空。班次在下,每正朔朝見,弘曲躬自卑,上問知其故,遂聽置雲母屏風分隔其間。」《三國志;吳書》載:「景帝時,紀亮為尚書令,子騭為中書令,每朝會,詔以屏風隔其座。」這兩段記載,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了解當時屏風的使用情況。
三、魏晉至隋唐五代時期的屏風
魏晉至隋唐五代時期,屏風的使用較前代更加普遍。不但居室陳設屏風,就連日常使用的茵席、床榻等邊側都附設小型屏風。這類屏風通常為三扇,屏框間用鈕連接,人坐席上,將屏風打開,左、右和後面各立一扇。在東晉顧愷之《列女傳圖》中還可以看到當時使用屏風的情景。圖中屏為三扇,描繪通景山水。這種三扇屏風,無須另安底座,只須打開一扇,便可直立。這時的屏風,除起陳設作用外,更主要的還是起遮蔽擋風作用。南北朝時,這類屏風開始向高大方面發展,數量也在不斷增加。《南史;王遠如傳》:「屏風屈曲從俗,梁蕭子雲上飛白書屏風十二牒。」折疊屏風的特點主要在於輕巧靈便,獨扇屏風卻不然,它形體寬大且重,還必須有較重的豎向木座支撐,否則不能直立。由於穩重,它在室內陳設中的位置相對比較固定。
隋唐五代時期盛行書畫屏風,史書及當時的給畫中屢有記載。《新唐書;魏徵傳》中有:「帝以旗上疏列為屏障。」《新唐書;李絳傳》記:「李絳元和二年為學士,憲宗命與崔群、錢徽、韋弘景、白居易等,搜次君臣成敗五十種,為連屏。」「舊紀元和四年,御制君臣事紀十四篇,書於六扇屏風。」還有的屏風雙面有圖,可以隨意陳設。單面就不然,只能靠牆陳設。這種連屏還不受數量限制,可以根據需要隨意增加。寧陶轂在《清異錄》中說,五代十國時期,後蜀孟知祥做畫屏七十畫,用活動鈕連接起來,隨意施展,晚年常用為寢所,喻為屏宮。
四、宋、遼、金、元時期的屏風
宋代屏風的方案資料甚少,然而形象資料卻很多。如宋代繪畫《梧蔭清暇圖》中的屏風,四邊較寬,邊框內鑲里框,以矮佬和橫棖隔成數格,格內鑲板,浮雕絛線,屏心描繪山水風景。屏下鑲裙板,鏤雕曲邊豎欞,下有墩子木。李公麟《高會學琴圖》中的屏風和范仲淹像中的屏風屬同一類型。寬邊框,全身素麵,不作任何裝飾,裙板鏤出壺門洞,兩側有站牙抵夾,底座與屏框一木連做。從畫面看,都是室外使用的場面。推測這類屏風為紙絹裱糊,重量不會太大。
屏風的使用情況在宋代墓葬中也有所表現。河南禹縣宋墓壁畫《對坐圖》描繪墓主人夫婦倆生前對坐飲茶的情景。兩人分坐在靠背椅上,身後有屏風遮蔽,這樣的陳設形式,主要是為顯示主人的地位和身份。屏風形體不大,獨扇,從畫面人物的比例看,高度與站立的人大體相同。估計也是隨用隨設的輕便之物。
較大的屏風形象應以宋人《白描大士圖》為代表,屏心為獨扇,從畫面人物比例看,形體龐大。木框之內給菱形寬邊,屏心滿飾六方龜背錦,比屏前所設的炕榻還長出許多。宋劉松年《羅漢圖》中的屏風,為三扇,中扇稍大,邊扇稍窄,並向前折成一定角度,呈為「八」字形,可以自行直立。這類實物資料,有山西大同晉祠彩塑中的聖母像。聖母端坐鳳紋寶座上,身後立海水紋三屏風。屏風正扇寬大,兩邊扇稍窄並微向前收,呈「八」字形,這種陳設形式,源於商周時期的「斧依」。直到明清時期,皇宮中還保留著這種形式。
考古發掘中也不乏其例,河南方城縣出土的宋代石屏風就很典型。屏框四周起細線,下部有橫檔,起額外加固作用。素麵,下有插榫。從形制看,與河南禹縣宋墓壁畫墓主人身後的屏風當屬於一類。橫檔之下,兩面刻花,一面刻小朵花卉及石榴紋,另一面刻纏枝芙蓉花。山西大同金墓出土木屏風二件,楊木質,通高116厘米,底座高38.7厘米,屏寬38.3厘米。由雲紋底座和長方形屏框組成。框內裝方格架,兩面裱糊綾絹,然後書寫作畫,現僅存殘片。屏框下裝屏座兩個,座中開口,屏風插入口內,即可直立。河南方城鹽店庄村宋墓出土石座四件,兩側花紋上卷,中間有長方形缺口。高9.5厘米,發掘報告未說明用途,金代木影屏和山西大同白馬河元代王青墓出土的陶影屏底座相比較,可以斷定是專為架設屏見的底座。山東高唐金代虞寅墓壁畫所繪的屏風,還裝飾著精美的牡丹紋。
元代屏風除王青墓出土之外,還有大同市馮道真墓出土的木影屏,底座已朽,從殘存的痕跡看,為雲頭座,屏身上部刻小方格窗,四周鑲四塊條板,屏身下部用兩根棖檔間為三格,塗深棕色顏料,外罩桐油。
宋代屏風在造型、裝飾上,尤其是屏框內分割小格的作法,到明代還在普遍使用。
五、明清兩代屏風
屏風在宋代以前基本以實用為主,裝飾次之。到了明代,屏風不僅為實用傢具,更是室內不可缺少的裝飾品。明代屏風可分為座屏風和曲屏風兩種。座屏風又分多扇組合和獨扇插屏。多扇座屏風由多扇組合而成,或三扇,或五扇,最多九扇,都用單數。每扇用活榫連接,可以隨時拆卸。屏風下有長榫銷,插在座面的孔中。底座多為「八」字形,正中一扇較高,並且稍寬一些,兩邊扇稍向里收,這樣屏風就立
③ 水仙花的資料
水仙花又名中國水仙,是多花水仙的一個變種。是石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版。水仙的葉由鱗莖頂端綠權白色筒狀鞘中抽出花莖(俗稱箭)再由葉片中抽出。花蕊外面有一個如碗一般的保護罩。鱗莖卵狀至廣卵狀球形,外被棕褐色皮膜。葉狹長帶狀,蒴果室背開裂。花期春季。
水仙性喜溫暖、濕潤、排水良好。在中國已有一千多年栽培歷史,為傳統觀賞花卉,是中國十大名花之十。水仙鱗莖多液汁,有毒,含有石蒜鹼、多花水仙鹼等多種生物鹼;外科用作鎮痛劑;鱗莖搗爛敷治癰腫。牛羊誤食鱗莖,立即出現痙攣、瞳孔放大、暴瀉等。
④ 種植花生選需要如何防治青蟲害
種植花生選需要如何防治青蟲害?
底部葉片開始先發生,葉片產生黃色水泡狀斑點,形狀較小,周圍有很窄的黃暈,後表皮裂出鐵銹色粉末,嚴重時葉片發黃、乾枯、脫落。播種前將克百威22.5--30公斤(3%顆粒劑)或克百威22.5--30公斤(3%顆粒劑)均勻分布在田間地頭,淺耕入田。或用克百威、混合磷顆粒劑在播種溝內播種後使用;也可將農葯混入有機肥做基肥使用。
以上就是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