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紋白瓷
Ⅰ 白瓷好還是陶瓷好
白瓷更好些陶瓷是以粘土為主要原料以及各種天然礦物經過粉碎混煉、成型和煅燒製得的材料以及各種製品。人們把一種陶土製作成的在專門的窯爐中高溫燒制的物品叫陶瓷,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白瓷一般是指瓷胎為白色,表面為透明釉的瓷器。具有坯質緻密透明,上釉、成陶火度高,無吸水性,音清而韻長等特點。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Ⅱ 白瓷的特點是什麼
如雍正「琺琅彩三友花瓶」,手法如畫、清秀雅緻。在脫胎瓷上描繪花鳥、走獸、山水、人物等,「乾隆時為極盛」。脫胎白瓷運進京城施繪燒制,多為「宮廷秘玩。」特點是輕、薄、堅、細,紋飾微凸,質地凝練色澤晶瑩,宮苑胡姓藝人製品,俗稱「古月軒」。
Ⅲ 典型的白瓷作品有哪些
白瓷碗、「白瓷杯」(河南安陽范粹墓出土)武平六年(575)前的製品,胎釉白凈細潤版雅緻。權還有「白釉綠彩四系蓮瓣缸」(同上)從肩到腹堆塑成凸起的豐肥蓮瓣,型飾融合一體,是北方風格的典型,綠彩以氧化銅為著色劑,溶融流淌,彩色自如,又屬釉彩新品種。「白瓷綠彩四系盤口瓶」(徐州獅子山出土),口頸劃弦紋,點綠色彩斑,肩飾垂蓮,瓣中劃出梅花,也是白釉彩瓷的先例。
Ⅳ 青花瓷屬於白瓷還是青瓷
暈!青花瓷既不是白瓷也不是青瓷,而是在瓷器上繪有青色文飾的瓷器.
青花又稱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瓷器胎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後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發色鮮艷、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目前發現最早的青花瓷標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現在元代;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鼎峰。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紅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種。
青料
(一)蘇泥麻青
即蘇泥勃青、蘇勃泥青、蘇麻離青等。其名稱的來源,一說是來自波斯語「蘇來曼」的譯音。這種鈷料的產地在波斯卡山誇姆薩村,村民們認為是一名叫蘇來曼的人發現了這種鈷料,故以其名字來命名此料。另一種說法是,蘇泥麻青應為蘇麻離青,是英文smalt的譯音,意為一種藍玻璃。此料屬低錳高鐵類鈷料,故青花呈色濃重青翠,有「鐵銹斑痕」,俗稱「錫光」。元青花的一部分和明永樂、宣德官窯所用青料均是這種,產地均在古波斯或今敘利亞一帶。
(二)平等青
又稱陂唐青,產於江西樂平。明「空白期」晚期和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時使用。此料呈色淡雅、青亮、穩定,尤其使成化青花器名噪一時。
(三)石子青
又稱石青,產於江西高安、宜豐、上高一帶。此料單獨使用時,青花發色灰暗甚至發黑,明清二代民窯普遍採用此料,官窯則用於與回青調和使用。
(四)回青
有產於西域、新疆、雲南等多種說法。此料發色菁幽泛紫,若單獨使用則渾散不收,故多與石子青混合使用。明代嘉靖至萬曆前期多用此料。其中分上青:混入石子青10%,用於混水(填色),發色青亮;中青:混入石子青40%,用於設色(勾勒輪廓),筆路分明清晰。
(五)浙料
又稱浙青,產於浙江紹興、金華一帶。國產料中以浙料最為上乘,其發色青翠,明代萬曆中期至清代,景德鎮官窯青花器均採用此料。
(六)珠明料
產於雲南宣威、會澤、宜良等縣,其中以宣威料最好。此料發色明麗純正。康熙青花多採用此料。
上述國產鈷料多屬高錳類。
(七)化學青料
即用化學製品氧化鈷配製的青料。發色紫藍、純粹、濃艷,但輕浮而缺乏附著力,價格也低廉。使用此料製作的青花器,缺乏天然青料的美感。
款識
我國古代青花瓷,繪畫裝飾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圖案款識種類繁多,各個時期的款識均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根據青花瓷款識的形式、種類來看,主要可分為紀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贊頌款和紋飾款五大類。
各時期青花瓷器的特點
(一)唐青花(618—907)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處於青花瓷的濫殤期。現在能見到的標本有20世紀70—80年代揚州出土的青花瓷殘片二十餘片.從揚州出土的青花瓷片來看,其青料發色濃艷,帶結晶斑,為低錳低鐵含銅鈷料,應是從中西亞地區進口的鈷料。胎質多粗松,呈米灰色,燒結度較差。底釉白中泛黃,釉質較粗。胎釉之間施化妝土。器型以小件為主,有復、碗、罐、蓋等。紋飾除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魚藻紋罐以外,其餘的均為花草紋。其中花草紋又分兩大類,一類是典型的中國傳統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為多見;另一類是在菱形等幾何圖形中夾以散葉紋,為典型的阿拉伯圖案紋飾。從這一點看來,並結合唐青花出土較多的地點(揚州為唐代重要港口),可證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銷。
(二)宋青花(960—1279)
唐青花經過初創期以後,並沒有迅速發展起來,而是走向了衰敗。到目前為止,我們能見到的宋青花只有從兩處塔基遺址出土的十餘片瓷片。這十餘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殘片。胎質有的較粗,有的較細。紋飾有菊花紋、圓圈紋、弦紋、線紋等。青花發色前一處的較濃、發黑;後一處的較淡。發色較黑者,應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緣故。浙江省本身就有著豐富的鈷土礦,這些青花瓷應該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鈷料。它們與唐青花並無直接的延續關系。
(三)元青花(1271—1368)
成熟的青花瓷出現在元代的景德鎮。元青花瓷的胎由於採用了「瓷石+高嶺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燒成溫度提高,焙燒過程中的變形率減少。多數器物的胎體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實飽滿。胎色略帶灰、黃,胎質疏鬆。底釉分青白和卵白兩種,乳濁感強。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國產料和進口料兩種:國產料為高錳低鐵型青料,呈色青藍偏灰黑;進口料為低錳高鐵型青料,呈色青翠濃艷,有鐵銹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國產料和進口料並用的情況。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鎮墓器等類,尤以竹節高足杯、帶座器、鎮墓器最具時代特色。除玉壺春底足盪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無釉,見火石紅。紋飾最大特點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筆法以一筆點劃多見,流暢有力;勾勒渲染則粗壯沉著。主題紋飾的題材有人物、動物、植物、詩文等。
(四)明清青花
明清時期是青花瓷器達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時期。明永樂、宣德時期是青花瓷器發展的一個高峰,以製作精美著稱;清康熙時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發展到了巔峰;清乾隆以後因粉彩瓷的發展而逐漸走向衰退,雖在清末(光緒)時一度中興,最終無法延續康熙朝的盛勢。總的說來,這一時期的官窯器製作嚴謹、精緻;民窯器則隨意、灑脫,畫面寫意性強。從明晚期開始,青花繪畫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國畫繪畫技法的元素。
(青花瓷的內容實在太多了,上面講的各代青花瓷,單列出來其中某一個都可以做為專門一個問題來討論了,如果都講,估計管理員是不會同意的.)
Ⅳ 白瓷有哪幾種
福建德化窯的白瓷。始於宋代、成名於明代。釉色白凈溫潤,緻密如玉,細膩似乳。有專「豬油白」呈屬色凝脂隱紅;「象牙白」細潤白嫩,法國人稱「鵝絨白」、「中國白」。品種有「梅花杯」、「八仙杯」,胎薄透脂輕巧玲瓏,彩繪以紅色為主,日本人稱「赤繪」。風格豪爽、明快。
Ⅵ 青花瓷與白瓷有什麼不同之處
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稱白地青花瓷,常簡稱青花,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屬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後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發色鮮艷、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
而白瓷是釉料中沒有或只有極微量的呈色劑,生坯掛釉,入窯經過高溫火焰燒成的素白瓷器。
Ⅶ 白瓷出現在哪個朝代
東漢。
白瓷最早創燒於東漢之前,唐代有名的過渡性灰白瓷邢窯,到北宋早期的白瓷定窯,汝窯。元代白瓷是白中含青,白瓷出現倒退現像。明代又恢復白瓷的本像。
中國瓷器製作的歷史悠久,品種繁多。除了高貴典雅的青花和色彩艷麗的彩瓷外。素雅的白瓷也是人們喜愛的一個品種,雖然看上去沒有斑斕的花紋和艷麗的色彩,但在朴實無華中,它展示給人們的是那自然天成的美。
白瓷一般是指瓷胎為白色,表面為透明釉的瓷器。在上海博物館中珍藏了很多唐代白瓷。
(7)花卉紋白瓷擴展閱讀
釉色特點:
1、白釉
白釉是瓷器的本色釉。一般瓷土和釉料,都或多或少含有一些氧化鐵,器物燒出後必然呈現出深淺不同的青色來。
2、甜白釉
甜白釉甜白是永樂窯創燒的一種白釉。由於永樂白白瓷製品中許多都薄到半脫胎的程度,能夠光照見影。在釉暗花刻紋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溫潤如玉的白釉,便給人以一種「甜」的感受,故名「甜白」。
3、青白釉
青白釉釉又叫影青。它是景德鎮窯在北宋初中期的獨創。青白釉釉質含鐵量低,釉色白中泛青,釉層細薄晶瑩。加上燒質極薄,器上的暗雕花紋,內外都可以映見。在花紋邊上,現出一點淡青色,其餘幾乎都是白色,故稱青白釉。
3、象牙白
德化白瓷因其產品製作精細,質地堅密,晶瑩如玉,釉面滋潤似脂,故有「象牙白」、「豬油白」、「鵝絨白」等美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白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白瓷
Ⅷ 白瓷是什麼瓷,與骨瓷、強化瓷怎麼區分
1、原料不同:
(1)強化瓷:在高質的瓷中加成鋁、鎂等成分或採用鎂質石粉和高長石粉作主原料再經1340攝氏度烈火燒製成的。
(2)骨瓷:在其黏土中加入牛、羊等食草動物骨灰(以牛骨粉為佳)而得名。
(3)白瓷:在不含任何動物骨粉,抄原料含20%的石英,30%的長石和50%的高嶺土利用各種粘土製成。
2、特點不同
強化瓷:不易破損、質地堅硬、襲成型度高,耐碰耐撞,強度更好、胎體更薄、比重更輕。
骨瓷:瓷質細膩通透,器型美觀典雅,彩面潤澤如玉,花面多姿多彩。骨質瓷花面裝飾與釉面熔為一體。
白瓷:紋理是清澈透亮的象牙色,保存了骨瓷的透光度,保存了骨瓷的透光度。
(8)花卉紋白瓷擴展閱讀:
白釉
白釉是瓷器的本色釉。一般瓷土和釉料,都或多或少含有一些氧化鐵,器物燒出後必然呈現出深淺不同的青色來。如果釉料中的鐵元素含量小於0.75%,燒出來的就會是白釉。古代白瓷的製作,並不是在釉料中加進白色呈色劑,而是選擇含鐵量較少的瓷土和釉料加工精製,使含鐵量降低到最少的程度。
甜白釉
甜白釉甜白是永樂窯創燒的一種白釉。由於永樂白白瓷製品中許多都薄到半脫胎的程度,能夠光照見影。在釉暗花刻紋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溫潤如玉的白釉,便給人以一種「甜」的感受,故名「甜白」。
青白釉
青白釉釉又叫影青。它是景德鎮窯在北宋初中期的獨創。青白釉釉質含鐵量低,釉色白中泛青,釉層細薄晶瑩。加上燒質極薄,器上的暗雕花紋,內外都可以映見。在花紋邊上,現出一點淡青色,其餘幾乎都是白色,故稱青白釉。
也有人將它叫作映青、隱青或罩青的。南宋時,採用覆燒方法,青白釉瓷器產量激增,以景德鎮為中心形成了一個南方青白資系。除景德鎮外,安徽、福建、湖北等地都有燒青白釉瓷器的窯場。入元以後,青白釉略顯青色,也不象宋代那樣清澈透亮。
Ⅸ 五代定窯白瓷瓷器花紋有什麼特點
定窯器以其豐富多彩的紋樣裝飾而深受人們喜愛。裝飾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劃花為主,還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紋樣秀麗典雅。北宋早期定窯刻花、構圖、紋樣趨簡,以重蓮瓣紋居多,裝飾有淺浮雕之美。北宋中晚期刻花裝飾精美絕倫,獨具一格。裝飾圖案常用印花、劃花和堆花手法,秀麗典雅。印花圖案,自然形態經巧妙變形,構成嚴謹;刻劃花,較印花更活潑生動,別具一格。
定窯印花題材以花卉紋最為常見,主要有蓮、菊、萱草、牡丹、梅等,花卉紋布局多採用纏枝、折枝等方法,講求對稱。有的碗、盤口沿作花瓣式,碗內印一盛開的花朵,同時在外壁刻上花蒂與花瓣輪廓線。這種把印、刻手法並用於一件器物,里外裝飾統一的做法,使器物造型和花紋裝飾渾如一體,十分精美。其次,定窯還有大量的動物紋飾,主要有牛、鹿、鴛鴦、麒麟、龍鳳、獅子和飛龍等。定窯飛龍紋一般裝飾在盤、碟、碗等卧件的器物中心,祥雲圍繞,獨龍為多,尚未見有對稱的雙龍紋飾。飛龍身形矯健,昂首騰飛於祥雲之間,龍尾與後腿纏繞,龍嘴露齒,欲吞火球,背有鰭,身刻魚鱗紋,龍須飄動,龍肘有毛,三爪尖利,栩栩如生。而定窯立件上只裝飾有變形龍紋,其裝飾水平與盤、碟上的龍紋相去甚遠。禽鳥紋飾中主要有鳳凰、孔雀、鷺鷥、鴛鴦、雁、鴨等,做工精美的飛鳳比較少見。
Ⅹ 宋代白瓷有什麼特點
中國唐代出現了瓷業「南青北白」的局面,白瓷向青瓷的傳統優勢地位提出了挑戰。而這個時期的白瓷代表,就是著名的邢窯。歷史上對邢窯的記載最早見於《新唐書》,提到了「邢州貢瓷」,說明初唐邢州已生產出質量較高的白瓷,邢窯因而得名。後來《國史補》又具體提到產地內丘(在歷史上,丘同邱)。
與唐代邢窯白瓷的素凈有別,宋白瓷還以刻花,印花的裝飾手法來梅花美化器物,所裝飾的紋樣在、暖白色的較薄的釉層掩映下相得益彰,其精緻的水平可謂獨步一時、冠絕當世。白瓷所這一特有的藝術風貌是唐代邢窯白瓷所不及的。宋代定窯白瓷的裝飾和耀州窯青瓷器物,都承了越州的工藝傳統。 北宋後期定窯白瓷的印花達到高峰,它用刻有花紋的陶模,在瓷坯末乾說印出花紋,一般多為模塵陽文。裝飾內容有蓮花、牡丹、萱草、水波游魚、龍鳳等。印花作品圖案的組織嚴密、花紋規整。由於模印,致使花紋突出,具有一定的厚度。文飾在暖白色釉面上產生微妙的深淺變化。這種裝飾多以規則的均齊圖案施與盤、碗之中。像上海博物館收藏?quot;宋定窯印花雲龍紋盤",主紋為龍紋,四周輔以雲紋,統一和諧,主次分明。從此盤也可以看出定窯印花的線條更是精秀工整,紋飾繁縟細膩,結構嚴密緊湊,所印花紋一絲不苟,給人以精邐、幽雅的美感。定窯印花能達到如此清晰工整的程度,也反映了其高超的模印和脫模的技巧。
隨著時代的發展,宋人的審美意識隨之發生了變化。在制瓷藝術的領域了,宋代對陶瓷造型的審美追求不再是唐代器物所給人的雍容博大、豐滿圓渾的印象,和同時代的藝術風格一致,宋瓷的造型挺拔、俏麗,而且逐漸趨向於一種特有的美的程式。在樣式繁多的宋瓷造型中,形象端莊舒展、體態修長豐實的梅瓶,便最嫩個體現這一鮮明的時代特色。 梅瓶,小口、短頸、豐肩,肩以下漸斂,時人稱為"頸瓶"。陶人之為器有酒頸焉,晉安人以瓦壺之制。小頸、環口、修腹、受一斗,可以盛酒"。上海博物館收藏兩件宋磁州窯燒制的梅瓶,上面分別畫有"清潔美酒""醉鄉酒海"的文字轉裝飾,表明其用途確如文獻所說的是一種聹酒器皿。梅瓶在宋時不少窯場廣為燒制。 定窯白釉器物在北宋時以獨特的風貌名揚四海,定窯白瓷的精美致使各地競相爭放仿,影響所及除邢窯和山西的平定、陽城、介休等北方一些窯場,還遠涉四川的彭城窯,而邁代、西夏的白瓷和江西景德鎮的青白瓷,也在其裝飾手法的影響下,其刻、印花的技巧也達到了一定的高度。以曲陽為代表的定窯白瓷,體現了有宋一代白釉制瓷藝術的時代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