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花的焚香
『壹』 焚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閑事,不適累家是什麼意思
《夢梁錄》雲抄:「焚香點茶、掛襲畫插花,四般閑事,不適累家。」焚香乃四種雅事一。焚香雖只是鼻觀之事,然而通神明,和五臟,最能靜人心神。靜室一爐香,虛窗一杯茶,再加上聆聽一曲古琴。一炷香燃而不濁,清香無垢,似乎已能呼吸到山野的草花之香了。
『貳』 焚香品茗掛畫插花 文人雅士有誰
原文
焚香
中國從古至今,從宮廷到民間,都有焚香凈氣、焚香撫琴、吟詩作畫和焚香靜坐健身的習俗。清太和殿前陛的左右有四隻香幾,上置三足香爐,皇帝升殿時,爐內焚起檀香,致金鑾殿內香煙繚繞,香氣四溢,使人精神振奮。
古時的諸葛孔明,彈琴時不僅有童子相侍左右,而且常置香案,焚香助興。古代文士淑女操琴時焚香,也是為了創造一種幽靜風雅的氛圍。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在觀書時,齋中常要焚香。他在詩中寫道:「官身常欠讀書債,祿米不供沽酒資,剩喜今朝寂無事,焚香閑看玉溪詩」。北宋大文豪蘇東坡,更十分青睞焚香靜坐和修身養性。他在赴海南儋州途中購買十多斤檀香,並建一「息軒」,常在軒中焚香靜坐。他題詩曰「無事此靜坐,一日是兩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可見焚香靜坐的養生健體之功。
現代國畫大師齊白石也十分尊崇焚香作畫的神奇作用。他說:「觀畫,在香霧飄動中可以達到入神境界;作畫,我也於香霧中做到似與不似之間,寫意而能傳神。」
在家中經常焚香,可以醒腦清神,去濁存清,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且有延年益壽之功。
品茗
飲茶,雅稱品茗,是一種源自中國廣州的粵式飲食,而後在廣東乃至世界各地傳播,成為廣東文化的一大特色。在香港,飲茶一開始是叫做「上茶樓」或者「上酒樓」,後來就叫了「去飲茶」,慢慢「飲茶」就變成了上茶樓喝茶吃點心的代名詞。飲茶主要包括了喝茶和吃點心,而點心中數蝦餃和叉燒包在早期較為廣受歡迎,故此粵語內形容飲茶為「一盅兩件」(一盅茶+兩件點心),而且在某些語境下它還表示「最低消費」的意思。飲茶在香港及廣東一帶非常流行,近年更流傳到中國其他省份及世界各地,成為最具代表性的粵菜之一。在外國,飲茶差不多是點心的同義詞。飲茶的茶樓在歐美被稱為「Dim Sum House」(中譯:點心屋)。澳紐索性把飲茶的地方同樣稱呼為「飲茶」,而日常交談亦會說「Let's go to Yum Cha」(中譯:我們去飲茶吧)。
掛畫
裝飾畫(Decorative Painting)是一種起源於戰國時期的帛畫藝術,並不強調很高的藝術性,但非常講究與環境的協調和美化效果的特殊藝術類型作品。一般分為具象題材、意象題材、抽象題材和綜合題材等等。
更確切的起源是戰國時期的帛畫藝術。洞窟壁畫、墓室壁畫、宮殿裝飾壁畫藝術對當今裝飾畫的影響也非常大。
插花
在我國插花的歷史源遠流長,發展至今已為人們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一件成功的插花作品,並不是一定要選用名貴的花材、高價的花器。一般看來並不起眼的綠葉一個花蕾,甚至路邊的野花野草常見的水果、蔬菜,都能插出一件令人賞心悅目的優秀作品來。使觀賞者在心靈上產失共鳴的是創作者唯一的目的、如果不能產生共鳴那麼這件作品也就失擊了觀賞價值。具體地說、即插花作品在視覺上首先要立即引起一種感觀和情感上的自然反應,如果未能立刻產生反應,那麼擺在眼前的這些花材將無法吸引觀者的目光。在插花作品中引起觀賞者情感產生反應的要素有三點:一是創意或稱立意、指的是表達什麼主題,應選什公花材;二是構思(或稱構圖),指的是這些花材怎樣巧妙配置造型,在作品中充分展現出各自的美:三是插器,指的是與創意相配合的插花器皿。三者有機配合,作品便會給人以美的享受。
任何一件藝術作品都要有一個與之相協調的環境,插花作品與環境的配合也十分重要。插花裝飾需依環境及場合的性質而定,不同場合和對象要用不同的花材。如盛大集會商廈、酒樓開業,以及宴會廳等隆重場合的喜慶用花,花材色彩要鮮艷奪目,花形碩大,以展示熱鬧、有氣派:反之,哀悼場面要用花宜淡雅、素凈如白色、黃色花材,籍以寄託哀思。應用插花來烘托氣氛、渲染環境,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插花藝術對中國人而言,插花作品被視為一個天人合一的宇宙生命之融合。以「花」做為主要素材,在瓶、盤、碗、缸、筒、籃、盆等七大花器內造化天地無窮奧妙的一種盆景類的花卉藝術,其表現方式頗為雅緻,令人把玩,愛不釋手。
插花藝術的起源應歸於人們對花卉的熱愛,通過對花卉的定格,表達一種意境來體驗生命的真實與燦爛。我國在近2000年前已有了原始的插花意念和雛形。插花到唐朝時已盛行起來,並在宮廷中流行,在寺廟中則作為祭壇中的佛前供花。宋朝時期插花藝術已在民間得到普及,並且受到文人的喜愛,各朝關於插花欣賞的詩詞很多。至明朝,我國插花藝術不僅廣泛普及,並有插花專著問世,如張謙德著有《瓶花譜》,袁宏道著《瓶史》等。中國插花藝術發展到明朝,已達鼎盛時期,在技藝上、理論上都相當成熟和完善;在風格上,強調自然的抒情,優美朴實的表現,淡雅明秀的色彩,簡潔的造型。清朝插花藝術在民間卻得不到重視發 展和普及。中國的近代由於戰亂等諸多因素,插花藝術在民間基本上消失。一直到近幾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及改革開放,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鮮花才逐步回到了人們的生活當中。
『叄』 在茶席設計中,哪些物品是必要的 焚香 插花等藝術
「茶席設計」的抄主要目的是為襲了茶會的完美結局。「茶席設計」首先根據茶會的主題、名稱發想。其次,如何將茶會的體統與主題在設計中含蓄地表達出來,給人留下想像的餘地。茶會的體統是:泡茶、插花、掛畫、焚香,四藝的整體出現。以茶為靈魂,為茶具為主體,在特定的空間形態中,與其它藝術形式相結合,共同完成的一個有獨立主題的茶道藝術組合。
『肆』 茶道中所說的焚香靜氣中的香是什麼香
香指的是經過「合香」方式製成的各式香丸、香球、香餅或香的散末。
古人《香譜》記載斯時焚香用的香為經過「合香」方式製成的各式香丸、香球、香餅或香的散末,而非今日之線香。其原料為蜜、棗膏、白芨水、蠟(軟香)等等。焚香需要藉助炭火之力,並非直接燃燒。焚香時須不斷往香爐內添加各種配料,以保證香氣的質量。
香爐中的炭火燃得很慢,火勢低微,久久不滅。古人追求焚香的境界,會盡量減少煙氣,使香味低回悠長。對於焚香之趣,古書上多有論述。無論琴茶,焚香都是收斂心情的必備程序。焚者灼燒也,香者祭拜之用,古人多以焚香來祭拜和靜心。古時也有「焚香計時」之法。
(4)插花的焚香擴展閱讀:
中國從古至今,從宮廷到民間,都有焚香凈氣、焚香撫琴、吟詩作畫和焚香靜坐健身的習俗。
清太和殿前陛的左右有四隻香幾,上置三足香爐,皇帝升殿時,爐內焚起檀香,致金鑾殿內香煙繚繞,香氣四溢,使人精神振奮。古時的諸葛孔明,彈琴時不僅有童子相侍左右,而且常置香案,焚香助興。古代文士淑女操琴時焚香,也是為了創造一種幽靜風雅的氛圍。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在觀書時,齋中常要焚香。北宋大文豪蘇東坡,更十分青睞焚香靜坐和修身養性。他在赴海南儋州途中購買十多斤檀香,並建一「息軒」,常在軒中焚香靜坐。他題詩曰「無事此靜坐,一日是兩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
可見焚香靜坐的養生健體之功。 現代國畫大師齊白石也十分尊崇焚香作畫的神奇作用。他說:「觀畫,在香霧飄動中可以達到入神境界;作畫,我也於香霧中做到似與不似之間,寫意而能傳神。」
『伍』 焚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閑事,不適累家.是什麼意思
宋人吳自牧在其筆記《夢粱錄》中寫道「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閑事,不宜累家」,稱為宋代「文人四藝」,亦稱「四事」,即透過嗅覺、味覺、觸覺與視覺品味日常生活,將日常生活提升至藝術境界。
『陸』 古人焚香具體是怎樣的,一般都焚什麼香
古人為了驅逐蚊蟲,去除生活環境中的濁氣,便將一些帶有特殊氣味和芳香氣味的植物放在火焰中煙熏火燎,這就是最初的焚香。我國焚香起源於春秋時期,最早是最為諸侯王的朝儀。傳說香能辟瘟驅邪,所以宮室、朝堂、議事廳必焚香。到漢代,宮室發展到用香熏衣、驅蟲、防腐蛀,後來士大夫家以至平民,都有焚香的習慣。民俗五月端午,要在房中燒芸香,以驅蟲,要給小孩掛香囊,以驅邪惡。 而後焚香就變成了一種拜佛的儀式。
現代的焚香,可以醒腦清神,去濁存清,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且有延年益壽之功。
『柒』 為什麼說宋代美學巔峰的四雅是焚香、點茶、插花和掛畫
作為一名生活美學的極力倡導者,我簡直對宋代的雅緻生活痴迷到了極點。如果讓我說選出歷史上國民生活最有儀式感的朝代,我肯定首推宋朝無疑。
現代社會中插花也是一門精巧的藝術,不但可以獨立成章,也能成為茶席布置、空間裝飾的點綴和襯托。
『捌』 古代說的焚香撫琴,焚香是怎樣焚香的,要具體流程。
現在通常看到的香爐插上一根根的線香,其實出現的歷史相對晚些。在古代生活中,焚香使用的「香」,為經過「合香」方式製成的各式香丸、香球、香餅或香的散末,而非今日之線香。其原料有杜衡,月麟香,甘松、蘇合、安息、鬱金、捺多、和羅、丁香、沉香、檀香、麝香、烏沉香、白腦香、白芷、獨活、甘松、三柰、藿香、藁本、高良姜、茴香、木香、母丁香、細辛、大黃、乳香、伽南香、水安息、玫瑰瓣、冰片、龍涎……等各種香料,按不同的喜好和配比加上蜜、棗膏、白芨水、蠟(軟香)等等製成。
古人焚香,必在深房幽室之中,用矮桌置爐,與人膝平。桌上必備「爐瓶三事」,即指香爐、箸瓶及香盒三種器具,是焚香的必備之物。焚香時,中間放置香爐,香爐兩邊各置箸瓶、香盒。香盒用來貯放香料,箸瓶是盛置火箸火鏟之類用具的銅瓶,香爐為焚香之器。
焚香時先將特製的小塊炭燒透,放入香爐中,然後用細香灰填埋。焚香需要藉助炭火之力,並非直接燃燒,因此不是把香料直接放在炭火上,而是在香灰中戳些孔,再放上用瓷片、銀葉、金錢、或雲母片製成的「隔火」來盛放香料。取放香料時,一般用手拈,所謂「拈香」,輕輕拈取小小的香丸、香球、香餅,放置在「隔火」上,動作優雅舒緩。香料借著這炭火微微薰烤,緩緩散發香氣。香不及火,舒緩而無煙燥氣,卻香風裊裊,低回悠長。
香丸一旦焚起來,還須加以持護。火如果太大,則香味漫然,頃刻而滅。所以需不時以手試火氣緊慢,即「試香」,用手放到灰面上方,憑手感判斷灰下香餅的火勢是過旺還是過弱。若是香味太烈,須取起隔火,加灰再焚;時間長久,香味散盡,就需要「添香」了,再將拈香的過程重復一遍。
焚香過程瑣瑣,卻很富情趣和技巧,如品茗一樣,被士人當成高妙純粹的享受。李漁甚至認為「此非僮僕之事,皆必主人自為之。」無論撫琴或是讀書品茗吟詩作畫,焚一爐名香,都可以使環境幽靜風雅,以助於靜心凝神。若還有一位巧手慧心的知己默默陪伴,試火添香,文人韻事,無過於此。
『玖』 插花是一門藝術,成語「借花獻佛」和插花有什麼關系嗎
借花獻佛是根據插花而來的。
至五代時期,又出現了別具一格的插花欣賞形式——香賞。香賞就是將插花與燃香結合起來,古人認為對花焚香,花香和焚香的味道相合,妙不可言。
我國最早的「大型插花展覽會」發生在五代南唐後主李煜時期。李煜十分熱愛插花並積極倡導插花。每年的「花朝日」他都要舉辦盛大的插花展覽會,在窗戶、牆壁、柱子上等能利用的場地都插上花,有懸吊著的,有擺放著的,琳琅滿目。李煜還為他的畫展取名為「錦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