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亭花卉
❶ 綿陽三台地理位置好不好
好!基本概況 三台縣人民政府駐潼川鎮,郵編:621100。代碼:510722。區號:0816。拼音:Santai Xian 四川省歷史文化名城-—三台。三台縣位於四川盆地中部偏北,綿陽市東南部,北緯 30 度至 32 度之間,東經 104 至 105 度。東與鹽亭、梓潼交界,南與射洪、蓬溪縣相鄰,西與中江縣接壤,北與遊仙、涪城區相連,距綿陽市中區57公里,距成都市153公里,。境域南北長 81.1 公里,東西寬 56.2 公里,狀若艾葉,幅員面積2661平方公里,現有人口 147 萬,為四川百萬以上人口的農業大縣,人口密度553人/平方公里,有漢、回、藏、羌、彝、滿、白 、土、維吾兒、蒙古、苗等11個民族。境內沿江平川、淺丘綿延、氣候宜人、環境優美。
三台在歷史上享有「川北重鎮、劍南名都」之美譽。1992被評為四川省歷史文化名城、亦是旅遊勝地。縣南的郪江流域為古郪國所在地;金鍾山漢墓群為全國四大漢墓群之一;雲台觀有清帝敕賜,乃四川第二大道觀 ;縣城保留有兩道古城樓和千餘米城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魯班水庫、團結水庫;融古典建築和現代園林於一體的牛頭山杜甫草堂、風景秀麗、素有「小西湖」之稱的「翠湖」;有省級鳳凰山森林公園和東山公園、蟠龍山大佛寶剎,都是旅遊觀光的好去處歷為州、郡、府、路、治所,唐宋時就與成都齊名,被譽為「西南大都」既是交通「襟喉之地」,又是商品集散地及經濟文化中心,現在是四川歷史文化名城。
三台是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文化工作先進縣,體育工作先進縣,首批市級文明衛生達表現,是四川省「足球之鄉」。
三台縣資源豐富,農業生態環境優越。糧食、蠶繭、油料、生豬、水果、水產、葯材等主要農產品總產量名列全省前茅,瘦肉型豬、麥冬、蠶繭、油橄欖、棉花皆為全國商品生產基地。現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膨潤土、鹽井、石灰石、沙金、石英石、石油、天然氣等,極具規模開采價值。
三台縣工業體系完備。現已形成以電力、繭絲綢、五金機械、輕化工、食品加工為骨乾的門類眾多的工業生產格局,有30多萬種產品暢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工業正逐步成為富民強縣的主體。
三台城市功能完備,商貿繁榮,名勝古跡眾多。市政設施配套完善,城區常住人口逾10餘萬;各類商貿服務設施一應俱全,已形成開放式新型流通體系;一系列古跡文物、旅遊景點蘊藏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品位,食、宿、行、游、購、玩的一條龍旅遊服務到位,這里已成為都市人娛樂、休憩的後花園。 三台城是省級衛生縣城,這里街道寬闊,市容整潔,高樓林立,夜景流光溢彩,分外迷人。三台人民熱情好客,朴實勤勞。三台交通發達,近幾年建成綿三、三射一級公路,三中、三鹽二級公路,縣城有通往五十多個鎮鄉的柏油公路,三台緊靠綿陽、德陽、成都、重慶等大中城市。省道高等級公路貫穿全境,鎮享有路四通八達。信息通道已開通國際程式控制電話、圖文傳真、無線尋呼、行動電話、國際互聯網與計算機區域網。水、電、氣供給充裕。省級四川三台工業經濟開發區、民營經濟發展區已具規模。第三產業蓬勃發展,各類服務日趨都市化。投資軟、硬環境優越,具有良好的投資開發前景。成綿高速公路的貫通,綿陽南郊機場、鐵路口岸的啟用,更為三台對外開放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宋咸平四年(1001年)朝廷把四川設為川峽四路,其中之一就是梓州路[三台]. 梓州是四川與成都齊名的川北重鎮,八世紀的梓州,作為四川的第二大城市,城郭雄偉,交通發達,在川北重要交通要道的涪江凱江上,來往船隻川流不息,這里有川北最大的碼頭。在這些碼頭上,曾旅居這里近兩年的大詩人杜甫多次送往迎來,吟詩作賦。且看:「無數涪江筏,鳴橈總發時」(《奉送崔都水翁下峽》)反映了交通樞紐梓州段涪江的繁忙;而梓州城美麗的夜色從「夜深露氣輕,江月滿江城。」(《玩月呈漢中王》)中可見一斑;梓州城的布局「路出雙林外,亭窺萬井中」(《望牛頭山亭子》)何等的規范。從這些詩句中,一幅中世紀恬靜美麗的都市圖畫展現在了我們面前。作為當時省一級行政機構---劍南東川節度使治所,梓州城的規模很大,城牆很高,城樓更高大,在杜甫留下的詩中,還有很多登梓州城樓的詩篇,如《九日登梓州城》,《春日梓州登樓二首》,《陪章留後侍御宴南樓》等等,這些詩歌和其它登高詩歌一樣,除了抒發自己苦悶的心情外,更多的是對梓州山河的無盡贊美。可以想見幾百年前這里是如何的繁華,時過境遷,現在的成都已是我國西南最大的都市,而我們卻只能從這樣的殘破門樓中去尋覓和回味它當時的盛景了。
自然地理 三台縣位於四川盆地中部偏北,海拔高度307米至672米。北臨中國科技城綿陽58公里,西離省會成都130公里,東距重慶300多公里。屬川中丘陵地區,地勢北高南低。
地質地貌
三台縣地處四川盆地中西北部,大地構造分區為揚子准台之四川中??褶皺帶旋扭構造。境內地質構造簡單,全部由褶皺構造組成。土地承載能力在2.5—2.8kg/cm之間,無地質斷層。
根據土壤內部水、熱、氣、肥與作物生長的協調程度,三台可劃分為五個地貌類型區:東部高丘中窄谷區、中部中丘中寬谷區、西部底丘寬谷區、沿江陡壁寬谷台地區。其中沿江平壩河谷區,分布於涪江、凱江、梓江、郪江兩岸,包括現代河漫灘在內的Ⅰ、Ⅱ級階地,呈寬窄不一的條帶狀沖積壩。試驗示範區屬於徑流緩慢,徑流系數0.22,排水容易,年沖刷土壤量120683.6噸,流失氮、磷、鉀養分10.59噸/年,土壤沙至中壤,土壤母質來源廣,成分復雜,光、熱、水條件優越,生產水平較高。
鳳凰山
鳳凰山森林公園佔地約520畝,地勢呈北高南低、東北一西南走向,最高海撥455.7米,最低海撥378.8米、高差76.9米。園中林木參天,枝葉交錯,綠波盪漾。綠化覆蓋率95.7%,森林郁閉度0.9,森林植被有50科80種,可謂良木嘉樹,鬱郁蔥蔥。山間小溪、石下清泉、流水潺潺。道路縱橫,蜿蜒通出,翠羽穿梭,百鳥爭鳴。整個山林綠方靄靄,瑞氣蔚然,恰似一隻展翅巨鳳。於鳳頂俯瞰梓州勝景、氣象萬千:凱涪江浩盪東去,千幢樓星羅棋布,使人心曠神怡。
三台縣資源豐富,農業生態環境優越。糧食、蠶繭、油料、生豬、水果、水產、葯材等主要農產品總產量名列全省前茅,瘦肉型豬、麥冬、蠶繭、油橄欖、棉花皆為全國商品生產基地。現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膨潤土、鹽井、石灰石、沙金、石英石、石油、天然氣等,極具規模開采價值。
歷史沿革 三台縣以縣西三台山得名。
三台歷史悠久。三台古為郪縣、涪城縣地,以縣西三台山得名。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設有郪縣,南朝蕭梁時置涪城縣,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涪城縣並入郪縣,明洪武九年(1376年)撤縣入潼川州直轄,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三台縣,迄今共歷2198年。
民國元年廢府留縣,以縣西三台山得名而一直沿用至今。
經濟概況 農 業
三台縣歷來是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縣,主產水稻、小麥、玉米、紅苕、棉花、花生、油菜籽等。民間飼養豬、牛、羊、雞、鴨、兔。栽桑養蠶,從事土紡、土織,成為民間農戶的主要家庭副業。2000年,全縣實現農業總產值166868萬元,農業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74元,糧食總產量達到74583.6萬公斤,棉花總產量達1267.6萬公斤,花生總產量1288.5萬公斤,油菜籽總產量5235.7萬公斤。黨和政府重視林業生產的發展,領導群眾積極植樹造林。1998年全縣實現了「全面綠化」,長防林工程竣工達標,綠化率達到99.3%,森林覆蓋率達到33.9%。由於農業、林業的發展,促進畜牧業和水產業的發展。農副土特名優產品主要有涪城壩的麥冬、建設巫家溝大蒜、永新鎮嶄山米棗、富順金光的「東山板栗」、菊河土煙、萋江「大紅袍」紅桔、蘆溪早熟「團圓果」柚桃等,各地正加速發展。先後被列為四川省和全國糧食、棉花、油料、生豬、蠶繭、柑桔、麻類、油橄欖、麥冬等的生產基地縣,主要農副產品產量分別排名全省20強和全國100強縣之列。
三台有耕地面積124.5萬畝,林地119.68萬畝,有大型水庫1座,中型水庫2座,小一、二型水庫98座,可養魚總水面7萬多畝,宜於發展糧食和棉花、油料、桑、麻、糖料、水果、蔬菜、葯材等經濟作物,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中國麥冬之鄉,農業總產值和主要農副產品產量列全省20強和全國100強,灌溉水、土壤符合DB51/3361-2003標准。年產小麥15.67萬噸,大麥2萬噸、花生和油菜籽9.47萬噸、玉米17萬噸、紅薯11萬噸、棉花1.26萬噸、水果5.82萬噸、水產品1.1萬噸、麥冬6000噸、蠶繭420萬公斤、原竹20萬噸,年出欄生豬186萬頭、家禽2180萬只,胡蘿卜、番茄、辣椒、大蒜、榨菜、土豆等蔬菜品種繁多,種植面積較大,並可根據需要調整種養結構,擴大種植面積和產量。這些農副產品,為大規模工業生產提供了豐富、優質、穩定的原材料。
2007年12月8日,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花卉食品專業委員會命名三台縣為「中國米棗之鄉」。2006年國家質檢總局發布2006年第73號公告,批准三台縣「涪城麥冬」實施地理標志保護。
工業
三台縣域工業發展勢頭良好。「劍南」牌水泵、「峨眉」牌扳手、「潼川」豆豉、凱河麵粉廠「魔芋掛面」、釀造廠的「香辣醬」、「萬壽大麴酒」、「新渡大麴酒」等7個企業產品獲國家部優產品,「潼川」牌大麴酒、「梓州板鴨」、「紫糯米酒」在全國「七五」科技星火成果博覽會獲金獎。西平、城郊絲綢廠的西蜀牌真絲系列和電力紡、七彩被面曾獲曼谷博覽會金獎,生絲出口日本、西歐、東南亞。形成了電力、繭絲綢、五金機械、輕化工、食品為骨幹,門類眾多的工業生產格局,有30多種產品暢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1997年工業產值21.6億元,工農業總產值比達6:4。工業已成為縣域經濟的有力支撐,工業產值己超過農業產量。 三台現已初步形成了紡織絲綢、食品加工、能源化工、機械製造四大產業集群。這些產業和產業集群縱向和橫向延伸配套空間很大。台虎鉗、扳手、車圈、水泵、黃磷、棉紗、絲綢、生活用紙、水晶電子等產品除滿足國內市場外,還遠銷西歐、北美、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行政區劃 2004年,三台縣轄41個鎮(潼川、蘆溪、景福、富順、劉營、西平、安居、塔山、樂安、金石、觀橋、新生、古井、中太、中新、石安、秋林、建設、三元、萬安、妻阝江、龍樹、魯班、紫河、建平、新魯、立新、靈興、八洞、凱河、花園、東塔、光輝、百頃、前鋒、柳池、永明、新德、北壩、永新、黎曙)、22個鄉(樂加、幸福、老馬、金鼓、里程、菊河、建中、斷石、下新、爭勝、雙勝、雙樂、忠孝、高堰、進都、寶泉、曙光、雲同、上新、廣利、協和、玉林)。
❷ 胸有成竹 北宋時期有個著名畫家,叫文與可。無論是人物、動物,還是山水、花草,他都畫得十分出色。
文同(1018~1079年),字與可,號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稱石室先生等。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縣(今屬四川綿陽市鹽亭縣)人。著名畫家、詩人。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進士,遷太常博士、集賢校理,歷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陝西洋縣)等知州或知縣。元豐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吳興)就任,世人稱文湖州,未到任而卒。元豐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陳州(今河南省淮陽縣)病逝,享年61歲。他與蘇軾是表兄弟,以學名世,擅詩文書畫,深為文彥博、司馬光等人贊許,尤受其從表弟蘇軾敬重。
❸ 綿陽市鹽亭縣洗澤鄉安佛金石村十二組有張什麼芬
涪城區,綿陽市遊仙區,江油市三,鹽亭縣,梓潼,北川,平武縣,點擊看詳細6涪城區轄9個街道,14個鎮,2個鄉:城廂街道,北城市街道,街道的工作區,南山街,朝陽街,高新區的街道,經開區城南街道,社區園林,創業園大街,豐谷鎮,關提鎮,塘洪鎮,青義鎮,龍門鎮,石塘鎮,吳山鎮洋鎮,金鳳鎮,玉鎮,新鎮肥皂,臨江鎮,磨家鎮,永興鎮,城郊鄉,洞鄉。點擊看詳細遊仙區轄6個街道,13個鎮,11個鄉:涪江街道,富勒街,仙府鎮,石馬鎮,新城,一個小劍陣,魏鎮,沉抗鎮,鍾夕嗯鎮,柏林鎮,鎮亞歷克斯,石鎮,柳市鎮,玉器之鄉,松埡鎮,白蟬鄉,鄉概念也一樣,建華鄉,雲峰鄉,東林鄉,太平,災眯胺鄉,朝鮮真的鄉,董璇村,鄉街,鳳凰鄉;科學城,租庇利街,科學城松街道,科學城,華豐街,富三江街道。點擊看詳細江油市4街道,21個鎮,19個鄉:長鋼街道,武都街道,包括街道,華平街道,南壩鎮,太平鎮,三合鎮含鎮,青蓮鎮,揭鎮,龍塘鎮,武都鎮,康莊鎮,新安鎮,橫幅鎮雙河鎮,永勝鎮小溪壩鎮,河口鎮,重鎮,厚壩鎮,二郎廟鎮,馬角鎮,雁門鎮,九嶺鎮,八一鄉,方河,西平鄉,香水鄉,堰鄉,東興鄉,意為新鄉關山,新的鄉,泉鄉,東安鄉,銅星鄉,鄉聞聲,重興鄉,雲集鄉,石元鄉,敬元鄉,六合鄉,豐書嗯鄉。點擊看詳細三台縣轄41個鎮,22個鄉:北壩鎮,銅川鎮,東塔鎮,百頃鎮塔鎮,柳池鎮,龍樹鎮,安·斯通鎮,撫順鎮,三鎮,秋林鎮,永新鎮,新德里鎮,新生鎮,魯班鎮,景福鎮,紫鎮,舍鎮,鎮的概念,在齊鎮,新鎮,古井鎮,萬鎮,西平,八洞鎮,凱鎮,樂鎮,建平鎮前鋒鎮,鎮,光榮鎮,在鎮太石鎮,祿,栗疏鎮,柳營鎮,靈興鎮,蘆溪鎮立新鎮,花園鎮新鎮孫鎮,高堰鄉,忠孝鄉雙勝鄉,古鄉,破石鄉,榆林鄉,樂加鄉,黎明鄉,鄉建中,鄉抱拳,廣利鄉,鎮康,雙樂鄉,鞠鄉,幸福鄉,新鄉下,為所有農村,新鄉,舊鎮,鄉里程,駱駝鎮,雲研究員。點擊看詳細鹽亭縣,14個鎮,22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雲鎮,玉龍鎮,鎮FX,金孔鎮,兩鎮,黃甸鎮,柏資鎮,八角鎮,黑鎮,高光鎮,金雞鎮,安家鎮,林農鎮,龍塘鎮,龍泉鄉,折弓鄉,麻苗鄉,三鄉,五祥,茶亭鎮金安鄉,洗澤村,茅供鄉,豐鄉,石廟鄉,大興回族鄉,是海村,雙岔河鄉,鄉劍翔,永泰鄉,黃溪鄉,櫸溪鄉,雙碑鄉,林鄉,新鄉鎮。點擊看詳細縣轄17個鎮,3個鄉:安昌鎮,桑棗鎮,植物花卉,黃土鎮,塔鎮,秀水鎮,河清鎮,永安,永安界牌鎮,睢水鎮鎮根,清泉鎮,蒲鎮,沸水鎮,曉壩鎮,樂興鎮,千佛鎮,鄉興仁高川鄉,定向鄉。點擊看詳細梓潼縣轄11個鎮,21個鄉:文昌鎮,長慶鎮,許州鎮麗雅鎮,白鎮,卧龍鎮,義鎮,瑪瑙鎮,石城鎮的概念,自鎮,仁和鎮,東石鄉,三泉鄉,宏仁鄉,一個小鄉鎮通,演武鄉,咸豐鄉,雙板鄉,宦鄉,雙峰鄉,鄉嬌態,鄉龍游戲,石頭村,鄉鎮仙鵝,馬鳴鄉,馬瑩鄉,雙洞,精簡版鄉,鄉寶石,定遠鄉,新鄉,文興鄉。點擊看詳細平武縣轄9個鎮,7個鄉,9個鄉:龍湖鎮,古城鎮,南壩鎮,響岩鎮,平通鎮,豆叩鎮,印度鎮,大橋鎮,水晶鎮,高村,水田鄉,鄉壩子,水觀鄉,鄉 - 南徐強童強鄉,鎖江強鄉,土城鄉,老堡鄉,舒鎮,黃羊關藏族鄉,虎牙藏族鄉,泗耳藏族鄉,白馬鄉,鄉藏族木塊,木藏族鄉。共有249個行政村。點擊看詳細北川羌族自治縣轄3個鎮,16個鄉,1個鄉:Qushanzhen,擂鼓鎮,穿鎮而過,香泉鄉,陳香,桂鄉,關凌郁鄉,漩坪鄉,白坭鄉,小翔,片口鄉,開坪鄉,鎮壩底,甚至白鄉,青片鄉的鄉,桃龍藏族鄉,墩鄉,鄉馬槽里。
❹ 胸有成竹 北宋時期有個著名畫家,叫文與可。無論是人物、動物,還是山水、花草,他都畫得十分出色。 文與
文與可特別愛畫竹子。他家院子前後栽滿了青翠的竹子。文與可每天都去觀察竹子,看看它們在不同時間、不同氣候下有什麼變化。他看的高興了,就揮筆作畫。轉眼之間,他的筆下就出現了一竿竿生動傳神的竹子。
一次,文與可把一幅剛完成的畫放在書桌上,走出了書房。畫面上是幾竿新生的嫩竹,靠近竹根的地方,有幾個剛出土的竹筍,生動極了。當他從外面回到書房時,發現一隻貓正抓著那幅畫玩呢。原來,那隻貓把畫上的竹子當成真的了。
有人問文與可畫竹的秘訣,他回答說:「我非常熟悉竹子,每當我要畫竹子的時候,竹子的樣子就在我心中出現了。我只不過是把心中的竹子畫到紙上罷了.
❺ 文與可的作品
文同(1018~1079年),字與可,號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稱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縣(今屬四川綿陽市鹽亭縣)人。著名畫家、詩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進士,遷太常博士、集賢校理,歷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陝西洋縣)等知州或知縣。元豐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吳興)就任,世人稱文湖州。元豐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陳州(今河南省淮陽縣)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歲。他與蘇軾是表兄弟,以學名世,擅詩文書畫,深為文彥博、司馬光等人贊許,尤受其從表弟蘇軾敬重。
繪畫
文同以善畫竹著稱。他注重體驗,主張胸有成竹而後動筆。他畫竹葉,創濃墨為面、淡墨為背之法,學者多效之,形成墨竹一派,有「墨竹大師」之稱,又稱之為「文湖州竹派」。「胸有成竹」這個成語就是起源於他畫竹的思想。[2]
文同對竹子有深入細致的觀察,故其畫竹法度謹嚴,同時作為文臣,其作品又有著區別於職業畫家的新意。《圖畫見聞志》說他的墨竹「富瀟灑之姿,逼檀欒之秀」。《宣和畫譜》則進一步指出其作品「托物寓興,則見於水墨之戰」。
看到了文同墨竹畫中所具有的特質。可以說文同這類作品的出現,是文人畫開始興起的標志之一。文同的墨竹作品給當時蘇軾、金代王庭筠父子、元代李刊等諸多畫家以重要影響,墨竹逐漸成為中國文人畫的一個重要題材。
文同主張畫竹必先「胸有成竹」。所寫竹葉,自創深墨為面、淡墨為背之法。洋州有篔簹谷,多竹林,時往觀察,因而畫竹益精。與表弟蘇軾詩詞往來唱和,確立了四君子題材。其畫竹,「深墨為面,淡墨為背」。其後畫竹者多從其學,世有「湖州竹派」之稱。至元代畫墨竹蔚為風尚,如李衎、趙孟頫等名家,皆湖州派之繼承者,對後世影響極大。也喜作古木老槎,並寫山水。
四川仁壽縣黑龍潭石壁有一鋪所謂的隱形碑,灰白色的石面光滑無跡,潑水後卻呈現出一枝墨竹,當地人相傳是文同作品。蘇軾:《蘇東坡集》卷三二《文與可畫賀簹谷偃竹記》:"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署名吳鎮的《文湖州竹派》一文,列舉文同之後的墨竹畫家二十五人,畫派形成於文同的親朋好友中,如文同的妻侄、子女、外孫以及表弟蘇軾等。湖州竹派在宋以後的八百多年間,影響一直不衰,其中最著名的受惠者有元代高克恭、趙孟頫、李衎、柯九思、吳鎮,明代王紱,清代鄭燮等人。
文同傳世作品極少,今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墨竹圖》為其真跡,畫倒垂竹一枝,形象真實,筆法嚴謹。廣東博物館藏有《墨竹圖》一軸,系此軸臨本。《墨竹圖》此墨竹畫軸,無名款,但鈐有文同二印:靜閑畫室。文同與可。畫懸崖垂竹,主幹麴生,至末端而微仰,寓屈伏中隱有勁拔之生意。枝葉甚密,交相間錯,向背伏仰各具姿態,畫葉之墨色濃淡相依,正如米芾論文同畫竹雲:「以墨深為面,淡墨為背,自與可始也。」墨竹於北宋仍屬初興之畫藝,與當時尚工筆寫實之花卉猶有時代性之相關,故未見「介」、「爪」式的撇葉,也未見竹節間的書法連筆。通幅畫法在「畫」、「寫」之間,與元代及此後的文人寫竹相異其趣。
詩文
文同在詩歌創作上很推崇梅堯臣,他的《織婦怨》描寫織婦辛勤勞作,反被官吏刁難,與梅堯臣反映民間疾苦的詩同一機杼。他的寫景詩更有特色。如「煙開遠水雙鷗落,日照高林一雉飛」(《早晴至報恩山寺》);「深葭繞澗牛散卧,積麥滿場雞亂飛」(《晚至村家》)等句;形象生動,宛如圖畫,充分表現了畫家兼詩人善於取景、工於描繪的特點。他在詩中還常常把自然景物比作前人名畫,如「獨坐水軒人不到,滿林如掛《暝禽圖》」(《晚雪湖上寄景儒》)、「峰巒李成似,澗谷范寬能」(《長舉》),為古代詩歌描寫景物增添了一種新的手法,這同當時畫家樂於向前人詩中尋找畫意具有同樣的意義,表明了北宋前期詩與畫這兩門藝術已更為密切地結合在一起,比起前人王維的「詩中有畫」來就更前進了一步。
所著《丹淵集》40卷,《拾遺》 2卷,為其曾孫文□編,附《年譜》1卷、《附錄》2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
水 磑[1]
激水為磑嘉陵民,構高穴深良苦辛[2];
十里之間凡共此[3],麥入面出無虛人[4]。
彼氓居險所產薄[5],世世食此江之濱[6]。
朝廷遣使興水利,嗟爾平輪與側輪[7]。
注釋:
[1]水磑(wèi):水碾磑,即水磨。利用水力旋動的磨面設備。
[2]構高:指水磑結構高大。穴深:指挖掘的基坑很深。 良:很。
[3]凡:都。此:指水磑。
[4]無虛人:沒有空閑過。指磨面的人接連不斷。
[5]彼氓:那個(架設水磑的)農家。 氓:民。
[6]食此:靠這個吃飯。
[7]嗟:惋惜,嘆惜。平輪與側輪:代整個水磑。因水磑阻礙水流,有害水利,故興修水利時常毀之。
簡析:
本詩題《水磑》,實重點寫以水磑為業者的艱辛生活。首兩句寫「嘉陵民」構築水磨的艱苦不易,「良苦辛」三字包含無限感嘆。三四句寫水磑的作用,「十里之間凡共此」從水磑惠及地域大寫,「麥入面出無虛人」從水磑的煩忙寫,兩句揭示出水磨對當地百姓生活的重要作用。五六句言當地土地險瘠,物產寡薄,架設水磑的農家只能以水磑為衣食之源,進一步申言水磑的不可少。尾兩句寫朝廷因興修水利,要拆毀水磑,農家生活前景堪憂。
本詩並非指責朝廷興修水利,而是嗟嘆嘉陵山區以水磑為業的農民生活的艱辛貧困,體現出作者對百姓疾苦的關注,既「興水利」,又能讓水磑業者生活無憂,這是作者所希望的,也是此詩創作的重要動機。
晚 至 村 家
高原磽確石徑微[1],籬巷明滅余殘暉[2]。
舊裾飄風採桑去[3],白袷卷水秧稻歸[4]。
深葭繞澗牛散卧[5],積麥滿場雞亂飛。
前溪後谷暝煙起[6],稚子各出關柴扉[7]。
注釋:
[1]磽確(qiāoquè):土地瘠薄。石徑微:石路狹窄。化用韓愈《山石》「山石犖確行徑微」句意。
[2]明滅:忽明忽暗,時隱時現。
[3]裾(jū):衣襟或衣袖,指衣服,代指採桑去的農婦。
[4]白袷(jiá):白色夾衣。此指農夫。
[5]葭(jiā):蘆葦。
[6]暝煙:暮靄,一說指農家晚炊之煙。
[7]稚子:小兒。 柴扉:柴門。
簡析:
這是一首描繪田園風光及鄉村生活圖景的詩。首兩句:「高原磽確石徑微」化用韓愈《山石》句意,既寫出山村地理環境,也見出詩人的行程——沿窄小石路向上攀行的情態。「籬巷明滅余殘暉」點至山村時間。兩句將「晚至」之意寫得極為顯明。下面六句是作者至山村所見,每句寫一山村生活場景。這些場景既是傍晚時農家所常見,極富生活氣息,又經作者的精妙描摹,極富藝術美感和魅力。各句中動詞的運用頗具匠心。詩中流露出作者對鄉村生活的陶醉嚮往之情。
❻ 鹽亭花千谷景區電話
摘要 親,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鹽亭花千骨景區的電話是136581 28689,其地址為鹽亭縣兩河鎮高團村
❼ 為什麼用花汁染指甲要加鹽呢
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志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例如四川綿陽地區《鹽亭縣志》:「七月七日為乞巧節。童稚以鳳仙花染指甲。」無庸置疑的,染指甲也是女性的專利,纖指蔻丹,熠熠動人。這里說是童稚搗鳳仙花的汁液塗抹指甲,讓人不覺莞爾一笑。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傳說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系。舊時,城區居民宅屋天井或後花園里,總有些草本花卉,其中又以雞冠花、鳳仙花最為常見。這兩種花通常不需栽培,年年「自生自滅」,因為它們結的花籽多,顆粒又小,散落地上,第二年就又生根發芽。兩種花都有特色,雞冠花以形似雞冠而得名。
鳳仙花的得名就不得而知,因為花朵不管是白色還是紅色的,單瓣還是復瓣的,怎麼看都不像傳說中的鳳凰,但株形秀麗,葉綠花艷,易長,易開花,不需人照料,所以很受人歡迎。然而,在我們小孩眼中,鳳仙花似乎就是專用來染指甲的。染指甲用的是紅色鳳仙花。《吳郡歲華紀麗》引唐代鄭奎妻《秋日》詩雲:「洞簫一曲是誰家,何漢西流月半斜,俗染纖纖紅指甲,金盆夜搗鳳仙花」,可見,唐代就有用鳳仙花染紅指甲的習慣了。染紅指甲的也不單是女孩,大齡婦女也有染指甲的,男孩也會跟著起鬨「效尤」。染指甲十分簡單,根本不像書中所說,染時要加明礬、要過夜那樣復雜,只要采些紅色的鳳仙花花瓣,放在瓦片或瓷碗上搗碎後,敷在指甲上,用濕布或濕紙包好,不多久,只要包布、包紙都幹了,往往指甲已染成紅色,有時嫌染得淡,多染幾次就行,染紅的指甲用水洗也洗不凈,紅色可保持好幾天。不管紅的還是白的鳳仙花,其實都有些毒,這毒雖不厲害,但蛇蟲百腳(蜈蚣)都躲著它,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家的庭院牆根總留有幾棵鳳仙花的緣故,目的在於驅蟲。
❽ 花鳥畫的歷代名家
歷代花鳥畫家輩出,如唐代薛稷的鶴、邊鸞的孔雀、刁光胤的花竹;五代郭乾暉的鷹,黃筌、徐熙的花鳥;北宋趙昌的花、崔白的雀、吳元瑜的花鳥;南宋吳炳的折枝、林椿的花果、李迪的禽;元代李衎的竹、張守中的鴛鴦、王冕的梅;明代林良的禽,陳淳、徐渭的墨花;清代朱耷的魚、惲壽平的荷、華喦的鳥;近代吳昌碩的花卉、齊白石的花果、徐悲鴻的馬、潘天壽的雁盪山花、朱宣鹹的梅花、李苦禪的鷹、李可染的牛、陳之佛的工筆重彩花卉等,皆一代名手,綿延不絕。
薛稷(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西南)人,名臣魏徵外孫。官至太子少保、禮部尚書,人稱「薛少保」。以書法名世,為書法初唐四大家之一。也擅畫人物、佛像、鳥獸、樹石,畫鶴尤其生動,時稱一絕,李白、杜甫等都曾吟詩頌其畫鶴。繪畫作品已無存。曹霸,譙郡(今安徽亳州)人。三國時魏高貴鄉公曹髦後裔,官至左武衛將軍。畫承家學,擅畫馬,亦工肖像。成名於玄宗開元年間,天寶末年曾修補《凌煙閣功臣像》及畫「御馬」,技藝精闢,杜甫曾作《丹青引贈曹將軍霸》推許之。今畫跡已不傳。
韓干,京兆(今西安)人,活動於玄宗時代。少年時曾作酒肆傭工,得王維資助,改學繪畫,十年而成。擅畫肖像、人物、鬼神,尤精於畫馬。畫馬師承曹霸,但更重寫生,所畫之馬,壯健神駿,被譽為「古今獨步」。現存作品有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的《牧馬圖》冊頁和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的《照夜白圖》卷。《牧馬圖》畫一虞官駕白馬緩行,右側為一黑馬,用筆纖細遒勁,色墨渲染得宜。此畫曾經南唐內府及宣和內府收藏,並有宋徽宗題「韓干真跡」。《照夜白圖》畫玄宗坐騎照夜白,也是流傳有緒的作品。另有舊題《韓干神駿圖》卷,藏遼寧省博物館,今定為五代人仿作。
韋偃,長安(今西安)人,寓居於蜀,擅畫人物、鞍馬及山水。雖承家學傳統,但青出於藍。據記載,他畫白川原牧馬,馬的姿態變化萬千,窮極生動。今可以通過故宮博物院所藏宋代李公麟《摹韋偃牧放圖》卷一畫來了解其風范,該圖繪駿馬一千二百餘匹、圉人等一百四十餘名,眾馬姿態各異,栩栩如生。此外,他所畫山水,也對唐代山水松石的變革有過重要作用。
邊鸞,京兆(今西安)人。官至右衛長史。擅畫禽鳥和折枝花木,亦精蜂蝶,在花鳥畫獨立成科的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傳世作品有《梅花山茶雪雀圖》,圖錄於《唐宋元明名畫大觀》。
刁光胤(約852-935),名刁光,一作光引,長安(今西安)人。唐天復年間避亂入蜀,留居30餘年,卒於蜀。擅畫龍水、竹石、花鳥等,一生作畫勤奮,多為花鳥,為五代著名畫家黃筌老師,親授其藝。傳世作品《寫生花卉冊》已被定為偽托之作。
黃居寀(933-?),字伯鸞,成都人,黃筌次子。原在西蜀畫院供職,後隨舊主入宋。黃筌去世後,黃居寀成為領袖人物,受到太祖、太宗的重用,他的畫法也成為畫院的標准,在宋代宮廷中佔了90餘年的主導地位。其傳世作品有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山鷓棘雀圖》軸,以細線勾出輪廓,然後敷重彩,層層暈染,感覺極為細膩,有富貴華麗之趣。
趙昌(?-約1016),字昌之,廣漢(今四川劍南)人。擅畫花果,師事滕昌祐,有「出藍」之譽。喜畫折枝花卉,擅長著色。作品傳世極少,故宮博物院藏《寫生蛺蝶圖》卷傳為其作品,專家多以為不真。畫院待詔林椿以花鳥翎毛著稱於時,畫法師趙昌,今有《果熟禽來圖》(故宮博物院藏)傳世,與記載中趙昌畫法相似。
易元吉,字慶之,長沙人。善畫獐、猿及花果禽鳥等。據說曾深入山中居住,觀察獸類活動,所畫動物極其生動傳神。英宗時應召入畫院在西廡殿作《百猿圖》,未竟而卒。今傳有《聚猿圖》(藏日本),畫於崇山峻嶺間嬉戲的群猿。
崔白,字子西,濠梁(今安徽鳳陽)人,宋神宗時畫院畫家。除擅畫花鳥外,也擅畫道釋鬼神,創作不少壁畫。其花鳥畫重寫生,並且不打草稿。傳世作品有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雙喜圖》軸,描繪西風襲過的深秋野外,一對綬帶鳥飛來,對野兔嘰叫。禽兔刻畫細膩,樹石草坡則用筆老健。故宮博物院藏有其《寒雀圖》卷,畫數只麻雀於枯枝間棲憩的情景。其弟崔愨,字子中,也是畫院畫家,兄弟齊名,且畫風相近,都是改變宋初以來「黃氏體制」的中堅人物。文同(1018-1079),字與可,世稱石室先生,又自號笑笑先生、錦江道人。梓州永泰(今四川鹽亭)人。歷任司封員外郎、秘閣校理和陵州、洋州、湖州知州等。擅詩文詞翰,亦長飛白書,在繪畫上以墨竹聞名,稱「湖州竹派」,成語「胸有成竹」即出於他的說法。與表弟蘇軾詩詞往來唱和,確立了四君子題材。其畫竹,「深墨為面,淡墨為背」。傳世作品極少,今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墨竹圖》為其真跡,畫倒垂竹一枝,形象真實,筆法嚴謹。廣東博物館藏有《墨竹圖》一軸,系此軸臨本。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枯木竹石合卷》,真偽待考;中國歷史博物館藏《墨竹圖》軸,系傳派作品。
揚補之(1097-1169),字無咎,號逃禪老人,又號清夷長者,南昌人。生平事跡不詳,據傳一生不仕,擅詞翰,工書法,尤長畫梅。傳世作品有故宮博物院藏《四梅花圖》卷,四枝梅花分別描繪從未開、欲放、盛開、殘敗等開放全過程。畫法全用水墨,枝幹皴擦用飛白法,花瓣用白描勾寫。故宮博物院還藏有《雪梅圖》卷等。其傳人有其外甥湯正仲及徐禹功、趙孟堅等。
趙孟堅(1199-?),字子固,號彝齋,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南渡後寓居嘉興海鹽。其雖為宗室,但家境清寒,進士及第後任過一些小官,後提拔為提轄左藏庫,出守嚴州。擅畫水墨白描水仙、梅花、蘭、 竹石等,風格清秀淡雅。今傳世作品有藏於故宮博物院的《墨蘭圖》卷、《歲寒三友圖》頁、《水仙圖》卷。其中,《水仙圖》卷系白描手法勾畫花葉,微染濃淡墨色,分出陰陽向背,實為獨創之畫法。
李公麟(生平事跡見前),傳世作品中的《五馬圖》是最為可信的真跡之一,雖無款,但有其好友黃庭堅的箋題和跋為證。該畫描繪西域進獻給北宋的五匹駿馬,分別有奚官牽引,人馬造型准確生動,線條洗煉概括,神情各異。《臨韋偃牧放圖》是李公麟奉皇命而臨摹的,畫中已摻雜了他自己的畫法。前圖二戰前曾存日本私人處,後稱已毀於戰火。後圖藏於故宮博物院,千馬百人,巍為壯觀。
祁序,江南人,工花竹翎毛,擅畫水牛。今存《江山放牧圖》卷,藏於故宮博物院。此畫描寫江南水鄉兒童們放牧情形,兒童們或吹笛,或弈棋,或放風箏,遠處還有農民荷鋤而行,充滿著田園之樂。
錢選(13世紀至14世紀初),字舜舉,號玉潭,別號巽峰、清癯老人、習懶翁、霅溪翁等,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南宋進士,工詩、書、畫,以繪畫成就最為突出,山水花鳥、人物故事、鞍馬等均深有造詣,是一位技法全面的畫家,與趙孟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