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插花的規則
『壹』 中式插花的基礎布局技巧是什麼
中式插花的花型簡單來說一般是以三個主枝條骨架(第一主枝A、第二主枝B、第三主枝C)然後版再在各權個主枝的周圍插輔助枝條來填補空間,最後的花型要豐滿、有層次感。
第一主枝A高度一般來說是花器單位的1.5-2倍(花器單位是指花器的高度與直徑之和),盆插1.5倍瓶查2倍,第二主枝B一般是A的1/2-3/4,第三主枝C是B的1/2-3/4,中式插花裡面一般AB多用木本枝條,C的話可木本可草本,ABC是骨架,其次從枝補枝基本都是草本枝條,且一般不超過ABC的長度,主要是陪襯作用。
主要的花型就是直立型、直上型、傾斜型、平展型、下垂型
C在右側是是順位插法,在左側就是逆位插
直立型:
A在花器中線左側10-15°,B與A同側,左前45°,C右前75°,
傾斜型:
A在中線左前45°,B在中線旁15°,C在中線右側75°
平展型:
A在傾斜型的基礎上繼續下斜到基本和中線垂直,B在中線右側65°左右,C在中線前傾75°
『貳』 中式插花的布局特點是什麼
何為中式插花?中式插花是講究線條的優美和姿態的自然,還有花藝構架的高低錯落、上下呼應、疏密匯散以及花藝作品的清雅流暢,不過分去追求繁華的形狀,往往通過架構和造型來表達一種不可言傳的意境。
『叄』 中式插花有哪些特點
1、用花量少
以線狀花材(枝材)為主,追求線條美,用色清雅由於受古代書畫的影響,傳統插花根植於詩、畫、園林,以直覺思維為主,求善達意。
以自然的線條造型為主,即按植物生長的自然姿態,通過各種曲線、直線的組合,表現詩畫意境。因此,線狀花材(枝材)是中國傳統插花的造型框架。線條的表現力極為豐富,不同的線條表現不同的形神,有柔美、剛勁、纖細、粗獷、秀麗、蒼老。
2、注重意境
正如中國繪畫藝術中的「意在筆先、畫盡意在」,中國傳統插花同樣具有這一藝術特色,它是作者主觀心意與客觀景物相融合的藝術作品,是將意與境、形與神、景與情交融在一起,因此,每件插花的藝術作品由立意與立形兩個方面組成。
中國式插花的基本要素
1、插花花材
自然界中能用於插花花材的種類繁多,不論是草本、木本,不論是人工栽培還是野生,不論是有生命還是無生命,只要具有觀賞價值,無毒,無特殊氣味,不易枯焉,能應用在插花製品中素材的統稱為插花花材。
2、插花花材的分類
根據花材的外形可分為線狀花材、團狀花材、特殊形態花材、散狀花材、葉材等,它們在中國傳統插花中作用各不相同。
3、插花中線狀花材(枝材)形態外形呈長條狀和線狀,構成插花造型基本輪廓的框架。
有的是花序呈長條狀,如唐菖蒲、蛇鞭菊、金魚草等。有的枝幹呈長條狀,如銀芽柳、竹、梅花等。有的枝葉和花簇生成整體的長條狀,如天門冬、常青藤等。
『肆』 東方插花有哪六大法則
東方插花有六大法則,這6大法則是必須要做到的。
『伍』 中國傳統插花有哪4種形式
傳統插花分為民間插花、寺觀插花、宮廷插花、文人插花等四大類型。
主要容器為瓶、盤、碗、籃、缸、筒等六大類,由花材、容器、花插、幾架和墊板、配件等構成。主要流程為構思、構圖、花材與容器的選擇、花材修剪、固定、調整、陳設、賞析。其間包涵豐富的文化內涵、系統的插花理論、精湛的插花技藝與獨特的賞花方式。
中國傳統插花的顯著特點是花枝較少,選材時重視花枝的美妙姿態和精神風韻,喜用素雅高潔的花材,卻並不像西方插花那樣講究花朵一定要豐滿、碩大、色彩鮮艷。
造型時講究線條飄逸自然,構圖多為不對稱均衡,利用不多的花枝,通過賓主、虛實、剛柔、疏密的對比與配合,輕描淡寫,清雅絕俗,以體現大自然中固有的和諧美,悉心追求詩情畫意。
(5)中式插花的規則擴展閱讀
中國的傳統插花藝術萌芽於春秋戰國時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期間,經歷了漢代初始期、南北朝發展期、隋唐興盛期、宋代極盛期、元明成熟期、清後代衰落期等階段。
這種古老的藝術以群體傳承的方式,見證著中國歷代王朝的興衰、傳統文化藝術發展的進程以及歷代風土民情的變遷。它早已成為民眾寄情花木、以花傳情、借花明志、裝點生活的重要載體。
中國是東方式插花藝術的起源國,自隋唐時期始,中國傳統插花傳入日本,對日本花道的發展影響巨大。而其追求線條美、崇尚自然、注重意境美的創設、簡約環保的創作技法等,對近現代西方插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陸』 插花造型的五大基本原則
均衡與穩定、色彩協調、韻律與動感、多樣與統一、對比與協調
『柒』 中式插花中直立式插花第一主枝是最長的嗎
中式插花中直立式插花第一主枝是最長的。
插花的造型原則上以三主枝為骨幹而構成的。最長的花枝為第一枝,次長的花枝為第二枝,最短的花枝為第三枝。
三主枝高低不一,分別作用於上段、下段和中段,然後加上裝飾的枝梢,達到造型上的立體化。由於三主枝在表現插花形態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又稱為「役枝」,並分別代表著天、地、人三才。
在中國傳統花藝中我們把最長的第一主枝稱作「天」。以第一主枝的參照,基本花型可分為:直立型、傾斜型、平出型、平鋪型和倒掛型。
直立式:表現植物直立生長的形態,以第一主枝基本呈直立狀為基準,其餘花材同第一主枝保持同一方向。其中第一主枝與水平線大致成80-90度角。
插花藝術
插花,亦可稱為插花藝術,就是把花插在瓶、盤、盆等容器里,而不是栽在這些容器中。
所插的花材,或枝、或花、或葉,均不帶根,只是植物體上的一部分,並且不是隨便亂插的,而是根據一定的構思來選材,遵循一定的創作法則,插成一個優美的形體,藉此表達一種主題,傳遞一種感情和情趣,使人看後賞心悅目,獲得精神上的美感和愉快。
中國插花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文化現象,大多為滿足主觀與情感的需求,亦是日常生活進行娛樂的特殊方式。插花源於古代民間的愛花、種花、賞花、摘花、贈花、佩花、簪花。
花束的花材固定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用細鐵絲綁扎,每一枝花、每一片襯葉,都用纏上綠膠帶的細鐵絲纏好後再造型。另一種是用專用花托,內有花泥,將花依造型插入花托內,此法比較簡便省事。
『捌』 中式插花特點
中式插花主要就是講究的線條美,以及具備自然的姿態。主要的布局花型就是直立型、直上型、傾斜型、平展型、下垂型。而且,它的構造也是高低不一,看起來十分有錯落感,上下也會呼應,會讓插花更好的清雅。中式插花沒有很明顯的中軸線,但是枝葉和花朵之間都會比較的和諧。
『玖』 中國傳統插花四大流派
中國傳統插花發展簡史
原始萌芽期——西周至春秋、戰國
中國插花藝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國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中國文明剛剛開始發芽階段,花就與祖先的生活息息相關。無論是史前出土的陶器玉器青銅器等等,都可以看到精美的花卉紋飾雕刻在上面。中國戰國時期的詩集《離騷》中有這樣的話「紉秋蘭以為佩」「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說明當時有採摘香花佩戴身上的時尚。以花傳情,以花明志,賦予花卉以某種寓意,可見花卉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進入了文化領域。
《楚辭·九歌·禮魂》中記載:成禮兮會鼓,傳芭兮代舞,
姱女倡兮容與。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
初級發展期——秦、漢至魏、晉、南北朝
秦漢時期,由於社會經濟的進步,插花藝術有了極大的發展,插花的雛形已經初步體現。據史書記載,西漢惠帝時,孝惠皇後將四時植花羅致室內,並安排於寢榻、幾案上。可想而知, 這些「四時植花「不是盆花即是插花。河北望都東漢古墓墓道壁畫中繪有一個陶質圓盆,盆內均勻地插著6支小紅花並置於方形幾架上,形成了花材、容器、幾架三 位一體的形象,這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唯一的早期中圍插花。
到了南北朝時期,插花主要被用於佛堂前的供花。人們為了保持花朵的新鮮,開始嘗試 將花插入水中養殖。《南史·晉安王子懋傳》記載:「子懋年七歲時,母阮淑媛嘗病危罵,請僧行道。有獻蓮華供佛者,眾僧以銅罌盛水,漬其莖,欲華不萎。以花 獻佛,祈求醫病,霍然痊癒。」這是史書中關於用容器描花水養的文字記載。當時佛前供花以荷花與柳枝為主要花材,不講究插花藝術造型。
興盛發展期——隋、唐至五代時期
隋唐時代是我國插花藝術發展史上的興旺時期。插花開始在宮廷中盛行。這時中國的插花藝術開始有了系統的技術手法和規定。比如說牡丹插花,每年牡丹花盛開時節,宮廷中都要舉行牡丹插花會,有嚴格的程序和非常講究的排場。如羅虯的《花九錫》中說:「重頂幃(障風)、金錯刀(裁剪)、甘泉(浸)、玉缸(貯)、雕文台座(安置)、畫圖、翻曲、美醑(欣賞,美即美酒)、新詩(詠)。」「九錫」就是九個程序。對插花所用工具、放置場所、養護水質、幾架形狀以及掛畫都有嚴格規定, 還要譜曲、詠詩謳歌,再飲美酒方能盡興。從而達到視覺、聽覺多方面欣賞的效果。
點茶、焚香、插花、掛畫,被合稱為生活四藝
每年農歷二月二十五的「花朝節」在唐朝是個很盛大的節日,傳說是百花之神誕生的日子。在這一天,人們要去郊外踏青賞花,市集上也擺滿了各種各樣的鮮花飾品,舉行大規模的賞花盛會。在此時期,人造花的應用也日漸廣泛。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的文物中發現一束人造絹花,以萱草、石竹等花卉組合,製作精細,花色艷麗,模擬程度很高。
五代十國時期,插花開始了藝術高雅化,從莊重講排場變成不拘一格,開始追去自然美。由於政局動盪不穩,許多文人雅士避亂隱居,吟詩潑墨,插花藝術也變成他們表達思想情感的工具。插花開始不局限於花朵,而是就地取材,名花佳卉、山花野草都可使用。插花器具也由銅或瓷的盤盆容器,擴展到竹筒、漆器。而且插花作品不一定要擺放在桌子上,出現 了壁掛,吊掛。南唐後主李煜對插花藝術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錦洞天」是李後主的獨創。每年春盛時節,梁棟窗壁,柱拱階砌,並作隔筒,密插雜花,掛上橫幅「錦洞天」。猶如大型插花展覽會,千姿百態,琳琅滿目。當時還出現了能固定花材的新型容器「占景盤」,既做容器,又當花插。插花作品追求自然情趣,朴實而又不失灑脫。
全盛發展期——宋代
進入宋代,插花藝術發展到極盛時期。受理學觀念影響,此時的插花藝術不只追求怡情娛樂,還特別注重構思的理性意念,以表現作者的理性意趣或人生哲理、品德節操等。花材也選用有深度寓意的松、柏、竹、梅、蘭、桂、山茶、水仙等上品花木。構圖突破了唐代的富麗堂皇,以「清」、「疏」的風格追求線條美。所以有人把當時的插花作品叫做「理念花」。 宋代的藍花注意保持花材本身的自然美,富有蓬勃的生命力和韻律感。如南宋李嵩的花籃圖,花籃造型製作精緻美觀,有優美的花紋、萱草、石榴、牡丹、蜀葵等半開或盛開,色彩艷麗,錯落有致,姿態飄逸,生機勃勃。從此開始,插花形成以花品、花的寓意,人倫教化的插花形式,插花藝術上升到了一種對待自然的態度,體現人的操守。這也就是花道。
緩慢發展期——元代
元代插花風格逐漸擺脫宋代理學的影響,常用花材的寓意和諧音來表達作品的主題,也就產生了有人所說的「心象花」。錢選繪的吊籃式插花,在吊籃上放兩個瓷罐,罐里分別裝滿金桂和銀桂,上飄一枝三折形似如意的桂花枝條,暗示金貴、銀貴,不如自在如意貴。反映人們祈求安定、平和、自由的願望。
明代是插花藝術復興、繁榮、昌盛和成熟時期,在技藝上、理論上都形成了完備的系統的體系。初期受宋代理學影響,以中立式廳堂插花為主,造型豐滿,寓意深邃。中期插花追求簡潔清新新,色彩淡雅,疏枝散點,朴實生動,不喜豪華富貴,常用如意、靈芝、珊瑚等裝點插花。
成熟完善期——明至清代中期
到了明代晚期,花道發展到了中國歷史上的鼎盛時期。這時的插花藝術追求參差不倫,意態天然。講究俯仰高下,疏密斜正,各具意態,得畫家寫生折枝之妙,方有天趣。構圖嚴謹,注意花材同容器的比例關系。這一時期中國插花理論日臻完善、成熟,有許多插花藝術專著相繼問世。其中以袁宏道的《瓶史》影響最大,書中對構圖、採花、保養、品第、花器、配置、環境、修養、欣賞、花性等諸多方面,在理論上和技術上作了系統的全面的論述。還有張謙德的《瓶花譜》、高濂的《遵生八 盞.燕閑清賞》、何仙郎的《花案》等,對花材的選擇、處理藝術,保養方法,插花風格,花性認識,構圖技巧,色彩和體量的協調,品賞情趣等均有深入的論述。
清代初期的插花仍沿襲明代傳統風格,流行寫景式插花、組合插花和諧音式插花。但是縱觀清朝三百年,插花藝術始終處於一個下坡時期,得不到重視。花道在此時開始衰落。
傳統插花、古典園林,兩朵綻放在中華藝術百花園中爭奇斗艷的花朵,自古便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根植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廣闊沃土之中。「不入園林,怎知春色如許」,一朵朵綻放於園林之中的鮮活花朵,也成為園林中最美的點綴。
又逢冬季,中國園林博物館即將推出第四屆插花藝術展,帶您走進插花藝術的殿堂,共同感受插花藝術魅力。熱愛插花藝術、喜愛生活美學的您,又對插花藝術了解多少呢?
宋代 籃花
中國傳統插花藝術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東方插花藝術的代表。具有端莊典雅的造型、富有詩意的畫面、形神兼備的意境、師法自然的手法等特點。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見證著中國歷代王朝的興衰、傳統文化藝術發展的進程以及歷代風土民情的變遷。
元代 籃花
中國傳統插花吸取了園林、盆景、雕塑、書法、繪畫等傳統藝術的精華,形成了崇尚自然、重意境等獨特的風格與特徵,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文化價值、美學價值,在世界插花藝術之林中獨樹一幟,成為東方式插花藝術的典範。2008年6月,傳統插花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明代 廳堂中立式瓶花
明代 廳堂花
中國插花藝術萌芽於先秦時期,經過了漢、六朝的初始期,隋、唐、五代的興盛發展期,宋代的全盛期,元、明、清中期的成熟與完善期,清末的衰落期等各個階段。在插花發展的歷史中,我國有關插花的著作不少,其中名氣較大的有唐朝的《花九錫》,明朝的《瓶史》、《瓶花譜》、《瓶花三說》,清朝的《花鏡》、《浮生六記》等,為我們研究、繼承、發揚和推廣中國傳統插花藝術提供了寶貴的素材。
清代 寫景盤花
清代 瓶花
作為園林中最具生命靈性的要素,花木不僅賞心悅目,其色彩、風韻也往往更具隱喻意義。或悠閑、或苦悶、或超脫、或執著,都投射於花木之上。
日本花道可以稱得上是一絕,當然中國插花藝術也是不容小覷,中國傳統的插花藝術也有一段很長的歷史,而且中國插花流派還分為三種,小編將為你解答中國插花習俗怎麼來的?中國插花流派有哪些?
中國插花習俗怎麼來的?
中國傳統插花受儒家、道教、佛教思想影響,富有中國人特有的宇宙觀和審美情趣,認為萬物有靈性,因而常把無語無義的花草根據其生活習性,賦予了人的感情和生命力。
借用花木抒發人的意志、願望之時,以花枝展情韻,表現花品花格,令人在擊節贊嘆之餘,心馳神往。古人看花是有分別的,飲酒對自然生長的花,飲茶對瓶中插花,在寄情花木中,每朵花、每片葉都蘊涵著深長的意味。
宋朝經濟繁榮,文化藝術迅速發展,插花藝術也獲得普及與進步,成就輝煌,舉國上下插花之風亦然盛行。《洛陽牡丹記》有載:"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每?醬禾於家儺惺⒋蟮幕ɑ岷筒寤ū熱饒址欠病?
文人插花別有情趣,已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除琴棋書畫外,又形成插花、掛畫、點茶和燃香的"生活四藝",撰寫出不少插花詩作。
受理學影響深重的宋代,其清雅、雋秀的時代氣質,反映到花卉文化中,形成了精細描繪,以花抒寫理性的主流。插花不僅追求怡情娛樂,更注重理性意念。在形式上、內涵上則傾注作者的思想,意趣及品德節操,不像唐朝那樣講究富麗堂皇的形式與排場,而注重花品花德及寓意人倫教化的表現。
在構圖中,講究線條美,常以梅花、臘梅等枝條來插制,突出"清"、"疏",形成清麗疏朗而自然的風格。因而,許多文人士流為避現實多退隱於山水之間時,寄情於山水花草之間,以表心意。如周敦頤的學生程顥詩雲:"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對花開花落等景象敏感多思。
中國插花流派有哪些?
池坊
日本傳統插花的開創者都是池坊,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是日本成立最早的流派,原意為池邊僧舍,許多流派都是從池坊演變出來的。原本是日本遣隋使小野妹子皈依佛教成為高僧,駐六角堂(後來京都的一名寺)而創於7世紀。在那裡,作為禮佛儀式的一部分,規定「立花」這個插花樣式的插花准則,即一種直立的正規樣式,一般使用窄口高腳瓶或細高花瓶。
草月流
草月流由河原蒼風創立,是戰後興起的新流派。草月流創建的意思為如草之親切、月之明亮,又稱前衛花。它突破傳統的形式,強調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創造更為自由。常強調美的誇張,用抽象、富於想像的手法自由創作,達到作者追求的自然美和抽象美的境界。
小原流
小原流由小原雲心創始於1867年,距今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他以投入式盛花的形式為主,用平矮形盆把花插在劍山上,既保留完整的傳統手法,又不固守傳統,能貼進生活、表現生活。其作品使用的是各方面皆可觀賞花材的欣賞范圍,任何空間都可搭配。
創始人小原雲心創造的盛花表現形式,為近代插花史開辟了新篇章。其作品格調高雅、脫俗,尊重四季花草的自然之態,生動活潑,清新自然,優雅秀麗,最接近中國古典插花的風格,最能引起中國人的心靈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