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扇面花卉
『壹』 陸越子的藝術介紹
陸越子
字厚百,號知何堂主。1954年出生於江蘇泰州,1979年畢業於南京師范大學美術系並留校任教。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南京顏真卿書畫院副院長,中國花鳥研究會理事,中國花鳥畫網總顧問。
● 中國畫作品曾入選第七屆、第八屆全國美展,全國首屆中國花鳥畫展,中國畫三百家展,中國工筆畫展,中國畫百家金陵畫展,全國歷屆花鳥畫邀請展等。陸越子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花鳥畫教學與創作,工筆、寫意俱精。尤在1995年右臂骨折後,改用左手作書作畫,使其藝術風格大變,藝術境界得到了升華。
● 獲得一等獎、特等獎、最高學術獎、傑出貢獻獎等20餘次,1999年獲得徐悲鴻獎學金創作科研獎。全國第十二屆花鳥畫邀請展評選陸越子為德藝雙馨藝術家,並榮獲中國花鳥畫成就獎。
● 作品與論文曾在《江蘇畫刊》、《文藝研究》、《藝術百家》、《新美術》、《新華文摘》等全國重要核心刊物上刊載。
● 國家正式出版的專著有:《中國寫意花鳥畫技法》、《中國畫筆墨法》、《中國花鳥畫構圖法》、《百花畫譜》、《陸越子作品集》、《越子畫集》、《越子國畫》、《越子白描》、《越子扇面集》等三十餘種。江蘇省出版總社出版並發行了陸越子主講的中國花卉畫法電視教學光碟一套12張,並在全國十多家電視台循環播出。
出版專著/學術論文
《中國畫教材》 1988年 江蘇美術出版社
《中國寫意花鳥畫技法》 1992年 江蘇美術出版社 獲南師大優秀教材二等獎
《中國花鳥畫構圖法》 1993年 江蘇美術出版社
《越子國畫集》 1994年 江蘇美術出版社
《怎樣畫芙蓉》 1995年 江蘇美術出版社
《怎樣畫牽牛花》 1995年 江蘇美術出版社
《怎樣畫紫藤》 1995年 江蘇美術出版社
《怎樣畫荷花》 1995年 江蘇美術出版社
《怎樣畫葡萄》 1995年 江蘇美術出版社
《中國藝術技法大全——中國寫意花鳥畫技法》 1996年 江蘇美術出版社、台灣南天書局聯合出版
《中國花鳥畫筆墨法》 1997年 江蘇美術出版社 獲南師大優秀教材二等獎
《名家美術課堂?陸越子教你畫花卉》 1997年 南京大學出版社
《名家美術課堂?陸越子教你畫禽鳥》 1997年 南京大學出版社
《當代中國畫掇英》(副主編) 1997年 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百花畫譜》 1998年 江蘇美術出版社
《美術技法大全——國畫花鳥技法》 1999年 江蘇美術出版社
《當代中國墨粹?中國畫專集》(主編) 1999年 河北美術出版社
《花卉畫法》 2000年 中國書店出版
《畫蘭要訣》 2000年 江蘇美術出版社
《畫梅要訣》 2000年 江蘇美術出版社
《畫蔬果要訣》 2000年 江蘇美術出版社
《2000?中國畫百家》(主編) 2000年 河南美術出版社
《陸越子作品集》 2001年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中國畫花卉畫法》電視教學光碟一套12張 江蘇省出版總社 獲「天空教室」杯江蘇省高校第三屆多媒體課件競賽二等獎
《做一個向導,把同學引入通途》 ——《南師大學報》 1995年 第18卷
《對筆墨語言承傳之道的認識》 ——《新美術》 2001年 第3期
《論中國花鳥畫寫意性的發展規律》 ——《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2年 第3期
《我畫人物》 ——《藝術百家》 2007年 第3期
《中國花鳥畫史戲劇性的周而復始與 中國現代派藝術雜談》
——《江蘇省花鳥畫理論研討會論文集》 1988年
《花鳥畫描繪對象的時代偏好》 ——《中國書畫報》 1989年 第139期
《入雲深處還虛心》 ——《中國書畫報》 1989年 第129期
《中國花鳥畫構圖法》 ——《美術向導》 1991年 第26、27期
《花鳥畫意境與美學思想的變遷》 ——《花鳥畫創作談》 1992年 江蘇美術出版社
《中國畫的筆法研究》 ——《美術向導》 1992年 第36、37、38期
《中國畫的墨法研究》 ——《美術向導》 1993年 第42、43期連載
《發展中的中國畫》 ——《當代中華墨粹》前言 1999年 河北美術出版社
《「筆在意先」與「意在筆先」》 ——《藝術百家》 2001年 第3期
《美術教育中的筆墨語言》 ——《江蘇高教》 2001年 第5期
《遺貌取神與筆在意先》 ——《文藝研究》 2001年 第4期
『貳』 國畫有幾種
中國畫,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悠久的傳統,是舉世睹目的珍貴文化遺產。早在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楚國的兩幅帛畫,就以其生動的氣韻,簡潔的筆墨,流暢的線條,表達出完美的意境,確立了中國繪畫藝術以線條造型的民族風格形式。
發展到魏晉南北朝,中國畫逐漸演變成單幅的卷軸畫,成為獨立的藝術欣賞品,題材亦日益擴大。除人物,宗教題材外,初期山水畫也隨之出現。同時,書畫理論著述的問世,指導了藝術創作的方向。此時期的代表作是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當時的藝術特點,其技法比前代有了長足的進步。
隋,是一個承前進啟後的時期,繪畫藝術綜合了前代的風格,為唐代的大繁榮奠定了基礎。展子虔的「游春圖」,標志著山水畫的最終形成,其影響深遠。
唐五代,是中國繪畫史上的鼎盛時期,開創了新紀元,五代時期,花鳥畫從人物山水中脫離郵來,成為獨立的畫科,山水,人物,花鳥等各類,均得到了極大發展,題材廣泛,名家輩出,成就卓越,對後代影響至大。
宋代承繼前朝,全面發展了各畫種,題材愈加廣泛,畫派並出,空前繁榮,盛極一時,其光輝璀璨,照耀百代。中期出現了以水墨寫意為主體的文人畫,講求詩書畫統一,注重筆墨情趣,是富有生命力的畫派新支。
元代繪畫,直接師法唐五代,,是文人畫大發展的時期,將書法融入畫法之中,在筆墨技巧上起了新的變化,使水墨寫意畫在傳統的基礎上有所突破。
明初承元文人畫的餘波,並加以發揮,旋繼南宋院畫而興起院體畫,盛極一時。中晚期文人畫又大興。
明末清初以八大山人為代表的遺民畫家發展了文人畫,使之又進了一步,對後世影響頗大。入清以後,受董其昌畫論的影響,畫壇風氣摹古大於創新,稱為正統派。至中葉揚州八怪的出現,打破這種狀態,成為各抒己見,打破常規,旗幟鮮明的藝術革新派。各類畫科均在此階段有所發展,同時,中西藝術也得到交流,是中國繪畫史上的又一個繁榮階段。
及至清末,海上畫派及後來的嶺南畫派的興起和出現是傳統的中國畫在吸取外來文化的基礎上又現了新風貌。吳昌碩和後來齊白石的出現,使大寫意出現了新局面。到近代,由於徐悲鴻,林鳳眠等一大批留學海外的畫家出現,進一步融合了中西藝術,使用權中國畫開始了一個嶄新的紀元。
中畫繪畫藝術歷經數千年的發展,形成了世界上獨數一幟的風格,並對周圍的國家和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甚至西方的繪畫也從中汲取良多。這一特色的形成,與中國的社會發展,民族欣賞習慣,以及傳統學術思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叄』 扇子的發展
在源遠流長的歲月中,小小的扇子除日用外,還孕育著中華文化藝術的智慧,凝聚了古今工藝美術之精華,蔚成獨具中國扇風格的奇觀,是民族傳統文物中的藝術瑰寶。
許多學者認為扇子起源於虞舜時代。晉崔豹《古今注》雲,舜為了「廣開視聽,求賢人以自輔,故作五明扇」。最早的扇子圖像是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的戰國金銀錯銅壺上的奴隸手執長柄扇。
最早的扇子實物是湖北江陵天星觀楚墓出土的木柄羽扇殘件,以及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篾絲編木製長柄扇。馬王堆出土的長柄扇長1.76米,是一種儀仗用扇,由奴隸或仆從執掌,用以障塵蔽日,也象徵主人的權威。這種扇古稱「翣(sha)」,又稱障扇或掌扇。《方言·雜釋》雲:「扇自關而東謂之箑,自關而西謂之扇,今江東亦通名扇為箑。」《世本》曰:「武王作翣。」從這些記載中了解到,扇古寫為「箑」,又作「翣」。《小爾雅·廣服》:「大扇謂之翣。」王煦疏:「天子八,諸侯六,大夫四,士二。」可見用翣的多少是由主人的身份地位決定的。這種儀仗用的長柄扇在唐代閻立本的名畫《步輦圖》中,及山西太原市開化寺的宋代壁畫中也可見到。
供扇風取涼用的羽扇出現得比較早。據晉王嘉《拾遺記》雲,周昭王時塗休國獻青鳳、丹鵲,盛夏時周昭王派人用其翅、尾之羽製成「游飄」、「條翮」、「兮光」、「仄影」四把名扇,「輕風四散,泠然自涼」。晉陸機《羽扇賦》雲:「昔楚襄王會於章台之上,山西與河右諸侯在焉。大夫宋玉、唐勒侍,皆操白鶴之羽以為扇,諸侯掩塵尾而笑。「後經宋玉侃侃而辯,羽毛扇才得到諸侯們的承認,在士大夫中普及開來。魏晉南北朝時,「塵尾扇」、「羽扇」和「比翼扇」相繼出現。
麈是領隊的大鹿,士大夫手執塵尾或塵尾扇作清談,含有「領袖群倫」之意。北魏石刻「飛天」中飛天女一手執翟,象徵飛天時的翅膀,其形狀與羽扇十分相像。
墓中畫像石上刻有扇的圖形,也有少量發現,如山東安邱縣漢墓是20世紀50年代初發現,墓中有畫像石16塊,在北壁上的石刻上就有如廚刀狀的扇圖案。壁畫在漢代也已流行。在壁畫上繪有扇的最早實例應該是50年代初在遼陽發現的三座壁畫古墓。在多處壁畫上繪有團扇狀。還如l979年發掘於河北磁縣大冢營村北東魏茹茹鄰和公主墓內的壁畫,其墓為東魏武定八年(公元550年)。在北壁的壁畫上共繪女子7人,居中一人比較豐滿,頭戴峨冠,右手舉手版作吩咐之狀。旁邊六人比較修長清秀,頭梳雙丫髻,手執羽葆、華蓋、團扇、杯盞等物。團扇呈長柄長圓形。
唐代昭陵新城長公主墓中壁畫內繪的扇,是目前發現唐代壁畫中最早的。在墓內壁畫上繪有長柄鴨蛋形扇。最早的扇為竹製。漢·班固的《竹扇賦》,不僅能補充、證實,更能相映成趣。「青青之竹形兆直,妙華長竿紛實翼。沓條叢生於水澤,疾風時時紛蕭颯。削為扇翣成器良,托御君王供時有。度量異好有圓方,來風堪避暑靜夜。」其詩從竹的生長,乃至扇的材料,製作形狀和作用都加以描述。竹作為扇的主要材料源遠流長。晉·許詢也有詩,詠竹扇。「良工眇芳林,妙思觸物騁。蔑疑秋蟬翼,圓取望舒影。」此詩所描繪的竹扇的工藝非常精巧,扇面上編織的竹篾薄如蟬翼。其面為圓形,而流傳的「羲之書扇」這膾炙人口故事中的扇是六角形的。《晉書·王羲之傳》載:「王羲之在蕺山時,一老媼持六角竹扇以賣,羲之書五字於扇上。媼初有慍色,羲之曰:『但虧右軍書,求百錢』。人競買之。」其實在晉代,扇的形狀已有多種。質地除竹扇外,還有蒲葵扇,也是常見物。「晉,謝安鄉人有作蒲葵扇五萬,安執一把用之,士庶增價數倍。」羽扇的故事在晉·王嘉的《拾遺記·卷二》上記載:「(昭王)二十四年。塗修國獻青鳳,丹鵲各一雌一雄。孟夏之時,鳳、鵲皆脫易毛羽。聚鵲翅以為扇,緝鳳羽以飾車蓋也。扇一名『游飄』,二名『條翮』,三名『虧光』,四名『仄影』。」
時東甌獻二女,一名延娟,二名延娛。使二人更搖此扇,侍於王側,輕風四散,冷然自涼。「然而關於扇的著名詩,卻要數漢·班婕,漢成帝寵妾紈扇詩,《怨歌行》「新制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圓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風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一把紈扇寄託著愛情的悲歡離合,名為團扇又名為合歡扇,更流風余韻。晉·桃葉的《答團扇歌》與其真是交相輝映,異曲同工,同病相憐。「七寶畫團扇,燦爛明月光。與郎卻耽暑,相憶莫相忘。」扇中的愛情故事流芳百世。而贊嘆扇的詩、詞、賦、銘、文真是多得美不勝收。
唐代張祜《賦得福州白竹扇子》雲:「藤縷雪光纏柄滑,篾編銀薄露華輕。」這種白竹扇子用雪白光亮的細藤絲纏繞在扇柄上,扇柄非常光滑、竹篾絲編織而成的扇面細巧發亮,猶如鋪上一層薄薄的銀粉,扇面上隱隱露出盛開的鮮花圖案。這說明竹扇的製作到了唐代已巧奪天工,這種福州白竹扇子已是一種精美絕倫的工藝美術品了。
隨著絲絹紡織技術的進步,絹宮扇(又叫團扇、絹扇、紈扇)開始流行。漢班婕妤、南朝梁武帝蕭衍、唐詩人劉禹錫和杜牧。宋詩人王安石等都寫過詠團扇的著名詩篇。
唐代扇的實物,僅在新疆阿斯塔那的唐墓中,曾出土木柄絹質的團扇,長柄,扇面上繪有花鳥圖案。後代張萱,是盛唐時期的人物畫家,他所畫的《搗練圖調》(宋摹本)(現藏美國波士頓美術館),繪有一女子手持短柄腰圓形團扇。中唐時期的人物畫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圖》(現藏遼寧省博物館),畫中可以看到一位婦女手執繪有牡丹圖案的長柄團扇。更有周昉的《揮扇仕女圖》(現藏故宮博物院)。此圖絹本,設色,描繪宮廷中妃嬪、宮女的日常生活,全圖共13人,有作揮扇侍立,扇呈長柄團扇,扇面上有一對鸞鳳。現藏上海博物館的唐代孫位《高逸圖卷》,又名《七賢圖》。圖中有一位高賢手執短柄扇。而初唐閻立本的《步輦圖》中,唐太宗坐於輦上,宮女九人前後左右分列,有抬輦,扶輦,更有持扇,打傘,各具姿態。其扇應是障扇,有障塵蔽日之功用。又如張萱《皇後行幸圖》中,皇後身側及前引的隨從高舉的長柄大物,也應是障扇。
五代南唐畫家顧閎中的存世名作《韓熙載夜宴圖》中的第四段描寫韓熙載欣賞樂伎演奏管樂,袒胸露腹,揮扇聽樂,旁有一侍女也手持長柄團扇,上繪有樹、山等畫。如果我們稍加歸納,不難看到《七賢圖》和《韓熙載夜宴圖》中的男主人手執的是短柄扇,而且扇面外已帶有木框。另《搗練圖》中的執扇女在扇炭爐,所用的也是短柄,其餘服侍主人的侍女所用的扇子全部長柄,壁畫中也證實了這一點。而且從時間早晚分析,扇面似乎逐漸由圓形向方形過渡。形成多形式扇面品種。
我們的祖先先後用羽毛、竹篾、絹紗製作扇面,隨著造紙業的發展,後來又用紙來糊制扇面。1975年,在江蘇省金壇縣茅麓公社發掘了一座南宋太學生周瑀的墓,出土了一把雕漆活柄紙團扇。這把扇的製作極為精巧,它以細木桿為軸,用細如鬃毛的竹篾絲做扇面的骨脈,再糊上紙做成扇而。扇柄以脫脂法用黑紅兩色施以髹飾,多至10多層,厚達2至3厘米,然後鏤空剔透成對稱的三組雙雲頭如意紋,整個雕漆柄和上端的木桿不相連接,扇風時扇面中間的木桿可以在雕漆套柄中旋轉而不會脫落。
中國從宋代起大量製作摺扇(又叫「折疊扇」、「聚頭扇」),摺扇扇面少數用絹(左上圖),多數用紙裱糊。宋代趙彥衛認為中國的摺扇是從朝鮮傳入的,他在《雲麓漫鈔》中說:「宋人用摺疊扇,以蒸竹為骨,夾以綾羅,貴家或象牙為骨,飾以金銀,蓋出於高麗(朝鮮)。」其實中國在南齊(479-502年)時已有摺扇了,《南齊書·劉祥傳》:「司徒褚淵入朝,以腰扇障日。」《通鑒》注雲:「腰扇即摺疊扇。」中國歷史上出現摺扇的最早的實物見證,是1977年江蘇武進縣南宋墓出土的戧金漆奩,這件名為「人物花卉紋朱漆戧金蓮辨式奩」的漆器珍藏在常州博物館,其奩蓋面戧畫一幅「園林仕女消夏圖」,一仕女懷抱紈扇,一仕女輕搖摺扇。從此幅圖可看出,早在南宋摺扇已廣為流行。
明代之前,折疊扇少見,無流行之勢。所以當時有些人認為,折疊扇始於明永樂年間。折疊扇是因為受到永樂皇帝喜愛,所以在明初就有了很大的發展。劉元卿《賢奕編》記載:「永樂中朝鮮進撒扇,上喜其卷舒之便,命工如式為之。」永樂皇帝朱椽對折疊扇垂青,眾大臣得到賜贈,倍加推崇傳播,世俗之見日趨改變。同書又記,「南方女子皆用團扇,惟妓女用撒扇。近年,良家婦女亦有用撒扇者,此亦可見風俗日趨於薄也」。而折疊扇首先在宮廷中使用,作為御用到地方上普及總是要有一個過程,一段時間。從流傳的及出土的明代摺扇,主要都是明代中、晚期。而且主要產地是蜀、吳二地。
明清兩代中國的制扇業十分繁盛,扇和人們的生活結下了不解之緣。孔尚任的《桃花扇》、《西遊記》中的孫悟空三借芭蕉扇、《紅樓夢》中的晴雯撕扇,雖是藝術虛構,但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扇的影響之大。同時,扇又和書畫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明代的沈周、文徵明、唐伯虎、仇英,清代的「揚州八怪」和常州著名畫家渾南田,都有扇面書畫佳作傳世。
除羽扇、竹扇、紈扇、摺扇外,中國民間還有許多扇種,清王廷鼎《杖扇新錄》中記載的就有芭蕉扇、鴨腳扇、麥草扇、檳榔扇、繭扇等。其中繭扇的製作十分別致。書中還說到,浙東人於蠶吐絲時,用光漆圓盤置十數蠶其中,以物蓋之,蠶往來組飪,適如盤樣,絲盡而止,出其繭,粘作團扇,光潔勻密,非紉非織,謂之繭扇。
中國地大物博,各地出產的名扇不勝枚舉。浙江湖州、湖南嶽陽、江西吉安的羽毛扇,北京、杭州、蘇州、紹興、安徽涇縣的摺扇,廣東和福建的蒲葵扇,四川墊江的棕櫚扇和自貢的龔扇,浙江、山東的麥稈扇,成都、蘇州的絹扇,肇慶的牛骨扇,廣西陽朔的畫扇等等,都名聞遐邇。從本世紀三十年代起,杭州、蘇州生產出芬芳宜人的檀香扇,遠銷全國和世界各地。此外,蘇杭兩地還生產合撒自如的摺扇、秀美雅緻的絹宮扇、精鏤細刻的象牙扇,因而成為全國制扇業最發達的兩個城市。是當時杭州扇業公所牆界的照片。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人民群眾審美水平的提高,一些風格特異、材料新穎的塑料扇、袖珍扇、帽扇,自開扇、多功能光導工藝扇等相繼問世。現代生活使用扇子納涼驅暑的作用相對減小,但扇子作為精美的工藝品,將永遠帶給人們美的享受。
扇子起源於中國,在中國已有3000多年歷史。最早出現在殷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雞毛製成,稱之為「障扇」,故「扇」字里有個「羽」字。當時,扇子不是用來扇風取涼,而是作為帝王外出巡視時遮陽擋風避沙之用。西漢以後,扇子開始用來取涼。三國時諸葛亮輕搖鵝毛扇,妙計橫生,運籌帷幄。羽扇出風緩軟,不入腠理。東漢時,大都改羽扇為絲、絹、綾羅之類織品,以便點綴綉畫。一輪明月形的扇子稱之為「紈扇」或「團扇」,也叫「合歡扇」。當時扇子有長圓、葵花、梅花、六角、匾圓之形;亦有木、竹、骨等材之柄;還有扇墜、流蘇、玉器之飾。扇面上常綉以山水花卉,款式爭奇斗艷,閨閣仕女手搖團扇,清風徐來,不但可以平添主人嫻雅文靜的儀態,又能體現女性天真活潑的個性。在扇子上題詩作畫第一次出現於三國。據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載有曹孟德的主簿楊修與魏太祖「畫扇誤點成蠅」的故事。《晉書·王羲之傳》有一則王羲之為老婦題扇的佳話。當時有位「老母」,「持六角竹扇,求書於王羲之」,「羲之為書五字」,她售出時便由十二文漲至「百文」。今浙江紹興蕺山南邊有「題扇橋」,相傳便是王羲之題扇處。北宋時,出現了攜帶極為方便的摺扇。摺扇,亦叫「聚頭扇」、「撒扇」或稱「聚骨扇」。其扇骨有用牛角、玳瑁、象牙、翡翠、湘妃竹、檀香木等珍貴材料製成;形式有琴式、如意頭、竹節式、蚱蜢眼等;扇骨分七、九、十二、十四、十六、十八股之多。
到了南宋,畫扇、賣扇、藏扇之風盛行,並出現了扇鋪和畫商。明清文人墨客題扇畫扇成為一種時尚。近現代的惲壽平、鄭板橋、金農、石濤、任伯年以及吳昌碩、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傅抱石、李可染等都是題扇畫扇的藝術大師。眼下,這些名家的翰墨丹青扇子,每柄價值都高達數萬,乃至數十萬元。
『肆』 中國有哪些扇子
四大名扇
(一)檀香扇〖江蘇〗
檀香扇是用檀香木製成,其木質堅硬。白者白檀,皮腐色紫者紫檀,白檀為勝。有天然香味,輕輕搖,馨香四溢。此扇有「扇存香存」的特點,保存十年八載後,扇起來依然幽香陣陣,沁人心脾。夏令既去,藏入衣箱,還有防蟲、防蛀的妙用。花式品種有拉花、燙花、雕花、繪畫、印花、鑲嵌和接骨等。一般經鋸片、組裝、鎪拉、裱畫、繪畫和上流蘇等十多道工序組成。
檀香扇以其獨特技藝,獨具風格,富有工藝性,而至今深受人們的喜愛。
(二)火畫扇〖廣東〗
「火畫扇」始創於清代同治末年,後來工藝逐步發展,製作時選薄玻璃扇兩柄,合成一柄雙面扇,然後用一種特製的火筆作畫而成,清秀典麗,永不腿色,是欣賞收藏的精品。
(三)竹絲扇〖四川〗
竹絲扇俗稱「龔扇」, 有燦若雲錦、薄如蟬翼的美評。扇面多是桃形,形似紈扇,是用細如絹絲的竹絲精心編織而成的。它顏色嫩黃,薄而透光,綿軟而細膩,恍若織錦,圖案或山水人物,或花鳥蟲魚,無不維妙維肖,加上象牙或者牛骨做的扇柄,絲質扇墜,簡直玲瓏剔透,精美絕倫,被譽為巧奪天工的國寶。
(四)綾絹扇〖浙江〗
綾絹在摺扇出現之前就廣泛用來製作紈扇扇面,如今也用來作摺扇的扇面,凡是用綾絹作扇面的扇子都可以稱為綾絹扇。綾絹扇扇面輕如蟬翼、薄如晨霧、色澤光亮,給人以溫文爾雅之感。
『伍』 收藏古扇面如何鑒定真假
鑒賞扇子有分有合,成扇可以分別鑒賞扇畫書畫、扇股以其雕工等,也可以作為一個整體來鑒賞。扇面裝裱成鏡片、冊頁或立軸後,其鑒賞即與一般字畫相彷彿。
扇面書畫的鑒賞有一些自己的特點。由於扇面的尺寸和形狀限定,又由於扇面的質地和摺痕,書畫家的用筆、落款和印章都會與立軸有所不同。有些書畫家在扇面上所用印章也與一般作品上的不同,如他們扇作流傳較少的話,扇面所用印章常常就無法查找以核對。
扇面書畫一般以精到工整為上。因扇子小又執於手中,宜於近觀。寥寥數筆蘭竹或四五個大字的作品,除非高手,一般較難討好。多數藏家難免有世俗之見,所以,花卉草蟲或花鳥常勝於簡單的花卉,較復雜山水加人物勝於元倪迂或宋米家風格的疏略山水,工筆仕女及界畫風格的亭台樓閣是受歡迎的題材,設色多勝於水墨,金箋勝於紙本等等。舊時畫家作扇,如構圖較簡,常會被人請求添加草蟲或人物等,也有畫家被請於別人扇作上加些東西。在別人作品上添改後不落款者也很多。齊白石有的晚年扇作上大寫意花葉是齊本人親筆,但工筆草蟲由門生或兒子代筆。蕭俊賢的設色山水價位較高,於是有的藏家請高手將蕭的水墨山水扇作添加青綠或淺絳。
扇子的鑒定以時代氣息為重。如前所述,宋元或更早的團扇扇面,即使是無款或無名作者或小名家所畫也是無價之寶。明代或更早的摺扇扇面,無論名頭大小或有名或無名,也都是非常珍貴的。明清的摺扇成扇,若品相完好,書畫精到,也可不計名頭大小而入藏。大名家的書畫個人特徵強烈,作品傳世較多可以比較,小名家或無名之輩就很難從個人風格著手進行鑒定。
扇面書畫的作假,以成扇較難,年代久遠者較難,而扇面裱片較易,晚近或當代的較易。明清成扇中的贗品,多屬前人偽作(俗謂「老沖頭」)而非眼下新出爐的貨色。一把成扇,鑒定著眼點既多,割款添款幾乎不可能,裱片就相對容易,各種偽作也多,單就添款割款而言,可行性也大。無款扇作可以添款,扇片壓平做手腳也方便。有款位置偏高可以割去一圈再添,印款位於最邊上的可以去掉一兩檔,有時還有接上另一端空白的一檔以保持原來的長度。所以鑒定時要從以上數端去檢查。
扇面本身也是鑒賞的對象。品相好的泥金灑金,絹本箋本,瓷青虎皮,貢發高麗,名家見之心喜,所作書畫多精品。如果是普通市礬扇面,或晚清民國北京扇庄的粉連紙扇面(其中頭號粉連尚可,丁字粉連最劣),潤例上寫明劣紙不繪的名家自然公掉頭不顧,上面即使有佳字好畫,藏家也會覺得可惜,勉強入藏心中也覺得遺憾。書畫家喜在空白的舊扇面上創作,但是,明代的畫家不能在清代扇面上作畫,清代畫家不能在民國扇面上作畫。扇面也能作鑒定之用,但首先要學會判斷扇面的產地年代等等。北京的高麗紙扇面、礬宣扇面、粉宮扇面和粗絹扇面,蘇杭滬的七層五層棉料等等,各有特點。杭州的王星記扇庄創辦於光緒元年(1875),上海城隍廟的王星記始於1893年,上海朵雲軒始於1900年,各有帶字型大小簽字的扇面流傳於世。北京的戴廉增扇庄創辦最早,迄今已有300餘年,而榮寶齋監制的扇面則是1894年後才問世的。
扇骨的時代特徵甚為明顯。和尚頭扇股、直式方頭烏木扇股、十三檔十四檔十五檔的扇股(特別是一尺至一尺二的大扇)年代都較早,很有可能為明清之物。十八檔八寸扇是1949年以後才大大地流行起來的。竹股的顏色也很能見年份。即使是白竹玉竹扇骨,年代久遠了也會呈紅褐色且有包漿,現代做舊的油竹扇股仔細看就覺得新,且上蠟後拿在手裡有隔一層之感,不如舊扇貼肉合手。
扇股上有雕工,從主題到技法都有雅俗高下之分。陽刻耗時費功,平地陽刻比沙地留青更費功時,但易入能品,勤謹的工匠亦能為之。陰刻看似簡易,實見功力,一刀下去即成定局,不能修修改改。陰刻刀法多變,線條講究刀味,與書畫篆刻的親緣關系較近。
一把成扇在手,書畫扇面扇股相輔相成。清代扇面應配清代扇股。扇股雕工與扇面畫要有呼應。閨閣畫家所作花卉仕女或「十三行」清秀婉媚的小楷,扇股就不宜雕老翁古泉漢瓦秦磚紋飾。集拓印作的扇面上有烏黑發光的邊款拓片,配烏木紫檀雞翅之類的深色扇骨有呼應之美。泥金渾金扇面加青綠山水也是用烏木之類的黑扇骨才壓得住。象牙骨配瓷青紙扇面有對比之美。三十檔四十檔的細骨秋扇上書畫風格也以纖麗清秀為佳,題材則以花鳥草蟲仕女等為妙。當然,審美是見仁見智的,並無絕對標准。
『陸』 摺扇的價值
「盛風蘇扇」小編認為:摺扇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部分
1.從書畫的角度來鑒定其價值
考察一個畫家的摺扇作品,還是要回到書法、繪畫本身。收藏摺扇,應具備一定的書畫鑒定功底。書畫鑒定的主要依據是書畫的時代風格和書畫家的個人風格,輔助依據是印章、紙絹、題跋、收藏印、著錄、裝潢等。
2.從名家效應的角度來鑒別
摺扇的收藏是成扇收藏中的主流。當代摺扇中,只有名家摺扇才有收藏價值。在已逝的當代書畫家中.陸儼少、黃賓虹、張大幹、謝稚柳等大名家的成扇可以說是藏家夢寐以求的珍品,價位很高。
3.從題材的角度來分析
扇面書畫一般以精到工整為上。因扇子小又執於手中,宜於近觀,一般來說.花烏常勝於簡單的花卉,較復雜山水加人物勝於疏略山水,設色多勝於水墨,金箋勝於紙本等等。
4.從扇骨的材質來辨
一般來說,竹類中以棕竹、湘妃竹、梅鹿竹為佳,如下面的「盛風蘇扇」的湘妃摺扇,就是一款精品,木類中以雞翅木、紫檀木、烏木為佳,其他還有以象牙、菠蘿漆、玳瑁、白玉和翡翠等材料製作的扇骨。不管是什麼材料制的,有年份的扇骨價值都比價高。
5.從扇面的材料來辨別其收藏價值
扇面的材料包括宣紙、冷金紙、撒金紙、綾、絹等。在扇面書畫創作中,許多名家喜用金箋紙來創作,金箋是一種書畫用紙,佳者以真黃金屑鋪撒紙面而成,鋪滿的稱「泥金」,撒成散點的稱「冷金」,其中「泥金」紙最為名貴。
『柒』 1926朱洪源的山水畫價錢
投資書畫如何確定價格 眾所周知,自古以來在中國名家書畫的市場交易中,都是按尺寸來談論價格的,即通常是以「平方尺」為計價單位的。 例如,清代畫竹大家鄭板橋棄官後在揚州以賣畫為生時,他就自定過這樣的賣畫潤格:「大幅六兩,中幅四兩,小幅二兩,條幅對聯一兩,扇子斗方五錢……畫竹多於買竹錢,紙高六尺價三千。」此外在20世紀30年代,年屆70高齡的著名花鳥畫大師齊白石先生在他的畫室中,也曾張貼過如下的一張賣畫潤格:「花卉條幅:2尺10元,3尺15元,4尺20元以上一尺寬;5尺30元,6尺45元,8尺72元以上整紙對開;中堂幅加倍,橫幅不畫。冊頁:8寸內每頁6元,1尺內8元;扇面:寬2尺者10元,1尺5寸內8元
『捌』 我有一個名人提字加蓋印章的扇子價值多少錢
不知道
你這個名人到底是誰啊?不同的名人價位都是不一樣的。扇面的價值要從以下幾點進行判定。
一、從書畫的角度來鑒定其價值。考察一個畫家的書畫扇作品,還是要回到書法、繪畫本身,其他因素都是附加的。收藏書畫扇,應具備一定的書畫鑒定功底。書畫扇面鑒定的主要依據是扇面上書畫的時代風格和書畫家的個人風格,輔助依據是印章、紙絹、題跋、收藏印、著錄、裝潢等,大致與書畫的鑒別相同。
二、從名家效應的角度來鑒別。書畫扇的收藏是成扇收藏中的主流。當代書畫扇中,名家書畫扇自然是最具收藏價值的,如龔文楨先生。龔文楨自幼研習中國傳統工筆花鳥畫,尤為注重寫生,追求嚴謹大方、清麗典雅,他的作品在人才輩出的當代也是頗具獨特風格。
在已逝的當代書畫家中,大名家的成扇可以說是藏家夢寐以求的珍品,價位很高。同時一些中等名家,或像部分畫風精細嚴整的小名家,其作品價格也在以驚人的速度上升,特別是工筆仕女、精細樓閣和大青綠山水等題材的作品。
三,從題材的角度來分析。扇面書畫一般以精到工整為上。因扇子小又執於手中,宜於近觀,一般來說,花鳥常勝於簡單的花卉,較復雜山水加人物勝於疏略山水,設色多勝於水墨,金箋勝於紙本,等等。四、從扇骨的材質來辨別。一般來說,竹類中以棕竹、湘妃竹、梅鹿竹為佳;木類中以雞翅木、紫檀木、烏木為佳;其他還有以象牙、菠蘿漆、玳瑁、白玉和翡翠等材料製作的扇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