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絕花卉
❶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這首詩的意思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的大意為江山沐浴著春光,多麼秀麗,春風送來花草的芳香。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絕句二首》。
原文:
絕句二首
唐代: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譯文:江山如此美麗,春風吹著花花草草都很香。燕子飛在天上很開心,沙灘睡著一堆鴛鴦。
(1)五絕花卉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這組五言絕句是詩人漂泊西南的早期作品,作於廣德二年(764)暮春,時杜甫在四川草堂看到春景美麗,便寫下此詩。
因為詩人把春風、花草及其散發的馨香有機地組織在一起,所以通過聯想,可以有惠風和暢、百花競放、風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臨其境的藝術效果。在明麗闊遠的圖景之上,三、四兩句轉向具體而生動的初春景物描繪。
❷ 遲日江山綠,春風花草香.~~~~~~~~
大詩人杜甫每逢春遊都會詩興大發,留下千古傳誦的詩句。其中有一首《絕句》:「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詩人通過對山河、花草、泥沙、燕子、鴛鴦等自然景物的描寫,向人們展示了一幅春陽高照,鳥語花香,情侶結伴,出門踏青的春遊圖。
看杜甫以詩為畫之作——《絕句》: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理解】:春天暖烘烘的太陽普照大地,山河一片秀麗景象,春風吹送著初放的百花和茵茵芳草發出的芳香。凍土融化,土地濕潤,燕子正繁忙地飛來飛去,銜泥築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溪邊的沙洲上靜睡不動。
詩句一開始,就從大處著筆,描繪出在初春燦爛的陽光照耀下,浣花溪一帶明凈絢麗的春景。第二句詩人進一步以和煦的春風、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來展現明媚的大好春光。第三句詩人選擇初春最常見、也最具特徵的動態景物來勾畫。第四句是勾勒靜態景物。從景物的描寫來看,這一句和第三句動態的飛燕相對照,動靜相間,相映成趣。三、四兩句又以工筆細描銜泥飛燕、靜睡鴛鴦,與一、二兩句粗筆勾畫闊遠明麗的景物相配合,使整個畫面和諧統一,構成一幅色彩鮮明、生意勃發、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圖。
❸ 杜甫絕句,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分析這首詩的畫面美
一、原文
絕句二首(其一)
作者:杜甫 朝代:唐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二、譯文
江山沐浴著春光,多麼秀麗,春風送來花草的芳香。
燕子銜著濕泥忙築巢,暖和的沙子上睡著成雙成對的鴛鴦。
(3)五絕花卉擴展閱讀
一、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
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二、作品鑒賞
這首詩第一句,就從大處著墨,描繪出在初春燦爛陽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帶明凈絢麗的春景,用筆簡潔而色彩濃艷。
第二句詩人進一步以和煦的春風,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濃郁的芳香來展現明媚的大好春光。
第三句詩人選擇初春最常見,也是最具有特徵性的動態景物來勾畫。春暖花開,泥融土濕,秋去春歸的燕子,正繁忙地飛來飛去,銜泥築巢。這生動的描寫,使畫面更加充滿勃勃生機,春意盎然,還有一種動態美。
第四句是勾勒靜態景物。春日沖融,日麗沙暖,鴛鴦也要享受這春天的溫暖,在溪邊的沙洲上靜睡不動。這也和首句緊相照應,因為「遲日」才沙暖,沙暖才引來成雙成對的鴛鴦出水,沐浴在燦爛的陽光中,是那樣悠然自適。
這首五言絕句,意境明麗悠遠,格調清新。全詩對仗工整,但又自然流暢,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麗工緻,渾然無跡,是杜集中別具風格的篇章。
❹ 遲日江山麗,( )花草香。
遲日江山麗
(杜甫·五言)
遲日江山麗,
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
沙暖睡鴛鴦。
【注釋】
遲日:春天日漸長,所以說遲日。
泥融:這里指泥土滋潤。
鴛鴦:一種水鳥,雌雄成對生活在水邊。
《遲日江山麗》賞析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杜甫的這首五絕,四句兩兩相對,平朴如話,因此有人認為跟小孩子對對子沒有什麼區別(參見《鶴林玉露》)。明人王嗣爽在其《杜臆》中予以反駁說:「余曰:上二句兩間(指天地間)莫非生意,下二句見萬物莫不適性。豈不足以感發吾心之真樂乎?」王氏的意見是對的。此詩抓住景物特點寫春色,畫面優美,格調柔和,很能引發讀者的喜春之情。 「遲日」,出自《詩經·七月》:「春日遲遲。」春天光照時間漸長,天氣趨暖,正所謂「天初暖,日初長」(歐陽炯《春光好》)。詩人以「遲日」領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萬物欣欣向榮的特點,並使詩中描寫的物象有機的組合為一體,構成一幅明麗和諧的春色圖。你看:陽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復甦,萬象更新。清風拂面,送來百花的芳香,帶來春草的清馨。河灘上,溪岸邊,冰雪融盡,泥土潮濕而松軟,燕子輕盈地飛來飛去,銜泥築巢,呢呢喃喃。水暖沙溫,美麗多情的鴛鴦相依相偎,恬然靜睡,十分嬌慷可愛。燕子是侯鳥,詩人描寫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徵。前二句的「遲日」、「江山」、「春風」、「花草」組成一幅粗線勾勒的大場景,並在句尾以「麗」、「香」突出詩人強烈的感覺;後二句則是工筆細描的特定畫面,既有燕子翩飛的動態描繪,又有鴛鴦慵睡的靜態寫照。飛燕的繁忙蘊含著春天的勃勃生機,鴛鴦的閑適則透出溫柔的春意,一動一靜,相映成趣。而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陽光下,和諧而優美,確實給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清人陶虞開稱杜甫筆法高妙,能「以詩為畫」(《說杜》),此詩可為印證。但這首五絕之妙並不止於「以詩為畫」,詩人著意傳達的還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如果說春日遲遲、江山秀麗、清風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鴛鴦,都是詩人的視覺、觸覺(風)、嗅覺所感,那麼泥土之「融」、沙礫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覺了。只因為對春天的陽光明麗、惠風和暢、鳥語花香感受至深,詩人無須觸摸就能想像出泥土的松濕和沙礫的溫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體會又加深了對飛燕的輕盈、鴛鴦嬌慵的視覺印象,從而使詩人的整個身心都沉浸於柔美和諧和春意之中。 反復誦讀此詩,你也會有春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覺。此詩的成功不但在於作者善於觀察物象,更在於作者善於體察物情。前人或謂杜甫這首詩「與兒童屬對何異」。無非譏其造語平淡,未在追奇獵怪上下功夫,殊不知,這正是功力老到之處。周紫芝《竹坡詩話》雲:「作詩到平淡處,要似非力所能。」蘇軾也說:「大凡為文……漸老漸熟,乃造平淡。」這兩句話用來評價杜甫這首五絕,至為恰當。
❺ 修水五絕是哪五絕
黃庭堅不在五傑之內。五傑是指下面陳門五傑。
陳寶箴(1831-1900) 派觀善,字相真,號右銘,清道光十一年辛卯 (1831)正月十八日生於今修水桃里竹塅。道光三十年庚戌(1850)入義寧州學讀書,成豐元年辛亥(1851)試中舉人。初在鄉從父辦團練,因率團練協助克復義寧州城有功,成豐皇帝諭以知縣後補,並盡先選用。1860年入京會試未中,一度留京,與四方俊雅之士交往。1862年往安慶謁見兩江總督曾國藩,被尊為上賓,1865年被保薦覲見皇帝,授予候補知府。1875年授辰、靖、永、沅道官職,光緒六年庚辰(1880)改官河北道,十六年庚寅(1890)任湖北按察使,二十年甲午(1894)調直隸布政使,另年秋,升任湖南巡撫,一直到光緒二十四年戊戌(1898)政變。
陳寶箴在湖南巡撫任職期間,積極推行新政,開設時務學堂,辦礦務,出刊《湘學報》,整頓吏治,革除舊習,啟用和向上推薦維新人物譚嗣同、梁啟超等。1898年光緒皇帝宣布變法維新時,他在湖南首先響應,成為全國諸省中之佼佼者。百日維新失敗後被革職,年終攜家屬和夫人靈柩離湘回江西,光緒二十六年庚子(1900)微疾而終,葬新建西山山青 廬,享年70歲。
陳寶箴生有二子二女,長子三立、次子三畏,長女嫁湖南東安席寶田之子席曜衡,次女早殤。
陳三立(1853-1937) 字伯嚴,晚年自號散原,陳寶箴長子,清咸豐三年癸丑九月(1853)生於今修水桃里竹塅。清光緒八年壬午(1882)中舉,十二年丙戌(1886)中進士,授吏部主事考功司行走,因淡於名利,未實際就職,在京城與許多維新志士游學論事,立志革新朝政。其父陳寶箴為湖南巡撫時,佐行新政,與譚嗣同、徐仁鑄、陶菊存合稱「四公子」,變法失敗後革職,從此產生不再問政的消極思想,後遂終身不仕。他是近代著名愛國詩人,「同光體」詩派的主要代表人物。1937年盧溝橋事變,北平、天津相繼淪陷,對日寇的利誘拉攏,概不理睬。同年九月間,寓居北平西城姚家胡同的陳三立氣憤病發,誓不服葯,絕食五日而死,其靈柩厝於北平某寺,1948年落葬於杭州牌坊山。四十年代,國民政府將贛西北重點中學命名為散原中學(即今修水第一中學),以示對陳三立的紀念。陳三立有《散原精舍詩人集》傳世,生有子五:衡恪、隆恪、寅恪、方恪、登恪。
陳衡恪(1876—1923) 字師曾,三立長子,近代著名畫家,與齊白石齊名,又以篆刻、書法、詩文兼長。他最長於山水畫,但其他如花卉、蟲、鳥、人物等,也都有很高造詣。師曾與齊白石、魯迅友誼密切,極受齊白石、魯迅推崇。師曾生平著作有《中國繪畫史》、《中國文人畫研究》、《槐堂詩鈔》、《染倉寶印存》等。1923年8月,師曾病亡,中外藝術界都深表痛惜。北京文藝界在江西會館舉行隆重追悼會,並展出了他的遺作。1925年安葬在杭州西湖牌坊山。黃庭堅紀念館藏有他的書畫作品《梅》、《蘭》、《作畫感成詩》。
陳寅恪(1890—1969) 三立三子,現代著名的史學家,大學教授,曾留學德、瑞、法、美等國。先後在清華大學、廣西大學、成都京燕大學、西南聯合大學等校任教,為清華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之一。新中國成立後,歷任中山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中央文史館副館長、第三屆全國政協常委等職。他通曉英、法、俄、日、德等11國14種文字。其著作舉其大者有9種,《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陶淵明思想與清談之關系》、《歷史研究》、《述晉王導的功業》、《秦婦吟校箋》、《柳如是別傳》、《金明館叢稿》及《塞柳堂集》、《陳寅恪詩存》、《陳寅恪文集》。被史學界稱為「一代宗師」,1969年10月在廣州病逝。
陳封懷(1900—1993) 陳衡恪次子。1922年,就讀於金陵大學農科,1927年,畢業東南大學生物系。1934—1936年,留學在國愛丁堡植物園。歸國後,歷任廬山植物園、華南植物園主任、華南植物研究所所長,是我國植物園創始人之一,為我國的植物園建設事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於1981年當選為第九屆國際植物園協會常務委員。所著《中國植物志·報春花捲》,獲1993年度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
修水縣城建有「五傑廣場」,以紀念陳寶箴、陳三立、陳衡恪、陳寅恪、陳封懷五位地方傑出名人。
❻ 絕句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原文絕句
(杜甫·五言)
遲日江山麗,
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
沙暖睡鴛鴦。 注釋編輯本段遲日:春天日漸長,所以說遲日。語出《詩經·七月》:「 春日遲遲」。歐陽炯《春光好》中有:「天初暖,日初長」。
泥融:這里指泥土滋潤。
鴛鴦:一種水鳥,雌雄成對生活在水邊。 譯文編輯本段春天的陽光和煦溫暖,大自然一片生機勃勃的美麗景象,春風吹來,帶著花草的清香,河灘上冰雪融化,泥土變得潮濕而松軟,引得燕子飛來含泥築巢,溫暖的沙子上還偎依著一雙雙的鴛鴦。 賞析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杜甫的這首五絕,四句兩兩相對,平朴如話,因此有人認為跟小孩子對對子沒有什麼區別(參見《鶴林玉露》)。明人王嗣爽在其《杜臆》中予以反駁說:「余曰:上二句兩間(指天地間)莫非生意,下二句見萬物莫不適性。豈不足以感發吾心之真樂乎?」王氏的意見是對的。此詩抓住景物特點寫春色,畫面優美,格調柔和,很能引發讀者的喜春之情。 「遲日」,出自《詩經·七月》:「春日遲遲。」春天光照時間漸長,天氣趨暖,正所謂「天初暖,日初長」(歐陽炯《春光好》)。詩人以「遲日」領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萬物欣欣向榮的特點,並使詩中描寫的物象有機的組合為一體,構成一幅明麗和諧的春色圖。你看:陽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復甦,萬象更新。清風拂面,送來百花的芳香,帶來春草的清馨。河灘上,溪岸邊,冰雪融盡,泥土潮濕而松軟,燕子輕盈地飛來飛去,銜泥築巢,呢呢喃喃。水暖沙溫,美麗多情的鴛鴦相依相偎,恬然靜睡,十分嬌慷可愛。燕子是侯鳥,詩人描寫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徵。前二句的「遲日」、「江山」、「春風」、「花草」組成一幅粗線勾勒的大場景,並在句尾以「麗」、「香」突出詩人強烈的感覺;後二句則是工筆細描的特定畫面,既有燕子翩飛的動態描繪,又有鴛鴦慵睡的靜態寫照。飛燕的繁忙蘊含著春天的勃勃生機,鴛鴦的閑適則透出溫柔的春意,一動一靜,相映成趣。而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陽光下,和諧而優美,確實給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清人陶虞開稱杜甫筆法高妙,能「以詩為畫」(《說杜》),此詩可為印證。但這首五絕之妙並不止於「以詩為畫」,詩人著意傳達的還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如果說春日遲遲、江山秀麗、清風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鴛鴦,都是詩人的視覺、觸覺(風)、嗅覺所感,那麼泥土之「融」、沙礫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覺了。只因為對春天的陽光明麗、惠風和暢、鳥語花香感受至深,詩人無須觸摸就能想像出泥土的松濕和沙礫的溫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體會又加深了對飛燕的輕盈、鴛鴦嬌慵的視覺印象,從而使詩人的整個身心都沉浸於柔美和諧和春意之中。 反復誦讀此詩,你也會有春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覺。此詩的成功不但在於作者善於觀察物象,更在於作者善於體察物情。前人或謂杜甫這首詩「與兒童屬對何異」。無非譏其造語平淡,未在追奇獵怪上下功夫,殊不知,這正是功力老到之處。周紫芝《竹坡詩話》雲:「作詩到平淡處,要似非力所能。」蘇軾也說:「大凡為文……漸老漸熟,乃造平淡。」這兩句話用來評價杜甫這首五絕,至為恰當。 作者簡介杜甫(公元712--770),唐朝著名詩人,漢族,字子美,世稱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遺等自號少陵野老,生於河南鞏縣(今鄭州鞏義),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乃父杜閑。我國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和世界文化名人,與李白並稱「李杜」,人稱「詩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志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後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范圍。生平詳見《舊唐書》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三吏」、「三別」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傑作。它真實地描寫了特定環境下的縣吏、關吏、老婦、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動、語言,生動地反映了那個時期的社會現實和廣大勞動人民深重的災難和痛苦,展示給人們一幕幕凄慘的人生悲劇。在這些人生苦難的描述中,一方面,詩人對飽受苦難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對官吏給於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惡痛絕;另一方面,他又擁護王朝的平亂戰爭,希望人民忍受苦難,與王朝合作平定叛亂。這種復雜、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面貌的。
❼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是什麼意思
這句詩的意思是:沐浴在春光下的江山顯得格外秀麗,春風送來花草的芳香。
遲日:春天日漸長,所以說遲日。
這句詩出自於唐代詩人杜甫的組詩作品《絕句二首》其一,詩的全文如下: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白話譯文】
江山沐浴著春光,多麼秀麗,春風送來花草的芳香。
燕子銜著濕泥忙著築巢,暖和的沙子上睡著成雙成對的鴛鴦。
(7)五絕花卉擴展閱讀:
《絕句二首》其一是詩人漂泊西南的早期作品,作於廣德二年(764年)暮春。這是一首詠物詩,用自然流暢的語言寫出了一派生意盎然的春色,格調清新,意境明麗悠遠,表達了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愉快心情。
這首詩極生動、自然地描繪出充滿生機的春色之美,反映了杜甫經過漂泊的磨難後,在草堂暫得生活安寧而產生的閑適情懷,也是詩人對初春時節自然界一派生機、欣欣向榮的歡悅情懷的表露。
全詩對仗工整,但又自然流暢,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麗工緻,渾然無跡,是杜詩中別具風格的篇章,是極富詩情畫意的佳作。
❽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是誰的詩句
絕句(2)(唐)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杜甫的這首五絕,四句兩兩相對,平朴如話,因此有人認為跟小孩子對對子沒有什麼區別(參見《鶴林玉露》)。明人王嗣爽在其《杜臆》中予以反駁說:「余曰:上二句兩間(指天地間)莫非生意,下二句見萬物莫不適性。豈不足以感發吾心之真樂乎?」王氏的意見是對的。此詩抓住景物特點寫春色,畫面優美,格調柔和,很能引發讀者的喜春之情。
「遲日」,出自《詩經·七月》:「春日遲遲。」春天光照時間漸長,天氣趨暖,正所謂「天初暖,日初長」(歐陽炯《春光好》)。詩人以「遲日」領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萬物欣欣向榮的特點,並使詩中描寫的物象有機的組合為一體,構成一幅明麗和諧的春色圖。你看:陽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復甦,萬象更新。清風拂面,送來百花的芳香,帶來春草的清馨。河灘上,溪岸邊,冰雪融盡,泥土潮濕而松軟,燕子輕盈地飛來飛去,銜泥築巢,呢呢喃喃。水暖沙溫,美麗多情的鴛鴦相依相偎,恬然靜睡,十分嬌慷可愛。燕子是侯鳥,詩人描寫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徵。前二句的「遲日」、「江山」、「春風」、「花草」組成一幅粗線勾勒的大場景,並在句尾以「麗」、「香」突出詩人強烈的感覺;後二句則是工筆細描的特定畫面,既有燕子翩飛的動態描繪,又有鴛鴦慵睡的靜態寫照。飛燕的繁忙蘊含著春天的勃勃生機,鴛鴦的閑適則透出溫柔的春意,一動一靜,相映成趣。而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陽光下,和諧而優美,確實給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❾ 遲日江山麗 春風花草香
絕句
杜甫
遲日江山麗,
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
沙暖睡鴛鴦。
從寫作技巧來看,這首詩一句一景,既有一二句的粗筆勾勒,又有三四句的工筆細描,既有動態描寫,又有靜態描寫,構成了一幅色彩鮮明,生機勃發的初春景物圖,極富詩情畫意。
【注釋】
遲日:春天日漸長,所以說遲日。
泥融:這里指泥土滋潤。
鴛鴦:一種水鳥,雌雄成對生活在水邊。
【賞析】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杜甫的這首五絕,四句兩兩相對,平朴如話,因此有人認為跟小孩子對對子沒有什麼區別(參見《鶴林玉露》)。明人王嗣爽在其《杜臆》中予以反駁說:「余曰:上二句兩間(指天地間)莫非生意,下二句見萬物莫不適性。豈不足以感發吾心之真樂乎?」王氏的意見是對的。此詩抓住景物特點寫春色,畫面優美,格調柔和,很能引發讀者的喜春之情。 「遲日」,出自《詩經·七月》:「春日遲遲。」春天光照時間漸長,天氣趨暖,正所謂「天初暖,日初長」(歐陽炯《春光好》)。詩人以「遲日」領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萬物欣欣向榮的特點,並使詩中描寫的物象有機的組合為一體,構成一幅明麗和諧的春色圖。你看:陽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復甦,萬象更新。清風拂面,送來百花的芳香,帶來春草的清馨。河灘上,溪岸邊,冰雪融盡,泥土潮濕而松軟,燕子輕盈地飛來飛去,銜泥築巢,呢呢喃喃。水暖沙溫,美麗多情的鴛鴦相依相偎,恬然靜睡,十分嬌慷可愛。燕子是侯鳥,詩人描寫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徵。前二句的「遲日」、「江山」、「春風」、「花草」組成一幅粗線勾勒的大場景,並在句尾以「麗」、「香」突出詩人強烈的感覺;後二句則是工筆細描的特定畫面,既有燕子翩飛的動態描繪,又有鴛鴦慵睡的靜態寫照。飛燕的繁忙蘊含著春天的勃勃生機,鴛鴦的閑適則透出溫柔的春意,一動一靜,相映成趣。而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陽光下,和諧而優美,確實給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清人陶虞開稱杜甫筆法高妙,能「以詩為畫」(《說杜》),此詩可為印證。
但這首五絕之妙並不止於「以詩為畫」,詩人著意傳達的還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如果說春日遲遲、江山秀麗、清風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鴛鴦,都是詩人的視覺、觸覺(風)、嗅覺所感,那麼泥土之「融」、沙礫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覺了。只因為對春天的陽光明麗、惠風和暢、鳥語花香感受至深,詩人無須觸摸就能想像出泥土的松濕和沙礫的溫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體會又加深了對飛燕的輕盈、鴛鴦嬌慵的視覺印象,從而使詩人的整個身心都沉浸於柔美和諧和春意之中。 反復誦讀此詩,你也會有春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覺。此詩的成功不但在於作者善於觀察物象,更在於作者善於體察物情。前人或謂杜甫這首詩「與兒童屬對何異」。無非譏其造語平淡,未在追奇獵怪上下功夫,殊不知,這正是功力老到之處。周紫芝《竹坡詩話》雲:「作詩到平淡處,要似非力所能。」蘇軾也說:「大凡為文……漸老漸熟,乃造平淡。」這兩句話用來評價杜甫這首五絕,至為恰當。
【理解】:春天暖烘烘的太陽普照大地,山河一片秀麗景象,春風吹送著初放的百花和茵茵芳草發出的芳香。凍土融化,土地濕潤,燕子正繁忙地飛來飛去,銜泥築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溪邊的沙洲上靜睡不動。
❿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出自哪裡,是什麼意思
江山沐浴著春光多麼秀麗,春風送來花草的芳香。
1、原文
絕句·遲日江山麗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2、注釋
①遲日:指春天。
②泥融:春日來臨,凍泥融化,又軟又濕。
③鴛鴦:一種漂亮的水鳥,雄鳥與雌鳥常雙雙出沒。
3、譯文
江山沐浴著春光多麼秀麗,春風送來花草的芳香。
燕子銜著濕泥忙築巢,鴛鴦睡在沙上。
4、賞析
明人王嗣爽在其《杜臆》中予以反駁說:「余曰:上二句兩間(指天地間)莫非生意,下二句見萬物莫不適性。豈不足以感發吾心之真樂乎?」王氏的意見是對的。此抓住景物特點寫春色,畫面優美,格調柔和,很能引發讀者的喜春之情。
「遲日」,出自《詩經·七月》:「春日遲遲。」春天光照時間漸長,天氣趨暖,正所謂「天初暖,日初長」(歐陽炯《春光好》)。詩人以「遲日」領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萬物欣欣向榮的特點,並使詩中描寫的物象有機的組合為一體,構成一幅明麗和諧的春色圖。你看:陽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復甦,萬象更新。清風拂面,送來百花的芳香,帶來春草的清馨。河灘上,溪岸邊,冰雪融盡,泥土潮濕而松軟,燕子輕盈地飛來飛去,銜泥築巢,呢呢喃喃。水暖沙溫,美麗多情的鴛鴦相依相偎,恬然靜睡,十分嬌慷可愛。燕子是侯鳥,詩人描寫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徵。前二句的「遲日」、「江山」、「春風」、「花草」組成一幅粗線勾勒的大場景,並在句尾以「麗」、「香」突出詩人強烈的感覺;後二句則是工筆細描的特定畫面,既有燕子翩飛的動態描繪,又有鴛鴦慵睡的靜態寫照。飛燕的繁忙蘊含著春天的勃勃生機,鴛鴦的閑適則透出溫柔的春意,一動一靜,相映成趣。而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陽光下,和諧而優美,確實給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清人陶虞開稱杜甫筆法高妙,能「以詩為畫」(《說杜》),此詩可為印證。但這首五絕之妙並不止於「以詩為畫」,詩人著意傳達的還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如果說春日遲遲、江山秀麗、清風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鴛鴦,都是詩人的視覺、觸覺(風)、嗅覺所感,那麼泥土之「融」、沙礫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覺了。只因為對春天的陽光明麗、惠風和暢、鳥語花香感受至深,詩人無須觸摸就能想像出泥土的松濕和沙礫的溫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體會又加深了對飛燕的輕盈、鴛鴦嬌慵的視覺印象,從而使詩人的整個身心都沉浸於柔美和諧和春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