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菩薩花語
1. 四大菩薩分別保佑什麼
觀音菩薩代表慈悲,保佑救渡活人的;文殊菩薩代表智慧,保佑學習;普賢菩薩代表勇猛、精進,保佑眾生的德行修為;地藏王菩薩代表願力,保佑救渡死人亡魂。
這四大菩薩分別代表了大乘佛法修學的四個科目,缺一不可。這四大菩薩形象,不是為了讓人們頂禮膜拜,不是為了讓人們燒香許願,它是起表法作用的,是給人們做學習的榜樣,幫助人們修行、檢視自我的。
(1)各菩薩花語擴展閱讀:
觀音菩薩早已成究竟覺,佛號「正法明如來」,但是,為了濟度一切眾生,所以倒駕慈航,示現菩薩之身。
《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羅尼經》中說:「觀世音菩薩,不可思議威神之力;已於過去無量劫中,已作佛競,號正法明如來。大悲願力,安樂眾生故,現作菩薩。」而當時釋迦牟尼佛在其座下為苦行弟子,由此亦可見佛法的平等無二。
2. 各大菩薩保佑什麼/各大菩薩保佑什麼
凈空法師---佛菩薩保佑,是教你修因。
有很多人到道場來,以為燒一支香,磕幾個頭,供一點水果,賄賂賄賂,佛菩薩就答應保佑他了,哪有這么便宜事情?
現在在這個世間,在中國、在外國學佛的同修,實在講,著重在修福是占絕大多數。他修福的目的在哪裡?求發財、求陞官、求家裡人平安。心量就那麼小,自私自利,諸位想想能求得到嗎?決定求不到。
假如我是佛菩薩,你這樣來求我,我會拒絕你,你的供養我不會接受的。為什麼?你心量太小了,自私自利,我怎麼能接受?我要接受你的賄賂,保佑你,那我不就變成了貪官污吏?所以這是迷信,這是大錯特錯。諸位要記住,不要說是佛菩薩,凡是正神都不接受賄賂的,你用金錢財物去供養,巴結不上的!妖魔鬼怪他才接受,接受之後,他是不是真的保佑你?他才不保佑你!到你該害病還是害病,該死的時候還是死。邪神總是欺騙人,正神不欺騙人,所以他不接受你的賄賂。
我們眾生希求果報,一定要曉得果報是怎樣形成的,換句話說,一定要知道它的因緣。修因得果,這是佛教給我們的——你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報。財富、智慧、健康長壽是每個人都想求的,想求而不肯種因,哪來的果?佛菩薩保佑,是教你修因。你自己不肯修因,天天拜佛,求佛菩薩保佑你、加持你,如果佛菩薩真的保佑加持你,佛菩薩是接受你的賄賂,那成什麼話,沒這個道理。
我們對於因果要深信,凡是善的果報,我們希望得到,我們一定要修因,才真正會得到利益。如果你不修因,就算你天天拜佛、誦經,天天供養佛菩薩、賄賂佛菩薩,沒有用處!
想求得諸佛菩薩保佑,沒有那麼簡單,你要有他保佑的條件。如果你是發心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這是非保佑不可,為什麼?你很快地就要往生不退成佛了,諸佛歡喜贊嘆,沒有一尊佛不保佑你——你不要求他,他也保佑你,這些統統都是事實。
3. 佛教八大菩薩排名
阿彌陀佛!
大德!應稱「八大菩薩」,而沒有排名
其實大菩薩們的功德是平等的
只是各個大菩薩的願力不同,順應眾生才有所分別
佛教上一般稱八大菩薩,主要為下列2類:
《八大菩薩曼荼羅經》的八大菩薩為:妙吉祥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觀世音菩薩)、金剛手菩薩、虛空藏菩薩、地藏王菩薩、彌勒菩薩、除蓋障菩薩。
《葯師經》: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無盡意菩薩、寶檀華菩薩、葯王菩薩、葯上菩薩。
而依「佛國凈土」分,加上地藏菩薩和彌勒菩薩則為:
一、「西方三聖」
南無 阿彌陀佛
【南無 觀世音菩薩】
【南無 大勢至菩薩】
二、「華嚴三聖」
南無 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 文殊師利菩薩】
【南無 普賢菩薩】
三、「東方三聖」
南無 葯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 日光遍照菩薩】
【南無 月光遍照菩薩】
四、「大願」【南無 地藏菩薩】
五、「未來佛」【南無 彌勒菩薩】
4. 菩薩有幾種/菩薩有幾種
菩薩有很多,但一般來說的是五個大菩薩:
五大菩薩是大慈彌勒菩薩、大智文殊菩薩、大行普賢菩薩、大悲觀世音菩薩、
大願地藏菩薩的總稱。這五大菩薩在中國民眾中的影響是巨大的,它超過了前面所講到的十大弟子。而其中觀世音的影響所及幾乎家喻戶曉,沒有人不知道救苦救難、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名號的,其聲威甚至????超於教主釋迦牟尼之上,幾乎有人的地方,有井水的地方,就知道有一個救苦救難的觀世音;又因為他的大慈大悲,一到中國,就從男身轉變成為了女神,不能不說是十分有趣的一件事。當然在佛教中的作用和地位是無法與釋迦牟尼佛相提並論的,這只是反映了觀世音在民間的影響巨大這一事實。
彌勒菩薩學佛的歷史其實比釋迦牟尼資格要老得多,他出身於有崇高地位身份
的大婆羅門家庭,一生下來,就被相士們傳為將來要當轉輪聖王,因此招致了國王的忌恨。其父預感大禍臨頭,便將他藏在母舅家中。後來讓他見佛聞法,便因此從佛出家了。彌勒出家後,不與小乘比丘為伍,總是和文殊、普賢、觀世音、大勢至等大菩薩共同修道,所以在大乘法會上,彌勒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釋迦牟尼在眾多弟子中,對彌勒總是另眼相看,他選擇彌勒作自己的接班人,予以授記,次當作佛。這招致了其他比丘的異議。修慈心觀而上求佛道,是彌勒思想的一大特色。彌勒從一開始就不吃肉,對一切眾生均不起殺心,不論在什麼情況下,寧願打破骨髓頭腦,也絕不吃眾生的肉。他制定了斷肉戒,規定其弟子不得吃肉。在素食問題上,彌勒菩薩比釋迦牟尼尚勝一籌,所以為大慈。大慈者及於所有眾生。彌勒否定了娑婆世界外境實有,徹底地把所有虛空世界佛土也一筆勾銷。一切染凈因緣均沒有了,顯現諸法的我心,又將安立在何處呢?這種不定一法的精神,只有佛與佛之間才能證知。彌勒是創立瑜伽學派的第一人。傳承彌勒學說的有無著、世親兄弟。
文殊菩薩,又譯為曼殊室利。在大乘佛教里,文殊是諸菩薩上首,常與普賢侍
佛左右,所有的佛弟子,都把文殊當成智慧的化身。常見的文殊像,頂有五髻,表示五智無上無得之相。左手執蓮花,花中安放《般若經》一部,表示般若一塵不染。右手執寶劍,表示大智,能斷除一切無明
煩惱
,喻金剛寶劍,能斬群魔。釋迦牟尼說法四十九年,從華嚴開始,到佛進入涅??,凡是大乘法會,都有文殊參加。為輔助釋迦牟尼佛,宣傳大乘教義,文殊菩薩做出了巨大貢獻。文殊是大乘經的發起和組織者。文殊教育青年不要像舍利弗等人那樣整天坐在大樹下面,要學習佛陀至高無上的精神,修集善根,勤習六波羅蜜,而永不滿足。他引導六千青年比丘,從事利他的普賢行,向印度南部宣傳大乘佛教。文殊又是大乘空義的奠基人,他的大乘空義特點是不著空不執有的不二法門。不二與無二含義相同,是離空有二邊的意思。文殊的這一思想集中反映在《維摩經》《思益梵天所問經》裡面,為後來龍樹及中國佛教各宗所遵循的重要原則。
普賢與文殊為大乘釋迦牟尼的兩位脅侍(輔助佛教化傳道的菩薩),普賢侍右,主持定德門;文殊侍左,主持智德門。表示如來教法是行(實踐)和解(理解)並進,定(禪定)慧(智慧)雙修。普賢主要在對佛以及眾生的禮敬、修行、護持等儀式上面盡心盡力,為行為舉止上奉持佛法的代表。
觀世音菩薩修行的是大悲行解脫法門。大悲是觀世音菩薩特別的德行,所以被稱為大悲觀世音。觀世音在中國又稱作觀音,是因為避李世民的諱,將名字中間的「世」隱去,而變成觀音的。觀世音以大悲心觀照世間眾生,而現身說法,大悲救苦,成就了與佛平等的功德。怎樣修學大悲行解脫法門?主要是平等視一切眾生,想其所想,急其所急,時時刻刻以拔除眾生的痛苦為己任。怎樣產生平等的心?從根本上說,一切有心識的動物,都是業障深重的苦惱眾生,無始以來就與自己都有過親密的關系,若能常常作這樣的想法,平等心和大悲心也就會自然產生。觀世音菩薩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悲智雙修。只有建立在大智基礎上的大悲才能感應三界所有眾生。觀世音菩薩做到了悲智雙修,處處利濟他人,拔除眾生痛苦,因此獲得了眾生的尊重和愛戴。觀世音又擅長陀羅尼法門,為密教中具有極重要地位的菩薩。
地藏王菩薩為大願菩薩,他發下極大誓願:「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他的最大特點是:哪裡最艱苦,就到哪裡去。在一般人心目中,最艱苦的地方是地獄,因此地藏菩薩工作的對象便是在地獄里度化犯極重罪的眾生,即使有人惡貫滿盈,但只要改惡從善,至心誦念地藏菩薩名號,也就可以解除一切苦厄,而得度脫。地藏菩薩不像其他弟子現在家相,如觀音菩薩現白衣大士相,或天人相,文殊菩薩現童子相等,他現的是出家的形相,身披袈裟,覆蓋右肩,左手執蓮花,右手施無畏,坐蓮花台上。地藏菩薩繼承了佛陀真正的精神,他用出家的僧相出現在人間,使大家見聞熏習,達到身心清凈,為人們指出了一條遠離罪惡、解脫苦難的途徑。地藏菩薩的大願,是令一切眾生都成佛道,然後自己才成佛,然而眾生無盡,地獄也難以度盡,這樣就成為了不成佛道的大悲菩薩。然而那種一心普度眾生、先人後己的精神所顯示出的偉大力量是為世間所罕見的,因此自然具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
5. 各個菩薩保佑什麼
如印度「佛經」沒有「保右」二個字,因為佛的左文右武,保到左邊更大,也沒有「佛經」說右邊的菩薩是升天的,左邊的菩薩是下地獄、死的。但是耶穌釘十字架時,左邊右邊有二名強盜一同釘在十字架上,當時右邊強盜認識耶穌是救罪人的神,並求耶穌得國降臨時紀念他。耶穌當場就回答說:「今日你就要和我到樂園里了。」左邊強盜因不認識耶穌,所以是下地獄、死的。從此基督教就有一句「真主保佑」!傳到今天。
6. 各個菩薩的代表
觀世音菩薩 代表 慈悲
觀自在菩薩 代表 智慧
圓通大士 代表 圓滿
普門大士 代表 通達
文殊菩薩 代表 智慧
普賢菩薩 代表普遍賢善
地藏菩薩 代表了圓滿孝道的精神
7. 所有佛和菩薩的介紹。
佛,是佛教中最受尊敬、最高級和最受敬拜的對象,主要的共有十五佛;但有的佛廣受敬拜,有的佛卻遭冷落。十五佛中,僅釋迦牟尼佛,曾在印度有過做人的歷史,後被神化,成了上帝一般。其它的十四佛,都無歷史根據。因為佛教特別注重「人修道、人開悟,人成佛」的三個「人」的修行佛道過程,所以任何佛、菩薩如沒有在這世界做過人、修過道的歷史,便只能把他看成是一種想像中的崇拜對象罷了。但佛教卻另編出一套神話,說某佛在無量劫前如何發心修道而成佛,但都無歷史根據,不足無信。
十五佛的名稱稱是:釋迦牟尼佛、大日如來、盧遮那佛、阿彌陀佛、葯師如來、寶生如來、不空成就如來、開敷華王如來、天鼓雷音如來、寶幢如來、一字金輪佛頂、佛眼佛母尊、多寶如來、定光如來。「如來」,梵文是Tathagata意為「如實地到達」、「宣示如實之理者」、「如實的覺者」、「如實的教師」。「如」,如實(Tatha),「來」,到達(gata)。此「如來」為釋迦的十個稱號之一,以後,「如來」也被用別的佛上。 除以上主佛十五尊外,另又有「三千佛」的說法。根據「過去庄嚴劫千佛名經」、「現在賢劫千名經」、「未來星宿千佛名經」等所載,在過去、現在及未來三世,佛名多至三千。其中且有什麼「南無電燈光佛」、「南無光游戲佛」之類的,真是無奇不有。再根據「賢劫經第八嘆古品」,當喻星宿劫時,有八萬佛出現,重清凈劫時,有八萬四千佛出世。在佛教中既然大家都是佛,所以「佛」也就顯得不希奇了。南傳小乘佛教泰國,只尊釋迦牟尼佛一位,保持了大乘佛教發生前的遺風,泰國的幾個大寺院,只供奉釋迦一佛,小乘佛教不信釋迦佛以外的佛及菩薩。
菩薩,又作菩提薩陲,梵文 Bodhisattva,意為「覺有情」,Bodhi(覺,菩提),Sattva(有情,眾生)。根據梵文原意,凡是修行大乘佛教的佛教徒,就都是Bodhisattva;佛教勸人發菩提心,就是發菩薩心。我國已故太虛法師說:「凡發菩提心學佛者,都可以叫做菩薩。」所以,「菩薩」原是佛教中一個極普通的稱呼,既適用於僧尼,也適用於在家學佛的居士們 。 佛教把全宇宙的靈界與佛界劃入「十界」之中,地獄界、餓鬼界、畜生界、阿修羅界、人間界、天上界,以上稱為「六迷界」。聲聞界、緣覺界、菩薩界、佛界,以上為「四悟界」。即是說,佛是最高,菩薩次之。據說菩薩(修道人)修行共有五十二位,漸次上進。從四十一位至五十位,稱作「十地」,以上便是「等覺」、「妙覺」位、最後一個便是「佛」位。 修行佛教的佛教徒便是菩薩的思想,以後也逐漸起了變化,予以神化,最後竟產生了許多非人的、想像中的天上菩薩出來了。這些在天上宇宙間菩薩,有男有女,據說能賜人幸福與快樂。但我們從宗教學的立場來看,與其稱他(她)們為菩薩,毋寧說這是佛教中的一種變相多神多靈崇拜,與原始佛教的無神論,不知已相距多少個十萬八千里了。
菩薩部中較重要的菩薩有:聖觀音、千手觀音、十一面觀音、如意輪觀、不空絹觀音、馬頭觀音、准提觀音、三十三體觀音、葉衣觀音、大白衣觀音、彌勒菩薩、普賢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菩薩、地藏菩薩、葯上菩薩、葯王菩薩、日光菩薩、月光菩薩、虛空藏菩薩、普賢延命菩薩、五大虛空藏菩薩、大隨求菩薩。另又有廿五菩薩的說法,自觀世音菩薩至無邊身菩薩,共廿五尊。據說他們都是保護那些念阿彌陀佛名號的菩薩。另有已死去的印度名佛教徒馬鳴、龍樹、世親三人,也都被稱為菩薩。以上的許多菩薩都受佛教徒敬拜。 除以上的佛、菩薩外,佛教中尚有鬼神的「明王部」的神明:不動明王、降三世明王、孔雀明王、馬頭明王、大元帥明王……等三十四尊。另有「天部」鬼神:昆沙門天、廣目天、梵天、吉祥天、阿修羅王、大黑天、日天、月天、寶藏天女……等三十四尊另又有「眷屬部」神將:葯師十二神將、般若守護十六善神、普賢十羅剎女、十六羅……等九十八尊。以上的許多鬼神,各有專司,或為佛教的護法,或賜人福樂,或服侍於天界等不一,他(她)們有的廣受佛教徒敬拜。單是以上五部的佛、菩薩、神、鬼等的數目,便多至兩百尊左右。
建議你到學佛網這樣的網站學習一下,因為實在太多的佛了,介紹不完,希望能幫助你。這是網址 http://www.xuefo.net/
8. 佛教八大菩薩各自代表著什麼
有點亂。佛菩薩在大殿中供奉時,總是一主兩伴。比如,西方三聖,阿彌陀佛為主,表覺行圓滿;觀音菩薩錶行圓滿;大勢至菩薩表智圓滿。東方葯師琉璃光如來為主,表覺行圓滿;日光菩薩錶行圓滿;月光菩薩表智圓滿;華嚴三聖中,毗盧遮那如來是主,表覺行圓滿;普賢菩薩錶行圓滿;文殊菩薩表智圓滿。釋迦牟尼佛祖是主,表覺行圓滿;大迦葉尊者是行圓滿;阿難尊者表智圓滿。這是共性。佛教更重行持,所以錶行的菩薩往往更出名。地藏菩薩表示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彌勒菩薩代表知足常樂、大肚能容。阿彌陀佛。
9. 各種觀音菩薩的寓意
我們供觀音菩薩,觀音菩薩代表什麼意思?代表循聲救苦、大慈大悲。把這個意思講清楚。哪個地方眾生有難,菩薩就到那個地方去救度眾生。難從哪裡來的?難從迷惑顛倒、無知、愚痴來的。化解災難,化解災難要覺悟、要有智慧,災難就沒有了。所以觀世音菩薩用什麼來救苦救難呢?用教人慈悲。你看今天這個世界上災難很多,各處傳來的信息怎麼樣化解呢?就一個「愛」,你看那不就是觀音菩薩嘛!大慈大悲就是大愛,人人都把大愛發出來,愛眾生勝過愛自己,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這就是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不是坐在、供在廟里那個,是自己;把觀世音菩薩落實在自己心裡、落實在自己行為上,自己就是觀世音菩薩,自己就是釋迦牟尼佛。這個得搞清楚、搞明白,你才曉得佛教里頭一絲毫迷信都沒有,所供奉的這些像,菩薩像、佛像、羅漢像全是表法的,全是在那裡教學。你要看到,要起作用;看到就是提醒自己,我的愛心在哪裡,我的慈悲在哪裡。用這些方法開發我們自性的智慧德能,用我們智慧德能為一切眾生服務。毛主席講過一句話,「全心全力為人民服務」。在佛呢,換兩個字,「全心全力為眾生服務」。佛服務的范圍比毛主席大,毛主席只是人,眾生不包括在里頭。為一切眾生服務,眾生包括人;人不包括眾生。所以普渡眾生,這是佛法的精神。
觀,是能觀之智,即一心三觀是也。
世音,是所觀之境,即一境三諦是也。
世,謂世間出世間,指十界依正二報。謂世間六凡,以同居土為依報,以胎卵濕化四生為正報,指三界諸天,四洲雜類,咸不外於四生也。出世四聖,二乘聖人,以有餘土為依報,以阿羅漢辟支佛為正報。菩薩聖人,以實報土為依報,以別圓地上住上大士為正報。別教地前,圓教住前,皆有餘土為依止故。
音,謂無論依正二報所有音聲,皆得為所觀境也。凡音本屬於耳根所聞,今不曰聞,而曰觀者,須知大士,過去古佛,號正法明如來,以誓願宏深,悲心不息,倒駕慈航,□垂九界,眾生不盡,大士悲願亦無盡也。若講大士因地修證,請讀楞嚴經,大士自陳所修圓通,未嘗不從聞根而入。所謂初於聞中,入流亡所,即是初步下手功夫也。所言入流者,不入乎聲塵,而入乎聖流,即於自性相依,外亡其所矣。且夫聲塵之感,必有其所,今雖亡所,而未得寂。當聲動時,見有動相,而欲亡之。當聲靜時,見有靜相,而欲趨之,二相歷然,故未得寂。而言所入既寂者,若果能到寂然之境,則動者自動,吾不知其動也,動相自何而生?
靜者自靜,吾不知其靜也,靜相自何而生?故曰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夫動靜二相,固是所聞之境,二相不生,瞭然明白,仍是能聞之根。亡所聞易,亡能聞難。而言如是漸增者,謂如上返聞功夫,逐漸增進,精修不已,既亡其所,復亡其能,則能聞與所聞俱盡。是所聞者,聲塵也,自亡所,而漸至於所聞盡,更無可聞者,則聲塵泯矣。能聞者,聞根也。自入流,而漸至於能聞盡,更無能聞者,則聞根亦泯矣。故曰聞所聞盡。夫根塵俱泯,歸於盡地,有盡相可得,即是住空。若住於空,雖得所覺空,未得能覺空也。而言盡聞不住者,謂今則外盡其塵,內盡其根,如是盡聞,亦不住著,則不但所覺空,而能覺亦空矣。
故曰覺所覺空。是所覺空者,即證人無我也。能覺空者,即證法無我也。證人無我易,證法無我難。必以大乘真空觀而空之,然後能覺可空也。而言空覺極圓者,夫有空而空乎覺,而空不得圓。有覺而覺乎空,而覺不得圓。今以空空覺,並亡其為空,以覺覺空,並亡其為覺,故謂之圓矣。猶未極也,極之,覺即是空,求覺相不可得,空即是覺,求空相不可得,則覺而無覺,空而無空,故為圓之極也。而言空所空滅者,唯覺極圓,無覺相可得,則所空滅,唯空極圓,無空相可得,則能空亦滅矣。又言生滅既滅者,夫所空滅者,法空也。能空滅者,空空也。俱空不生,然後可謂之生滅既滅也。
而言寂滅現前者,然則有聲在,則聲生聲滅。有聞在,則聞生聞滅。有覺在,則覺生覺滅。有空在,則空生空滅。皆未離乎生滅也。今先證人空,繼證法空,後證空空。凡屬生滅者,皆已滅盡,則本來不生不滅之一真如性,乃得現前矣。夫一真如性,所以不得現前者,皆為生滅幻法之所蓋覆。
今既纖毫盪盡,真體呈露,本自寂然,本無可滅,非有以滅之而後謂之寂滅也。到此故鄉田地,求其不現前,亦不可得矣,故曰寂滅現前。此一真如寂滅之性,既得現前,一現前,一切現前,則在在處處,無不現前。如是則不必離聲,而聲自寂滅也。不必離聞,而聞自寂滅也。不必離覺,而覺自寂滅也。不必離空,而空自寂滅也。若爾,無往而不寂滅矣。經雲:「諸妄消亡,不真何待」。即此之謂也。
寂滅者,乃自在之異名詞,此大士自受用三昧。以證此自受用三昧,故能隨處得大自在,施諸無畏。或稱觀自在者,即寂滅現前,忽然超越意也。若僅得寂滅現前,未得忽然超越,猶是中道法愛,可謂貼體衣衫,仍是法身微障。大士爾時,造到寂滅現前;了無寂滅細相當情,即能忽然超越,發起慈悲妙用。所以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下合六道一切眾生之心,與諸眾生同一悲仰,故得行菩薩道,普門示現也。
言菩薩者,梵語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若以通途而講,須約三義:一者,自利義,以其證到自受用三昧,在三昧中,乃見自心朗然大覺,如佛無二,故稱為覺。以其無明未盡,有時出三昧後,猶有微細生滅,識情流動,乃稱為有情也。二者利他義,謂其自己所證之道,而能覺悟有情眾生,俾彼同證斯道,即所謂以斯道覺斯民者是也。三者自他兼利義,謂上求佛道為自利,故稱為覺,下化眾生為利他,故稱有情,此通途意也。若對於大士而言,菩薩上,宜加摩訶薩,華言大道心成就眾生。
謂大士運稱性之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以性體豎窮三際,橫□十方。是故稱性所發之慈悲妙用,亦橫□十方。故盡虛空,□法界,無一處不是大士所化之境,無一眾生,不是大士所度之眾生也。亦豎窮三際,故從無量劫以來,直至盡未來際,皆大士度生之時,所謂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大士之慈悲妙用方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大士之悲願終無有盡時矣。
南無觀世音菩薩!
10. 菩薩各代表什麼
老法師---大乘在中國是以四大菩薩表法,這個常識要知道!
地藏表什麼?孝親尊師,從這開始。沒有孝親尊師,他進不了大乘的門。
普陀山的觀世音菩薩。表什麼?大慈大悲。文殊師利菩薩(五台山),代表圓滿的智慧。慈悲如果沒有智慧會出麻煩。最後得落實,就要真干,普賢菩薩(峨眉山)代表。
大乘在中國是以四大菩薩表法,這個常識要知道,有人問,要把它講清楚。四大名山,四大菩薩,要從九華山的地藏開始。
地藏表什麼?孝親尊師,從這開始。沒有孝親尊師,他進不了大乘的門。大乘的門的條件,你看凈業三福里頭講的四句話,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個人才能入大乘,沒有這個條件,入不了大乘。
入大乘之後,第二位菩薩表法,普陀山的觀世音菩薩。表什麼?大慈大悲,以上還要加一句,XXX所說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佛菩薩比他那個范圍大,他只是為人民,佛菩薩為眾生,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救苦救難,大慈大悲。
第三位文殊師利菩薩(五台山),代表圓滿的智慧。慈悲如果沒有智慧會出麻煩。古德常說佛法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但是又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那什麼原因?沒智慧。沒有智慧,慈悲里頭就有麻煩,方便就墮落了,所以要有智慧。有智慧的慈悲是佛菩薩的慈悲,沒有智慧的慈悲是凡夫情識裡面的慈悲,不一樣。
你看,慈悲是行門,觀音菩薩表的,文殊菩薩的智慧是解門,行解相應,行解不二。最後得落實,就要真干,普賢菩薩(峨眉山)代表。把地藏的孝親尊師,觀音的大慈大悲,文殊的大智慧,統統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這叫大乘。如果沒有普賢菩薩的真干,大乘就落空,變成玄學了,只有說,沒有行。說得天花亂墜,完全沒有做到,這種流弊全世界到處都看得到,會說不會行。這四大菩薩,大乘的四根柱子,佛門弟子不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