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普花卉
A. 徐悲鴻怎樣立志學畫的
徐悲鴻,是兼采中西藝術之長的現代繪畫大師,美術教育家。徐悲鴻出身農村,家境清貧。父親徐達章是個村塾教師,擅長花鳥,人物畫。徐悲鴻4歲開始在家塾中讀書,耳濡目染,自幼對繪畫發生興趣。9歲隨父學畫,10歲已能作父親的助手。農忙時,兼做耕作,貧苦的勞動生活,使他從小養成了勤勞,簡朴的作風和誠實正直的性格。他13歲時遇上大荒之年,隨父走江湖,依靠鬻字賣畫為生。17歲時,父親染上重病,家境每況愈下。八口之家的生活重擔,從此落到徐悲鴻的肩上。他在小學,中學任圖畫教師,也到上海等地靠賣畫為生。19歲時父親去世,家境愈加貧困。
1915年徐悲鴻再次赴滬,在友人幫助下,在「暇余總會」(當時的賭場)一隅借住,刻苦創作,同時到夜校學習法文。他畫了一匹馬,寄給審美書館館長高劍父。其弟高奇峰十分贊賞他的畫藝。這時,徐悲鴻雖考取了震旦大學,但無錢進學,幸好得到高奇峰的資助。後又結識了康有為,得有機會觀摩康所收藏的碑帖。並在藝術觀上也受到康有為的影響。1917年徐悲鴻赴日本東京研究美術,秋返北京,應蔡元培之邀任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並結識陳師曾。1919年赴法留學。在著名畫家達仰的畫室學習素描,1921年去德國,就學於畫家康普的畫室,次年歸巴黎。1925年經新加坡回國。第二年春,他再去巴黎,又赴比利時布魯塞爾臨畫,游歷瑞士,義大利。
1927年回國後,歷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上海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等職。1933年攜中國近代繪畫作品赴法、德、比利時、義大利及蘇聯展覽。抗戰時期,將自己作品帶到南洋,印度等東南亞地區展覽,並將全部收入捐獻給祖國難民。
解放前夕,國民黨政府派飛機接徐悲鴻和一批著名教授去南京,遭到徐悲鴻拒絕。解放後他被邀請為中國出席世界和平大會的代表,並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並當選為全國文聯常務委員,全國政協代表和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1952 年在病中,將自己一生創作和全部珍藏作品捐獻國家。1953年病逝,只活了59歲。 國家為這位偉大的藝術家在北京建立了徐悲鴻紀念館,保存了他的一千餘件作品。他一生創作作品達數千件,培養和發現了一大批優秀的美術人才。
徐悲鴻擅長中國畫,油畫,尤精素描。他的畫作滿含激情,技巧極高。著名油畫有《溪我後》,《田橫五百士》,國畫有《九方皋》,《愚公移山》,《會師東京》等。最能反映徐悲鴻個性,表達他思想感情的莫過於他寫馬的畫卷。他對馬的肌肉,骨骼以及神情動態,作過長期的觀察研究,畫了數以千計的速寫。所以他畫的馬圖筆墨酣暢,奔放處不狂狷,精微處不瑣屑,筋強骨壯,氣勢磅礴,形神俱足。另有一些人物,獅,貓等題材作品,也是質優量大。他的繪畫創作堅持「師法造化,尋求真理」的原則。
B. 了解徐悲鴻
徐悲鴻
1895年7月19日,徐悲鴻出生於中國南方的江蘇省宜興縣屺亭橋鎮,在煙波浩渺的太湖之西15公里。
徐悲鴻:(1895-1953)現代繪畫藝術大師,江蘇宜興人。四歲入塾,從父習畫。年甫弱冠,東渡日本,翌年赴法,師事達仰,繼入徐梁學院及巴黎國立美術學校 1921年游學德,1927年歸國,任中大藝術教授。1933年在巴黎畫展,法政府選購十二幅,辟專室陳列。旋赴歐,在德、意及蘇聯舉行畫展。抗戰後,屢在國內廣州、長沙以及香港、印度、星洲等各地為救濟祖國難民,舉辦畫展。歷任北京大學、桂林美術學院教授。後,任北平藝專校長。解放後,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在繪畫創作上,反對形式主義,堅持寫實作風,主張「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末足者增之,西方繪畫可采入者融之。」繼承我國繪畫優秀傳統,吸取西畫之長,創造自己獨特風格。長於國畫、油畫、尤擅素描。造詣極深,善於傳神。著名油畫《我後》、《田橫五百士》國畫有、《九方皋》、《愚公移山》、《會師東京》等,最為所重。畫馬為世所稱,筆力雄健,氣魄恢宏,布避設色,均有新意。。 1952年病中,曾將自己一生創作和全部珍藏,捐獻國家。平生積極從事美術教育事業,為中國美術事業發展,鞠躬盡瘁,培育不了少優秀人才。。1953年卒於北京。年僅五十九歲,就其寓所改建徐悲鴻紀念館。其代表作《奔馬圖》,最為人所喜愛。間作花鳥及貓,亦別具風格,情趣盎然。著有《普呂動》、《初倫傑作》、《悲鴻素描集》、《悲鴻油畫集》、《悲鴻彩墨畫集》等行世。
太湖之濱是中國歷代才子、詩人、畫家薈萃之地,它不僅山水明訓,更有勤勞勇敢的人了和悠久光榮的文化傳統。相傳春秋時范蠡曾攜西施在宜興隱居,以制紫砂陶為生,被稱作紫砂的祖師陶朱公,至今宜興有個中國陶都之美譽。宜興還有古跡"蛟橋",是晉朝周處為民除害的斬蛟之地。徐悲鴻的父親達章公就是位正直不阿的畫家,他精詩文、書法、篆刻,尤擅繪畫,在山水、人物、花鳥上均有很深的造詣。他不慕功名,小求聞達,曾刻了許多圖章,以明心志,如"半耕半讀半漁樵"、"讀書聲里是吾家"、"閑來寫幅丹青賣,不用人間造孽錢"、"兒女心腸、英雄肝膽……"他對藝術的熱愛和追求以及做人的高尚品德使徐悲鴻受到很深的影響,並使他走上了繪畫之路。
徐悲鴻6歲開始跟父親讀書,10歲隨父親乘舟赴溧陽時,便有"春水綠彌漫,春山秀色含,一帆風信好,舟過萬重巒"的詩句,以即景成詩的藝術才華聞名鄉里。他9歲讀完《四書》、《左傳》後,便開始隨父親學畫,每日臨摹一幅吳友如的界畫、人物。吳友如是清代末年最大的插圖畫家,能在尺幅之中描繪亭台樓閣、蟲魚鳥獸、奇花異草,以至千軍萬馬。徐悲鴻每次隨父親進城時,必至畫店觀賞石濤、八人及任伯年等人之作,回家後憑記憶默寫。在父親的殷勤教導和勇於創新的前輩畫家熏陶下,他打下了中國繪畫的堅實基礎。在寂寞的、缺少玩具的少年時代,徐悲鴻悄悄地愛上了周圍的許多動物,並且仔細觀察和描繪它們,如溫順的牛、賓士的馬、嘎嘎鳴叫的白鵝、浮游於水面的群鴨、倦卧在牆角或成於樹上的花描……都一一出現在他的筆下,宛然如生。
13歲時,家鄉大水,達章公便攜徐悲鴻金外地煤生。為人畫人物、山水、花卉、動物,刻圖章,寫春聯。那時只有城裡人像攝影,所以他們經常為人畫肖像。這劉少年的徐悲鴻來說,足一種極嚴格的考驗,對他日後在人物畫方向的卓越成就有重大影響。當然,這種賣藝的生涯不只是對他藝術功力的磨練,也使他更多地接觸下層社會和勞苦大眾,激發他憂國憂民的感情,他在當時的畫上常署名"神州少年"、"江南貧俠",表達了他胸懷大志。
少年時代的徐悲鴻已在摸索創造新的繪畫風格,當時的強盜牌香煙盒中附有動物畫片,悲鴻很愛搜集,又見到各種動物標本,便對標本進行嚴格認真的寫生。一些西方藝術大師的作品復製品更使他萌發了到歐洲去學習美術的朦朧願望,然而冷酷的現實去橫亘在他面前,流浪的生涯使父親染上重病,他們不得不返回故鄉。
17歲的徐悲鴻成為宜興知名的畫家,在宜興女子師范、彭城中學、始齊小學三校教授美術。19歲時父親病逝,悲鴻含著深沉的哀痛埋葬了父親後,決定去上海尋找半工半讀的機會。宜興初級師范的語文教師張祖芬送別他時,殷勤地勉勵說:"你年輕聰敏,又刻苦努力,前途未可限量。我希望你記住一句話:'人不可有傲氣,但不能無傲骨',我沒有什麼東西可送你,就以這句嘉話為贈吧!徐悲鴻從心底湧起無限感激,並終身銘記著這句嘉言,將它們作為座右銘。直到他生命的晚年,他仍帶著溫情對我說:"張祖芬先生可稱我的第一位知己呵!
1914年,徐悲鴻來到上海,一位在中國公學擔任教授的同鄉徐子明曾將悲鴻的畫推薦給夏日。大學校長,很受贊賞,並得到安排工作的許諾。當徐子明陪同徐悲鴻來到校長面前時,校長十分詫異,用耳語對徐平明說:"他年輕得像個孩子,如何能工作呢?"徐子明熱烈地爭辯說:"只要他有才藝,你何必計較他的年齡呀!"後來,徐悲鴻幾次寫信給復旦大學校長,都得不到迴音;於是,徐悲鴻流落在上海。正在彷徨無計時,徐子明介紹他去找《小說月報》惲編輯惲鐵樵。徐悲鴻挾了自己的畫和徐子明的信去見懷鐵樵,很受青睬,並應允為徐悲鴻在商務印書館謀一個畫插圖的小職,囑徐悲鴻過幾天去聽迴音。
這時,已是秋雨綿綿的季節,徐悲鴻沒有雨傘,冒雨去探聽迴音。惲鐵樵先生愉快地說:"事情成功了!你不久便可搬到商務印書館住。"種溫暖的感覺涌到徐悲鴻寒冷的身上。他立即趕回旅店,給母親以及故鄉的朋友寫信說他已找到了工l作。信剛徐悲鴻在創作剛發出,忽然響起急促的叩門聲。惲鐵樵站在門前,手裡拿了一個紙包,神色倉惶的說:"事情絕望了!"徐悲鴻急忙拆開紙包,只見裡面除了自己的畫以外,還有一個批件:"徐悲鴻的畫不合用。"徐悲鴻覺得心猛然裂開了,血不斷地湧出來。
一種難以遏制的痛苦和失望強烈地攫住他,他狂奔到黃浦江邊,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混濁而奔騰的汗水洶涌地沖擊著江岸,輪船的汽笛尖銳地吼叫著。徐悲鴻解開衣襟,讓無情的風剛打入他年輕的胸脯上。當一陣寒冷的顫栗從腳跟慢慢傳遞到全身時,他才清醒地對自己說:"一個人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而能自拔,才不算懦弱呵!"
徐悲鴻回到了故鄉,送走了第一個沒有父親的憂郁的除夕。鎮上的一位民間醫生用深厚的同情慰勉了他,並贈他一筆小款。於是,徐悲鴻再一次來到上海,但仍找不到工作。一個偶然的機會,上海富商黃震之看到徐悲鴻的作品,十分贊賞他的天才和同情他的遭遇,慷慨的為他提供住宿。但不久,黃震之不幸破產產,徐悲鴻又無所依靠。當時著名嶺南派畫家高劍父、高奇峰兄弟在上海開設審美書館,徐悲鴻便畫了一幅馬寄去,大受贊賞。回信說:"雖古之韓干,無以過也!"並請徐悲鴻再畫4幅仕女圖。這時,徐悲鴻身上只剩下5個銅版,而4幅仕女圖要一星期才能畫完。徐悲鴻僅能每天以一個銅版買一團糍飯充飢。第六天和第七天便整日不食。當他終於挾著4幅仕女圖送往審美館時,街上正下著大雪,而高氏兄弟不在,徐悲鴻只好將畫交給看門人收下,因飢餓難忍,不得不脫下身上單薄的衣服去當掉。
徐悲鴻在創作
嚴寒漸漸消退時,徐悲鴻看到震旦大學的招生廣告,去報名投考,被錄取了。然而入學須交的學費,他只好靦顏去向一位並非富有的同鄉阮翟光告貸,阮翟光熱情地接待和幫助了他。於是徐悲鴻入學了,除攻讀法文外,仍繼續作畫。一天,他從報紙上看到哈同花園附設的明智大學徵求倉頡的畫像,便根據古書敘述,畫了一幅倉頡像應征,想得到一點稿酬,解決生活困難。幾天後,明智大學派車來接他,盛贊他的作品,並請他去教授學術。徐悲鴻說明自己尚在求學,須待學期結束。
暑假來臨時,徐悲鴻攜帶畫具,去到明智大學。當時明智大學經常 邀請一些學者名流講學。徐悲鴻因此結識了著名學者康有為、王國維等人。康有為發現徐悲鴻為藝苑奇才,請他為自己和亡妻以及朋友們畫了像,並將自己的全部收藏供徐悲鴻盡情觀覽。徐悲鴻在康有為的指導下,遍臨石碑,書藝得以精進,品味高深,逐漸形成了他那雄奇而瀟灑的個人風格。
徐悲鴻拿到明智大學給的筆稿酬,決定去日本研究美術。1917年5月,徐悲鴻抵東京,整天尋覓藏畫的處所觀覽。感到日本一些畫家已不囿於陳法,漸漸脫去積習,能仔細觀察和描繪大自然,達到精深美妙的境界,這使徐悲鴻更堅定了融會中外技法的意願。他在日本還結以著名藝術家中村不折,看到他收藏的許多中中國古代碑帖和日本繪畫精品。中村不折還托徐悲鴻將《廣藝舟雙輯》的日文本帶給康有為。
1917年12月,徐悲鴻來到北京,開始以他那生氣勃勃、富有民族風格的繪畫在中國地壇顯露頭角,被北京大學聘為畫法研究會導師。他在故宮看到大量優秀的中國古代繪畫,從中汲取廣豐富的營養。當時北京的知識界很活躍,《新青年》、《每周評論》等刊物對封建思想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傳播了民主主義的思想和文化,徐悲鴻也受到了深刻的影響,使他站住了新文化運動的前列,成為中國畫家中最堅決的革新者。他在北京大學的《繪學雜志》第一期上以《中國畫改良論》為題,對中國畫中的保守勢力進行猛烈的抨擊,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畫學之頹敗,至今日已極矣。凡世界文明,理無奶化。獨中國畫之在今日,比二十年前退五十步,三百年前退五百步,千年前八百步。民族之不振,可慨也夫。"他認為中國畫頹敗的原因是:"曰守舊,曰惟失其學術獨立之地位。"他慨嘆寫道:"要之以視千年前先民不逮者,實為奇恥大辱。"在如何進行革新的問題上,他明確地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繪畫采入者融之。"由於博增湘和蔡無培的幫助,徐悲鴻終於獲得去法國留學的公費。1919年3月徐悲鴻懷著向西人學習科學和民主,以復興中國美術為己任的決心,從上海乘船啟程赴法,開始了他藝術生涯中轉折性的階段 。
徐悲鴻到達巴黎後,先在各大博物館仔細觀摩西方藝術的精華及比較他們與東方藝術的不同之處,數月絕筆不畫。然後,人徐梁畫院研習素描。隨後考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以弗拉孟、高爾蒙為師。每次競試,都名列前茅。課余,便到盧浮宮和盧森堡美術館研究各派的異同和名家的造詣。臨摹普呂洞、德拉九洛瓦、委拉斯蓋茲、倫勃朗等大師的作品。1920年冬,法國人雕塑家唐潑特介紹徐悲鴻認識法國國家畫會的領袖達仰•布佛萊,該畫會反對陳腐守舊法國藝術家協會,主張在吸收各派之長的基礎上創新,他當時享有很高的威望。從此,徐悲鴻每星期大都去達仰面空聆所達仰的教導和參加該派藝術家們的茶會,尤其人與情難爾的交談中,深受教益。達仰勉勵徐悲鴻說:"學美術是很苦的事,不要趙慕浮誇,不要甘於微小的成就。"他要徐悲鴻精繪素描,並養成默寫的習慣。
1921年4月法國國家美展開幕,徐悲鴻從早至晚仔細觀摩,走出會場時,才發現外面下著人雪,而他整人未進餐,又缺少禦寒的人衣,頓時感到飢寒交迫,腹痛如絞。從此患上嚴重的腸痙攣症。他常強迫自己忍痛作畫,現仍保存的一幅素描上便寫著:"人覽吾畫,焉知吾之為此,每至痛不支也。"
1948年徐悲鴻與夫人廖靜文、兒子慶平、女兒芳芳合影
※ 這年夏天,病更劇,而學費已完全斷絕,只好去柏林。徐悲鴻在柏林認識了柏林美術學院院長康普,並看到門采爾、綏干第尼及康普的作品,感到在法國見到的佳作雖多,仍受局限。他最愛倫勃朗的畫,便上博物院臨摹,每人都持續畫10小時,其間連一口水也不喝。特別在臨摹倫勃朗第二夫人像時,下了很大的功夫,覺得略有收獲,但仍不能用在自己的作品上,於是更加努力。
1923年,徐悲鴻回到巴黎後,以油畫《老婦》,第一次入選法國國家美展。再謁達仰,陳述學習雖無懈怠,但進步很少。達仰說:"人須有受苦的習慣,求學也一樣……未歷苦境的人往往缺乏宏大的志願。最大的作家多是毅力最強的人,所以能達到很高的成就,為人類申訴。"達仰要徐悲鴻進一步精繪素描,油繪人體時認真作分部研究,務必體會精微,不要追求爽利奪目的筆觸。徐悲鴻遵從達仰的教導,很見功效,於是更加努力。先後有《悵望》、《蕭聲》、《琴課》、《撫描人像》、《遠聞》、《馬夫和馬》等傑作問世。僅1927年就有9幅作品入選法國國家美展,獲得很高的贊譽。
1925年徐悲鴻還曾赴新加坡,為陳嘉庚及其所辦的廈門大學作畫,並在上海展出歷年所作,引起文化界極大的興趣。康有為當時曾寫道:"徐悲鴻10年前為我及文慎公、沈子培尚書寫像,惟妙惟肖。其於畫,蓋天才也。同游日本,又學畫於法國、德國,深詣7年。今也出所畫示我,精深華妙,隱秀雄奇,獨步中國,無以為偶。其畫固中國所未見,其畫派亦中國所未有。"
1926年,徐悲鴻赴布魯塞爾的博物院臨畫,他很愛魯本斯的作品,認為他是古今最大的色彩畫家之
1927年春,徐悲鴻赴義大利和瑞士,流連於聖彼得寺的名雕和西斯廷教堂的米開郎基羅的壁畫之前,縱情地欣賞了文藝復興時代大師們的傑作,並游覽了龐貝西城,領略了西為古代藝術的氣氛。
經過8年勤奮刻苦的學習和鑽研,徐悲鴻感到自己已能在創作之前胸有成竹,並能盡情揮寫,得心應手。於是,他帶著精湛的繪畫技法和廣博的藝術知識,回到久別的祖國,致力於革新中國繪畫的現實主義藝術運動。作為一位誠實正直的藝術家,徐悲鴻的藝術活動和祖同的命運始終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1927年歸國後,徐悲鴻與田漢、歐陽予倩共同創辦了南國藝術學院。徐悲鴻在擔任美術系主任的同時,開始創作巨幅油畫《田橫五百士》,歌頌被壓迫人民所最可貴的富貴不淫、威武不屈的精神。
1928年,南京中央大學也聘請徐悲鴻擔任藝術系教授,徐悲鴻提出不能辭去南國的工作。於是,他十月在南國,半月在中大授課。
1929年,徐悲鴻就任北京藝術學院院長。他以"一口反萬眾"的堅定態度聘齊白石為教授,極力促進中國畫教學的革新。
痛感中國許多人才被埋沒壓抑,他創作了巨幅國畫《九方皋》。幾經易稿,把千里馬遇到知己的欣喜和九方皋雖為樵夫,卻具遠見卓識的風度,表現得淋漓盡致。 1931年至1933年,徐悲鴻用了兩年的時間,以《書經》為題材,畫出巨幅油畫《徯我後》,表達人民反對壓迫者,渴望得到解救的心聲。
為了宣傳中國美術,提高中國藝術的國際地位,1933年,徐悲鴻前往歐洲,舉辦中國畫展。畫展首先在巴黎引起強烈震動,參加開幕式的重要人士達 3000人,展覽應觀眾要求延長了15天,目錄印至三版,報紙一的介紹文章達200餘篇。法國文豪保爾•瓦洛里專門為該展撰文介紹。徐悲鴻的作品受到公眾的熱誠贊揚,法國政府購藏了他的《古柏》一畫,法國報紙稱贊該畫可與巴比松畫派大師盧梭相比。
隨後,徐悲鴻又赴布魯塞爾、柏林、法蘭克福舉辦個人畫展,獲巨大成功。有50多家報紙雜志發表了贊譽文章。
徐悲鴻在義大利米蘭、蘇聯列寧格勒、莫斯科舉辦的中國畫展也引起轟動,該展的紀錄片在意全國放映,被譽為自馬可•波羅之後最重要的文化交流。蘇聯愛米塔日美術館還專門成立了中國繪畫的展室。徐悲鴻在撰寫的《在全歐宣傳中國美術的經過》一文中說:"吾此次出國舉行中國畫展,曾在法、比、德、意、蘇展出7次,成立4處中國展覽室於各大博物院,總計因諸展而贊揚中國文化之文章、雜志達兩萬萬份。吾於展覽會一切接洽,在內在外,絕對未用政府名義……其歲糜國人巨款,號稱文化基金之任何機關,皆未有一文之助,凡我同民,皆請注意於此點也。"徐悲鴻從蘇聯帶回了珍貴的列寧和托爾斯泰面模,並促成了蘇聯版畫在南京和上海的展覽。
1935年,徐悲鴻赴廣西,創作了山水畫《灕江春雨》,以大潑墨的手法描繪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情景交融,筆墨淋漓,法新穎獨特,是中國大寫意山水畫的代表之作。
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央大學遷重慶,徐悲鴻回校任教,並創作了國畫《巴人汲水》、《巴之貧婦》等反映入地生活艱辛的作品。
1938年,徐悲鴻攜帶自己的作品去南洋,先後在新加坡、吉隆坡、檳榔嶼、怡保舉行畫展,盛況空前。徐悲鴻將畫展的全部收入捐獻,救濟祖國的難民。
1940年,徐悲鴻位印度詩哲泰戈爾之邀,赴印度國際大學講學,並在加爾各答舉行畫展。泰戈爾在畫展序言中寫道:"中同的藝術大師徐悲鴻在有韻律的線條和色彩中為我們提供廠一個在記憶中已消失的遠古形象,而無損於他自己經驗里所具有的地方色彩和獨特風格……我盡情地欣賞了這些繪畫,我確信我們的藝術愛好者將從這些繪畫中得到豐富的靈感……多言是饒舌的…… 這樣,我就升起談話的帷幕,來引導觀眾走向一席難逢的美好的盛筵?quot;
徐悲鴻為泰戈爾作了10餘幅素描速寫,並根據它們完成了中國畫《泰戈爾人偉大的詩人正在凝神構思一首美麗的詩歌,寧靜而神秘的花園有著無窮的詩意。它是徐悲鴻的肖像畫傑作之一。在泰戈爾的介紹下,徐悲鴻還為聖雄甘地作了速寫像。
在印度,徐悲鴻創作了構思已久的巨幅國畫《愚公移山》。畫面以艱卓精神和必勝信念震撼人心。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他以自己的畫筆為堅強不屈的同胞寫下了無愧於時代的偉大形象。徐悲鴻為這幅畫作了一百多幅習作和畫稿,最終使用了巨幅宣紙來表現劇烈運動中的人體。這在中日畫中是前所未有的,它為中國繪畫的發展揭開了新的一頁,是歷史與現實、西洋畫與中國畫的完美結合。
※ 1942年,徐悲鴻回到重慶後,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籌建中國美術學院。同時創作了大量優秀的中國畫作品,其中動物畫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筆下的動物都寄託著畫家自己的精神,具有強烈的時代感情。他喜寫威鎮百獸的雄獅,以"新生命活躍起來"的題詞點出向已熱望的民族覺醒與奮起。在祖同遭到侵略,人們遭受到蹂躪之時,他作的則是怒目欲盼的負傷之獅。他畫的駿馬以上往無前的
1953年9月29日徐悲鴻的遺體安葬在北京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這是安葬時的照片 徐悲鴻之墓氣魄和猙獰硬骨而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問汝健足果何用,為覓生歐蒭盡日馳","值須此世非長夜,漠漠窮荒有盡頭","山河百戰歸民主,鏟盡崎嶇大道平",畫家的喜怒哀樂同那堪托死生的奔馬已經融為一體了。在風雨長啼的雄雞、逆風而飛的麻雀、貪食未果的白鵝、顢頇渾沌的懶豬都在栩栩如生、脫紙而出的同時被賦予深刻的寓意,其弦外之音、畫外之意給人以美好的回味與深刻的啟迪。
1943年夏,徐悲鴻在青城山作了兩幅氣氛截然不同的人物畫,而他們又都取材於屈原的《九歌》。一幅是幽靜山谷之中孤獨的山鬼,另一幅是短兵相接的激戰中為國捐軀的戰士。不論是《山鬼》還是《國殤》,畫家的悲憤之情皆溢於畫外,同祖國的脈搏息息相通。
1946年,徐悲鴻來到北平,擔任北平藝專校長。他聘請了許多有影響、有能力的優秀美術家到校任教。針對中國藝術教學的薄弱之處,他重視嚴格的基本訓l練,強調素描是造型藝術的基礎,描寫物象務求精確。同時,他也反對照抄對象,主張有重點地取捨,既要致廣大,又要盡精微,提倡現實主義,要求學生以表現人民生活為己任,而不以抄襲古人為自足,倡導國畫的發展與革新。
1949年4月,他作為新中國代表出席了第一屆世界保已和平大會。同年,被任命為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並當選為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繁重的教學工作和社會活動並不曾使他停下畫筆,他畫了許多著名的勞動模範的肖像。而且,他還繼續關懷著校外的青年。每天當第一道晨曦噴射進窗口,他便起床工作了,第一件事便是回復前一大收到的信件,它們絕人部分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熱愛美術的青年,有人還將作品寄來,要求改正。徐悲鴻都作回復,對每一卷寄來的畫都指出優缺點,給予贊揚、鼓勵或批評、建議。他因此縮短睡眠時間,數十年如一日。作為一個前輩畫家,他感到有責任關懷年輕一代,同時,對自己學畫的苦難歷程的回顧,也經久不息地燃燒著他這種熱情,因此,當代的許多優秀美術家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徐悲鴻都曾給予幫助或寄了深情。
1951年,徐悲鴻帶病上山東導沭整沂工程上地體驗生活,畫了許多民工肖像,准備創作巨幅油畫《當代新愚公》。在構圖期間,突患腦溢血,半身癱瘓。
1953年,徐悲鴻漸能起床行動,便到中央美術學院為畢業班學生和教師進修小組上課,他感到還有許多知識沒有傳授給他們,孜孜不倦地為他們講課、改畫,完全忘記自己還在病中。9月23日第二屆全國文藝上作者代表人會開幕,他擔任執行主席,主持會議。當晚,突發腦溢血,於9月26日逝世。來自全國的文藝界代表送徐悲鴻安葬於北京西郊八寶山革命公墓。
同年12月,徐悲鴻的遺作展覽在北京舉行,周恩來總理親自參觀,他站在徐悲鴻遺像前,滿懷化念地指著徐悲鴻書寫的對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說:"徐悲鴻便有這種精神。"他贊揚徐悲鴻的作品融匯了古今中外的技法,認為他的油畫和素描也具有民族風格,是他自己生話年代的一位藝術大師。
徐悲鴻的故居被辟為徐悲鴻紀念館,周恩來總理以遒勁的字體題寫了"悲鴻故居"的匾額。
徐悲鴻的作品1200多件,他節衣縮食購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書畫家作品1200多件,以及中外美術書籍、畫片、碑拓10000多件,由家屬全部獻給了國家。徐悲鴻只活了58歲,他的生命大短促了。但他那自始至終對祖國和人出的熱愛卻長存,他具有強烈愛國主義精神和精湛的藝術技巧的作品,陳列在北京的徐悲鴻紀念館里,激動著成千上萬觀眾的心靈,引起人們對他深沉的懷念。
C. 六年級上學期習作6的作文
北京時間8月12日下午,北京奧運會跳水比賽在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決出了第三枚金牌。首次參加奧運會的江蘇南通16歲小姑娘陳若琳和與她同齡的隊友王鑫配合默契,以363.54分為夢之隊再添一金,這也是中國體育代表團在本屆奧運會上奪取的第11枚金牌。
北京時間8月21日晚,陳若琳在第二十九屆北京奧運會女子跳水單人十米跳台決賽中,憑借最後一跳100.30的全場最高分最終以總分447.70分逆轉加拿大名將海曼斯獲得冠軍,為中國代表團獲得北京奧運會的第46枚金牌,同時這也是中國跳水隊在悉尼和雅典奧運會接連丟掉這個項目的金牌後,時隔12年重新獲得該項目金牌。加拿大名將海曼斯獲得亞軍;另一名中國小將王鑫以429.90分的成績拿到了銅牌。 在09年羅馬游泳世錦賽上,負於墨西哥名將葆拉·埃斯皮諾薩,取得亞軍,中國小將康麗獲得季軍.
2003年全國少兒跳水賽上獨攬三金。
2004年全國跳水錦標賽女子十米跳台第五名。
2006年全國錦標賽女子單人十米台冠軍。
2006年世界盃跳水賽女子雙人十米台冠軍。
2007年世界盃女子跳水賽雙人十米台冠軍(搭擋賈童)。
2008年好運北京跳水世界盃女子三米板冠軍,女子雙人十米台冠軍(搭檔王鑫)。
2008年第29屆北京奧運會女子雙人10米台冠軍。
2008年第29屆北京奧運會女子單人10米台冠軍 (注;最後一跳100.30分.舉世震驚.中國驕傲)
2009年世界錦標賽女子十米台雙人冠軍(搭檔王鑫)
2009年全運會女子單人10米台冠軍
D. 徐悲鴻有什麼優點
徐悲鴻(1895年—1953年),江蘇宜興屺亭橋人。中國現代美術事業的奠基者,傑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
徐悲鴻6歲開始跟父親讀書,10歲隨父親乘舟赴溧陽時,便有「春水綠彌漫,青山秀色含,一帆風信好,舟過萬重巒」的詩句,以即景成詩的藝術才華聞名鄉里。他9歲讀完「四書」、 《左傳》後,便開始隨父親學畫,每日臨摹一幅吳友如的界畫、人物。吳友如是清代末年最大的插圖畫家,能在尺幅之中描繪亭台樓閣、蟲魚鳥獸、奇花異草,以至千軍萬馬。徐悲鴻每次隨父親進城時,必至畫店觀賞石濤、八大及任伯年等人之作,回家後憑記憶默寫。在父親的殷勤教導和勇於創新的前輩畫家熏陶下,他打下了中國繪畫的堅實基礎。在寂寞的、缺少玩具的少年時代,徐悲鴻悄悄地愛上了周圍的許多動物,並且仔細觀察和描繪它們,如溫順的牛、賓士的馬、嘎嘎鳴叫的白鵝、浮游於水面的群鴨、倦卧在牆角或戲於樹上的花貓……都一一出現在他的筆下,宛然如生。
13歲時,家鄉大水,達章公便攜徐悲鴻去外地謀生。為人畫人物、山水、花卉、動物,刻圖章,寫春聯。那時只有城市才有人像攝影,所以他們經常為人畫肖像。這對少年的徐悲鴻來說,是一種極嚴格的考驗,對他日後在人物畫方面的卓越成就有重大影響。當然,這種賣藝的生涯不只是對藝術功力的磨練,也使他更多地接觸了下層社會和勞苦大眾,激發了他憂國憂民的感情,他在當時的畫上常署名「神州少年」、「江南貧俠」,表達了他胸懷大志。
徐悲鴻的故鄉江蘇省宜興屺亭橋鎮少年時代的徐悲鴻已在摸索創造新的繪畫風格,當時的強盜牌香煙盒中附有動物畫片,悲鴻很愛搜集,又見到各種動物標本,便對標本進行嚴格認真的寫生。一些西方藝術大師的作品復製品更使他萌發了到歐洲去學習美術的朦朧願望,然而冷酷的現實卻橫亘在他面前,流浪的生涯使父親染上重病,他們不得不返回故鄉。
17歲的徐悲鴻已成為宜興知名的畫家,在宜興女子師范、彭城中學、始齊小學3校教授美術。19歲時父親病逝,悲鴻含著深沉的哀痛埋葬了父親後,決定去上海尋找半工半讀的機會。宜興初級師范的語文教師張祖芬送別他時,殷切地勉勵說:「你年輕聰敏,又刻苦努力,前途未可限量。我希望你記住一句話:『人不可有傲氣,但不能無傲骨』,我沒有什麼東西可送你就以這嘉話為贈吧!」徐悲鴻從心底湧起無限感激,並終身銘記著這句嘉言,將它們作為座右銘。直到他生命的晚年,他仍帶著溫情對我說:「張祖芬先生可稱我的第一位知己啊!」
徐悲鴻19歲時在上海1914年,徐悲鴻來到上海,一位在中國公學擔任教授的同鄉徐子明曾將悲鴻的畫推薦給復旦大學校長,很受贊賞,並得到安排工作的許諾。當徐子明陪同徐悲鴻來到校長面前時,校長十分詫異,用耳語對徐子明說:「他年輕得像個孩子,如何能工作呢?」徐子明熱烈地爭辯說:「只要他有才藝,你何必計較他的年齡呀!」後來,徐悲鴻幾次寫信給復旦大學校長,都得不到迴音。於是,徐悲鴻流落在上海。正在彷徨無計時,徐子明介紹他去找《小說月報》的編輯惲鐵樵。徐悲鴻挾了自己的畫和徐子明的信去見惲鐵樵,很受青睞,並應允為徐悲鴻在商務印書館謀一個畫插圖的小職,囑徐悲鴻過幾天去聽迴音。
這時,已是秋雨綿綿的季節,徐悲鴻沒有雨傘,冒雨去探迴音,惲鐵樵先生愉快地說:「事情成功了!你不久便可搬到商務印書館住。」一種溫暖的感覺涌到徐悲鴻寒冷的身上,他立即趕回旅店,給母親及故鄉的朋友寫信,說他已找到了工作。信剛剛發出,忽然響起急促的叩門聲。惲鐵樵站在門前,手裡拿了一個紙包,神色倉皇地說:「事情絕望了!」徐悲鴻急忙拆開紙包,只見裡面除了自己的畫以外,還有一個批件:「徐悲鴻的畫不合用。」徐悲鴻覺得心猛然裂開了,血不斷地湧上來,一種難以遏制的痛苦和失望強烈地攫住了他,他狂奔到黃浦江邊,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混濁而奔騰的江水洶涌地沖擊著江岸,輪船的汽笛尖銳地吼叫著。徐悲鴻解開衣襟,讓無情的風雨打在他年輕的胸膛上。當一陣寒冷的戰栗從腳跟慢慢傳遞到全身時,他才清醒地對自己說:「一個人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而能自拔,才不算懦弱啊!」
徐悲鴻回到了故鄉,送走了第一個沒有父親的憂郁的除夕。鎮上的一位民間醫生用深厚的同情慰勉了他,並贈他一筆小款。於是,徐悲鴻再一次來到上海,但仍找不到工作。一個偶然的機會,上海富商黃震之看到徐悲鴻的作品,十分贊賞他的天才和同情他的遭遇,慷慨地為他提供食宿。但不久,黃震之不幸破產,徐悲鴻又無所依靠。當時著名的嶺南派畫家高劍父、高奇峰兄弟在上海開設審美書館,徐悲鴻畫了一幅馬寄去,大受贊賞。回信說:「雖古之韓干,無以過也!」並請徐悲鴻再畫4幅仕女圖。這時,徐悲鴻身上只剩5個銅板,而4幅仕女圖要一星期才能畫完。徐悲鴻僅能每天以一個銅板買一團糍飯充飢。第6天和第7天便整日不食。當他終於挾著 4幅仕女圖送往審美書館時,天上正下著大雪,而高氏兄弟不在,徐悲鴻只好將畫交給看門人收下,因飢餓難忍,不得不脫下身上單薄的衣服去當掉。
嚴寒漸漸消退時,徐悲鴻看到震旦大學的招生廣告,去報名投考,被錄取了。然而入學須交學費,他只好靦顏去向一位並非富有的同鄉阮翟光告貸,阮翟光熱情地接待和幫助了他。於是徐悲鴻入學了,除攻讀法文外,仍繼續作畫。一天,他從報紙上看到哈同花園附設的明智大學徵求倉頡畫像,便根據古書敘述,畫了一幅倉頡畫像應征,想得到一點稿酬,解決生活困難。幾天後,明智大學派車來接他,盛贊他的作品,並請他去教授美術。徐悲鴻說明自己尚在求學,須待學期結束。
暑假來臨時,徐悲鴻攜帶畫具,來到明智大學。當時明智大學經常邀請一些學者名流講學。徐悲鴻因此結識了著名學者康有為、王國維等人。康有為發現徐悲鴻為藝苑奇才,請他為自己和亡妻以及朋友們畫了像,並將自己的全部收藏供徐悲鴻盡情觀覽。徐悲鴻在康有為的指導下,遍臨名碑,書藝得以精進,品味高深,逐漸形成了他那雄奇而瀟灑的個人風格。
徐悲鴻拿到了明智大學給的一筆稿酬,決定去日本研究美術。1917年5月,徐悲鴻抵東京,整天尋覓藏畫的處所觀覽。他感到日本一些畫家已不囿於陳法,漸漸脫去積習,能仔細觀察和描繪大自然,達到精深美妙的境界。這使徐悲鴻更堅定了融會中外技法的意願。他在日本還結識了著名藝術家中村不折,看到他收藏的許多中國古代碑帖和日本繪畫精品。中村不折還托徐悲鴻將《廣藝舟雙楫》的日文本帶給康有為。
1917年,徐悲鴻東渡日本,研習日本繪畫時,康有為為贈字送行1917年12月,徐悲鴻來到北京,開始以他那生氣勃勃,富有民族風格的繪畫在中國藝壇顯露頭角,被北京大學聘為畫法研究會導師。他在故宮看到大量優秀的中國古代繪畫,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
當時北京的知識界很活躍,《新青年》、《每周評論》等刊物對封建思想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傳播了民主主義的思想和文化。徐悲鴻也受到了深刻的影響,使他站在新文化運動的前列,成為中國畫家中最堅決的革新者。他在北
京大學的《繪學雜志》第一期上以《中國畫改良論》為題,對中國畫中的保守勢力進行猛烈抨擊,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畫家之頹敗,至今已極矣。凡世界文明,理無退化。獨中國畫之在今日,比二十年前退五十步,三百年前退五百步,五百年前退四百步,七百年前千步,千年前八百步。民族之不振,可慨也夫。」他認為中國畫頹敗的原因是:「曰守舊,曰惟失其學術獨立之地位。」他慨嘆地寫道:「要之以視千年前先民不逮者,實為奇恥大辱。」在如何進行革新的問題上,他明確地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繪畫可采入者融之。」由於傅增湘和蔡元培的幫助,徐悲鴻終於獲得去法國留學的公費。1919年3月,徐悲鴻懷著向西方學習科學和民主,以復興中國美術為己任的決心,從上海乘船啟程赴法,開始了他藝術生涯中轉折性的階段。
1918年徐悲鴻被聘為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這是當時的合影徐悲鴻到達巴黎後,先在各大博物館仔細觀摩西方藝術的精華及比較他們與東方藝術的不同之處,數月絕筆不畫,然後,入徐梁畫院研習素描。隨後考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以弗拉孟、高爾蒙為師。每次競試,都名列前茅。課余,便到盧浮宮和盧森堡美術館研究各派的異同和各家的造詣。臨摹普呂洞、德拉克洛瓦、委拉斯蓋茲、倫勃郎等大師的作品。1920年冬,法國大雕塑家唐潑特介紹徐悲鴻認識了法國國家畫會的領袖達仰·布弗萊。該畫會反對陳腐守舊的法國藝術家協會,主張在吸收各派之長的基礎上創新,在當時享有很高的威望。從此,徐悲鴻每星期天都去達仰畫室聆聽達仰的教導和參加該派藝術家們的茶會,尤其在與倍難爾的交談中,深受教益。達仰勉勵徐悲鴻說:「學美術是很苦的事,不要趨慕浮誇,不要甘於微小的成就。」他要徐悲鴻精繪素描,並養成默寫的習慣。
1921年4月法國國家美展開幕,徐悲鴻從早至晚仔細觀摩,走出會場時,才發現外面下著大雪,而他整天未進餐,又缺少禦寒的大衣,頓時感到飢寒交迫,腹痛如絞,從此患了嚴重的腸痙攣症。他常強迫自己忍痛作畫,現仍保存的一幅素描上便寫著:「人覽吾畫,焉知吾之為此,每至痛不支也。」
1919年徐悲鴻留法照片這年夏天,病更劇,而學費已完全斷絕,只好去柏林。徐悲鴻在柏林認識了柏林美術學院院長康普,並看到了門采爾、綏干第紀及康普的作品,感到在法國見到的佳作雖多,仍受局限。他最愛倫勃朗的畫,便去博物院臨摹,每天都持續畫10小時,期間連一口水也不喝。特別在臨摹倫勃朗第二夫人像時,下了很大的功夫,覺得略有收獲,但仍不能用在自己的作品上,於是更加努力。
1923年,徐悲鴻回到巴黎後,以油畫《老婦》,第一次人選法國國家美術展。再謁達仰,陳述學習雖無懈怠,但進步很少。達仰說:「人須有受苦的習慣,求學也一樣……未歷苦境的人往往缺乏宏大的志願。最大的作家多是毅力最強的人,所以能達到很高的成就,為人類申訴。」達仰要徐悲鴻進一步精繪素描,油繪人體時認真作分部研究、務必體會精微,不要追求爽利奪目的筆觸。徐悲鴻遵從達仰的教導,很見功效,於是更加努力。先後有《悵望》《蕭聲》《琴聲》《撫貓人像》《遠聞》《馬夫和馬》等傑作問世。僅1927年就有9幅作品人選法國國家美展,獲得很高的贊譽。
徐悲鴻的老師,法國著名畫家達仰先生1925年徐悲鴻還曾赴新加坡,為陳嘉庚及其所辦的廈門大學作畫,並在上海展出歷年所作,引起文化界極大的興趣。康有為當時曾寫道:「徐悲鴻10年前為我及文慎公、沈子培尚書寫像,惟妙惟肖。其於畫,蓋天才也。後游日本,又學畫於法國、德國,深詣 7年。今歸出所畫示我,精深華妙,陷秀雄奇,獨步中國,無以為偶。其畫固中國所未見,其畫派亦中國所未有。」
1926年,徐悲鴻赴布魯塞爾的博物院臨畫,他很愛魯本斯的作品,認為他是古今最好的色彩畫家之一。
1927年春,徐悲鴻赴義大利和瑞士,流連於聖彼得寺的名雕和西斯廷教堂的米開朗琪羅的壁畫之前,縱情地欣賞了文藝復興時代大師們的傑作,並瀏覽了龐貝古城,領略了西方古代藝術的氣氛。
經過8年勤奮刻苦的學習和鑽研,徐悲鴻感到自己已能在創作之前胸有成竹,並能盡情揮寫,得心應手,於是,他帶著精湛的繪畫技法和廣博的藝術知識,回到久別的祖國,致力於革新中國繪畫的現實主義運動。作為一位誠實正直的藝術家,徐悲鴻的藝術活動和祖國的命運始終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1928年徐悲鴻與田漢、歐陽予倩等人在上海創辦「南國藝術學院」,徐悲鴻任該院的美術系主任。1927年歸國後,徐悲鴻與田漢、歐陽予倩共同創辦了南國藝術學院。徐悲鴻在擔任美術系主任的同時,開始創作巨幅油畫《田橫五百士》,歌頌被壓迫人民所最可貴的富貴不淫、威武不屈的精神。
1928年,南京中央大學也聘請徐悲鴻擔任藝術系教授,徐悲鴻提出不能辭去南國的工作。於是,他半月在南國,半月在中大授課。
1929年,徐悲鴻就任北京藝術學院院長。他以「一口反萬眾」的堅定態度聘齊白石為教授,極力促進中國畫教學的革新。
痛感中國許多人才被埋沒壓抑,他創作了巨幅國畫《九方皋》。幾經易稿,把千里馬遇到知己的欣喜和九方皋雖為樵夫,卻具遠見卓識的風度,表現得淋漓盡致。
1931年至1933年,徐悲鴻用了兩年的時間,以《尚書》為題材,畫出巨幅油畫《徯我後》,表達人民反對壓迫者,渴望得到解救的心聲。
30年代的徐悲鴻為了宣傳中國美術,提高中國藝術的國際地位,1933年,徐悲鴻前往歐洲,舉辦中國畫展。畫展首先在巴黎引起強烈震動,參加開幕式的重要人士達3000人,展覽應觀眾要求延長了15天,目錄印至3版,報紙上的介紹文章達200餘篇。法國文豪保爾·瓦洛里專門為該展撰文介紹。徐悲鴻的作品受到公眾的熱誠贊揚,法國政府購藏了他的《古柏》一畫,法國報紙稱贊該畫可與巴比松畫派大師盧梭相比。
隨後,徐悲鴻又赴布魯塞爾、柏林、法蘭克福舉辦個人畫展,獲巨大成功。有50多家報紙雜志發表了贊譽文章。
徐悲鴻在義大利米蘭,蘇聯列寧格勒、莫斯科舉辦的中國畫展也引起轟動。該展的記錄片在意全國放映,被譽為自馬可·波羅之後最重要的文化交流,蘇聯愛米塔日美術館還專門成立了中國繪畫的展室。徐悲鴻在撰寫的《在全歐宣傳中國美術的經過》一文中說:「吾此次出國舉行中國畫展,曾在法、比、德、意、蘇展出7次,成立4處中國畫展覽室於各大博物院,總計因諸展而贊揚中國文化之文章、雜志達2萬份。吾於展覽會一切接洽,在內在外,絕對未用政府名義……其歲糜國人巨款,號稱文化基金之任何機關,皆未有一文之助,凡我國民,皆請注意於此點也。」
徐悲鴻從蘇聯帶回了珍貴的列寧和托爾斯泰的面模,並促成了蘇聯版畫在南京和上海的展覽。
1935年,徐悲鴻赴廣西,創作了山水畫《灕江春雨》,以大潑墨的手法描繪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情景交融,筆墨淋漓,手法新穎獨特,是中國大寫意山水畫的代表之作。
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央大學遷重慶,徐悲鴻回校任教,並創作了國畫《巴人汲水》《巴之貧婦》等反映人民生活艱辛的作品。
1932年遷南京傅厚崗六號新居,鑒於當時國難深重,
徐悲鴻取名為「危巢」。他在《危巢小記》寫道:
「古人有居安思危之訓」,抑於災難喪亂之際,
卧薪嘗膽之秋,敢忘其危,是取名之意思也。1938年,徐悲鴻攜帶自己的作品去南洋,先後在新加坡、吉隆坡、檳榔嶼、怡保舉行畫展,盛況空前。徐悲鴻將畫展的全部收入捐獻,救濟祖國的難民。
1940年,徐悲鴻應印度詩哲泰戈爾之邀,赴印度國際大學講學,並在加爾各答舉行畫展。泰戈爾在畫展序言中寫道:「中國的藝術大師徐悲鴻在有韻律的線條和色彩中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在記憶中已消失的遠古形象,而無損於他自己經驗里所具有的地方色彩和獨特風格……我盡情地欣賞了這些繪畫,我確信我們的藝術愛好者將從這些繪畫中得到豐富的靈感……多言是饒舌的……這樣,我就升起談話的帷幕,來引導觀眾走向一席難逢的美好的盛筵。」
徐悲鴻為泰戈爾作了10餘幅素描速寫,並根據它們完成了中國畫《泰戈爾》。偉大的詩人正在凝神構思一首美麗的詩歌,寧靜而神秘的花園有著無窮的詩意。它是徐悲鴻的肖像畫傑作之一。在泰戈爾的介紹下,徐悲鴻還為聖雄甘地畫了速寫像。
在印度,徐悲鴻創作了構思已久的巨幅國畫《愚公移山》。畫面以艱苦卓絕的精神和必勝信念震撼人心。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他以自己的畫筆為堅強不屈的同胞寫下了無愧於時代的偉大形象。徐悲鴻為這幅畫作了 100多幅習作和畫稿。最終使用了巨幅宣紙來表現劇烈運動中的人體。這在中國畫中是前所未有的,它為中國繪畫的發展揭開了新的一頁,是歷史與現實、西洋畫與中國畫的完美結合。
1942年,徐悲鴻回到重慶後,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籌建中國美術學院。同時創作了大量優秀的中國畫作品,其中動物畫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筆下的動物都寄託著畫家自己的精神,具有強烈的時代感情。他喜寫威鎮百獸的雄獅,以「新生命活躍起來」的題詞點出自己熱望的民族覺醒與奮起。在祖國遭到侵略,人民遭受蹂躪之時,他作的則是怒目欲眥的負傷之獅。他畫的駿馬以一往無前的氣魄和錚錚硬骨而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問汝健足果何用,為覓生芻盡日馳」,「直須此世非長夜,漠漠窮荒有盡頭」,「山河百戰歸民主,鏟盡崎嶇大道平」,畫家的喜怒哀樂同那堪托死生的奔馬已經融為一體了。在風雨中長啼的雄雞、逆風而飛的麻雀、貪食未果的白鵝、顢頇混沌的懶貓都在栩栩如生、脫紙而出的同時被賦予深刻的寓意,其弦外之音,畫外之意給人以美好的回味與深刻的啟迪。
1943年夏,徐悲鴻在青城山作了兩幅氣氛截然不同的人物畫、而都取材於屈原的《九歌》。一幅是幽靜山谷之中孤獨的山鬼,另一幅是短兵相接的激戰中為國捐軀的戰士。不論是《山鬼》還是《國殤》,畫家的悲憤之情皆溢於畫外,同祖國的脈搏息息相通。
1946年,徐悲鴻來到北平,擔任北平藝專校長。他聘請了許多有影響、有能力的優秀美術家到校任教。針對中國藝術教學的薄弱之處,他重視嚴格的基本訓練,強調素描是造型藝術的基礎,描寫物象務求精確。同時,他也反對照抄對象,主張有重點地取捨,既要致廣大,又要盡精微,提倡現實主義,要求學生以表現人民生活為己任,而不以抄襲古人為自足,倡導國畫的發展與革新。
1949年 4月,他作為新中國代表出席了第一屆世界保衛和平大會。同年,被任命為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並當選為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繁重的教學工作和社會活動並不曾使他停下畫筆,他畫了許多著名的勞動模範的肖像。而且,他還繼續關懷著校外的青年。每天,當第一道晨曦射進窗子時,他便起床工作了。第一件事便是回復前一天收到的信件,它們絕大部分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熱愛美術的青年,有人還將作品寄來,要求改正。徐悲鴻都一一作復,對每一卷寄來的畫都指出優缺點,給予贊揚、鼓勵或批評、建議。他因此縮短睡眠時間,數十年如一日,作為一個前輩畫家,他感到有責任關懷年輕一代,同時,對自己學畫的苦難歷程的回顧,也經久不息地燃燒著他這種熱情,因此,當代的許多優秀美術家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徐悲鴻都曾給予幫助或寄予深情。
1933年徐悲鴻赴歐洲,
舉辦近代中國畫展和他個人的作品展覽,
使中國繪畫在歐洲產生了巨大影響。1951年,徐悲鴻帶病去山東導沭整沂水利工程工地體驗生活,畫了許多民工肖像,准備創作巨幅油畫《當代新愚公》。在構圖期間,突患腦溢血,半身癱瘓。
1953年,徐悲鴻漸能起床行動,便到中央美術學院為畢業班學生和教師進修小組上課,他感到還有許多知識沒有傳授給他們,孜孜不倦地為他們講課、改畫,完全忘記自己還在病中。9月23日第二屆全國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開幕,他擔任執行主席,主持會議。當晚,突發腦溢血,於9月26日逝世。來自全國的文藝界代表護送徐悲鴻遺體至北京西郊八寶山革命公墓安葬。
同年12月,徐悲鴻的遺作展覽在北京舉行,周恩來總理親臨參觀,總理站在徐悲鴻遺像前,滿懷深情地指著徐悲鴻書寫的對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說:「徐悲鴻便有這種精神。」總理贊揚徐悲鴻的作品融會了古今中外的技法,是他自己生活年代的一位藝術大師。
徐悲鴻的故居被辟為徐悲鴻紀念館,周恩來總理以遒勁的字體題寫了「悲鴻故居」的匾額。
徐悲鴻的作品1200多件,他節衣縮食購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書畫家作品1100多件,以及中外美術書籍、畫片、碑拓10000多件,由家屬全部獻給了國家。
徐悲鴻只活了58歲,他的生命太短促了。但他那自始至終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卻長存,他具有強烈愛國主義精神和精湛的藝術技巧的作品陳列在北京的徐悲鴻紀念館里,激動著成千上萬觀眾的心靈,引起人們對他深沉的懷念。
我發的只有最後一段是、嘿嘿^_^o
E. 作文 名人小傳
名人小傳(給你些參考資料,從中總結就可以了)
徐悲鴻
1895年7月19日,徐悲鴻出生於中國南方的江蘇省宜興縣屺亭橋鎮,在煙波浩渺的太湖之西15公里。
徐悲鴻 :(1895-1953)現代繪畫藝術大師,江蘇宜興人。四歲入塾,從父習畫。年甫弱冠,東渡日本,翌年赴法,師事達仰,繼入徐梁學院及巴黎國立美術學校1921年游學德,1927年歸國,任中大藝術教授。1933年在巴黎畫展,法政府選購十二幅,辟專室陳列。旋赴歐,在德、意及蘇聯舉行畫展。抗戰後,屢在國內廣州、長沙以及香港、印度、星洲等各地為救濟祖國難民,舉辦畫展。歷任北京大學、桂林美術學院教授。後,任北平藝專校長。解放後,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在繪畫創作上,反對形式主義,堅持寫實作風,主張「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末足者增之,西方繪畫可采入者融之。」繼承我國繪畫優秀傳統,吸取西畫之長,創造自己獨特風格。長於國畫、油畫、尤擅素描。造詣極深,善於傳神。著名油畫《 我後》、《田橫五百士》國畫有、《九方皋》、《愚公移山》、《會師東京》等,最為所重。畫馬為世所稱,筆力雄健,氣魄恢宏,布避設色,均有新意。。1952年病中,曾將自己一生創作和全部珍藏,捐獻國家。平生積極從事美術教育事業,為中國美術事業發展,鞠躬盡瘁,培育不了少優秀人才。。1953年卒於北京。年僅五十九歲,就其寓所改建徐悲鴻紀念館。其代表作《奔馬圖》,最為人所喜愛。間作花鳥及貓,亦別具風格,情趣盎然。著有《普呂動》、《初倫傑作》、《悲鴻素描集》、《悲鴻油畫集》、《悲鴻彩墨畫集》等行世。
太湖之濱是中國歷代才子、詩人、畫家薈萃之地,它不僅山水明訓,更有勤勞勇敢的人了和悠久光榮的文化傳統。相傳春秋時范蠡曾攜西施在宜興隱居,以制紫砂陶為生,被稱作紫砂的祖師陶朱公,至今宜興有個中國陶都之美譽。宜興還有古跡"蛟橋",是晉朝周處為民除害的斬蛟之地。徐悲鴻的父親達章公就是位正直不阿的畫家,他精詩文、書法、篆刻,尤擅繪畫,在山水、人物、花鳥上均有很深的造詣。他不慕功名,小求聞達,曾刻了許多圖章,以明心志,如"半耕半讀半漁樵"、"讀書聲里是吾家"、"閑來寫幅丹青賣,不用人間造孽錢"、"兒女心腸、英雄肝膽……"他對藝術的熱愛和追求以及做人的高尚品德使徐悲鴻受到很深的影響,並使他走上了繪畫之路。
--------------------------------------------------------------------------------
徐悲鴻6歲開始跟父親讀書,10歲隨父親乘舟赴溧陽時,便有"春水綠彌漫,春山秀色含,一帆風信好,舟過萬重巒"的詩句,以即景成詩的藝術才華聞名鄉里。他9歲讀完《四書》、《左傳》後,便開始隨父親學畫,每日臨摹一幅吳友如的界畫、人物。吳友如是清代末年最大的插圖畫家,能在尺幅之中描繪亭台樓閣、蟲魚鳥獸、奇花異草,以至千軍萬馬。徐悲鴻每次隨父親進城時,必至畫店觀賞石濤、八人及任伯年等人之作,回家後憑記憶默寫。在父親的殷勤教導和勇於創新的前輩畫家熏陶下,他打下了中國繪畫的堅實基礎。在寂寞的、缺少玩具的少年時代,徐悲鴻悄悄地愛上了周圍的許多動物,並且仔細觀察和描繪它們,如溫順的牛、賓士的馬、嘎嘎鳴叫的白鵝、浮游於水面的群鴨、倦卧在牆角或成於樹上的花描……都一一出現在他的筆下,宛然如生。
--------------------------------------------------------------------------------
13歲時,家鄉大水,達章公便攜徐悲鴻金外地煤生。為人畫人物、山水、花卉、動物,刻圖章,寫春聯。那時只有城裡人像攝影,所以他們經常為人畫肖像。這劉少年的徐悲鴻來說,足一種極嚴格的考驗,對他日後在人物畫方向的卓越成就有重大影響。當然,這種賣藝的生涯不只是對他藝術功力的磨練,也使他更多地接觸下層社會和勞苦大眾,激發他憂國憂民的感情,他在當時的畫上常署名"神州少年"、"江南貧俠",表達了他胸懷大志。
少年時代的徐悲鴻已在摸索創造新的繪畫風格,當時的強盜牌香煙盒中附有動物畫片,悲鴻很愛搜集,又見到各種動物標本,便對標本進行嚴格認真的寫生。一些西方藝術大師的作品復製品更使他萌發了到歐洲去學習美術的朦朧願望,然而冷酷的現實去橫亘在他面前,流浪的生涯使父親染上重病,他們不得不返回故鄉。
17歲的徐悲鴻成為宜興知名的畫家,在宜興女子師范、彭城中學、始齊小學三校教授美術。19歲時父親病逝,悲鴻含著深沉的哀痛埋葬了父親後,決定去上海尋找半工半讀的機會。宜興初級師范的語文教師張祖芬送別他時,殷勤地勉勵說:"你年輕聰敏,又刻苦努力,前途未可限量。我希望你記住一句話:'人不可有傲氣,但不能無傲骨',我沒有什麼東西可送你,就以這句嘉話為贈吧!徐悲鴻從心底湧起無限感激,並終身銘記著這句嘉言,將它們作為座右銘。直到他生命的晚年,他仍帶著溫情對我說:"張祖芬先生可稱我的第一位知己呵!"
--------------------------------------------------------------------------------
1914年,徐悲鴻來到上海,一位在中國公學擔任教授的同鄉徐子明曾將悲鴻的畫推薦給夏日。大學校長,很受贊賞,並得到安排工作的許諾。當徐子明陪同徐悲鴻來到校長面前時,校長十分詫異,用耳語對徐平明說:"他年輕得像個孩子,如何能工作呢?"徐子明熱烈地爭辯說:"只要他有才藝,你何必計較他的年齡呀!"後來,徐悲鴻幾次寫信給復旦大學校長,都得不到迴音;於是,徐悲鴻流落在上海。正在彷徨無計時,徐子明介紹他去找《小說月報》惲編輯惲鐵樵。徐悲鴻挾了自己的畫和徐子明的信去見懷鐵樵,很受青睬,並應允為徐悲鴻在商務印書館謀一個畫插圖的小職,囑徐悲鴻過幾天去聽迴音。
這時,已是秋雨綿綿的季節,徐悲鴻沒有雨傘,冒雨去探聽迴音。惲鐵樵先生愉快地說:"事情成功了!你不久便可搬到商務印書館住。"種溫暖的感覺涌到徐悲鴻寒冷的身上。他立即趕回旅店,給母親以及故鄉的朋友寫信說他已找到了工l作。信剛
--------------------------------------------------------------------------------
徐悲鴻在創作
剛發出,忽然響起急促的叩門聲。惲鐵樵站在門前,手裡拿了一個紙包,神色倉惶的說:"事情絕望了!"徐悲鴻急忙拆開紙包,只見裡面除了自己的畫以外,還有一個批件:"徐悲鴻的畫不合用。"徐悲鴻覺得心猛然裂開了,血不斷地湧出來。
一種難以遏制的痛苦和失望強烈地攫住他,他狂奔到黃浦江邊,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混濁而奔騰的汗水洶涌地沖擊著江岸,輪船的汽笛尖銳地吼叫著。徐悲鴻解開衣襟,讓無情的風剛打入他年輕的胸脯上。當一陣寒冷的顫栗從腳跟慢慢傳遞到全身時,他才清醒地對自己說:"一個人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而能自拔,才不算懦弱呵!"
--------------------------------------------------------------------------------
徐悲鴻回到了故鄉,送走了第一個沒有父親的憂郁的除夕。鎮上的一位民間醫生用深厚的同情慰勉了他,並贈他一筆小款。於是,徐悲鴻再一次來到上海,但仍找不到工作。一個偶然的機會,上海富商黃震之看到徐悲鴻的作品,十分贊賞他的天才和同情他的遭遇,慷慨的為他提供住宿。但不久,黃震之不幸破產產,徐悲鴻又無所依靠。當時著名嶺南派畫家高劍父、高奇峰兄弟在上海開設審美書館,徐悲鴻便畫了一幅馬寄去,大受贊賞。回信說:"雖古之韓干,無以過也!"並請徐悲鴻再畫4幅仕女圖。這時,徐悲鴻身上只剩下5個銅版,而4幅仕女圖要一星期才能畫完。徐悲鴻僅能每天以一個銅版買一團糍飯充飢。第六天和第七天便整日不食。當他終於挾著4幅仕女圖送往審美館時,街上正下著大雪,而高氏兄弟不在,徐悲鴻只好將畫交給看門人收下,因飢餓難忍,不得不脫下身上單薄的衣服去當掉。
徐悲鴻在創作
嚴寒漸漸消退時,徐悲鴻看到震旦大學的招生廣告,去報名投考,被錄取了。然而入學須交的學費,他只好靦顏去向一位並非富有的同鄉阮翟光告貸,阮翟光熱情地接待和幫助了他。於是徐悲鴻入學了,除攻讀法文外,仍繼續作畫。一天,他從報紙上看到哈同花園附設的明智大學徵求倉頡的畫像,便根據古書敘述,畫了一幅倉頡像應征,想得到一點稿酬,解決生活困難。幾天後,明智大學派車來接他,盛贊他的作品,並請他去教授學術。徐悲鴻說明自己尚在求學,須待學期結束。
--------------------------------------------------------------------------------
暑假來臨時,徐悲鴻攜帶畫具,去到明智大學。當時明智大學經常 邀請一些學者名流講學。徐悲鴻因此結識了著名學者康有為、王國維等人。康有為發現徐悲鴻為藝苑奇才,請他為自己和亡妻以及朋友們畫了像,並將自己的全部收藏供徐悲鴻盡情觀覽。徐悲鴻在康有為的指導下,遍臨石碑,書藝得以精進,品味高深,逐漸形成了他那雄奇而瀟灑的個人風格。
徐悲鴻拿到明智大學給的筆稿酬,決定去日本研究美術。1917年5月,徐悲鴻抵東京,整天尋覓藏畫的處所觀覽。感到日本一些畫家已不囿於陳法,漸漸脫去積習,能仔細觀察和描繪大自然,達到精深美妙的境界,這使徐悲鴻更堅定了融會中外技法的意願。他在日本還結以著名藝術家中村不折,看到他收藏的許多中中國古代碑帖和日本繪畫精品。中村不折還托徐悲鴻將《廣藝舟雙輯》的日文本帶給康有為。
--------------------------------------------------------------------------------
1917年12月,徐悲鴻來到北京,開始以他那生氣勃勃、富有民族風格的繪畫在中國地壇顯露頭角,被北京大學聘為畫法研究會導師。他在故宮看到大量優秀的中國古代繪畫,從中汲取廣豐富的營養。當時北京的知識界很活躍,《新青年》、《每周評論》等刊物對封建思想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傳播了民主主義的思想和文化,徐悲鴻也受到了深刻的影響,使他站住了新文化運動的前列,成為中國畫家中最堅決的革新者。他在北京大學的《繪學雜志》第一期上以《中國畫改良論》為題,對中國畫中的保守勢力進行猛烈的抨擊,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畫學之頹敗,至今日已極矣。凡世界文明,理無奶化。獨中國畫之在今日,比二十年前退五十步,三百年前退五百步,千年前八百步。民族之不振,可慨也夫。"他認為中國畫頹敗的原因是:"曰守舊,曰惟失其學術獨立之地位。"他慨嘆寫道:"要之以視千年前先民不逮者,實為奇恥大辱。"在如何進行革新的問題上,他明確地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繪畫采入者融之。"由於博增湘和蔡無培的幫助,徐悲鴻終於獲得去法國留學的公費。1919年3月徐悲鴻懷著向西人學習科學和民主,以復興中國美術為己任的決心,從上海乘船啟程赴法,開始了他藝術生涯中轉折性的階段 。
--------------------------------------------------------------------------------
徐悲鴻到達巴黎後,先在各大博物館仔細觀摩西方藝術的精華及比較他們與東方藝術的不同之處,數月絕筆不畫。然後,人徐梁畫院研習素描。隨後考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以弗拉孟、高爾蒙為師。每次競試,都名列前茅。課余,便到盧浮宮和盧森堡美術館研究各派的異同和名家的造詣。臨摹普呂洞、德拉九洛瓦、委拉斯蓋茲、倫勃朗等大師的作品。1920年冬,法國人雕塑家唐潑特介紹徐悲鴻認識法國國家畫會的領袖達仰•布佛萊,該畫會反對陳腐守舊法國藝術家協會,主張在吸收各派之長的基礎上創新,他當時享有很高的威望。從此,徐悲鴻每星期大都去達仰面空聆所達仰的教導和參加該派藝術家們的茶會,尤其人與情難爾的交談中,深受教益。達仰勉勵徐悲鴻說:"學美術是很苦的事,不要趙慕浮誇,不要甘於微小的成就。"他要徐悲鴻精繪素描,並養成默寫的習慣。
1921年4月法國國家美展開幕,徐悲鴻從早至晚仔細觀摩,走出會場時,才發現外面下著人雪,而他整人未進餐,又缺少禦寒的人衣,頓時感到飢寒交迫,腹痛如絞。從此患上嚴重的腸痙攣症。他常強迫自己忍痛作畫,現仍保存的一幅素描上便寫著:"人覽吾畫,焉知吾之為此,每至痛不支也。"
--------------------------------------------------------------------------------
1948年徐悲鴻與夫人廖靜文、兒子慶平、女兒芳芳合影
※ 這年夏天,病更劇,而學費已完全斷絕,只好去柏林。徐悲鴻在柏林認識了柏林美術學院院長康普,並看到門采爾、綏干第尼及康普的作品,感到在法國見到的佳作雖多,仍受局限。他最愛倫勃朗的畫,便上博物院臨摹,每人都持續畫10小時,其間連一口水也不喝。特別在臨摹倫勃朗第二夫人像時,下了很大的功夫,覺得略有收獲,但仍不能用在自己的作品上,於是更加努力。
1923年,徐悲鴻回到巴黎後,以油畫《老婦》,第一次入選法國國家美展。再謁達仰,陳述學習雖無懈怠,但進步很少。達仰說:"人須有受苦的習慣,求學也一樣……未歷苦境的人往往缺乏宏大的志願。最大的作家多是毅力最強的人,所以能達到很高的成就,為人類申訴。"達仰要徐悲鴻進一步精繪素描,油繪人體時認真作分部研究,務必體會精微,不要追求爽利奪目的筆觸。徐悲鴻遵從達仰的教導,很見功效,於是更加努力。先後有《悵望》、《蕭聲》、《琴課》、《撫描人像》、《遠聞》、《馬夫和馬》等傑作問世。僅1927年就有9幅作品入選法國國家美展,獲得很高的贊譽。
1925年徐悲鴻還曾赴新加坡,為陳嘉庚及其所辦的廈門大學作畫,並在上海展出歷年所作,引起文化界極大的興趣。康有為當時曾寫道:"徐悲鴻10年前為我及文慎公、沈子培尚書寫像,惟妙惟肖。其於畫,蓋天才也。同游日本,又學畫於法國、德國,深詣7年。今也出所畫示我,精深華妙,隱秀雄奇,獨步中國,無以為偶。其畫固中國所未見,其畫派亦中國所未有。"
1926年,徐悲鴻赴布魯塞爾的博物院臨畫,他很愛魯本斯的作品,認為他是古今最大的色彩畫家之
1927年春,徐悲鴻赴義大利和瑞士,流連於聖彼得寺的名雕和西斯廷教堂的米開郎基羅的壁畫之前,縱情地欣賞了文藝復興時代大師們的傑作,並游覽了龐貝西城,領略了西為古代藝術的氣氛。
經過8年勤奮刻苦的學習和鑽研,徐悲鴻感到自己已能在創作之前胸有成竹,並能盡情揮寫,得心應手。於是,他帶著精湛的繪畫技法和廣博的藝術知識,回到久別的祖國,致力於革新中國繪畫的現實主義藝術運動。作為一位誠實正直的藝術家,徐悲鴻的藝術活動和祖同的命運始終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1927年歸國後,徐悲鴻與田漢、歐陽予倩共同創辦了南國藝術學院。徐悲鴻在擔任美術系主任的同時,開始創作巨幅油畫《田橫五百士》,歌頌被壓迫人民所最可貴的富貴不淫、威武不屈的精神。
--------------------------------------------------------------------------------
1928年,南京中央大學也聘請徐悲鴻擔任藝術系教授,徐悲鴻提出不能辭去南國的工作。於是,他十月在南國,半月在中大授課。
1929年,徐悲鴻就任北京藝術學院院長。他以"一口反萬眾"的堅定態度聘齊白石為教授,極力促進中國畫教學的革新。
痛感中國許多人才被埋沒壓抑,他創作了巨幅國畫《九方皋》。幾經易稿,把千里馬遇到知己的欣喜和九方皋雖為樵夫,卻具遠見卓識的風度,表現得淋漓盡致。1931年至1933年,徐悲鴻用了兩年的時間,以《書經》為題材,畫出巨幅油畫《徯我後》,表達人民反對壓迫者,渴望得到解救的心聲。
為了宣傳中國美術,提高中國藝術的國際地位,1933年,徐悲鴻前往歐洲,舉辦中國畫展。畫展首先在巴黎引起強烈震動,參加開幕式的重要人士達3000人,展覽應觀眾要求延長了15天,目錄印至三版,報紙一的介紹文章達200餘篇。法國文豪保爾•瓦洛里專門為該展撰文介紹。徐悲鴻的作品受到公眾的熱誠贊揚,法國政府購藏了他的《古柏》一畫,法國報紙稱贊該畫可與巴比松畫派大師盧梭相比。
--------------------------------------------------------------------------------
隨後,徐悲鴻又赴布魯塞爾、柏林、法蘭克福舉辦個人畫展,獲巨大成功。有50多家報紙雜志發表了贊譽文章。
徐悲鴻在義大利米蘭、蘇聯列寧格勒、莫斯科舉辦的中國畫展也引起轟動,該展的紀錄片在意全國放映,被譽為自馬可•波羅之後最重要的文化交流。蘇聯愛米塔日美術館還專門成立了中國繪畫的展室。徐悲鴻在撰寫的《在全歐宣傳中國美術的經過》一文中說:"吾此次出國舉行中國畫展,曾在法、比、德、意、蘇展出7次,成立4處中國展覽室於各大博物院,總計因諸展而贊揚中國文化之文章、雜志達兩萬萬份。吾於展覽會一切接洽,在內在外,絕對未用政府名義……其歲糜國人巨款,號稱文化基金之任何機關,皆未有一文之助,凡我同民,皆請注意於此點也。"徐悲鴻從蘇聯帶回了珍貴的列寧和托爾斯泰面模,並促成了蘇聯版畫在南京和上海的展覽。
--------------------------------------------------------------------------------
1935年,徐悲鴻赴廣西,創作了山水畫《灕江春雨》,以大潑墨的手法描繪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情景交融,筆墨淋漓,法新穎獨特,是中國大寫意山水畫的代表之作。
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央大學遷重慶,徐悲鴻回校任教,並創作了國畫《巴人汲水》、《巴之貧婦》等反映入地生活艱辛的作品。
1938年,徐悲鴻攜帶自己的作品去南洋,先後在新加坡、吉隆坡、檳榔嶼、怡保舉行畫展,盛況空前。徐悲鴻將畫展的全部收入捐獻,救濟祖國的難民。
--------------------------------------------------------------------------------
1940年,徐悲鴻位印度詩哲泰戈爾之邀,赴印度國際大學講學,並在加爾各答舉行畫展。泰戈爾在畫展序言中寫道:"中同的藝術大師徐悲鴻在有韻律的線條和色彩中為我們提供廠一個在記憶中已消失的遠古形象,而無損於他自己經驗里所具有的地方色彩和獨特風格……我盡情地欣賞了這些繪畫,我確信我們的藝術愛好者將從這些繪畫中得到豐富的靈感……多言是饒舌的……這樣,我就升起談話的帷幕,來引導觀眾走向一席難逢的美好的盛筵?quot;
徐悲鴻為泰戈爾作了10餘幅素描速寫,並根據它們完成了中國畫《泰戈爾人偉大的詩人正在凝神構思一首美麗的詩歌,寧靜而神秘的花園有著無窮的詩意。它是徐悲鴻的肖像畫傑作之一。在泰戈爾的介紹下,徐悲鴻還為聖雄甘地作了速寫像。
--------------------------------------------------------------------------------
在印度,徐悲鴻創作了構思已久的巨幅國畫《愚公移山》。畫面以艱卓精神和必勝信念震撼人心。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他以自己的畫筆為堅強不屈的同胞寫下了無愧於時代的偉大形象。徐悲鴻為這幅畫作了一百多幅習作和畫稿,最終使用了巨幅宣紙來表現劇烈運動中的人體。這在中日畫中是前所未有的,它為中國繪畫的發展揭開了新的一頁,是歷史與現實、西洋畫與中國畫的完美結合。
※ 1942年,徐悲鴻回到重慶後,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籌建中國美術學院。同時創作了大量優秀的中國畫作品,其中動物畫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筆下的動物都寄託著畫家自己的精神,具有強烈的時代感情。他喜寫威鎮百獸的雄獅,以"新生命活躍起來"的題詞點出向已熱望的民族覺醒與奮起。在祖同遭到侵略,人們遭受到蹂躪之時,他作的則是怒目欲盼的負傷之獅。他畫的駿馬以上往無前的
--------------------------------------------------------------------------------
1953年9月29日徐悲鴻的遺體安葬在北京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這是安葬時的照片 徐悲鴻之墓
氣魄和猙獰硬骨而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問汝健足果何用,為覓生歐蒭盡日馳","值須此世非長夜,漠漠窮荒有盡頭","山河百戰歸民主,鏟盡崎嶇大道平",畫家的喜怒哀樂同那堪托死生的奔馬已經融為一體了。在風雨長啼的雄雞、逆風而飛的麻雀、貪食未果的白鵝、顢頇渾沌的懶豬都在栩栩如生、脫紙而出的同時被賦予深刻的寓意,其弦外之音、畫外之意給人以美好的回味與深刻的啟迪。
1943年夏,徐悲鴻在青城山作了兩幅氣氛截然不同的人物畫,而他們又都取材於屈原的《九歌》。一幅是幽靜山谷之中孤獨的山鬼,另一幅是短兵相接的激戰中為國捐軀的戰士。不論是《山鬼》還是《國殤》,畫家的悲憤之情皆溢於畫外,同祖國的脈搏息息相通。
--------------------------------------------------------------------------------
1946年,徐悲鴻來到北平,擔任北平藝專校長。他聘請了許多有影響、有能力的優秀美術家到校任教。針對中國藝術教學的薄弱之處,他重視嚴格的基本訓l練,強調素描是造型藝術的基礎,描寫物象務求精確。同時,他也反對照抄對象,主張有重點地取捨,既要致廣大,又要盡精微,提倡現實主義,要求學生以表現人民生活為己任,而不以抄襲古人為自足,倡導國畫的發展與革新。
--------------------------------------------------------------------------------
徐悲鴻主要作品介紹:
徐悲鴻擅長以馬喻人、托物抒懷,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愛國熱情。徐悲鴻筆下的馬是"一洗萬古凡馬空",獨有一種精神抖擻、豪氣勃發的意態。
《奔馬圖》
從這幅畫的題跋上看,此《奔馬圖》作於1941年秋季第二次長沙會戰期間。此時,抗日戰爭正處於敵我力量相持階段,日軍想在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前徹底打敗中國,使國民黨政府俯首稱臣,故而他們傾盡全力屢次發動長沙會戰,企圖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慶。二次會戰中我方一度失利,長沙為日寇所佔,正在馬來西亞檳榔嶼辦藝展募捐的徐悲鴻聽聞國難當頭,心急如焚。他連夜畫出《奔馬圖》以抒發自己的憂急之情。
《群馬》
徐悲鴻早期的馬頗有一種文人的淡然詩意,顯出"躑躅回顧,蕭然寡儔"之態。至抗戰爆發後,徐悲鴻認識到藝術家不應局限於藝術的自我陶醉中,而應該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將藝術創作投入到火熱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馬成為正在覺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徵。而建國後,他的馬又變"山河百戰歸民主,鏟盡崎嶇大道平"的象徵,仍然是奔騰馳騁的樣子,只是少了焦慮悲愴,多了歡快振奮。
徐悲鴻是我國傑出的畫家。
1919年到1927年,他在歐洲一些國家留學。當時的中國,軍閥混戰,貧窮落後,在世界上沒有地位,在外國的中國留學生常受到一些人的歧視。
有一次,許多留學生在一起聚會,一個滿身散發著酒氣的外國學生站起來,惡毒地說:「中國人又蠢又笨,只配當亡國奴,就是把他們送到天堂里去深造,也成不了才!」坐在一旁的徐悲鴻被激怒了,他走到這個洋學生面前,大聲說:「先生,你不是說中國人不行嗎?那麼,我代表我的祖國,你代表你的國家,我們比一比,等學習結業時,看看到底誰是人才,誰是蠢材!」
從此,徐悲鴻學習得更勤奮了。他到巴黎各大博物館去臨摹世界名畫的時候,常常是帶上一塊麵包一壺水,一去就是一整天,不到閉館的時間不出來。法國畫家達仰非常喜歡徐悲鴻,他從這個中國青年身上,看到了中國人民的堅強毅力。他主動邀請徐悲鴻到家做客,在他畫室里畫畫,並親自給徐悲鴻指導。
有志者,事竟成。徐悲鴻進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後在幾次競賽和考試中獲得了第一名。1924年,他的油畫在巴黎展出時,轟動了巴黎美術界。這時,那個在大家面前大罵中國人無能的洋學生,不得不承認自己不是中國人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