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共生圖形
『壹』 共形和共生的區別(圖形創意)要詳細
共生圖形是形象與形象的相融,共生存在,必須具備一定的相容基礎形的適合。共生圖形的構成元素要巧妙.簡潔,既各自成型,又要保證圖形的整體感不被破壞,給人以無限循環的動感。共生圖形的創作思維過程是開創性的創意過程,是形的空間、輪廓、媒質等因素整體思考與整合的過程。共形圖形是借用圖形的某一元素與其它圖形共用,達到一形二用的藝術效果。
『貳』 共生圖形的小結
不管是「依形共生」還是「依意共生」,都是在共生意念背景下產生的,是「中和意念」之美和天人合一思想的物我相生的傳達再現,也就是人類將渴求繁衍和吉祥的情感內力移情於外象而生的圖形。兩種共生方式的不同之處在於,依形共生在大的移情共生背景下將內力和物象結合共生達到意,且依形共生主要是利用共用線、形而達到內力和外象的結合共生,從而產生以少勝多的目的,同時這種組合的元素是不可拆分的;而依意共生,雖然也是在移情共生的大背景下產生,它是將人們對吉祥的渴望的這種情感內力移情於外物形成共生圖形,但依意共生的圖形沒有強調共用線、形的重要性,它更注重強調的是怎樣組合各種元素整合成共生圖形來討到好的口彩,為了討到好的口彩這個意,而將各種具有諧音字可能的圖形元素結合共生,這種形可拆分,但拆分後,意則不在。
在和諧共生意念下衍生的共生圖形最初是人類對生殖繁衍的祈盼,後來延伸到人類對吉祥生活的嚮往中。為了更多地傳達出這種物我共生的移情狀態,中國古代的藝匠們巧妙地將共用線、形以及偏旁部首,利用正負、同構、偏旁等共生方式組合成依形共生的和諧共生圖形。隨著時代的演變,中國的圖形發展到了「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年代,便有一些依意共生圖形,依意共生圖形是為討到吉祥的好口彩而生,這便是在大的移情共生背景下依意共生圖形的存在。這里的「意」是吉祥如意,是人們寄希望於一些具有有吉利寓意的話語,將圖形元素通過詞語的諧音結合共生,得到吉祥共生圖形。這里的依形和依意共生都是在移情共生的大背景下產生的一種設計方式,它們都存在有移情共生的美意,而在這種美意的方式下,又會依照設計的需要各自偏向於依形和依意之下的兩種共生方式。通過對這兩種共生方式的探討研究,希望對傳統共生圖形共生方式有一個學理上的理論闡釋。
『叄』 正負圖形,共生圖形,還有一個是什麼
是異影圖形,客觀物體在光的作用下,產生異常的變化,呈現出與原物不同的對應物就叫做異影圖形。用來替代原來影子的可以是形態相似的物形,可以是具有某種內在聯系的元素,也可以是賦予影子自主的生命力等。
設計師們研究影子的藝術,用影子的語言來豐富視覺語言,傳達某種特定的信息,表現更有意義的意念。在一特定的空間里表現出一種超現實的世界。
在視覺傳達中,異影圖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發展。例如,一則眼鏡減價促銷的廣告中,眼鏡的影子變成了象徵削減的剪刀的影子,剪刀手柄的雙環與鏡片形態的相似,使影子的轉換非常合理,簡潔明了地點出了廣告的主題。
(3)花卉共生圖形擴展閱讀:
在計算機科學中,圖形和圖像這兩個概念是有區別的:圖形一般指用計算機繪制的畫面,如直線、圓、圓弧、任意曲線和圖表等;圖像則是指由輸入設備捕捉的實際場景畫面或以數字化形式存儲的任意畫面。
圖像是由一些排列的像素組成的,在計算機中的存儲格式有BMP、PCX、TIF、GIFD等,一般數據量比較大。它除了可以表達真實的照片外,也可以表現復雜繪畫的某些細節,並具有靈活和富有創造力等特點。
與圖像不同,在圖形文件中只記錄生成圖的演算法和圖上的某些特點,也稱矢量圖。在計算機還原時,相鄰的特點之間用特定的很多段小直線連接就形成曲線,若曲線是一條封閉的圖形,也可靠著色演算法來填充顏色。它最大的優點就是容易進行移動、壓縮、旋轉和扭曲等變換,主要用於表示線框型的圖畫、工程制圖、美術字等。
『肆』 共生圖形的介紹
共生圖形,指的是形與形之間共用一些部分或輪廓線,相互借用、相互依存,以一種異常緊密的方式,將多個圖形整合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種表現方式在視覺上具有趣味性和動感,起到以一當十的畫面效果。例如,波蘭的一則戲劇招貼,畫面上人與鳥共用一隻眼睛,營造出一種神秘的氛圍,同時很好地表達了主題,這種嚴密的思維與共用線產生的組合排列,體現了永恆、循環的特徵。共生圖形也可被稱作共生同構,視覺傳達專業作品。
『伍』 共生圖形的依形共生
依形共生是形體之間以線、形,以及偏旁部首為共用部位,並以共生移情意念為精神主題,結合相生,達到符合當時人類審美標準的和諧共生圖形。通過這種共生設計手段的應用,能產生以少勝多的依形共生之美。 正負共生圖形是以共用線為共生形,要共生的圖必須要有相同的線條,設計者巧妙地利用相同的線條作為共用線,創造出一種和諧共生的正負圖形。這種以共用線為基準創造出來的圖形能達到一正一負、共生共存的目的。這一正一負便是一剛一柔、一陰一陽,故這種正負圖形也可以成為陰陽共生圖。這種陰陽觀念在中國由來已久,《老子》曾說:「萬物負陰而抱陽」,陰陽成為萬物的根本所在。正是因為受陰陽觀念的影響,古人便開創了正負共生圖形中最典型的圖形——太極圖。《易經·系辭上》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太極圖呈首尾相接,黑白相對,正是負陰抱陽、剛柔相濟的典型正負共生圖形。
如圖1,為河南開封一道觀繪制的陰陽魚太極圖,此圖是在一個大圓中兩條陰、陽魚呈相互交接狀而成,圖形的創作者巧妙地採用兩個相同的魚體邊線作為共用線,這個共用線呈S狀,正是這一S形的共用線,才達到陰陽共生、剛柔並濟的正負共生圖形。同時,魚在中國長久以來都是祈福多子多孫的精神象徵,通過這一陰一陽的正負共生圖形設計,寄託了萬物生生不息繁盛的生命精神。 同構共生圖形是用相同物種中可以共用的部分構件作為整個圖形的同構形,並巧妙地將其疊合、簡化後組合共生。其中,這些以同構形組合共生的物體,必須是同一種類,它們也必須有著相同的運動態勢。同構共生的圖形不僅能達到以少勝多的目的,而且部分同構共生圖形能讓觀賞者的視覺中心點來回移動,產生物體在運動著的視錯覺感受。如圖2的三兔共耳敦煌藻井圖,三隻兔子共用三隻耳朵,呈奔跑狀。自然界中三隻兔子本來有六隻耳朵,但設計者巧用匠心,提煉出同是一種生物兔子的可以共用的同構形——耳朵,這三隻兔子的耳朵被放置成三角形,便能讓兔子首尾相互追逐奔跑。同時利用極具動感的波紋線,將兔子奔跑的狀態表現得淋漓盡致。
圖3的三魚共首圖在漢代畫像石中就早已出現,有「三世有餘」的含義。圖中把三條魚的魚頭作為整個圖形的同構體,並處於視覺中心的部位,圖中的三條魚本來有三個魚頭,但設計者巧妙地將魚頭同構,同構的魚頭呈三角形狀,並呈魚尾發散狀對稱排列,且三個魚身都依靠一個三角同構魚頭完成它形體的完整性,故三魚共頭共生。這種同構共生圖形在明代的一團和氣圖中也得到體現(圖4所示),圖5中的明代鑄銅四喜娃,也同樣採用同構共生的原理。 偏旁共生是設計者巧妙地利用字體的偏旁部首,將幾個字元組合共生,得出具有吉祥寓意的字元圖形。如來自古代民間的「招財進寶」、「黃金萬兩」等吉祥字形,都是利用字體之間所具有的相同偏旁,簡化共生得到具有吉祥寓意的字元圖形。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在保留文字結構的基礎之上,借用筆畫結構,組成有吉祥意念的抽象字體符號,被稱為是一種「語言的圖形」。
如圖6中的招財進寶圖,把「招」和「進」分別放在「寶」字的左右邊,借用偏旁部首的共用結構,將「寶」字置於中間,好像寶字在「招」和「進」的簇擁下「辶」(走)到面前來帶給人以財富。圖7中的「黃金萬兩」字元圖形更是明顯地共用字體的偏旁部首,組合共生成一種新的吉祥圖形文字元號。圖8是最早出現在漢代民間「花錢」中的「吉語錢」——「唯吾知足」,他們將此花錢鑄成銅錢的形狀,以中間口字形為共生偏旁部首,四邊分別印有「隹、五、矢、止」四個字,然後把口字和這四個字分別組合,就共生成「唯吾知足」這是告誡人知足者常樂的古訓詞。上述這些組合字元是利用偏旁部首組合成新的字元圖,其用意是為了傳達民間對幸福、吉祥、常樂的渴望,這些字元圖形的形成,不過都是當時人們將吉祥意念施與字形的結果,是意念與形體和諧共生的典範。
『陸』 圖形創意之共生圖形定義
釋義:指的是形與形之間共用一些部分或輪廓線,將多個圖形整合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共生圖形的分類:
1、正負共生圖形:設計者巧妙地利用相同的線條作為共用線,創造出一種和諧共生的正負圖形。這種以共用線為基準創造出來的圖形能達到一正一負、共生共存的目的。
2、同構共生圖形:用相同物種中可以共用的部分構件作為整個圖形的同構形,並巧妙地將其疊合、簡化後組合共生。
3、偏旁共生圖形:偏旁共生是設計者巧妙地利用字體的偏旁部首,將幾個字元組合共生,得出具有吉祥寓意的字元圖形。
(6)花卉共生圖形擴展閱讀
共生圖形的意義:
1、共生圖形的地理、歷史、人文背景使中國共生圖形形成一套獨立、完整的理論體系,集中體現了「天人合一」的美學思想。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的變遷、文化的融合,逐漸衍變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
2、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共生圖形所體現的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魅力,依然影響著現代藝術設計的創作。
3、通過共生圖形在不同藝術形式中的具體呈現,並在此基礎上分析了共生圖形的審美特質和藝術張力以及共生圖形的分類,通過對其形式美感和精神理念的挖掘和整理來探尋中國共生圖形的再生價值。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共生圖形
『柒』 共生圖形的背景
《韓非子·五蠹》中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原始社會的人類在惡劣環境的狀況下,不但基本生存受到了嚴重的威脅,而且繁衍後代的條件也得不到保障。處於本能,他們逐漸從害怕禽獸蟲蛇到崇拜並希望能像它們一樣繁衍多子。於是,一些氏族便把繁衍能力較強的動物列為氏族崇拜的對象,由此生成了圖騰的概念。生殖圖騰都是原始人類將繁衍多子的意念施與繁衍能力很強的動物之形上,一旦這種意念與形相符合,便形成一種為求繁衍的共生意念,這種意象一旦編碼組合成共生圖形,也就完成了人類最初的完美共生。這種意念的轉換也是移情的體現,正如莊子曾把自己的情感移射到魚的身上(見:《莊子·秋水》:「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洛茲也曾寫道:「我們不僅把自己外射到樹的形狀里去,享受幼芽發青伸展和柔條臨風盪漾的那種快樂,而且還能把這種情感外射到無生命的事物里去,使它們具有意義。我們還能用這類情感把本是一堆死物的建築物變成一種活的物體,其中各部分儼然成為身體的四肢和軀干,使它現出一種內在的內力,而且我們還能把這種內力移植到自己身上來。」
古人為達到心靈的完善和諧,便利用情感將物的內力結合凝練,把幾種物的外象提取並結合編碼,整合共生成新的更加完善的形態,這種為達到物我統一相生的移情創作便是共生圖形產生的根源。為了種族的繁衍,為了有更多的人狩獵和耕種,原始祖先們便把對生殖的情感內力移植到蛇、魚、蟾等一些繁殖能力很強的動物身上,並將其膜拜為氏族的圖騰,所以,這些氏族的圖騰其實是他們對生殖繁衍意念的寄託。隨著時代的演進,一些巫師們覺得單單臨摹動物的形態不能完全表達他們對生的祈求,他們需要在圖騰上增加人的形象,這樣更能將這種生殖繁衍能力很強的物的內力移植到人類自身上來。原始人類將這種對生的意念移情作為情感鋪墊的同時,利用內力與外象的結合編碼方式,幻化出了人蛇、人魚、人蟾的共生圖形,也就是伏羲、女媧等傳說中人類先祖的雛形。
而且,這種原始人共生圖形的意念在後來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以及「和」之道中也得到了延深,可以概括為「中和意念」,「中和意念」很自然地會派生出「中和共生」思想,這種「中和」共生是把各種形態的元素,通過意念中和,達到和諧共生的審美特徵。這種「中和意念」在道家學說中也同樣得到體現,道家提倡「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達到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有了這種萬物和諧共生的「意念」,便需要產生一種「物象」為之服務,這樣創造出來的和諧共生的圖形才能符合當時人們的審美心理。
『捌』 什麼是共生圖形,請舉例說明!
共生圖形指的是形與形之間共用一些部分或輪廓線,相互借用、相互依存,以一種異常緊密的方式,將多個圖形整合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種表現方式在視覺上具有趣味性和動感,起到以一當十的畫面效果.
『玖』 共生圖形設計 大家給點創意 越多越好
建議看看埃舍爾的版畫,讓人嘆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