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安滇耘花卉
A. 姚安縣的歷史沿革
「姚」來源於「姚州」。「姚州」來源於「武德四年,安撫大使李英以此州內,人多姓姚,改置姚州」。元取亂極思治,長治久安之意,置姚安路軍民總管。
先秦為古滇國地。
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設置益州郡(郡治在今晉寧縣),弄棟縣為所轄二十四縣之一。時弄棟縣轄今楚雄、姚州、大姚、南華、牟定、廣通、元謀等地 ;弄棟城城址在今光祿鎮舊城村高陀山。
東漢為弄棟縣,屬益州益州郡;三國蜀漢屬益州雲南郡,弄棟縣為郡治。西晉為弄棟縣,屬寧州雲南郡。
東晉至南朝宋為寧州興寧郡,弄棟為郡治。南朝齊、梁為寧州興寧郡。北朝周屬南寧州。
隋開皇十四年(594)設弄棟總管府,屬南寧州總管府。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以漢雲南郡地(今祥雲一帶)置姚州,下轄姚城(治在今姚安)、瀘南(治在今石羊一帶)、長城(治在今大姚一帶)三縣;並設置姚州都督府 ,歸劍南節度使所轄。唐高宗麟德元年(664),移姚州都督府於今天的姚安,府治在姚城縣(今姚安縣,府城在今棟川鎮),改「弄棟」之名為「姚州」,此即姚安歷史上姚州之名的開端。德宗興元元年(784),蒙氏於弄棟府置弄棟節度;唐南詔國時為弄棟節度弄棟城。
宋大理國為弄棟府(統矢府)。
元憲宗七年(1257)置統矢千戶,屬大理下萬戶;至元十二年(1275)改置姚州,屬大理路;天歷元年(1328),升姚州為姚安路軍民總管府,府治在今姚安縣光祿鎮高氏宗祠旁,轄姚州、大姚縣,此即「姚安」稱謂之始。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姚安府,屬雲南布政司,洪武二十七年(1394)改置姚安軍民府,轄姚州(今姚安)、大姚縣。
清初沿明制,為姚安軍民府姚州;雍正八年(1730)7月,姚安軍民府屬迤西道(駐大理府);乾隆三十五年(1770)2月,撤銷姚安軍民府,姚州改屬迤西道楚雄府。
民國2年(1913)3月,由姚安縣析置鹽豐縣,縣治設於白鹽井;同年4月,迤西道改為滇西道,姚州改為姚安縣,屬滇西道;民國3年(1914)6月,改滇西道為騰越道(駐騰沖縣),姚安縣屬之。民國十八年(1929),廢騰越道,姚安縣直屬省。民國35年(1946),屬第八行政督察區,姚安縣為公署駐地。
1949年後屬楚雄專區。
B. 永仁縣的歷史沿革
永仁古稱苴卻。先秦屬古滇國地。
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屬越雟郡蜻蛉縣。
東漢屬益州越雟郡蜻蛉縣。
三國蜀漢屬益州雲南郡蜻蛉縣。
西晉屬寧州雲南郡蜻蛉縣。
東晉至南朝梁屬寧州興寧郡蜻蛉縣。
北朝周屬南寧州。
隋朝屬南寧州總管府。
唐初曾置強樂縣,武德四年(621)屬微州,設深利(今永仁)和十部(今仁和)。唐南詔國時為弄棟節度伽毗館。
宋大理國屬弄棟府。元憲宗七年(1257)廢褒州置大姚堡千戶所,屬大理下萬戶;至元十一年(1274)改置大姚縣,改屬姚州;元天歷元年(1328)改屬姚安路軍民府。
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姚安府,屬雲南布政司,洪武二十七年(1394)改置姚安軍民府,轄姚州(今姚安)、大姚縣。
清初沿明制,為姚安軍民府大姚縣;雍正八年(1730)7月,姚安軍民府屬迤西道(駐大理府)。乾隆三十五年(1770)2月,撤銷姚安軍民府,大姚縣改屬迤西道楚雄府。道光三年(1823)以大姚縣北境置苴卻行檢分治。民國二年(1913),迤西道更名為滇西道,改苴卻巡檢司為苴卻行政委員,駐苴卻,屬滇西道。民國三年(1914),滇西道改為騰越道,苴卻行政區屬騰越道。民國十三年(1924),苴卻行政區改置永仁縣(1929年11月批准),屬騰越道。取永境內永定、仁和兩大集鎮首字定名永仁縣。另有「永遠施行仁義」之意。
1929年由大姚縣析置永仁縣。取「永遠施行仁義」之意。
2005年12月12日,雲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永仁縣撤銷萬馬傣族鄉,將原萬馬傣族鄉所轄的迤資、昔丙、拉姑、魚鮓4個村委會劃歸永興傣族鄉管轄;將原萬馬傣族鄉萬馬、進化2個村委會劃歸中和鄉管轄,並將行政區劃調整後的中和鄉改設為中和鎮。
C. 姚安什麼出名
1)每年盛夏,縣城被萬畝荷花環繞,構成一道靚麗的風景,故稱荷城。內
2)歷史文化悠久容: 古為滇國地.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始置弄棟(也寫作梇(lòng)棟)縣
3)山川秀麗,自然景觀豐富多彩,名勝古跡遍及城鄉,民族風情獨具特色。
(現有省州縣三級文物保護單位15個,主要風景區、旅遊點17個,分布於全縣12個鄉鎮,其中以壩區鄉鎮較為集中。自然景觀及人文景觀皆備,且各有千秋。)
特產:姚安封雞/姚安的三角糯米/野生菌雞樅/套腸/姚安乳鴿/姚安山葯
D. 滇緬鐵路的發展過程
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駐滇英領事照會雲南總督,提出從緬甸修築鐵路經滇西的騰越進入雲南,路權歸英方。鑒於中法滇越鐵路喪失主權的教訓,政府和滇人都提高了警覺,不敢再讓路權與外人。經滇人力爭,清政府遂與英使達成協議,議定滇緬鐵路各修各界。滇紳陳榮昌以滇緬路權已爭回,便呈請滇督將修建滇緬鐵路事務歸入滇蜀鐵路一並辦理,改名為滇蜀騰越鐵路公司,後公司又歸並雲南省公路總局。至1935年,公路總局派人前往勘測從祥雲縣的清華洞起,至滇緬交界一段的鐵路線,長約400餘公里,建築費估算約法幣1820萬元。
抗戰爆發後,沿海港口及鐵路交通線均已淪陷,國民黨政府遷移到大西南。為取得國際援助,除修築滇緬公路外,由中央政府主持修築東起昆明,西經安寧、一平浪、祿豐、廣通、楚雄、姚安、祥雲、彌渡、南澗、雲縣、耿馬等縣,直達中緬邊界術達的滇緬鐵路。1938年12月起,開始分段修建。東段由昆明至祥雲縣的清華洞,長410公里;西段由清華洞抵術達,長470公里,全線為米軌,以便於同緬甸的鐵路接軌,擬連通緬甸密支那鐵路線上的臘戌站。
幾十萬人從四面八方匯聚到一起,為了趕築一條路,數不清的人獻出了生命。1937年抗戰爆發前,國民黨交通部次長曾養甫就意識到,如果沿海口岸不保,中國將失去外援,陷入危險境地。必須盡早鋪設一條從西南向外與國際聯系的通道,這就是後來以悲壯和慘烈鐫刻在中國抗戰史上的滇緬鐵路的修建,當時中國的幾位著名的鐵路和橋梁專家都參與了滇緬鐵路的建設。1937年交通部公務司司長薩福均調任滇緬鐵路局局長,1939年一代鐵路巨擘杜鎮遠先生親任滇緬鐵路局局長兼總工程師。杜鎮遠延聘了一批一流的工程技術人員。如任副局長的張海平、任副局長兼副總工程師的王節堯、任工程局工務課正工程司的汪菊潛、任第一工程處副處長的陶述曾、繼任滇緬鐵路局局長的龔繼成、總工程師室的副總工程師李耀祥、督辦公署技術委員會委員汪禧成、設計課長林同炎,第三工程處工務課技術股主任雷從民、第三總段副工程司兼分段長石衡,此外還有朱葆芬、夏舜參、顧彀成、祝秦萱、周庸華、盧肇鈞等。這些工程技術人員幾乎全是畢業於國內名牌大學並留學歐美的專攻土木工程或鐵路建設的專門人才。如杜鎮遠、王節堯、汪菊潛、龔繼成、石衡、林同炎等均畢業於唐山交通大學(現西南交通大學),雷從民、盧肇鈞畢業於清華大學,陶述曾畢業於北京大學,汪禧成畢業於交通大學,夏舜參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張海平畢業於普渡大學,朱葆芬畢業於康奈爾大學。
由於抗日戰爭日益的危急,滇緬鐵路的修建終於提到了國民政府的日程。然而對於當時的雲南省政府和滇西百姓來說,出動三十萬的勞力,供應三十萬人的吃糧問題,卻是一個頗為艱巨的任務。鐵路經過的蠻荒地區,瘴癘橫行,蚊叮蟲咬,許多人得了瘧疾和腸胃病,而雲南本地民工又十有八九抽鴉片煙。民工體弱不支,加上生活供應困難,施工效率極低。
1942年,日軍侵佔了緬甸,隨後又攻陷了我滇西重鎮騰沖、龍陵、畹町等地,直接威脅到整個滇省西部。為防止日軍利用滇緬甸鐵路,當局只得忍痛將該路西段已修好的路基、涵洞等基礎工程破壞,以免資敵(同時破壞的還有滇緬公路西段)。以致全線停工,滇緬鐵路督辦也撤回內地,滇緬鐵路功虧一簣,其東段也僅修至安寧(因敘昆鐵路軌料供應緊張,1944年安寧至石咀段的路軌被移鋪至敘昆鐵路曲靖和沾益區間,以解決沾益軍用機場的交通聯絡)。最後,滇緬鐵路滇西部分的路基工程在一片爆破聲中化為煙塵。為保障國際通道暢通無阻,當局決定另修中印公路(即「史迪威公路」),於1944年隨中國遠征軍反攻緬甸時開始動工修建,滇緬鐵路停工。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忙於返回內地接收,並准備打反共內戰,加之滇緬公路已恢復通車,滇緬鐵路失去了作為國際通道的戰略意義,已無修建的必要,整個工程因而半途而廢。解放後的1958-1959年,鐵道兵部隊利用原先抗戰時期已完成的路基從石咀鋪軌至了楚雄一平浪,史稱昆一線。1970年成昆鐵路通車以後又陸續拆除了昆一線,現在滇緬鐵路僅遺存昆明北站至石咀的12.4公里線路,稱為昆石線。在今天的昆明西山碧雞關、楚雄祿豐、一平浪和臨滄雲縣都遺留有較完整的當年滇緬鐵路隧道和路基遺跡。
E. 姚安縣的著名人物
陶珽:明代文人。字紫闐,號不退,又號稚圭,自稱天台居士,姚安(今雲南挑安)人。萬曆三十八年(1610)進士,官至武昌兵備道。
陶珙:明居士。字紫閻,號仲璞,又號無學居士。姚安(今屬雲南)人。陶珽之弟。天啟初舉人。官南工部,出守寶慶。有《寄園集》。見《滇詩拾遺》、《古庭語錄》、《勝朝殉節諸臣錄》八、《雲南通志》一〇七。
高奣映:字雪君,號問米居士,白族,雲南姚安人。中國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一生著書八十餘種之多,與顧炎武、王曦之齊名。
甘雨:(1823~1895),字潤之,又字慰農,晚年自稱卧雲老人,咸豐間貢生,官廣西州訓導。工畫山水,有逸致。有孟賢、仲賢、叔賢、季賢四子,甘氏父子同時出名,並且以「一門四舉子,三步兩道台」的盛舉,被鄉人傳為佳話,有補過齋遺集。
甘孟賢:(1853~1914),同治十二年(1873年)癸酉科舉人,清末學者和詩人,著有《不自是誘齋文集》、《行余吟》一卷等。
甘仲賢:(1855~1908),光緒二年(1876年)丙子科舉人,清末學者和詩人,著有《觀象損益齋文集》四卷等。
甘叔賢:(1862~1894),光緒十一年(1885年)乙酉科舉人,雖英年早逝,也著有《字義啟蒙》一卷。
甘季賢:(1864~1905),光緒八年(1882年)壬午科舉人,雖然也英年早逝,卻有多達19種的著述,內容涉及經學、理學、歷史、文學等方面。文學方面有《體認天理齋文集》六卷、《古文經世》四卷等。
趙鶴清:(1865-1954),民國畫家。字松泉,別號瘦仙,雲南姚安光祿鎮人。辛亥革命後,趙鶴清先後擔任過他郎廳(今墨江縣)長官、瀾滄縣縣長、鹽豐縣白鹽井場知事等職。1915年,他創作的美術作品和工藝品就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一等獎和金質獎章。趙鶴清文學藝術創作影響最大的是他親自繪畫、編寫的《滇南名勝圖》以及他精心壘建的大觀樓假山「彩雲崖」。
熊汝霖:(1978.1.2—),內地著名創作型男歌手,畢業於美國伯克利音樂學院音樂系。2006年央視《夢想中國》冠軍,2012年成立個人飛行大道音樂工作室。代表作品有:《天下無敵》《一如既往》《完美結局》等。
紀容舒(1685—1764)直隸獻縣人。紀曉嵐父親。康熙五十二年(1713)恩科舉人,歷任戶部、刑部屬官,外放雲南姚安知府,為政有賢聲。曾在雲南的姚安做官,稱姚安公
F. 姚安有幾個鄉鎮
截止到2014年,姚安縣面積1803平方千米,轄5個鎮、4個鄉,共4個居委會、73個行政村,分別為棟川鎮、光祿鎮、前場鎮、彌興鎮、太平鎮、適中鄉、左門鄉、官屯鄉、大河口鄉。
(6)姚安滇耘花卉擴展閱讀:
1950年,姚安縣屬楚雄專區。1957年10月18日,國務院批准設置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縣屬楚雄州(楚雄彝族自治州1958年4月15日成立)。
1960年9月13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03次會議通過:撤銷永仁、鹽豐、姚安3縣,將原永仁、鹽豐、姚安3縣的行政區域並歸大姚縣(1958年10月15日撤並)。
1962年3月27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15次會議決定:設立姚安縣,以合並於大姚縣的原姚安縣行政區域為姚安縣的行政區域(1961年1月分置)。
2002年,大龍口鄉、彌興鄉、龍崗鄉、仁和鄉撤鄉設鎮(省政府2002年7月18日批准)。
2016年1月,同意撤銷楚雄州姚安縣官屯鄉,設立官屯鎮。撤鄉設鎮後,行政區域和隸屬關系不變,鎮政府駐原鄉人民政府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