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安插花
Ⅰ 宋朝的插花藝術怎麼表達出宋朝的審美觀
宋代插花抄不僅講求插得好襲,插得妙,還講究花命的維持。在花材保鮮技術研究方面發明了許多既簡便實用又科學的方法和配方,有些方法至今仍具現實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趙希鵠在《洞天清錄》中提及,「古銅器入土年久受土氣深,以之養花花色鮮明如枝頭開速而謝遲,或謝則就瓶結實,若水銹傳世古則否陶器入土千年亦然」,可見古銅器養花有保養的功能。蘇軾的《格物粗談》、林洪的《山家清供》也有類似的敘述。
隨著深入探討插花著作、詩詞漸多問世,為中國傳統插花藝術理論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礎,豐富了中國傳統花文化的內涵。范大成在《范村梅譜》中,對梅花的選擇和品賞最為精闢,書中說:「梅以韻勝, 以格高,故以橫、斜、疏、瘦,與老枝陘奇者為貴。」這經驗之談也成為中國古典插花藝術的准則。
Ⅱ 宋·陸游《臨安春雨初霽》有句:「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為什麼古代要賣杏花。
一、杏花之用
(一)插花
中國的插花藝術非常發達,很早就有折花、插花的習俗。古人幾乎是無花不插,杏花這種在今天看來登不上大雅之堂的花也不例外。從庾信的《杏花》詩就可知南北朝時杏花已經用於插花欣賞了,詩中寫道:「春色方盈野,枝枝綻翠英。依稀映村塢,爛漫開山城。好折待賓客,金盤襯紅瓊。」最後兩句很明確地告訴我們杏花被折下來插於「金盤」中供賓客欣賞。應該說,插花是杏花的一個很重要的用途,明代王磐的散曲[中呂]《朝天子·瓶杏為鼠所嚙》雲:「斜插,杏花,當一幅橫披畫。」將杏花斜插於瓶當畫賞玩,沒想到被老鼠咬了,以致「水流向床頭,春拖在牆下」,氣得他無處論理,只好罵那無用的貓兒。明代陳繼儒在《岩幽棲事》中提出:「瓶花置案頭,亦各有相宜者:梅芬傲雪,偏繞吟魂;杏蕊嬌春,最憐妝鏡;梨花帶雨,青閨斷腸;荷氣臨風,紅顏露齒;海棠桃李,爭艷綺席;牡丹芍葯,乍迎歌扇;芳桂一枝,足開笑語;幽蘭盈把,堪贈仳離;以此引類連情,境趣多合。」他認為不同的插花適合於不同的人物情境,其中瓶杏最適宜放在鏡子旁,增加閨室的溫馨美麗。詩文中直接提到插杏花的不多,可能是因為杏花的開放時間短、品級不太高,明代人張謙德的插花著作《瓶花譜·品花》將花分為九品九命,杏花被列為四品六命。
(二)簪戴
杏花被戴在頭上作為裝飾,而且男子也戴,在今天看來幾乎是不可能的,以為杏花雖小而繁,作為裝飾非常美觀,但其枝條很硬,不便簪戴。其實不然。宋人王禹偁《杏花》雲:「登龍曾入少年場,錫宴瓊林醉御觴。爭戴滿頭紅爛漫,至今猶雜桂枝香。」寫的是作者回憶當年考中進士後,皇帝設宴瓊林,賜酒與眾進士,進士爭戴杏花的情景。杏花還有被做成假花戴的,據陸游《老學庵筆記》記載,南宋初年,杭州婦女用絹帛、通草、金玉等做成各種假花,有桃花、杏花、荷花、菊花、梅花等,簪戴在頭上,這些花是四季的代表,叫做「一年景」,杏花是春花的代表之一。女子簪花可直接插戴於發髻上,元代張翥《江城梅花引·九日杏梅同開》寫道:「艷絕韻絕香更絕,特地風流。宜與雲鬟雙插倚妝樓。」清代朱彝尊《東風第一枝·杏花》:「倩個儂曉日新妝,插向鬢雲斜吐。」男子則常常簪戴在帽子上,如清代姚念曾《探春慢·杏花下作》:「戲捻低枝,帽檐簪處輕檀。」楊夔生《綺羅香·郊圃紅杏一株,春盡始蕾》寫一農夫將杏花簪戴在箬笠上:「笑田父箬笠強簪,比村女胭脂微薄。」也可以簪在頭發上,如元代邵亨貞的《虞美人·謝張芳遠惠杏花》雲:「花枝猶可慰愁人,只是鬅鬙短鬢不禁春。」清中後期男子不再戴花,趙翼《陔余叢考》雲:「今俗惟婦女簪花,古人則無有不簪花者。」
(三)饋贈
很多人都知道陸凱的《贈范曄》:「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其實許多花都可以贈送給他人,杏花也不例外。唐代司空圖的《故鄉杏花》詩雲:「寄花寄酒喜新開,左把花枝右把杯。欲問花枝與杯酒,故人何得不同來?」杏花似乎一直沒有太多的象徵意義,折贈主要是傳遞故園信息,表達思念之情。這首詩即如此。當然,最簡單的意味便是送「美」與人,宋代管鑒有一首《虞美人·送杏花與陸仲虛》,贊美杏花的妖嬈之美,還叮囑友人不要心偏,要愛憐自己送去的每一朵花。
二、杏花之賣
花的買賣不知始於何時,但唐代已較常見。街市上有各種花賣,來鵠《賣花謠》詩雲:「紫艷紅苞價不同,匝街羅列起香風。無言無語呈顏色,知落誰家池館中。」牡丹尤受唐人青睞,白居易《買花》寫暮春市人買牡丹的情景中有「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之句,可見價格不菲。有很多農戶以賣花為職業,唐朝廷每月還給後妃宮女們發買花錢。宋代賣花更加繁榮,有了專門的「花市」,這在宋人的筆記、詩詞中都有反映。也有人挑著花擔走街串巷賣花,李清照就從「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減字木蘭花》),仇遠《小秦王》雲:「佯憑闌干喚賣花。」蔣捷的《昭君怨·賣花人》生動地描寫了賣花人挑著花擔走街串巷吆喝,深閨之人聽到後買花的情景:「擔子挑春雖小,白白紅紅都好。賣過巷東家、巷西家,簾外一聲聲叫。簾里鴉鬟入報,問道買梅花、買桃花。」杏花之買賣至遲在晚唐已有,司空圖的《酒泉子》「買得杏花,十載歸來方始坼」可證。宋代詩詞中寫到賣杏花的稍多,除了陸游的「深巷明朝賣杏花」之外,史達祖《夜行船·正月十八日聞賣杏花有感》詞雲:「小雨空簾,無人深巷,已早杏花先賣。」張炎《杏花天·賦疏杏》雲:「深巷明朝休起早,空等買花人到。」足見賣杏花在南宋的城市裡是比較常見的。這一習俗後代仍有保留,如元代王元鼎的小令[正宮]《醉太平·寒食》寫道:「畫樓洗凈鴛鴦瓦,彩繩半濕鞦韆架。覺來紅日上窗紗,聽街頭賣杏花。」清代陳維崧《探春令·詠窗外杏花》雲:「到如今和了,滿城微雨,頻上街頭賣。」
宋代不論花市還是街巷的賣花,都盛行吆喝。據吳自牧《夢粱錄》載:「賣花者以馬頭竹籃盛之,歌叫於市,買者紛然。」賣花的吆喝形成了獨特的賣花聲,這在宋詞中多有反映,如:「芳草如雲,飛紅似雨,賣花聲過。」(劉辰翁《大聖樂》)「紅杏香中,綠楊影里,畫橋春水泠泠。深沉院滿,風送賣花聲。」(趙良玉《滿庭芳》)「午夢醒來,小窗人靜,春在賣花聲里。」(王嵎《夜行船》)
賣花聲是一年四季都可聽到的,但春季百花盛開,賣花聲也最多。在賣花聲中,賣杏花聲往往被單獨提出。如:「最是關心深巷曉,賣花聲絕俏。」(葉申薌《謁金門·杏花》)「深巷賣花將客喚,候逼清明,記取韶光半。」(曹溶《蝶戀花·杏花》)「聽雨歌殘,禁煙眠早。樓外杏花聲徹。」(王章《探春慢·文杏》)「賣花聲遠,料深巷明朝何處。」(朱彝尊《東風第一枝·杏花》)「記深巷前番,賣花聲喚。」(許鍾璐《探芳信·飛翠軒春集觀杏花》)
為何獨獨賣杏花聲每每被詩人詞客單獨列出來呢?我們以為這主要是因為杏花雖遲開於梅花,但它是真正的春天之花,正如歐陽修所說:「誰道梅花早?殘年豈是春。何如艷風日,獨自占芳辰。」(《和梅聖俞杏花》)因而常常是融融春日裡最先單獨叫賣的花,給人以非常深刻的印象。當春風吹拂,春雨降臨,人們自然想到杏花的開放,想到杏花的第一聲叫賣,因此,也就有了「信風暖,把萬點輕紅,枝頭吹滿」(許鍾璐《探芳信·飛翠軒春集觀杏花》),有了「東風一夜飛紅雨」(徐瑤《杏花天·本意》),有了「林外鳴鳩春雨歇,屋頭初日杏花繁」(歐陽修《田家》),也有了「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當人們在城市裡聽到大街上杏花的叫賣聲時,也就真正感受到濃濃的春意了。
所以當陸游住在臨安客舍中聽到一夜春雨,便自然而然地猜想到杏花會在春雨的滋潤下一夜開放,明日的街巷中准會有人折來杏花賣了。
Ⅲ 急急急~~~~~~~~描述花藝的古詩詞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庄》)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內然《春曉》)容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杜甫《江畔獨步尋花》)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浣溪沙》)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張志和《漁歌子》)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王安石《梅花》)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葉紹翁《游園不值》)
Ⅳ 在杭州臨安哪有學習插花藝術的
我是臨安的,啊哈,在這里見到老鄉了,你好你好
Ⅳ 古詩詞中,有什麼關於宋朝人民熱愛花的描寫和體現
《清平樂》是一部展現宋仁宗時期的歷史大劇。從朝堂之事,到帝王、後妃的兒女情長、喜怒哀樂,將北宋皇帝趙禎的人生刻畫的淋漓盡致。這部歷史古裝劇,在豆瓣也收獲了8.7的評分,除了強大的製作團隊與演技兼備的演員以外,《清平樂》最出彩的地方還在於對於大宋美學的體現,這也是這部歷史古裝劇最大的亮點之一。古樸典雅的畫面,服飾、禮儀的高度還原,無一不體現宋人的雅緻生活,劇中播出的一段“四美插花”劇情,就是宋代“文人四藝”焚香、點茶、掛畫、插花的其中之一。
從這三個方面可以看出,宋代士大夫其實是在通過對於插花花瓶的選擇,對於賞花之人的規定,對於插花花材的選擇,借插花等級來區分自己士大夫階層與市民階層的不同等級。在文人士大夫眼裡,那些商人、小販、農民等人,與進入朝廷圍觀的士人和官吏相比,是存在巨大的文化、審美差距的。插花藝術可以讓士大夫階層的身份得到認同,他們對於插花藝術的審美,可以區分出雅人與俗人的區別,比如他們借清雅的瓷瓶插梅花,來彰顯自己,如梅花一般,“玉骨那愁瘴霧,冰姿自有仙風”,凌霜傲雪的不屈精神;他們追求淡薄素雅的高雅賞花方式,是為了彰顯自己超凡脫俗的品味。插花等級的區分,實際上是士大夫階層為了區別自己與市民階層不一樣的身份等級。所以《清平樂》這部劇中,隨處可見的插花,既是為了體現宋代士大夫階層的審美情趣,其實也在彰顯著那個年代裡,不同階層的不同趣味。然而,愛花卻是所有宋人的摯愛——“雖貧者亦戴花飲酒相樂”。
Ⅵ 水滸傳里男演員頭頂怎麼插了一朵花
水滸傳里男演員頭頂插了一朵花是男子簪花。
「男子簪花」,是古時的回男子,用時令答鮮花,或金銀、綢絹等,製成假花插於發髻、鬢角或冠上,作為裝飾或禮儀程序的一種風俗。據考,所簪之花有:茱萸、木槿花、薔薇、梅花、杏花、棠梨、茉莉、牡丹、菊花等樣式。男子簪花的風俗,在宋代已經極盛。這與唐明皇為寧王簪花之事,是有極深的聯系的。
《宋史·輿服志》載:「中興,郊祀,明堂禮畢回鑾,臣僚及扈從並簪花,恭謝日亦如之。」可見當時參加重要典禮的百官及隨侍人員都要簪花。在民間婚儀中,按照宋朝婚俗,新郎可以「戴花一兩枝,勝一兩枚。」勝即花勝,古代的一種首飾。宋朝朝廷宴會,「嘗以春秋之季仲及聖節、郊祀、籍田禮畢,巡幸還所至設宴,惟從官預,謂之曲宴。」皇帝要給群臣賜花,由中使為之插戴。朋友之間的便宴也可以簪花。如果遇到國家大災之年、瘟疫、忌辰等,則不可以簪花。
Ⅶ 飛花令花的詩句
1.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2.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戴叔倫《蘇溪亭》)
3.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王維《鳥鳴澗》)
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5.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司空曙《江村即事》)
6.零落梅花過殘臘,故園歸去又新年。(李頻《湖口送友人》)
7.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庄》)
8.四月南風大發黃,棗花未落蔭桐長。(李頎《送陳章甫》)
9.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10.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晏殊《寓意》)
11.五月臨平山下路,藕花無數滿汀洲。(道潛《臨平道中》)
12.千里稻花應秀色,五更桐葉最佳音。(曾己《蘇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大雨三日,秋苗以蘇喜而有作》)
13.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14.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15.梅花竹里無人見,一夜吹香過石橋。(姜白石《除夜自石歸湖苕溪》)
16.滿地蘆花和我老,歸家燕子傍誰飛。(文天祥《金陵驛》)
17.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鷓鴣天.桂花>)。
18.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19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庄》
20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21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宋之問《有所思》)
22、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皎然《尋陸鴻漸不遇》
23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然(王維《輞川別業》)
24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映淺紅(杜甫《江畔獨步尋花》)
25短短桃花臨水岸,輕輕柳絮點人衣(杜甫《十二月一日》)
26顛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杜甫《絕句漫性》)
27草色青青柳色黃,桃花歷亂李花香(賈至《春思二首》)
28城邊流水桃花過,簾外春風杜若香(劉禹錫《寄朗州溫右史曹長》)
29蕙蘭有恨枝猶綠,桃李無言花自紅(歐陽修《舞春風》)
30一番桃李花開盡,唯有青青草色齊(曾鞏《城南》)
31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李清照《醉花陰》)
32一抹雕欄,噴清香桂花初綻(洪升<長生殿.驚變>)。
31莫怪杏園憔悴去,滿城多少插花人(杜牧《杏園》)
32無風楊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滿地花(范成大《碧瓦》)
33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劉禹錫《賞牡丹》)
34有此傾城好顏色,天教晚發賽諸花(劉禹錫《思黯南墅賞牡丹》)
35竹色溪下綠,荷花鏡里香(李白《別儲邕至剡中》)
Ⅷ 含有花的詩句
1.忽如夜春岡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背歌送武判官歸京》)
2.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戴叔倫《蘇溪亭》)
3.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控。(王維《鳥鳴潤》)
4.桃花潭水深干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注倫》)
5.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司空曙《江村即事》)
6.零落梅花過殘臘,故園歸去又新年。(李頻《湖口送友人》)
7.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庄》)
8.四月南風大發黃,棗花未落蔭桐長。(李頎《送陳章甫》)
9.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患崇春江晚景》)
10.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 (晏殊《寓意》)
11.五日臨平山路,化無教。(省浩《臨斗中》)
12.莫怪杏園僬悴去,滿堿多少插花人。(社牧《杏園》)
13.快於蓮葉無宇碧,忡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14.小樓一夜聽有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陸游《臨安看雨初露》)
15.無風楊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滿地花。(范成大《碧瓦》)
16.滿地蘆花和我者,歸家燕子傍誰飛。(文天洋《金時驛》)
17.梅子流酸濺齒牙,芭蕉分綠上窗紗。(楊萬里《閑元初夏午睡起》)
18.亂點碎紅山咨發,平鋪新綠水蘋生。(白居易《南湖早春》)
19.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庄》)
20.亂花新欲迷人眼淺草才沒馬蹄。(白居易《됐塘胡春行》)
21.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歷誰家。(味之間《有所思》)
22.短短桃花臨水岸,輕輕柳繁點人衣。(杜甫《十二月一日》)
23.雨中草色綠增染,水上桃花紅然。(任維《鋼川別業》)
Ⅸ 大哥大姐們我想要李清照的介紹和她的一生質料...
2007-06-04 13:29【簡介】(1084—約1155) 宋代女詞人。號易安居士,濟南章丘(今屬山東)人。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官至禮部員外郎、京東路提點刑獄。後因被列入元佑黨籍而罷官。母王氏,亦知書能文。李清照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養。早年隨父住在汴京、洛陽,工書能文,兼通音律。建中靖國元年(1101)18歲時與吏部侍郎趙挺之之子太學生趙明誠結婚,夫妻志同道合,感情甚篤。喜好收藏金石碑帖,共同搜求尋訪,鑒賞研究。夫婦也都愛好詩詞,時相唱和。約在崇寧二年(1103)趙明誠出仕。高宗即位後,知建康府。靖康之難,李清照面對國破家亡的處境,於建炎二年(1128)避難至建康。次年,趙明誠病逝。李清照隻身漂泊杭州、越州、金華一帶,過著輾轉無依的生活。文物書籍喪失殆盡,境況極其悲慘。最後在孤寂、抑鬱之中了卻殘年。詩、詞、文兼擅,以詞的成就最高,並有《詞論》傳世。在《詞論》中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強調協律,崇尚典雅,講求情致,代表了傳統的婉約詞派的觀點。詞集名《漱玉詞》,內容可分前後兩期。前期社會相對承平,生活條件優越,題材多反映閨閣生活及離別相思之情。在不少詞篇里,描寫刻畫了大自然的美,表現了對美好事物和自由生活的熱愛。後期詞作多抒寫在遭到國破、家亡、夫死以及政治上的打擊等一系列的災難之後,極其悲痛的心情。客觀上反映了時代的、民族的災難和不幸。詞的風格也一反前期的清快、明麗,表現出深沉凄涼的特點。李清照長於抒情,巧於構思,詞的藝術成就很高。她以「尋常語度入音律」,雖明白如話,卻非常優美清麗,既能准確地表達出真情實感,又能創出新意。她是第一位專門致力於抒情的女詞人,把閨情詞推向了一個新的藝術高峰,在詞的發展史上有突出的地位。現存詩文和詞集皆為後人所輯。有毛晉汲古閣用明鈔本刊刻《漱玉詞》,《四庫全書》用毛刻本。近人趙萬里輯校《漱玉詞》,收詞60首。有中華書局本《李清照集》、人民文學出版社本《李清照集校注》。
【詳細介紹】
生平 李清照一生經歷可以宋室南遷為界,分作前後兩個時期。
前期 李清照早年隨父住在汴京、洛陽,受過較好的文化教養。她工書,能文,兼通音律,「自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王灼《碧雞漫志》)。在元符三年(1100)左右,寫有《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受到當時人們的好評。建中靖國元年(1101)18歲時,與吏部侍郎趙挺之幼子趙明誠結婚。明誠當時21歲,在太學當學生,喜好收蓄前代石刻。婚後不久,新黨蔡京當政,趙挺之升任尚書右丞。他們極力打擊舊黨,「籍記元□黨人姓名,不得與差遣」。李格非時為提點京東刑獄,竟因在黨籍而被罷官。李清照當時曾獻詩給趙挺之試圖救援其父,詩中有「炙手可熱心可寒」的話,可見在她婚後李家曾經遭到政治上的不幸,她對趙挺之的行事是有所不滿的。
約在崇寧二年(1103),趙明誠開始出仕,曾任鴻臚少卿。他們夫妻志同道合,「有飯蔬衣練,窮遐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金石錄後序》)。經他們的搜求尋訪,日積月累,其所藏蓄的亡詩逸史、古今名人書畫和古器物,逐漸增多。大觀元年(1107),趙挺之死於京師,趙家隨即也遭受了政治上的災禍。當時蔡京為左僕射,由於忌恨趙挺之而對趙家進行誣陷。但因查無實據,所以只追奪了趙挺之的官職。趙明誠弟兄可能即因此而失官。李清照便和趙明誠回到了青州(今山東益都)趙氏的故里。
趙明誠屏居鄉里的時間在10年以上。他們「雖處憂患困窮,而志不屈」,更加努力地訪求古碑、文物。大約在宣和三年(1121),趙明誠又重新出仕。先是出守萊州(今山東掖縣)。任滿後,改守淄州(今山東淄博市),又授直秘閣。這一時期,他們開始編寫《金石錄》,並繼續搜集古物、碑銘,一同鑒賞、考訂,在學術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績。靖康元年,金人圍攻汴京。次年,趙明誠母死於金陵,明誠攜書15車南下奔喪。隨之,北宋亡。高宗即位後,明誠起知建康府。這時北方大亂,趙家青州故第十餘屋的書冊什物被焚。李清照只攜小部分文物隨人群逃難,從此開始了她在南方的苦難生活。 後期 建炎二年(1128),李清照懷著國破家亡之痛南逃至建康。她極關心國家命運和當時的政治形勢,寫有「南來尚怯吳江冷,北狩應知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導,北來消息欠劉琨」的詩句,表達了對於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極大不滿。次年,趙明誠移知湖州(今屬浙江),他駐家池陽(今安徽貴池),隻身馳赴建康受命,不幸病倒。當清照從池陽乘舟趕到建康時,明誠已經病危,不久死去。她懷著極大的悲痛斂葬了丈夫。這時金兵又大舉南侵,建康形勢緊急,朝廷已開始疏散、逃亡。李清照派人先將書冊、金石刻送往洪州(今江西南昌),准備去那裡投奔趙明誠的妹丈以避亂。但洪州又失陷,道路不通。並且大部分文物又在戰亂中散失。在趙明誠病重期間,他的朋友張飛卿曾攜一玉壺來看望他。這件事竟被人傳成是他們夫妻以玉壺頌金,並聽說有人已向朝廷告發。這樣的政治陷害使李清照大為驚恐,她決定將家中所有的銅器等物品進獻朝廷,以求得洗刷和解脫。於是,她便追隨著高宗逃難的路線輾轉避亂,從越州到明州,經奉化、台州入海,又經溫州返回越州。最後,在紹興二年,又從越州移居杭州。這期間她不但承受著政治上的壓力,而且大量書畫、硯墨被盜,孤獨一身,各地漂泊,境況極其悲慘。據《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等資料記載,李清照曾經改嫁,但後來學者對此頗有爭議。
這一年冬,金人南犯,她又自臨安避亂金華,次年才返回臨安。關於李清照晚年的生活情況缺乏資料記載,但她曾寫詩送韓肖胄、胡松年使金,曾作《打馬圖經》及「自序」,還曾攜前人墨跡訪米友仁求題跋。這說明她一直在關心國家大事,並且一直在從事文學創作和學術活動。
創作 李清照工詩,能文,更擅長詞。從藝術成就上看,她的詞超過了詩和文。從總的情況看,她的創作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時期生活的變化而呈現出前後期不同的特點。
從李清照北宋時期創作的為數不多的詩、文中可以看出,她的生活領域和精神境界是比封建社會一般女子寬闊的。基於對北宋王朝現實政治的清醒認識,在《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中,她提出「夏商有鑒當深戒,簡策□青今具在」,主張吸取唐王朝天寶之亂的歷史教訓。宣和三年寫於萊州的《感懷》詩,表達了對於官場庸俗生活的厭惡。另外,在早年她還寫過一篇《詞論》,提出詞「別是一家」的說法,認為詞分五音、五聲、六律,又分清濁輕重,因稱晏殊、歐陽修、蘇軾的詞,「皆句讀不葺之詩爾」。又稱柳永詞,「變舊聲作新聲」,「雖協音律,而詞語塵下」。是宋代的重要詞論。總之,她的詩、文講歷史,談世事,論文藝,題材范圍比較寬廣。
李清照前期的詞比較真實地反映了她的閨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題材集中於寫自然風光和離別相思。如《如夢令》二首,活潑秀麗,語新意雋。《鳳凰台上憶吹簫》、《一翦梅》、《醉花陰》等詞,通過描繪孤獨的生活和抒發相思之情,表達了對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轉曲折,清俊疏朗。《蝶戀花》《晚止昌樂館寄姊妹》寫對女伴們的留戀,感情也極其真摯。她的詞雖多是描寫寂寞的生活,抒發憂郁的感情,但從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對大自然的熱愛,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對美好愛情生活的追求。這出自一個女作家之手,比起「花間派」代言體的閨怨詞來要有價值得多。王灼說:李清照「作長短句,能曲折盡人意,輕巧尖新,姿態百出。閭巷荒淫之語,肆意落筆。自古縉紳之家能文婦女,未見如此無顧籍也」(《碧雞漫志》卷二)。這種批評正說明了李清照詞的意旨在客觀上是違背了封建規范的。
到南宋時期,李清照的作品出現了比較明顯的變化。她的詩文的思想性提高了,表現出密切關懷國家命運的高度愛國精神。如《詠史》詩和《夏日絕句》,通過對嵇康「至死薄殷周」、項羽「不肯過江東」的行為的贊揚,批判了偽楚政權,指責了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政策,表達了自己堅持民族氣節的決心。紹興三年(1133)寫的《上樞密韓公詩》,表現了作者對北方的家鄉和人民的懷念,並勉勵使者充分估計使命的艱劬,勇敢地維護朝廷的尊嚴。她在紹興四年寫的《打馬圖經自序》和《打馬賦》,真實地記錄了人們在戰亂中的「流離遷徙」,表現了主張秣馬礪兵、抗擊金人、恢復中原的愛國思想。這一時期她創作的很多詩、文都是針對時事發表自己的意見的,具有很強的現實性。
李清照南渡後的詞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國破家亡後政治上的風險和個人生活的種種悲慘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詞作一變早年的清麗、明快,而充滿了凄涼、低沉之音,主要是抒發傷時念舊和懷鄉悼亡的情感。在流離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鄉,如《菩薩蠻》寫的「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蝶戀花》寫的「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都流露出她對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懷戀。她更留戀已往的生活,如著名的慢詞《永遇樂》,回憶「中州盛日」的京洛舊事;《轉調滿庭芳》「芳草池塘」回憶當年的「勝賞」,都將過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涼憔悴作對比,寄託了故國之思。
她在詞中充分地表達了自己在孤獨生活中的濃重哀愁,如《武陵春》通過寫「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聲聲慢》通過寫「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處境,表達了自己難以克制、無法形容的「愁」。又如《清平樂》中「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的悲傷,《孤雁兒》中的悼亡情緒,都是在國破家亡、孤苦凄慘的生活基礎上產生的,所以她的這部分詞作正是對那個時代的苦難和個人不幸命運的藝術概括。
李清照詞的藝術成就很高,在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她的《詞論》極重視詞的特殊格調和協律性,所以能夠獨辟門徑,在豐富詞的表現手法上作出了突出的貢獻。李清照是抒情的能手,她創作了不少優秀的抒情詞,真實地反映了自己的閨中生活和流落異鄉的思想情感。她巧於構思,常常選取一些生活片段寫入詞中,極具體、細致地展現自己的內心世界。如《武陵春》通過「也擬泛輕舟」和「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的矛盾,來表現自己的痛苦處境。她又善於運用白描手法,通過寫具體的行動或事物,將抽象的內心活動形象化,如《永遇樂》中以「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寫自己情懷之惡;《一翦梅》以「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情狀來寫相思之深。她的抒情既委婉、含蓄,又極其自然,毫無矯揉造作的毛病。她的詞的風格以婉約為主,但也偶有豪放之作,象《漁家傲》「天接雲濤連曉霧」,即被稱贊為「渾成大雅,無一毫釵粉氣」(黃了翁《蓼園詞選》),很值得重視。
李清照詞的語言更是獨具特色,優美、精巧,卻不雕琢求工。她在遣詞造句上很有創造性,象她筆下的花樹是「寵柳嬌花」,「綠肥紅瘦」;天氣是「濃煙暗雨」,「風柔日薄」;又以「黃花瘦」比人,都十分新穎、清麗。她還常常以「明白如家常」的方言口語入詞,如「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信手拈來,便增添了許多新鮮生動的情味,正像彭孫□所說:「用淺俗之語發清新之思」(《金粟詞話》)。這種語言對於北宋末期華貴典雅的詞風無異是一種沖擊。李清照的詞富有音樂美,她極注意「分五音,又分五聲,又分六律,又分清濁輕重」(《詞論》)。還講究舌、齒音的交錯和疊字的連續運用,像《聲聲慢》的開頭一連用了14個疊字,其獨創性為歷來評論者所盛贊。李清照的詞被稱為「易安體」,從南宋起就不斷有人學習和效仿。
作品集 李清照的文集在當時就曾刻印行世。《直齋書錄解題》載《漱玉集》《易安詞》。
Ⅹ 杭州各個茶的特色能多介紹些嗎
1、歷史悠久、基礎堅實
(1)杭州自古以來就是名茶產區,茶文化歷史悠久
杭州襟江帶湖。它西有西湖,南臨錢塘江,受一江一湖水汽調節和東南亞季風的影響,氣候溫暖濕潤,時常有和風細雨,朝雲暮霧,獨特的小氣候十分有利於茶樹的生長。因此早在唐代杭州就是著名的產茶區。據陸羽《茶經》載:「錢塘(茶)生天竺、靈隱二寺」、「杭州臨安、於潛二縣茶生天日山者與舒州同」。
南宋時杭州已茶事興盛,城市茶肆大興,同時從寺院到宮廷再到民間的茶禮儀已成體系。名揚中外的徑山茶禮就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
(2)眾多的名茶構建了杭州茶文化的堅實基礎
杭州自古以來就是名茶產區,如明代的13種名茶中就有3種是產於杭州的。如今的杭州名茶主要有:中國十大名茶之首的西湖區的西湖龍井、餘杭區的徑山茶、淳安縣的千島玉葉、桐廬縣的雪水雲綠、建德市的千島銀針、臨安市的天目青頂、富陽市的富春茗綠、蕭山區的雲石三清茶、濱江區的桂花茶。正是這些名茶構建了杭州茶文化的堅實基礎。
2、類型多樣、絢麗多姿
(1)秀麗的茶鄉風光
從龍井茶鄉到徑山茶鄉、天目青頂茶鄉,杭州各茶鄉都山清水秀,滿目蔥蘢。
一片片茶園碧綠如染,一層層茶山連接雲天。春茶期間,細雨蒙蒙,漫山遍野,雲霧繚繞。茶園周圍林木成蔭,綠樹婆娑。每當早春時節,氣溫回升,茶芽就象冬雷驚筍,吐出薪芽,青翠欲滴的茶叢,滿山遍野的映山紅,還有那山溪、小道、鳥語、花香、茶歌,穿著漂亮、玲瓏活潑的採茶姑娘,穿梭於茶叢間。此時的茶山,稱為人間仙境,並非誇張。
現代人處於煩囂的都市,對美妙似仙境的茶鄉,更為嚮往。現代詩人唐韜訪問龍井茶鄉後,竟要「詩人不做做茶農」,他在《訪西湖梅家塢茶村》的詩中吟道:「梅家塢村翠乾重,一縷香煙繞秀峰。如此湖山歸去得,詩人不做做茶農」。
(2)精湛的採茶、制茶工藝
經過數百年的實踐,杭州茶農積累了一整套精湛的茶葉採摘和製作工藝。
採茶一般在清明前後,採摘的標准根據不同的等級而不同,如極品龍井芽葉細嫩,採摘標准為一芽一葉初展,每公斤干茶有茶芽8萬個左右。
龍井茶的炒制技術巧奪天工,炒制手法包括抖、帶、搭、甩、捺、拓、扣、壓、磨、推等,號稱十大手法。炒制時,不時變換手法,因勢呵成,巧妙非常。
(3)獨特的品質風格和品飲趣味
杭州的眾多名茶各具獨特的品質風格。如:西湖龍井以「色綠、香郁、味甘、形美」四絕名譽中外,其外形似碗釘,色澤翠綠或帶糙米色,鮮活而油潤,香氣鮮爽持久,滋味甘鮮可口,葉底黃綠,嫩勻成朵;徑山茶外形細嫩,緊結顯毫,色澤綠翠,內質栗香持久,滋味爽口,湯色嫩綠,葉底細嫩;千島玉葉外形條直扁平,挺似玉葉,芽壯顯毫,滋味醇厚耐泡,湯色明亮,葉底厚實均勻;雪水雲綠外形挺直扁圓,嫩綠似蓮芯,銀茸素裹,清香高雅等等。
由於杭州名茶多為綠茶,因此在品飲方面也獨具特色。以品賞龍井茶為例,宜用透明的玻璃杯沖泡,透過玻璃杯看去,猶如蘭花初綻,鮮活成朵,旗槍聳立,交相輝映,亭亭玉立,栩栩如生;茶湯嫩綠,清澈明亮,舉杯品嘗,香馥若蘭,鮮爽可口。關於龍井茶的品飲,清代陸次雲曾有一番探幽人微的贊嘆:「龍井茶,真者甘香如蘭,幽而不冽,啜之淡然,似乎無味,飲過之後,覺有一種太和之氣,彌淪與齒頰之間,此無珠之味,乃至味也。」
(4)古老動人的茶傳說和趣聞軼事
杭州作為眾多名茶的發源地,自古以來就有很多關於茶的傳說,有「十八棵御茶」的傳說、「龍井」之名由來的傳說等等。
名茶還與眾多的名人留下了不少的軼事佳話。從「君不可一日無茶」的乾隆皇帝到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再到美國總統尼克松、朝鮮首相金日成、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英國伊麗莎白女王、法國總統蓬皮杜等都與龍井榮有著深厚的淵源。
這些典故、軼事是旅遊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增加了實體性景觀的文化內涵和趣昧性,能達到引人人勝的效果。
(5)形式多樣的茶禮
在杭州茶文化中頗有特色的茶禮主要由宮廷茶禮、民間茶禮和寺院茶禮三塊組成。
杭州的宮廷茶禮在宋代已頗具規模,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宋徽宗趙估作有《文會圖》。圖的下方有四名侍者分侍茶酒,茶在左,酒在右。巨大的方案可環坐十二個位次。宴桌上有珍羞、果品及插花。樹後石桌上有香爐與琴。整個宴會設在寬敞的廳堂中,氣氛較一般的茗飲拘謹,是禮儀性的宮廷茶宴。
杭州的民間茶禮是自南宋時迅速發展起來的(宋代是茶文化由中間階層向上下兩頭擴展的時期,使茶文化逐漸成為全民族的禮儀與風尚),相當部分延續至今。主要表現為:迎賓送客以茶相待,禮尚往來茶葉為首選,在婚媧、祭祀層面表現也尤為突出。
如宋人吳白牧的《夢梁錄》記述了當時杭州婚姻習俗中的「茶禮」,俗稱「茶定」,即男方向女方求婚的聘禮。當然.聘禮的內容以龍井茶為主。「茶禮」是男女雙方最後確定婚姻關系的重要形式。
在杭州不少地方,除夕夜請菩薩,需把當年採摘的頭茶作供品,以祈求來年風調雨順、茶葉豐收。大年初一清晨,每家每戶必須讓男子先起床,泡上一杯當年產的龍井新茶,拿兩個金團,放在灶神堂前,恭祭天地神靈。每年新茶上市之前,也需祭祀天地神靈和祖先,取意讓他們先嘗新,同時配以諸色細果,饋送親戚比鄰,叫「七家茶」。茶農最害怕天旱和蟲災,如果遇到天旱和蟲災,必須用豬頭三牲祭祀龍王菩薩、孟姜菩薩,有時還要抬著龍王的神位,一路敲鑼打鼓,去茶山上兜一圈,這叫「出神」。目的是為了求雨、消除蟲災。
杭州的寺院茶禮儀是杭州茶文化禮儀中獨具魅力的一塊。杭州的茶文化與佛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據記載,杭州最早植茶的就是寺院。陸羽在《茶經》中載:「錢塘(茶)生天竺、靈隱二寺。」杭州兩湖山區的寶雲寺、白石寺、垂石寺均產茶。又因為茶理中的養生、清思等與佛理相吻合,就更促進了寺院儀的發展。其中最著名的是餘杭的徑山寺茶宴。宋代徑山寺以佛和茶名,號稱江南撣林之冠。茶宴上,要坐談佛經,也談茶道,並賦詩。徑山的茶宴有一定的程式。
(6)雅俗共賞的茶詩、茶詞、茶聯
杭州有許多著名的茶詩、茶詞,縱貫古今。如唐代詩人釋皎然的《對陸迅飲天目茶元居士晟》,與陸游同時代的皇甫曾所作的《送陸鴻漸天日採茶回》,乾隆所作的《觀採茶作歌》、《於金山烹龍井雨前茶得句》、《再游龍井作》、《坐龍井上烹茶偶成》等等。特別是「龍井新茶龍井泉,一家風味稱烹煎」,「火前嫩,火後老,惟有騎火品最好。西湖龍井舊擅名,適來試一觀其道」等名句,膾炙人口。近代的如周祥均所作的《龍井茶虎跑水》,如行雲流水,令人傾倒。
杭州的茶聯大多以茶事為內容,常懸掛在杭州茶館、茶樓、茶室、茶葉店、茶座的門庭或石柱上。昔日杭州幾溪的林海亭、九溪茶場、藕香居,現今杭州龍井秀萃堂茶室、九溪十八澗茶廳、茶人之家l西湖國際茶人村等均有許多茶聯。如:「小住為佳,且吃了趙州茶去;日歸可緩,試同歌陌上花開」、「無事且臨溪,喝杯茶去;有泉可灌足,得空再來」、「泉從石出情宜冽,茶白峰生味更圓」、「泉清讓虎跑,茗貴稱龍井」、「欲把西湖比西子,從來佳茗似佳人」等等。這些茶聯常給人古樸高雅之美,也常給人以正氣睿智之感,還可以增加品茗情趣。
(7)獨具風韻的杭州茶館
杭州的茶館歷史悠久。南宋時茶事興盛,金人滅北宋,南宋建都於杭州,把中原的儒學、宮廷文化都帶到了這里,使這座美麗的城市茶肆大興。《夢粱錄》載:「杭州茶肆,插四時花,掛名人畫,裝點門面,四時賣奇茶異湯。」那時的茶館已經分出各種不同的種類來了,有聽琴說書就著茶的,文人雅士聚會開茶話會的,市井引車賣漿者則常常在街頭茶攤上邊鬥茶邊談天說地,趙盂煩專門有《鬥茶圖》記錄了這一場景。到了明代市井裡巷間的茶館就極為普遍了,張岱和吳敬梓在他們的文學作品中作了詳細的描寫。《儒林外史》中有個馬二先生,去了吳山,見「這條街,單是賣茶的,就有三十多處」。19世紀中葉,杭州包括近郊在內,全市已有大小茶館二百多家。
現在,據統計,杭州茶館達到了300多家。杭州茶館是杭州茶文化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杭州本地人喜歡泡茶館,外地居民也喜歡到杭州的茶館去,體驗一下杭州的茶文化,體驗「天堂居民」的生活。2000年9月的《杭州日報》,報道過一件有趣的事,有位外地人士,在杭州15天,居然有12天是在茶館里度過的,以至有人稱杭州為茶館城市。
如今的杭州茶館主要有以下幾大特點:
其一,名茶配名水,品茗臨佳境,能得茶藝真趣。
好茶還得配好水。龍井茶,虎跑泉可謂是絕配。虎跑為天下名泉。杭州茶館的茶與水,都不失真味。茶館不論在廳台樓榭之中,或在山間幽谷之處,或繁或簡,總透著自然的靈氣。
其二,杭州茶館集「仙氣」、「佛氣」與「儒雅」於一身。
在杭州,各種茶館一般皆典雅、古樸,像京津那種雜以說唱、曲藝的不多;更沒有上海澡堂子與茶結合的「孵茶館」;也很少像廣州、香港,名日「吃茶」,實際吃點心、肉粥的風氣。
沿西湖而行,蘇堤、白堤、茶館中體會到的是湖天一氣,人茶交融。如到靈隱,古剎鍾聲,裊裊香煙,虔誠的佛門弟子,汩汩的泉水流淌,再到茶室飲上一杯龍井,不是佛徒,也好像從茶中觸動了禪機。至於西冷印社之側,茶人之家的內外,書畫詩文,更構成自然儒雅的風格。面對葛洪、濟顛、自娘子的遺跡,你不是仙,那茶中也自然沾了「仙氣」。
其三,整個杭城山水構成杭州茶館文化的自然氛圍。
整個杭州城就是一個不必刻意雕琢的「大茶寮」。這是其他地區的茶館無可比擬的,在杭州,茶與人、天地、山水、雲霧、竹石、花術自然契合一體;人文與自然,茶文化與吳越文化相交融了。
(8)眾多的茶文化建築
杭州有許多國內知名的茶文化的相關建築,中國茶葉博物館、「茶人之家」、「國際茶人村」等都坐落於杭州。如:中國茶葉博物館是目前我國惟一以茶為專題的國家級專業博物館。它於1991年4月24日正式對外開放。紅瓦石牆的房屋錯落有致地建於茶山山坡上,周圍是青翠蓊鬱的層層茶園,館內景緻幽雅清新,那落落大方的氣度,別具一格的寧靜美麗,吸引了五湖四海的賓客。
茶人之家是國內第一家茶文化機構,於1985年春正式建成,是掩映在杭州植物園旁一片綠蔭之中的古色古香的仿清式古典建築。整體環境清幽寧靜,「茶人之家」金字匾是著名書法家沙孟海手筆。其前廳為茶室,對外開放,環境優美整潔,曾經茶客如雲。茶室後為內院,有迎客軒,庭園中還有「陸羽飲茶著書蠟像」、一把碩大的茶壺以及清麗如畫的池石小景、修竹美卉等等。(來源:杭州旅遊網 本站編輯 許慶來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