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太倉插花

太倉插花

發布時間: 2021-12-22 04:29:59

A. 太倉哪有學習插花的,插花培訓班在哪

太倉是那開的啊

B. 太倉有哪些民歌童謠 (3首)

張打鐵,李打鐵
打一把剪刀送姐姐
姐姐留我歇
我不歇,我要氣(去)嘎(家)打呀(夜)鐵
呀鐵打到正月正
我要氣嘎搖花燈
花燈搖到清明後
我要氣嘎點王(黃)豆
王豆開花六(綠)豆芽
哥漢(鋤)草,妹送茶
妹呀妹,你莫哭
我馬(給)你搭個好花屋
妹呀妹,你莫惹(哭)
我馬你勤(尋)個好婆家
堂前吃飯婆檢碗
房裡搜(梳)頭郎插花
左一插,又一插
中刊(間)插朵牡丹
牡丹花上一對蛾
一肩(一直)飛到二郎河
二郎河裡姊妹多
丟脫松火(工作)會唱歌
企到(站著)里(的)唱,腳又酸
坐到里(的)唱,幾(嘴)又干
倒一碗茶,茶又澀
倒一碗酒,酒又酸
撓威(多謝)隔壁奶奶
倒一碗開許(水)泡心肝

C. 上海有幾個區

中心城區包括:盧灣區,黃浦區(原黃浦區加原南市區),靜安區,徐匯區,虹口區,長寧路,普陀區,閘北區,楊浦區;及浦東新區的原南市區,黃浦區及楊浦區的浦東部分(大致為黃浦江至成山路/楊高路及高橋一帶),剩餘的浦東新區即原川沙縣.
郊區:寶山區,嘉定區,閔行區(原上海縣,1989年與閔行區合並),松江區,青浦區,南匯區,奉賢區,金山區
郊縣:崇明縣(崇明島,橫沙島及長興島,橫沙島及長興島原屬寶山區,於2005年劃歸崇明縣)

上海區名的來由:
黃浦:「黃浦」的地名得名於「黃浦江」:黃浦江,南宋名「黃浦」,清代始稱「黃浦江」,源自今上海市西部澱山湖,流經十一區,至北部吳淞口注入長江,為上海最大的河流,被譽為上海的「母親河」。1945年建區時,以境東河名命名為「黃浦區」。

盧灣:「盧灣」的地名得名於「盧家灣」:舊時肇家浜自西向東,折向北流,轉彎處浜畔有羅姓居住,故名「羅家灣」(約今魯班路、斜徐路、泰康路、建國中路一帶),後諧稱「盧家灣」。1945年建區時,以境內地名「盧家灣」命名。1950年改稱「盧灣區」。

靜安:相傳靜安寺建於三國吳赤烏年間,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從松江(今蘇州河)北岸遷來今址(今常德路、南京西路、華山路、愚園路間),香火甚旺,為江南名剎。1945年建區時,取境內寺名命名為「靜安區」。

長寧:「長寧」的地名得名於「長寧路」: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公共租界在曹家渡至北新涇間越界築路,以英國駐滬總領事之名命名為「白利南路」。1943年以四川省縣名改稱「長寧路」。1945年置區時,取境內路名命名為「長寧區」。

徐匯:徐家匯的形成,可上溯至明代。明末文淵閣大學士、著名科學家徐光啟曾於此建立農庄別業,從事農業實驗和著書立說,逝世後歸葬於此。其部分後裔在此繁衍生息,初名「徐家厙」,後漸成集鎮。因地當肇嘉浜和李樅涇兩水會合處,故稱「徐家匯」,區名由此而得。

普陀:「普陀」的地名得名於「普陀路」:20世紀初公共租界在今昌化路至陝西北路間築路,以浙江省佛教勝地「普陀山」之名命名為「普陀路」(1949年後向西延伸至西康路)。1945年建區時,取境內路名命名為「普陀區」。

虹口:「虹口」的地名得名於「虹口港」:虹口港原名「洪口港」,在今虹口區南部,分「北洪」、「中洪」、「南洪」三段,北接俞涇浦,東納沙涇港,南入黃浦江。1945年建區時,取境內港名命名為「虹口區」。

閘北:閘北一詞,源於蘇州河(吳淞江)上的兩座水閘。清代康熙十四年(1875年)今福建路橋附近的吳淞江上建了一座水閘,就是後來所稱的老閘。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老閘西面三里外的金家灣(今新閘路橋附近)又建一水閘,稱為新閘。嘉慶年間,因吳淞江上船來船往,貿易興旺,在老閘和新閘周圍形成了兩個市集,新閘市集為吳淞江下游航運的主要舶船地,集上有船作、鐵鋪和商肆,市面較盛,而市集附近的吳淞江北岸區域大多仍是田野。上海開埠以後,新閘、老閘北面也開始發展,閘北之名開始出現。1927年置區時,稱「閘北區」。

楊浦:「楊樹浦港」原名「楊樹浦」,在今楊浦區西南部,北接走馬塘,南入黃浦江。1945年建區時,取境內港名命名為「楊樹浦區」。1949年改稱「楊浦區」。 楊浦」的地名得名於「楊樹浦港」

浦東:浦東新區地處上海市東大門、黃浦江以東,「浦東」之名即由此而來。浦東新區最早的歷史沿革可追溯到南北朝時的梁大同元年(535),那時設有崑山縣,隸屬於信義郡;古代的川沙是戌卒屯墾的海疆,唐天寶十年(751)屬華亭縣;到了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歸屬於上海縣;清雍正三年(1725)後分隸南匯和上海兩縣;嘉慶十五年(1810)開始由上海、南匯兩縣劃出,設川沙撫民廳。1992年10月11日,國務院(國函[1992]145號)批復:設立上海市浦東新區,撤銷川沙縣,浦東新區的行政區域包括原川沙縣,上海縣的三林鄉,黃浦區、南市區、楊浦區的浦東部分。1993年1月浦東新區成立。1993年3月,楊浦區歇浦路街道、南市區浦東地區的周家渡、塘橋、南碼頭、上鋼新村4個街道及楊思鎮、原上海縣的三林鄉及黃浦區的浦東部分正式劃歸浦東新區。

寶山:寶山,因山得名,明永樂十年(1412年),境內海濱,曾用人工堆築成一座土山,用作航海標志,為出入長江口的船隻導航,永樂皇帝定山名為寶山。

閔行:「閔行」的地名得名於「閔行鎮」:閔行鎮原名敏行市,在今閔行區南部,明弘治時形成集市(一說嘉靖時有山東人閔其來滬游學,卒後葬此,故名)。1930年置鎮,1960年置區時,取境內鎮名命名為「閔行區」。「閔行」地名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刻印的《上海志》,距今約500年。該志卷二《山川志·鎮市》中稱:「敏行市在十六保」。

南市區 位於市區東南部,東、南瀕黃浦江。轄境主要為原上海縣老城區,鴉片戰爭以後,縣城的城河浜(相當今人民路)以北先後被占為租界。原上海縣城區和小東門、十六鋪一帶的老市,因與北面租界商業區「北市「相對,所以稱為南市。

嘉定區 位於上海市西北部。原名嘉定縣,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1218年)置,以年號得名,1992年撤縣設區。境域東鄰寶山區,東南接普陀區,南濱吳淞江與閔行區、青浦縣相望,西、北兩面與江蘇省接壤。

奉賢區 位於上海市南部,南瀕杭州灣。清雍正二年(1724年)析華亭縣東南部置,雍正四年正式建縣。因河流奉賢涇得名,一說相傳孔子高徒吳國人言偃(子游)曾來此,故取奉先賢之意為名。縣駐地初設在南橋,雍正九年遷青村堡(今奉城),民國元年(1912年)復遷南橋。民國廢松江府直屬江蘇省,日偽時期隸上海特別市,曾改為區。1949年5月後,隸蘇南行署松江專區,1952年屬江蘇省松江專區,1958年撤銷松江專區屬蘇州專區,同年劃歸上海市。民國22年將金匯橋和蕭塘以北東西長約10餘公里,南北寬約1.5公里的南匯縣插花地帶劃入,民國31年原屬松江縣的柘林鎮劃入。1950年阮巷鄉劃歸松江縣,松江縣 缺地區劃入。

松江區 位於上海市西南部。唐天寶十載(751年)設華亭縣,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在此設華亭府,次年改名松江府。元至清松江府屬縣陸續析置上海、青浦、婁縣、金山、奉賢、南匯6縣及川沙撫民廳。民國元年(1912年)廢松江府存縣,同年婁縣並入華亭縣,民國3年因與甘肅省華亭縣同名,改名松江縣。民國期間,曾在此設江蘇省行政督察公署。1949年5月置松江專區,屬蘇南行署,1950年劃入奉賢縣阮巷鄉,劃出 缺歸奉賢縣。1954年劃入青浦縣杜寅、佘山、辰山、陳坊4鄉及葑澳、方夏、沈巷、浦聯等鄉的6個村,劃出天心鄉及新石鄉的3個村歸青浦縣。1958年撤銷松江專區,縣屬蘇州專區,同年劃歸上海市。1966年劃入金山縣泖港公社,劃出楓涇、亭林2鎮及楓圍、亭新、朱行、漕涇、山陽5個公社和張澤公社部分歸金山縣。

金山區 位於上海市西南部,杭州灣北岸,西鄰浙江省。是上海市成陸最早的地區之一,縣境東南部漕涇鎮沙積村的「高宅基」,即6400年前上海地區第一條沙岡的僅剩遺址。秦代設置的海鹽縣,南北朝時先後設置的前京、胥浦兩縣,縣駐地都位於境內。明置金山衛,清初屬婁縣,雍正二年(1724年)分婁縣置金山縣,雍正四年正式建縣,因金山得名。縣駐地初設在朱涇,雍正九年移治金山衛,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復遷朱涇,屬松江府。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直隸江蘇省,1949年5月後隸蘇南行署松江專區,同年,橫潦涇以北、豎潦涇以西的潦北鄉劃歸松江縣,松江縣潘涇以西的後岡鄉、灣樓鄉、亭林鎮、張澤鄉的部分地域歸入金山縣。1958年劃歸上海市。1966年松江縣的亭林、楓涇2鎮和朱行、山陽、漕涇、亭新、楓圍5個公社劃入,泖港公社劃歸松江縣。

青浦區 位於上海市西部。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分出華亭縣的修竹、華亭2鄉和上海縣的新江、北亭、海隅3鄉建青浦縣,駐地青龍鎮(今舊青浦),因附近青龍江、浦家江得名,屬松江府。嘉靖三十二年撤銷青浦縣,萬曆元年(1573年)復置,移駐地唐行鎮(今青浦)。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出縣東北境的新江、北亭2鄉置福泉縣,乾隆八年(1743年)撤銷福泉縣,轄地復入青浦縣。宣統二年(1910年)原屬元和(今蘇州市)、吳江2縣的插花地章練塘,歸並青浦縣。民國元年(1912年)直屬江蘇省。1949年隸蘇南行政公署松江專區,同年黃渡鄉劃歸嘉定縣,崑山縣井亭鎮、嘉定縣西勝鄉劃入縣境。1954年,杜寅、辰山、佘山、陳坊等鄉劃歸松江縣,劃入松江縣天心鄉。1956年,崑山縣葉盪鄉劃入青浦縣,淀西、石米、港北、沙田4鄉劃歸崑山縣,次年仍回縣境。1958年改隸蘇州專區,同年劃歸上海市。

崇明縣 位於上海市北部長江口崇明島上。五代楊吳於顧俊沙設崇明鎮、崇明之稱始此。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置天賜鹽場於姚劉沙,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置崇明州、隸屬揚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為崇明縣,隸屬蘇州府,後隸屬蘇州府太倉州,民國期間隸屬江蘇省,1958年11月改屬上海市。現縣境東有佘山島,南鄰江蘇省和寶山區、浦東新區,西、北與江蘇省海門、啟東接界。

南匯區 大約2千多年前,由「揚子江水出海後受海潮頂托,折旋而南,與錢塘江水在此交匯」而成陸,故稱「南匯嘴」,曾稱「海曲」、「南沙」。1386年(明洪武十九年),明政府為御倭寇,在南匯嘴(今惠南鎮)築城設守御所。南匯成陸於唐代前後,1726年建縣,建縣時因縣治設在原守御所南匯嘴,故縣名「南匯」。
1949年5月16日,南匯解放後歸蘇南松江公署管轄,1958年11月,國務院決定將其改為上海市轄。解放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南匯的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得到迅速發展,曾先後三次進入年財政收入超億元(雙億元)的全國十大富縣行列。2001年8月,正式撤縣建區。

D. 太倉花藝培訓班 太倉學插花去哪

提到插花,首先要看有米有下面這些課程內容,如果沒有的話,那就不是很好,最起碼這內個算是比較全容面的,

  1. 插花基礎入門

2.認識鮮花材料

3.鮮花材料保鮮

4.插花色彩設計

5.鮮花包裝設計

6.花店進貨渠道

7.花店裝飾布置

8.花束花籃花車

太倉那邊的話,去上元看看,性價比算是高的了

E. 清明上河圖現在在哪

當然不可能是真的了
我同學曾經買了一副《清明上河圖》(假的),好長哦,看到也很好,不過很小,花了20元。名知是假的還要20元,真的的話,怎麼可能才買50?

F. 花藝師資格證如何考取

1、二級、一級采來用一體化鑒定模自式,將理論知識融入操作技能的考核中。

2、四級、三級採用非一體化鑒定模式,分為專業理論知識考試和專業技能操作能力考核,理論知識考試採用計算機試卷考試,技能操作考核採用實際操作方式進行。

理論考核場所為標准計算機教室,技能鑒定場所應具備滿足技能鑒定需要的計算機房以及繪圖所需的工具、設備和場地。綜合評審在條件較好的小型室內進行,室內需配備必要的計算機設備,照明設備,投影設備等,室內衛生、光線、通訊條件良好。

(6)太倉插花擴展閱讀

四級花藝環境設計師(具備以下條件之一):

1、連續從事本職業工作3年以上,經四級花藝環境設計師正規培訓達規定標准時數並取得結業證書。

2、連續從事本職業工作4年以上,並具有相關職業初級以上職業資格證書。

3、取得經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審核認定的,以中級技能為培養目標的中等以上職業學校本職業(專業)畢業證書。

G. 清明上河圖簡評

《清明上河圖》,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存世的僅見的一幅精品,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
北宋年間的汴京極盛,城內四河流貫,陸路四達,為全國水陸交通中心,商業發達居全國之首,當時人口達100多萬。汴京城中有許多熱鬧的街市,街市開設有各種店鋪,甚至出現了夜市。逢年過節,京城更是熱鬧非凡。為了表現京城的繁榮昌盛,張擇端選擇了清明這個重要節日的景象進行59表現。《清明上河圖》著重描繪了北宋首都水陸運輸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清明上河圖》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橋和橋頭大街的街面組成。粗粗一看,人頭攢動,雜亂無章;細細一瞧,這些人是不同行業的人,從事著各種活動。大橋西側有一些攤販和許多遊客。貨攤上擺有刀、剪、雜貨。有賣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許多遊客憑著橋側的欄桿,或指指點點,或在觀看河中往來的船隻。大橋中間的人行道上,是一條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轎的,有騎馬的,有挑擔的,有趕毛驢運貨的,有推獨輪車的……大橋南面和大街相連。街道兩邊是茶樓,酒館,當鋪,作坊。街道兩旁的空地上還有不少張著大傘的小商販。街道向東西兩邊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較寧靜的郊區,可是街上還是行人不斷:有挑擔趕路的,有駕牛車送貨的,有趕著毛驢拉貨車的,有駐足觀賞汴河景色的。
汴河上來往船隻很多,可謂千帆競發,百舸爭流。有的停泊在碼頭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駛。有的大船由於負載過重,船主雇了很多纖夫在拉船行進。有隻載貨的大船已駛進大橋下面,很快就要穿過橋洞了。這時,這只大船上的船夫顯得十分忙亂。有的站在船篷頂上,落下風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勁撐篙;有的用長篙頂住橋洞的洞頂,使船順水勢安全通過。這一緊張場面,引起了橋上遊客和鄰近船夫的關注,他們站在一旁吶喊助威。《清明上河圖》將汴河上繁忙、緊張的運輸場面,描繪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畫作的生活氣息。
北宋以前,我國的人物畫主要是以宗教和貴族生活為題材。張擇端雖然是在翰林圖畫院供職,創作的作品都稱為「院體畫」或「院畫」,但他卻把自己的畫筆伸向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之中,創作出描寫城鄉生活的社會風俗畫。《清明上河圖》畫了大量各式各樣的人物。而且,張擇端對每個人物的動作和神情,都刻畫得非常逼真生動。這充分說明,張擇端生活的積累非常豐厚,創作的技巧非常嫻熟。
《清明上河圖》畫卷,北宋風俗畫作品。傳世名作、一級國寶。《清明上河圖》是中國繪畫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藝術水平高超,而且圍繞著它還流傳下來許多有趣的故事。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霧中,掩映著幾家茅舍、草橋、流水、老樹、扁舟。兩個腳夫趕著五匹馱炭的毛驢,向城市走來。一片柳林,枝頭剛剛泛出嫩綠,使人感到雖是春寒料峭,卻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頂轎子,內坐一位婦人。轎頂裝飾著楊柳雜花,轎後跟隨著騎馬的、挑擔的,從京郊踏青掃墓歸來。環境和人物的描寫,點出了清明時節的特定時間和風俗,為全畫展開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碼頭:

汴河是北宋國家漕運樞紐,商業交通要道,從畫面上可以看到人煙稠密,糧船雲集,人們有在茶館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飯鋪進餐的。還有"王家紙馬店",是掃墓賣祭品的,河裡船隻往來,首尾相接,或纖夫牽拉,或船夫搖櫓,有的滿載貨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緊張地卸貨。橫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規模宏大的木質拱橋,它結構精巧,形式優美。宛如飛虹,故名虹橋。有一隻大船正待過橋。船夫們有用竹竿撐的;有用長竿鉤住橋梁的;有用麻繩挽住船的;還有幾人忙著放下桅桿,以便船隻通過。鄰船的人也在指指點點地象在大聲吆喝著什麼。船里船外都在為此船過橋而忙碌著。橋上的人,也伸頭探腦地在為過船的緊張情景捏了一把汗。這里是名聞遐邇的虹橋碼頭區,車水馬龍,熙熙攘攘,名副其實地是一個水陸交通的會合點。

後段,熱鬧的市區街道:

以高大的城樓為中心,兩邊的屋宇鱗次櫛比,有茶坊、酒肆、腳店、肉鋪、廟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綾羅綢緞、珠寶香料、香火紙馬等的專門經營,此外尚有醫葯門診,大車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業,應有盡有,大的商店門首還扎「綵樓歡門」,懸掛市招旗幟,招攬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賈,有看街景的士紳,有騎馬的官吏,有叫賣的小販,有乘座轎子的大家眷屬,有身負背簍的行腳僧人,有問路的外鄉遊客,有聽說書的街巷小兒,有酒樓中狂飲的豪門子弟,有城邊行乞的殘疾老人,男女老幼,士農工商,三教九流,無所不備。交通運載工具:有轎子、駱駝、牛馬車、人力車,有太平車、平頭車,形形色色,樣樣俱全。繪色繪形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繪畫史上名為《清明上河圖》的畫幅很多,但真本畢竟只有一幅。經過眾多學者、專家對這一專題的研究,大家意見基本一致,都認為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這幅是北宋張擇端的原作。其它的同名畫作,均為後來的摹本或偽托張擇端的臆造本。

現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本的畫卷本幅上,並無畫家本人的款印,確認其作者為張擇端,是根據畫幅後面跋文中金代張著的一段題記。張著的題記也僅寥寥數語:"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也。幼讀書,游學於京師,後習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於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不過,張擇端的姓名並未見於北宋後期成書的《宣和畫譜》,有人推測說,可能他進入畫院時間較晚,編著者還來不及將其收編書中。

《清明上河圖》在細節描繪上有著巨大的藝術魅力! 臨摹畫製作精美,也是一種商業藝術,它更是你收藏,贈給親朋好友的絕佳藝術禮品!

白壽彝任顧問的《中國通史(彩圖本)》對《清明上河圖》的評價全卷所繪人物五百餘位,牲畜五十多隻,各種車船二十餘輛艘,房屋眾多,道具無數,場面巨大,段落分明,結構嚴密,有條不紊。技法嫻熟,用筆細致,線條遒勁,凝重老練。反映了高度精純的繪畫功力和出色的藝術成就。同時,因為畫中所繪為當時社會實錄,為後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會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

《簡明不列顛網路全書》在「張擇端」條內對《清明上河圖》的評價是一幅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風俗長卷。畫家成功地描繪出汴京城內及近郊在清明時節社會上各階層的生活景象。主要表現的是勞動者和小市民。對人物、建築物、交通工具、樹木、水流之間的相互關系的處理,非常巧妙,整體感很強,具有極大的考史價值。此後歷代繪制的都市風俗畫,無不受其影響。

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繪制的不朽傑作《清明上河圖》,是我國繪畫史上的無價之寶。它是一幅用現實主義手法創作的長卷風俗畫,通過對市俗生活的細致描繪,生動地再現了北宋汴京承平時期的繁榮景象。

《清明上河圖》究竟畫了些什麼內容呢?為什麼千百年來,它的魅力一直不衰?

據齊藤謙所撰《拙堂文話·卷八》統計,《清明上河圖》上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動物208頭(只),比古典小說《三國演義》(1191人)、《紅樓夢》(975人)、《水滸傳》(787人)中任何一部描繪的人物都要多。

《清明上河圖》全圖可分為三個段落,展開圖,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中段主要描繪的是上土橋及大汴河兩岸的繁忙景象。後段則描繪了汴京市區的街景。人物大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細品察,個個形神畢備,毫纖俱現,極富情趣。

《清明上河圖》大至原野、浩河、商廊,小至舟車人物、攤鋪、擺設、市招文字皆統組一起,真實自然,令人有如臨其境之感。整部作品長而不冗,繁而不亂,嚴密緊湊,有如一氣呵成,充分表現了畫家張擇端的過人筆力,不愧為中華藝術寶庫中的稀世珍寶。

據圖後明人李東陽的題跋考據,《清明上河圖》前面應還有一段繪遠郊山水,並有宋徽宗瘦金體字簽題和他收藏用的雙龍小印印記,而今這些在畫上都已不見。原因有兩種,一種可能是因為此圖流傳年代太久,經無數人之手把玩欣賞,開頭部分便壞掉了,於是後人裝裱時便將其裁掉;一種可能是因宋徽宗題記及雙龍小印值錢,後人將其故意裁去,作另一幅畫賣掉了。

還有許多專家猜想《清明上河圖》後半部佚失了一大部分,因為畫不應該在剛進入開封城便戛然而止,而應畫到金明池為止。

《清明上河圖》

中國古代書畫上除了作者 的題跋和鈐印外,往往還有收藏者的題款和鈐印。我國有這樣一幅名畫,上署有許許多多人的題跋,蓋有密密麻麻的鑒藏印章。可見它經過了許多官方和私家收藏者之手。這就是著名的《清明上河圖》。它歷經八、九百年的歲月滄桑,飽經劫難,有的收藏者為其而遭不幸,作品終於倖免於難而保存下來。

《清明上河圖》的作者是宋代畫家張擇端。張擇端是山東人,早年在汴京(今河南開封)學習繪畫,後為北宋畫院畫師。雖然有關他的記載很少,但這幅了不起的作品,使後人永遠地記住了他。 《清明上河圖》是一幅絹本設色長卷,高248厘米,長528厘米。圖中描繪的是北宋都城汴京在清明時節的繁華熱鬧的景象。清明上河是當時的民間風俗,如像今天的節日集會,人們藉以參加商貿活動。全圖規模宏大,結構嚴謹,大致分為三個段落:第一段是市郊景畫,第二段是汴河,第三段是城內街市。

先是汴京郊外的景象。農民在田裡耕作,有錢人掃墓歸來。路上,馱隊、挑夫、騎馬坐轎的人物正匆匆進城。接下去是最精彩的部分--汴河。汴河上的拱橋如一道彩虹,橋上行人如潮,熙熙攘攘,磨肩擦踵,橋下舟楫相競相爭。許多細小情節刻劃得極有情趣。如橋頭一匹驚馬造成險情,毛驢被驚嚇,好奇的人在圍觀。接著又描繪汴京的街市。汴京作為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城中官府衙門、民居宅院、作坊店鋪、茶肆酒樓,屋宇錯落,林林總總,街上車水馬龍,九流三教,應有盡有,百業興隆,熱鬧非凡。畫面又展開一幅從容的景象,有張有馳,形成有趣的對比和節奏感。畫家通過對汴京城內建築、商貿、交通、運輸幾個方面的描繪,再現了北宋都城的繁華和發達。

《清明上河圖》中畫有五百五十餘人,各種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隻,房屋樓閣三十多棟,推車乘轎也有二十多件。如此豐富多彩的內容,為歷代古畫中所罕見。可貴的是,畫中每個人物、景象、細節,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簡、動靜、聚散等畫面關系,處理得恰到好處,達到繁而不雜,多而不亂。充分表現了畫家對社會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藝術修養和表現能力。 《清明上河圖》既是一件偉大的現實主義繪畫藝術珍品,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業、手工業、民俗、建築,交通工具等豐富的形象資料,因此,它還具有歷史文獻的價值。

在中國美術史上,《清明上河圖》可謂是一幅最具傳奇色彩的作品,也是歷朝歷代被臨摹最多的一幅作品。從古至今關於《清明上河圖》版本的考證、真偽的爭辯有著許許多多的傳說和不解之謎;千百年來歷朝歷代的皇宮貴族、文人墨客,對於《清明上河圖》的掠奪和收藏從未停息過。《清明上河圖》真跡是如何現世的?它的作者張擇端到底是怎樣一個人

呢?

《清明上河圖》真跡驚現世間

公元1912年2月12日這一天,中國封建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走下了皇帝寶座,它宣告了中國封建王朝兩千多年的統治大夢,頃刻間土崩瓦解。根據「優待條例」,溥儀仍然住在皇宮紫禁城內。溥儀同中國任何一位封建皇帝不同,他少年時期接受英國老師庄士敦的教育,從小受到西方文化思想的影響,因此他一直有出國留洋的夢想。為了離開皇宮後能有充足的經費實現自己的願望,他想到了皇宮中收藏的大量珍寶、字畫。由此,歷經了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清明上河圖》,四次被收進皇宮,又一次次神秘失蹤,這一次又開始了它神秘而漫長的旅程。

離開了皇帝寶座的溥儀利用自己的皇權,從1922年11月16日開始,到1923年1月28日的73天時間里,以「賞賜」其弟愛新覺羅·溥傑的名義,將書畫手卷1285件,冊頁68件移出皇宮。這些中國歷代珍貴的書畫精品,每一件都價值連城。其中,《清明上河圖》就有四卷之多,包括北宋畫家張擇端所畫的《清明上河圖》;明代畫家仇英仿畫的《清明上河圖》,以及明代其他畫家以蘇州為背景仿畫的「蘇州片」《清明上河圖》等。尤其北宋畫家張擇端所畫的《清明上河圖》堪稱中國美術史上的稀世神品,是歷朝歷代皇宮貴族爭相收藏的珍品。

1925年2月24日,農歷二月初二,俗稱「龍抬頭」的日子,溥儀打扮成商人的模樣,在日本人的監護下,來到天津法租界的張園,他以「賞賜」其弟溥傑為名移出紫禁城的大量珍寶、字畫,也秘密地轉移至天津,《清明上河圖》陪伴著溥儀在天津度過了七年多的時光。

1932年3月8日,溥儀在侵華日軍的操縱下,帶著他的家眷和大量珍寶、字畫,從天津遷往長春,就任偽滿洲國皇帝。《清明上河圖》又陪伴著溥儀,在長春度過了長達13年4個月的歲月。長春偽皇宮的「輯熙樓」,見證了溥儀和他的家眷在長春度過的時光。「輯熙」的名字是溥儀自己起的,「輯熙」二字出自於《詩經·大雅·文王》:「穆穆文王,於輯熙敬止。」然而溥儀認為,「輯熙」的「熙」字,與康熙皇帝的「熙」字相同,溥儀非常崇拜康熙皇帝的才華和治國方略,因此,「輯熙」二字的含義不言而喻,溥儀是想秉承先祖康熙皇帝之志恢復滿清大業。為此,人們不難揣測出溥儀如此喜愛《清明上河圖》的原因;歷代皇宮貴族爭相收藏《清明上河圖》的目的,無不是被《清明上河圖》中這夢幻般的繁華祥瑞之氣所迷醉。

1945年,日本關東軍司令官山田乙三通知溥儀遷都通化,溥儀心中明白,所謂的遷都實際上是逃亡,溥儀請山田乙三寬限3天的時間打理行裝。實際上,溥儀最放心不下的,是那些從北京故宮帶出來的珍寶、字畫。13年來,《清明上河圖》和大量的珍寶、字畫,一直封存在長春偽皇宮後面的書畫樓里,只有溥儀和少數貼身隨從知道書畫樓裡面封存的秘密。溥儀和貼身隨從匆匆忙忙進入這座神秘的「小白樓」,他從大量的珍寶、字畫當中精選了一些珍品逃往通化,剩下的珍寶、字畫被一些侍衛哄搶。其中,四個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圖》有哪一卷被溥儀帶在身邊?哪一卷流失於民間?人們不得而知……

溥儀帶著一部分珍寶、字畫和家眷,匆匆逃往通化長白山腳下的小山村——大栗子溝。溥儀在大栗子溝僅僅住了3天,之後又匆匆忙忙趕往沈陽,准備從沈陽逃往日本。溥儀又從長春偽皇宮帶來的珍寶、字畫中再一次進行甄選,只選了少量的珍寶、字畫,帶著弟弟溥傑和兩個妹夫、三個侄子、一個醫生、一個隨侍逃往沈陽,而將大部分家眷和一些珍寶、字畫留在了大栗子溝,這些被遺棄在大栗子溝的珍寶、字畫,有的被瓜分,有的被燒毀,最後被解放軍收繳。

1945年8月19日,溥儀在沈陽機場乘飛機准備逃往日本,飛機起飛後被蘇聯紅軍迫降,溥儀和他的隨從人員,以及隨身攜帶的珍寶、字畫被蘇聯紅軍截獲,溥儀被蘇聯紅軍遣往蘇聯赤塔,後轉至伯力,五年之後,溥儀被遣送回國,四個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圖》下落不明。

1950年冬天,東北局文化部開始著手整理解放戰爭後留下的文化遺產,書畫鑒定專家楊仁愷先生負責對從各方收繳來的大量字畫進行整理鑒定,有些書畫作品保持完好;有些書畫作品已經破損。當楊仁愷先生打開一卷殘破的畫卷時,頓時驚呆了,這幅長卷畫面呈古色古香的淡褐色,畫中描繪人物、街景的方法,體現著獨特古老的繪畫法式,楊仁愷先生隨後對這幅畫卷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和細致的考證,這幅長卷氣勢恢弘,筆法細膩,人物、景物栩栩如生,這幅畫上雖然沒有作者的簽名和畫的題目,然而歷代名人的題跋豐富、詳實,歷代的收藏印章紛繁復雜,僅末代皇帝溥儀的印章就有三枚之多。尤其是畫卷之後金代張著的題跋中明確地記載:「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人也,幼讀書,游學於京師,後習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於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按向氏《評論圖畫記》雲,《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選入神品,藏者宜寶之。大定丙午清明後一日。」難道這就是被歷代皇宮、貴族爭相收藏的稀世神品——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嗎?

楊仁愷先生將這幅畫卷的照片,發表於東北博物館編印的《國寶沉浮錄》中,立即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高度關注,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的鄭振鐸先生,將這幅畫卷調往北京,經專家學者進一步考證、鑒定,確認這幅繪畫長卷就是千百年來名聞遐邇的——《清明上河圖》「石渠寶笈三編本」。遺失多年的稀世國寶終於再一次入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圖》「石渠寶笈三編本」長卷,縱24.8厘米,橫528厘米,根據專家統計,《清明上河圖》共畫有人物684人,牲畜96頭,房屋122間,樹木174株,船25艘,車15輛,轎8頂。如此浩瀚的畫卷,畫面結構嚴謹,有條不紊,人物的各種活動,刻畫的非常細致生動,前後呼應,一氣呵成。「界畫」畫法,嫻熟自然。《清明上河圖》共有歷代13個收藏家寫的14個跋文,鈐章96方。僅末代皇帝溥儀的鈐章就有3枚之多,足以證明溥儀對《清明上河圖》的青睞;只有《清明上河圖》這樣的煌煌巨制,才可以容得下一代帝王的千秋大夢。

·《清明上河圖》

國寶《清明上河圖》歷經兵火,幾遭劫難,歷代收藏家和鑒賞家曾把玩、鑒賞留下了幾許妙語佳話,更有許多待揭之謎。

北宋畫家張擇端繪制的長卷風俗畫《清明上河圖》,是譽滿中外的藝術珍品。它和唐人韓�創作的《五牛圖》一樣,被稱為畫苑「國寶」。其最早收藏者是宋徽宗(趙佶),他用瘦金體書寫的「清明上河圖」真跡和雙龍小印(宋代皇帝的閑章,用於鑒賞或收藏藝術品時鈴記),可證畫成後最初收藏在皇宮,公元1126年汴京陷落後,宮中所有名貴文物包括這幅名畫,統統被金人掠去,金人初不識此畫的價值。又過了59年,即金世宗大定26年(1186),金人張著最早在《清明上河圖》上撰跋文轉引《向氏評論圖畫記》說,證實宋人張擇端有《清明上河圖》及《西湖爭標圖》,這樣《清明上河圖》的名稱始定下來。

歷史上對張擇端創作《清明上河圖》的年代,以及「上河」一記號曾有過一些爭論,對畫中描繪的是清明時節,從金代以來,似無異議。明代的《味水軒日記》中記載,這幅畫不但有宋徽宗的瘦金體題簽、雙龍小印,並且還有宋徽宗的題詩;詩中有「水在上河春」一句。這樣一來,這畫卷描繪的是春天景色就更不用懷疑了,近代及當代美術史家鄭振鐸、徐邦達、張安治等均主「春景」之說。但是,也有人對此提出異議。

對春景之說首先懷疑者是開封市教師孔憲易先生。他在1981年《美術》雜志第二期上發表《清明上河圖的「清明」質疑》一文,列舉了八項理由,認定《清明上河圖》上所繪是秋景。

一、畫卷右首有馱負10簍木炭的驢子。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每年農歷十月,汴京始「進暖爐炭,幃前皆置酒作暖會」,若說清明節前後進暖爐炭,違背宋人生活習俗。孟元老和張擇端生活在同一時代,《東京夢華錄》是研究北宋汴梁風土民俗的重要資料,所述史事當是可信的。

二、畫面有一農家短籬內長滿了像茄子一類的作物,更為有趣的是幾名孩童赤身嬉戲追逐,這些都不可是清明時節的事物。

三、畫面上的人物拿扇者有十多人,有扇風狀,有遮陽狀,常識告訴人們伏天用扇,初春用扇者極少見。

四、草帽、竹笠在畫面上多處出現。「草帽、竹笠是御暑、御雨的東西,圖中既不下雨,這肯定是御陽用的,根據當時汴梁的氣候,清明節似無此必要,這是值得我們懷疑的。」

五、畫面上酒肆多處,酒旗上寫著「新酒」二字,而《東京夢華錄》雲:「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醉仙錦,市人爭飲(見該書「中秋」條)。」宋代新谷下來要釀醪酒喜慶豐收,不然無新酒可言。

六、畫面上有一處招牌上寫著「口暑飲子」這樣的小茶水攤。「如果『口暑飲子』中的『暑』字不錯的話,這足以說明它的季節。」

七、河岸及橋上有好幾處小販的貨桌上都擺著切開的西瓜。宋時古都汴梁的早春乍暖還寒,不可能有西瓜一類鮮果。

八、畫面乘轎、騎馬者帶著仆從的行列,土墳後面向城市一段。細細分析,這些人雖然有上墳掃墓的可能,倒不如說它是秋獵而歸更恰當些,因為,上墳四季皆有可能,就插花而言,春秋二季都能解釋得通。今從畫面種種現象來看,說是秋季倒符合實際些。

頌辭之說

繼孔憲易《清明上河圖的「清明」質疑》一文後,上世紀80年代中期,鄒身城先生在中國宋史研究會上提出論文《宋代形象史料<清明上河圖>的社會意義》,認為「清明」既非節令,亦非地名。這里「清明」一詞,本是畫家張擇端進獻此畫時所作的頌辭。故有人認為,這里的「清明」要從廣義上去理解。《後漢書》有例證,是出雲:「固幸得生『清明之世』……」從語氣看這個「清明」系指政治開明。畫中題款「清明」語,本是張擇端進獻此畫,請帝王們賞識所作的頌辭。金人在畫面上留下的跋文說:「當日翰林呈畫本,承產風物正堪傳。」點明此畫主題在於表現承平風物。考張擇端行年,他於徽宗朝在翰林書畫院供職,此畫的第一位收藏人便是宋徽宗,證畫家意在稱頌盛世,討最高統治者歡心。知道了這個背景,顯然「清明」一詞不是指節令。

真偽之說

關於《清明上河圖》還有真偽之說,明、清時代就有一些傳聞,清代長為人徐樹丕《識小錄》所記:說畫中有四個人在擲骰子,其中兩顆骰子是六點,還有一顆在旋轉,這個擲骰子者張著嘴叫「六」狀,希望再出一個六點。《清明上河圖》所描繪的是汴梁景物,有一叫湯勤的裱褙匠認為:汴(開封)人呼「六」字用撮口音,畫中人卻張著嘴叫「六」,可見這是閩(福建)音,他懷疑此畫是偽作,顏公慶的《消夏閑記》也有類似的記載。是書說這個湯勤還研究了畫中麻雀的那雙上腳爪,它踏在兩片瓦角上,這怕是臨摹者的敗筆。湯勤斯人,名不見經傳,他所說是否真有道理?看來還需進一步研究。

收藏地址:http://www.eysou.com/shoucang/qingming.htm
全圖提供:http://www.eysou.com/shoucang/qingming.jpg

H. 上海各區的名稱由來

1、靜安區:因靜安寺得名

相傳建於三國孫吳年間,初名滬瀆重玄寺。南宋嘉定年間,從吳淞江畔遷入蘆浦沸井浜邊(今南京西路1686號),沸井浜就是有著「天下第六泉」之稱的湧泉。抗戰勝利後,靜安區境域劃分為第十、第十一和第十二區。因千年古剎靜安寺坐落第十區,故以寺名區。

2、徐匯區:因「徐家厙」得名

明末文淵閣大學士、著名科學家徐光啟在上海縣城西建農庄「瀼西草堂」,從事農業實驗和著書立說,逝世後歸葬於此。其後裔在此繁衍生息,初名「徐家厙(shè)」,後漸成集鎮。因地當肇嘉浜和李樅涇兩水會合處,故稱「徐家匯」,區名由此而得。

3、寶山區:因「山」得名

鄭和下西洋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但長江口航道風急浪高,水流湍急,卻沒有導航標志。明成祖朱棣便命人在長江口南岸堆土造山,山上建「烽堠」,白天舉煙、晚上明火,為來往船隻指明航向,當地百姓稱其為「寶山」。此山後坍沒於海,但其名沿用至今。

4、普陀區:因普陀路得名

抗日戰爭期間,上海分設31個警區,蘇州河(吳淞江)以南地域為第十三警區,由普陀路警察局管理。抗戰勝利後,仍按舊時警區地域設「第十三區」,1947年改稱普陀區。「普陀」得名於1920年前後公共租界工部局所築「普陀路」,普陀路則是以浙江普陀山命名的。

5、黃浦區:因黃浦江而得名

南宋時期,吳淞江有條支流叫「黃浦塘」,元代河道漸寬始有「大黃浦」之稱,明代大黃浦改造疏浚,河面不斷開闊改稱「黃浦江」。抗戰勝利後,全市分設30個區,第一區因瀕臨黃浦江,以江名黃浦為區名。

6、長寧區:因長寧路得名

長寧路是橫貫長寧境內的道路,前身叫「白利南路」。1901年,公共租界在曹家渡至北新涇間越界築路,以英國駐滬總領事之名命為「白利南路」。1943年,「白利南路」以四川省縣名改稱「長寧路」,因長寧路橫貫境內,1945年置區時命名為長寧區,解放後沿用區名。

7、虹口區:因虹口港得名

虹口境內原為東海之濱的灘地,歷史上曾有大小河流50條之多。虹口港是主要河流之一,過去叫沙洪,沙洪和黃浦江交匯處被稱為洪口(虹口),這就是虹口區名稱的由來。上海開埠後,因水運便利,虹口沿黃浦江地帶漸次發展成上海遠洋、沿海客貨運的重要港口。

8、楊浦區:因楊樹浦港得名

楊浦區的名稱來自一條河,昔日楊浦,河網水鄉,有河流100多條,西南部有條「楊樹浦港」(原名為「楊樹浦」),北接走馬塘,南入黃浦江,是縱貫於地境中部的一條主要河流。歲月變遷,境內河流十之八九填沒,僅剩19條河道,而楊樹浦仍在。

9、閘北區:因2座水閘得名

閘北一詞,源於蘇州河(吳淞江)上的兩座水閘。清康熙、雍正年間,先後建起兩座擋潮石閘,稱為老閘和新閘,而這兩座水閘就位於現在的福建路橋(舊稱老閘橋)和新閘橋附近。

10、閔行區:因「閔行鎮」得名

「閔行」二字得名於「閔行鎮」,此鎮在明弘治年間叫「敏行市」,在現閔行區南部。正德年間,松江府水災絕收,附近災民多去敏行貿易,敏行日漸繁榮,正德7年的《松江府志》開始將此地稱為「閔行」。相傳因文人閔其游學途中去世葬於此地,閔行鎮以其姓得名。

11、青浦區:因「青龍鎮」和「五浦」得名

青浦置縣前,縣境半為上海縣西境,半為華亭縣北境。明嘉靖年間,因地域寬廣,不易治理,將華亭縣和上海縣境內五鄉置青浦縣,隸屬松江府,設縣治於青龍鎮。因縣治在青龍鎮,縣境東部有五浦(趙屯、大盈、盤龍、顧會、崧子),就有了青浦的名稱。

12、金山區:因「金山島」得名

金山區因近海中的金山三島而得名,金山三島由大金山、小金山、浮山三島組成。古時的金山三島在陸上同屬一山,統稱金山,五代前叫「釗山」。大金山頂峰高105.03米,是上海市地面最高點。由於岸坍陷後退,宋代淪入海中,三個頂峰出露海面,構成現在的三個島嶼。

13、嘉定區:因南宋「嘉定」年號得名

嘉定向來有「教化嘉定」之稱,其前身是嘉定縣。南宋嘉定十年,當時的崑山縣東境春申、安亭、臨江、平樂、醋塘5個鄉析出置縣,以年號「嘉定」作為縣名。這5個鄉後改名為依仁、循義、服禮、樂智、守信。此外,嘉定還有「疁城」,「練川」,「三儂之地」等別稱。

14、松江區:因吳淞江得名

松江素有「上海之根、滬上之巔、浦江之首」的美譽。說起松江的歷史不得不提「華亭侯」,東漢時期,東吳名將陸遜以功封華亭侯,松江古時也有華亭之稱。唐天寶年間置華亭縣,元代升為華亭府。因為「吳淞江」就在華亭府境內。次年「華亭府」改名為「松江府」。

15、奉賢區:相傳因「言子講學」得名

「奉賢」二字的由來,多數人主張和言子講學有關。言偃,字子游,是孔門72弟子之一,常在南方傳播孔子學說。相傳言子到此地講學,「奉賢」就是出自「奉子游之賢」(敬奉子游的賢德)。另有一說是因為明代有條叫「奉賢涇」的大河(位於奉賢西側)。

16、崇明縣:因位置和風光而得名

距今1300多年的唐代武德年間,崇明島露出江面,時稱東沙和西沙。唐神龍年間在西沙設鎮,取名「崇明」,「崇」為高,「明」為海闊天空,「崇明」意為高出水面又平坦寬闊的明凈平地。文天祥題崇明為「海上瀛洲」,朱元璋稱崇明為「東海瀛洲」。

17、浦東新區:因位於黃浦江之東而得名

「浦東」二字最早出現在南宋,當時華亭縣有「浦東」在內的5個鹽場。浦東新區可以說是上海最年輕的區,因處黃浦江東而得名。部分區境原為川沙縣,1990年川沙縣建制撤銷,同時將劃歸到南市、黃浦、楊浦的地區及閔行的三林鄉收回,成立了浦東新區。

(8)太倉插花擴展閱讀

上海市,簡稱「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上海是中國共產黨誕生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

上海位於中國華東地區,地處長江入海口,東隔東中國海與日本九州島相望,南瀕杭州灣,北、西與江蘇、浙江兩省相接,上海市總面積6340.5平方千米。

名稱由來

上海,春秋屬吳國。戰國先後屬越國、楚國,春秋戰國時期,上海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故別稱為「申」。

晉朝時期,因漁民創造捕魚工具「扈」,江流入海處稱「瀆」,因此松江下游一帶被稱為「扈瀆」,以後又改「扈」為「滬」,故上海簡稱「滬」。

唐天寶十載(公元751年),上海地區屬華亭縣(今松江區)。北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因松江上游不斷淤淺,海岸線東移,大船出入不便,外來船舶只得停泊在松江的一條支流「上海浦」上(其位置在今外灘至十六鋪附近的黃浦江)。

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在上海浦西岸設置市鎮,定名為「上海鎮」。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中央政府把上海鎮從華亭縣劃出,批准設立上海縣,標志著上海建城之始。

I. 想知道: 南通市 江蘇如皋馮家港 在哪

我知道 屬於如皋搬經鎮 我就是哪裡的人

J. 上海市區為什麼有那麼多區

上海的區域劃分及來歷 中心城區包括:盧灣區,黃浦區(原黃浦區加原南市區),靜安區,徐匯區,虹口區,長寧路,普陀區,閘北區,楊浦區;及浦東新區的原南市區,黃浦區及楊浦區的浦東部分(大致為黃浦江至成山路/楊高路及高橋一帶),剩餘的浦東新區即原川沙縣. 郊區:寶山區,嘉定區,閔行區(原上海縣,1989年與閔行區合並),松江區,青浦區,南匯區,奉賢區,金山區郊縣:崇明縣(崇明島,橫沙島及長興島,橫沙島及長興島原屬寶山區,於2005年劃歸崇明縣) 上海區名的來由: 黃浦:「黃浦」的地名得名於「黃浦江」:黃浦江。 ____南宋名「黃浦」。 ____清代始稱「黃浦江」。 ____源自今上海市西部澱山湖。 ____流經十一區。 ____至北部吳淞口注入長江。 ____為上海最大的河流。 ____被譽為上海的「母親河」。1945年建區時。 ____以境東河名命名為「黃浦區」。 盧灣:「盧灣」的地名得名於「盧家灣」:舊時肇家浜自西向東。 ____折向北流。 ____轉彎處浜畔有羅姓居住。 ____故名「羅家灣」(約今魯班路、斜徐路、泰康路、建國中路一帶)。 ____後諧稱「盧家灣」。1945年建區時。 ____以境內地名「盧家灣」命名。1950年改稱「盧灣區」。 靜安:相傳靜安寺建於三國吳赤烏年間。 ____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從松江(今蘇州河)北岸遷來今址(今常德路、南京西路、華山路、愚園路間)。 ____香火甚旺。 ____為江南名剎。1945年建區時。 ____取境內寺名命名為「靜安區」。 長寧:「長寧」的地名得名於「長寧路」: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公共租界在曹家渡至北新涇間越界築路。 ____以英國駐滬總領事之名命名為「白利南路」。1943年以四川省縣名改稱「長寧路」。1945年置區時。 ____取境內路名命名為「長寧區」。 徐匯:徐家匯的形成。 ____可上溯至明代。明末文淵閣大學士、著名科學家徐光啟曾於此建立農庄別業。 ____從事農業實驗和著書立說。 ____逝世後歸葬於此。其部分後裔在此繁衍生息。 ____初名「徐家厙」。 ____後漸成集鎮。因地當肇嘉浜和李樅涇兩水會合處。 ____故稱「徐家匯」。 ____區名由此而得。 普陀:「普陀」的地名得名於「普陀路」:20世紀初公共租界在今昌化路至陝西北路間築路。 ____以浙江省佛教勝地「普陀山」之名命名為「普陀路」(1949年後向西延伸至西康路)。1945年建區時。 ____取境內路名命名為「普陀區」。 虹口:「虹口」的地名得名於「虹口港」:虹口港原名「洪口港」。 ____在今虹口區南部。 ____分「北洪」、「中洪」、「南洪」三段。 ____北接俞涇浦。 ____東納沙涇港。 ____南入黃浦江。1945年建區時。 ____取境內港名命名為「虹口區」。 閘北:閘北一詞。 ____源於蘇州河(吳淞江)上的兩座水閘。清代康熙十四年(1875年)今福建路橋附近的吳淞江上建了一座水閘。 ____就是後來所稱的老閘。雍正十三年(1735年)。 ____在老閘西面三里外的金家灣(今新閘路橋附近)又建一水閘。 ____稱為新閘。嘉慶年間。 ____因吳淞江上船來船往。 ____貿易興旺。 ____在老閘和新閘周圍形成了兩個市集。 ____新閘市集為吳淞江下游航運的主要舶船地。 ____集上有船作、鐵鋪和商肆。 ____市面較盛。 ____而市集附近的吳淞江北岸區域大多仍是田野。上海開埠以後。 ____新閘、老閘北面也開始發展。 ____閘北之名開始出現。1927年置區時。 ____稱「閘北區」。 楊浦:「楊樹浦港」原名「楊樹浦」。 ____在今楊浦區西南部。 ____北接走馬塘。 ____南入黃浦江。1945年建區時。 ____取境內港名命名為「楊樹浦區」。1949年改稱「楊浦區」。楊浦」的地名得名於「楊樹浦港」 浦東:浦東新區地處上海市東大門、黃浦江以東。 ____「浦東」之名即由此而來。浦東新區最早的歷史沿革可追溯到南北朝時的梁大同元年(535)。 ____那時設有崑山縣。 ____隸屬於信義郡;古代的川沙是戌卒屯墾的海疆。 ____唐天寶十年(751)屬華亭縣;到了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 ____歸屬於上海縣;清雍正三年(1725)後分隸南匯和上海兩縣;嘉慶十五年(1810)開始由上海、南匯兩縣劃出。 ____設川沙撫民廳。1992年10月11日。 ____國務院(國函[1992]145號)批復:設立上海市浦東新區。 ____撤銷川沙縣。 ____浦東新區的行政區域包括原川沙縣。 ____上海縣的三林鄉。 ____黃浦區、南市區、楊浦區的浦東部分。1993年1月浦東新區成立。1993年3月。 ____楊浦區歇浦路街道、南市區浦東地區的周家渡、塘橋、南碼頭、上鋼新村4個街道及楊思鎮、原上海縣的三林鄉及黃浦區的浦東部分正式劃歸浦東新區。 寶山:寶山。 ____因山得名。 ____明永樂十年(1412年)。 ____境內海濱。 ____曾用人工堆築成一座土山。 ____用作航海標志。 ____為出入長江口的船隻導航。 ____永樂皇帝定山名為寶山。 閔行:「閔行」的地名得名於「閔行鎮」:閔行鎮原名敏行市。 ____在今閔行區南部。 ____明弘治時形成集市(一說嘉靖時有山東人閔其來滬游學。 ____卒後葬此。 ____故名)。1930年置鎮。 ____1960年置區時。 ____取境內鎮名命名為「閔行區」。「閔行」地名的文字記載。 ____最早見於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刻印的《上海志》。 ____距今約500年。該志卷二《山川志·鎮市》中稱:「敏行市在十六保」。 南市區位於市區東南部。 ____東、南瀕黃浦江。轄境主要為原上海縣老城區。 ____鴉片戰爭以後。 ____縣城的城河浜(相當今人民路)以北先後被占為租界。原上海縣城區和小東門、十六鋪一帶的老市。 ____因與北面租界商業區「北市「相對。 ____所以稱為南市。 嘉定區位於上海市西北部。原名嘉定縣。 ____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1218年)置。 ____以年號得名。 ____1992年撤縣設區。境域東鄰寶山區。 ____東南接普陀區。 ____南濱吳淞江與閔行區、青浦縣相望。 ____西、北兩面與江蘇省接壤。 奉賢區位於上海市南部。 ____南瀕杭州灣。清雍正二年(1724年)析華亭縣東南部置。 ____雍正四年正式建縣。因河流奉賢涇得名。 ____一說相傳孔子高徒吳國人言偃(子游)曾來此。 ____故取奉先賢之意為名。縣駐地初設在南橋。 ____雍正九年遷青村堡(今奉城)。 ____民國元年(1912年)復遷南橋。民國廢松江府直屬江蘇省。 ____日偽時期隸上海特別市。 ____曾改為區。1949年5月後。 ____隸蘇南行署松江專區。 ____1952年屬江蘇省松江專區。 ____1958年撤銷松江專區屬蘇州專區。 ____同年劃歸上海市。民國22年將金匯橋和蕭塘以北東西長約10餘公里。 ____南北寬約1.5公里的南匯縣插花地帶劃入。 ____民國31年原屬松江縣的柘林鎮劃入。1950年阮巷鄉劃歸松江縣。 ____松江縣缺地區劃入。 松江區位於上海市西南部。唐天寶十載(751年)設華亭縣。 ____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在此設華亭府。 ____次年改名松江府。元至清松江府屬縣陸續析置上海、青浦、婁縣、金山、奉賢、南匯6縣及川沙撫民廳。民國元年(1912年)廢松江府存縣。 ____同年婁縣並入華亭縣。 ____民國3年因與甘肅省華亭縣同名。 ____改名松江縣。民國期間。 ____曾在此設江蘇省行政督察公署。1949年5月置松江專區。 ____屬蘇南行署。 ____1950年劃入奉賢縣阮巷鄉。 ____劃出缺歸奉賢縣。1954年劃入青浦縣杜寅、佘山、辰山、陳坊4鄉及葑澳、方夏、沈巷、浦聯等鄉的6個村。 ____劃出天心鄉及新石鄉的3個村歸青浦縣。1958年撤銷松江專區。 ____縣屬蘇州專區。 ____同年劃歸上海市。1966年劃入金山縣泖港公社。 ____劃出楓涇、亭林2鎮及楓圍、亭新、朱行、漕涇、山陽5個公社和張澤公社部分歸金山縣。 金山區位於上海市西南部。 ____杭州灣北岸。 ____西鄰浙江省。是上海市成陸最早的地區之一。 ____縣境東南部漕涇鎮沙積村的「高宅基」。 ____即6400年前上海地區第一條沙岡的僅剩遺址。秦代設置的海鹽縣。 ____南北朝時先後設置的前京、胥浦兩縣。 ____縣駐地都位於境內。明置金山衛。 ____清初屬婁縣。 ____雍正二年(1724年)分婁縣置金山縣。 ____雍正四年正式建縣。 ____因金山得名。縣駐地初設在朱涇。 ____雍正九年移治金山衛。 ____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復遷朱涇。 ____屬松江府。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直隸江蘇省。 ____1949年5月後隸蘇南行署松江專區。 ____同年。 ____橫潦涇以北、豎潦涇以西的潦北鄉劃歸松江縣。 ____松江縣潘涇以西的後岡鄉、灣樓鄉、亭林鎮、張澤鄉的部分地域歸入金山縣。1958年劃歸上海市。1966年松江縣的亭林、楓涇2鎮和朱行、山陽、漕涇、亭新、楓圍5個公社劃入。 ____泖港公社劃歸松江縣。 青浦區位於上海市西部。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分出華亭縣的修竹、華亭2鄉和上海縣的新江、北亭、海隅3鄉建青浦縣。 ____駐地青龍鎮(今舊青浦)。 ____因附近青龍江、浦家江得名。 ____屬松江府。嘉靖三十二年撤銷青浦縣。 ____萬曆元年(1573年)復置。 ____移駐地唐行鎮(今青浦)。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出縣東北境的新江、北亭2鄉置福泉縣。 ____乾隆八年(1743年)撤銷福泉縣。 ____轄地復入青浦縣。宣統二年(1910年)原屬元和(今蘇州市)、吳江2縣的插花地章練塘。 ____歸並青浦縣。民國元年(1912年)直屬江蘇省。1949年隸蘇南行政公署松江專區。 ____同年黃渡鄉劃歸嘉定縣。 ____崑山縣井亭鎮、嘉定縣西勝鄉劃入縣境。1954年。 ____杜寅、辰山、佘山、陳坊等鄉劃歸松江縣。 ____劃入松江縣天心鄉。1956年。 ____崑山縣葉盪鄉劃入青浦縣。 ____淀西、石米、港北、沙田4鄉劃歸崑山縣。 ____次年仍回縣境。1958年改隸蘇州專區。 ____同年劃歸上海市。 崇明縣位於上海市北部長江口崇明島上。五代楊吳於顧俊沙設崇明鎮、崇明之稱始此。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置天賜鹽場於姚劉沙。 ____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置崇明州、隸屬揚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為崇明縣。 ____隸屬蘇州府。 ____後隸屬蘇州府太倉州。 ____民國期間隸屬江蘇省。 ____1958年11月改屬上海市。現縣境東有佘山島。 ____南鄰江蘇省和寶山區、浦東新區。 ____西、北與江蘇省海門、啟東接界。 南匯區大約2千多年前。 ____由「揚子江水出海後受海潮頂托。 ____折旋而南。 ____與錢塘江水在此交匯」而成陸。 ____故稱「南匯嘴」。 ____曾稱「海曲」、「南沙」。1386年(明洪武十九年)。 ____明政府為御倭寇。 ____在南匯嘴(今惠南鎮)築城設守御所。南匯成陸於唐代前後。 ____1726年建縣。 ____建縣時因縣治設在原守御所南匯嘴。 ____故縣名「南匯」。 1949年5月16日。 ____南匯解放後歸蘇南松江公署管轄。 ____1958年11月。 ____國務院決定將其改為上海市轄。解放以來。 ____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 ____南匯的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得到迅速發展。 ____曾先後三次進入年財政收入超億元(雙億元)的全國十大富縣行列。2001年8月。 ____正式撤縣建區。 上海全市轄18個區、1個縣。黃浦區。面積12平方千米。 ____人口62萬。郵政編碼200001。區人民政府駐延安東路300號。盧灣區。面積8平方千米。 ____人口33萬。郵政編碼200020。區人民政府駐重慶南路139號。徐匯區。面積55平方千米。 ____人口89萬。郵政編碼200030。區人民政府駐漕溪北路336號。長寧區。面積38平方千米。 ____人口62萬。郵政編碼200050。區人民政府駐愚園路1320號。靜安區。面積8平方千米。 ____人口32萬。郵政編碼200040。區人民政府駐常德路370號。普陀區。面積55平方千米。 ____人口85萬。郵政編碼200333。區人民政府駐大渡河路1668號。閘北區。面積29平方千米。 ____人口71萬。郵政編碼200070。區人民政府駐大統路480號。虹口區。面積23平方千米。 ____人口79萬。郵政編碼200080。區人民政府駐飛虹路518號。楊浦區。面積61平方千米。 ____人口108萬。郵政編碼200082。區人民政府駐江浦路549號。閔行區。面積372平方千米。 ____人口75萬。郵政編碼201100。區人民政府駐莘庄鎮滬閔路6258號。寶山區。面積415平方千米。 ____人口85萬。郵政編碼201900。區人民政府駐密山路5號。嘉定區。面積459平方千米。 ____人口51萬。郵政編碼201800。區人民政府駐博樂南路111號。浦東新區。面積523平方千米。 ____人口177萬。郵政編碼200135。區人民政府駐世紀大道2001號。金山區。面積586平方千米。 ____人口53萬。郵政編碼200540。區人民政府駐金山大道2000號。松江區。面積605平方千米。 ____人口51萬。郵政編碼201600。區人民政府駐園中路1號。青浦區。面積676平方千米。 ____人口46萬。郵政編碼201700。區人民政府駐公園路100號。南匯區。面積688平方千米。 ____人口70萬。郵政編碼201300。區人民政府駐臨港新城申港大道200號。奉賢區。面積687平方千米。 ____人口51萬。郵政編碼201400。區人民政府駐南橋鎮解放中路。崇明縣。面積1041平方千米。 ____人口64萬。郵政編碼202150。縣人民政府駐城橋鎮人民路68號。 上海市轄有浦東新區、徐匯、長寧、普陀、閘北、虹口、楊浦、黃浦、盧灣、靜安、寶山、閔行、嘉定、金山、松江、青浦、南匯、奉賢18個區。 ____崇明1個縣。 上海市轄有浦東新區、徐匯、長寧、普陀、閘北、虹口、楊浦、黃浦、盧灣、靜安、寶山、閔行、嘉定、金山、松江、青浦、南匯、奉賢18個區。 ____崇明1個縣。今上海地區。 ____吳淞江以南於751年(唐天寶十載)析嘉興東境、海鹽北境、崑山南境之地置華亭縣。1277年(元至元十四年)升華亭縣為華亭府。 ____第二年改為松江府。至清代。 ____松江府轄有華亭、婁、上海、青浦、金山、奉賢、南匯7縣和川沙廳。吳淞江以北於1218年1月7日(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初九日)設嘉定縣。 ____後又析出寶山縣。長江口的沙洲於907年左右(五代初)置崇明鎮。 ____1277年升為崇明州。 ____1369年(明洪武二年)改為崇明縣。上海市區原是吳淞江下游的一個漁村。 ____至唐宋逐漸成為繁榮的港口。南宋咸淳年間(1265~1274年)建上海鎮。 ____鎮因黃浦江西的上海浦得名。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經元朝廷批准。 ____1292年正式分設上海縣。 ____轄華亭縣東北、黃浦江東西兩岸的高昌、長人、北亭、海隅、新江等5鄉。 ____為松江府屬縣。1927年設為上海特別市。 ____1930年5月改稱上海市。1949年5月27日。 ____上海解放。全市劃為黃浦、老閘、新成、靜安、江寧、普陀、邑廟、蓬萊等20個市區和新市、江灣、吳淞、大場等10個郊區。50年代。 ____上海的行政區劃作了幾次調整。 ____至1964年5月。 ____上海市轄有黃浦、南市、盧灣、徐匯、長寧、靜安、普陀、閘北、虹口、楊浦10個市區。 ____以及上海、嘉定、寶山、川沙、奉賢、南匯、松江、金山、青浦、崇明10個郊縣。1980年。 ____設立吳淞區。1982年。 ____恢復閔行區。1988年。 ____撤銷寶山縣和吳淞區設立寶山區。1992年。 ____撤銷上海縣和原閔行區。 ____設立閔行區。1992年9月。 ____以川沙縣全境、原上海縣三林鄉和黃浦、南市、楊浦3個區的浦東部分。 ____設立浦東新區。1992年10月嘉定縣撤縣。 ____設立嘉定區。1996年。 ____上海市轄有黃浦、南市、盧灣、徐匯、長寧、靜安、普陀、閘北、虹口、楊浦、寶山、閔行、嘉定和浦東新區14個區。 ____南匯、奉賢、松江、金山、青浦、崇明6個縣和石化地區。1997年4月撤銷金山縣。 ____設立金山區。1998年2月撤銷松江縣。 ____設立松江區。1999年9月撤銷青浦縣。 ____設立青浦區。2000年6月。 ____黃浦區和南市區撤二建一。 ____設立新的黃浦區。2001年1月9日。 ____撤銷南匯縣。 ____設立南匯區;撤銷奉賢縣。 ____設立奉賢區。2002年底。 ____上海市轄有浦東新區、徐匯、長寧、普陀、閘北、虹口、楊浦、黃浦、盧灣、靜安、寶山、閔行、嘉定、金山、松江、青浦、南匯、奉賢18個區。 ____崇明1個縣。全年對部分鎮的設置規模和布局進行調整。 ____撤銷12個鎮政府(其中撤二建一10個。 ____撤三建一1個)。至2002年底。 ____全市共轄有99個街道、132個鎮(比上年減少12個)、3個鄉;3393個居委會(比上年減少14個)、2044個村委會(比上年減少655個)。閔行區實施屬地化管理。滬蘇線、滬浙線的日常巡察、界樁看護實行協議委託的管理制度。至年底。 ____全市鄉鎮(街道)界線在1∶1萬數字化圖紙上的標繪、核定已基本完成。「上海市行政區域界線管理信息系統」項目建設前期工作中的省市界、區縣界在數字化地形圖上的標繪工作完成。 轄有浦東新區.徐匯.長寧.普陀.閘北.虹口.楊浦.黃浦.盧灣.靜安.寶山.閔行.嘉定.金山.松江.青浦.南匯.奉賢18個。 ____崇明1個縣

熱點內容
夢中的蘭花花飯桌視頻 發布:2025-08-15 06:44:48 瀏覽:303
茶花正紅 發布:2025-08-15 06:41:39 瀏覽:365
盆栽移植炭 發布:2025-08-15 06:38:02 瀏覽:246
茶壺盆景 發布:2025-08-15 06:37:25 瀏覽:638
牡丹江希望家園地址 發布:2025-08-15 06:32:54 瀏覽:443
股份小蘭花 發布:2025-08-15 06:31:36 瀏覽:220
酒店餐桌花藝 發布:2025-08-15 06:31:00 瀏覽:656
七夕四夕 發布:2025-08-15 06:12:01 瀏覽:925
鐵紅櫻花 發布:2025-08-15 05:56:29 瀏覽:187
清純茶花女 發布:2025-08-15 05:52:49 瀏覽: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