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民族的頭飾插花
㈠ 頭上戴可多銀飾的是什麼民族
頭上戴可多銀飾的是苗族,苗族盛裝頭飾是我國少數民族頭飾中最奇異、最精緻也最漂亮的頭飾。苗族銀飾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歷史上曾被許多民族青睞,逐漸成為多元文化交流的載體之一。苗族銀飾的加工,都是由家庭作坊內的手工操作完成。
(1)什麼民族的頭飾插花擴展閱讀:
在明代以後的數百年裡,苗族銀飾經歷了一個為服從民族審美定勢需要的過程:
1、所有的銀飾原有品種在苗族審美標準的取捨下,有的根本末被接納,有的引入後即被淘汰,有的屢經改造l]而面目全非,當然,也有的基本上保留了原有特徵。
2、苗族銀飾的民族化過程同時又是一個創新的過程。毋庸置疑,人類的需要是藝術創作的第一源泉,群體的審美觀念是藝術創造的規范。
㈡ 戲曲頭飾簡介
1、笄;
古時用以貫發或者固定弁,冕的。在《儀禮·士冠禮》中記載:「皮弁笄,爵弁笄。」鄭玄註:「笄,今之簪。」古代婦女經常使用笄來固定發髻。
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時候就用笄將頭發綰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禮。《儀禮·士昏禮》:「女子許嫁,笄而禮之稱字。」鄭玄註:「笄,女之禮,猶冠男也。」《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而笄。」鄭玄註:「謂應年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
2、簪;
由笄發展而的,是古人用來綰定發髻或冠的長針。可用金屬,骨頭,玉石等製成。後來專指婦女綰髻的首飾。擿,簪股,將頭部做成可搔頭的簪子,所以俗稱為搔頭。《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過李夫人,就取玉簪搔頭,自此後宮人搔頭皆用玉簪。《後漢書·輿服志》有:「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一尺,為簪珥。」的記載。
3、釵;
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用來綰住頭發,也有用它把帽子別在頭發上。五代五縞《中華古今注·釵子》:「釵子,蓋古笄之遺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為之,敬王以玳瑁為之,始皇又金銀作鳳頭,以玳瑁為腳,號曰鳳釵。」釵與簪是有區別的,發簪作成一股,而發釵一般作成兩股。
4、華勝;
即花勝。古代婦女的一種花形首飾,通常製成花草的形狀插於髻上或綴於額前。《釋名·釋首飾》:「華勝,華,象草木之華也;勝,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則勝,蔽發前為飾也。」《漢書·司馬相如傳下》:「暠然白首戴勝而穴處兮。」唐顏師古注;「勝,婦人之首飾也,漢代謂之華勝。」
5、步搖;
古代婦女附在簪釵上的一種首飾。《釋名·釋首飾》:「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動也。」《後漢書·輿服志下》:「步搖以黃金為題……」王先謙集解引陳祥道曰:「漢之步搖黃金為鳳,下有邸,前有笄,綴五采玉,以垂下,行則動搖。」
白居易在《長恨歌》中用:「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來形容楊貴妃。
6、篦;
一種比梳子密的梳頭工具。亦指用篦梳頭剔除發垢。唐李賀《秦宮》詩:「鸞篦奪得不還人醉睡氍毹滿堂月。」王琦匯解:「篦,所以去發垢,以竹為之,鸞篦必鸞形象之也。」中國自古便注重禮儀,人們對自己的儀容裝飾十分重視,梳篦在古時是人手必備之物。
尤其是婦女,幾乎梳不離身,時間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風氣。 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顯降低,其質料及裝飾視用途而別。宋朝以後,梳子的形狀趨於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明清時期的梳篦樣式,基本保持宋制。
7、花鈿;
用金,銀,玉,貝等做成的花朵狀裝飾品。明宋應星《天工開物·玉》:「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鈿花用。」鍾廣言註:「鈿花:用貴重物品做成花朵狀的裝飾品,如金鈿,螺鈿,寶鈿,翠鈿,玉鈿等。」
(2)什麼民族的頭飾插花擴展閱讀:
人類使用頭飾的時間是很早的,而且都和裝飾有關。中國漢字中的「美」字,其實就是一個戴著頭飾的人。其頭飾也許是一個羊頭,有兩只角;也許是兩根長長的翎毛,因而有人說「美」字「像頭上戴羽毛裝飾物的舞人之形」。
其實,這種情形在古代民族和現代少數民族中都經常可以見到。可以說,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有戴頭飾的歷史,而且都以不同的形式流傳到現代。
我國雲南省西南部的滄源縣是佤族聚居區。就在這里的勐董河下游兩岸陡峭的崖壁上,保存著我國最古老的崖壁畫之一滄源崖畫。滄源崖畫共發現十個畫點,清晰可辨的人物圖像七百餘個。
其中,凡是形體較為高大的人物圖像幾乎都有頭飾(有的還有尾飾),而且頭飾非常突出,有的頭飾的長度甚至超過人體本身的長度。滄源崖畫中的頭飾,多為牛角、鹿角、牛尾、鹿尾、虎尾、鳥羽等物,尤以牛角頭飾為多。
這種情形,和某些古籍中對雲南少數民族的記載是完全一致的。《雲南志》說;「望苴子蠻……衣短甲,兜上插氂牛尾,馳突如飛,其婦人亦如此。」《宋史·蠻夷四》說:「使者衣虎皮顫裘,以虎尾插首為飾。」
此外,明清時期編纂的多種志書,對基諾族、景頗族等,都有「首戴骨圈,插雞毛,纏紅藤」之類的記載。歷史上我國少數民族的頭飾於此可見一斑。
㈢ 頭飾的各族頭飾
人類使用頭飾的時間是很早的,而且都和裝飾有關。中國漢字中的「美」字,其實就是一個戴著頭飾的人。其頭飾也許是一個羊頭,有兩只角;也許是兩根長長的翎毛,因而有人說「美」字「像頭上戴羽毛裝飾物的舞人之形」。其實,這種情形在古代民族和現代少數民族中都經常可以見到。可以說,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有戴頭飾的歷史,而且都以不同的形式流傳到現代。
我國雲南省西南部的滄源縣現在是佤族聚居區。就在這里的勐董河下游兩岸陡峭的崖壁上,保存著我國最古老的崖壁畫之一滄源崖畫。滄源崖畫共發現十個畫點,清晰可辨的人物圖像七百餘個。其中,凡是形體較為高大的人物圖像幾乎都有頭飾(有的還有尾飾),而且頭飾非常突出,有的頭飾的長度甚至超過人體本身的長度。滄源崖畫中的頭飾,多為牛角、鹿角、牛尾、鹿尾、虎尾、鳥羽等物,尤以牛角頭飾為多。這種情形,和某些古籍中對雲南少數民族的記載是完全一致的。《雲南志》說;「望苴子蠻……衣短甲,兜上插氂牛尾,馳突如飛,其婦人亦如此。」《宋史·蠻夷四》說:「使者衣虎皮顫裘,以虎尾插首為飾。」此外,明清時期編纂的多種志書,對基諾族、景頗族等,都有「首戴骨圈,插雞毛,纏紅藤」之類的記載。歷史上我國少數民族的頭飾於此可見一斑。
現代的首飾,材料單純得多,僅限於某些貴金屬如金、銀以及金銀之類的合金仿製品和翡翠、玉石、鑽石、寶石、珍珠、珊瑚、流浪等。近年來,雖也開始製作塑料、陶瓷首飾,但普及度較低。相對來說,少數民族所佩戴的頭飾,其所用材料要豐富得多,而且也不一定追求名貴,而是就地取材,因時制宜。概括起來,世界少數民族用作頭飾的材料大體可以區分為這樣三類:動物類、植物類和礦物類。動物類除上面已經提到過的獸角和羽毛外,還有獸骨、獸牙、貝殼、蛋殼、蟹爪、馬爪等,甚至還有某些小動物。植物類頭飾有花朵、樹葉、竹片竹管、木片木棍、苔絨等,甚至還有成只的水果。礦物類頭飾物有各種礫石、石珠、石片或金屬如銅、鐵、金、銀等。可見,少數民族的頭飾物是十分多種多樣的。稀奇古怪,但也是十分豐富多彩。
我國少數民族的頭飾和其他首飾和體飾一樣,以銀為主。同時,還有金、銅、錫等金屬,玉、松石、珊瑚等非金屬材料,羽毛、獸角、獸牙、花朵、竹筒、木片等動植物材料和絨球、絲穗等棉毛製品。頭飾的形式有簪、釵、箍、圈、梳、珠、牌、扣、泡,有的乾脆就是銀元和鑰匙。蒙古族無論男女,頭發上都飾以寶石、珊瑚、碧玉,女的插銀簪。西北土族也常以珊瑚、松石作頭飾。新疆的柯爾克孜族婦女發蓋上飾銀元、銅珠;而未結婚的姑娘則在帽子上飾以珠、穗和插三至四根貓頭鷹、雪雞羽毛;老年婦女則在發辮上墜銀元和鑰匙。塔吉克人常在帽沿上飾以銀鏈,已婚婦女的發辮上卻綴白紐扣和絲穗。塔塔爾族的頭飾則是舊銀幣和金屬牌。錫伯族的頭飾較為豐富,尤以新娘為甚,戴頭箍、插簪子和鬢釵,戴花。滿族入關前也主要以花為飾,入關後銀飾十分繁多。西藏的門巴族女子飾彩色珠串,男子則在帽邊用孔雀羽毛圍扎,十分雄壯美觀。塔巴族頭插竹簽、銀簽,戴珠串,插鳥翎。羌族插銀或鋼打制的簪、釵。白族則插銀或玉的頭轡。傣族婦女除銀釵外,還喜歡插色彩鮮艷的塑料梳子和戴鮮花或塑料花。苗族頭飾均為銀制,十分豐富突出。布依族插銀發簪。水族喜歡在頭上插梳子。仡佬族除一般的銀簪外,還有一種白銀發飾,專門戴在頭上。壯族婦女一般都使用銀針、根簪。瑤族、畲族的銀制頭飾都十分突出。高山族與其整個服飾相配合,戴羽冠、角冠、花冠和銀冠。 藏族,主要分布在中國西藏自治區以及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臨近省。藏族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農業以種植青稞為主,也有小麥、油萊、豌豆等農作物。
藏族服飾和裝飾風格大致可以分為藏東、藏南和藏中、藏北四大類。這四類又可以分為農牧區二大風格以及各年齡階段和不同性別、不同社會地位、不同身份之分。這是各地藏族服飾共有的特點。由於藏民族居住的地域廣闊和山川的自然阻隔,造成了雖屬同族但服飾各異的局面。
藏族服飾,作為一種存在於本民族文化生活模式中的組成部分,佩帶又是構成藏族服飾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佩帶的裝飾品的質地一方面是金銀物器,另一方面是天然寶石。
藏族服飾文化里頭飾是最具地域特色的一種裝飾品,它構成了某種地域特色的審美情趣,象徵著不同地區的穿著風格。
藏族婦女大多數將頭發分編成無數根小辮,頭飾大多是琥珀、珊瑚、瑪瑙、綠松耳石等各種天然寶石。佩帶時有的直接把裝飾品固定在發辮中,也有將各種要戴的頭飾固定在與發色相近的布上,再與發辮一起銜接,這樣既美觀又方便。為了便於下雨時披自製毛氈雨披和戴帽子,發辮和頭飾一般集中在下部。
藏北已婚女子將長發從中間分開,編成許多辮子,前額的分發處開始分別在兩邊的細辮上串上相對稱的珊瑚、翡翠等寶石,把後腦勺的頭發編成一根較粗點的發辮,上面固定上從大到小的銀圓。
未婚女子將頭發編成一根或兩根,沒有過多的講究和裝飾物。
藏族婦女的頭飾中,最有特色且內涵豐富的是戴在發頂上的「巴珠」。貴重的「巴珠」由寶石或珊瑚做成,其形制前後藏有所不同,前藏婦女戴的「巴珠」是三角形,後藏戴的是半月形。姑娘頭上一插上「巴珠」,就意味著姑娘已經長大成人了。所以,第一次播「巴珠」的時候,按照傳統習俗,還對要舉行一定的儀式,向姑娘表示祝賀。 苗族盛裝頭飾也許是我國少數民族頭飾中最奇異、最精緻也最漂亮的頭飾了。其中一種頭飾,具有明顯的牛崇拜的色彩。苗族婦女在載上由銀泡、銀片組成的銀冠後,還要戴上兩支連在一起的銀制水牛角,就象一個巨大的「U」字。每支角上雕一條龍,龍頭朝內,呈二龍戲珠之勢。兩支銀角中間,有扇形銀芒。另一種頭飾,由自下而上橫排的五支寶劍頭形銀片組成,也戴在銀冠上。五支銀片長尺余,大體相等;「劍尖」朝左,右邊整齊;正中有風頭飾。橫片上插滿鮮花。上面兩種頭飾,用銀多達三斤。
㈣ 少數民族的頭飾分為幾大類
分為三大類:動物類 植物類和礦物類
㈤ 頭飾上帶羽毛的少數民族
頭飾上帶羽毛的少數民族有哈薩克族、彝族、哈尼族、瑤族。
哈薩克族服飾有著濃郁的民族特色,「吐馬克」是哈薩克族男子冬季戴的帽子,帶有兩個耳扇,後面有能夠遮風雪、避寒氣的長尾扇。帽子里層一般用黑羊羔皮或狐狸皮,面子用色彩鮮艷的綢緞。冬季還戴一種稱為「波爾克」的圓頂帽,一般用水獺皮、貂皮、狐皮等獸皮以及羊羔皮製作。
(5)什麼民族的頭飾插花擴展閱讀:
哈尼族男子頭裹黑或白色包頭,老人戴瓜皮帽,穿對襟上衣和長褲。穿布鞋或用木板、棕繩製作的木板鞋。西雙版納的哈尼族男子身穿右開襟上衣,沿大襟鑲兩行大銀泡。
每逢年節或與姑娘約會,小夥子們把美麗的羽毛或鮮花插在頭上。瀾滄一帶的男子裹黑布包頭,身穿對襟上衣,大襟鑲兩行銀幣,兩側綉幾何圖形。
節日的哈尼族婦女在靛青色的包頭巾上,用五彩絲線刺綉出美麗的圖案花紋,額前腦後還掛著一束束艷麗的瓔珞,上衣胸前綴滿銀泡、銀紐,中間掛一塊八角大銀牌,小腿要包一塊綉花布,上面扎一對用紅色毛線製成的絨花。
㈥ 有哪些好看的少數民族頭飾
水族婦女在婚前頭包青白布長條巾,素雅文靜,大理一帶未婚女子梳獨辮且盤在花頭帕外面,鳳羽、鄧川、洱源的姑娘喜戴「鳳凰帕」。
㈦ 「風花雪月」是哪個少數民族的頭飾
「風花雪月」是白族女子的頭巾。
它生動地體現了大理風光對白族人民審美觀潛移默化的陶冶,蒼山白雪、洱海碧波、風花雪月、古城遺風,集大理風光的「風」、「花」、「雪」、「月」於一體,粗獷與秀美並存,古樸與浪漫同在。
㈧ 少數民族的頭飾,圖片
壯族
㈨ 56個民族中有格格頭飾的民族是
是滿族這個名族有格格頭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