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千利休插花

千利休插花

發布時間: 2021-11-18 03:40:22

⑴ 日本的茶道

日本茶道是唐代從中國傳過去的,而中國的古茶道差不多已經失傳了。 日本有一種抹茶,原本也是中國的物產,明代時失傳了。就是用茶磨把茶葉碾成細碎的粉粒,再用水泡了喝。抹茶是日本茶道用的最多的茶種。

⑵ 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的形成
茶道是什麼?茶道就是為客人准備茶水的一種高度形式化的方法,從飲茶的形式中體味人生,如此而已。日本茶道來源於中國,但是卻走了一條與師父不同的道路,從茶道到陶瓷,似乎無一例外的都能另闢蹊徑,這或許是日本這個徒弟的可怕之處。

日本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紀,但茶葉的傳入則是由遣唐使來完成的。日本古代沒有原生茶樹,也沒有喝茶的習慣。自從奈良時代的遣唐使們把茶葉帶回日本之後,茶這種飲料就在日本生根發芽了。

唐朝的茶會大抵如此:一套茶具,其中包括使用木炭燒火的銅盆、水壺、水缸、廢水碗、一個盆式支架放著一隻竹勺、一副用來夾木炭的夾子和一個放壺蓋的圓形支架。茶葉則是將茶樹的葉子炒熟、發酵,再擠壓成型而製成的。將碾碎的茶放進茶壺,加入水將其煮沸,再盛入陶瓷茶杯。這是最簡單的吃茶法。

平安時代初期,遣唐使中的日本高僧最澄(公元七六七年~八二二年,日本天台宗始祖)將中國的茶樹帶回日本,並開始在近畿的坂本一帶種植,據說這就是日本栽培茶樹的開始。到了鐮倉時代,禪僧榮西在中國學到了茶的加工方法,還將優質茶種帶回日本傳播。他於公元一二一一年寫成了日本第一部飲茶專著《吃茶養生記》。

中國的茶文化來自平民大眾的日常習俗,而日本則恰恰相反,飲茶文化走的是自上而下的道路,就如同明治年間的資本主義改革。茶在剛剛傳到日本的時候完全屬於奢侈品,只有皇族、貴族和少數高級僧侶才可以享受,茶道被當作一種高雅的先進文化而局限在皇室的周圍,內容與形式都極力模仿大唐。自鐮倉時代開始,在思想上受到《吃茶養生記》的影響,將茶尊奉為靈丹妙葯的情況越來越普遍。而茶葉種植的高速發展也為茶走入平民家創造了有利條件,這段時間,飲茶活動以寺院為中心開始逐漸普及到民間。

與中國的發酵茶葉的方法不同,日本茶將蒸過的茶葉自然乾燥,研成粉末的茶葉就稱為「抹茶」(末茶)。到室町時代,畿內的茶農為對茶葉進行評級而舉行品茶會,由這種茶集會發展成為許多人品嘗茶葉的娛樂活動,並發展了最初的茶道禮儀。這一時期,武士階層為主角的「鬥茶」成為茶文化的主流,游藝性為其主要特點。到十三世紀,新興的武士階級憑借雄厚的財力經常舉辦以品嘗各地茶葉來賭博的鬥茶會,極盡奢華以用來炫耀財富並擴大交際。後來室町幕府的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對鬥茶進行了提煉,為向宗教性質的「書院茶」過渡准備了條件。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在他隱居的京都東山建造了「同仁齋」,地面用榻榻米鋪滿,一共用了四張半。這種全室鋪滿榻榻米的建築設計為後世所借鑒,形成了各式各樣的「茶室」。此前的鬥茶會在較大的空間舉行,顯得喧鬧而不注重禮儀;而同仁齋將開放式的、不固定的空間進行了縮小和封閉,這就給茶道的形成創造了穩定的室內空間。這種房間稱為書院式建築,在其中進行的茶會就稱為「書院茶」。「書院茶」要求茶室絕對肅靜,主客問答簡明扼要,從而一掃鬥茶的雜亂之風。書院茶完成了將外來的大唐文化與日本文化的結合的任務,並且基本確立了現行的日本茶道的點茶程序。總之,到室町時代末期,茶道的誕生就是遲早的事情了。

日本茶道的祖師

首先創立茶道概念的是十五世紀奈良稱名寺的和尚村田珠光(公元一四二三~一五零二年)。公元一四四二年,十九歲的村田珠光來到京都修禪。當時奈良地區盛行由一般百姓主辦參加的「汗淋茶會」(一種以夏天洗澡為主題的茶會),這種茶會首創的採用了具有古樸的鄉村建築風格的茶室——草庵。這種古樸的風格對後來的茶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日本茶道的一大特色。村田珠光在參禪中將禪法的領悟融入飲茶之中,他在小小的茶室中品茶,從佛偈中領悟出「佛法存於茶湯」的道理,那首佛偈就是大家都熟悉的「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村田珠光以此開創了獨特的尊崇自然、尊崇樸素的草庵茶風。由於將軍義政的推崇,「草庵茶」迅速在京都附近普及開來。珠光主張茶人要擺脫慾望的糾纏,通過修行來領悟茶道的內在精神,開辟了茶禪一味的道路。據日本茶道聖典《南方錄》記載,標准規格的四張半榻榻米茶室就是珠光確定的,而且專門用於茶道活動的壁龕和地爐也是他引進茶室的。此外,村田珠光還對點茶的檯子、茶勺、花瓶等也做了改革。自此,藝術與宗教哲學被引入喝茶這一日常活動的內容之中並得到不斷發展。

繼村田珠光之後的一位傑出的大茶人就是武野紹鷗(公元一五零二~一五五五年)。他對村田珠光的茶道進行了很大的補充和完善,還把和歌理論輸入了茶道,將日本文化中獨特的素淡、典雅的風格再現於茶道,使日本茶道進一步的民族化了。

在日本歷史上真正把茶道和喝茶提高到藝術水平上的則是日本戰國時代的千利休(公元一五二二~一五九二年),他早年名為千宗易,後來在豐臣秀吉的聚樂第舉辦茶會之後獲得秀吉的賜名才改為千利休。他和藪內流派的始祖藪內儉仲均為武野紹鷗的弟子。千利休將標准茶室的四張半榻榻米縮小為三張甚至兩張,並將室內的裝飾簡化到最小的限度,使茶道的精神世界最大限度的擺脫了物質因素的束縛,使得茶道更易於為一般大眾所接受,從此結束了日本中世茶道界百家爭鳴的局面。同時,千利休還將茶道從禪茶一體的宗教文化還原為淡泊尋常的本來面目。他不拘於世間公認的名茶具,將生活用品隨手拈來作為茶道用具,強調體味和「本心」;並主張大大簡化茶道的規定動作,拋開外界的形式操縱,以專心體會茶道的趣味。茶道的「四規七則」就是由他確定下來並沿用至今的。所謂「四規」即:和、敬、清、寂。「和」就是和睦,表現為主客之間的和睦;「敬」就是尊敬,表現為上下關系分明,有禮儀;「清」就是純潔、清靜,表現在茶室茶具的清潔、人心的清凈;「寂」就是凝神、摒棄慾望,表現為茶室中的氣氛恬靜、茶人們表情莊重,凝神靜氣。所謂「七則」就是:茶要濃、淡適宜;添炭煮茶要注意火候;茶水的溫度要與季節相適應;插花要新鮮;時間要早些,如客人通常提前十五到三十分鍾到達;不下雨也要准備雨具;要照顧好所有的顧客,包括客人的客人。從這些規則中可以看出,日本的茶道中蘊含著很多來自藝術、哲學和道德倫理的因素。茶道將精神修養融於生活情趣之中,通過茶會的形式,賓主配合,在幽雅恬靜的環境中,以用餐、點茶、鑒賞茶具、談心等形式陶冶情操,培養朴實無華、自然大方、潔身自好的完美意識和品格;同時,它也使人們在審慎的茶道禮法中養成循規蹈矩和認真的、無條件的履行社會職責,服從社會公德的習慣。因此,日本人一直把茶道視為修身養性、提高文化素養的一種重要手段。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茶道在日本會有著如此廣泛的社會影響和社會基礎,且至今仍盛行不衰了。

日本茶道的流派

現今日本比較著名的茶道流派大多和千利休有著深厚的關系,其中以里千家最為有名,勢力也最大。自千利休在秀吉的命令下剖腹自殺之後,千家流派便趨於消沉。直到千利休之孫千宗旦時期才再度興旺起來,因此千宗旦被稱為「千家中興之祖」。到了千宗旦的晚年,他隱居之後,千家流派便開始分裂,最終分裂成三大流派,這就是「三千家」的由來。下面簡單的介紹幾個流派:

表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為千宗旦的第三子江嶺宗左。其總堂茶室就是「不審庵」。表千家為貴族階級服務,他們繼承了千利休傳下的茶室和茶庭,保持了正統閑寂茶的風格。

里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為千宗旦的小兒子仙叟宗室。里千家實行平民化,他們繼承了千宗旦的隱居所「今日庵」。由於今日庵位於不審庵的內側,所以不審庵被稱為表千家,而今日庵則稱為里千家。

武者小路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為千宗旦的二兒子一翁宗守。其總堂茶室號稱「官休庵」,該流派是「三千家」中最小的一派,以宗守的住地武者小路而命名。

藪內流派:始祖為藪內儉仲。當年藪內儉仲曾和千利休一道師事於武野紹鷗。該流派的座右銘為「正直清凈」、「禮和質朴」。擅長於書院茶和小茶室茶。

遠州流派:始祖為小堀遠州,主要擅長書院茶。

日本茶道的茶事

日本人相當注重形式,茶道便是這樣的一種體現。他們喜歡當著客人的面准備食物,像鐵板燒,讓客人不僅能吃到食物,還能學習到烹飪的方法,茶道也是如此。

日本茶人在舉行茶會時均抱有「一期一會」的心態。這一詞語出自江戶幕府末期的大茶人井伊直弼所著的《茶湯一會集》。書中這樣寫到:「追其本源,茶事之會,為一期一會,即使同主同客可反復多次舉行茶事,也不能再現此時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會,實為我一生一度之會。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計,盡深情實意,不能有半點疏忽。客人也須以此世不再相逢之情赴會,熱心領受主人的每一個細小的匠心,以誠相交。此便是:一期一會。」這種「一期一會」的觀念,實質上就是佛教「無常」觀的體現。佛教的無常觀督促人們重視一分一秒,認真對待一時一事。當茶事舉行時,主客均極為珍視,彼此懷著「一生一次」的信念,體味到人生如同茶的泡沫一般在世間轉瞬即逝,並由此產生共鳴。於是與會者感到彼此緊緊相連,產生一種互相依存的感覺和生命的充實感。這是茶會之外的其他場合無法體驗到的一種感覺。

茶事的種類繁多,古代有「三時茶」之說,即按三頓飯的時間分為朝會(早茶)、書會(午茶)、夜會(晚茶);現在則有「茶事七事」之說,即:早晨的茶事、拂曉的茶事、正午的茶事、夜晚的茶事、飯後的茶事、專題茶事和臨時茶事。除此之外還有開封茶壇的茶事(相當於佛寺的開光大典)、惜別的茶事、賞雪的茶事、一主一客的茶事、賞花的茶事、賞月的茶事等等。每次的茶事都要有主題,比如某人新婚、喬遷之喜、紀念誕辰、或者為得到了一件珍貴茶具而慶賀等等。

茶會之前,主人要首先確定主客,即主要的客人,一般為身份較尊貴者,像千利休之於豐臣秀吉。確定了主客之後再確定陪客,這些陪客既要和主客比較熟悉又要和主客有一定的關系。決定客人之後便要開始忙碌的准備茶會了,這期間客人們會來道謝,因為准備工作的繁忙主人只需要在門前接待一下即可。一般茶會的時間為四個小時,太長容易導致客人疲憊,太短又可能無法領會到茶會的真諦。茶會有淡茶會(簡單茶會)和正式茶會兩種,正式茶會還分為「初座」和「後座」兩部分。為了辦好茶會,主人要東奔西跑的選購好茶、好水、茶花、做茶點心及茶食的材料等。茶會之前還要把茶室、茶庭打掃的乾乾凈凈,客人提前到達之後,在茶庭的草棚中坐下來觀賞茶庭並體會主人的用心,然後入茶室就座,這叫「初座」。主人便開始表演添炭技法,因為整個茶會中要添三次炭(正式茶會的炭要用櫻樹木炭),所以這次就稱為「初炭」。之後主人送上茶食,日語為「懷石料理」(據說和尚們坐禪飢餓時將烤熱的石頭揣在懷里以減少飢餓感,故稱)。用完茶食之後,客人到茶庭休息,此為「中立」。之後再次入茶室,這才是「後座」。後座是茶會的主要部分,在嚴肅的氣氛中,主人為客人點濃茶,然後添炭(後炭)之後再點薄茶。稍後,主人與客人互相道別,茶會到此結束。

茶會通常有紀錄,紀錄的內容包括與會眾、壁龕裝飾、茶具、飯菜、點心等情況,有時還加入與會眾的談話摘要和紀錄者的評論。這種紀錄叫「會記」。古代有很多著名茶會的會記流傳下來,成為現代珍貴的資料,如《松屋會記》、《天王寺屋會記》、《今井宗久茶道記書拔》、《宗湛日記》等被稱為四大會記。

日本茶道的茶具

說起日本的茶道離不開茶道用具,茶具是茶道最具表現力的載體之一,強調同季節時令相適應,同時還要與茶室的布置協調統一,有助於營造和諧的氣氛。茶具的種類繁多,陶瓷器、漆器、鐵器、銅器、土器、木器、竹器等等都有茶具的身影;大至用具陳設架、茶爐,小到茶勺、酒杯都可稱為茶具,但我們常說的茶具則專指飲茶用具,包括茶碗、茶壺、茶入、花入(插花的壺或筒)、水指(洗手的水具)、茶勺等。茶器是兼具觀賞與使用的器具,分為客廳用具(公用)和本席用具(專用)。日本茶道的茶具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泡濃茶用的陶瓷小壺,叫做「茶入」,根據形狀不同分為「肩沖」、「茄子」、「海壺」、「文琳」等;另一類叫做「薄茶器」,顧名思義是泡薄茶的,也分很多形狀。在所有的茶具中價值最高、品種最多、最為考究的當屬茶碗。茶碗一般為陶瓷製品,也有石製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茶碗可算作整個茶具類的代名詞。戰國時代由千利休設計指導,著名陶工長次郎製作的「樂」茶碗可算是當時的日本產茶碗的頂級作品,可惜的是在歷代日本戰國游戲中,樂茶碗的價值總是不高。

下面簡單的介紹一些比較有名的茶器:

有樂茶碗:屬於大井戶茶碗類,因織田信長之弟有樂齋持有而得名。被譽為有女性的曲線美的茶碗,使用了含有鐵成分的枇杷色釉葯。

白天目茶碗:產自中國天目山,故名。

赤樂早船:千利休在京都舉行茶會時用早晨的快船將其從大坂取來,故名為早船。屬於利休七式(七件名茶碗)之一,現存於日本畠山紀念館。

赤樂無一物:這也是赤樂茶碗,《信長野望》和《太閣》系列均有其出現。

國司茄子:被稱為「天下第一茄子」,因最初為伊勢國司北畠家持有而得名。

本能寺文琳:本來叫做朝倉文琳,因最初為朝倉義景所有而得名。後落入織田信長之手,後信長將其進獻給本能寺,故名。

初花肩沖:名稱來自於足利義政的《金葉集》中藤原盛房的和歌「夏山の青葉まじりのおそざくら初花よりもめづらしきかな」。

⑶ 朵拉的 《花未眠》練習題哪個有啊 ,快

花未眠
●【馬來西亞】朵拉

無意中收到一束花。
等待許多年,以為等不到的花,卻於某個夜晚的籌款宴會上,機緣
巧合吧,出乎意料收到價值不菲卻小小的一束花。
乍然一看,僅有兩朵,後來才發現,其中另有一朵是未開的蓓蕾。

晚上回家,插在空置許久的瓶中,聽到里邊充滿了等待的空氣在滿
足地嘆息的聲音,隨意擱在廳里的小幾上。關燈上樓的時候,可以看見
平淡的客廳被點染上迷人的光采。
隔天早上,刻意放下每天手上該做的工作,坐在廳中,對瓶花觀望
。三朵花,二白一紅,白色的已經全開,紅的僅只一個蓓蕾,並有數朵
碎碎的小花與細葉陪襯,非常好看。
窗外偶爾傳來車子呼嘯而過的聲音,鄰居兒童玩游戲的嬉鬧聲,敏
感的鼻子聞到淺淺煙霾的不良味道,卻也嗅到微風拂過芒果花時帶來的
清清芳香,小鳥飛進院子的樹叢,欣喜地啾啾啾,正在呼朋喚友,隱隱
聽見遠處不知誰家的狗盡責地高聲吠喊,是陌生人或者沒有踅音的小貓
走到它責任范圍的門前吧?
帶著閑怡悠逸的心情,安靜坐下來觀賞幾朵花,雖然什麼事也沒有
做,肯定了今天不會有工作上的收獲,但能夠在明亮陽光照耀寧謐輕風
徐拂的客廳里,體會著生活真美好的愉悅,是多麼快樂的事呀。
那天晚上正好在讀一個園藝專家寫的散文,書中有一個句子:「有
些花,是未開的蓓蕾,但你不必對所有的蓓蕾充滿期待,因為不是每一
朵蓓蕾都可能會開花,它也許會成為永遠的蓓蕾。」
一朵永開花的花,啊,單只是讀著白紙上的黑字,也忍不住要代它
悲傷起來,這便是所謂的永遠的遺憾吧?
樓下廳里瓶中的紅色蓓蕾,會不會也是一朵永恆的蓓蕾,未開花便
黯然地憔悴了去呢?
為一朵花要開,之前所做出的一切,包括下種、澆水、施肥等等的
努力豈非完全白費了嗎?
睡夢中,有一朵萎凋的蓓蕾在黑暗中愴惻地流著無人看見的眼淚,
然後,在灰暗的陰沉里悄然墜落在冷冷的地上。
隔天清晨,在焦灼不安的牽絆中抱著滿懷美麗的期盼,去探望插在
廳中的瓶花,剎時在惶恐中生出巨大的驚喜,瓶中多了一朵直挺鮮紅的
花,散發出淡淡的芬芳,燦爛地綻放著。
歡喜和贊嘆的微笑緩緩地展現,原來有些花是不睡覺的,當我們在
睡夢中焦慮忐忑的時候,姿態纖弱的花不但沒有睡意,反而在沉寂的夜
里,一點一點,徐徐地發奮圖強,終於盛開出來。
昨日以為只有兩朵,今天突然多了,一朵預期不開的花,而且綻開
來竟是絢亮鮮明的紅。向來不喜歡刺眼艷紅的人,竟因此而對奪目的紅
色產生好感,真是非常璀麗動人的顏色。意外的收獲往往令喜悅展放到
最大。
就像你一直在渴望見面卻以為今生再也不會相逢的人,驀然出現在
你眼前,你那悲楚中的欣喜毫無言詞可以形容和表達。
集茶道、花道於一身的日本禪師千利休說過:「盛開的花不能用作
插花。」在他心中最適合作插花的是「一個含苞待放的蓓蕾」,還必需
是「沒有雜色的潔白的花,花小色潔,是最清高也最富有色彩的」,同
時「必需讓這朵蓓蕾披上露水」,還得把它「插在一個簡單的青瓷花瓶
里」。千利休認為這便是「茶道中最富麗的花。」啊,還有一點非常重
要的是:「還預先用水濡濕插花用的瓶子。」
一朵尚未開花的小蓓蕾,像是生活中最微小的事件,禪師同樣不輕
忽,於看重之餘,要求的講究和精緻度,也不隨便鬆懈,真令人心疼並
心動。沒有其他繽紛繁雜的璀璨顏色,卻是最華美富麗的花。
最簡單的,竟也可以是最繁復的。
白色的單花,有一種凄凄的落寞「艷麗」,一種遺世獨立的絕美。
而插上的是白花的蓓蕾,令人在彌漫的凄美中猶擁有希望滿滿的等
待。
等待若是無望,將充滿悲戚哀傷,若存在著無限希望,那是多麼甜
蜜和愉悅的期待啊!
因為人生是不完美的,所以我們始終不斷在追求。
雖然認定它是不會開放就衰微的花,但依然暗自在心中悄悄地熱切
企盼花會開,嚮往中的花終於不肯屈服不願妥協,在努力掙扎後盛放了
。鮮活綻開的紅花,那樣溫柔又那樣堅持,令人珍貴和愛惜,彷彿世間
所有的艱難都可以被克服。
不過一朵遲開的花,讓我明白如果不要悲愁和悵惘,那麼面對挑戰
時不再輕言退卻,望著終於綻放的花,感覺自己是世界上快樂和幸福的
人。

--------------------------------------------------------------------------------
梨落:什麼東東~好長啊~
--------------------------------------------------------------------------------
索妮:花 未 眠

——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1899-1972)

日本小說家、散文家。幼年的父母相繼去世,分別由外祖父和舅父撫養。1924年從東京帝國大學畢業後,開始了作家生涯。小說《伊豆舞女》(1925)奠定了其在日本文壇的地位。代表作有《雪國》(1937)、《千隻鶴》(1951)、《古都》(1957)等。它們"以豐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現了日本人的內心精華",川端康成因此獲得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川端康成雖然一度成為新感覺派的中堅,但他繼承了大和民族的古典美,並使其升華到美學境地。在文學領域中,他既是美的追求者,更是美的獲得者和傳播者。

我常常不可思議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問題。昨日一來到熱海的旅館,旅館的人拿來了與壁龕里的花不同的海棠花。我太勞頓,早早就入睡了。凌晨四點醒來,發現海棠花未眠。

發現花未眠,我大吃一驚。有葫蘆花和夜來香,也有牽牛花和合歡花,這些花差不多都是晝夜綻放的。花在夜間是不眠的,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可我彷彿才明白過來。凌晨四點凝視海棠花,更覺得它美極了。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

花未眠這眾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發現花的機緣。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卻是有限的。正因為人感覺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說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無限的。至少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是很有限的。這是我的實際感受,也是我的感嘆。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與時代同步前進,也不是伴隨年齡而增長。凌晨四點的海棠花,應該說也是難能可貴的。如果說,一朵花很美,那麼我有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自語道:要活下去!

畫家雷諾阿說:只要有點進步,那就是進一步接近死亡,這是多麼凄慘啊。他又說:我相信我還在進步。這是他臨終的話。米開朗基羅臨終的話也是:事物好不容易如願表現出來的時候,也就是死亡。米開朗基羅享年八十九歲。我喜歡他的用石膏套制的瞼型。

毋寧說,感受美的能力,發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較容易的。光憑頭腦想像是困難的。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這是需要反復陶冶的。比如唯-一件的古美術作品,成了美的啟迪,成了美的開光,這種情況確是很多,所以說,一朵花也是好的。

凝視著壁龕里擺著的一朵插花,我心裡想道:與這同樣的花自然開放的時候,我會這樣仔細凝視它嗎?只摘了一朵花插人花瓶,擺在壁龕里,我才凝神注視它。不僅限於花,就說文學吧,今天的小說家如同今天的歌人一樣,一般都不怎麼認真觀察自然。大概認真觀察的機會很少吧。壁龕里插上一朵花,要再掛上一幅花的畫。這畫的美,不亞於真花的當然不多。在這種情況下,要是畫作拙劣,那麼真花就更加顯得美。就算畫中花很美,可真花的美仍然是很顯眼的。然而,我們仔細觀賞畫中花,卻不怎麼留心欣賞真的花。

李迪、錢舜舉也好,宗達、光琳、御舟以及古徑也好,許多時候我們是從他們描繪的花畫中領略到真花的美。不僅限於花。最近我在書桌上擺上兩件小青銅像,一件是羅丹創作的《女人的手》,一件是瑪伊納爾創作的《勒達像》。光這兩件作品也能看出羅丹和瑪伊約爾的風格是迥然不同的。從羅丹的作品中可以體味到各種的手勢,從瑪伊約爾的作品中則可以領略到女人的肌膚,他們觀察之仔細,不禁讓人驚訝。

我家的狗產崽,小狗東倒西歪地邁步的時候,看見一隻小狗的小小形象,我嚇了一跳。因為它的形象和某種東西一模一樣。我發覺原來它和宗達所畫的小狗很相似。那是宗達水墨畫中的一隻在春草上的小狗的形象。我家喂養的是雜種狗,算不上什麼好狗,但我深深理解宗達高尚的寫實精神。

去年歲暮,我在京都觀賞晚霞,就覺得它同長次郎使用的紅色一模一樣。我以前曾看見過長次郎製造的稱之為夕暮的名茶碗。這只茶碗的黃色帶紅釉子,的確是日本黃昏的天色,它滲透到我的心中。我是在京都仰望真正的天空才想起茶碗來的。觀賞這只茶碗的時候,我不由地浮現出坂本繁二郎的畫來。那是一幅小畫。畫的是在荒原寂寞村莊的黃昏天空上,泛起破碎而蓬亂的十字型雲彩。這的確是日本黃昏的天色,它滲入我的心。坂本繁二郎畫的霞彩,同長次郎製造的茶碗的顏色,都是日本色彩。在日暮時分的京都,我也想起了這幅畫。於是,繁二郎的畫、長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黃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應,顯得更美了。

那時候,我去本能寺拜謁浦上玉堂的墓,歸途正是黃昏。翌日,我去嵐山觀賞賴山陽刻的玉堂碑。由於是冬天,沒有人到嵐山來參觀。可我卻第一次發現了嵐山的美。以前我也曾來過幾次,作為一般的名勝,我沒有很好地欣賞它的美。嵐山總是美的。自然總是美的。不過,有時候,這種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罷了。

我之發現花未眠,大概也是由於我獨自住在旅館里,凌晨四時就醒來的緣故吧。

評價:讀這些散文對於一些人來說是困難些,因為它沒有多大的故事或引人的情節
只是作者自己的一些想法或感受,但是也所謂「形散而神不散」

散文其實也有它的獨到之處,接近生活和現實,不像小說那樣強調一定的情節什麼的~~

⑷ 吟公主的故事梗概:

這是一個根據歷史事實編寫的悲壯故事。影片中所描寫的故事發生在距今四百年前的日本堺城、大阪等地。十六世紀正是日本群雄割據、連年戰爭的「戰國時代」。當時最有實力的武將豐臣秀吉是一個野心勃勃的人,他繼織田信長之後正在進行統一日本的征戰。
天正十三年(公元一五八五年)泉州堺城由於和外國通商已成為一個很繁榮的自治城市。居住在這里的茶道宗匠千利休,是豐臣秀吉的嬖人。這天,他帶著女兒吟公主在街上遇到堺城富商萬代號掌櫃宗安。棕安向千利休表示對吟的愛慕之情,並告訴他,豐臣秀吉殿下和他的武將高山右近已從北陸凱旋歸來。高山右近的歸來引起吟的無限思念。吟和他從小一起長大,吟的生身父親松水彈正在世時已將吟許配給部將高山飛彈太守的兒子高山右近。後來,吟的父親戰敗自殺,吟的母親改嫁千利休,把吟帶到堺城,因此吟沒能和高山右近成婚。這次,吟乘著代表父親千利休前去為右近新設的茶室點茶的機會,向右近訴說思念之情。但,這時的右近已經有了妻室兒女。
宗安托豐臣秀吉手下的治部大人石田三成向千利休求親,千利休不得已答應了。可是吟深愛右近,即使右近已有妻室,她也願作為一個天主教徒終身侍奉右近。這時候,高山右近已奉命調往明石,吟寫信請他收留自己,但得到的回信是希望她出嫁。吟十分悲傷,可又無法違抗父母之命,只好嫁給了宗安。
野心勃勃的豐臣秀吉准備侵略朝鮮和中國。千利休想利用堺城「會合邦」來阻止他的計劃。可是,以造槍商宗久為首的堺城富商們積極支持按豐臣秀吉旨意行事的石田三成,連千利休的大兒子道庵也主張征討朝鮮,宗安為了賺錢也改了鋪面,為征討朝鮮趕制軍衣。
一天,吟冒險在東山寺院茶室約見高山右近,再次向他傾吐衷情。右近雖然愛她,但不願違背天主教信仰,不願玷污武士的聲譽,拒絕了吟的愛情。
再說豐臣秀吉,他知道以千利休為首的茶人和以高山右近為代表的天主教徒反對他侵略朝鮮,因此懷恨高山右近,可又捨不得這員武將。他命令千利休去勸告高山右近,讓高山右近放棄天主教信仰充當他的戰將,右近拒絕了。豐臣秀吉惱羞成怒,下令蹏奪了右近在明石的封地,將其全家放逐,並下令禁止天主教。
天正十五年,在堺城北野舉行大茶會為豐臣秀吉祝捷。豐臣秀吉來到萬代號的茶室,這個好色之徒看中了吟的美色,利慾熏心的宗安竟表示願意當天晚上就把吟送進「聚樂第」侍寢。就在這天,吟的哥哥少庵告訴吟,右近當晚要在明石海邊同百姓告別後去九州,並探知豐臣秀吉將派兵捕捉高山右近。吟得知了這個消息,立即策馬趕赴明石海邊尋找右近,告訴他事已暴露,請他快逃。這一次,吟又一再請求右近帶她一起去九州,右近為了保全自己的名節,再次忍痛婉言拒絕了吟的要求,毅然離去。吟回到家中,又遭到宗安的毒打,於是下決心離開了這個禽獸,回到千家。
豐臣秀吉為了征討東北地區的小田源城,為侵略朝鮮和中國作準備,再次召高山右近來大阪,令他放棄天主教的信仰,並作為出征北陸的一翼。高山右近不願放棄自己的信仰,結果成了豐臣秀吉的囚犯。
天正十八年,豐臣秀吉踏上征討小田源城的道路,這場戰爭持續很久。千利休的弟子宗二用茶道的本意「和」規勸豐臣秀吉,並斥責他窺伺朝鮮、覬覦中國不是賢者的作為,這些話深深刺痛了剛愎自用的豐臣秀吉,為此,宗二慘遭殺害。
這年秋天,豐臣秀吉終於統一了天下。深秋,吟被召進大阪城。豐臣秀吉想用利祿迫使吟就範,吟拒絕了。他又以殺死高山右近和千利休來威逼。千利休知道這是豐臣秀吉和石田三成的陰謀詭計:企圖讓吟作人質迫使他和高山右近屈服。他下決心以死來抗拒不可一世的豐臣秀吉,並同意讓吟和高山右近逃往北陸。正當千利休一家團聚告別時,豐臣秀吉派兵把千家圍得水泄不通。等待吟到來的高山右近得知吟被圍時悲憤至極,面對豐臣秀吉的暴行喊出了「這是什麼世道!」絕望的吟下決心以死抗拒豐臣秀吉的威逼,她和父母訣別以後,在母親宗恩的陪伴下穿上一身潔白的衣服,切腹殉情。
豐臣秀吉也不放過千利休,命令千利休為他的茶室插花,插得相稱才能免死。千利休看透了這個殘暴的傢伙,將花擲在豐臣秀吉的臉上,以泄心中的憤恨。。。
天正十九年二月二十八日,千利休剖腹自殺。同年九月豐臣秀吉強行出兵朝鮮。高山右近也被放逐到呂宋,在馬尼拉結束了他的一生。

⑸ 標准日式茶道要怎樣喝呢

日本茶道 奈良初期(八世紀),日本派往唐朝的遣唐僧將茶種帶回日本種植,同時把唐代寺院盛行的「供茶」和「施茶」方法也帶回日本。不過,品茶只限於寺院內,並未推廣到民間。 唐代陸羽著「茶經」之後,品茶就由寺院走向民間,出現了文人茶。奈良時代與平安時代,日本流行的「團茶」就是唐代文人茶所用的一種茶。 製作「團茶」的方法並不難,只要把茶葉搞干,用茶臼搗成粉末,放一點水揉成球狀,乾燥後儲存備用。 平安中期(九世紀未),日本廢除了遣唐使,「團茶」也因之而漸漸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宋代盛行的「抹茶」。 「抹茶」的製作方法是把精製的茶葉用茶臼把搗成粉末狀,喝的時候往茶粉內住入水,用茶筅(竹刷)攪均後飲用,既有營養,也具品味。 鐮倉初期(十三世紀),名僧榮西大師二次往中國,回日本後就開辟了茶園,並著作了「飲茶養生記」,極力宣揚飲茶益壽延年,推動了「抹茶」的普及。 宋代開創了「鬥茶」,「鬥茶」最早是以游藝的形式出現在文人雅士之間。「鬥茶」會的茶室一般為二層建築,當時稱作「茶亭」。客人先在樓下「客殿」等候,待到茶亭主人邀請,再到二樓「台閣」鬥茶。「台閣」四面有窗,可眺望戶外景色。室內的屏風上掛著名家的畫,屏風前的桌上鋪著識錦,上面放著香爐、花瓶和燭台。西廂房內放置一對飾櫃,裡面堆滿奢華的獎品,勝者即可成為獎品的主人。 「鬥茶」採用「四種十服」方法,參賽者每人飲十服四種抹茶,然後說出茶的「本非」和「水品」,按得分多少決定勝負。茶的「本非」意即本地茶葉和非本地茶葉,「水品」是指沖茶所用水的水質,亦即水的出處。 從南北朝(1336年)到室町中期(十五世記中葉),「鬥茶」的方法及茶亭幾乎完全模仿中國。可是,室町中期以後,中式茶亭遭廢除,改用舉行歌道和連歌道的會所。「鬥茶」的趣味也逐漸日本化,人們不再注重豪華,而更講究風雅品味。 於是出現了貴族趣味的茶儀和大眾化的品茶方法。珠光制定了第一部品茶法,因此被後世稱為「品茶的開山祖」,珠光使品茶從游藝變成了茶道。 珠光流茶道歷經幾代人,到了室町末期,出現了一位茶道大師千利休,千利休創立了利休流草庵風茶法,一時風靡天下,將茶道發展推上頂峰,千利休被譽為「茶道天下第一人」,成了茶道界的絕對權威。千利休在民間的人望威脅到了當政者的權威,將軍豐臣秀吉籍口平亂,頒布了士農工商身分法令,以莫須有的罪名勒令千利休切腹自殺。 千利休死後,其後人承其衣缽,出現了以「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為代表的數以千計的流派。 茶道各流派基本上都採用抹茶法,但是到了江戶初期(十六世紀末葉),在文人學士中掀起了中國明代開創的煎茶法熱潮。煎茶法對茶葉要求不高,只要將普通茶葉干後再蒸,然後用手搓開,放入茶壺用滾水沖泡,將茶倒入茶碗飲用。其實當時人稱這種方式叫「淹茶法」,真正的「煎茶法」則不同,是先將滾水注入茶碗內,然後把茶葉放進去飲用,現代人統稱為煎茶。由於煎茶方便,又不受場地限制,所以現代家庭普遍使用煎茶方式。當然,在正式茶會或接待重要人物時,仍以傳統抹茶法為主。

⑹ 什麼是日式花道

"花道"又稱"華道","華"乃"蓮華"之簡稱。古人在佛前供奉人工制"蓮華",稱"供華","花道"就是從"供華"演變而成。

隨著佛教從中國傳入日本,與佛教相關的儀式及裝飾美術,也同時傳入日本。將天然花草放在器皿中做裝飾,是日本人與生俱來的愛好。人工制"供華"缺乏生氣,日本人很自然地想到用天然花草做替代。插花技術大約始於奈良時代(公元8世紀)。但真正發展,應該是在平安時代(公元12世紀)。

平安貴族將唐朝流行的「鬥草」技藝和式化,改成「花合」和「草合」以插花技藝的高低,睹輸贏。並將宋代的「鬥茶」技藝也改成日式「茶合」。

「插花」剛開始時並無章法,只是將花草放入瓶中,叫「投入花」。隨著人們不斷研究,在南北朝時代(十四世紀),出現了「立花」,就是把開著花的枝條垂直插入花瓶內。

在室町時代,「立花」技藝在貴族的推崇下,向「花道」方向邁進了一大步。室町中期(1445年),富阿彌氏編出了第一部「立花」法式書《仙傳抄》。「立花」已不再是「供華」,而成了貴族前客廳里的一種擺飾。

室町中期出現了一名花道大國手-專慶,他在頂法寺六角堂的池坊創立了「池坊流」立花流派。「池坊流」一直延續至今。

到了江戶時代,天皇更讓插花高手出席「大立花御會」。在僧侶和町人中的插花高手,視出席該御會為無上的榮譽。

室町中期,大德寺一休和尚的弟子珠光,在草庵的小屋內設置茶室,並用「投入花」裝設茶室。珠光編寫了第一部《茶事法式》,而茶室內的插花便稱作「茶花」。桃山時代(16世紀中葉),日本茶道始祖千利休使「茶花」得到普及。

「立花」過於豪華,屬貴族的玩物,而「茶花」則較平民化。至於現在最為人道的「生花」,卻是在江戶時代(17世紀),受儒家思想影響才產生的。「生花」講究「三才五行」,即以天、地、人,金、木、水、火、土來命名花形。「生花」還採用了矯枝技術,使花草樹枝更增添了曲線美。

「生花」廣受歡迎,連「立花」始祖的池坊流後人也不得不在生花上下功夫。明治末葉到大正時代,出現了「盛花」。「盛花」是在「生花」的基礎上,加進西洋多彩鮮艷的花草。「小原流」、「安達式」就是「盛花」的主要流派。

「生花」流派眾多,有「遠州流」、「古流」、「未生流」、「草月流」等上千流派。

歷經數百年,普通的插花行為形成了一種「道」,「花道」像「劍道」、「空手道」、「茶道」、「書道」、「香道」、「陶藝道」等日本其他「道藝」一樣,學習技藝的同時,更注重品行人格的修養。

⑺ 求日本茶道具體的全流程介紹及視頻下載,圖片也行。

日本茶道

[馬來西亞] 戴小華

日本著名的三十三間堂附近,有一家出名的茶室,可以觀賞到品
位極高的茶道示範。

在日本受教育的廖老太說,如果我們沒有經歷過這奇特的茶的儀
式,恐怕很難探索到日本文化的內涵。因為日本的茶道不同於我們茶
余飯後的茶,而是訓練自己達到一種「和敬清寂」境界的不二法門。
如達到至高段時,甚至可以領略到各種超俗與精神的境界,同時它對
日本的美學與禮儀有著廣泛的影響。

12世紀末,日本臨濟宗的始祖榮西才把抹茶的特殊樹種和製作這
種細末綠茶的技術引進日本,並把第一顆茶苗種在京都附近的宇治山
上,至今,該區仍出產傲稱日本最優秀的抹茶。後來,榮西鼓勵他的
弟子飲用這種起泡、苦澀的茶,作為健康飲料、宿醉解葯以及提神劑


16世紀時,千利休大師將禪學融入其中,為今天的日本茶道之始


泡茶並不難,真正難的是以精確的精神來泡。就像參禪,如沒有
一些悟性,恐怕窮畢生也無法達成。

茶室的布置,崇尚簡朴淡雅,在9平方米的塌塌米上,出席茶會的
人,無分貴賤地坐在一起,靜心烹茶品茗,在寂靜中忘卻塵俗千慮,
讓心神與自然相和。

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種不講究奢華的質朴精神,到現在
反而演變成極端富裕這才能把玩的享受。所以,犬儒譏之為「貧窮美
學」。日本的工匠也趁機收取更高的費用,來做出更佳的缺陷美效果
的茶具。於是,這些像是未經雕琢的茶具再度成為一種炫耀
日本的茶道源於中國,卻具有日本民族的風味。它有自己的形成、發展過程和特有的內涵。日本茶道將日常生活行為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學熔為一爐,成為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它不僅僅是物質享受,而且通過茶會,學習茶禮,陶冶性情,培養人們的審美觀和道德觀念。
日本的茶道喲煩瑣的規程,從茶葉研磨的粗細到主持人動作是否規范,以此表示對來賓的尊重,體現「和、敬」的精神。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四字,成為融宗教、哲學、倫理、美學為一體的文化藝術活動。日本茶室有大小兩種,而小茶室比大茶室更能體現簡單、樸素、靜寂的風格,所以成為茶室的正宗。茶室的修建力求給人一種親切、謙和、平淡的感覺,充分體現了主人和客人的道德風范。(圖一)

日本茶食又稱「懷石」,據說禪僧深夜坐禪時,為抗住腹中的飢餓感,將小石頭燒熱,包上毛巾揣在懷里。茶道中的茶食是為不使濃茶刺激客人的胃粘膜,在喝茶之前端出來的少量食物。日本人的細致與認真由此可見一斑。 (圖二)
(圖三、圖四)這兩款茶點一般在7、8月的茶會上,因為天氣炎熱,所以點心的命名及形狀、功能均以涼爽為主旨。當然,其中一絕要數「岩間滴水」了。這是一道用葛汁固定成型的點心,透明的食具帶來絲絲涼意,點心中的綠色的部分表示岩石,白色部分表示滴水,而它的名字更具有神秘的色彩。
日本茶道的「茶室」,又稱「本席」、「茶席」,為舉行茶道的場所。日本的茶室一般用竹木和蘆草編成。茶室面積一般以置放四疊半「榻榻米」為度,約9-10平方米。小巧雅緻,結構緊湊,以便於賓主傾心交談。茶室分為床間、客、點前、爐踏達等專門區域。室內設置壁龕、地爐和各式木窗,一側布「水屋」,供備放煮水、沏茶、品茶的器具和清潔用具。床間掛名人字畫,其旁懸竹製花瓶,瓶中插花,插花品種視四季而有不同。

日本茶道的茶具因日本茶道源於中國,故而日本茶道的茶具也源於中國功夫茶具。其基本茶具與潮州功夫茶具一樣也分四大件:涼爐,煮水用的風爐;茶釜,煮水用的鐵制的有蓋大缽;湯瓶,泡茶用的帶柄有嘴罐,稱「急須」;茶碗,盛茶湯用的瓷碗。

另外,還有研磨茶葉的「茶磨」、夾白炭用的「火箸」;盛冷水的「水注」;盛白炭的「炭籃」;清潔茶具用的「水翻」;裝香用的「香盒」;沏茶時用於攪拌的「茶筅」;取茶粉用的竹製「茶勺」;擦拭茶碗的「茶巾」;盛茶葉末的「茶罐」;用三根大鳥羽毛製成、用於拂塵的「羽帚」;盛炭的「炭斗」;盛爐灰的「灰器」;取水用的「水勺」等。

日本茶道的用具名目繁多,不但有大小之分,還有「和物」(日本)與唐物(中國)、高麗物(朝鮮)之區別。

⑻ 求日本三道:「茶道」「花道」「書道」的詳解~

在日本,茶道是一種通過品茶藝術來接待賓客、交誼、懇親的特殊禮節。茶道不僅要求有幽雅自然的環境,而且規定有一整套煮茶、泡茶、品茶的程序。日本人把茶道視為一種修身養性、提高文化素養和進行社交的手段。
茶道有繁瑣的規程,茶葉要碾得精細,茶具要擦得干凈,主持人的動作要規范,既要有舞蹈般的節奏感和飄逸感,又要准確到位。茶道品茶很講究場所,一般均在茶室中進行。接待賓客時,待客人入座後,由主持儀式的茶師按規定動作點炭火、煮開水、沖茶或抹茶,然後依次獻給賓客。客人按規定須恭敬地雙手接茶,先致謝,爾後三轉茶碗,輕品、慢飲、奉還。點茶、煮茶、沖茶、獻茶,是茶道儀式的主要部分,需要專門的技術和訓練。飲茶完畢,按照習慣,客人要對各種茶具進行鑒賞,贊美一番。最後,客人向主人跪拜告別,主人熱情相送。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飯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將日常生活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學聯系起來,成為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它不僅僅是物質享受,主要是通過茶會和學習茶禮來達到陶冶性情、培養人的審美觀和道德觀念的目的。正如桑田中親說的:「茶道已從單純的趣味、娛樂,前進為表現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規范和理想。」十六世紀末,千利休繼承歷代茶道精神,創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提出的「和敬清寂」,用字簡潔而內涵豐富。「清寂」是指冷峻、恬淡、閑寂的審美觀;「和敬」表示對來賓的尊重。
日本茶道大概是喝飲料最復雜的方式了。作為一個中國人,你很難想像喝茶要有那麼正式的儀式,要有那樣多的禮法。要進行一次日本茶會,一座合乎規矩的花園別墅是不可少的,參加茶會,你能吃到三碗米飯、一碗鍋巴泡飯、一盤涼拌菜、兩個燉肉丸子、三段烤魚、一堆腌蘿卜塊、一些鹹菜、幾個蘑菇、少許海味、三碗大醬湯和一碗清湯、一道甜點、還有二兩清酒,然後你還可以去參觀花園,並且特意去廁所看看,但絕對不能在廁所里解決個人問題。這些活動要花去你四小時的時間,而整個茶會里你喝到了兩次約一百毫升茶水,你一生也不會喝到比這更難喝的東西了。整個茶會期間,從主客對話到杯箸放置都有嚴格規定,甚至點茶者伸哪只手、先邁哪只腳、每一步要踩在榻榻米的哪個格子里也有定式,正是定式不同,才使現代日本茶道分成了二十來個流派。十六世紀前的日本茶道還要繁瑣得多,現代茶道是經過千利休刪繁就簡的改革才成為現在的樣子。
茶葉由遣唐使傳入日本,正在日本全面學習中國大陸文明的時期,茶是舶來品,珍貴且新奇,喝茶是時髦行為,而請人喝茶無異於擺闊。貴族家裡有幾斤茶葉,那是身份財富的象徵。泊來的茶葉經過長途運輸,味道難以保證,數量又有限,茶會的重點自然也就轉到大吃大喝的宴會上去了。日本貴族的飲食以生冷油膩為主,凈是生魚刺塊(就是大塊生肉,後來多切幾刀就改叫刺身),茶能化油,為宴會後的消食佳品。以後宋代點茶法傳入,點出的茶水又太濃,空腹喝會很刺激胃粘膜,所以喝茶與吃燉肉倒也相得益彰。千利休發明了傳飲法,就是一碗茶端上來,不管有多少人,都必須從碗的同一位置喝茶,傳到最後一人要正好喝完。這種喝法令與會的武士們有些歃血為盟的感覺,而量的掌握尤為重要,武士都很重視尊嚴,座位靠後的人喝不到,難免械鬥,或者至少切腹,血濺當場。
九世紀後期,日本停派遣唐使。這時官方單向的學習停止,民間雙向的交流開始。日本的島國文明不同於中國的大陸文明。中國地大人多,物產豐饒,自然有無數發明,也經得起浪費,而日本彈丸小島,不能首創,亦無資源,就必須把學來的東西發揮到極致,必須舉一而反三。所以九世紀後日本雖然還在學習中國的新文明,卻也開始加上自己的特色。現在我們看日本的傳統建築,覺出與中原不同,卻也說不上差別何在,大約室町時代的日本人看這些建築,就和北京人看西客站差不多。同樣,面對一種食物,中國人想到的,往往是怎樣吃,從而滿足身心,而日本人想的,卻是怎樣由此而提升自身,故爾茶在中國可以是工夫茶可以是三泡台總是飲料,在日本卻成了禪茶一體的茶道。
如果不是村田珠光到千利休,把禪的內涵引入茶道,那麼今天流傳的可能就是日本料理道,席間的茶水也早被可樂代替了。日本人選擇茶來賦予特殊意義,幾乎就是因為它難喝。只要理解了禪,就不難理解日本茶道。甚至可以說,不難理解整個遠東文明。
由於寺院禪宗的影響,人們常常過分注意禪和佛教的聯系。其實禪具有全部中國文化的背景,比之佛教,禪與儒家思想的關系更深。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是有記載以來第一個參悟了禪的人。世界本來也許是有一個終極真理的,如果人能夠完全理解這個真理,那麼人世就是天堂。可惜人壽有限,我們短暫的一生不足以完全領悟所有的道,這個矛盾是人類所有哲學的根源問題。佛講輪回,基督講末日審判,陰陽家講長生登仙,馬克思講共產主義。儒家的解決辦法是薪盡火傳,也就是前人根據自己的經驗制定規則,後人通過遵循這些規則,可以從比前人更高的起點,去領悟人生,從而更加接近真理。然而後人怎能理解前人制定的准則呢?這些准則如何不成為對人的束縛呢?孔子也說,自己到了晚年才能隨心所欲而不越矩。儒家在此與禪匯合,人必須先遵循一些規矩,修煉自己的本質,遏制慾望的目的是使慾望不必遏制,當人達到隨心所欲而不越矩時,規矩就不存在了。這也就是禪宗公案里的「勿使染塵埃」和「本來無一物」的兩個境界。人只有通過不斷地拂拭內心,才能最終令塵埃無可染之處。
所以茶道里禪的內涵,不在於什麼「直心就是禪」,什麼「喝茶去」,而是通過繁瑣的規則來磨練人心,當這些定規不再令飲茶者厭煩,當飲茶人信手而為就符合茶道禮法時,才算領會了茶的真諦,才能喝到一杯好茶。繁復而熟練的禮法是為了使人超然物外,濃如苦葯的茶湯正如人生,別出心裁的插花顯示有限的生命背後人類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棒喝的偈語告訴人處處是真理。日本茶道,是用一種儀式來向人講述禪的思想,正如參禪需要頓悟一樣,其中蘊涵的那些人生的經驗,需要飲茶者用生命的一段時光來領悟。

⑼ 日本茶道的創始人是那一位

茶葉由遣唐使傳入日本,正在日本全面學習中國大陸文明的時期,茶是舶來品,珍貴且新奇,喝茶是時髦行為,而請人喝茶無異於擺闊。貴族家裡有幾斤茶葉,那是身份財富的象徵。泊來的茶葉經過長途運輸,味道難以保證,數量又有限,茶會的重點自然也就轉到大吃大喝的宴會上去了。日本貴族的飲食以生冷油膩為主,凈是生魚刺塊(就是大塊生肉,後來多切幾刀就改叫刺身),茶能化油,為宴會後的消食佳品。以後宋代點茶法傳入,點出的茶水又太濃,空腹喝會很刺激胃粘膜,所以喝茶與吃燉肉倒也相得益彰。千利休發明了傳飲法,就是一碗茶端上來,不管有多少人,都必須從碗的同一位置喝茶,傳到最後一人要正好喝完。這種喝法令與會的武士們有些歃血為盟的感覺,而量的掌握尤為重要,武士都很重視尊嚴,座位靠後的人喝不到,難免械鬥,或者至少切腹,血濺當場。 始祖 �9�9千利休(せんりきゅう)(1522-1591) 二世 �9�9少庵宗淳(しょうあんそうじゅん)(1546-1614) 三世 �9�9元伯宗旦(げんぱくそうたん)(1578-1658) 此人之三子紛表成立了表千家、里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三千家)。 四世 �9�9仙叟宗室(せんそうそうしつ)(1622-1697) 五世 �9�9常叟宗室(じょうそうそうしつ)(1673-1704) 六世 �9�9泰叟宗室(たいそうそうしつ)(1694-1726) 七世 �9�9竺叟宗室(ちくそうそうしつ)(1709-1733) 八世 �9�9一燈宗室(いっとうそうしつ)(1719-1771) 九世 �9�9石翁宗室(せきおうそうしつ)(1746-1801) 十世 �9�9認得斎宗室(にんとくさいそうしつ)(1770-1826) 十一世 �9�9玄玄斎宗室(げんげんさいそうしつ)(1810-1877) 十二世 �9�9又玄少斎宗室(ゆうみょうさいそうしつ)(1853-1917) 十三世 �9�9圓能斎宗室(えんのうさいそうしつ)(1872-1924) 十四世 �9�9淡淡斎宗室(たんたんさいそうしつ)(1893-1964) 十五世(當代)�9�9鵬雲斎宗室(ほううんさいそうしつ)(1923-目前)

熱點內容
過年的插花圖片 發布:2025-07-22 15:31:26 瀏覽:717
瓜子赤楠盆景 發布:2025-07-22 15:26:35 瀏覽:251
百合網不在線 發布:2025-07-22 15:26:21 瀏覽:502
梅花圖片高清壁紙手機 發布:2025-07-22 15:12:15 瀏覽:532
水彩花卉名家 發布:2025-07-22 15:12:09 瀏覽:627
蘭花頌詩歌 發布:2025-07-22 15:12:06 瀏覽:250
趙青泉盆景 發布:2025-07-22 15:12:02 瀏覽:74
盆栽草本植物 發布:2025-07-22 15:07:07 瀏覽:426
紹興蘭花苑 發布:2025-07-22 15:06:44 瀏覽:831
前任跟我說情人節快樂 發布:2025-07-22 15:05:34 瀏覽: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