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塔花語
① 黛螺頂的主要景點
黛螺頂,是五台山東台頂延伸下來的一個小小的山峰,垂直高度只有400米。但站在清水河谷仰望,那坐落於高處與該山峰同名的黛螺頂古剎,相當於一幢130多層高的摩天大廈,也是夠高危的了,要想登頂,絕非舉足之勞。所以攀登之前,有必要按自身條件從三條途徑中首選其一。要步行,右有新路,左有古道。新路,系1991年修,全長108米,凈寬2.2米,全部用五台山青石鋪成,共有1080級台階,起名叫「大智路」。關於這路名和台階的級數,都與佛教常識有點關聯。 要至黛螺頂,必登大智路,大智路青石輔成,全程共計1080個台階。登上大智路,煩惱頓消,登頂之後就看到了黛螺頂的牌樓,石獅和山門了。黛螺頂坐東向西,佔地近27000平方米,有殿堂房屋50餘間。殿建構築華美雅緻,布局嚴謹規整,中軸線上依次為牌樓、天王殿、旃檀殿、五方文殊殿、大雄寶殿。與其他寺院不同的是本寺有一座旃檀殿和一座五方文殊殿,天王殿供奉的是彌陀菩薩,後面是韋馱菩薩,左右為四大天王。
五台山是文殊菩薩道場,文殊菩薩在諸菩薩中專司智慧,所以通往朝拜五方文殊的路為「大智路」。這條路如天梯般陡立奇峭,漸次登臨之間,鳥瞰四周景色,浩浩然若憑虛御風。且石階曲折處又多置平台,還有圍牆小亭,邊登邊歇,領略佛國風光。這條路上,經常可以看到虔誠的佛教徒一步一叩首的情景。
1080級台階是「十界」各有「百八」之意。十界,也稱六凡四聖。佛教將佛與眾生分為10大類,總稱為十界。十界各有「百八」,合起來就是1080,其中包括「百八煩惱」等等。據僧人們講,走在大智路上,踏1080級台階,能給人增添智慧,消除煩惱,逢凶化吉,一生平順。此路是由台灣高雄宏法寺住持開證法師捐款50萬元人民幣,由山西省宗教局和省佛教協會等有關部門支持修建的。走這條路比較近,但直上直下,對於年老體弱的遊客來講走起來比較費勁。
左邊是古道,坡度舒緩,小徑回環,雖多少繞點遠,但攀登起來不太費勁。
除此而外,還有條捷徑,那就是1995年8月修建的空中索道。坐在纜車上不用費力,幾分鍾便可到達離寺門不遠的平台上。不過,坐纜車需要付費。 該寺天王殿一做二用,既是寺院中軸線上的第一重大殿,又是該寺的山門,故也稱山門殿。該殿坐東向西,面寬三間,單檐硬山頂,殿內塑有四大天王。天王殿兩側有鍾鼓。
天王殿前門有聯雲:
登螺頂仰觀天空眼界自闊,
臨寶地俯覽台懷胸襟更寬。
後門聯雲:
證如來地合掌度生演大乘,
現將軍身持杵降魔護正法。 進入寺門,一座六角台基上為六角重檐攢尖頂的建築映入眼簾,匾額上寫著旃檀殿,此殿外觀兩層,二層匾額「調御大夫」,內為一室,周邊有迴廊,殿內供奉一尊站立的旃檀佛,手結說法印,這就是此寺別具一格的建築。殿內供有佛祖,釋迦牟尼佛不是常見的結跏趺坐的式樣,而是站立於佛壇上。因站佛是用旃檀木雕成,故名旃檀佛。旃檀佛像是釋迦牟尼上忉利天為母親說法時,古印度優陀延王因思睹之苦,命人造的第一尊佛像。當時原始佛教有「佛身不量」等諸多禁忌,造像師不可直視佛祖繪像,只好請佛祖站在河邊,利用倒映在水中的形象描繪,這樣繪制的像,自然連水紋都畫上去了,由於優陀延王用旃檀木雕的第一尊釋迦牟尼像,就是按水中的影像雕造的,因此也叫「照佛」、旃檀佛像。誠為乾隆皇帝詩雲:「至今旃檀像,曰就水中繪。」再後來,凡造有這種站姿態的釋迦牟尼像,不管用什麼材料製造,一律稱之為旃檀佛。
旃檀殿外圍四周依次有16幅立體國畫,16個佛經故事,釋迦如來應化事跡; 殿內四周有16幅上黨堆錦,形象栩栩如生,再現了國寶藝術。佛經故事依次為: 上托兜率,家選飯王,乘象入胎,樹下誕生,九龍灌浴,仙人占相,逾城出家,落發貿衣,魔軍害佛,菩薩降魔,成等正覺,初轉法輪,佛陀說法,雙林入滅,三昧火焚,舍利寶塔。
旃檀殿外圍的立體國畫、殿內的上黨堆錦,是2004年住持昌善法師與他的弟子們新添的內容。旃檀殿前門有聯雲:
一風吹樹如雷吼實乃清涼境界,
四季美禽演妙音真似極樂天宮。
後門聯雲:
旃座擁祥雲寶像庄嚴來凈域,
檀林施法雨慈悲普度出迷津。
關於這個清康熙年間修建的黛螺頂旃檀殿,還有一段動人的故事。這一故事就刻在天王殿右側的康熙年間立的石碑上: 說的是在康熙年間,一位德高望眾的立禪和尚,在此修習,13年身不就床,在空地中央立了一根木柱,並以這根木柱為意念中的佛,每天虔誠繞拜,一刻不怠,終於練就入定禪功,成為得道高僧,名「立禪和尚」。 旃檀殿後的五方文殊殿是黛螺頂的主殿。此殿面寬16.5米,進深11米,單檐歇山頂,四齣廊,無斗拱。大門兩邊有聯雲:
九品蓮花獅吼象鳴登螺頂,
五尊金像龍吟虎嘯坐青峰。
我此道場一萬菩薩常圍繞,
願爾賢哲五台聖境唯至誠。
殿內供奉著集五座台頂五種文殊法像於一室的五方文殊銅像,高約2米,從南到北依次為:東台聰明文殊,北台無垢文殊。中台孺童文殊,南台智慧文殊,西台獅子吼文殊。五方文殊神態各異,金光奪目,庄嚴祥和,殿前左側立有石碑,正面是乾隆十五年冬寫的黛螺頂碑記,背面是乾隆五十一年暮春月,乾隆登黛螺頂御筆題詩:
巒回谷抱自重重,螺頂左鄰據別峰。
雲棧屈盤歷霄漢,花宮獨涌現芙蓉。
窗前東海初升日,階下千年不老松。
供養五台曼殊像,闍黎疑未識真宗。
其字跡結構豐滿圓潤,筆法剛勁流暢,堪稱書法藝術珍品。這五方文殊不僅體現了文殊菩薩完美的精神內涵特質,而且是「到處現身弘佛法,聞聲救苦遍婆心」的多種身像。
五方文殊殿後有聯雲:
現智慧法身多方濟度,
作廣大教主隨處津梁。
清涼寶山時時文殊真身示現,
震旦靈峰處處諸佛雲集說法。
走進黛螺頂五方文殊殿朝拜,就等於登遍了五座台頂朝拜五方文殊一樣,也叫「朝台」。略有不同的是,親登五座台頂,朝拜五方文殊,叫大朝台。而因故不能去五座台頂朝拜的,到黛螺頂五方文殊殿朝拜,稱為「小朝台」。 黛螺頂的後殿為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即釋迦牟尼佛說法的殿堂。此殿面闊5間,19.2米,進深9.6米,歇山頂,五脊六獸,前出廊,內供銅鑄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葯師佛和帝釋天、大梵天、迦葉、阿難,兩山為十八羅漢彩塑,這脫紗塑像是2005年新塑的,在五台山用脫紗塑像是少有的。
大殿門外有聯雲:
山青雲白隨處可通覺路,
松風花語此地盡是禪機。
凈土清幽一塵不到菩提地,
禪關寂靜萬善同歸般若門。
殿階台下長有一松一柏,圍粗均在一丈左右。松柏高大直立,無有彎曲,望去如戟指藍天,這兩棵古松見證了黛螺頂的歷史興衰。寺內建築歷朝歷代均有修繕,尤其是近幾年,黛螺頂的寺院平整寬闊,殿建雅緻俏麗,寺中花樹松木綻芳吐翠,無不浸透了住持昌善與弟子們的心血。 佔地三千平方米,計有殿堂僧舍二十餘間。過牌樓,進山門,見院內的山門背後立有石碑兩塊:一塊立於明萬曆二十年仲秋,上書「五台山重建佛頂庵碑記」;另一塊立於清康照歲次辛未仲秋,上書「青峰頂造像建亭記」。看來,黛螺頂又名青峰頂,佛頂庵是黛螺頂寺宇的另一種稱法。寺內的第一座殿為站壇殿,殿座六角台基,上部是六角重檐攢尖頂。作為殿建,在五台山寺廟群中別具一格。殿內主供站壇佛,釋迦牟尼佛不是常見的趺坐形樣,而是站立於佛壇之上。又站壇佛亦稱旃檀佛,因原來的站佛是用旃檀木雕成,故名。第二座大殿為五文殊殿,正面三間,側面兩間,外加半間寬的四面出廊,單檐歇山頂。殿內供的就是集五座台頂五種文殊法像於一室的五文殊,正中殿壇上,中間供中台孺童文殊,左側供北台無垢文殊,右側供南台智慧文殊,左側殿壇供東台聰明文殊,右側殿壇供西台獅子吼文殊。自從黛螺頂供五文殊以來,小朝台的盛譽聞名遐邇。大殿前立的石碑,就是清乾隆御制碑,石碑背面的乾隆親筆題詩,其字跡的結構豐滿圓潤,筆法剛勁流暢,堪稱書法藝術珍品。第三座後殿面闊五間,懸山_頂,殿階台下長有一松一柏,松在北端,柏在南端,圍粗均在九尺左右,即是乾隆詩中所稱的「階下千年不老松」。松柏樹高大直立,無有彎曲,望去有如戟指藍天,為寺宇生色不少。
「無窮松韻清雙耳,不盡雲山豁兩眸。」站在這里極目遠望,但見南台、中台、北台橫出天際,與寺院背靠著的東台綿連在一起,象是天然大屏障,圍護著台懷腹地的寺廟建築群。俯瞰台懷,又見殿宇鱗次,樓閣崢嶸,佛塔對峙,石階層疊,琉璃瓦反射著金光,紅圍牆一道又一道,呈現出一派佛國風光。
② 佛塔的象徵意義
說起佛塔的起源,上可追溯到釋迦牟尼佛以前。佛典如《四分律》、《五分律》等都曾提及地下有迦葉佛古塔之事;而在釋迦牟尼佛住世時,舍衛國的給孤獨長者也曾經供養佛的發塔、爪塔。在佛陀涅盤後,弟子們因為緬懷、紀念佛陀的緣故,便建塔以供養佛舍利。
樓閣式塔自中國古代樓閣發展而來,最初為木塔,後出現磚、石塔。樓閣式塔各層面寬、高度自下而上逐層減小,可登塔眺望。晚唐以前,塔的平面以方形為主。宋遼時期,塔的平面多為多角形。
在象徵意義方面,佛塔則是代表了佛陀的聖意、法身,而且佛塔的每個部分都揭示了成佛之道。除了表佛身及五大外,佛塔下層基台則代表十善業、三階代表三寶、獅座代表法住於世、蓮座代表六度、基座四角代表四無量心;整個佛塔則代表包括三十七道品在內的六十名數。
隨著佛教的流傳和發展,寺廟中雕刻佛塔的原因也變得越來越多,並不再是為了收納敬奉舍利,也可以是為了擺放經書或者是各種寺廟吉祥物,讓前來膜拜的人們都能積集功德,讓寺院的香火供給也越來越旺盛。
對歷史有了解的人應該都知道,它在古代人們的心中有著非常深刻的寓意,它有著吉祥,降妖除魔,意味著正義,也因此人們將佛塔賦予了神聖的使命。而且我想在我們小時候的那個年代,我想大家都有看過一些電視劇,也就是一些神話故事,就比如托塔李天王李靖手裡拿的七寶玲瓏塔,就是個十分著名的鎮妖之塔。還有另外一個故事傳說,就是白蛇傳,白娘子就是被法海鎮壓在金山寺的雷峰塔下面,以至於無法逃出。
可見,通過種種的傳說故事,可以說從古至今,佛塔在寺廟中就已經非常的盛行,就被人們所信仰。就在我們現在的寺廟里,只要大一點的寺廟,一般都能見到石塔的存在。但是石塔的存在,在不同的地區所建造的佛塔也是會不一樣的。
③ 介紹夾竹桃
又名柳葉桃,有毒,含有強心毒甙,作用與洋地黃同,乾燥的夾竹桃3克就能使人死
亡。
主要表現為洋地黃中毒症狀。(1)惡心、嘔吐、腹痛、腹瀉;(2)心律紊亂、心跳緩
慢、不規則,最後出現室顫、暈厥、抽搐、昏迷、或心動過速、異位心律,死於循環衰竭。
<急救方法>
1、洗胃:0.2%~0.5%鞣酸洗胃,用硫酸鎂20克導瀉,輸液。
2、送醫院急救。 夾竹桃科
Apocynaceae
雙子葉植物綱菊亞綱中葯用價值較大的一科。多數為攀援或直立灌木,少數為多年生草本或喬木,有乳汁。單葉多對生,全緣。花一般5基數,萼片雙蓋覆瓦狀排列,內常有腺體;管狀花冠,裂片扭轉卷疊式;雄蕊生於花冠管上,花葯與柱頭分離或粘生,花粉一般為單花粉,稀四合花粉;雌蕊由 2心皮組成,子房上位,稀半下位,2 室。果實類型多,高度分化,多為蓇葖果;種子常有種毛。約250屬2000多種,分布於全世界熱帶、亞熱帶地區,少數在溫帶地區。中國有47屬約180種,主要分布於長江以南各省區及台灣等,少數分布於北部及西北部。其中樂東藤屬和富寧藤屬為特有屬 。
有啊!!!!!分布於吉林、遼寧、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山西、陝西、甘肅等地。以全草色綠、乾燥、質嫩、無雜質者為佳。鳳仙透骨草:又名鳳仙梗、鳳仙花梗、鳳仙花桿、鳳仙花秸、風仙草、鳳仙花、指甲草、指甲花、染指甲草、小桃紅、夾竹桃、小粉團、滿堂紅、水指甲、指甲桃等。為植物鳳仙的帶果全草。分布於全國各地。多為人工栽種
④ 介紹一下夾竹桃
【簡介】
【拉丁名】:Nerium indicum Mill
【別名】:柳葉桃、半年紅
【科屬】:夾竹桃科、夾竹桃屬
【原產地】
伊朗,印度等地
【形態特徵】
常綠大灌木,高達5米,無毛。葉3—4枚輪生,在枝條下部為對生,窄披針形,全綠,革質,長11-15厘米,寬2—2.5厘米,下面淺綠色;側脈扁平,密生而平行。夏季開花,花桃紅色或白色,成頂生的聚傘花序;花萼直立;花冠深紅色,芳香,重瓣;副花冠鱗片狀,頂端撕裂。蓇葖果矩圓形,長10-23厘米,直徑1.5—2厘米;種子頂端具黃褐色種毛。莖直立、光滑,為典型三叉分枝。三葉輪生,少為四葉輪生和二葉對生,線狀披針形至長圓披針形,全緣、革質,葉面光亮,側脈羽狀平生。聚傘花序頂生,花冠漏斗形,有紅、白兩種,單瓣、半重瓣或重瓣,有香氣,瞢莢果長柱形。花期6--10月,果期12月一翌年1月。常見栽培變種有:白花夾竹桃,花白色、單瓣;重瓣夾竹桃,花紅色重瓣;淡黃夾竹桃,花淡黃色、單瓣。
不知是不是你要的答案,我簡單的說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