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花里草
Ⅰ 插花中配草品種多了可以嗎
我認為其實插花是看你主要突出什麼,如果想吧草品突出的很好就不一定要少,但是這樣會比較難,畢竟花本身就很美,草相對就難表現一些
Ⅱ 插花用的西草有葯效嗎
沒有,你說的應該是提木西草,那種草對飼養很有用,我們家的兔子挺喜歡吃
Ⅲ 搭配插花的花草有哪些
作為陪襯,常見的有:巴西鐵、勿忘我、小天使、排草(腎蕨)等
Ⅳ 插花. 怎麼插可以使花活得更久呢
Ⅳ 插花里的這個是什麼植物
這是銀葉桉,又叫圓葉桉。
銀葉桉 為灌木或小喬木,市場常用做切枝,商品名為尤加利。
Ⅵ 插花最常用的花草有哪些
有很多,常見的有:玫瑰、扶郎花、康乃馨、百合花、鶴望蘭、滿天星、勿忘我、月季、菊花、唐菖蒲、芍葯、毛茛等等
Ⅶ 插花中什麼是主花什麼是點綴花
主花就是比較大的、常用的,比如玫瑰、月季、百合、牡丹、荷花、茶花。點綴花就那些小的,一般花簇較多的。比如:綉球花、滿天星等,起點綴,填補空隙作用。
所插的花材,或枝、或花、或葉,均不帶根,只是植物體上的一部分,並且不是隨便亂插的,而是根據一定的構思來選材,遵循一定的創作法則,插成一個優美的形體(造型),藉此表達一種主題,傳遞一種感情和情趣,使人看後賞心悅目,獲得精神上的美感和愉快。
中國插花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文化現象,大多為滿足主觀與情感的需求,亦是日常生活進行娛樂的特殊方式。插花源於古代民間的愛花、種花、賞花、摘花、贈花、佩花、簪花。
(7)插花里草擴展閱讀
任何一件藝術作品都要有一個與之相協調的環境,插花作品與環境的配合也十分重要。插花裝飾需依環境及場合的性質而定,不同場合和對象要用不同的花材。
如集會商廈、酒樓開業,以及宴會廳等隆重場合的喜慶用花,花材色彩要鮮艷奪目,花形碩大,以展示熱鬧、有氣派:反之,哀悼場面要用花宜淡雅、素凈如白色、黃色花材,籍以寄託哀思。應用插花來烘托氣氛、渲染環境,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插花藝術的起源應歸於人們對花卉的熱愛,通過對花卉的定格,表達一種意境來體驗生命的真實與燦爛。我國在近2000年前已有了原始的插花意念和雛形。各朝關於插花欣賞的詩詞很多。至明朝,我國插花藝術不僅廣泛普及,並有插花專著問世,如張謙德著有《瓶花譜》,袁宏道著《瓶史》等。
中國插花藝術發展到明朝,已達鼎盛時期,在技藝上、理論上都相當成熟和完善;在風格上,強調自然的抒情,優美朴實的表現,淡雅明秀的色彩,簡潔的造型。清朝插花藝術在民間卻得不到重視發 和普及。中國的近代由於戰亂等諸多因素,插花藝術在民間基本上消失。一直到近幾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及改革開放,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鮮花才逐步回到了人們的生活當中。
Ⅷ 古代人有的時候會在頭上插花,插草,這代表什麼意思
插草最早產生於晉代,那時我國農村便產生了定期的集市,叫草市。草市位於交通要道或津渡驛站等城市之外,所以市場周圍遍地皆野草。趕集者攜物來賣,便隨手拾一根草插在該物上以示出賣。
那時的古人大多不識字,不會像現今這樣標注他們的商品要賣多少錢,而且,不同村落的語言也不同,為了避免在討價還價中產生誤會,就以野草的數量來代表要賣的價格。比如:一堆青菜上插一根野草,就代表這堆青菜的價格是一文錢。若是兩文錢,就賣兩文錢。
這種習俗發展到後來,就演變出自賣者在自己的頭發上插一跟野草,表示自己不值錢,只求有人買下他就可以了。
在先秦時期,古人就有佩戴鮮花的習俗,到了唐代,開始在婦人之間流行簪花之風,但這只是對美的一種追求而已。從宋朝開始,男人簪花除了代表著這人是上流社會的人物外,也暗含著「才俊」的含義。
《夢溪筆談·補筆談》中記載過這樣一件趣事。相傳北宋慶歷五年,韓琦任揚州太守的官署後花園中種著一種名叫「金帶圍」的芍葯。此花不僅花色美麗、奇特,而且傳說此花一開,城中就要出宰相。當時王珪、王安石兩個人同在大理寺供職,便應韓琦之邀一同去其府邸賞花。因為花開四朵,所以韓琦便又邀請州黔轄諸司使前來,但恰逢諸司使身體不適,便臨時邀請原本路過揚州的陳升之參加。陳升之與其他二位同在大理寺任職,也可謂是同僚一同飲酒賞花。賞花之餘,韓琦突發雅興剪下了四朵金帶圍,給大夥兒一一戴上。
無巧不成書,往後的三十年間,這曾經頭戴金帶圍的四位好友竟先後做了宰相,自此「四相簪花」的故事也流傳開來。不僅如此,「揚州八怪」之一的黃慎聽完這個故事還特地以此為主題繪制了一幅《四相簪花圖》條軸和一幅《金帶圍圖》扇面,男子簪花的故事也成了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