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梁花卉
⑴ 武俠小說中一些花草的名字
七心海棠(毒物)。
⑵ 瑰珀是什麼意思
Crabtree & Evelyn(瑰珀來翠)的創作夥伴India Hicks,是源一位設計師、國際時尚名模,更是一名作家。她是英國著名室內設計師David Hicks的女兒,她的名字源自紀念她的祖父Lord Louis Mountbatten,蒙巴頓將軍(也就是英屬印度殖民地時期的最後一任總督)。 India Hicks放棄了她在倫敦等地的忙碌工作,而選擇在加勒比海的一個珍貴海島上繼續她寫作及設計的工作。她以個人獨特的生活風格知名於世,成為世界各地知名的設計師和國際名模最喜歡的地方。
早在17世紀,英國婦人已擅長於將新鮮的花卉、香草和水果,透過蒸餾方式保留其精華,用於護膚和烹調,為生活注入無限精彩的生機。三十多年來,Crabtree & Evelyn一直秉持著英倫傳統的貴族主義風格,並使之更生活化地發展,利用最溫柔的力量展現了花草的力量以及珍惜每一天的心情作為整個品牌的原動力,希望能在每一個獨特的日子中找到珍貴的不平凡。這樣的初衷在眾多花草商品的延伸下,成為一種讓人喜悅的品牌。
⑶ 帶「惜」字的優美詩句有哪些
1、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唐 ·杜秋娘《金縷衣》
釋義:不要愛惜榮華富貴,一定要愛惜少年時光。就像那盛開枝頭的鮮花,要及時採摘。如果採摘不及時,等到春殘花落之時,就只能折取花枝了。
2、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近代 · 毛澤東《沁園春·雪》
釋義:只可惜秦始皇漢武帝在文采方面略有缺失,唐太宗和宋太祖也是再文化方面稍遜一籌。
3、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唐 · 白居易《觀刈麥》
釋義:他們低頭割麥,腳底下蒸騰著濕熱的土氣,脊背上照射著灼人的太陽。本來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但仍顧不上炎熱,只想珍惜這初夏較長的天光,能夠多干點活。
4、東君也不愛惜,雪壓霜欺 。——宋 · 晁沖之《漢宮春·梅》
釋義:春風也不知道愛惜,任憑雪壓霜欺。
5、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魏晉 ·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
釋義:身上衣沾濕了並不可惜,只願我不違背歸隱心意。
6、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 。——宋 · 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釋義:非常像花又好像不是花,無人憐惜任憑衰零墜地。
7、惜春長恨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 ——宋 · 辛棄疾《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
釋義:擔心春天的時間太長,花兒開得太早又會早早凋謝,何況地上已經有數不清凋謝的花兒了,這樣就看不到春天花開了。
8、佳時倍惜風光別,不為登高。 ——清 · 納蘭性德《採桑子·九日》
釋義:重陽佳節,故園風光正好,離愁倍增,不願登高遠望。
9、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 。——宋 · 蘇軾《西江月·頃在黃州》
釋義:這小河中的清風明月多麼可愛,馬兒啊可千萬不要踏碎那水中的月亮。
10、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唐 · 孟浩然《留別王侍御維 / 留別王維》
釋義:我想歸隱山林去尋芳馨花卉,但又珍惜友情不願分手相違。
11、共惜盛時辭闕下,同嗟除夜在江南。 ——唐 · 白居易《除夜寄微之》
釋義:一起珍惜昌盛的時候辭去官職,一同嗟嘆我們在江南過除夕。
⑷ 福建蒲田有什麼旅遊風景區
1:祥雲殿
莆田著名玉皇文化聖地祥雲殿,位於壺公山余脈山麓新度鎮錦墩村,始建於宋代,上世紀90年代重建。它和佛教觀音閣、儒教壺山書院以及媽祖宮組成規模宏大古建築群,也是宗教文化博物館。圖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祥雲殿外貌。
2: 楓亭
楓亭位於莆田南大門的湄洲灣內側,在莆田(城廂區)、仙游和惠安(泉港區)三縣(區)交界處,「大海湯湯環其左,大道平平繞其右。」楓亭「上連郡省,下接泉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楓亭塔斗山又名虞峰、青螺峰,海拔118米。塔斗山背靠巍巍壺公山脈,面臨湄洲灣千頃波濤,福泉高速公路和國道、楓笏公路繞山而過。
楓亭地名由神話傳說而來。相傳漢代,九仙千里迢迢來到塔斗山下,結楓葉為亭,故為楓亭。盛唐時人們就在塔斗山上興建佛寺東禪院。唐末黃巢農民起義軍南下,經莆田駐扎於此。五代末,陳洪進(914~985)駐兵楓亭,提出「納土歸宋」的順應潮流時勢的主張。北宋初,人們就在塔斗山創辦書院,培養人才。蔡襄(1012~1067)少年時曾在這里讀書。宋仁宗年間,在蔡襄倡議下,楓亭人民重修塔斗山萬壽塔,被人形容為「繞足雙溪流入海,當頭一塔立中天」。
天中萬壽塔建於宋嘉祐四年(1059),是太平港的航標塔,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中萬壽塔形制特殊,塔頂四角是蕉葉合初輪,中為九輪相輪的塔剎,梵語稱這種塔為阿育王塔。阿育王是公元前七世紀印度孔雀王朝的國王,使孔雀王朝成為印度歷史上佛教最鼎盛的王朝。遙遠的孔雀王朝決定了阿育王式塔形制的古老。塔是平面方形的實心石塔,塔身幾乎滿雕,方形須彌座雕覆蓮花瓣。第一層塔身轉角各雕一力神,四面塔身均雕雙龍,騰躍飛動,神采畢具。二層四面浮雕折枝花卉,為少見。三層每面各有淺龕三個,中雕坐佛,為明王面相,塔身轉角各以武士立像為角柱。四層每面的淺龕中浮雕身穿古印度的胡服,頭戴刻有「佛頂尊勝陀羅尼」像的寶冠(與釋迦文佛塔女菩薩的寶冠像一樣),著瓔珞,佩大耳擋的女菩薩像各一尊,該層轉角各以鳥嘴人形的「天龍八部」之一的迦樓羅立像為角柱。最上層即阿育王式的蕉葉相輪形制的塔頂。
楓亭人自蔡襄(1012~1067)起,讀書成風,進士連中,名人輩出。塔斗山成為學子讀書、吟詩、作文的好所在。宋代,楓亭一地考中進士六十多人。在塔斗山上讀書的蔡京(1047~1126)蔡卞(1058~1117)兄弟同科考中進士,同朝為官,均居要職。北宋時,薛奕也在這里讀書習武,進京應試一舉奪魁,為武狀元。宋末,進士出身的林迪,在會元書院講學。南宋狀元宰相王十朋曾賦詩《過楓亭》:
懷章南過蔡公方,駐馬遙瞻數仞牆。
丹荔株株經品藻,青松葉葉惠青涼。
四賢詩出人增氣,三請章成國有光。
真是濟世三昧手,清源游戲作虹梁。
朱熹(1130—1200)過楓亭,多次登塔斗山,並在塔斗山會元書院收徒講學時,還題寫了「敬義堂」的匾額,盛贊這里風景如畫:
去路霜威勁,歸程雪意深。
往返無幾日,景物變千林。
曉磴初移屐,寒雲欲滿襟。
玉梅悚半落,猶是慰幽尋。
南宋末,抗元名臣陸秀夫曾率兵護衛宋帝駐楓亭,留下了許多遺跡,如他與當地蔡荔娘成婚的活水亭,宋帝駐蹕的禁蛙亭等。
明嘉靖年間(1522~1566),又在塔斗山上重建書院,由於「山勢之蜿蜒秀拔,卉木之蔥蘢,禽鳥之往來唱和,一時得於目而於心者,又不可以縷數,此則書院之所由名也。」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戚繼光(1528~1566)率兵追殲禍害東南沿海一個世紀的倭寇,途經楓亭。他在戎馬倥傯中乘興登上塔斗山,為這里的風光所陶醉,賦詩一首:
幽徑層層草樹遮,山亭高望隔煙霞。
攀躋到處同回首,萬戶千村總一家。
塔斗山西南麓的會元寺巍峨壯觀,氣勢恢宏,金碧輝煌。現存建築是1983年重修的。它始建於唐永徽至開元年間,原名東禪院,明代易名東林寺,清初改今名。
⑸ 嘉定孔廟的建築風格說明
最後形成的建築結構是,門前有石柱牌樓三座,東西兩座「興賢」、「育才」,分別建於宋淳枯九年(1249)和元至正十三年(1353);門前三座拱橋,很像紫禁城內的拱橋,三座並排,大門兩邊是孔廟翻修或是他人捐獻的碑文,很多是嘉定歷任縣令所刻。最近的碑石是1991年嘉定縣長所立。
通道正中的「仰高」牌樓高約9米,四往重檐,建於明萬曆十四年(1586)。沿牌樓有石雕柱,上面雄踞72隻姿態各異的石獅子,象徵孔子72賢徒。與「仰高」牌樓在同一中軸線上的建築,有欞星門、泮池橋、大成門、大成殿。大成殿是祭孔正殿,面闊五間,進深五間,重檐歇山,崇基石欄,庄嚴肅穆。大成殿東的明倫堂,寬敞宏偉,是舊時「傳道、授業、解惑」的場所。大成殿、明倫堂雖為清光緒初年重建,但仍保留了明代建築風格。現在孔廟內設有「考場」,向遊人介紹古代的科舉制度。 明代時,在孔廟東面開辟桃李園,始造園要求,建有陸居舫、聞籟居、眾芳亭等亭閣,處在孔廟前半里許,歸澄江門(今嘉定鎮南門)內,原有北宋天聖年間建成的留光禪寺,因士人認為有礙孔廟風水,不利於考試中舉。於是在天順年間由縣下令挖土堆山,擋住寺廟,遂命名為應奎山。接著又鑿了一個大潭,將孔廟附近的五條水道引到廟前。應奎山坐落潭中,綠水環繞,素有五龍抱珠之稱。這就是鑿於萬曆十六年(公元1588年)已有400年歷史的匯龍潭。匯龍潭景色映照孔廟,於是嘉定孔廟兼有山水亭台之美,成為嘉定的一大特色。
孔廟大門前為甬道,東西有興賢、育才坊、正中沿潭為仰高坊,均為3間4柱。通道正中的「仰高」牌樓高約9米,四往重檐,建於明萬曆十四年(1586)。
沿潭石欄望柱上端雕姿態不同的小石獅72隻。象徵孔子72賢徒。與「仰高」牌樓在同一中軸線上的建築,有欞星門、泮池橋、大成門、大成殿。
欞星門為石柱,門楣上雕鯉魚跳龍門。入門為半圓形的泮池,池上跨3座石拱橋。大成門正中3間,有石碑及贔屭碑座,壁間亦有碑刻,記述修廟、置學田等事跡。東西兩廡中12間,原為名宦、名賢、鄉賢祠,現為嘉定文物及藝術品陳列室。
大成殿是祭孔正殿,雙檐歇山頂,面闊五間,進深五間,重檐歇山,崇基石欄,檁、枋上施木紋彩繪。大成殿東的明倫堂雖為清光緒初年重建,但仍保留了明代建築風格。明倫堂前有禮門、庭院。堂面闊五間,凸出抱廈3間,兩側以花牆圍繞,構成小庭院,各植桂樹,明倫堂東為當湖書院,前後二進,祠宇式建築。現在孔廟內設有「考場」,向遊人介紹古代的科舉制度。
門外有匯龍潭、應奎山,廟內植松柏、樹木,栽種花卉,構成景點,明人羅列為「?庠八景」:匯龍潭影、映奎山色、殿廷喬柏、黌序疏梅、丈石凝暉、雙桐攬照、啟震虹梁、聚奎穹閣。
⑹ 福建蒲田有什麼旅遊名點
1:祥雲殿
莆田著名玉皇文化聖地祥雲殿,位於壺公山余脈山麓新度鎮錦墩村,始建於宋代,上世紀90年代重建。它和佛教觀音閣、儒教壺山書院以及媽祖宮組成規模宏大古建築群,也是宗教文化博物館。圖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祥雲殿外貌。
2: 楓亭
楓亭位於莆田南大門的湄洲灣內側,在莆田(城廂區)、仙游和惠安(泉港區)三縣(區)交界處,「大海湯湯環其左,大道平平繞其右。」楓亭「上連郡省,下接泉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楓亭塔斗山又名虞峰、青螺峰,海拔118米。塔斗山背靠巍巍壺公山脈,面臨湄洲灣千頃波濤,福泉高速公路和國道、楓笏公路繞山而過。
楓亭地名由神話傳說而來。相傳漢代,九仙千里迢迢來到塔斗山下,結楓葉為亭,故為楓亭。盛唐時人們就在塔斗山上興建佛寺東禪院。唐末黃巢農民起義軍南下,經莆田駐扎於此。五代末,陳洪進(914~985)駐兵楓亭,提出「納土歸宋」的順應潮流時勢的主張。北宋初,人們就在塔斗山創辦書院,培養人才。蔡襄(1012~1067)少年時曾在這里讀書。宋仁宗年間,在蔡襄倡議下,楓亭人民重修塔斗山萬壽塔,被人形容為「繞足雙溪流入海,當頭一塔立中天」。
天中萬壽塔建於宋嘉祐四年(1059),是太平港的航標塔,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中萬壽塔形制特殊,塔頂四角是蕉葉合初輪,中為九輪相輪的塔剎,梵語稱這種塔為阿育王塔。阿育王是公元前七世紀印度孔雀王朝的國王,使孔雀王朝成為印度歷史上佛教最鼎盛的王朝。遙遠的孔雀王朝決定了阿育王式塔形制的古老。塔是平面方形的實心石塔,塔身幾乎滿雕,方形須彌座雕覆蓮花瓣。第一層塔身轉角各雕一力神,四面塔身均雕雙龍,騰躍飛動,神采畢具。二層四面浮雕折枝花卉,為少見。三層每面各有淺龕三個,中雕坐佛,為明王面相,塔身轉角各以武士立像為角柱。四層每面的淺龕中浮雕身穿古印度的胡服,頭戴刻有「佛頂尊勝陀羅尼」像的寶冠(與釋迦文佛塔女菩薩的寶冠像一樣),著瓔珞,佩大耳擋的女菩薩像各一尊,該層轉角各以鳥嘴人形的「天龍八部」之一的迦樓羅立像為角柱。最上層即阿育王式的蕉葉相輪形制的塔頂。
楓亭人自蔡襄(1012~1067)起,讀書成風,進士連中,名人輩出。塔斗山成為學子讀書、吟詩、作文的好所在。宋代,楓亭一地考中進士六十多人。在塔斗山上讀書的蔡京(1047~1126)蔡卞(1058~1117)兄弟同科考中進士,同朝為官,均居要職。北宋時,薛奕也在這里讀書習武,進京應試一舉奪魁,為武狀元。宋末,進士出身的林迪,在會元書院講學。南宋狀元宰相王十朋曾賦詩《過楓亭》:
懷章南過蔡公方,駐馬遙瞻數仞牆。
丹荔株株經品藻,青松葉葉惠青涼。
四賢詩出人增氣,三請章成國有光。
真是濟世三昧手,清源游戲作虹梁。
朱熹(1130—1200)過楓亭,多次登塔斗山,並在塔斗山會元書院收徒講學時,還題寫了「敬義堂」的匾額,盛贊這里風景如畫:
去路霜威勁,歸程雪意深。
往返無幾日,景物變千林。
曉磴初移屐,寒雲欲滿襟。
玉梅悚半落,猶是慰幽尋。
南宋末,抗元名臣陸秀夫曾率兵護衛宋帝駐楓亭,留下了許多遺跡,如他與當地蔡荔娘成婚的活水亭,宋帝駐蹕的禁蛙亭等。
明嘉靖年間(1522~1566),又在塔斗山上重建書院,由於「山勢之蜿蜒秀拔,卉木之蔥蘢,禽鳥之往來唱和,一時得於目而於心者,又不可以縷數,此則書院之所由名也。」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戚繼光(1528~1566)率兵追殲禍害東南沿海一個世紀的倭寇,途經楓亭。他在戎馬倥傯中乘興登上塔斗山,為這里的風光所陶醉,賦詩一首:
幽徑層層草樹遮,山亭高望隔煙霞。
攀躋到處同回首,萬戶千村總一家。
塔斗山西南麓的會元寺巍峨壯觀,氣勢恢宏,金碧輝煌。現存建築是1983年重修的。它始建於唐永徽至開元年間,原名東禪院,明代易名東林寺,清初改今名。
⑺ 福建廊橋的特徵
福建廊橋的建築文化
特色橋屋的結構
我們姑且把廊 橋上部的廊、屋、亭、閣 統稱為橋屋。 綜觀福建廊橋 橋屋的結構、造型和細部做法, 最主要的建築特色有兩個:一是內部構架 和中國其他傳統建築一樣,屬於木結構體系 ;二是外部造型美觀, 屋頂形式因 廊、屋、亭、閣的不同而 變化多樣、絢麗多彩 。
以木材成為房屋的主要構架是 中國古建築最為重要的特點。 木構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種不同的結構方式。抬梁式木構架是沿著房屋的進深方向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樑上重疊數層瓜柱和梁,最上層樑上立脊瓜柱,構成一組木構架。在平行的兩組木構架之間,用橫向枋聯絡柱的上端,並在各層梁頭和脊瓜柱上安置若干與構架成直角的檁。這些檁上除排列椽子承載屋面重量外,檁本身還具有聯系構架的作用。穿斗式木構架也是沿著房屋的進深方向立柱,但柱的間距較密,柱直接承受檁的重量,不用架空的抬梁,而以數層「穿」貫通各柱,組成一組組的構架。福建廊橋的 梁架結構大多 採用抬梁式木構架。用木材做成橋屋有三個優點:一是牆體不承重。古代木構架結構的建築有些類似現代的框架結構建築,即用木頭做成房屋框架,承重全在樑柱上,圍護的牆體可以任意處理。二是木構架的節點之間有若乾的伸縮餘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地震 等自然災害 對建築的危害。三是材料供應比較方便。 福建 山區盛產木材,採用木結構建築比磚石建築省工、省時,可以迅速而經濟地解決建造廊橋的材料問題。
多變的屋頂形式也是中國傳統建築的特徵之一。橋屋屋頂的式樣 與當地 古建築 做法一樣, 有硬山、懸山、 歇山、攢尖等。「硬山」是傳統建築雙坡屋頂形式之一,兩側山牆同屋面齊平或略高於屋面。「懸山」的屋面也是雙坡,兩側伸出山牆,屋面上有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這種形式便於擋雨,在內地山區較多採用。「歇山」是硬山、廡殿式的結合,即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轉折成垂直的三角形牆面,有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和垂脊下端處折向的戧脊四條。「攢尖」是平面為圓形或多邊形,上為錐形的屋頂,常用於亭、閣、塔建築。通常是一座橋的屋面分成幾段,多樣方式組合,作高低錯落處理。屋頂曲線和屋檐形式也富有變化。我國古建築常在屋頂轉角處進行特殊處理和創造,屋頂微微向上反曲,形成柔和的凹曲面,而屋檐的相交處突然翹得很高,形如飛鳥展翅,輕盈活潑。這種屋檐形式叫「飛檐」。把這種形式運用到廊橋上,使橋屋形成了層層疊疊、飛檐翹角的雄偉氣勢,顯得更加壯觀,更有生氣和活力。
福建廊橋的 梁架結構 採用榫卯結合的樑柱體系聯成整體, 多用九檁四柱,五架抬梁式。橋屋正中是一條長廊式通道,兩側有木護欄,沿著欄桿大多設置固定木坐凳。 由欄桿、坐凳連結著柱廊,巧妙地將其使用功能和結構功能結合起來。 為保護橋梁結構和橋面不受太陽暴曬和風雨侵蝕,欄桿外挑出一層風雨檐,橋身的外緣鱗疊鋪釘木板(俗稱風雨板)。風雨板用油漆漆成紅色或其他顏色,這既是廊橋裝飾的傳統手法,又是防腐處理的重要措施。為了讓橋屋內 空氣流通 和行人眺望風景,有的廊橋在封閉的風雨板上開出形狀各異的小窗,有扇形、六邊形、五邊形、八邊形、心形、桃形等。屋面形式以雙坡式居多,燕尾形脊,覆蓋青瓦。有的在橋屋中間和兩端高架起懸山式或重檐歇山式的樓亭,有的橋屋還建有牌樓式的橋門,斗拱重疊,飛檐翹角,氣勢不凡。
三、廊橋的形式
福建廊橋的形式主要是從橋的下部結構來區分,大致可分為平梁木廊橋、八字撐木廊橋、木拱廊橋和石拱廊橋四種類型。
1 、平梁木廊橋
平梁木廊橋真正的名稱應叫平梁伸臂式木構廊橋。「梁橋」是以橋墩作水平距離承托,然後架梁並平鋪橋面的橋。「伸臂式木樑橋」又稱懸橋、挑橋、飛橋。為取得較大的木樑跨徑,橋工採用圓木或方木縱橫相迭,從兩岸層層向河心出挑,待兩頭相距五六米時,再以梁搭接,飛渡陡崖。從橋下看,它是從兩岸伸臂至河心相握,所以也稱握橋。福建的平梁木廊橋主要分布在閩西、閩北、閩東等地,單跨到多跨不等。建橋多選擇粗大的杉木為梁,梁木直接搭建在兩岸的塊石橋堍或河流中間建起的橋墩上。橋墩用塊石或條石疊砌成船形或半船形,以減輕洪水的沖擊力。如果跨度較大,為增加橋的承受能力,便在兩側橋堍或橋墩之上用 2-5 行的粗大杉木架構成伸臂。樑上橫鋪杉木板為橋面,橋屋也是木結構,穿榫連接,不施釘鉚。實例有松溪縣的五福橋、連城縣的雲龍橋等。
五福橋是福建境內跨水長度最長的平梁木廊橋,位於松溪縣渭田鎮渭田村,明永樂九年( 1411 年)始建,明正統、清咸豐、光緒年間均有重修,最近一次重修是在 1983 年,按原貌恢復。該橋長達 108 米,寬 5.2 米, 4 墩 5 孔。橋墩成舟形,條石砌築,分水尖上雕有鳥首。石墩上杉木縱橫並列疊架,層層出跳,橫架為梁。橋面用條石、鵝卵石和泥磚鋪設,兩側置長凳、欄桿。橋身通體鱗疊木板,每隔一段就開著圓形、桃形、六邊形、八邊形、扇形瓶形等形狀各異的小窗。穿廊杉木 4 排立柱,成 36 開間,抬梁木構架,單檐懸山,小青瓦蓋頂。中間橋墩上升起一座四角歇山頂的橋亭,飛檐翹角,雄偉壯觀。橋亭兩側分別書寫著「眾志竟成」和「觀濠賽」的大字。該橋的裝飾華麗。橋兩端都建有牌坊式石砌拱門,拱門上方勒石刻有「五福橋」的豎向牌匾,牌匾兩旁是形態逼真的八仙人物泥塑和色彩鮮艷的植物圖案。橋門一端的對聯為「恍步阿房猶睹何龍波卧,若登霄漢復逢是鵲橋填」,這是取唐杜牧《阿房宮賦》句中之意贊譽此橋,橫批「司馬題留」;另一端橋門的對聯為「安瀾成砥柱,利濟勝舟輿」,橫批「風清坦道」。橋頭立有一碑,記載著清咸豐年間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部在此與清軍鏖戰的歷史,是難得的人文資料。步入橋屋內,遊人彷彿置身於五彩繽紛的繪畫長廊:漆成棗紅色的柱樑與綠色的欄桿形成強烈的視覺效果。梁枋、斗拱上繪著長方形、菱形、八角形、橢圓形的彩畫 700 多幅,有「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東周列國」、「說岳」等歷史故事、「八仙過海」等神話故事,以及山水花鳥畫,內容豐富,人物傳神,畫面清晰。
雲龍橋位於連城縣羅坊鎮下羅村, 1996 年被列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該橋始建於明崇禎七年( 1634 年),清乾隆三十七年( 1772 年)重建, 1984 年再修。天氣晴朗時,整座廊橋清晰地倒映在青岩河河水中,雄奇秀麗,正如前人所贊:「雲漢月明橋影靜,龍潭水澈碧波平」。遇時令變化,常有雲霧繚繞於古橋間,橋就像一條騰飛的蛟龍,雲龍橋因此得名。橋長 81 米,寬 5 米, 5 墩 6 孔。橋墩呈舟形,用花崗岩條石疊砌,上部用圓杉木分 7 層縱橫疊澀出跳,頂端 3 層為梁。橋面鋪鵝卵石,上覆橋屋,兩側設木柵欄、坐凳,上下兩層木雨篷漆成棗紅色。橋廊為抬梁式木構架,杉木立柱每排 4 根,計 108 根,成 26 開間。斗拱雕飾蓮花狀花卉,廊頂椽板密鋪,青瓦覆蓋。在廊橋的首、尾兩端各豎一座牌樓式橋門,上面懸掛「雲龍橋」匾額,斗拱高疊,歇山脊頂,氣勢不凡。在橋廊中間突起一座飛檐翹角的六角攢尖頂閣樓,第二層為「文昌閣」,第三層稱「魁星閣」。順著狹小的樓梯登樓眺望,周邊的青山綠水盡收眼底。魁星閣的旁邊又突起一座歇山頂樓亭。橋頭的一端連接田野,墩台引道用塊石壘砌;另一端緊靠壁立的青石山岩,兩條石徑依岩築砌,南道穿過岩體斷裂縫「一線天」和洞穴,形成橋頭一景。
2 、八字撐木廊橋
八字撐木廊橋是平梁木廊橋的一種變異形式。它沒有採用在兩側的橋墩之上用 2-5 行的粗大杉木架構成伸臂,而是用木頭做成一個四方型的架子,成角度斜撐在兩側的塊石橋墩和粗大杉木橫梁之間。它的優點是受力比較合理,增加斜撐後,橋的橫梁中加了兩個支點,相當於兩人抬的擔子由四個人來抬,從而增強木廊橋跨中的受力和穩定,可以減少粗大木材的使用量,同時也增長了橋的跨度。這種形式的廊橋適用於粗大木材來源緊俏的地區和跨度、跨數都不太大的溪流,因此採用不是很廣泛。 典型的實例有屏南縣的?川橋和延平區 的八字橋 。
?川橋 位於屏南縣甘棠鄉?下村水尾,始建年代不詳,清光緒三十三年( 1907 年)冬重建, 1992 年重修。該橋長 28.1 米,寬 4.65 米,跨徑 14.1 米。橋兩端各有一排原木成八字支撐,使橋梁更加穩固。橋堍以塊石砌築,橋面以圓杉木為梁,上鋪厚木板。橋屋建 7 開間 16 柱,懸山頂。兩側置木欄桿、雙層雨披。橋中設神龕,祀玄帝公。
八字橋位於 延平區 峽陽鎮梅照村,始建於後唐天成年間,至今仍佇立在順昌至南平必經古道照溪之上。該橋曾被國民黨軍隊焚毀, 1932 年秋由洋口、峽陽商會和 56 師師長劉和鼎捐款重建, 1991 年全面加固重修。橋全長 50 余米,寬 6 米,兩端為石砌橋墩,木構跨拱 20 米,屬八字撐式木廊橋結構。橋面兩側油漆欄桿,兩排板凳平穩,樑柱雕龍畫鳳,其精巧的工藝令人贊嘆。兩側橋頭屬閩北不多見的四柱三樓牌坊式結構,中間牌樓的斗拱層數竟多達 6 層,四邊飛檐翹角,做工精細。橋頂紅椽綠瓦,朝沐旭日,暮浴晚霞,熠熠生輝。橋頭掛匾「八字橋」三字著力雄渾,出自本地書法家應啟賢手跡。
3 、木拱廊橋
在各類廊橋中,木拱廊橋的結構最為特殊。木拱廊橋,也稱疊梁式風雨橋,因形似彩虹,又稱虹梁式木構廊屋橋。近年來,研究虹橋結構的專家還用「貫木拱橋」、 「編木拱橋」來命名木拱廊橋的下部結構。由於對木拱廊橋外形和作用的理解不同,各地還有不同的叫法。如壽寧稱之為「厝橋」,周寧稱「蝦蛄橋」,松溪稱「飯筷橋」。木拱廊橋的結構特殊而又巧妙,不僅在中國木構橋梁中技術含量最高,同時被認為是中國在世界橋梁史上的獨特創造,而且是世界橋梁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個品類,如今在我國能保存下來的為數極少。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現存的木拱廊橋只有 100 余座,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兩省交界處,即在閩東、閩北的壽寧、屏南、周寧、古田、福安、柘榮、武夷山、浦城、政和、松溪和浙南的慶元、景寧、泰順、青田一帶。從數量上講,閩多於浙;從保存質量上看,則浙優於閩。
各地對木拱廊橋的稱呼有所不同,但其結構基本一致。這種結構不用釘鉚,只需要相同規格的桿件,別壓穿插,搭接而成。木拱廊橋通常建在河床寬大、水深流急之處,建築材料多採用經得起風雨侵蝕的杉木。整座橋梁結構全由大小均勻的巨大圓木縱橫相置、交叉搭置、互相承托、逐節伸展,形成完整的木撐架式主拱骨架。木拱橋有很好的受壓性能,只要拱架兩端固定,就能很好地承受向下的荷載。但是由於結構的特殊,橋受到向上的反彈力,就很容易失穩遭到破壞。採用了橋上加蓋廊屋的形式,非但不是負擔,反而增加了橋身的重量。山洪爆發時,鄉民們便從家中抬出一些厚實的傢具壓在橋面上,也是為了增加木拱廊橋的穩定性。
木拱廊橋這種結構獨特的建築,形似《清明上河圖》中的汴水虹橋。汴水虹橋即疊梁式木拱橋,發明於宋代,系由大木組成多節拱骨,交錯搭置、縱橫相架、互相承托、上受橋面,添設欄桿而成。它們與河北趙縣的安濟橋(趙州橋)、福建泉州的萬安橋(洛陽橋)、廣東潮州的廣濟橋(湘子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其他三座橋梁至今仍保存於世,汴水虹橋卻只留在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創作的《清明上河圖》中。人們普遍認為,虹橋至明代以後就已經消失了。直到 20 世紀 70 年代末期,文物工作者和橋梁專家在閩浙交界的崇山峻嶺中發現了大量保存完好的虹橋式樣的木拱橋,才確認北宋時期盛行於中原的虹橋技術在民間並未失傳,而且造橋工藝有了極大的提高。與虹橋相比,木拱廊橋的橋拱技術已從捆綁結構發展為榫卯結構,還增加了造型古樸的橋屋,有的橋屋又發展為精美的樓閣。正因為如此,現存於福建東部和浙江南部的木拱廊橋被橋梁專家譽為「古老概念的現代遺存」,具有「活化石的價值」。實例有屏南縣的萬安橋和武夷山市的余慶橋。
萬安橋又稱長橋、龍江公濟橋,是我國現存最長的木拱廊橋, 1991 年被列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該橋位於屏南縣長橋鎮長橋村 , 始建於北宋元佑五年( 1090 年),據史料記載:「長橋宋時建,兩溪相接,亘如長虹,疊石為墩,五構亭其上。」 現能證明宋代遺構的是正中橋墩上存有一塊嵌入橋墩的石碑,碑文為:「弟子江稹舍錢一十三貫又谷三十四石,結石墩一造,為考妣二親承此良因,又為合家男女及自身各乞保平安。元佑五年庚午九月謹題。」。 後幾毀幾建,現存橋為 1932 年重建。傳說在這次重建中有一個工匠從拱架上跌落河中而安然無恙,所以更名為萬安橋。現橋長 98.2 米,寬 4.7 米,共有 5 墩 6 孔,最大跨度 15.3 米,最小跨度 10.6 米。橋墩前尖後方呈半船形,橋堍、橋墩均用塊石砌築,橋西北有石階 36 級,東南端有石階 10 級。橋屋杉木立柱 152 根, 37 開間,雙坡單檐懸山頂。橋面用杉木板鋪設,兩旁設長凳、靠背欄桿,外置擋雨板。該橋跨度大,橋孔多,技術性強,用材量大,僅拱與立柱就使用杉木長材 430 多根,充分體現了古代造橋工匠的高超技藝和智慧。清貢生江起蛟頌詩曰:「千尋縞帶跨滄州,陽羨橋應莫比幽。月照虹彎飛古渡,水搖鰲背漾神州。漢家墨跡留中砥,秦洞桃花接上流。錦渡浮來香片片,令人遙想武陵游。」 橋上還有 13 幅楹聯,盛贊了長橋飛架的景觀。
余慶橋位於有「奇秀甲於東南」 之稱的武夷山市區南門街。該橋原名福星橋,俗稱南門花橋,跨崇陽溪而過,過去是城關通往五夫一帶的必經之路,現為城區行人通道。始建於元代,清光緒十五年( 1889 年)里人朱敬熙重建, 1982 年修葺。橋長 79.2 米,寬 6.7 米,有 2 墩 3 孔,孔跨 24 米。橋墩長 10.7 米,寬 3.4 米,用條石整齊干砌,分水尖上雕刻著形象逼真的鳥首。橋拱為木桁架構式。從橋下仰視,可見粗大杉木並排組成多節骨架,從石墩上斜式起架,交錯搭置,縱橫相架,互相承托,頂排橫架為梁,外蓋風雨板防護。橋面用石板、鵝卵石鋪砌,兩側設木護欄。廊內為抬梁式木構架,共有杉木立柱 104 根,分 26 開間。中間為樓亭,重檐歇山頂,飛檐翹角,脊頂置葫蘆。兩端橋門牆上嵌「余慶橋」名。 1998 年武夷山市向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申報武夷山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名錄」,余慶橋為實例之一, 1999 年 12 月 1 日獲得世界遺產委員會通過, 2001 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4 、石拱廊橋
石拱廊橋由石平橋演變而成。不僅木拱廊橋出於自身的結構特點需要建造橋屋,連沒有防腐要求的石橋,也有不少建了橋屋,從而使它的實用功能得到延伸。石拱廊橋大多建在河床窄小之處或小溪之上,跨度不大,用塊石或條石砌築成拱券狀,單孔和多孔不等。有的石拱廊橋先用石頭疊砌成船形或半船形的橋墩,再在石墩上砌築橋拱。橋面上覆木構橋屋。整座橋屋不費寸釘片鐵,只靠榫卯連接,銜接嚴密,結構穩固。石拱廊橋雖然在建橋工藝上不如木拱廊橋高超,但它比木拱廊橋更耐風雨侵襲和洪水沖刷,施工維修也較方便,因此受到人們的歡迎,分布范圍較廣。實例有永安市的會清橋和政和縣的洞宮花橋。
會清橋位於永安市貢川鎮集鳳村,橫跨沙溪支流。關於橋名的由來,民間流傳的說法有兩種:一說是該橋位於胡貢溪與沙溪交匯處,因兩條溪水一清一濁在此會聚而得名;另一說是橋修建年代處在明末清初、明清交替之時,故以「會清」定名。該橋始建年代不祥,明成化二十一年( 1485 年)重修,清道光二十年( 1840 年)再修。橋長 41 米,寬 6.9 米, 2 墩 3 孔。橋身用丹霞石砌成拱券狀,上覆以木構廊屋。橋正面是高大的木牌坊式橋門,上方懸掛著白底黑字「會清橋」匾額。牌坊從橋頭攀架而立,斗拱重疊,檐角高翹,這種形式在同類橋梁中較為罕見。廊屋中段突架起歇山式的樓亭,四方翹角的樓亭高於廊屋頂,與兩頭的橋門牌坊相呼應。橋內廊屋立柱、長凳、梁架、斗拱、檁木由杉木穿榫連接,橋面鋪設木板,四周設護欄,橋外側置雨披。屋樑上留有深深淺淺的墨書,記載著當年的捐款人和建橋工匠的姓名等內容,為後人了解和研究廊橋提供了珍貴的歷史資料。古樸典雅的廊橋與周圍的景色融為一體,滄桑而又美麗。作家郭風在散文集《旅蹤》里的「貢川鎮」中,描述了這座 「具有一種古老民間的、民族的濃重情調,有一種特殊的畫意」的「古老的風雨橋」。環顧被歲月風雨浸染呈粉紅色的石拱橋身、灰褐色的木構廊屋、飛檐翹角的歇山屋頂,遊人不難領悟到其中的「濃重情調」和「特殊的畫意」。會清橋 2001 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洞宮花橋也稱坂頭花橋,位於政和縣楊源鄉坂頭村。該橋始建於明正德六年( 1511 年),創建者為明京城戶部主事、里人陳桓。清、民國年間多次按原貌重建, 1982 年修葺。橋長 38 米,寬 8 米,橋下為單孔石拱,拱高 6 米,拱跨 12.2 米。橋面用條石、鵝卵石鋪設。橋上建廊屋,為抬梁式木構架,杉木 6 排立柱 80 根,成 13 開間。立柱、木凳、梁架、斗拱、檁木由杉木穿榫連接。廊屋內一側開敞,設一條通道,用木柵欄分隔,古時專為婦女通行;另一側密封,有 9 個神龕一溜排開。橋外置雨披。橋頭兩端為兩層樓亭,中間建有三層閣樓。閣樓的第二層為三開間,當中供奉 文昌 君;第三層只有一開間,供奉魁星。閣樓一邊書寫「文昌閣」,一邊書寫「人傑地靈」。閣內兩側設走廊,四面軒窗,三重檐歇山頂,層層飛檐翹角,屋脊置有葫蘆寶頂。檐角掛有風鈴,遇風時叮當作響,既好看又好聽。相傳當地村民以此來預測晴雨天氣,往往西邊風鈴響為晴天,東邊風鈴響是雨天。這可能是因為該橋地處峽谷,天氣變化導致風向改變的緣故吧。洞宮花橋不但結構獨特,造型優美,而且文化內涵豐富,在裝飾方面也很有特色。一是濃墨重彩,圖案精美。橋屋內的藻井、斗拱、板壁布滿彩繪山水花鳥畫和歷史故事,如「龍騰虎躍」、「龍飛鳳舞」、「丹鳳朝陽」、「三國演義」、「岳母刺字」等。廊柱有楹聯 32 幅,立意深遠,筆力蒼勁。屋樑上的墨書記載著當年的捐款人姓名。 二是神龕眾多。廊屋的一端豎立著該橋創建者陳桓、陳文禮的雕像。此外,還塑有「華光天王」、「福德正神」、「許、馬將軍」、「觀音大士」、「魏、虞真仙」、「林公大王」、「真武大帝」、「通天聖母」等民間傳說與崇拜人物的雕像,個個栩栩如生。 第三個特色是在橋拱左右兩側的石縫中埋夾著兩把寶劍,劍尖向下指向溪面。相傳當時溪中有一條孽龍,經常在此興妖作怪,危害百姓。建橋時經風水先生指點,在橋拱中埋設了寶劍,孽龍從此銷聲匿跡,不見蹤影。民間還傳說寶劍逢澇時能自動伸出,逢旱時則自動縮回。現在劍尖仍露在外面二十幾厘米,歷數百年而不銹。
四、結語
福建廊橋 所代表的是具有豐富文化內涵和地方特色的建築形式。 那古樸而又典雅的造型、實用而又科學的結構、粗獷但不失細膩的風格,折射出我國先民的文化觀念、審美情趣和高超技藝,構成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使見到它們的人無不為之動容,流連忘返。
現存的福建廊橋歷史最久的可追溯到北宋。它們歷盡滄桑,經過歷代的重建、重修和維修,得以保存下來,今天正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向世界展示著華夏昔日的輝煌。但是卻有更多的古廊橋因為洪水和火災而毀於一旦,因為修建公路、水庫 等原因而盪然無存,因為古村落的搬遷、古道的湮滅、使用價值的退化而處於廢棄狀態,因為拱架圓木或其他建築構件被盜而殘破不堪,有的則被改建得面目全非,失去了原有的自然、古樸和秀麗。總之,由於種種原因,許多古廊橋無法得到持續的、定期的、全面的保護,歷盡傷痛的它們已經或正在老去、逝去。《建甌縣志》曾記載該縣「清代厝橋 500 多座,到民國還有 200 多座,今大部已廢」。壽寧縣現僅存木拱廊橋 19 座,而從 1949 年至 1999 年間,已毀掉木拱廊橋 20 余座。短短 50 年中,已毀木拱廊橋竟然超過現存木拱廊橋的總數!我們只能面對著前人的文字記載和遺存的圖畫、照片發出深深的嘆息。
所幸的是,近年來廊橋特別是木拱廊橋的重要文物價值和科技內涵,正日益引起各方面的關注。目前閩浙兩省文物部門都已開展廊橋的基礎調查工作,而且正在聯手推進廊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但願隨著有關部門和廣大群眾對古廊橋價值有了新的認識,隨著人們文物保護意識的逐步增強,中國廊橋能夠得到成功的保護和合理的開發,福建廊橋能夠早日走向世界。
⑻ 玫瑰怎麼讀 瑰字
在《康熙字典》中,讀作 guī guì 都可以。
傀:形聲。從玉,鬼聲。本義:美玉;美石。
瑰,攻瑰火齊也。——《說文》
赤玉攻瑰。——《史記·司馬相如傳》
何以贈之,瓊瑰玉佩。——《詩·秦風·渭陽》
固瑰材而究奇,抗應龍之虹梁。——班固《西都賦》
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宋·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軼態橫出,瑰姿譎起。——漢·傅毅《舞賦》
攢珍寶之玩好,紛瑰麗以奓靡。——漢·張衡《西京賦》
窺東山之府,即瑰寶溢目。——左思《吳都賦》
若乃俶儻瑰瑋,異方殊類……充仞其中者,不可勝計。——漢·司馬相如《子虛賦》
聖人無屈奇之服,無瑰異之行。——《淮南子·詮言訓》
【唐韻】公回切【集韻】【韻會】【正韻】姑回切,音傀。【說文】玫瑰也。一曰圓好珠也。【博雅】玫瑰,珠名。【左傳·成十七年】聲伯夢涉洹,或與已瓊瑰食之。【注】瓊瑰,珠也。【前漢·司馬相如傳】其石則赤玉玫瑰。【注】晉灼曰:玫瑰,火齊珠也。師古曰:火齊珠,今南方之出火珠。又瓊瑰,石次玉。【詩·秦風】瓊瑰玉佩。【傳】瓊瑰,石而次玉。又【郭璞·江賦】珕珋璿瑰。【注】瑰,古回反。山海經曰:西王母之山,爰有璿瑰,亦玉名也。又【博雅】瑰瑋,琦玩也。【後漢·班固傳】因瑰材而究奇。【注】𡌨蒼曰:瑰瑋珍奇也。又【宋玉·對楚王問】夫聖人瑰意琦行,超然獨處。又樹名。【抱朴子對俗卷】昆侖有珠玉,沙棠,琅玕,碧瑰之樹。又【唐韻】戸恢切【集韻】胡隈切【韻會】胡隗切【正韻】胡傀切,音回。義同。又【正字通】音貴。玫瑰,花名。【集韻】或作瓌璝。
玫瑰又被稱為刺玫花、徘徊花、刺客、穿心玫瑰。顏色有粉紅色、紅色、黃色、白色,純正紅色等等。現在則有了更多種顏色,比如:藍色、黑色、綠色、等。其中,綠色是最少見的,也是最珍貴的。2010年由荷蘭Peter Van de Werken所擁有的花卉公司推出了一款彩虹玫瑰。
玫瑰因枝稈多刺,故有「刺玫花」之稱。詩人白居易有「菡萏泥連萼,玫瑰刺繞枝」之句。玫瑰花可提取高級香料玫瑰油,玫瑰油價值比黃金還要昂貴,故玫瑰有「金花」之稱。
玫瑰花作為可供食用的葯物,是正式載入《食物本草》的。民間常用玫瑰花加糖沖開水服,既香甜可口,又能行氣活血;用玫瑰花泡酒服,舒筋活血,可治關節疼痛。 自古就用蒸餾的方法把玫瑰製成玫瑰純露,氣味芬芳,療效顯著。《本草綱目拾遺》說:「玫瑰純露氣香而味淡,能和血平肝,養胃寬胸散郁。」
葯用玫瑰主要以花蕾入葯,其葉、根也可葯用。玫瑰花具有理氣、活血、調經的功能,對肝胃氣痛、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瘡癤初起和跌打損傷等症有獨特療效。
玫瑰露來源為薔薇科植物玫瑰花的蒸餾液。性味《綱目拾遺》:「味淡。」
《金氏葯帖》:「治肝氣胃氣。」
《綱目拾遺》:「能和血平肝,養胃,寬胸,散郁。點酒服。 」
關於玫瑰花名字的由來,《說文》中有:「玫,石之美者,瑰,珠圓好者」;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也有「其石則赤玫瑰玉玫玫瑰瑰」的說法。即使後來玫瑰變成了花的名字,中國人也沒有西方那般柔情萬種的解釋。由於玫瑰莖上銳刺蝟集,無論是「刺客」還是「離娘」,玫瑰展現出一種隱藏於堅韌中的絕代風華,絕非韶華易逝的悲情貴婦之態。
平陰玫瑰栽培歷史悠久,據史書記載,始於漢朝,迄今已兩千多年的歷史。唐代製作香袋、香囊,明代用花制醬、釀酒、窨茶。到清末已形成規模生產。明萬曆年間《續修平陰縣志》載有:《竹枝詞》曰:「隙地生來千萬枝,恰似紅豆寄相思。玫瑰花開香如海,正是家家酒熟時。」民國初年《平陰鄉土志》載:「清光緒二十三年(1907年)摘花季節,京、津、徐、濟客商雲集平陰,爭相購花,年收花30萬斤,值銀五千兩。」此時期平陰玫瑰盛極一時。
司馬相如《子虛賦》:「其石則赤玉玫瑰。」亦謂珍珠。《急就篇》:「璧碧珠璣玫瑰瓮。」顏師古註:「玫瑰,美玉名也,或曰,珠之尤精者曰玫瑰。」
《清稗類鈔》中曰「玫瑰花坐餡:去玫瑰花橐蕊,並白色者。取純紫花瓣搗成膏,以白梅水浸少時。研細,細布絞去汁,加白糖,再研極細,瓷器收貯,最香甜。」 現在五六月份稻香村還有製作,至今玫瑰餅仍是北京著名的京式四季糕點之一。
⑼ 荷花的別稱
大家好,我是陌上小桑樹,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目前的集成牆面主要分為兩種,第1種是鋁合金集成牆面,第2種則是竹木纖維集成牆面。
第1種鋁合金集成牆面的話,因為本身還有很多的金屬,所以會對信號產生一定的阻隔,比如說我們使用WiFi的時候,鋁合金的集成牆面就會減入我們的信號。
而竹木纖維集成牆面的話,本身的導熱性能特別好,如果說我們放在廚房之中使用的話,可能用不了一段時間就會被熏黑,所以非常不適合放在廚房之中。而且竹木纖維集成牆面本身的吸水性也很好,非常不適合放在洗手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