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桿插花
⑴ 傣族.景頗族.阿昌族.納西族.白族的穿戴
白族服飾總體上看,男子的穿戴簡潔樸素,中老年服飾較為淡雅,姑娘和小孩服飾比較艷麗。以年輕姑娘的服裝為例,上衣多為白色或淺色襟衣或襯衣,緊袖管上鑲有各色花邊。外罩多為紅色,淺藍色為主的領褂。下穿白色或淺色長褲。腰系短圍裙,鑲有花邊,綴有綉花圖案。寬花腰帶和飄帶緊束腰身,頭梳獨辨,盤於疊成長條形的桃花或印花頭巾中間,再纏以紅頭繩,左側飄吊著一束雪白的纓穂,手腕上戴銀質或玉石的手鐲。腳穿綉花鞋。
大理白族織綉紋樣以花卉圖案較為常見,如頭巾、圍腰、飄帶、背帶、草帽帶、鞋面等,大多以花草植物為主。
小孩服飾中的帽子,有綉花的獅子帽、虎頭帽,兔子帽、老鼠帽、青 蛙帽、雞冠帽、魚尾帽、姑娘帽等,一般都釘上銀飾物。一頂帽子往往要幾十個工才做成。衣褲有僧衣,綉花口水兜,綉花撐腰,綉花圍腰,綉花被風,連襪褲,綉花裹背。鞋子有綉花獅子頭鞋、虎頭鞋、貓頭鞋、兔 子鞋、老鼠鞋、翅頭鞋、船形鞋、蝴蝶鞋等。
白族男子過去常戴八角帽、八角巾、布里子飄帶麥桿草帽以及白色包頭、黑包頭等。包頭兩邊綉花,吊有玻璃圓珠纓穗。衣飾有「三滴水」、「五滴水」、對襟褂子。多件三包多鈕普通衣。鈕子多為銀或,黑領褂。還有多層多包的麂皮褂。一丈多長的白布腰帶,短寬褲腳普通褲。中老年腰系的裝草煙的麂、羊皮兜,很有民族特色。鞋子有「象鼻鞋」、布制涼草鞋,鞋尖鞋幫往往綴上纓花。老年人穿的有紅緞萬壽鞋,翅頭鞋等。男子服飾,現多已改變成漢族服裝,只有在繞三靈、火把節等民族節日才能看到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飾。
婦女服飾中少女頭飾極為講究,最有民族特色,喜歡梳獨辮,用一塊挑花頭巾,把它疊成長條形加在上面。再用紅頭繩繞著長長的獨發辮,把辮子挽上,發辮成龍,擠在中間,上成龍馬角,下成龍鳳尾。頭巾上的纓穗繫到左耳下,風吹飄搖,銀珠閃閃發光。額上纓花發壘成串,既顯示了少女長發美,又突出了發辮下色彩鮮艷的頭巾,非常滿酒自如地渲染了白族少女發型和頭飾所特有的風韻。
白族姑娘出嫁時要制一套首飾,有蛇骨鏈,三須、五須、銀質掛鏈,懸上針筒、金魚等飾物;還有金、銀,玉、藤手鐲,紐絲錫,扁桃鐲,串珠鐲,小腿鐲等。以玉器手鐲和銀質技鏈最為名貴,戴此二物者是已婚婦女的象徵;還有各種戒指、耳環、管子、帽花、八仙、冠針、龍鳳、蝴蝶、頭排鎖、圍腰牌,頂圈等。
——————————
景頗族男子喜歡穿白色或黑色對襟園領上衣,包頭布上綴有花邊圖案和彩色小絨珠,外出時常佩帶腰刀和筒帕。
婦女穿黑色對襟,下著黑、紅色織成的統裙,腿上帶裹腿。盛裝時的婦女上衣前後及肩上都綴有許多銀泡泡、銀片,頸上掛七個銀項圈或一串銀鏈子或銀鈴,耳朵上戴比手指還長的銀耳筒,手上戴一對或兩對粗大刻花的銀手鐲。婦女戴銀手飾越多表示越能幹,越富有。有的婦女還愛好用藤蔑編成藤圈,塗有紅漆、黑漆,圍在腰部,並認為藤圈越多越美。
景頗族有「景頗」、「載瓦」、「浪峨」、「臘期」、「布拉」等五種自稱。服裝的顏色以黑、白、紅三色為主調,黃、綠、藍、棕、紫等顏色作搭配色,色彩鮮艷,對比強烈、濃重、搭配和諧。傳統上,景頗族的紡織材料主要用棉花、羊毛、麻等,用手捻成線,然後再織成布。用樹葉子和其它天然植物原料進行加工製成染料。飾物以銀器為主,其它有藤製和草編的配飾物。
景頗族人平時的裝束很普通,男子與漢族人的穿著沒有什麼區別,男子一般著黑色對襟短衣,褲腿短而寬。只有部分老年人還穿大襟上衣和寬松肥大的褲子,留辮子纏在頭頂上,裹以黑布包頭。
——————————
阿昌族已婚婦女的頭飾獨具一格。高包頭是梁河地區已婚婦女特有的頭飾。阿昌語稱之為「屋擺」。這種頭飾用自織自染的兩頭墜須的黑棉布長帕纏繞在梳好發髻的頭上,造型高昂雄偉,足有半米多高,將其展開,長達5至6米。據調查,它在我國具有包(戴)頭飾習俗的眾多民族中,阿昌族已婚婦女頭飾的高度名列首位。關於它的禁忌甚多,包戴儀式神聖莊重,第一次包戴必須在婚禮後,由兒女雙全的中年婦女在新房內幫包。平時包取,長輩晚輩互相迴避,外人不可隨意觸及。關於這種頭飾的來歷,民間有兩種傳說:一說遠古時候,沒有天地,世界一片混沌,始祖遮帕麻和遮咪麻造天織地,共同創造了人類,然而惡魔臘訇造了太陽亂世,遮帕麻幾經「鬥法、斗夢」,終於用神弓射落了假太陽,世界又重獲新生。據說,阿昌族婦女的高包頭就是遮帕麻射落假太陽的神箭箭頭的標志。另—種傳說:在遙遠的古代,阿昌族家園備受外敵侵擾。在一次血戰中,男子彈盡糧絕,女人送箭受阻。一位婦女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讓前方男子都用布帶包成高包頭,後方婦女便向「高包頭」射箭支援。這樣,男人既從包頭上獲得了支援,又迷惑了敵方,敵方也將箭誤射向高包頭。高包頭挽救了阿昌人的性命,保衛了阿昌族家園。為了紀念這次戰斗和那位婦人的機智勇敢,阿昌族婦女從此就包起了高包頭。
阿昌族婦女的衣飾古老而獨特。「掛膀」和「剪花衣」是梁河阿昌族別具特色的兩種衣飾。「掛膀」一種坎肩式小罩衣,多用黑綢或黑棉布做成,對襟,釘銀牌扣,外掛銀鏈、三須、灰盒、針筒、小魚、耳勺、叉子、戳頭棍等銀飾物。兩排對稱的銀泡和寬大的銀飾扣相襯,銀光閃亮,其布局排列近似於古代出征將士的戰袍。
早期阿昌族婦女在婚禮拜堂和年老去世入棺時,有一特定風俗,都要穿一件剪花衣,前者表示夫妻白頭偕老,生死不離,後者被認為到陰間可以和親人相會。這種衣服的特點是,深色毛質地,長袖無領對襟,釘圓銅扣,前襟和衣服四周均用各種顏色的方形或三角形布片鑲縫成幾何形圖案,中間還夾雜著刺綉花紋圖案。這種衣服古樸厚實,做工繁瑣,常常是幾人合作完成。關於它民間有個傳說:很久以前,有一戶阿昌族,他們辛勤勞作,日子和美。父母養有三男三女,小妹名叫臘乖,在眾兄弟姐妹中聰明出眾。後來,父死母病,臘乖為安慰母親,讓母親永遠有花相伴,便費盡心思從山裡尋覓紅、黃、綠、白汁液的花根,舂碎,熬成水,染成彩色布片,各種顏色交相錯雜拼縫成衣,酷似一隻色彩斑斕的彩蝶,臘乖叫它「剪花衣」,母親穿上它不久便含笑去世了。臘乖思母成疾,夢中走到陰間去看母親,陰間守門的老者說,這里鬼魂千千萬,但凡人俗眼看不見。臘乖很失望,突然她看到了一個穿剪花衣的新鬼魂,那便是她的母親。臘乖病癒後,便告訴姐妹人死後,只要穿上剪花衣,即便到了陰間也能相認。於是姐妹相爭出嫁前都縫一件剪花衣,在拜堂和世後穿用。
梁河地區阿昌族新婚婦女要系條花帶子,阿昌語稱為「獨其薩萊」,手工摳織而成,上面有狗牙、民刀、骨、瓜籽、谷穗、蚯蚓、雞爪等多種阿昌族日常生活密切的動植物花紋案。每個圖案都有一定的含義,如狗牙能消災避邪,是狗圖騰崇拜的反映,長刀象徵開辟新生活,瓜籽象徵子孫興旺;谷穗表示五穀豐登。花帶子做工精細,艷麗奪目,是新婚婦女必不可少的陪嫁物之一。新婚之日,它作為新娘的特殊標志系於腰間,婚禮後,便由新娘珍藏,待女主人去世後,作為「靈帶」(靈魂象徵物),接回娘家,祭滿七日人再歸還,由後代妥善保存。
——————————
納西族婦女以勤勞能幹,賢德善良而著稱。她們的傳統服飾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各地的服飾也有著差異:麗江縣大研一帶納西婦女上穿大襟寬袖布袍,袖口捋至肘部,外加紫色或藏青色坎肩;下著長褲,腰系用黑、白、藍等色棉布縫制的圍腰,上打百褶,下鑲天藍色寬邊;背披「七星羊皮」,羊皮上端縫有兩根白色長帶,披時從肩搭過,在胸前交錯又系在腰後。羊皮披肩典雅大方,既可起到裝飾作用,又可暖身護體,以防風雨及勞作時對肩背的損傷。羊皮披肩是麗江納西婦女服飾的重要標志。它一般用整塊純黑色羊皮製成,剪裁為上方下圓,上部縫著6厘米寬的黑邊,下面再釘上一字橫排的七個彩綉的圓形布盤,圓心各垂兩根白色的羊皮飄帶,代表北斗七星,俗稱「披星戴月」,象徵納西族婦女早出晚歸,披星戴月,以示勤勞之意。另有一種看法認為,上方下圓的羊皮是摹仿青蛙的形狀剪裁,而綴在背面的圓盤納西人稱為「巴妙」,意為「青蛙的眼睛」,這是崇拜蛙的麗江土著農耕居民與崇拜羊的南遷古羌人相融合形成納西族後的產物。
納西族女子服飾有兩種類型。第一種在麗江一帶,穿的人數較多,分布較廣。麗江納西族女子留發編辮,頂頭帕或戴帽子。一般內穿立領右衽上衣。衣為布紐扣、長袖、寬腰,前幅短,後幅長,用藍色、白色等布料製作。外罩一件用淺湖藍色、藍色、紫紅色、大紅色、黑色等顏色的棉布或毛質布料、燈心絨縫製成的有衽圓領的坎肩,系圍腰或搭裙。下著黑色或藍色、灰色長褲,腳穿綉花鞋、布鞋或膠鞋,背披七星羊皮背飾。這種羊皮背飾是納西族女子服飾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做工精美,造型別致。其 上七個日月星辰圖案,用綵線綉制,呈兩排綴飾在羊皮背飾的表面。第二種見於中甸白地。那裡的納西族婦女留長發,束於腦後或編成長辮,上飾有花紋的圓形銀牌。身穿開長杈的搭襟白色麻布長衣,襟邊為黑色並加彩綉,腰系黑底 起彩色線格花並垂毛線須穗的腰帶。下穿長褲的有彩色條紋的長百褶裙,穿氈鞋或靴,背披白毛山羊皮。其服飾色調素雅,古樸大方。各地納西族女子普遍戴耳環、戒指和手鐲,有些胸前掛銀須穗。
納西族男子的傳統穿戴也大致分兩種:一種見於麗江一帶,一種見於中甸三壩一帶。麗江納西族男子蓄短發,戴氈帽或纏包頭。氈帽中有一種一半卷邊、名為喜鵲窩帽的,十分瀟灑和別具一格。上身內穿麻布和棉布衣,外披羊毛氈或穿羊皮坎肩。下穿黑色或藍色長褲,腰束帶,穿布鞋、皮鞋。中甸三壩一帶的納西族男子穿麻布衣褲,衣為右衽或對襟、長袖外套,衣長到腹部,纏紅布包頭。各地的納西族男子服飾都比較簡潔,色調明快,顯得純朴自然。
——————————
各地傣族男子的服飾差別不大,一般都比較朴實大方,上身為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寬腰無兜長褲凈色長褲,多用白色、青色布包頭,有的戴毛呢禮帽,天寒時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這種服裝在耕作勞動時輕便舒適,在跳舞時又使穿著者顯得健美瀟灑。保留著古代「衣對襟」、「頭纏布巾,喜掛背袋、帶短刀」的特點,但衣料已很少再用自織「土布」。中山裝和西裝,已成傣族青壯男子的時裝。近年來出現了有領對襟或大襟的小袖衫,頭巾改為水紅色、綠色、粉紅色的綢子,褲子依舊。
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飾物,偶爾也會發現他們的手腕上有一隻閃閃發亮的銀鐲。鑲金牙、銀牙是他們的喜好。他們通常把上好的門牙拔去,換上金或銀做的假牙。過去有文身習俗,在胸、背、腹、四肢等處文文字元號或獅虎、麒麟、孔雀等圖案,以示勇敢或祈求吉祥之意。
傣族婦女講究衣著,追求輕盈、秀麗、淡雅的裝束,協調的服裝色彩,極為出色。青年婦女盤於頭頂,是傣族服飾的一個顯著的特點。傣族女子上身著各色緊身內衣,外套淺色大襟或對襟窄袖衫,下身著花色統裙,裙上織有各種圖紋,傣族女子喜將長發挽髻,在發髻上斜插梳,簪或鮮花作裝飾。傣族婦女都喜戴首飾,首飾通常用金銀製做,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紋和圖案。在小蠻腰上系一根精緻銀腰帶,據說這根銀腰帶十分珍貴,是由母親一代代傳下來。實際上這是一種信物,如果姑娘將銀腰帶交給哪個小夥子,就意味著她已愛上他了。這樣的服飾把她們裝扮得妖美玲瓏,婀娜多姿。
傣族婦女一般都長得身材苗條,面目清純嬌美,看上去亭亭玉立,儀態大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稱。她們不僅長得美,而且還善於打扮,用獨具特色的服飾把自己裝扮得一個個如花似玉。傣族婦女一般喜歡穿窄袖短衣和統裙,把她們那修長苗條的身材充分展示出來。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緋色內衣,外面是緊身短上衣,園領窄袖,有大襟,也有對襟,有水紅、淡黃、淺綠、雪白、天藍等多種色彩。現在多是用喬其紗、絲綢、的確良等料子縫制。窄袖短衫緊緊地套著胳膊,幾乎沒有一點空隙,有不少人還喜歡用肉色衣料縫制,若不仔細看還看不出袖管,前後衣襟剛好齊腰,緊緊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銀腰帶系著短袖衫和統裙口,下著長至腳踝的統裙,腰身纖巧細小,下擺寬大。傣族婦女的這種裝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圍」之美,加上所採用的布料經柔,色彩鮮艷明快,無論走路或做事,都給人一種婀娜多姿、瀟灑飄逸的感覺。
如今的傣族女子,內穿色澤淡雅的無領、無袖緊身胸褂(城鎮傣女多戴胸罩),外穿無領細袖緊身短衣,下穿筒裙,短衣及腰,長裙及地。長裙打折,多用銀帶系於腰際,該顯則顯,當斂則斂,使女性曲線分明,下肢修長,顯出亭亭玉立的苗條身姿。城鎮女子已極少纏巾,多挽髻於頂,插花、別簪、卡梳作飾,更顯綽綽風姿。衣裙色澤以孔雀綠、淡綠、肉紅粉紅、淡黃、嫩黃為眾。衣料多選用薄而柔軟的喬其紗、的確良或有錦絲綢縫制。外出參加集會或趕擺時,足登時髦皮鞋、涼鞋,肘掛拎包、手撐花傘遮擋烈日,處處顯出優美動人之風采。 衣裙款式在吸收傳統服飾「精華」的基礎上,朝著優美、輕柔、亮麗、淡雅的方向發展。進一步顯示出孔雀之鄉的孔雀羽毛般絢麗多彩的特點。
⑵ 花飾圖案在設計與生活應用中的發展歷史與重要性.
花飾應該只針對於一些裝飾品或者一些傢具或一些建築.它應該是狹義的花飾. 而花式的面就相對比較廣義.包含了花飾的內容而且還有別的意義.比如什麼花式籃球等等...
1.埃及、希臘、羅馬傢具 首次記載製造傢具的是埃及人。古埃及人較矮(人均約1.52m),並有蹲坐的習慣,因此座椅較低。
(1)古埃及(公元前3100~前311年)傢具特徵:由直線組成,直線占優勢;動物腿腳(雙腿靜止時的自然姿勢,放在圓柱形支座上)椅和床(延長的椅子),矮的方形或長方形靠背和寬低的座面,側面成內凹或曲線形;採用幾何或螺旋形植物圖案裝飾,用貴重的塗層和各種材料鑲嵌;用色鮮明、富有象徵性;凳和椅是傢具的主要組成部分,有為數眾多的櫃於用作儲藏衣被、亞麻織物。 埃及傢具對英國攝政時期和維多利亞時期及法國帝國時期影響顯著。
(2)古希臘(公元前650~前30年)人生活節儉,傢具簡單樸素,比例優美,裝飾簡朴,但已有豐富的織物裝飾,其中著名的「克利奈」椅(Klisn1os),是最早的形式,有曲面靠背,前後腿呈「八」字形彎曲,凳子是普通的,長方形三腿桌是典型的,床長而直,通常較高,且需要腳凳。
在古希臘書中已提到在木材上打蠟,關於木材的乾燥和表面裝飾等情況,和埃及有同樣高的質量。 19世紀未,希臘文藝復興運動十分活躍,一些古典的裝飾圖案,可在英國的維多利亞時代的例子中看到。
(3)我們對古羅馬(公元前753~公元365年)的傢具知識來自壁畫、雕刻和拉丁文中偶然有關傢具的記載、而羅馬家庭的傢具片段,保存在龐貝城和赫庫蘭尼姆的遺址中。
古羅馬傢具設計是希臘式樣的變體,傢具厚重,裝飾復雜、精細,採用鑲嵌與雕刻,旋車盤腿腳、動物足、獅身人面及帶有翅膀的鷹頭獅身的怪獸,桌於作為陳列或用餐,腿腳有小的支撐,椅背為凹面板;在傢具中結合了建築特徵,採用了建築處理手法,三腿桌和基座很普遍,使用珍貴的織物和墊層。
2.中世紀(1~15世紀)高直和文藝復興時期(800~1150年)的傢具在中世紀,西歐處於動亂時期,羅馬帝國崩潰後,古代社會的傢具也隨之消失。中世紀富人住在裝飾貧乏的城堡中,傢具不足,在騷亂時期少有倖存者。拜占庭時期(323~1453年),除富有者精心製作的嵌金和象牙的椅子外,傢具類型也不多。
(1)高直時期(l150~1500年)傢具特徵:採用哥特式建築形式和厚牆的細部設計,採用建築的裝飾主題,如拱、花窗格、四葉式(建築)、布卷褶皺、雕刻品和鏤雕,櫃子和座位部件為鑲板結構,櫃子既作儲藏又用作座位。
(2)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1400~1650年),為了適應社會交往和接待增多的需要,傢具靠牆布置,並沿牆布置了半身雕像、繪畫、裝飾品等,強調水平線,使牆面形成構圖的中心。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傢具的特徵是:普遍採用直線式,以古典浮雕圖案為特徵,許多傢具放在矮台座上,椅子上加裝墊子,傢具部件多樣化,除用少量橡木、衫木,絲柏木外,核桃木是唯一所用的,節約使用木材,大型圖案的絲織品用作椅座等的裝飾。
(3)西班牙文藝復興時期(1400~1600年)的傢具許多是原始的,特徵是:厚重的比例和矩形形式,結構簡單,缺乏運用建築細部的裝飾,有鐵支撐和支架,釘頭處顯露,傢具體形大,富有男性的陽剛氣,色彩鮮明(經常掩飾低級工藝),用壓印圖案或簡單的皮革裝飾(座椅),採用核桃木比松木更多,圖案包括短的鑿紋、幾何形圖案,腿腳是「八」字形式傾斜的,採用鐵和銀的玫瑰花飾、星狀裝飾以及貝殼作為裝飾。
(4)法國文藝復興時期(1485~1643年)的傢具的特徵:厚重。輪廓鮮明的浮雕,由擦亮的橡木或核桃木製成,在後期出現烏木飾面板,椅子有象御座的靠背,直扶手,以及有旋成球狀、螺旋形或欄桿柱形的腿,帶有小圓麵包形或荷蘭式漩渦飾的腳,使用上色木的鑲嵌細工、玳瑁殼、鍍金金屬、珍珠母、象牙,傢具的部分部件用西班牙產的科爾多瓦皮革、天鵝絨、針綉花邊、錦緞及流蘇等裝飾物裝飾,裝飾圖案有橄欖樹枝葉、月桂樹葉、打成漩渦葉箔、阿拉伯式圖案、玫瑰花飾、漩渦花飾、圓雕飾,貝殼,怪物。鷹頭獅身帶翅膀的怪物、棱形物、奇形怪狀的人物圖案,女人像柱,傢具連接處被隱蔽起來。
3.巴洛克時期(1643~1700年)
(1)法國巴洛克風格亦稱法國路易十四風格,其傢具特徵為:雄偉、帶有誇張的、厚重的古典形式,雅緻優美重於舒適,雖然用了墊子,採用直線和一些圓弧形曲線相結合和矩形、對稱結構的特徵,採用橡木、核桃木及某些歐鍛和梨木,嵌用斑木、鵝掌鍬木等,傢具下部有斜撐,結構牢固,直到後期才取消橫檔;既有雕刻和鑲嵌細工,又有鍍金或部分鍍金或銀、鑲嵌、塗漆、繪畫,在這個時期的發展過程中,原為直腿變為曲線腿,桌面為大理石和嵌石細工,高靠背椅,靠牆布置的帶有精心雕刻的下部斜撐的蝸形腿狹台;裝飾圖案包括嵌有寶石的旭日形飾針,圍繞頭部有射線,在卵形內雙重「L」形,森林之神的假面,「C」「S」形曲線,海豚、人面獅身、獅頭和爪,公羊頭或龜、橄欖葉、菱形花、水果、蝴蝶、矮棕櫚和睡蓮葉不規則分散布置及人類寓言、古代武器等。
(2)英國安尼皇後式(1702~1714年):傢具輕巧優美,做工優良,無強勁線條,並考慮人體尺度,形狀適合人體。椅背、腿、座面邊緣均為曲線,裝有舒適的軟墊,用法國、義大利有著美麗木紋的胡桃木作飾面,常用木材有榆、山毛櫸、紫杉、果木等。
4.洛可可時期(1730~1760年)
(1)法國路易十五時期的傢具特徵:傢具是嬌柔和雅緻的,符合人體尺度,重點放在曲線上,特別是傢具的腿,無橫檔,傢具比較輕巧,因此容易移動;核桃木、紅木、果木均使用,以及藤料。蒲製品和麥桿;華麗裝飾包括雕刻、鑲嵌、鍍金物、油漆、彩飾、鍍金。初期有許多新傢具引進或大量製造,採用色彩柔和的織物裝飾傢具,圖案包括不對稱的斷開的曲線、花,扭曲的漩渦飾、貝殼、中國裝飾藝術風格、樂器(小提琴、角制號角、鼓)、愛的標志(持弓劍的丘比特)、花環、牧羊人的場面、戰利品飾(戰役象徵的裝飾布置)、花和動物。
(2)英國喬治早期(1714~1750年): 1730年前均為濃厚的巴洛克風格, 1730年後洛可可風格開始大眾化,主要裝飾有細雕刻,鑲嵌裝飾品、鍍金石膏。裝飾圖案有獅頭、假面、鷹頭和展開的翅膀、貝殼、希臘神面具、建築柱頭、裂開的山牆等。
直到1750年油漆傢具才普及,喬治後期,廣泛使用直線和直線形傢具,小尺度,優美的裝飾線條,逐漸變細的直腿,不用橫檔,有些傢具構件過於纖細。
5.新古典主義(1760~1789年)
(1)法國路易十六時期的傢具特徵:古典影響占統治地位,傢具更輕、更女性化和細軟,考慮人體舒適的尺度,對稱設計,帶有直線和幾何形式,大多為噴漆的傢具,櫥櫃和五斗櫃是矩形的,在箱盒上的五金吊環飾有四周框架圖案,座椅上裝座墊,直線腿,向下部逐漸變細,箭袋形或細長形,有凹槽,椅靠背是矩形、卵形或圓雕飾,頂點用青銅制,金屬鑲嵌是有節制的,鑲嵌細工及鍍金等裝潢都很精美雅緻,裝飾圖案源於希臘。
(2)法國帝政時期(1804~1815年):傢具帶有剛健曲線和雄偉的比例,體量厚重,裝飾包括厚重的平木板、青銅支座,鑲嵌寶石、銀、淺浮雕、鍍金,廣泛使用漩渦式曲線以及少量的裝飾線條,傢具外觀對稱統一,採用暗銷的膠粘結構。1810年前一直使用紅木,後採用橡木、山毛櫸、楓木、檸檬木等。
(3)英國攝政時期(18ll~1830年):設計的舒適為主要標准,形式、線條、結構、表面裝飾都很簡單,許多部件是矩形的,以紅木、黑、黃檀為主要木材。裝飾包括小雕刻、小凸線、雕鏤合金、黃銅嵌帶、獅足,採用小腳輪,櫃門上採用金屬線格。
6.維多利亞時期(1830~1901年)
是19世紀混亂風格的代表,不加區別地綜合歷史上的傢具形式。圖案花紋包括古典、洛可可、哥特式、文藝復興、東方的土耳其等十分混雜。設計趨於退化。1880年後,傢具由機器製作,採用了新材料和新技術,如金屬管材、鑄鐵、彎曲木、層壓木板。椅子裝有螺旋彈簧,裝飾包括鑲嵌、油漆、鍍金、雕刻等。採用紅木、橡木,青龍木、烏木等。構件厚重,傢具有舒適的曲線及圓角。
⑶ 能往澳洲郵寄牛肉乾嗎
郵寄國際郵件至澳大利亞須知:
1 郵寄到澳大利亞的郵件不得含有違禁食品、植物材料和動物產品。
2 必須清楚和正確填寫申報標貼——應在申報單上填寫所有內裝物品和包裝。
3 切勿用裝蛋的紙箱、木箱、或曾經裝過水果、蔬菜和肉類/熟肉製品的硬紙箱來裝郵寄物品。這種包裝有檢疫風險,是禁止的。
4 切勿用稻草麥桿和干植物材料,因為這些都是禁止的。易碎物品請用報紙或發泡塑料包起來。
5 徹底洗凈所有的鞋、運動和野營器材,以清除任何一點泥土和種籽。
6 把澳大利亞檢疫法告訴朋友和親戚,並請他們不要從海外郵寄違禁的食品、植物材料和動物製品來。
7 許多被從國際郵件中移除的物品都能在澳大利亞的商店裡買到。這些物品是在嚴格的檢疫進口條件下進口的。
違反澳大利亞檢疫法可能會導致被處以高達6 萬澳元的罰款和10 年監禁。
互聯網購物和郵購檢疫法也適用於在互聯網訂購和通過郵購來的物品,例如:
8 花,樹木和蔬菜種子和鱗莖;
9 食物產品;
10 供人和動物用的治療和其他醫葯產品,包括中醫葯品;
11 含有水果碎片的茶葉
國際文化及季節性節日活動與檢疫
包含有某些物品的郵包郵寄至澳大利亞,用以慶祝文化及季節性活動,這是常見的。但是,出於檢疫的原因,其中許多物品必須予以扣留。
節日活動 禁止物品
農歷新年:竹筍,整條魚,整隻雞,含肉湯圓、餃子,含有柑橘的物品
端午節:含有蛋黃或肉餡的粽子
中秋節:含有全蛋或肉餡的月餅
春季(北半球):植物材料,花或蔬菜種子
檢疫物品將被如何處理?
如有物品因檢疫原因被扣,依檢疫的風險,會給予收件人一些選擇:
1 為確保安全,對物品進行處理(如煙熏、輻照);
2 扣留物品,直至能夠出示進口許可證*;
3 將物品再出口或退還給寄發人,或
4 銷毀該物品。
這些服務和處理(除了銷毀物品以外)都要由包裹收件人支付費用。在某些情況下,處理可能會損壞物品。澳大利亞檢疫檢驗局(AQIS)會盡力減少損壞的風險,但不對因處理而可能造成的損壞負責。澳大利亞檢疫檢驗局(AQIS)會把物品扣留30 天。如果該時期內不和澳大利亞檢疫檢驗局(AQIS)聯系,則物品就會被銷毀。
會被從國際郵件中移除的物品:
非罐裝的肉類和肉類產品:
1 所有非罐裝的肉類—新鮮肉、干肉、冷凍肉、熟肉、煙熏肉、鹹肉、腌制肉或包裝肉、臘腸、肉腸、整隻咸鴨、鴨肝、鴨腸、家禽內臟、牛肉條、牛肉乾、牛肉粒、牛肉絲和豬肉絲、肉/豬肉鬆、魚肉香腸、豬肉餡的月餅、含有肉類的速食麵,豬蹄;
2 所有寵物食物,包括罐裝和乾的補充食物和魚食。
乳製品、蛋和蛋製品:
1 乳酪、牛奶、奶油和其他乳製品*
2 乳製品或蛋(全蛋、干蛋和蛋粉)的含量超10%的包裝飯食和其他食品,包括含有蛋的月餅、鹹蛋、加工過的蛋和皮蛋,鴨蛋和鵪鶉蛋、含有蛋的速食麵、和蛋黃醬,三合一奶茶、奶粉和含有乳製品的速食谷類食品
草葯和傳統葯品:
1 所有含有葯草、種子、樹皮、真菌類植物和干植物材料的葯物和葯品,例如靈芝
2 所有含有動物材料的葯物和葯品, 例如,鹿茸、鹿鞭、燕窩、冬蟲夏草、蛤蟆油/膏、干蚯蚓、任何種類制乾的動物軀體、紫河車、鴨腸、鴨胃和蹄筋*
3 蜜蜂產品包括花粉、蜂蠟和蜂巢
種子、果仁和干植物:
1 谷類、爆玉米花、生果仁、例如新鮮栗子和花生
2 松果、鳥食、水果和蔬菜種子、未經識別的種子、某些商業包裝的種子和種子裝飾品、山楂和豆類
3 樹皮、芭蕉類製品、草製品和草制包裝材料、拌香料的乾花瓣(百花香)、含有穀物、糠或灌滿種子的物品、乾花和插花
水果和蔬菜:
1 所有新鮮鮮的水果和蔬菜(姜、蘋果、柿子、橘子、草葯、新鮮竹筍,柑橘屬果實)
2 含有種子和果皮的干制水果和蔬菜
活的植物和泥土產品:
1 所有盆種/裸根的植物,插枝、根、鱗莖、球莖、根狀莖、莖和其他能成活的植物材料
2 灌砂產品包括玩具、紙卡、手工藝品和擋門器
3 鞋類和受到泥土、肥料和植物材料玷污的器材
活的動物:
所有哺乳動物、鳥類、鳥蛋和鳥窩,魚,爬行動物,兩棲動物和昆蟲
以上違禁和受限制物品的列表並不完整。任何發現含有昆蟲和幼蟲的物品均須扣留並必須加以處理。
參考資料:海龍國際
⑷ 廣東漢樂的藝術特色
廣東漢樂保存著六百多首情調不同、形態各異的優秀傳統曲目和多姿多彩的演奏形式,中軍班音樂和絲弦音樂是漢樂的主要組成部分。中軍班音樂是民間吹打儀仗音樂,解放前中軍班藝人多為職業和半職業性質,為民間婚、喪、喜、慶時所雇請,有時,不同的「笛館」(中軍班藝人的團體)還對台競技,因此有廣泛的群眾性。在本次音樂會上,我們可以欣賞到中軍班音樂的代表作——《嫁好郎》,一首在女子出嫁時演奏的嗩吶與樂隊的樂曲。絲弦音樂是民間最為普遍的演奏形式,通常使用的樂器有頭弦、笛子、笙、提胡、揚琴、三弦、耶胡、琵琶等等。這場音樂會我們可以欣賞到不同的絲弦樂,包括絲弦樂中的極品,被稱為儒家音樂的漢調清樂。
廣東漢樂的分類和演奏形式按照傳統廣東漢樂的演奏形式和長期沿革的演奏習慣和不同用途形成五個類別。一是絲弦樂,俗稱和弦索。它是廣東漢樂中最普及、最為大眾化的演奏形式。演奏時,以頭弦(俗稱吊規子)或提胡領奏,配以洋琴、琵琶、三弦、笛子、椰胡等樂器。絲弦類的曲目眾多,在已整理出的漢樂曲目中有430首。二是清樂,又稱儒樂。它追求比較高雅的演奏形式,常為文人雅士的活動。它演奏時樂器較少,主要有:古箏、琵琶、椰胡、洞簫等。清樂的曲目為56首。三是漢樂大鑼鼓,又稱八音。它主要活動於民間迎神賽會或鬧元宵等客家傳統節日。它以嗩吶為主奏,打擊樂有:大鼓、蘇鑼、大鈸、小鈸、碗鑼、銅金、小鑼、馬鑼(八音用)。
在廣東漢樂曲庫中漢樂大鑼鼓樂曲僅有23首。四是中軍班音樂:歷史上,它為職業或半職業的民間音樂班、社,作為儀仗性質的樂隊,主要用於民間的婚喪喜慶活動。它以嗩吶為主奏樂器,配以打擊樂和若干絲弦樂,在漢樂的曲目中它的數量僅次於絲弦樂,共有62首。中軍班音樂演奏比較講究形式和場合,因此,它又細分為禮樂(如《鬧花堂》、《朝天子》)、祭祀音樂(如《大樂》、《送歌》)、喜樂(如《嫁好郎》、《玉美人》)、敲板樂(如《江西調》、《相思》)、小調吹奏(如《賣雜貨》、《花鼓調》)。五是廟堂音樂,它是出家人進行宗教法事時演奏的吹打音樂。演奏時,它以嗩吶為主,配以打擊樂,若干絲弦樂,此類樂曲有31首。廟堂音樂的演奏講究做法事的對象。如百歲老人去世,演奏的曲目是《朝天子》;未上壽的人去世,演奏的曲目是《哭皇天》;一般人去世,演奏的曲目是《菩庵咒》、《五更佛》、《大江》、《哀哀淚》、《哭相思》等;喪事的通用曲目是《佛曲》。 1、曲調類別與標題特徵在廣東漢樂「絲弦樂」和「清樂」中,歷來有「大調」和「串調」之分。「大調」是指樂曲長度在六十八板並屬於六十八板系統的樂曲。「串調」是指在戲曲音樂中(漢劇)用以配合劇情和舞台表演,以及渲染、烘托舞台氣氛的開場和過場音樂。串調樂曲長短不一,多則數十板、少則十餘板。
由於廣東漢樂基本上屬於有標題的曲牌類民間器樂曲,在不少「大調」樂曲中,通過標題揭示樂曲的意境和情感,反映一定的思想內容和情趣,如《出水蓮》、《昭君怨》、《崖山哀》、《懷古》等;但也有樂曲雖有標題曲名,也表達某種情緒,但並不表現特定的音樂形象,如《南進宮》、《北進宮》等;有的只表明樂曲的來歷和出處,或略示其音樂的某些特點和用途,如《單點頭》、《亂插花》等。作為曲牌類音樂,有些樂曲雖然標有曲名,但樂曲所表達的情感與標題曲名並無必然的聯系,僅作為一首曲調的標志。
2、音階調式與特性音廣東漢樂基本上可分為兩種調式音階。一種是以56123五聲為骨幹音,增加4 7兩個偏音作為裝飾性輔助音,構成七聲徵調式。在廣東漢樂中常稱作「硬套」或「硬線」樂曲,與潮樂中的「輕三六」調及粵曲中的「正線」調基本相同,是廣東漢樂音階的基礎。另一種是以57124五聲為骨幹音,增加6 3兩個偏音作為裝飾性輔助音,構成帶有特性音的七聲徵調式。其中7 4兩音在6 7 1和3 4 5的三音列中,其音高近似一個中間音,通常稱為「特性音」或「中立音」,7 4兩音構成純五度音程。在廣東漢樂中常稱為「軟套」或「軟線」樂曲。與潮樂中的「重三六」調及粵曲中的「乙凡調」基本相同,是廣東漢樂曲調風格富有特色的一種音階。由於廣東漢樂存在兩種不同的音階組合方式,因此在廣東漢樂中便形成了「軟線」和「硬線」 兩類不同風格韻味的樂曲。「軟線」樂曲曲調風格比較深沉、哀怨,「硬線」樂曲曲調風格比較明快、活躍。在長期的演奏實踐中,在「軟線」與「硬線」樂曲之間還具有相互轉換的特點。即將「硬線」樂曲中的6 3分別轉換為7 4,即為「軟線」樂曲。反之,將「軟線」樂曲中的7 4分別轉換為6 3,即為「硬線」樂曲。這種通過五聲骨幹音相互轉換的特點,與潮樂中「輕六」與「重六」曲調的轉換,以及陝西秦腔音樂中「歡音」與「苦音」的轉換,其特點是相同的。由此不難看出,廣東漢樂在調式音階及特性音等方面與中原傳統音樂的親緣聯系。
3、套曲聯奏及變奏特點廣東漢樂屬曲牌體音樂,是套曲結構或稱曲牌聯綴體結構。在傳統演奏中,有的樂曲慢板轉快板變奏是同一首樂曲,而有的樂曲慢板轉快板是另一首樂曲的聯奏,即為套曲形式。此外還有由同宮系統的若干音樂曲組成套曲聯奏形式,構成聯套式結構。演奏時按照慢板、中板、快板依次演奏,但均嚴格保持「同宮到底」,以求得調式調性上的統一。一般「軟線」接「軟線」樂曲,「硬線」 接「硬線」樂曲。按照傳統的演奏習慣,如《出水蓮》後面多接《昭君怨》和《崖山哀》聯為套曲,又如《玉連環》後面多接《絆馬索》和《落地金錢》聯為套曲等。由於廣東漢樂來自民間,多有即興變奏的特點。演奏者常根據「調骨」(即主曲調通用譜)按照不同樂器的特點自由發揮,從而形成不同的風格流派。廣東漢樂的拉弦樂器有頭弦、提胡和椰胡。由於樂器的音區和音域不同,在演奏時雖然定調相同,但定弦不同。主奏樂器用「正指」(5 2弦)演奏,而其他拉弦樂器則用「反指」(1 5弦或2 6弦)配合,形成不同的曲調變化。
此外在不同種類樂器組成合奏時,由於樂器性能特點不同和演奏手法上的差異,不但在音色上形成對比,而且在曲調走向和節奏音型的運用上富於變化,從而具有「支聲」復調因素的變奏特點。 廣東漢樂的傳統演奏樂器廣東漢樂的傳統樂器主要分為兩大類,即文樂類和武樂類。
文樂類
(1)頭弦,別名吊規子。筒和桿皆木質。用鋼絲弦2根,里粗外細,音距差4度。用普通馬尾弓,弓平拉,一般只用一個把位。在組合演奏中屬領奏樂器,是廣東漢樂特徵之一。
(2)提胡。外形構造與廣東高胡相似,筒稍大,桿稍長。用鋼絲弦2根,G調定弦5-2。膝間夾著平拉,演奏時多用長弓;快速時,宜用長弓密指,或長短弓結合,不用碎弓。音色嬌柔而渾厚。提胡常用三至四個把位,音域較寬廣、表現力強,可領奏或獨奏。
(3)椰胡,別稱胡弦,亦稱扶弦。筒以椰殼鑲以薄木板,桿木質,忌用硬木,長80公分。弦軸2根,用牛筋絲弦,比頭弦的弦絲稍粗。定弦與頭弦相反,G調定1-5或2-6,也有定作3-6弦。椰胡是輔助弦樂。
(4)低音胡,木製。筒面闊30公分許,高約25公分,長27公分。牛筋絲弦2根,用馬尾弓。定弦比椰胡低3-4度,G調5-2。組合演奏中,不加花而減字,突出主音,著重低層音。
(5)笛子,又稱「橫品」,竹製。它是主要吹樂器,常作領奏或獨奏,在組合演奏中要求圓潤連貫,不用吐音,打指音也很少使用,力求整體合樂和諧,快速時可減字或依調音連音吹奏,靈活處理。
(6)洞簫,竹製。與笛子的區別,一是不用竹膜,二是以竹節小孔直吹,發音深沉渾厚,常與琵琶、古箏組合演奏,也可獨奏。
(7)嗩吶(客家人稱嗩吶為「笛」),是民間吹打樂的主要樂器。分為管口、管身和音波三個部分。管口銅制,以蘆哨入管端;管身木製,音波為銅制。傳統嗩吶有三種,大者叫沒管,用「鴨腳樹」或「沙桐沒樹」製造,不用音波,比中嗩吶低2-3度音,作為低音旋律對吹伴奏;中者即中嗩吶,最常用的嗩吶。用蘆竹哨吹奏,發音明亮大方,玉潤悅耳;小者即小嗩吶,又叫海笛,俗稱「茅笛」。比中嗩吶短小三分之一,造型一樣,多用麥桿哨,發音清脆,全按平吹比中嗩吶高出3-4度音。中嗩吶、小嗩吶屬領奏、獨奏吹管樂器。
(8)月弦,木製。板面圓形,直徑約30公分,弦柄及軸共長25公分左右。弦軸3支,外弦用同樣的弦2支,內弦1支。未用洋琴以前,月弦位置重要,有琴膽之稱。採用洋琴後,月弦退居次要地位。
(9)三弦。傳統用的屬小三弦。琴鼓闊8公分,長14公分,厚6公分,面底均裹以蛇皮,外形成橢圓狀。弦桿全長60至70公分,弦軸3個,系大、中、小弦3根。它的特點是聲音清晰,穿透力強。
(10)洋琴,又名揚琴。十九世紀末開始使用,過去使用的槌竹末端薄而軟有彈跳力,稱「軟槌竹」。多改用「硬槌竹」。洋琴在廣東漢樂組合演奏中位置重要。
(11)琵琶,傳統用的琵琶四相十二品,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改用十二平均律,弦亦由絲弦改用金屬弦。指法以彈、挑、勾、抹、輪、滾為主。琵琶在組合演奏中位置重要,音色和表現能力強,只是音量遜於洋琴。
(12)箏,據史籍記載已有二千三百多的歷史,因此常稱為「古箏」。箏是一弦一柱、多弦多柱樂器。箏體呈長條形,面板弧形,底板平直有2個音孔,面板底板均用桐木製作。建國前的箏16弦,今多用18弦、21弦以至25弦。按五音階順序定弦。傳統指法是右手指帶假甲彈弦,左手按音。箏在廣東漢樂中屬於雅樂的樂器,常獨奏,或與琵琶、椰胡、洞簫組合演奏。其他如笙、號筒、秦琴、古琴等或已失傳或已不用或少用。
武樂類
(1)正板①構造:梨木製,長方形,長約16公分,寬約8公分,高約4公分;內空,近上邊旁開口;平放在鼓架左方,以小鼓槌擊打,發音「各」,又稱「各板」。另一種由長24公分,闊6公分的梨木板,其中二塊稍薄緊系,一塊稍厚,兩者用紅絲綢帶(布)松系一邊,稱「三板」或「搖板」,執於左手,以掌指分開,搖跳擊敲。②音響:「各」、「殼」,音老闊大。③用法:落在強拍,均勻擊敲。
(2)副板、片鼓。①構造:副板與「各板」結構相同,稍小,平放於正板之右。片鼓圓形,腳大頂小,硬木製,內空,外表皮革;也有頂平身扁者。②音響:「的」或「打」,連續念音「拉打打」,比正板音細尖而清淅。③用法:副板與片鼓作用一樣,落在弱拍,謂之「眼」。擊打自由任意,又可作起界之用。
(3)小鼓,又名戰鼓。①構造:木身,圓形,內空,頂面底面表皮革。頂面直徑均12公分,底面直徑約9公分,身稍凸大似橢圓狀。②音響:「督」,連續音念「碌督督」。③用法:中軍班音樂多用,可代替正副板。
(4)大鼓、堂鼓。①結構:大鼓的結構與小鼓的形狀相同而大十幾倍。大鼓鼓面70至100公分。堂鼓鼓面直徑約30公分,面底一樣大,有扁形或橢圓形不同形狀。②音響:「咚」,連續音念「弄咚咚」。③用法:民間大鑼鼓多用,中軍班音樂也常用,多用於強烈氣氛的熱鬧場面。
(5)戥子。①構造:銅制,若小杯狀,底尖圓、高、闊,直徑約3公分;底部有耳,掛於10公分許的小竹竿,以小鐵柱擊打。②音響:「叮」,清淅,有餘音。③用法:絲弦樂曲多用,落在強拍,可以增添色彩。
(6)小鈸。①構造:銅制,圓形,中央向外圓凸為執耳。直徑約16公分。合共2塊,互相碰擊得聲。②音響:「七」、「齊」。碰擊即離為響音,不離或半離為煞音、翕音,視情節使用。③用法:一般落在板里(每小節的最強拍)。小鑼、小鈸、銅金組成一套「小鑼鈸」鑼鼓經。
(7)大鈸。①構造:銅制,形狀與小鈸相同,而比小鈸大一倍以上,直徑約33公分。②音響:「釵」(響擊音)、「澤」(煞音、翕音)。③用法:落在強拍,有時強弱拍均敲擊,響擊時,其音顫動。大鈸 與大鑼組成一套鑼鼓經,是打擊樂中不可缺少的主要樂器。
(8)碗鑼。又稱挽鑼。①構造:銅制,若小碗大,扁形,邊唇有兩小孔以串耳帶,挽於左手掌中,用10餘公分長硬竹板強擊發音。②音響:「 當」,清亮帶嬌音。③用法:多用於吹打樂曲,照樂句擊打比較靈活。
(9)當點。①構造:銅制,如碗鑼一樣大小,稍薄,外邊有平面邊唇,邊唇有四個小孔,用來串掛在木框內使之懸空。用苗竹枝(如筷子一樣)在末端曲成半「丁」字形狀敲擊。②音響:「點」。③用途:用於點、眼,每拍一句,均勻敲擊。當點是中軍班音樂專用擊樂器,也是中軍班音樂別具一格的特色,如「敲板調」等必用之。
(10)馬鑼。①構造:銅制,狀似碗鑼而大數十倍,直徑約40公分,用16公分長木槌敲擊。②音響:「曠」粗獷熱鬧。③用途:多用於民間大鑼鼓,便於遊行。
(11)小鑼。①構造:狀似碗鑼,邊的比例稍短,面部圓順微凸,直徑約18公分;用16公分長硬竹板擊打,或用手執懸空擊打。②音響:「堆」、「丟」、「雷」。連續音念「雷堆」。③用途:小鑼鈸和大鑼鈸兩個系統的鑼鼓經均用小鑼,是鼓板的代表。
(12)銅金。又名乳鑼。①構造:銅制,圓形,略小於馬鑼,中央圓凸,以木槌(纏布或白棉帶)敲擊。②音響:「鋼」,餘音長,似投石於池塘之水波。③用途:多用於小鑼鈸組合的鑼鼓經,落在強拍,作用如大鑼。
(13)大鑼。又稱大蘇鑼。①構造:銅制。狀似小鑼,直徑90至100公分,掛於架,以18公分長的木頭(外纏白布)敲擊。②音響:「孔」、「況」。聲音溫雅淳厚、優美動聽。這是廣東漢樂,漢劇音樂打擊樂器的特徵。③用途:與大鈸有時同擊,有時相對交換,有時鈸雙鑼單,或單鑼出現,擊強拍,是打擊樂的重要樂器。
曲目
廣東漢樂曲目豐富,從已整理出版的《廣東漢樂曲目集》來看,共有曲目612首,其中絲弦樂430首,清樂56首,漢樂大鑼鼓23首,中軍班音樂62首,廟堂音樂31首。代表曲目有絲弦曲《單點尾》、《玉山坡》、《思夫》,嗩吶曲《粉疊》、《普天樂》、《玉芙蓉》,廟堂音樂有《一封書》、《水底魚》等。其中部分樂曲來自中原宮廷音樂、古代音樂,保存了唐代宮廷樂律,如中軍班樂曲《大樂》、絲弦音樂《南進宮》等。廣東漢樂廣納百家之長,如《漁樵問答》是由古琴曲演變或模仿而來的,《剪剪花》是由民歌小調轉化的,《得勝令》也原屬戲劇曲牌的。
1、絲弦樂:《迎春曲》、《百家春》、《春串》、《南進宮》、《北進宮》、《琵琶詞》、《懷古》、《翡翠登潭》、《平湖》。
2、清樂:《出水蓮》、《西廂詞》、《將軍令》、《蕉窗夜雨》、《平山樂》、《挑簾》、《高山流水》。
3、漢樂大鑼鼓:《鬧元宵》、《小開門》、《錦上添花》、《迎賓客》、《得勝令》、《賀太平》。
4、中軍班音樂:《拜花堂》、《嫁好郎》、《玉美人》、《賞花》、《賣雜貨》、《花鼓調》、《飯後茶》、《雙扶船》。
5、廟堂音樂:《朝天子》、《哭皇天》、《五更佛》、《佛曲》、《菩庵咒》、《哀哀淚》、《哭相思》、《大江》。
大埔縣參加「2005廣東國際旅遊文化節——嶺南民間藝術大匯演」榮獲金、銀獎
大埔縣文化館組織兩個民間藝術表演節目「廣東漢樂」和「花環龍」,一行69人於2005年11月25日赴廣州參加「2005廣東國際旅遊文化節——嶺南民間藝術大匯演」,於11月26日至28日一連三天,在廣州市天河區天河體育中心南西廣場、廣州市荔灣區上下九廣場、廣州市越秀區英雄廣場等三處表演了5場,受到了中外觀眾及廣州市民的歡迎和好評;經「廣東國際旅遊文化節組委會」組織專家組評選,大埔縣參演節目:廣東漢樂·迎春曲榮獲金獎,花環龍表演節目榮獲銀獎。
國家文化部、省委、省政府等有關領導在現場觀看了表演;四十八家中外新聞媒體在現場進行了報道。頒獎儀式在廣州珠江賓館舉行。
傳承譜系
廣東漢樂的傳承是以樂器演奏技巧來進行的,大多數樂師能演奏多種樂器。因此,廣東漢樂的傳承具有多樣性,即家庭傳承、師徒傳承、社會傳承相互交融。由於大埔廣東漢樂活動歷史悠久,因此,清代以前的傳承情況難以考證,現從我們通過普查得來的資料和查找的文獻、方誌資料綜合起來進行分析、考證,列出如下傳承譜系。
(一)師徒傳承
1、雙溪 李藍田(嗩吶) 代別 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文化程度傳承方式學藝時間居住地址第一~六代不詳男不詳不詳不詳不詳雙溪鎮第七代李藍田男1890年不詳師傳不詳雙溪鎮第八代羅曾優男1942年中專師傳1952年楓朗鎮第九代肖晨光男1961年大專師傳1971年百侯鎮2、茶陽 饒托生(頭弦、古箏、三弦、笛子、揚琴) 代別 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文化程度傳承方式學藝時間居住地址第一代饒托生男1884年不詳師傳不詳茶陽鎮第二代羅九香 男1901年不詳師傳不詳楓朗鎮饒從舉男1897年不詳師傳1921年茶陽鎮饒慶雄男1902年不詳師傳1922年茶陽鎮羅協鴻男1920年不詳師傳不詳楓朗鎮第三代饒寧新男1941年大專師傳1947年廣東星海音樂學院羅曾良男1936年高中師傳1954年楓朗鎮羅德栽男1939年大學師傳1956年廣東星海音樂學院第四代劉川與男1959年初中師傳1979年湖寮鎮3、楓朗 羅娘德(嗩吶) 代別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文化程度傳承方式學藝時間居住地址第一代羅娘德男1890年不詳師傳不詳楓朗鎮第二代余敦昌男1920年小學師傳不詳大麻鎮第三代楊培柳男1942年初中師傳1958年百侯鎮第四代謝軍貴男1947年小學師傳1979年長治鎮4、茶陽 饒淑樞(提胡) 代別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文化程度傳承方式學藝時間居住地址第一代饒淑樞男1905年不詳師傳不詳茶陽鎮第二代羅璉男1919年中專師傳不詳湖寮鎮第三代廖東雄男1947年初中師傳1958年大埔漢劇團第四代房寶香女1989年初中師傳1979年湖寮鎮5、青溪 范思湘(司鼓) 代別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文化程度傳承方式學藝時間居住地址第一代范禮輝男不詳不詳不詳不詳青溪鎮第二代范思湘男1905年小學父傳不詳青溪鎮第三代范勝華男1945年初中師傳1959年大埔漢劇團第四代管映庭男1965年中專師傳1985年大埔漢劇團(二)家族傳承
1、 大麻 余述仙(嗩吶) 代別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文化程度傳承方式學藝時間居住地址第一代余述仙男1895年不詳不詳不詳大麻鎮第二代余敦昌男1920年小學父傳童年大麻鎮第三代余玉琪男1965年高中父傳童年大麻鎮2、楓朗 羅調律(三弦、嗩吶) 代別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文化程度傳承方式學藝時間居住地址第一代羅調律男1901年不詳不詳不詳楓朗鎮第二代羅曾優男1942年中專父傳童年楓朗鎮第三代肖晨光男1961年大學父傳童年楓朗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