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插花
❶ 為什麼說宋代美學巔峰的四雅是焚香、點茶、插花和掛畫
作為一名生活美學的極力倡導者,我簡直對宋代的雅緻生活痴迷到了極點。如果讓我說選出歷史上國民生活最有儀式感的朝代,我肯定首推宋朝無疑。
現代社會中插花也是一門精巧的藝術,不但可以獨立成章,也能成為茶席布置、空間裝飾的點綴和襯托。
❷ 宋代瓶花藝術和現代有什麼不同
至宋代,插復花已遍及應用於宮殿制和平時生活,其藝術性有了進一步進步,方式已具有規律性,變成一種時髦精緻,非常昌盛。
其時,民間已有插花盛會的風俗,有了專業製造插花用的花瓶,也有了插花維護方面的理論。因為宋代「理學」的鼓起,將儒、道、佛三者結合,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大家熱心於將花人格化,以花的品質涵義人倫教化變成風氣,故有「理念花」的花型。
理念花以品質理念為主要內容,用貴重素雅並賦有象徵性的花卉,表達作者對人生、對胡歌的希望和志向。受適意山水畫、適意花鳥畫的影響,插花從構圖到技法上多以我國繪畫藝術理論為學習,特別是文人插花,已從寫實的技法發展到適意的技法。
❸ 插花的來歷
起源:插花起源於佛教中的供花。2000年前已有了原始的插花意念和雛形。插花到唐朝時已盛行起來,並在宮廷中流行,在寺廟中則作為祭壇中的佛前供花。宋朝時期插花藝術已在民間得到普及。
插花就是把花插在瓶、盤、盆等容器里,而不是栽在這些容器中。所插的花材,或枝、或花、或葉,均不帶根,只是植物體上的一部分,並且不是隨便亂插的。
而是根據一定的構思來選材,遵循一定的創作法則,插成一個優美的形體(造型),藉此表達一種主題,傳遞一種感情和情趣,使人看後賞心悅目,獲得精神上的美感和愉快。
(3)宋朝插花擴展閱讀
藝術造詣
插花既不是單純的各種花材的組合,現代藝術插花不過分要求花材的種類和數量的搭配,但十分強調每種花材的色調、姿態和神韻之美。用一種花材構圖,也可以達到較好的效果。不同的構圖以及與不同花材花器的組合,達到的效果則是完全不同的,這也就是藝術插花的表現力。
藝術插花最講究的是作品的意境,而對花材和花器的選擇幾乎沒有限制。插花構圖注重立體感和空間感,要留空白,以給人想像的餘地。藝術插花通過搭配組合,可以把非常不起眼的材料組織成具有高雅情趣的藝術品。這也是插花的魅力所在。
一件好的作品之所以有較高的藝術魅力和生命力,是由於作者能捕捉自然界最美的瞬間,進行藝術加工。既不是自然美的重復,也不是對他人作品的模仿,而是經過作者精心創作,具有獨特個性和表現力的作品。
藝術插花的作者,須善於觀察自然,敏銳地捕捉自然界花卉植物最美瞬間,積累花卉的形象,注意熟悉花卉的豐富語匯,具備一定的美學理論基礎知識,熟悉繪畫音樂,這樣才能不斷地創作出真善美的作品。
❹ 古詩詞中,有什麼關於宋朝人民熱愛花的描寫和體現
《清平樂》是一部展現宋仁宗時期的歷史大劇。從朝堂之事,到帝王、後妃的兒女情長、喜怒哀樂,將北宋皇帝趙禎的人生刻畫的淋漓盡致。這部歷史古裝劇,在豆瓣也收獲了8.7的評分,除了強大的製作團隊與演技兼備的演員以外,《清平樂》最出彩的地方還在於對於大宋美學的體現,這也是這部歷史古裝劇最大的亮點之一。古樸典雅的畫面,服飾、禮儀的高度還原,無一不體現宋人的雅緻生活,劇中播出的一段“四美插花”劇情,就是宋代“文人四藝”焚香、點茶、掛畫、插花的其中之一。
從這三個方面可以看出,宋代士大夫其實是在通過對於插花花瓶的選擇,對於賞花之人的規定,對於插花花材的選擇,借插花等級來區分自己士大夫階層與市民階層的不同等級。在文人士大夫眼裡,那些商人、小販、農民等人,與進入朝廷圍觀的士人和官吏相比,是存在巨大的文化、審美差距的。插花藝術可以讓士大夫階層的身份得到認同,他們對於插花藝術的審美,可以區分出雅人與俗人的區別,比如他們借清雅的瓷瓶插梅花,來彰顯自己,如梅花一般,“玉骨那愁瘴霧,冰姿自有仙風”,凌霜傲雪的不屈精神;他們追求淡薄素雅的高雅賞花方式,是為了彰顯自己超凡脫俗的品味。插花等級的區分,實際上是士大夫階層為了區別自己與市民階層不一樣的身份等級。所以《清平樂》這部劇中,隨處可見的插花,既是為了體現宋代士大夫階層的審美情趣,其實也在彰顯著那個年代裡,不同階層的不同趣味。然而,愛花卻是所有宋人的摯愛——“雖貧者亦戴花飲酒相樂”。
❺ 宋朝的「插食」:宋朝人是怎麼裝飾食物的
宋朝的插食其實是來經過裝飾的食物自。原來,早在宋朝就有給食物作裝飾的例子了?冰王子又長知識了呢!
據《武林舊事》記載,南宋有一員大將,名叫張俊,跟岳飛是同僚,岳飛死後,此人被封為郡王,很受宋高宗寵幸。有一年,高宗帶著皇親國戚和文武百官去他家做客,他受寵若驚,大擺筵宴,上了很多很多菜。
那天的宴席上就出現了「插食」,有:炒白腰子、炙肚肫(烤羊肚)、炙鶉子脯(烤鵪鶉)、炙炊餅(烤饅頭)、不炙炊餅(蒸饅頭)……乍一看都是些尋常食物,但張俊讓工匠紮成假山和盆景,再把這些俗不拉嘰的吃食往上一掛,效果立馬就不一樣了。
那麼除了上述記載,宋朝人還有什麼幫美食扮靚的方法呢?
其實非要歸類的話,大體分兩種:一種方法是直接在食物上面插花、插彩旗;還有一種方法是用竹子或者鐵絲紮成某種造型,把食物掛上去。
比如說宋朝人過重陽節,要互相饋送重陽糕,這重陽糕就是一種插食:把米粉用糖水和勻,做成米糕,上籠蒸熟,出籠後,在頂上插一面小旗幟,端著給鄰居家送過去(參見《夢梁錄》卷5《九月》)。
❻ 為什麼到了元朝後宋朝人優雅的生活方式如熏香、煎茶、插花等就無緣了
統治者不一樣了其他都會有變化,比如蒙古好摔跤崇尚武力並不喜好,這些熏香、煎茶、插花也不懂。所以後面的宋朝人慢慢也淡忘了
❼ 宋朝男女為什麼喜歡頭上戴花呢
確實,我們從許多關於宋代故事的電影或電視劇中,看到過很多男人頭上插花,簪紅戴紫,頗為異樣。不過在宋朝,無論男人女人,無論達官顯貴,還是普通百姓,大家都喜歡戴花,特別是在宮廷,戴花是官僚體制中的一種禮儀,很多重要節慶和其他場合,都非戴花不可。
因此只得到洛陽去運來,但洛陽離開封200多公里路程,路上運輸時間過長,則花運到後不鮮,當時既無汽車更無高鐵,全靠騾馬帆舟,要把那些極品牡丹在最新鮮的狀態下送到開封,難上加難為此,洛陽的官員們想盡了辦法。
❽ 宋朝男人為什麼都喜歡在頭上插花
戴花在宋朝是文來人最為時尚的裝飾。自
在宋朝,男女都愛花,男的戴花更是蔚然成風。宋朝文官穿便服、戴官帽出門會友時,常會在帽後面的折角處插一朵花。宋朝大文豪蘇軾也愛戴花。宋詞中常有花被風吹掉之類的詩句。甚至每逢重大節慶,皇帝都要賜花給臣僚。歷史記載,宋徽宗不僅崇尚戴花,還制定規則,他賜給衛兵每人衣襖一領,翠葉金花一枝。有宮花錦襖者,才能自由出入大內。
細讀《水滸傳》會發現梁山好漢也是「花團錦簇」:浪子燕青,「鬢邊長插四季花」;阮小五「鬢邊插朵石榴花」。
❾ 古代人有的時候會在頭上插花,插草,這代表什麼意思
插草最早產生於晉代,那時我國農村便產生了定期的集市,叫草市。草市位於交通要道或津渡驛站等城市之外,所以市場周圍遍地皆野草。趕集者攜物來賣,便隨手拾一根草插在該物上以示出賣。
那時的古人大多不識字,不會像現今這樣標注他們的商品要賣多少錢,而且,不同村落的語言也不同,為了避免在討價還價中產生誤會,就以野草的數量來代表要賣的價格。比如:一堆青菜上插一根野草,就代表這堆青菜的價格是一文錢。若是兩文錢,就賣兩文錢。
這種習俗發展到後來,就演變出自賣者在自己的頭發上插一跟野草,表示自己不值錢,只求有人買下他就可以了。
在先秦時期,古人就有佩戴鮮花的習俗,到了唐代,開始在婦人之間流行簪花之風,但這只是對美的一種追求而已。從宋朝開始,男人簪花除了代表著這人是上流社會的人物外,也暗含著「才俊」的含義。
《夢溪筆談·補筆談》中記載過這樣一件趣事。相傳北宋慶歷五年,韓琦任揚州太守的官署後花園中種著一種名叫「金帶圍」的芍葯。此花不僅花色美麗、奇特,而且傳說此花一開,城中就要出宰相。當時王珪、王安石兩個人同在大理寺供職,便應韓琦之邀一同去其府邸賞花。因為花開四朵,所以韓琦便又邀請州黔轄諸司使前來,但恰逢諸司使身體不適,便臨時邀請原本路過揚州的陳升之參加。陳升之與其他二位同在大理寺任職,也可謂是同僚一同飲酒賞花。賞花之餘,韓琦突發雅興剪下了四朵金帶圍,給大夥兒一一戴上。
無巧不成書,往後的三十年間,這曾經頭戴金帶圍的四位好友竟先後做了宰相,自此「四相簪花」的故事也流傳開來。不僅如此,「揚州八怪」之一的黃慎聽完這個故事還特地以此為主題繪制了一幅《四相簪花圖》條軸和一幅《金帶圍圖》扇面,男子簪花的故事也成了佳話。